這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一段無法讓我們井岡兒女忘記的歷史,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讓我們用心品味了一遍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使我感觸很深,也許就是那對明天美好生活的嚮往,讓無數井岡英烈前赴後繼的吧!生於紅色搖籃井岡山,滿懷一片赤子之心,讓我們在那撼人心魄的力量中夢回那個血與火的年代。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一桿紅旗,直指井岡,從此,中國革命在一個名叫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的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送郎去當紅軍,堅決打敵人,消滅哪反動呀在家有田分,哎呀我的郎我的郎。」送郎當紅軍,日日望君歸,盼望著革命勝利的那天。 「三灣來了毛委員」 「八角樓的燈光」 「十送紅軍」……這些透露著革命氣息的內容都在舞蹈史詩中得到了深動的展現。可以說舞蹈史詩《井岡山》形象化地再現了中國革命史中這段至關重要的歷史,寓教於樂,讓每一個觀眾都彷彿經歷了一次革命的洗禮。 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是一部具有藝術震撼力的佳作,是一部壯麗的紅色史詩,它以恢宏的氣魄、宏大的場面,可以說是用革命的浪漫主義對井岡山革命斗爭的完美詮釋。它演出了井岡山的靈魂與夢境,讓我們真切地觸及了那個戰火紛飛的井岡山,它還告訴了我們一個幸福的井岡山,那是土地革命後鄉親們綻放的幸福笑容。舞台上的井岡山,它是那樣的美麗生動、那樣的血肉豐滿、那樣的呼之欲出同時又讓人身臨其境,即便最挑剔的觀眾也無法漠視這樣一台富有生命力的精品之作。節目分為《序》、《引兵井岡》、《星火燎原》、《偉大創舉》、《尾聲》5個部分,採用舞蹈、聲樂、戲劇、朗誦、情景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全景展示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藝術再現了井岡山斗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經典演繹了廣為流傳的井岡山紅色歌謠,深情頌揚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震撼人心的的力量是井岡山精神,動人心魄是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演繹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整個音樂舞蹈史詩氣勢恢宏、色調凝重而又絢爛,以歷史為緯,生命的爛漫為經用宏大的藝術構思立體的再現了井岡山的革命歷史,對井岡山精神作了富於質感的、全新的藝術詮釋。整部音樂舞蹈史詩都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的革命情懷,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感染,並起到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 我們歌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我們在新的時代賦予了井岡山精神新的內涵,同時我們年青人也必須接過井岡山的旗幟繼續前進。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就是新時代的井岡學子用他們的生命和青春書寫的一份誓詞,為了祖國的明天我們願奉獻包括我們生命在內的所有的一切。 昨天。井岡山下,一面面鮮艷的紅旗迎風招展,遙遙在望。井岡山上,鼓聲震天,軍號響亮。保衛井岡我軍民齊上陣,老幼同參戰,巍巍五百里井岡就成了一道鐵壁銅牆,堅不可摧。 昨天革命者用鮮血抹紅了國旗,今天我們用生命的激情演繹著不朽的精神畫卷,一群井岡山大學生的青年學子用他們的如火的青春激情上演了一場紅色經典,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中那耳熟能詳的紅色旋律,山水輝映的井岡美景,紅色搖籃的英雄,獨具特色的魅力,就這樣讓井大的青年學子壯烈而又浪漫地把一部史詩,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裡。讓我們把視線轉向腳下的這片紅色的土地,井岡山這天下第一山,那麼厚重,那麼令人懷念。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今天的井岡山舊貌換新顏,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花團錦簇,好象人間天堂一樣。作為井岡學子,我們用什麼來讓世人銘記井岡山呢?一座藝術的豐碑巍然屹立,上面鐫刻著「井岡山」三個光芒四射的大字。是的,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的我們記憶井岡山最好的教材也是最生動的教材。 澎湃激盪的《黃河大合唱》,激勵中華兒女保家衛國奮勇抗日。60多年來,那氣勢磅礴、極具中國氣派的旋律響徹中華大地,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60年了,1949——2009,就讓我們用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獻禮共和國60年華誕。也讓井岡山也響徹中華大地,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吧!
Ⅱ 紅色電影觀後感50到300字
觀《小兵張嘎》有感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小嘎子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一提起小兵張嘎,大家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人們佩服。因為嘎子的奶奶被小鬼子給殺死了,所以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在部隊里幫助老羅叔和區隊長完成了許多任務。有一次因為他和一個農民家的孩子比賽摔跤,結果被區隊長軟禁。他是多麼的可愛啊!嘎子打鬼子非常心切,總是讓區隊長去端了小鬼子的老家,他是多麼的愛國啊!
看完電影,我的感想很多,我想我自己如果有什麼任務總是漫不經心的做,一遇到困難就有點要放棄的感覺,但是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從不放棄,堅持不懈。記得那次學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和自己的同學一起做了一個,當我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電風扇」時,卻發現了一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果把電池和螺旋槳做好了該怎麼接上呢?如果接不上不也是前功盡棄嗎?當我想好了該怎樣接上的時候,電線又不通電了,我沒有耐心了,我想到了放棄,但是我一想到小嘎觀《小兵張嘎》有感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小嘎子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一提起小兵張嘎,大家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人們佩服。因為嘎子的奶奶被小鬼子給殺死了,所以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在部隊里幫助老羅叔和區隊長完成了許多任務。有一次因為他和一個農民家的孩子比賽摔跤,結果被區隊長軟禁。他是多麼的可愛啊!嘎子打鬼子非常心切,總是讓區隊長去端了小鬼子的老家,他是多麼的愛國啊!
看完電影,我的感想很多,我想我自己如果有什麼任務總是漫不經心的做,一遇到困難就有點要放棄的感覺,但是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從不放棄,堅持不懈。記得那次學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和自己的同學一起做了一個,當我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電風扇」時,卻發現了一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果把電池和螺旋槳做好了該怎麼接上呢?如果接不上不也是前功盡棄嗎?當我想好了該怎樣接上的時候,電線又不通電了,我沒有耐心了,我想到了放棄,但是我一想到小嘎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的時候,我又堅持了下來。終於我做好了這個「電風扇」。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小嘎子一樣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的時候,我又堅持了下來。終於我做好了這個「電風扇」。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小嘎子一樣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Ⅲ 電視劇井岡山觀後感
電視劇《井岡山》的觀後感:
以「井岡山精神」為審美表現核心對象,既抓住了關鍵,也符合藝術表現精神形態的一般規律。無論是如海的蒼山,還是如血的殘陽,無論是井岡翠竹的聲聲吶喊,還是黃洋界上的隆隆炮聲,無論是朱毛紅軍的人物造型,還是井岡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力求還原歷史的真實風貌。
藝術地再現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在學習歷史、感知歷史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尊重歷史,「史」中覓「詩」,把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盡可能完美地統一起來。
稍嫌不足的是,幾位領袖人物因配音時演員的語調、語氣和語質缺乏能夠充分體現其獨特精神氣質和思維特徵的鮮明特點,多少有點削弱了領袖人物完整統一的「視聽形象」本應具有的強大藝術魅力。
電視劇《井岡山》的簡介:
《井岡山》是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36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該劇由金韜導演,邵鈞林編劇,王霙、潘雨辰、王伍福、黃鵬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1927年時,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失敗。面臨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為挽救危局,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的故事。
Ⅳ 綰㈣壊鐢靛獎鐨勮傚悗鎰熸庝箞鍐
鏈夊叧綰㈣壊鐢靛獎鐨勮傚悗鎰熸庝箞鍐欏備笅錛
綃囦簩
銆婂湴閬撴垬銆嬭茶堪鐨勬槸1942騫達紝鎶楁棩鎴樹簤鏃舵湡錛屾棩鍐涘瑰唨涓鎶楁棩鏍規嵁鍦板彂鍔ㄥぇ鎵鑽°傚湪鍏變駭鍏氱殑棰嗗間笅錛屼腑鍥戒漢姘戝彂鎸ヨ仾鏄庢墠鏅猴紝鎸栧湴閬撱佹墦娓稿嚮錛岃嫳鍕囧弽鎶楁棩鏈甯濆浗涓諱箟渚靛崕鍔垮姏銆傜數褰變腑浜轟滑搴斿歸煎瓙鏃剁殑鑻卞媷鏃犵晱錛屽簲瀵圭敓姝昏繕鏈夊浗瀹舵皯鏃忕殑鍒╃泭鎶夋嫨鏃跺瑰浗瀹剁殑鏃犳潯浠跺夌尞錛岄兘娣辨繁鐨勮Е鍔ㄤ簡鐜板満瑙傜湅鐨勫悓瀛︿滑銆
鍦ㄥ湴閬撴垬鐨勬姉浜変腑錛屼腑鍗庡効濂寵〃鐜板嚭浜嗚嫳鍕囨棤鐣忋侀〗寮烘嫾鎼忋佹満鏅哄彂濂嬬殑澶у浗綺劇炪傜湅鐫鑰佺櫨濮撲滑浠庡瑰湴搴斿圭潃姣掓皵涓庢按娣癸紝澶ц儐鐨勩佹満鏅虹殑搴斿歸煎瓙鐨勮姳鎷涳紝鍚屽︿滑鐨勫唴蹇冨啀涓嬈″崌璧蜂簡瀵瑰挶浠榪欎釜姘戞棌鏃犳瘮鐨勮嚜璞鎰熶笌楠勫偛鎰熴
鍏鍗佸勾鍚庡啀鍥為栵紝鍦ㄩ偅孌靛償宓樺瞾鏈堥噷錛岄珮瀹跺簞鐨勫湴閬撴垬涓鐨勫湴閬撴槸濂囪抗錛岃屽唨涓騫沖師鐨勫姵鍔ㄤ漢姘戜滑鏇存槸鐪熸g殑濂囪抗銆備粬浠鍙戞尌鑷鎴戠殑鏅烘収鍒涢犱簡鍦伴亾錛屾垬鑳滀簡鐨勫洶闅撅紝鐢ㄨ嚜鎴戠殑鎬у懡鎹嶅崼浜嗚嚜鎴戠殑瀹跺洯鍜岀栧浗銆備粬浠鍦ㄦ姉鏃ユ垬浜夊彶涓婄暀涓嬩簡鍏夎緣鐨勪竴欏點
Ⅳ 黨史電影觀後感
有關黨史的電影有很多,觀影完後具有深刻感悟。比如《黨史國史》,這部影片包括10部集建黨90周年來各方面珍貴歷史影像資料,有大閱兵,共和國大典,共和國軍隊,共和國外交,共和國之歌等內容。
黨史的電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開天闢地、建黨偉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四渡赤水、大渡河、金沙江畔、突破烏江、萬水千山、百團大戰、重慶談判、延河戰火、挺進中原、濟南戰役、解放石家莊、大決戰三部曲、風雨下鍾山、戰上海、建國大業、開國大典的歷史,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有了充分的了解及認知。
看完黨史電影後,我們能夠創新黨員教育方式、提升黨員教育質量,增強黨性修養、築牢宗旨意識,做到知史以涵養為民初心、懂史以增強治政能力、用史以引領奮斗征程。當時電影具有教育意義,對青少年的教育具有進步意義。
Ⅵ 革命片的觀後感6篇
革命片的觀後感篇1
遍地屍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革命者被捆綁著,脖子後面插著槍斃的牌子,跪在地下,影片交替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眼前。把我帶回1911年——辛亥年。革命黨人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難危險,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同殘害民眾的敵人相搏鬥,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犧牲的慘狀令人痛惜,這就是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領導下,黃興指揮圍攻兩廣總督的戰役。英雄們為了正義的事業,為了劃時代的民主共和國的理想,他們邁出了武裝斗爭的第一步。七年以後,埋在迷亂的煙霧和雜亂的草叢中的屍體才得以安息。
七十二烈士的浩然正氣,使全國長期受壓抑的人心也因此大大的振奮起來。人們對清政府的侵略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像洶涌的洪水沖擊山溝一樣,氣勢浩大,不可阻擋。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在武昌舉行了大革命。熊秉坤放了第一槍,這次起義成功了。它使天地為之震驚,使鬼神為之哭泣。它永遠載入歷史,永垂不朽!
在孫中山的積極領導下,全國各地革命軍的斗爭下,革命形勢風起雲涌,迫使清政府退位。民主共和國執政,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在於它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國。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孫中山先生,你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你把勞苦大眾的心裝進你心裡,你把所有的愛握在你手中,你把所有的傷痛藏在你身上,你把你的生命歸還世界。你在我心中,我要致敬你,辛亥革命的領袖——民主革命的國父。
革命片的觀後感篇2
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舉國都在為了這個歷史性伍鬧的事件展開討論。但無一例外,所有討論都會提到,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同時,三民主義深入人心。但有些問題卻還是值得商榷。
在電影的腔御罩開頭,是秋瑾的英勇赴死。清朝官員在斬首秋瑾之前,曾經給她看了一張照片,"你可曉得這兩個孩子將會失去母親?",秋瑾望著遠方,平靜的回答,"可我的死卻是為了天下所有的孩子。"無私偉大的母愛!赴死的前一刻,她還在想,到底自己的革命是為了什麼?原來,"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溫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為了革命,為了天下,為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為了新中國的美好,她,革命女子第一人,英勇赴死,不為其他,只為了自己的死可以喚醒麻木的拆李群眾,可以讓革命的鮮血斷裂清政府腐朽的統治,人民可以享受著幸福。敬佩之!最感動的一刻莫過於廣州黃花崗起義。黃興、林覺明、徐宗漢等義士們不懼自己生死,用最年輕的生命,最熾熱的鮮血,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孫先生在國外演講時,其中的內容大抵都忘了,只記得信仰這兩個字深深的打動了我。信仰,崇高的字眼,缺失的文明。當代的青年們,捫心自問,真正有信仰的又有幾位?沒有信仰,行屍走肉,或者沒有目標,或者只為名利,或者麻木漠視生命。最近看報紙,關於中國對於緬甸影響的那一塊很有感觸。很多國家都認為,緬甸似乎再走中國之前的老路,但是其中卻有一點,那是我們國人實在無法相比的,那就是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
前不久緬甸政府出台了一項政策,要求緬甸政府機關辦事的國民,必須身著緬甸的傳統服飾"籠基"才准進入。總統吳登盛說,"華人傳統的習俗,你們丟了,但我們還保留著。"對於祖國傳統文化的信仰,使得他們在祖國受屈辱的日子裡,無論窮苦,依舊快樂開心的活著。即使現在可以過得更好,也沒有跳入金錢的旋窩,知足常樂,人生足以。但是反觀國人,多數人是活在金錢的牢籠里。導致的結果就是國人沒了信仰,漠視生命,不懂生活,麻木的眼睛也捕捉不到美好。青年們沒有激情,面對危難不公也只會瞎嚷嚷幾句,卻不會有實際行動來證明什麼。大學學術之風低迷腐敗,弄虛作假之風太多,跟風者比比皆是,這樣的年輕團體,要是面對祖國的危難時期,我們是否還能有五四運動時學生們的激情,這怕是岌岌可危了吧。很多人都在問中國這是怎麼了?國民這是怎麼了?依我看來,還是經濟發展太快的原因,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怎麼可能靠這幾十年幾百年可以完全改變的。
如今的世道,官僚之風盛行,在學生團體裡面,這種現象也很嚴重。我想問的是,我們一直呼喊著的民主與自由,卻只真正成為了我們利用的工具,我們所謂的信仰,也變成了我們利用的工具,除了可悲,只剩下可悲。如今,當真還可以再出現一個魯迅嗎?扯遠了,但是革命時期的那種激情卻值得我們反思。大學,本來就應該是渴求知識,學術思辨之地,卻成為了現在的培養官僚之地。中國,你真的病了。歇一歇吧,好好回到你的先秦時代,看看那會的百家爭鳴,看看那些思想家們的政治主張,別再愚弄你年輕的一代了;再好好瞧瞧你的國情吧,為什麼那麼多官員腐敗?
首先,當他們能夠坐上那個位子,肯定自身的素質不會低,那為什麼那麼多有想法有膽識的人過了一兩年,確會變成心裡焦慮、人人唾棄的貪官?或許在這個環境中,人不得已都會變成這樣的。那麼,我們是否該換個角度來想想醫治的辦法呢?民主與自由,或者說是信仰與自由,一個青年人,應該是生機勃勃的,應該是激情洋溢的。五四精神,革命精神,我們都應該學習。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了,歷史的腳步是這樣走著,即使有人掙扎,也無法挽回。影片其實拍的一般,但是人物有血有肉,振奮人心,關乎革命一詞,也做了一些表述,卻沒有從革命本源出發。大抵就是這么些想法吧。
革命片的觀後感篇3
"革命"是什麼?"革命"是要革誰的命?或者說,"革命"有什麼意義?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電影後,我內心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了解答。
時間定格在一九零七年……秋瑾身帶枷鎖,步伐卻鏗鏘有力,頭發凌亂卻目光堅定。為什麼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我聽見她堅定地說:"為了給天下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時間定格在一九一一年10月10日,一群才華橫溢的青年放下筆桿,在炮林彈雨中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為什麼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與妻書》的決絕告訴我: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時間定格在孫文演講會場,海外華僑為革命的失敗痛哭流涕,為中國革命慷慨解囊。為什麼海外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孫文在演講中回答得非常清楚:因為中國要擺脫被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
秋瑾對革命的理解是為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林覺民說,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孫文說,革命就是讓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辛亥革命是什麼?是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國體的新生,是中華歷史的真正進化。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天振聾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可以這樣說,當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可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一百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求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逸世界的人,怎該忘記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不僅僅在當時,更加深遠的影響在現在和將來。什麼時候,我們國家能共同富裕,中華民族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時革命才算成功。斯人已逝,其言猶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
革命片的觀後感篇4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電影《辛亥革命》於9月下旬起在全國同步上映。看完這部歷史題材的影片,筆者感慨良多,心緒難平。
影片選取辛亥革命前後這一歷史片段,真實再現了以孫中山、黃興、林覺民等為代表的革命先驅者為推翻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亡而進行的艱巨卓絕、波瀾壯闊的斗爭過程,重點描寫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的場面,其悲壯之舉,足以令"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
面對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積弊,革命黨人為何敢挺身而出、振臂吶喊?面對滿清統治者的殘酷鎮壓,革命黨人何以能前赴後繼、捨生忘死?信仰,對革命的堅定信仰!這些革命者,大多出生富貴家庭,卻在接受了革命思想後背叛自己的家庭、拋卻了常人戀戀難舍的榮華富貴,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來。有的在家鄉變賣家產,宣傳革命真理;有的遠赴海外,為革命籌募資金;有的打入清廷新軍中密謀起義,有的奔走各地聯絡黨人……這一切都是在白色恐怖、極端艱險的情況下進行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堅定的革命信仰,這些革命黨人早就堅持不住、放棄投降了。電影中有一段寫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菁華幾乎喪失殆盡,連黃興一度都有點悲觀,但在徐宗漢的安慰下,黃興重新振作起來,他們之間的對話中有一句:"我們又不是沒敗過,失敗算什麼!"質朴無華的對白把革命者堅定的革命信仰和堅強的斗爭意志表現得十分真切,令人動容,催人感奮。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當黃興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逃回來,在一條船上與孫中山見面,戰友重逢,生死考驗,該有多少的話要傾訴,可兩人都沒有言語,堅定的目光傳遞給對方的仍然是革命必勝的堅定信仰。
歷經磨難不言苦,九死一生報國家,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革命者們一生的寫照。電影的片尾曲《辛亥頌》把革命者的這種愛國精神和偉大情懷升華為一種悲壯,一種崇高,在觀眾心靈深處引發強烈的共鳴和震撼。
革命片的觀後感篇5
整個跨過鴨綠江觀電視劇中最讓人震撼、動容和感動的,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執行力。不論是一夜奔襲140餘里阻擊敵人的三十八軍,還是藏冰卧雪長津湖十餘天的第九兵團,以及用血肉之軀堅守漢江、鐵原、上甘嶺等地,承受住無數轟炸和沖擊,依然巋然不動的五十軍、六十三軍、十五軍等。他們從沒有過多地講條件,只是用盡全力確保任務的完成,包括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
這種強大的執行力從何而來呢?從方法論角度,我斗膽進行一下歸納,大體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目標正確,思想統一,萬眾一心。
從明代先賢王陽明開始,就提出了「此心強大」的概念,心理強大、意願強烈則一切皆有可能;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更進一步明確,「此心」是「利他心」才能迸發出強大力量。我黨一貫重視思想統一工作,戰前的各種動員和宣傳工作更是非常到位。志願軍戰士們每個人都清楚自己肩負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責任,發自內心的理念就是:為了自己身後的祖國和親人,堅決不能讓美國鬼子打到鴨綠江邊。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英勇頑強,創造了無數戰斗奇跡,用血肉之軀鑄造了鋼鐵長城。
二是指令簡單清晰,便於貫徹執行。
整個戰爭看似打得熱鬧,其實每個部隊接收到的命令都非常簡單,加之當時我軍的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很多重大指令都只能通過無線電台傳送。所以,各個軍隊接到的命令無非是:在某個時間,到達某個地點,在什麼時間發動進攻或者堅守陣地多長時間。具體通過什麼戰術,採用什麼技巧,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打的詳細指導,基本上不可能有。
其實,大道至簡,反而是這最簡單的命令發揮出了最大的作用:如果指令過於復雜,可能要麼與前線實際情況不符而讓一線部隊無所適從,要麼讓前線耗費了巨大的精力解讀和學習命令。所以,指揮官們運籌帷幄、殫精竭慮地思考了各種可能,設計了各種方案,但是把最終的命令傳導到一線,反而最簡單,基本上就是:一二三,干就完了!
革命片的觀後感篇6
自古忠孝難兩全。一邊是國旗神聖與守衛重任,一邊是銀發慈父的淚水以及無限思念,解放軍戰士用筆直的軍姿與標準的軍禮回答了新時代中國軍人的氣質與精神。建軍92載,人民解放軍正步行進的步履鏗鏘,揮灑出肩負民族希望的無上榮光。
國旗下最美的你,「苦難輝煌礪鐵軍」。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致力於鍛造一支屬於人民的武裝就是她不變的目標。1927年的挫折與血雨腥風,嚇不倒中國共產黨人。掩埋好戰友的遺體,他們集結在南昌城下、井岡山上,紅旗漫卷西風烈;鐵流兩萬五千里,苦鬥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從中原突圍到百萬雄師過大江,從跨過鴨綠江到鏖戰上甘嶺,苦難中人民軍隊用生命與鮮血讓「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五星紅旗的尊嚴與東方古國的復興腳步,因為軍旗的護佑,愈發自信而矯健。
國旗下最美的你,「最是本色感人心」。張富清,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解放後他卻刻意塵封功績。決死關頭不放棄、和平年代不迷失、困難當前能泰然、享樂面前能淡然——張富清給廣大黨員樹起了一面鏡子。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張富清「最是本色感人心」。收藏下張富清立下的軍功和精神,傳承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信念與意志。
國旗下最美的你,「誰說女子不如男」。說起當代花木蘭,如花美玉之容顏、朱日和「沙場秋點兵」之壯懷激烈,都屬於硝煙風沙塗抹青春面龐的女坦克手們。大漠孤煙直,當代花木蘭們駕駛著國產主戰坦克不畏艱險,鏗鏘鐵甲,武裝向前;「敢和自己較勁,敢和男兵叫板,敢上戰場打仗」,從美麗到強悍、從柔弱到剛毅,「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坦克手們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新時代花木蘭的士兵突擊。
初心如炬、使命如山。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軍隊與國家昌盛、民族復興緊密相連。新時代的征程上,「最美逆行」「最美睡姿」,當祖國呼喚之時、當人民期盼之時、當危機來臨之際,人民軍隊向死而生,抒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慷慨大義!讓擁軍愛軍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濃烈出「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拳拳深情。
致敬國旗下最美的你,中華家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你們的身影。
致敬國旗下最美的你,花香鳥語的時候你們在遠方,雨打風吹的時候你們在身旁。
致敬國旗下最美的你,以樸素的尊崇向「用青春和熱血履行對黨和人民承諾」的人民軍隊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