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讀後感20篇100字 兩三排就夠了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渡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晉朝法顯和尚《佛國記》
羅布泊,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古樓蘭王國的所在地,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這個西域巨澤與地球上最乾旱的沙漠聯系在一起,它的西面是羅布沙漠;東南則是庫姆塔格沙漠,漫漫鹽漠在茫茫沙海包圍之中。
沙漠、土漠、鹽漠和風
6月15日,新疆驕陽似火, 20名探險隊員從廣州直飛烏魯木齊。第二天一大早,天氣突然轉陰,毛毛細雨,寒意絲絲。七台江鈴陸風四驅越野車早早在旅館停車場等候,隊員們整裝待發。
今天的行程是從烏市出發趕到哈密市,路程650餘公里,早餐後,車輛行駛到加油站加滿油後,排著隊向哈密進發。一路上車速保持在時速80公里左右。沿路南行,在通往絲路重鎮達坂城的道路兩旁,上百台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飛旋,與藍天、白雲相襯,在博格達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大觀。這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風能基地——新疆達坂城風力發電廠。經過此地段,車輛時速只能在30公里左右,因為這里無風也有3尺浪,聽向導沙漠大叔告訴我們,這里風是無級別的,據說,經常把大貨車刮翻,早些年一輛火車路過此地也被刮翻,所以大家特別小心駕駛。我還真的檢測了一下風的威力,把變速桿放到空檔位置,一鬆手剎,車輛朝順風方向越走越快,真有駕駛風帆船的感覺。
6月17日,今天路程是550公里,一路上遇到的車輛屈指可數,非常順暢。據說這條柏油馬路是專為進入羅布泊運送鉀鹽所修建。羅布泊鎮是羅布泊中的惟一行政組織,據說是近幾年才成立的。最初,鎮政府是一間小鐵皮房,公職人員只有兩三名。現在已修建了一座二層小樓,小鎮上已居住百餘號人。原因是科學工作者找到了富甲天下的鉀鹽礦,儲量高達2.5億噸,為全國之冠,於是這里興建了一座大型的鉀鹽廠。
下午四時許車隊到達羅布泊鎮,羅布鎮到湖心路程130公里,是一條很艱難的路。在堅硬無比的鹽鹼地上行駛,使車輛極度遙擺,無邊際的荒漠看去白茫茫一片,車輛好象行駛在雪地里,其實那是一層鹽.沙漠、土漠(雅丹)、鹽漠,三者構成了荒原完整的荒漠景觀。
在羅布泊崛起的厚層龜裂狀鹽殼,在大漠中高低起伏,一眼望去,猶如怒卷的海濤,茫無邊際。鹽殼中白花花的鹽晶,就像是波濤中晶瑩的水珠。在鹽漠中,每當正午時分,常能聽到清脆的乒、乓聲響,猶如進到了射擊場。實際上這是鹽殼受熱膨脹擠壓,使鹽殼間位移錯動,產生摩擦發出的聲響。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跋涉,終於來到了湖心!隊員們真正飽嘗到了大自然恩賜的免費按摩,把全身各個關節都拉扯鬆了,估計半年內大家也不會去那些場所了。
一個埋下的空汽油桶成為羅布泊湖心標志。1998年廣東首個女子羅布泊探險隊樹下第一塊石碑後,以後凡來此地探險者,都立碑留念,至今已樹立三十餘塊。這次我們也不例外,大家爭先恐後在碑前合影留念。
次日凌晨,一輪紅日跳出了地平線,把無邊無際的荒漠映得通紅。湖盆平得沒有任何阻擋,不到一會兒,便是光芒四射。陽光穿透帳篷,氣溫迅速上升,大家不得不掙扎著爬出帳篷,休整行裝,吃了些面條就起程了。
余純順最後的晚餐
車隊行走15公里後,來到余純順墓地。那裡有一座小沙丘,上面插著7個啤酒瓶,一個礦泉水瓶和一個罐頭盒。沙漠大叔神色嚴肅地告訴大家:這是余純順最後的晚餐。1996年6月10日晚,朋友們為余純順送行,在這里喝了一些酒。余純順當時感動得唱了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後,次日便從這里出發踏上不歸路。當年,余純順一個人徒步在這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6月的羅布泊氣溫高達攝氏50多度,地表氣溫可達80多度,鋼鐵般的身軀終於不敵惡劣的氣候環境,頹然倒下。
從余純順墓地前行,來到了龍城雅丹。本世紀初,一些赴羅布泊地區考察的中外學者,在羅布荒原中發現大面積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做向導的當地人詢問地名,向導卻誤以為詢問這種地貌形態的當地稱呼,便答之曰雅爾當,即維吾爾語中陡峻的土丘之意。發現者將這一稱呼介紹了出去,以後再由英文翻譯過來,雅爾當變成了雅丹.從此,雅丹成為這一類地貌的代名詞。
乾旱荒漠環境造就了雅丹的特殊景觀,而乾旱荒漠環境將雅丹封閉保護於其中,使人們難以窺探其面貌,平添了雅丹的許多神秘。雅丹的雄渾、壯麗和神奇迷人,若非身臨其境,是無法領略的。清代詩人景廉在穿越天山托木爾峰地區時,曾對天山冰峰的冰磧地貌有過出神人化的描繪:或如柱笏或復盂,或如怒猊或翔鵠。或如斷壁重欲頹,或如平林密相屬。而羅布窪地中的雅丹地貌比之要更勝三分。
在進入雅丹群後,就像進入了一座迷宮,溝迴路轉,到處是高聳的土丘,土丘之下,是姿態各異的溝槽,或是沙波粼粼,或是高低起伏。同行之人相隔在土丘間,聞其聲而不見其人,埋伏下千軍萬馬,都難以讓人發覺。神奇的雅丹地貌構成了羅布泊地區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獨特景觀。我和文仔開著6號車,穿梭在雅丹群中,尋找好的機位,拍攝下這一暮暮叫絕的景觀。傍晚,我們宿營在雅丹之地,大家拾了一些乾柴燃起熊熊烈火。隊員們喝著酒、唱著、跳著、鬧著、笑著,像一群瘋子,又像一群無所顧及的孩子。
6月19日天還沒亮,沙漠大叔叫早,大家並起床收拾行李出發。因為今天要趕到新疆建設兵團34團,行程380公里。一路上沙漠大叔給我們講起了有關羅布泊的故事。說是有個上海人,在20世紀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遣返到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一個監獄勞動改造。他實在受不了監獄生活的折磨,就偷偷聯系另外一個同鄉,策劃出逃。在那個年月,要通過交通線逃出新疆談何容易,他們只好選擇穿越羅布泊的偷渡計劃。由於監獄地處沙漠深處,過了沙漠就是浩瀚無邊的羅布泊,所以獄方只對進出監獄的交通要道嚴密把守,對通向羅布泊的沙漠常年疏忽管理。他們兩個准備了許多的西紅柿和新鮮玉米,就匆匆出逃了。大約走了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其中的一個實在支撐不下去了,病死在了路上。這時候,彈盡糧絕的另一個人就吃同鄉的屍體充飢,最後,扛著一條死人的大腿回到了監獄。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上海右派單槍匹馬闖出羅布泊.說有個上海右派來到監獄後,改造過程中表現老實,但心裏面早就有逃跑的念頭。作為這個有著豐富地理知識的知識分子,他深知逃跑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死亡之路羅布泊。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前期的准備工作,他先是進行體能訓練,每天都減少飲水和食飯量,把節省下來的饅頭曬干,研成粉末,偷偷裝在一個袋子里。久而久之,他竟然適應了每天只喝一點水、吃一點糧食的生活。他估算著他積攢的糧食夠他吃一個多月,就毅然出逃了。他背上干糧,抱了一隻大南瓜,走出了茫茫荒漠的羅布泊。後來,從上海傳來消息,說他還活著,監獄里的工作人員怎麼也不相信。沙漠大叔講的這個故事,不知是鼓勵我們的勇氣,還是告誡我們路途可畏不要亂闖。
塞人部落的太陽墓葬
前行30餘公里後,來到了太陽墓地.據說,2000多年前的中原天子,為永享皇權,永保屍身不滅,用成千上萬根柏木以獨特方式排列於墓穴中,形成世間罕見的黃腸題湊,其所耗優質木材量之巨大,無疑是對生態環境的一大破壞。而早在3800年前的樓蘭王國亦有一種不惜砍伐大量樹木為代價而創造的神秘墓葬,與中原相比更具西部樸拙之風。其所用木材均豎立於地表,所呈形狀圈圈相套,好似層層謎團,引人萬千遐想。
25年前,考古學家王炳華先生帶隊發現了它們,遂將其玄妙展現給世人。此墓地距孔雀河在最里一層的木樁直徑僅二、三厘米,而最外一層卻粗至十餘厘米。7層木樁外又有長5.60米,呈輻射狀向四面散射開去的立木,木徑粗達30餘厘米。它們在幾千年風雨吹蝕下,殘余部分均呈斜向西南的銳利尖木,無言地訴說著東北風的強勁和慘烈。整座墓地遠遠望去,就如一輪古老滄桑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們稱其為太陽墓葬.飽含虔誠感情的墓主人就埋在環形木樁的中心地下,木質的棺具早已朽爛,死者均為男性,隨葬文物屈指可數,主要是一些木雕人像、齒形物件骨錐、骨珠等。墓葬整體透露了一種莫名的宗教意義,蘊含著難以撩開的層層迷霧。
考察發現,墓葬木樁可以固沙強冢,沒有它們,在沙地上,要挖掘營建深達2米多的墓穴是很難的。然而固沙的設置為何採取如此之形制,顯現如此之圖案?它代表著什麼意義?難道這真是太陽崇拜嗎?果真如此,為何墓主人均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東方?只是因為他們的故鄉在那裡嗎?由此來看,上古神話、原始墓葬、《周易》定位尊西北的事實,絕不是偶然發生的,更不是巧合。那麼中華民族的祖先又為什麼要尊崇西北呢?西北方對中華文明究竟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影響呢?恰與此相反,西方人崇尚東方。上帝的伊甸園是建在東方的,基督誕生之時從東方來了尋訪的聖者。可見在東與西之間想必存在著一個神秘的中間區域.此外,有人對墓葬所在古墓溝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墓地是一個嚴格設置的天文歷法定勢。在目前只有一個可以與之參照研究的古遺存,而它竟在美洲大陸印第安人那裡,令人不可思議。
太陽崇拜也罷,月亮崇拜也罷,在古代同一地區同一崇拜應該是根深蒂固,影響深遠的。然而,所謂的太陽墓葬一共才發現了6座,在全新疆尚未發現第二處。人們根據以至高無上的太陽作為墓葬形制和墓主人皆為男性來判斷,死者為有地位的人物。然而,此中人物的隨葬物為何還比不上周圍很多普通形制墓葬的規模和質量?古人究竟又是依靠什麼信念驅使自已將極為神聖的天上太陽放在泥沙上,並埋入一個其實並不尊貴和權威的死者?這些是否說明,以上墓葬形制是一次特定事件或天體的崇拜結果呢?
據研究,這些墓葬中的死者均為塞種人,而他們卻有著很深的多種天體崇拜傳統,然而他們因何定居羅布泊?為什麼這里會雲集世界諸多的民族,諸多的文化?他們的傳人又去向何方了呢?有些民間傳說講到,這種太陽形的墓葬在建造過程中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和部落首領之間的爭奪,它們究竟又是怎樣的一種矛盾呢?樓蘭王國真的是毀於大規模的太陽墓葬砍伐林木嗎?為什麼原始塞人部落在大沙漠中建造如此奇異的太陽形墓葬呢?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也許這些千古之謎還會繼續與亘古黃沙為伴,直到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