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情淡漠 親情疏離(2017年第8部電影《巴黎浮世繪》)
上周六來到洛陽電影資料館主持了哈內克作品回顧展的第一場電影《巴黎浮世繪》,時隔一周,未能撰文,實屬不該,今日得閑,靜坐書房,淺談些許感悟。
關於奧地利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在此不再贅述,請閱讀《 四年兩奪金棕櫚——邁克爾·哈內克 》一文。
影片開始,一個小姑娘站在一面白牆之前進行肢體表演,小夥伴們猜測是什麼意思,這是一所聾啞學校,孩子們眉頭緊蹙,冥思喚喊苦想,紛紛用啞語表達,「孤獨」、「捉迷藏」、「壞人」、「居心不良」、「悲哀」、「囚禁」,小姑娘輕輕搖頭,隨即片名《CODE INCONNU》出現,直譯是《未知密碼》,中文翻譯的影片名字《巴和茄野黎浮世繪》很文藝也很貼切主題,講述的便是巴黎的日常生活。
安娜從公寓走出,一名男孩喊住了她,一看是男友喬治的弟弟讓,她告訴讓,他的哥哥三周前去了科索沃,至今尚未返回巴黎,讓抱怨公寓大門的密碼鎖無法打開,安娜表示歉意,兩人邊走邊聊,讓告訴安娜他已經受夠了他的父親,不願意返回農場,不願意子繼父業當一個農民,希望在巴黎長期待下去,安娜去買了麵包,兩人邊走邊吃邊聊,安娜有急事兒需要處理,將公寓鑰匙和密碼告訴讓,讓獨自返回公寓,路上遇見一個街頭賣唱的藝人組合,聽了會兒音樂,將納沖麵包吃完,離開之時,隨手將麵包紙包裝揉成一團扔向街邊的女乞丐瑪麗亞,這一幕正巧被一位正直的黑人男青年阿瑪杜看見,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拽著讓理論,兩人發生爭執,安娜也趕了過來,隨後警察抵達,驗明了各自的身份證,發現女乞丐是羅馬尼亞非法移民,並將阿瑪杜扣留,阿瑪杜不堪忍受其辱,要求自己去警局,無需押解,兩名警察將其摁下,隨即黑屏,戛然而止。
一組科索沃戰爭的戰地照片如同幻燈片般切換,配有男聲畫外音,估計是喬治的聲音,最後一句話提到了弟弟讓的名字。
黑人計程車司機正在駕駛途中,接到電話,得知兒子阿瑪杜被抓,心情焦慮,心急如焚,不知不覺地加快了車速,乘客不願意,於是將車停下,乘客下車改乘其他計程車,司機表示不收取費用,乘客起身之時罵了一句關門揚長而去,黑人計程車司機啟動車輛,匆匆趕往警察局。
在一個空曠的房間,安娜站在攝像機鏡頭之中,導演一直在要求安娜流露出真情實意,而非虛情假意,安娜不堪忍受,淚水沿著臉頰留下。
一個餐桌前,讓和他的父親用餐,空間逼仄,情緒壓抑,話語不多,父親吃完之後端盤起身離開,來到洗手間,馬桶沖水聲音響起。
羅馬尼亞籍女乞丐瑪麗亞被兩名法國警察押解至飛機上,遣返回國,機艙門關閉,兩名法國警察離開。
黑人男青年阿瑪杜的母親哭訴警察的罪行,毆打、羞辱、入家搜查,卻未能找到把柄,只得無罪釋放,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抱怨未能獲得回報,提及自己的女兒天生啞巴,應該是場景1中那位黑人小姑娘。
瑪麗亞回到家鄉羅馬尼亞,和一個男孩走在路上,風沙四起,空氣中彌漫著鄉愁,來到一處好似礦場的地兒,在風中與丈夫緊緊相擁。
安娜在家中熨衣服,看電視,喝紅酒,聽見凄慘的兒童叫喊聲,心中充滿了憂慮。
瑪麗亞回到自己家中,在丈夫、子女的陪伴下參觀新居,這是她在巴黎街頭乞討的成果,可是家人們之間仍然存在隔閡。
在一名黑人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刻苦練習敲擊鼓樂。
喬治從科索沃歸來,早上在家裡打電話,不久之後,安娜抵達,兩人久別重逢,四目對對,相視而笑。
父親開了一輛貨車抵達農場,將一輛摩托車推下車,停在門口,進入倉庫,不久之後,讓從倉庫里走出,見到嶄新的摩托車,迫不及待地啟動摩托,騎行離開。
安娜拍戲的現場,未達到導演的要求,進行重拍。
讓幫助父親在農場里幹活,餵食乾草給牛吃。
安娜、喬治和朋友們小聚,談到科索沃戰場的感受時,喬治說:「在那兒很簡單,在這兒生活很復雜!」這時,阿瑪杜帶著白人女友進入餐廳,談笑風生,入座之後,兩人談到手錶話題,女人將手錶扔進煙灰缸,阿瑪杜深情地吻著女友的手腕,這時安娜進入鏡頭,鏡頭隨之移動,重返喬治與朋友們的聚會,安娜指著阿瑪杜告知喬治,這位就是找讓麻煩的那個人。
羅馬尼亞,一個男人開車行駛在鄉村小道上,遇見瑪麗亞,手拎著一個大包,於是順路送她回家,路上男人詢問她在巴黎從事什麼職業,瑪麗亞恥於談論自己的乞討職業,於是搪塞道在一所學校當女教師,抵達家門口,告辭離開。
安娜進入公寓,發現地上放著一封信,安娜讀完之後,打了個電話,喝了杯紅酒,敲開鄰居家的門,詢問信件事宜。
兩個黑人對話,應該是阿瑪杜的家人。
讓的父親正在讀信:「親愛的爸爸,我走了,求你別找我。讓」
安娜和喬治超市裡購物,因為信件的事情開始爭吵,安娜認為喬治對她不關心,每次遇見事情,喬治總是躲得遠遠的。兩人之間此時已經出現隔閡,親密關系已出現裂紋。
瑪麗亞和家人一起參加婚禮,眾人開心地跳著羅馬尼亞特色的舞蹈,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黑人家庭的客廳里,父親正在教訓孩子,家人亂作一團麻,彼此之間指責抱怨,埋怨阿瑪杜與一個白人女友交往,無暇管教弟弟,父親嫌客廳太吵,帶著兒子來到餐廳,仔細詢問細節,得知兒子被一名叫佛朗索的白人孩子敲詐勒索。
喬治獨自在家鼓搗相機。
喬治和讓的父親在自己的農場將牛全部殺掉,鎖上牛舍大門,點支煙,遠眺遠方,悵然若失。
舞台上個人表演試鏡,觀眾席上的評委們湊在一起商量試鏡結果。
黑人家庭,繼續發生爭吵,從對話里得知他們那個開計程車的父親已經離開巴黎,返回非洲開始了新的生活。
地鐵上,喬治脖子上掛著相機,坐在座位上,鏡頭對面的人感覺很不自然,好似鏡頭在記錄著她的一舉一動。
羅馬尼亞陽光明媚的一天,瑪麗亞、女兒站在院子里,朋友告訴瑪麗亞一個信息,不久之後,有蛇頭安排偷渡,目前已經湊夠五人,瑪麗亞又萌發了重返巴黎乞討的念頭。
喬治和安娜回鄉下探望父親,討論讓的事情,父親埋怨喬治給弟弟帶的好頭,不願意在鄉下吃苦,喜歡城市的生活。
瑪麗亞按照蛇頭的安排,偷渡返回巴黎。
安娜參加小佛朗索的葬禮,猜測是阿瑪杜的父親殺害了小佛朗索,從而逃離巴黎,前往非洲避難。
喬治播放了照片,如同幻燈片一般展示,這是地鐵上偷拍的眾生相,此處方知場景25中,喬治在安裝拍攝裝置,而場景29中實施了偷拍行為。
藍天白雲之下的農田,一輛播種機從遠方駛來,美景如畫。
偷渡途中,大家歡快唱歌喝酒,而瑪麗亞正在為今後巴黎的生存發愁,原來一個朋友答應瑪麗亞離開巴黎時,將賣報紙的證件交給她,可惜,此時那個朋友已經離開巴黎,證件交給了他人,瑪麗亞就此錯過了賣報紙的機會,同時因為自己的乞討行為而懷有極大的恥辱感,不禁掩面而泣。
安娜和一名男同事在錄音棚里給電影配音,心情舒暢,樂得不能自抑。
阿瑪杜的父親在非洲開啟了新的人生。
地鐵車廂內,一名北非男青年言語騷擾安娜,安娜對其愛答不理,刻意保持距離,臨走前北非男青年朝著安娜的臉上吐口水,一名北非成年人挺身而出,替安娜解了圍,安娜道謝之後,委屈地掩面痛哭。
孩子們在黑人老師的指揮下,開心地在廣場上敲鼓,阿瑪杜和白人女友也在旁邊跟隨節拍搖擺。鼓聲的節奏貫穿場景41、42、43之中,將影片推向高潮。
瑪麗亞抵達巴黎准備重操舊業,發現以前的乞討位置已被人占據,只得另尋他處,找尋許久,來到一處商店門口,剛坐下不久,兩個成年人來到瑪麗亞身邊,瑪麗亞被迫離開,茫然地游盪在巴黎街頭。
安娜從地鐵口離開,神情嚴峻,好似下定了決心,抵達公寓門口,站在密碼鎖前,輸入密碼,進入公寓。
喬治乘車抵達公寓門口,拎著大包小包準備進入公寓,卻無法進門,估計安娜已經將密碼更換了,無奈之下,喬治來到馬路對面的電話亭撥打電話,無人接聽,喬治茫然地站在巴黎街道旁。
鼓聲戛然而止,一個黑發聾啞小男孩進行肢體表演,仍然不知到底表達什麼意思,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同密碼般神秘莫測。
哈內克用了44個鏡頭完成了這部電影,其中不乏幾個精彩的長鏡頭,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場景2、場景17、場景39,例如場景2位於巴黎鬧市區,需要提前布景,多次練習走位,一切需要精確計算,准確調配攝影機的拍攝路線,重復拍攝了二十八遍,場景17構思巧妙,從喬治、安娜和幾位朋友小聚,鏡頭毫無違和感地隨著阿瑪杜和白人女友的進入而切換,之後又再次隨著安娜的身影再次切換,令人驚喜,雖然不像場景2一樣在室外拍攝那麼大費周章,演員需要准確把握走位以及進入畫面時間非常講究,沒有數十遍的拍攝估計難以獲得如此好的效果,場景39採用固定機位,一鏡到底,當年拍攝時,巴黎的地鐵公司只允許凌晨兩點到五點拍攝,飾演北非男青年的演員為非職業演員,表演難度極大。
朱麗葉·比諾什的演技自不必說,開頭一群聾啞孩子玩猜字游戲,孩子們演的極其自然,也巧妙地將本部電影的主題點了出來,接下來的場景均為延展之前被提及的詞語,片尾之處,鏡頭再次拉回片頭的那一群聾啞孩子身上,一個男孩替代了那個小女孩,進行肢體表演,向大家解釋一件看似美好的事物,可惜遺憾的是沒有看到其他孩子們的猜測,需要我們自己去解讀其中的涵義。長鏡頭特別考驗演員的演技以及眾多演員表演的場面調度,沒有好的演技便無法拍出好的長鏡頭作品。
這部電影中的音樂亮點是擊鼓音樂,從開始的練習,到最後的高潮,極具節奏感的鼓點賦予了電影十足的感染力,聾啞孩子們在黑人老師的指導下,形成了統一的節奏,孩子們是歡快的、沉浸於音樂之中的,雖然無法用言語交流,卻通過音樂的形式得以溝通,然後鼓點作為場景41、42、43之中的背景音樂,令人極度焦慮和緊張,分別渲染出瑪麗亞的無助、安娜的傷心、喬治的無奈之情,突出了電影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巴黎作為藝術之都聞名世界,卻因為這部電影暴露出這么多問題,種族歧視、非法移民、治安混亂等,《巴黎浮世繪》上映之後,法國媒體批評這部電影只是純粹的外國人想像中的產物,然而這部電影是哈內克唯一一部先做了研究調查的片子,對巴黎的非洲裔和羅馬尼亞裔進行仔細探察,因此得以公正地、客觀地、精確地、真實地描述了當時法國巴黎的日常生活。
法國警察對非洲裔、羅馬尼亞裔的歧視,黑人家庭成員之間的指責、抱怨,讓、喬治與父親之間的隔閡、疏離,喬治與安娜之間感情的脆弱,巴黎街頭的人情淡漠,瑪麗亞的女兒催促母親偷渡去巴黎賺大錢,等等,通過幾個家庭的不完整故事,彼此交叉卻又不相識,彼此相識卻又難以溝通、無法彼此理解,哈內克用冷酷的鏡頭記錄了在巴黎生活的眾生相,人情淡漠、親情疏離。
從頭到尾的四十四個場景,真正的溝通寥寥無幾,從中我們也能發現閃光點,一個是聾啞兒童們之間的溝通,孩子們通過猜謎語的方式進行交流,未能彼此理解,後來練習敲鼓,通過音樂的形式彼此交流、心靈相通,最終營造出一個恢弘的音樂篇章,還有一個真正的溝通便是黑人男青年阿瑪杜和白人女友之間的深厚感情,跨越兩個族裔的愛情需要很大的勇氣,阿瑪杜的家人仇視白人,看不慣阿瑪杜和白人女孩交往,白人女孩的家人雖然沒有出現,通過影片應該能夠看出來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隔閡極深,而兩個人卻能不顧世俗的偏見勇敢地相愛,這是非常難得的,為了表現出對阿瑪杜的在乎,女友聽到阿瑪杜評價自己的手錶還好時,毫不猶豫地將手錶扔掉,阿瑪杜感動得深吻女友的手腕,戲份雖少,不乏愛意濃濃。真正的溝通難得可貴,面對至親、摯愛、知己,切莫辜負,且行且珍惜!
『貳』 有沒有一部電影讓你在深夜中痛哭
有一些催淚的電影能讓你一個人在深夜痛哭,比如《泰坦尼克號》、《長津湖》、《素媛》……類似的電影非常多。
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電影,其中有些電影是非常感人的,也是非常催淚的,能夠讓一個人在深夜痛哭,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部能夠讓你在深夜痛苦的催淚電影。
首先第一部電影就是《泰坦尼克號》,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一部愛情電影。講述的是船上相識的一對戀人經歷災難最終的生死離別,結局是男主角為了救女主間沉入了冰冷的海底。這是一部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悲劇結尾,有情人沒有能夠終成眷屬,炙熱的愛情讓他們能夠為對方犧牲自己。看了這部電影之後,你可能會久久難以平復自己的心情,因為你一定會把自己帶入到故事當中。
還有一部電影叫做《素媛》,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在遭到壞人慘無人道的侵犯之後,他的父母努力幫她回歸到正常人生活的故事。其中的父親為了哄她開心,為了讓他早日走出陰霾,假扮成玩偶陪伴他。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會更加愛自己的父母。
第三部電影的名字叫做《長津湖》,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故事。這是一部戰爭片,裡面有非常血腥的戰爭場面,但是最讓人揪心的是戰士們的犧牲。在故事當中,很多人都被將士們的堅韌和頑強精神所打動,即便面對再苦再累的環境,他們也依然不忘記自己的使命。有句話叫做太平本有英雄定,但是英雄未曾享盛世。他們的犧牲只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和平,他們是為了國和家而戰。
上面提到的是三部電影都是非常催淚的電影,等你看完之後,你可能久久都沒有辦法從這個負面情緒當中走出來,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謹慎觀看!
『叄』 影評︱《雄獅》哪怕千山萬水,也要回家看媽媽
尋親節目中,總會看到走失的孩子與親人團聚抱頭痛哭的畫面,那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濕了眼眶。
電影《雄獅》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尋親的故事。一個走失25年的孩子,憑著記憶與感覺,找回了自己的家。
(一)
這樣的尋親故事,發生在國內,能找到就堪稱奇跡。如果,是跨國度來尋找,還能找到,簡直就是傳奇了。
可貴的是,這樣的傳奇是真的。
這部電影《雄獅》,是由澳洲作家薩魯*布萊爾利的傳記改編。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曾經感動過千千萬萬的讀者。
那麼,這個薩魯*布萊爾利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這,還要從他的童年,從那個柔弱五歲的小男孩說起。
電影就從薩羅的童年開始講起。故事的播放時間是118分鍾。故事發生時間是1986年。電影上映時間是2017年6月22日。那個時候,我們的主人公薩羅(電影中的人名),剛剛五歲。是一個有著棕色皮膚,黑色卷發,一雙大眼睛的小可愛。
一個五歲的孩子,一般還都在父母懷里撒嬌呢。可,這個窮人家的孩子早熟的要命,已經開始和他的哥哥古杜在奔跑的火車上偷煤塊了。用偷來的煤塊換兩小袋牛奶,給家裡人喝。
薩羅似乎沒有父親,電影中就沒有交代。家裡,似乎只有他們三個孩子,還有一個更小的妹妹。他的媽媽不識字,沒有文化,乾的是苦力,搬石頭。
他們住在印度一個小村莊的小房子里,那裡有樹,有水,有鐵軌。生活缺乏色彩,整個畫面幾乎是灰色的。貧窮。骯臟。好在,家裡是有愛的。媽媽與哥哥,非常愛薩羅。
如果,生活一直這樣繼續,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說的。薩羅將來長大了,不出意外,肯定和哥哥一樣干苦力。
可,命運女神,有時,也會搞惡作劇,讓你坐上火車離開家鄉8900公里。
一天晚上,哥哥古杜去火車站幹活賺錢。小薩羅非得纏著要去。哥哥無奈,就帶上了。結果,到車站哥哥要幹活呢,薩羅瞌睡的不行。於是,哥哥就讓薩羅躺在車站的臟兮兮的木椅子上,自己去幹活了。臨走,還叮囑,不要亂跑,就待在那兒。回來了,給他買糖耳朵吃(一種印度小吃,油炸的,和咱國家油炸麻花有點相似,有的地方也有叫糖耳朵的)。
一覺醒來的薩羅,已是深夜。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站台。也找不到哥哥。可能是害怕,他爬上了一列火車。一列就要廢棄的火車。
他不知道,他這一走,就是二十五年。他不知道,這一走,要漂洋過海。他不知道,這一走,命運完全會被改寫。
他也不知道,就在他爬上那列被廢棄的火車的時候,他的哥哥已經被火車撞死。這樣悲痛的消息,二十多年以後,他才知道。
如果,他不爬上那列火車,他也等不來他的哥哥。
然而,一個五歲的孩子,坐上了開向遠方的火車。奔赴一場不可知的命運。
卻讓觀眾格外揪心。這樣的情感故事,尤其是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情感張力極強。
這個時候,每個坐在屏幕前的觀眾,恐怕都被電影中的五歲小寶貝的命運,緊緊勾住了心。
在印度電影《小蘿莉和猴神大叔》中,也講了一個聾啞小女孩坐火車被丟的故事。不過,那個小女孩很快被好心人猴神送了回來。
而,在這部電影《雄獅》中,時間跨度太長,中間隔了25個春夏秋冬。
(二)
火車終於停下了。停在了印度的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那裡也有一條寬闊的河是胡格利河,是恆河支流。小薩羅曾經在河邊無目的張望。
加爾各答距離薩羅的家,已然遙遠的如同天堂。可,一個五歲的孩子,哪裡會知道這些?
飢寒交迫薩羅鑽出火車。大聲叫著哥哥,媽媽。可,熙熙攘攘的人群,冰冷的如同沙漠。並沒有一個人關心這個孩子的現狀。那樣的叫聲,真的是撕心裂肺。
在薩羅被澳洲養父母收養之前,薩羅在這個城市流浪了差不多兩個月。靠撿垃圾,吃剩飯或者祭品活著。
電影通過一個五歲孩子的眼睛,帶著我們觀眾看印度底層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又臟又亂又差,堪憂,堪憂。當然,那是1986年,現在,發展的應該不錯了。
後來,薩羅被一個好心人送到了孤兒院。那裡環境也好不到那裡去,條件極差。
不過,這里待的時間不長,薩羅就被澳洲一對父母領養,從此過上了幸福的富裕的生活。他的養父母,至少是中產階級,不差錢。
電影基本上分為兩部分,前面主要講童年的薩羅的家庭與丟失的過程。
後面一部分,情節跳躍性很大。鏡頭一閃,薩羅就長大了。
主要講長大芹拍首的薩羅受過很好的教育,有一個漂亮的善解人意的女朋友,還有一個有情緒躁動的哥哥。
雖是收賀嘩養的孩子,薩羅的養父母對嫌數他非常好。
養母蘇,是妮可*基德曼來飾演。這個時候的妮可*基德曼差不多五十歲了。她把一個慈和的,溫柔的養母飾演的非常到位。
養父約翰*布萊爾是由澳洲知名影星大衛*文翰飾演。他參演的電影有很多,比如《斯巴達300勇士》,《范海辛》,《橙子和陽光》等。
富而有愛,用來形容這對夫婦比較合適。他們不是不能生養,只是為了這樣貧困地區的孩子,有一個看世界的機會。
他們收養了兩個孩子,薩羅長的好好。身體健康,性格陽光。而,他們的另一個孩子,則有心理問題,或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總是自己攻擊自己。這樣的孩子,一般非常自卑。他童年經歷了怎麼的悲哀,可以想像。即便,後來到養父養母家,被溫柔對待,依舊走不出內心深淵。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
薩羅的女朋友,是由魯尼*瑪拉飾演。她是美國人,也是著名影星。她參演的電影非常多,也多次獲獎,是一位實力演員。在這部電影中,也有不俗表現。
食物是有記憶的,我們長大離開家,最思念的可能就是媽媽做的飯了。
霍馬洛坎圖曾經說過:
我們對小時候吃的美食都有深刻記憶……美食有著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魔力。
長大的薩羅也是被偶然遇到了一盤美食或者說家鄉的小吃糖耳朵喚醒。
那一個時刻,他吃著糖耳朵淚流滿面。童年時的記憶,如一股清風撲面而來。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想起了小時候自己坐火車走丟的不堪經歷……
他的內心生出了一種強烈的渴望,他渴望找到家,找到媽媽。
在電影中,對於薩羅的內心掙扎的表現較多。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個美麗可人的女朋友,還有愛他的養父養母,他覺得他尋找生母的行為是背叛,是不道德的。
在這種掙扎中,還是不斷的在尋找。
我們說,社會的變化,一定是技術的突飛猛進。
感謝技術,我們每個愛寫作的人,不用印刷機,不用買一大摞稿紙,用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寫出幾十萬字。
薩羅也一樣,他用谷歌地圖,這最方便的工具。根據小時候殘存的碎片化的記憶,一點一點搜尋。
劃定范圍,確定搜尋半徑,一寸一寸推進。據說,在原著里,這樣的尋找過程用了五年時間。可,在電影中,時間是壓縮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家鄉,那片土地,那片山與水,以及童年的歡樂。
薩羅最幸運的地方,就是遇到了一對偉大的養父母。當他們得知薩羅的想法,並沒有阻攔。而是,慈愛的放手,讓他回家。
在印度有那麼多的流浪的孩子,能有薩羅這樣幸運的,太少了。或許,正是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才造就了一位作家。
(三)
電影高潮部分,也是最催淚的部分,是離別25年之後,與老母親重逢。
這樣的情感大戲,需要備好紙巾。
其中的感慨唏噓,其中的人生況味,其中的悲歡離合,其中的悲欣交集,真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你可自己去體會。
在片尾的字幕中,薩羅的老母親說,她震驚的「如遭雷擊」,她心中的幸福「深似海樣」。
這個老母親,在二十五年前,同時失去兩個兒子。一個死亡。一個下落不明。她經受的心靈重創不言而喻。
在電影中給她的鏡頭很少。只是在薩羅不斷閃回的記憶中出現。
不過,最後和孩子見面時,她滿頭銀發,臉上深深的皺紋,似乎,也說明了一切。
薩羅的扮演者戴夫*帕爾特,他是印度裔英國人。參演的電影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孟買酒店》,《大衛*科波菲爾個人史》等。多次獲獎,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這部電影中,他把薩羅處在兩個家庭中間,心裡的掙扎與糾結,拿捏的恰到好處。
至於電影為什麼起名叫《雄獅》是因為主人公的名字,在印度的意思就是雄獅。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7.2分,相當高了。可謂,叫好又叫座。曾經獲得奧斯卡六項大獎,錯過,就有點遺憾了。
最後,就借用《紐約每日新聞》的評論來結尾吧:
真實的故事加上主創們無可挑剔的演技,使整部影片兼具野性與優雅。
『肆』 求一部美國片,女主角是聾啞人
little voice
http://www.verycd.com/topics/65065/
更正:她參加的是歌唱比賽,而不是舞蹈比賽
『伍』 問一國外電影名字,一個聾啞小男孩和他單親媽媽還有一個水手的故事。媽媽僱傭水手來扮演小男孩的爸爸。
《法蘭基,我的愛》又名《親愛的法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