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尼古拉斯凱奇媽媽靈魂出竅去救女兒,卻錯把好友亡妻的靈魂帶回附身在女兒身體,電影名字叫什麼
媽媽靈魂出竅去救女兒, 卻錯把好友亡妻的靈魂帶回附身在女兒身體
Ⅱ 《伊犁河谷》影評
「英雄,在沒有戰爭的時候,都是普通人。」這句台詞是對新疆建設兵團的最好寫照。軍人的故事,不一定是戰火硝煙。男歡女愛的小故事,同樣可以動人。
《伊犁河谷》,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1951年,新疆解放,17萬戰士放下槍、拿起鋤頭,加入生產建設行列。「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孩子扎不下根。」在王震將軍這一考慮下,五十年代初,數萬女兵先後入疆,與男兵們結成革命伴侶,在新疆堅守終生。
影片以此為背景,描寫了我們的女兵們融入騎兵團這個從前只有男子漢的大家庭、找到自己另一半的歷程。五個女兵的愛情,各有特點,沒有血與火、沒有瑪麗蘇,卻令人回味無窮。
那麼,對這些事實,創作團隊並沒有為了歌頌而予以迴避,而是把這些不人性的現象大膽展現出來,不正是其難能可貴之處嗎?因為一些事件不符合現在的價值觀,就把它全都篡改和抹殺掉,整部影片只有簡單的偉光正和虛幻的浪漫美好,而背離了自己所致敬的歷史,這難道是藝術人的歷史情懷,這樣的作品難道還算是良心之作?
當然,這部電影也是有缺陷的。首先,可能是因為控制時間的剪輯,使得個別地方顯得有點生硬。比如,路華從開始怒懟團長到心生愛慕,以及悄然和吳文化瞬間就成了伴侶,其中沒有任何的鋪墊或解釋,這就有點突兀。
其次,原著和劇本中提到:「這次抓鬮是聯誼,如果大家接觸之後發現不合適,也不強求。」我認為影片中如果體現了這一點,更能為觀眾所接受,也符合當時政策的初衷(不過可能這樣拍也影響後面的劇情,比如路華對團長最後的質問。亦或導演有意批評執行中的過激行為)。
此外就是細節,例如團長從44年到50年代初,居然一直是團長,這對於一個戰斗英雄、留蘇高材生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原著中,他在整個二戰期間在蘇聯留學並參戰,解放戰爭中回國,從連長打到團長,而一同留學的前妻在蘇德戰爭中犧牲,我認為這個設定更為妥當。
順便說一下,他留學的伏龍芝是中高級軍官院校,那麼他在國內怎麼也得是營長了,因此學校也應改為基層軍官學校。但瑕不掩瑜,它打動了我,將我深深帶入到劇情里,久久不能忘懷,因此,這部作品無疑是成功之作,如果未來有人在翻拍或借鑒的時候,能夠填上這些坑,也許可以像《芳華》一樣,引領人們追憶革命年代的軍墾往事。
就像西南那個文工團承載了劉峰、小萍、穗子他們的芳華,伊犁河谷、建設兵團,也承載了這一批人的芳華。他們獻身新疆,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鞏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金韜先生和劉凡先生謹以此片,致敬最可愛的人們,和他們遠去的芳華。的確電影中的一些行為和觀念,不適合被今天的人接受,但是,請永遠銘記他們的貢獻。
Ⅲ 《路邊野餐》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和很多高口碑小眾電影一樣,《路邊野餐》檔期也一改再改。具體如上面3張海報。原本定檔6月3日,因好萊塢大片入侵,不得不發出「你大你先上,我七月再來」的無奈之聲。終於,7月15號,要「一定上映了」。
這是一部觀影群體極其分化的電影。喜歡的會喜歡得不得了,甚至覺得好看到哭,詩意到炸;不喜歡的估計看不下去或直接睡覺,大罵無聊、困頓、乏味等等等等。
講真,第一遍看《路邊野餐》,我有一些地方並沒看明白,所以准備二刷。不是為了裝逼,只是因為在我心裡,它很值得二刷甚至三刷。
同類型電影口碑好票房卻遭遇滑鐵盧,這幾年在國內並不鮮見。個例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正因為如此,一些電影人在知乎上發起了觀看《路邊野餐》的行動,並策劃了《路邊野餐》票房過千萬的營銷方案。(在國產電影動輒上億甚至數億十數億數十億的當下,這部誠意之作僅要求千萬票房即可圓滿。頓有一種心酸的感覺。)
雖然我知道這部電影可能會像《萬箭穿心》《鋼的琴》《心迷宮》《一個勺子》《念念》《闖入者》等一樣撲街,但還是要安利。因為,他值得被安利!
《路邊野餐》:尋找是為了更好的告別
好看的電影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太大的明星,太炫的技巧。比如去年的年度良心之作《心迷宮》,成本才200萬左右,卻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票房也破了千萬。再比如好評如潮,拿獎拿到手軟的《一個勺子》,其拍攝成本也低到可憐。
這部即將與觀眾見面的《路邊野餐》,同樣很省錢(據說成本不到百萬甚至只有幾十萬),很質朴,很草根,卻很用情,很現實,也很詩意。和《心迷宮》《一個勺子》一樣,它也是一部走心之作,或將成為2016年中國電影的口碑擔當。
《路邊野餐》的故事發生地,是位於貴州凱里、鎮遠兩個地區之間的一個叫盪麥的地方。影片主人公叫陳升,是一個邊區醫生,也是一個愛吟詩的歌者。為完成母親生前的遺願,陳升踏上了尋找路:尋找被弟弟「弄丟」的侄兒——衛衛。此行路上,他還肩負著一項神聖使命——幫為情而孤寡一生的醫生老太太帶一張照片、一件襯衣、一盒磁帶給久未謀面的舊情人。
路上,陳升遇到了各種人,也看到了各種事。而他曾經經歷、正在經歷,以及即將經歷的事情,也被漸次展開,交錯相織,形成了一幅幅由過去、現在、未來組合而生的時空畫卷。
陳升是執著的,甚至有些偏執。為找到弟弟的兒子衛衛,他甘願傾盡一切,以完成母親的臨終遺願。為實現醫生老人的囑托,他不惜跋山涉水,無畏辛勞。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往事被浮現出來。曾經的記憶,交合著他現實中的步履,甚至穿插著他對未來的感知,架構成了這部《路邊野餐》。
這詩歌的朗誦聲中,在歌曲《小貝殼》《小茉莉》以及片尾曲《告別》被反復吟唱的過程里,在詩意的鏡頭語言的籠罩下,在一個個長鏡頭的捕捉與抒寫中,陳升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將他的過去、現在、未來,娓娓道來。觀眾的思緒也漸漸融入其中,感悟著陳升的痛和樂,體驗著陳升的生與死。這是對傷痕的一次修復,對現實的一次審視,對未來的一次暌違,對人生的一次感驗和體悟。而這一切,都生發於「尋找」之中。
《路邊野餐》全程拍攝於貴州盪麥地區,影片從頭至尾長鏡頭的運用,被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台灣金馬獎評委贊譽為「了不起的長鏡頭」。其中那個長達42分鍾之久的長鏡頭,還實現了水路無縫自由切換。
關於長鏡頭的使用,坊間有很多說法。比如,長鏡頭一共拍了三次,但最後使用的還是第一次的原拍;由於長鏡頭所使用的機器一次性只能完成30分鍾的拍攝。所以,在第30分鍾時,所有演員、道具、置景什麼的都靜止、原封不動。等機器准備好後,繼續長鏡頭。為什麼要使用長鏡頭?顯然不是為了炫技,炫逼格。個人覺得這只是導演創作時想要表達的一種方式而已。通過長鏡頭的展示,以陳升為聚焦點的周邊處處也都一並被呈現出來,遠遠近近、虛虛實實,與劇情所織造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維時空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長鏡頭的運用,只是為了更好表現陳升「尋找」的每一個細節。隨著陳升步頻不一的一次次顛簸,一個個的迂迴、翻轉,觀眾也瞬間身臨其境於盪麥的山山水水中,從而營造出了強烈的代入感與存在感。
在這一組組的長鏡頭里,貴州的青山、綠草、碧水、霧靄、氤氳、濕氣、風土、人文,乃至生活細瑣,也都以詩意般的語言,呈現在觀眾面前。這與陳升的回想、尋找、探求、告別呈呼應之勢,進而形成了影片的獨特風格,導演個性也呼之欲出。
影片在拍攝時,使不同時空的故事線索平行交織於現實生活中,令陳升的生活景態,精神狀態,更加真實,也愈加豐盈。比如,在回憶與亡妻共度的美好時光時,畫面上切換的則是他與盪麥地區一家理發館女子(該女子與其前妻長得一模一樣)的偶遇與邂逅。那賦予發店老闆娘身上的素樸的語言,真情的流露,甚至有些不算得體的肢體語言,其實是陳升對亡妻的一次思念。而當他遙望正在讀書路上的衛衛時,又情不自禁將其臆想為其尋找路上幫助過他的那個小伙,也叫衛衛。而且,他們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對亡妻的厚重思念,對衛衛的未來造想,一路的「尋找」中,陳升已然徹底的告別了過往(混黑社會、進監獄、打理過賭場、普通工人......)他的未來是什麼,是依承朋友建議,將那間醫療診所盤下來,好好經營?!
《路邊野餐》有一首符號化非常強烈的歌曲,即片中不斷被反復、多次吟唱,且時而影影綽綽,時而清清晰晰的片尾主題曲《告別》。我無法參透導演畢贛的所思所想,但根據主人公陳升的人生經歷,以及我多劇情的大致理解,個人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心聲,一個嚮往。在尋找的路旅上,與過去告別,與自己告別,與現實告別:你的歸你的,我的歸我的;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
《路邊野餐》亦是一部在國內外拿獎拿到手軟的高口碑影片。這些獎項既是對《路邊野餐》的認可,也是對青年導演畢贛的肯定,同時也是對文藝片的一種鼓勵。筆者特此安利該片,也是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觀眾能看到這部走心之作,口碑佳片。
Ⅳ 最後結局是個坑啊,到底誰殺了安娜
安娜是利用了約翰,從那個滿是監控封閉的家庭逃了出來,而布萊恩幫助約翰免去了牢獄之災,最終約翰也放下了亡妻之痛,出售了那棟海濱別墅,開始了新的戀情,而安娜也終於不再被她的家庭所束縛,重新在另一個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剛剛看完這部電影,還行挺不錯的,女主很漂亮,
Ⅳ 電影《傾城之淚》主要演的什麼故事
我覺得《傾城之淚》這部電影主要演了三對戀人分別講述「了愛有時間界限」、「重拾愛情夢想」和「當愛遭遇生離死別」的三段凄美愛情故事。故事的主角對愛都堅信不移, 他們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著愛時空交叉的悲歡離合。
《傾城之淚》將帶你體會三段不一樣的感人愛情故事。每看完一部電影都會有好大的感觸,但是很少有一部電影看第二遍的,還是像第一次那樣流淚,控制不住的流淚,故事是那麼的悲,那麼的悲。我想去感知所有美好的感動,這部電影教會了我無論怎樣,都要愛自己,疼愛自己的父母,愛惜朋友與親人,不要說生活沒有意思之類的話語,那樣真的在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