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拯救老師的電影觀後感

拯救老師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4-11-30 10:52:03

A. 電影《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1】

what's the standard of a good teacher?看完《春風化雨》,我想一個好的老師就是一個能讓學生擁有獨立的人格的老師。影片中的"captain"確實是一個象徵性的稱謂,它意味著kiding老師就是學生人生旅途中的一個船長。

影片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是kiding老師讓生性怯懦的tod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展現狂野的吼叫。當tod成功地突破心理的障礙時,他的詩歌創作的才華自然地流露出來了,博得了大家的掌聲,這一刻我相信他終身難忘。對於一個人來說,只要有能力戰勝自己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像kiding這樣不走尋常路的老師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唯獨現實生活中寥寥。他灌輸給學生的那種獨立的意識,人之為人的生命的激情,在學生的身上生根發芽,並且開出了無比美麗的花朵。看到neil既無法屈從自己父親,又無法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揮灑生命,最終不得不以死來作結,我無比心痛。真的,這不是一個少見的情況,而正是因此,才更凸顯出kiding教育的價值。

最後一個場景讓我淚流滿面。一邊是竭力用權威壓制學生的老頑固,一邊是一個個勇敢地爬上桌子,喊著“captain"的學生。學生們最終勇敢地站起來告訴老師“你沒錯”,這對於kiding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欣慰的呢?當學生們一個個站起來時,他們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力,以及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激情。老頑固面對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令人應接不暇的學生時,肯定感到了無比地無力與可笑。而kiding飽含淚水的雙眼,“thank you ,boys."的告別又是多麼地無奈又欣慰啊!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2】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金悅的女孩。雖然片中的每個孩子都有著令人憐憫的不幸,但我覺得金悅是最讓人揪心的。同樣都是留守兒童,同樣住在一個大祠堂里,同樣期待著父母的電話,可她畢竟與同伴們不一樣。別人的父母至少還能抽空過來看看,至少還會打個電話,至少還會寫封信,可對於父母離異的她來說,為什麼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後,孩子丁點的希望怎能不被磨滅;孤獨中生活了那麼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麼久,等來的卻是父親無奈的絕情,進而成為每夜的傷心淚水,這樣幼小的心靈怎能不被傷害?我腦海里總是揮不去那一幅畫面:母親終於來看她了,可由於離開了那麼久,傷心與絕望已陌生了她的母親。想認想叫,卻叫不出口,只能低聲地抽噎,躲到別人的身後,不知怎樣去面對。而母親在女兒不肯認可的情況下,就地而坐放聲慟哭,這是多麼的悲情一幕啊。

留守兒童的傷悲成了擋在成長路上的一堵厚重的圍牆。推到這圍牆的是影片中的張運爺爺,沙柳老師,還有三嬸奶奶,還有更多關心留守兒童成長的人。是他們的無私愛心,使他們的艱辛辦學,讓孩子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健康地成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執著的老校長一次次在深夜中尋覓誤入歧途的藍金宇,一次次流言蜚語中對教育的堅持,一次次有從眼中露出希望的光芒。他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默然,都是為了孩子們光明的未來。這位大山中的執著者,給這充滿靈性的水鄉里增添一絲春意。

在我們這里父母外出打工也很多,孩子只能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無疑他們就成了留守兒童。這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種生活的無奈;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親情缺憾。他們多希望父母能夠陪在自己身邊,能夠經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們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獨中度過。日久天長,別人的歡聲笑語在他們耳中竟有了一點嘲笑的味道。這時候,孩子們想的最多的,也是最希望的一定是父母在身邊的'關愛。

我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教師,留守兒童的問題我深有感觸。我們應該以張運校長為榜樣,就像老人常說一句話:“救一個孩子就等於救了一個家庭;幫他走過最關鍵的一步,就等於幫了他一生”。我們要用自己的誠心真情溫暖孩子的心,給他們一片七彩的天空。根據“留守學生”心理特點,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情感教育安撫童心

“留守學生”缺乏親人的關愛和呵護,感受不到溫暖,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和自卑。為此,我們應該像張校長那樣給他們多些關心、關愛,多些指導。古人雲“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接近他們,關心他們,經常和他們在一起活動,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溫暖和關愛。拉近同學生的距離,用真誠動其心。教師要經常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給他們制定學習目標,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摯的情感。針對“留守學生”的特點,要注重培養他們“自覺、自理、自律、自強、自信”的能力。班級定期舉行主題班會,講一些生活自理的小常識、自強自律的小故事,開展“比、學、趕、幫、超”等活動,幫助“留守學生”養成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賞識教育樹立信心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位同學的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特別是“留守學生”,通過多接觸,多了解,多發現,不管是體育活動、書法、繪畫,還是唱歌、跳舞,只要發現學生的長處,就要及時肯定表揚,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我,獲取戰勝困難的信心。“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平時誇一句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讓他們堅信自己是最棒的,不管是成績、紀律還是生活上,讓他們堅信自己不比別人差,通過努力一樣能行!

耐心教育鍥而不舍

對於一部分“留守學生”而言,他們往往只經受得起成功的喜悅,卻承受不起失敗和挫折的打擊,感覺自己沒有出路,沒有前途,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時候,老師不能罷手不管,這樣做往往會前功盡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學生的成長也不例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要有樂觀的態度和反復激勵的思想准備,既要看到他們的進步,也要正確看待他們的反復現象。只要我們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就會認識到學生是生理、心理充滿矛盾的個體。只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認真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關心他們,因人施教,他們一定會天天進步。

感恩教育增強意識

我們過去做得更多的是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而讓孩子感受父母辛勞的工作做的不夠。外出務工的父母基本上文化程度不高,所從事的工種多是收入低、重體力,工作環境條件艱苦的,可是,他們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想改善家中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就需要一定的錢。父母雖然人在外,其實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風里來雨里去,成天忙碌勞作,身心都很疲憊。他們不在身邊也是一種自我鍛煉的機會。遠離了父母,就缺少了依託,就得學會獨立生活,學會做事,學會交流,學會與人相處等,這對今後長大了投身社會很有好處。這樣既讓學生對在外父母有了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也培育了自立意識。從而喚起孩子們“寸草報春暉”的感恩之心,感受父母的辛勞,奮發圖強,努力學習。

留守學生是社會上、學校中的弱勢群體,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他們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愛,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但不管遇到多大困難,我都會一如既往地將工作做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奮發學習,將來成為國家的建設人才。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3】

遇到基丁老師到底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他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詩歌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們對一切看得如此清楚,雖然他們還只是孩子。然而,太清楚,太明白往往會有他的鎮痛。認識到了失去的,便會抗爭,便會反判。成長之路如此現實。沒有真正的自由,即便是妥協的平衡也沒有。成長帶給他們的傷是一樣的傷,卻是不一樣的疼痛。

查理說,叫我紐旺達。一想到他,那興奮而充滿激情的笑臉就出現在我眼前。他一智個戰士。激情永遠是他生命的花蕾,但我們不能奢望這能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保護他不用面對嚴酷的現實。光靠勇氣誰也無法生存,這種淺層的力量終是有限的。也許,在這種成長中他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可恰是這自由讓他的命運成了一個未知數。是他太天真,還是成長太過殘酷?

然而,尼爾呢?在《死亡詩社》里,尼爾是最鮮活的。但他的生命和成長就這樣定格與那個《仲夏夜之夢》了,這是一個異數。演出很成功,但他卻是永遠謝幕了。來不及的祝賀吞噎在唇齒里,精靈花冠也遺失在窗檯上,他就這樣赤腳走進雪地,再也喚不會來…….這是他最後的抗爭。用死亡來拒絕這種無意義的成長嗎? 又如何呢,沒有誰因此得到自由,也沒有誰得到了拯救。

有些人註定是耀眼的閃著光芒的,他們的故事太悲狀,太激烈,猶如煙火只在乎剎那的燦爛。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當煙火的,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們是沉默蒼白的,比如托德。他也曾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羞澀不安,可誰又能阻止他的成長,誰又能阻止那場燃燒在心靈的大火呢?他閉眼激發的詩情,他冒犯權威的告別姿勢,我們終能體會到那由心裡發出的最真切的呼喊,一種歇斯底里的掙扎……我在內心應該更欣賞這後一種的勇氣吧,或許,這樣的成長才最有力量。

更多更多的人是卡梅隆們,他們可以忍受成長為生活的奴隸,可以忍受失去青春而沒有怨言,反為為成為一個優秀的奴隸而感到驕傲。他們以後會順順當當的成為銀行家,醫生,律師…一切都將是理所當然,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他們會是好學生,好兒子。也許,向生活妥協不失為一個好選擇。至少,沒有沖突,矛盾,叛逆;至少,活著。心靈,夢想,詩歌又有何用?它可以輕易撕碎,面無表情。也許,看到這些,你會感到他們的天性薄涼。然而,生活為這種成長提供那麼多養分,你又如何苛責?

你是誰?你需要什麼樣的成長?看完這部影片,或許,你將從新思考生活、青春,還有那疼痛的成長。

威爾頓預備學院,一個充滿了嚴格制度的傳統學習,口號是"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雖然他們嘴上反駁著說"模仿,恐怖,頹廢,污穢"但表面似乎也欣然接受這樣的管制,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其他的學習方式.在新老師的到來之後,一切都改變了,改變了學習方式,甚至改變了性格和命運.第一堂課他就帶來了新鮮的教學方式,並且希望孩子們叫他"船長".在一首詩中"花開堪折直需折,時光易逝,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明日便將凋零",從此詩中他讓學生們明白了"及時享樂"讓生命超越凡俗.片中的學生之一尼爾,長期受到父親的壓制,一次次的妥協父親對自己的安排,放棄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父親的形象是很典型的,有很多父母都在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或者讓孩子還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願,便強制灌輸, 而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就會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總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大人都是對的,在這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強烈的對抗.尼爾在受到" 船長" 的啟發後面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當他實現自己的希望時那一刻是充滿了成就感的,而他的父親又極力的反對.最終在這種壓抑中他爆發了,只是方式太極端,讓人心裡有些惋惜,也許是因為太年少吧.我知道,中學時期的我們是最迷茫的,在大人眼中我們是孩子,在孩子眼中我們又是大人,這種狀況下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家長經常會用叛逆來形容我們的那個時期,叛逆的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有大多數乖孩子還是習慣了逆來順受.另一個男孩安德魯的轉變讓人有些欣慰,起初他是一個不敢在同學面前念詩,甚至連話都很少說的人,在經過"船長"對他用新奇而又特殊的方式解放天性後,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敢與追求自己的理想,並且學會了勇敢和承擔,在影片結尾時誰也不會想到既然是他第一個對船長說出了實情,同學們被他的勇敢帶動後,集體站在桌子上的那一場面,讓我為之動容.

此片強烈的反映出舊式教育制度和新方式的對抗.而我們需要的正是"船長"那樣充滿激情的教學,他是教我們在迷茫的時候怎樣認識自己,教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怎樣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死啃書本,把表面化的把那些內容記住而已,全被壓製成同樣的模具,擁有同樣的思想.這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讓一個孩子人格發展完善的過程.

B.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

【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周五的下午,陳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老師,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畔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貝比若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貝比若帶走了。貝比若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五十年的記憶,追憶了一位偉大教育者的過去。

透過日記泛黃的扉頁,依稀可以看見1949年1月15日的字樣,那是克雷芒馬修先生來到「池塘畔底」寄宿學校當老師的日子。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樂格科設置的陷阱將馬桑大叔的眼睛刺傷後,馬修並沒有讓他去關禁閉,而是讓他每天去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為止;當莫康志因為辱罵院長而被關禁閉,釋放出來後罰做清潔工作,聽見馬修訓練他的同學們合唱,每天放學後獨自一人偷偷在教室里練習唱歌,馬修發現後並沒有責怪他,而是給他「開小灶」……馬修用它寬廣的胸懷包容著這些可憐的孩子們。

在為公爵夫人演唱時,無論是合唱部分整齊甜蜜的歌聲,還是領唱莫康志那清亮的天籟之聲,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最後,雖然馬修被迫辭職,但是馬桑大叔,孩子們以及另一個教師聯合起來,告發了院長濫用懲罰,院長被驅逐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十分敬佩馬修那博大的胸懷。他不但因為他的孩子們編寫歌曲來罵他,便厭惡他們。他是從中發現出孩子們與眾不同的特點,來組建合唱團。

他還積極與那喜歡懲罰學生的院長做斗爭,讓院長無地自容,只好按照馬修的話來行事。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知道,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有一顆熾熱的心。馬修,就是點燃這顆熾熱的心的人!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今天我帶我的學生去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看完後我的心靈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讓我給學生這樣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篇四:《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星期五下午,陳老師讓我們看了一步教育意義重大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這部電影,我的人生就像上了一課。

故事情節十分感人:一個名叫馬修的老師,他沒有發展才華的機會,最終來到一個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發現學校的校長都是用暴力來鎮壓這幫學生,是這些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摧殘,使他們變本加厲。馬修用音樂打開了他們的心扉。

故事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人物——莫翰奇。他有一張天使的面孔,卻有一肚子的魔鬼心腸。馬修老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極高。循循善誘馬修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特把莫翰奇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成功的塑造了他的一生。

音樂它進化了罪惡的心,喚醒了沉睡的善良。音樂它打開了孩子們心扉,讓他們去體驗生活的美。音樂它優美的音符,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或許音樂真的可以去改變一切。

【篇五:《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今天,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通過特殊的日記形式,向我們展示了1949年俄國發生的事情。這部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家鄉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留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回味著老師當年的心情,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的記憶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教師,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那後,克萊門特發現校長以殘暴的手段管治這般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變這種狀況,他知道學校沒有音樂課,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他利用晚上睡覺的時間創作一些合唱曲,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組織合唱團,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最大的麻煩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動聽歌喉,卻有令人頭疼的調皮性格,在克萊門特慢慢教導下,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合唱團越辦越好。而他卻被校長踢出了學校。不讓與孩子們再見。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它不僅告訴我們不管是犯過罪的還是問題少年,只要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靈,他們也一定能改好。作為我更要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

【篇六:《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人過中年的馬修是「池塘畔底」這所少管所的代課老師。人生似乎在這個地方更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陰森的大門、調皮的無可救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也犯錯不斷。

馬修的第一節課就因為同學的吵鬧而得到了校長的咆哮。同學不小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麥神父。因為馬修獨特的教育方式,孩子們第一次做錯了事不被體罰,第一次知道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馬修為孩子們組建了一個音樂團,用他對孩子們徹底的真愛,使這些已經麻痹了的問題少年們,有了一絲絲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樂之夢,也成就了自己的音樂之夢。當他被惡毒的校長趕走後,孩子們折起帶著祝福的紙飛機,送給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他們變成了愛的精靈,紛飛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開風帆,義無反顧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開新的人生篇章。

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著這些可憐的孩子,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溫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他用音樂喚醒了這些孩子們冷漠的心,也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有一顆熾熱的心,人人都能體會到他人對自己的仁慈與付出。只是,如果沒有人來撥動這根愛之弦,這種熾熱的心就會被封沉。而馬修就是最好的撥弦人。

【篇七:《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2013年9月1日,新的一學期開始了,上級安排了觀看《開學第一課》,這是第三屆舉行的活動,主題為「我的夢,中國夢」,此次活動由李佳明和王小丫主持,整個活動分四節班會,圍繞夢想開展的,是的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有的一生也不會實現,主要缺少堅持,如果堅持追求夢想,不斷克服困難,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我們還要學會變換夢想,追求夢想一定要現實,馬雲說的好,「夢想和汗水、淚水結合在一起的,成功背後有千千萬萬個錯誤,夢想是一個人的,理想是大家的」要學會等待,堅持再堅持,房祖名的一曲《別放棄》唱出了大家的意志。成功是因為你失敗不放棄。我很欣賞班會的小結內容:堅持夢想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抬頭看著你的夢想,腳踏實地努力每天都離夢想更進一步。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需要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創造,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讓夢想激發生命中更多的潛能。

願每個人的夢想都早日實現,我們要加油!珍惜!不放棄!

【篇八:《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這部影片很感人。

音樂代課老師馬修來到了一所專門收留一些「很不好的學生」的學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修老師建立了一個合唱團,他傾聽著孩子們的歌唱,自己熬夜寫樂譜。在馬修老師提出要求建立合唱團時,院長要氣瘋了。可貴客參觀時,他立刻先說是他提出建立合唱團的想法。

在這些問題孩子中,有一個很天真可愛,他的父母在小時候就逝世了,他是個孤兒,老師們都叫他「baby」。無論怎麼告訴他,他的爸爸逝世了,可他堅信他的爸爸會在星期六來接他。馬修老師卻特別關注這個孩子,在分配合唱團的人員時,他說:「我不會唱歌!」馬修老師不但不生氣,還笑著說:「那你暫做我的合唱團的助理。」

令我感動的是:在馬修老師離開的時候,禁閉室里的孩子伸出小手扔下寫滿祝福的紙飛機,我感動了,雖然沒有留下眼淚,可已經記住了那一瞬間。在馬修老師上車的一剎那,「baby」問:「你能帶我走嗎?」「不能,快回去吧,不然就得呆在禁閉室了。」車開了一會兒,馬修老師又下來吧「baby」抱上車,那天,剛好是星期六……

我很敬佩馬修這樣的老師,他給予孩子們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鼓勵。

【篇九:《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也許沒有人會知道,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通過一條幽靜而長遠的梧桐樹圍成的小道,有這樣一所監獄般的寄宿學院,他們的校長冷酷、無情、虛偽而殘忍,裡面住著的學生們無法避免地成為了一群不學無術、野蠻、冷漠的小孩。他們是使家長無奈,老師煩惱的問題少年。誰也不會在意這些尚未成熟的心靈中所懷著的天真爛漫的夢想:熱氣球飛行員,建築家……甚至是拿破崙那樣的將軍。刻板的校長只能以自己的准則加以暴力來懲罰他們。然而一個被公認為一事無成的人——馬修來了,懷著對不良孩子們無私的愛,來了。就這樣,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瑰麗而至。他們的夢想也逐漸開始萌發。

是的,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過氣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從頑皮的孩子的喜怒哀樂中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修的「善良、寬容而充滿愛」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

我想,曾經身為一名教師的馬修,曾經為音樂而奮斗的馬修,是十分快樂的';然而,當馬修面對人生的最低谷,當他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當他站在「池塘畔底」哺育院的門口時,他的心中當是悲哀的吧。當他面目嚴肅地站在這群學生的面前時,定也在想,這些學生到底是怎樣的人吧;當他被學生們稱為「子彈頭」的時候,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想著,為什麼這些學生會是這樣的桀驁不遜,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恨,為什麼自己總是這么的倒霉,定也在心中暗暗地迷惘著,自己以後應當怎樣教育這些孩子呢?答案卻是沒有的。但是,當他了解這些孩子作惡的原因,當他看見這些孩子對校長的恐懼,當他知道這些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當他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夢想時,他曾經想要狠起來的心又軟了。於是,他竭盡全力以音樂教育他們,他費盡心思對校長建議換種方式教育他們,他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們接受自己,……這種種的種種,無不表明他對孩子們無私、無悔、無怨的愛。或許,在他嘗試著通過各種途徑去取得成功卻最終失敗的時候,他是卑微的;當他為了自己心中無悔的愛而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們著想的時候,或許他仍是卑微的、是失敗的;但是,即使他是卑微的,他的愛卻也是偉大的,是平常人無法超越的無私的愛啊!

愛啊,絕對不會是卑微的啊!

即使你愛的是一個遭別人憎恨的罪犯,即使你愛的是一群桀驁不遜的孩子,即使你愛的是一些無人注意的花草、動物,你的愛啊,終究都會帶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啊!

愛是什麼?是金子般的夢么?是水晶般的心么?是天使創造的奇跡么?愛啊,像閱讀一般,翻亂了邪惡的頁碼;像春風一般,洗濯了人們的心。荒野上的禿鷹,不再孤寂,因為有天使創造了愛的奇跡。用仙女般的恣肆,創造愛的奇跡;用天使般的心,放飛愛的奇跡。洗去心中的不快,倒空心中的塵埃;用愛填滿,填滿,直到心扉敞開。大地跳起迪斯科,它的心中充滿了愛,因為春姑娘創造了——愛的奇跡。將你的愛,帶給身邊的人;用你的心,創造愛的奇跡。

【篇十:《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這是至今為止看過的最好的法語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前看過的法語電影多數以浪漫愛情為主題,但這一部不同,是以音樂和師生間的動人情懷為主題的。聽到莫朗奇的歌聲時,我就忍不住揮動雙手指揮,有一股強烈的願望想學法語歌曲,怪不得那麼多人說法語是最美麗的語言。

最近看上了戲劇大賽才有沖動想馬上看一下這一部電影。

「我從他的眼睛看到了很多東西,驕傲,被寬恕後的開心,第一次學會的感激。」莫朗兒的聲音真的稱得上是天籟。他在課室里獨自練習的時候不僅震撼了老師,我相信肯定也震撼了所有的觀眾。雖然戲劇大賽那個人拿了法語歌唱大賽的一等獎,但是我當時也沒覺得他唱得有多動聽,但是電影裡面的小男孩似乎可以唱到人們的心坎里,觸動心中的那條弦。一開始離開的那位老師說叫馬修小心他,因為他有著天使的面孔以及魔鬼的內心。帥氣俊朗的外表下面總是隱藏著一顆常人不易察覺的敏感的心。他的感情是細膩的,熱愛著音樂的他在合唱隊里表現得漠不關心,深愛著母親的他在親人面前表現得冷漠安靜。馬修在一步步融化他內心外面的冰殼,最後終於在他臉上看到了動人的微笑。

不得不說馬修老師真的是一個十分值得人尊敬的老師,從他懲罰學生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溫柔的人。讓惡作劇的學生停止他們的行為不是用體罰或者禁閉,而是讓他們見證惡作劇帶來的後果,讓他們為自己的後果負責,產生的內疚感會令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馬修會嘗試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不會輕易生氣,把學生的惡作劇和嘲笑一笑置之,還會善於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學生們也漸漸地接受這位老師。

派皮諾是一個讓人憐又讓人愛的孩子,每個星期六等著爸爸來接他,可惜他早已經是個孤兒,相比起其他孩子,他更羞澀膽怯,但是有著一顆執著的心。每次合唱合練的時候老師把他抱在講台上,他也特別收到老師的關愛,最後終於幸福地跟著馬修老師離開。

其實,池塘指底的學生也不算是屢教不改的壞學生吧,他們在馬修老師的課上還是挺安靜的,按照老師的指示來作,只是很偶爾的時候才有一兩個學生不聽話。馬修老師很幸運地是,遇到了一群熱愛音樂的孩子,而他也是因為想施展自己音樂才華的老師,他既可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提起了學生的興趣,令他們從良。他們在最後表演的時候,我被他們深深感動到了,放牛班也有春天!老師就應該善於發掘學生的天賦,而不只是一味揪著他們的錯誤來懲罰。

C. 放牛班的春天800字觀後感

不要放棄書寫青春,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成功,都擁有著夢想,教師,要為學生的青春書寫規劃,無論學生是什麼樣的,都不能放棄書寫這些青春,不要打消他們對於夢想實現的渴望...這是我是對於《放牛班的春天》的評價,來看下面我為大家提供的關於《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00字【1】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

有這樣一個學校,名叫“池塘之底”,擁有著陰寒森然的建築、沉重笨拙的大門,陳舊斑駁的教室以及壓抑陰森的氛圍。

有這樣一幫孩子,在嚴格甚至近似於殘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他們孤傲而堅強的抗爭著,彷彿等待著一個救星,又彷彿他們已經放棄了這種期待。

有這樣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帶著一絲失落來到這里,見到了這一幫等待著救贖的孩子。

這一切來自於一本陳舊的日誌,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杭治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作者是他的啟蒙老師馬修。

兩位老人沉浸在對於往事的回憶。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一部電影,沒有了奢華的場面,沒有了驚心動魄,但是卻多出了一絲的溫情,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偉大的教育家如果與他的學生進行心理的對抗,進行心靈的溝通。

整部電影中,馬修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將學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而壓制的老師們拯救。

帶著一絲的失落來到這里的馬修,發現了這幫“無葯可救”的“惡魔”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音樂的嚮往,這也喚起了他內心對音樂的摯愛。

於是,在他的“慫恿”下,這幫“放牛班”的“惡魔”組成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合唱團。

這其實只是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僅僅這點也就值得我們思考。

這個是一個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行動—反應”原則導致了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

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認,這部看似簡單質朴的電影,反應出了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不得不承認,那班孩子有著不同的個性,讓人頭痛,

但是馬修沒有放棄,他成功的讓這般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給了他們釋放青春夢想的途徑。

在此只想淺淺談談馬修與他們的故事,莫杭治、佩皮諾。

佩皮諾,這是一個執著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著他那已經故去的父母來接他,於是他成了馬修見到的第一個孩子。

它是這裡面最小的孩子,在這里是飽受欺凌的,但是馬修給了他希望,他很特別的關懷給了小佩皮諾親人的溫暖,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小佩皮諾要執著的跟著馬修走,

因為,經過相處,他已經離不開馬修,也只有馬修可以給他溫情與親情,馬修被他的執著所打動,最後,帶著這個有點笨還沒有成長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輕松的踏上了歸途。

這是另外一個讓馬修難忘的學生,一個“天使臉蛋,魔鬼身材”,這個用來形容一個女生的詞彙的主人竟然是一個男生,莫杭治,

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馬修的細心與驚訝中,莫杭治的音樂才華被充分的挖掘,

因此他與莫杭治的母親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經歷,而這卻引起了莫杭治的強烈不滿。

於是馬修就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懲罰,當公爵夫人來聽合唱團的表演的時候,他,這個熱愛音樂的精靈莫杭治被排除在外,

他孤單的立在那裡,眼神中充滿的哀怨與委屈,同時還有強烈的渴望。

終於,在最後,馬修轉向了莫杭治,在馬修鼓勵與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開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感激,理解與信心。

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證明了自己的天賦才能,此時,莫杭治封閉的心靈完全打開,最終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馬修與學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對於所有人都是寬容與鼓勵,同時不失時機的隨進應變與幽默風趣,將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徹底的拉近。

其實很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於馬修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於即將走上教學崗位的我來說,啟發很大,對於經歷了各種教育方式的我來說,也深有體會。

這部影片,多了一份寧靜與溫情,給人無限的思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這點,莫杭治對於音樂與演唱的渴望,

小佩皮諾對於親情與關懷的渴望,馬修對於孩子們期待自由的眼神中顯示出的無奈,馬修對於強悍蒙丹時更加犀利而堅定的眼神,

孩子們看著窗外放的飛風箏時眼神中對於釋放青春,對於自由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00字【2】

在高中的時候,我曾經是貝塔斯曼書友會的一名會員,那時我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免費收到書友會一些免費介紹新書的資料,也就是在那時,

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當時它是作為為數不多的影視製品向會員推薦的,從其中的簡介中,我隱隱感到這是一部充滿溫情,感動的電影。

雖然我對《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興趣,不過自己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它。

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也漸漸淡化了對這部電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次與這部電影不期而遇,

一下子喚起了昔日我對它的期待,也讓我在心底暗暗慶幸,自己幾乎錯過了一部電影。

電影的開始很平淡,兩個老人的相遇,對曾經年代的懷念,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有點像《泰坦尼克號》。

情節也很簡單,講的是一個老師與一群學生的故事。

當麥神父在電影剛剛開始就因學生的調皮而受傷時,讓我們沒有見到那一群學生便感受到了他們是多麼不容易被管教,

所以當馬修老師首次進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當教室亂作一團,院長進來維持秩序並大聲質問時,馬修老師對孩子們袒護的態度。

也許這正是他試著走入孩子們之間的第一步。

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理解,交流與寬容。

孩子們的調皮搗蛋也許只是天性使然,也許是缺少傾訴的對象,但並非不可救葯。

尤其像孩子與大人們之間這樣的情況更容易出現代溝和隔膜,院長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相反,可能只會引起同學們更強烈的叛逆,也只會在孩子們的童年裡留下一片陰影。

而馬修老師則試著走入他們的內心,於是在第一堂課上,他就讓每個人寫下他們的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盡管結果五花八門,但這樣的方式卻讓孩子們認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來。

同學們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師的與眾不同之處。

馬修老師與院長不同,他不會隨便的體罰學生,那怕學生們真的讓他很生氣。

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場合維護著孩子們。

然而即使要懲罰學生,他也會採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讓樂格克去照顧麥神父而不是將他送到校長室去接受體罰一樣,

所以當我們看到樂格克因自己的錯誤做法而流淚時,我們也就感到了馬修老師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面對一群桀驁不馴的學生,馬修老師也明白簡單的體罰並不能在孩子們中間樹立起真正的權威,所以在他與孩子們的較量中,他也針鋒相對,讓孩子們心服口服。

就好像他給莫杭治畫畫像一樣。

馬修老師的做法讓他感到無奈,同樣增加的還有心中對老師的服氣。

電影的經典部分自然是馬修老師將孩子們組建成一隻合唱團,充分的給與他們才能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中建立自信,贏得尊重。

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不再迷茫。

莫杭治也在後來進入到音樂學院學習,使他的將來也逐漸清晰。

不可否認,馬修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他總是想法設法的幫助孩子們,沒有私心,有的對工作的熱情。

記得一位企業家說過:“一個人最難辦到的就是沒有私心。

但在馬修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

與之相對比的是院長的行為,院長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遷與仕途。

尤其是最後院長在回答是自己創建的合唱團時,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院長的卑鄙,而馬修老師的不與辯解也讓我們感到了他人格的偉大,

因為他們是兩種不同的人:一個是熱衷官職,一個淡泊名利,關心的只是孩子們得學習與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馬修老師因得罪院長最後得到的是被解僱的命運,

這也讓我們不由想起了電影開始時馬修老師的自敘:當自己在一系列領域受挫之後才來到的這所學校。

也許以前也正因為馬修老師的正直行為才不斷被人排擠。

這也無疑是對社會某種現象的的諷刺!雖然馬修老師走了,但他卻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們中間。

於是在最後的電影畫面中,

在馬修老師站在樓下面,頭頂不斷有紙飛機飄落,在身邊慢慢盤旋。

馬修老師的臉上不再有被解僱的失落,帶有的是會心的笑容。

在最後馬修老師蹬車離去時,佩皮諾主動要求與他一起走,當我們聽到電影中的一個聲音告訴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時,

我們也豁然想到在電影開始時的哪一個小小的伏筆,告訴我們佩皮諾每周六就會到校門口等待父親來接他。

同時我們心中也湧起了一陣感動,馬修老師被解僱這個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也在這時變得圓滿。

D.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1】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以江西贛州地區寧都四中曾慶平老師為主人公原型,著力刻畫宋文化的敬業精神以及與留守兒童唐明明之間的師生之情。有人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他的追尋過程和創造過程,生命的意義並不在那個最終的結局上面而在生命的過程中,當生命把它所追尋所創造的全部內容都展現出來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實現了。」宋文化老師一直執著於講台,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都堅守在教學崗位上。當他把知識傳遞給明明,看著明明走進更好的學校時,他的生命價值便得以體現了。農村代課老師或許是落寞的,可是為了讓住在大山裡的孩子有書讀,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一個人的課堂》題材充滿著溫情,雖然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他們本身的命運是有一些悲涼的,但是他們之間的故事卻處處感動著我們。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溫暖。

整部影片的鏡頭是充滿詩意的,正如俄羅斯電影人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所認為的,「詩」是一種對世界的了解,一種敘述現實的特殊方式,反映在電影中便是「一種生命的准確觀察」。詩意是電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質朴的農村在鏡頭下是唯美、清新的,畫面時時展現著詩歌一樣的美感。無論是中國的詩歌還是國畫都在追尋意境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是中國美學委婉的表達。在《一個人的課堂》里導演力求實現自己唯美的審美風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經濟貧困的山村,或許它的景色卻是出人意料得美。電影中並沒有炫酷的特效鏡頭,但每一場畫面都是精雕細琢,簡潔而洗練的。鏡頭下的山村風光也是沒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個自然美麗的山村,雨中顯得特別空靈,故事就是在這里緩緩展開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齊的菜畦,黛瓦白牆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樸素的鏡頭都充滿渾然天成的靈氣。這里的人們雖然不富裕卻生活在一曲牧歌里。鄉村田園,令人沉醉。綿延不斷的綠色遍布大山,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學校從容不驚地座落在村子裡。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這樣寫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像是對天堂的回憶。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頌。」確實無論是宋老師的堅守還是明明的陽光,都是在創造希望和價值。現實雖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未來必定是充滿憧憬與希冀的。導演樸素地講述這個故事,並沒有刻意地博取觀眾的憐憫與同情,也沒有輕易地給出走出困境的途徑,影片結尾的時候,宋文化還是丟掉了老師的身份成為了大城市中的一個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門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隱含了一些對未知的不安全感。他們的心中都有無奈和迷茫。但他們的心中是快樂的。

色彩會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圍。在《一個人的課堂》中,導演對色彩的運用也是獨具匠心的。綠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調。山村的顏色是綠色的,平和、寧靜。宋文化所從事的職業也是充滿著希望的,對於大部分山裡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出路。做為一名老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這個職業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正如大紅色調的《紅高粱》,以黃顏色為主色調的《黃土地》,綠色基調與《一個人的課堂》這部影片的主題也是相得益彰的。

對於一部節奏緩慢、故事情節比較單一的影片來說,演員的表演是非常顯功力的。孫海英和王乃訓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宋文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鄉村代課教師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簡陋講台上教書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輩子詮釋了一名老師默默奉獻、無私敬業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村子與學校之間,菜園子、山間小路、雨中的學校都顯得格外干凈,那是大城市很難擁有的純粹。而生活在這里的人也是格外純朴的。孫海英飾演的宋文化與王乃訓飾演的唐明明之間有著深厚的師生之情。宋老師的課堂從四個學生變成了明明一個人的課堂,但他始終如往日般一絲不苟地給明明上課,這是一個老師的堅守。當他面臨計算機考試的時候,他在紙上畫出電腦界面,為了練習電腦甚至去了網吧,最後暈倒在考場上。觀眾看到了一個鄉村代課教師的無奈處境,他是多麼熱愛講台,多麼怕失去老師這個稱呼,多麼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老師,可是他還是會隨時失去「老師」這個身份。在宋老師心中教書是一種神聖的職業,所以無論課堂中有幾個學生,他一直堅持起立、升旗、打鈴這些傳統的上課儀式。宋老師為了明明放棄了去大城市的機會,更放下了曾經被辭退的尊嚴。當明明因為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奶奶而無法去上學時,宋老師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進了明明的家裡。他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經遠遠超越了老師這個職業的范疇。當鏡頭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這個笑容里帶有的不僅僅是感激,更是對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無比的崇敬。鄉村老師對於留守兒童而言意味著什麼在觀眾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夠傳遞一種文化,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源遠流長,而其所提倡的「忠義禮智信」影響頗深。宋老師對講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便是對「忠義」最好的詮釋。他無怨無悔地守在簡陋的教室里,給村裡的孩子帶去知識是他最大的責任。他用大半輩子的時間默默地愛著他的學生和工作。宋老師每個月的工資並不多,但他並沒有接受學生的高薪工作邀請,那種甘於清貧卻始終堅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國文人共同的品質。當然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宋老師與明明之間深厚感情的含蓄表達。在明明參加跑步比賽前,宋老師陪著明明一遍一遍地練習起跑與撞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師陪著明明一起跑向勝利。或許那條並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條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來的沖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師對人生的憧憬。許多關於生命和生存的哲學寓於其中,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個人的課堂》對留白、長鏡頭等電影藝術手法的運用,讓影片具有獨特的美感。導演對空鏡頭的運用通常能夠很好地實現留白這種藝術手法。空鏡頭常常能夠給人們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讓觀眾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國的山水畫一般,「空」恰恰卻是一種飽滿的敘述。空鏡頭的運用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美麗的鄉村,同時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美麗的山村風光與困境下的人們形成了強烈反差。學校裡布滿青苔的空地,濕漉漉的空氣,影片中似乎很多時候都在下雨,一開頭故事便是從雨點聲中開始的。雨好像是一種充滿哀愁的東西,的確不管是鄉村代課老師還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處境都是相對悲哀的。而極富東方美學的長鏡頭的運用讓整個故事如同娓娓道來般流暢。

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極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場景是宋老師背著黑板去明明家上課的時候,室內的光線是比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臉上的光卻是充足的,她的輪廓十分清晰,特寫鏡頭下她的每一個表情都在呈現她內心細膩的變化。整個場景就像一幅油畫。

《一個人的課堂》就像一首清新雋永的用鏡頭寫下的一闋小詩,它的創作帶有很強的社會現實記錄。其對鄉村代課教師以及留守兒童現象的探討與關注中表現了創作者對理想、生命的思考。沒有過多的戲劇沖突,只是慢慢道來的一個故事。一個教室里,兩個角色,卻是說盡了多少農村的現狀與處境。人物故事雖然簡單,透過平凡的故事呈現出生活中的真諦。電影作品最打動觀眾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絢麗,多高深,而是真誠。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跡,導演只是在很真誠地向觀眾講述一個故事,朴實地表達故事的張力。或許很多觀眾的童年都有留守兒童留下的影子,導演說這部電影算是對他自己成長的回顧,其中很多元素和環節都是他過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觀眾看到這樣的題材會感到特別親切。做為一部公益電影或許它的社會意義是遠遠超越商業意義的,其籌拍的艱辛也是可以想像的,導演為了拍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個人的課堂》關注現代人的真實狀態,不僅紀實性地再現了鄉村代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更帶著觀眾去探尋了他們精神層面的現狀與需求,用以一種溫情的方式去講述他們內心的真實嚮往。顯然這不是一部僅僅停留在視覺觀感上的電影,而是會讓觀眾思考的影片。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當我們靜靜地看著這個故事時,看到的也不會只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這些生活窘迫的群體關注。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2】

許多關於「弱勢群體」的故事片成為「弱勢群體」這一指稱本身所預設的「拯救」主題的簡單操練;與之相對的是另一類對於邊遠鄉村的詩學想像,它們可能會被冠以「苦難詩學」的名義大加鞭撻。這讓類似題材的故事片越來越難拍。除非作者能夠認識到問題的某種本質。我們來看第二屆浙江青年電影節參展影片《一個人的課堂》。

在問題戲劇的語境中,沒有什麼比兒童更能顯示教育的本質。從戲劇角度而言,「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是最後一個可供我們反思教育本質的「前現代」的戲劇場景了。如今人們對留守兒童已經不再陌生和驚訝。人們普遍相信,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從屬於社會機制的改良(譬如橫跨城鄉、蓬勃開展的「新村」建設),因而只是暫時的。至於他們的教育問題則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況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體制已經給人們提供了可供復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諸多舉措的「數據有效性」舒緩了人們的神經:公式化的升學率方案如此穩定可靠,父母和老師的角色都變得模糊和被動,彷彿教育問題已經沒有戲劇性的緊迫感可言。當人們開始關注留守兒童時,他們的神經可能早已麻木,這讓他們的關注流於水平,並且離問題的本質越來越遠。影片《一個人的課堂》在結尾打出字幕,表明這部電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但影片的主角顯然不是兒童,留守兒童問題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遭遇來展示。不同於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手法的鏡頭美學策略(失學兒童的「大眼睛」特寫),兒童在本片中趨向於沉默,這顯示了一種戲劇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戲劇性所在。在許多戲劇行動中,兒童的功能都是類似的。戲劇行動中的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沉默」特性,他們的在場往往指向戲劇行動的原因,而他們本身卻不需要過多地參與。讓兒童創造奇跡,或者讓兒童特立獨行,這並不適用於嚴肅的主題。類似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爾斯·勞頓執導的《獵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沒有什麼行動能夠比兒童的沉默更能打動人心了。我們將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兒童們一個個地消失不見,最終只剩下一個。如果導演不做妥協的話,這僅剩的一個兒童也將缺席。在這一點上,影片富有諧趣的筆調中透著一股冷酷的敏銳,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淚下。它講故事的方式讓那些敏感的觀眾聯想到的,可能不是《美麗的大腳》,不是《鳳凰琴》,甚至不是《一個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黃軍,1989)。在以往,「休克體驗」對於觀眾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對於觀影體驗而言往往是災難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給觀眾的休克體驗可能正是本片導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們還是心有餘悸。不必追問導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總之導演將敘事的重心轉向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問題,並以此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原生教育環境的衰敗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死村。缺少非農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婦維持著這個村子日漸凋敝的日常生活。村裡的小學只剩下了幾個學生,並且最終只剩下一個。我們從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學生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轉學去了縣里或者城裡的學校。(他們面臨著另外的新的問題。)這讓村小學所剩的唯一的老師宋文化的處境顯得有些尷尬,並且讓宋文化的堅守顯得荒謬。感謝孫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為本片的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個充滿諧趣的鄉村知識分子,帶點孔乙己和范進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課老師,工資少得可憐。但他看重36年所積累起來的榮譽,(他承認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認為足以配稱得上榮譽,)並以孔夫子自比。他的願望是盡快轉正,並為此「紙上談兵」(買不起)地去學習電腦。但他最終連打字也沒學會。考場上,他在電腦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並癱在地上。他也因此錯過了最後一次轉正的機會,並在不久後被一位大學生取代,做了農民。我們可能會像他老婆一樣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時代淘汰卻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會覺得他荒謬。無論剩下幾個學生,他照例一本正經地打鈴,一本正經地舉行升旗儀式,一本正經的朗讀課文,既莊重又倉促,如一場扮演--他在以代課者的身份扮演教師。打鈴的工具是一根鄉下人家鎖大門用的舊穿鋌,鼻子已經缺損,鈴鐺則是一截鐵軌,俯拍的全景鏡頭中的殘磚敗瓦讓升旗儀式顯得十分蕭索而諷刺。但他並不為學生的流失和鄉村的凋敝而煩擾,(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於一種扮演,我們仍然為他的超然感到驚訝:他的信念與他的私心不分彼此,這讓他顯得笨拙。新來的那個大學生老師在高談人生理想後偷偷溜走,這種人顯得可笑。(宋文化最終證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質。)宋文化以私心為他的信念辯護,正是這一點讓他與這個「以信念為私心辯護」的時代格格不入。這一點足以打退一切苦難詩學的指責,並讓諧劇精神佔領這部影片。大學生老師溜走之後,上級領導又來求他繼續代課,他堅辭不就,認為自己的榮譽受到了損害。他們打算去廣州投奔女兒,打工為生。但在車站他讓老婆一個人先去。最終,他把最後一個學生送入初中後去廣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維修工。他再次證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我們發現,故事從頭到尾,是一名「無身份」的教育者在從事著只有他才能勝任的教育工作。而整個充滿諧劇精神的故事中,並沒有太多的外部因素的干擾。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架空」的故事,類似於一個家庭教育的場景。(但那些代課老師的處境甚至他們的故事確實是十分真實地存在於現實之中的。正如伊朗電影《黑板》是個純寫實的故事卻給人「超現實」的感覺,這部電影也如此。)與成人不同,兒童天然地要求一種原生性的教育環境,唯有在兒童身上,人們才普遍承認:教育問題有其不能妥協之處。如果兒童有可能下降到最低,那麼教育者也就必須回歸到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最終會消失,留守鄉村最終大概也會消失,而先於它們消失的,是原生的教育環境,和那些「無身份」的教育者,這首先指的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對他們和他們的子女而言,無論什麼樣的時代,家庭都是「一個人的課堂」。如果他們的身份繼續如「宋文化」一樣越來越模糊,這個「一個人的課堂」最終會消失。宋文化的故事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尾聲、一個回聲。文明的信念是可疑的,文明的進程也是不穩定的。原生教育的問題不會消失,教育者的問題也不會消失。這些問題關繫到家庭教育的特性,關繫到教育者的載道和傳道精神,關繫到教育的本質。社會的進程正把這三者分割、消滅。影片《一個人的課堂》抓住這一過渡性的社會進程的尾巴,給我們所有人提了一句忠告。它是諧劇式的,我們應該聽出它的弦外之音。這讓我們再次想到曾在開頭提到的放映於1989年的電影《童年在瑞金》,那時還沒有「留守兒童」這個詞,困境僅僅是經濟問題,因此那是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它處處顯示著一種艱難的、隨時可能被摧毀的教育的處境。它包含了《一個人的課堂》所講述的故事,但又完全對立:文老師最終出嫁;平平升入初中,走出大山;但除此之外所有的孩子都滑入了未知命運的深淵。命運是不可摧毀之物的終極體現,它自然地指向悲劇:平平離村入學那天,細雨綿綿;杠杠披蓑戴笠在對面的山樑上放羊,他對平平喊一聲「看我的眼力!」,用他喜愛的彈弓在平平的油紙傘上打了一個洞,以這種令人百感交集的方式向平平告別;平平遠遠看看杠杠,拿出一張紙墊在傘洞上。被命運擺布的人不需要教育者。毫無疑問,就戲劇性而言,《童年在瑞金》更有力量,兒童的集體沉默最後演變成可怖的夢囈,家庭成為他們的夢魘。它在當時就有苦劇的味道,如今則恐怕更超出了觀眾的想像力和承受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課堂》更有希望被現在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這是一個諧劇的時代:教育觸手可得,支教充滿歡樂,慈善關愛一切。然而教育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經濟問題,也無法在社會學范疇內找到答案。在這一點上,《一個人的課堂》所觸及的問題雖然無法像《童年在瑞金》一樣令人震驚,但卻也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答案敷衍過關。在這些問題面前,人們可能寧願休克,也不願思考。但願本片不是枉做了牛虻。

E.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里,告訴我們想要得到回報,就得付出努力的道理。下面我為大家帶來《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精選8篇),供你參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1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到法國家鄉出席母親的葬禮,當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憶。

克萊門特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音樂家,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根本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他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暴力的手段管這些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他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一開始,他遇到了種種困難:一個不願開口唱的天才、一個暴力、變態、處於危險邊緣的學生、校長的阻攔、一個父母在二戰中雙亡的可愛小孩……還有一個不會唱歌的學生。

但他以他堅忍不拔、沉穩、謙讓的性格以及他敏銳的觀察力,戰勝了種種困難,組成了一個合唱團。

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們寫一些適合他們的樂譜。他從簡單到很難。但是學生們都學會了。有時候學生犯了錯,他還會包庇學生,以防遭到校長的毒打或禁閉。

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他的學生們用天籟的嗓音取悅了他的心靈。可是好景不長,校長在一個星期六把他趕走了。但是,那個父母在二戰中雙亡的可愛小孩卻因為老師們善意的謊言:「你的爸媽會在星期六來接你哦。」,而每個星期六都在校門口等他爸媽。這次,他又在門口等爸媽的時候,馬修老師出現了。於是,馬修因為禁不住孩子的請求一次寂寞的孤獨,帶走了他。讓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終究是值得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2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大名早就耳聞,但一直未及觀看。今日無聊,決意耐住性子好好欣賞一番,熟料看了一會兒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伴著笑聲和淚水看完了整部影片,心靈受到了很大震撼。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真希望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做老師的都能看一看。在愛心嚴重缺失、教育極度沉淪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烈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葯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最後的結果是,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馬修老師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他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上。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這無一不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當然,尊重的前提是愛,馬修老師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教師的職責不僅給予學生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追求夢想的勇氣與途徑。

年輕人總是充滿夢想的,夢想是青春的背景音樂,伴隨人們度過一生最美的季節。但是世俗的壓力往往會扼殺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夢想,《放牛班的春天》里就有這樣一群被壓抑、被忽視、被扼殺了夢想的孩子們。嚴格的管束,僵化的教育令他們沒有夢想的空間,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叛逆的行為上,失去了追求夢想的甜蜜。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3

新的.學期,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往事;新的老師,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老師,前個學期趙老師伴我們度過美好的半年,如今新來的班主任老師讓我們好陌生。

趙老師對我們多好啊!我們班那時對音樂的感悟特別差,因為我們不喜歡唱歌。趙老師為了讓我們喜歡上音樂,還親自讓自己的兒子去上音樂輔導班。而每次在學習時,也順便聽課學習,每節數學課,總要抽出十分鍾,把她自己學到的音樂重點傳授給我們。她教我們發准每個音名,教我們練習視唱、教我們識譜,我們漸漸地喜歡上了音樂。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班的音樂表現突飛猛進,就連音樂老師也不得不贊嘆我們的進步。

每當想到趙老師,我就會想起那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中,馬修老師進入這所寄宿學校教音樂。當他看見那些調皮的學生對老師惡作劇時,就下決心用音樂改變他們。當他看到校長對學生們懲罰殘酷時,又對學生感到痛惜。在這地獄般的學校里,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學生們,想把他們從地獄拉出來。終於,在馬修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從黑暗中和陰影中走了出來,而自私自利的校長,卻想依靠他們優美的合唱歌聲為自己臉上貼金,最終沒有成功。

啊!黑夜,讓我從黑夜中逃出來的馬修老師啊,他是黎明中的希望,他是給我們光明的太陽,是他給我們溫暖,最美的「風箏」,你多久回來啊!讓我們沐浴陽光的是老師,讓我們幸福成長的,也是老師!

音樂是我們心靈的啟迪,是夢想,的港灣,是音樂感化了我們,是音樂讓我們茁壯成長,要是我做了一名老師,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生活在快樂中、美好的音樂聲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4

這是一部講述師生關系的法國影片,片頭以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了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而引出了這么一段回憶。

整部影片語氣都很平淡,看似沒什麼高潮,但是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氣氛帶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動。學校的名字為池塘之底,顧名思義,那裡面的學生都是些令老師頭痛畏懼的壞學生。而這一切全都因為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而改變了。他很特別,對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這些學生邪惡的一面,更發現了他們的天賦——唱歌。從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沒有過多的語言,全靠眼神在演戲,從一開始的怨恨到最後被寬恕的感激與喜悅,不得不佩服這位代課老師,與院長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愛、保護幼小心靈,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個奇跡。

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讓人感覺非常真實,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許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個像馬修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福。馬修是真的愛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被他所感化。馬修除了教他們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帶入正軌,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與你本性相反的事。」這是馬修一直對莫翰奇說的話。每個人誕生時都不會是這樣的,他們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馬修到來時正好是春天,而他對於這群孩子的人生來說,就是一場美麗而難得的春天。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會到來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5

短短九十多分鍾的片長,卻蘊藏著一個社會。

池塘之底是一個小社會,等級分明,制度森嚴。院長哈森是剝削階層的代表,冷酷無情,貪得無厭。他殘忍地對待那些犯錯的孩子們,濫用私刑,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毀掉孩子們的前途,但沒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馬修的到來。

是馬修改變了這個社會。

面對被摧殘了心靈的孩子們,他循循善誘,面對孩子們過火的惡作劇,他用一顆仁愛之心去包容。他用音樂之光照亮了孩子們長期陰暗的心靈。

馬修是一個落魄的音樂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來到這個被鐵門緊鎖的院落——這個塵封心靈的地方。一道鐵門,囚禁的不只是軀體,還有心靈。

院長根本不懂孩子們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錯,就處罰」,在他眼中,孩子們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對,孩子們是桀驁不馴,可這是誰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因後天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已經沾染惡習,院長還要把他們推入叛逆的深淵。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們屈服,卻不曾想過馴服烈馬要用溫情照料而不是兇狠的馬鞭。

可恨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偏有這種人,騎在學生、家長頭上作威作福,卻少有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為什麼哈森這種無能又喪盡天良的人能在社會上興風作浪,馬修這種善良負責任的人卻不得重用,鬱郁而終?這不只是電影,更是現實。

是馬修給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試想如果池塘之底沒有馬修,將會葬送那裡所有孩子們的未來。那麼,現實生活中沒有心靈引導者,又會怎樣?我們不能強求每個老師都成為馬修那樣的好老師,那是不現實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兒?

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啊,如果你們對孩子們少一分不聞不問,多一分仁愛和關懷,就沒有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6

就在上個星期,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後我的心靈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引發了我的無限思考。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級長,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慈愛心對待這些孩子,第一次進課堂,皮包被調皮的孩子們拋來拋去,但在校長的責問下,他選擇了撒謊,庇護了孩子們。

而莫朗因關禁閉,沒能見到來探訪的媽媽,他撒謊說莫朗去看牙醫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維護了孩子。馬修老師的撒謊不是軟弱,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心,他的博愛。愛是會傳染的,馬修老師的博愛給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了感恩的種子。當莫桑大叔叔回來的時候,孩子們雀躍著迎上去,孩子們開始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了。而且馬修還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非常痛恨。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勒山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皮比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並且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7

我們先從電影的名字談起,放牛班,就是指很糟糕的一個班。放牛班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呢?我便帶著這樣的好奇觀看了這部影片。

影片剛開始時,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重回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這本日記是當年他們的馬修老師留下的。

皮埃爾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日記,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

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學校里,有著格外調皮搗蛋的學生和嚴厲的老師。還有著「一犯錯,就處罰」的教育方式。體罰更是司空見慣。

就在這時,一位來自鄉村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當代課老師。他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閑暇時也會創作一些小歌曲。

馬修老師用愛和溫暖感化著一個個看似調皮,甚至邪惡的孩子們的心。他時刻保護著孩子們,即使犯了錯,馬修老師也盡量避免孩子們受到關禁閉,甚至被打罵。而其他老師卻認為對於一群無葯可救的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體罰。

馬修老師利用空閑的時間來教孩子們唱歌。令他驚奇的是班上有著一位「天籟之音」——皮埃爾莫翰奇。馬修老師又在這幾乎不可能的環境下成立了一支合唱團!

因為火災的事情,馬修老師被學校開除了,嚴厲的校長不讓馬修老師和孩子們告別。突然窗口飛出一架架寫滿話語的紙飛機。淚水模糊了馬修老師的雙眼!

假如沒有遇到馬修老師,貝比諾還是每個星期六到校門口等父母來接的孤兒;假如沒有馬修老師,也就沒有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他們是多麼的幸運呀!能遇到一位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老師!

是馬修老師為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讓這個班裡的學生懂得了「愛」是什麼。這部影片給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個榜樣,也讓我們懂得了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8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種新的形式,觀看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電影初次聽說還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聲如天籟般的孩子們,這次藉助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欣賞了這部電影。

在片初是以回憶倒序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頑劣的孩子各種惡作劇的戲弄老師,同時老師們也在用嚴厲的方式懲罰者他們,「犯規—懲罰」是校長及老師的口頭禪,孩子們的舉動就像彈簧一樣被壓制再反彈。

終於,主人公馬修老師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希望。他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滿腹的才華,僅僅是一個落魄的音樂老師,可他的到來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讓我們瞬間就發現了這群孩子的優點,他用音樂拯救了這群無人問津孩子。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干凈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雖然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但他盡自己所能做著一切。最讓我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像馬修老師,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讓我們堅持著最初的夢想,把愛帶給每一個孩子!

F. 勵志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後,我的感觸很大。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人過中年的馬修是「池塘畔底」這所少管所的代課老師。人生似乎在這個地方更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陰森的大門、調皮的無可救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也犯錯不斷。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人過中年的馬修是「池塘畔底」這所少管所的代課老師。人生似乎在這個地方更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陰森的大門、調皮的無可救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也犯錯不斷。

馬修的第一節課就因為同學的吵鬧而得到了校長的咆哮。同學不小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麥神父。因為馬修獨特的教育方式,孩子們第一次做錯了事不被體罰,第一次知道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他為了他們一次次打破自己的底線,又一次,馬修突然發現怎群孩子很喜歡唱歌,馬修為孩子們組建了一個音樂團,其中馬修發現莫翰奇對音樂很有天賦,用他對孩子們徹底的真愛,使這些已經麻痹了的少年們,有了一絲絲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樂之夢,也成就了自己的音樂之夢。當他被惡毒的校長趕走後,孩子們折起帶著祝福的紙飛機,送給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他們變成了愛的精靈,紛飛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開風帆,義無反顧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開新的人生篇章。

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著這些可憐的孩子,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溫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他用音樂喚醒了這些孩子們冷漠的心,也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有一顆熾熱的心,人人都能體會到他人對自己的仁慈與付出。只是,如果沒有人來撥動這根愛之弦,這種熾熱的心就會被封沉。而馬修就是最好的撥弦人。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我們學校在周五開展了一次電影課,看的是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是部非常感人的電影,講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休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這部電影很感人,因為馬修來了以後,他給了孩子們父親的愛。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克萊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處……

克萊門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里有一所學校是教養院,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是家常便飯,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但是院長不喜歡克萊門的性格把克萊門開除。但後來皮埃爾成為了音樂家。院長則被教育局開除,因為總是體罰學生讓學生受苦,一點知識都學不到。

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感受到體罰、罵同學、亂冤枉同學是不可以的。這不是問題的解決方法,要向克萊門老師學習;站在同學的方面的感受是:看上去有些老師壞有些老師好,但是大部分都是好的。我們要體諒老師。

【篇四:《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課教師馬修。這部影片講的是一群被人們認定為「無葯可救」的孩子在代課教師馬修的教導下,學會了互相幫助,尊重師長並組建了合唱隊的故事。

馬修老師與其它老師和院長不一樣。他不會對學生失去信心,他在學生犯錯時,不會去體罰他們,他會靜下心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

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既是可憐的。因為沒有什麼人愛他們,他們還這么小,就被許多教師放棄了培養;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以為好老師——馬修老師。馬修沒有放棄他們,他永遠對他們抱有信心和耐心,馬修老師發掘了孩子們歌唱的潛力,還組建了歌唱隊,雖然有重重的困難,但是馬修老師從沒想過放棄,也正是這份執著,才會成就皮矣爾。

馬修老師對孩子們充滿了希望,這份希望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明燈,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讓他們感到了生命的意義。

我想未來當那些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一定會非常感謝馬修老師,是馬修老師幫助他們成就了他們的明天!

【篇五:《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在這周星期二的選修課上,熊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著名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落魄的音樂家馬修作為代課教師來到了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馬修遇到了不少麻煩,學生的尊師重教狀況與網上流傳的北京某藝校的視頻片斷差不多。不過,學校有一間禁閉室,有一位善於體罰的校長,影片情節顯示,學生被關禁閉最長時間至少為15天,這對學生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最後校長一敗塗地。插班生莫丹,心理醫生把他放到這所學校作實驗。莫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後被送進警-察局,在校長准備因竊取了馬修的成功而摘取勛章時,莫丹從警-察局逃出來一把火燒了學校的某幾間房,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勛章。但是,繼續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覺,頑皮的孩子和馬修總是會發生些什麼,這些事卻顯得那麼自然,並且想想這也是為什麼馬修會和這群讓每個老師都頭痛的孩子們相處得如此和-諧、融洽。也許是因為他們有同個愛好——音樂,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合唱的歌聲是那麼動聽、美妙。它沒有國際大-片的華麗場面,沒有動作大-片的華麗的打鬥,沒有科幻大-片曲折新穎的故事情節,但它感人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刻畫、動人的音樂已足以使每一個觀眾感動萬千,並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

然而教育,僅有愛是不夠的。馬修成功的背後,還有一個因素,他愛好音樂,他把這班因各種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學生訓練成了一個合唱團,在悠揚、和-諧的歌聲中,孩子們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無邪的。看完影片後,我想得最多的是,作為老師,應該有一點特長。設若馬修一無所長,可能就沒有這么成功。模糊的印像中,我覺得似乎有幾部大-片,往往由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代課教師以自身的魅力解決了問題。如果我們有一技之長,那麼盡快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學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G. 驚天動地觀後感

驚天動地觀後感1

我本以為所有的生活都是美好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美好的。看了《驚天動地》這部電影,我大有感觸。

《驚天動地》是講四川汶川發生了大地震時抗震救災的事情。二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發生了。0級大地震,映川縣委書記任鑰的媽媽在商場給女兒買櫻桃時,遇到了大地震,其實,她已經逃到門口了,她突然看到了一個嬰兒,她又跑了進去,一手把嬰兒和推車推了出去,自己被壓在了廢墟下面。還有,張老師用自己的身體做了個「工」字形,讓兩個同學躲在下面,用自己僵硬的屍體,擋住了石板,那兩個同學才得救。這樣的感人事例還有許多許多。

那些四川人民受到的苦,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以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我們卻過著幸福舒適的生活,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小公主、小皇帝。可我們還是覺得不滿足,什麼事情都要大人陪伴著才能做好。汶川災區的他們被埋在廢墟里,沒吃沒喝,什麼東西都沒有。我們天天吃好的,穿好的,還挑食,有營養蔬菜不吃,只吃大魚大肉,就連吃大魚大肉也有講究,只吃瘦肉,不吃肥肉。

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有自立、自強、不怕困難、勇於面對問題的精神。

驚天動地觀後感2

今天我們帶著對兩年前患難逝去的同胞們的哀思,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了學校的圓形報告廳,學校早安排好,在這個難以忘懷的日子給我們放映了文化修養課程觀看片《驚天動地》。

《驚天動地》把我們帶回了2008年5月12日的中午,一切平淡如常,映川縣迎來了兩位支援西部大開發專家,年輕的縣委書記在忙碌著,辛勤的老師也在為孩子忙碌著,可愛的孩子在天真的玩耍著……突然停在地上的籃球跳了起來,大地開始轟鳴,山體搖晃,樓房倒塌。就在那一刻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每個人都措手不及,剛剛走進教室的孩子們聽到老師的喊叫聲,拼了命的往外跑……地震來了,人們四處逃命,同時也在呼喚著自己的親人,哭聲,叫聲連成一片,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就是讓我們所有中國人痛心的那一刻,多難的2008年5月的上半年,我們有解放軍,感動的淚水讓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的力量,我們背後有個強大的祖國!

你,撐起一片藍天

讓我們快樂的生活

你,開拓一方沃土

讓我們幸福地生活

你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洪水來了我們不怕

因為我們有祖國

地震來了我們不怕

因為我們有祖國

大災面前有大愛

我們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強大的祖國背後更需要優秀的棟梁,我們任重道遠!不負眾望!

驚天動地觀後感3

當我懷著激動的情緒,看完《驚天動地》這部電影時,情緒久久不能平靜。《驚天動地》這部電影講述了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的場面,以及當地人民和解放軍抗震救災的情景。電影里的細節催人淚下,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

讓我最感動的是一名年輕戰士——田野,為了搶救受傷孩子,他進入到倒塌的房屋內,這時餘震來了,牆壁再次倒塌,田野又用血肉之軀,頂住倒塌的牆板,當救援人員再進入時,我們的田野已經犧牲了,可屋裡的三個孩子得救了。我想田野叔叔在另一個世界不會孤獨,因為他是我們的英雄,天使會替我們照顧好他。在這部電影中,我又一次看到我們的解放軍叔叔在社會出現危難時,他們又一次奮不顧身地沖在前面,他們永遠都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一顆中國心,把我們所有的中國人緊緊地系在一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人往往經歷過磨難,以能更深刻了解生命的好處和價值。我想我們的偉大的祖國會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驚天動地觀後感4

星期五下午,老師在1:20的時候,帶我們去圓形報告廳看一場關於地震的電影。

我找了個位置,剛坐下,電影就開映了,只見屏幕上出現了四個大字——驚天動地。

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唐新生明白了,立刻派摩步旅前往地震災區,同時,各個地區的解放軍也前往地震災區進行救援,戰士田野為了救一個小女孩的生命,英勇地犧牲了。在解放軍用直升機救災民時,飄過華峰山,發現山體表面有硫磺,總指揮部認為是華峰山的化工廠發生了硫磺泄漏,為了不發生次生災害,總指揮部派唐新生的摩步旅去華峰山查明真相,於是他們穿越礦洞,發現真是硫磺泄漏,沒想到突然著了火,唐新生急忙向總部提出了個方案——定向爆破,於是工兵團來到那裡,安放炸葯,這時唐新生發現還有生命,就和他妻子一齊救出了這個人。

電影結束了,我哭了,為唐新生的勇敢而哭了,為犧牲的戰士而哭了,我覺得,那些戰士為了救人生命都能拋棄,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為祖國效力的人。

驚天動地觀後感5

星期四,我和同學們一起去看了一場有關抗震救災的電影,名為《驚天動地》。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摩步旅旅長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所做的各種英雄事跡,最後得到了「抗震救災模範英雄」稱號的感人故事。

這位英雄旅長的名字叫唐新生,是07團摩步旅旅長,年僅26歲。當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完成訓練任務回團部的途中,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後,他第一時間趕到了距離他最近的映秀,在那裡積極開展救援工作,安撫傷員、搶修公路、拯救人民。當醫用血漿用光了時,他自告奮勇地第一個鮮血;當搬運重物的器械不夠時,他徒手搬開大石板;當華峰山化學廠發生化學物質泄漏事故時,也是他帶領部隊沖鋒在前——當然,電影中還有許多感人的人物:為了保護學生被壓死的張老師,為了廣大民眾都不願回家找母親的省書記任寧——

我看電影時流了很多次眼淚。是呀,當地震發生時,那些高聳的大樓頃刻間毀壞;山體地動山搖、瞬間塌陷;傷員血肉模糊無助地躺在地上——這那裡是城市,根本就是一個恐怖的人間地獄。多少人在一瞬間失去了生命?多少倖存者失去了親人?夫妻未成身先死,倖存也未有福心,天地之間一片泣,誰見此景淚濕襟。

借用保爾的一句話來說:「命運還沒有來得及抓住我,我就已經抓住了命運。」是呀,我們的命運在自己的手裡,願汶川和玉樹等地的朋友們勇敢地繼續走下去。

驚天動地觀後感6

大地再次顫動,一個高大的身影閃過,毅然撲在了幾個孩子身上,石頭無情地砸在他的頭上。孩子們活著,他卻死了,為了幾個他根本不認識的孩子。同時,他也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救出生命。在他們眼中,生命是最寶貴的。

很多次我都路過學校旁的那片草地,路過這顆無人過問的小草。偶爾停下來仔細觀看,才得知小草生命的可貴。小草在這么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它應該知道什麼叫生命的意義,知道什麼叫人生。很多次我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尋找自己的詮釋。 我很贊同生命的'意義在於責任,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很多人問我累不累?苦不苦?說實話我有時候真的累,真的很苦,但是我能夠幫助一些人,盡我最大的力量幫助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想人生在於執著,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對真善美的執著,像求生一樣,不要去想太多無謂的東西。要學會感恩,學會回報我們美麗的國家,學會微笑著生活。

生命的存在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總之是幸運的;生命的過程是漫長的,但也是短暫的,總之是艱辛的。一個生命既然存在了,就要釋放出他的能量,揮灑出他的光芒;就要奮力拚搏,奉獻自己;就要用他的行動來證明他的存在、他的意義。

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是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生命必然給我們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時的山和水,又回復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過。

驚天動地觀後感7

星期五下午,老師在1:20的時候,帶我們去圓形報告廳看一場關於地震的電影。

我找了個位置,剛坐下,電影就開映了,只見屏幕上出現了四個大字——驚天動地。

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唐新生知道了,立刻派摩步旅前往地震災區,同時,各個地區的解放軍也前往地震災區進行救援,戰士田野為了救一個小女孩的生命,英勇地犧牲了。在解放軍用直升機救災民時,路過華峰山,發現山體表面有硫磺,總指揮部認為是華峰山的化工廠發生了硫磺泄漏,為了不發生次生災害,總指揮部派唐新生的摩步旅去華峰山查明真相,於是他們穿越礦洞,發現真是硫磺泄漏,沒想到突然著了火,唐新生急忙向總部提出了個方案——定向爆破,於是工兵團來到這里,安放炸葯,這時唐新生發現還有生命,就和他妻子一起救出了這個人。

電影結束了,我哭了,為唐新生的勇敢而哭了,為犧牲的戰士而哭了,我覺得,那些戰士為了救人生命都能拋棄,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為祖國效力的人。

驚天動地觀後感8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看電影,影片叫《驚天動地》。這部電影講的是我軍某摩步旅旅長唐新生在演習途中得知大地震發生後,在通訊中斷,沒有得到上級的指示下,獨自帶領部隊,趕往距離他們最近的映川縣進行救援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悲傷的歷史,但也讓我們重溫了人世間的真情。汶川大地震,舉國救災,正是我們背後有中國這個日益強大的祖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認證。看著那些化學氣體的爆炸,瞬間變火海的化工廠,洪水的猛烈抨擊。餘震給軍人帶來救人的困難,但困難壓不倒解放軍戰士。他們不怕危險,不怕犧牲,心中的理念是「不拋棄,不放棄」,爭分奪秒地解救人們脫離危險。解放軍叔叔用他們的行動來證明了他們無愧於世界上最可愛的人。影片中的「田野叔叔」用他的鮮血告訴全世界:不管有多大的災難,我們都是一起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我背後是強大的祖國!」正是因為我們背後有中國這個日益強大的祖國做後盾,才有我們今天這美好的生活,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我愛我的祖國!

閱讀全文

與拯救老師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真心話大冒險電影賈斯丁演員 瀏覽:219
一部電影叫保姆 瀏覽:445
十萬個冷笑話電影他的名字 瀏覽:314
電影淮海戰役完整版 瀏覽:738
文章陳赫baby電影叫什麼 瀏覽:172
音樂勵志電影美國電影 瀏覽:342
恐怖電影屍油泰國完整版 瀏覽:643
狗讓進電影院嗎 瀏覽:760
戒為良葯電影完整版 瀏覽:705
周潤發和王祖賢的電影叫什麼名 瀏覽:274
免費熟女絲襪電影網站 瀏覽:267
電影舊愛新歡演員 瀏覽:326
一部電影一對士兵挖出元代幕 瀏覽:697
台灣所有r級古裝電影在線 瀏覽:804
荒野生存電影里的英文單詞整理 瀏覽:239
泰國2016最暴力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25
十部越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499
台灣演員殷茵電影 瀏覽:384
台灣電影替身西瓜影音先鋒 瀏覽:565
電影大全免費觀看小字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