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趙氏孤兒》觀後感
不久前,我於江海大影院觀看了《趙氏孤兒》這部影片,頗有感觸。至今,我的腦海中還時不時地浮現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畫面。
這部影片記敘的是晉國時期趙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誅,只剩下一個孤兒,被大夫程嬰收養,將他撫養成人並報其殺父之仇的事。
這部影片,刻畫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兩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程嬰,另一個是屠岸賈。
程嬰,晉國大夫。他是一個能以大局為重,以他人利益為重的人。當年,趙氏遭誅,庄姬夫人走投無路時,將其子託付於程嬰,並以身殉夫。程嬰將其子帶回家,卻在去公孫大人家時,趙氏孤兒被奉屠岸賈之命的官兵帶走。但他卻銘記著庄姬夫人臨死前說的話,於是他便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救回了趙氏孤兒,卻犧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餘,他便一心想著要將孩子撫養大,為他報仇。於是,他將趙氏孤兒取名為「程勃」,並將他帶到了屠岸賈的門下,做他的一位門客。試問,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在屠岸賈的門下,他以超乎常人想像的毅力將程勃撫養成人。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屠岸賈終於遭到報應,終於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趙氏孤兒的刀下。但他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程嬰的以大局為重的精神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觀者,也給人以深深的啟迪。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如果說程嬰最後的下場是重於泰山,那麼若是他未能將趙氏孤兒撫養成才的話,那他的死就是輕於鴻毛,微不足道了。
程嬰的精神讓我們敬佩,屠岸賈的嘴臉卻讓我們厭惡。
屠岸賈,晉國大臣。卻實在「奸」得可以,相對於三國時的曹操而言,真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趙相國向皇帝進酒時,乘機誣陷他,並要滅趙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膽顫!即使滅了趙氏三百人,他卻連趙氏孤兒也不肯放過,定要斬草除根。但再以大局為重,舍小家而保大國的程嬰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話說得好:「好有好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後,他終於遭到了報應,死在了趙氏孤兒的劍下。真叫人怡然稱快。像屠岸賈這種人,在當時,就是一個社會的敗類。從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國時期劉備的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今,我們做為一個公民,做為社會上的一員,更應該多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應該,一味的去干壞事,沒有一顆善良之心,沒有一顆關愛之心,沒有一顆互助之心,沒有一顆感恩之心。那隻會像屠岸賈一樣,遭到人們的排斥,成為社會的敗類。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發人深省。從《趙氏孤兒》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觀看了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還猶如洶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就是影片的獨特魅力所在吧!
⑵ 看完山村留守兒童生活紀錄片後的觀後感作文600
今天看了一個留守兒童的記錄片,感觸良多,
在剛開始觀看的時候,看著一個6、7歲的姐姐帶著3、4歲的弟弟,兩個人在鄉下相依為命地生活。姐姐要上學,每天早上上學,有時候來不及給弟弟做早餐,兩個人就餓著自己的肚子,弟弟在教室外面等。大冬天,年前的天氣,多冷啊,姐姐一下課,或者考試完,就趕緊沖出教室照顧在外面的弟弟。看著臉凍的通紅的弟弟,我感覺心裡很難受。一個下雨天,姐姐放學後帶弟弟回家的路上,在田埂上,弟弟舉著破破的大傘,一邊哭一邊喊:「姐姐,我冷,姐姐,我好冷」。看到這里,我心裡忍不住想哭。 6、7歲的姐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過去牽牽弟弟的左邊小手,右邊小手,哄著弟弟說,:「弟弟,我們回家吧,我們回家。」
第二天,弟弟還是喊著冷,可是我看到弟弟身上穿了厚厚的毛衣,外套卻是一件單薄的秋天外套。我心裡想,這是一對沒有父母的姐弟嗎?為什麼過的這么可憐。
緊接著,姐姐放假了。一天,他們提著積累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小小的手提著大大的桶子,裡面裝滿了衣服,一步一步地走到池塘邊,洗衣服。看著弟弟和姐姐分工後,弟弟用他那小手,提著棉衣往水裡浸濕,衣服隨著時間,吸入的水越來越多,弟弟經不住喊著:「好重」。看到這里,一種擔心,這么小的孩子,千萬別不小心掉進池塘啊。弟弟洗好衣服了問姐姐,:「姐姐,我洗完了,你還沒洗完?我幫你吧」。姐姐在那邊:「不用,要洗干凈點。」
又是一天過去了,眼看著春節越來越近,畫面出現了姐姐在打電話,弟弟也在趴在桌角邊,只聽小姐姐向電話里匯報著:「爸爸,我考完了,82和91.」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這是留守兒童,不是我之前所誤會的孤兒,
姐弟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留下這姐弟兩人在家裡生活。弟弟趕緊湊上去跟爸爸聊了幾句。又過了幾天,姐弟兩天天在路口邊等父母歸來,眼巴巴地看著遠方的那條路,除夕夜前一天來了,爸爸還沒有回來,弟弟忍不住哭了,晚上,弟弟傷心地一邊哭一邊打著姐姐,他認為是姐姐騙了他,心靈受到了傷害。堅強的姐姐,忍著自己眼眶裡的淚水,沒有說話,回到裡屋。弟弟越哭越傷心,姐姐終於忍不住,爬在牆上讓盡情地留著眼淚。
第二天,除夕夜來了,電視里放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姐弟兩再次給爸爸打電話,:「爸爸,我給你拜年,新年快樂. 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得到的結果是還有過幾天,而媽媽不回來了。
看到這里,我感覺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很壓抑,很難受。想問姐弟遠方的父母,當初為什麼要生姐弟兩出來呢?你們做好當父母的准備了嗎?心裡做好對一個孩子的責任了嗎? 相信,當年,你們是因為彼此相愛,而要這對孩子,既然相愛,為什麼不好好珍惜愛情的結晶呢? 如果說平時你們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那麼,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給你個理由,給你們一個借口,你們為什麼不給孩子一點點溫暖呢?哪怕只有那麼短短的幾天。
孩子的成長很快,人的一輩子很短。如果你沒有做好准備,請不要讓自己的愛情結晶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苦。
既然愛了,就好好珍惜,既然要寶寶了,就該承擔起這種責任。起碼,從情感上,不要傷害孩子們。錢,是永遠也掙不完的……
⑶ 電影留守孩子觀後感
看了《留守孩子》,心裡蠻震撼的。只看了一次,終究沒有太多的感想。但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看法,我有一些淺薄感觸。 就留守兒童父母來說,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以前總覺得留守兒童父母進城拚死拼活賺錢,不想再繼續艱苦的生活,過上好日子。但就真的那麼需要錢么?真的就能拋下孩子,對他們的成長不管不顧?太狠心了!我一直這樣想。在我眼中,再大都沒有孩子的教育事兒大。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光為了好日子就置孩子的教育不顧。非要掙錢嗎?沒錢也可以照樣很幸福的過日子呀!只要把孩子的教育管好了,以後孩子大了,就自然有好日子過了。 可是越來越發現,我的思想還很膚淺,或者說好聽點,是單純。 看了這部電影,深感留守兒童的父母之確實不易。老王(小福的爸爸)說:「我在城裡混得不好。」「在城裡沒地位,給老闆當孫子。」他們為來為去也還是為了孩子。為了有更多的錢供他們讀書,光憑農地里扒上來的錢是不夠教育消費的,這一點,我作為一個農村女娃,很清楚這一點;為了他們能吃上好食物穿上好衣服;為了給他們跳出農門准備充足的金錢保障;為了在他們還沒有自立能力之前,為孩子們安置房子,裝潢傢具;為了兒子能娶個好老婆;為了女兒能嫁個好人家···一切的一切還都是為了孩子啊! 留守兒童父母們的教育方式與城市父母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選擇了離開孩子,去奔波去勞碌,沒有怨言,只希望孩子能聽話,不鬧事,好好上學。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又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對於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有時真的顯得很無奈,因為這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有學校、社會的責任。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都付出了心血和精力,而農村父母的培養與教育更苦更累。愛都是一樣深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能對他們指手畫腳,將問題的責任歸於他們,而不聽他們的聲音,不解他們的苦衷嗎?不能啊! 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認為,還是應該讓家庭與學校、社會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方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合力。當今留守兒童的問題之所以長久得不到解決,與家庭的放任,還恐怕與社會中太多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有關吧?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現狀實在不堪,唏噓不已,但自己卻無能為力,很多有識之士恨鐵不成鋼,但到了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的那些人那裡,又有多少人真的付諸行動了呢?還是政策力度不夠啊!!假如政策能夠更多的向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傾斜,恐怕問題要好解決得多。 我想到了18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將一生奉獻給貧苦兒童,致力於對他們的教育。多次建立了收養孤兒的學校,採取寄宿制,不僅親自教他們文化知識,還在生活上給他們幫助,建立起一種親子般的關系,學校中充滿了親子之間、手足之間、以及家庭式的融洽關系。這種教育試驗在全歐都取得了巨大聲望,吸引了多位政治家、教育家、王公大臣都前來參謁請教,其中包括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雖然我國國情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所處的動盪時代不盡相同,但這也不失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個好的借鑒之法。 影片中後來方老師和孫Sir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一起建了個「留守兒童之家」,專門為留守孩子建立,這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試驗很類同。我覺得,建立留守兒童學校恐怕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了。但是歸根結底,我國屬於科層制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上級的領導和呼召。流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必須需要政府的幫助,包括經濟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讓世界多一點人關注這一群幼小的孩子吧!讓更多的人起來幫助這些幼小的孩子吧!讓他們看到人間的愛,就把愛傳遞開來,讓愛充滿人間!
⑷ 趙氏孤兒觀後感500
觀《趙氏孤兒》有感
今年寒假我在家裡的電腦上觀看了《趙氏孤兒》這部感人肺腑影片,看完之後我思緒萬千,到現在我還在想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在古代晉朝晉靈公的時候,奸臣屠岸賈不喜歡趙盾那麼專橫,又見趙盾的兒子趙朔雙喜臨門,不僅第一次打仗就勝利歸來,而且他的妻子庄姬夫人也身懷六甲,便非常生氣,要滅趙氏全家所有的人。他借晉靈公為趙朔慶功的酒席上,把晉靈公害死,然後再把趙家300多口殺害,這時晉國大夫程嬰正為庄姬夫人診脈,庄姬夫人聽說自己丈夫被害,知道真相後,她把孩子生下來,可韓厥又來要孩子,庄姬夫人只好把孩子託付給程嬰,讓他把孩子交給公孫杵臼大人,然後自殺了。韓厥因此被砍傷,為了救趙家這個幼苗,公孫杵臼被屠岸賈殺死,而程嬰的妻子被刺死和他自己的親生骨肉也被屠岸賈摔死。程嬰因此強忍悲痛,也被激怒,他立志要把趙氏孤兒獨自撫養大,最後讓他為自己的兒子、妻子以及他的家人報仇雪恨。程嬰先投奔屠岸賈當他的門客,讓他收趙氏孤兒為義子,然後展開了長達15年的復仇計劃。
看完以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這兩位老百姓以及公孫杵臼大人深深地感動了。為了救趙家的最後一根幼苗,程嬰犧牲了它的妻子和親生骨肉,公孫杵臼犧牲了他自己。從這里,我又體會到了,老百姓們愛戴和擁護忠臣,又對奸臣的憎恨和厭惡,體現出老百姓們善良和純潔的心靈。我們要學習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啟示:要替別人著想,不要自私自利;要捨己救人,不要貪生怕死;要擁有一顆純潔和善良的心靈,讓人們敬仰,不要做一些令人厭煩的事,讓人們非常討厭你!我很佩服程嬰的忍耐性格,母子倆都不在了,他還能忍下15年再讓趙武(趙氏孤兒)殺屠岸賈,我也很佩服公孫杵臼,這本來不是他要管的事,他卻也把自己給犧牲了。我在夢里有時也想到了《趙氏孤兒》的情節,我還想再多看幾遍這部大片,再次深深地體會它。
千萬別抄啊,把我的形式改一改
⑸ 孤兒奧斯卡的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到底是什麼東西一個也不能少呢?懷著這樣的疑惑,我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著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敘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五十元的代課費,然而隨著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電視台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慣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便是在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最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幾凈,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弱智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如此,當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說:我們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視屏幕上出現那些弱智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體會到師愛的溫暖。
<<拯救大兵瑞恩 >> 觀後感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十分投入,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來之後,腦海中仍然回盪著電影里的情景。
總的來說,看過之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幾個詞,而且總是不停地閃現,那就是:國家,榮譽,親情,友情,正義,邪惡,母愛,善良,責任,人性。 雖然早就知道說美國人人情差啊,貪生怕死啊什麼的都是片面之詞,雖然以前也看過幾部十分經典的美國拍的反應二戰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還是最深的。當諾曼底海灘上成群的士兵還沒上岸就被打成蜂窩煤,當幾個醫務兵冒著生命危險在沙灘上搶救幾個可能有救的傷員,並不顧別人的「危險」的提醒,回應說:「他還有救。」這就是責任。當馬歇爾向幾位軍官念出瑞恩母親已經失去了五個兒子時,幾個久經沙場的硬漢眼裡全都含著眼淚,再沒有一個人對拯救瑞恩提出反對的意見,這就是人性。當軍方的車開到瑞恩家門前時,瑞恩母親當即癱坐在地上,這就是母愛。當戰友們在一場又一場惡戰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時悲痛欲絕,這就是友情,也許超越了友情。當一位士兵在極其危急的時候卻想要救下一個德國女孩時,這就是善良。當瑞恩不願離開陣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看到了責任。當米勒上尉為了打勝仗甘願冒著危險和犧牲,並深深知道戰爭的意義時,又看到了正義對邪惡的挑戰。當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陣亡的消息時,不管是對的那個還是錯的那個,他們悲痛的反應,看到了什麼是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最後,當美國國旗出現在片尾,輕輕飄盪,知道了,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為了國家。
美國政府,體制也正是憑著對個體的尊重和保護,收獲了最大的集體效益。 這些情景中也許很多選擇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輝的東西,卻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肖申克的救贖>> 觀後感
現在好像比較時興將人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體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種優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獨立的.可實際上,真正願意做體制外的人還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余傑北大碩士畢業後差一點進了他想進的國家圖書館作一個體制內的人,可由於他寫了一些比較反體制的文章,最後還是被迫做了一個體制外的人,一個自由作家,所以他牢騷不斷.
《肖申克的救贖》裡面,那個圖書管理員老布在被囚禁了大半生以後終於獲得了自由,然而他在自由的世界中卻不知所措,無時無刻不想回到那個剝奪他自由卻讓他習慣了的肖申克監獄,最後他終於上吊自殺了.於是,摩根?弗里曼演的阿瑞就發表了他對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這個詞的見解,他將監獄說成一個體制化的場所,他說:一開始你恨它,它剝奪了你的自由;接著你會慢慢的習慣它,熟悉它;最後你會離不開它,離開它你將象老布一樣不知所措.
相信我們中間的許多人,尤其是體制內的已經工作過許多年的人都很有感觸.我們所在的那個叫做"單位"的地方又何嘗不是一個體制化的地方?何嘗不是一個監獄? 大部分的人就象老布,最終在這個體制化中沉淪了下去; 有些人就象阿瑞,差一點沉淪了下去,可是命運對他不薄,他結識了安迪這樣的朋友,最後終於獲得了自由,肉體的以及內心的自由; 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象安迪那樣,他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對自由的不死的嚮往,憑著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不僅在監獄中做了許多別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為獄友們掙啤酒,為獄吏們們報稅,建設監獄圖書館;最終他逃出了監獄,並將那個窮凶極惡的典獄長告翻,過上了自由的生活…….
其實,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擺脫體制化的過程,這個體制化不僅僅是我們身處的那個「單位」,更是我們內心裏面無數的「監獄」。
<<這個殺手不太冷>>觀後感
殺手註定不能有感情的,有了愛就有了弱點,一個弱點足以要了他的命,殺手有了弱點那結局只有一種:就是死。你可以拒絕殺手,也可以拒絕有了弱點的殺手,但你無法拒絕Léon,因為他為我們編織了一部純潔而又凄美的殺手童話。
Léon是一名習慣獨來獨往的職業殺手,他的原則是:No Woman,No Kid...因為職業關系,他沉默冷酷、機智干練,平常不苟言笑,但在冷酷的外表下,他有著一顆赤子之心,溫柔善良、天真質朴。多年來獨居的生活令他倍感孤獨與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就是那盆萬年青。
一場意外,Léon救了一個12歲女孩Mathilda。Mathilda雖然年幼,但悲慘的生活經歷讓她看起來比同齡人成熟,特殊的遭遇又令她的性格變得倔強。Mathilda無依無靠,楚楚可憐,於是Léon收留了她。同是天涯淪落人,再加上長時間的相濡與沫,生死與共,於是這樣兩個有著同樣孤獨且渴望溫暖的靈魂越走越近,最終擦出微妙的火花。
漸漸的,小火花在他們心中滋生了愛情,在我們看來,這也許是小蘿莉和怪蜀黍的愛情,而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12歲,他們都感到失落而深愛彼此。盡管最後的結局是悲情的,但愛將隨著那顆萬年青生根發芽,歸於自然,滋養大地,滋養世上每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國藝術氣息,一開始描寫Léon獨居的生活就非常藝術化,正常生活的一個人,每天如約而至的會喝牛奶、曬萬年青,僅憑這你能想到Léon的職業是殺手?
藝術的氣息甚至延伸到了殺人現場,殺人過程你絲毫體會不到有一點點的罪惡,相反,會覺得Léon是正義之師,整個過程像藝術品一樣獨特唯美,完全不帶暴力血腥。也許這就是文化,其它國家導演很難拍出這種感覺。
愛、內心寂寞孤獨的小女孩演到了極致,當時誰都不會想到,就是這個古靈精怪的小女孩,竟會成為未來的奧斯卡影後。人們通過《Léon》記住了她的名字——娜塔莉波特曼。
影片中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Stansfield,Gary Oldman把片中的反派形象演絕了,其光芒甚至蓋過了兩位主角,可以說,沒有他的《Léon》將會遜色許多。神經質、藝術、癲狂,他將這些表現得淋漓盡致,毫不誇張的講,該片一半的魅力來自他——小天狼星Blake。
片中讓.雷諾的表演可圈可點,他把Leon的兩種性格變換十分妥當,當Léon戴上墨鏡時,他是一個殺手,一個執行殺人任務的機器,而深居簡出的Léon不戴墨鏡的時候,完全變了一個人,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與一棵無根的萬年青相伴,單純的表情有點萌又有點呆,天然呆。
⑹ 孤兒淚觀後感
《孤兒淚》是一部讓人看了會淚流滿面,感動萬分的電影,它主要介紹了黨生53在三個春節里的事情,贊揚了母愛的偉大。
第一個春節,黨生53的親爹由於家裡窮困把身患殘疾他拋棄在福利院,被好心的奶媽—耿二娘收養。黨生53在奶媽家快樂地成長著,耿二娘把他當成自己親生的一樣。
第二個春節,為了給黨生53治腳,耿二娘在福利院的幫助下舉辦了捐款活動。有許多警察,村民和紅領巾來捐款,甚至連街上的乞丐也捐出了自己乞討的錢。
第三個春節,黨生53長大了,可是他還不會走路。那天晚上,他的親爹到了耿二娘家,把那封領養信還給了他們,因為他覺得耿二娘和孩子的感情才是最深的。他們都流下了淚水。黨生53激動極了,突然跑出門外。奇跡發生了,他竟然會走路了。他久久地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
看到這里,我的心頓時飛進了童年的時光。天氣寒冷,由於衣服穿得少我發高燒了。
媽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頂著大雨送我去醫院看病。到了醫院一會兒掛號,一會兒帶我去打針,一會兒又為我買葯……看著媽媽團團轉的身影,我感動極了.可是媽媽卻說只要看著我整天活蹦亂跳,開開心心的,她就滿足了。媽媽的愛不就像影片中耿二娘的愛一樣嗎?
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啊。媽媽的愛是多麼偉大啊,讓愛傳遍天下,讓所有的人都幸福快樂。
⑺ 《流守孩子》觀後感
看了《留守孩子》,心裡蠻震撼的。只看了一次,終究沒有太多的感想。但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看法,我有一些淺薄感觸。
就留守兒童父母來說,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以前總覺得留守兒童父母進城拚死拼活賺錢,不想再繼續艱苦的生活,過上好日子。但就真的那麼需要錢么?真的就能拋下孩子,對他們的成長不管不顧?太狠心了!我一直這樣想。在我眼中,再大都沒有孩子的教育事兒大。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光為了好日子就置孩子的教育不顧。非要掙錢嗎?沒錢也可以照樣很幸福的過日子呀!只要把孩子的教育管好了,以後孩子大了,就自然有好日子過了。
可是越來越發現,我的思想還很膚淺,或者說好聽點,是單純。
看了這部電影,深感留守兒童的父母之確實不易。老王(小福的爸爸)說:「我在城裡混得不好。」「在城裡沒地位,給老闆當孫子。」他們為來為去也還是為了孩子。為了有更多的錢供他們讀書,光憑農地里扒上來的錢是不夠教育消費的,這一點,我作為一個農村女娃,很清楚這一點;為了他們能吃上好食物穿上好衣服;為了給他們跳出農門准備充足的金錢保障;為了在他們還沒有自立能力之前,為孩子們安置房子,裝潢傢具;為了兒子能娶個好老婆;為了女兒能嫁個好人家···一切的一切還都是為了孩子啊!
留守兒童父母們的教育方式與城市父母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選擇了離開孩子,去奔波去勞碌,沒有怨言,只希望孩子能聽話,不鬧事,好好上學。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又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對於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有時真的顯得很無奈,因為這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有學校、社會的責任。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都付出了心血和精力,而農村父母的培養與教育更苦更累。愛都是一樣深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能對他們指手畫腳,將問題的責任歸於他們,而不聽他們的聲音,不解他們的苦衷嗎?不能啊!
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認為,還是應該讓家庭與學校、社會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方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合力。當今留守兒童的問題之所以長久得不到解決,與家庭的放任,還恐怕與社會中太多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有關吧?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現狀實在不堪,唏噓不已,但自己卻無能為力,很多有識之士恨鐵不成鋼,但到了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的那些人那裡,又有多少人真的付諸行動了呢?還是政策力度不夠啊!!假如政策能夠更多的向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傾斜,恐怕問題要好解決得多。
我想到了18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將一生奉獻給貧苦兒童,致力於對他們的教育。多次建立了收養孤兒的學校,採取寄宿制,不僅親自教他們文化知識,還在生活上給他們幫助,建立起一種親子般的關系,學校中充滿了親子之間、手足之間、以及家庭式的融洽關系。這種教育試驗在全歐都取得了巨大聲望,吸引了多位政治家、教育家、王公大臣都前來參謁請教,其中包括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雖然我國國情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所處的動盪時代不盡相同,但這也不失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個好的借鑒之法。
影片中後來方老師和孫Sir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一起建了個「留守兒童之家」,專門為留守孩子建立,這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試驗很類同。我覺得,建立留守兒童學校恐怕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了。但是歸根結底,我國屬於科層制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上級的領導和呼召。流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必須需要政府的幫助,包括經濟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讓世界多一點人關注這一群幼小的孩子吧!讓更多的人起來幫助這些幼小的孩子吧!讓他們看到人間的愛,就把愛傳遞開來,讓愛充滿人間!
⑻ 電影《趙氏孤兒》觀後感,不少於六百字
中國電影的死結就是劇本,劇本這一關過不了,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一
《邊走邊唱》
原著: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強行融入了史詩風格的寓言色彩
舉例:主角盲歌手所唱的民歌,由鄉間俚曲改成了華夏先祖的傳說
「古時候有英雄,叫誇父,追日頭,五百年」
「古時候有女子,叫女媧,煉石頭,五百年」
陳凱歌:「可以把這部電影看做是陳凱歌的精神自傳。」
評價:拍得非常沉悶,我光看老藝人說一些詞不達意,玄而又玄的話。(蘆葦)
二
《霸王別姬》
原著:李碧華小說《霸王別姬》
編劇署名:蘆葦、李碧華(未參與創作)
變形:劇本完全由蘆葦操刀,陳凱歌沒有動過一個字
蘆葦:「我寫劇本,你不要當編劇。」
陳凱歌:「我巴不得。」
八卦:徐楓找到陳凱歌的時候,他開始根本沒看上這個故事,覺得太通俗,是三流小說。可是因為除了徐楓沒有人給他投錢,最終接招。
三
《風月》
原著:葉兆言小說《花影》
編劇署名:陳凱歌、王安憶、舒琪(未參與創作)
變形:陳凱歌和王安憶兩人經過了多次的長談交流
王安憶:「他是一個貪婪的人,他要的東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讓電影承擔這樣重大的負荷對頭不對頭,但我預感到他將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像陳凱歌這樣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電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陳凱歌:「王安憶是個作家,並不適合寫劇本,尤其不適合給我寫劇本。因為我們倆的優勢是一樣的……王安憶寫的東西精神上是很高的,我跟她有點像,所以我們沒辦法真正寫出一個落到地面上、落到人間的故事,因此整個過程很困難。所以在劇本的階段就決定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問題。」
八卦:葉兆言受邀寫了最初兩稿,陳凱歌拿走了。到上映時,電影字幕中並沒有提到該片改編自葉兆言的《花影》。
評價:到了拍《風月》的時候,陳凱歌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我告訴他前面有老虎會咬人,他不聽,非得咬了他才跑回來告訴我:「老闆,真的有老虎會咬人。」(徐楓)
我太注重藝術,太注重技巧,那種存在於《霸王別姬》里的非常非常「真」的東西沒有了。……我已忘了簡單的力量,《風月》是一個犯錯誤的階段。(陳凱歌)
四
《荊軻刺秦王》
編劇署名:陳凱歌、王培公
變形:鞏俐對劇本提出了意見,在經過討論、修改了前三十場戲之後,她方才答應出演趙姬。
八卦:姜文對劇本不滿意,並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認為,如果他不能理解荊軻這個人物,他就無法去演,最終辭演荊軻。
本片在日本首映的版本是根據劇本剪成的,連陳凱歌自己都認為「文學劇本卻有違視像規律」,後來又重新剪了一版,變平鋪直敘為板塊結構。「與其這樣拉開的散點兒的敘事,還不如把情節集中起來。」後來在2003年接受白睿文采訪時,他又表示「第二個版本是我被迫為歐美市場做的,他們派了一個人到北京來說你應該這樣剪、那樣剪。因為這是一部預算很高的電影,我沒辦法不聽,心裡很不開心,因為我覺得原來的版本更符合我的原意。」
評價:在劇情與人物的邏輯關繫上,如其劇本般的混亂不堪難以理喻,猶如進入了一座無視結構原理的巨無霸式的建築之中,滿目是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的堆砌,台詞聲嘶力竭內容卻蒼白無力。(蘆葦)
五
《無極》
編劇署名:陳凱歌、張炭
陳凱歌:「張炭是有貢獻的,我覺得他最大的貢獻就是陪我一塊聊天。」
張炭:「我和陳凱歌導演在5個月的劇本討論中,唯恐觀眾不笑,觀眾能笑,是看到了劇中的荒謬性,《無極》是蘊含著深刻主題的詼諧劇、悲喜劇。」
六
《趙氏孤兒》
原著: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一是加入屠岸賈弒君情節,二是韓厥放孤後未自殺,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賈的死法。
高璇:「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創作是元雜劇沒有的人物——程妻對於情節走向的翻轉、推動,貢獻最大的情節是程嬰把趙孤抱回家,城門四合,兵士逼迫全城交出嬰兒,程嬰找公孫,回家發現程妻已把趙孤頂包程勃交出,從而把趙孤和100個嬰兒捆綁置換為公,程勃為私,懂劇本的人知道:此節盤活上部。」
高璇:「關於上半部,情節都在,意思變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說是我們的上半部,同樣下半部也並非與我們無關,戰爭一節:趙孤冒進被圍、屠岸賈救之受傷、趙孤再求程嬰反救之,包最後一節弒屠,沒離開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們的後半部是:程嬰利用趙孤接近屠岸賈,幾次殺之未遂,於是決計利用趙孤復仇,當前史批露,趙孤於情無法下手,於理必須殺屠,程嬰目睹趙孤糾結,遂覺自己逼少年殺人之殘忍,在復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潰手軟,程嬰為護趙孤,以身殞命。」
任寶茹:「電影中,『毒蚊子殺王』和『兩條魚滑倒韓厥』兩處情節並非我們的設計,而是導演的妙筆。」
八卦:在劇本寫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結點後,由於接受不了趙孤和屠岸賈情深意篤十五年、聽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弒父這樣的情節,高璇與任寶茹退出創作,而陳凱歌堅持最後結局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麼時候陳凱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學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關懷,不再攬編劇的活兒,或許《霸王別姬》還有得超越。
其實,一切悲劇的起點已經安排在了陳凱歌考北大落榜那一年:
「人家說我的作文寫的就不成,別的科目成績還可以,他們還納悶我作文不好,幹嘛還考中文系。其實,當時我自認作文寫得是不錯的,很有文學性,已經忘了當時的作文題目了……」
⑼ 電影《霧都孤兒》的觀後感,求看過的人士寫一篇,給分
昨天在家,我看了一部叫《霧都孤兒》的影片。據我所知,《霧都孤兒》的電影劇本超過二十個,可想而知這個故事的吸引力有多麼大了。現在正在放映的這一部據說是最最精彩的版本,這是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專門為他的兩個孩子製作的。我終於被老媽哄進了電影院,果然,名副其實,真是一部經典作品。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一個霧蒙蒙的夜晚,九歲的孤兒奧立佛被送到一座教堂——這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很天真,一雙憂郁的大眼鏡怯生生地盯著每個人,他好像什麼都不懂,可是又非常好奇。他在濟貧院的童工作坊拆麻線時,不知道麻線是什麼東西,是怎麼來的,干什麼用,拆麻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許許多多的孤兒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從白天干到晚上,每餐卻只能喝一碗稀稀的麵糊,為了向管事提出加飯的要求,孤兒們想出了抽簽的主意,誰抽到最短的麻繩,誰就負責向管事提出要求,可憐的奧利弗不懂這個規矩,居然抽出最短的一根,因此遭到一頓暴打,並且要被逐出濟貧院,被安排到別的地方去幹活。教堂門口貼出了一條關於免費童工的廣告,不久就有一個刷煙囪的來領童工,這個渾身漆黑的人嚇壞了奧利弗,很幸運,奧利弗的哭聲打動簽署協議的先生,他沒有被領走。但不久,他就被棺材鋪的老闆用5個英鎊買走了,奧利弗在這里辛辛苦苦地幹活,但吃的只是狗剩下的食物,睡的是一口棺材。即使這樣,他也沒有一句抱怨,每天認認真真地干老闆交給他的活。但是,棺材鋪一個年紀比他大很多的伙計總是欺負他、侮辱他,有一天,他罵奧利弗是「野種」,罵奧利弗的媽媽是壞女人,這下子惹惱了奧利弗,他像瘋了一樣撲到這個伙計身上一通猛揍,這個伙計被打得鼻青臉腫,奧利弗在被毒打一頓以後被趕出了棺材鋪。他決定到倫敦去。
奧利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倫敦,可是卻不幸落入了賊窩。奧利弗毫不知情,他以為這些給他提供住處和食物的人是好心人,他以為那個訓練偷盜的游戲真的只是一個好玩的游戲。直到有一天他被那些同伴帶到倫敦街頭行竊時他才知道這是一群邪惡的小偷,他驚呆了,被警察抓到了法庭,好心的書店老闆證明奧利弗是無辜的,目睹了這件事情的布朗羅先生收留了他,因為布朗羅認為這是一個心地善良、天真純潔但是命運悲慘的孩子。本來,奧利弗可以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教唆這幫孩子犯罪的壞老頭費根卻不肯放過他,他派人把奧利弗又搶回到那個骯臟罪惡的賊窩,奧利弗受盡折磨,但他堅決不肯干壞事。後來,費根和他的同夥比爾強迫奧利弗去布朗羅先生家偷東西,奧利弗剛一進到房間就大聲叫喊,驚醒了管家和布朗羅,比爾開槍打傷了奧利弗,並把受傷的奧利弗帶回到費根那裡。
這群小偷其實都是一些無家可歸的孤兒,在他們很小時候就被費根收養,費根用盡心思教他們偷東西的技巧,然後逼迫他們每天到街上去偷竊,他們偷來的珠寶和財物都被費根沒收,偷偷藏起來,這些孩子沒有辦法擺脫費根的控制,本來純潔的心靈被慢慢腐化了,乾的壞事越來越多,但是他們也有善良的一面。比爾的女僕南希非常同情奧利弗的遭遇,她偷偷告訴了布朗羅先生費根和比爾的身份和住址,讓他報告警察來救奧利弗。可是,回家後被知道實情的比爾活活打死了。警察來了,費根和那幫小偷都被抓住了,比爾抱起奧利佛從窗檯跳上屋頂,威脅警察要把奧利佛扔下去,他用一根繩子從這頭盪到另一棟樓的屋頂上,在剛剛要解開繩索時,腳下一滑,繩扣正好套住了他的脖子,他被懸在半空中勒死了,奧利佛獲救了,他回到了布朗羅先生的身邊,真正過上了快樂的生活。雖然受盡了費根的折磨,善良的奧利弗還是到監獄去探望了這個罪大惡極的壞蛋,並為他祈禱,希望上帝能夠寬恕他。
這是一部感人的電影。它向我們描述了流浪兒童的悲慘生活,他們無依無靠,流落街頭,受人欺負,遭人侮辱,他們就像沒有帆的小船,不知道方向,沒有目標,任風吹雨打,一旦被壞人利用,就從此毀掉了一生。
可憐的奧利弗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善良的布朗羅先生,可是,如果奧利弗和其他孩子一樣不能堅持正確的方向而成為真正的小偷,那布朗羅先生還會收留他嗎?
小奧利弗不管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始終知道自己的信仰,知道善、惡,所以才沒有像其他小孩一樣墮落,走上犯罪的道路。
奧利弗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不管受到什麼壓力,面對什麼誘惑,都要堅持走正確的道路,選擇正確的方向,這樣才會有美好、光明的未來.
有點長。。
⑽ 求《趙氏孤兒案》電視劇觀後感,800字
不久前,我於江海大影院觀看了《趙氏孤兒》這部影片,頗有感觸。至今,我的腦海中還時不時地浮現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畫面。
這部影片記敘的是晉國時期趙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誅,只剩下一個孤兒,被大夫程嬰收養,將他撫養成人並報其殺父之仇的事。
這部影片,刻畫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兩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程嬰,另一個是屠岸賈。
程嬰,晉國大夫。他是一個能以大局為重,以他人利益為重的人。當年,趙氏遭誅,庄姬夫人走投無路時,將其子託付於程嬰,並以身殉夫。程嬰將其子帶回家,卻在去公孫大人家時,趙氏孤兒被奉屠岸賈之命的官兵帶走。但他卻銘記著庄姬夫人臨死前說的話,於是他便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救回了趙氏孤兒,卻犧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餘,他便一心想著要將孩子撫養大,為他報仇。於是,他將趙氏孤兒取名為「程勃」,並將他帶到了屠岸賈的門下,做他的一位門客。試問,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在屠岸賈的門下,他以超乎常人想像的毅力將程勃撫養成人。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屠岸賈終於遭到報應,終於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趙氏孤兒的刀下。但他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程嬰的以大局為重的精神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觀者,也給人以深深的啟迪。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如果說程嬰最後的下場是重於泰山,那麼若是他未能將趙氏孤兒撫養成才的話,那他的死就是輕於鴻毛,微不足道了。
程嬰的精神讓我們敬佩,屠岸賈的嘴臉卻讓我們厭惡。
屠岸賈,晉國大臣。卻實在「奸」得可以,相對於三國時的曹操而言,真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趙相國向皇帝進酒時,乘機誣陷他,並要滅趙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膽顫!即使滅了趙氏三百人,他卻連趙氏孤兒也不肯放過,定要斬草除根。但再以大局為重,舍小家而保大國的程嬰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話說得好:「好有好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後,他終於遭到了報應,死在了趙氏孤兒的劍下。真叫人怡然稱快。像屠岸賈這種人,在當時,就是一個社會的敗類。從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國時期劉備的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今,我們做為一個公民,做為社會上的一員,更應該多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應該,一味的去干壞事,沒有一顆善良之心,沒有一顆關愛之心,沒有一顆互助之心,沒有一顆感恩之心。那隻會像屠岸賈一樣,遭到人們的排斥,成為社會的敗類。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發人深省。從《趙氏孤兒》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觀看了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還猶如洶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就是影片的獨特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