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勵志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一部電影看完,猶如礦業望天一般的音樂之聲回盪在耳際,久久不絕於耳,一雙雙真摯的眼睛所散發出的童貞之光能點亮人們的心靈。一張張純真的面孔流露出的對自由和博愛的嚮往和與望發人深省,天籟之音般的合唱好像皎潔的月光碟機趕走了黑暗中的恐懼,用愛心去感化孩子心靈又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校長的眼裡,這是一群難以馴服的野馬,一群無知的頑童,除了拳腳相加的教育,他們別無他法,連做似的管理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和接納,當然孩子們也是不能接受的,自然孩子是教育不好的,他們永遠都是一群不可早就之才,永遠都被人唾棄和責罵。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熱愛音樂勝過生命,才華難以施展,最終成為一所寄宿學校的學監。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嗎當孩子們都安靜的睡著了以後,他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當他發現他的創作被還不理解他的孩子們偷走的時候,他發瘋似地找回了他的寶貝,然而他原諒了這群難以管束的學生,當他發現孩子用自己特有的「音樂」嘲笑譏諷他的時候,他沒有生氣,卻出乎意料的發現了那個聲音是「眾里尋他千網路」中所忽然發現的天使。
他用音樂喚醒了孩子們的良知,他用音樂洗滌了孩子們的心靈,他用音樂獲得了孩子們的理解,他用音樂拉近了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他的音樂是他用生命譜寫的,就好像他愛孩子是他善良的本性一樣沒有辦法不讓這群在校長的眼裡無可救葯的孩子喜歡他,相信他,愛他。當他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用他創作的歌曲為他送行,用他創作的歌曲挽留他,用他創作的歌曲驅趕對即將有降臨到他們身上的厄運的恐懼。歌聲穿透夜空,歌聲穿透田野,歌聲穿透了孩子們的心靈,歌聲把孩子們帶到了另一片天地,歌聲留下的是克萊門他的一片愛心,歌聲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
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更需要我們的愛心和理解,更需要我們的關懷和溫暖,我們的一句話也許就能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我們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也許就能讓孩子終身難忘,我們的言行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我們的舉動對孩子有多麼深遠的影響。
星期天中午,電影頻道播了一本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因為曾在預告中看到過,感覺還不錯,於是完整地觀看了影片。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講了一個老師教育特殊兒童的故事。在一所感化院里,有許多行為偏執、叛逆頑劣的少年,院方的高壓政策激化了他們的逆反心理,經常發生嚴重的沖突。失意的音樂家馬修頂替不堪忍受的前任來代課,在深入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後,他採用正面、積極、激勵的教育方法逐漸取得了學生們的信任,並組建了合唱隊,用優美的音樂滋潤那些空虛的心靈。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漸激發出來,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成年後成了著名的音樂家。而馬修卻始終平凡地生活著。
整部影片的基調很平靜,但我卻被震撼了。當影片中響起孩子們聖潔、純凈的和聲,曾經頑劣的眼神里滿是專注與柔情,我的眼睛濕潤了。
馬修是個好老師,因為他了解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們的需求。在長期的鄙視與壓制下,孩子們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而馬修的教育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人文關懷。馬修是個好老師,因為他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當他替某人隱瞞錯誤並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他不歧視差生反而分派適合他們的任務,當他為了安慰傷心的母親而善意撒謊時,無不在傳遞這樣一種理念:滿足需求、情感先導;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看完片子的整個下午,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靜,經常地回想其中的片斷,回想身邊的孩子與老師,回想自己的教育。
教育的價值在哪裡?教師的價值在哪裡?這部影片給了我很好的回答。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復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葯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介,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為面對一群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記得上學期上雷老師的《教育原理》時,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為了慈父般的愛。
整部電影使我感觸很深,的確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在被劇情牽動的同時,心靈也不禁震顫。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教師是十分偉大的。他們往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在學生失敗時說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朴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為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著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為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著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為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為問題少年設置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築陰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駁,學生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得不到愛的滋潤。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動一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若3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6小時禁閉,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但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和「池塘之底」學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朝氣。教學樓每層拐角處設有「溢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讓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書的海洋。樓內設立了充滿想像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活動天地。學校還組織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作為新苑小學的學子,我感到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
❷ 勵志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
勵志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勵志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滋味。」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根本就不會相信這句充滿哲理的話語是一個智商只有75的「傻子」說出的。這部電影用講述的方式記錄了這位「傻子」————阿甘的一生。他的媽媽給予了他一雙強壯有力的腿和堅韌的性格,並用全身心去愛他——哪怕他的智商只有75。
阿甘的一生做過很多事:他打過橄欖球,參過軍,打過乒乓球,販過魚蝦……他甚至通過賣魚蝦成為了百萬富翁。「傻子」通過努力都可以成為百萬富翁,這難道不比心靈雞湯還要勵志,不是嗎?俗話說,「傻人有傻福」,「傻人」阿甘就面臨著「傻福」。然而這福氣並非是上天垂憐,而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的。人人皆笑他是個傻子,而我卻覺得他是一位哲學家。阿甘並不是傻,而是他的心像孩子一樣,樂觀、天真、純潔。「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他用一顆單純宛若孩童的心去面對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風浪,去品嘗一塊又一塊的「巧克力」。就像他說的那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下一塊是甜是酸是苦沒有誰會知道。像他一樣的人,從再苦的巧克力里,也能品出一絲清甜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然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命運的下一步會怎樣,就應該像阿甘一樣,接受自己的命運,並樂在其中。學習,工作亦是如此。若是中途放棄,又怎品嘗得到下一塊「巧克力」?我們都應該像阿甘一樣,哪怕再苦,也要保持微笑。整裝待發後,笑著接下下一塊巧克力——人生的巧克力。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怎樣選擇,才能創造出屬於我們生活的奇跡呢?正如影片《阿甘正傳》的開頭,在廣闊的藍天下,一片潔白的羽毛從天空中緩緩降下,它或乘風翱翔,又或隨風飄盪,成就怎樣的人生,就在於我們的抉擇。
智商只有75,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經常被稱為「傻瓜」,但卻有著誠實、守信、勇敢、不求回報、對愛情忠誠等等的美德的就是影片中的主人公阿甘。
雖然阿甘智商低,但上帝卻似乎因此而更加眷顧他,他有著一個教導他人生道理的好母親,鼓勵並支持著阿甘的一生。「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阿甘母親的一句話,影響著阿甘奇跡般的一生。
當阿甘因為腿有殘疾而拴上鐵架行走,被路人用異樣目光注視時,阿甘的母親鼓勵他道:「你必須明白,你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正是這樣一位偉大而有智慧的母親,讓阿甘有勇氣地向前走。
阿甘是一個單純的孩子,當他人生中遇見的第一個「天使」女孩珍妮在他被其他孩子追時趕讓他向前跑,他毫不猶豫,不顧一切向前奔跑。
珍妮的一句:「跑,阿甘,快跑。」激發了阿甘的跑步潛能,鐵架慢慢地脫落,在珍妮的叫喊聲和鐵架破碎時發出的清脆的撞擊聲中,阿甘似乎成了脫韁的馬,天生的跑者,一直不斷地奔跑。這或許是一個奇跡,但我更相信這是阿甘勇敢向前而創造的奇跡,一個夢想的開始。
確實,阿甘憑借他驚人的速度,跑進了神聖的大學殿堂。在橄欖球隊中,他又為他的球隊取得了一次次的榮耀,最終順利地畢業。
這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中,阿甘作為一個純朴的人,用最本質的最純朴的人性,為人們樹立了一個與這個時代並不相符,但卻是這個時代最應該珍惜的形象。
從出生到成功,阿甘經歷了普通的成長過程,只是他的命運與常人不同,但是天生純朴的'阿甘永遠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無論是在他平凡的生活中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阿甘永遠用一顆最純朴的心面對。它可以拋棄生命去救助自己的夥伴;它可以不顧危險去救自己的長官,他也曾經困惑迷茫過,為了他所愛的人。他始終遵循著他的本質--善良!於是他有了自己的愛,有了自己的夥伴,那些曾經嘲笑過他的人,最後也不得不為他的偉大而折服。
阿甘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聽自己母親的話,他總是說「媽媽說」,他把人生簡單的規劃為一盒巧克力,這就是它的全部智慧。他與世無爭,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應該做的本分,他從不去傷害任何人,即使受到傷害依舊以善良面對。
阿甘是不幸的,它的人生中充滿了上天的不公,但是上天賦予了阿甘一個禮物,那就是一顆無論受過多少苦難與挫折依舊會潔白無瑕的`心。阿甘是堅強的,他面對母親的離去,面對妻子的逝世,用快樂沖淡自己的悲哀;阿甘是勇敢的,面對紛飛的子彈,他為了佔有不顧一切;阿甘是守信的,為了曾經的一句諾言,他把自己的已故朋友的遺願最終實現;阿甘是執著的,他為了屬於自己的愛與善良,從來都沒有去傷害過任何一個人。
成功的阿甘,他的智慧不在於有多麼的精明,也不再有多麼的偉大,僅僅在於他那顆永遠善良的心。因為他堅定著善良的本質,堅定這善良的方向。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夾心巧克力,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嘗到的是哪種味道。」這是我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學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阿甘是一個腿有殘疾的孩子,並且智商只有七十五,在學校中經常聽到同學們罵他傻子,就連老師都覺得他太傻了。可是他的媽媽並不認為,所有的人都認為他不會有好的未來,可是他的媽媽卻相反,不斷地鼓勵他,激勵他。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母親,他才會在他的人生路上獲得成功。
珍妮是她的第一個朋友,也是最重要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幾個同學欺負他,珍妮讓他跑。可他沒辦法跑太快,眼看要追上了,突然他擺脫了支架,擺脫了欺負他的同學,擺脫了一切。他像一匹駿馬奔跑了起來。此時我的心彷彿也奔跑了起來,隨著阿甘跑向遠方。
他畢業後便參加了軍隊,遇到了一位戰友。其他戰士都嘲笑他是個傻子,可那位戰友卻不認為,還為他出頭。在一次戰斗中,他們受到了攻擊,阿甘想起了珍妮讓他跑的情景。等他跑到了安全的地方時又想到了戰友,他又跑回戰場上把受傷的戰友一個個送到安全的地方。當他找到那位對他最好的戰友時,戰友已經奄奄一息了。臨別的時候,最愛的戰友對他說了他的理想。阿甘之後便按著戰友的理想當了蝦船船長,跑遍了美國。
阿甘和珍妮結婚了,有了小孩,不幸的是珍妮不久後就死了。阿甘像小時候那樣把小阿甘送到校車里,突然一陣風吹過,腳邊的羽毛飛向了天空……
人並不需要太聰明,但不能不努力。我們要像阿甘那樣去做一個努力的人,才能在回首來路時可以對昨天的一切無悔,才能擁有成功的一生。
記得還是9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看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甘正傳》,當時這部電影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漢克斯,震驚、感動於他的演技和角色,我後來又看了他主演的《費城的故事》和《西雅圖不眠之夜》。
今天醒來,打開HBO,恰好在重播《阿甘正傳》,忍不住想重溫往日的激動,乾脆賴在床上不起床了。劇情如下:
阿甘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要讓兒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樣生活,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而上帝也並沒有遺棄阿甘,他不僅賜予阿甘一雙疾步如飛的「飛毛腿」,還賜給了他一個單純正直、不存半點邪念的頭腦。在學校里,阿甘與金發女孩珍妮相遇,從此,在媽媽和珍妮的愛護下,阿甘開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學時,阿甘為了躲避同學的追打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跑進了大學。在大學里,他被破格錄取,並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大學畢業後,在一名新兵的鼓動下,阿甘應征參加了戰爭。在一次戰斗中,他所在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了珍妮的囑咐,撒腿就跑,他的飛毛腿救了他一命。在戰爭中,阿甘交了兩個好朋友:熱衷捕蝦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鄧·泰勒上尉。
戰爭結束後,阿甘作為英雄受到了約翰遜總統的接見。作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還到中國參加過乒乓球比賽,並為中美建交立了功。
;❸ 電影永不放棄的觀後感
7月29日,觀看了《永不放棄》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勵志電影,講述一位教練和一群普通人因為信念走在了一起,組成一個優秀團結的隊伍,成就了一項偉大的事業,進而擁有各自滿意人生的故事。
在面對比較強的戰隊時,在所有隊員都沒有信心的時候,教練喊出了一名隊員進行“死亡爬行”,當這名隊員把自己的目標訂到30碼的時候,教練拿手帕蒙上了他的眼睛。開始了死亡爬行,在爬行中隊員不知道爬行了多遠,只覺得累很累想休息一下。手痛,胳膊也疼,渾身沒有力氣,背上的隊友向山一樣壓著他,但是教練一直鼓勵他向前!向前進!加油!不要放棄!並提示他離目標越來越近。當最後一名隊員爬完最後一步,精疲力盡的趴在地上問教練一定有50碼吧。教練摘下手帕說,他已經爬到了底線–100碼了。其他隊員在驚訝的同時,明白教練為何要讓他們進行“死亡爬行”了。只有給自己定好目標,激發自己內心的潛力,再苦再難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看過這部影片,公司領導、同事都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領導最後總結:蒙住眼睛向著目標前行,和我們公司現狀是很接近的。我們每個人也需要有個人的人生目標,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到底要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我們來到東營公司,我們目的標人生軌跡也要隨著公司的發展目標一起發展。不管有多困難的目標,我們都要堅持下去,永不放棄,永不言敗。正如電影所說,人的潛力是誰都想像不到的,只是缺少一種力量去挖掘它。而目標就是那一種力量,在不同的目標下,掌握不同的力量,那麼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們的人生理想。
無論做任何事情,有了目標就不要輕易放棄。真正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不止是機遇,還有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和決心。
這次已經是第二遍《永不放棄》了,第一遍看是在去年的公關心理學這門功課上看的。 片中比爾是個先天腦癱患者,永遠無法站直,走路一跛一跛的,一隻手永遠只能反背在後面。這樣一個人,他創造了推銷員的連續年冠軍。那種不放棄的毅力。令人驚嘆。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那種身殘志堅,以及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讓人同情難過。主人公用那種精神力和命運抗爭,不公平的命運,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 第二次看這部片子,是在糾結中度過的。故事的情節和發展我都知道,因此看的時候,為主人公的種種遭遇感到折磨,當他終於能夠成功推銷東西,成為一名上門推銷員,可以工作的時候,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卻得了老年痴呆,之後去世,我的心裡有種對命運不公平的指責。
深刻的同情比爾的命運,但是第二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也給我了一種思索。永不放棄,其實這部影片有有兩條線索,一是主人翁比爾永遠不放棄找工作的期望,終於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命運,這條是主線;另外一條,是比爾那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她永遠不曾放棄腦癱的比爾,永遠都是鼓勵他,愛他,保護他。我想正是由於比爾偉大的母親,才成就了比爾。那種一個女人獨自撫養腦癱兒子的痛苦的日子,她沒有被打倒,沒有放棄,難道她就沒有痛苦過?我不相信。但是她從來沒有表現出來痛苦,因為不能,因為她知道自己是兒子的支柱。那是種什麼樣的精神在支撐著她呢?我常想,為什麼這個可憐的女人在比爾剛剛有能力養活她的時候就去世了,為什麼在有可能正常生活的時候離開了?為什麼她的一生就等不到幸福或是安心的時光呢?
其實也許精神和生活的雙重痛苦,已經壓的她早已苦不堪言了。但是她還在盡力保護著比爾,支持他。當有人在她面前嘲笑比爾的時候,她會憤怒反擊,這樣不使比爾心理被更多傷害。她沒有露出一點疲態,她在堅持,在支撐,在透支。。。當終於可以放心的時候,她就完全虛脫了、倒下了。。。她離開的安心,離開的沒有什麼牽掛了。孩子終於能夠自理,能夠照顧好自己,她還有什麼能不放心的呢?多麼偉大的母親!
學了心理學,讓我更加關注人的內心世界。有時候,我會覺得,影片中母親在鼓勵她的殘疾孩子的時候,何嘗不是在鼓勵她自己?在那麼不幸的環境中,並且沒有什麼社會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很脆弱,然而她卻支撐那麼久,完全憑借的是自己的精神力!這么堅強、堅韌的精神力來自哪裡呢?可能跟她的成長經歷有關,更可能和身為女性那種內在的韌性有關吧?作為女性,未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精神力呢?如何挖掘自身的韌性呢?這是個很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同時也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母親牆,別絕望》。文章把母親比作牆,把父親比作梁。沒有了房梁,我們將沒有屋頂,要受到風吹日曬,生活會很艱難。但是如果沒有牆了,我們就徹底沒有了家,徹底無家可歸了。母親對於家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何其大! 這篇文章提到了一個家庭,貧困的家庭,因為母親不絕望,希望就還在,母親倒下了,家就可能不是家了。文章的最後,現實的折磨,母親的尊嚴被撕裂,母親心死,悲劇也就發生了,全家人吃了最後一頓加了農葯的豬肉,一起赴了黃泉。這是多麼可悲。哀莫大於心死,而一個家庭中,母親的心死了,這個家基本也就完了。故事最後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摧毀了一個家庭中母親的精神和希望。
心理學的研究無不說明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是巨大的。母親之所以偉大,在於她的責任和包容力。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張揚個性的時代,很多隱忍和堅韌已經被丟失,作為一個女人,以後也是要身為人母的該怎麼樣培養自己的精神力,該有怎麼樣的堅定的希望和信念,都是今後需要加強的。
成功的秘訣在於永不放棄
——《永不放棄》觀後感
德懷特說:“所謂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並不是每一種災難都是禍,成長的逆境往往是福。一個人若能夠默默忍受等待帶來的苦難,把焦慮轉化為歷練,這就是大智慧。如果等不及,就永遠也等不到。不到最後一刻,千萬別放棄。
布洛克在教練的指導與激勵下,“你做得很好,繼續,不要放棄,繼續,加油,要盡全力。”教練不斷喊著,布洛克成功了,他超越了自己,挖掘出深藏在自己身體的潛能。教練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永不放棄的心。
有一位農民,初中只讀了兩年,就輟學回家,19歲時,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還有一個癱瘓在床的祖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田承包到戶。他向親戚借了500元,養起了雞。但是一場洪水後,雞得了瘟疫,幾天之內全部死光。500元錢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對一個只靠三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卻是個天文數字。他後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35歲的時候,他還想搏一搏,就四處借錢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年,這輛車就載著他沖入一條河裡。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那拖拉機被人撈起來,已經支離破碎了。
但後來他卻成為一家公司的老總,擁有兩億多的資產。現在,許多人都知道了他苦難的過去和富有傳奇色彩的船也經歷。
有記者問他:“在苦難的日子裡,你憑什麼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縮?”他不急於回答,坐在寬大豪華的老闆台後面,喝完手中的一杯水。然後,他把玻璃杯握在手中,反問道:“如果我鬆手,這只杯子會怎樣?”記者說:“摔在地上,碎了。”“那我們試試看。”他說完,手一松,杯子摔到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但並沒有破碎,而是完好無損。他說:“即使有10個人在場,他們都會認為這只杯子必碎無疑。但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鋼製作的。”
這是一段經典的對話。這樣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氣在,他也會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出飛上天剝奪他的生命。
磨練是一所大學校,當我們遭受挫折時,無需消極避世,只需積極迎戰。我們需要有一顆永不言棄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權利活得更精彩。
❹ 勵志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後,我的感觸很大。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人過中年的馬修是「池塘畔底」這所少管所的代課老師。人生似乎在這個地方更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陰森的大門、調皮的無可救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也犯錯不斷。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人過中年的馬修是「池塘畔底」這所少管所的代課老師。人生似乎在這個地方更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陰森的大門、調皮的無可救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也犯錯不斷。
馬修的第一節課就因為同學的吵鬧而得到了校長的咆哮。同學不小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麥神父。因為馬修獨特的教育方式,孩子們第一次做錯了事不被體罰,第一次知道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他為了他們一次次打破自己的底線,又一次,馬修突然發現怎群孩子很喜歡唱歌,馬修為孩子們組建了一個音樂團,其中馬修發現莫翰奇對音樂很有天賦,用他對孩子們徹底的真愛,使這些已經麻痹了的少年們,有了一絲絲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樂之夢,也成就了自己的音樂之夢。當他被惡毒的校長趕走後,孩子們折起帶著祝福的紙飛機,送給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他們變成了愛的精靈,紛飛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開風帆,義無反顧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開新的人生篇章。
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著這些可憐的孩子,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溫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他用音樂喚醒了這些孩子們冷漠的心,也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有一顆熾熱的心,人人都能體會到他人對自己的仁慈與付出。只是,如果沒有人來撥動這根愛之弦,這種熾熱的心就會被封沉。而馬修就是最好的撥弦人。
我們學校在周五開展了一次電影課,看的是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是部非常感人的電影,講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休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這部電影很感人,因為馬修來了以後,他給了孩子們父親的愛。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克萊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處……
克萊門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里有一所學校是教養院,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是家常便飯,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但是院長不喜歡克萊門的性格把克萊門開除。但後來皮埃爾成為了音樂家。院長則被教育局開除,因為總是體罰學生讓學生受苦,一點知識都學不到。
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感受到體罰、罵同學、亂冤枉同學是不可以的。這不是問題的解決方法,要向克萊門老師學習;站在同學的方面的感受是:看上去有些老師壞有些老師好,但是大部分都是好的。我們要體諒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課教師馬修。這部影片講的是一群被人們認定為「無葯可救」的孩子在代課教師馬修的教導下,學會了互相幫助,尊重師長並組建了合唱隊的故事。
馬修老師與其它老師和院長不一樣。他不會對學生失去信心,他在學生犯錯時,不會去體罰他們,他會靜下心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
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既是可憐的。因為沒有什麼人愛他們,他們還這么小,就被許多教師放棄了培養;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以為好老師——馬修老師。馬修沒有放棄他們,他永遠對他們抱有信心和耐心,馬修老師發掘了孩子們歌唱的潛力,還組建了歌唱隊,雖然有重重的困難,但是馬修老師從沒想過放棄,也正是這份執著,才會成就皮矣爾。
馬修老師對孩子們充滿了希望,這份希望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明燈,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讓他們感到了生命的意義。
我想未來當那些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一定會非常感謝馬修老師,是馬修老師幫助他們成就了他們的明天!
在這周星期二的選修課上,熊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著名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落魄的音樂家馬修作為代課教師來到了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馬修遇到了不少麻煩,學生的尊師重教狀況與網上流傳的北京某藝校的視頻片斷差不多。不過,學校有一間禁閉室,有一位善於體罰的校長,影片情節顯示,學生被關禁閉最長時間至少為15天,這對學生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最後校長一敗塗地。插班生莫丹,心理醫生把他放到這所學校作實驗。莫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後被送進警-察局,在校長准備因竊取了馬修的成功而摘取勛章時,莫丹從警-察局逃出來一把火燒了學校的某幾間房,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勛章。但是,繼續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覺,頑皮的孩子和馬修總是會發生些什麼,這些事卻顯得那麼自然,並且想想這也是為什麼馬修會和這群讓每個老師都頭痛的孩子們相處得如此和-諧、融洽。也許是因為他們有同個愛好——音樂,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合唱的歌聲是那麼動聽、美妙。它沒有國際大-片的華麗場面,沒有動作大-片的華麗的打鬥,沒有科幻大-片曲折新穎的故事情節,但它感人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刻畫、動人的音樂已足以使每一個觀眾感動萬千,並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
然而教育,僅有愛是不夠的。馬修成功的背後,還有一個因素,他愛好音樂,他把這班因各種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學生訓練成了一個合唱團,在悠揚、和-諧的歌聲中,孩子們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無邪的。看完影片後,我想得最多的是,作為老師,應該有一點特長。設若馬修一無所長,可能就沒有這么成功。模糊的印像中,我覺得似乎有幾部大-片,往往由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代課教師以自身的魅力解決了問題。如果我們有一技之長,那麼盡快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學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❺ 勵志電影《奇跡男孩》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奇跡男孩》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我有空的時候,在腦子里常常會浮現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該怎樣做一個善良的人?
在一節電影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奇跡男孩》的影片,我深有感觸。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奧吉斯特的男孩,由於基因問題,他「中獎了」,上帝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天生面部有缺陷,經過了27次手術,才讓他存活下來。一開始,他都是在媽媽的陪伴和呵護下成長,後來,媽媽作出了決定,讓奧吉去上學。然而上學第一天就這么不順利。經過了三年的學校生活後,他的善舉和善良感動了學校班級里的每一個人,他們也跟奧古斯特做了朋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奧吉得知傑克說:「如果他長成這樣,他就會自殺」時,奧吉便當場吐了,因為他覺得,那些戴著精緻假面的偽善者,其真實的模樣比我的臉更加醜陋。我覺得當初傑克肯定是為了面子才這么說的,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然而選擇比天賦更重要。在影片的最後,我才理解,原來對別人「善良一點」的原因是「因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
在生活中,也有人在正確和善良中選擇正確的。就比如我上次去上海迪士尼樂園玩,排了4個多小時的隊,人快虛脫了,差點就走不動了。這時,我聽見我的身後傳來了一聲怒不可遏的聲音,我急忙轉過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婦女吵架了。事後,我才聽爸爸說,那個男人看見這個婦女插隊,就很生氣,於是就跟她吵了起來。我想:「退一步海闊天空嗎,大不了就是再等下一場嘛,有什麼關系,這個男人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真不善良,我以後可不能像這個男人一樣成為正確但不善良的人。」
自從看了這個影片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每個人生來並不懂得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都是成長過程中一點一點去改變的。善良的人,就會獲得許多朋友,而可惡的人則會被大家疏遠。
我本來是一個跟家人經常吵架的孩子,不過現在,我決定做一個跟奧吉一樣善良的孩子,對身邊的人盡可能的多一些友善。這並沒有壞處,而且還能增加親情和友情。所以,如果一定要叫我在正確和善良中作出選擇,我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善良。
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中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生活教給人的是正確的,而電影和書本教給人的是善良。《奇跡男孩》同樣是如此。
看過《奇跡男孩》的電影,收獲了很多,最重要的莫過於做個善良的人。
老師給我們看過一幅畫,前後兩排坐著黑人和白人以及小孩子。孩子開心地將手伸給黑人,而白人阿姨卻看都不看這個黑人叔叔。因為白人歧視黑人,而小孩天真無邪,展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就像主人公奧吉在進入學校同黑人一樣,飽受同學們的歧視和朱利安的欺負。朱利安很虛偽,如果在善良和歧視之間做選擇,他會選擇歧視。選擇歧視等於將自己走進了一條道路------邪惡,霸凌;選擇善良會使自己獲得豐厚的回報。當然,選擇善良的時間從來不晚,在校長的開導下,朱利安漸漸認識到了自己行為上的錯誤,開始學會正確地處理事情。
「善良一點,因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資格獲得一次全場的掌聲。」這是影片結束時奧吉站在領獎台上說的話。是的,每個人都有資格獲得掌聲,獲得激勵,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奇跡。
善良使奧吉振作起來,鼓起勇氣,使奧吉在飽受了無數次傷害後,仍保持愛和信任的能力。但真正教會奧吉的,是他的家庭,是爸爸媽媽與姐姐對奧吉的愛。「你天生與眾不同,註定不會淹沒在人群中。」姐姐教奧吉勇敢面對世界;「做一個善良的人。」媽媽讓奧吉懂得善良;「我想看到我兒子的臉。」爸爸藏起奧吉頭盔的舉動使奧吉不再逃避現實。是愛,讓奧吉健康成長。
我想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而我實際上是一個善良只佔性格六成的人,剩下的四成確切的來說是那個被深深地藏在心底的另一個冷漠,不近人情的'我。
看了《奇跡男孩》,我在善良道路上停下的腳步又開始急速地邁動起來,也明白自己在愛的方面仍欠缺一些能力。我意識到了父母對自己濃濃的愛意,慢慢開始學會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懂得責任和當擔。因為我明白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而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比聰明更難。
有些電影不需要明星,不需要效果,不需要3D。但它卻是最完美的。
今天,我看一部電影,原本猶豫不決的我打算看別的,不過《奇跡男孩》這個名字深深地吸引我,雖然評分不是最高的,看之前我也有點小不滿:為什麼不看別的電影呢。我開始有點後悔。
但,是我想錯,你瞧;我身旁的媽媽幾乎看所有電影都昏昏欲睡,這次她卻不是,目不轉睛的看著,又被情節打動地留下行行淚水。
沒錯,這部電影是我從小到大看過最好看的,沒有五花八門的特效,但是我覺得這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有著真摯的情感,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這中有友情、親情,也十分溫馨,很容易讓我把自己的現實聯系起來:主人公是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男孩,但為什麼是奇跡男孩呢,讓人不解。原來,他的出生很特別,因為基因關系,做好幾次手術才讓他變得像正常人一樣能呼吸、看見,但他面相與常人不同、非常奇怪。但他的家人從來不這么覺得,她的姐姐本來就想要一個弟弟,從那時候出生起就很開心,爸爸媽媽也圍著他轉,從來就不覺得他不好。他的自卑讓他戴上一個宇航帽,從小都是他的博士媽媽在家教他學習,到五年級他就該上學,所以要摘下頭盔才可以。
雖然大家對他有歧視,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但是他憑借才智出色表現,還是交到很多好朋友,他們的友情經過很多磨練,但最終小男孩還是理解他,友情變得很堅韌,當困難來臨時,大家團結在一起度過。當那幾個身影站在河邊時,我覺得,友情的力量真偉大,大家相互理解;那時,誰也不會怪罪、嫌棄誰。
最終,起初被大家歧視的小男孩,得到全部人一致肯定,在畢業典禮上得到嘉獎。
我被這部電影打動,它告訴我要好好珍惜身邊朋友,學會理解他人,以寬容、仁愛的眼光看待一切。這讓我想起老師講過的故事:一個醫生與病人約好手術,卻遲到,病人家屬就責怪他,孰不知他的兒子剛因車禍身亡。
朋友同學之間就應該好好相處,珍惜為數不多的時光,發生矛盾也要相互理解、不能一味地責怪對方。這部電影教會我的道理一定會讓我刻骨銘心。
這個假期,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奇跡男孩》,認識了一位相信自己,創造奇跡的奇跡男孩,他的名字叫做奧吉。因為電影,我們去找了R.J. 帕拉西奧所寫的同名書本來閱讀。
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做奧吉的男孩,他一出生就換上了特雷徹柯林斯綜合征,使得他面目醜陋,經過2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矯正後才可以自由呼吸,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因為他長得醜陋,周圍的人都把他當作怪物看待,10歲前他都在家由家裡人教導陪伴。但是到十歲那一年,他要去上學。
一開始我看到奧吉是帶著宇航員頭盔的,因為他擔心別人嘲笑他的醜陋,後來上學後不能帶才沒帶的。但是他剛開始上學的時候並不高興,因為同學們都嘲笑他,沒人跟他做朋友。後來他的第一個朋友是傑克威爾,一個長期獲得獎學金的學霸,還為了奧吉跟朱利安打了架。雖然中間奧吉和傑克之間也發生了一點誤會,後來也解決了。
奧吉雖然長得丑,但是他的家裡人從不覺得他丑,他的媽媽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每個人臉上的痕跡都是他一生走過的路。」就像他媽媽臉上的皺紋一樣, 都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這些鼓勵給了奧吉極大的信心和勇氣。所以奧吉用自己的勇氣和自信贏得了更多同學對他的認可。
從奧吉身上,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小時候因為我在班上比較小,所以對自己沒什麼信心,總是不敢發言。但是媽媽會一直鼓勵我,說我很認真,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比別人厲害。一開始我覺得可能只是因為我是媽媽的女兒,媽媽才會這樣說。
但是後來有一次考試,因為我努力復習了,所以語文考得比平時都要好,數學也很簡單,而且我也發現,原來班上學習好的孩子也是經過不斷努力才會獲得好成績的,我只要付出努力,我也獲得了好成績。我開始有點相信了。
接下來,我又加入了合唱隊,跟著合唱隊一起努力,站上了舞台,跟一些歌唱家一起表演,我更是產生了莫大的信心。原來任何事情,只要相信自己,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就像奧吉一樣,更可能創造奇跡。
在今後,我一定要更加相信自己,對任何事情都付出努力,我一定能收獲奇跡。
《奇跡男孩》,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整片思想在第一堂課的名言中就提出:「在正確與善良之間選擇,請選擇善良」。
電影《奇跡男孩》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奇跡》,講述一個溫暖千萬家庭的成長故事。10歲的奧吉天生臉部畸形,此前一直在家中與媽媽自學。當他小學五年級時,奧吉進入父母為他精心挑選的學校上學。在這中,奧吉將與校長、老師以及性格迥異的同學相處,他不尋常的外表讓他成為同學們討論的焦點,並終日受到嘲笑與排斥,就連好不容易交到的新朋友也似乎不太值得信任。幸運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奧吉的父母、姐姐一直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在他們的支持與關愛下,奧吉憑借自身的勇氣、善良、聰敏影響激勵許多身邊的人,並收獲友誼、尊重與愛,最終成長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議的「奇跡」。
沒看電影之前,看到評論說電影講「校園霸凌」、講「對異類的包容」,但在觀看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故事在一點點不動聲色地用愛意呵護每一個人。狗狗的去世與主線無關,但令人柔軟;孩子們打完一架,緊張過後作出大笑的補償行為,最後奧吉把難言的感情寄託在望向水域,四個男孩子站成一排,望向水域。所有復雜的情愫與感觸就這樣交付給自然,如釋重負,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所以主題不斷升華,故事中不僅僅是對弱勢群體的愛與關心,而是對每一個猶如孤島的你我都給予溫暖,當最後一句「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的獨白出來時,不禁眼眶溫熱。
片中最令我有所感觸的片段是,奧吉住院帶的手環被父母收集起來粘在畫框中,成為這個家庭特有的藝術品。這個道具意味著這一家之前經歷的波折,姐姐也提到作業都是在醫院寫的。一家人竭盡全力讓奧吉擁有健康的身體,但面對心靈的成長,家人的力量是達不到的。融入社會,正視自己的不同,調整心態去面對,是父母給奧吉的新課題。也是父母在全力呵護之外應該對孩子盡到的責任。
看電影時一直沒有哭出來,但數次鼻頭微酸,片子中沒有煽情的處理,主創非常克制,老師的每月箴言都與善良有關。在一個家庭觀眾為主的溫情故事中不過度煽動觀眾的情緒在我看來是導演的大善。
❻ 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
[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作者:勵志一生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昨天看了一部勵志類的電影《決戰冰河》,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電影里的主人公威爾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小夥子到全美國人追捧的對象,在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我願意為大家分享我的感受:電影的英文名叫IronWill,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鋼鐵般的意志,其實看過之後才知道這還是英雄的主人公在公眾心目中的名字,到電影的最後IronWill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美國精神的符號,象徵夢想和信念的符號。Will只是一個18歲的少年,但是他卻以頑強的意志征服了所有人,包括我們這些電影觀眾。電影展現給我們的第一個鏡頭是威爾與火車賽跑。他從小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參加狗拉的雪橇隊並拿第一。他的家境不是很好,正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學費是他們不能承擔的。他的父親為了能讓他讀大學報了狗拉的雪撬隊比賽,如果獲得了第一名就能拿到一萬元的獎金。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父親在一次訓練中經過一條狹窄的冰河時掉進了水流湍急的河裡,為了不讓兒子也跟著掉下去他毅然地砍掉了雪橇鏈子。父親死了,從那以後威爾消沉了好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他迷失了方向,模糊了自己的目標。家裡要債的逼得急,母親情急之下商量著賣掉農場。正在這時威爾看到了父親留下的報紙--狗拉的雪橇隊比賽。他頓時豁然開朗明確了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保住農場以及上大學他說服了母親。威爾的叔叔在訓練他時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你沒有足夠的實力和經驗與別人比,你唯一能夠爭取的就是時間和毅力。比賽的第一天只能睡五小時,第二天四小時…最後一天不睡覺。當別人在睡覺時你在跑,這樣才有機會獲勝。不管別人有多出色,只要相信自己做到更好就行。"威爾牢記叔叔的話,帶著毅力參賽。參加比賽的都是些來自各個國家的名人,剛開始沒有人瞧得起他,因為沒有錢交遲到的罰金而不能參加比賽,在一位記者的幫助下他才獲得了這個機會,觀後感《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在強大的對手和惡劣的天氣下威爾沒有放棄,在威脅和誘惑下他沒有放棄。(班主任工作www.banzhuren.cn)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始終牢牢記住了叔叔的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狗,當你很難做出決定時把自己交給上帝吧,上帝會幫你的!"在路途中他救了一個對手,他那顆善良的心感染了許多人。他每天都以鐵人威爾的名字上報紙的頭版新聞,全美國人都在為他喝彩,許多人還到現場為他加油,他是全美國的英雄和希望。當對手用卑鄙的手段將他的狗弄傷後他沒有放棄。這時他的目標遠遠超過了去獲得一萬元的獎金,而是金錢以外的東西;他參加比賽遠遠不是代表自己一個人,而是代表全美國,全美國都在期待著他的好消息。最後那一刻最讓人感動:他實在是太疲憊了,快到達終點的時候他倒下了,眼看著後面的對手追了上來,人們都在為他加油。這時是他的毅力支撐著他,他沒有放棄,艱難地爬了起來完成最後的使命。曾經沒有一個人預料到他會堅持到終點,事實證明那些人都錯了,威爾不但到達了終點而且還拿到了第一名,他的毅力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他不但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保住了農場獲得了上大學的資金而且成為了全美國人知曉的英雄。看了這部影片後我深深的敬佩威爾,他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為這個目標而奮斗,不管中途遇到多少艱難險阻他都沒有放棄,靠著他的信念堅持到最後。年僅十八歲的他怎能與強大的對手比呢,他有的僅是時間,所以在別人睡覺的時候他在跑,就是靠他的毅力堅持到最後。在這一點上我們與他又何嘗不是一樣呢。也許我們沒有別人聰明,也許別人做同樣一件事只需要花我們用的一半的時間,為了打敗對手拿到第一我們只有多花點時間,在別人睡覺的時候我們在學習,這樣我們才會立足於不敗之地。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只是容易被惰性消磨,我們每天為日常瑣事疲於被命,而忽視了我們的夢想。人人都期待成功,但成功往往只屬於那麼幾個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那麼幾個人有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信念,他們不但有夢想而且還有決心,雖然在前進的途中會遇到許多尷尬甚至是困難,但是他們沒有放棄心中的信仰,目標唯一,決心堅定。到了某一個時候你所追求的遠遠不是你最初的夢想,而是超越夢想的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路在你自己的腳下,只不過看你自己怎麼走罷了!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地址:空間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