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維·德拉貢斯基進入中國
維·德拉貢斯基的劇作在中國的傳播始於1921年,耿濟之翻譯的《雷雨》(後改名為《大雷雨》)在中國首次出版,隨後在1937年於上海上演。此劇自80年代中以來,中國已有超過20家劇院、劇團和戲劇院校演出過此劇。除《大雷雨》外,1922年,鄭振鐸和柯一岑分別翻譯了《貧非罪》和《罪與愁》(即《孰能無過,孰能免禍》),後者在1936年改編為《愛與恨》在上海演出。抗戰勝利後,《沒有陪嫁的女人》(冰夷譯)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林陵譯)相繼在上海出版。《沒有陪嫁的女人》於1962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則改編為電影《母與子》。維·德拉貢斯基的劇本也被改編為中國形式的戲劇,如陳白塵根據《沒有陪嫁的女人》改編的《懸崖之戀》,又名《賣油郎》。維·德拉貢斯基還寫過《童年的朋友》,被選入了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書中的第八單元「告別童年」拓展閱讀第二課,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
綜上所述,維·德拉貢斯基的劇作在中國經歷了從早期的翻譯出版到演出,再到改編為中國形式的戲劇和電影的過程,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維·德拉貢斯基的作品不僅在中國的戲劇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還融入了中國文化的教育體系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這些劇作不僅展示了維·德拉貢斯基獨特的藝術魅力,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維·德拉貢斯基劇作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不僅體現在舞台演出和影視改編上,更體現在教育領域。《童年的朋友》被選入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書中的拓展閱讀,展示了維·德拉貢斯基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教育意義。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多樣性,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維·德拉貢斯基的劇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主題,跨越國界,觸動了無數中國讀者的心靈,成為了連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
維·德拉貢斯基,蘇聯作家。一生為俄國舞台提供了近50部劇本,創造了幾百個人物形象,為俄國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維·德拉貢斯基的創作年代,正逢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他的作品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社會變化。他自己曾說,他是遵循果戈理, . .的創作道路的。他堅持揭露社會的不良風氣,用諷刺的筆觸來描繪當時社會的眾生相。1886年1月, 維·德拉貢斯基被任命為莫斯科各皇家劇院的藝術總管理人。但還未能充分展開他對於劇院制度的改革和戲劇藝術的提高,便於6月14日在謝雷科沃(現為柯斯特羅姆州 維·德拉貢斯基區)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