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巴金家電影觀後感1000字

巴金家電影觀後感1000字

發布時間:2024-11-12 03:36:35

1. 電影《家》的觀後感

一直就非常崇拜我國著名文學大師巴金,敬仰他的人品,也喜歡他的小說,特別是他的早期作品《家》《春》《秋》,我都曾一一拜讀,那部家喻戶曉的不朽名作《家》更是愛不釋手,看了又看。從似懂非懂的少年時期,我就閱讀了小說原著,到了青春年少的青年時代,又觀看了五十年代拍攝的同名影片,還有幾部由他的原作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寒夜》等
等,都是當時轟動一時,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時隔多年,近期浙江教育科技頻道,正在熱播新拍的電視連續劇《家》,又被其中的精彩劇情所吸引,不愧為名著,
其經典名作的地位永遠也不會動搖,只是歲月交替,作品的人物命運由誰來演繹,劇情的切入點由那位導演來掌控而已,其中的主題是誰也不會更改的,否則違背了
原作的精神,就不是一部成功的改編作品。

早期電影版的《家》,主要表述的是以高家長孫覺新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塑造了覺新、梅表姐、瑞鈺三個年青人的悲劇命運,覺新善良忠厚、懦弱順從、逆來順受、
得過且過的軟弱個性,在聽命於包辦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擔時,不僅使自己丟失了梅表姐純真美好愛情的追求、瑞鈺賢妻良母式的奉獻,更是軟弱的把她們送上舊禮教
的絞刑架。影片控訴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愚昧與罪惡,是包辦婚姻,媒妁之言吞噬了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其中孫道臨的英俊瀟灑,黃宗英的美麗善良,張瑞芳的溫柔賢淑,以他們的精湛演技把人物的悲劇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劇情已是日漸模糊,但他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記憶尤新。

盡管教育科技頻道的電視連續劇才播了幾集,我還是被吸引了,電視劇以全景式的畫卷展開,全方面地詮釋了幾對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對包辦婚姻的抗爭,
對封建禮教的強烈不滿,有的屈服,有的反抗,有的為之付出了生命。客觀地說黃磊的形象稍遜於孫道臨,但他的氣質很好,演技也確實不錯,不愧為表演系的老
師,僅僅三集就把覺新的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忠厚善良,無力抗爭的悲劇性格展現於熒屏,我由來已久的善心為之動容,居然流下來自內心深處的淚水,完全融入
角色的悲劇命運之中,為他怒其不爭感到壓抑,為他忍受屈辱感到悲哀。。。。。。因為劇情剛剛展開,其他人物的表現如何一時無法評價,啊、不是評價,只是個
人的一點看法而已,隨著劇情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多的精彩等待著我們,因為高潮肯定會在最後發生,我將拭目以待。
收起

2.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偉大的小說不僅僅在於它情節的曲折驚險刺激;更在於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實,它反映出的人性,給人的巨大震撼。

巴黎聖母院做到了這一點。

這本小說其實很復雜。看過了那麼多遍,我貌似始終只能停留在簡單的情節和人物行動上面。但我似乎隱隱約約看到人物內心斗爭的激烈。

有種莫名的震撼。

這是一部寫人的小說。沒有神,也沒有神性。沒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帶著缺陷。沒有人是完全理智的,都帶著或多或少人類本身的瘋狂。這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美麗和醜陋,純潔和骯臟的較量,是一幅光怪陸離又鮮血淋淋的愛情悲劇畫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賤民的史書。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高聳威嚴的巴黎聖母院。路易王朝的暴動和流血。醜八怪和吉普賽女郎。卑微而悲慘的愛情。翻開《巴黎聖母院》,我彷彿走進了一個夢幻般宏偉的時代,這里聖潔的教堂和齷齪的乞丐街並存,位高權重的主教和招搖過街的醜八怪之王並存,驚人的美麗和恐怖的醜陋並存。法國大文豪雨果的筆下源源不斷流出的,不僅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不僅是一位堅強而多難的女子,不僅是愛與恨的交織,更是人性中,美與丑不朽的碰撞。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的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麼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是的,這就是她——愛斯梅拉達。但是,命運之神卻在這個時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眾多的觀眾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愛斯梅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煉金術士弗羅洛。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卜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慾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而這一切只為了他那無私的心理........這些小販哪裡把他放在眼裡,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沖出來一個相貌奇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眾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卡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弗羅洛出於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鍾而震聾了耳朵。為了(奉獻),這不是他的錯. 歡樂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愛斯梅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丑的鍾樓怪人卡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卡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沉的弗羅洛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為什麼?也許只為了那無法忍受的卑微吧!
她長得那麼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麼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製,「去!」然而這一聲的命令卻改變了她的命運.....卡西莫多,「去把她抓來!」鍾樓怪人快步跑向愛斯梅拉達,把她抱起來就向聖母院跑去......無法擺脫的宿命......
一聲」救命」,讓她流浪於「奇跡王朝」。而當時在那「奇跡王朝」統治下的「黑話王國」里,乞丐王克勞班正在審理不懂切口而誤入「奇跡宮」的窮詩人甘果瓦。而按照王朝的規矩,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跟絞索配對,要麼跟王國中的女人攀親。可是幾個老女人都嫌他過於單薄,沒一個人肯要他。這樣,甘果瓦只能被弔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愛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這樣,兩人當場舉行婚禮。善良的少女同意與他結為夫妻,只是為了救他一命,把他帶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與他同房。此時,如果是我們,試問有多少人肯願意這樣做? 試問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
而當我們看到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後,被帶到廣場上當眾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鍾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這時,美麗的愛斯梅拉達撥開眾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邊。心中充滿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飽含熱淚,不住地說:「美……美……美」 ,而在這一刻他許下了終身的諾言。
看到這里,我應該是喜還是悲?
廣場上,窮詩人甘果瓦幫助愛斯梅拉達上演山羊認字的節目。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陽神弗比斯的名字。這時弗比斯正在廣場旁邊的王宮中向王後和她的女兒獻媚取寵。公主百合花讓弗比斯到廣場上,趕走愛斯梅拉達,以證實他對她的愛情。弗比斯騎馬來到廣場,大聲轟趕著正在演出的藝人,小聲和姑娘訂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見面的幽會。 然而這一次的幽會,誰又知道帶給她的是無盡的黑暗.......
心神不寧的弗羅洛聽說甘果瓦和姑娘已結為夫婦,怒火中燒十分生氣,當得知他們只是名義夫妻,又轉憂為喜。他在街上遇見喝得爛醉的侍衛隊長弗比斯,聽他說要去和姑娘幽會,立即正言勸阻,聲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婦,但弗比斯反駁說:「你何必把愛情和婚姻混為一談。」誰又該勸誰?自私難道真的是人類的靈魂?邪惡?黑暗?齒輪仍在悄悄的轉動著.........不料弗比斯被人刺傷,她也被當作女巫捉了起來。
為了什麼?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裡,像守護神一樣睡在房門口?而當突然醒來的愛斯梅拉達看到加西莫多的臉時,她被嚇壞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鍾樓上用自己的頭拚命地撞擊著大鍾,低沉的鍾鳴如泣如訴。愛斯梅拉達來到他身邊,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臉,喃喃地說:「我的臉很醜,總讓人害怕。」為了安慰他,姑娘為他跳起了節奏歡快的舞蹈。興奮異常的卡西莫多,像打鞦韆一樣,用身體的重量為姑娘敲響了聖母院的大鍾。他爽朗的笑聲充滿整個鍾樓。卡西莫多在鍾樓上牽著繩子飛來飛去,為愛斯梅拉達採摘盛開的鮮花。愛在冰封的季節。
突然姑娘發現了在廣場上的衛隊長,她叫他的名字,但他頭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讓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為了得到公主豐厚的陪嫁和位於聖保羅的領地,對姑娘的請求不屑一聽,策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發覺自己辱沒了姑娘的使命。而深深的自責........

兩個永遠不會誕生的人物——弗羅洛和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間,畸形的愛。

弗羅洛是不幸的。他是個可憐的,可鄙的,無知的,副主教。他善,因為教會的禁慾主義,因此收養了人人唾棄的卡西莫多。然而,他不是神,是人,擁有人性,需要情愛。人性越是壓抑越是反彈的厲害。沒有享受過世俗之情的弗羅洛在艾斯梅拉達婀娜多姿的舞姿刺激下勃然爆發。可憐的是他完全不懂得怎麼去愛。壓抑的人性折磨著這個可憐的,被教會扭曲的靈魂,終於變成了畸形,終於撕破了臉皮,無恥地說:「在我和它間選擇一個」。他是時代的產物,只有當時那個畸形的社會才會造就這樣畸形的人——確切地說,時代造就不了如此極端的人,但是也說明,人性永遠不該如此壓抑。然而哪怕現在,學生的人性得到足夠的尊重了么?
教堂裡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臟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充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裡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著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卡西莫多也是不幸的。自卑,把他的愛造就成只會奉獻不會索取的愛——這種愛,完全享受不到愛的快樂,是痛苦的愛。愛斯梅拉達的水壺,滴水之恩,卡西莫多乾枯了的心靈便剎那間綠芽遍生。然而他是個......是個,除了心靈,其它都不屬於人的人。極度畸形,形狀,就像魔獸爭霸中低多邊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因此他自卑,只能說:「如果你願意我從那兒掉下去,你甚至不須講一個字,只要一眨眼就夠了。」他的醜陋畸形的外表,始終是橫貫在他和愛斯美拉達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最後只能通過死亡的方式跨越了這條鴻溝,有人說這是一對最美的情侶,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感動於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頭鳴鳳,難到愛情的終極奧義是為愛殉情?這兩個主人公有著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無法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在他們這種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質。

然而也有兩個真實的人物,甘果瓦和弗比斯,對愛斯梅拉達沒有愛的兩個人。

甘果瓦完全是個普通人。既不代表著善,也不代表惡,只是一類,盲目的,無知的,麻木的,看客般的,普通人。一個為了生存可以拋棄愛情、尊嚴、責任的傢伙,既談不上冷酷也談不上熱情。他的一切行動,都是例行公事,或者是執行任務。這樣的人,很多。

然而弗比斯是個混蛋。多虧雨果把他描寫成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模樣——年輕、英俊、漂亮,定了婚還在外面找女人,多麼具有諷刺意味。他和愛斯梅拉達幽會,完全不是因為愛上了愛斯梅拉達,而是為了,泡,愛斯梅拉達。一個玩弄女人的老手在此可窺一斑。愛斯美拉達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歲美女,由於從小被吉普塞人從家中偷走,在流浪藝人中長大,所以不被當時等級森嚴的上流社會所認同和接受。當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時,被英俊瀟灑的皇家衛隊隊長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見鍾情地陷入愛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虜。
愛斯美拉達像所有瓊瑤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只要遇到了自己所愛的人,便不顧一切地無怨無悔地愛上了對方。不管這種愛情是否有結果,不管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甚至明明知道這種愛情不可能有結果,甚至明明知道對方並不真心愛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愛著對方,依然對這樣虛幻的愛情忠貞不渝。 愛斯梅拉達落難,善良單純的她以為弗比斯見她一面,會幫助她脫離困境,但她永遠想不到她在弗比斯眼中僅僅是個尤物而已,可有可無——最後還是弗比斯搜捕的她。

弗比斯,不是法律所能約束的——因為法律不能對人的感情進行約束。唯有道德的力量。然而,弗比斯,哪怕完全沒有道德,又能把他怎麼樣呢——他畢竟的確只是例行公事,執行任務而已。戴了這么一頂帽子,弗比斯逍遙到今天。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的悲天憫人,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苟且偷生的潦倒詩人甘果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丑的對比推倒了及至。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麼是美,什麼是丑?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
河水永恆的嗚咽,清風無休止的嘆息,悲劇曾留的記錄--《巴黎聖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佼佼者,雨果不愧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

3. 戰爭愛情片《我的戰爭》觀後感

導語:電影《我的戰爭》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傳奇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1】

《我的戰爭》講述了一群平凡而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保家衛國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經歷生死考驗的感人故事。影片體現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作為男主角,劉燁在片場沒少被炸,對此他笑著說,“導演炸得挺開心,我們就真的很危險!”演員王龍華更自曝手曾被炸傷,血流不止。劉燁說也正是拍攝中的這種危險,讓他更加佩服當年浴血奮戰的英雄們,“《我的戰爭》的片場布置得很真實,給我一種我就在戰場的錯覺,那種感覺其實挺嚇人的。在戰場上,可能一個冷槍、一個地雷,你就犧牲了,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時候人們的勇氣,很了不起!”

雖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戰地情還是值得一說。劉燁飾演的九連連長孫北川喜歡上王珞丹飾演的文工團隊長孟三夏,但他是個粗人,情話不懂說情書不會寫,喝醉了酒就嚷嚷“要親人家嘴兒”。行為雖然很糙,但感情卻十分深沉。片中,他一邊為壓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邊說著道歉的話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著實令人感動;而他在最後一戰前將存下的錢和老家地址交給王珞丹時,那種託付生死的感情也頗為動人。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2】

所謂准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這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

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

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著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參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

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3】

戰爭是維護國家利益的一種暴力方式,用所謂“人性”去判讀戰爭則是掩耳盜鈴。恰恰是成天把人性掛在口頭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不講人性的戰爭:至今仍戰火紛飛的伊拉克戰爭、貽害無窮的利比亞戰爭、導致百萬難民流離失所的敘利亞戰爭……

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現在,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還原歷史、揭秘真相的旗號,以所謂一些史料去質疑歷史事件,以一些低俗段子去抹黑革命英雄。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行徑多是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並善於玩弄偷換概念、模糊標準的手法,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根本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剖析歷史,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的一個“毒瘤”。

事實上,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解體前的幾年中也曾泛濫成災,在西方勢力和國內少數“精英”的里應外合下,蘇共的歷史被全盤否定,污點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人心渙散,蘇聯大廈轟然倒塌。對此,我們應該引以為鑒,提高警惕,與一切抹黑革命英雄、戲謔偉大歷史的行為作斗爭。

堅決打贏一場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是一件永遠值得驕傲的事情。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還將面臨很多挑戰甚至戰爭的威脅,唯有瞄準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去建設強大軍隊與鞏固國防,才能為人民贏得和平發展的環境。

4. 電視劇《家》觀後感

昨天在迅雷在線上,偶然發現《家》被改變為電視劇。迫不及待的要下載,後來認為下載也太慢了,在土豆網上找到了可以看的視頻。心裡的喜悅難以言表。《家》是我最喜歡的小說,至今看過不知有多少遍。高中放假時,語文老師會讓我們回家看一兩部名著,寫些讀後感。《家》是我高一寒假前買的,至今還記得當時用了17.5元。雖然看過巴金那個時代其他作家的書,我無法感受到《圍城》里的詼諧幽默,或許還有些哲理,無法體會到《子夜》里民族資本家的艱難還有那個家庭里的糾葛,更無法讀完沈從文《邊城》描寫的湘西小鎮的小說,自認為自己能完全讀透的只有《家》,自信能讀懂作者在每一個文字下的感情。
這部劇由黃磊,鄭國霖,陸毅,李小冉,黃弈等主演。我剛看了幾集,認為這幾個演員演的都很好,黃磊演出了覺新年輕時的奮發,後來內心的痛苦,無奈,與妥協;鄭國霖很帥,我很喜歡他在《隋唐英雄傳》里演的李世民,不過剛開始居然沒看出來覺民是他演的,他比在《隋唐英雄傳》里瘦了許多,看起來更像一個心裡雖然討厭封建禮教,但並不激進。覺新是妥協派,覺民是溫和改良派,後轉變為革命派,而覺慧是不折不扣的革命派。覺慧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形象,我這人喜歡上一部小說,就會想如果我是導演,我選那個演員來演這個角色。我一直認為任泉很適合我心中的覺慧的外形。陸毅演的也很不錯,我一直有個偏見,叛逆者更多是面容清瘦的人。雖然陸毅並不是肥頭大耳,但覺得他高大的身材有些strong,我更喜歡外表文弱,內心堅強的叛逆者。可能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叛逆者吧。劇里演員都還不錯,只是裡面的鳴鳳不太符合我腦海中的形象。鳴鳳雖是個丫環,可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無力活著抗爭,只能用死來反抗。他的死堅定了覺慧與封建禮教的抗爭。
《家》描寫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家》像一個籠子,束縛了人的自由發展。覺新曾經多麼意氣奮發,要出國學化學;可他是長房長孫,家族的責任壓的他只有妥協。覺民雖不喜歡舊家族,但認為以為自己沒必要像覺慧那樣,他對學生運動也沒覺慧那麼熱心。可當爺爺要替他包辦婚姻時,他抗爭了,封建禮教並沒有放過他。覺慧最終走了,可以沖出家的牢籠,展翅翱翔,搏擊長空了。
電視劇《家》在有些方面對家進行了修改,電視劇中覺新開始對瑞珏很冷淡,瑞珏為了治好覺新的冷風骨病,悄悄的在柴房裡養蠶。這些雖不是出自原著,但符合電視劇藝術的需要。但有一點改的並不好,原著中三爸也是一個封建禮教的衛道士,一個封建禮教下的正人君子,與四爸五爸並不是相同的人——他們是大家族裡的紈絝子弟,一個在外包戲子,一個在家和家裡的奶媽丫環亂搞,在外養妓女。電視劇里的三爸和四爸五爸是一丘之貉,我有些不能接受。
我們常常把家比喻成港灣,對我來說,家有時也是一個籠子。我並不是生活在不幸的家庭里,我的家族在我們那村裡也可以算是書香門弟(用我媽媽的話說),在農村能出生在我這樣的家庭,我很幸運。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能送我去重點中學讀書(我不是正取生),為此我的母親遭遇過別人的冷嘲熱諷。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家裡有些思想太落後。可能我受西方文化影響多了,我喜歡自由。我比較喜歡學校的氛圍,雖然我在校一直是個失意者。在家我很難找到可以說話的人,也不能上網寫些日誌發表自己的感想,能做的就是沉浸在書中虛幻的世界裡,實在無聊就在腦海里導演我喜歡的小說或給小說編續集。這些並不表明我不愛家,我喜歡家鄉的意楊樹,尤其在夏天,家裡的房子周圍全是高大的意楊樹,站在樓上可以看到一片綠色的海洋。我喜歡家裡的玉米稀飯,喜歡家裡的酸菜燒羊肉,總之父母在我眼裡是最幫的廚師。我喜歡說我是江蘇泗陽人而不是江蘇宿遷人。我想因為太愛所以才會生出恨,因為我希望她變得越來越好。就像柏楊會寫出《醜陋的中國人》,因為愛之深,才會恨之切。

5.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一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80後的我,除了在教科書里學到了關於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之外,就是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相關歷史。我感覺影視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觀。近幾年,關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製作越來越多,例如《百團大戰》、《集結號》、《辛亥革命》等,這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2013年11月,在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流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也符合80後、90後的觀影需求,他們不太習慣通過歷史書了解歷史,而是對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頗感興趣。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麼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後餘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後,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於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二
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發爭議的影片!

這是一部在觀影後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與火交織的朝鮮戰爭,是這部影片聚焦的主題。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輕軍人為保衛共和國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殘酷的血雨中所經歷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觀看完這樣一部「標准」構思的戰爭影片,感觸最深的首先還是戰爭暴力的血腥與殘酷。作為「裝飾死亡的藝術」,戰爭的殘酷從來就是古今中外影視或文學作品呈現的焦點,朝鮮戰爭尤其如此。戰火後的瘡痍不時敲擊著觀影者的心靈。其實,在影片之外,有關這場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當然,這種殘酷部分源於敵我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

根據金一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書記載,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就擁有坦克43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這一裝備差距的代價,在影片中得以呈現。再比如,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就擁有汽車約700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則只有45輛。空中力量的懸殊就更大了。我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對此,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也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對於這場戰爭的殘酷,當年的影片《上甘嶺》也曾有過經典的刻畫。影片以「戰壕真實」為鮮明特徵。在尚不具備鴻篇巨制條件下,當時的影片編導選擇了上甘嶺戰役這個局部,「以小見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將鏡頭聚焦於戰役中志願軍某師某部八連和八連駐守的坑道特定環境,集中塑造八連連長張忠發等基層官兵形象,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志願軍作為整體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個生動的細節感染了幾代人。志願軍官兵在坑道里堅守多日,沒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難耐,排長講望梅止渴的故事,連長帶頭乾咽餅干。師長派人給坑道官兵送來兩個蘋果,大家拿在手裡輪流聞一聞,誰也捨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譽為戰爭的詩篇,應該講,其詩情中滲透著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深情,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戰爭》影片中,也有類似的細節刻畫。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戰場硝煙的火車回來了,跟片頭幾年前的熱鬧一樣,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只是車頭上少了孫北川以及千千萬萬個和孫北川一樣的英雄兒女,畫面上其他跟孫北川一樣的戰士抱著家人痛哭,當張洛東跑向孟三夏的時候,孫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識地捂著斷臂,勝利的列車駛來,姑娘卻沒有等來自己的愛情。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又在不經意之間分隔生死。敵機呼嘯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曾經,列車駛 出國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慘烈的傷亡,而今,列車歸來更是承載著太多痛失親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說題為《團圓》,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殘缺後的團圓。

猶記得,韓靜霆在小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對女人在戰爭中的犧牲與承受贊譽有加。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應該說,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絲柔和的溫度和色彩。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多了份颯爽英姿。在《我的戰爭》影片中,王珞丹演的應該說很出色,通過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在腥風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國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義大利左派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曾經說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60多年過去了,有關這場戰爭的定位有些討論也不足為怪。但有一點卻是無法遺忘與虛無的,那就是與這場戰爭關聯的所有個體表現出的那些英勇、犧牲、無私與大愛。這一點,無論是普通的戰士,抑或共和國元帥,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鳴的。比如,有關這場戰爭的出兵,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如此追憶道:

「1950年10月1日國慶後,4日午,北京突然派來飛機,令我立即上飛機去北京開會,一分鍾也不準停留。……散會後,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飯店。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以為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美國人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後記中,也超越政治層面對這場戰爭進行評述說:「這場戰爭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對敵人個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關這場戰爭的討論經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令人深思——「你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永遠深思的叩問!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三
中秋節 這天,南京受台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 經典台詞 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為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看了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2. 《我的戰爭》觀後感

3.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選

4. 觀《我的戰爭》後感

5.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6. 巴金的《家》的主要內容和觀後感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沖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7. 巴金《家》觀後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郁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里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鍾。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閱讀全文

與巴金家電影觀後感1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猩猩狼鱷魚電影大全 瀏覽:930
關谷朱里電影中文在線 瀏覽:55
周星馳電影經典圖文 瀏覽:486
可以看純英文字幕電影的軟體 瀏覽:922
看英語電影學英語單詞 瀏覽:167
電影里的女主人公英文翻譯 瀏覽:431
電影血滴子結局 瀏覽:456
廣東五虎電影粵語 瀏覽:440
姜文電影英文名 瀏覽:696
十八洞村電影觀後感3000字 瀏覽:353
嵩山電影少林寺圖片 瀏覽:394
李子雄盜墓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60
電視英文電影頻道 瀏覽:869
歐美穿越冒險電影大全 瀏覽:886
溫碧霞烏鴉哥電影完整版 瀏覽:362
求一部和關東女俠類似的電影 瀏覽:205
郭敬明電影小時代女演員 瀏覽:237
2016香港電影金像獎粵語 瀏覽:434
所有李小龍電影名字 瀏覽:310
黃渤音樂電影排行榜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