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影片《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著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著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著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為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著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郁,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庄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里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里已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干凈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著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為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唇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著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戀、誤解都隨著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艷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著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里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下一頁更多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② 《入殮師》4K修復版定檔,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序言:不知道大家在空閑的時候喜歡看哪一種類型的電影,小編非常喜歡看治癒人心的,因為從這些電影中可以感受到世間的溫暖。曾獲得奧斯卡的佳作《入殮師》,宣布在國內定檔了,發布了定檔的海報。許多人在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時感覺很害怕,會覺得有一點點恐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這部電影非常的溫暖,導演很會渲染氛圍,在看電影的時候,無數人被感動落淚。在每一次送行的時候,包圍在死者的不是恐懼,而是親人的愛與不舍。但是人終有一死,死亡不是可怕的事情,它是留戀。男主在看到許許多多的生離死別之後,最終和自己的母親和解。電影的結局非常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