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要寫3000字觀後感,請問哪部紅色電影適合本人也買不行,只能寫流水賬,觀後感內容要求不能百度,求
紅色電影《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紅色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學院組織我們看了一場愛國電影——《金陵十三釵》。
整場電影的環境和氛圍都極其壓抑。日本軍人滿南京城的屠殺,沿街隨處可見全裸的中國女人和鮮血淋漓的男人。它講述的是舊中國弱勢群體在那個年代的悲慘遭遇:14個教會學生,14個秦淮妓女,一個神父的養子和一個洋人殯葬師,一起出現在了一個天主教堂。
這部電影拍的十分細膩,妓女豐潤扭動的翹臀、洋教士與妓女的調情、孟父親壓抑的偉大的父愛,李教官的隱忍痛心,妓女為救女孩不顧生死的血脈情……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是一場無聲的控訴。它想要宣洩,想要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愛找一個出口。什麼能夠讓難區人民逃離南京,什麼能夠帶領大家躲避戰爭?然而,在那個年代,有的只是殘酷。但是,在那個時代的中國,還有一樣東西:民族情。
從演員上,最讓我稱奇的便是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釵》是先在外國首映的,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響並不高,因為他們不懂得這種情懷,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妓女就比學生低賤,不懂得犧牲,不懂得隱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從一個貪財嗜酒的洋人殯葬師蛻變成為一個為靈魂祈禱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盡致,看著他為十三釵祈禱的背影,我真的願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願意相信最後的最後,大家都平安無事。
而從內容上,對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幾個國民黨軍人在即將走出南京城的時候為了保護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學生果斷的扳動了槍膛,發生了激戰,學生走了,正准備離開的時候卻引來了坦克,十幾個人太渺小了,但是面對敵人的坦克,他們沒有辦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體帶著手榴彈去近距離炸毀,一個小編隊,沒有防彈衣,只有浸泡過水的被褥,一條直線,前面的人一個一個倒下,最後一個炸破手沖擊到了坦克的面前,整個場面一直有槍聲在回盪,教室一片安靜。就是這幾個小人物,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和很多軍人一樣,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是一種大愛,軍人特有的愛。
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是那群從「秦淮河」躲出來的風塵女子,誰說妓女無情,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不錯,她們是有自己的私心,進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隻不過是在那種情況下的本能反應。她們同樣也是有愛的,豆蔻為了為浦生彈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險,用生命與尊嚴做賭注,只為找回缺失的四條琵琶弦……更加可貴的是,這群被人們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卻個個穿上女學生的衣服代替女學生去參加日本兵的慶功會。她們害怕死亡,更不知道會面對什麼,不知道結局,但是她們卻勇敢地走上了軍車,此時此刻對生命是一種震撼,她們或許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或許沒有機會去實現了,她們是偉大的,正是在大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抗爭和救贖。這部電影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感到震撼,因為它融入了國家的命運,表現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麗的五色花隨著硝煙飄落,花兒落在地上,牽起一片輕輕的嘆息,唯獨不變的是我中國兒女不屈的靈魂。
B. 電影觀後感3000字的 有的聯系我
已經有很多人看過《阿凡達》了,各種評論層出不窮,我就不添亂了。不過看了《阿凡達》之後,很難忍住不嘮叨點什麼。下面是想哪兒說哪兒的觀後感。
《阿凡達》的中文譯名,雖然據說是卡梅隆親自定的,但我還是想說,這個中文譯名真的很難聽,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氣勢。哪怕是那個最平淡的《化身》,都比這個類似「阿凡提」的名字好聽。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達》,但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阿凡達》其實還是一部很傳統的好萊塢電影,看什麼版本都無所謂,它都是一部足夠好的電影。只是對於3D版本來說,它的觀影感受無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則是一種「奢侈」的觀影體驗——並不是內地貴到離譜的電影票價,而是資源的稀缺性所導致的。此次內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達》,結果直接就導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難求。這種人為的資源稀缺,又進一步加劇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聽說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誇張到提前三天就賣完了預售票。
對於電影消費來說,這其實是很少見的一個現象。電影消費的一大特點,就是無論你拍電影花了多少錢,電影票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並不會人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達》則改變了這個電影行業長期以來的規律——因為IMAX影院可以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所以很多觀眾寧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隊看IMAX版本。而IMAX銀幕的稀缺,就直接導致了觀眾被迫要接受一種「等級消費」。
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達》給電影行業帶來的第一個沖擊。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IMAX版《阿凡達》,雖然號稱是膠片版,但不知道為什麼,電影畫面並沒有投滿整個銀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邊,可能只利用了銀幕面積的80%左右。考慮到這樣一個現實,我現在不想再繼續推薦博物館的膠片版本IMAX了,因為這和數字IMAX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了。特別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讓博物館的交通條件實在很惡劣,除非你認為那裡相對低廉的票價可以讓你覺得值迴路上的折騰。
看IMAX版《阿凡達》,因為戴的是偏振眼鏡,所以眼鏡片必須要和銀幕光軸保持垂直,否則會出現重影。也就是說,你看電影的時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勢。考慮到《阿凡達》的片長(160分鍾),看完後脖子有點辛苦。
從立體電影的觀感來說,《阿凡達》的立體效果確實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體動畫電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過《國際空間站》,那是IMAX立體攝影機實地拍攝的紀錄電影。作為一部大量應用CG合成的立體電影,《阿凡達》的立體效果已經和《國際空間站》是一樣的了。
但是《阿凡達》作為一部原聲對白,中文字幕的電影,中文字幕出現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體畫面的中間層出現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現在最前面),
觀眾需要頻繁地調整自己的視線焦點,時間一長有些不習慣看字幕的觀眾很難不頭暈。我的建議是要麼飛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後,然後再飛快地讓視線焦點跟隨畫面焦點;要麼是乾脆不理會中文字幕,因為對白不算復雜,而且中文字幕翻譯的錯漏也很多。
聽到很多人對《阿凡達》的故事有抱怨。《阿凡達》的故事你可以說它是老套的,但絕對不簡單。作為好萊塢傳統電影敘事技巧的典型體現,《阿凡達》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紀80年代,也是商業電影里的中上水準(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我認為現代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故事水準在下降。)。考慮到卡梅隆宣稱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這個故事,所以我想它顯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本片技術水準的崇拜,就去貶低這個故事的水準。
具體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詳細說吧。
有很多中國電影人看完《阿凡達》之後很沮喪,覺得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會讓未來的中國電影在市場上「完敗」。我個人雖然也覺得這種電影技術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未來就沒有機會了。
讓電影擺脫雜耍層面進入藝術范疇的,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藝術」。無論多麼眩目的技術,如果沒有一個好故事作為本體,它都不能被稱為是一部「好電影」。而如何講一個好故事,我們雖然和好萊塢也有技術上的差距,但這種差距還沒有大到不可追趕的地步。
《阿凡達》雖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場行為上來說還是一個特例,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它還很難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這部電影製作成本3億美元,算上宣發費用成本有5億美元,這種量級的電影,不敢說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會遇上的。
而且,《阿凡達》這種電影,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歐美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和美國同種同源的歐洲電影都沒哀嚎一片,作為和歐美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還是有機會的。觀眾去看電影,並不都是沖著視覺奇觀和感官刺激去的,他們更多的是想讓自己從電影中得到感動。還是那句話,在同等質量下,中國人還是一定喜歡看中國電影,因為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情感。
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目前還是我們可以抵擋好萊塢電影的堡壘。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們自己爭氣不爭氣了。如果中國電影人自己先從心態上慫了,那我就啥都沒說。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靜祥和而聖潔的西藏,藏羚羊已成為一種符號。然而他們的生存史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與之共生的還有無私無畏可親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隊。我們無法忘記那個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記,誠所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充滿殺戮但留下永恆印記的時光: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藏羚羊的消費劇增,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藏羚羊的滅頂之災——在短短的幾年之間他們的數量由一百萬只銳減至不足一萬只。然而當時的政府的保護意識極其的薄弱,在藏羚羊瀕危告急之時虔誠的藏族人民完全自發的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隊,然而它的誕生源與民間,他們沒有編制,然而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我們的羊不能滅,我們的符號不能丟。就為了這個信念,他們與狩獵者展開了一常曠日持久而又艱苦異常的斗爭,他們在浩瀚無邊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類文明的腳印,但也許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腳印。在那個不毛之地他們面對的環境是異常的惡劣,到處是風沙亂石,可他們的後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瀕危的藏羚羊啊!他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堅持到底。為此他們不斷的奮斗著,付出著,甚至是不知何時何地的犧牲,但他們也有親人也有家啊。然而他們把藏羚羊當成是更親的親人,把可可西里當成是更大的家,因此無論在多麼艱苦多麼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門的信念從未泯滅,他們的意志依舊堅定,他們的目標依然鮮明。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羚羊,在他們眼中它們是和我們一樣的生靈啊。可是他們缺錢,缺人,缺裝備他們的步槍在面對沖鋒槍的掃射時是何等的力不從心,但他們沒辦法啊,他們只有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藏羚羊更少的犧牲,這是多麼一種難耐的無奈啊,他們的局面和當時我們英勇的八路軍打天下時的小米加步槍對抗日軍有著同樣的意義,因此他們同樣是最可愛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為在他們身上同樣體現著中華民族不斷進取的原動力,在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是從生命上升至生靈意義上的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輝,他們同樣也體現了我們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精神:共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他們是在那個黑色的年代啊,他們的處境是那樣的無法言語,他們中有一人在漫無邊際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幾乎與世隔絕的三年啊!當他們面對流沙侵蝕時他們身旁卻空無一人,當他們面對肆虐的狂風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時,他們的救援物資卻因他們的同伴因遇流沙犧牲而擱淺,當他們經過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跋涉趕上狩獵者時,他們卻只有被包圍的份,他們死不瞑目啊,因為他們的身後是自己的年邁的父母,可愛的孩子,溫暖的家庭和正在一隻只正在不斷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後當我們看到可惡的劊子手遭到懲罰,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成立時,我們落淚了,我們哭了,我們失聲的哭了,因為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偉大的巡山隊員們安息吧,你們的願望實現了,我們的藏羚羊有家了!在電影落下帷幕之時我想起一首詩:
當夕陽離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悲壯/當河水遠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嚮往/在最危機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聳起脊樑/用生命和熱血把祖國的命運承當/昆侖峰相連著黃河涌大浪/中華民族五千年氣概何等輝煌!
向偉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隊致敬!
後天: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里,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念: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拷貝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探險者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里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里,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里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里,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希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黑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C. 求一篇3000字左右電影觀後感。電影隨意!
讀後感之家: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800字
阿甘的媽媽臨死的時候告訴阿甘「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無法預知下一刻會吃到什麼口味兒。」阿甘的生活就像他媽媽的話一樣,猶如山間的溪水,時而遇到石頭的阻擋迸濺出水花,時而又平靜的像似從來沒有流淌過。
生活的神秘就在於你無法預測它,你不知道下一秒將要發生什麼。阿甘有點兒傻,而且雙腿要靠腳撐才能走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擺脫了腳撐的束縛,飛快的跑了起來,繼而一發不可收拾。他跑入了橄欖球隊,又順利的畢業,參軍,到了越南,救了戰友,獲得勛章,又狂熱地愛上了乒乓球,受到總統接見。後又買了捕蝦船,當了船長,創辦了公司,獲得巨大成功後,又回到家中,平靜地生活。
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個傻傻的阿甘最終竟會成為富翁。他能夠如此,也許是因為他做一件事,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並且是不抱有任何目的,是單純的盡自己所能去做。而恰恰這樣,生活偏偏眷顧他,讓他得到了許多。
面對生活,他沒有抱怨為什麼別人能正常走路,而他不能;沒有抱怨為什麼別人都欺負他;沒有抱怨為什麼他不聰明;沒有抱怨為什麼把他送到越南去經歷殘酷的戰爭;沒有抱怨為什麼他捕不到蝦,打上來的只有破銅爛鐵;沒有抱怨為什麼珍妮不和他在一起;沒有抱怨為什麼生活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在珍妮和他結婚後不久就把她從自己身邊帶走。
如果事情都這樣想,可抱怨的那就太多了。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經歷了許多,他還是那麼平靜地生活著,干自己想乾的事,想跑就跑,跑長了頭發,跑長了胡須,直到自己覺得累了,想回家了。
阿甘傻嗎? 傻,真傻!
朋友布巴都已經死了,他還用自己的錢去幫助他完成心願,買了一艘捕蝦船,用布巴和自己的名字創辦了公司,並把自己的一部分財產分給了布巴的家人。
珍妮多次和別人棄他而去,但每次回來他還是那麼歡迎,並不計較,和以前一樣喜歡她,愛她。
鄧。泰勒上尉多次埋怨阿甘救了他,他想他本應該在戰場上死去,而不是這樣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成了沒有雙腿的怪物。
阿甘傻嗎? 不傻!
他懂得要去理解別人,要對得起別人對自己的那份情誼。他信守承諾,待人誠懇,對感情執著,感激他人……
他一點兒都不傻!
網上搜的。不過別人寫的不太好吧 到是可以推薦你幾部好看的電影 勇敢的心 完美的世界 幸福終點站 當幸福來敲門 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看過很多
D. 電影2012觀後感3000字,急急急急!!!
除了宏大的場面,其實給我最深刻的還是影片中的對各種人物的親情、愛情、責任的展示,以及人類不分國籍互相關愛、災難面前相互扶持。影片的每個人物都是人類不同國籍不同層次的典型代表。當然與社會道德相悖的反面人物是不可缺少的,這是每個影視作品及社會都存在的。
1、親情
剛開始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傑克遜一家給吸引住了,過於專注於熱愛的事業而忽略了妻子及子女的傑克遜在影片開始的時候,開著別人的豪華轎車帶著一子一女到曾經和妻子一起去過的黃石公園野遊,兒子一副完全愛理不理且表現出很喜歡媽媽的新男朋友的樣子,為父親這恐怕是莫大的諷刺。送子女回前妻家看到情敵戈登醫生和妻子出來應邀請他一起到家裡吃煎餅,傑克遜面對了另一個尷尬。送雙胞胎上飛機,在雙胞胎與他對罵時不小心透漏了災難的降臨及政府的計劃,傑克遜全速開車回到剛剛離開且正在面臨滅頂之災的前妻家,來營救他的家人當然也接上了前妻的男友。逃難的過程是影片的一大看點,也就在這一過程中,使這一家人一直隱藏的愛湧上來。傑克遜一直都是愛他的前妻及子女的,這個在開始就很明顯了,只是因為前妻和兒子不理解他對寫書的痴狂,在無奈中他埋藏著自己的感情和自尊;其實前妻和男友(不好意思,忘記他的名字了,暫且叫他醫生吧,因為他的職業是名醫生)在超市第一次遇到地裂時,醫生在言語上冒犯傑克,前妻極力維護他,就已經表現出了她仍然愛著傑克遜,後來他們偷偷進入方舟一路上相互扶持,尤其是只剩幾分鍾海嘯就到來而方舟的門卻關不上傑克遜返回去檢修時,兒子對父親的愛完全爆發了,趁大家不注意,諾亞尾隨父親,兩人齊心協力在最後幾秒的時候解除了故障,大門及時合上,方舟發動了引擎,整個船上的人脫離了危險;諾亞回到了母親身邊,媽媽問他爸爸呢,他說就在我後面,可是他們卻沒看到傑克遜,母子倆抱在一起為失去親人哭泣,指揮中心的人都陷入了哀默中,就在此刻傑克遜出現了,當他浮出水面與前妻兒子相擁的畫面通過監控顯示出現在大家面前時,所有的人都歡呼起來;(當時自己也鬆了一口氣,不喜歡看災難片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導演或者作者總是喜歡把相愛的情侶或者溫暖的家庭生生拆散,讓人看得撕心裂肺的痛,還好此片沒有讓人如此絕望。)最後災難結束,地球恢復平靜,一家四口出現在大屏幕上,女兒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家?」父親說:「我們就在這兒建立一個新家好嗎?只要我們在一起到哪兒都是家。」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還來得及的時候,請好好珍惜身邊的或者遠方的家人吧,不要等到你的一個轉身變成了一世的訣別。如果兒子覺得父親不夠愛你,其實你錯了,因為作為一家之長,他必須養家糊口以及擔負著這樣或那樣的責任,他想把最好的東西放到你面前,而你的冷漠刺傷了他;如果父親覺得兒子不夠敬愛你,其實你也錯了,他只是感覺不到你的愛與重視,所以想用冷漠和叛逆來引起你的注意。
當方舟的大門要關上時,尤里用他所有的力氣和希望將兒子推上了方舟而自己卻葬身於海嘯,我才開始注意這個自始至終的反面人物,哪怕再冷酷無情的人也是有愛的。他漠視小人物時的殘忍,以及在危難時刻毫不猶豫的丟掉信任他的拳擊手和女友的無情,然而在這一刻他變成了一個偉大的父親,為兒子爭取活著的權利,將希望全部寄託到了生命尾聲的那跳躍著向上的一舉。
勞拉的父親,那個美國總統在最後關頭選擇了和國民一起面對這場災難,然而再偉大的人物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就在勞拉登上方舟以為父親在指揮中心忙碌時,打來了那個訣別的電話:「勞拉,如果讓你在等船之前知道,我想你是絕不會登船的。」
影片的另一個主人公,博士再登船之前也給父親打了最後一通電話,父親很安詳的等待著災難的降臨,並告訴博士:「我跟你媽媽的這一生過得都很精彩,我們最成功的是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子。」博士父親的搭檔哈里也給一直冷戰的兒子打了多年來的第一通電話,然而卻沒來得及跟兒子說上一句話,但是導演留了一個讓觀眾想像的空間,因為哈里的小孫女說是爺爺打來的,這是不是意味著兒子已經知道了父親原諒了他去了一個日本妻子?畢竟父子之間還是有一些默契的。
影片里另一反面人物,我忘記他叫什麼名字了,在總統放棄生機後成為美國的總指揮的那個人,他像往常一樣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還跟母親說下個星期的這個時候再打,手中拿著兩張票,然而89歲高齡腦子已經不清楚且腿腳不便的母親顯然不能登船的,手中那張多餘的票已經沒有可送之人,我想這是影片中最悲哀的人吧。
......
2、愛情
在每部影片中,愛情都是不老的傳奇,它的偉大與震撼在於沒有血緣關系的兩人之間因為存在愛情可以為對方付出生命。勞拉與博士在逃難以及拯救人類的過程中發現了共同的價值觀,在人們脫離危險後,愛情就這樣順理成章的產生了。
尤里和他漂亮的女朋友,救援人員請他們出示登船卡時,他們之間相互利用的關系爆漏,尤里早就知道女友和飛行員之間的關系,因此他毫不猶豫的丟棄了女友,而他的女朋友也在後來向傑克遜承認了她其實愛的的確是飛行員,她真應該早點兒做出選擇。然而她一直選擇呆在尤里身邊,也不過是看上了人家能夠拿安225作私人飛機的財富。貪婪的人總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他們最後都沒有逃離那場災難,盡管在危難時刻他們都表現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傑克遜的前妻和戈登醫生,不說傑克遜,是因為他和前妻雖然離婚了,但他們彼此相愛,還共有一對兒女,已經成了深入骨髓的一家人。不可否認戈登醫生是愛傑克遜的前妻的,而這個女人顯然也是被對方吸引的,曾一度認為是愛他的,只是在最後關頭她才明白誰才是自己等的人,導演給戈登的結局看似殘忍,其實在愛情上這是最好的歸宿,藝術是高於生活的,也許在現實世界裡什麼都不如活著更有意義,而在藝術里的愛情總會以一種悲劇來成全另一場喜劇,傑克遜一家在一起了,他們都不會忘記戈登,尤其是被他愛的那個女人,他永遠活在她的心裡。我想說的並不是得不到愛情的人都應該以死亡這種悲壯的方式活在對方生命中,而是想說如果不能夠和我們愛的人在一起,請把最美好的自己留給他/她,然後退出他/她的生活,成全他/她的幸福,那麼我們就會永遠以最好的形象出現在那個人的回憶中。
......
3、友情
友情在這部影片里表現得並不是很多,畢竟在鋼筋水泥的現代社會,很少再有人關注一些與我們毫無血緣關系的人了,何況是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只有博士的朋友在死亡到來之前的那通電話。但那個鏡頭是一家三口相擁著等待死神的降臨,毫無畏懼,也許親情真的更為偉大吧。
4、責任和人性
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友情,但是影片中人與人之間,完全的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認識的人,在關鍵時刻都沒有隻顧自己逃命而放棄別人的生命,是責任還是人性的偉大,我無法區分。飛行員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駕駛那架安225,只是為了讓其他人安全降落,甚至尤里根本就不領情,更不會因此更感激他,他應該是知道的,然而還是選擇了犧牲。
尤里的女朋友在閘門合上前一霎那,把傑克遜的女兒麗莉推了上去,而自己卻失去了逃生的機會;
那個中國藏族老太太說:「我們都是地球的兒女!」這句話道出了人性的良知,也是對整個影片中那一個個對生命的尊重的行為的詮釋,她代表了最平凡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
博士則代表了社會上層人物,不管是底層也好,上層也罷,他們都是人類道德規范的象徵。
E. 急求一篇觀後感。3000字以上。電影隨意。自己寫的最好。網上抄的話要求不可以很容易就搜到原文
影片《左右》觀後感
影片中的世界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歷史發生關聯的,這種歷史既包括已流逝遠去的過去歷史,也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當下歷史;既包括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也包括看來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歷史細節。不過,當下的那種細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夠得上歷史么?進一步說,從電影的歷史題材創作與改編角度說,這種當下的細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資格被視為歷史題材呢?王小帥新近編導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紅德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多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對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報紙報道的當前發生的真實而又離奇的「歷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兒子與前夫再懷孕」①。准確點說,這看來不過是一個被通常的「大歷史」觀忽略不計的微小的歷史事件,屬於「小歷史」。對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或改編來說,重要的不是歷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與小,而是對它的影像意義闡釋得怎樣。如果影像意義闡釋取得成功,被賦予了歷史合理性,那麼「小歷史」也可能釋放出「大意味」來。同時,這個離奇的小歷史事情在這部影片的影像闡釋中,可以說觸及了當前建設「和諧社會」這一主流題材。在建設「和諧社會」成為政府國策的年代,靠什麼去保障「社會和諧」順利實現?對此,不僅政府各級組織、學術界、社會公眾等在探索,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開著富有啟迪的思考。當然,影片製作者未必有意識地要讓影片與上述國策及當下的社會歷史軌跡直接掛鉤,不過在我們的觀看和闡釋中,即使不去有意識地做出這種關聯但這種關聯畢竟也可以無意識地出現,因為影片製作者總是生活在這個特定的當下歷史場域中並必然對此有所表達。
一、挑戰倫理極限
影片是從枚竹帶著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備「做愛」開始的,在彎彎曲曲的小區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駛的汽車,到底要把這對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從一開始就似乎在告訴觀眾:建設「和諧社會」並不意味著這個社會始終處處和和氣氣、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機四伏,動盪不安,甚至連一個懷孕決定也可能導致兩個和諧家庭同時趨於破滅。人到中年的售樓員枚竹(劉威葳飾演)與設計師老謝(成泰燊飾演)被告知,久燒不退的女兒得的竟是絕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擊的母親枚竹,不得已求救於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飾演)結婚的前夫、工程隊老闆肖路(張嘉譯飾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沒成功。為挽救女兒生命,枚竹情急中決定同這位前夫通過人工授精再生一個孩子,以便用新生兒臍血救活愛女。這個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異決定,立即給兩個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倫理與情感挑戰。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沒成功、醫院拒絕再做後,枚竹最後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懷孕生子救女。這就使得這兩個家庭的命運被導向一種倫理與情感極限。可以說,這一連串並且步步升級、直至倫理極限的救女行動,給這兩對中年夫妻帶來了巨大的倫理挑戰及情感沖突,迫使他們一再地陷入選擇的困窘中。應當講,影片的具體講述方式是頗具匠心的,這可以從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處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見出。
在故事的開端,我們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謝及女兒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諧甜美的:老謝對女兒的愛完全如親爹一樣。但高燒不退的女兒被醫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時,影片只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遠景:在醫院的樓道遠端,醫生和護士對著枚竹講了兩三句話後離開了,撇下枚竹孤單一人。只見她似乎突遭沉重一擊,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搖晃欲倒,但又頑強地堅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沒有一句話陳述,更沒有畫外音介紹,但觀眾卻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隨後的故事進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機焦點所在。這種幾乎無聲的含蓄有致的敘述,不僅在開端而且也貫穿到影片的全過程,取得了言簡意深的美學效果。
影片的這種含蓄式開端同隨後故事發展上的處理原則是一致的。枚竹的決定不僅威脅到她自己現在這個家的和諧,而且也威脅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諧。每當肖路被枚竹叫來家裡或醫院看望女兒或商討處理辦法時,厚道的老謝總是主動提出去樓下買盒煙以便迴避。在下樓買煙的幾次重復敘述中,影片都沒有刻意渲染老謝面對妻子前夫時的復雜的內心活動,而是點到即止,盡量以內斂方式去傳達。這種內斂方式總體上符合這位中國式父親的性格特徵。內斂處理也體現在肖路與董帆之間的夫妻爭議上。董帆結婚幾年來一直想要孩子卻被肖路拒絕,想不到他卻要同前妻再生一個,這打擊是巨大的和幾乎難以承受的。離婚的威脅也降臨這對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終沒讓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發生面對面沖突,而只是安排後者和同事突然闖到枚竹家中想見卻未遇。但見到老謝和女兒的悲情場面已足以讓董帆感動了。這場特殊的未遇的見面,鮮明地體現了影片的內斂風格,遠比讓她倆直接沖突更有表現力。
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突出特點在於,盡量減少宏大的空間場面而更多地滿足於局部空間或室內場景中的表現。這種盡量壓縮或抽離廣闊空間的做法,自然讓我想到德國美學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沖動」與「空間恐懼」之說:他相信,人類存在著兩種沖動:移情沖動和抽象沖動。「移情沖動是以人與外在世界的那種圓滿的具有泛神論色彩的密切關聯為條件的,而抽象沖動則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內心不安的產物……我們把這種情形稱為對空間的一種極大的心理恐懼。」沃林格特地談到,東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藝術突出地表現了這種抽象沖動。他們「困於混沌的關聯以及變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發出了一種巨大的安定需要,他們在藝術中所覓求的獲取幸福的可能,並不在於將自身沉潛在外物中,也不在於從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於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來,並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恆。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便在現象的流逝中尋得了安息之所。他們最強烈的沖動,就是這樣把外物從其自然關聯中,從無限地變幻不定的存在中抽離出來,凈化一切依賴於生命的事物,凈化一切變化無窮的事物,從而使之永恆並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絕對的價值。在他們成功地這樣做的地方,他們就感受到了那種幸福和有機形式的美而得到滿足。確實,他們所得到的只能是這樣的美,因此,我們就可稱經過這種抽象的對象為美。」② 王小帥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這種抽象美學,但他的選擇和取捨卻告訴我們,他對廣闊的空間表現不感興趣或不予信賴,而是有意識地從無限的廣闊空間退卻,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間或室內空間展開敘述。這無疑也可以理解為別一種抽象沖動的運用。上面說的含蓄和內斂,其實都與這抽象式表現相合拍,也就是對世界採取簡約化、凝練式處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沒有絲毫的渲染或放縱意圖,而是繼續上述含蓄、內斂及抽象路線,最大限度地展現了節制的原則。觀眾像影片開頭時那樣跟隨已經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車的左右搖晃中再次來到出租房,他們如何合作完成這次離婚夫妻間的特別的「偷情」或「外遇」儀式呢?影片把他們之間那種尷尬、拘謹而又急切、企盼等復雜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尤其是兩人在床上被窩里躊躇著始終無法進入「交配」角色時,共同的救女話題把他們從尷尬中解救了出來,雙方都發自內心地生出對女兒的深切的愛和對新生兒的熱烈期待。於是,觀眾看到大紅被子覆蓋下的兩人肢體終於緩慢地而堅決地疊合到一起,完成了神聖的交合儀式。如果把這儀式的瞬間看成全片高潮的話,那麼這高潮雖是感人的卻不是煽情的;雖是表現的卻不是鋪陳的。因為,兩人這時呈現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變成跨性別的具有最後的救贖功能的偉大的愛。也就是說,不再是普通的性愛或情愛而是最高的聖愛在這里釋放出不同凡響的感人力量。為了突出這種效果,影片的表現是高度節制的,可以說節制到幾乎不可能再節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導演可能會選擇至少多一倍的膠片長度去縱情表現。
影片的結尾與此相類:兩對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飯。充滿愛意的董帆為丈夫盛了滿滿一碗米飯,並且不斷夾菜,顯然意在為他「勞累」後滋補身子;自以為瞞過老謝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從手機中得知真情的老謝坐到一起吃飯,老謝突然平靜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從而使未來家庭矛盾圓滿解決。影片就這樣結束在意猶未盡的平淡中,愛的烏托邦情景已然展現,該說的都已說完,剩下的就是由觀眾自己去想像了。
二、簡約與蘊藉及其美學淵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合起來可以說共同體現了簡約化原則,這就是說,盡可能舍棄對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僅僅從中抽離出它的最簡單而化約的表現形式。這種簡約化表現有兩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弱影片的人為色彩、去除令人厭倦的做作成分,加強它的生活客觀性;另一方面可以蘊藉深厚地傳達編導的表達意圖,體現一種蘊而不發的深長效果。
王小帥在這里展現的對於簡約化和蘊而不發的美學追求,與中國古典美學歷來推崇的「蘊藉」原則是吻合的。「蘊藉」又作「醞藉」或「蘊籍」,「蘊」的原義是積聚、收藏,引申而為含義深奧;「藉」的原義是草墊,有依託義,引申而為含蓄。「蘊藉」在文藝領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狀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在分析文體問題時指出:「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即那些命意淺顯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醞藉」。他明確地把「醞(蘊)藉」作為評價文學作品成就的重要標准之一。他甚至強調「深文隱蔚,餘味曲包」,意義深刻的文章總是顯得文采豐盛,而把不盡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這樣的文章才能「使醞藉者蓄隱而意愉」,令喜好「醞藉」的讀者閱讀「醞藉」之作而充滿欣喜。清初賀貽孫在《詩筏》中指出:「詩以蘊藉為主,不得已而溢為光怪爾。蘊藉極而生光,光極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諸大家,各有一種光怪,不獨長吉稱怪也。怪至長吉極矣,然何嘗不從蘊藉中來。」在他看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和李賀等唐代大詩人的詩作,之所以各有一種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於把「蘊藉」放在頭等重要地位。能「蘊藉」而後生「光怪」,可見「蘊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認為:「所謂蘊藉風流者,惟風流乃見蘊藉耳;詩文不能風流,畢竟蘊藉不深。」這些表明,「蘊藉」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常用概念,強調文藝語言與意義應當蘊蓄深厚、餘味深長。王小帥是否有意遵循中國古典美學的上述原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識的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恰恰體現了古典美學傳統在現代電影藝術樣式中的復活,表明這種古老的美學原則在現代藝術樣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現力。
三、愛的烏托邦
影片通過這樣的簡約化與蘊藉式故事講述,希望獲得怎樣的觀影效果呢?這可以從影片的中英文名稱上獲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為《左右》,寓意著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倫理上左右為難的境遇。而王小帥在選擇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稱時,給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賴愛》這名稱。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來就把編導的表現意圖幾乎和盤托出了:人生難免遭遇災難或風險,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但憑借愛終究可以脫困。在影片中,來自枚竹的母愛、老謝的繼父之愛、肖路的生父之愛,以及來自董帆的對丈夫與前妻所生女兒的同情之愛,終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讓他們左右為難的困窘,把他們引向新的和諧的希望之旅。這顯然幻化出一種空前理想的愛的烏托邦,為充滿危機意識或憂患意識的當代人提供了一種影像的撫慰。
引申而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則寓言,是當前「和諧社會」建設時期人們遭遇的生活危機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種想像態凝縮形式。影片中的兩個家庭的成員、兩對夫妻本來都是「好人」,堪稱「和諧社會」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諧市民典範。但即使是這樣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員,也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或災難擊中而陷於失諧或不和諧境地。「和諧社會」何以保障?影片給出的是愛,是一種植根於普通親子之愛和男女之愛而又同時跨越它們的神聖的愛。這種愛驅使枚竹不顧一切地拯救女兒於絕症中。但這種救贖性的愛本身卻必然引發新的倫理危機,這就是導致老謝、肖路和董帆同時處於艱難的選擇與承擔的風險與困窘中;但仍然還是通過這種無邊的聖愛,上述三人最後都發自內心地接受了枚竹的驚人選擇,並且願意傾力承擔其導致的新的倫理後果。這時,這種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愛,終於可以跨越通常的人倫之愛,而具有超常的終極性倫理意味。愛,一種神奇的愛可以逢凶化吉、消災避禍,成為人們通向「社會和諧」的制勝法寶。由此看,影片無疑體現了一種鮮明的愛的烏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關這部影片的這種烏托邦意味的闡釋多少可以成立,那麼,在更寬廣的中國大陸電影平台上,可以見出一種涵蓋主旋律影片、商業大片和藝術片的共同的值得關注的現象。主旋律影片近年顯示了一種我所稱的「儒學化轉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愛當作「和諧社會」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顆子彈……》(又名《仁槍》)、《千鈞·一發》、《我的左手》等。就連商業大片如《集結號》也把仁愛輸入穀子地鳴冤叫屈的言行中,體現了特殊的愛的力量。向來不顧票房而以境外得獎為重的藝術片,也逐漸地加重了愛的表現程度。從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中,不難聆聽到充滿生存風險的底層社會對非婚前妻及女兒的執著的濃烈親情,對偶遇的路人小馬哥的同情的愛等。同屬藝術片,王小帥的《左右》沒有跨越《三峽好人》那種愛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獨特的開拓。與《三峽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顯鋪陳和超現實的虛擬相比(如關於人民幣的符號學闡釋、「飛碟」降臨的超現實刻畫等),《左右》更多地呈現出簡約化和蘊藉式敘述,是要以這種節制的方式導向可以惠及全社會的愛的倫理烏托邦的建立。我想說的是,我們當下的「和諧社會」的建立不能單純依靠烏托邦,但也離不開合理的烏托邦實驗。對此,《左右》無疑可以激發我們當下的歷史想像
花了很長時間找的,希望採納!
如果不滿意,可以上豆瓣網,上面有很多優秀點評,希望你能成功!
F. 求電影觀後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啟發的
《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這部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時候在家曾看過一次,當時首先是被當時封建王朝迴光返照下的強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當時稱之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的宏大,秀麗,驚世駭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無不映射出宏麗,智慧與強盛,留戀忘返。當珍寶被搶走,當瓷器無情地被搗毀,當那把罪惡的火把從一窗一木燃燒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無盡的惋惜和深深的憤恨。今天在課堂上再次觀看,心靈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過一次圓明園,獨自游盪在這個曾令世界都驚嘆著迷的園林,已無法再尋見當時的震撼。昔日宏偉秀麗的樓閣,景觀已經盪然無存,所留下的只有靜靜的地基在品味著似夢般的過往,空乏的言語也無法表達出當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絲淡淡的落寞。當在西洋景觀遺址看到那些斷壁殘垣時,心中那份落寞更是無以言表,一種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當再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不禁將其中的繁華於今日之蕭條加以對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種震撼,一種警示,是無盡的深思。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於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蓋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因而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大文豪雨果的敘述沒有一絲的誇張——「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一個人民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遙遠的亞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寄託著中國太多的自豪和驕傲。「希臘有巴黛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聖母園,東方有圓明園。」
當大火吞噬這一切的時候,悲傷不言而喻,但那份對英法那份憤恨外,一絲屈辱定然不會沒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後就是屈辱,圓明園的焚毀正是那份屈辱的一點。當那火燒三天三夜後,我們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應該在那昏暗的天空下驚醒吧。一個泱泱大國,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跨過了康乾盛世,傲然於東方,卻被彈丸小國,區區兩萬人攻破京都。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學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學看成一種玩樂,乾隆更是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夷狄之物純屬取樂之工具,還自以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機械取水換成人力,可笑可悲。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目空一切,多次拒絕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視「科技」為玩物喪志的東西,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時代。然而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西方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先進的工業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國註定要從瑰麗的天國中墜落,這樣悲劇性的命運是無法逃脫的!今天的 只能在滿目蒼遺、斷壁殘垣中尋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諺說的一樣,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
鴉片戰爭之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雙方大戰然而清軍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當時的英軍統帥就說這樣一個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裝備可以征服世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聽過一位袁偉時教授說過什麼是大國,他曾說過一個大國最根本的是有沒有一個自我更新能力很強的政治制度。當時的中國依然是封建統治下的君主專制,沒有絲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續著傳統的四書五經的科舉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當外來思想來到中國而是被視為不懷好意,是想顛覆我們中國的,還製造幾次大事件。到康熙時期只留下所謂技藝人,來為皇家服務,其他的一並驅出,而且留在中國的只許信教,不許傳教,也不許離開中國。將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斷。康熙的後人更是孝順,謹遵聖祖遺訓,高唱著祖宗法不可滅的人倫道德,做著大國的美夢,一直不肯打開國門,把國家的生機給掐斷了。而英國自1215年頒布《大憲章》後,一直探索新制度,經過幾百年的探索,終於在1640年爆發英國大革命,為英國的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此時的中國,滿族人終於經過幾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開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國,延續著幾千年制度,唱著大國的幻曲。
圓明園已隨那段歷史而只剩斷壁殘垣,如今,所有的繁華都煙消雲散,只是那些殘垣靜靜的躺在草叢中,這個見證大國奢華的園林隨著大國屈辱而離去,有人說重修圓明園,但是更多的人認為沒必要,我說也是,就讓它在哪吧,一個民族的屈辱總要留下些什麼,它留下的不僅僅是斷壁殘垣,它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後的思考應該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知恥而後勇,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澤東所說,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進,在這個見證者的鞭策下,民族,中華民族,只有前進,才能更好的傲然與世界民族之林。
G. 八年級語文三千字作文電影觀後感
我們說好不分離,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與時間為敵,就算與全世界背離
我心中念想的友情,是像百合的潔白與清純,不添一絲雜質的純凈.錯過的與未錯過的人,都在對的時間里,一同,約好了似的,走出我的生活.
林蕭說,她沒有南湘那麼的漂亮,沒有顧里那麼的精緻,更,沒有唐宛如那麼的over,她只是萬千平凡女生中最普通的一個.但是我想說,其實她錯了,她是最被老天眷顧的那一個.沒有顧里公主般的高貴,沒有南湘眾星追捧般的孤傲,沒有唐宛如自我的灑脫,她所具有的氣質,是淡然的隨性,那就像,漫篇濃墨重彩的水彩畫里沁人的一抹白色,那樣隨性的一筆,優雅淡然,卻又直抵心臟,靚麗多姿.
你可能會說,因為林蕭是主角,所以我吹捧她,那麼你就錯了.只不過是,普通的普通,有種惺惺相惜的同感.我欣賞她的生活態度,當然也自愧不若她那般的隨性,這本該是人人都具有的氣質,卻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給out掉了.你知道嗎,其實,淡然也是一種美好.
他們都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多麼的傳奇,其實這不過是人人都表演過的一場話劇.
初看小時代時,並未有所打動,畢竟只是一場電影,一個虛擬的故事,又能有多少感觸呢.酒溫過了更純,茶泡過了更香,而它也是如此.我承認,裡面的極盡奢華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接觸到的,但那個故事卻是我們大千世界能容納的,友情,加上愛情.
把我們生命中的人分為兩種,一是過客,二是住進心裡的人.過客終究只是過客,時光一拂,它們就隨風而散了,甚至,不帶走一片雲彩,不留下一抹痕跡.第二種,便是用生命在歌唱,是雕刻在石頭上,永遠無法抹去的一筆,即使,只是一個角落,一個芝麻點,總之,它占據了你的心臟的一部分,是你無法忘記的.
南湘,顧里,林蕭,唐宛如,他們把生活留給了自己,然後,把青春都奉獻給了對方.她們給對方貼上了一輩子的標簽,這樣,才會永遠永遠不分離,一直一直在一起.有心的人,怎能不被這刻骨銘心的友情感動呢?
我說,愛情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友情、親情都能比得上愛情,因為她們把對方刻在骨子裡,要帶上一輩子.
我還想呀,為小時代添上一個結局,就是在南湘講演的那個時候,她會說,「如果可以,我也想把你們唱進我的歌聲里,即使青春的河流漸行漸遠,我們依舊,心照不宣.你們,就是我的地老天荒.」
故事完結,曲終不離,願我們的青春,像她們一樣美好,在這個炙熱的夏天,開出一朵美麗嬌艷的花.
劇終
H. 韓國素媛電影觀後感3000字
那些被侮辱與殺害的素媛們
《素媛》是一部關於幼童性侵案的韓國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催淚指數無影能及。故事主人公叫素媛,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有著純凈的雙眼,和蜂蜜般的笑容。但在一個下暴雨的清晨,她在上學路上被強暴了,身心受重創,奄奄一息,下體流血不止,直腸到大腸的最頂端,多發性創傷與撕裂,大腸與小腸部分壞死。截去之後,醫生重做了人工肛門,從此,她的腰間多了一個便袋,像被翻出的污穢內臟,伴隨她陰霾密布的餘生。
我相信對於素媛的痛苦來說,任何安慰都如同隔靴搔癢,在她被踐踏過的身體深處,是一個永遠無法填補的黑色深淵,涌動著羞恥、戰栗、恐懼、不安、噩夢、絕望、否定、懷疑……而陽光下的歡娛,遠遠沒有與之分庭抗禮的分量。
可我深知,素媛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
她的不幸不言而喻,而幸運則在於她生長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里,在這個社會里,民眾也具有人性的劣根,但遇上大是大非,腦子大多很好使。他們絕不寬容無底線的惡,會以強大輿論和實際行動,督促法律對作惡者實施懲罰,並為受害者建立一個情感特區,在這里,她會得到真誠的安慰,和無私的救助。
看完這個電影之後,我和老媽在飯桌上閑聊,她一邊嚼著一塊胡蘿卜,一邊滿不在乎地說:「這種事情太多了,以前鄉下就經常發生,我都知道好幾件,但這些被強奸的女孩人家都不可憐的,村裡人會喊她破鞋,或者爛貨、賤逼什麼的,以後嫁人都難嫁,媒人都不會去她家提親。」
在母親的不以為然中,我想起我所親歷過的類似事件。
那時我還是一所鄉鎮中學的老師。有一回,一個初二年級的班主任在辦公室里,一邊批改作業,一邊漫不經心地說,「呵,你們知道不,我班裡有一個女孩肚子大了?」大家紛紛抬起頭。她提高聲音,繼續說,「開始的時候還以為是長胖了,等到肚子已經大得不像話時,才感覺不對勁,一問,才知道是懷孕了,六七個月了。問她是誰乾的,開始怎麼也不說,到最後說了。你們猜是誰?是她爹,親爹。」
聽眾果然都很興奮,七嘴八舌地追問詳情。後來知道是個老鰥夫,性慾發作時就把女兒們推在床上,在那個關起門的家裡,他創造了一個罪惡的極樂世界,但之於女孩們來說,她們一生的燦爛可能就此被摧毀。
「也真是頭畜生,怎麼也不管管?」
「誰管得了?是她們的親爸,要是她爸坐牢了,誰來養她呢?!」
辦公室有一陣短暫的寂靜,然後是嘆息,再然後,有人戲謔著說:「把那個女孩叫過來讓我們看看唄!」
那個下午,女孩被叫了過來,站在辦公室里接受一幹人的檢閱。那是個長相平庸的女孩,焦茶色的頭發擰成一個細小的馬尾,臉是扁平的,耷拉著兩只肉泡眼,穿著寬大的校服,有點臟,腹部有些隆起了。她低著頭,縮著肩,人往前努力地弓著,不停地用手將校服下擺往下揪一揪。
大家左一眼右一眼地掃著她,過了陣子,這個展覽品就被班主任打發走了。本來嘛,叫她來也沒別的什麼事。
她走後,辦公室里沸騰起來。
「這么小,發育都不成熟呢,就遇到這種事,以後肯定是一身的病……」
「孩子這么大了,流是難流了,肯定得引掉。唉,這丫頭以後怕是做不了媽媽了……」
「這種事多了去了。」一個人忽然湊了過來,眼睛左右瞟了一下,壓低聲音說,「我們學校那誰誰的父親,不是某某村小的校長嗎?村裡有人把他告了,說睡了好幾個五六年級的學生……」
「啊?真的假的,後來怎麼樣?」
「什麼怎麼樣,不還是好好地在上課嗎?」
……
在這些七七八八的聲音里,有一句模糊又清晰的話傳了過來,「真有意思,呵呵!」
後來,這個可憐的孩子輟學了,她挺著又大了一輪的肚子離開學校。走的那天我看見她的父親,臉是紫泥色的,乾瘦,看起來挺木訥,是任何村頭的柏樹下都會坐著一兩個的莊稼漢。他用一根扁擔挑著女兒的被褥和箱子,和女孩相隔很遠地走著。女孩跟在後面,低著頭,忽然揀起一顆石子,砸中他的後腰。
以後我再沒有見過她。
我不知道那個只有13歲的女孩,將如何卸下生命無法承受的重荷,如何在問題接著問題、麻煩接著麻煩的歲月里,巧妙度過一生,又該用何種方法何種物質,來填補她被金屬器具掏空的腹腔,和靈魂深處可怕的空洞。
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當我後來讀到魯迅對國民性批判的一些文章,耳邊總會出現一種幻聽,「呵呵,呵呵……」
這件事情過去不久,我們學校又發生了一件大事——那真是一個多事之秋,這真是一個多事之世。
下學期開學初,學生們剛剛報完名,領完書回家,周日下午再返回學校。鎮中學的學生分散在十里八村,往返都會經過山嶺、河流、密林等危機四伏的無人區。果然,在返校的過程中,有人出事了。
晚自習的教室里,一個女生沒有來。班主任是一個年輕女老師,很怕出現什麼岔子,四處打聽學生的下落。無果。晚自習結束之後,又到每一個寢室里去詢問,依然杳無音訊。她擔心有問題,趕緊匯報領導,那時候沒有手機與電話,不能及時問詢家長,只好互相安慰著,說應該沒什麼事吧。
一個輾轉難安的夜晚就這樣過去了。當凍白的清晨來臨,她以為一切又會重歸秩序,女孩會若無其事地坐在教室里。
但女孩還是沒有來。
老師請了假,去了女學生的家。從學校去村莊的路大概有十幾里,有一半是公路,有一半是山路,其中三四里的地方,全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偶爾能聽見野獸的嗥叫。在山路上走了將近一小時,她到了女孩的家,父親說:「禮拜天下午她去了學校,一定的,我是看著她出門的……」
這時候,有些關於危險的猜想就再也不能迴避了。老師和家長報了警。報警後的兩三天里,小鎮都籠在一種莫名的興奮當中,人們翹首以待,彷彿生活終於有了一點盼頭。鎮派出所所有的警力都出發了,和旁觀的人一樣,也帶著莫名的興奮感,去盤查村莊里的每個人。
當天,他們就找到了線索,一個在地里鋤地的農民,曾經聽見女孩的呼救聲和哭喊聲。以那點聲音為圓心,警方在周圍的山野四散尋找。後來,他們在一個岩洞門口,一堆雜亂的枯草中央,看到了已經死去的女孩,以及一塊沾著血肉的石頭。女孩赤身裸體,下身一片血污。
民警們在附近村莊搜查,把全村男人都叫到村公所門前的地坪里,脫掉全身衣服,查看他們是否有掐痕或摳傷。
作惡者輕而易舉地被找到了,幾乎沒費力氣,男人就招供了他奸殺女孩的事實。那天他扛著鋤頭准備去地里,在小路上看見隻身返校的女孩,見女孩貌美,忽生邪念,拉住她就往山上拖。她大聲呼救,掙扎得很厲害,他害怕起來,慌亂間拿起旁邊的石頭砸了兩下,見不動彈了,就脫下她的褲子。完事以後,才發現女孩的身體已經涼透了。
這件事情在一個乏善可陳的小鎮所引起的蝴蝶效應可想而知。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大家在茶餘飯後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王家漢子和李家婆端著飯碗聚在一起,總會這樣開始他們的嘮嗑。
「唉呀,真是畜生,豬狗不如啊。」這個畜生幾乎不用實指,人們都知道所言為誰。
「那人判了多少年?」
「怎麼就盯了一個小姑娘呢?」
更有一些油皮的地痞,笑嘻嘻地說,「這傢伙夠猛……」
周末的時候,我回到家,正是天色漸暝的時候,鄰居的胖蘭來我家串門。
胖蘭是我們村裡最胖大潑辣的悍婦,是那種像XX黨一樣,自以為可以代表屁民意志的人物,也確實,她當了一個小官:村婦女主任。平日里,她和我母親的關系並不好,但那些天不知怎麼回事,忽然間有一種氣氛,使她們變得親密起來。
她鑽進我家黑洞洞的灶間,對我媽說,吃了啥好東西?
母親答了些什麼我忘了。
只記得她們很快就轉到了那個熱鬧的話題上。
胖蘭說:殺千刀的!
母親說:是,真是殺千刀的!
我心裡也想:對,真是該千刀萬剮!
但胖蘭後來說了一番話,我至今難忘。
她用那一貫的漫不經心,但又不容置疑的口吻說:「其實,這也並不能全怪那個男人,我聽說啊,這個姑俚發育得挺早,兩只奶已經鼓起來了,平時也好騷的,11、2歲的人,就喜歡跟崽俚玩,就不正經嘛,那老男子漢哪會不打主意。要我說啊,這種事情,兩人都有錯,男人不對,女孩子自己也不檢點,怎麼就不強奸別人呢?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母親還在和胖蘭說著什麼,我卻聽不見了。我站在灶火的黃光中發著怔,忽然感到所有惡都是被預先允許了的,民眾的愚昧與冷漠,一直在為其大開綠燈。在罪惡面前,沉默已經是一種默許,而對受害者的變相非議,已經是助紂為虐、落井下石。
當魚肉開始為刀俎開脫,當羔羊開始為惡狼辯護,當奴隸開始為奴隸主說話,當受虐者開始為施暴者歌功頌德,那麼這就是一個良知垮台、道德破產和理性崩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素媛們比比皆是,可是她們的劫後餘生中,那個哭泣的小胖子永不會來,那些卡片永不會來,那個溫暖的香腸人永不會來,那個心理疏導的阿姨永不會來。只有流言與歧視接踵而至,它們帶著臭哄哄的唾沫星子和冰刀般的目光,對受害者繼續施加傷害。
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在我所成長的中國鄉村,我看見的悲劇周圍涌動的,多是幸災樂禍的快感,而非惻隱、羞恥、是非之心。於是魯迅說:「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電影里,當素媛躺在病床上,用怯弱的聲音說:「我做錯什麼了嗎?」
親愛的孩子,你當然沒有錯。就如同善良沒有錯,天真沒有錯,美好沒有錯。
錯的是大人們,大人沒有陪伴好你,沒有建立健全的保護機制,沒有理想的教育,法律沒有弘揚正義、嚴懲罪惡,心理救助機構也不完善。一切都是大人的錯,與你無關。
從電影中出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內心悲戚,甚至憤怒無以言表。然而,我所希望的極其有限,每一個童年都能明亮而芬芳,不被罪惡所光顧,倘若很不幸遇見了,在那圍觀事件的人群里,也不再有「呵呵」怪笑的聲音,沒有嗜腥嗜血的變態慾望。每個人都能懷揣著悲憫與同情,對那個被侮辱與殺害的素媛說:親愛的寶貝,你沒有錯!
如此簡單。
轉載自豆瓣電影 周沖ID
I. 一篇3000字的有啟迪意義的電影觀後感
影片《左右》觀後感
影片中的世界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歷史發生關聯的,這種歷史既包括已流逝遠去的過去歷史,也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當下歷史;既包括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也包括看來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歷史細節。不過,當下的那種細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夠得上歷史么?進一步說,從電影的歷史題材創作與改編角度說,這種當下的細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資格被視為歷史題材呢?王小帥新近編導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紅德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多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對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報紙報道的當前發生的真實而又離奇的「歷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兒子與前夫再懷孕」①。准確點說,這看來不過是一個被通常的「大歷史」觀忽略不計的微小的歷史事件,屬於「小歷史」。對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或改編來說,重要的不是歷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與小,而是對它的影像意義闡釋得怎樣。如果影像意義闡釋取得成功,被賦予了歷史合理性,那麼「小歷史」也可能釋放出「大意味」來。同時,這個離奇的小歷史事情在這部影片的影像闡釋中,可以說觸及了當前建設「和諧社會」這一主流題材。在建設「和諧社會」成為政府國策的年代,靠什麼去保障「社會和諧」順利實現?對此,不僅政府各級組織、學術界、社會公眾等在探索,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開著富有啟迪的思考。當然,影片製作者未必有意識地要讓影片與上述國策及當下的社會歷史軌跡直接掛鉤,不過在我們的觀看和闡釋中,即使不去有意識地做出這種關聯但這種關聯畢竟也可以無意識地出現,因為影片製作者總是生活在這個特定的當下歷史場域中並必然對此有所表達。
一、挑戰倫理極限
影片是從枚竹帶著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備「做愛」開始的,在彎彎曲曲的小區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駛的汽車,到底要把這對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從一開始就似乎在告訴觀眾:建設「和諧社會」並不意味著這個社會始終處處和和氣氣、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機四伏,動盪不安,甚至連一個懷孕決定也可能導致兩個和諧家庭同時趨於破滅。人到中年的售樓員枚竹(劉威葳飾演)與設計師老謝(成泰燊飾演)被告知,久燒不退的女兒得的竟是絕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擊的母親枚竹,不得已求救於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飾演)結婚的前夫、工程隊老闆肖路(張嘉譯飾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沒成功。為挽救女兒生命,枚竹情急中決定同這位前夫通過人工授精再生一個孩子,以便用新生兒臍血救活愛女。這個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異決定,立即給兩個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倫理與情感挑戰。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沒成功、醫院拒絕再做後,枚竹最後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懷孕生子救女。這就使得這兩個家庭的命運被導向一種倫理與情感極限。可以說,這一連串並且步步升級、直至倫理極限的救女行動,給這兩對中年夫妻帶來了巨大的倫理挑戰及情感沖突,迫使他們一再地陷入選擇的困窘中。應當講,影片的具體講述方式是頗具匠心的,這可以從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處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見出。
在故事的開端,我們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謝及女兒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諧甜美的:老謝對女兒的愛完全如親爹一樣。但高燒不退的女兒被醫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時,影片只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遠景:在醫院的樓道遠端,醫生和護士對著枚竹講了兩三句話後離開了,撇下枚竹孤單一人。只見她似乎突遭沉重一擊,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搖晃欲倒,但又頑強地堅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沒有一句話陳述,更沒有畫外音介紹,但觀眾卻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隨後的故事進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機焦點所在。這種幾乎無聲的含蓄有致的敘述,不僅在開端而且也貫穿到影片的全過程,取得了言簡意深的美學效果。
影片的這種含蓄式開端同隨後故事發展上的處理原則是一致的。枚竹的決定不僅威脅到她自己現在這個家的和諧,而且也威脅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諧。每當肖路被枚竹叫來家裡或醫院看望女兒或商討處理辦法時,厚道的老謝總是主動提出去樓下買盒煙以便迴避。在下樓買煙的幾次重復敘述中,影片都沒有刻意渲染老謝面對妻子前夫時的復雜的內心活動,而是點到即止,盡量以內斂方式去傳達。這種內斂方式總體上符合這位中國式父親的性格特徵。內斂處理也體現在肖路與董帆之間的夫妻爭議上。董帆結婚幾年來一直想要孩子卻被肖路拒絕,想不到他卻要同前妻再生一個,這打擊是巨大的和幾乎難以承受的。離婚的威脅也降臨這對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終沒讓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發生面對面沖突,而只是安排後者和同事突然闖到枚竹家中想見卻未遇。但見到老謝和女兒的悲情場面已足以讓董帆感動了。這場特殊的未遇的見面,鮮明地體現了影片的內斂風格,遠比讓她倆直接沖突更有表現力。
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突出特點在於,盡量減少宏大的空間場面而更多地滿足於局部空間或室內場景中的表現。這種盡量壓縮或抽離廣闊空間的做法,自然讓我想到德國美學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沖動」與「空間恐懼」之說:他相信,人類存在著兩種沖動:移情沖動和抽象沖動。「移情沖動是以人與外在世界的那種圓滿的具有泛神論色彩的密切關聯為條件的,而抽象沖動則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內心不安的產物……我們把這種情形稱為對空間的一種極大的心理恐懼。」沃林格特地談到,東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藝術突出地表現了這種抽象沖動。他們「困於混沌的關聯以及變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發出了一種巨大的安定需要,他們在藝術中所覓求的獲取幸福的可能,並不在於將自身沉潛在外物中,也不在於從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於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來,並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恆。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便在現象的流逝中尋得了安息之所。他們最強烈的沖動,就是這樣把外物從其自然關聯中,從無限地變幻不定的存在中抽離出來,凈化一切依賴於生命的事物,凈化一切變化無窮的事物,從而使之永恆並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絕對的價值。在他們成功地這樣做的地方,他們就感受到了那種幸福和有機形式的美而得到滿足。確實,他們所得到的只能是這樣的美,因此,我們就可稱經過這種抽象的對象為美。」② 王小帥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這種抽象美學,但他的選擇和取捨卻告訴我們,他對廣闊的空間表現不感興趣或不予信賴,而是有意識地從無限的廣闊空間退卻,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間或室內空間展開敘述。這無疑也可以理解為別一種抽象沖動的運用。上面說的含蓄和內斂,其實都與這抽象式表現相合拍,也就是對世界採取簡約化、凝練式處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沒有絲毫的渲染或放縱意圖,而是繼續上述含蓄、內斂及抽象路線,最大限度地展現了節制的原則。觀眾像影片開頭時那樣跟隨已經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車的左右搖晃中再次來到出租房,他們如何合作完成這次離婚夫妻間的特別的「偷情」或「外遇」儀式呢?影片把他們之間那種尷尬、拘謹而又急切、企盼等復雜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尤其是兩人在床上被窩里躊躇著始終無法進入「交配」角色時,共同的救女話題把他們從尷尬中解救了出來,雙方都發自內心地生出對女兒的深切的愛和對新生兒的熱烈期待。於是,觀眾看到大紅被子覆蓋下的兩人肢體終於緩慢地而堅決地疊合到一起,完成了神聖的交合儀式。如果把這儀式的瞬間看成全片高潮的話,那麼這高潮雖是感人的卻不是煽情的;雖是表現的卻不是鋪陳的。因為,兩人這時呈現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變成跨性別的具有最後的救贖功能的偉大的愛。也就是說,不再是普通的性愛或情愛而是最高的聖愛在這里釋放出不同凡響的感人力量。為了突出這種效果,影片的表現是高度節制的,可以說節制到幾乎不可能再節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導演可能會選擇至少多一倍的膠片長度去縱情表現。
影片的結尾與此相類:兩對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飯。充滿愛意的董帆為丈夫盛了滿滿一碗米飯,並且不斷夾菜,顯然意在為他「勞累」後滋補身子;自以為瞞過老謝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從手機中得知真情的老謝坐到一起吃飯,老謝突然平靜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從而使未來家庭矛盾圓滿解決。影片就這樣結束在意猶未盡的平淡中,愛的烏托邦情景已然展現,該說的都已說完,剩下的就是由觀眾自己去想像了。
二、簡約與蘊藉及其美學淵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合起來可以說共同體現了簡約化原則,這就是說,盡可能舍棄對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僅僅從中抽離出它的最簡單而化約的表現形式。這種簡約化表現有兩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弱影片的人為色彩、去除令人厭倦的做作成分,加強它的生活客觀性;另一方面可以蘊藉深厚地傳達編導的表達意圖,體現一種蘊而不發的深長效果。
王小帥在這里展現的對於簡約化和蘊而不發的美學追求,與中國古典美學歷來推崇的「蘊藉」原則是吻合的。「蘊藉」又作「醞藉」或「蘊籍」,「蘊」的原義是積聚、收藏,引申而為含義深奧;「藉」的原義是草墊,有依託義,引申而為含蓄。「蘊藉」在文藝領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狀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在分析文體問題時指出:「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即那些命意淺顯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醞藉」。他明確地把「醞(蘊)藉」作為評價文學作品成就的重要標准之一。他甚至強調「深文隱蔚,餘味曲包」,意義深刻的文章總是顯得文采豐盛,而把不盡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這樣的文章才能「使醞藉者蓄隱而意愉」,令喜好「醞藉」的讀者閱讀「醞藉」之作而充滿欣喜。清初賀貽孫在《詩筏》中指出:「詩以蘊藉為主,不得已而溢為光怪爾。蘊藉極而生光,光極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諸大家,各有一種光怪,不獨長吉稱怪也。怪至長吉極矣,然何嘗不從蘊藉中來。」在他看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和李賀等唐代大詩人的詩作,之所以各有一種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於把「蘊藉」放在頭等重要地位。能「蘊藉」而後生「光怪」,可見「蘊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認為:「所謂蘊藉風流者,惟風流乃見蘊藉耳;詩文不能風流,畢竟蘊藉不深。」這些表明,「蘊藉」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常用概念,強調文藝語言與意義應當蘊蓄深厚、餘味深長。王小帥是否有意遵循中國古典美學的上述原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識的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恰恰體現了古典美學傳統在現代電影藝術樣式中的復活,表明這種古老的美學原則在現代藝術樣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現力。
三、愛的烏托邦
影片通過這樣的簡約化與蘊藉式故事講述,希望獲得怎樣的觀影效果呢?這可以從影片的中英文名稱上獲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為《左右》,寓意著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倫理上左右為難的境遇。而王小帥在選擇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稱時,給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賴愛》這名稱。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來就把編導的表現意圖幾乎和盤托出了:人生難免遭遇災難或風險,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但憑借愛終究可以脫困。在影片中,來自枚竹的母愛、老謝的繼父之愛、肖路的生父之愛,以及來自董帆的對丈夫與前妻所生女兒的同情之愛,終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讓他們左右為難的困窘,把他們引向新的和諧的希望之旅。這顯然幻化出一種空前理想的愛的烏托邦,為充滿危機意識或憂患意識的當代人提供了一種影像的撫慰。
引申而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則寓言,是當前「和諧社會」建設時期人們遭遇的生活危機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種想像態凝縮形式。影片中的兩個家庭的成員、兩對夫妻本來都是「好人」,堪稱「和諧社會」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諧市民典範。但即使是這樣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員,也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或災難擊中而陷於失諧或不和諧境地。「和諧社會」何以保障?影片給出的是愛,是一種植根於普通親子之愛和男女之愛而又同時跨越它們的神聖的愛。這種愛驅使枚竹不顧一切地拯救女兒於絕症中。但這種救贖性的愛本身卻必然引發新的倫理危機,這就是導致老謝、肖路和董帆同時處於艱難的選擇與承擔的風險與困窘中;但仍然還是通過這種無邊的聖愛,上述三人最後都發自內心地接受了枚竹的驚人選擇,並且願意傾力承擔其導致的新的倫理後果。這時,這種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愛,終於可以跨越通常的人倫之愛,而具有超常的終極性倫理意味。愛,一種神奇的愛可以逢凶化吉、消災避禍,成為人們通向「社會和諧」的制勝法寶。由此看,影片無疑體現了一種鮮明的愛的烏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關這部影片的這種烏托邦意味的闡釋多少可以成立,那麼,在更寬廣的中國大陸電影平台上,可以見出一種涵蓋主旋律影片、商業大片和藝術片的共同的值得關注的現象。主旋律影片近年顯示了一種我所稱的「儒學化轉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愛當作「和諧社會」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顆子彈……》(又名《仁槍》)、《千鈞·一發》、《我的左手》等。就連商業大片如《集結號》也把仁愛輸入穀子地鳴冤叫屈的言行中,體現了特殊的愛的力量。向來不顧票房而以境外得獎為重的藝術片,也逐漸地加重了愛的表現程度。從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中,不難聆聽到充滿生存風險的底層社會對非婚前妻及女兒的執著的濃烈親情,對偶遇的路人小馬哥的同情的愛等。同屬藝術片,王小帥的《左右》沒有跨越《三峽好人》那種愛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獨特的開拓。與《三峽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顯鋪陳和超現實的虛擬相比(如關於人民幣的符號學闡釋、「飛碟」降臨的超現實刻畫等),《左右》更多地呈現出簡約化和蘊藉式敘述,是要以這種節制的方式導向可以惠及全社會的愛的倫理烏托邦的建立。我想說的是,我們當下的「和諧社會」的建立不能單純依靠烏托邦,但也離不開合理的烏托邦實驗。對此,《左右》無疑可以激發我們當下的歷史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