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黑暗迷宮觀後感

電影黑暗迷宮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14 07:32:05

❶ 急求一篇潘神的迷宮的英文觀後感啊。強大的百度網友們。各位親。幫幫忙啊。

講述了1944年,西班牙處於弗朗哥法西斯獨裁政權的恐怖統治下,除了
長槍黨以外的黨派,尤其是共產黨、社會黨黨員,慘遭政府大肆圍捕、
關押、處死,甚至還慘絕人寰地動用了閹割和絞刑,恐怖暴虐的統治激
起了一波波的民眾反獨裁運動…… 12 歲小女孩奧菲莉婭(艾凡娜"巴奎
洛飾)跟著懷有身孕的母親和繼父一同搬往北部的鄉村居住。奧菲莉婭
的繼父韋達爾上尉(瑟吉"洛佩茲飾)是個凶暴的法西斯軍官,他的使命
就是終日追查和鎮壓民眾的任何反抗活動。
面對著世間的殘酷和冷漠,愛幻想的奧菲莉婭感到十分的傷心與失
望,為了應對壓抑的生活氣氛,奧菲莉婭在內心中虛擬出一個世外桃源般
的世界,把自己沉浸其中。一天,奧菲莉婭在自家的屋後偶然發現了一座
廢棄已久的古老迷宮,從仙女到曼德拉草在到邪惡的巨型蟾蜍,一個個奇
妙的生物繽紛地呈現在她的眼前,奧菲莉婭還見到了迷宮的守護者——半
人半羊的潘神(古希臘神話中的農牧神,專門照顧牧人和獵人、以及農人
和住在鄉野的人),潘神(道格"瓊斯飾)揭示了小女孩的真實身份…… 在
戰後的蕭條歲月里,奧菲莉婭唯有徜徉在夢想編織的世界裡,逃離悲慘寂
寞的現實。
這部影片里夾雜著戲劇性和幻想的情節,背景是1944年的政治動盪,當時
西班牙內戰剛剛結束。女主人公奧菲利婭進入了一個由仙女和一個半身為
人半身為羊的人物的世界,後者向她提出了三個請求,每個請求都代表了
她所處的真實社會里正在發生的法西斯壓迫的一個方面。
對這部電影的關注源於去年5月的戛納,無論是那張魔幻味道十足的海
報還是導演Guillermo del Toro過去作品的一貫風格,都預示著這又將是一
部充滿著魔幻風味電影。雖然在戛納毫無斬獲,但是之後卻是一路凱歌,
奧斯卡提名,戈雅多項提名,票房大賣,並且成功擠入IMDB前一百名。一
切的贊譽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與美國另一位知名的黑色魔幻導演蒂姆"波頓一樣,Guillermo del Toro
電影的也始終堅持著的黑色魔幻風格,導演承認自己受西班牙畫家戈雅的黑色
系列油畫影響頗深。所以在他的電影里總是充滿著黑色和邪惡的魔力。
本片將這種黑色魔幻童話植根在充滿神秘拉美風情的西班牙土地上,使
得電影本身就透著不凡的魔力。而故事的背景是1944年的西班牙,摻雜了大量
法西斯與游擊隊的戰爭情況,賦予了影片更多現實主義味道。而這部電影正是
在這種超現實魔幻風格,和清冷的現實風格之間交叉行進的。

一、惡夢一般的可怖現實:
一般設置在二戰後期的電影,都預示著電影將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因為這
時德意兩國節節敗退,歐洲其他國家都開始了對法西斯國家的最後反擊,勝利曙
光就在眼前。而對於西班牙人民來說,卻將陷入更深的痛苦中。這時的西班牙,
獨裁統治者佛朗哥及其長槍黨對其他黨派進行著瘋狂的屠殺和鎮壓活動,直到
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一直出於獨裁統治之下。在這個背景下,影片在對
現實法西斯暴政的描寫中,力求還原出一種獨裁統治下的壓抑氛圍。電影大多采
用夜景拍攝,帶來沉重的內心壓力。同時添加很多雨天的場景,也更多暗示了佛
朗哥獨裁統治對人民內心造成的恐懼。而這種恐怖氛圍的營造更是集中體現在女
孩Ofelia的繼父法西斯上尉Vidal身上。在童話電影里,善惡也是極其分明的,在
本片中,Vidal是一個高度符號化的邪惡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壞人的很多特點,凶
殘、自私、冷酷、邪惡以及專橫的統治,這也正是對當時佛朗哥獨裁政府的種種
形象的概括。在性格塑造上,不但有他用瓶子擊爛平民面部的血腥段落及在審訊
時的自言自語顯出對暴力的崇拜,導演還在之前設計了一個對著鏡子刮鬍子的戲,
其邪惡的表情更是變態十足。而最後自己用針把嘴上的豁口縫合甚至帶些CULT的
味道。而正是在如此邪惡形象下,恐怖的氣氛也被很好的營造出來,顯出當時西
班牙現實在高度集權下的可怕。
二、未必邪惡的黑色夢境:
基於導演的喜好,影片中所有超現實的魔幻段落也呈現出一種邪惡的味
道。童話故事中的神不再是美麗的女王或是和祥的老人,而是這個半人半羊的潘
神。潘神在傳說中不但是畜牧之神,同時也是噩夢的象徵。這種本身亦正亦邪的
形象設置也給超現實段落帶來了極強的邪惡氛圍。而潘神的迷宮則是一個陰森的
地下洞穴。其他場景中,滿是泥濘的地下道,滿身黏液的大蛤蟆,以及那個恐怖
的白色妖怪,都把那個魔幻世界裝點的極其恐怖。不過在這種黑色夢境中,女孩
Ofelia卻顯出了少見的冷靜和堅強,無論是與潘神的對話,還是對癩蛤蟆的質問,
都顯示出了在現實段落中少有的自信和冷靜,因為這是她的世界,准確的說是她
他夢想的世界,雖然邪惡但也是自己的夢中花園。而對夢境的嚮往則源於對現實
的逃避。結尾段落對地下王國的再現,也恰恰說明了孩子的夢想。
三、遊走於夢境與現實間:
再詭異的超現實段落在現實中也是有跡可循的,在我看,人們對童話世界
的嚮往,也多是源於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意造成的。本片也是如此,失去父親的女
孩Ofelia和母親一起去找那個法西斯軍官繼父。第一次見面的不愉快就預示著兩個
人是不可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的,女孩也是更加沉迷於夢境之中,夢境雖然邪惡
,卻可以暫時避開現實的一切。而且,還有個美好的目標等待著她,就是和潘神
一起回到嚮往的地下王國,成為永遠幸福的公主。在女孩的夢想中,影片反復在
夢境和現實的段落中跳躍,尤其在女孩第一次做任務時,將女孩與軍隊行進進行
平行剪輯,以樹的遮擋作為剪輯點,產生奇妙的魅力。
而我始終不滿意的也恰恰是這一結合,不是結合不夠,而是交叉太少,夢境中
的事件與現實中的事件缺少更多的交流。為什麼要去斗蛤蟆,為什麼要取金鑰匙,
為什麼取匕首,超現實段落很多環節設置過於牽強,缺少現實情節的支撐。有人
說鑰匙是現實鑰匙的象徵,美食是政府的誘惑,可是這種類比實在是牽強。而在
這種現實與夢境平行發展的影片中,兩者之間的交叉和互文才應是影片的亮點。
而缺少了這種聯系和交融,使得兩條線索相對獨立行進,影片的魅力也就大大減
少了。而這個超現實段落與現實的連接也單單是女孩逃避現實的一種手段而已,
在這種相對獨立的狀態下,我們可以把這個超現實段落放在任一恐怖時段下,比
如二戰的波蘭,比如伊拉克,比如前南,等等,甚至可以放在一個自幼貧困的少
女家庭中。都是逃避而已。
四、夢境抑或現實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是相呼應的,開頭第一個鏡頭為小主人公流血的鏡頭,
然後鏡頭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敘的形式開始,而結尾再現女孩這一鏡頭,我們終於明白女孩是為什麼會如此的。而這一設計,使得夢境與現實相交叉,形成一個
開放式的結尾,我們不曉得女孩到底是在現實中死了,還是在夢境中死後回到了
她的地下王國。我更多是偏向於現實的理解,帶著夢想死去,總比苟活現實好很多。
五、不適合兒童的童話
本片在美國定為R級,大部分國家也都是15或16歲以上觀看,都說明這
並不是一部適合兒童觀看的童話故事。而電影本身確實涉及很多血腥暴力場面,
常常是子彈擊穿身體的飈血鏡頭,而刀子劃開嘴唇,鋸子鋸腿,瓶子砸爛臉孔等
畫面更是有些CULT了。導演對這些畫面的偏愛,也印證了這是一部屬於成年人
的黑色童話,而對兒童,還是怎麼都不會合適的。
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常有的極主觀的推拉鏡頭,詭異的魔幻造型,孩子
的夢想世界,成就了這部――《潘神的迷宮》。

❷ 黑天鵝 電影影評論文2000字

離開。 。
造成了嗎。, 。
啊、是的;了老

❸ 緊急求助,電影羅生門影評!

黑澤明:《羅生門》

《羅生門》Rashomon
(又譯:《筱竹叢林》In the Woods)
日本1950年
原著:芥川龍之介Ryunosuke Akutagawa
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主演: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
京町子Machiko Kyo
森雅之Masayuki Mori
片長:88
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天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羅生門:一把解構人性的武士刀
南方網訊

這是片地獄般的景象,強盜、女人、武士還有樵夫,四個不同的故事,四個人的心中地獄,當肉慾的野獸睜開雙眼,故事就此纏繞在人們的心中。12世紀的日本,在盛夏天氣里的叢林深處,人類的慾望被灼熱的空氣點燃,關於人性矛盾的故事就此開場上演,在京都古城崩壞的一角,羅生門靜聽著風聲——還有關於人類靈魂的故事……

珍藏版本的《羅生門》在其長達三分鍾左右的預告片里,以如此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殺人事件的發生,武士之間的對決,一個被侮辱女人楚楚的神情,以及那樵夫所表現出來的驚恐和不安,許多「矛盾」的細節伴隨著劇情的起伏,從而把觀眾引入到一個錯綜復雜、虛偽邪惡的構造的人性世界中。這部探究人性劣根的電影,黑澤明是在1950年完成拍攝,並在隨後的一年裡一舉奪得威尼斯金獅大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重要獎項而震驚國際影壇,這不僅奠定了黑澤明世界級電影大師的地位,而且更使被看成「東方啟示」的日本電影進入一個新的世紀。

全片長約88分鍾,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構成極其簡單,但述說的故事卻耐人尋味。這正如君豪先生在《「羅生門」哲理與思辨》中所寫到的那樣:「我一直覺得羅生門不是一部敘事電影。」這不僅僅因為在敘事手法上的對一個事件的多重訴說,而是因為所帶來的對故事本身的思索帶有一種哲學思辨的味道。因為對事實真相的追尋和對真理的追尋都是一樣的。換言之,黑澤明基於這部哲學味濃重的影片,是想試著對生活進行提煉,而並非是簡單的敘述生活的本身。大量象徵的運用,極少的對白,具有在極端環境中的人惡的展現,使這部電影不強調敘事而強調思辨。就是說,帶有強烈的詩的特質。哲理詩。所以看到的人物都是帶有特徵性的。是先驗的。是超越生活的。是為了達到哲理而生的人物。所以看到的影片是推斷性大於敘事性。這就好比想表現了一場戰爭,不是用戰爭的本身,而是用象棋的形式來間接表現。

故事的展開十分的簡單:通過強盜、女人、武士、樵夫等四個當事人之口,片面的講述了同一個發生在樹林中的殺人事件。所謂「片面」,是指四人完全根據自己的利益出發來講述事件的過程,由此所表述的截然不同,真偽難辨。不過通過四人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武士是死了,而且還是他殺(誰殺的也不確定),女人是被侮辱了,是被迫還是自願,或者是先被迫後自願,我們就不知道了。導演設下兩個前提條件,餘下的就由四個人或者加上我們去想像了。綜觀全片,構思相當巧妙,情節層層推進,當你相信了第一個人供詞的時候,又被第二個人推翻,於是又有第三個,第四個,到最後,你都不知道該相信誰,不過你可能最會相信樵夫的話,因為他在此事件中是唯一的身外之人,他沒必要說假;也許你會相信女人的話,畢竟她是受害者……,也許這就是我們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所要真正關注的。

很顯然,在這里事件只是一個托詞,用對話作敘述的手法才是黑澤明認定的形式,這是黑澤明對一個語言構成的世界的認識。人們生活在一個由語言精心製造的世界之中,物質生活異化為生活方式的沖突,各自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找藉口,借用電影中的人物之口表白「每個人都在言說為自己有利的話」,實際上這就是為人們存在的自身困境開脫。

殺人是電影中人們所看到的實在的罪行,通過當事人對自己行為的陳述和利用法庭作為人類維護正義的企圖牽動了人類最初的無形罪性(人性本惡?),人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原初罪性。當然,這是從人性道德一個層面上來說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在對待不同證言的客觀事實上,不適合用那種道德提高說。換言之,是指在說供詞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自覺把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相比較這種思路更傾向於這樣:每個人在訴說的時候,都是自己能夠記憶的。就是說,「他們在說真話!」對一種真相的不同訴說是因為他們心理所接受的與其說是受客觀環境的影響,更不如說是自己內心的一種心理期望。每個人處在一件事情的不同位置,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正所謂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就是黑澤明在著重對言語表達的同時,刻畫了一個飢荒戰亂,道德瓦解,價值崩解,人不如禽獸的邪惡世間,以此努力著在尋求一種探究人性本質和解讀世界的可能。

由於劇本本身的關系,《羅生門》所具典範之處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如影片一開始,樵夫和和尚漠然坐在羅生門前,口中不斷地驚呼「恐怖、可怕」,後來在一個路人的追問之下,得知原來他們所言稱的「不可思議的恐懼」來自於對同一個殺人事件完全不同的表述,人的表述。通過這么一段開場渲染,我們至少可以解讀出在肯定人的主宰地位之後,比較起無常比戰爭、死亡、鬼神人性善惡的無常更加可怕。畢竟前者是對人類外部物化的施加破壞,而如證言,表述來自內心深處不可預測的東西才是真正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再譬如樵夫偷短劍的情節交代,前文竟不厭其煩的給出三處伏筆。其一,樵夫供述所見,「沒有,沒有別的東西」,慌張;其二,女巫代武士交代案情,一個鏡頭是女巫站立說道「插在身上的短刀卻不知道被誰拔走了……」,此時樵夫正跪在畫框右下,女巫咄咄逼人、樵夫面色土灰;其三,女巫講述完畢,切回羅生門,樵夫恐慌道「她說謊,武士不是被短刀所殺……」。有了這幾番鋪墊,到庶民揭穿樵夫偷短刀的時候,就不會顯得庶民精明得突兀,就不會在此處過分牽扯觀者的注意、引起觀者不必要的疑惑。如果說整個敘事結構的精彩歸功於原作小說作者芥川龍之介,那麼此等細處的功勞就該攬些到黑澤明的身上了吧。

故事的結尾,也就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我覺得甚是值得好好地品味。對待一個遺棄的孩子,那個路人剝走了他禦寒的長衣。當樵夫來阻止的時候。他充分顯示了惡的一面。不但理直氣壯,而且動手打樵夫。面對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他的態度是從弱者身上獲得利益。在沒有出現的孩子的父母,對這個孩子的遺棄者來說,他們不是不知道孩子的將來的悲慘結局,最終還是選擇狠心地遺棄了。孩子是弱者和無辜者,所以命運是最慘的。孩子的父母良心遭受譴責。而路人呢,還會去剝奪更多的弱者的衣服。我覺得最後的結局是一種小寓言,是對整部片子的濃縮和升華。如果把女人看成是那個孩子(無力自我保護者),武士看成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應承擔保護責任,卻因為榮譽而遺棄他),強盜看成路人(對弱者通過暴力的利益獲得者)。樹林中的悲劇在羅生門又一次重演。這也暗示這種故事在任何地方都上演著(人性的善惡將會隨著社會的變革延續著)——格言不能代替生活本身。所以最後,黑澤明讓那個良心發現者,樵夫(很顯然,是他偷了短刀,又為了自身的安全,不交代實情,使案件走入重重迷霧)收養了這個棄嬰。不難發現,這一行動的用意在於用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用一種實際行動去重新打造一個美麗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類心靈的凈化。影片中,路人蹲在將燼的火堆邊上,隨手拿起柴火一根根往雨里扔,柴火尚在空中就一下給大雨澆滅了,吐出一縷煙。其實這暗示著樵夫的「星星之火」有隨時被澆滅的危險,但之前確實存在著些許重生的希望和亮點。

❹ 急!誰能幫我寫一篇關於<黑天鵝>的觀後感,最好以自己的觀點來看

一、意象:

1、顏色和衣飾
顏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顯。
白色、粉色:白天鵝、妮娜。黑色:黑天鵝、母親、莉莉、貝絲。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團藝術總監托馬斯。
白色:妮娜的枕頭是黑白花紋的,在多個夢醒的俯看鏡頭中,她的頭顱都正好擱在黑色藤蔓花紋盤繞糾纏的中心;她的雪白圍巾,呈絨毛狀,既是白天鵝羽翎的象徵,又像是雛鳥新生未豐的遍體軟茸。(以這種絨毛狀服飾象徵純潔,不久前在《單身男子》中也見過:尼古拉斯-霍爾特飾演的代表救贖天使的肯尼,就穿著這樣的軟絨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間幾乎全部布置成粉色;開場的第一個早晨,母親端上來的早餐是切成兩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機多次出現,可以看到她的手機屏幕上出現「MOM」字樣時,底色是粉紅色的。
當妮娜獨自蜷坐在甬道中練習手臂動作時,圍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選為「天鵝皇後」之後,那條絨毛狀的圍巾就不見了,即雛鳥褪毛的象徵。
——不過,當妮娜受到托馬斯誘惑又被拋閃後,曾坐在鏡前哭泣。彼時絨毛圍巾再次出現,應是喻意她此際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縮雛鳥的狀態。
灰色:當她頻頻出現幻象之後,她練舞時穿的上衣從白色變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滲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給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葯物後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徹底變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時期」,她的鞋子是圓鈍、無侵略性也無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與她形成對比的是「黑天鵝」莉莉那冶艷的黑色皮靴。

2、天鵝
天鵝是個復雜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純潔,卻也可以是肉慾的化身:眾神之神宙斯,為斯巴達王廷達瑞俄斯之妻麗達的美貌所傾倒,變為天鵝與其野合。天鵝雪白的胴體、柔媚的長頸、軟滑的羽毛、飽滿肉感的身軀,亦可看做女子性徵極致的組合。
天鵝的另外一個象徵意是藝術家的詩意唯美化身,聖桑的《天鵝之死》、諺語「天鵝之歌」,都用這個意義。
本片中天鵝的意象無處不在,貫穿始終的《天鵝湖》音樂令全片像一部音樂劇,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機鈴聲、帶有《天鵝湖》節奏和芭蕾舞小人兒的八音盒等。
我認為最重要的天鵝意象,出現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時候(第50分鍾)。觀者可以看到鏡頭右邊一隻小盒子,盒子上用色點鑲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鵝的圖形。就在這天鵝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鏡頭中只有她閉目呻喚的面孔,和那隻天鵝圖形。這其實是「麗達與天鵝」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鵝圖形那邊拋去一個嫵媚的眼風!但最後,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驚醒。
片中多名女子帶有黑天鵝的特質。
第一隻黑天鵝,當然是莉莉。
第二隻黑天鵝是貝絲。
第三隻黑天鵝,是妮娜的「另一個自己」。
需要說明的是:黑天鵝並不是徹底的邪惡象徵。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黑天鵝唯一的原則是追求快感的原則。
(27分鍾時,一位黑衣舞蹈教師教授妮娜如何飾演黑天鵝,鏡頭長久凝視著這個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皺縮的皮膚下艱澀滑動,這是只不能再飛起的老天鵝。)

3、指甲與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夢境之後,第一次發現肩胛處有傷痕,並且她閃躲著、砌辭掩飾,不願母親過多注意;後來,抓痕頻繁出現;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馬斯把天鵝皇後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發現指甲處開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間里,試圖剝掉甲溝處脫離的皮膚,讓人心悸的是她順勢一撕,撕扯下一長條帶血的表皮,但當她喘息著在水流下沖凈血跡,發現傷口消失了;後來,妮娜的母親把她拉到洗手間,陰沉著臉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鵝」掙扎出繭的武器。母親的動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裝」與鎮壓。種種表象,暗喻妮娜身體中另一個自己越來越急迫地要破繭而出,要掙脫這個清潔的、嚴肅的、死氣沉沉的軀殼。
從處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儀式。無處不在的血污,象徵著妮娜性意識之逐漸覺醒,在心靈上從處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並非處子。她曾在托馬斯的強迫下面對這個問題。然而當他問「你喜歡歡好么」,妮娜臉上露出的不是對美好事情的緬懷,而是不得不勾起醜陋回憶的憎厭。若她不曾領略到歡好的快感,從精神角度上說,她便仍是處子。

妮娜試圖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懸空出現的自己的臉驚嚇,浮出水面,發現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來自慰的手。亦即「撫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鵝」。
而在浴室鏡子前剪指甲時,試圖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鏡子里惡笑著令她把肌膚剪破、淌出血來的,則是要迫切要破殼出來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處有黑色紋身,粗看像是鋪開的羽翼,有張牙舞爪之勢,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圖案是兩朵並蒂開放的花,象徵善與惡的並蒂。
莉莉出現的這天傍晚,妮娜在歸途中首次與遍體黑衣、長發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見。這是她潛意識中的「黑天鵝」首次出現,暗示妮娜其實對風情迷人的莉莉十分欽羨。
莉莉把妮娜帶到酒吧作樂,在從酒吧回去後,妮娜最嚴重的一次幻象出現了。
仔細觀看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導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著進門時,她的身影出現在多面鏡中,被分裂成無數個「妮娜」,暗示此時的她已呈分裂狀態;母親出現,沒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時,可能會當做母親對莉莉的不滿或故意忽視,但返回去看便知進門的從頭至尾只有妮娜一個人);而此處有更明顯的暗示(1小時06分鍾):在鏡子里一個妮娜的身影後閃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著躡手躡腳地走開,這表示莉莉就是從妮娜腦中分裂出來的。隨後,妮娜「拉著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當她把母親關在門外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門上懸掛著灰色鑲嵌粉邊的外套——灰色已經是主要色調,粉色退居邊緣。
母親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際的妮娜確已不是母親的女兒,她歸屬於自己、臣服於慾望。

當「莉莉」與妮娜以同性方式歡好,由於別致的姿勢,觀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異扭動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紋身:從並蒂花變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鵝再次出現。
此際兩種弦樂——陰險的大提琴與纖細憂傷的小提琴,交織在一起。映襯著妮娜面龐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紋的枕頭,而是曖昧艷麗的肉粉紅色枕頭,其上飾有彩色圓形圖案,象徵交合圓滿——淺粉色象徵純真少女,肉紅色便是肉慾的象徵。「莉莉」的面目始終埋在妮娜雙腿之間,惟有一種「破繭」的撕裂聲傳來。當妮娜從高潮中醒來,她發現「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當妮娜在最後一天排練結束後,發現托馬斯與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歡好,然而恍惚間,那張放盪快活的面孔卻是自己的,而御於自己身上的人,卻也不是托馬斯而是劇中的黑魔王。與托馬斯的歡好,當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躪,則是她真實心靈現狀的物化體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背景交響樂中混雜了一種奇怪的、禽類的「格格」叫聲,這應當是妮娜心底「黑天鵝」急欲破體而出的聲音。在妮娜受驚飛奔開去時,更有鳥類展翅撲棱的聲音。

5、母親:
永遠一襲黑衣的母親,有一張禁慾者的長面孔,蒼老的手像鳥爪一樣抓在女兒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該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脈,妮娜在公司的舉動和表現,她都可掌握。
母親的愛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畫畫,她描繪的是自己年輕時的樣貌,以及妮娜的臉——畫像上的女子頰上有一顆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過去:曾經輝煌,因沉湎情愛,生下私生女斷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認為肉慾和性愛是毀滅性的,強迫女兒停留在十餘歲的懵懂之中。對女兒懷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愛。
(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亦渲染此類畸形母女關系。)

6、妮娜與托馬斯的三個段落:
A、在托馬斯的門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絲不苟的發髻(發髻象徵禁慾與嚴格自律),對唇上鮮紅的胭脂膏子(唇膏來自貝絲)還不大習慣,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際她心中是矛盾的:為了得到夢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啟用長久以來忽略的、性別的魅力,做最後一搏——她其實意識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終不屑於張揚和運用,這仍是某些中學女孩子在性別差異萌發時的心理:努力勒緊腫脹的胸部,為性徵感到羞恥。
當她對著托馬斯時,就像犯了錯誤的小孩子面對手拿她的糟糕成績單的老師。隨時准備哭出來的急促氣息、這個時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來爭取角色,竟像請求老師給予補考機會,始終喃喃說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過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當托馬斯誇獎她「美麗、優雅」的時候,妮娜臉上並未出現釋然和些微歡喜,目光甚至更焦慮,慌亂地躲閃開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說出了「完美」這個詞(舞者大多是完美主義者,撲朔迷離的「完美」,往往令他們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馬斯扳過她細巧的下巴,惡狠狠地吻著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運津咀華,順勢往來一番,然而竟有妮娜這等不曉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說托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為白天鵝,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鍛造她的過程,或可說在妮娜的咬嚙中,托馬斯看到了她並不懦弱、甚至有些兇狠的一面,於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時候,灰色托馬斯的舉動,會引人誤解他是個想把妮娜潛規則的上司,其實他絕非心地齷齪,他看出這女孩有如渾金璞玉,希望通過愛欲的打磨,令她升華到更高境界。
所有藝術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實都是模擬性快感。因此,不懂得愛與性愛的藝術家,永遠無法到達最高境界。她們需要先捉摸、領略過那個園中果實的異香與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擬一二,以此引領觀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從托馬斯的辦公室出來後,妮娜盤坐在牆角(她總是獨個兒坐在牆角,是膽怯小女孩的表現),狠狠地將散發再次綁起,這意味著她後悔方才的「放盪」,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慾的殼子去。
(在影片45分鍾時,妮娜第一次在練習舞蹈時拆散了發髻,旋轉時,長發在空中飄散出曼妙曲線,喻意她內心的「黑天鵝」的風情初露。)

C、托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發出性的魅惑,要讓觀眾愛上你。
他親自與妮娜共舞,用手掌嫻熟地抹過女子的敏感處所,成功地喚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樂逐漸加強,危險而充滿誘惑,黝暗的練功房恍如亞當夏娃的園子,托馬斯反復說「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漸情動,揚起手反撫住托馬斯的頭頸,與他唇舌交纏。這是她的性意識被徹底喚醒的關鍵時刻。
(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贏得山呼海嘯般的掌聲後,他輕聲說:「你聽到了嗎?他們愛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樓梯上向托馬斯哭訴。他仰頭看著她,看著她那張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淚盈盈——是他把她托舉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地方。

7、地鐵
地鐵是個奇妙之處。嘈雜昏暗、狹小擁擠的空間,不得不親密貼緊的無數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門窗,凄厲的呼嘯風聲,車廂像是一個盛滿夢魘的巨大鐵盒。
妮娜第一次塗口紅,便是在地鐵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馬斯曾問妮娜的男伴舞:「你想與她歡好么?」——此時妮娜全無性方面的吸引力。當妮娜的性意識覺醒後,地鐵中一個老者對著她大做猥瑣動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盪盪的車廂中有許多空位——地鐵的場景出現過很多次,惟有此次車廂幾乎是空的,導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換座位,但她既未沒露出異樣神情,也未更換座位,只是平靜地轉開臉去——她其實並不厭惡,甚至暗暗喜悅自己具備了這樣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會結束後,妮娜在大廳中等待托馬斯,廳心有一尊奇異的雕像。當妮娜對牢雕像凝睇,音樂陰郁奏響,提醒觀者注意。雕像有如夢魘中的妖魔,吸引滿臉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塗成慘白的人臉,手臂斷折不見,只有兩只翅膀高揚,兩腿緊並,身體以耶穌受難的姿勢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徵。
這個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拋棄雙臂,等待受難。
——下體的男子性徵,喻意不明。或暗喻「合體」?

9、貝絲:
妮娜在被貝絲砸得亂七八糟的化妝間中,偷取了一隻唇膏。這表示她其實暗暗期望像貝絲一樣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貝絲的小刀象徵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鵝潛意識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擔心的:貝絲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覺中看到貝絲/自己瘋狂地將刀子向臉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話:
「她內在的激情還未蘇醒,她真正的、深處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熱的激情激發之後,他才能真正蛻變,綻露出蜷縮的翅膀。就像選手在竭盡全力沖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滯的休眠期里積蓄著力量,猶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噴發,將地動山搖。」(《蘇格蘭玫瑰-斷頭女王斯圖亞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壓力達到峰值,近乎崩潰,眼中的幻象也越來越血腥:她看望貝絲時看到瘋狂毀掉容貌的自己(象徵對年老色衰的恐懼);畫像變成蒙克的吶喊者(母親的囚禁力幾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傷的地方迸現黑色的羽毛(黑天鵝已經迫不及待要掙脫白天鵝的肉身。但此段太像《變蠅人》),她的眼睛變得血紅(血的意象),雙腿折斷變成禽類的腿,用門掩傷母親的手(手,又是手),最後昏暈過去。
在她從昏迷狀態醒來之後,在鏡頭中始終沒出現母親的右手,令觀者疑慮: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當妮娜為了搶回門閂,捏住母親受傷的手,才明示昨夜的爭執其實都發生過。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親,為何一反常態,鎖了門不許她去參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遠不曾當上天鵝皇後,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時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襯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鵝之死
一切來到最後關頭,反而變得簡單多了。妮娜心事重重,從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見的莉莉與男舞伴「密謀」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從後面情節來看應當是她臆想出來的。當妮娜回到化妝間,「黑天鵝」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鏡子上,鏡面破碎,白天鵝用一塊鏡子的碎片殺死了「黑天鵝」。
鏡子,是鏡子。鏡子不復存在,鏡像亦香消玉殞。
這一段戲也頗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鵝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體戰栗,但音樂漸強,令她逐漸安下心來(迷茫時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對音樂的下意識依賴),雙眸再次變為血紅——黑天鵝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靈與肉。
妮娜化身黑天鵝之後的一段舞蹈,音樂節奏急促,時時伴有翅膀扇動之聲、喘息呢喃之聲。後一種聲音暗喻著歡好,而歡好之愉悅亦有人形容為「飛」,比如老三(《山楂樹之戀》)。
可以看到身著黑衣的男舞伴將驚艷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應對了前面托馬斯那一問(你願意與她……嗎?)。音樂暫停,妮娜回到幕後,表情仍像沉溺在歡好之後的余韻中。
最後一段獨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兩臂滋生出天鵝的毛羽,在雪亮的燈光里,黑色羽翼應和著音樂瘋長,旋轉揮舞,越來越圓融,越來越忘我,越來越囂狂,越來越恣肆,越來越美。最後那一勢,巨大的天鵝影子與昂首的舞者交相輝映,心魅、靈魂、肉體、渴求、慾望,均在這一刻得到最自在無礙的完滿。
這一舞完成後,黑天鵝隱去——標志是妮娜的一對瞳仁回復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變回白天鵝。亦即黑天鵝只為這最華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獨舞,便是「天鵝之死」。
但白天鵝亦不再是從前的白天鵝:妮娜在掌聲中回到側幕,激動快慰的托馬斯正在眾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樹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挾著隱隱風聲,像一次兇猛的襲擊,像天鵝從雲端俯沖而下,像他當初吻她一樣霸道。然則,她仍被邪魅所魘?宛轉柔媚的音樂浪濤一樣澎湃而起:不。黑天鵝確已死去,不再復活;白天鵝攝取了黑天鵝的悍勇、情致與佻達,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結束後,素常鎮定的托馬斯也禁不住顯出神魂顛倒的痴笑,目光微微無措羞赧卻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應對了他在練功房中說的:「下一次,你來誘惑我。」徒弟出師了,被迷醉難以自拔的換成了師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不過,懸念仍未解開:化妝間中還有一隻死去的黑天鵝。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擋住門縫里滲出的血泊,卻驚見莉莉推門道賀,懸念之弦被綳上了最緊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誰?鏡子確實碎裂一地,但門下並沒有血……弦樂始終陰森急促地迫在空氣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頭,從小腹一起一伏的傷口中拿出了折斷的鏡子碎片。真相大白。
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豐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絕望、悔疚、無措、忍痛、堅忍……層次感極強的表演毫不脫力地支撐起這個最高潮的情節。最後,她低泣著在鏡前坐下,用粉撲抹去眼淚,肌肉受到被動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轉換為微笑。黑天鵝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鵝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後一躍中,遍體雪白的妮娜終於帶著黑天鵝的傷口,回歸純白世界(白色的海綿墊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經歷靈與肉的雙重磨難之後,黑天鵝與白天鵝在糾纏中合為一體,創造出完美的境地,俱獲安寧。

當然,為什麼觀眾始終看不到血漬?為什麼眾人圍上來時沒有第一時間看到白裙上的鮮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鵝》的故事,很像畢飛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來(莉莉),甚至最後一場演出的「遲到」橋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隨。

二、戲與人生
毫無疑問,《黑天鵝》是一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精細得無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聲音,簡直像是無言的解說,令這部電影更加飽滿,增添奇幻、妖異的魅力。畫面多次著墨在妮娜的精緻發髻、瘦削肩胛、天鵝一樣優雅的修長脖頸,讓人切實感到這就是職業芭蕾舞演員。妮娜時時迷惘、眉尖緊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稍顯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鵝」上身時,魔力欠缺少許,好在黑天鵝的驚悚妖艷妝面提供助力,雙眼圓睜那一亮相,仍令人心頭一凜。
駭人的是,她還這樣年輕,小金人遲早是她的——不過,也許不是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幾眼,便覺優雅迷人、透骨而來,暗嘆莫妮卡挑枕邊人的眼光著實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處地有點肉慾色彩,時有媚氣一閃,符合他在女人堆廝混的身份;他特殊之處是雙眼生得有些開(錢鍾書雲:會略害相思病),感覺像《潘神的迷宮》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湊巧也是慾望的象徵。
「莉莉」米拉-庫妮絲,看過她的《忘掉莎拉-馬歇爾》和《約會之夜》。她確實是能讓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鵝的邪魅之美,算是選對了代言人——不過,映襯女主角一定要煙熏眼么?《穿Prada的惡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煙熏眼一次之後便星途坦盪,但願米拉妞能為這條「煙熏眼定律」再做佐證。
薇諾娜的戲份不多,但相當出彩。其實若無當年一場偷盜波折,「白天鵝」這個角色由她擔綱亦非不可能,然而心裡的黑天鵝毀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飛不起來,如今只能看著年輕的波曼挾風直上,夷猶如意。戲中戲外之況味,不知何如?
舞蹈團中牙伶齒利、刻薄輕佻的維羅妮卡,肉臉厚唇,也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女人的小團體中,是必定會有一個這般人物的。

更讓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攝中結識該片編舞、舞蹈家本傑明-皮勒米,相戀訂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難道波曼與本傑明真的像妮娜與托馬斯一樣,在耳鬢廝磨、肌體交纏的共舞時,情愫滋生?戲中妮娜因一部《天鵝湖》醒覺了性意識,戲外波曼因《黑天鵝》得到愛情婚姻和胎兒。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即此謂也。

❺ 急求:黑澤明的(羅生門)電影的觀後感,從法律角度。

羅生門(Rashomon) 偽影迷版

作者:poplover 來源:本站論壇

犯罪懸疑劇情片。
說來慚愧,我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少了,然而很多大師的作品對我來說還只是傳說,只聞其名未見真容。不補補課實在說不過去。羅生門是1950年的黑白片,大師黑澤明的代表作之一,在影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對之後的電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之前看鐵迷宮、英雄之類的,老有人說起羅生門敘事結構,雖然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過沒看過始祖就沒有發言權,今天終於鼓起勇氣,打算一睹影史經典的風采。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在竹林中」,三個人在一個破舊的門樓下避雨,談論起京都的一個謀殺案,案件審理中三個當事人對案件的不同陳述,使案件撲朔迷離。片名羅生門就是這個門樓的名字
對於這樣一部教科書級別的電影,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被無數人無數次解讀和剖析,google一下,就能找到成千上萬的深刻的評論和研究。我一業余的就隨便說點個人感想。
1、羅生門使用多重式敘事結構,讓不同的人物從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講述同一事件,形成強烈的立體感、懸念和戲劇張力。這個巧妙的構思類似公民凱恩,卻又有著更鮮明更獨特的風格,開創了一種敘事模式的先河。「羅生門」不僅被無數後來電影人引用和模仿,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2、運用這種敘事結構,引發出對人性陰暗面和殘酷的世界的思考,自私、虛偽、虛榮、貪婪。。。甚至被害變成了鬼還在說謊話,充分揭露了人性的種種弱點。關於更加深刻細致的剖析可以google,不在贅述了。
3、有電影學院的老師說僅一部羅生門就能講一個學期,誇張了點,不過這片確實是教科書中的教科書,大師的片子是拍給導演看的,這句話有點道理。雖然是黑白片,且年代久遠,影片的畫面依然賞心悅目,光線、構圖都很贊,為解決樹林中過於黑暗的問題,使用了超大的鏡子反射光線,陽光、樹影、音樂使畫面生動鮮明。其他場景中,陰森肅穆的羅生門、淡化背景凸顯人物的審訊都顯示出大師對氛圍營造的傑出的掌握能力和強烈的個人影像風格。
4、三個場景,7個人物,影片簡單的甚至有些簡陋,大師卻憑借精心、不落俗套的設計拍出了深刻哲理,讓無數後來者膜拜。審訊場景中明明有法官,卻巧妙的隱去,只通過4個當事人來敘事,這樣既省去了一個演員的成本,又避免多餘的人物喧賓奪主。
5、有些手法在現在看來有些陳舊,這是難免的,畢竟我們看的最多的還是當代電影,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羅生門這樣的經典對現在的電影的影響和啟發。
6、盡管演員的表演依然帶有50年代那種誇張的表情和做作的姿勢,但總的來說表演還算精彩,特別是那個強盜,瘋狂、自大的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7、結尾留了一個光明的小尾巴,這恐怕是最具爭議的地方,有人認為如果全是黑色,影片就更有震撼力,我不這么認為,人性中總有好的一面,如果羅生門全是黑色,可能就無法成為經典了。
水平有限,想到什麼說什麼,就說這么多。

你會是誰?---《羅生門》

作者:犬友

全美終於D出Y版的《羅生門》了,就沖著黑澤明的大名,我就毫不猶豫的拿下。

這部片子攝於1950年,1951年奪得威尼斯大獎。片長88分鍾,故事情節、人物構成極其簡單,但述說的故事卻耐人尋味。
1、這是一部講述人性劣根的電影,通過強盜、女人、武士、譙夫等四人之口,片面的講述了一次殺人事件。所謂「片面」,是指四人根據自己的需要講述了事件的內容,每人的講述完全不同,令我不禁對每個人的供詞都產生了懷疑!具體供詞如下:
譙夫:一日,上山砍材,看見武士死亡地點,並報官。(由此引出故事)
強盜:見武士之妻美貌,遂起歹念,以利器為由,騙武士至樹林深處,捆之,後騙武士之妻(下稱女人),至武士前,欲當面殲之,女人先反抗,後配合。事畢,盜欲走,女曰:當兩男之面,做下不恥之事,唯兩男決斗,勝者隨之。盜解武士之繩索,舉長刀與之決斗,並殺之。後覺女人已逝。
女人:當武士之面,力抗不遂,遭奸。盜遁後解武士繩索,武士漠之,女暈,醒後,見武士胸前插一短刀,驚,後遁。
武士(借巫婆之口道出):女遭盜奸,女曰:女應靠刀劍奪得。盜將女踩於腳下,由士處之,士遂與之打鬥,仆,後遭人將其胸前短劍拔出,遂死。
譙夫(後補充):女遭奸,後解武士繩索,欲讓其決斗,士怯,盜也怯,後遭女痛罵,遂打鬥,其場面狼狽不堪,士不慎,困於草中,盜殺之,遁。

看了以上的供詞,大家是否看不清楚,其實我也對自己的描述也是很尷尬,不過事實就是這樣。但事實究竟是怎樣呢,到了影片結束,導演也沒有告訴我們,他也沒必要告訴我們。
不過通過四人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武士是死了,而且還是他殺(誰殺的也不確定),女人是被侮辱了,是被迫還是自願,或者是先被迫後自願,我們就不知道了。導演設下兩個前提條件,餘下的就由四個人或者加上我們去想像了。綜觀全片,構思相當巧妙,情節層層推進,當你相信了第一個人供詞的時候,又被第二個人推翻,於是又有第三個,第四個,到最後,你都不知道該相信誰,不過你可能最會相信譙夫的話,因為他在此事件中是唯一的身外之人,他沒必要說假;也許你會相信女人的話,畢竟她是受害者,也許。。。。。。

影片揭露了人自私自利的本質,通過一件極端的事情(殺人案)造成戲劇沖突,表現每個人在此次事件上的不同立場:
譙夫:怕說清楚了,惹上官司,而且他可能拿了那把值錢的短刀,而未作為證據充公;
強盜: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與膽怯,怕辱了大名,而認定自己殺人。這一點,由他描述的決斗場面可以看出;
女人:為了轉移自己被辱的事實和殺人或促使殺人的可能性;
武士: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或被殺的恥辱。

其實,我作出這樣的解釋,可能是對的,也許是錯的,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在作出這樣的判斷與分析的同時,我也掉進了黑澤明的陷阱之中,我也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去判斷,我的利益(應該說是大部分自認為是善良人種的普遍的社會道德觀)就在於同情弱者,討伐兇手,那誰是真正的兇手呢?我的判斷其實也正在引導(或是誤導)大家,作出判斷。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都是以我為中心,趨利避害地去思考問題,甚至有人懷著這種目的去引導其他人做出判斷,進而形成一種所謂的輿論力量。這是一種手段,我不談手段,只談影片所暗示的這種陰暗的人性,這也是影片最想要告訴我們的。

武士、女人、強盜、譙夫,代表了沖突事件的四種立場,換做是我,會是怎樣的角色呢,也會為自己辯說嗎?影片最偉大之處就是他在當今社會也有著深刻的意義。因為影片強調的是人的陰暗本質,做為社會的人,人的本性也是一代一代的延續,就象儒家的思想對我們的年輕人的影響一樣,所謂最前衛、最顛覆傳統的年輕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帶有儒家的影子,趨利避害是動物的本質,可以說是不用人教的。當然殺人放火,現在也有,應該也算是延續。
我們面對不同的事扮演不同的角色,產生了不同的反應,或許我是武士,面對危險,膽小懦弱;或是強盜,逼不得以去殺人;或是女人,受辱後復仇;或是譙夫,隔暗觀火,當然這也是猜測,真相未必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四個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麼,你會是誰????

以上論點,淺薄之極,望廣大網友批判,請跟貼討論。

相關影片:

❻ 海倫凱勒 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海倫凱勒自傳》。

海倫凱勒在她出生十九個月的時候,因為生病,失去了寶貴的聽力與視力,所以她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重度殘疾兒。她不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可她憑著自已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病魔挑戰,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不懈,終於考上了大學,成了一位出色的演說家。

海倫凱勒是個非同一般的女孩,她有著拼博到底的勇氣;有著驚人的意志;還有那為盲人福利奉獻一生的理想。雖然她的生命中承受了那麼大的打擊,可是她卻有向命運之神挑戰的決心!失去視力的她雖然不能感受雨後彩虹的繽紛,也無法欣賞皎潔明月的清輝,她無法用自已的雙眼去領略大自然的美,但是她卻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

海倫自幼就有一個偉大的願望,那就要建立一個盲人基金會。考取大學後,她就一直在為創造基金會奔波,在她的生命里最美好就是助人。和海倫凱勒相比,我是渺小的。我沒有她驚人的意志,沒有她那美好的憧憬。在我身上,更多的是獨生子女的缺點:脆弱,怕累,

碰到困難總想躲避。

讀了《海倫凱勒自傳》我完全進入了她的世界,這個世界給予我的是無比的震撼,我,不,不止是我一個人,是所有的人都應該向海倫學習,學習她那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精益求精的精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對海倫很合適。

讀書雖苦,但樂在其中。

在人生的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歡樂,無人喜歡憂傷,但它們卻像孿生姐妹,永遠在生活的舞台上相伴共生。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為了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為了那令人頭疼的作文而費盡心思。這些表面看來確實很辛苦,然而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則是一串快樂的音符。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沒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領會到甜入心田的收獲?知識的海洋原來不是風平浪靜的,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揚起奮發的風帆,努力拚搏,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們是畏難怯步,還是搏擊進取?前者當然不會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領會到學習的樂趣:而後者則會領略到知識的芬芳,迎來「梅花撲鼻香。」的豐碩成果。想一想你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吧,哪一點不是經過辛勤的勞動所獲得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渴望的是獲得知識,付出點代價算得了什麼。當然求知是辛苦的,但我們把心血得來的知識用在建設祖國的大業上,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作出貢獻,豈不是非常快樂?

❼ 觀電影《迷網》有感

這個作文不早就叫交了么?
我們學校獎都發下來了

❽ 《成長的煩惱》英文觀後感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read a few set "growing pains". Every night, I finished the homework, play the harp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see "growing pains".
This is an American life drama. The movie has been took ten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is about a story of ordinary families. Their father call Jason, the mother call maggie, eldest son call mike, a daughter named carroll, the younger brother that this well, three children in parents' care next growth story. They a life filled with happiness and wisdom.
I have seen several set the. My deepest image is this thing: Ben learned in school skating. Their coach character is very rough. One day, the coach's son mix to Ben. Ben is home to tell dad Jason. Jie with before to coach with his reasoning. But the coach not reasonable, played Jason the belly, Jason also gave him a. Back to home, Jason think this will give the child bad influence. And he took Ben to find the coach. But the coach is not reasonable, this time, Jason didn't strike back. He went to the headmaster to fire him. Later, Jason when the coach, he happily teach them learn skating. I think the light by force is out of the question.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Jason force couldn't solve the problem, the second Jason with wisdom solved the problem. Jason think first method is wrong, but he have the courage to admit his mistake. He did not because he's parents, hadn. I saw some parents in ecation child said something wrong, to do wrong, are not willing to admit. Because this will ruin the dignity of the parents. I hope they can like Jason, can be in front of children to admit his mistake, and children together by ecation, grow together with the child.
翻譯過來是這樣子的
暑假裡,我看了幾集《成長的煩惱》。每天晚上,我做完功課,彈完琴就在電視機前看《成長的煩惱》。
這是一部美國的生活劇。這部電影已經拍了十多年了。講的是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他們的爸爸叫傑生,媽媽叫麥琪,大兒子叫邁克,女兒叫卡羅爾,弟弟叫本恩,三個孩子在父母的關心下成長的故事。他們一家的生活充滿著快樂和智慧。
我已經看了好幾集了。我映象最深的是這件事:本恩在學校里學溜冰。他們的教練性格很粗暴。一天,教練的兒子拌到了本恩。本恩就回家告訴爸爸傑生。傑生就到教練面前跟他評理。但是教練不講理,打了傑生一下肚子,傑生也還了他一下。回到家,傑生想這樣會給孩子壞影響。他又帶著本恩去找教練。但教練還是不講理,這次,傑生沒還手。他去找校長把他給開除。後來,傑生當上了教練,他快樂地教他們學習溜冰。我覺得光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第一次傑生用武力沒有解決問題,第二次傑生用智慧解決了問題。傑生覺得第一次方法不對,但他勇於承認錯誤。他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要面子。我看到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錯了話,做錯了事,都不肯承認。因為這樣會毀了做父母的尊嚴。我希望他們能像傑生一樣,能在孩子面前勇於承認錯誤,和孩子一起受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❾ 求電影《羅拉快跑》和《基本粒子》的影評

《羅拉快跑》――命運前再次感受人類的渺小曼尼為老大完成一項毒品交易後,帶著裝有10萬馬克的錢袋准備女友羅拉的接應,然而羅拉卻被人搶了錢包,耽誤了見面時間。曼尼只好搭乘地鐵回去,車廂里只有一個乞丐。這時車廂里突然出現了兩名警察,曼尼本能地下車就走,慌亂間把錢袋忘在車廂里,很明顯,錢袋被乞丐拿走。而此時曼尼離與老大見面交錢的時間中午12點只剩下20分鍾,於是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羅拉必須在20分鍾內搞到10萬馬克,不然曼尼就會被老大殺死。如果羅拉在最後幾分鍾沒有趕到,曼尼就只有鋌而走險,搶劫電話亭對面的超市。
20分鍾搞到10萬馬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羅拉別無選擇!
羅拉選擇求助於是某銀行董事的父親,於是羅拉開始狂奔!



整個電影其實就發生在這生死攸關的20分鍾內,這20分鍾內發生了什麼事情,羅拉是否能找到父親,父親是否會幫她,她又是否能及時趕到曼尼處?如果電影僅僅給觀眾這樣一些懸念,並最終一一給出答案,也不失為一部情節緊張的懸疑片,但導演用意顯然不在於此。影片高妙之處在於,導演打破了傳統敘事結構、敘事角度以及時空限制,對同一事件講述了三種不同的故事情節,這種講述故事的做法顯然是大膽的,導演以觀眾的視角去導演整個電影,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結局。
電影多處用了動畫、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換鏡頭,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
然而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最終影響了結局。
非常關鍵的一個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車是去銀行接羅拉父親的,在前兩種情況下,梅耶因撞車耽誤了行程,沒准時趕到銀行。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羅拉才得以見到父親。而在第三種情況下,梅耶沒有撞車結果接走羅拉父親,導致羅拉最終從賭場贏得10萬的概率事件,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梅耶車與那部車更嚴重的車禍,殃及父親。
遇見急救車也是一個關鍵事件,第一種情況,羅拉沒有想搭急救車,急救車在遇到玻璃時也停了車。而第二種情況下,由於羅拉的干擾,急救車就撞上了玻璃,並直接導致司機為趕時間超速行駛撞上了曼尼。
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鍾事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
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一則電視新聞:鄭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騎車經過路邊一個建築工地時,突然被一個電線桿砸中頭部,當即生亡。這件事情讓我開始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當電線桿倒下時,正好有人經過,又正好砸中頭部,又正好砸中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何況又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個人被砸中之前經歷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會知道究竟是哪些偶發事件導致了這個必然。也許是遇到一個老同學說話的時間直接增加了幾率,也許是為了早點回學校,抄近路正好趕上那個時間。也許,也許還有太多的也許,然而人已逝去,終無奈何。
電影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拉兩次都碰見了乞丐,卻都匆匆而過。而在第三種情況下,羅拉居然憑92.7個馬克贏了10萬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來了錢袋。於是羅拉拚命弄到的10萬馬克突然失去了意義,羅拉像個獃子一樣,不知所措。似乎是導演故意跟觀眾開了一個玩笑,卻發現其實人生本無常,命運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買彩票就會中頭獎,有人第一次坐飛機就遇上飛機失事。有時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候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你不怕了卻也不來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種瓜得豆,種豆得瓜,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錯亂,讓世間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誰能達到?導演毫不留情的以此來隱諭人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渺小無能,讓人愈加悵然無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最後的一個場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終還是因暴怒(殺手因為嫉妒殺了警察妻子)殺了殺手,這就中了殺手(自稱是代神懲罰人類)的安排,因為殺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殺了他自己,那麼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懲罰,殺手替撒旦完成懲罰人類七宗罪的任務終於完成!看到這點,讓人不寒而慄,影片有濃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終究要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懲罰。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命運。《七宗罪》的一個隱諭是講人的宿命,而《疾走羅拉》也是在講人面對命運的無能和渺小。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那麼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獻給一種宗教保管,當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時候,思考生命與世界,與宇宙的關系時突然發現有很多問題無法回答,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感,而所謂恐懼感就是一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心理反應。其實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對未知的力量時,會變得渺小不堪。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命運,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給神來保管就會在恐懼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來時就對萬物對宇宙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又找不到自己的庇護人,於是人類就自欺欺人地虛擬出一個萬能的神,接著製造出宗教,告訴自己有神與我們同在,那種恐懼感就會消失了。可悲的人類啊!
短短一個小時十幾分鍾的電影《疾走羅拉》像一部無情揭示人類宿命的詔書,讓人無限深思,心存敬畏!
――關於《基本粒子》黑暗暢銷小說《Atomised》被改編成了電影,故事很簡單,一個女嬉皮士,身為兩個男孩的母親卻始終貫徹嬉皮生活,根本不管不顧孩子。一個男孩叫Bruno,相貌寒磣,在壓抑和扭曲中長大。另外一個男孩叫Michel,外表就是一個書獃子,內心執著而有力,漸漸成為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兩個男孩在十幾歲的時候才認識對方,靠著一本《Brave new world》走近了對方孤單的心靈。
多年後,Bruno當了中學教師,步入中年的他日益頹敗,心理變態,單身帶著孩子,寫了一堆憤世嫉俗的文字,滿腔扭曲的慾望無法釋放。在一個精神治療的夏令營中,Bruno試圖獵艷卻屢遭挫折,最後終於在露天浴池中遇到了Christine。這個女人,絕對悲觀,傷感地偽裝成強者。Bruno跟著她進入了更加危險的領域,SM酒吧和sex party,每天她都以最飽滿的狀態帶著他冒險.但最終有一天,她崩潰了,醫生告訴Bruno,她將永遠癱瘓.坐在輪椅上,她仍然裝作堅強,選擇一個人回公寓.幾乎靜止的房間里,她靜靜守候在電話旁.他幾次撥通,幾次掛掉,她幾次錯過,幾次失落...最終,她蹣跚著爬上陽台,縱身跳下...
Bruno再一次走進醫院,雙眼渙散,精神恍惚.長長的走廊里,他有一次看到了Christine,從此之後,她住進了他的腦子,兩人幸福地生活著.
Michel則相對簡單,他從小就喜愛一個女孩,而一個男孩的晦澀和矜持卻一次又一次讓他退卻.多年後,女孩長成了女人,她拿出珍藏的小本,裡面全是她和他的點點滴滴.兩人終於走到一起,可這個時候她生病了,切除了整個子宮.他從愛爾蘭趕回來,和她對坐,無需更多言語,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原小說的作者Michel Houellebecq以對人內心的黑暗描述出名,早已在歐洲和美國成為當代的大師.而我卻始終沒看《Atomised》的原作,只看過《platform》。不敢妄作比較,但是至少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部優秀的改編電影。開頭的十分鍾略顯平淡,鏡頭給得中規中矩,夜沒有什麼精彩的對白。但是隨著劇情深入,彷彿在撥開洋蔥,越往內越催人淚下。
Bruno的演員是《疾走羅拉》裡面的那個男人,表演相當精彩,從壓抑到爆發,環環相扣,有層次也有節奏。扮演Christine的女人,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把一個女人的恐懼和堅持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不少電影,都是一上來就給出一個狀態,把主人翁都弄得很異類。而這部片子,一開始大家都看著像正常人,而隨後就一步步深入,把最隱蔽的部分慢慢暴露。看著看著,就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迷宮。
整部片子都彌漫著六十年代的音樂,鮮亮的畫面跳躍其中,看完之後我聽了近40次summer time。那個年代,是對於存在主義的實踐,自由是無底洞。
片子本身也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安靜地開始,一點點堆積情感,走上制高點.導演對於節奏的把握讓人五體投地.看這樣的片子,不免讓人低落.但回顧人生真相,也不過如此... (參考自豆瓣之電影影評,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電影黑暗迷宮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物英語電影大全 瀏覽:854
新出的電影愛情片 瀏覽:675
少林未來電影大全 瀏覽:320
勞動電影大全集 瀏覽:466
世界上第一部無聲電影的名字 瀏覽:615
有一部電影天空著火 瀏覽:245
待神令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 瀏覽:701
拍AV電影有替身演員嗎 瀏覽:622
泰國電影我的流浪狗在線觀看 瀏覽:45
關於生物的電影名字 瀏覽:875
法國離婚和妻子的電影 瀏覽:882
電影愛情完整版寵愛 瀏覽:49
血族4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711
西班牙電影大胖子去旅行 瀏覽:538
拆彈專家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264
愛的男人電影圖片大全圖片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696
有蛇的泰國電影 瀏覽:570
一生一世電影圖片高清圖片 瀏覽:825
陸有義電影大全 瀏覽:142
電影愛戀法國種子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