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轉山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影片很簡單,只有一條線索:一個24歲的台灣年輕人張書豪,在寒意漸生的10月,為了幫助哥哥完成遺願,從麗江出發,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於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八宿打狗、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途中他一直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搖擺,但最終決定走下去,因為他認為,就算是失敗,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是如何就範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眾人的幫助下,他最終到達了內心深處最純潔的地方——拉薩。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片中有一句台詞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們在對方的葬禮說,當年我們去就好了……」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心中有著無數的夢想,卻被眾多俗事束縛著,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卻不知其實在一天天地虛耗光陰,無形之中離自己的夢想已漸行漸遠,直到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張書豪給了我們一個榜樣,影片開始時他是一個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讓人不敢相信他的內心竟然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隨著他的漸行漸遠,他的目光逐漸變得堅毅果敢,雖然他選擇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稍有不慎就會成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鬥志,戰勝了一次又一次困難,片中有兩次在他筋疲力盡時遇到了汽車,旁人願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絕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謝謝,我可以。眉宇間的剛毅,讓他充分展示了一個陽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轉變。他的努力和堅決,終於讓他完成了這項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作為回報,他見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給人一年好運」的梅里雪山,來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片中的景色雄偉壯麗,在金字塔狀的雪峰間,環繞著如夢似幻的白雲,和天空純凈到幾乎沒有雜質的藍色互相輝映, 「雪山冰激凌」美得攝人心魄,這是人們夢中的天堂,讓我們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
這是一部屬於青春和夢想的電影,希望我們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去征服生活帶給我們的磨難,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也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堅定不移的在寒風和冰雪之中, 與我們心中的高原女神:喜瑪拉雅,來一次最熱烈的擁抱。
人們都希望我成熟,覺得成熟了就長大了,覺得成熟了就不會被人欺騙了,也不會被人傷害了,是的,只有被人欺騙了,被人傷害了,才會變的所謂的成熟,因為當所有的都會偽裝和虛偽的時候,又怎麼會上當呢?當所有的感情都不會出於真誠,所有的事情都是出於目的,不會相信別人,在自己的心裡築起了牢固的寶塔,又怎麼可能會有人傷害到自己呢?可是所謂的成熟,快樂了嗎?
大家都在告訴我說,我變了,變的成熟了,穩重了,我只能跟他說,是的,因為你已經離開了我的世界,彼此之間只能是禮貌的。而我自己知道,在我的世界裡,我依然是那個愛哭愛笑,愛瘋愛鬧的女孩,我會給自己一個空間來儲藏我自己的內心,因為我知道我必須那樣活著,那才是我的快樂源泉,也許我還會被傷害,被欺騙,但是我覺得那樣會更加的精彩,而圓滑只是在我的世界之外,成熟也是與世界外的人而言。我的世界就是我的朋友與親人,其他之外的人我也會變得與時俱進,而我那麼強的學習能力也必然會促進我的交際能力。
當我寫到這里的時候,我知道我的選擇是什麼了,那就是那個具有挑戰的工作,那個可以歷練我的工作,那個可以讓我接觸社會不同的人,可以讓我更加適合外面的世界的工作。
❷ 《岡仁波齊》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沖突,有的只是朴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干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舍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裡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聖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麼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聖之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聖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聖,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裡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朴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舍,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裡,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麼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庄嚴,不在於過度的粉飾。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嚮往一種寧靜,嚮往一種純粹,嚮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願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蘊。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後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朴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甦,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於行動,那麼,路,永遠在遠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願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朴的形象卻波及著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於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於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聖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好多次看見這個名字不過都沒有選擇進去觀看,今天一個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電影真的特別真實,沒有漂亮的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甚至沒有太多語言。
很抱歉我沒有記住人物的名字,只記得他們一行15人,有年邁的爺爺,有懷孕的媳婦,有9歲的女童,患有先天殘疾的屠夫,他們所有人共同的心願去神山,磕長頭,贖罪,祈福。信仰面前是一樣的。
當他們製作朝聖的工具和所穿衣服還有準備食物時,我感覺就像東北的過年。我完全沒有想到會走那麼久。一出門就開始磕長頭,晚上搭帳篷生火,念經文。一直看著他們磕頭,我的心不平靜了,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本來生活的很苦了為什麼還要更苦呢。當我看到孕婦生孩子的時候,那鮮活的生命降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信仰的虔誠要體現在行動上。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縮,尤其是帶著小生命一同前往。我說出我當時的想法大家別笑我,我居然想剛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嗎?後來大喇嘛給孩子我明白了朝聖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讓孩子在拖拉機里安靜生長。
旅途中遇見困難大家相互關愛,同樣朝聖的人相互幫助。一群人心無旁騖的為追求眾生平安而付出辛苦。共同追求平安喜樂的目標。
在他們身上讓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擁有大愛,並去愛別人。車子被撞翻到路邊,來不及看自己的傷勢,聽到對方車里有需要幫助的人,立刻讓人離開。而一行人更加艱難的上路了,途中爺爺的離開了,我在想這應該是他要來朝聖的最終心願,最後他被葬在了朝聖的路上。
電影里一路上無盡的雪山,讓人神往的美景,讓人陶醉的聖地。用腳行走20xx公里,一邊走一邊磕頭,鞋子不知道穿壞了多少雙。當鏡頭推到他們在拉薩腳下依舊磕頭,我想旅遊的人們大概也和我一樣的心情看待他們吧。電影最後一片白茫茫,幾個微小的人影,繼續行走著。我的心不僅有些震撼,重新對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看到小女孩臉上那堅定的表情,不僅讓我感動,追求極簡心,純凈修行,心無旁騖,唯有眾生喜悅平安是他們今生的追求。
一場修行,渡人渡己。
電影講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他們歷時一年,從芒康小鎮一路向著西邊,經過拉薩再到岡仁波齊,用磕長頭的最虔誠姿勢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十一位朝聖者,都是家庭貧困的藏民,去朝聖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帶叔叔了卻心願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贖罪的,也有因家庭變故而去求福的,他們中有飽經滄桑已經72歲的老人楊培,有成熟穩重的48歲掌舵人尼瑪扎堆,有23歲懷孕半年的次仁曲珍,還有天真可愛才滿9歲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們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個體差異,但卻懷著一致的虔誠與毅力。一路上,他們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艱辛和考驗,惡劣的天氣、簡陋的食宿、磕長頭的艱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車禍、歷經千辛萬苦到了拉薩卻發現沒了去岡仁波齊的盤纏、到了岡仁波齊腳下楊培在睡夢中離世……
這些艱辛和意外,任何一個都可能讓我們這些藏區以外的人們輕易就放棄進藏的努力,但是他們卻沒有,面對艱難與困苦,他們坦然相對;面對災難和意外,他們絕不退縮,當我們這些乘坐飛機、火車和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進藏的人還在不停地抱怨進藏的辛苦時,他們卻用最堅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著長頭完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朝聖之旅。
影片中有幾個情節讓我非常感動:他們一路省吃儉用卻還熱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聖者,將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給他人;當他們被一個好心老人留宿時,他們主動幫老人干農活來回報老人;當裝載 便留在拉薩打零工,等賺夠了去岡仁波齊的費用再出發。
似乎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他們朝聖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艱辛、餐風宿露的窘迫,讓他們一行人看起來格外的凄涼、憔悴和骯臟,但他們卻有著最堅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凈的靈魂,藏區之外的人們或許很難理解和認同藏民們的這種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質疑他們用一年時間徒步2500公里去朝聖的意義何在?也許在凡人眼裡,與其耗盡一年時間辛苦朝聖不如去努力賺錢——在他們看來,後者更現實也更迫切。
通過《岡仁波齊》這部紀錄片的展現,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們的信仰有多堅定,但我並不知道這種堅定還能以如此淡定從容的姿勢來展現。
感謝那些朝聖的背影,是他們的平靜和堅定,才讓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處浮躁喧鬧的花花世界包圍之中,卻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藍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堅定的信仰和最純潔的靈魂。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鍾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朴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說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 七日票房破20xx萬 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銳減至0.9%, 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周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於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於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借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說。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眾,藝術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
有信仰的人一直善良和體貼的,即使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飛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無人抱怨,無人遲疑,這樣朝聖的道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這部分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如何還?所造的業怎麼樣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夥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可以平靜,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些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些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聖的道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日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如此的含義好像比拍完全程更有含義,修行的道路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日常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成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那樣近距離的認知過藏民的朝聖的道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這樣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大家從電影里只不過看到沒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漂亮而神聖,可是我卻非常了解走到那裡絕大部分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這樣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備很意義的電影的拍攝,這樣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假如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鍾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朴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說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七日票房破20xx萬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銳減至0。9%,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周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於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於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借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說。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眾,藝術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
位於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岡仁波齊山,又叫須彌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因此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踏上這條求福之路。電影《岡仁波齊》就是張揚導演用鏡頭講述的一個關於朝聖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當他在家庭聚會時說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平靜接受的態度和聞訊趕來要求同往的村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影片剛剛開始,作為觀眾的我還在努力捋清關系的狀態中,影片中的人們不管是青壯年還是婦孺就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我要去!且不說此去路途艱難,就是這些「朝聖者」讓大家看了都不禁說一聲:懸乎!他們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xx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一輛拖拉機充當腳力用來運裝備和物資,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儀式,鏡頭就突然切換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長頭,朝聖之路就這樣開始了。而未來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們都要這樣走過,幾步一叩首,五體投地,沒有人監督,但每一個人動作之規范之賣力是難以想像的,只為求得神明的護佑,甚至途中拖拉機壞了男人們不得不用人力拉車,走到幾百米的遠處,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繼續磕頭,一步都不敷衍。楊培老人在某個清晨再也沒有醒來,大家也僅僅是請來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繼續趕路,沒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們在風霜里叩首,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他們對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信念和理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定標準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並為之努力奮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此時,倉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盪在我腦海,我知道,藏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是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完全詮釋出來的,在面對異族獵奇目光的窺探中,他們面帶微笑,心向陽光,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心中的聖地!
❸ 岡仁波齊觀後感
和最近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5》相比,《岡仁波齊》實在太小眾了,無論是劇情節奏關注度或是受眾人群,看過影片的人都能感覺到電影的力量,它留給人的震感,這是一場生與死的虔誠之旅。
西藏的朝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聽聞,朝聖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內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禮。
《岡仁波齊》記錄了來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懷著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聖的故事。他們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從芒康拜到拉薩,又從拉薩拜到神山岡仁波齊。
他們中有年過七旬,將朝聖當作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楊培爺爺”;有年僅九歲,懵懂走向朝聖之路的小女孩;有父親抱憾離世帶著叔叔圓夢的領路人尼瑪;有身懷六甲期待一個新生命到來的母親;有自覺罪孽深重的屠夫···形形色色的十一個人,歷經艱辛,為了心中那堅定的信仰,一路向西。
《岡仁波齊》的丁孜登達——一個出生在朝聖路上的孩子,楊培——一個死在朝聖路上的老人。這是全片關於生與死的兩個片段,像是一個圓,一個輪回。
身懷六甲,不顧身子去朝聖就已經讓我們不能理解了,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帶著孩子繼續西行在我們看來更是離譜。孩子的爺爺奶奶看完孩子之後,依然讓孩子隨著他們一起超生。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在他們心裡,這個朝聖路上出生的孩子是帶著福報來的,更是帶著使命來的,他理應走完這段朝聖之路。
這十一個人,懷著各自的理由,頭也不回的向遠方叩拜。不停的磕頭,不停地祈禱,為自己,為家人,為眾生祈禱。不停的向前,風霜雪雨沒有畏懼,有泥灘就淌過去,遇到大雨就停下來休息;雪崩車禍阻擋不了他們的腳步,受傷了就休息幾天再走,車頭壞了,就丟掉車頭,拉起車廂繼續前行。彷彿在他們心裡,除了信仰,沒有什麼是可以阻擋他們的。當到達拉薩,看到布達拉宮,他們彷彿是找到了前世的歸宿。
《岡仁波齊》無論在題材或是拍攝手法都屬於吃力不討好的類型,但就是這樣一部像紀錄片的寫實電影在六月眾多上映的國產電影里成了黑馬,周票房達到了2000萬,這樣的成績對於動輒上億的票房無法比較,但對於這樣一部太過小眾的電影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對國產優秀電影的鼓勵也是一種榜樣。
《岡仁波齊》沒有華麗驚艷的鏡頭,而是類似手機拍攝的紀實場景,卻帶給人朴實平淡的感受。雖然影片從頭至尾只是不斷重復著朝聖過程中的磕頭,念經,休息的切換,但卻真實地反映出生死輪回的真諦,以及對信仰的敬畏,在平淡中帶給人心靈沖擊。
《岡仁波齊》的細節令人稱贊,比如屠夫在磕頭時等一隻甲蟲慢悠悠地經過;比如朝聖的一行人在幫助他們的老人家中虛心地聆聽教誨,又熱情地幫助老人干農活;比如年幼的小女孩在漫天風雪中稍作停留後依然篤定地繼續跪拜;結尾的大遠景,在白雪皚皚的茫茫天地間,朝聖的他們猶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著行走。
前段時間,在即刻視頻拍的短片中,我回答了一個和電影有關的問題:怎樣看經典電影?我的回答是:三個“不怕”。
不要怕經典,不要怕劇透,不要怕自己的直覺。
不要怕經典,經典其實並不遙遠,並不高深,一部電影能經過時間的篩選留下來,恰恰因為,它和我們有著密切關系,或者生活,或者心靈。
不要怕劇透。一部電影,是不可能被劇透的,好電影尤其是這樣,有多少次,我先看了最完整的劇本,都想不到最後拍出來的電影是什麼樣子。劇透反而會幫助我們對一部電影了解更多。
不要怕自己的直覺。專家說什麼,影評人說什麼,不重要,自己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就是最正確的,最珍貴的,也是對一部電影最好的回饋。
其實,這也適用於所有的電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看,不要怕它影響到自己,不要怕自己的直覺“不對”。
對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也是這樣。我想用它做樣本,說說我是怎麼看這種似乎很不簡單的電影的。
▲《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先生,他之前的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落葉歸根》《飛越老人院》。
這是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出來的故事片,但它的故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十一個藏族人,從芒康出發,走了兩千多公里,去拉薩和岡仁波齊山朝聖的事。
聽起來似乎很讓人害怕,怕它沉悶,怕它乏味,怕它艱澀,怕它不夠“好看”。
不用怕,它很好看。
先看故事和畫面。
的確就是十一個藏族人朝聖的故事,這十一個人生活在一個村子裡,分別屬於好幾家人。故事發生的這一年是2014年,是藏歷馬年。
▲出門朝聖前,需要做很多准備工作,這是朝聖者用羊皮製作圍裙。
在藏傳佛教里,馬年是釋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這一年裡,諸神都會聚集到岡仁波齊。
平常年份,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二圈可免地獄之苦,轉108圈今生成佛﹔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
這十一個人,有老人,有孕婦,有屠夫,有殘疾的小孩,他們就風塵僕僕地上路了。
一路上,他們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被山石砸傷,孕婦生了孩子,一路上,他們還不斷遇到當地人和別的朝聖者。
▲在路上,朝聖者遇到了一家人,他們正在集全家之力蓋房子。
最後,他們用了一年,到達了拉薩和岡仁波齊山,去了布達拉宮,也在岡仁波齊轉了山。所有的心願都得以達成。
▲一步都不能少。
看起來很像紀錄片,但看到一半,就會隱約覺得發現,它是有故事的,是對素材有過篩選和調停布置的,畢竟,一趟現實的朝聖路,未必恰好能發生那麼多事,而一旦用電影來講述朝聖,必須要對事件進行集中。
這種隱隱約約,似有還無的故事,我很喜歡。
這一年時間,他們走了兩千公里,經歷了四季,周圍的環境一直在發生變化,雪山,草原,油菜花地,被桃花杏花圍繞的小村莊,綠樹招展的夏天。
這幾年張楊有些低調,好像泡在大理等地,在“密謀”些什麼,尤其是《飛越老人院》之後,就很少露面,直到他一口氣拿出了《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兩部片子,被震了一下,在大家都擠在北京忙著開發IP、忙著各種觥籌交錯的項目和資本共舞時,他一頭扎進冷寂與荒涼的邊陲高原,像修行一樣拍電影,朴實無華的電影,拍出了像心跳和呼吸一樣的自然原色。
張楊真沉得住氣,《岡仁波齊》開頭,將近用了半小時,來描述藏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壘柴垛、燒火、煮飯、聊天,村前一幕幕大山環繞,時有風雪雲霧,山下雞犬相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幾個村民不徐不疾地籌備糧食、工具,准備去拉薩朝聖。直到作為補給工具的拖拉機突突突地出現時,朝聖旅途才有了苗頭。
參與朝聖的人群也體現出一種接近真實的日常,有老人、小女孩、孕婦、殘疾人,以及作為主力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他們匍匐在漫長的公路上,下跪,起身,又下跪,面色一樣虔誠,動作一樣認真執著,同時在路邊壘起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哪怕中途休息,一起搭建帳篷、燒火煮飯、吃飯喝茶、唱詩,都親如家人,他們的世界簡單自足,他們的內在純粹認真,每個人都不會懷疑朝聖的意義。
《岡仁波齊》也許是公路片,因為村民一直沿著公路磕著長頭,漸漸前進;也許不是公路片,它和我們理解的通俗意義上的公路片不太相似,太像一部樸素真摯的紀錄片,沒有任何渲染。這是去朝聖,是胼手胝足的神聖之路,它所面臨的困難,不帶傳奇色彩和戲劇性,卻一樣扣人心弦,孕婦在途中生下孩子,青年人差點被墜落的山石砸中,老人在途中逝去,補給專用的拖拉機遭遇車禍,變成了沒有車頭的“人力車”,涉水過河大家依然匍匐著跪下去……
朝聖就像一次茫茫大海上的擺渡,磕長頭就像在駕馭航船,他們要不斷奮力前行,通過這次旅程,把自己擺渡到心靈彼岸,神山腳下,沐浴美滿的佛光。
我們距離拉薩有多遠?坐飛機,可能也就三四個小時,坐火車可能三兩天,從川藏線、滇藏線自駕前往估計一兩周。可能對青藏高原周邊的藏族群眾來說,去一次拉薩,可能要一年半載,甚至更長,路途迢遠,海拔隨山勢抬升,他們一路磕著長頭,風雨無阻,膝蓋、頭顱、手心無數次撞擊地面,用幾乎蝸行的速度前進,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個過程都不省略。
片中從芒康出發的這群藏民,在長達1200多公里的路程上,安靜的行跡,就像一群無聲的螞蟻,可是再慢,也要前進,也要抵達終點,他們和沿途沉重的大貨車、時髦的越野車擦身而過,和燈火閃爍的熱鬧城鎮擦肩而過,和春天、夏天、河流、湖泊、雪山擦身而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們分心,沒有任何寒暑冷涼的理由能讓他們停留。
看了《岡仁波齊》,對鏡自照,有些慚愧,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經常會懷疑人生,懷疑活著的意義,懷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魚叔,一天總有那麼一段時間,要懷疑眼前各種瑣碎,恨不得從軀殼里跳出來去遠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顯然沒有這種困惑,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超過生活本身的慾望和困惑,他們極具耐心,他們容易滿足,安然過好當下生活,帶著純凈的心願去朝聖,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很少有導演以這樣“吃苦”的方法拍電影了,尤其華語導演,張楊這種行事方式讓我想起喜歡的德國導演赫爾佐格,他說“我是一個奇怪的生物,沿著生命不斷向前,在身後的沙子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的電影。”張楊身上也有類似屬性,不滿於既有現狀,總想走不同的路。
透過《岡仁波齊》,張楊對電影的迷戀,對生命的熱愛,似乎正在朝一個靜謐、內斂的方向聚攏。再等一等,也許張楊更好的作品又會“突然降臨”,鎮住我們。
❹ 《轉山》觀後感
電影《轉山》傳達給人的是一股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轉山》觀後感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挑戰自我
我只是看了影片的末尾一小段,我感受最深的是:騎行者敢於挑戰自我。即使面對高山,他也不畏懼,努力向前。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一輛汽車經過主角旁,說上面至少5000米海拔以上,問他是否需要幫忙,騎行者說:「我行的,不用了。」如果面對同樣的困境,我們是否都會有一樣的回答呢?現實中的我們,常常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脆弱,經不起風浪。觀看了電影也許會有一點改變。
信念
騎行者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我要去拉薩。在拉薩那高原地區,高原山地的氣候,一個騎行者要完成這次旅程似乎是很難的事。但我們常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他能夠完成,是因為心中的信念:我要去拉薩。當你在大海中航行時,信念是你手中的一方羅盤,它使你沿著捷徑前行;當你余核耐在黑暗中摸索時,信念是夜幕上一顆明亮的北極星,它將你的未來照得銀亮銀亮的,像是希望在跳躍;當你順著小路氏首回家時,信念是一篝為焰,指引你走向前方……正是因為信念才產生了內心的一種堅持,一種執著。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拉薩是人們嚮往的豎春地方,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追求下去。「知難而退」並不是一種智慧,而是一種懦弱。心中擁有了信念,我們就必須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文關懷
《轉山》中貫穿了一種人文關懷。雖然,人與人之間素不相識,但因為一個動作——「握手」,而牽在了一起。「握手」——顯示一種信任,一種理解,一種鼓勵。志同道合的人一個簡單的動作「握手」以及老人與騎行者的「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內心洋溢著溫暖。除此之外,我從影片中體會到一種助人為樂的精神。老人在雪地遇見騎行者,隨後兩天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在主角臨行前贈予葯物。慈祥的老人,言行也一樣令人感到慈祥。雷鋒精神中的助人為樂得以彰顯。
《轉山》讓我想起爸爸對我說的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發出生命的強音。向困難發出挑戰,憑借信心、勇氣將困難克服。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一種境界,是一中內心深處的豪邁。相信生活在象牙塔的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勇敢攀登,也終將收獲這一種豪邁。
為什麼要走?只因路在腳下。
兩年前看的《轉山》這書,也是兩年前去的西藏。只因轉山這部電影,那些回憶那些沒有完成的夢想又一起燃點起來了。這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信仰的電影。
記得兩年前考慮去西藏的時候,是打算騎行青藏線進去的,那時候因為看了天涯上一個很有名的牛人月光1981隻身騎行川藏線的帖子,血脈噴張。於是買了自行車和裝備,練習了幾個月,也約好了騎行的同伴。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卻只是很安逸地坐了飛機去,慚愧不已。雖然去了拉薩,去了珠峰,可是一直有心結,總覺得只有用徒步或騎行的方式去西藏,才是心靈的凈化和夢想的完整。每一個修行的人,都知道修行是艱苦而漫長的。我也想以這種修行的方式,去到西藏。
人只有夢想,有信仰,才會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主人公張書豪為了完成哥哥的夢想,沒有一點騎行經驗就隻身踏上了滇藏之路。在同行的川哥掉下懸崖受傷後,一個人繼續騎行。面對寒冷、高原反應、食物中毒以及惡犬時候的那種精神狀態,歇斯底里達到了極致。我明白,比起那種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孤獨和精神上的摧殘是最可怕的。如果沒有信仰支撐,不明白你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那麼,你就有可能半途而廢。
在這壓抑且讓人窒息的都市裡,我們戴著面具,每天朝九晚五地過著操蛋一樣的生活。是該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出口了。
只有在路上,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張書豪一樣,誰會想到這個文質彬彬的台灣男生,竟然騎完了1800多公里的滇藏線。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張書豪,可這卻又是真正的張書豪。沒有面對絕境的那種無法回頭,我們永遠不會發現真正的自己。
也許回來了,我們還是過著操蛋一樣的生活,可是我們經歷過那些內心的洗禮,已經變的異常的強大,或許若干年後,還可以跟兒子吹吹牛逼,你老爸騎行過西藏,知道不?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轉山》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熱血沸騰,當然不是殺日本鬼子的那種,那種只是為了正義的伸張,而這種熱血沸騰,是與眾不同的,是震撼心靈的那種,它可以讓你凈化你的心靈,讓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過那種經歷,我相信,生命中沒有什麼事情還能難倒你。
當看到曉川掉入懸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個生命就此而差點結束,他讓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認為你有沒有把握,現實生活中的我,總是覺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總是想把東西拽在手裡緊點,可是越緊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曉川還是活過來了,活過來了又繼續上路,很佩服這種人,對於一種生活的狂烈熱愛,是沒有什麼能夠抵擋的住的。他說:喜歡路上的味道,喜歡去看那個雪山冰淇淋。捫心自問,我雖沒有那種頑強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夠走上那條路,靜靜的享受美好的風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凈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種挑戰,挑戰自我的超級表現,旅行,是自我的一種解脫,而騎行,則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看完之後,我覺得我此生不會做騎車去西藏這種危險的事情,更多的是對自己,對親人的責任和牽掛,我沒有那種勇氣!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堅信我會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過騎行!
所以,我是打從心裡崇拜佩服這些勇敢上路的人們,唯有遙祝騎行在進藏途中的兄弟姐妹們一切安好,祝你們平安。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發吧。
電影《轉山》根據謝旺霖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故事中主人公所騎行的高原路線,從麗江到拉薩,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長度近2000公里,其間的山是永遠眺望不盡的玉龍、哈巴、白馬、梅里……水是永遠俯瞰不及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當騎至芒康一段後則轉入「318國道」。而「318國道」正是中國騎行愛好者心目中的「經典」,猶如美國人心中的66號公路。原作小說在被陳國富關注到之後,裡面傳達的「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也讓他決心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影片在確定由太合環球影業出品之後,攝制組在去年正式奔赴西藏拍攝,70餘人的劇組也在零下30度的極端環境之下完成了90天的極限拍攝,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戰。
一個24歲的台灣年輕人,在寒意漸生的10月,為了幫助哥哥完成遺願,從麗江出發,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於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八宿打狗、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艱險的旅程過後,他從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塊糌粑。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旅行的電影,更是一次關於自由、成長的電影。每個人都可以從電影中找到出發和改變的理由,青春、酷勁兒十足、以及自由和釋放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剛出麗江,書豪遇到了一位騎行者曉川與他同路,曉川是位比書豪年長很多的騎行愛好者,經驗多,在騎行和生活方面都能給予書豪很中肯的幫助。但他就是愛講自己做糕點那點事兒,書豪老覺得他人怪怪的但又很可愛。兩人投宿過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鹽田的藏女小男孩家過過夜,品嘗著曉川大哥做的酥油餅干,書豪覺得自己這一路上並不孤單。一次夜翻山路,曉川意外墜崖,身受重傷。書豪的信念已在崩潰的邊緣,他開始懷疑自己此次征程的意義。書豪回想起這段路上曉川大哥對他不斷地鼓勵,相信他自己一定能走完這段路。飛來寺的歌聲經文又讓他堅持自己走下去……東達下雨,投靠無門的書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驗。怒江被藏獒追逐、然烏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險,書豪依然在路上。通麥路遇朝聖母女,書豪尋找到不同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一路上有歡歌笑語,一路上有悲喜離合,一路上還有人間冷暖。書豪騎在路上,尋找價值,完成自我。在海拔5000米的色季拉山埡口,書豪拿出朝聖母女贈予的五彩風馬旗,灑向天空。他雙手合十,念誦著六字真言,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在布達拉宮門前,書豪與大家一起載歌載舞。書豪把陪伴自己一路的自行車送給了需要的人。回到台灣的書豪展開了研究生生涯。書豪來到靈骨塔,把自己這一路寫成的「騎行者日誌」放進了哥哥書偉的靈柩里。完成了哥哥的願望,他似乎比完成懂得的更多。書豪回到台灣接到了曉川哥的信,他又出發了啊!
這是一段夢之旅,夢的經營與實現,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踏上西藏這一片聖土的願望,因為那裡的一切是如此這般純凈,是這樣的完美,也許最真摯的地方,總要經過最曲折的路途,但只要挺過去了,一切都會成為值得。
滇藏線,一段完美的夢之旅,人生有許多不如意,有許多以為的絕路,整裝再戰,夢必成真。
今天我觀看了《轉山》這部真實紀錄片。片中的主人公張書豪為了完成哥哥的夢想,僅憑著一張哥哥畫的路線圖和幫哥哥完成願望的心就孤身一人踏上了去拉薩的漫漫長路。
張書豪的行動讓我驚嘆。他為何有如此大的勇氣隻身一人踏上去拉薩危險而又漫長的路?他在路上遇到那些離奇的事件讓我產生無比的好奇。
他憑著自己的勇氣,憑著哥哥到去世還沒完成他夢想的信念,憑著親情的力量,冒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危險,為了哥哥為了自己一定要到拉薩。一路上,最讓他難忘的是西藏人民那淳樸的笑容和川哥無私的幫助。老奶奶雖然沒有了潔白的牙齒,但笑的卻是那麼美麗,慈祥。孩子雖然有些羞澀,但笑的卻是那麼陽光,單純。正在修行的女人雖然不能說話,但她們的笑容里卻透著真實,淳樸。川哥對他的幫助銘記在心。他被困在一個大坡上,川哥放下自己的東西,二話沒說拿起他的行李翻過了山坡。折回去又攙扶快堅持不住的張書豪,一次一次的給他鼓勵。腿磨破了,川哥提醒他由於走這種路的姿勢不對,導致身體受到傷害。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由於這種精神在以後的路上張書豪把困難和坎坷一把拿下,欣賞著一路的美景到達那白雪皚皚的山峰。他放飛了一疊彩紙,同時也放飛了所有的激動和夢想。
一種力量支撐著他,讓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難到達最高峰。這應該是我們學習的精神和榜樣,我將沿著這種精神之路一往直前走下去。
沒有接觸過單車的朋友或許會認為,騎車是一種體育愛好,可以強身健體,可以磨練毅力;也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旅行方式,可以見到許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許多的美食;還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難忘的經歷,可以結交朋友,走南闖北,可以體會那種征服的快感。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你問我,為什麼這么喜歡單車,為什麼那麼喜歡騎行?我其實還真答不上來。身邊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兩知己,都不理解,我對於單車和行走的痴迷和熱愛,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認為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有所出入,幾處情節也頗有刻意而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員們稍顯稚嫩的演技,以及無可避免的老套的劇情。然而,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電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裡回味,並值得為其留下一點文字的電影。因為它是一部誠意之作,尤其是相比於現今的若幹部侮辱觀眾智商的所謂商業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達出了許多一直以來想說的,而又不曾說出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我為之瘋狂,痴迷與熱愛;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在這個逐漸麻木的世界裡,還能感受到心臟鮮活地跳動;也正是這些東西,才讓我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理由。
原諒我無法用單薄地語言來描述那樣的感受,那冰封的埡口,血紅的經幡,漫天飄散的彩紙,還有那終於迸發的熱淚,太多的太多,或許,只有你真的開始騎行,在路上,經歷過那些磨難與痛苦後,才會懂得。
在生命的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的夢想,為了追求那些夢想而不斷前進的腳步,會逐步演變成為一種信仰的力量。或許在別人看來,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這一路走來,轉山轉水轉佛塔,不是為了旅行,也不談不上修行,只是一種生命前行的必須!這是一段孤獨到無法想像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獨自前行。
當夢想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究竟要經歷多少不為人知的苦難與疼痛,夢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了追求夢想而咬牙堅持的信仰,原來,拋棄安逸之路,選擇最難的道路前行,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當我們終於沖破所有的艱難險阻,見到那怒放的花朵,剎那間,彷彿知道了永遠,心靈以及靈魂的所在。而在這之後的下一瞬,是無比的悲傷。
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無論終點在哪裡,我們都要一直走下去!」而《轉山》這部電影給了這句話一個最完美的詮釋。
主角張書豪本來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無憂無慮、青春帥氣,他有夢想,也有激情,可是並不成熟且內向的他和眾多莘莘學子一樣,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為書豪的`哥哥書緯逝世而開始,書緯是一個騎行愛好者,喜歡踩著自行車四處旅遊,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騎一次川藏線,當然,到他生命結束,他也沒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當悲傷中的書豪發現了書緯寫的《騎行者日誌》之後,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替哥哥完成夢想,騎行一次川藏線。這個渺小而又沉重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後,他整理行裝,一個人毅然決然的來到了昆明,准備完成他的拉薩之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書豪開始了他的騎行之路,一個台灣人,一輛腳踏車,一個簡單的行囊,從昆明出發,不懂內地法律的他辦了假身份證,被坑了幾千塊錢,終於踏入了藏區,一開始的沉悶也終於被沿途美不勝收的風景所掩蓋,似乎終點就在前方,輕輕鬆鬆就能到達。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無處不在,好在初涉騎行的他遇到了一個熱愛騎行的前輩——曉川。
曉川已經騎行過三次川藏線,會說藏語,知道路該怎麼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曉川的帶領下,書豪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傳統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熱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戀,都給書豪帶來了親切的感覺,寡言少語的他也終於有了一絲絲的改變,一路上和曉川說的話也多了起來。當書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時候,曉川幫他推車,當書豪試圖放棄騎行,對著腳踏車發脾氣的時候,曉川勸他消氣,鼓勵他繼續前行。這就像人生一樣,一路上總會有那麼幾個難以跨過的溝坎,難以翻越的高山,而曉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業上升期的時候推自己一把,人生低谷、決定放棄的時候安慰鼓勵一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歡,小孩的留戀,大爹的熱情,奶奶的招呼,貨車司機的跋扈,狼群的圍堵,雨雪的沖洗,這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人生歷程圖。
終於,書豪堅定了前往拉薩的意念,如果說剛開始是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那麼從曉川受傷離開之後,騎行川藏線已經成為了書豪對自己毅力的考驗。
見到了鷹擊長空的雄壯,原馳蠟象的美麗,巍峨的雪山像一個個超大號的冰激凌聳立在眼前,身體已經飽受摧殘的書豪帶著疲憊的身軀和不屈的意志,騎上了通往拉薩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時書豪的內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靜的,他曾經也想過放棄,如果他放棄了,沒有人會笑話他,也有過路司機要開車帶他上山,他拒絕了,如果他坐車去,也沒有人會笑話他,正如劇中那人所說:「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車都喘氣!」高原反應會讓人難以忍受,可是書豪忍下來了。他的人生,將由自己書寫,他的旅程,將由自己完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真的很不錯,爬上山頂看山下的感覺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不是山下的風景秀麗,也不是山上的樹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時經歷的種種讓人難以忘懷,跌倒過、爬起過、受傷過、開心過、悲傷過、痛哭過、大笑過,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波瀾壯闊,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騎行到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再從兩千多米的地方騎上四千多米的高山,這樣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轉山》不光是詮釋人生,更是鼓勵人生,作為一個業余的騎行愛好者,我被書豪這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背上行囊,踏上愛車,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等了好長時間,這部電影終於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觀看了這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這是一部專門為騎行者們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線是講述一位騎友的弟弟為了完成他生前的願望,獨自騎行滇藏線在路上所發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騎友,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去這里,想去那裡,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資金不夠,工作忙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誌,卻只能化為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里夢境永遠永遠的再見。男主角張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一個人,騎車2000多公里,從麗江到拉薩,為的是替逝去的親人實現夢想,這樣簡單純潔的心性無需太過復雜的詮釋。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張書豪一段路,可能張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麼,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在騎行的路上,我可能無法做到張書豪那樣的壯舉,但是作為一個普通騎友,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
我想《轉山》要詮釋的不是激情與夢想,而是在責任與執著的推動下,完成對自我的挑戰和超越。
當主人公張書豪一臉茫然地揣著一本騎行筆記,騎著山地車,踏上了從麗江到拉薩的路時,他不是滿懷激情地為了自己的夢想選擇了這一艱苦的行程,而是因失去親人帶來的巨大的悲傷讓他覺得無法承受無可適從時,才選擇了這么個替哥哥完成夢想,釋放悲傷的苦行僧之旅。也正因著有了要替哥哥完成夢想的責任感與信念以及一路上對哥哥沉痛的思念和對哥哥夢想的追隨才讓張書豪在一次次頻臨崩潰的邊緣最終又選擇了前行再前行……
這一路,不是一個騎車愛好者慷慨激昂為夢想拼搏的過程,而是一個大男孩經受了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孤獨,感受過人情冷暖、悲喜離合後,從沉重逐步走向輕松,從悲傷逐日走向歡愉,從迷茫逐漸走向清晰,從不知所措走向成熟與自信的過程,這是一次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歷練。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頓然感悟,我想,張書豪的內心在這一磨難式的行程中悄然地強壯了,他的生命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蛻變和升華!
一個人內心的成長是艱辛的,但同時也不乏美好的收獲!
喜歡影片里那個大大的「梅里雪山冰激凌」,喜歡那純凈的白雲在藍天中飄移,喜歡望著那風中招展的經幡從遠處到身邊的過程,喜歡抑揚的藏樂聲中緩緩轉動起的經輪,還喜歡遠遠望到的藍天白雲下霸氣的布達拉宮……希望有天,我去看看它們。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一個本身並不痴情於騎車運動的羸弱大男孩茫然中選擇這一艱辛的充滿險惡的高原之旅實乃瘋狂之舉,但我不覺得。當一個人的情緒堆積壓抑著讓自己無所適從的時候,隨心而動給心一個自由,就是對心靈的撫慰,對情緒的釋放,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大多數時候,人們做事情都會沖著「有用」這一目的性去行動,當一個人拋開世俗中被人們認可的目的,僅僅因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就會被認為是瘋狂或者不可思議之舉,但這種時候,這個人,也許才是真正的、純粹的為心而活!
其實這的確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電影,在當前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要幹嘛的中國電影市場,在神馬《白蛇傳奇》《畫壁》這種從拍攝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傳轟炸,要麼介個緋聞,要麼內個大尺度,造就所謂萬眾矚目的假象,實則就是一除了噱頭,就是噱頭的商業電影,接二連三而來的時候,這樣一部意義上多少有些單純的片子,著實值得我們這些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自顧自掙扎的孩子們靜心坐下來,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這個我一直對誰都排斥著的代名詞。因為在觀影途中想到。在離世的書緯面前,他是個孩子;在老驢友川哥面前,他是個孩子;在一路上那麼多個滿臉褶皺皮膚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個孩子;在屏幕外同處青蔥歲月的觀影者面前,他同樣是個孩子。一個用一個月的時間改寫了生命態度的孩子,一個牢記「騎出去就要騎回來」的好孩子。
聽說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於是我在想,那個現實中的張書豪,在一個月的生死行程歸來後,內心裡到底獲得了怎樣的蛻變和升華。或者說我還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為什麼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覺。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這種痴狂,但最後的最後我只想到了一個詞,信仰。
念及我日復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無頭蒼蠅亂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這個詞。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經常拿這個詞說事兒,從嘴裡吐出的時候也沒覺得任何沉重嚴肅。只是因為對這個詞的認定和堅持,我那麼自以為是得將自己同賴以生存的環境孤立開來,算不上潔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個盤觀者毫不留情義正言辭得冠以「虛偽」二字,我淚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卻未能得以跳脫或者釋然,一成不變或者說是某稱程度上更加疲憊痛苦。
關於信仰最直接的表現莫過於宗教,一如影片中那個修行中的藏族女子,為了虔誠不言不語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義寄託於一個虛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心無雜念,其實倒也能算值得。當已完全褪去稚氣和小清新的張書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將五彩經文符撒向蒼穹,他實現了對信仰的追求。而這個信仰是什麼,一個關於親情的承諾?也許遠不止此,那是一顆心靈的成長,何以一言概之。
不論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還是今天的《轉山》,推崇者都不約而同得選擇了一個誘人的廣告語:自由。道理誰人都懂,我們不斷選擇被同化不斷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因為所有人都這樣」,方式如何殊同,為的不過就是可以使單薄的一己擁有更大的力量,說為了隨心所欲也許有些誇張,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眾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營銷。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營銷都能成功,能長久深入人心的經典一定是關注本質表達的。所以,不論是《背包十年》還是《轉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騎回去就就要騎回來」。在路上的人都喜歡問「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在哪裡?內個溫暖系女聲唱過「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如此拐彎抹角翻來覆去的瞎想之後,我又一次為自己頻繁的糾結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暫時停下腳步,豈不正是在為了而後的重新啟程鋪磚墊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呵呵,不錯,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於潛意識。
若為信仰,即便再貧瘠,也必是百難不死!不是么?
❺ 電影《轉山》觀後感作文5篇
轉山-觀後感
以前一直在想中國近幾年背包,騎行,自駕如此風行,《摩托日記》和《荒野生存》這樣的影片對中國青年的影響之深,傑克卡魯亞克的《在路上》也正在電影化,石田裕輔《不會死》、《遲到的間隔年》、《走吧,張小硯》等書的的風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什麼中國不能有這樣一部關於青春,關於夢想,關於我們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遠的在路上的電影。終於,這樣一部影片還是登場了,根據謝旺霖所寫的《轉山》改編的電影,讓你終於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讓你懂得了究竟什麼樣的感覺才叫活著。
1、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當時有就好了。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兒,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這里,想那裡,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母親身體不好,自己高原反應厲害,資金不夠,要考學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像影片里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誌,最終卻化為了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墜入無盡的深淵和現實永遠永遠的說再見。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尋找未來,認知自我。杜家毅導演說的對,這個社會的人活得並不快樂,或者說很難活得快樂。前兩天還和朋友討論,是不是因為科技發展娛樂設備的發達反而讓人類的精神越來越缺乏,靈魂上的愉悅越來越少,而感官上的快樂又不足夠填補內心的缺失,是不是倒退回原始單純的自然年代,我們能更輕易的信任和開懷大笑。你不知道死亡會何時來臨,你不知道自己一直堅信的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會不會有一天突然崩塌,你不知道不確認不相信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你還在等什麼呢,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能記得,能擁有,能大笑,能真真正正燃放生命的日子並不多。讓夢想綻放吧,哪怕像煙花一樣短暫,但卻是生命里最美麗的瞬間。
就像杜家毅在見面會上說的,我拍這部電影是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個吹牛逼的資本,說我年輕的時候拍了一部真誠的電影。
2、選擇一種生活,並且有勇氣堅持下。
記得《像雞毛一樣飛》里陳建斌最後的獨白,他說:「馬雅可夫斯基說人應該選擇一種生活,並且有勇氣堅持下。我沒有他那樣的勇氣,但是我像他一樣剃了光頭,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樣的勇氣。」
書豪做了這樣的決定,要替他哥哥騎過這段滇藏線。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勇氣十足的男孩兒,他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會膽怯,會退縮,會放棄,會抓住曉川這根救命稻草窮追不舍。書豪從騎不上坡兒,甩手不幹在路邊慪氣到拒絕別人的搭載,舍棄行囊的沖刺,我們看到了一個男孩兒的長大。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誠的雙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堅定的信念和篤定的眼神兒,直到最後一刻到達滇藏線的頂峰,搭起的紅色經幡塔,散開漫天飛揚的經文,書豪的情緒終於得到了一個發泄點,腦海中突然回閃了曾經那個小騙子說的話:「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是啊,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他走完了,他的喜悅,他體會到的我們未嘗感受只能欽羨的喜悅,會隨著青春的尾巴永遠封存在記憶中,不會發霉和變質,不是像我一樣的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生。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書豪一段路,可能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麼,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3、永遠的年輕,永遠的熱淚盈眶。
也許這部影片從鏡頭語言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恰恰是這個題材,這個故事,和拍攝這個故事的勇氣,讓我們感受到了不裝逼的真誠的故事。影片中的所有當地群眾和演員都質朴的還原了我嚮往中的聖殿,每每想起,都令人顫抖的熱淚盈眶。
每次說上這句話的時候總是會熱淚盈眶,了解我的朋友會發現我在各個場合都說這句話,你會笑我,其實我真是一個單純的聽著搖滾樂的少女。趁著年輕,做一些牛逼的事兒吧。趁著年輕,留下些珍貴的回憶吧。電影里的書豪和曉川,劇組里的杜家毅導演,生活中的廣大驢友們,在我只能坐在熒幕前流淚,屏幕前咆哮時,你們真正履行了生命的承諾。很難想像當年那個《洗澡》里高唱著《我的太陽》沒有水就會怯場的那個胖子,就是今天坐在這里給我們展現這樣一部電影的杜家毅,這幾年他減掉了將近100斤。
我周圍也有很要好的朋友明年要騎車倫敦,我無數次羨慕他們的偉大壯舉,他們追求的不是房子,不是車子,不是功名利祿,而是這一路上體味到的一切。而我只是一名21歲面臨就業的大四學生,我的未來像一片白紙,會染上什麼樣的色我也不知道,我膽怯,我懼怕,我疑惑,同樣我也在做著一個個美麗的夢,夢里有潔白的獨角獸,獨角獸身後跟著一個人,一個可以帶我脫離膽怯的人。夢醒來,即便是獨自一人,也可以堅強的走下。然後,在四十年後,五十年後的某一天,回想起青春尾巴上的我,我也可以對自己豎起大拇指,說一句,楊婉姝,你丫真牛逼。
突然想起了《不會死》的題記——「心隨風起葬身荒野亦無悔」。
在旅行上,我可能只能成為騎行的旁觀者,但是作為一個看客,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
即使我沒有出走的勇氣,還好我可以有做夢的權利。
即使我最終只能走向畏懼的社會,還好我的生命里還有你們。
即使我只能看著,還好我可以看著。
我曾以為電影創造了一個個的美麗夢境讓人深陷其中,而回到現實會讓人更加的無助與失落,卻忘記了有人活著如同電影一般美麗。
另外推薦一部很喜歡的動畫電影《意外的幸運簽》,它探討著人們為什麼活著。盡管世界很臟,但是永遠有與這骯臟相對的聖潔的美好。這美好就像一場間隔年的旅行一樣,需要你自己探索發現認知,然後你會慶幸,活著的感覺真好。
你還活著嗎?
致某人,我活著。
《轉山》觀後感
在幹了件惡心到自己的事情之後,我選擇了看電影來消磨時光,避免繼續惡心自己。
沒有情緒看書和看電影是最近一段時間的常態,以致於想偶爾文藝也沒了資本。發現大家都在談論「轉山」,於是我就看了。
可以說對西藏的嚮往不能簡單停留在欣賞那裡天堂般的美景,應該是一種純凈靈魂的情節。07年高考失敗後選擇了西藏散心,對那裡的一呼一吸仍然記憶猶新,雖然同行者讓我覺得略有不快,但是手可摘星辰的夜晚以及觸手可及的雲朵,徹底過濾了我絕望的思緒。所以,影片對於我而言,又多了一份悸動。
本來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暫且不評論這種意氣用事登上滇藏線的騎行是否合理,但過程卻是有人嘗試並完成。旅途中有奸商、同行者、好人、孩子還有女人,就是一段生命的濃縮和折射。
雖然有人想訛你,但最終卻沒能訛成你,雖然涼了人心,但卻沒吃虧反倒長了見識,這樣應該算是比較理想的模式,不過現實很多情況是你不僅被訛了錢財,還被賣了感情。
雖然有人帶你上道,但他不一定能陪你走完你想要走的旅途,但他卻帶給了你走完旅途的技能和信念,這種如父如兄還帶溫暖人心的貴人,是前世修來的福。
影片中有很多好人,至少主人公只被騙過一次,多好的運氣。但凡遇到困難總有人在最危難的時候傾情解囊伸手援助,這都是社會主義好的具體體現,有好心人收留你包吃包住(當然怎麼個交易法就不深究,吃住的條件也就那樣),反正藏民很淳樸,這倒的確是,只不過你不能嫌棄最原生態的藏族家庭會有漢族人無法輕易接受的味道,不能嫌棄糌粑和酥油茶也有漢族人無法輕易接受的口感(倒是製作過程挺誘人,青稞面和著氂牛奶和酥油捏捏就像餅干一樣么?)
孩紙的眼神總是最澄澈的,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世俗的骯臟,覺得每個對他們微笑的人都是好人,他們將喜怒哀樂全部傾注在了眼神里。所以一個想要領悟生命意義的成年人,每每看到孩子無辜而新奇的眼神,總會思緒萬千。
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無的愛情,可以叫愛情么?一個藏族寡婦,一個台灣學生,這之間的距離至少也是個雅魯藏布江的峽谷了吧,好在寡婦長得一張秀麗的臉蛋,加上一個令人同情的身世,在一個剛剛失戀的熱血青年那裡,也未嘗不可產生一段情愫,只不過是一場既沒煙花絢麗還比煙花短暫的邂逅,很無奈,無奈到只能把它解釋為前世三百次的擦身而過。
雖有諸多遺憾,但最終還是實現了夢想到達了彼岸,見到了175毫升牛奶加225毫升奶油再加兩勺糖才能攪拌出來的冰淇淋雪山,見到了其實並不巍峨卻很嚴肅的布達拉宮,見到了真正的拉薩。
每個人或許都有個西藏夢,為了那裡的美景、為了那裡的風情或者為了那裡的聖潔。。。總有一個是讓自己牽掛一輩子的。至少我希望再一次,體驗最初沒能體驗的西藏式生活,仰望最初沒能仰望的珠峰,朝聖最初沒能朝聖的心靈的純凈。
《轉山》觀後感
沒有接觸過單車的朋友或許會認為,騎車是一種體育愛好,可以強身健體,可以磨練毅力;也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旅行方式,可以見到許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許多的美食;還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難忘的經歷,可以結交朋友,走南闖北,可以體會那種征服的快感。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你問我,為什麼這么喜歡單車,為什麼那麼喜歡騎行?我其實還真答不上來。身邊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兩知己,都不理解,我對於單車和行走的痴迷和熱愛,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認為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有所出入,幾處情節也頗有刻意而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員們稍顯稚嫩的演技,以及無可避免的老套的劇情。然而,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電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裡回味,並值得為其留下一點文字的電影。因為它是一部誠意之作,尤其是相比於現今的若幹部侮辱觀眾智商的所謂商業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達出了許多一直以來想說的,而又不曾說出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我為之瘋狂,痴迷與熱愛;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在這個逐漸麻木的世界裡,還能感受到心臟鮮活地跳動;也正是這些東西,才讓我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理由。
原諒我無法用單薄地語言來描述那樣的感受,那冰封的埡口,血紅的經幡,漫天飄散的彩紙,還有那終於迸發的熱淚,太多的太多,或許,只有你真的開始騎行,在路上,經歷過那些磨難與痛苦後,才會懂得。
在生命的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的夢想,為了追求那些夢想而不斷前進的腳步,會逐步演變成為一種信仰的力量。或許在別人看來,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這一路走來,轉山轉水轉佛塔,不是為了旅行,也不談不上修行,只是一種生命前行的必須!這是一段孤獨到無法想像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獨自前行。
當夢想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究竟要經歷多少不為人知的苦難與疼痛,夢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了追求夢想而咬牙堅持的信仰,原來,拋棄安逸之路,選擇最難的道路前行,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當我們終於沖破所有的艱難險阻,見到那怒放的花朵,剎那間,彷彿知道了永遠,心靈以及靈魂的所在。而在這之後的下一瞬,是無比的悲傷。
電影《轉山》觀後感
主角張書豪本來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無憂無慮、青春帥氣,他有夢想,也有激情,可是並不成熟且內向的他和眾多莘莘學子一樣,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為書豪的哥哥書緯逝世而開始,書緯是一個騎行愛好者,喜歡踩著自行車四處旅遊,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騎一次川藏線,當然,到他生命結束,他也沒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當悲傷中的書豪發現了書緯寫的《騎行者日誌》之後,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替哥哥完成夢想,騎行一次川藏線。這個渺小而又沉重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後,他整理行裝,一個人毅然決然的來到了昆明,准備完成他的拉薩之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書豪開始了他的騎行之路,一個台灣人,一輛腳踏車,一個簡單的行囊,從昆明出發,不懂內地法律的他辦了假身份證,被坑了幾千塊錢,終於踏入了藏區,一開始的沉悶也終於被沿途美不勝收的風景所掩蓋,似乎終點就在前方,輕輕鬆鬆就能到達。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無處不在,好在初涉騎行的他遇到了一個熱愛騎行的前輩——曉川。
曉川已經騎行過三次川藏線,會說藏語,知道路該怎麼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曉川的帶領下,書豪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傳統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熱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戀,都給書豪帶來了親切的感覺,寡言少語的他也終於有了一絲絲的改變,一路上和曉川說的話也多了起來。當書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時候,曉川幫他推車,當書豪試圖放棄騎行,對著腳踏車發脾氣的時候,曉川勸他消氣,鼓勵他繼續前行。這就像人生一樣,一路上總會有那麼幾個難以跨過的溝坎,難以翻越的高山,而曉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業上升期的時候推自己一把,人生低谷、決定放棄的時候安慰鼓勵一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歡,小孩的留戀,大爹的熱情,奶奶的招呼,貨車司機的跋扈,狼群的圍堵,雨雪的沖洗,這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人生歷程圖。
終於,書豪堅定了前往拉薩的意念,如果說剛開始是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那麼從曉川受傷離開之後,騎行川藏線已經成為了書豪對自己毅力的考驗。
見到了鷹擊長空的雄壯,原馳蠟象的美麗,巍峨的雪山像一個個超大號的冰激凌聳立在眼前,身體已經飽受摧殘的書豪帶著疲憊的身軀和不屈的意志,騎上了通往拉薩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時書豪的內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靜的,他曾經也想過放棄,如果他放棄了,沒有人會笑話他,也有過路司機要開車帶他上山,他拒絕了,如果他坐車去,也沒有人會笑話他,正如劇中那人所說:「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車都喘氣!」高原反應會讓人難以忍受,可是書豪忍下來了。他的人生,將由自己書寫,他的旅程,將由自己完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真的很不錯,爬上山頂看山下的感覺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不是山下的風景秀麗,也不是山上的樹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時經歷的種.種讓人難以忘懷,跌倒過、爬起過、受傷過、開心過、悲傷過、痛哭過、大笑過,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波瀾壯闊,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騎行到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再從兩千多米的地方騎上四千多米的高山,這樣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轉山》不光是詮釋人生,更是鼓勵人生,作為一個業余的騎行愛好者,我被書豪這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背上行囊,踏上愛車,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轉山》觀後感
等了好長時間,這部電影終於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觀看了這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這是一部專門為騎行者們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線是講述一位騎友的弟弟為了完成他生前的願望,獨自騎行滇藏線在路上所發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騎友,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去這里,想去那裡,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資金不夠,工作忙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誌,卻只能化為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里夢境永遠永遠的再見。男主角張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一個人,騎車2000多公里,從麗江到拉薩,為的是替逝去的親人實現夢想,這樣簡單純潔的心性無需太過復雜的詮釋。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張書豪一段路,可能張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麼,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在騎行的路上,我可能無法做到張書豪那樣的壯舉,但是作為一個普通騎友,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