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CityLights(1931)
城市之光導演:查理·卓別林,主演:查理·卓別林/弗吉尼亞·切瑞爾/佛羅倫斯·李/亨利·伯格曼/珍·哈露
講述一個流浪漢(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飾),身無分文,遇上了雙目失明的賣花女,卻不忍袖手旁觀。他想盡辦法去湊夠費用,供賣花女治病。一天,他搭救了一個富翁,富翁當晚和他稱兄道弟,第二天卻翻臉不認人。本來打算向他求助的主意行不通了。流浪漢去參加拳擊比賽,以圖獲得獎金,卻輸得一敗塗地。誰知這時重遇富翁,二人不計前嫌,富翁答應出錢資助賣花女。在交給流浪漢1000元後,富翁遭到偷襲,身上剩下的錢被強盜搶走。流浪漢奮不顧身去追趕,卻因為誤會被警察押回警局坐牢。另一方面,賣花女憑借流浪漢的資助重獲光明,開了一家體面的花店
② 《城市之光》跟卓別林其他作品有什麼不同嗎
《城市之光》是電影大師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它和卓別林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之光》給了觀眾們一個大團圓結局。卓別林的其他默片作品多以開放式的結尾為主,而這部《城市之光》卻顛覆了這一規則,以大團圓的結局收獲成功。
總得來說《城市之光》可以算得上卓別林在巔峰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和現在的流量式電影不同,這部無聲黑白電影通過卓別林大師的精湛演技和緊湊的劇情成為那個時代不朽的作品,雖然是大團圓結局,但是其中蘊含社會的風氣依舊值得人們深思。
③ 為什麼看完《城市之光》後內心的感受很復雜
卓別林仍然用一種戲謔荒誕的手法給你講述了一個小流浪漢的愛情故事,樂呵呵完了之後,靜下心來一想,可全是悲哀。記得周星馳之前談過他的喜劇觀,他說,喜劇的本質就是悲劇。
城市之光,是流浪漢樂觀的生活態度,是賣花女最後復明的奇跡,是兩人在經歷磨難之後重新認出彼此的愛情,更是生活的希望之光。電影最後當然是happy ending,盡管卓別林完全拋棄了賣花女復明原因和卓別林出獄原因的講述,但這有什麼重要的呢?生活不是戲劇,沒有戲劇裡面的跌宕起伏和過於誇張的劇情設定,我們也沒有被編劇拿著筆桿子操縱人生。生活是自己的,沒有那麼狗血的劇情,努力過好每一天才是正解。
④ 卓別林的一生
1977年12月25日凌晨4時,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師查理·卓別林,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韋威逝世,終年88歲。
卓別林一生為電影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提起卓別林的名字,許多人就會想起一個身穿肥大褲子、腳踏大頭皮鞋、頭戴破爛禮帽、留著硬毛刷鬍子的流浪漢形象。在無聲電影時代,卓別林已是馳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他多才多藝,精通啞劇、表演、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他的影片大部分由他自己編導、自己主演、自己配樂。他既擅長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於表演微妙的諷刺。
1889年,卓別林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貧民區里,他的父母是音樂廳的演員。由於父親早亡,母親精神失常,他被迫流浪街頭。他住過孤兒院,當過馬夫、小販。14歲那年,卓別林加入流動劇團,跑遍了英國各個角落。19歲時,他當上了一個著名劇團的演員,並隨團到歐洲、美國等地演出。1913年他到了美國,開始從事電影事業,並於1914年在影片《威尼斯賽車記》中創造了一個悲劇小人物「夏爾洛」,從此這個有特別裝束的流浪漢形象風行世界70年,經久不衰。
卓別林給電影觀眾帶來了無休止的笑聲,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淚來。然而,人們卻無法說明那是歡樂的眼淚還是辛酸的眼淚,別人只可以讓觀眾發笑,卓別林卻可以讓觀眾笑完以後深思,這是同時代的任何喜劇演員不能做到的。1936年,他主演的無聲片《摩登時代》就是這樣一部有著巨大諷刺力量的影片,影片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把人都弄成了瘋子。資本家為了剝奪更多的利潤,連工人吃飯都要靠傳送帶和「吃飯機」。1939年,卓別林秘密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揭露和抗議法西斯對全人類的迫害,博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熱烈歡呼,成為風行世界的一部優秀作品。
卓別林一生主演過八十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樂狗》、《狗的生涯》、《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總是寄同情於窮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喜劇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後感到淚水的苦味,充滿了對受壓迫受欺凌的人們的同情。
卓別林在美國居住了近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他參加進步的文化活動而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1952年他懷著滿腔憤恨,帶著妻子兒子離開美國回到英國。以後長期定居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韋威,直到逝
查理- 卓別林是馳名世界的喜劇大師,也是默片時代的巨星。他所創造出來的流浪漢夏洛特的形象是家喻戶曉,他擅長塑造小人物,通過他們的遭遇來諷刺生活的現實。他在<<淘金記>> 大獲成功後, 又自編自導自演了<<馬戲團>> ,<<尋子遇仙記>> , <<摩登時代>> ,<<大獨裁者>> 等等, 他與眾不同的是把喜劇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的喜劇不但引人發笑,而且引人深思,有強烈的現實感, 深刻的內涵。他後期的<<凡爾杜先生>>, <<舞台生涯>> 等同樣出色。這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由於政治觀點的不同, 受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 被迫移居到瑞士, 但他對電影事業的傑出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在1971 年被美國四十四屆奧斯卡授予榮譽獎, 也是對這位大師的致敬
1889年4月16日,卓別林誕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貧民區。他的父母都是喜劇演員,經常在倫敦的游藝場里演出。後來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和比他大四歲的哥哥,生活十分貧苦。由於過度勞累,母親染上了喉炎,卓別林五歲那年,母親在一次演唱時,由於嗓音過於微弱,被觀眾哄下了舞台。管事靈機一動,讓卓別林代替母親演出,卓別林故意用沙啞的嗓子學媽媽唱歌,沒想到觀眾卻大為欣賞,報以熱烈的掌聲。卓別林就這樣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卓別林不滿10歲時,為了掙錢,參加了「蘭開夏八童伶劇團」,與其他孩子一起,穿著木屐跳舞、唱歌,往往累得臉色蒼白,母親看到他日益消瘦,十分心疼,就讓他離開了這個舞蹈班。
生性活潑好動的卓別林,一直嚮往當一名真正的演員,他曾隨一個闖盪江湖的戲班巡迴演出,還曾在一個馬戲團里當過一陣子雜技演員。1907年,卓別林終於被倫敦專演滑稽啞劇的卡爾諾劇團錄用,他刻苦訓練,精益求精,把雜技、戲法、舞蹈、插科打諢、令人發笑的憂郁和讓人流淚的笑巧妙而自然地融為一體,初步形成了他後來的那種獨特的啞劇風格,幾年過去,卓別林成了卡爾諾劇團的台柱,獲准到法國和美國等地演出。
1913年底,好萊塢的啟斯東製片公司看中了卓別林,和他訂了一年的合同,卓別林為啟斯東公司拍攝了35個短片,從《賽車記》開始,卓別林那有名的化妝--圓頂帽、小鬍子、燈籠褲、大皮鞋和文明棍就陸續出現在銀幕上了。卓別林對此曾經解釋說,小胡於是虛榮心的象徵;瘦小的外衣和肥大的褲子是一系列可笑行為和笨拙舉止的寫照;而手杖呢,不但是紈絝子弟的標記,而且可以用它勾住別人的腿或肩膀,增加喜劇效果。
與啟斯東公司合同期滿後,卓別林又先後與愛賽耐公司、繆區爾公司、第一家公司等簽訂合同,1918年,卓別林受到英、美罷工工人的啟示,拍攝了《狗的生涯》,描寫流浪漢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的悲慘遭遇,1919年,卓別林和他的好友范朋克等組成了聯美公司,1925年,完成了轟動一時的長片《淘金記》,描寫19世紀末美國發生的淘金狂潮。《淘金記》在卓別林的藝術生涯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既是他早期作品的總結,又為他以後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礎。
30年代到50年代,卓別林的創作生涯達到了巔峰,他先後創作了《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等優秀作品。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里,他無情揭露了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剝削和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在《大獨裁者》里,他把矛頭直接指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舞台生涯》里,他進行了嚴肅的人生探索,表現了對未來的希望。
由於他積極參加美國的進步文化活動,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曾傳訊過卓別林;當卓別林在歐洲旅行期間,美國司法當局聲明拒絕讓他再次入境,並以拘留相威脅,為此,卓別林於1957年拍攝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予以堅決回擊。
1966年,77歲高齡的卓別林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此後便與愛妻奧娜一起,在瑞士風景秀麗的維薇安度晚年,直到1977年辭世。
卓別林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共拍攝了80多部電影。他的動作誇張而又內涵深刻,妙趣橫生。他不但擅長表演,而且勝任導演、編劇,還能作曲配樂,演奏多種樂器,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自編、自導、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揮的。無怪乎蕭伯納稱贊他是「電影界獨一無二的才子」。由於他的巨大成就,1962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71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軍團高級綬帶;就連曾經對他進行迫害的美國,也於1972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榮譽金像獎。
卓別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勤於思考,勇於探索。他早年生活困難,沒讀過幾年書,為了彌補知識上的不足,他下決心自學,在演出的空隙,甚至在化妝室里也分秒必爭地埋頭讀書。他對於藝術要求十分嚴格,從不敷衍了事。在拍攝《城市之光》時,有一段流浪漢把盲女的花打翻又揀起的戲,放映時僅75秒鍾,但卓別林反復拍攝了五天才通過。如果在拍片中發生了問題,他便在化妝室里來回踱步,或在背景後面獨自冥思苦想,直到獲得滿意的解決。
卓別林出身低微,對下層人民懷著深切的愛和同情。他曾批評莎士比亞的戲劇里都是些王公貴族,宣稱:「我所構思的喜劇情節非常簡單,那就是普通人陷入困境並解脫困境的過程。」他的作品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正因為如此,人們對這位天才的藝術大師十分崇敬。法國人稱他為「我們永遠的夏爾洛」。在他的故鄉英國,卓別林每次回歸,都受到人們熱情的歡迎。1952年9月 23日他在倫敦薩伏依飯店下榻這天,全城的公共汽車駛過飯店門口,都毫無例外地亮一下燈,向他們的「老查利」致敬,今天,卓別林雖然已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和他的藝術將永遠存留在人們心間。
或者你去查查他的網路
http://ke..com/view/29591.htm
再或者去這些地方看看~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愛情與婚姻
http://www.lsfyw.net/cultural/YLB/civilization/dyds/200610/6455.html
卓別林的幾次愛情史
http://blog.sina.com.cn/u/4c9955b2010008e3
⑤ 《城市之光》有沒有讓你認識到經典的卓別林式愛情
流浪漢用僅有的錢買了一朵花,並不忘時刻帶在身上。盲女的家境很不好,只有和奶奶相依為命,每天靠賣花來養家糊口,而房東的催租也時刻令他們生活的非常不安。在富翁的資助下,流浪漢給予了盲女很多的幫助。但是在盲女的心中,這個好心人應該是一個英俊瀟灑、有錢有勢的人。流浪漢面對盲女,所有的善良和關心全都涌現了出來。盲女復明的希望有著落了,她可以用這筆錢去做手術治療眼睛了,然而,我們的流浪漢卻被關進了監獄。這一關就是兩年。兩年後兩人的重逢是全片中最讓人熱烈盈眶的一幕。盲女不但治好了眼睛,還開了一間花店,生活變得富庶了。而出獄後的流浪漢則是窮酸落魄,連原來和他關系不錯的報童都捉弄他。當流浪漢無意間見到盲女的時候,他的眼神一下定格在了那裡,隨即便流露出一種難以自抑的欣慰和興奮。並不解情的女孩還以為他是個乞丐,就用一朵花打發他走。我們可以注意到流浪漢此時的眼睛始終不離女孩,他似乎想告訴她自己就是給她治眼睛的錢的人,可是又羞於讓她看到自己的真相而失望,所以沒有開口。女孩把花交到他的手中,突然她摸出著雙手的質感非常的熟悉,疑惑布滿了她的臉。「是你嗎?」女孩問。「是的。」流浪漢羞怯的回答,「你能看到了?」女孩答道:「我能看到了。」簡短的對話過後,影片戛然而止,留給觀眾無盡的想像。卓別林之所以沒有展現他們之後的情況,就是為了給觀眾保留著最美好的結局。
⑥ 城市之光簡介及詳細資料
卓別林在本劇中飾演一名流浪漢,雖然身無分文,但心地善良。一日,他邂逅一名賣花女,這個女孩雖然擁有清純的容貌但眼睛卻是盲的,流浪漢用僅有的錢買了一朵花,他將這朵花時刻帶在身上。他看到賣花女的處境非常艱難,和奶奶相依為命,微薄的收入讓兩人艱難度日,流浪漢決定竭盡全力的幫助賣花女,在賣花女的心中,他是一位高大、善良、富有的人。
他竭盡全力的賺錢,並決心為盲女治好眼睛。意外的他救了一名富翁,還被富翁請回家去,待為上賓,喜出望外的流浪漢以為自己這次能徹底幫助盲女,可是第二天清醒之後的富翁卻翻臉無情,還將他趕了出去,無奈的他只能到拳擊俱樂部去打拳賺錢,瘦小的他不堪重擊,暈倒在拳擊台上。
後來,在街上徘徊的他又遇到自己救過的富翁,這次富翁對他非常熱情,還給了他1000元讓他資助盲女,喜極而泣的他決定馬上去幫助盲女,他與富翁兩人卻遭遇到強盜搶劫,流浪漢拚命保護自己的財產,卻被警察誤會入獄。
兩年後,剛剛走出監獄的他意外在街上再次邂逅賣花女,此時的她已經雙目復明,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花店,流浪漢的雙眼定格在看到賣花女的瞬間……
信息來源
查理
演員 查理·卓別林一個流浪漢,愛上了一位雙目失明的賣花姑娘,為了醫好她的眼睛而拚命賺錢,參加拳擊比賽,最後鋃鐺入獄,出獄後與賣花女重逢。
賣花女
演員 維吉尼亞·切瑞爾雙目失明,依靠賣花維持生計,後遇到愛慕她的好心流浪漢,給予她經濟援助,最後重獲光明。
富翁
演員 Harry Myers一個古怪的富翁,在喝醉酒自殺的時候被流浪漢勸住,便與流浪漢稱兄道弟,清醒後卻翻臉不認人。
富翁的管家
演員 Al Ernest Garcia一個沒有表情的管家,為富翁打理瑣事。
賣花女的祖母
演員 佛羅倫斯·李賣花女的祖母,因為年邁所以依靠賣花女生活,後賣花女生病,遂代賣花。
影片《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但也象徵著卓別林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目前,影片《城市之光》已經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預示著該片藝術價值的肯定與成就。
《城市之光》是一部喜劇片,布局合理,構思精巧。影片將流浪漢與盲女定格為主要角色,因為看不到流浪漢,一切美好想像和陰差陽錯的細節讓盲女的世界變得浪漫而奇妙,因為能看到盲女,流浪漢不得不隱瞞自己真實的境遇,影片就是在這種"想像"與"躲藏"之間變得更加溫馨,富有懸念。
影片雖然表現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之間的"悲與喜"、"笑與淚",但卻是一部優秀的喜劇。為了突出強烈的喜劇效果,卓別林從現實細節出發,營造大量笑料,無論是流浪漢在雕塑上滑稽幽默的亮相,還是他狂舞、大吃面條等瘋狂舉止都讓人捧腹,而他與大塊頭那場近乎殘酷的拳擊對決讓觀眾難以忘懷,強烈的喜劇效果與讓花樣百出笑料百出使這部電影的喜劇效果與藝術成就更加突出與崇高。
影片具有強烈的社會性與批判性。影片中流浪漢的執著與富翁反反復覆,悲喜無常,表達了當時所處的經濟危機,社會上層階級對勞動者緩和危機,偶爾會放寬政策,卓別林通過流浪漢與富翁的際遇將美國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巧妙的表達出來。
除強烈的社會性外,影片更加溫馨感人,尤其是結尾感人至深的一幕。雙目復明的賣花女再次邂逅落魄至極的流浪漢,想用一朵花打發流浪漢的賣花女,當她的雙手觸摸到流浪漢的雙手時,熟悉的感覺讓賣花女倍感疑惑。"是你嗎?"女孩問。"是的。"流浪漢羞怯的回答,"你能看到了?"女孩答道:"我能看到了。"簡短的對話之後,在無盡的想像與期待中影片戛然而止,在這部影片里,卓別林向觀眾奉獻了他最完美的表演,無怪乎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連約可布斯也表示談論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紫岑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