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錄取通知電影觀後感1500

錄取通知電影觀後感1500

發布時間:2024-08-27 21:56:37

㈠ 電影《錄取通知書》觀後感(1000字左右)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是部題材很好的美國電影,主要寫的是一群以巴比特為首的高中畢業生,他們有著相同的經歷就是:被無數大學拒之門外。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他們自己辦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門工業大學」的學校。這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也許這樣的事現實中根本就不會有。
太多劇情在這不作介紹,有興趣的可是自己到網上看一下。這部勵志電影拍的很成功,迎合了現在年青人的思想,特別適合學生朋友觀看,我相信你們會喜歡的。
不知不覺已經說了這么多廢話,下面我們直奔主題,也就是我的個人觀後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聲的時候,巴比特所創建的學校被封了,看到這一幕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遺憾,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它會給我們一個好結局,結果是他們贏了,學校允許被試用了。看完應該很開心才對,可是我沒有一點開心的感覺。因為我知道現實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我說的是在中國),那麼不止是學校被封,巴比特也會愛到法律的制裁。
現如今這個社會,分兩種學校,一種是公辦的一種是民辦的。我們先來說說公辦的,公辦學校有幾個是不認分數的,無疑進入學校的通行證就是分,你達不到一定的分數那就不行,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現像,特別是靠關系的那種(也許這是種讓人很鄙視的形為,但是現在我們不作議論)。所以是否能進入高校對那些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根本就是個難題,對於差生,他們簡直就看不到曙光。於是這時候就出現了許多民辦學校,當然這些學校不會像公辦的一樣只認分,他們認的是錢。你有錢了,你就可以繼續上學,但這些基本都是去浪費時間浪費青春的人。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有多少人進入高校後是好好學的,我可以肯定的說很少很少。
現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績出來之後了,也許有很多人沒考上理想的學校,他們有的會消沉,因為上大學是他們十二年來的夢。一紙通知書,雖不足以證明什麼,但是每個人都想要(個別除外)。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學校他們去不了。於是有人又在徘徊,是復讀還是上個差點的學校,是踏上打工之路還是繼續混個三年,我想這是每個不理想考生都會思考的問題吧。
我想說的是拿到了通知書又能怎麼樣,拿不到又能怎麼樣,學校都是一樣,都是一磚一瓦起出來的,沒有哪個學校是金子打造出來的吧。關鍵不在學校還是在人,如果你不認真學,如果你不想學,就算現在送你去哈佛,你也照樣成不了大器。為什麼現如那麼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是社會錯了么?答案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
不要因為沒考上理想的學校而傷心難過了,在哪都是一樣的,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成功註定跑不了。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跟大學說個人,他的名字叫楊成興。也許大家並不了解這個人,他就是拒絕高考選擇高職,不要文憑要學識的「科技怪才」(有興趣的可以到網上搜一搜)。
我說了這么多,可能又有人對我有陳見了,但是我說的是實話。《錄取通知》看了不僅是諷刺的當今社會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做自己的主人,堅持自己的夢!

㈡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1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珍妮)從老師喜歡的優等學生,到離開學校的叛逆女,再回到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的故事。說真的,這個劇情的發展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主人公最後就會和那個年長男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了。但是沒想到最後竟然又回到學校繼續刻苦學習去了,並且如願以償考上了牛津大學!

跳出劇情,我想說說我看完以後的感受。好多人說珍妮的痛苦根源是由於她的叛逆!丟下腳踏實地的學習之路,去追求她自己眼中的幸福人生。這我並不反對,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靈性的角度。我認為使珍妮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的原因是――對當下的抗拒!珍妮從剛開始的品學兼優的優等生,到滑落到及格線邊緣;從學校的好好學生,到離經叛道的退學生;從前途光明的聰明女孩,到陷入愛情、學業雙雙離去的困境……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對當前的學習、生活、教育制度的不滿!正是因為這種不滿,使單純的她產生逃避當下生活的沖動,正是因為這種沖動,使她墮入了看似美麗的深淵。如果她不抗拒現狀,而是接受它,就不會上演出退學的鬧劇,更不會到愛情、前途兩空的地步。這里我必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主張消極接受現實的悲觀主義者,更不是阻撓追求美好人生的終結者。我想說的是,在接受並感恩現狀的同時,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追求美而這兩者並不矛盾,甚至是互相有促進作用的。記得吸引力法則嗎?同頻共振,同質相吸。珍妮以前對境況的厭惡,就真的吸引來了更槽糕的窘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悔惡之中!而反過來,如果珍妮感賞當下的生活,同時積極去勾勒人生美好未來的藍圖,追求幸福,那麼她也一定會經驗到美好人生的幸福感!因為感賞會吸引感賞!很簡單的道理,不是嗎?所以說,我並不認為,珍妮不應該去跟男主人公去浪漫。因為那時候她是隨心所選,是她的靈魂所指引的。當初比爾蓋茨不也是因為去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而退學了嗎?只要珍妮感恩當下的美好,並且努力追求未來的幸福,她就不會墮入影片中的困境。在這個基礎上說,我認為珍妮完全不必要去為這條坎坷彎路而後悔。因為沒有黑,我們如何了解白?沒有恐龍,我們如何欣賞美女?沒有這段經歷,珍妮怎麼會體會到自己努力讀書的拼搏人生呢?以後,珍妮如果懷著這樣接受、感恩的情懷步入下一階段的人生之旅的話,相信她的人生會從此與眾不同,幸福相伴!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其實在自己身上也有著珍妮叛逆的影子。曾幾何時,我也是特別排斥學校的教育體制,覺得學不到東西。抱怨專業,抱怨學校,抱怨環境……但是,現在隨著自己內心的柔軟,心量的包容,我能夠用比以前更加感賞的眼光去看待現在的生活。從過去的「學習反動分子」變成了可以用心讀書的「叛逆」學生。或許我的未來不在於這些專業課的成績,但是我知道,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應該臣服於當下的事實,同時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願你我共勉!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2

然而,在全家坐車去參加宴會的路上,珍妮發現大衛已婚的事實,她立刻讓他掉頭回家,並向自己的父母解釋清楚,結果他逃走了

珍妮找到大衛的住處,從他妻子口中得知,她不是唯一被騙的女孩,之後珍妮重回學校,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刻苦讀書,果然考上了牛津大學。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相信這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倘若生活不順,那教育這件事要背最大的黑鍋:如果沒讀那麼多書,那我肯定賺的比現在多,我就不會有那麼多妄想。

其實把人生寄託在教育身上的論調很不公平,它反映了人們渴望奇跡,一勞永逸的心理。

教育本身需要長期投入,短期不會得到收益,很多人把教育當做保障,因此面對一份更有誘惑的保障時,讀書無用論占上風。

教育給人禁錮,又給人自由,需要在限制和享受之間找到平衡。

經歷過風雨,人要保持好奇之心,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像第一次那樣去擁抱生活。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3

其實當結尾處出現牛津大學的通知書的時候,我遺憾的發現這成為了一個勵志故事。不過再後來那段關於巴黎的成熟獨白挽回了一些分數。不知道是我內心陰暗見不得人好還是被黑暗社會打擊得不敢樂觀有希望,我看到陽光的勵志故事都本能的卻步。總想把電影結束在世界崩塌一切毀滅的時刻。其實又是何必呢,正因為有了後面的故事,才謂之成長。

關於成長有太多素材。但我們每個人都幼兒園,都讀小學中學大學,這是成長么。這更像是難以違背的自然規律,我們只是任其發生發展,不做抵抗。而我們體會到最多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電影里描述的殘酷青春。鍾情的女孩兒拒絕了你也好,心儀的男孩送了一朵紙花也好,或是那些殘忍的你爭我奪打打殺殺,在這些當時認為比天還大的事情過之後,回頭看,覺得那彷彿是小朋友們的幼稚游戲,太天真太可愛。這時候才猛然覺得哦我長大了。等到了人到中年,看著自己之前的起起伏伏,再低頭看看現在的自己,最感慨的大概不是韶華易逝,歲月催人老,而是年華中雕刻的自己吧。

Jenny, 優質少女,以考進牛津大學為己任。大概每個經歷過殘酷高考的同學都深有體會。和大多數那個年紀的青少年一樣,沒有方向。就像我想到高中的自己,看起來那麼無知那麼茫然,似乎根本沒有想過人生還有方向感這碼事。不否認教育的責任,但多數還是該歸咎於自己。就像當Jenny發現真相時她真的沒有資格訓斥父母,因為她自己正是毀掉自己前程的幫凶。她似乎是找到了人生的終點,既然如此還有方向何用。聽起來蠻有道理。不過也像每個想不清楚的孩子對於自己在誘惑面前跪倒的狡辯。

小女孩被老男人迷得神魂顛倒。情節貌似簡單到可以想見。以我糟糕的揣度編劇的能力我甚至以為後面小女孩會因此喪命。於是看到結尾很慚愧。可能自己太膽小都不敢想像Jenny如何活著面對這一切了,如懦夫David。對這個男人的一切批判都沒有意義,我也不能將這樣的人在地球上斬盡殺絕。但不論男女,沒有責任感都是致命傷。方向可以慢慢找,但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是最基本的素質,懦弱至此的人千萬要不得。

Jenny是個聰明女孩兒,她站起來走出來,最終又了巴黎。不過已經不是那個見到一切都新奇的傻姑娘了,而是聰明卻懂得裝笨的女人。這就是成長。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4

今晚和同學們一起看完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本來對這部電影興致缺缺的我,卻在看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內心的翻江倒海清清楚楚的提醒我,對人生的態度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直以來,對生活總是抱著賭博態度的我,雖然總把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掛在嘴邊,但骨子裡還是抱著僥幸態度。害怕吃苦,不願付出。總是傻傻幻想有朝一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巨大成功,甚至苦苦思索一條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徑。我只看到那個農夫不費「一兵一卒」在樹樁下撿到了撞死的兔子,卻忽略了最後的結果,農夫等了一輩子,卻再也沒能等到另一隻。

「我用我最珍貴的第一次換取一個教訓,我的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是珍妮的這句話,還是她那不幸的遭遇,都無疑給了我當頭棒喝,讓我徹底看清,一直以來,我的路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是啊,不管是珍妮,我,還是大家,我們的人生都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才能到達我們所期盼的那個彼岸。珍妮以為可以不用再學那些枯燥的、無聊的課程,以為找到了人生的捷徑,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所嚮往的生活。最終,邪惡的欺騙,無情的拋棄,殘酷的現實撕碎了蒙住她眼睛的那層絕美的不堪一擊的薄紗,那一刻她才看清,她錯了,可是卻是以慘痛為代價。相較於珍妮,我們更為幸運。她用她最寶貴的東西換取了這個教訓,明白了她的人生沒有捷徑。這不僅是她的教訓,也是我們的。在同情她的遭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從她的教訓中學會腳踏實地,厚積薄發。

在過去的這么多年裡,像迷失時的珍妮一樣,我活在自己給自己編制的夢里。我以為我的人生有捷徑,我曾信心滿滿地以為一定存在著那麼一條路,沒有荊棘,沒有泥濘,不崎嶇,不遙遠,它可以帶著我輕輕鬆鬆到達那夢里嚮往的美麗天堂。哪怕等了很久,哪怕迷茫無措,哪怕遙遙無期,我卻傻傻的近乎固執地堅信有那麼一條我現在沒發現但將來必然會發現的隱藏著的路。可是,珍妮的故事狠狠地給了我一巴掌,讓迷糊了二十年的我瞬間清醒。我很慶幸,雖然因走錯很遠要付出更多,但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是的,我的人生沒有捷徑!我們的人生沒有捷徑!惟有踏踏實實地付出,才能穩穩當當地收獲!勝利的果實需要汗水的灌溉,成功的光環需要付出來滋養。還等什麼呢?讓我們揚帆起航,在人生的路上留下我們踏實的腳印和努力的汗水!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5

在幾天後寫這篇觀後感,我以為自己已經什麼感覺都模糊了,或許還需要再看一次這部電影。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當我決定寫的時候,關於電影的一切紛紛進入我的腦海,喚醒了我看電影時的心情,讓我五味陳……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人們都說電影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成長教育》真實的再現了生活,講訴的是無數個正在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同樣的事情。它深刻的剖析了女主人公在成長道路上內心的波動與掙扎,生活的甜蜜夢幻與幻想的破滅。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她愛慕虛榮、拜金,是的,她確實如此。但一個家境不足以支撐自己美麗夢想的女孩子,在遇到一個溫柔體貼、風度翩翩、多金俊帥的男人時,不可自拔的陷入其中是可以理解的。

哪個女孩子不渴望遇到這樣的一個人呢?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就像一首歌中所說「天空會不會放晴,會不會下雨,會不會幸福在終點等著我和你」。這個世界不缺乏渴望愛情的人,但缺乏追求愛情的心。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在這個經歷了歲月而比較有魅力的老男人刻意營造的愛情漩渦中不可自拔,她為了自己一心認定的愛情拋棄了自己的學業、失去了自己的貞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勇敢而又愚蠢的,可悲而可憐的。對於她,我沒有同情或嗤笑,只有深深的震撼……

所有渴望不勞而獲的人都會發現現實的殘酷,女主人公便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少女心懷綺麗的幻想是可以的,但還是要腳踏實地的慢慢積蓄達成夢想的力量。並不是每種劇情都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成長教育》沒有迎合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的喜歡美好結局的喜好。其實,當我看到女主人公發現男主人公不是她所以為的那種美好的人時,我以為她雖然痛苦也會果斷離開,但是劇情並沒有那麼安排。當我看到女主人公屈服在男主人公「沒有高格調餐廳,不能肆意的在巴黎遊玩」時,我驚覺人性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人是有劣根性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值得慶幸的是,女主人公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適當放下自己的面子。她去求自己曾經因為不懂事而誤解過得老師,更難得是她的老師原諒了她。最後她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她的人生因為一個不負責的男人出現了偏差,這樣的一次經歷會使她的生命沒有過去的急功近利,也會使她如涅磐重生的鳳凰那樣美麗與耀眼……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6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高中女生與成年男人的奇特歷險,珍妮和大衛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兩人在一場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著她的大提琴,這時大衛開車從她旁邊經過,他並不直接邀請珍妮上車,只說為大提琴考慮,不能讓樂器淋雨。面對這種高水平選手,珍妮只能放鬆警惕,她無法不中招。還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大衛在人情世故上的嫻熟。一次見到珍妮的媽媽瑪喬麗,大衛說自己不知道珍妮有個姐姐。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足以讓瑪喬麗心曠神怡,從而對大衛介入女兒的生活大開綠燈。珍妮的.父親傑克相對保守,一心指望著女兒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對珍妮和大衛相處。大衛這樣的成功人士沒准可以給女兒提供一條捷徑,為什麼要橫加阻擾?

兩個監護人偶爾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時候是默許。就在這種無阻尼的環境中,大衛一步步讓小女孩脫離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軌道。由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會開始,到周五缺課參加油畫拍賣,接著離開家跟大衛一起度周末,下一步乾脆去了巴黎。兩人跟熱戀中的情侶無異。珍妮夢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學、美食、音樂、繪畫、法國電影和旅遊構成,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衛讓她的人生願望一一得到滿足。

珍妮是個比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對學校里的同齡男生的追求並不在意,也沒有特殊的激動。反而對30歲的大衛產生好感,因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夢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正是這些太過華麗的東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慶幸的是最後她有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進入了牛津大學。

看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之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不要太過急躁,要會忍耐。我現在是學生,外面世界的繽紛無異會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時機未到,就算現在進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齡、學識、修養、能力都適合的時候,這樣就可以減少面對社會的壓力。那個時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這種類似的經歷。女主角跟大衛在一起過著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隨便相信輕易的來的奢侈,沒有付出是不可能輕易收獲的。端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做好自己現在該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著不可能的事情。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7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成長教育》,觀看後心潮澎湃,提筆寫下這篇觀後感。

電影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Jenny的成長故事,Jenny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上課時總有她踴躍回單問題的身影。同時,她還是管弦樂團中的大提琴手,有一個酷愛學習的男友。因此,Jenny讓人十分羨慕。

她的命運,在遇見David後改變了。

那是一個下著大雨的下午,Jennny無助地拎著大提琴,站在路邊等公交車,這時,David開著一輛帥氣的跑車過來了,載了她一路。Jenny被David表面上的風度翩翩和幽默感所打動,一種不知名的情愫在她體內生了根,萌了芽。此後,送花、音樂會、豪華酒店內吃飯、欺騙父母,與David同居一屋,把自己的第一次隨隨便便地交給了David……不可避免地發生在了Jenny身上。我很心痛:我親眼目睹了一個清純好學的好女孩,變為愛慕虛榮的小太妹的過程。

Jenny終究明白了這場騙局,她心痛、孤獨、無助……,但最後,在她爸爸一番感人的話的激勵下,重新兌變成了那個聰敏好學的少女,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嚮往已久的牛津學院。

思緒斷了,腦海中不斷地回想起Jenny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嫣然一笑的情景。是的,她終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有幾人,會不為這一場景落淚?有幾人,會不喜愛清純好學的她?有幾人,會不為她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感動?有幾人,會體會不到她變回原來那敏而好學的自己後的努力?

是的,有理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有前進的動力才會實現理想,兩者,是密不可分的。Jenny這個女孩,自身有著一股狠勁,堅強的承擔一切。可她也不是完美的:她也有過青春的叛逆。

但這又有何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心底里想要改正錯誤,並為之付出努力,足矣。

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將來的一天,你一定會站在花叢中,抿唇淺笑。因為,那時的你已經付出了努力,此生無悔!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篇8

小時候經常說以後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想進企業,不想進機關,不想這樣,不想那樣,只是因為很害怕死氣沉沉的生活,常講「我不要一眼望到死。」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穩定的生活沒有那麼可怕,即使是看似一成不變的工作,其實當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內容;而所謂的新奇冒險也並沒有那麼精彩,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無奈,特別是當基本保障不確定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能夠活得那麼瀟灑,也不是活得看似瀟灑的人真的都只有瀟灑沒有煩惱。

就像jenny一樣,她眼中看到的老師的生活死水一潭,雖然也經過重重關卡從劍橋畢業,可還不是只是過著做老師的枯燥生活。但這種臆測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你走進她,才知道她有一個溫馨的小窩,可以隨時彈琴聽歌喝咖啡,這樣的生活卻正是她想要的,她怎會覺得無聊?而所謂上流社會,美麗的洋裝、刺激的賽馬、迷人的酒會,其實只是一瞬,並不是不好,只是這感覺未必真實持久。為什麼要放棄一個成熟有魅力的男人和他帶來的富足的生活而繼續埋頭苦讀擠進牛津?之前沒有人的答案令jenny滿意。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些生活Jenny以後都可以擁有,她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徜徉其中,但這一份努力換來的高等學府的通行證,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學業、生活、經歷,卻只有眼前的時間和機會,過期不候。

有人提出,如果david不是已婚的身份,看起來他也不像開始想像的是個騙子或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只是個普通的有點小錢的中年男人,如果沒有家室,他未必不是一個好伴侶,他對Jenny有感情,而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不糟。如果jenny是海倫,那麼她會享受這樣的生活,也一樣會很幸福。可惜Jenny不是海倫,她是jenny,這樣的女孩習慣獨立思考,喜歡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所以時間長了她會懷念放棄的一切。

因此,如果生活中有真的對大叔感興趣的小Loli,不必給她們上綱上線的道德准則,只是要她們弄清楚,自己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㈢ 錄取通知的英文觀後感

錄取通知的英文觀後感
No man in this world is destined to become a loser, leading to a lot of the success of the truth.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and never will be the only one way. Just those in the film questione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some kind of misconception: not only experienced university career, is a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ful future? Now, "was ad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for the people, seems to have lost its proper value, but simply becomes a mechanical act, and we believe that those who come out from the university who, to be more There are a number of ideas, even to some of the ... ... the story of the soul of the place is, "taking notice" where the students can decide for themselves the way they should go, should learn the subject, should be what kind of results. Here's "Accepted" has two meanings, the first course is "taking", while another potential significance is "identity." Sometimes, "admitted" at a crossroad in life you may just be an option on, but the "identity" is your ultimate direction of the same thing. Of course, like "identity", accepted the first, represents a self-affirmation, but keep in mind is that this does not determine who you are, or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want to become, not to decide what you in the community on what will be in a position, however, these ideas have dominated university ecation.
中文
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是註定要成為一個失敗者,導致了許多成功的真理。大學入學考試從來都只有一個辦法。只是在影片質疑社會環境已經成為一種誤解:不僅有經驗的大學生涯,先決條件是成功的未來?現在,「考上大學」的人,似乎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但僅僅是機械的行為,我們認為,那些誰離開了大學,更是有一些想法,甚至一些的……故事的靈魂的地方,「通知」,學生可以自行決定他們應該去,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果。這里的「接受」有兩重意義,首先當然是「取」,而另一個潛在的意義」的身份。」有時,「承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可能僅僅是一個選項,但「身份」是您的最終方向相同的東西。當然,像「身份」,接受第一個,是一個自我肯定,但記住,這並不能決定你是誰,或者什麼樣的你想要成為的人,並不決定你在社會上會是什麼位置,然而,這些想法主導大學教育。

㈣ 《錄取通知》觀後感,結局好看嗎

《錄取通知》算的上一部比較嘈雜的電影吧。重金屬的搖滾音樂不時穿雜其間,調動觀影者腎上腺素的同時表達了掌握自己青春,唱出自己旋律的主旨。雖然影片所講的故事在現實中近乎神話了,但身為一個大學生的我還是對其中反映的很多現象表示深深認同。

我印象很深的是布雷克弗萊利飾演的「好學生」莫妮卡說道:「首先是攝影新聞課,但他們只針對新聞專業。後來是藝術攝影課,但他們只針對藝術專業。我的導師說最好都不要報,因為有些攝影課最後不提供學位。」當一個大學生是多麼的憋屈啊。從小我們就不斷地被老師灌輸大學是一個多麼自由多麼美好的地方。可當我們真正踏進的時候,如圍城一般。就說我吧,一個女生,當時為了就業率選擇了一個熱能與動力工程這么枯燥的課。進了大學還要強迫性地修選修課,而老師講的東西完全完全沒有任何實質意義。金工實習,我們操作的最新的一台機床——當時老師很自豪地說是八三年的。。。這一切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上大學的時光正值青春開得最絢爛的時候,而我們卻被大學一點點磨滅了理想和激情。我並沒有上大學,是大學上了我。

看到片中每個學生在白板上寫下自己想學的東西,色彩斑斕,心生羨慕。我在想如果我是南哈蒙的學生我會選擇修什麼。我想應該是看電影吧。每天都看自己想看的,不用為每一部都寫文字,一切由感而發,我不需要知道它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什麼攝影剪輯技巧,配樂是哪首曲子,只是知道它讓我感動,讓我想起了某些人某些事。如果每天都在修這樣一堂課多好!

接近尾聲時男主角的演講真的是振聾發聵,看的我熱血沸騰!我節選些(嘻嘻,實在太愛):——我們做我們自己,為什麼非要遵守你們的規則。

——知道嗎?你才是罪犯!因為你剝奪了這些孩子的創造性和激情。這是真的犯罪!

——今天我們來這請求你的批准,有些事情發生了,我不在乎!誰在乎你們的批准!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批准來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的。真相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你發現了,你就明白了。我明白了這樣一個真相,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南哈蒙。

——不需要老師,教室以及虛浮的傳統或金錢來學習,只需要大家有著提高自己的願望。

——所以你們繼續標榜你們的規則,拒絕我們,打擊我們,做你們想做的,這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我們不會停止學習,也不會停止成長,我們不會忘記在我們的土地上灌輸的理想,我們是南哈蒙的主人,我們也一直會是南哈蒙的主人!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電影講述的故事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可電影映照理想,雖然前路困難,但卻應永不磨滅!

㈤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㈥ 求電影《錄取通知書》觀後感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電影最核心的那幾個年輕人,和我們年齡相差無幾的年輕人,總是被拒絕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請了8個大學,全都被拒絕,連州立大學也不例外。偏偏爹媽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兒子上個大學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開始為高考准備了。所以誰說美國的高考不可怕,真該把他丟過去試試看。

不過,巴比特這為仁兄可不像我們國內的高三生,沒有大學上了就跑去跳樓跳河;這哥們發揚一直以來的特長:造假,就真弄出了個S.H.I.T(南哈蒙理工學院)出來蒙家長。沒有大學錄取咱不要緊,咱自己弄個大學出來錄取自己就可以了。

電影的邏輯硬傷不少,但是我不想詳細談;象徵意義也很多,但我懶得說。我只說說自己提出來的三個關鍵詞:教育、大學、我。

我很贊同巴比特對理想的闡述。教育不是用嚴苛刻板的方式剝奪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的激情,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天分,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得不遺憾地發現,原來美國的孩子也要會面臨和我們一樣的問題——好吧,據說是因為美國佬特別眼饞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戰果,特別是在知識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專門來跟我們學習過。

好吧,但那畢竟是美國。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時候還是會很羨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小學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成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初中告訴我們是為了成為有用之才;高中告訴我們是為了幸福地活著……MD,越聽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讓我們成長的。人不會停止發展,不會停止成長,所以,也不會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並不是一定要規規矩矩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一邊打瞌睡,一邊記錄某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詞。是讓自己的靈魂成長、起飛、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個扼殺人性的角落裡痛苦掙扎……

所以我們要終身學習。但不幸的是,現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喜歡扼殺人的求知慾了。以至於我們寢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現在都將學習視為「總算擺脫的包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學習不是苦差事,我現在特別想去反駁我的初中班主任。因為當我越發地浸淫在知識的海洋中,我越發覺得快樂。知道原本不知道的東西,發現原先沒發現的事物,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為什麼非要苦著臉去讀、記、背、寫呢?

關於大學我已經說過很多話了,我不想再多說什麼。最早的大學就只是一幫年輕人和一些長者,來自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經歷,匯聚一堂,互相學習。把不同來頭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師他們也可以互相學習。

我至今還是嚮往民國時期的大學。自由思辨、兼容並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視教育的環境,有努力保障學生和老師生活水平的社會,所以即使是戰爭頻發,照樣大師輩出;即使條件再艱苦,照樣可以做到和國際接軌……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現在很多大學都是倒過來玩的。所以大學都只剩下一個空殼子了。也很悲哀。

最後來說說「我」。電影裡面那個有注意力渙散症的人興奮地對巴比特說,他接到通知書後,平生第一次聽見爸媽說我們以你為驕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與古板校長對峙,說:知道什麼?你是罪犯。因為你剝奪了這些孩子的創造性和激情,這是真的犯罪!

殺一個人的肉體,不過毀滅了他的形體而已;但是殺一個人的靈魂,盡管他還能行屍走肉,但比死了還要可悲。

系統是為你設計的?它教你順從你們的心
做個順民?
你們呢?
你們一直想做學校行政員?
亞歷山大博士你有什麼夢想?
也許沒有 也許想做詩人
或者魔術師,藝術家
或者只想周遊世界"

我說,我要做一個作家,要作個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家。所以對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環境變遷,都無所謂,我只要沿著自己的夢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遠不會成為順民,永遠要抗爭自己的生產空間。我知道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絕對不會成為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

教會的青年聚會歷來有個環節就是歡迎第一次來到教會的慕道友,我們都要唱歌歡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詞很好:世界有你會更美好,沒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寶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總是如此如此特別,在上帝的眼中,沒有人能取代你。

據說每次都有會眾一邊唱一邊哭,因為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特別如此重要,不是「地球離了你照樣轉」。

前些日子帶領青年聚會的弟兄說想要換個歌——因為這首歌已經唱了兩年多了,結果遭到一致反對,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會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別」……

本來就是。

我認識的很多人都很羨慕我,認為我非常清楚自己該做什麼該走什麼路,我總是說「你也可以」。然後他們就會笑起來,心想這個人還不錯,滿謙虛的。

其實我說的是實話。

有夢想,敢於為此付出代價努力追求,是很好的。當然,和現實必要的妥協也是應當有的。在這個電影里,這幫年輕人不還得要求政府給他們辦學的權利么?不過,政府也還算通情達理,給了一年的試用期。

於是,皆大歡喜。

我們呢?生活在電影外的世界。我們不能自己建立一個自己喜歡的大學,但,我們可以把大學生活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去過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時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所以,我可以繼續高呼:

即使現實是理想和幻想的墳墓,我依然要苟延殘喘!

㈦ 錄取通知電影觀後感

寫作思路: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今天才看這部電影,感覺有些晚了啊,真是很有意思啊,劇情生動有趣。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巴比特的經歷,巴比特是一個很有小聰明的人,但是沒有用在學習上,沒有考上大學。他的父母和我們中國的一樣,認為沒有上大學就不會有好的前途,沒有考上大學讓父母很失望,於是他拖朋友製作了一個學校網站,偽造錄取通知書,與小夥伴們建造了一所假大學,取名南哈蒙理工學院,讓父母信以為真。

同時也讓其他被學校拒絕的學生來到了這,本想告訴他們事實的巴比特被這些滿懷期待夢想的人們感動,借著交來的學費與走訪經歷,他自辦了南哈蒙理工學院,他也根據學生各自的愛好制訂了也別的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激情與創造力,有聲有色,學生也非常開心。可是謊言終會被發現,被哈蒙學院舉報。

機緣巧合,之前有向教育局請求學校立案,因此有了希望。在教育局的審會上,巴比特的一派批判傳統的發言成功說服了教育局的判官,同意南哈蒙學院一年的試用。毋庸置疑,沒有上大學的巴比特成功了,他是父母的驕傲。

巴比特是個很聰明的人,如果他把小聰明放在學習上,或許他就是個大學霸。他與其他同學有著同樣被拒絕的感受,不顧犯錯的分險,創辦了學校,真是了不起的人。

再過兩年多我們也要面臨高考,像電影中沒有被大學錄取的人自然不在少數,那又有什麼關系呢?為什麼因為一張成績單就頹廢呢,我們還有理想與樂趣。

像巴比特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自主發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仍然朝著夢想朝著興趣繼續馬不停步地努力,我們依舊可以策馬奔騰,大學只是我們實現夢想的輔助罷了,重要的是自己,只要有提高自己的意願,哪都可以學習。有不少沒上大學的人最後成功的。

這種不上上大學就沒有前途的觀點在我們中國似乎非常多,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張考卷定終身,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我相信即使沒有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即使失敗大半輩子,只要自己堅定這的興趣與理想,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成功。最後個人認為最後的審會是最具感染力最好看的。

㈧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1

12月4日是我國法制宣傳日,學校組織我們高年級學生去影劇院觀看法制宣傳片《為了明天》。電影結束之後,大家仍沉浸在情境之中,心情異常沉重。

《為了明天》這部電影是由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主持的,中間穿插介紹了十個左右青少年犯罪的事例,有偷竊犯罪、校園暴力犯罪、早戀釀成苦果、網路犯罪等等。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讓人深思,發人深省。其中兩個事例讓我難忘。

「小魔女闖江湖」講了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少女小敏由一個優秀學生墮落為盜竊犯的犯罪過程。她衣著靚麗、出手「慷慨」,面對盤問依然面不改色。是什麼使她有這種轉變?是對物質刺激的盲目追求,是家庭的原因使她甘願墮落,越陷越深。

「校園暴力、觸目驚心」講了一對好朋友開始鬧著玩,不小心將一件毛衣撕破了,於是兩人大大出手,但在老師的勸阻教育下雙方平息了「戰斗」,可是放學後兩人有經不起同學的鼓動,再次大動干戈。當血跡斑斑的小張雨被家人送到醫院時,卻因傷勢太重、送來的太遲而搶救無效死亡。看著痛不欲生的張雨父母,我們的淚也悄悄地滑落下來,內心一陣痛楚,是為誰?

影片中一幕幕悲劇令人觸目驚心,警鍾伴隨著電影的尾聲震撼著每一個人的靈魂。

「人之初,性本善。」記得很小的時候聽爸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第一次拿了人家一個畫板,回家後媽媽說:「乖乖,真有出息。」後來他順手拿走了人家一條長裙,從小偷小摸最後偷到了金庫。事情發生後,他帶著手銬對他媽媽說:「媽媽,我有話和你說。」當他媽媽湊近他時,他一口咬掉了他媽媽的耳朵,說:「你害了我。」

童年是純真的,童年是無暇的,然而童年是幼稚的,需要社會大家庭的呵護,父母的攙扶。有些孩子生活在暴力家庭當中,心靈受到了創傷,造成了性格孤僻,人格畸形,沒有健康的人生觀,逐漸誤入歧途。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呢?

我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在家有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有爸爸博大寬宏的愛護和精心的培養,在學校有老師諄諄教誨,同學們的團結友愛。我真心希望每一個少年兒童都能像我一樣擁有幸福,遠離飢寒,不受歧視,不受虐待,遠離罪惡,遠離犯罪!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對我們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應當啟迪良多。青少年朋友,讓我們從點滴做起,避惡揚善,不斷提高自己,不辜負黨和社會、父母對我們殷切的期望。為了我們擁有美好的明天!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2

看了話劇,《為了明天》使我身有感觸。

主人公陳明,學習成績很好,但家庭卻不富裕,而且經常去賣報紙,來維持家庭生活的困難。而這樣的環境,陳明並沒有放棄學習,而是奮發圖強。正是因為他努力學習,考到了一所重點高中。陳明很高興,不過,想起父親為了供他上學,長年累月的奔波在外面,為自己籌學費,這讓陳明有點失望了。

這時,陳明的父親突然回來。而陳明為了讓父親,不用長期的奔波在外面,為他籌學費。便對父親說:「爸,我沒考上。」陳明的父親那時愣住了,接著說:「你在說一遍。」陳明重復了剛剛那句話。啪,一個巴掌打在陳明的臉上,那巴掌打得很響,而那是陳明的父親對陳明「恨鐵不成鋼」而打的。接著,陳明淚汪汪地看著父親,而此時陳明的父親看到了放桌上的錄取通知書。這時,陳明的父親惋惜地對陳明說:「孩子,爸錯怪你了。」然後,陳明上去,抱住了父親。這時,陳明的父親突然咳出了血。其實,陳明的爸爸是帶著病,來為陳明籌學費的。而「天有不測風雲」,陳明的父親突然在這時,去世了。陳明,把父親抱在懷里,但一直呼喊著:「爸、爸、爸。」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突然濕潤了,眼淚突然流了下來。

而使我感動的不止這個,還有,就是陳明在無家可歸的時候,班主任符老師幫助了他,並且帶他回家。從此,陳明才算有了一個安心的家,而符老師即要帶病上課又要供孩子上學,生活幾乎到了窘境。但為了完成陳明的學業,符老師擔負起家庭重任,為陳明提供了衣食住宿的便利。最後,陳明以全市第一的好成績進入重點高中,成為本市第一期的「宏志班」的學生。

我現在覺得,我們的生活如果對陳明來比起,那可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呀!俗話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而且,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3

很少這么專注地去看一部專題片,以致於當時嚴肅的表情被好友當作笑談。《為了明天》以它獨特的視角,理性地剖析著青年學生在妙曼花季中失落迷惘的心理,並以最大程度上的寬容拯救著斷翅的天使,警示著更多的心靈。

鄧小平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誠然,科技的力量無比強大,然而,運用高科技來犯罪讓人不禁心寒。片中的某生無視網路法則,更無視國家法律,運用嫻熟的電腦技術使多家網站處於癱瘓,造成重要信息的流失和極大的經濟損失。他是受到了法律制裁,但是他的父母盲目崇拜高科技,放任孩子也是該生犯罪的原因;更有社會不夠重視,如網站沒有及時彌補漏洞等多方面原因。

青春是美麗的,但青春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青春的本質是接近一種狀態,一種思考的狀態。如果該生能在出事前多思考,那麼他的悲劇也不會發生。我們應當具有足夠的自製力,正如水有了杯子約束才不會潑灑得滿地都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智能犯罪已趨向低齡化,最小的竟然只有十七歲。可是我們掌握知識並不是用來竊取銀行存款,破壞國家秩序的。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那就算擁有滿腹經綸也是枉然,因為命運總會抓住他的小辮子。』

早戀,一個冷眼熱侃的問題。片中的一個女生因不堪欺擾竟指使一群人毆打她的同學,以至發生命案。愛情本是純潔無瑕的,然而在這個主角的身上愛情儼然成了犯罪的誘因。他們的這般戀法,與聖潔的愛情有何聯系?那是嚴重的褻瀆!愛情,是個玄之又玄的謎,連徐志摩老前輩都已經在夢里暈頭轉向地迷了路,「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了,何況是才疏學淺的我們。簡簡單單地做一個學生,留一個游游頭,開心的時候嘿嘿傻笑,不快樂的時侯用力哭,有些事還沒有到時候,真的還沒有到。

林林總總的個案使我的神經越發緊張,我的血管在突突地跳。我想,青春原來很艱難:她是熱帶雨林里潮濕的空氣,是咖啡香甜中帶著的苦澀,是一覺醒來臉上殘留的沮痕,這般的熱烈、迷惘與困惑。我由衷地贊揚那些歲月風霜中的野花,頑強的、具有飽滿意志的生命力。在如此堅韌的生命面前,有一種寶貴的信仰和通向理想前沿的心聲,有一種我們堅守的青春立場。

陳丹燕說:沒有人知道我們可以變得多麼好。我一直堅信,我們真的可以變得很好。無論是多麼痛苦的心靈,我們這樣年輕,只要堅守立場,那麼無數種美好的可能將呈現於前。天空很藍,太陽很燦爛,看到你,我說你很美,很美,不用懷疑,明天會更好。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4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為了明天》,這是一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法制教育影片。看到片中一朵朵鮮花不能盡情開放,一個個本該光芒四射的少男少女只能對高牆默默嘆息,我的心震撼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可有些「希望」卻變成了「失望」,我們不得不為之深思。

在影片中,看到一朵朵祖國的未來之花還沒開放就凋零,我們能不惋惜嗎?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些還不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呢?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心理不健康。從片中一個個案例可以看出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家庭教育不當使他們得不到關愛,缺少溫暖,從而使這些還不夠成熟的孩子,為尋求美好的「夢想」一步步陷入泥坑。這部影片不僅是在教育我們,還是在提醒各位家長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作為家長也要不斷學習,參加健康的社交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從而讓孩子真正健康成長。

影片中,我們看到好多學生缺乏法律意識,因小失大,釀成大錯。我認為,學校是育人的地方,在學校文化知識的同時,要經常開展法制宣傳,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教育,從而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使他們分清是非,茁壯成長。

同時,社會對於我們的影響也是非同小可,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為了趕社會潮流,結幫派,吸有毒的葯品,最後連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從而走上不歸路。所以,我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青少年,採取有效措施清除社會垃圾,在全社會開展學法活動,提高全民法律意識,讓我們在純凈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註定要受到社會上的各種現象的誘惑,要想使我們善良而美好的心靈不受到侵蝕,我們青少年就要多看有益的書,多參加有益的活動,多學學法律知識,增強自身防禦能力,讓鮮花競相開放,讓青春光芒四射。

最後,我想大聲說,少先朋友們,為了我們的明天,請自尊、自愛、自律吧!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5

唰」的一下,階梯教室里大大小小的燈都亮了起來。電影 結束了,但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氣十分晴朗,可我此時的心情卻恰恰相 反。那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一直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里。

《為了明天》是一部以8個案例為主要內容的青少年法制教 育片,電影中的青少年也許是因為一時沖動,一時失手讓對方 受傷,甚至死亡。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吸毒、搶劫、打架等事 情縷縷出現,一個可怕的名詞,它讓一個十六七歲的花 季少女,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一個膽小如鼠,兩個力壯如牛, 三個膽大包天,許多人因為哥們兒義氣,聯合起來搶劫……而 《校園暴力,觸目驚心》讓我感觸很深。兩個同學因為一點小 事而打架,後被老師勸阻,放學後在一些同學的起鬨下又開始 氣勢洶洶地打起來。其中一位同學被打成重傷,因搶救無效死 亡。我想:同學之間應該彼此珍惜友誼,為什麼要打架呢?

同學們,讓這類案子少發生吧!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6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了《為了明天》這部電影。我覺得裡面的盧老師身殘志不殘,每天跪爬到學校做教師。學校的環境非常惡劣,沒有一個能遮風雨的地方,連一張像樣的課桌都沒有,盧老師就親手為孩子們做了新的桌椅.

為了村裡的每個孩子都能上學,盧老師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就家家戶戶去勸說孩子們來上學。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天上下著大雨,盧老師冒著大雨去水秀家勸說水秀去上學,她的爸爸不肯,於是,盧老師就跪在屋子下面給水秀復習課文。還有,盧老師為了學生能吃飽飯,把飯全部分給了學生,自己一個人煮野菜吃,自己卻餓得昏到在講台上。通過盧老師的不懈努力,使孩子們一個個走出了大山,也使村裡的'孩子們都得到了教育。

我覺得盧老師是一個堅強而偉大的人民教師,也認識到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是多麼的好,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才對得起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和辛辛苦苦讓我們去上學的爸爸媽媽!

蔣老師說:吳雨航說得好!現在,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一定要好好學習才對得起那些為我們付出的人!別忘了你的承諾,加油!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7

4月23日下午16時整,我們組織小區青年觀看了「為了孩子,為了明天」的教育節目。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社會中掙扎求存。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能做的是什麼,看完之後,我們有了無盡的反思。

家庭的溫暖,是我看完這一部教育片後最為直面的感受。有愛,有家!有家,有我!其實他們渴望的並不多,也許只是一句關心的問候,也許只是一個安慰的眼神,也許只是一份溫暖的擁抱??這些要求很高嗎?這樣的舉動很難嗎?但是真的就是他們所缺失的!有的孩子父母長期在外,他們缺少關愛;有的孩子父母做錯了事,走錯了路,他們受人歧視;這些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這個社會太冷漠了。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有父母在身邊循循善誘的孩子,能夠健康茁長的成長,而那些缺失父母關愛的孩子呢?他們處於犯罪的邊緣,他們流浪街頭,他們留守在家,受人歧視;他們迷茫無助,他們缺少親情,渴望關愛,他們需要幫助!天下的父母呀,看看自己的兒女吧,在打拚自己的事業的時候,在踏入犯罪邊緣的時候,回頭看看,那些個無數弱小單薄的身影正看著你們,渴望著你們,請帶給他們本就屬於他們的家庭的溫暖吧!

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啊,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呀。生命是父母給的,但是路是自己的走的。看看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健康,失去生命的人們,那是他們無論怎麼呼喊,都再也喚回不來的東西。與他們相比,其實你們擁有的已經很多了,起碼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能夠重新開始的機會,所以,不要只想著自己缺失的,看看自己仍然擁有的!為了明天,加油!

社會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需要特殊的照顧,也需要平等的對待。生活中,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只要我們鼓起勇氣,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事情,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世界就會少了冷漠,多了溫暖。孩子們就能在充滿關愛和溫暖的氛圍中,健康的成長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8

今天,我去看了電影《為了明天》以後,便津津回味,電影里的情節感人肺腑,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主要演了:一位老師為了讓貧窮的水族學生可以上學,在每一戶人家的門前都有他跪爬過的身影,通過他的不斷努力,每一個孩子都上了學。之後,便發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像電影中的盧老師一樣呢?他可以為了孩子們放棄自己的一切,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是自私自利的,不為別人著想。

我敬佩盧老師,敬佩他那可以為孩子們著想卻不顧自己的精神。家長不讓孩子們上學,他不屈不撓用自己殘疾的雙腿,跪爬到每一戶人家門口。央求讓孩子讀書。最後為孩子們鋪上一條知識的道路。

我敬佩盧老師,敬佩他有堅強的意志。孩子們沒有桌椅,他就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孩子們有危險,自己撲上去以身相擋。在教室里,孩子們的課程不一樣,他便跪爬的給一個個孩子上不同的課程。教室里處處是他跪爬的身影。

想想盧老師,比起我自己,我慚愧得很。在日常生活中,我只為自己著想從未顧及到別人的感受。我做什麼事情都要別人幫助,卻不能獨立完成。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明白了,這是一種依賴的心理,是沒有堅強意志的表現。我要學會獨立,學會自主。不可以什麼都依靠別人。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9

竹干也隨之搖動,月光靜靜的灑下,幾顆亮的刺眼的星星落了下來,落在了竹影之下,一閃一爍,光芒繞動著?有人曾經說過:「失敗乃成功之母。同時,貧困也鍛煉了我,從能力上,也從思想上讓我更加成熟。一幅美麗的板報就在組長絕妙的手藝下結束了它的尾聲;

《為了明天》這部電影為敬一丹導演,講述了在校園里的中學生身上發生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犯罪事件:中學生張瑜、王佳只因一件小小的事情兒發生率口角,旁觀同學煽風弄影促使他們打架斗毆,以致王佳因內臟出血過多而死亡,這一起觸目驚心的事件,讓我有了很深的感觸,校園暴力多來自青少年,以為此時的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思想不夠成熟,考慮事情不夠周全,以自己的片面理解去辦事,經常不考慮後果,任自己的性子來。在面對校園暴力一類事件時我們應:不做「沉默的羔羊」,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善於智斗不魯莽。不以暴施暴。不作袖手旁觀者。上學、放學最好結伴而行,不在偏僻處停留。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對校園暴力事件作出正確的做法並對自己進行保護。

在《網路,淪為犯罪》中,一名十六歲青少年,因沉迷於網路之中,每天「廢寢忘食」,最後成為網路,破壞了多家網站,其中也有幾家大型網站,走上犯罪的道路。這給這處在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敲了一個警鍾,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好奇心特別強,事事都想追根刨底,打破砂鍋問個清楚,自控能力又不強,這可讓網路游戲鑽了空子,網路游戲有很大的誘惑性,很容易就能讓我們青少年朋友成癮,而荒廢學業,網路上癮症狀一般為:網路游戲成癮,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關系成癮,網路交易成癮,這些都是有害於我們身心健康的,因此要正確使用網路,安全使用網路。

電影講述的事件還有中學生發生早戀,鬧出人命,十六歲女孩,吸毒喪生,這些慘痛的事件,都是我們應該杜絕發生的。為了明天,我們要珍惜生命,努力學習,以求一個輝煌的未來!

電影為了明天觀後感 篇10

離犯罪。看了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

電影向我們講述了六個真實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其中,《網路怪客,淪為罪犯》這個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這個故事講了一個16歲的青少年被電腦這個網路世界深深地迷住了。於是,他的爸爸媽媽借錢為他買了一台電腦。漸漸的,他迷上了「怪客」,便禁不住想試一試。他利用電腦破壞了一些公司的網站,導致工作不能照常進行,給那家公司帶來了重大損失。最後被警察依法逮捕。看了這個故事,我想:電腦已成為現代高科技產品,人們可以利用網路來查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這個青少年卻利用網路干出了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不但沒有充分地利用電腦,而且還辜負了爸爸媽媽的一片苦心。他們四處湊錢為兒子買了電腦,不就是希望兒子能在這一方面有所成就嗎?可沒想到……最後,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制裁。

而《校園暴力,觸目驚心》這個故事也令我頗有感觸。故事講述了兩個中學生因為一點小事而動手打架,後被老師看見、勸阻,並向老師保證以後不再打架。可放學後,在一些同學的起鬨和不正確的誘導下,他倆又開始氣勢洶洶地打起來。其中一位同學被打重傷,後因搶救無效死亡。這個故事又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呢?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全靠我們這一代接班人去建設。而同學們之間怎能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毆打,破壞友誼,並且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那麼,那些起鬨者又該不該懲罰呢?該!如果沒有他們那刺激人的話,也許就不會造成這樣悲慘的結局,也許那個中學生就不會死亡。我想:同學之間的友誼應該彼此好好珍惜,難道非要等你失去了它的時候,才會感到如此珍貴嗎?

這部電影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為了自己的幸福,我們應該終身遠離違法。

犯罪。難道不是嗎?

閱讀全文

與錄取通知電影觀後感15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哪一排座位好 瀏覽:535
2018最新電影網站在線觀看影片 瀏覽:302
史泰龍成龍的電影全集 瀏覽:302
可怕的鬼片電影大全 瀏覽:147
剪電影有哪些背景音樂 瀏覽:291
電影演員楊密 瀏覽:125
熊孩子電影高清圖片 瀏覽:511
青你2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708
新王加冕電影百度百科 瀏覽:261
韓國電影女主角老是回憶姐姐 瀏覽:795
美國一部關於黑猩猩的電影 瀏覽:642
現在去電影院需要安康碼嗎 瀏覽:566
高燃混剪大全電影 瀏覽:838
小草影視電影大全 瀏覽:381
千萬次呼喚電影圖片高清 瀏覽:907
韓國激情電影2017中文字幕 瀏覽:683
電影死寂圖片 瀏覽:352
舞會電影台灣版 瀏覽:449
一部普通電影拍攝時間是多少 瀏覽:776
下載1905電影大全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