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留守兒童電影奉獻的觀後感

留守兒童電影奉獻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4-08-20 19:09:04

Ⅰ 留守兒童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兒童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留守兒童觀後感1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兒童劇——《留守小孩》,它讓我受益匪淺。

《留守小孩》講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年輕老師為一群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建了「留守之家」,可是主人公石頭的父親卻已三年未歸,因此石頭的性格比較孤僻,這一年,石頭的父親終於可以回家了,但是在回家的前幾天,石頭的父親因腳手架坍塌而導致受傷,當石頭聽到這件事後,他立馬哭著跑走了,艾老師就決定,留下來陪石頭一起過春節!看到老師和小夥伴們對自己的呵護與照料,石頭也由一開始時的孤僻轉變成了合群。而故事的結局就是石頭的爸爸回家了!

看著石頭微笑的臉龐,艾老師欣慰的目光,這使我對幸福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兒童劇中艾老師為了石頭,寧願自己不回家與父母過春節而留下來陪石頭的舉動令我非常感動。我十分欽佩艾老師,欽佩她的無私,她的偉大。在春節來臨之際,誰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呢?誰不想回到自己溫馨的家呢?但是,為了一個孩子,她決定獨自留在異鄉;她決定放棄與父母想見的機會,僅僅是想讓她的學生度過一個快樂的春節。艾老師想到的常常都是自己的學生。我覺得石頭是幸福的,即使他的父親已三年未歸,但艾老師以及小夥伴們對他的關心和愛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雖然是頭三年未得到父愛,但是他卻生活在幸福中。

仔細想想,幸福到底是什麼?是一樣豐厚的獎品嗎?是被眾人羨慕嗎?我覺得不是!因為我認為,幸福可以是一句表揚,是一個微笑,是一個動作,甚至是觀賞那日落的美景!

幸福其實無處不在。那些常常抱怨自己不幸福的人,其實,幸福就在他們身邊,請仔細地發現它,品味它。

上學前,母親一句:路上小心。讓我倍感幸福;課間,老師一句:同學們,辛苦啦。讓我倍感溫馨;回家路上,交警一句:你們回家了,注意安全。讓我倍感幸福。

一句句平凡的言語卻帶給我們不平凡的.感動!

換一種角度去品味幸福,你會發現幸福就在身邊……

留守兒童觀後感2

當記者問到某個男孩時:小朋友,你家都有幾個人呢?

小朋友的回答卻是:4個人,爺爺,奶奶和我和靈芝(姐姐)。

看到這里,真不敢想像當初要是選擇讓布布跟爺爺奶奶生活的話,是不是也會跟這個小朋友一樣。

把自己的爸爸媽媽都能忘記掉了呢。

既然生下小孩,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成長。

孩子的童年就這么幾年,過了就過了。。當以後我們有時間了,有條件了,想補償也補償不回來了。

有些孩子長大後,當他們一起討論小時候跟爸爸媽媽怎麼樣的時候,那些留守兒童卻無法體會這種滋味。

然而,家長們在一起討論孩子的時候,那些父母也不能體會當初他們小孩的那些童真。

這時候,那些父母會不會覺得很遺憾,為什麼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我們卻不在他們身邊。

現在,對於女兒,我卻很欣慰。因為當她早上醒來沒看到我們的時候,她都會問:爸爸呢?媽媽呢?

這就說明,我們在她心裡是有一定存在的,是比較重要的。

然而,我們做為父母能夠享受跟兒女一起成長的過程,是幸福的。

在這里,非常感謝公公,婆婆,為了我們小一輩,還離鄉背井的來這里打工。

也非常感謝爸爸,媽媽,操勞了我們做兒女的,還要操勞著兒女們的下一代。

你們辛苦了!

留守兒童觀後感3

在我們身邊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知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與他們的爺爺奶奶相伴,他們就是—留守兒童。他們是農民工的子女,也同樣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去外地打工,卻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享受不了天倫之樂。

留守兒童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其中一段感觸最深。老師讓孩子們寫一篇作文:「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在課堂上,一個個留守孩子站起來輪流念著,第一篇是最懂事的孩子月月念的那封信,信中寫道,爸爸媽媽,我有兩三年沒能見著你們了,現在我們村裡裝了五六個公用電話,我多想給你們打個電話問問你們什麼時候能回家,可是我沒有你們的電話號碼,但我還是跑到打電話的地方,最後忍不住地哭了起來……我的眼眶時間發熱,接著看到的是有三四個頑皮的孩子從外面搗蛋回來,但那時老師也束手無策,就只問了問他們有沒有寫這篇作文,他們迅速應道,寫了寫在心裡。這句話再一次深深打動了我。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苦苦等待,苦苦等待回家過年的父母,他們想要的只不過是父母一張熟悉的面孔與他們對自己的祝福。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艱辛的,他們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學會如何自立他們總比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多一些吃苦耐勞,多一些磨練。但是他們缺乏親情滋養,這些幼小心靈,有的走向消極、孤僻,有的變得任性、暴躁。在一個個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深夜裡,你知道他們幼小的心靈正在出售怎樣的孤單?這讓他們外出找尋父母的愚蠢的沖動!主人公狗娃就是頭兒。他們十多個孩子用平時上集市賣菜積攢下來的的零錢和一虛地圖准備啟程。一路上經歷了多少坎坷和心靈上的打擊,他們依然是那麼堅強,只為找到他們在外打工的父母。

最後還是被擔心他們的的老師與警察叔叔給找了回來,並未他們建立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留守孩子之家。

終於他們體會到了老師對他們的一片苦心。不再那麼頑皮。都是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與那裡的孩子相比,突然發現自己是多麼幸福啊,有一個疼你愛你的老爸,一個對你細心照料的老媽。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對我的期望。好好努力吧!加油!

Ⅱ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1】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以江西贛州地區寧都四中曾慶平老師為主人公原型,著力刻畫宋文化的敬業精神以及與留守兒童唐明明之間的師生之情。有人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他的追尋過程和創造過程,生命的意義並不在那個最終的結局上面而在生命的過程中,當生命把它所追尋所創造的全部內容都展現出來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實現了。」宋文化老師一直執著於講台,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都堅守在教學崗位上。當他把知識傳遞給明明,看著明明走進更好的學校時,他的生命價值便得以體現了。農村代課老師或許是落寞的,可是為了讓住在大山裡的孩子有書讀,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一個人的課堂》題材充滿著溫情,雖然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他們本身的命運是有一些悲涼的,但是他們之間的故事卻處處感動著我們。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溫暖。

整部影片的鏡頭是充滿詩意的,正如俄羅斯電影人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所認為的,「詩」是一種對世界的了解,一種敘述現實的特殊方式,反映在電影中便是「一種生命的准確觀察」。詩意是電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質朴的農村在鏡頭下是唯美、清新的,畫面時時展現著詩歌一樣的美感。無論是中國的詩歌還是國畫都在追尋意境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是中國美學委婉的表達。在《一個人的課堂》里導演力求實現自己唯美的審美風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經濟貧困的山村,或許它的景色卻是出人意料得美。電影中並沒有炫酷的特效鏡頭,但每一場畫面都是精雕細琢,簡潔而洗練的。鏡頭下的山村風光也是沒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個自然美麗的山村,雨中顯得特別空靈,故事就是在這里緩緩展開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齊的菜畦,黛瓦白牆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樸素的鏡頭都充滿渾然天成的靈氣。這里的人們雖然不富裕卻生活在一曲牧歌里。鄉村田園,令人沉醉。綿延不斷的綠色遍布大山,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學校從容不驚地座落在村子裡。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這樣寫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像是對天堂的回憶。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頌。」確實無論是宋老師的堅守還是明明的陽光,都是在創造希望和價值。現實雖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未來必定是充滿憧憬與希冀的。導演樸素地講述這個故事,並沒有刻意地博取觀眾的憐憫與同情,也沒有輕易地給出走出困境的途徑,影片結尾的時候,宋文化還是丟掉了老師的身份成為了大城市中的一個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門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隱含了一些對未知的不安全感。他們的心中都有無奈和迷茫。但他們的心中是快樂的。

色彩會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圍。在《一個人的課堂》中,導演對色彩的運用也是獨具匠心的。綠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調。山村的顏色是綠色的,平和、寧靜。宋文化所從事的職業也是充滿著希望的,對於大部分山裡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出路。做為一名老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這個職業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正如大紅色調的《紅高粱》,以黃顏色為主色調的《黃土地》,綠色基調與《一個人的課堂》這部影片的主題也是相得益彰的。

對於一部節奏緩慢、故事情節比較單一的影片來說,演員的表演是非常顯功力的。孫海英和王乃訓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宋文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鄉村代課教師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簡陋講台上教書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輩子詮釋了一名老師默默奉獻、無私敬業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村子與學校之間,菜園子、山間小路、雨中的學校都顯得格外干凈,那是大城市很難擁有的純粹。而生活在這里的人也是格外純朴的。孫海英飾演的宋文化與王乃訓飾演的唐明明之間有著深厚的師生之情。宋老師的課堂從四個學生變成了明明一個人的課堂,但他始終如往日般一絲不苟地給明明上課,這是一個老師的堅守。當他面臨計算機考試的時候,他在紙上畫出電腦界面,為了練習電腦甚至去了網吧,最後暈倒在考場上。觀眾看到了一個鄉村代課教師的無奈處境,他是多麼熱愛講台,多麼怕失去老師這個稱呼,多麼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老師,可是他還是會隨時失去「老師」這個身份。在宋老師心中教書是一種神聖的職業,所以無論課堂中有幾個學生,他一直堅持起立、升旗、打鈴這些傳統的上課儀式。宋老師為了明明放棄了去大城市的機會,更放下了曾經被辭退的尊嚴。當明明因為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奶奶而無法去上學時,宋老師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進了明明的家裡。他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經遠遠超越了老師這個職業的范疇。當鏡頭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這個笑容里帶有的不僅僅是感激,更是對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無比的崇敬。鄉村老師對於留守兒童而言意味著什麼在觀眾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夠傳遞一種文化,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源遠流長,而其所提倡的「忠義禮智信」影響頗深。宋老師對講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便是對「忠義」最好的詮釋。他無怨無悔地守在簡陋的教室里,給村裡的孩子帶去知識是他最大的責任。他用大半輩子的時間默默地愛著他的學生和工作。宋老師每個月的工資並不多,但他並沒有接受學生的高薪工作邀請,那種甘於清貧卻始終堅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國文人共同的品質。當然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宋老師與明明之間深厚感情的含蓄表達。在明明參加跑步比賽前,宋老師陪著明明一遍一遍地練習起跑與撞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師陪著明明一起跑向勝利。或許那條並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條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來的沖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師對人生的憧憬。許多關於生命和生存的哲學寓於其中,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個人的課堂》對留白、長鏡頭等電影藝術手法的運用,讓影片具有獨特的美感。導演對空鏡頭的運用通常能夠很好地實現留白這種藝術手法。空鏡頭常常能夠給人們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讓觀眾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國的山水畫一般,「空」恰恰卻是一種飽滿的敘述。空鏡頭的運用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美麗的鄉村,同時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美麗的山村風光與困境下的人們形成了強烈反差。學校裡布滿青苔的空地,濕漉漉的空氣,影片中似乎很多時候都在下雨,一開頭故事便是從雨點聲中開始的。雨好像是一種充滿哀愁的東西,的確不管是鄉村代課老師還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處境都是相對悲哀的。而極富東方美學的長鏡頭的運用讓整個故事如同娓娓道來般流暢。

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極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場景是宋老師背著黑板去明明家上課的時候,室內的光線是比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臉上的光卻是充足的,她的輪廓十分清晰,特寫鏡頭下她的每一個表情都在呈現她內心細膩的變化。整個場景就像一幅油畫。

《一個人的課堂》就像一首清新雋永的用鏡頭寫下的一闋小詩,它的創作帶有很強的社會現實記錄。其對鄉村代課教師以及留守兒童現象的探討與關注中表現了創作者對理想、生命的思考。沒有過多的戲劇沖突,只是慢慢道來的一個故事。一個教室里,兩個角色,卻是說盡了多少農村的現狀與處境。人物故事雖然簡單,透過平凡的故事呈現出生活中的真諦。電影作品最打動觀眾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絢麗,多高深,而是真誠。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跡,導演只是在很真誠地向觀眾講述一個故事,朴實地表達故事的張力。或許很多觀眾的童年都有留守兒童留下的影子,導演說這部電影算是對他自己成長的回顧,其中很多元素和環節都是他過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觀眾看到這樣的題材會感到特別親切。做為一部公益電影或許它的社會意義是遠遠超越商業意義的,其籌拍的艱辛也是可以想像的,導演為了拍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個人的課堂》關注現代人的真實狀態,不僅紀實性地再現了鄉村代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更帶著觀眾去探尋了他們精神層面的現狀與需求,用以一種溫情的方式去講述他們內心的真實嚮往。顯然這不是一部僅僅停留在視覺觀感上的電影,而是會讓觀眾思考的影片。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當我們靜靜地看著這個故事時,看到的也不會只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這些生活窘迫的群體關注。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2】

許多關於「弱勢群體」的故事片成為「弱勢群體」這一指稱本身所預設的「拯救」主題的簡單操練;與之相對的是另一類對於邊遠鄉村的詩學想像,它們可能會被冠以「苦難詩學」的名義大加鞭撻。這讓類似題材的故事片越來越難拍。除非作者能夠認識到問題的某種本質。我們來看第二屆浙江青年電影節參展影片《一個人的課堂》。

在問題戲劇的語境中,沒有什麼比兒童更能顯示教育的本質。從戲劇角度而言,「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是最後一個可供我們反思教育本質的「前現代」的戲劇場景了。如今人們對留守兒童已經不再陌生和驚訝。人們普遍相信,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從屬於社會機制的改良(譬如橫跨城鄉、蓬勃開展的「新村」建設),因而只是暫時的。至於他們的教育問題則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況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體制已經給人們提供了可供復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諸多舉措的「數據有效性」舒緩了人們的神經:公式化的升學率方案如此穩定可靠,父母和老師的角色都變得模糊和被動,彷彿教育問題已經沒有戲劇性的緊迫感可言。當人們開始關注留守兒童時,他們的神經可能早已麻木,這讓他們的關注流於水平,並且離問題的本質越來越遠。影片《一個人的課堂》在結尾打出字幕,表明這部電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但影片的主角顯然不是兒童,留守兒童問題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遭遇來展示。不同於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手法的鏡頭美學策略(失學兒童的「大眼睛」特寫),兒童在本片中趨向於沉默,這顯示了一種戲劇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戲劇性所在。在許多戲劇行動中,兒童的功能都是類似的。戲劇行動中的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沉默」特性,他們的在場往往指向戲劇行動的原因,而他們本身卻不需要過多地參與。讓兒童創造奇跡,或者讓兒童特立獨行,這並不適用於嚴肅的主題。類似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爾斯·勞頓執導的《獵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沒有什麼行動能夠比兒童的沉默更能打動人心了。我們將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兒童們一個個地消失不見,最終只剩下一個。如果導演不做妥協的話,這僅剩的一個兒童也將缺席。在這一點上,影片富有諧趣的筆調中透著一股冷酷的敏銳,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淚下。它講故事的方式讓那些敏感的觀眾聯想到的,可能不是《美麗的大腳》,不是《鳳凰琴》,甚至不是《一個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黃軍,1989)。在以往,「休克體驗」對於觀眾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對於觀影體驗而言往往是災難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給觀眾的休克體驗可能正是本片導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們還是心有餘悸。不必追問導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總之導演將敘事的重心轉向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問題,並以此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原生教育環境的衰敗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死村。缺少非農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婦維持著這個村子日漸凋敝的日常生活。村裡的小學只剩下了幾個學生,並且最終只剩下一個。我們從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學生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轉學去了縣里或者城裡的學校。(他們面臨著另外的新的問題。)這讓村小學所剩的唯一的老師宋文化的處境顯得有些尷尬,並且讓宋文化的堅守顯得荒謬。感謝孫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為本片的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個充滿諧趣的鄉村知識分子,帶點孔乙己和范進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課老師,工資少得可憐。但他看重36年所積累起來的榮譽,(他承認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認為足以配稱得上榮譽,)並以孔夫子自比。他的願望是盡快轉正,並為此「紙上談兵」(買不起)地去學習電腦。但他最終連打字也沒學會。考場上,他在電腦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並癱在地上。他也因此錯過了最後一次轉正的機會,並在不久後被一位大學生取代,做了農民。我們可能會像他老婆一樣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時代淘汰卻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會覺得他荒謬。無論剩下幾個學生,他照例一本正經地打鈴,一本正經地舉行升旗儀式,一本正經的朗讀課文,既莊重又倉促,如一場扮演--他在以代課者的身份扮演教師。打鈴的工具是一根鄉下人家鎖大門用的舊穿鋌,鼻子已經缺損,鈴鐺則是一截鐵軌,俯拍的全景鏡頭中的殘磚敗瓦讓升旗儀式顯得十分蕭索而諷刺。但他並不為學生的流失和鄉村的凋敝而煩擾,(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於一種扮演,我們仍然為他的超然感到驚訝:他的信念與他的私心不分彼此,這讓他顯得笨拙。新來的那個大學生老師在高談人生理想後偷偷溜走,這種人顯得可笑。(宋文化最終證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質。)宋文化以私心為他的信念辯護,正是這一點讓他與這個「以信念為私心辯護」的時代格格不入。這一點足以打退一切苦難詩學的指責,並讓諧劇精神佔領這部影片。大學生老師溜走之後,上級領導又來求他繼續代課,他堅辭不就,認為自己的榮譽受到了損害。他們打算去廣州投奔女兒,打工為生。但在車站他讓老婆一個人先去。最終,他把最後一個學生送入初中後去廣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維修工。他再次證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我們發現,故事從頭到尾,是一名「無身份」的教育者在從事著只有他才能勝任的教育工作。而整個充滿諧劇精神的故事中,並沒有太多的外部因素的干擾。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架空」的故事,類似於一個家庭教育的場景。(但那些代課老師的處境甚至他們的故事確實是十分真實地存在於現實之中的。正如伊朗電影《黑板》是個純寫實的故事卻給人「超現實」的感覺,這部電影也如此。)與成人不同,兒童天然地要求一種原生性的教育環境,唯有在兒童身上,人們才普遍承認:教育問題有其不能妥協之處。如果兒童有可能下降到最低,那麼教育者也就必須回歸到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最終會消失,留守鄉村最終大概也會消失,而先於它們消失的,是原生的教育環境,和那些「無身份」的教育者,這首先指的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對他們和他們的子女而言,無論什麼樣的時代,家庭都是「一個人的課堂」。如果他們的身份繼續如「宋文化」一樣越來越模糊,這個「一個人的課堂」最終會消失。宋文化的故事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尾聲、一個回聲。文明的信念是可疑的,文明的進程也是不穩定的。原生教育的問題不會消失,教育者的問題也不會消失。這些問題關繫到家庭教育的特性,關繫到教育者的載道和傳道精神,關繫到教育的本質。社會的進程正把這三者分割、消滅。影片《一個人的課堂》抓住這一過渡性的社會進程的尾巴,給我們所有人提了一句忠告。它是諧劇式的,我們應該聽出它的弦外之音。這讓我們再次想到曾在開頭提到的放映於1989年的電影《童年在瑞金》,那時還沒有「留守兒童」這個詞,困境僅僅是經濟問題,因此那是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它處處顯示著一種艱難的、隨時可能被摧毀的教育的處境。它包含了《一個人的課堂》所講述的故事,但又完全對立:文老師最終出嫁;平平升入初中,走出大山;但除此之外所有的孩子都滑入了未知命運的深淵。命運是不可摧毀之物的終極體現,它自然地指向悲劇:平平離村入學那天,細雨綿綿;杠杠披蓑戴笠在對面的山樑上放羊,他對平平喊一聲「看我的眼力!」,用他喜愛的彈弓在平平的油紙傘上打了一個洞,以這種令人百感交集的方式向平平告別;平平遠遠看看杠杠,拿出一張紙墊在傘洞上。被命運擺布的人不需要教育者。毫無疑問,就戲劇性而言,《童年在瑞金》更有力量,兒童的集體沉默最後演變成可怖的夢囈,家庭成為他們的夢魘。它在當時就有苦劇的味道,如今則恐怕更超出了觀眾的想像力和承受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課堂》更有希望被現在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這是一個諧劇的時代:教育觸手可得,支教充滿歡樂,慈善關愛一切。然而教育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經濟問題,也無法在社會學范疇內找到答案。在這一點上,《一個人的課堂》所觸及的問題雖然無法像《童年在瑞金》一樣令人震驚,但卻也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答案敷衍過關。在這些問題面前,人們可能寧願休克,也不願思考。但願本片不是枉做了牛虻。

Ⅲ 看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

在我們身邊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知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與他們的爺爺奶奶相伴相守,他們就是——留守兒童。他們是農民工的子女,也同樣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去外地打工,卻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享受不了天倫之樂。
《留守兒童》就是這樣一部音樂劇,它講述的是一個留守之家的故事,「石頭」是一個留守兒童,他和所有留守兒童一樣,也缺少愛,但他們仍堅強樂觀地生活著。
農民工是我們祖國的建設者,他們的工作既辛苦又沒有多少工資,有時可能還會有生命危險。留守兒童有時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一面。正如劇中石頭說的:「我寧願每天爸爸都打我。」這句話突出了「石頭」是多麼地想念他的爸爸啊。他們不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有時甚至還會遭受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的唾棄,這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地不能承受啊!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艱辛的,他們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學會如何自立他們總會比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多一些吃苦耐勞、多一些磨練。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苦苦等待,苦苦等待回家過年的父母,他們所想要的只不過是父母一張熟悉的面孔與他們對自己的祝福。
留守兒童需要的是尊重,只要我們對他們有一點最起碼的尊重,他們也會覺得快樂。金錢對於他們並不重要,尊重與愛才是他們真正所緊缺的。
留守兒童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真是相差甚遠,而我們卻沒有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作為一位中學生與留守兒童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我沒有他們那樣獨立,沒有他們那樣吃苦耐勞,沒有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敢於承擔。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努力做一個優秀的中學生。
雖然他們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所以他們是最棒的!讓我們向他們——這些遺落的花兒,向他們的父母致敬!

Ⅳ 電影 留守孩子 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留守孩子》。
電影講的是許多小孩的爸爸媽媽都去了廣東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帶,很可憐。其中有幾個人很頑皮,沒有父母管,經常犯事。也有的人學習好,可是,一回到家就要做許多事家務活,還經常要挨爺爺奶奶的打罵。他們真的很可憐!
有一次,王小福偷了錢和朋友一起去網吧玩游戲,因為搶位子跟別人打了架,所以游戲就沒玩成。後來他們找老闆還他們錢,老闆就是不還,然後王小福他們就把老闆打了一頓,後面事情就更糟糕了。
看完了這篇故事,我很感動,都哭起來了。我覺得他們真是既可憐,又可愛。不像我們城裡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在身邊,可以成天粘著爸爸媽媽,不愁吃不愁喝,不用做家務,很幸福。他們農村這些小朋友,家裡窮,爸爸媽媽必須去外面打工。這些小朋友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孩子,沒人管,沒爹媽疼,還有成天做不完的家務。
我想,他們這些孩子的生活是那麼苦,那麼可憐,他們內心一定非常需要父母、老師和社會的關愛。我很喜歡電影裡面的方老師和大陽警察,因為他們為孩子做了許多好事。為了幫助孩子們,他們還成立了「留守孩子之家」,專門照顧留守兒童,給他們家的溫暖。
有了老師和社會的關愛,小朋友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生活才不至於那麼苦,那麼可憐。我們應該感謝方老師、感謝大陽警察、感謝所有關愛留守兒童生活的人。

Ⅳ 電影留守孩子觀後感

看了《留守孩子》,心裡蠻震撼的。只看了一次,終究沒有太多的感想。但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看法,我有一些淺薄感觸。 就留守兒童父母來說,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以前總覺得留守兒童父母進城拚死拼活賺錢,不想再繼續艱苦的生活,過上好日子。但就真的那麼需要錢么?真的就能拋下孩子,對他們的成長不管不顧?太狠心了!我一直這樣想。在我眼中,再大都沒有孩子的教育事兒大。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光為了好日子就置孩子的教育不顧。非要掙錢嗎?沒錢也可以照樣很幸福的過日子呀!只要把孩子的教育管好了,以後孩子大了,就自然有好日子過了。 可是越來越發現,我的思想還很膚淺,或者說好聽點,是單純。 看了這部電影,深感留守兒童的父母之確實不易。老王(小福的爸爸)說:「我在城裡混得不好。」「在城裡沒地位,給老闆當孫子。」他們為來為去也還是為了孩子。為了有更多的錢供他們讀書,光憑農地里扒上來的錢是不夠教育消費的,這一點,我作為一個農村女娃,很清楚這一點;為了他們能吃上好食物穿上好衣服;為了給他們跳出農門准備充足的金錢保障;為了在他們還沒有自立能力之前,為孩子們安置房子,裝潢傢具;為了兒子能娶個好老婆;為了女兒能嫁個好人家···一切的一切還都是為了孩子啊! 留守兒童父母們的教育方式與城市父母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選擇了離開孩子,去奔波去勞碌,沒有怨言,只希望孩子能聽話,不鬧事,好好上學。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又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對於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有時真的顯得很無奈,因為這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有學校、社會的責任。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都付出了心血和精力,而農村父母的培養與教育更苦更累。愛都是一樣深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能對他們指手畫腳,將問題的責任歸於他們,而不聽他們的聲音,不解他們的苦衷嗎?不能啊! 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認為,還是應該讓家庭與學校、社會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方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合力。當今留守兒童的問題之所以長久得不到解決,與家庭的放任,還恐怕與社會中太多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有關吧?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現狀實在不堪,唏噓不已,但自己卻無能為力,很多有識之士恨鐵不成鋼,但到了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的那些人那裡,又有多少人真的付諸行動了呢?還是政策力度不夠啊!!假如政策能夠更多的向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傾斜,恐怕問題要好解決得多。 我想到了18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將一生奉獻給貧苦兒童,致力於對他們的教育。多次建立了收養孤兒的學校,採取寄宿制,不僅親自教他們文化知識,還在生活上給他們幫助,建立起一種親子般的關系,學校中充滿了親子之間、手足之間、以及家庭式的融洽關系。這種教育試驗在全歐都取得了巨大聲望,吸引了多位政治家、教育家、王公大臣都前來參謁請教,其中包括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雖然我國國情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所處的動盪時代不盡相同,但這也不失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個好的借鑒之法。 影片中後來方老師和孫Sir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一起建了個「留守兒童之家」,專門為留守孩子建立,這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試驗很類同。我覺得,建立留守兒童學校恐怕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了。但是歸根結底,我國屬於科層制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上級的領導和呼召。流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必須需要政府的幫助,包括經濟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讓世界多一點人關注這一群幼小的孩子吧!讓更多的人起來幫助這些幼小的孩子吧!讓他們看到人間的愛,就把愛傳遞開來,讓愛充滿人間!

Ⅵ 看完山村留守兒童生活紀錄片後的觀後感作文600

今天看了一個留守兒童的記錄片,感觸良多,
在剛開始觀看的時候,看著一個6、7歲的姐姐帶著3、4歲的弟弟,兩個人在鄉下相依為命地生活。姐姐要上學,每天早上上學,有時候來不及給弟弟做早餐,兩個人就餓著自己的肚子,弟弟在教室外面等。大冬天,年前的天氣,多冷啊,姐姐一下課,或者考試完,就趕緊沖出教室照顧在外面的弟弟。看著臉凍的通紅的弟弟,我感覺心裡很難受。一個下雨天,姐姐放學後帶弟弟回家的路上,在田埂上,弟弟舉著破破的大傘,一邊哭一邊喊:「姐姐,我冷,姐姐,我好冷」。看到這里,我心裡忍不住想哭。 6、7歲的姐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過去牽牽弟弟的左邊小手,右邊小手,哄著弟弟說,:「弟弟,我們回家吧,我們回家。」

第二天,弟弟還是喊著冷,可是我看到弟弟身上穿了厚厚的毛衣,外套卻是一件單薄的秋天外套。我心裡想,這是一對沒有父母的姐弟嗎?為什麼過的這么可憐。

緊接著,姐姐放假了。一天,他們提著積累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小小的手提著大大的桶子,裡面裝滿了衣服,一步一步地走到池塘邊,洗衣服。看著弟弟和姐姐分工後,弟弟用他那小手,提著棉衣往水裡浸濕,衣服隨著時間,吸入的水越來越多,弟弟經不住喊著:「好重」。看到這里,一種擔心,這么小的孩子,千萬別不小心掉進池塘啊。弟弟洗好衣服了問姐姐,:「姐姐,我洗完了,你還沒洗完?我幫你吧」。姐姐在那邊:「不用,要洗干凈點。」

又是一天過去了,眼看著春節越來越近,畫面出現了姐姐在打電話,弟弟也在趴在桌角邊,只聽小姐姐向電話里匯報著:「爸爸,我考完了,82和91.」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這是留守兒童,不是我之前所誤會的孤兒,


姐弟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留下這姐弟兩人在家裡生活。弟弟趕緊湊上去跟爸爸聊了幾句。又過了幾天,姐弟兩天天在路口邊等父母歸來,眼巴巴地看著遠方的那條路,除夕夜前一天來了,爸爸還沒有回來,弟弟忍不住哭了,晚上,弟弟傷心地一邊哭一邊打著姐姐,他認為是姐姐騙了他,心靈受到了傷害。堅強的姐姐,忍著自己眼眶裡的淚水,沒有說話,回到裡屋。弟弟越哭越傷心,姐姐終於忍不住,爬在牆上讓盡情地留著眼淚。

第二天,除夕夜來了,電視里放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姐弟兩再次給爸爸打電話,:「爸爸,我給你拜年,新年快樂. 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得到的結果是還有過幾天,而媽媽不回來了。

看到這里,我感覺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很壓抑,很難受。想問姐弟遠方的父母,當初為什麼要生姐弟兩出來呢?你們做好當父母的准備了嗎?心裡做好對一個孩子的責任了嗎? 相信,當年,你們是因為彼此相愛,而要這對孩子,既然相愛,為什麼不好好珍惜愛情的結晶呢? 如果說平時你們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那麼,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給你個理由,給你們一個借口,你們為什麼不給孩子一點點溫暖呢?哪怕只有那麼短短的幾天。

孩子的成長很快,人的一輩子很短。如果你沒有做好准備,請不要讓自己的愛情結晶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苦。

既然愛了,就好好珍惜,既然要寶寶了,就該承擔起這種責任。起碼,從情感上,不要傷害孩子們。錢,是永遠也掙不完的……

Ⅶ 留守兒童觀後感400字

今天早上,我們高高興興的拿著墊子來到操場上看木偶劇。
8:00的時候,木偶劇開始了。一位叔叔走到台中央說:「同學們,這次的木偶劇題目是《留守兒童》。」
這個木偶劇講的是,許多孩子他們巴望著爸爸媽媽快點回來,看望自己,給自己帶禮物。有一個孩子叫「石頭」,他已經三年沒有見到自己的爸爸了!
過年了,大家都爸爸媽媽都會來了,就只有「石頭」的爸爸沒有回來,因為石頭的爸爸在工地里出事了,受了傷,不能回來了,他只能一個人過年……
我一直都不知道留守兒童的意思,看完了木偶劇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一些爸爸媽媽常年在外面打工,沒人照顧的孩子,到了過年,他們也不一定能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只能一個人過年,真是太可憐了!看完了木偶劇,我覺得非常傷心,傷心得掉下了眼淚。

Ⅷ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1

這課我也要上。教室里只有一位白發老蘸「一個人。就拿我來說吧它給了我很大啟示,他的課講得仍然那麼認真,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呀,使他刻骨銘心的一堂課。」我被他這話釘在了板凳上,真心為別人做好每一件事。想到這里,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和不滿,我仍然記憶猶新。後來,只好又回到教室,我也不講,學校組織活動!就算是一個人在上課,正准備去參加一場年紀足球賽。他的虔誠同樣使我感動不已、虔誠。於是,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學生,只來了四個學生」這件事,以為我是來上課的,才明白要真誠地對待一切,我只管把我的作業拿去讓他抄抄。是呀,「我」被他的誠懇,「我也不例外,也是尊重自己,我們都不應該辜負別人的信任。

直到今天,覺得那樣做耽誤了我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有不會的題,一開始,真誠地對待生活,我心不在焉,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我看了這個故事。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以「為培訓中心代課,每一言,忘了拿球鞋,不能辜負你,我的心裡總是有抹不掉的愧疚:一個有堂選修輔導課的周末下午。講完課、每一語都是那樣懇切,誠懇地對待一切,老師經常讓我去幫助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為什麼這樣做。這位教師一絲不苟地講著課,回憶了在上大學二年級時,但一著急,同學們都不願意去上課,對別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動了……

這是一位如此優秀的教師呀,我很不樂意!尊重他人也就等於尊重自己,時時刻刻提醒我,便一字一句地對「我」說,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聲音洪亮,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不但是尊重別人,望著他那蒼蒼的背影:做事不能辜負別人的信任,那位老師的話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直到現在。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2

3月26日,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在寧都四中開機拍攝。團省委宣傳部部長劉小玲,團市委副書記李志堅,縣委副書記謝文才,縣領導張愛榮,著名演員孫海英、韓三明及劇組人員,新浪網、中國江西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江南都市報、江西晨報等新聞媒體的記者和留守兒童代表參加了開機活動。

寧都縣委副書記謝文才對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在寧都開機拍攝表示熱烈祝賀!他說,近年來,文學采風、人文攝影、美術寫生、影視攝制等藝術創作團隊,紛紛青睞寧都,名家大腕紛至沓來,為宣傳寧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影視攝制方面,從《翠崗紅旗》、《贛水蒼茫》到《寧都兵暴》、《靜靜的雞籠山》,再到近兩年的《紅色行動隊》、《少共國際師》,都取材於寧都、取景於寧都、拍攝於寧都,把寧都搬上了銀屏,傳播了寧都的美名。今天,又有一部公益之作——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在寧都開機拍攝,對於宣傳寧都人文、展示寧都風光,又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將盡力協助劇組做好拍攝工作。最後,劇組還向寧都縣留守兒童捐贈了4000冊書籍。

《一個人的課堂》講述了偏遠山區小學代課教師宋文化,在家人的反對和親友的質疑中,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始終堅守教學崗位,幫助留守兒童完成學業的真實故事。

本影片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孫海英老師和韓三民先生主演,共青團江西省委、江西世界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時光動力影視公司共同出品。本影片的拍攝得到了江西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贊助。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3

11月30日,第9屆未來影像·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在福州舉行頒獎典禮,中國青年新銳導演林憑借其處女作、江西電影《一個人的課堂》中對留守兒童和代課教師這些弱勢群體的溫情關注和精彩演繹,毫無懸念地征服了評委和觀眾,榮獲年度亞洲最具影響力最佳新人導演獎。

這部長片電影由青年導演林執導,孫海英、韓三明、王乃訓等演員聯合主演,是中國首部關注留守兒童和鄉村代課教師的公益電影,由共青團江西省委、北京時光動力國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和江西聚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發行。電影《一個人的課堂》2013年3月在江西寧都開機拍攝,電影取材於江西本土。它關注現代人的真實命運,再現鄉村生活的原初狀態,帶領觀眾找尋人物精神層面的追求。林導演表示,自己試圖以溫情脈脈的方式來敘述一個簡單極致的故事,可能有些落寞但也不乏亮色,希望直指觀眾思考的內心深處。一位名叫吳盈秋的觀影人這樣評價說,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當人們靜靜地看著這個故事時,看到的也不會只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這些生活窘迫的群體的關注。據了解,《一個人的課堂》近來捷報頻傳,陸續應邀參加了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第18屆「北京放映」活動和第2屆浙江青年電影節,並成功入圍第10屆中美國際電影節,斬獲了一批國內外大獎,很多學者和評委、製片人在看了《一個人的課堂》後,無論從題材上和藝術上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作品。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4

電影以寧都四中曾慶平老師為主人公原型,展現了鄉村老師貧困不移、獻身基礎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以期引起全社會對廣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

電影講述了一位普通鄉村教師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區小學代課逾20年,艱苦的教學環境沒有讓他放棄,即便是沒有編制的工作,他依舊「樂此不疲」地做著。可是,落後的教學環境,家長的質疑,讓生源逐步流失,最後課堂里只剩下一個學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運多舛,被親生母親拋棄,父親又不慎從13樓摔下,面對著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年邁的奶奶無錢治病,父親工資無從討要,熱愛學習的唐明明與老師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間發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5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是一部呼籲全社會關注鄉村教師、關愛留守兒童的愛心之作。

電影講述的是一所山區小學只剩下一個學生和一個代課教師的故事,影片將落寞寂寥的鄉村中二人喜怒哀樂的'生活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能看到一個中國底層知識分子的吶喊和無助,這種冷靜的敘事風格更充滿著掙扎與哀傷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5篇讀後感、觀後感。

在采訪中,林誠懇地說到,只願這部電影能引起更多的人去關注和幫助他們。

《一個人的課堂》是一部公益電影,於2013年3月26日在寧都開機拍攝,該縣安福鄉西甲村是主要拍攝場地。影片歷經4年的籌備,3個月的拍攝,6個月的後期製作。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6

中國首部關注留守兒童和鄉村代課老師的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發布會在北京天健賓館舉行。這部影片由北京時光動力國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紀風文化傳媒聯合出品。近日,片方將發起免費請百萬師生看電影活動,呼籲全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

孫海英在影片里飾演一位普通鄉村代課教師宋文化,面對著艱苦的教學環境,不斷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誘惑,仍堅持了這個代課教師身份。而童星王乃訓飾演了一個父母外出務工,由奶奶照顧的留守兒童,他也是電影里西甲小學最後一名學生。據導演林介紹電影《一個人的課堂》是他的長片電影處女作,能夠邀請到孫海英老師出演宋文化是他這部影片的第一個驚喜。導演介紹,他是通過微博發私信邀請孫海英老師參與演出,孫老師看罷劇本,當即答應自降片酬出演。拍攝時,孫海英對影片傾注了極大熱情,片中背著幾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連續幾天的拍攝,沒有用替身,都是孫海英老師自己背著黑板,盡其所能將執拗但又可敬的鄉村代課老師形象展現得感人至深。主演韓三明憑借電影《三峽好人》榮獲十四屆智利電影節影帝,他的加盟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電影發布會上,片方將發起的「免費請百萬師生看電影活動」,中國現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仍面臨諸多困難,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導演林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留守兒童現狀,關注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在發布會上,林導演說:「我們社會應該多多關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課老師,他們不是社會的陰暗面,如果遺忘和拋棄他們,我們的內心才是社會的陰暗面,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社會問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Ⅸ 《留守兒童》 觀後感

《留守兒童》 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兒童劇,《留守兒童》。

劇中的留守兒童有家庭條件富裕的,也有家庭條件貧困的。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很少見到自己的爸爸。他們每個人都渴望見到自己的爸爸。但是他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其中有一個留守兒童「石頭」竟有三年未見自己的爸爸。「石頭」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在冬天,他堆了一個很想爸爸的雪人。當一個和爸爸一起工作的同鄉替爸爸捎信說,今年會回來過年時,「石頭」特別激動,很開心。但是因為腳手架坍塌,「石頭」的爸爸受傷了,今年有回不來和他過年了。艾老師和同學們決定瞞住這個事實。但紙是包不住火的,事實的真相還是被「石頭」知道了。「石頭」並沒有哭,也沒有鬧,讓人覺得他長大了。但我覺得,其實「石頭」的心是非常難過的,他的希望又落空了。在艾老師的幫助下,「石頭」很快的融入集體,而且艾老師與同學一塊兒和過年。在他們正准備過年的時候,「石頭」的爸爸打電話來了,他要回來和「石頭」一起過年的。「石頭」知道後,特別高興,艾老師與同學也替他感到高興。
看完後,我們被劇中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震撼住了,充滿了感動。與劇中的情況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每天,我們都能見到自己的的爸爸媽媽,卻依舊不滿足,整天嚷嚷要這要那,一不高興就要發脾氣。假設,我們的爸爸媽媽也想劇中的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一樣,長年在外工作,那麼我們必會缺少他們的關懷,我們也定會渴望他們回家。
父母是偉大的。他們將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人。他們不求回報,只望孩子能夠好好的孝敬他們。我們應該換個方式、態度對待父母。我們應該處處為父母照相,對父母好一點,做到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閱讀全文

與留守兒童電影奉獻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生追求音樂夢吸毒的電影名 瀏覽:895
泰國最新電影排名前十名 瀏覽:494
羅馬假日電影賞析英文100字 瀏覽:412
成龍洪金寶的動作喜劇電影 瀏覽:738
80s下載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216
你的名字美國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822
電影院遲放 瀏覽:719
最好看喜劇片英文電影排行榜 瀏覽:846
美英奉秀是什麼電影 瀏覽:399
延壽縣電影院2016年表演視頻 瀏覽:946
奧特曼所有大電影大全完整 瀏覽:240
英文電影最後的監制英文 瀏覽:277
西塘電影院明日電影表 瀏覽:263
電影法國攔截核彈失敗 瀏覽:851
寄生蟲電影完整版國產 瀏覽:345
芳華電影原聲背景音樂 瀏覽:643
自畫像台灣電影 瀏覽:285
五十年灰黑電影觀看中文 瀏覽:942
廊橋遺夢電影的音樂 瀏覽:435
釜山行1電影圖片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