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苦難電影觀後感

苦難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4-07-18 09:42:19

1.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

肖申克是美國一家監獄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很早就想推薦給學生看,一直捨不得那一兩節課,但總覺得有些犧牲是值得的,尤其是看到日復一日,不知為何的伏背勞作的孩子們。慶幸碰到很年青也很思想的李研老師,她讓出了自己的英語課。

影片一共142分鍾,從第三節課看到12點10分。重溫劇情,總是有無數個片斷沖擊著我們的視野。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銀行家安迪身上的故事:1946年,年青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這意味著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渡過餘生。銀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監獄里很吃得開,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安迪、瑞德,湯姆、老布、同性戀的姊妹花、還有那個冷血虛偽的監獄長;磨得只剩一點的錘子,美女畫報,安迪刻的石頭象棋;革命性的監獄圖書館、監獄上空的歌劇、修葺房頂時,安迪為朋友們換來的啤酒……太多的畫面,大氣的場景,以及最後唯美的理想生活都讓看了又看。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2

最近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安迪和黑心獄長之間的游戲,最終安迪成功越獄的故事。

安迪是一個聰明、勇敢、聰明的人。在監獄長的檢查中,他把工具藏在聖經里,用一張足夠大的海報蓋住了逃生洞。這足以證明他很謹慎。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它把瑞德放在第一人稱的位置。這讓觀眾彷彿在聽瑞德講述這個故事,讓觀眾身臨其境,彷彿就在他們旁邊。這種方法讓我想起了作家余華的《活著》,也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寫作方法非常巧妙,縮短了人物與觀者的距離,看起來特別親切,容易融入,特別有吸引力。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安迪一樣學會忍受。俗話說,忍受一段時間的平靜,後退一步的廣闊的天空一天我媽媽說我,我怎麼能忍受,張開嘴回來。結果,這個詞不夠准確,應該是這件事的後果——只是被他們的男女混合雙打。從那時起,我明白了父母的真相,一個詞忍受;對別人,但也忍受。據說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姓張的大家庭,他的家庭幾代都沒有叛亂。皇帝很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所以他問他:為什麼你的家人這么久沒有叛亂了?這個人沒有說話,一口氣寫了數百個忍受這個詞。

這個笑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忍耐,我從它的詞的構成來看——刀片+心,也就是說,一顆非常鋒利的心。鋒利的刀片總是很容易劃出比它厚100倍以上的東西,因為它很薄。從這個角度來看,堅韌的忍耐是無限的力量。安迪是忍耐的大師。他忍受了風雨,看到了自由的彩虹;他咬緊牙關,笑到最後的逃跑。

不屈不撓的銳利忍可以戰勝一切不公和苦難,讓我們逃離生活困難中的肖申克。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3

這個假期,我看了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的妻子有婚外情,安迪企圖買醉後用槍把他們殺了,但酒醒後放棄了。卻誤被指控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徒刑,安迪請瑞德幫他搞一件東西--石錘。瑞德說要用這石錘挖地道需要六百年,而安迪就是利用小小的石錘就在短短的二十年就成功的挖開了通往自由之路。

在我眼裡,肖申克的救贖與信念有關。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么說。因為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煙和印著x女的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然而安迪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所以安迪能夠用二十年挖開瑞德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平常生活里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不可能,習慣了沒有奇跡,可是你不試試,你永遠不會知道。 試著留住一些信念,它們也許無法最終實現,但卻可以讓我們更有意義的活著。監獄長打開藏有安迪鑿石錘的《聖經》時,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那個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過程的章節。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4

若待得夠久,任何地方都能成為「監獄」。

影片劇情非常簡單,銀行家安迪被當成殺妻犯送進名為「肖申克監獄」的地方,然後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逃出監獄。

眾所周知,進入監獄意味著失去自由,只剩下束縛,與其說是「救贖」不如說是「剝奪」。

主人公安迪面臨兩種選擇,要麼與現在的處境拼力反抗,要麼低頭認命。

安迪決定奮力抗擊,雖然這很痛苦,但,他知道,一旦放棄自己,就會和其它囚犯一樣,變成一具靈魂腐爛的軀殼。

之後,安迪的處境逐漸變好,被調到了圖書館,用自己的技能為獄警處理稅務,基金,甚至教他們炒股票(插句題外話,學金融在哪都能吃香)

接管圖書館後,安迪每周都給政府寫信,請求提高預算,一寫就十幾年,從渺無音訊到後來的上千美元預算,利用這些預算,甚至還教獄友識字,甚至幫他們拿到高中文憑。

影片中主人公安迪曾說過:」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圍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他們找不到,拿不走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希望『。「

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困境,這是無法抗拒的事實,每個人都需要「救贖」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替代。

這部電影並非英雄主義電影,主人公的金融知識大部分金融財稅專業的人都能勝任。

我敬佩的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寫信,逃獄,不放棄自己的堅持。

這種堅持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因為真的很簡單,不是什麼復雜的東西。

最後,安迪在信中寫道「心懷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世界上真正美好的事情,是不會凋零的」

最後,我想說

不管你的「監獄」是你現在難以接受的環境,還是自己厭惡的學業或是工作還是其它,但,我們內心深處還有自由的地方,我們都能到那裡,但,得花些時間而已。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5

安迪是個有著強大心靈力量的人,所以他才能19年如一日堅持挖地道,最終越獄成功。在肖申克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安迪卻始終充滿希望,是這個希望支撐他最終打敗了典獄長,逃離肖申克,獲得心靈和身體上的自由。

這部片子有一段經典台詞,是經由安迪的好友阿瑞的口說出的。他說,我們都被制度化了。剛進來時,起初我們會恨這堵牆,然後我們就習慣了,再然後我們就依賴上了這堵牆。這也正是人的可悲之處。只有象安迪那樣有著強大的心靈力量的人,才沒有被制度化,他有自己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他自由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也很象肖申克的那堵牆。剛工作時,我們會對環境看不慣,對婚姻中另一半看不慣,會抗爭,但是發現沒有成功後,我們慢慢就被制度化了,習慣了這個環境,習慣了另一半的錯,最後我們甚至依賴上這個環境,依賴上了另一半。哪怕衣服是不合身的,可是穿久了,也就習慣了,脫下來時就會覺得難受,覺得空盪盪的。

有多少人能象安迪那樣始終都有夢想,然後付之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呢?大部分人是放棄了,過一天,算一天,混上一天,是一天,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被環境同化了。只有象安迪那樣的人,有著強大的心靈力量,他才能沖破這個不合理的制度,抵達自由的彼岸。

此片告訴我們兩件事,一是堅持的力量,二是人生一定要有希望。套用安迪的話說,hope、is、a、good、thing。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6

電影主要講了銀行家安迪發現自己的妻子有婚外情,酒後本來想殺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但是他沒有,而有人把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都殺了。他被關進了沙堡監獄。沙堡監獄的警隊長海利,在新人入獄的第一天,隊長就把一個大聲叫的人給打死了。人們還給他起來個外號叫肥仔。在後來的幾個月,安迪舊傷沒好就又添新傷。

當安迪答應給海利辦事的時候,只要有人打一下安迪,警隊長就能把這個人打殘。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打安迪了。在第一個月里安迪向瑞德買了斧頭,他開始砸牆。他用了19年的時間終於挖了一條地道,逃了出來。

他的老師在牢里住了50多年,一直不想出來。因為老布出來就生活不了了。所以出來以後他在自己的家裡上吊自殺了。

在監獄里有一個安迪的學生, 他知道安迪是無罪的。可是典獄長卻把這個學生給殺了。典獄長還讓安迪給他洗黑錢,安迪在逃跑的時候把那個本子給換了下來。警長知道後來抓典獄長,典獄長卻自殺了。

坐了40年牢的瑞德出獄 懷著對好友的囑托來到了一棵大樹底下,找到了一個鐵盒子還有一封信和一些錢。他的好友乘坐大巴來到了海島。倆人一見面萬分激動的擁抱在了一起,後來倆人就一直生活在了海島上。

我很佩服安迪,堅持了19年,不斷的進行著他們的逃脫計劃。終於成功的逃出了監獄,還洗清了他的罪名,獲得了自由生活。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堅持,不可以放棄。自由堅持我們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

這不電影真是忒好看了,真想看第二遍。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7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這部片子,給我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銀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沖動所做出的行為被指控謀殺的妻子的妻子的情夫,在那個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年代,他在法庭被判決無期徒刑,關在肖申克監獄,剛開始他就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被三姐妹欺負,認識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逐漸熟悉並成為朋友,安迪憑借著自己的才能為監獄里的看管和軍官們報稅,後被監獄長看上,為他洗黑錢,成為他的附庸。他也一直在堅持每星期給州政府寫信,終於為肖申克監獄建立起一座圖書館,後來一個小夥子的到來,我們就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這個唯一能證明自己清白的人被監獄長暗殺,安迪最終選擇了越獄,爬過那個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里有句話讓我思考良久: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安迪堅持這樣的信念,所以他才能用那把小斧子挖了20年之久,那是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啊。但他並沒有著急出逃,他等的還是希望,希望法律能給他一個最公正的結果,但他等來的卻是無情和絕望,同時,安迪也是一個執著的人,他堅信只要努力,只要一直寫信,就能建起一座肖申克圖書館。他嚮往自由,不懼威脅,記得在電影里有一個這樣的片段,他遛進播音室,為肖申克的所有人,放了一首義大利歌曲,雖然不了解詞義,但它音樂里的美,那是深入骨髓的,監獄里的人,都靜止了,彷彿去到了另一個世界。飛離肖申克監獄,飛向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

今天給大家說一部我看了好多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是好評度很高的電影,在很長的時間里在電影排行榜占據第一位,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完全是懵著看完的,後來每隔一段時間,經歷一些事情,然後就會回過頭來再看一遍這個電影,每次都能領悟到不同的東西,每看一遍,心態就會發生一次變化。

先說一下這個電影講的是什麼,男一號安迪被人冤枉殺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而入獄,他從入獄開始一個月時間,不亂打交道,靜靜觀察,選擇了最有價值的瑞德,開始接近,因為興趣購買了鶴嘴錘,無意中發現牆體很松,於是預備著越獄,後來有意圖的展露才華,謀取地位,以正當的理由寫信,建立一份新的人物檔案,一手替獄長洗錢,錢該去哪他一清二楚,一直為自己准備著越獄後的事。最細節的地方在於,他越獄前准備了肥皂,獄長的衣服鞋子,提前准備了防水塑料袋,這是直接在河裡洗澡換上衣服,出去就是成功人士,即使被別人看到,也不會聯想到這人剛從牢里逃出來,幾乎一點線索沒有留下。主角除了高智商,有知識外,最厲害的,是堅持不懈,心思縝密,不急不躁,一絲不苟,整整准備了十九年。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座牢籠,這座牢籠,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會隨著各種負能量而將你的的心牢牢囚禁於無形之中,當你發覺時,為時已晚,只能是望亂外世界而興嘆了。解鈴還需系鈴人,若要打破這座牢籠,堅定不移的方向是極為重要的。安迪曾是個普通人,但他完成了偉大的救贖。我們為何就不能堅定自己的航向呢,我們經常說勝利者,往往是心靈的強者,這些心靈的強者,就是象安迪一樣永不放棄,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的,我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9

有一種力量能讓嫩綠的小草頂開頭上的巨大石塊,只為迎接生命里的第一縷陽光;有一種力量,能讓平凡的蟬蛹掙脫繭的束縛,只為開始生命中的第一次飛翔,有一種力量可以讓一名囚犯一直嚮往著自由,讓一名囚犯花20年時間挖一條隧道,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安迪?杜弗蘭是肖申克監獄里最具智慧的銀行家,獄里的生活,是那樣艱苦和黑暗,他作為一個被誣陷的「犯罪人員」,在監獄里遭到那麼多黑暗以及不公平的對待,卻沒有放棄心中的夢想,他總是忍耐著,隱忍的讓人心疼。

在那個魚龍混雜的監獄里,「他身上像穿著隱身衣,不讓他沾染上一絲紛亂」,他總是做自己該做的事,辦自己能辦好的事,守自己心中的那個夢想。如螢火微光的希望啊,卻總能讓杜佛蘭振作起來去繼續努力,去奮斗。他總是對自己的夥伴瑞德說:「希望是一件很好的事,可能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不會消逝的。」

希望鑄就了杜佛蘭強大的意志;希望,譜寫了他生命的贊歌。

而老布呢?原來的圖書管理員,在監獄生活中丟失了希望,失去了自己心中最純真的那份希望,被監獄「管理化」,被放出來後,在壓抑中選擇沉默,選擇用一根繩子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唯一證明他曾出過監獄的,只是他房間里的那一句「老布到此一游」。

其實我想,有了希望的力量就會做好一切想做的事,就像,杜佛蘭在散發著臭味的下水道爬完了五百米的路程,就像,就像杜佛蘭在獄中呆了20年卻仍嚮往生活,仍大膽的辦好自己想開的旅館,想開的船。

在挫折和不幸面前,不要說失望,不要說放棄,因為希望就在你的手掌上。不信的話,舉起你的手掌對准太陽,血液與陽光混合的紅色便在心中沸騰,在眼前涌動,那種感覺就是希望,就是希望的力量。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0

今天看完《肖申克的救贖》對我的感觸還是挺大的,讓我知道了希望真的不是一件壞事,有希望才會有努力的必要。

其實剛開始真的沒有很認真去看,因為我看電視比較喜歡開彈幕,彈幕上很多人說這個電影看不懂,當時就為自己智商堪憂了…,主人公安迪以為是自己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情夫,被冤枉入伍,從剛來入獄一個月不跟別人溝通,到後來的跟瑞德成為好友,並且在獄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後來看到安迪20年時間用小鐵錐挖出了別人600年也挖不出的通道,最後越獄成功。我被安迪身上這種堅持不懈的毅力打動了,我起初抱著很好奇的心理,想知道知道自己是被誣陷以後的安迪究竟會怎樣打發自己的餘生,是放棄吧。在經歷過這樣大的轉變後,應該就會選擇放棄吧。不過另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即使身處絕望,依然能對生活充滿希望,並且堅持了20年挖出能夠通往自由的道路。

包括後來的一個點安迪給瑞德希望,不讓瑞德走布魯克的後路,布魯克一個在監獄呆了大半輩子的人,因為不想出獄離開,差點又做錯事,出獄後雖然獲得了自由,但是離開了肖申克監獄,離開了自己熟悉大半輩子的環境,人,最終選擇了從這個時間消失,安迪就是怕瑞德也會這樣,無法適應這個社會,所以在自己還沒有逃獄前跟瑞德說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自己跟妻子求婚的地方,給了瑞德出獄後活下去的希望,包括影片最後的相遇。

總的來說是希望給了他無盡的動力,才能讓他二十年來堅持不懈,就是這么一個不可si議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對生活要有希望,一切都會往美好的方向發展,當然也需要給身邊人帶來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1

在我們老師給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後我有很深的感悟。

《肖申克的救贖》有它思想上的高度,也引人深思。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說生活可能隨時會給我們一記重擊,讓我們爬不起來,就算你呼天喊地就算你求神拜佛也無濟於事,因為除了你自己沒人能幫你。於是,很多人在生活的強壓下變得世俗冷漠,抱怨暴躁,成為一個被淹沒在人海中的砂礫,所以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對人生的追求夢想的追逐。

現實我們總要面對 ,就像是安迪被誣陷入獄一樣,除了面對就是自殺。好長時間以來,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觸,在大家抱怨的同時他在院子里悠閑散步,就像在公園里一樣,內心的波濤洶涌讓安迪靜下來,他沒有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等死,而是悄悄的把希望的種子植入內心。

面對監獄殘酷的現實安迪利用自己的老本行在監獄中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圖書館、考試讀書讓大多數人看到了希望。我記得這個影片最深的一句話「人或者忙著去活,或者忙著去死」他多努力的或者,冤獄的錯判和典獄長的不負責任使安迪的出逃變得師出有名,他欠的已經還了,剩下的就是好好活著,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夢想。

最終安迪出來了「他涉過骯臟污河滌盡罪惡在彼岸重生」人生如寄無常,但只要敢於面對充滿希望,就算跌言起伏間演繹的都是堅強。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2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需要感,這是在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後的感覺。

當看到老布被假釋後,我產生了一種無奈而心酸的的感覺。他說,他想回到肖申克去,因為在那裡我還能做一個圖書管理員,還有人向他笑,親切的叫他老布,他還能和瑞德他們聊天說地,又或者說一些生活瑣事,這樣一切都好,這樣的生活是他想要的,而在被假釋之後,他幾乎什麼都幹不了,受到忽視,呵斥等等,也沒有人會叫他一聲老布。老布說過:我想,當局不會注意我這么個糟老頭子的。於是老布便死了。

同樣的,當安迪和瑞德坐在牆根下說話時,我注意到瑞德說過的幾句話:他也被體制化了,像老布一樣,在肖申克里,他幾乎是萬能的,什麼都能搞到,但在外面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假如沒有安迪,可能他也會像老布一樣崩潰吧!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需要感,因為你被需要了,說明你來這個世上是有價值的,你對別人是有價值的,你對他人有利,有人承認你來這個世上不只是來消耗資源,你還可以發光發熱,你還可以用自己的光自己的熱,來照亮他人,溫暖他人。

我們為什麼會存在,因為我們被需要著,我們還有對他人的價值。可如果當某一天,我們都不需要彼此了,孤單寂寞的活著,在自己的世界中生火取暖,可能那時我們會面對苦痛,因為我們活的毫無價值。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3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誤認為是殺害其妻子與情人的兇手,而被冤入獄,最終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越獄,獲得自由之身的故事。

安迪入獄後,結識了黑人瑞德,瑞德告訴安迪: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體制化。瑞德的這段話無疑是告訴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可是安迪卻並不這樣認為,希望從來不會破滅,他們可以關住人身自由,而內心的自由與希望是他們所觸摸不到的。

在獄中,因他學過金融管理,最終謀得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為了讓身邊的獄友們能喝到冰啤,為獄卒逃稅,最後為獄警洗黑錢。直到後面又送進一批犯人,其中一個犯人告訴他謀殺他妻子與情人是另一個人,當他把這件事告訴獄警,換來的是告知之人的死訊和他被關二個月的禁閉。獄警為了他能繼續洗黑錢而選擇把他永遠的留在牢中,最終安迪明白真正的救贖只有靠自己,他用十九年時間用小鐵槌鑿開了美女圖後的牆壁,爬過了500米的臭水溝,在那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晚上,看著安迪擁抱自由的神情,我深深為他尋求自由希望所震撼。

記得前面老布獲得假釋後,因習慣不了監獄之外的生活,而選擇了自殺,無疑讓我們看到在心靈受到束縛後而軀體回到生活中卻習慣不了自由,精神與希望破滅後,人將走到盡頭。

還有在瑞德獲得假釋前,獄警們問他的一句話:你是否改過了。他的回答是:我沒有一天不後悔,但並非受到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垂老之軀。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4

今天看完《肖申克的救贖》對我的感觸還是挺大的,讓我知道了希望真的不是一件壞事,有希望才會有努力的必要。

其實剛開始真的沒有很認真去看,因為我看電視比較喜歡開彈幕,彈幕上很多人說這個電影看不懂,當時就為自己智商堪憂了…,主人公安迪以為是自己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情夫,被冤枉入伍,從剛來入獄一個月不跟別人溝通,到後來的跟瑞德成為好友,並且在獄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後來看到安迪20年時間用小鐵錐挖出了別人600年也挖不出的通道,最後越獄成功。我被安迪身上這種堅持不懈的毅力打動了,我起初抱著很好奇的心理,想知道知道自己是被誣陷以後的安迪究竟會怎樣打發自己的餘生,是放棄吧.在經歷過這樣大的轉變後,應該就會選擇放棄吧.不過另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即使身處絕望,依然能對生活充滿希望,並且堅持了20年挖出能夠通往自由的道路。

包括後來的一個點安迪給瑞德希望,不讓瑞德走布魯克的後路,布魯克一個在監獄呆了大半輩子的人,因為不想出獄離開,差點又做錯事,出獄後雖然獲得了自由,但是離開了肖申克監獄,離開了自己熟悉大半輩子的環境,人,最終選擇了從這個時間消失,安迪就是怕瑞德也會這樣,無法適應這個社會,所以在自己還沒有逃獄前跟瑞德說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自己跟妻子求婚的地方,給了瑞德出獄後活下去的希望,包括影片最後的相遇。

總的來說是希望給了他無盡的動力,才能讓他二十年來堅持不懈,就是這么一個不可si議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對生活要有希望,一切都會往美好的方向發展,當然也需要給身邊人帶來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5

昨天晚上,李老師帶領我班學生看了一部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在美國一所監獄里所發生的故事,電影里的主人公深深地將我打動。主要是主人公杜弗瑞。安迪成功越獄的故事。尤其是杜甫瑞那種不畏艱難險阻,堅持不懈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學習的。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安迪因誤判關押在美國的監獄里,但他不想一輩子帶著這里,他渴望有屬於自己的自由生活,於是湯米的入獄和湯米的死亡使安迪產生了逃出去的念頭,安迪用一把小鐵錘花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光與精力。我都不敢想像安迪是怎樣在那些沒有心肝,認為刑具和配槍才是王法的獄警的眼皮底下挖掘出了這么一條通往安迪所渴望的生活之路,當日安迪向瑞德買鐵錘時,他曾說,如果你想逃出去的話,別妄想了,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用這把鐵錘,至少六百年。可這並沒有打垮安迪的信心,他用了不到六年的時光,讓自己逃離了那個如同掉進阿鼻地獄的人所停留的地方,在這所監獄里的獄警,我感覺裡面的獄警都是一些沒有良好的人,因為他們從來都是用刑具和配槍說話,在這些人看來,彷彿這流水般的刑具和配槍才是王法,而那些犯人更是像一隻只的機器人,獄警讓干什麼他便做什麼,沒有一點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每天過著一天一天重復一樣的日子,做著一樣的十強,只不過日子在自己的手中一天天地毫無意義的溜去,同時自己也已經從一個威武的少男變成一個蒼顏白發的老人了。

這部電影使我讀懂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要有堅持不懈精神。不能因為一點困難就去退縮,就要放棄因為只有堅持,才有可能成功,堅持,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在最重要的一步。

2. 《悲慘世界》5篇1000字觀後感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我為大家帶來幾篇《悲慘世界》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悲慘世界》觀後感一

這是成長以來少有的與世界名著的碰撞。事實證明真正的大師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是很難被超越的。

在觀看《悲慘世界》的過程中,長達3小時的情節使我沉浸在一段歷史的氛圍中。貧困與等級、革命與自由、生與死、恩情與愛情。文字的累積竟然可以涵蓋最簡單的道理和最寬泛的涉及,這就是經典,就是大師對文字功效的升華。

這個故事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一種對人物「以德報怨、無私無畏」的精神塑造。

讓·阿讓將人性的善發揮到極致,近乎於一種宗教式的精神境界。而這種以德報怨、無私無畏則是使得社會成為理想社會的基本個體素質。共產主義理想和共和國理想都是基於公有制,基於公民極高的道德和精神素養。同時,之所以將共產主義或者烏托邦稱為理想社會也源於這種道德理想的不切實際。因為它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欲求和滿足,也就是違背了人性。

即使高於普通的動物,人所具備的基本需求也使得人無法成為精神世界的絕對王者。我認為物質水平對人性並沒有絕對的決定關系。人性的自私源於不安全感,而並不是極高的物質水平可以解決人類內心的這種不安的。因為人類本身其實渺小,在龐大的宇宙空間,地球的微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而不論生產力發展到怎樣的水平,沒有人可以絕對地確定自己安全穩定的生存狀態。在面對未知的自然,未知的他人的時候,人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決定了他們的自私與分化。因而絕對的共產主義只能是理想社會,絕對的無私也只能是一種對道德境界的想像。這也是宗教和哲學只能作為精神層面的建構而很難成為人類的行使准則。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並不能放棄對這種極致道德理想的追求和接近。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是美好的,對美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種美德。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但是渴望完美則是人類基本的行事原則。所以人類會被一些欠缺所困擾,也依然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宗教的修煉方向某些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宗教精神很多時候是純美的,安全的。

有些時候必須說,雖然我們面臨很多的不可能和無奈與壓抑。雖然我們知道處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靈魂。但是好在靈魂還具備很大的伸縮性已經可能性。所以身體無法實現的可以藉助靈魂與精神,只要理想不死,生的意義就永遠存在。無關乎理想實現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至少我們內心存在這種火焰,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的熱量溫暖哪怕一兩個人。這也是力量,有實踐就有收獲,有收獲就有意義。

就像電影最後的旁白:他安息了,讓阿讓幸福地死去,因為他真正地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他的美德獻給一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當這個人走進了生活的時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

對的,只要真正活過,沒有什麼不幸福的。幸福一定是自己一手創造的。幸福,是一種美德。

《悲慘世界》觀後感二

1815年10月初,法國南部小鎮迪涅。一個光頭長須、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異鄉人,敲開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門。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盡辱罵與恐嚇。阿爾卑斯山的夜風,刺過衣褲的破洞,從四面八方襲擊他。他有一張黃色身份證(當時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證明),一百零九法郎積蓄,以及一個在痛苦與仇恨中翻滾煎熬的靈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異鄉人。「您不用對我說您是誰。這並不是我的房子,這是耶穌基督的房子。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卻要問他有沒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並且不應當謝我,不應當說我把您留在我的家裡。您是過路的人,我告訴您,與其說我是在我的家裡,倒不如說您是在您的家裡。這兒所有的東西都是您的。我為什麼要知道您的名字呢?並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訴我以前,您已經有了一個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這樣,苦役犯冉阿讓的救贖之路開始了。

《悲慘世界》是怎樣的作品?童年時候,以為是一個壞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學時代,以為是一篇宣揚階級斗爭的小說;直至今日,才會意識到,這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真正的史詩不僅有時代,更有人的靈魂。靈魂的波瀾壯闊,不遜色於最激烈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悲慘世界》開篇,大段描寫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開啟整部作品的鑰匙。雨果將這部構思四十載、完成於晚年的百萬字巨著,稱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創作靈感,緣於一位叫彼埃爾•莫的農民。在1801年的法國,彼埃爾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生活維艱,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彷彿永久烙身的該隱記號,將他從整個社會隔絕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僅僅譴責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會現實,《悲慘世界》將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於憤怒的作品。書寫苦難只為控訴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難的深重?更寬闊的小說,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開始搜集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他想讓現實中的彼埃爾,與現實中的米奧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說世界裡相遇。這就是《悲慘世界》的胚胎。它將是一部始於苦難,終於救贖的作品。

寫作的准備工作極其扎實。雨果參考了好友維多克年輕時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大量材料,參觀了土倫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監獄,並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這樣的扎實體現於細節。閱讀過程中,我不斷驚訝:雨果講述每一個社會局部,都有著新聞記者似的准確,田野調查般的詳實。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獄的「大蘇」(即將一個蘇的硬幣縱向剖開,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紋,再置入一截彈簧);又比如匪徒間的黑話,黑話的流派、變種、口音特色、使用者個性……敘述得有條不紊,錯落生動。

《悲慘世界》描寫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寫濱海新興工業城鎮,但花費筆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幾乎是一部關於巴黎的網路全書。在這里,可以目睹監獄、街壘、貧民窟、下水道……還能看見粗魯但善良的野孩子,聖潔卻刻板的修道院,詭詐而不擇手段的犯罪團伙,以及如蛆一般活著、似牛一般勞作的苦役犯。我們隨著雨果,徜徉在街道,迂迴於巷弄,呼吸每塊磚瓦的氣息,觸摸每扇百葉窗背後的秘密。

《巴黎聖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鳥瞰》;《悲慘世界》中,充滿對巴黎街景的不厭其煩的描述。這些文字恍若情書: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細部、巴黎的白晝、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樓房、巴黎的路燈、巴黎的酒館、巴黎的看不見的地下世界……在飽滿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滄桑、衣衫破舊的中年女人,散發著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讓的巴黎。

雨果的寫作既恢弘、又細膩,經得起顯微鏡似的審讀:歷史→時代→人物→細節,無論置於哪種倍數之下,《悲慘世界》都是一部臻於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資料,小說構思已然清晰。但真正開寫,要到二十年之後。在此期間,雨果完成了其他幾部長篇,一些詩歌和戲劇。是什麼使他一再擱置?是否他已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作品,必須給予更多時間、深慮乃至磨難,等待它成熟和豐富?

1845年11月,雨果動筆,初命名為《苦難》。創作至近五分之四,他捲入政治漩渦,被迫流亡。小說於1848年2月停筆,一晃又是十二年。在大西洋的蓋納西島,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難,重拾《苦難》。經過大幅修改增添,於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寫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其中,滑鐵盧戰役與1832 年巴黎起義,描述得詳盡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鐵盧戰役,與敘述主線游離得較遠,且在情節推動上,產生了一個強行中斷。但雨果寧願犧牲流暢感,為的是完成闡述歷史的野心。

當然,雨果的野心不止於歷史。他時時放下冉阿讓,錯開筆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討不同議題。他談革命、戰爭、拿破崙、起義與暴動……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卻不鼓吹暴力,他說:「人民,深愛著炮手的炮灰」;他認為無知與罪惡是硬幣之兩面,卻依然心懷同情:「對無知識的人,你們應當多多教給他們;社會的罪在於不辦義務教育;它負有製造黑暗的責任。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裡滋長。有罪的人並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製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4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他留給母親的只有1.2萬法郎)」

人道主義與基督信仰矛盾嗎?不矛盾。人道主義反對教會桎梏、宗教迫害。但信仰和宗教是兩回事。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關系;宗教則是人的組織,只要有人,就有罪惡。在《悲慘世界》中,論及僧侶制度,雨果有過精彩的評論:「每次當我們遇見道存在於一個人的心中時,無論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們總會感到肅然起敬。聖殿、清真寺、菩薩廟、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人類心中的靜觀和冥想是了無止境的,是照射在人類牆壁上的上帝的光輝。」人的內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與黑暗滋生的惡。無論在聖殿,還是在街頭,無論在監獄,還是在警所,人性永遠是灰色的、曖昧不明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雨果筆下,野孩子伽夫羅什勇敢善良,卻臟話連篇,喜歡小偷小摸;愛潘妮鍾情於馬呂斯,如聖女一般為他犧牲,同時又出於嫉妒,將他誘入街壘同歸於盡;冉阿讓在從善之後,也曾因發現養女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戀情,而產生嫉妒、幸災樂禍,與瘋狂的佔有欲;甚至那場悲壯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贊美起義者英勇高尚的同時,不忘描寫混水摸魚、瞎湊熱鬧、怨氣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終導致失敗的集體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這種透徹的洞悉力,集中表現在沙威這個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在監獄長大,與罪犯為伍,造就嫉惡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觀念,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他的風格,用我們經常被教導的語言形容就是:對待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乍看之下,確實很難指摘他,因為沙威也是嚴以律己的。他指證馬德蘭爺爺即苦役犯冉阿讓,當以為錯認之時,立即一再請求引咎辭職。在沙威的世界裡,他從不懷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讓是壞人,直至街斗之中,壞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驚又迷惑,對救命恩人冉阿讓喊道:「您真使我厭煩,還不如殺了我。」(他第一次下意識地對冉阿讓使用「您」)此後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敵的好機會,卻幫忙救送馬呂斯,並最終放走冉阿讓。

在我看來,《悲慘世界》所有人物內心獨白之中,有兩場最為驚心動魄:一場是冉阿讓受卞福汝主教感動而由惡變善;另一場是沙威放走冉阿讓之後,在塞納河邊沉思自省。

沙威發現自己為忠於良心而背叛社會,簡直吃一驚;又意識到冉阿讓饒恕了他,他也饒恕了冉阿讓,更是嚇得發呆。他一生將法律視為至高,此刻居然出現比法律更高之物:愛和寬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讓,更不知怎樣面對內心,以及這個瞬間變為迥異的世界。雨果寫道:「他(沙威)有一個上級,吉斯凱先生,迄今為止他從沒想到過另外那個上級:上帝。這個新長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亂。」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價值觀崩潰了。「他(沙威)被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他覺得自己空虛、無用,脫節……毀了。他跳入陰冷的塞納河中。

雨果將沙威的正直,稱為「黑暗的正直」。為何「黑暗」?因為沒有光,這光就是愛。《聖經》說,一切誡命的總綱是愛,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比如一生從未撒謊的散普麗斯姆姆為救冉阿讓,向沙威撒了謊。撒謊是罪,救人則出於愛。雨果對此評價道:「呵,聖女!您超出凡塵,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攏了您的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願您的這次謊話上達天堂。」

在此意義上,《悲慘世界》是大時代的史詩,更是冉阿讓個人心靈的史詩。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賽特令他懂得愛,隱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謙卑,救護馬呂斯讓他戰勝惡念,最終完成靈魂的救贖。相比改變制度,改變靈魂是一項更艱難、也更根本的工作。願更多中國人喜愛《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觀後感三

《悲慘世界》的電影和小說的感覺很不一樣。開頭就用的是監犯們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影片中內容略有刪改,有的地方跳轉過快,前後情感轉變較大,邏輯感不強。

就我目前看的內容而言,我印象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片頭,監犯們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頭,百姓們所唱。其實在開頭的時候我聽到這首歌時,內心的觸動並不太大。因為囚犯在我認知里就是低人一等的,過著沒有尊嚴、自由的悲慘生活。他們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這也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處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卻在我心上重重一擊。當我聽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時,我的內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們需要懇請別人低頭看他們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頭看。而且,別人還不一定會去看他們一眼。接下來的這句也是一個重擊,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這歌不是唱給外邦人聽的,就是唱給同胞聽的。同胞,同為祖國的孩子。中國有個詞叫一母同胞,這是有血緣關系的,感情很深厚的。雖然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國家的人,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為何裡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來請求憐憫,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讓在芳汀死後與沙威的對抗引發了我的思考。冉阿讓起誓按時歸來,請求沙威給予他時間去救珂賽特。可是沙威認為冉阿讓這樣的人本性難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經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提防他們,看守他們,在心裡為他們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記號,就像中國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沙威有一種令我難以理解的對法律的執著,對犯人的禁錮。

在這場對抗中,冉阿讓強調,他只是偷了點麵包,沙威回答,維護法律是他的責任;冉阿讓繼續反駁沙威不懂世態炎涼,沙威回答,冉阿讓沒有權利。這段對哈值得思考。若是僅從冉阿讓的角度看,他迫於生計,不得不做違法的事。他只是一個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小人物。我們出於同情心會認為冉阿讓不應該被捕,或者說是不應該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難。可從理性的角度,法律與責任的角度,違法行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來,沙威的窮追不舍可以得到解釋。我認為法律與道德問題在這里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問題。因為當時局勢動盪,社會混亂,人民生活沒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小人物的行為只能用迫於生計來形容和解釋。當社會不能給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問題也只能被空談。民以食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有東西吃。活著,才能去想怎麼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覺悟,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但這對小人物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讓說沙威不懂世態炎涼。

沙威真的不懂嗎?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說他出生在平民窟,見慣了冉阿讓這樣的人。沙威其實很了解這些罪犯,了解底層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掙扎。他曾經也許對這些人有過同情和憐憫,但我覺得他很可能沒有。他就是那樣成長起來的,他從心底里是厭惡這樣的生活,這些人,他是想擺脫他們的。他厭惡貧窮,更厭惡貧窮帶來的罪與惡。所以他嚮往光明和正義,決心堅守正道。曾經的經歷告訴他,這些混生活的人很難改去身上的惡,所以他們要被看管起來,他們是不能夠得到信任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沙威是對的。冉阿讓若不是經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確是一個危險分子。經歷的苦難多了,對於別人的掙扎就會看淡,也就是老人在聽到那些充滿磨難的人和事時總喜歡感嘆這就是命。犯人們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個這樣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權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贖,守法可以維護社會。由此看來,他心裡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里還能延伸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該不該給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僅僅是看這部作品,我們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底層人民互相軋扎,社會信任度極低。可是反問自己,你會給一個犯人信任嗎,你敢好無芥蒂地和他相處?至少我不能。大家總是根據一個人地過往給他下定論。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老祖宗幾千年的教訓,不知道的也沒幾個吧。我們不願輕易地相信一個人會改變,尤其是一個罪人會改變。

影片中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性的問題。世界的好與壞是人界定出來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慘的世界,是對人性的映射和拷問。

《悲慘世界》觀後感四

這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看了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雖然只看了部分,但我依然感觸萬分。

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並不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是以音樂劇為藍本。《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名奴隸。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而被人告發,使他入獄,在監獄中度過了19年。出獄後,他的思想麻木、無情,對於這個社會有無限的憤恨之情。因為他的身份,人們都遠離他、逃避他,這樣的情景讓冉阿讓感到了絕望,然而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請他留宿,而且在他偷了主教家裡的東西被人帶回後,主教非但沒有告發他,反而為他開脫罪行,令他無罪釋放。

再後來,冉阿讓成為了一名市長。他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市長,開了一家紡織廠給婦女提供崗位工作,他不剝削工人,讓市裡的人們過上好日子。然而,當他知道有一名無辜的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時,在經過一段心理矛盾過後,他毅然挺身自首。這令人十分感動。與此同時,劇中還有一名悲劇人物,芳汀正遭大難,臨死前,她將自己女兒託付給冉阿讓。接下來,是他與老朋友沙威的對話,冉阿讓只希望完成芳汀的遺願便隨沙威離去。我們一直看到他將珂賽特領走便結束。

沙威這個人物的形象可以說是很有爭議。在電影中,他始終有這么一句對主人公唱的台詞,……24601!(two four six o one)。這是冉阿讓的編號,旋律、音調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沙威在一方面是正直公正無私,不輕言放棄;剛正不阿,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始終捍衛著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在另一方面,鐵石心腸,無情無義,冷酷無情,頑固不化,況且他是主人公的對頭。

電影里側重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比如冉阿讓在馬車上抱著熟睡的珞賽特時的一段獨白。對珞賽特來說,冉阿讓是她的救贖,讓她脫離了可怕的德納第夫婦;但同時她也是冉阿讓的救贖,讓他不再是孤獨的一人。

冉阿讓的懺悔彷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復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彷彿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嚮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麼?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當我們讀過或者看過《悲慘世界》後,都應該擁有冉阿讓一樣的精神品質,去感化我們周圍的人,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社會變得更溫暖,讓整個世界都充滿愛的陽光!

看過電影之後,我渴望去看原著。所翻拍的電影如此,原著必是巨著中的巨著!

《悲慘世界》觀後感五

自從上個星期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片段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越想越氣憤,一直無法平靜。

經過我的分析,他們實際上都沒有錯——冉阿讓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不在飢餓中死去,偷了塊麵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執法,甚至即使自己錯了,也請求被法辦;芳汀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不顧一切地去賺錢。可是《悲慘世界》為什麼那麼悲慘,幾位重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為什麼那麼糾葛,卻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職業與地位。那時的社會分為上層社會,就是貴族、市長一類的有錢人;中層社會,就是執法者和酒店老闆一類的可以在社會上不算富裕卻活得很滋潤的人;底層社會,就是奴隸、罪犯和一些窮苦人,被人當作苦力,可以肆意打罵的對象。冉阿讓和沙威都是從貧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讓因為飢餓與窮,去偷了麵包,然後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隸,出獄後被感化,成為了上層社會中的一員;而沙威卻看到貧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為了一名警察,執法公正,卻因為職業關系,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為了活命偷了一塊麵包的冉阿讓;而芳汀處於底層社會,被處於中層社會的酒店老闆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賺錢,養活女兒,可最後至死也沒有再見到過女兒一眼。

其次,是負面情緒與社會蛀蟲。就像剛開始冉阿讓認為上帝拋棄了他,社會不公,於是會去偷給他一頓飯、一個住所的牧師家的銀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讓這個罪犯,會由衷地感到厭惡,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號,而且都是20年過去了,還不放棄追捕這個逃犯;芳汀本來在紡織廠幹得好好的,不會有後續那些事的發生,可是因為同事嫉妒他的美麗,誣賴她,使她被逐出廠,沒有了收入來源,為了能夠養活女兒,不顧一切地賺錢,越活越悲慘。社會上還有像酒店老闆一家那樣的社會蛀蟲,欺騙、造假、沒有人性,就是有類似這樣的人長期處在社會上,殺之不盡,才會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最後,卻是上位者的態度與底層群眾的不反抗。上層貴族覺得這樣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邊伺候,為你賺錢,發現不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使發現了,也不會努力地去做出改正,會覺得這樣挺好。而底層群眾被壓迫慣了,懼怕上層權威,沒有一個呼聲,組織群眾反抗強權與黑暗,可想想看,底層群眾的數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夠有一個呼聲,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層社會的優越能夠持續多久,畢竟上層社會是靠底層群眾的努力勞動與耕作才養活的啊!

《悲慘世界》我雖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這些想法與感悟卻在我腦海中紮根似地存在著。

3. 有關抗日電影觀後感800字3篇

有關抗日電影觀後感800字3篇

抗日戰爭是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一場戰爭。這種命運的改變,首先得益於民族的覺醒。那麼你看過什麼抗日電影呢?不妨寫一下觀後感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備撰寫「有關抗日電影觀後感8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有關抗日電影觀後感800字1

戰爭,猶如一場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戰場,就等於隨時准備獻出寶貴的生命。戰斗的號角早已吹響,在戰場上拼搏、廝殺……周圍的兄弟一個個倒下,集結號卻還沒有響起。

集結號響了嗎?難道我聽不見?

這是一群頑強的搏配頃戰士,不消滅最後一個敵人,他們絕不離開。47名戰士,47個奮斗的生命,在那一聲轟爆聲中升華。

我的戰友呢?戰斗結束了嗎?九連連長穀子地,他還活著,但被解放軍當做敵軍俘虜。他打聽到自己原來的部隊番號已經取消。怎麼回去,回到自己的部隊?

穀子地就是穀子地,就是有一股別人沒有的沖勁兒。他設法加入了解放軍炮兵部隊,南征北伐,他只為給死去的戰友找回應有的榮譽。

或許是天意,或許是努力。穀子地這么多年來的找尋終於當年負責吹響集結號的吹號手。當穀子地內疚地說,戰斗那時,戰友們都聽到了集結號響,自己的耳朵被炮火震聾了,聽不見,執意要戰斗,結果犧牲了那麼多戰友……「集結號響了,我卻聽不見,聽不見!」可吹號手卻告訴他--集結號,沒有響,真的,沒有響!

每個故事都要有一個完美的收場。穀子地在煤礦下--當年血戰的舊窯場找到了47位戰友,建起了一座「九連紀念碑」。榮譽屬於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勇士們。 縱使時光飛逝事賣卜過境遷,或許歷史會漸漸被人淡忘,曾經的那份兄弟情義卻絲毫不減,穀子地的腦海里時常浮起他的那些兄弟的影子:王金存,焦大鵬,姜茂才,呂寬溝……集結號,吹響了,這次真的響了。

看到最後,沒有淚。心裡只有一股無法平靜的波瀾:是為戰爭的殘酷,是為穀子地的執著,還是為在硝煙年代戰友情誼?

努力就會有結果。穀子地證明了這句話。在炮火中摸索前進,在硝煙中堅持戰斗,因為--集結號還沒有響,我們不能撤退,這是軍令!他們堅持!穀子地堅持!這場仗沒打完,他絕不放棄;不找到自己的部隊,不還戰友一個榮譽,他絕不放棄;不到最後,他絕不放棄。他從未放棄。從穀子地身上,我看到一種叫「堅持」的東西,一種叫「信念」支柱。

說到《集結號》,就不得不談到戰爭。「戰爭」二字足以顯示生命的脆弱,一場戰役之後,殘酷的戰爭讓多少有故事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一起被歷史掩埋,被人們遺忘。「白鴿飛基陸舞的年代,你不會認識我,我的綠軍裝是最普通的顏色。假如一天風雨來,風雨中會顯出我軍人的本色。」()如果沒有戰爭,或許他們已經忙著耕種了;如果沒有戰爭,或許他們還活得好好的;如果沒戰爭,或許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

集結號響了,它召喚著我們去奮斗、去堅持,這不是戰爭的召喚,但要銘記歷史;這是前進的召喚,這是和平的召喚。你,聽見了嗎?

有關抗日電影觀後感800字2

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小的時候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小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不顧傷痛追擊。他的腦袋非常聰明,有一次他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小嘎子機敏、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打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的腦子里浮想聯翩 ,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和他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懦弱。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食物充足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愛有加,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小嘎子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天堂。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更加密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我國的科技進化,因而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振興中華,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心潮澎湃;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懷著滿懷的心情。光輝的歲月已留下光輝的足跡,繁榮的祖國正在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龍騰虎躍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進化的要求,正確的認識祖國的歷史和未來,增強愛國的情懷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的五星紅旗,不斷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努力拚搏,真正地把愛國意志變成報國的信心。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把鮮血灑遍土地,才有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不能忘記「懦弱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我們身上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心願,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江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的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強心和自信心。在祖國不斷的改革的時間中,一切要通過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小嘎子那樣,做生活中的強者,爭取做祖國的有用的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不斷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我們要不怕艱苦奮發向上,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將是:天藍、山綠、水清、經更繁榮、人民幸福、國力強盛。

有關抗日電影觀後感800字3

今天,我閑著沒事看了一部動畫電影便是《地道戰》。雖然是動畫片,可講的並不是像普通的幼稚的動畫片一樣。主人公有麥包、麥米以及其他的十幾個剛上小學的孩子。講的.是,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的去上學的時候,老師提醒他們不能再打鬧了。因為這是他們的最後一課....鬼子來了說著,只聽見「嘭」的一聲,守衛村莊的八路軍叔叔倒下了,老師帶著教室里的孩子們跑到了事先准備好的地道里。可是村莊里剩下的孩子和大人都被鬼子抓進了大牢...在地道里老師和同學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救村民們,在這之中也發生了很多的笑話;可是老師也差點被鬼子弄死。幸好老天有眼,有一句話這莫說「邪不壓正」,也就是說最後村民趕走了鬼子。

其實,我就是想說我們每一個都必須謹記國恥。可惡的日本人對我們做的一系列可怕,可恨,可恥的事我們一件都不能忘記。南京大屠殺死了多少個無辜的人,可是真的記得到這些的人有多少個。

現在的同學們不好好學習,每天想到的都是玩。覺得自己很聰明。是的,玩確實要玩,但是是要講方法的,不能只是玩。有人說:「學習的時候要拚命去學習,玩的時候就瘋狂地去玩」這也是一種方法。那些天生就聰明的人,你不學習,那麼你就會落後,有一篇課文講的就是:一個天生聰明的人沒有後天的學習就會從聰明人變成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連普通人都不如的「智障」。

忘記是誰告訴我:「聰明是前提,智慧更重要」。我同樣認為只有學習是我們打敗敵人的方式。小學的語文老師說:「落後就要挨打」我一直記住這句話,是為了提醒自己只有自己強大才不會被排斥;才不會落後;才不會被人瞧不起;才不會被人欺負。每一個人都得有一種意識在腦袋裡。這樣才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我想到我們學校的種.種情況,我覺得有很多我們做的很不好,難道我們應該這樣嗎?同學們,醒醒吧!要記住:「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澤國雄於地球」。


4.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一千七百字

老師布置的?網上看見的電影評語,應該有點用。

1815年10月初,法國南部小鎮迪涅。一個光頭長須、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異鄉人,敲開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門。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盡辱罵與恐嚇。阿爾卑斯山的夜風,刺過衣褲的破洞,從四面八方襲擊他。他有一張黃色身份證(當時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證明),一百零九法郎積蓄,以及一個在痛苦與仇恨中翻滾煎熬的靈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異鄉人。「您不用對我說您是誰。這並不是我的房子,這是耶穌基督的房子。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卻要問他有沒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並且不應當謝我,不應當說我把您留在我的家裡。您是過路的人,我告訴您,與其說我是在我的家裡,倒不如說您是在您的家裡。這兒所有的東西都是您的。我為什麼要知道您的名字呢?並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訴我以前,您已經有了一個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這樣,苦役犯冉阿讓的救贖之路開始了。

《悲慘世界》是怎樣的作品?童年時候,以為是一個壞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學時代,以為是一篇宣揚階級斗爭的小說;直至今日,才會意識到,這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真正的史詩不僅有時代,更有人的靈魂。靈魂的波瀾壯闊,不遜色於最激烈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悲慘世界》開篇,大段描寫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開啟整部作品的鑰匙。雨果將這部構思四十載、完成於晚年的百萬字巨著,稱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創作靈感,緣於一位叫彼埃爾•莫的農民。在1801年的法國,彼埃爾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生活維艱,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彷彿永久烙身的該隱記號,將他從整個社會隔絕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僅僅譴責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會現實,《悲慘世界》將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於憤怒的作品。書寫苦難只為控訴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難的深重?更寬闊的小說,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開始搜集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他想讓現實中的彼埃爾,與現實中的米奧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說世界裡相遇。這就是《悲慘世界》的胚胎。它將是一部始於苦難,終於救贖的作品。
寫作的准備工作極其扎實。雨果參考了好友維多克年輕時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大量材料,參觀了土倫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監獄,並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這樣的扎實體現於細節。閱讀過程中,我不斷驚訝:雨果講述每一個社會局部,都有著新聞記者似的准確,田野調查般的詳實。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獄的「大蘇」(即將一個蘇的硬幣縱向剖開,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紋,再置入一截彈簧);又比如匪徒間的黑話,黑話的流派、變種、口音特色、使用者個性……敘述得有條不紊,錯落生動。
《悲慘世界》描寫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寫濱海新興工業城鎮,但花費筆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幾乎是一部關於巴黎的網路全書。在這里,可以目睹監獄、街壘、貧民窟、下水道……還能看見粗魯但善良的野孩子,聖潔卻刻板的修道院,詭詐而不擇手段的犯罪團伙,以及如蛆一般活著、似牛一般勞作的苦役犯。我們隨著雨果,徜徉在街道,迂迴於巷弄,呼吸每塊磚瓦的氣息,觸摸每扇百葉窗背後的秘密。
《巴黎聖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鳥瞰》;《悲慘世界》中,充滿對巴黎街景的不厭其煩的描述。這些文字恍若情書: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細部、巴黎的白晝、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樓房、巴黎的路燈、巴黎的酒館、巴黎的看不見的地下世界……在飽滿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滄桑、衣衫破舊的中年女人,散發著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讓的巴黎。
雨果的寫作既恢弘、又細膩,經得起顯微鏡似的審讀:歷史→時代→人物→細節,無論置於哪種倍數之下,《悲慘世界》都是一部臻於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資料,小說構思已然清晰。但真正開寫,要到二十年之後。在此期間,雨果完成了其他幾部長篇,一些詩歌和戲劇。是什麼使他一再擱置?是否他已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作品,必須給予更多時間、深慮乃至磨難,等待它成熟和豐富?
1845年11月,雨果動筆,初命名為《苦難》。創作至近五分之四,他捲入政治漩渦,被迫流亡。小說於1848年2月停筆,一晃又是十二年。在大西洋的蓋納西島,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難,重拾《苦難》。經過大幅修改增添,於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寫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其中,滑鐵盧戰役與1832 年巴黎起義,描述得詳盡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鐵盧戰役,與敘述主線游離得較遠,且在情節推動上,產生了一個強行中斷。但雨果寧願犧牲流暢感,為的是完成闡述歷史的野心。
當然,雨果的野心不止於歷史。他時時放下冉阿讓,錯開筆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討不同議題。他談革命、戰爭、拿破崙、起義與暴動……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卻不鼓吹暴力,他說:「人民,深愛著炮手的炮灰」;他認為無知與罪惡是硬幣之兩面,卻依然心懷同情:「對無知識的人,你們應當多多教給他們;社會的罪在於不辦義務教育;它負有製造黑暗的責任。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裡滋長。有罪的人並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製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4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他留給母親的只有1.2萬法郎)」
人道主義與基督信仰矛盾嗎?不矛盾。人道主義反對教會桎梏、宗教迫害。但信仰和宗教是兩回事。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關系;宗教則是人的組織,只要有人,就有罪惡。在《悲慘世界》中,論及僧侶制度,雨果有過精彩的評論:「每次當我們遇見道存在於一個人的心中時,無論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們總會感到肅然起敬。聖殿、清真寺、菩薩廟、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人類心中的靜觀和冥想是了無止境的,是照射在人類牆壁上的上帝的光輝。」人的內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與黑暗滋生的惡。無論在聖殿,還是在街頭,無論在監獄,還是在警所,人性永遠是灰色的、曖昧不明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雨果筆下,野孩子伽夫羅什勇敢善良,卻臟話連篇,喜歡小偷小摸;愛潘妮鍾情於馬呂斯,如聖女一般為他犧牲,同時又出於嫉妒,將他誘入街壘同歸於盡;冉阿讓在從善之後,也曾因發現養女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戀情,而產生嫉妒、幸災樂禍,與瘋狂的佔有欲;甚至那場悲壯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贊美起義者英勇高尚的同時,不忘描寫混水摸魚、瞎湊熱鬧、怨氣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終導致失敗的集體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這種透徹的洞悉力,集中表現在沙威這個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在監獄長大,與罪犯為伍,造就嫉惡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觀念,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他的風格,用我們經常被教導的語言形容就是:對待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乍看之下,確實很難指摘他,因為沙威也是嚴以律己的。他指證馬德蘭爺爺即苦役犯冉阿讓,當以為錯認之時,立即一再請求引咎辭職。在沙威的世界裡,他從不懷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讓是壞人,直至街斗之中,壞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驚又迷惑,對救命恩人冉阿讓喊道:「您真使我厭煩,還不如殺了我。」(他第一次下意識地對冉阿讓使用「您」)此後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敵的好機會,卻幫忙救送馬呂斯,並最終放走冉阿讓。
在我看來,《悲慘世界》所有人物內心獨白之中,有兩場最為驚心動魄:一場是冉阿讓受卞福汝主教感動而由惡變善;另一場是沙威放走冉阿讓之後,在塞納河邊沉思自省。
沙威發現自己為忠於良心而背叛社會,簡直吃一驚;又意識到冉阿讓饒恕了他,他也饒恕了冉阿讓,更是嚇得發呆。他一生將法律視為至高,此刻居然出現比法律更高之物:愛和寬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讓,更不知怎樣面對內心,以及這個瞬間變為迥異的世界。雨果寫道:「他(沙威)有一個上級,吉斯凱先生,迄今為止他從沒想到過另外那個上級:上帝。這個新長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亂。」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價值觀崩潰了。「他(沙威)被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他覺得自己空虛、無用,脫節……毀了。他跳入陰冷的塞納河中。
雨果將沙威的正直,稱為「黑暗的正直」。為何「黑暗」?因為沒有光,這光就是愛。《聖經》說,一切誡命的總綱是愛,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比如一生從未撒謊的散普麗斯姆姆為救冉阿讓,向沙威撒了謊。撒謊是罪,救人則出於愛。雨果對此評價道:「呵,聖女!您超出凡塵,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攏了您的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願您的這次謊話上達天堂。」

在此意義上,《悲慘世界》是大時代的史詩,更是冉阿讓個人心靈的史詩。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賽特令他懂得愛,隱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謙卑,救護馬呂斯讓他戰勝惡念,最終完成靈魂的救贖。相比改變制度,改變靈魂是一項更艱難、也更根本的工作。願更多中國人喜愛《悲慘世界》。

5.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風雨哈佛路》麗思告訴了我:命運能夠打敗一個人,但是打不敗人的意志。只要我們擁有堅強的意志,不喪失生活的期望,那麼我們就能夠改變命運。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一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透過教育,最後改變了生活的故事。

關於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變,不管是環境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童年,還是哈佛改變了那個女孩的此刻,還是教育改變了生活,不管怎樣說,整部電影都在描述有關改變的事,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

窮則思變,從古至今都是這個道理,當一件事情以一種方式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要改變一種思維方式,以另一種方法去嘗試,我覺得這就應就是人作為高等動物,為適應環境而特有的潛力,就像此刻我們在一塊在那裡培訓軟體工程師,大多的原因都是對我們此刻的生活感到不滿,因而選取了再教育來改變此刻的生活,這是我們選取的方式,但並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方式,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就導致了每個人要走的路也是不同的,進而導致了每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所選取的方法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我們選取了在教育,但是並不能說在教育就必須能讓你對以後的生活滿意,因為那裡面存在好多因素,有個人的因素,環境的因素等等,但是我覺得在那裡環境的因素能夠排除在外,因為學習的環境很好,這就要談談我們個人的因素了,由於我們來那裡的目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的態度的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所以,這就要我們端著我們的學習態度,既然來了就要做好,學好,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為自己以後的路鋪墊的。

如果想少走點彎路,再教育絕對是個捷徑,既然我們選取了那裡,就就應相信我們的選取,相信北大青鳥的口號,教育改變生活,就就應有信心,持之以恆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二

她的眼裡流露出一分光芒,堅定的光芒。嬌弱卻堅定的身影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的苦難、她的悲傷、她所經歷的一切一切,此刻都幻化成一縷金色的光芒閃耀在我的腦海。

「I love my mother,so much!」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褐色的眼裡閃著幸福的光,對於家的一切嚮往。母親吸毒,患有艾滋病,眼睛將近失明,還有精神分裂症,但她仍深深愛著她的媽媽,深深!他的爸爸吸毒,也患上了艾滋病,姐姐想媽媽一樣也快失明了貧窮的麗姿去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她在x品、艾滋病、飢餓充斥的環境里渡過了童年,她小小的身軀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東西,但——那又怎樣,生活和命運把安全感從他的身體里一點一點全部抽空,但卻沒有帶走她對生活的期望、對未來的渴求,麗姿早就明白,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光鮮明亮的世界,只是她與那世界始終相隔。

「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務必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

她緊緊地貼在母親的棺材上,用最後一秒鍾擁抱自己的母親,此刻,不是身體與身體的觸碰,而是靈魂與靈魂的交融,「明天就找不到這個地方了,但那又怎樣,這只但是是一個虛脫的假象,人是依存在心底的。」我的心像被刺中了一般痛,看著那個嬌小的身影,就那樣孤單地站在墓碑林立的地方,她是那樣的孤單,那樣的無力,又那樣的讓人心碎。

麗姿用兩年的時間讀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連上十門課還兼職打工,一邊刷碗一邊看書,她蜷縮在地鐵的角落裡,手裡捧著書本,她相信她努力了總會有回報的。最終,麗姿考上了哈佛大學,那個充滿著光明與神聖的地方。

相比之下,自暴自棄的瑞斯讓我有幾分厭惡,甚至是厭惡!每個人都能夠有夢,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突然覺得我好幸運,我家並不富裕,但卻有愛我的爸爸媽媽;我沒有生活在蜜罐里,但卻沒有生存在苦難之中,我是這宇宙間的一顆小小星辰,卑微卻依舊閃爍著自己微弱而快樂的光芒。

影片結束,腦海中不停的閃現著麗姿帶著光芒的身影和閃著光芒的眼睛,原先人真的是會發光的!我被她堅定的`執著的追夢而感動,被她對母親深深的愛而感動,被她閃著光芒的眼睛而感動……那縷光芒在漆黑的夜空中悠悠的上升,成為閃爍在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三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利茲經歷了常人不敢想像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她生活在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之後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齊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以前的溫馨彷彿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裡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但是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那麼多?然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煙,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此刻腦海。凄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但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但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能夠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努力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樣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著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台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人的命運是能夠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應對現實,最終我們必須能夠實現夢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自強愛人,方可被人所愛所尊重,不要抱怨此刻的不幸,要勇於應對,要勇於去改變,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未流過血的手指怎能彈出世間之絕唱。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此刻的不幸將是對我們最大的歷練,相信自己,相信明天會更好。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用心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下,我們的夢就在前方,完美的明天等著我們去創造。無論此刻怎樣,請必須要相信透過努力,明天定會很好。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五

我不明白該怎樣形容我此時坐在電腦前的情緒,看了風雨哈佛路後,我受了很大的刺激,那個堅強的女孩,深深地打動了我。在父母吸毒,家不像家的環境下,她以前迷茫過,也在收容所(那個瘋人院里)呆過,十五歲離家流浪,但是心裡始終惦記著她的媽媽,媽媽的死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她發現生活還是有所期望的,她要上學!最終,她說:「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而已。」大衛給了她機會,她用兩年時間讀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最終得到《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得以在哈佛上學,影片的結局,她說:「我把我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已經擁有了一個燦爛的明天,只是期望更多的人能夠努力。」

風雨哈佛路

哈佛,很完美神聖的名字,以前的以前,我也夢想著自己能夠去那裡讀書,我對付昱說:「以後等咱有錢了,必須要去哈佛看看,雖然不能在那裡讀書。看看也好,圓了自己的夢!想起了自己初中的時候寫的一篇日記,我的夢想是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讀書,看夕陽在樹影下落下斑斑的光圈,記得當時有個男生偷偷地看了我的日記,然後嘲笑說:「你還想上北大,做夢吧。」呵呵,就此刻來說,我的確在做夢,在青海師大,我已經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實際上但是是在為自己找借口而已。一個人在安逸的環境下,永遠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潛能,那個女孩,她說:「我只能往前走,因為別無選取!」是啊,因為我安於現狀,所以,終究但是是芸芸眾生里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以前的豪言壯志,已不知在哪兒,只能這樣嗎問自己,沒有答案,因為我已無法說服自己去努力了,就這樣吧,但是心裡又有太多的不甘心,我註定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活出屬於我的人生的,沒有人能夠為我做什麼,只有自己!

什麼都明白的,想想這樣貌的自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嗎捫心自問,呵呵,曉依,你真的無可救葯了。

北大、清華、南開、浙大、哈佛、劍橋、牛津……這些世界一流的學校,今生,我和你們無緣了,但是為了將來,我還是要努力的,對不對

那個女孩,自信的走進哈佛的校園里,在階梯教室里認真的聽課。真好!!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六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這部片勵志片子我都看5遍了,每一次我都會被裡面的情節所打動流淚。我老是在想我為什麼流淚,是因為我是性情中人嗎?呵呵——也許有點這方面原因吧。但還有一個十分大的原因:因為我沒有勇氣去做麗絲所做的事,沒有麗絲的恆心去做改變自己的事情。也許我是為自己流淚,呵呵!因為我不能像她那樣去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許我們明白什麼事值得我們去做,可自己就是堅持不下來。看片子的時候是如何的咬牙切齒的去要改變自己,可看完片子呢?呵呵!又回到原點了!所以,我看片子時候哭了。我想你們也是吧!

我們也許會問為什麼麗絲能夠成功的爬出她生活的環境?我的答案是:她有一顆堅韌的心,有一顆恆心,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顆發現愛的心,有一顆理性的心。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內在的優秀的品質才讓她獲得了上哈佛的機會。不明白你們看沒看過一部日本電視劇《龍櫻》,我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勵志電視劇。它講的是一幫三流學生是如何考到東京大學的。你看完後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顆執著的心。他們有的是有一顆為朋友的友愛之心,有堅強之心,有感恩父母之心。我想他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內在的品質。我們的智商都差不多,所以說學校到底就應培養我們什麼呢!我們又就應去學什麼呢!知識的更新是無時不在的,而我們卻不可能一向在變。但我們有一點不變,那就是我們的品質。我們能夠用它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會問,在電影的最後有位記者問麗絲你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麗絲的回答是我怎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會了我可能!也許看完這部片子的人會很迷惘他們怎們教她的呢?她的父母都吸毒,她的母親吸毒,酗酒,精神分裂。雖然她的父親很聰明,但也是一個不正常的人。他們是麗絲的創造者,是麗絲早年生活環境的營造者。當我們隨著警察和社會工作者的視線看麗絲的生活環境的時候,我們用最惡心的詞來形容也是不為過的。真是比狗窩還要難啊?臟,亂,差。因此早年的麗絲被同伴同學稱為有味道的孩子。不幸的是由於麗絲的母親精神異常——家庭暴力。導致她被關入精神醫院。雖然她母親的精神病好了,但她得了艾滋病。她想遠離她的老公,去她的父親(以前在年輕的時候強x了她)那住!而麗絲不願去,她想留住母親,可沒成功竟不久麗絲被送入了收容所了。在這個人吃人的收容所里,麗絲長大了。而她的父親與其說是一個不負職責還不如說是一個沒有潛力去負責的人!他說他老婆是女權主義者,說麗絲也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也許這句話對麗絲來說影響是很大的!她從這很多事中,她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容忍。

讓她徹徹底底的明白了困難的生活,當她以後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對她來說那還是困難嗎?呵呵!不是困難了!15歲的麗絲就開始了流浪!這時她的媽媽要死了而他的爸爸走了。但她對生活仍充滿信心,相信前面的陸為她打開著!流浪的她多麼的期望能夠有自己的家!之後她發現她媽媽在哪家就在那!她偷偷的照顧自己的母親!中國有句古話: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麗絲做到了!可我們真的又有幾人做到呢!麗絲的父母是麗絲的上帝,雖然他們給麗絲很少的東西,但麗絲卻把它們永遠存在心裡。因此,無論麗絲遭遇到什麼困難,她的心充滿了愛!因此她是光明的!是純潔的!是富有期望的!因此她能夠直視這個社會,審視自己。去選取自己的路!去追尋自己的目標!這些都是她從她的父母那學的!不是別人教什麼!給你什麼!而是你能學到什麼!你能得到什麼!

我們通觀此片會發現麗絲的母親去世,對於麗絲的生活是一個很大轉折!不明白你發現沒,她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她雖然哭了,但沒有流眼淚!我們能夠想像一下麗絲的內心是多麼的堅強!她的母親小的時候被她的父親強x了,精神分裂,她的生活的壓力很大,她的內心充滿黑暗,她無法直視這個社會,她選取逃避,喝酒,吸毒,用這些來麻痹自己!使自己處在自己世界裡。可最終呢?被葬在第51區,一個不收費,一個沒有典禮,一個沒有牧師祈禱,一個沒有墓碑,一個被人遺忘的墓區。麗絲不願這樣過下去,她想到好的生活去生活,她不願意就這樣死去!她選取了上學!麗絲的好友克利斯有著和麗絲母親差不多的經歷,可她沒有麗絲那種「愛」,她的心裡充滿著黑暗,最終她可能和麗絲的母親一樣被人遺忘的死去!

我們能夠這樣說:麗絲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她心懷著愛,因為她擁有高尚的品質。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七

最近有很多思考,突然覺得世界的廣闊,過去的大學兩年生活是虛度的兩年,沒有認識,沒有思考,是活著,沒有生活……什麼是生活?人在迷茫時,看看電影或許會帶來啟發,最近看了不少經典電影,尤其是昨日晚上看了《風雨哈佛路》,感受頗多。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追求親情的,渴望父愛母愛的孩子,這是整部影片給我最大的震撼。或許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貧窮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但是,不管是在電影開頭莉斯無怨無悔甚至逃學只為照顧吸毒,有精神撥那個的母親,還是在電影的最後,莉斯說她願意用她的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和哈佛大學學習機會來換取她的完整的家。

甚至她開始改變也就是她明白她務必做出選取的那一刻也是在母親去世之時……其實,對我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對莉斯來說,父母的愛個性是母親的愛是她最渴望的,雖然父母是「癮君子」,但是她始終還是愛著他們,她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雖然他們忘記了。這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在面試的時候,莉斯本人也意識到她母親像她的孩子,是她一向在照顧著自己的母親。在我看來,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著莉斯,明明有潛力讀好書,改變命運,卻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放下,等到母親死了,才真正沖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愛的兩面性在那裡完全的表現出來,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卻是束縛、枷鎖,這就帶來了人生的抉擇,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份愛?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追求親情的,渴望父愛母愛的孩子,這是整部影片給我最大的震撼。或許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貧窮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但是,不管是在電影開頭莉斯無怨無悔甚至逃學只為照顧吸毒,有精神撥那個的母親,還是在電影的最後,莉斯說她願意用她的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和哈佛大學學習機會來換取她的完整的家。甚至她開始改變也就是她明白她務必做出選取的那一刻也是在母親去世之時……其實,對我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對莉斯來說,父母的愛個性是母親的愛是她最渴望的,雖然父母是「癮君子」,但是她始終還是愛著他們,她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雖然他們忘記了。這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在面試的時候,莉斯本人也意識到她母親像她的孩子,是她一向在照顧著自己的母親。在我看來,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著莉斯,明明有潛力讀好書,改變命運,卻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放下,等到母親死了,才真正沖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愛的兩面性在那裡完全的表現出來,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卻是束縛、枷鎖,這就帶來了人生的抉擇,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份愛?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在羨慕別人的成功,羨慕別人的過人之處,總覺得他們之所以成功是他們比我們幸運,或者他們身上有著我們認為我們不可能有的東西,其實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來說,她稱得上比別人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樂,戴維老師。但是,這份幸運也是她對上學的渴望,以及不放下的那個30秒。沒有這份堅持與努力,便沒有她在學校讀書的機會,更沒有之後戴維老師對她的那份幫忙。所以說,那些看似我們沒有的幸運與過人之處,其實就是人的那份執著與努力的累積,他們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堅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這句哈所說: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樣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八

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經歷了常人不敢想像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之後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齊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以前的溫馨彷彿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裡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但是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那麼多?然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煙,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此刻腦海。凄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但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但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能夠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努力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樣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著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台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人的命運是能夠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應對現實,最終我們必須能夠實現夢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自強愛人,方可被人所愛所尊重,不要抱怨此刻的不幸,要勇於應對,要勇於去改變,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未流過血的手指怎能彈出世間之絕唱。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此刻的不幸將是對我們最大的歷練,相信自己,相信明天會更好。

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用心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下,我們的夢就在前方,完美的明天等著我們去創造。無論此刻怎樣,請必須要相信透過努力,明天定會很好。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九

下午,老師用了兩節語文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風雨哈佛路》,看完後,給了我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童年在x品、艾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盡管父母都是「癮君子」,可她始終還是愛著他們,她也覺得父母也是愛她的,盡管他們忘記了……正如莉斯所說「我愛我媽媽,如此之深,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是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做過一些事,總是這樣,總是這樣,總是這樣。」這令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著莉斯,明明有潛力能夠好好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卻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放下,等到母親死了,才能夠真正沖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的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母親的離去,帶給她的除了悲哀,只有悲哀。

往後,她開始在外流浪。17歲的時候,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1996年,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她成功了!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憑借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諾言……莉斯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應對逆境與絕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動容!

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樣讓自己不要認為它很難,以及邁出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機會,抓住機會的人不必須會成功,而成功的人卻必須是把握住機會的人,就如同莉斯,她不僅僅把握住了機會,而且她也懂得如何利用機會,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將機會的作用最大化,只是單單空掌握機會是無用的,只有學會運用它到生活中去才是真理,才是王者。人生其實真的能夠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範文十

莉斯真的是個令人敬佩的女孩,母親是個酒鬼,而且患有艾滋病死了。父親吸毒,同時也患上了艾滋病,住在瘋人院里。

這就是她的生活,她感言:有誰能和生活討價還價,我覺得,既然我們活著,就就應盡最大的努力。

莉斯沒有家,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家,一片屋頂,一張床,還是無論何時都會接納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地鐵站,是樓梯口,是無人問津的街道;吃的是別人丟下的饅頭。有時候,我覺得世界就像被一層膜包裹著,在裡面的人能夠看透它,但卻無法沖破它。在這個世界,我能夠讓自己適應它,卻沒有潛力改變它。人會死,花會謝,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影像,一個模糊的影像,默默的回憶。

世界不是真實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

她總是這樣分析這個世界,反思自己。所以她說道:我盡力拚搏,不想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此刻,我離這層膜很近,觸手可及,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我期望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像此刻這樣低憐憐的。我想理解良好的教育,讀遍所有的好書。

於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該發揮自己的每一份潛能呢?我務必成功,別無選取。最終她成功了。經歷了這么多,反思在繼續: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世界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隨著你的意願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比你更強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中,不願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那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齊,而造成的這種局面。

6. 電影辛亥革命的觀後感

原發布者:文庫資源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4篇 (一) 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當無邊的黑暗蠶食著中原大地,當腐敗的統治奴役著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彌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著鐵鏈劃過刺耳的咣當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芹猛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敘說,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 心裡,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裡,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溫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 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片子,為什麼要去看呢?原因我自己也不是特別清楚,可能是因為對於一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許也是沖著成龍的面子,反正就是去看了,看完覺得還真的不錯。 或許這真的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我個人認為,只要電影還原的是歷史事實,是不是主旋律電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真相。我們的話題必須還要回到100年前的這場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確是因為革命黨人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革了清 *** 的命。事實上,我相信很多人對於歷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來源於當年上學時候所學的那一點,對於這場革命的細節、前因後果知之甚少,這個包括我在內!但是《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已經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而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為什麼要辭去總統的職位,其實,在那個時代,孫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無奈。 有很多人看到這種革命電影都會首先以意識形態去評判電影,但我必須要說的是,《辛亥革命》整體上來看基本上與意識形態無關,而且整部電影和我們現在的黨和 *** 基本沒有任何關系(除了最後出的字幕部分),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譜,沒有吹噓,沒有功過是非,沒有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 *** 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 *** ,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皮首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孫中山所領導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公元一八九五年的廣州之役,陸浩東被捕殉難。 第二次革命:公元一九00年的廣東惠州之役,史監如燃褲被捕犧牲。 第三次革命: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廣東潮州黃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欽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廣西鎮南關之役。 第七次革命:公元一九0八年欽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公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廣州新軍之役。 第十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之役,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 第十一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推翻滿清 *** 。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發難。接著各營也相繼響應,革命軍氣勢如虹,銳不可檔。武漢三鎮首先光復,各省也紛紛光復。清廷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宣布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體,至此終於結束。 武昌起義是在農歷八月十九日,以陽歷推算起來,正是十月十日。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殊而且值得紀念的日子。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此役不僅為中國政局開創新里程碑,也替中華民族翻開新頁。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背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侖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著「天下為公」,意味著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創建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回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郁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里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 *** 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 *** ,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閱讀全文

與苦難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一男兩女和平共處的電影 瀏覽:444
鬼哭狼嚎2電影演員 瀏覽:64
破壞之王周星馳完整版電影 瀏覽:597
超級科幻片大全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45
東京家族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 瀏覽:208
賭聖電影免費粵語 瀏覽:523
一部電影美國的 瀏覽:620
英文電影欣賞test答案 瀏覽:693
歐美初戀電影女主角 瀏覽:33
電影逃之夭夭圖片 瀏覽:891
十萬個冷笑話電影音樂 瀏覽:765
電影深海巨鯊2003演員表 瀏覽:525
大玉電影中國機長 瀏覽:717
騰格爾電影黑駿馬觀後感 瀏覽:963
有關科學實驗的英文電影 瀏覽:741
獅子王中文歌曲電影原聲 瀏覽:802
白毛女的電影圖片 瀏覽:175
看電影電視劇好的網站 瀏覽:366
主角半路就死了的電影 瀏覽:727
法國繪本動畫電影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