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西走廊紀錄片觀後感400字(高中)
歷史從未消失,只是存在於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
最近央視播出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以歷史時間為序,用寫實的手法,唯美的畫面、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帶著觀眾倘佯於中原地區與西域邊塞連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揭開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紗。
透過《河西走廊》,我們再次看到了張騫、霍去病、闊端、八思巴、飛天的描繪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賈……通過「復活」了的細節讓我們知道,華夏民族對於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視,緣於一個帝國被圍困的命運,年輕皇帝劉徹的一個決定,開啟了對西部的探索和開拓。
透過《河西走廊》,將觀眾頭腦里的歷史常識、詩詞歌賦次第激活,讓歷史變得鮮活可感,讓詩歌變得靈動有根,人們會更好地理解「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歌;體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理解絲綢之路對溝通東西經濟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透過《河西走廊》,我們不僅看到了西部河山的壯美,更理解河西走廊對我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現實意義。
⑵ 關於影片《故宮》的觀後感
故宮的觀後感通過這次《故宮》的觀看,我被它博大精深深深震撼了。故宮,這個見證了中國從明朝到清朝,從興盛到衰弱的建築物深深的吸引了我。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是一座皇家宮殿,也是一座博物館。凝聚著近600年的宮廷變遷和人世滄桑,積淀了幾千年的文化。故宮,以其厚重的內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和社會、歷史的里程碑。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明清24位皇帝臨朝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這里代表了權威,也充滿了神秘。
我從沒有去過故宮,對他的了解僅限於古裝電視劇。午門,藏經閣,乾清宮...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通過這次收看了紀錄片《故宮》讓我對它有了一個全面的深刻的了解。
一座座輝煌的宮殿,雄偉的中遠景拍攝。故宮,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築群展現在我們面前。一直都很喜歡看這種具有人文風味的紀錄片。很高興,這次能有幸看到《故宮》,自覺收益匪淺。紀錄片《故宮》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別點,整個紀錄片分成十二集,分別從紫禁城的肇建,建築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國五千年的禮儀制度,紫禁城的文物來全面介紹。故宮不緊緊是一個包含大量珍貴物品的建築。更是中華民族的從興盛到衰落的見證。
很不願意提及近代中國的歷史,每當在課本上出現或是在電視上播放的時候。我都會盡量避過去。外國侵略者奪走的不僅僅是大量的珠寶、人民的生命、雄偉的建築物,更是一個民族的尊嚴!在一些古裝劇里,經常會出現故宮的鏡頭,我時常被他的雄偉所吸引,一直想去故宮親身體驗一下。雖然一直沒有機會。但是通過這次的紀錄片還是讓我對故宮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轉載自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請保留此標記建。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並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在看紀錄片之前,我對故宮的印象只不過是從那些講述清朝故事的戲劇中獲得,什麼養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來歷。現在通過《故宮》,讓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國政治歷史的變遷。也知道了明清兩代社會大致是個什麼樣子的,特別是第一集里講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才幹讓我這個現代人心虛不已。當然,我也為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衰落給紫禁城帶來的災難而感到痛心。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故宮這樣雄偉的建築就是勞動的結晶。
看完紀錄片,去北京看故宮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了。我一定會去一次故宮。領略他的風采。
本文由百分網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oh100.com/a/201207/113094.html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⑶ 中國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要寫一片觀後感的。給我推薦一個實際點的材料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古跡,往往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文化古跡,可以追溯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時代特質。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破壞,許多展示廈門滄桑巨變的歷史文化古跡已逐步消失,保護好將軍祠、洪本部、名人故居這些有歷史考究的文化古跡已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話題——— 施琅祠已不見蹤影 將軍祠作為地名,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但為何叫將軍祠,知道的人也許少之又少了。民盟廈門市委郭坤聰委員說,將軍祠的由來,主要來源於兩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將軍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時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吳英祠。 遺憾的是,將軍祠也許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見證廈門歷史的古祠將消失。郭先生稱:因為兩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經找不到蹤跡了,而旁邊的吳英祠現在也只剩下一段古牆頂和門外的兩只石獅子。如果該地段老城區拆遷,不注意保護,古祠的消失將很可惜。 郭坤聰先生告訴記者,吳英是莆田人,當兵出身,英勇善戰,後跟隨施琅東渡,在澎湖參加對劉國軒的戰役,後來當了福建水師提督,被封為「威略將軍」。廈門官紳為表彰他的功績,給吳英建祠堂、石坊表。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較宏偉,是閩南少見的石構建築。但上世紀80年代修建公路時,石坊表就盪然無存。現在,吳英祠已經變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著十幾戶人家。古祠門外的石獅旁邊是修自行車的小店。但石獅底部已經埋入水泥路下,另外兩只石獅已經不見蹤影。吳英祠的後院是大觀院,據熟悉情況的人講,大觀院是廈門四大院之一,建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2年),後幾經變遷,成了某單位職工宿舍。 吳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將軍祠菜市場,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點蹤影。 面臨即將消失的吳英祠,郭坤聰先生覺得非常可惜。將軍祠具有見證廈門古代軍事、交通和古建築的價值。如果將軍祠僅以一地名存在,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郭坤聰先生認為,吳英祠不僅有保護價值,同時也有經營價值。他建議兩只石獅重新出土,修復吳英祠前門,立下地名標志,作為一景觀;修復的古祠里可留一些做經營場所,以此作為保護經費來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廈門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街,同樣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打鐵街、洪本部街定位於明清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的明清遺物已經屈指可數。洪本部街一帶,集中了鄭成功遺址、港口城市海岸線變遷的見證。近代碼頭文化的文物遺存,應該是要引起重視的。 打鐵街位於鷺江道旁邊,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寬2米左右。打鐵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壽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該宮也在多次拆除後,又修復的。但現在面積比較小,10平方米左右。據文獻記載,福壽宮原來挺大的,前面還建有一個精緻的八角亭,但後來都給毀壞了。 福壽宮旁邊就是洪本部,據說洪旭是鄭成功的部將,一塊乾隆年間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頭碑記》鑲在房子旁邊石牆里,由於風雨剝蝕,字跡已經模糊了。在旁邊的昭惠宮記者還發現一古碑:「洪本部路頭告示」。意思是告訴人們此地系軍事重地,不要隨意進出。 打鐵街歷史悠久,地處海口碼頭,福壽宮是昔日華僑遠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廟宇,建於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的影響。 廈門在明清時期有13個古碼頭,打鐵街和洪本部就連接著其中兩個,是當時廈門與南洋往來的重要碼頭之一。不少移居海外的華僑就是從這些碼頭走出去的。因此,這些古街道在南洋華僑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福壽宮中原來保存著許多古石碑,不少華僑回來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廈門博物館。 洪本部街則是因為洪旭在此指揮部隊而聞名,這些街道存有許多國家珍貴文物,像清代乾隆、嘉慶、光緒年間的碑文,對研究古代公共工程建設和管理史、交通史以及古代經濟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由打鐵街、洪本部街等組成的明清歷史街區曾是廈門市最引以為豪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議申報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明清文物屈指可數,許多文物已經消失。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至,卻失望而歸。因為這些古老街區,臟亂不堪,商販佔道為市。 一些廈門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認為,打鐵街、洪本部街應保留老字型大小、傳統工藝品、傳統小吃,才能與街區整體風貌相稱。應鼓勵開辦具有街區文化內涵的特色餐館、特色旅遊、南音社、閩南說書場、私人博物館等。 古書院書齋成追憶 坐落在玉屏巷的玉屏書院,現在也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玉屏書院是明代義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為玉屏書院,因堂後巨石如屏而得名。後改為廈門中學堂。民國年間又名省立第十三中學,1952年成為廈門五中。後因舊城改造,玉屏書院已全部不存在了,只是一個遺址。 比較出名的江下堂現在也只剩下祖堂,現在文安小學校內,1918年建成。以前是閩海關。該祠規格比較高,稱為閩南第一宗祠,祠內有紫雲屏、拜堂、宗賢堂、祖堂、後花園、望海堂、宗親會館、江下小學堂等。當時建築有1萬多平方米,但後來僅存200多平方米。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欽點武狀元黃培松御賜建立黃氏宗總祠堂。建築呈八卦狀,外方內圓,意思是族人要團結。 郭坤聰先生說,這些歷代人文景觀也基本遭到破壞,有的只剩下祖祠和古榕樹,經歷著歲月的滄桑。遍布廈門的各種歷代人文景觀,既是一種物質文化,又是推動文化的重要載體。歲月滄桑,如今有的已經永遠消失了,有的尚存還能讓我們去追憶。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我們不能不要歷史。 相關新聞 名人故居亟待修繕 在廈門歷史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眾多名人故居,近年來在人們的視線中也無聲地被毀損,乃至消失。如早期教育家周殿薰故居,企業家黃世金故居,近代歷史名人李禧故居等。而蘇氏宗祠、清道光四川總督蘇廷玉故居早在1978年就被夷為平地。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現在還住著他們的後人,所以故居不像故居,住房不像住房,有點不倫不類之感。 石壁街因為有大片石壁,牆壁邊有壁井和蚌殼井而聞名於世。石壁街的台灣舉人、著名收藏家王人驥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盡管院內榕冠如蔭,但故居已經很破舊了。在院子里只有一些腐朽的樹木和毀掉的石旗。正廳木門上的雕飾很精美,依稀折射出主人昔日的榮耀。現在住這里的幾位老人都是後代中的長房。 老人還說,原先院內還有一座花壇,後來被改造成住人的平房,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畫也毀於「文革」。記者在該故居看到,房屋的木門歷經風雨,已經斑斑剝離,但一些字畫仍然十分清楚,卧室門上「難得糊塗」的字跡還依稀可見。 閩南著名歷史人物蔡復一,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8年)進士,曾代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職。相傳「薄餅」是由蔡夫人發明。現存同安區大同鎮的故居,僅存後樓部分,磚瓦結構,二層樓房,有卷棚頂廊道,額坊彩繪,是明代建築。這個被列入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在近日才修復。 據了解,目前廈門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由於經營管理方式落伍,大多「門庭冷落」,不能發揮名人故居應有的教育啟迪作用,其文化特徵也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這對今後的保護是極其不利的。 相關鏈接 廈門地名的由來 廈門之「門」,即門戶之意。廈門因為是東南沿海的優良漁港,很多地方以「海」、「港」、「澳」、「頭」、「門」命名。如,鷺江舊海岸附近有海後路、海岸街、海濱路等地名,神前澳、塔頭澳、高崎澳、鼓浪嶼澳、涵前澳,曾在漁港形成時並稱五大澳口,當時有許多簡易碼頭,如大橋頭、太平橋頭、料船頭、打鐵路頭、得勝路頭等,也大多保留下來。 漁業是廈門的一個顯著特徵,現今仍有魚行口街、釣仔路等地名。其他行業性地名,如市仔街、棉襪巷、布袋街、打鐵街、南豬行、賣雞巷等,在當時都是一種行業匯集之所,名副其實,許多到近代還留有遺跡。 廈門地名,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霞溪路、美頭山路,體現歷史人文的,如將軍祠、演武路、曾姑娘巷、菜媽街等。這些地名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滄桑巨變的畫卷
⑷ 關於地理的紀錄片觀後感2000字
篇一:地理紀錄片觀後感
制度有歷史的規定性,因為這一原因,對歷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後,新制度的建立者也並不是從歷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終無論何時,習俗、規范、宗教信仰,以及許多其他被繼承的制度都制約著行動。這幾天想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閑暇之餘,得以有機會系統觀看前不久中央電視台2頻道播放的大型紀錄電視片《大國崛起》,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諸強的興衰變遷。簡要地就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先談談個人的幾點觀後感,然後再把該片的簡介附後,供您回顧和參考。如有不妥,並請指正。謹致謝忱!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荷蘭盡管有其曾經的輝煌,但我總覺得是曇花一現,進入20世紀鮮見有其突出的大國地位,我個人認為仍屬「小國」之列,如果替代,可能義大利是比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見,影片對大國的定義,並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而多以鼎盛時期的輝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夠統一。這點或許需要改進和完善!
那麼,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麼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行為,給被奴役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是一種被奴役的改進;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都曾盛極一時,且從其衰敗的歷程給其他國家以警示;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經或正在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引領時代的進步,用更時髦的話講就是與時俱進;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影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顯然,中國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甚至連日本都不如。何故?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准中的任何一條,成吉思汗時代盡管用無力征服了世界的諸多地方,但畢竟是曇花一現,並未維持多久,就盛極而衰,迅速退出歷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明朝(當時GDP比重比現在美國佔世界比重還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襲擊我沿海地區。清代中後期以來,泱泱中國更只是西方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麼,為什麼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說,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說,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說,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說,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說,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有種民族的劣根性。「狼圖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於綿羊。在大漢王朝時候體現了這一點。《漢武大帝》中,劉徹之前盡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擾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盡管改變了這個現象,但由於連年征戰,最終人才凋敝,國庫空虛,給大漢王朝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埋下了隱患。此後,綿羊的劣根性更是彰顯無遺!別說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說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不僅如此,台灣還有不少中國人去充當日本兵,到東南亞為日本人賣命,李-登-輝的胞兄不就是當了日本兵、死在菲律賓的嘛!
所以,別人敢於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沖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所以我們要做大國,要崛起!
篇二: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大之後,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麼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麼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後,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後給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後,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麼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么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裡看到了什麼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大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大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大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大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於這個答案。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
至於為什麼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卷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卷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卷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麼關於龍卷風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歡迎來我博客交流,成為朋友。
篇三: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後感
在舒緩婉轉的傳統中國音樂中(我只聽出其中有一首是《陽關三疊》),伴隨著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聖湖、江河湖沼等優美的畫面更替,種種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紛紛登場,一個可與趙忠祥為《動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樣舒緩的口吻娓娓道來,講述動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幅幅畫卷,引人遐思!
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美的地方!對此,製片者除了驚艷,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不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積極成效。特別提及,毛主席時代曾號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勝天」,但在總結經驗教訓後,中國已回歸傳統,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挑戰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著神奇的力量,中國的環境問題在以緩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類有意願(並付諸行動),自然界總會有辦法(恢復)」。這是影片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這與西方媒體通常情況下一味炒作與渲染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秘魯也有很多人或出於無知,或源於偏見,往往追隨西方,刻意對中國的問題橫加指責。去了中國,才發現大不一樣,而驚嘆於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平衡各種復雜矛盾與關系的高超藝術。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么多的中國人不僅要生存,而且要發展,中國政府不僅要對本國負責,而且作為一個大國要對整個世界負責,面臨的困難是外人難以想像的。有誰能真正肯定地給中國指明前進的方向?有誰敢誇口說放在那些個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
中國有幾千年的智慧積淀,有海納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國的問題只有中國人通過自身的和-諧發展才能解決得更好。
很高興《美麗中國》這部片子與我經常向秘魯朋友宣講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與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近代世紀相比,今天我們可說是生逢盛世,怎當不備加努力。挑戰和困難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訓總結提高,前途無疑是光明的。
篇四: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美麗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美麗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篇五:經典人文地理的觀後感
《經典人文地理》是一個展現古老傳統,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電視欄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觀點,以更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廣闊的地區和高端受眾講述雲南,直接促進世界對雲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視覺和方法,將雲南以外的經典人文地理紀錄片推薦給觀眾。 帶著對人文歷史的敬畏,帶著對大自然的謙卑,《經典人文地理》為您展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這是每一個曾經用腳走過大地,用心體驗過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學,其中充滿了趣味與新知「人文地理」是國際電視業發展的必然產物。美國《國家地理》和《探索》是當今世界最受歡迎與贊譽的電視節目,兩套電視節目在全球145個國家通過有線網路等各種渠道播出,成為覆蓋全球的最有影響力的電視頻道。 近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采購和播出《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中涉及中國的題材還不到1%。 以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最為豐富的自然、歷史與人文資源,我們需要自己的《人文地理》電視製作與播出,最應該也最渴望了解中國的正是我們自己。 電視《都市裡的戲班子》是一部反映老昆明傳統民俗文化的好片子。
整部片子以散文筆調的形式述說著花燈在昆明的鮮活故事,既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的成分,又有老昆明人熟知的調子,可謂人文經典。就片子而言,有優點,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下面就自己的感覺,少談優點,多說缺點吧。
整部短片是紀實的,但在編排的情節與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有些倉促,若能娓娓道來,且能大大提高片子的質量,也更有厚重感。
裡面缺少經典的花燈唱詞、唱調,而這些又是許多昆明人,以及部分雲南人所熟悉的,假如在片中出現,會給人以久違了的感覺。這正是吸引觀眾與讓觀眾有親情感的最好的手段。
在拍攝演員的日常生活時,有表演的痕跡。由於這些人有表演的天賦,在舞台下,在生活中,當面對鏡頭時自覺不自覺地表演了起來,因而讓自然的生活情節,有了不自然的成分。這是一部好片子所應該避免的東西。
主持人普通話沒有特點、個性,缺乏感染力,本來影片最後的解說詞精彩、到位,但經他這么一說,顯得蒼白無力。
本劇一個突出的亮點是音樂配得非常好,舒展、悠揚的輕音樂,加上時髦的歌曲,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並引起共鳴。我們不在乎用什麼音樂,古典的、現代的、前衛的,或者是民間的,只要能感染我們,打動我們,只要我們喜歡就是最好的。
⑸ 我從漢朝來紀錄片觀後感
這是一部用全新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情懷的人文紀錄片。
中國漢朝,是與羅馬帝國的強盛帝國。漢朝人把他們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作為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歷經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歷史紀錄片。
漢畫是漢代的圖像史料,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未被世人充分認知,漢畫已成為中國形象塑造的未曾充分開發的重大資源。
迄今為止,中國人仍自稱漢人、寫漢字、說漢語、敬好漢,這條自漢朝以來的文化血脈從未間斷過,它的點點滴滴還存留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尋漢,也是尋找我們曾經的故事。
我們從漢朝來,我們仍在朝著漢朝人前行的方向去。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當下,重做一流的自己。
兩漢四百年裡,中國人建立了在文化精神上的風華意氣與自信厚重,彰顯了那個時代國人昂揚向上的進取姿態。「漢」不只是一個朝代政權,也不只是血緣族群,它承前啟後,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秩序、精神底蘊。曾幾何時,這些准則與智慧被歷史的時間沖淡,湮沒在如今匆忙、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也許我們已淡忘了它的本來面貌,但這些精神與傳統卻依然傳承在我們的血脈之中,構成了中國人的深層本質。
⑹ 讀後感、觀後感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吉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話,那這將會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對於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的短暫的一刻。對於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部分人哀嘆命運對於自己的不公,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殊不知現實社會是靠知識才能生存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學習,讓學問把大腦給占據的話,就可以為以後的道路鋪上一層石頭了!讓我們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給無望的世界帶來希望吧!
讓我們看看海倫.凱勒的三天安排吧!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
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還要研究她的容貌,發現她出自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跡象,她正是以此來完成教育我的艱巨任務的。我希望從她的眼睛裡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並且看到她那經常向我流露的、對於全人類的同情。」
有視覺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我將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壯麗的曙光全景,與此同時,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這一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
下一天清晨,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於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於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復的新的美景。依據我虛構的奇跡的期限,這將是我有視覺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將沒有時間花費在遺憾和熱望中,因為有太多的東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獻給了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向我顯示了人與自然的歷史。今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為生活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兒能像紐約一樣找得到人們那麼多的活動和那麼多的狀況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她祈望擁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這個世界,使她熟悉身邊的一切,海倫.凱勒想看到的事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這卻只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過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像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熱愛。她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本條件,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會憑著自我堅強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看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人應該都知道她的不幸.在一般人眼裡,如此不幸的人生,還會有什麼收獲呢?然而海倫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但考上了哈佛大學,而且一生中寫了14部著作.她還多方奔走,在全美建起了多家慈善機構,辦成了一般健全人也不一定辦得到的事.珍惜現實,才能擁有未來.這就是"珍惜"的價值所在,也是生活的辯證法.與海倫相比,我們許多人可能都會感到慚愧.因為我們雖然擁有比她健全的身體,卻常常如她所說的那樣,犯那種"有視覺卻看得少"的錯誤.或為"已失去"的東西痛苦不堪,或為"得不到"的東西百般煩惱,卻偏偏對實實在在"擁有"的東西不知珍惜,不懂得好好把握.
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而自我呢,有著良好的條件,卻缺乏堅韌不撥的毅力。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
一、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 有位名人曾說過:「什麼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應做的事每天都堅持做。什麼是不簡單?不簡單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 的眼睛?想到三天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 過那寶貴的三天?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二、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下面有一則故事,也說明了這點。兩個成績相當的秀才,赴京趕考,半夜趕路時,遇上喪隊,與棺材擦肩而過,前者十分擔心,覺得這不是一個好兆頭。而後者想:棺材棺材,有官又有財。於是後者考中了狀元。而前者卻榜上無名,這個故事更可以說明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⑺ 電影《驚天動地》觀後感
在這場電影之中,令我無比感動的場面有不計其數。其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在一個教學樓塌陷之後的廢墟之中,壓著一個可憐的小女孩。這時,一個年輕的解放軍田野發現在這廢墟之中還有著一個生命的存在,便奮不顧身地從一個廢墟的窟窿爬了進去。廢墟之下,田野盡著自己的努力想要讓小女孩恢復信心。但就在這時,一個6級左右的餘震又朝他們襲來。田野的隊友們在廢墟外以後同聲地叫田野出來,但田野去並沒有這樣做。此時此刻,眼看廢墟就要完全塌下來將他們全部葬身於廢墟,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田野來不及多想,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小女孩身上撲了過去。最後,田野為了保護小女孩英勇地犧牲了,而在他的身軀之下,卻有一個學生獲得了生的希望……
頓時,看到了這樣的情景的我不禁潸然淚下。因為,我打心底里佩服田野,我佩服他能夠勇敢救人,佩服他能夠以人為本,佩服他能夠不畏艱難,佩服他能夠舍己為人……他值得我佩服的精神真的是多得數不勝數,雖然他已經壯烈地犧牲了,但是我會永遠記住他——我心中的英雄。
與田野比起來,我不禁感到無比羞愧,因為我每一次做事,都不會想到別人,而總是一副自私自利的樣子。可如今,我終於明白了,明白了巴金所說的那句話:「只有為別人花費自己的愛、同情、精力和時間,自己的生命才會開花結果」的真正意義。
這部電影描述了在震撼了全世界的汶川地震後,全國軍民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折不撓,無私獻身的抗震救災精神。譜寫了許許多多感天動地,可歌可泣,令人嘆服不止的英雄凱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網路立場。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來源於愛問共享資料
查看原文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