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建黨偉業》400字作文
電影《建黨偉業》的觀後感
一直很想去看建黨偉業,終於在昨天在溫江大學城太平洋影院電影院滿足歸來。看完之後很震撼,本以為會是一個嚴肅的電影,獻禮90周年,又涉及政治,但是電影中有很多詼諧搞笑的鏡頭,給影片增加了幾分新意。其實說的就是我們那本歷史書上的內容。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但是影片既沒有故意歌頌什麼,也沒有故意詆毀什麼。看了以後我們很清楚的明白為什麼黨會取得勝利,,導演只是用一些很平實的鏡頭和橋段就說明了他或者說是政府想表達的東西。從這一點來說,這部電影拍得確實很高明。電影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請不要期待作為一部故事情節電影巨作來看,這是一部雲集中國明星的敘事片,講述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當然,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段的歷史不可能不了解,但是看了片子之後,通過電影手法刻畫的人物讓我對此段歷史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認識。起初我和朋友談到這部片子的說法的時候,大家基本都異口同聲的說,演員陣容如此強大,178位大牌明星的加盟,演技肯定不會差,要看的只是劇本寫的怎麼樣,但是看完片子我才發現,我沒有權利去對歷史評判什麼。作為一名坦克世界的游戲玩家,我非常羞愧。我能清晰描述二戰的那些歷史故事,居然對黨歷這么模糊。感謝建黨偉業,在次讓我感受那段歷史,如果你看了你也會有你的感觸,另外,千萬不要抱著看所謂歷史巨片的角度去欣賞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的引人之處就在於,他是史實。
2. 建黨偉業的觀後感(1000字)
《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集中反應了自1945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雲變幻,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建國大業》用虛實相映的手法表述歷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達到再現歷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過聞一多演講來展示,聞一多及後來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則以畫面來展現。又如用寫意的戰爭場面來烘托建國的艱辛。同時,以大量的鏡頭展現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為民主建國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這也是空前的。影片的重點,是國共兩黨的實力如何從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後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的天平終於傾向在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改變了前進的方向.
共產黨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從《建國大業》一片來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調始終灌注整部影片,當時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產黨陣營,這也是政治協商制度誕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相比之下,另一陣營的國民黨,派系紛爭內耗,一黨獨攬,自挖牆腳,眾親叛離,諸如蔣經國、白崇禧等經世之才的一度無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建國大業這部電影令我十分感動,終身難忘
3. 求 建黨偉業的影評
舜網7月14日報道 2009年,《建國大業》一上映,「172位明星參演」的噱頭就引來觀眾爭睹,「數星星」成了當時很多觀眾走進影院的動力,「看影帝影後如何『打醬油』」也讓眾多網站的帖吧熱鬧了一陣。如今,「全明星陣容」的模式又沿用到《建黨偉業》,外界的興趣似乎註定沒有第一次那麼高。今天,《建黨偉業》正式公映整整一個月,昨日記者從我市各大影院得到的票房數據顯示,《建黨偉業》首月上映在我市拿下了340萬的票房,沒能超越《建國大業》同期405萬的票房成績。
《建黨偉業》過8億懸
6月15日,《建黨偉業》強勢進入市場,覆蓋國內影院一半以上的排映空間。影片上映首周產出票房1億多元,第二周依然占據各影院的主要黃金場次,再度產出1億多元票房,至6月底,記者從中影得到官方數據顯示,該片累計排映場次超過20萬場,約有超過70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影院,產出票房近3億元。看著這些生猛的數據,濟南的部分影院經理們還是有些擔心———《建黨偉業》的勢頭似乎不及當年的《建國大業》。盡管在今年上半年的國產影片中已屬上佳表現,但昨日記者還是得到了准確的票房數據:到今天,《建黨偉業》正式公映整整一個月,而記者綜合我市各大影院的票房,《建黨偉業》首月上映在我市拿下了340萬的票房,沒能超越《建國大業》同期405萬的票房成績。在上映之初,中影就為《建黨偉業》定下了3000萬觀眾、8億票房的目標,但就眼下的形勢看,這個目標有點兒懸了。
濟南一位從業多年的電影發行人士分析說,群星模式對票房其實並沒有直接好處,明星一多,注意力反倒被分散了——— 很多粉絲或許會覺得自己的偶像在其中只是驚鴻一瞥,轉而支持偶像當主演的其他作品。而且沿襲《建國大業》的明星模式,如今觀眾也看得提不起精神來了。
《建黨偉業》VS《建國大業》
【檔期】暑期檔PK國慶檔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建黨偉業》選擇的暑期檔其實不如當年《建國大業》定下的國慶檔吃香,這也是壓縮它票房成績的一個原因。曾有人認為《建黨偉業》選擇了一個「無敵檔期」,盡管前後上映的片子不少,但除了文藝點的《雪花秘扇》(影評)以及另類點的《武俠》(影評),其餘都是小片,自然抗衡能力都比較差。但細看之下,還是《建國大業》的國慶長假更有觀眾緣,畢竟這種公眾假期與這類片子的定位比較合拍,《建黨偉業》投放在暑期檔,有大量空閑的年輕學生觀眾並不是這類題材的主要受眾。濟南的部分影院經理都表示,《建黨偉業》有很多包場,包場力度明顯比《建國大業》大很多。盡管他們都普遍分析不一定能達到全國8億票房的最終目標,但應該能超過《建國大業》的4.3億元總票房。
比起兩年前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排片數量在上映的首月是上升了的,但票房卻略有下降。這其中,口碑的傳播效應是重要因素。《建國大業》當年在影院下線後隨後登上高清視頻網站奇藝,迅速獲得了超過300萬次的點播量和大量網友評論。但對於《建黨偉業》,已經有資深網友發帖表示,除了審美疲勞、口碑欠奉之外,沒有專業權威的影評出現,令不少對電影持觀望態度的觀眾缺乏指引。記者隨後在豆瓣和時光兩大電影網站發現,它們都關閉了《建黨偉業》的評論和打分功能。「很多年輕觀眾都習慣在觀影之前,先到網上查一下最近放映電影的口碑,有所針對地選擇片子,《建黨偉業》的做法讓觀眾無所適從了。」一位網友分析說,「當年《建國大業》時都沒有這種情況出現,可能是怕大家討論太多關於湯唯的話題,畢竟刪了她的戲,對此網友想法太多了。
4. 《建黨偉業》的精彩片段、精妙語言、人物角色、觀影感受
觀大片《建黨偉業》有感
近日看了電影《建黨偉業》,感慨頗多,影片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開始,涵蓋了孫文創立同盟會、溥儀退位、袁世凱稱帝,簽訂二十一條、張勛復辟、蔡鍔討袁、顧維鈞巴黎和談遇阻、陳獨秀、李大釗領導五四運動,發動工人罷工、青年毛澤東成長、共產國際成立、共產黨核心領袖留法直至共產黨成立……,這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了上百名重要歷史人物,展開了一段紛繁復雜、風起雲涌的史詩畫卷。影片大場景大製作大氣魄,的確不凡,光觀眾熟知的明星就有上百位,有的只有一兩句台詞一兩個畫面。而這些大牌明星的加盟,不僅將更多的觀眾吸引進電影院,更是解決了歷史片中「小角色大人物」的尷尬——歷史影片中的小角色也許只露了一面,卻常常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這種不一般的配角隨便找個小演員來演實在壓不住陣腳啊。
憑心而論,影片確實拍得很不錯,尤其看到最後五四運動學生上街那一段,愈加感慨,差點感動得熱淚盈眶,實在是很久沒有的感動了。
但還是有幾處細節,讓我在感慨之餘又大感遺憾。
首要一處就是影片中陳獨秀等新文化干將對於封建勢力以及舊觀念的論戰,說實話,馮遠征成功地塑造了陳獨秀,吳彥祖飾演的胡適也基本成功,可惜的是,這一切似乎都讓編劇的台詞給毀了,因為靜下心來聽論辯各方的思路和表達,實在讓人尷尬:正面人物,或者說站在歷史進步一面的言論實在是情緒大於理智,嘩眾取寵大於以理服人,反之,守舊退步一派的言辭倒是邏輯清晰,條理清楚,甚至在今天聽來也促人反思,乃至發人深省。
試舉胡適與辜鴻銘在北大圖書館的辯論為例分析,當時兩位才俊在圍繞文言與白話展開辯論,實則是談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優劣勢,深層次也談到了該堅持孔學還是師從外國的問題,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干將,自然是進步積極和正面的,這已經為歷史所證明,無庸再多言,但究其辯論本身卻恰恰相反。
先看辜鴻銘的言辭,「陳(獨秀)先生大言不慚,借推崇新文化,埋葬舊文化之名,將國人近代之磨難,歸罪於孔家舊學。試問,兩千年前之孔子何罪於今人哪?」這段話沒什麼分析和理論,看不出水平高下,但提出的問題即使今天看來也是發人深思的——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近兩百年的屈辱,難道真的都應該歸罪於孔學儒教嗎?
接下來,有學生提出「孔子之學已經難以用於今日,對這一狀況難道視而不見嗎?」針對這一問題,辜鴻銘的表述就大見出彩了。他回答:「孔子教人之方法,就如數學家之加減乘除,兩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會三三得八,自家算術不精,將題目算錯,卻怪發明之人,毫無道理。」這番話,不得不承認比喻精當,邏輯清楚,很難辯駁,而且聯系今天的社會現實,我們即使多了近百年的經驗和智慧,也不得不承認這番話基本是正確的,今天國學熱一再重現,孔子學院全球開花,甚至領導人還提出「以德治國」的理念,總不能說都是歷史倒退的表現吧。因此,影片中陳獨秀也評價「雖是詭辯,但也難掩其才華」。
然後影片中的胡適先生就站起來與之論辯,原以為才高八斗的適之先生要三言兩語揭示其「詭辯」之所在,給學生黃鍾大呂堂堂之音,可結果,唉。
請先看胡適先生的言論。「文化總該革新的,因為時間總在前進。有人講文言文文雅古樸,白話文粗鄙不文。我們說科舉誤國,誤在八股。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學,便不堪實務,不會做事,只會考試。我們的國家急需實務人才,腳踏實地,強健國力。」
通篇觀點眾多,思路不斷跳躍,從文化革新到文言白話,再到科舉八股,最後談實務人才。除了第一句說因為時間前行,因而文化也當革新,好歹有點因果邏輯之外,通篇基本沒有分析只有口號,而且很多話跟辜鴻銘先前的論題毫無關聯。尤其是批判八股那段,指責不通新學只會八股的人「不會做事,只會考試」,話倒是不錯,不過倒更像在批評我們當下絕大多數大學專業的學生現狀,最後文章落筆「腳踏實地,強健國力」,固然振聾發聵,但似乎不是在談論新文化舊文化問題,而是在對影片中台上台下的老師學生做自我批評——我們有空在這坐而論道,不如早點腳踏實地做點實事,此之謂「少談點主義多研究些問題」?
後面一段,針對漂亮女學生關於文言和白話的問題,吳彥祖飾演的胡適,的確明星范十足,優雅俊美風流倜儻,但作為學者來看,學養似乎就差好大一節了。影片中的女學生認為文言比白話更簡潔,並舉了「無能為力」一詞為例。老實講,在已經普及白話文的今天來看,這個女學生的觀點基本沒什麼問題,文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的確比白話更言簡意賅,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女學生的話有瑕疵或者漏洞的話,應該在於她舉的例子,「無能為力」實為成語,而語言中是否運用成語,其實並不是文言和白話的分歧或者說核心分歧,因為文言中固然成語良多,白話文中也可以大量使用成語。結果,影片中的胡適先生,不但沒指出這一問題,卻要非要為一展口才而顛倒黑白,硬說白話其實比文言更簡潔,並充滿小聰明地說,同樣的意思白話只要三個字就夠了,那就是——幹不了。這番言辭居然還引起一陣掌聲和女學生的愛慕崇拜,實在讓人困惑。其一,「幹不了」能替代「無能為力」的全部意思嗎?比如,我們說,現在社會風氣不正,看著社會上很多不和諧的行為,雖然明知道不好,但除了發發牢騷外,真的是無能為力。請問,這里可以換成「幹不了」嗎?恐怕有些為難吧。「無能為力」,意指不能施展力量。不能者,常常有兩層含義,一是無力而不能,二是有力然也不能。「幹不了」只能表達第一層意義,第二層意思就真的無能為力了。
更要命的是,還是這位英俊帥氣的胡適先生,在大貶語言中的成語作用之後,在後面的情節中自己反而大量使用,比如「亦步亦趨」「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無濟於事」等等成語,如此出爾反爾,大打自己耳光,實在讓人尷尬。
憑心而論,編劇在寫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這些新文化干將的台詞時,一定也是煞費苦心,大感為難,並非他們的思維多麼高深難以復制,而是當時這些文化干將大才們的很多觀點很多言論,以今天的眼光客觀來看,其實是大可商榷,甚至是有失偏頗的。當然,原因並不在於我們今天多麼有高明,而當年的陳獨秀、胡適等水平不夠,關鍵在於魯迅先生關於開窗戶和拆牆的理論,也即是矯枉者必過其正,否則根本糾正不過來,因此,魯迅先生打過這個比方,說你要在牆上開個窗戶,所有人都反對,你也開不成,但如果你說要把牆全拆了,大家嚇一跳,經過商討,牆是不讓你拆的,但可以開個窗戶,因此,在中國,你要開窗戶就一定要說成拆牆,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來,當時的新文化干將的很多言論和觀點,今天看來的偏頗,其實很多並不是他們水平的問題,很多是有意為之的結果,目的在於可以在當時的中國開一個窗戶,批判文言是如此,批判孔學也是如此,但今天我們通過影片反映當時的情景,來表現他們的積極正面和進步,似乎在選擇言論觀點時要更加註意取捨,少選擇一些本來就過激的言辭,避免適得其反,褒獎變貶低,讓我們今天看這些原本應該出色進步的人士時,反而為這些台詞而尷尬,懷疑,甚至哭笑不得。
5. 八百字的《建黨偉業》讀後感
《建黨偉業》觀後感
初次觀看建黨偉業之時,我不禁感嘆其巨星之多,情節之緊湊,出場人物之多,涉及事件之多。如此之多的內容在短短的90分鍾之內呈現出來,的確令人目不暇接!
《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裡發生了許多值得大書特書,使國人永遠銘記的事情,涌現了許多名留青史的風雲人物,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勛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文字成立、、、這些國人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的歷史事件,曾使我們憤怒過,哀痛過,無奈過,彷徨過,興奮過,期待過……而今仍在我們的腦海里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便是真實再現了那段風雲變幻、令人可歌可泣、中華名族在苦難中抗爭奮斗並逐漸進步的歷史。
影片中的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當一個舉著血書「冤」字的女大學生跪在總統府前情願,回答軍警為什麼不到檢察廳喊冤時,她含淚說:「冤情太深,檢察廳接不了我的狀子。」之後痛呼:「我是為四萬萬同胞喊冤啊!」這一聲猶如千鈞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那一瞬,淚水充滿我的眼眶。
看完整部電影,我感慨良多。被那個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的時代所震撼,被那群心系國家情牽百姓的先驅所感動,被那種為國獻身死而後已的精神折服。作為21世紀的青年,我感到汗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過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年輕的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等同志堅定不移的高舉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浩浩盪盪的展開了就過塗村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僅是緬懷前輩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黨和祖國人民的重託,重塑這東方巨龍的雄姿。我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何等偉大、何等光榮、何等艱巨啊!青年朋友們,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主人,我們是成長中的一代,是改革中的一代,是開創未來的一代,新世紀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床照和奮斗!努力吧!新世紀的寵兒,把我們的青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切都奉獻給黨,奉獻給我們的祖國!用我們的切實行動,燃燒烈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