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國演義》的觀後感
1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
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2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3
三國,我現在還沒看多少,諸葛亮還沒出來呢,我才看到第34回,徐庶36回才向劉備推薦孔明,玄德36回才三顧茅廬。我盼的好慘。
我才看到第34回,就已經死了不少人了,例如:袁紹、董卓、呂布、孫堅、孫策、典韋等等。「劇情發生的很離譜」。機關算盡、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老奸巨猾、義薄雲天……用這些詞彙來形容三國中的人物最貼切不過了。
我還沒看完,我覺得以後都沒機會看了!我現在還是不會有太大的感想,但是這些天來看的挺憋氣的!!很氣憤。但是有些地方我倒是覺得挺有意思的!
本來事情發生的就很奇妙了,再加上羅貫中的誇張的寫法,哈哈,挺搞笑的!我現在才知道那些網民們為什麼會去惡搞三國!
就先說人物的長相吧,張飛的圓環眼就已經很奇特了,再看關羽,面如重棗、丹鳳眼、卧蠶眉、3尺長的胡須,更變態的是他沒事還用布裹著,我真的想像不出他的胡須是什麼樣子的!這些都不算什麼!長的最可恨的是劉備,雙手過膝、兩耳垂肩,怪不得會被呂布罵為「大耳兒」!也有長的很好看的,像呂布、曹操,都是一表人才、威風凜凜的。至於說孫權,長的比較帥,但是也夠有個性的了:紫發、碧眼。愁人!據說諸葛亮長的很帥,可惜咱沒見過,我還沒有看到書上是如何描寫他的,我只知道他總是那把扇子,無論冬夏。記得看電影《老鼠愛上貓》的時候,有一個片段:大雪紛飛的清晨,包拯、公孫策和展昭三個人進宮面聖,公孫策手裡就持有一把蒲葵扇,包拯問他,這么冷的天還拿扇子干什麼?公孫策回答說:「擋風!」……哈哈,這句話,這么些年了,我記憶猶新!~
不光說他們的外貌特徵了吧!有某某人的行為舉止那是相當的特別!董國舅受詔的時候,在他們家聚集了很多的官人商議如何滅曹,有一位仁兄(不好意思,我忘記他叫什麼名字了),聽完皇上的詔書之後,竟然氣的把嘴唇都要出血了!咬牙切齒就已經可以了,居然把嘴唇咬破!他還算理智的沒氣昏過去,還好咬的是嘴唇不是舌頭;再說夏侯將軍,跟人家在戰場上火拚的時候,被對方射中了左眼,但還是繼續與敵人死戰!將箭拔出,結果用力過猛,把眼球都拔出來了,當時人家夏侯將軍就說了,這是父母給的呀!不能扔呀!就把眼球放到嘴裡含著!我更加想像不到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劉備,先從呂布,後事曹操,又投袁紹,最後又依附劉表!人家都視你為上賓,你干嗎左投又竄的?嗨!也許人家也是狼子野心吧!
至於人家的機智、勇猛與忠義,這是無人能及的,更不用我來評說了
人說「看三國落淚,替古人擔憂」啊!
我倒是沒有哭,只是很氣憤……
4
《三國演義》觀後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長河中,《三國演義》是最璀璨的名珠一,列為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它是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
讀完《三國演義》我最大的感受是裡面的一些情節被作者描寫得很生動,原本分分合合的情結,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彷彿三國時期那洶涌澎湃的戰爭景象,在此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初讀完《三國演義》心中留下的是一種震撼,震撼戰國時期諸葛亮的機智勇敢;張飛的勇猛善戰;關羽的赤膽忠心;孫權的深謀遠慮;董卓的殘暴兇狠;劉備的仁愛親民以及曹操的雄才大略,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國在羅貫中筆下我認為更是一個風雲變幻、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坂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但每當我們為這些情節拍手叫絕、沉醉於其中時,三國又給我們帶來很多疑問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又開起了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去研究這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我們同樣看到戰爭給社會和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創傷和痛苦,「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我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我們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祥和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5
看了兩遍《三國演義》,讓我看到了一場場腥風血雨的戰爭;視死如歸的忠士;智慧與陰險狡詐的對抗;正義與邪惡的斗爭……
故事起因是這樣的:由於漢朝末年,皇政腐敗,賊群四起,那時有兄弟三人:張角、張寶、張梁,四處招兵、組建軍隊,又名「黃巾黨」(也稱「黃巾軍」),朝廷急招兵,貼上黃榜,這時引出三人:劉備、關羽、張飛。(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桃園三結義」)故事就從這開始了……
看著這本書,有一些人物我十分敬佩:知道諸葛亮吧。(我是他的「粉絲」哦)在赤壁大戰里,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把他「K」(就是殺了)了,就叫他在三天之內十萬支箭。只到第三天,江邊起了大霧,諸葛亮吩咐把稻草放在船上,向曹操寨邊行駛。曹操恐孫權突襲,便命令弓箭手向江上射去。諸葛亮邊叫船駛回寨,大叫:「謝丞相箭!」曹操懊悔不已。每隻船有五、六千萬支箭,一共有十萬多隻。周瑜目瞪口呆。
長板的戰我想各位都知道吧,在這里有一位了不起的主角:趙雲!(原本是公孫瓚的手下,公孫瓚死後,便投靠劉備,智勇雙全。)他為了救劉備的兒子劉禪,與曹兵大戰,一連殺了曹操五十幾名良將。(先說明一下,只有他一個人,酷!)所以他是「五虎大將」之一。
最恐怖的因該屬於張飛了。長板的戰,曹操領兵殺到長板橋。橋上只有張飛一人。突然,張飛使出「獅吼功」,嚇得曹兵人仰馬翻,其中還有一名大將被嚇死了。也是「五虎大將」之一。
書上還記載:西涼軍太守馬騰被曹操殺害,馬騰的兒子馬超(後來投靠劉備,武功高強,也是「五虎大將」之一)為了報仇,起兵找曹操算帳,給曹操下戰書,曹操於是派許楮對戰,打了平手。許楮,乃曹操的虎衛隊,(典韋也是,但早在宛城喪命)武功高強,人稱「虎痴」。
合肥的戰,孫權中計,被張遼(原是呂布的手下,呂布死後,投靠曹操)困在核心,突然一彪軍沖殺下來,救了孫權:原來是周泰救了孫權。
我最憎恨的是劉禪。不理政事,只會貪圖享樂,不是他,諸葛亮就不會被他害死了;不是他,蜀國也不會滅亡了(要看這本書,我奉勸一句:最好不要看後面幾章:劉備死後是比較不好看的。諸葛亮死後更難看!)
《三國演義》,使我看到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慈;關羽的仗義、為人;張飛的驍勇;趙雲的威武;曹操的陰險狡詐;許楮、典韋的威風;孫權的勢力;周泰的忠心;馬超的武力;張遼的計謀;呂布的忘恩負義;董卓的野心……
② 讀三國演義並觀看影片,寫一篇1000字讀後感
再看三國——《三國演義》讀後感《三國演義》早在幾年前就作為央視的一部宏篇巨作被搬上熒幕。劇中那一幕幕精彩的場面至今仍使人記憶猶新。可電視劇華竟是「時間的藝術」,稍縱即逝,形象是更生動了,卻少了思考回味餘地。於是我東找西借,好容易弄來了一本原著,且算是重溫一下那段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一時多少豪傑。「三國」作為一段歷史經過世代流傳,更多地被賦予了傳奇的色彩。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年代,英雄的豪氣和謀士的膽略作為那個年代的主題,得到了濃墨重彩般的刻畫與描寫。各政治集團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更是屢見不鮮。
看古今英雄,在中國漫長的古代軍事史上,有兩個最光輝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這兩個時期都是諸侯割據,天下大亂的時代。在那場三國鼎立的戰爭角逐中,風起雲涌,涌現出一大批能軍治國的人才,亂世奸雄曹操、料事如神、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關雲長等,都是風雲際遇,大顯水滸傳讀後感3000字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史跡。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相互斗爭為主要題材,將三國歷史、雜記、遺聞軼事、野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等豐富資料,經熔合裁剪、重新創造,撰成了規模宏大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這本奇書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生動的再現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吳亡為止整整一個世紀(184~28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作品構思之雄偉、活動場面之廣闊、人物形象之鮮明、藝術水準之高、在世界古典小說中均無以倫比。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芥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是何等的豪情,又是何等的愜意。讀三國,研究三國可謂受益良多。三國可以治國,可以明世,可以修身,可以知兵法,可以知仁義,可以經商,可以體道,可以學詩作賦,可以善辯,可以明歷史之潮流…………一部三國,可謂囊括萬千,精義深奧…………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三國演義讀後感結尾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水滸傳讀後感範文」,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③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
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2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3
三國,我現在還沒看多少,諸葛亮還沒出來呢,我才看到第34回,徐庶36回才向劉備推薦孔明,玄德36回才三顧茅廬。我盼的好慘。
我才看到第34回,就已經死了不少人了,例如:袁紹、董卓、呂布、孫堅、孫策、典韋等等。「劇情發生的很離譜」。機關算盡、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老奸巨猾、義薄雲天……用這些詞彙來形容三國中的人物最貼切不過了。
我還沒看完,我覺得以後都沒機會看了!我現在還是不會有太大的感想,但是這些天來看的挺憋氣的!!很氣憤。但是有些地方我倒是覺得挺有意思的!
本來事情發生的就很奇妙了,再加上羅貫中的誇張的寫法,哈哈,挺搞笑的!我現在才知道那些網民們為什麼會去惡搞三國!
就先說人物的長相吧,張飛的圓環眼就已經很奇特了,再看關羽,面如重棗、丹鳳眼、卧蠶眉、3尺長的胡須,更變態的是他沒事還用布裹著,我真的想像不出他的胡須是什麼樣子的!這些都不算什麼!長的最可恨的是劉備,雙手過膝、兩耳垂肩,怪不得會被呂布罵為「大耳兒」!也有長的很好看的,像呂布、曹操,都是一表人才、威風凜凜的。至於說孫權,長的比較帥,但是也夠有個性的了:紫發、碧眼。愁人!據說諸葛亮長的很帥,可惜咱沒見過,我還沒有看到書上是如何描寫他的,我只知道他總是那把扇子,無論冬夏。記得看電影《老鼠愛上貓》的時候,有一個片段:大雪紛飛的清晨,包拯、公孫策和展昭三個人進宮面聖,公孫策手裡就持有一把蒲葵扇,包拯問他,這么冷的天還拿扇子干什麼?公孫策回答說:「擋風!」……哈哈,這句話,這么些年了,我記憶猶新!~
不光說他們的外貌特徵了吧!有某某人的行為舉止那是相當的特別!董國舅受詔的時候,在他們家聚集了很多的官人商議如何滅曹,有一位仁兄(不好意思,我忘記他叫什麼名字了),聽完皇上的詔書之後,竟然氣的把嘴唇都要出血了!咬牙切齒就已經可以了,居然把嘴唇咬破!他還算理智的沒氣昏過去,還好咬的是嘴唇不是舌頭;再說夏侯將軍,跟人家在戰場上火拚的時候,被對方射中了左眼,但還是繼續與敵人死戰!將箭拔出,結果用力過猛,把眼球都拔出來了,當時人家夏侯將軍就說了,這是父母給的呀!不能扔呀!就把眼球放到嘴裡含著!我更加想像不到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劉備,先從呂布,後事曹操,又投袁紹,最後又依附劉表!人家都視你為上賓,你干嗎左投又竄的?嗨!也許人家也是狼子野心吧!
至於人家的機智、勇猛與忠義,這是無人能及的,更不用我來評說了
人說「看三國落淚,替古人擔憂」啊!
我倒是沒有哭,只是很氣憤……
4
《三國演義》觀後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長河中,《三國演義》是最璀璨的名珠一,列為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它是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
讀完《三國演義》我最大的感受是裡面的一些情節被作者描寫得很生動,原本分分合合的情結,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彷彿三國時期那洶涌澎湃的戰爭景象,在此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初讀完《三國演義》心中留下的是一種震撼,震撼戰國時期諸葛亮的機智勇敢;張飛的勇猛善戰;關羽的赤膽忠心;孫權的深謀遠慮;董卓的殘暴兇狠;劉備的仁愛親民以及曹操的雄才大略,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國在羅貫中筆下我認為更是一個風雲變幻、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坂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但每當我們為這些情節拍手叫絕、沉醉於其中時,三國又給我們帶來很多疑問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又開起了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去研究這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我們同樣看到戰爭給社會和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創傷和痛苦,「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我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我們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祥和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5
看了兩遍《三國演義》,讓我看到了一場場腥風血雨的戰爭;視死如歸的忠士;智慧與陰險狡詐的對抗;正義與邪惡的斗爭……
故事起因是這樣的:由於漢朝末年,皇政腐敗,賊群四起,那時有兄弟三人:張角、張寶、張梁,四處招兵、組建軍隊,又名「黃巾黨」(也稱「黃巾軍」),朝廷急招兵,貼上黃榜,這時引出三人:劉備、關羽、張飛。(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桃園三結義」)故事就從這開始了……
看著這本書,有一些人物我十分敬佩:知道諸葛亮吧。(我是他的「粉絲」哦)在赤壁大戰里,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把他「K」(就是殺了)了,就叫他在三天之內十萬支箭。只到第三天,江邊起了大霧,諸葛亮吩咐把稻草放在船上,向曹操寨邊行駛。曹操恐孫權突襲,便命令弓箭手向江上射去。諸葛亮邊叫船駛回寨,大叫:「謝丞相箭!」曹操懊悔不已。每隻船有五、六千萬支箭,一共有十萬多隻。周瑜目瞪口呆。
長板的戰我想各位都知道吧,在這里有一位了不起的主角:趙雲!(原本是公孫瓚的手下,公孫瓚死後,便投靠劉備,智勇雙全。)他為了救劉備的兒子劉禪,與曹兵大戰,一連殺了曹操五十幾名良將。(先說明一下,只有他一個人,酷!)所以他是「五虎大將」之一。
最恐怖的因該屬於張飛了。長板的戰,曹操領兵殺到長板橋。橋上只有張飛一人。突然,張飛使出「獅吼功」,嚇得曹兵人仰馬翻,其中還有一名大將被嚇死了。也是「五虎大將」之一。
書上還記載:西涼軍太守馬騰被曹操殺害,馬騰的兒子馬超(後來投靠劉備,武功高強,也是「五虎大將」之一)為了報仇,起兵找曹操算帳,給曹操下戰書,曹操於是派許楮對戰,打了平手。許楮,乃曹操的虎衛隊,(典韋也是,但早在宛城喪命)武功高強,人稱「虎痴」。
合肥的戰,孫權中計,被張遼(原是呂布的手下,呂布死後,投靠曹操)困在核心,突然一彪軍沖殺下來,救了孫權:原來是周泰救了孫權。
我最憎恨的是劉禪。不理政事,只會貪圖享樂,不是他,諸葛亮就不會被他害死了;不是他,蜀國也不會滅亡了(要看這本書,我奉勸一句:最好不要看後面幾章:劉備死後是比較不好看的。諸葛亮死後更難看!)
《三國演義》,使我看到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慈;關羽的仗義、為人;張飛的驍勇;趙雲的威武;曹操的陰險狡詐;許楮、典韋的威風;孫權的勢力;周泰的忠心;馬超的武力;張遼的計謀;呂布的忘恩負義;董卓的野心……
④ 三國演義觀後感,急,謝謝
1.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2.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
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齣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彩圖本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連看了三遍,還覺得不過癮.現在,你只要任意指出書中的一幅插圖,我就能馬上說出這是描寫哪一場戰爭的或是描寫哪個英雄人物的.
這本書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雖然周瑜和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足智多謀,但是,他心胸狹窄,處處為難諸葛亮,想盡辦法加害於他.竟然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枝箭,還要他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就按軍法處置.而諸葛亮卻以國家大事為重,顧全大局,從容應對,既巧妙地避開了周瑜的無端加害,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充滿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三(4)班 孫澤宇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最後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不是雄.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了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3.1000字的: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5.html
800字的: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6.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草船借箭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0.html
《三國演義》人物讀後感之為魏延鳴不平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8.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三顧茅廬」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1.html
4.看完電影《赤壁》之後,我又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是詭詐狡猾的,劉備是謙遜低調的,孔明是聰明謹慎的,周瑜則有勇有謀但心胸狹窄。總之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有揣摩的決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劉備。他受將臣、百姓之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出山。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子龍大將一人抱著阿斗殺出長坂坡曹兵的圍追堵截,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最忠義的是關羽。他過關斬將殺敵無數,沒有不懼雲長之人。百姓的家裡懸掛著他的畫像,魏國兵將見了竟毛骨悚然,威震四海,名傳八方,連曹操都無比敬重這位將軍。如此有能力之人始終銘記桃園三結義時對劉備許下的忠心,因失劉備音訊而保護二位嫂夫人屈住與曹操帳下,依舊堅持約法三章一心向漢。呂布是有勇無謀,而關羽則是有勇有謀。孫劉聯合抗曹時,周瑜不懷好心假意邀請劉備赴帳,實際上是想在酒席上布置埋伏殺害劉備。諸葛亮聽後著急了,恐主公性命難保,但一聽有關羽護駕,便如釋重負放了一百二十個心。由此可見關羽為人謹慎,很有頭腦,料到周瑜居心叵測所以堅持護駕。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劉備若沒有了諸葛亮,如何識破吳、魏之奸計?又如何運用各種各樣的妙計令敵軍身陷重圍?嘔心瀝血的忠臣不如足智多謀的忠臣,而足智多謀的忠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忠臣。諸葛亮,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點於一身,鐵齒鋼牙,舌戰群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功蓋千秋!敢問誰不喜歡這個祭東風,氣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華容道,識破魏延反骨的諸葛亮呢?
5.1----------------讀<三國演義>有感》
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過相信權威,不要被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所蒙騙,有時該好好重思一下某些問題。
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
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3----------------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此書中也有不少的戰役,其中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戰役,也是小說的最精彩的戰役,戰線長,場面大,也最為突現作者藝術功力的筆墨,你們看了我的讀後感後可以將此書好好閱讀一下哦,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哦,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4-------------《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6.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回答完畢,謝謝。
⑤ 三國演義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⑥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1.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2.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
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齣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彩圖本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連看了三遍,還覺得不過癮.現在,你只要任意指出書中的一幅插圖,我就能馬上說出這是描寫哪一場戰爭的或是描寫哪個英雄人物的.
這本書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雖然周瑜和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足智多謀,但是,他心胸狹窄,處處為難諸葛亮,想盡辦法加害於他.竟然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枝箭,還要他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就按軍法處置.而諸葛亮卻以國家大事為重,顧全大局,從容應對,既巧妙地避開了周瑜的無端加害,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充滿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三(4)班 孫澤宇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最後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不是雄.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了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3.1000字的: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5.html
800字的: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6.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草船借箭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0.html
《三國演義》人物讀後感之為魏延鳴不平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8.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三顧茅廬」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1.html
4.看完電影《赤壁》之後,我又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是詭詐狡猾的,劉備是謙遜低調的,孔明是聰明謹慎的,周瑜則有勇有謀但心胸狹窄。總之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有揣摩的決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劉備。他受將臣、百姓之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出山。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子龍大將一人抱著阿斗殺出長坂坡曹兵的圍追堵截,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最忠義的是關羽。他過關斬將殺敵無數,沒有不懼雲長之人。百姓的家裡懸掛著他的畫像,魏國兵將見了竟毛骨悚然,威震四海,名傳八方,連曹操都無比敬重這位將軍。如此有能力之人始終銘記桃園三結義時對劉備許下的忠心,因失劉備音訊而保護二位嫂夫人屈住與曹操帳下,依舊堅持約法三章一心向漢。呂布是有勇無謀,而關羽則是有勇有謀。孫劉聯合抗曹時,周瑜不懷好心假意邀請劉備赴帳,實際上是想在酒席上布置埋伏殺害劉備。諸葛亮聽後著急了,恐主公性命難保,但一聽有關羽護駕,便如釋重負放了一百二十個心。由此可見關羽為人謹慎,很有頭腦,料到周瑜居心叵測所以堅持護駕。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劉備若沒有了諸葛亮,如何識破吳、魏之奸計?又如何運用各種各樣的妙計令敵軍身陷重圍?嘔心瀝血的忠臣不如足智多謀的忠臣,而足智多謀的忠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忠臣。諸葛亮,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點於一身,鐵齒鋼牙,舌戰群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功蓋千秋!敢問誰不喜歡這個祭東風,氣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華容道,識破魏延反骨的諸葛亮呢?
5.1----------------讀<三國演義>有感》
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過相信權威,不要被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所蒙騙,有時該好好重思一下某些問題。
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
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3----------------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此書中也有不少的戰役,其中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戰役,也是小說的最精彩的戰役,戰線長,場面大,也最為突現作者藝術功力的筆墨,你們看了我的讀後感後可以將此書好好閱讀一下哦,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哦,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4-------------《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6.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回答完畢,謝謝。
⑦ 電影三國演義觀後感
今日看完
《三國演義》電影共84集,頗有所感。該劇從拍攝水平來看是近年來國內歷史劇中少有的佳作,我以為無人能出其右,好就好在,劇本忠於原作,幾無改動,看劇
如讀原著。好就好在,劇中歷史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很多主角都是國內演藝水平高超的大家擔當,演員陣容無與倫比,觀賞性甚高。
《三國演義》是我國婦孺皆知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代軍事與智謀集大成的好書,甚至有人說不習軍事的毛澤東之所以天生指揮才能,也得益於此書。今我觀此劇,又勝於當初看原著,其時尚小,很多地方不得其解,今番體會有下:
一,謀略是戰鬥力,生產力要素。此劇充斥謀略的博弈,多算者勝,善算者勝,早謀者勝,快謀者勝;反之不能謀者,寡謀
者,晚謀者必敗。由此觀之,智謀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戰鬥力的要素。即便是現代信息化戰爭,總是離不開兩軍主帥智謀的博弈,誰在謀略上高明誰就
能在戰爭中贏取主動,反之則被動。運用於發展經濟和國家建設亦然,商場如戰場同樣是謀略者的用武之地,故謀略也是生產力之要素。
二、成大事者須意志堅定,胸懷天下。如孫策所雲,劉表等胸無大志者,必為他人所制。劉備,孫策原本無立身之所,因其
有志於天下,故能成就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業績。曹操一生多坎坷,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曾有謀殺董卓之敗而被通緝之窘,也有兵敗赤壁幾為關羽所擒之險,還有被
張綉夜襲幾乎喪命之狼狽,甚至有被馬超追趕割須斷袍之丑聞,但曹本人毅力非凡,樂觀向前,尤其在兵敗赤壁之時尚能「三笑」,此其所以成大事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人心向背是成就霸業的根基。「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民心向來不是從天而降的,善於收買民心者往往以作秀的方式主動達到輿論利我之目的,曹操如是,劉備之動輒以淚洗面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仍在曹休被刺死後痛哭不已,披麻帶孝,並將兇手繩之以法,此皆平民憤收民心也。韓非子所言「法、術、勢」,民心者向已則為已勢,反之則為害。以天下為公之形達最大之私利者實為操弄民心之能者,觀歷史風雲人物,莫不如此。
四、被神化的孔明其實有諸多敗筆。孔明最大的功績在於對劉備三分天下的企劃貢獻,晚年六齣祁山得不償失,有人在成都武候祠前擬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已是非常委婉的批評了。《三國演義》帶有極大的神化色彩來描寫這一歷史人物,使之累累未卜先知,神鬼莫測。但我們不禁要問,神機妙算的諸葛為什麼就沒有算出馬謖要失街亭,以至要走「空城計」這一步險棋。孔明的錦囊妙計為何終究阻止不了蜀漢的滅亡。諸葛事必躬親,「營中罰二十以上的案宗都要親自審閱」,可謂積勞成疾,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年不過五十四,便帶著「克復中原,復興漢室」壯
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世,不禁讓人為之扼腕嘆惜。然而這一切,與諸葛在任人上不能唯才是舉,在處理具體事務上不能放手他人是密不可分的。就以魏延為例,其實
魏曾提議從小路突襲長安未嘗不是好計,但諸葛向來以有色眼鏡視之,謂其腦後有反骨,致魏累受冷落,實為諸葛之不能容人也。事實上有史料證明劉備死後諸葛所
用皆為從荊州所帶人脈,蜀國本土人士基本不得為用。諸葛總以為高人一等,籌劃戰爭多以「錦囊妙計」視
人,須知戰場環境瞬息萬變,豈是幾個錦囊就能預測得了的,作為作戰指揮之大忌者就是指揮員統得過死,具體實施人員無靈活機動性,而且如此久之部屬滋生惰性
必有嚴重依賴性,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往往束手無策。竊以為孔明之才智不及以及劉阿斗之不可扶持乃是三國博弈蜀先滅最後三分歸晉的主因。
⑧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的電影觀後感
這部赤壁已經不是《三國演義》里的原汁原味的赤壁之戰了,已在原有名著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恐怕要數周郎這個人物了吧。
在《赤壁》中,周郎風度翩翩,豁達大度,精通音律。在裡面,周瑜與諸葛亮是音樂上的知音、戰場上的盟友,再不是小說中那個雞腸小肚,嫉賢妒能的周公謹啦!他和諸葛亮一同品茗茶、彈古琴,還為小喬接生過一匹小馬,兩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電影把計除蔡瑁、草船借箭兩個故事自然地銜接在一起,上演了一出箭鋒上的友誼大戲。在這里,是蔡瑁、張允自己去江上射的箭,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諸葛亮借夠了十萬只箭之後,卻故意放走了一條插滿箭的船,使曹操疑上加疑,而錯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而諸葛亮因此借不夠十萬只箭,本來周瑜可以殺了他,但他卻暗中添了六百隻箭,建立了這段交情。記得福建曾經有一道高考話題作文,是關於「假如諸葛亮借不夠十萬只箭」。我猜大概編劇本的人就是借鑒了這道作文題目了吧。
《赤壁》里少了龐統獻連環計的情節,連鎖戰船是精通水戰的蔡瑁設計出來的;少了周瑜夜探曹軍水寨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大膽潛入敵營,刺探軍情,繪制曹營紮寨地形圖;少了周瑜設鴻門宴宴請劉備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和劉備的一段難忘的經歷;此外,還多了甘興部下偷牛的事件,周瑜知道後暗中創造機會讓他們改過自新。
除此之外,電影還特別增加了幾個情節。
第一,曹軍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曹操將得病死的士兵送到江南岸,讓孫劉聯軍染病。此時,周瑜還借機安排了劉備的離去,盟軍的瓦解,令曹操輕敵致敗。
第二,電影中沒有黃蓋詐降的情節,卻有了小喬因為沒有欠東風,單船過江去找曹操,兩人一起閑聊以前舊事,還一同品茶(可惜曹操不懂得品嘗)。小喬之意本來是希望曹操能為她而放棄殺戮,可是,兩人品茶卻因此使東吳得到了一個火攻曹軍水寨的絕好機會。如果東風沒有來,周瑜沒能夠打敗曹操的話,那麼小喬將再也不會回到周郎身邊。這也正好符合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安排也符合情節安排。
第三,赤壁之戰的最後結局卻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在戰場上相遇,兵戎相見。三國的各位主要人物都在這里碰面了。最後不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而是周瑜他們放走的。這果然是一次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
《赤壁》雖然有些不合史實,有些誇張,卻也合情合理,十分巧妙。裡面的戰斗場面果然精彩,驚險刺激。《赤壁》比以前《三國》的戰爭場面要來得精彩些。周瑜集中了兵力正面攻擊曹營,先讓黃蓋的草船火燒曹軍戰船,攻入曹營,接下來還要費很大勁攻打曹軍旱寨。另外,劉、關、張和趙雲配合吳軍攻擊曹軍側翼。果真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讓我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反傳統的影視套餐。
總而言之,這算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電影《赤壁》觀後感
前天晚上去看了看《赤壁》,基本的感想是很好玩,不管是台詞,還是情節,都有不少有趣之處,下面謹就所記得的部分,列舉一二:
1.影片開頭是曹操南征,趙雲救阿斗,沒有提到這是長阪坡,後面交代說,這是新野撤退。在歷史上,劉備率領的是襄陽十萬多百姓撤退,因為行走緩慢,在當陽被曹操五千騎兵追上,一萬多士卒被騎兵打垮,不得不拋棄十多萬百姓,率領幾十騎向漢津逃竄。幸得關羽船隊在漢水接應,才揀得一條性命。長阪坡一役,劉備損失慘重,不但一萬多步騎血本無歸,連自己的兩個女兒都死在亂軍中,如此慘烈的情節,電影中毫無表現,實在可惜。影片中說劉備竟然率領十多萬百姓安全撤離,讓人大跌眼鏡。
2.曹操和周瑜在赤壁相持,竟然派步騎繞到周瑜後面去跟他打陸地戰,這情節有些不可思議。赤壁兩岸交通應當不便,如果是平原廣隰,能繞過去打陸地戰,曹操早該想到。以曹兵陸地戰軍力之強,周瑜的數萬水兵,轉瞬就會被擊潰,還打什麼水戰?如果曹兵在赤壁和周瑜遭遇,他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隊上溯,在遠一點的地方渡江,從陸地夾攻周瑜,而歷史上曹操竟然沒這么做,說明陸上攻擊周瑜軍隊後背完全不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很難繞攻,往往一城就可以堵住軍隊去路,要前進,非攻拔此城不可。
3.此場陸戰,在電影中虛構一個八卦陣也不大現實,那種盾牌形成的陣勢,不過一人高,很容易被騎兵馬蹄沖散,又不是土垣石牆,哪有分割包圍敵兵的功效?曹兵的士卒手持圓盾,還搞個魚鱗陣,大概是模仿羅馬步兵,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出現過圓盾,況且羅馬魚鱗陣非常堅固,幾匹馬拉起一條繩子,繩子上串幾條狼牙棒似的東西就想摧毀魚鱗陣,似乎也有點小兒科。
4.諸葛亮去東吳勸降,魯肅竟然說周郎此刻就在赤壁練兵。要知道赤壁是當時孫劉聯兵沿長江上溯時,和曹兵偶然相遇的地方,周郎怎麼可能預先在赤壁練兵呢?電影畫面轉瞬又切換到諸葛亮在周瑜兵營的畫面,好像赤壁就在吳都城附近,也有點不大合理。
5.關羽、張飛、趙雲的打法,有點像武俠電影,一個人撞倒幾十個士卒,除非超人。連周瑜在中箭後,也拔掉胸前的羽箭,飛越而起,將箭插入對方大將的脖子,穿頸而過,似乎和歷史戰爭片有點不大諧調。而且,當時騎兵已經很發達,董卓和呂布都以騎射聞名,關羽也是策騎在亂軍之中斬顏良,為什麼電影里的幾個主將都喜歡下馬徒戰呢?況且周瑜以主將之尊,貿然上陣,未免冒險了些罷?
6.諸葛亮給小馬接生,周瑜說要給小馬取個荊楚風格的名字,小喬說,就叫萌萌罷。萌萌和荊楚有什麼關系?小喬寫字平安,說取為周郎兒子的名字,也有點傻,平安這樣的名字也太現代了,漢末的人絕不可能取這種渾名。趙薇被稱為郡主,那時候哪有郡主這種稱呼?郡主的稱呼最早起於唐代,還是用來指皇太子的女兒。
7.趙薇竟然會點穴這種功夫,大大加深了這部電影的武俠片屬性。本來這情節放在一般電影中也似乎無所謂,但在《赤壁》這種雙方甲士弩箭對射如雨的軍事片中,突然蹦出一個會點穴的女人上竄下跳,無論如何不能不讓人覺得滑稽,這使得影片的性質無所歸屬。
8.兩軍對峙的地方,完全不像長江。曹兵的船隊竟然不是沿江岸橫著一條線的排開,而是豎著形成縱深的列隊,列隊後才是陸地,試問哪有這么寬的江面?
9.關羽教孩子念《詩經》,似乎也不可能。漢代儒學發達,《詩經》有專門的博士講授,關羽未必懂。當時蒙童課本主要是《論語》和《孝經》,以及《急就篇》之類,不會用《詩經》講授。漢簡中士兵習字簡多是《急就篇》、詔書和算術書,似乎無五經。
10.張飛在大紙上練字,當時紙張製造並不發達,官府公文也大多用竹簡,電影中曹操給孫權的信都是竹簡(似乎過於節省),而張飛這個窮軍官竟然用紙練字,未免過於奢侈。
11.回光陣完全瞎扯,劉備哪有這么多財力去打制這樣的盾牌;就算有,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把它磨得像銅鏡一樣光;就算能磨光,哪能計算陽光角度計算得那麼好,反射陽光,讓對方騎兵受驚?
12.周瑜為了訓練孫權膽量,讓孫權一個人打老虎,而且不允許隨從幫助,這無異於謀殺,任何君主都會認為這是謀反,有點胡編亂造。
再就是台詞問題,半文半白,頗為失敗,就不用說了。從此片上集看,整部電影暫時還沒看到有靈魂,它想說什麼呢,歌頌劉關張的兄弟情,抨擊曹操的殘暴,敘述孫權的成長,贊揚周瑜的雄姿英發?似乎都不是,總之有點亂。另外,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天,江上寒冷刺骨,這種氣候對戰爭的影響也沒有表現。當然這無關緊要,但至少顯得不夠精緻。
當然,此片也有亮點,比如曹操船隊蔽江而下的時候,雖然做的特技不是很好,但也頗具震撼力。曹操在船上吟誦:「駕九龍九合諸侯」的時候,鏡頭迅速拉遠,俯拍船隊全景,也很不錯。影片中的服飾也還行,前額發兩邊中分,皆是西漢式,士兵紗帽也是西漢式,看陽陵俑便知,惟無赤幘。有的士卒護頸甲胄,一如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墓出土弩兵,也是西漢式。小喬穿的衣服則為戰國楚式,花紋都是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直裾衣的花紋,和東漢末年的服飾只怕有所區別,不過這個關系倒不是很大。東漢陶俑出土不如西漢那麼多,畫像磚發式不清晰,襲用西漢乃至戰國也是可以的。曹操給孫權的信,寫在竹簡上的字體,和出土漢簡很相似;小喬和張飛的字如同東漢碑刻,這些都是不錯的細節。
電影《赤壁》觀後感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絕唱,每每讀起總是沉浸久久回味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赤壁搬上銀幕一直想看看,吳大導演如何展現那種恢宏與滂沱,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公瑾/小喬的維美愛情,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還有感受詞人那種胸懷大志的淡定,區區幾句竟能將如此浩渺的歷史說盡,讓我感嘆讓我沉醉。
讀蘇大師的詞你感受不到時代的痕跡,所能體會的就是那種如史詩般的故事,永遠那樣吸引不變,看過了吳大師的作品,總的感覺是恢宏尚可,可細節上過於粗糙,曹操的赤壁之戰難道就是為了小喬,一個女人引起的戰爭,讓我無法相信一代梟雄的曹阿瞞竟然如此荒謬,年少的一次謀面竟然刻骨銘心不能忘懷,畫一小喬的像來久思(曹操在史書中的確有戰爭後霸佔敗方美女的情況,如,霸佔張綉之妻,可成王敗寇的過去,這樣的行為是對敵對方的一種羞辱,不能作為戰爭發起的理由),也許導演只是從藝術的角度來簡化戰爭的主題,可背離了歷史的電影藝術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呢?更尤甚的是吳導竟然用電影中的曹操說出了現代人的觀點「對美色的追求和賞鑒能讓人永葆青春活力」,呵呵,笑笑也罷,可還有更可笑的,一代屠夫張飛竟然也成了書法大師,在那煞有介事的書寫著興復漢室,關二爺也客串了老師,領著一群孩子朗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調皮的孩子對學習能做什麼的發問後,竟然提出了現代的觀點「讀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我想千年前的孩子們要是真如此,那我們豈不早實現了共產主義了呢。笑笑也罷(電影中的張飛竟然成了步將,甚至為了表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英雄,連那聞名遐邇的丈八蛇矛都不用了,咳,好差勁),本是電影藝術何必深究呢。
當今越來越多的電影似乎在逃避著什麼,要麼古裝,要麼神話,電影本身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難道現在的我們更喜歡的是逃避現實嗎,我看過電影《活著》《盲井》這些帶有深刻時代意義的影片往往被鴆殺了,可我更喜歡這種勇敢的自我剖析,敢於面對也許才敢於解決,奧運會也結束了,當我們的新聞媒體大肆宣傳海外如何如何高度贊揚我們的成功,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如同反思電影一樣反思一下我們的不足呢?
電影《赤壁》觀後感
今天去看了吳宇森的最新作品--赤壁,本不喜歡什麼所謂的國產大片,大概是讓黃金甲之流害的吧,今天也是沒抱什麼希望,可能同去的人比影片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吧,開玩笑啦,看到這都不許吃醋。
就和事先宣傳的一樣,這是一部十足的男人戲。
先拿它的演員來說,張豐毅的曹操最先登場,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張的眼神兇狠狡詐,很符合大眾心目中一貫的梟雄形象,還算出色的扮演了這個角色,不愧一個老牌演技派。接下來出場的是金城武演的諸葛亮,本來就很喜歡粱朝偉和金城武,喜歡他們的眼神,喜歡他們深沉的男人魅力,可說句實話開頭金城武的演技實在差強人意,讓我真是為他捏了一把汗,生怕他和林志玲小姐做伴,成為赤壁中的男花瓶,直到故事發展到後來,劉備孫權聯手後,他和梁朝偉一段又一段的對手戲時,一個運籌帷幄絕頂聰明的諸葛孔明才映入我的眼簾。我覺得金城武早晚有一天會和梁朝偉一樣,成為名副其實的影帝。接下來的劉備讓嚴重過氣的尤勇來演,其實是一招很高的棋,尤勇想當初也曾很輝煌過,扮演過很大氣的角色,但現在實在是嚴重的過氣,猛一看他出場,還真是象劉備,本應是個大氣的人物,但實則沒什麼真本事,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再說胡軍扮演的趙雲,一副鐵錚錚的硬漢形象還是很討巧,雖然少了想像中的騎著白馬的飄逸英俊,但還是很讓人喜歡的。當時就在想,如果李亞鵬先生肯掏錢贊助赤壁以換來扮演這個角色,是不是又會招來罵聲一片呢?胡軍能演好這個角色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演技的。接下來的粱朝偉扮演的周喻就無須多講了,因為說了也是廢話白說,因為粱朝偉就是一個演什麼成什麼的人。後面的關羽張飛魯肅孫權等就是一個個臉譜似的人物了,關羽耍的大刀,張飛的暴脾氣和震天的吼聲等等。
再來說說赤壁中的女人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一個以前風格的延續。趙薇的孫尚香延續了她的小燕子風格,一個調皮的假小子。林志玲延續了她的廣告風格,我的腦海一會兒蹦出的是潘婷洗發水,一會兒又是玉蘭油沐浴乳,因為都是頭發臉蛋和身體的展示,毫無演技可言。
赤壁電影中的大場面戲的確挺好看的,一些排兵布陣的場面和打鬥場面很吸引人,很有看頭。不過有些電腦特技的畫面難免製作的太過粗糙。
在看赤壁過程中,有些台詞難免使人笑場,比如多吃一點吧,此次東吳之行,路途遙遠(劉備舉著碗米飯遞給諸葛亮)。這匹馬出生在荊楚,就該有個荊楚的名字,我們叫它萌萌好么(周瑜摟著小喬溫柔的說)?編了(草鞋)很多年,習慣了(劉備一副業務熟練的樣子)。現在好好讀書,以後就有飯吃(關羽教小孩子讀詩經時說的)。慾望使人年輕(曹操)。還有什麼平安是福之類的軟廣告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我當時真擔心孫權嘴裡會蹦出一句我的地盤我做主。
電影《赤壁》觀後感
諸葛亮要去東吳,講了一大通理由後,劉備問他什麼時候動身,他說就今晚,劉備端起一碗飯說「那你多吃點吧」。
諸葛亮見孫權,當時想著該舌戰群儒了,應該很精彩,結果呢?短短幾句不輕不重的話就把這段經典一筆帶過了。同事說金城武第一眼看上孫權那個鏡頭,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忽然慢鏡頭拉過就瞟上了孫權了,然後倆眼就扎人家身上拔不出來了,當時她就覺著這諸葛亮看著勢頭是對孫權一見鍾情了,典型的瓊瑤劇里女主角一眼就相上男主角時的場景鏡頭運用嘛,而且表情動作和神態也一樣。
周瑜問諸葛亮「這么冷的天你還拿著扇子,不冷嗎」,諸葛亮回答「我要隨時保持冷靜」諸葛亮給周瑜的馬接生,周瑜問「這個你也懂」,答曰「略懂」,然後就是小喬要周瑜給剛出生的小馬起名字,周瑜說「就叫萌萌吧」,全場樂翻。晚上魯肅說起抗曹的事情,周瑜說「大喜的日子不談公事」。
有個鏡頭是演周瑜為小孩挖笛子眼,哈哈,同事可是吹笛高手,一看這鏡頭就找到了嚴重問題,當時就發表了她的專業演講:笛子音歪了,哪個音歪了你挖哪個孔就是了,而周瑜卻去挖氣孔管!不是沒事兒胡勒勒嘛!氣孔又不發音,就是個棒墜子穗子的地方。再有古時候的笛子哪兒還有笛頭啊,又沒裝飾牛角,何況那麼短的能不跑調嘛,就算是小G調的也不能那麼短啊,再說那裡是南方,都是曲笛,哪有那麼小個的笛子阿!又不是吹河北梆子呢!哈哈,看來我們的大導演真是該好好補補課。
有場張飛在八卦陣里跟敵人廝殺的場面,張飛一出場大家就鬨笑,整個一個金剛呀,赤手空拳,吼叫著就沖上來了。書中稱張飛是猛張飛,人家是粗中有細,可是這個張飛整個一個傻張飛。而且那個八卦陣也拍的有問題,雖然我不懂古時的陣法,但是怎麼也感覺那幫草兵太傻了,怎麼就沒頭沒腦的在場子里亂跑,旁邊就是敵人要不殺,就在那裡亂跑,跟走迷宮似的。
當諸葛亮請周瑜來他們安的營扎的寨里來引薦劉備,先是見子龍在跟戰士們練摔跤,然後看關羽在教小孩子們念:「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剛念完一小孩站起來問:我們連飯都吃不飽為什麼還讀書啊?關羽回答:你現在讀書,將來你才有飯吃!這話怎麼聽著怎麼耳熟。然後鏡頭一轉,張飛在寫毛筆字,周瑜拿起來看後竟然說「好字!」天啊,全場又笑場。然後當周瑜終於看到劉備的時候,劉備在忙著編草鞋。劉備說自己習慣編草鞋,關羽說大哥編的鞋很結實,我們的鞋破了都是大哥給我們編草鞋,穿他的草鞋能走很遠的路,鏡頭一轉,地上一堆草鞋……全場幾度笑場。
華佗在給曹操扎針,曹操看著自己畫的小喬的畫像,用同事的話說是淫笑著看著畫像,華佗提醒曹操不可慾望太多,否則會加重頭痛風,結果曹操猥瑣一笑,說到:難道你不知道慾望可以使人年輕嗎……。同事說看到華佗趴在曹操背上給他一邊看頭疼一邊說話的樣子,讓她就想到了那首「最浪漫的事」,倆人一起慢慢變老的感覺不過如此阿,感嘆,老夫老妻的神聖場景啊。
曹操發現一舞女長的很像小喬,寵幸三天,早上正趕華佗來給他治病,結果華佗面色凝重的站在門外偷窺,夏侯淳來了,偷窺後痛心疾首的感嘆「原來大哥打這場仗都是為了一個女人」,全場又爆笑,說「一個女人引發的戰爭」
趙薇扮演的孫尚香一出場大家就樂,整個一個小燕子。她讓孫權對著祖宗牌位笑一個,場內有觀眾配音說「來,給大爺笑一個」,哈哈。當她哥哥孫權為她和劉備說媒的時候她竟然說她哥哥「你從來都沒有尊重過我!」之後氣呼呼的走了,然後就是諸葛亮去安慰她,對她說你很有個性,又是爆笑,當兩個人站在那裡看著對面的曹營時,觀眾感嘆,看人倆多班配,怎麼沒讓孫尚香嫁給諸葛亮呀。
電影中那些女人的化妝都好難看,不論男女個個臉色黑黃,梁朝偉已經好老了,結果還老給特寫,有男士感嘆「他的臉上也不平呀」。林志玲是台灣公認的大美人,可是在片中沒覺得好看,鏡頭下給人的感覺就是骨瘦如柴,之記得高高的顴骨。最主要的是,怎麼都感覺吳宇森根本沒讀過三國似的。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事件沒一個演的,不知道從哪裡挖掘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戲說了一把。最主要的是戲說的曹操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小喬,曹操要是知道了估計得氣活了。
------------紫霞游戲贈送該游戲首充,返利
⑨ 三國演義連續4片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⑩ 三國演義5篇讀後感
給你找了很多篇啊,你自己篩選一下啊:
1.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2.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
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齣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彩圖本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連看了三遍,還覺得不過癮.現在,你只要任意指出書中的一幅插圖,我就能馬上說出這是描寫哪一場戰爭的或是描寫哪個英雄人物的.
這本書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雖然周瑜和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足智多謀,但是,他心胸狹窄,處處為難諸葛亮,想盡辦法加害於他.竟然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枝箭,還要他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就按軍法處置.而諸葛亮卻以國家大事為重,顧全大局,從容應對,既巧妙地避開了周瑜的無端加害,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充滿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三(4)班 孫澤宇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最後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不是雄.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了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3.1000字的: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5.html
800字的: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6.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草船借箭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0.html
《三國演義》人物讀後感之為魏延鳴不平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8.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三顧茅廬」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1.html
4.看完電影《赤壁》之後,我又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是詭詐狡猾的,劉備是謙遜低調的,孔明是聰明謹慎的,周瑜則有勇有謀但心胸狹窄。總之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有揣摩的決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劉備。他受將臣、百姓之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出山。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子龍大將一人抱著阿斗殺出長坂坡曹兵的圍追堵截,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最忠義的是關羽。他過關斬將殺敵無數,沒有不懼雲長之人。百姓的家裡懸掛著他的畫像,魏國兵將見了竟毛骨悚然,威震四海,名傳八方,連曹操都無比敬重這位將軍。如此有能力之人始終銘記桃園三結義時對劉備許下的忠心,因失劉備音訊而保護二位嫂夫人屈住與曹操帳下,依舊堅持約法三章一心向漢。呂布是有勇無謀,而關羽則是有勇有謀。孫劉聯合抗曹時,周瑜不懷好心假意邀請劉備赴帳,實際上是想在酒席上布置埋伏殺害劉備。諸葛亮聽後著急了,恐主公性命難保,但一聽有關羽護駕,便如釋重負放了一百二十個心。由此可見關羽為人謹慎,很有頭腦,料到周瑜居心叵測所以堅持護駕。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劉備若沒有了諸葛亮,如何識破吳、魏之奸計?又如何運用各種各樣的妙計令敵軍身陷重圍?嘔心瀝血的忠臣不如足智多謀的忠臣,而足智多謀的忠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忠臣。諸葛亮,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點於一身,鐵齒鋼牙,舌戰群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功蓋千秋!敢問誰不喜歡這個祭東風,氣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華容道,識破魏延反骨的諸葛亮呢?
5.1----------------讀<三國演義>有感》
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過相信權威,不要被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所蒙騙,有時該好好重思一下某些問題。
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
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3----------------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此書中也有不少的戰役,其中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戰役,也是小說的最精彩的戰役,戰線長,場面大,也最為突現作者藝術功力的筆墨,你們看了我的讀後感後可以將此書好好閱讀一下哦,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哦,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4-------------《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6.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