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6-30 05:53:02

❶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回看《一個都不能少》 - 電影影評

初中時,在亞洲電視看了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對於我們來說,中國大陸普遍的失學現象是難以有切身理解的,我們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暫的寄籍,透過無數次的學校集體捐款、參與義工活動、飢饉運動,對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僅此而已,談不上有深刻的心靈震顫。在物質豐厚的社會,我們過著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適的居住環境讓大部分人看不見更大部分的社會現實,而我就壓根忽略了這部電影中的艱澀、樸拙的生活與面對著的許多沒有實則經驗的生活問題。《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切面,這樣一個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國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上,而這個現狀是非常可怕且嚴重的。初看這樣的電影並沒有甚麼東西把我吸引過來,平時看的大製作多了,故對這樣電影接觸不多,但這絕不是我謝絕現實電影的口實,反而因為我對文化的深愛,在看完賈平凹、蘇同、余華的一大堆文字後,對中國大陸貧困農村有更進一步的好奇與探勘的慾望。

電影的背景是中國河北一農村,一個老頭兒(高老師)教一班窮苦的農村學生,因要回放假回鄉一個月,村長找來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擔任代課老師,並答應給她工錢五十塊。電影的故事結構極為簡單,只有一條發展線,起點是其中一個學生因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參加運動會了,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因為她答應了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來;而另一個學生長張慧科到城裡打工去了,又失了一個學生,魏敏芝一連不見了兩個學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師交代好,於是就決定到城裡找張慧科。故事因此由農村場景轉移到城裡去,展開了魏敏芝尋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簡單,但所探討的問題卻極為沉重。首先,電影帶出了一班純真的農村兒童,他們沒見過世面,在農村裡受教,這里有一點很有趣,他們學的東西就是「抄課文」,這還是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會問:「這樣除了練字外,還能學到些甚麼更實質的東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師的學歷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課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五一十地抄錄,這就算一節課了。這讓我難以想像,我們平時修的科目加上課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師都經過極為嚴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憑開課,師資優良,因此對於影片中的高老師的封建式教育覺得極之迂腐,但這或許就是電影所要反映的一個問題:農村教師的學歷不足。而讓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這個問題也就更顯而易見了。況且,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帶一班學生是不合理的,出了問題難以應付,而本身就會引出更多的問題來,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沒錢乘公交車出城去,因此領著一班學生去搬磚塊賺取車費,這就是一個問題。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來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國大陸那種習慣成自然的上下級身份,即使是對一個鄉村來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電視台要見台長,那個接待處的女職員對她說話的口氣和態度就表明了就種社會階級性,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這活龍活現就是大陸社會上下級的例子。以前到內地我就有這樣的一種經驗,我們向一個蹲在路邊的「公安」問路,他蹲著抽他的煙,完全把我們當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點是去廁所要收錢,而那個看門口的人口氣又大,沒錢滾開的嘴臉讓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十分可笑嗎?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說:「我們是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有資源,有人口,八億或者十億,能夠同心協力的話,我們在亞洲的情況,哪裡會不及日本?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范圍。年代久遠下來,使我們多數人喪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氣,一切事情只憑情緒和直覺反應,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為價值,都以醬缸里的道德標准和政治標准為標准。因此,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對錯黑白。在這樣的環境里,對事物的認識,很少去進一步地了解分析。」這種「醬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國人共有的弊病,從這部電影里你就能領教不少,或者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領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國社會如今的怪誕,可去圖書館找專著來研讀,可到研究所聽講師的漫長的講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華的小說《兄弟》,那種中國社會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的光怪陸離,在這本小說中一露無遺。我不想在此談中國社會問題,這種問題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給大學的社會系去深討吧。我們說到電影,電影是以一種紀錄的形式呈現社會上的各形各色的問題,像我們身上的第三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一個都不能少》十分簡單,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現的。影片的結局是個好的結束,魏敏芝的尋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得到了許多捐獻,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❷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後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

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終於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後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後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台,在台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於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台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

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牆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台長,終於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

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朴、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台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❸ 怎麼寫《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怎麼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寫法可參考如下: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之觀後感 (509)(陸煜泓)今天,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看了這部影片後,唯一想表達的情感就是:感動。為了學生的努力學習而感動,為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而感動!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生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師一走是給那些孩子上課呀,於是,便請了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學的代課老師。水泉鄉的條件很差,連村長都半年沒發工資了,而水泉小學的教學條件則更加糟糕了,連粉筆都屈指可數。開學後不久,班級里的張慧科就因為家裡窮,父母有卧病在床,沒辦法逃學只好去城裡打工。魏老師和同學們好不容易湊足了9塊錢使魏老師來到城裡。為了找到自己的學生,魏老師向電視台的登記人員苦苦哀求,卻受盡了辱罵,但她並沒有放棄,而是不知疲倦地四處尋找。幾經輾轉,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學生張慧科。我現在的環境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差,我應該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影片中的魏老師為了她的學生辛勤地操勞著,而現實中老師一樣關心著我們,愛護著我們。我們對老師一定要尊重!

❻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就是這樣一部最不像張藝謀風格的電影成為了張藝謀電影中最不可少的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水泉村水泉小學的故事,一個代課老師謹記休假老師的交代,不能讓一個學生流失,這個交代成為了她的責任。然而電影總是這樣不能沒有後戲,一個學生去了城裡打工,作為老師的的責任,她去尋找學生,一切故事便開始了。

影片故事主線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魏敏芝因為50塊錢去學校代課,而高老師交代的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成為了她50塊錢的責任。另一條是當第二個學生出走,找會這個學生已經不是50塊錢的責任,而是老師的責任,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是師生情,是愛。在兩條故事主線連串的發展下電影的內容、人物、主題思想不斷的得到升華。

第一條故事線的內容是水泉小學的老師休假,村長50塊錢請魏敏芝代課,魏敏芝是這一故事線的核心人物,責任就是50塊錢一個月不讓學生流失,無論學生們在課上怎麼調皮搗蛋,魏敏芝都不管,讓人覺得這個老師不盡責任,然而我們該看到這個老師自己也是小孩,她的責任是不讓學生流失,上課怎麼樣不是她的責任。說到這一主線的主題思想突出表現在學校的一個學生被體育老師看中帶她城裡搞訓練,而魏敏芝卻不讓這個學生走,甚至把這個學生藏起來,因為學生走了她就失職了,一種為職而做出的責任讓我們看到了魏敏芝的死板,甚至是無知,因為她不知道這是這個孩子走出山村的最好機會,但我們也看到了她的倔強,也正是有了這種倔強的精神才讓電影有了第二故事線的出現,可以說這一段是為後面的故事做鋪墊。

第二條故事線是發生在城裡的事,張惠科出走,魏敏芝堅決要把她找回來。經過和這群學生的相處魏敏芝慢慢的喜歡上了這群孩子,慢慢有了老師的責任,產生的愛的責任,魏敏芝出城不夠費用便帶著學生們去搬磚塊,魏敏芝為了節約錢甚至上車不給錢「混車」,不管路途的遙遠、艱難她都要進城找學生,這一幕幕讓我們感動,她要完成對前面老師的承諾,完成一個都不能少。

有一個畫面讓筆者最為印象深刻、最為感動,魏敏芝找電視台幫忙卻不能進到裡面找人,便在外面等,從白天到第二天的清晨,魏敏芝靠在電視台的大門邊上在睡覺,一個搖鏡頭,從她的臉一直要到搖到她手邊隨風飄起的尋人啟示單,讓筆者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一種心酸,老師為找一個學生能這樣做,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管她學歷高低、年齡多大,她就是一個老師,體現這責任、愛和愛的責任。這一整段把一個都不能少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句平凡卻有真摯的話:「你為什麼還不回來,我找你三天了。」更是把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思想推向了極致。

筆者在此深深的嘆一句,當老師的、想當老師的沒有看《一個都不能少》,想做好老師有點難,做學生的沒看《一個都不能少》也很難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一部平實的關於師生的電影、講述老師愛的責任的電影成為了老謀子經典電影中的經典。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這恰巧是我們的一個目的: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我們拍電影的人,在今天電影市場的需求下,當然要把電影拍得好看。所以,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電影除了好看以外,還能告訴大家什麼,讓大家想什麼,關心什麼,愛什麼……因為我堅信,觀眾的口味並不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單一和膚淺。」

❼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50字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閱讀全文

與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綿寶寶剪輯海綿寶寶大電影 瀏覽:418
電影匆匆那年插曲純音樂 瀏覽:507
電影上的擎天柱圖片 瀏覽:502
浙傳校內電影節 瀏覽:901
被囚禁的電影大全集 瀏覽:122
小馬寶莉第九季大電影免費版全集 瀏覽:526
印度電影忘情戀圖片 瀏覽:149
電影在英語作文需要符號嗎 瀏覽:334
關於賭博最新的電影大全集 瀏覽:233
超級虐感的愛情電影 瀏覽:627
視頻法國電影黑金 瀏覽:292
蠶蛹般的愛情電影 瀏覽:942
金逸太陽城電影院 瀏覽:702
我最喜歡的電影是動作電影英文 瀏覽:3
仙陽電影大全 瀏覽:92
利刃出鞘電影片頭音樂 瀏覽:687
邵氏電影的男主角 瀏覽:954
台灣電影里的軍歌 瀏覽:565
電影策劃英語 瀏覽:166
去電影院買票是不是都晚了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