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麗心靈》電影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美麗心靈》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美麗心靈》講的是:一個孤獨的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不善於交際,整天沉迷於一件事:尋找一個有真正創意的理論。他經常顯示他與眾不同的自信與自負,並撰寫出了關於博弈論的論文——「競爭中的數學」,大膽地將現代經濟之父亞當·斯密的理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但不幸的是,他得了精神分裂症,讓他在以後的30年裡一直飽受思維與情緒錯亂的困擾。當他的妻子知道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後,他的妻子沒有放棄他,而他亦沒有自暴自棄,堅強地與自己的心理疾病作斗爭。
剛看這部電影時,我開始想為什麼這部電影的名字是「美麗心靈」而不是其他。看完這部電影後,「堅持」兩字浮現腦海,我才真正地明白它的含義。
「美麗心靈」美在納什對興趣的堅持。他一直堅信尋找一個真正有創意的理論是他應該從事的事情。他為此堅持不懈,終於把人們接受了150多年的理論推翻,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當今時代,一部分人為了追求物質財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些什麼。我們應該要像納什一樣堅持自己喜歡的事物,並為此不懈地奮斗,這樣我的精神世界才不會空虛,人生才不會有遺憾。
「美麗心靈」美在納什對自己信念的堅持。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後,他沒有自暴自棄,勇敢地去面對。他為了他的家人以及他的興趣愛好,停止了吃葯。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他,他都堅強地活著並與自己的疾病作斗爭。這就是他對人生的信念。人的一生並不是一直一帆風順的,人生途中難免會有痛苦和不幸。不同的人信念不同,對待人生的態度也不同。在遭遇痛苦和不幸時,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卻選擇面對和奮斗。當我們選擇逃避時,我們就可能渾渾噩噩地度過我們的人生,這樣的人生便充滿黑暗;當我們選擇面對並堅持自己的信念時,我們便能度過這個黑暗的時期,最終便會迎來光明。
「美麗心靈」的美還表現在納什的妻子對他的堅持。她一直沒有放棄得了精神分裂症的納什,一直在身邊鼓勵和支持他。她所表現出來的鋼鐵般的意志讓人佩服並且感動不已。她對納什的愛不禁讓人動容,如果沒有她的堅持,或許納什的人生會是另一種模樣。這種堅持,這種愛,無論是來自家人或是伴侶,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
堅持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自己不堅持,那也只能是一事無成。如果劉謙不堅持他的興趣和夢想,那麼他不會成為如此著名的魔術師。我們應該有一顆「美麗心靈」,對自己認定的事堅持到底,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並努力奮斗,以堅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人生。
美麗心靈,真的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樣,影片中的人心靈美麗,也帶給我們這些觀影的人心靈的震撼.當約翰.納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實擺在眼前時,震撼正一波又一波地向我們襲來。他是如此聰穎、勤奮、獨特、不苟同於世,可是似乎總是沒人發現,人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實現精神的分享,在我們開心時有人能共享,傷心時有人能訴說,迷茫時有人能指點,自卑時有人能鼓勵,而他正是缺少這樣朋友。他活在自己孤寂的生活里,像暗的發霉的房間,又冷又潮,看不清牆的外面,房間裡面沒有別人,沒有鏡子,看不到別人的一張笑臉,甚至是自己的喜怒哀樂。 於是出現了查爾斯和他的侄女,這兩個納什幻想中的人,沒有深入學過心理學,也不想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對納什的心理進行分析,在我的理解中,這兩個朋友是他對自己深度的自我暗示。從他們身上納什得到的是缺少的愛和鼓勵,是快樂和依賴,是另一個世界,是另一個自己。當幻想與真實碰撞,這對納什太過殘忍,還記得醫生說的話,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活在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裡,最愛他的人都不存在,這種心情可想而知。這時我對納什的情感是同情,覺得這真是一個可憐的人,這個人又一次陷入無邊的孤寂之中,真希望著一切都是一個誤會。
然而,再次發病讓我徹底感到可惜,這是一個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事實。作為納什的妻子,她不但愛孩子,也愛納什,決不允許發病的納什傷害到孩子,當他展開雙手攔在她的車前,說「那個女孩從未長大過」,我知道故事的希望來了。那個在他幻想中的天使般的小女孩經歷這么多年從未長大,他確實在幻想。當他決定再也不理會心中的查爾斯和小侄女時,我對納什的情感是敬佩加悲傷。就好比兩個相愛的人,明明比肩卻只能裝作陌路相逢,這曾經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從此不再有交流,剩下自己活在真實里。
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年邁的納什終於獲得的別人的認可,他居然可以自如的與他人交談,這是他花了一輩子,站起來的又一個自己!當他站在諾貝爾獎台上,感謝他愛的人,我想不僅僅是他妻子,還有那兩個從不曾消失的'朋友都是他感謝的人。當他們在最後對視無語時,眼淚終於再也止不住,感覺他們就像是一輩子親昵的朋友,不離不棄,反而覺得納什還能看見他們是一種欣慰。
我想受感觸的不僅僅是這個故事,還有我們自己本身,我從來不覺得能有人比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全部,雖然有時我們看不清自己的缺點,別人更能看清,但這只是一小部分,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時不時的,也會有自我鼓勵,會有自我安慰,這是作為人這種生物最可貴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要害怕別人知道,讓給更多人走進我們心裡,走進的還有更多的陽光,而這些人不是查爾斯也不是他侄女,是真實的朋友。
「要是你那一天發現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時,會有多痛苦?」
《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故事講述的是數學家納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一個真人真事的傳奇故事,今天納什繼續在他的領域中耕耘著。
千變一律的勵志電影,總感覺沒什麼新意。倒是,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精神病患是如何治療,也明了為什麼精神病那麼難治療的原因。我總在想,為什麼主角不給那些想像人物一拳呢?或許只要一拳頭,那些幻想就會被打的煙消雲散,也或許只是電影里沒有打罷了;又或許,是主角還是有一點不希望那些幻想消失,畢竟,那些想像曾經帶給他成就感和自信,和愛,就像主角說的:「我真害怕你們不是真的。」
人就是人,到頭來還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還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人才會感到幸福。
愛,很多電影的主題。就算看了千遍萬遍,就算看到膩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堅持不懈的過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過著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為愛,為了世界上那些還帶來愛給主角的人,妻子、兒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著人,當然,最重要的就屬他的妻子。
永遠不要放棄自己,非凡是沒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雖然要冒一點險,但人生又何嘗不是靠冒險豐富起來的呢?
電影的最後,納什這樣說:「我一直相信數字,不管是方程式還是邏輯學都引導我們去思考。但經過終生的追求我問自己:邏輯學到底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我的探索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隨後到了妄想症。就這樣我走了一個來回,在事業上我得到了最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人。」
曾經也看過納什的故事,他是一個經歷了艱苦人生,最終得到成功的人,最然這樣評價很委屈他,因為他是天才,是科學家,是大智慧的人。但我想,無論是誰,這樣的精神是要有的,這樣的思想是不能放棄的,也只有這樣的堅持和忍耐才能叫做完整的人生。
不是每一個精神病患者都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約翰·納什做到了。
看完改編自同名傳記的美國 電影《美麗心靈》,我感觸良多。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 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 福布斯· 納什 的生活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沒有華麗的造型,也沒有百轉千回的橋段,憑 著朴實又帶點小幽默的對白,深情的演繹,大膽的詮釋,《美麗心靈》不僅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也得到了眾多影迷的肯定與支持,震撼了無數人的心。
納什是個天才,卻很古怪。他有一個忠誠的舍友,舍友帶著一個可愛的侄女,他們相處得很愉快。他還有一個神秘的上司威廉·帕徹——正是這個人,給予他渴望得到的認可和展現自我的舞台,使他成為默默奉獻的英雄,帶給他無上榮光和自豪感。這些人,也是我們正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且渴望得到的存在。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知己,一個伯樂,一個愛人。我們在驚嘆甚至嘲笑他所幻想的一切的時候,應該對照一下自我。要知道,天才和平凡人一樣,需要鼓舞的力量。
隨著劇情深入發展,妻子艾麗西亞發現昔日的天才丈夫居然得了精神病,他口口聲聲所說的關於秘密的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幻覺,只是他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構想更新的小世界而已。看到這里,觀眾好像忽然間什麼都明白了。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幸而故事沒有在此結局,妻子艾麗西亞一次次在崩潰的邊緣轉過身來,鼓起勇氣,慢慢地理解丈夫,包容他,關愛他,納什終於被 她那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忠誠所感動,最終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只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作斗爭。
現實也是如此。有些人覺得生無可戀的時候,是朋友的關心、家人的愛,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和生存的勇氣。尤其是在寂寞、恐懼、患病的時刻,常常會覺得自己還沒有做一番事業,沒有轟轟烈烈活一次,人生毫無意義,這時候最需要親人朋友的愛和幫助。任何時候,家都是我們溫暖的港灣。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困難,都不要放棄,要知道,家裡總留著一盞為你而亮的燈。
上天眷顧勇於戰勝困難的人。影片的最後,納什雖然依然會出現幻覺,但他已經不去理會他們了,強大的理性戰勝並控制了非理性幻覺,他通過努力工作、潛心研究為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多少人追逐一生而不得的諾貝爾獎。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地活在當下,珍惜擁有的一切。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遇到困難,勇敢面對,不一定會有完美解決;但一味逃避,就永遠無法解決,反而陷入痛苦的深淵,萬劫不復。
擁有美麗心靈的,不僅是不依賴葯物、勇敢地與病魔作斗爭並取得勝利的納什,還有一直支持他、鼓勵他的妻子。
天才與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遙,有出色優勢時要防止負面問題的出現,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類疾病特別是精神疾病的人們,要學會理解包容別人,要培養陽光思維。特別是從事心理咨詢的職業人員,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與責任心,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藏身。
這是我觀看完《美麗心靈》這部影片後首先想到的。
我認為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的心理電影,並且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配角, 第59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8項大獎。
從電影本身欣賞價值來看,《美麗心靈》無論是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觀影人的預想。
而羅素的精湛演技也將納什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度逼真,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為電影藝術的教學片。演繹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難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員的試金石。原因在於,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人人公認的混球加壞蛋,他們首先是或者說本質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極端地表現他們令人厭惡的表象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確給人們,特別是親人和朋友帶來直接的傷害,所以,過多地以同情的心態表現他們也是不準確的。在這樣一個兩難困境中,《美麗心靈》採用了首先以主觀視角(即納什的幻想、幻聽等)進行描述,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納什幻想的世界,同時造成觀眾的錯覺,以為那就是真實的情景。然後又重回客觀視角(即納什所處的真實環境),使觀眾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納什的遭遇。在這一過程中,羅素的領袖氣質和憂郁神情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獨到之處在於,沒有採用慣常的大量渲染親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現手法,將重心放在羅素身上,藉助羅素的個人魅力突出納什面對困境的超凡勇氣、超強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換句話說,本片完全可以更名為《堅強心靈》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導演為啥選擇羅素這樣一個硬漢來演繹經濟學家納什。當然這也導致影片的致命硬傷:完美的電影,虛幻的真實,也就是說,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與真實的納什相距甚遠,准確地說,影片所展現出來的納什是被人為拔高和神話了。
有位名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是自己。我在無數次的親身體驗之後,不得不佩服這位哲人的先見之明是多麼精準。人可以超越一切,卻無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麗心靈》之後,在體驗了約翰?納什博士痛苦而偉大的人生境遇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位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科學家便戰勝了自己,贏得了世上的最高勝利!他無比堅韌而美麗的心靈,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永不動搖的豐碑!
2.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需要感,這是在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後的感覺。
當看到老布被假釋後,我產生了一種無奈而心酸的的感覺。他說,他想回到肖申克去,因為在那裡我還能做一個圖書管理員,還有人向他笑,親切的叫他老布,他還能和瑞德他們聊天說地,又或者說一些生活瑣事,這樣一切都好,這樣的生活是他想要的,而在被假釋之後,他幾乎什麼都幹不了,受到忽視,呵斥等等,也沒有人會叫他一聲老布。老布說過:我想,當局不會注意我這么個糟老頭子的。於是老布便死了。
同樣的,當安迪和瑞德坐在牆根下說話時,我注意到瑞德說過的幾句話:他也被體制化了,像老布一樣,在肖申克里,他幾乎是萬能的,什麼都能搞到,但在外面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假如沒有安迪,可能他也會像老布一樣崩潰吧!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需要感,因為你被需要了,說明你來這個世上是有價值的,你對別人是有價值的,你對他人有利,有人承認你來這個世上不只是來消耗資源,你還可以發光發熱,你還可以用自己的光自己的熱,來照亮他人,溫暖他人。
我們為什麼會存在,因為我們被需要著,我們還有對他人的價值。可如果當某一天,我們都不需要彼此了,孤單寂寞的活著,在自己的世界中生火取暖,可能那時我們會面對苦痛,因為我們活的毫無價值。
看完這部電影,就明白希望和信仰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希望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主角安迪一直堅持這樣的信念,所以用那把小斧子挖了20年終於把那條通往自由的道路挖通,但他並沒有急於出逃,他在等待,他還在希望,希望法律能給他一個最終公正的結果。但安迪所等來的是典獄長的貪婪和謀殺。
同時信仰也是讓安迪執著。他每星期寫一封信堅持幾年之久終於為肖申克監獄建立起一個圖書館,為身邊的獄友們獲得的閱讀的權利。他還幫助湯米學習,從最基本的字母學起,最終被一所學習所錄取。
安迪嚮往自由,這種自由,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所以他不顧典獄長的恐嚇,為監獄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囚犯,播放那首義大利歌曲。那首歌曲就如同自由的陽光散在了每一個「被拘禁」人的心裡,飄盪在肖申克監獄的上空。人們為這種聲音所陶醉,盡管他們並不知道這首歌的意義。但它代表了每一個嚮往自由的心,飛越肖申克監獄,奔向遠方。
安迪的行為,不但救贖了自己,還救贖了每一個在他身邊的人,因為他的到來,朋友們有了歡樂,有了對自由,信念的嚮往。因為他的越獄,朋友們有了他無盡的開心的話題。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這不是一部典型的正能量主流電影。
在監獄可以改造人的一切的背景下,老布、瑞德、安迪,代表了三種不同的人,在高牆之中,繼續著人生。
老布是大多數人的代表,安於現狀,最後接受、妥協,並無力反抗。
有些人像瑞德,機緣巧合下受到了救贖,遇到機遇,最終踏上自由之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只有極少數人像安迪,不管在什麼環境下,始終不忘初心,很清楚自己的夢想,而且付諸行動,一直在向自己的夢想靠近。內心堅定不移,為自己內心的希望忍氣吞聲,隱忍的同時又有智慧與勤奮,最終為自己創造了機遇,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自由。他不僅自己堅信希望,還成功地用圖書與音樂重燃獄友的希望,如同劇中的那句「強者救贖自己,聖人普度他人」,或許安迪可稱得上「聖人」。因此他也是我在劇中最欣賞的人。
在電影中可以看到人生。從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了自由的重要與友誼的可貴。讓我感觸最深的詞則是「希望」。它教會了我,面對挫折失敗應該奮進堅守。「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當然,在感動的同時,三人的不同結局也引人深思。老布出獄後,無法適應,上吊自殺。瑞德堅持不懈,最後假釋出獄,陽光明媚。安迪憑自己的努力,最先獲得自由。
肖申克是美國一家監獄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很早就想推薦給學生看,一直捨不得那一兩節課,但總覺得有些犧牲是值得的,尤其是看到日復一日,不知為何的伏背勞作的孩子們。慶幸碰到很年青也很思想的李研老師,她讓出了自己的英語課。
影片一共142分鍾,從第三節課看到12點10分。重溫劇情,總是有無數個片斷沖擊著我們的視野。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銀行家安迪身上的故事:1946年,年青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這意味著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渡過餘生。銀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監獄里很吃得開,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安迪、瑞德,湯姆、老布、同性戀的姊妹花、還有那個冷血虛偽的監獄長;磨得只剩一點的錘子,美女畫報,安迪刻的石頭象棋;革命性的監獄圖書館、監獄上空的歌劇、修葺房頂時,安迪為朋友們換來的啤酒……太多的畫面,大氣的場景,以及最後唯美的理想生活都讓看了又看。
時隔兩年,再觀《肖申克的救贖》,內心又有了新的觸動。
電影開篇,是安迪的烈酒與瘋狂,是律師的咄咄逼人,本無辜的安迪在律師的巧舌如簧下百口莫辯,被判下無期徒刑。他的.大好前程、他的未來、他的自由都因一場無妄之災而被這個骯脹、灰暗、陰沉的監獄奪走。
可是正如瑞德所言,他是如此格格不入,他走在監獄的土地上,像是走在花園里,他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悠閑。他重拾自己的興趣愛好,他給監獄的人們帶來啤酒與音樂,他寫信給聯邦政府來擴建圖書館,他幫助監獄里的人考取學歷,他堅守著內心的希望與自由時,也讓其他人感受到自由的美好與希望的光芒。
很喜歡影片中他們在早上十點鍾在屋頂上喝著冰鎮啤酒的畫面,正如瑞德感嘆:「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像在修繕自家屋頂,我們像是造物之主般存在。」那是安迪想重溫的自由,也是他帶給囚友的希望。即使只有一剎那,安迪還是選擇了去追求。
湯米死去,安迪終於決定離開。一切是那麼處心積慮,卻又順其自然。正如瑞德所說,有些鳥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光鮮。那場大雨,洗清了臭水溝里的污濁,洗去了監獄的骯脹與黑暗,也洗去了他的過去,他將去追求屬於他的大海與星空。
或許厄運來臨時,安迪也曾無助、害怕,但他從不曾絕望,內心懷著希望,不論身處何方,總是光芒萬丈。我想這便是安迪要教與我的,內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被關在一個地方50年,日復一日的重復著同樣的一個工作,如果有一天突然告訴你被釋放了,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感動,開心還是感到不知所措?
讓我們回到這部電影中,電影主要講述了我們的主人公Andy因被律師冤枉而關到監獄,但他滿懷希望,不想這樣在監獄待一輩子,最後在一個大雨夜逃出監獄,而重獲自由。
今天我主要講講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畫面,第一個是湯米被獄警隊長打死的畫面,最後給出的理由是因為逃獄,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的心好像被什麼抓住是的,明明監獄長這時候已經知道Andy是被冤枉的,但為了一己私利,為了自己綠油油的鈔票,就消除一切不利的因素,或許一條人命在他看來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第二個畫面是布魯克斯在刑滿釋放以後因不適應外界環境,而穿戴整齊上吊自殺,這個就是在開頭提出的問題電影給的答案,有時候如果我們沒有了生存的意義,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又沒有什麼理想的時候,或許就如他一樣吧。在電影中還要一個對比,Red在被批准可以出獄的時候,也和布魯克斯一樣,不適應周圍的環境,但他想起了Andy說過需要他,為了那個承諾,也為了追求美好,最終與Andy相遇,電影在這里也就結束了。
看完整部電影,像我們傳遞了一個道理:希望是美好的,人只有有了希望,才能更好的活下去吧。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勵志型影片。我個人把它作為保留影片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深遠主題。它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明白人的一生中所應當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從而珍惜你此刻還擁有它的機會。因為我們人類始終是這樣:僅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才又拚命地去爭柔回來,然後又不去珍惜。期望、自由、友誼是我們最基本、最起碼的感覺和需要,如果自我不珍惜,那麼難道還祈求別人去珍惜和維系嗎?
本片在逃獄電影中突破了類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類作品罕見的人情味和溫馨感覺。蒂姆。羅賓斯扮演被誤控殺妻而判入獄二十年的銀行家,他定下了逃獄大計,但表面上不動聲色,反而利用他在稅務上的專業知識跟獄方職員打成一片,又跟囚犯中的老大摩根。弗里曼結成好友,從根本上改變了獄中文化。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明白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僅有費加羅的婚禮響起的那個一刻,所有的犯人被這恍如隔世的聲音震撼了--一絲來自俗世的氣息帶著自由的感覺。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我,不放棄期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我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3.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是我第一次對電影做一個發自內心的觀後感,內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看著俗不可耐的電影名字——《三傻大鬧寶萊塢》,原本對它沒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評高達9。9分,從眾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來一窺究竟。
寶萊塢的電影通常是音樂片。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場面。要說的印度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毫不意外的擁有唱歌跳舞的場面。「七分共鳴、三分感動、一分搞笑」的電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來打分了。以嬉鬧的行為抵抗印度的填鴨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幾分此刻我們讀書的無思考的獲得學位,很有啟發性。主人公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為這句話能夠解決困難,而是因為記住這句話並不斷的告訴自我要有勇氣應對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與友誼只有自我才能悟出,片子中讓我體會到什麼叫喜極而泣,沒有半點壓抑感卻讓人看後懂得去體會和回味人生哲理,不僅僅僅是教育的思考,還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們不是為了成功而競爭嗎?我們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學完後連最基本的動手操作都不會,試問如何學以致用,影片中在搶救莫娜生小寶寶而快速的動手自製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蘭徹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讓我們在樂中思考什麼是朋友?最後的結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劇情開始就是覺得搞笑但是越來越覺得這原先是一部這么與我心靈接近的片子。這篇片子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准確,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好處,劇情片更像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後,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特此推薦。
已經第三次看這部電影了,《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輕松、幽默的印度電影,影片反映了印度現代填鴨式的教育帶給學生的壓力和恐懼。電影用詼諧色彩揭露了印度的教育制度問題,讓我們在一個愉快的氣氛中了解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這都是電影的亮點。
中國的教育者應該好好看這部電影,有一段講述:教授對被逼得自殺的學生表現得毫無悔意,批評了教育局對學生的漠視。學生嬉戲場面與學生被校方迫至自殺兩種不同的片段融合起來,起了化學作用。同樣,在中國,雖然沒有這么誇張,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有類似的問題。
電影中,三傻的友誼也很令人感動。人活著有太多身不由己,能像蘭徹那樣跟著感覺走實屬不易。法爾漢熱愛攝影,卻苦於父親的阻攔,只能在學校讀他並不感興趣的工程學,於是他成了倒數第二,但當他決定從事攝影的時候,成功向他打開了一扇門;拉杜,一個貧苦學生,面臨家庭帶來的各種壓力,只能寄希望於神,他對現實的畏懼與逃避讓他穩居倒數第一,但當他丟掉畏懼,勇敢面對生活時,幸運真的朝他招手了。也許就如蘭徹所說:很多時候,我們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只要你勇於跨出那一步,說不定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而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最大感觸就是:follow my heart。
其實看這部電影我的內心很糾結,我不得不承認病毒院長說的,可我同樣佩服蘭徹的生活態度。就像在現實里,我深知生活的殘酷,卻幻想能隨心而活,做一個走心的人。
電影的最後,三傻終於在蘭徹的學校重聚,而蘭徹與女主的愛情也很圓滿。故事類似喜劇,但又並不是順風順水,也許就是為了告訴我們:跟著感覺走,終會柳暗花明。
看完《三傻大鬧寶萊塢》,覺得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在印度當時崇尚男人做工程師、女人當醫生背景下,法罕、萊吉因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去印度帝國工業學院學習工程師知識,而蘭徹用非同常人的行為對抗著這所學校或者說這個社會存在的弊端;電影開始由蘭徹對正在訓話的院長說院長,如果鋼筆在太空沒用,為什麼不用鋼筆,他們可以剩下數百萬,院長回復以後作答,我個人認為這是這部電影對學院教育或者說整個印度社會的教育弊端描述的開始,直至最後院長回答了這個問題,讓我感受到院長在變化、學院也正在變化,至少院長他不再是從前那樣高高在上,而是恍然大悟認真對待自己的不對的地方。從這兩個片段可以讓人明白至少創新不是在知識工廠出來的,而是需要鼓勵學生去打破常規、敢於質疑的這種精神。
整部電影里,音樂讓人有時感到很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內心好像被上帝的手輕輕得撫摸了一下;電影也有經典的句子,例如:追逐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法罕對蘭徹評價時說的一句話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等等。
這部電影讓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一遍,你會想學習;看完兩遍,你會思考你的理想意義是什麼;看完三遍,你會為卓越,而不斷充實自己。
星期六晚上,我們全家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三傻大鬧寶萊塢》。不要被它那傻傻的名字所迷惑,這部電影還教會我許多道理呢!
這部電影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在印度帝國理工大學有三個特殊的學生分別是蘭徹、阿爾法、蘭喬。蘭徹是一個優秀又樂於助人的學生,愛動腦筋、勇於。阿爾法愛攝影,但家裡逼著他學工程學。蘭喬家境平凡,但他壓力很大,總學不好。教授教育理念就是考好成績,只求好成績,不求創新。「臭屁王」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十分,但他只會死記硬背。一天,蘭徹看見教授在罵一個學生,並把他的一個模具扔進了垃圾桶里。這個學生十分生氣,便自殺了。蘭徹看不下去了,就死攪蠻纏這要給教授講教學的道理,教授十分討厭他。臭屁王只會死,雖考試成績好,也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臭屁王」約定十年後在當初侮辱他的地方見,看看誰更。轉眼十年過去了。阿爾法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蘭喬的創新使家境脫離了貧困,蘭徹是一個,有著400多個專利。當「臭屁王」拿出一份失敗證明給蘭徹簽名的時候,才發現是自己不是最成功的。因為如果沒有蘭徹,「臭屁王」也不會這么成功,因為「臭屁王」的一些技術都是蘭徹給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分數好並不一定最後成功,只要創新就成功了。還有我覺得如果學不的專業,周記,再怎麼優秀也不會成功。
看了這個電影感觸好深,覺得好贊呢,三個人的友誼好感動!也說了親情,友情,愛情,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再一次知道趁年輕必須選擇自己喜歡的事,選擇喜愛的工作,去發揮自己才能和能力,不要怕恐懼不要找借口,遇挫折更不要輕易放棄!還有就是一定要跟優秀的人在一起,都說跟對人做對事,只要找對了方法才能讓自己成功。
大家應該都知道堅持跟行動真的很難,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今後必須要養成把努力當成一種習慣而不是三分熱度。生活不會辜負努力的人~ 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一場競賽!你不成功別人就超越你,今後生活中一定要追求卓越,感於去挑戰,不要選擇安逸,創新才是硬道理!才配的這句話:唯有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現在社會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幾乎都會為車子、工作、房子、面子,一定不要活給別人看,世界是自己的。現在人心越來越脆弱,也很容易陷入恐懼,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哄哄它!切記:千萬不能為了壓力就去死,要找別人或對朋友訴說,(記住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是小事)要知足常樂要有好的心態,要學會自己調節,學習蘭徹說的那句話:平安無事,學會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體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勇於品嘗所以滋味,只有親自品嘗到的味道,才會有不同收獲,才有是完美的人生。
影片中查圖爾把學習作為獲得生存空間的方法,那他必然是在一種競爭機制里邊。因為我們人類給自己所建構的生存空間,是以人類的知識作為基礎的,在這種建構的復雜的生存空間里邊,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等等,和對相對固化的事物的追逐,成為了一般人內在生命巨大的障礙,所以他們很少能夠擁有真正的創造性。
而蘭徹最大的不一樣,是他內在的自由度,他非常的能夠駕馭自己的這種內在能量和外部時空之間的關系,所以他經常能夠別出心裁,或者能夠超越現有的一些局限或外部規則的局限。
我們都知道,在籃球場上從來不犯規的球員絕對不是好球員,但是,這個在犯規和失誤之中,他的起心動念變得非常的重要,所以蘭徹,在他對所有的事物的起心動念中,他都是一個相對正向的起心動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違反了規矩,最終的結果,也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他的起心動念是低層次的,維度很低,那它受到的懲罰也將是嚴峻。
查圖爾之所以想成為一個所謂的戰勝者,是他把自己當成一個競爭者,他就會緊張,會有沖突。如果像蘭徹一樣把自己當成一個創造者,一個不斷體驗更高境界生命狀態的,或者突破現有局限的一個角色的話,那麼他根本不是在戰斗,他真正超越的是自己認知局限,超越自己投影出來這個世界設定的這種局限。
而這世界所有設定的局限全部取決於自己內在,就像他隨時可以挑戰自己,他在向女友求愛的這件事情上,他說干就干,當朋友提醒他這一點的時候,他馬上進行自我突破。
第一次觀看《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在入職第一年。
當時的我,經歷了一波三折,剛剛安穩下來。大三時決定跨專業考研,選擇了我最愛的現當代文學。憑借著一腔孤勇,就那麼義無反顧地替自己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試順利通過,卻又毅然決然地放棄面試,踏上了應聘語文教師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羨慕我,人生似乎沒有走一步彎路。雖然沒有去讀研究生,但備考的大半年時光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的文學素養,為後來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當需要在研究生復試與教師應聘考試做出選擇時,我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算得上十分順利地就進入體制,端上了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
我們不正如那些翻書瘋狂找答案的學生一樣嗎?面對問題與困難,並沒有認真獨立地去思考,而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的背後,是自我的迷失。就像《森林大熊》中的熊一樣,當世界開始對他持有懷疑的態度時,他漸漸從原來的堅信變為自我懷疑,從開始的反抗變為聽人安排,宛如傀儡機器一般迷失自我。堅守自我,就要有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將課本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量,投入生活中去巧妙運用。
正所謂四兩撥千斤,化知識為力量,才是真正的學習。
或許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蘭徹一樣,從一開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能夠清醒地覺察自我,明確人生的方向,或許就是我從教十年來始終保持高度工作熱情的秘訣。
影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蘭徹的口頭禪:All is well。「這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它至少給了我們面對問題的勇氣!」這是一種樂觀的態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要用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我們離成功會更近一些。其實我們的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出去工作,我們面臨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這競爭中快樂的生活呢?這就需要樂觀的生活態度的支撐,或許「All is well」。做困境未成年人支持項目以來,見過很多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有時家訪回來情緒是低落的,不知道自己能給服務對象帶來什麼;有時面臨各種文案的整理,狀態是狂躁的;有時家長對於社工的完全依賴讓社工無力……做社工的過程中不是只有歡樂,同時也有憂愁,社工不是萬能的,也會有不同的情緒,我們要學會及時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培養良好的心態。
我相信任何一部電影,都可以展現出一輩人甚至一代人的精彩故事。看電影看的不僅僅是情節發展,更重要的是創作者想要向我們傳遞的內容。每一部電影在第二次第三次欣賞時,你會驚訝於自己的成長。看電影,也是讀人生。
做好社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今天的積淀與反思促進我們更好地成長,社工路上你我同行,不忘初衷!
三傻是指蘭徹,法漢以及拉朱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三傻,是因為他們想改變印度第一大學的皇家理工學院教育現狀,蘭徹他們認為這種,這種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
在這三個人中,拉朱和法漢是實實在在的給自己學習,而蘭徹呢?他十分可憐,他的學位和成績都是給了別人,他自己的父母早逝,也沒有父母給他錢,生活費也是自己打零工所得。
入學第一天,他受到了學長的欺負,而蘭徹為了自己的自尊,用電線纏著一個勺子,打開電閘後,通過水進行導電那個人便被電暈在地。蘭徹為了證明這是填鴨式教育,又為了拯救拉朱。將年級第二,(藍徹是第一)的演講稿中換了幾個詞,而那個人一點察覺也沒有,也照著念了下來,受到全校人的嘲笑,那個人後來與蘭徹賭一場,比十年後誰更有錢?這也使得,後面故事的發生。蘭徹身上有一種勇敢,敢做敢當,敢於對錯誤提出質疑的精神。這是一部喜劇片,卻用倒敘的手法反映出了印度學校及印度社會的陋習,反映了印度人的生活狀況,還反映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我從蘭徹、法漢、拉朱身上學到有夢想,就要敢於追逐,求神拜佛的行為沒有,只有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還有電影的結局,最後年級第二見到了蘭徹,後來那個人知道蘭徹就是他公司要簽約的那個有400多個專利的發明家後,便一改以前的態度。
影片中,十年後的三傻都做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心想事成,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內在訴求的不同,最終都實實在在的呈現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包括那個查圖爾,也獲得了自己認為好的生活,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4個人十年後的生活狀態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查圖爾的學習方式是死記硬背,為取得好的名次也是下足了功夫,十年後的生活也是有豪宅,豪車,漂亮媳婦等,在世俗的眼裡他是優秀的,不過這種優秀使得他機械的成為了現實的一個工具,完全沒有他自己的生
查圖爾就是現實中在知識層面架構的人類軀殼的代表。查圖爾們無法自知自己內在真正的訴求,完全按照三維世界的體系來架構著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活一次」跟「沒有活」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所以說,在三傻和查圖爾之間的本質區別就是:有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生命狀態。
查圖爾的生命狀態,在很多沒有明白生命本質的人眼裡邊,是非常認同查圖爾的這種生命狀態的,他們不理解生命本身的自在,才是生命真正追求的目的。
這是在我們的早期教育階段就已經把大腦完全格式化了,而且這種格式化的封閉屬性使得像查圖爾一樣的人們只能填充知識,填充學習中相對固化部分的東西,絲毫談不上創造力,所有的東西好像都已經被界定了。
這也是為何蘭徹可以成為400項發明的科學家,而查圖爾卻要哭著,喊著,求著蘭徹與自己合作的主要原因。
命!
星期五那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讓我的感觸很深,看完這部電影後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分數真的有那麼地重要嘛,就因為畢業後領的那一張寫了墨水的.紙、領一本破本子,就讓那麼多人承受著他們還撐不起來的壓力嘛?」
也許,一個學生的成就可以襯托出一個學校的教育。但是,你們有沒想過一個成就的學生背後又有多少個學生因壓力過於沉重而倒下,一個家庭的改變和富裕都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樣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順利的畢業,拿到那一本破本子或是領一張寫了墨水的紙,自己的家庭就沒辦法過上好日子,只會使他們盲目的去讀書,墮落在壓力之中,體會不到世界的幸福,沒有時間去體會朋友之間的快樂,輕松的去過一天。
學習上的第一並不能代表你什麼,如果你不能把它用在實踐中,只是一個死讀書的人,把一切的定義都背了下來又有什麼用呢?也許就像蘭砌說的一樣,在學習上,你們都陷入了瘋狂的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即使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你們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蘭砌他不會因為學習而過分的去理解或是背,他善於在生活中實踐,探索他需要的知識。
從電影中我認識到。在學習上不要太過分的壓迫自己,篡奪自己的快樂,父母不要給自己的孩子太多的期望與壓力。在生活上我們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時間,老師也不要給學生太多的壓迫力,這只會使一個個學生在沉重的壓力中倒下。
昨晚看了一部印度電影《寶萊塢銀幕女傑》,讓我對一向以驚人數量著稱,卻難有精品的印度電影有所改觀,便寫了一則短小的影評,發到微信上。女兒看後推薦了另一部印度片《三傻大鬧寶萊塢》。
說實話,前一陣這部片子在影視網站特火,點擊率老高了,但就因為中譯的名字,叫什麼三傻大鬧寶萊塢、三個傻子、三個白痴、三個傻蛋、作死不離3兄弟等,以為是無厘頭搞怪類的電影,所以一直沒有想看的慾望。
女兒推薦,一定有她的理由,特意先查看了一下影評,評價還蠻高,所以下載看了。
一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一下子看完還真需要耐性。但這部片子我是一氣看完的。
電影的影評已經很多,我不想畫蛇添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路下。我只想說幾句我看此片後的感覺:
從這部極盡詼諧搞笑的瘋狂喜劇背後,我看到的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劇。其諷刺意味的強烈程度,通過3個自殺(開始的一個未通過畢業的學生、校長的兒子、萊俱)、貧富差距(一貧如洗的萊俱家庭試圖通過兒子改變家庭命運,豪門蘭徹家庭用假蘭徹竊取文憑繼續賺取利益,形成強烈對比)、拜金主義、填鴨式教育等一系列不應該產生喜劇效果,但卻由編導組織成無窮笑料的黑色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暴笑後的淚水不是甜蜜,是一種苦澀、一種血腥!
今日,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印度大學教育喜劇片。看完後,我思緒萬千,仍沉浸在影片感人、搞笑的情節中。我被影片中的的三個年輕人的友誼打動了。蘭徹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著朋友,告訴他們用勇氣應對一切。
蘭徹、法罕、加拉三個男孩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逐漸認識,成為好朋友,搬到同一間宿舍。他們三個都寄託著別人的期望。蘭徹從小聰明好學,他要幫一個富翁拿到一張光宗耀祖的畢業證書。法罕是個特困生,他想以後賺大錢,讓爸爸有錢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還未出嫁的姐姐有錢買來嫁妝。加拉喜歡攝影,卻害怕爸爸的權威,選擇了自我不喜歡的工程學業。之後,三個人都有了自我夢想的職業。
每個人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蘭徹很好學:他六年級就會做初中三年級的題目。法罕很勇敢:他克服了心中的恐懼,成績從全校倒數第一升到了前十名。加拉很有說服力:他說服了爸爸,取得了自我喜歡的職業——攝影。加拉說服爸爸時,讓我感動的話是」爸爸,如果我當了攝影師會怎樣?賺少一點的錢,買小一點的房子,開小一點的車,但我會很幸福,會真正的歡樂。」
我想:以後遇到事情,必須要告訴自我「一切順利」。因為像蘭徹說的一樣:「心是脆弱的,要用安慰使它變得堅強。
影片中的拉加,他把改變家庭貧窮的命運像是賭注一樣全押在學習上,過度的緊張成為了他內心強大的壓力,使得他沒有辦法真正展開自己的生命智慧。也沒有辦法真正學進他要學的東西,他的焦點全部聚在了壓力上,反而忽略了「安住在當下」的學習。
拉加這個人物角色,在現代人中占的比例其實是最大的,很多人都是以要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去學習,實際上這樣的學習結局只能走向平庸。
蘭徹也是出身卑微,但是他的整個生命過程卻有著不同的精彩,這與拉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所以,當內在對生命本身意義的領悟有所欠缺,無法通透的領悟時,所帶來的不同程度的障礙,會讓我們在學習中產生困惑,迷惘,設定錯誤的學習目標。
真正的學習,是借學習而領悟生命智慧的,因為每一個知識背後都有它的智慧。
所以學習本身如果不以開啟智慧為目標,只是為了滿足生活生存的需要的話,那這種學習往往帶來的是痛苦,是糾結,甚至帶來的是災難。
再來看男主蘭徹,和法罕不同,他從小就酷愛機械,到皇家工程學院學習工程學,他是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因為熱愛而做出的選擇,使蘭徹可以突破命運的種種障礙,不僅成為學校第一名,而且還獲得了被校長認為是象徵榮耀的太空筆。
「熱愛」,使蘭徹生發出內在的智慧,並引領他走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個人,可以通過「熱愛」進入自己的內在,找到自己生命中能夠共振的人事物,這個時候,他就是在不斷的驗證內在的具足圓滿。
看過幾次《三傻大鬧寶萊塢》了,每次總被發生在主角身上的趣事所逗樂,同時也被他們對於自己夢想的執著所打動。法罕是三人幫之一,迫於家裡人的壓力而上工程學校,但是他的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攝影師。
在蘭徹的鼓勵下,他終於向自己的父母坦白了他的心聲,他發自肺腑的言說說服了一直期望他成為工程師的父親,從不能接受到坦然支持,法罕其實是幸運的。他的幸運在於他有機會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而在步入職場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是選擇了自己所熱愛的職業的呢?金錢、家庭往往是人們選擇職業時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障礙;不能絕對的說考慮薪資和他人的期望是不正確的,但是對於追逐自己的夢想, 是不是應該更純粹一些呢?
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鬍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於衷,這是多麼的諷刺。這反映了一種
分數決定一切,創新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的制度。難道僅僅一張成績單便代表了一切?切勿一葉障目,如此行為不僅造成人才短缺,更是間接成為了此國家並不發達的根源。我們要突破自我,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盡力了,努力了自己心知肚明,失敗了也無所謂。看著蘭徹對體制的反抗,對老師的大聲質問,不禁理解了何謂自由。讓那些固步自封,只會說老生常談的話的人閉上嘴巴,以傲視給予回擊。
4.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萬能5篇
成長是一條很曲折的路,很難走,長著很多的荊棘,因為成長的路上需要挑戰和堅持的太多,所以成長路上無捷徑。在看完一部 勵志電影 後,你有什麼感想。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勵志電影個人 觀後感 萬能,歡迎大家來閱讀。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1
萬能趕了一個大晚,在《阿凡達》快要謝幕之際,目睹了這一「里程碑」似的電影作品。雖然 傳說 中的終極感受均在意料之中,但是可圈可點,可評可述之處著實不少。一些想法,想述諸大家,以步名人後塵。
知識不能拯救世界,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永遠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人性的光輝。科學家又能怎樣?最多給海軍陸戰隊員打一個下手。在整個劇情中,主角傑克是一個海軍陸戰隊隊員,正是他善良、勇氣以及智慧(不是知識),打動了土著,並成功的領導該星球的所有生物對抗了武力強大的人類的進攻。在現實社會,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學習成績是唯一能代表孩子的能力,以及穩健的未來幸福。學習成績好,才會有出路。
暴力必將會導致對抗。父母之於孩子就是君主,就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統治中,暴力成為一種主旋律,則一定會有反抗產生。這種反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消極對抗。當孩子評估當前無法對抗家長的語言暴行和行為暴行時,會故意按期望相反的目標去做。當孩子長大了,受夠了,就是暴力對抗,以牙還牙,如影片所述。結局不是自殺,就是殺死父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永遠失去了對抗的信心和能力,印證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而這兩種結果,相信都不是家長所願意看到的。
要改變別人,首先要與對方共情。從人類的阿凡達計劃,到後來傑克潛入土著的潛伏行動,都是有目的的與對方產生共情,然後再言 其它 。有意思的是,該星球龐大無比的神經元系統以及生物之間的共情能力,產生了無窮的力量,使他們有機會在傑克的領導下最終戰勝侵略,重獲新生。在生活中,孩子還處於學習生活技能及學習技能的階段,他們有很多不足之處是需要我們去幫助。而這種幫助,一定是建基於共情的前提。如果我們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我們對孩子的指導如何進行下去?
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我們的上司總是在埋怨,指責我們的工作做的很糟糕,責任心很差,你還有什麼心思把事情做好?恐怕拍屁股走人,然後再罵幾句娘,是你最佳的選擇。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不可能罵娘,也不可能走人,但是他們可以把事情搞的更糟,或者讓自己毀滅,讓管理者來承擔語言暴力的後果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貪婪的人性是造成生命走向毀滅的唯一原因。無論是現在人們對於科技產品的依賴,還是對於物質需求的無限慾望,都會導致人的幸福感不斷下降,然後再依賴更多的物質刺激來滿足「弱小的心靈需求」。對於我們生活的地球環境如此,對於孩子成績的索取何償不是如此。孩子的能力有限,代表孩子能提供的,讓家長滿意的資源有限。如果家長無限制的向孩子索取這種「學習成績」的資源,必將使孩子的生命之泉枯竭,最終變成一個毫無意義的人。
精神力量的存在。影片中的聖母之樹,代表生命的一種信仰。而愛、感恩是這種信仰巨大力量的存在方式。有如一種氣場的存在,在信仰的照耀下,我們自身的能量能夠影響到與我們有關的任何事物。這其實代表了家庭生活環境中,和諧的生活氛圍這種氣場對於孩子的影響之深遠,遠超過我們對他們的教誨作用。作為父母,閃現的人性光輝能夠照耀孩子成長之路,讓孩子走的更穩健,更有勇氣,更遠。劉姥姥在一篇博文的評論中說到,給孩子遠大的目標,給孩子富足的精神需求,所取得的成績遠大於對於成績和目標的索取。這就是信仰的作用,精神的力量之所在。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2
卡爾的 故事 有很多地方引人深思,勵志電影觀後感。他對於夢想追求的執著,讓我再一次受到了鼓舞和激勵。他是一個對於自己的人生有著明確目標並且一生為著這個目標而努力的人。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擁有過夢想,也都因追逐夢想而遭遇挫折甚至步入絕境。有很多人因此放棄夢想,更忘記了最初那些誓言與決心。
根據卡爾的成功,我認為:一個人的夢想或目標,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可以放棄,要像卡爾那樣,不斷努力,永不放棄,最終成為 潛水 精英。我被他那驚人的忍耐力和意志所感染。他忍受著失去一條腿的痛苦,仍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學習,訓練,最終穿上200多公斤的潛水衣邁出12步。
他這種精神讓我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更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意志與忍耐力有著緊密的聯系。一個人忍受艱難困苦的程度也反映著他的意志力的薄弱與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面對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壓力,就要看我們怎樣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解決難題,攻克難關。我想我們也都要定出自己的目標通過自己的行動,朝著目標而努力奮斗也一定能成功。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3
一個落後的小山村的兩個普通的小人物的普通故事,就是這樣,沒有大片的華麗、喧鬧,卻能發人深思,讓人感動。感動於劇中爺爺的人生信條——人不能見死不救;感動於村裡像胖嬸一樣善良的人們,更感動於小花那顆像花兒一樣美麗的心靈。與其說是她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牽動著觀眾的心,倒不如說是她的美麗心靈打動了所有的人。
學會感恩、學會寬容,這樣的 口號 我們會喊,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並非都能做得到;而小花,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到了。看罷片子,再仔細想想,其實感恩也好,寬容也好,都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在我們的一舉一動當中。有時,人生真的就像一場劇,而我們既是編劇、導演,又是演員。劇情的發展,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當你徘徊於A與B之間時,不要讓邪惡遮住你的眼睛。
以小花為榜樣吧,我想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生活會像花兒一樣的。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4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小時候看的美國電影都那麼簡單粗暴有力量,那種電影怎麼沒了呢?
是這樣吧,看現在最火的美國電影,英雄都是虛構的,情緒都是黑暗的,內心都是糾結的,反派都是不可戰勝的。選角政治正確,題材小心謹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鬥細節,但是情緒宣洩,就是感覺沒那麼爽。
我們小時候,美國電影不是這樣的啊!除了讓某些影人傷痕了一把,在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麼理直氣壯、黑白分明。英雄從里到外透著頂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義!我就是不會中彈!與我做對的人天理不容,連智商都不夠!我是美國精神!星條旗飄起來!
就算不能說911改變了這一切,至少911也趕在這個轉變的時間節點上。
在911發生的當時,以及那之後十年,人們都沒有意識到它給美國人投下多麼大的心理陰影。只有從現在往回看,從外面往裡看,我們才能發現,美國變了。
仍然堅信正義,不再堅信必勝。
這種虛弱的心理狀態中,湯姆·漢克斯就顯出來了。
說起湯姆·漢克斯這個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現在海報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為用膝蓋想就知道,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電影。
湯姆·漢克斯可以說演了一千種美國好人,各有千秋,個頂個的好。
舉個例子,在《荒島餘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島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卻發現無家可歸,因為他的未婚妻凱麗已經另嫁他人。兩人畢竟是強制分開,心裡還是有感情的,凱麗的丈夫也識趣地退到一邊。凱麗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車——按照好萊塢的尿性,這時候怎麼樣也得啃起來吧——然而這是湯姆·漢克斯電影,他默默地把車開回凱麗家,沒有破壞她的婚姻……
就是這么好人!然而我們看電影就是想看點浪漫主義,這種人永遠做出道德正確的判斷,未免循規蹈矩,無聊透頂。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順應潮流的好,是普世意義上的好。不是有成長有掙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遠那麼好。
堅定地呈現著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種90年代的樂觀氣息。
《薩利機長》就是一部這么樂觀的電影。就像星條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樣,充滿正能量。機長果敢堅強,同僚忠誠友愛,機組人員 愛崗敬業 ,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員個個人性閃耀,連大反派也是些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愚直人士(現實生活中,上哪找這么一批人啊?)。
不是說正能量不好,其實不但很好,還很治癒。看完這部電影,會有助人為樂的沖動。
只是看到這么一部有古風的電影,由86歲的「美國精神」東木導演,和60歲的「美國好人」湯姆·漢克斯給我們呈現。彷彿看到一代人逐漸遠去的背影。
再 說說 東木,本來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來拍各行各業的「感動美國」,寶刀未老,精神可嘉。
導演的自信體現在本片方方面面,對災難部分平實內斂的刻畫,反而更加真實動人。還有對正能量細節的選取,彷彿真心相信,現實中真的有、絕對有這么一批人。
他堅信著他的正義,他的美國,他的必勝。一群老人,笑得熱情洋溢。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5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我不得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人生的道理,工作的道理。
智商並不高的阿甘,從平凡的人生走向人生的顛峰。其中經歷著各種困難,憑著自己的勇敢、努力拚搏、不放棄贏得了最終的成功。試想一下,當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各項業務沒有完成的時候,我們是怎樣去面對的,是堅強還是放棄?從阿甘的身上告訴了我們,一定要堅強、不放棄,努力戰勝困難,一切皆有可能。
阿甘很友善也很重感情,他深愛著他的媽媽,因為他的成功媽媽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了他的媽媽,成為媽媽的驕傲。他很守信,他的戰友布巴在戰爭中死去,他完成了布巴的遺願。生活中、工作中的我們是不是也一樣善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多幫助別人,付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榮幸,要懂得珍惜。既然是一個班級大家庭,那麼在我們就應該多幫助身邊的人,不分彼此大家攜手並肩並建美好的家園。
阿甘對於人生總是保持很樂觀的心態,從影片開始至結束,從來沒有看到阿甘發怒動火。和阿甘比較一下,工作中只要稍遇到不順心,就會寫在臉上覺得自己是倒霉的。和阿甘比起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現在的條件比阿甘的條件要優越的多。年經的我們工作是我們首要任務,從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拋開工作中的不如意,也不要在意別人是怎麼看待你的,認真工作,時候保持樂觀從容的心態,幸運之神自然而來。
他視團隊的力量高於一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在一次戰爭中,他頂著槍林彈雨救出了自己的戰友。丹中尉也僥幸地活了下來,但是面對身體的殘缺,他生不如死。最終在阿甘的薰陶下重新找回了自信。在阿甘身上,我更深印地體會到團隊的意義,團隊里沒有你多我少,沒有你輕松我累的思想,團隊是大家一起積極進取的,是充滿歡樂、辛酸、痛苦、關心、幫助,是家庭外的另一個大家庭。
機會不等人,人要去尋找機會,實現人生的價值只有靠自己的堅強努力。從小事做起,從簡單的做起,汲取阿甘的優點,與工作相結何,付出才會有收獲。一個簡單的微笑贏得客戶的回應,這是我們的收獲;以真誠的心去與客戶溝通,換來客戶的信任是我們的收獲;為客戶推薦各種適合他的業務,最終客戶選擇是我們的收獲;客戶滿意而歸是我們的收獲……
勵志電影個人觀後感萬能5篇相關 文章 :
★ 勵志電影觀後感大全精選5篇
★ 勵志電影觀後感大全最新5篇
★ 勵志電影觀後感大全合集5篇
★ 勵志電影觀後感大全最新集錦
★ 勵志電影光榮之路觀後感5篇
★ 勵志的觀後感範文5篇
★ 勵志電影觀後感大全精選匯總
★ 當我們海闊天空青春勵志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 勵志電影觀後感800字範文
★ 最新版勵志電影的觀後感
5. 《一念無明》電影觀後感
導語:年度口碑佳作《一念無明》一舉斬獲新晉導演(黃進)、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最佳男配角(曾志偉)三座重磅獎杯,成績斐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一念無明》的觀後感,歡迎大家愛愛閱讀參考!
這個社會對待病人真如我們想像般寬容嗎?摔折腿,拄著拐杖,路人退避三舍,怕再把你絆出什麼事故。突發感冒未准備口罩,地鐵上咳嗽兩聲,身邊人默默轉過臉,在噼里啪啦打著字:隔籬有人感冒都唔戴口罩。身體虛弱頭暈眼花不足與外人道,旁人看你並無大礙也不在意,個中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當這樣的痛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疾病,就更讓人驚懼,對其表現出的嫌惡程度,也就更肆無忌憚。影片的開頭,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大海去精神病院接病癒出院的躁鬱症兒子阿東(余文樂飾演)出院,而早前,妻子在被兒子照料的過程中突發意外身亡。雖醫生稱此事與兒子病症無關,但父親的擔憂寫在臉上。他擠出笑容,故作輕松地與沒什麼表情、說話氣若游絲的兒子打招呼,眼神里卻全是防備。
父子許久沒見,在那之前,父親和在美國的小兒子都不知所蹤,而本來前途一片光明、擁有穩定女友的長子阿東辭掉工作,獨自陪伴病重且情緒不穩定的母親(金燕玲飾演)。母親用咒罵發泄怨恨,阿東在拚命隱忍和爆發中掙扎,終於把自己逼成了躁鬱病人。於是他入院、治療、出院、被父親接回到逼仄雜亂的板間房,試圖以一個正常人的姿態,再次獲得這個社會的接納。
病態的人:那個人樣子好怪……他好像一條狗哎。
如果你將自己代入阿東的視角,會發現他所處的這個世界,如同電影英文片名一樣,是一個mad world:
好友的婚禮上,所有人都在高談闊論嬉笑怒罵,沒人在意主角在說什麼,阿東忍無可忍下的仗義執言,似乎更令好友尷尬;用人單位聽到躁鬱症後避之不及的狀態,並不因他的坦誠和專業能力而改變;笑嘻嘻總是拜託自己和父親的鄰居,在他發病後,第一個落井下石;而狹小的空間,父親枕頭下發現的自衛用具,前女友寬容背後的強烈恨意,甚至令他找不到一個抒發情緒的角落……於是他沖去超市,大口大口吃著可以改善情緒的黑巧克力,換來的卻是路人的指指點點……
於是他強拉起來的,腦袋裡的那根弦,再次啪一聲斷掉,讓他從興奮且動力十足的躁期,滑去猶如萬丈深淵般的郁期。
有關阿東的片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茫然的他突然疾走乃至大步奔跑在深夜的街道,電影畫面平行向後移動的樣子。阿東像一個被抽離掉的人,在對他而言意義不明的世界裡移動,空洞不知所蹤。他看人的眼神,總夾雜悲傷與懷疑,令人不由擔心,他下一秒會否作出什麼極端行為?而比起那些選擇主動去拒絕和傷害,沒心沒肺的看客,他的隱忍和善良,卻又顯得格外可貴。
好在總有溫情場景彌補:下一秒,他和父親說起年幼時去城門水塘的約定,二人無傷大雅地爭執了幾句,暫時和解,相互依靠著,走回他們的家。
病態的家庭:其實,是不是甚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
家當然不是萬能的。而阿東的病因,顯而易見來自他的母親。苦等丈夫與小兒子卻無限失望的母親,沒有其餘的宣洩出口,只能把所有情感垃圾都傾倒在阿東身上。她是阿東世界裡的第一個瘋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需求無度,不懂感恩。她何嘗不可憐,然而她也親手毀掉了為他竭盡全力的阿東的人生。
在前不久上映的紀錄片《伴生》中,其中一位為照顧年邁父母、中年仍未出嫁的女士,對著鏡頭流淚:我好想有時間,可以安靜看一套戲、讀一本書,做些自己的事情,但是做不到!為人子女,都想做到孝順,然孝順的界限在何處,孝順分內事,究竟該親力親為,還是樂得交予他人,自己輕松?
影片中,束手無策的大海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大兒子,兒子一句話說得輕巧:你把阿東送回精神病院,自己選間條件不錯的老人院,錢不是問題。絕望的大海,淡淡問出了這樣一句:其實,是不是甚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
曾經他是逃避者:他努力工作,想給妻子更好的生活;他百般辛苦,卻害怕妻子的失望和不滿;他逃避家庭,釀成苦果,決定承擔,卻發現難度遠超他想像。他和阿東在對峙中說出心聲,而曾志偉在這一段落淚剖白的影帝級表現,實在無法不令人動容。
承擔是給自己的枷鎖,逃避是無視責任、把痛苦留給親人……二者之間,有沒有萬全之策?如何在調適好自己心情的同時,也對家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道理說來總是簡單,做起來,卻步步艱辛。
活在這個瘋狂世界:我沒事了
尚未被瘋狂世界改變的鄰家純真小男孩,成了阿東的解葯。在所有人都覺得他荒謬、不正常時,只有小男孩和他正常交流,與他相伴,聽他講話。他坐在天台上,對著急趕來的父親說,我沒事了。
他當然不是沒事。他生活的世界依然逼仄、雜亂、充斥著形形色色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類,他依然善良而軟弱、恐懼而堅持,他的父親依然無從理解他的內心,還要背著巨大的包袱尋求解決之道。但年年難過年年過,活下去便有希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影片一個頗為溫馨的Happy Ending。
導演黃進說,這是一個很想帶給香港人的故事:想呈現出如何直面問題、覺醒並尋求改變的狀態。事實上,在壓力巨大的城市裡,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阿東——不久前,香港心理衛生會的一項調查還顯示,香港人的抑鬱指數創新高,有百分之五點五受訪市民估計患有抑鬱症,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另有百分之九點一的受訪者屬應關注的組群。阿東非但不是邊緣人,甚至還可能早已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而未被發現。
編劇則強調傷害往往來自不了解,無知造成日常的邪惡。她認為電影最強大之處,就是讓觀眾感受角色的.情感,學懂同理心,從而令世界更美麗。
這個故事整體來說,壓抑又不開心,但曾志偉、余文樂、金燕玲一眾大牌演員卻毫不猶豫以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更稱之為十年一遇的好劇本(曾志偉語)。在快速發展、冷酷麻木的社會運轉成一部失控機器的同時,能有這樣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專業水平也絕不遜色的新導演作品出爐,實為觀眾的幸運。
沒有完整觀看影片。本片講述了現實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邊的社會就可以讀懂故事。導演和編劇忠實於生活,沒有植入自己的觀點立場。在現實中,每位觀眾都有各自的解讀,答案因人而異。
筆者一直感到困擾,阿東(余文樂)弟弟,也是黃大海(曾志偉)二兒子,這一角色存在的意義?沒有二兒子,故事依然完整,為什麼安排這樣一個角色?
媽媽的躁鬱是一家人不幸的開始。關於媽媽的病因,會有不同解釋,筆者給出自己認為,最合情合理的一種解釋。
有一種男人顧家,有一種男人顧事業。顧家的男人工作認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當中。顧事業的男人同樣看重家庭,負有責任感,但更專注事業,難與家人團聚。顧家的男人常被喚作是窩囊廢,事業型男人常被當成榜樣。若你是女人,會選擇哪一種?
媽媽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家境好到何種程度影片沒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與她劃清界限。媽媽年輕時追求者眾多,可偏偏嫁給了黃大海,選貨櫃司機,而不是富二代,社會精英。這故事好像童話愛情故事的續集。公主愛上掃煙囪的窮光蛋,大小姐愛上平民百姓,為愛情拋棄地位和金錢,凄美委婉。但續集告訴我們,愛情是理想,婚姻是現實。
媽媽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自然會有一個顧事業的父親,從小缺少家庭溫暖。因此媽媽選擇黃大海,認為他會是一個顧家的男人。
黃大海得到一顆明珠,必然壓力重重。兩鍾階層,兩種生活。為給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盡全部時間掙錢彌補。這個結果媽媽萬萬沒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獨冰冷的家庭中。媽媽為此躁鬱,更增添了黃大海的壓力。這種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惡化,成了一本難念的家常經。
片中,媽媽總在喊:沒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沒能看懂自己,沒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她改變不了丈夫,也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兩個兒子恰是這兩種男人。阿東顧家,弟弟顧事業。躁鬱瘋癲的媽媽毒打阿東,好像在抱怨,為什麼留在身邊的不是二兒子。事實剛好相反,媽媽一生都在被事業型男人折磨,她怎會對二兒子抱有幻想。她多麼希望,丈夫能像大兒子那樣,多陪陪自己。
影片講得很徹底,黃大海直到最後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問題的不是兒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識到自己的錯。可他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曾志偉把角色和劇本讀透,搞懂導演的意圖,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父親黃大海,起初心情復雜,不知道兒子阿東出院是好是壞,他只想和兒子過上簡單的生活,了此餘生。阿東躁鬱發作後,黃大海開始焦慮,他期盼兒子可以壓制情緒,但目的還是和兒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會的角落。直到阿東被生活擊倒,出現自殺傾向,黃大海的父愛才被喚醒。我們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黃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種解脫,可他不想讓兒子再出事。
黃大海參加家屬會談,病友親屬給他支招,怎樣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醫生也給了黃大海一個機會,只要說出阿東有自殺傾向,就可以徹底解脫。病友和醫生也在逃避,黃大海逐漸反轉觀念,看清事實。原來這么多年,他沒有為妻子付出過,也沒有站在兒子一邊,有問題的是自己,而不是她們母子!
片尾。黃大海和鄰居辯論,開始承擔做父親的責任。阿東被人誤會,鄰居們嬉笑怒罵退出舞台。黃大海面對兒子微笑,此時,他終於理解了兒子一直以來的委屈。桃花樹下,父子兩人的意識,靜靜守護著他們溫馨的小家。
阿東沒有病,媽媽同樣沒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現實,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實,不被枷鎖困擾。可母子均無力掙脫,世上又多了兩個孤獨的靈魂。丈夫沒能看懂妻子,還好,父親最終明白了兒子!
本片的諷刺,無疑是阿東好友的自殺。你不覺得好笑嗎?好像真沒聽說過,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殺。精神病人怎麼會自殺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難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兒子角色的意義,是讓影片完整。影片並不存在正確答案,也沒有對與錯,是與非,因為導演和編劇依然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改變不了觀眾的選擇,也許你是阿東,也許你會是二兒子。大家都無法改變社會的現實。
筆者寫這篇文字時,意外看到《顛佬正傳》這部老港片。兩部影片內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視,無法回歸社會的現象。但《一念無明》寓意更加晦澀,更具深度。而且導演和編劇把影片定義成無解的狀態,設計巧妙。
影片沒有強調阿東誤殺媽媽的過程,也許導演心慈手軟,不知如何拿捏。筆者為此存有一絲幻想。媽媽是自殺,她看到了顧家男人的委屈,從兒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選擇了離開無法擺脫的枷鎖。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卻無法改變別人。婚姻亦是如此,你無法改變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團亂麻,想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多。何必改變,何必強加於親人呢?也許錯的是自己呀!?
6. 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
《美麗心靈》一部獲獎無數的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數學家約翰·納什在念研究生時發明了他的博弈理論,短短26頁的論文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下面給大家分享《美麗心靈》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美麗心靈》是天才約翰—納什教授的傳奇故事,主要講述生性怪癖的納什拒絕與同學、周邊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數學研究上,盡管同學們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導師的失望使他無比痛苦和自卑,但他並未放棄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他經常說:「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但由於對研究過於深入,而情感世界又過於貧乏,種種原因導致最後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頑強抗爭,經過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與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學獎。
看完這部電影,它令我最為嘆服的地方不是片中驚心動魄的或感人至深的情節,而是編劇的創作思路。該編劇不落窠臼,打破普通影片那種戲外人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蒙在鼓裡的只是戲中人物,體現觀眾的聰明才智,角色的無知的傳統創作思路,片中情節發展與所有人的人生一樣,以未知的方式來演繹,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還是旁觀的我們,沒有到最後都不知道事情的發生,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地發展,絲毫沒有欺騙觀眾,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作為觀眾當我知道被編劇徹底欺騙後,一點都沒有失落哀怨,反而被他高超的戲弄觀眾的技術深深折服。兩個小時的電影,我簡直就是跟著主人公納什一起精神病,覺得一切都那麼正常和理所當然,以致於一直都沒有發現問題的存在。當羅深醫生說納什得了妄想症並強壓他上車時,我十分不相信這事情,並深切同情納什,因為我認為一定是醫生判斷錯誤,納什被認為是精神病只是因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於破譯密碼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個室友就是出賣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納什投放在廢樓里的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郵件和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鉛管而未得後,我才肯定他的病。我只能嘆服編劇對人物性格了解的透徹,他的才智騙過了我們這批觀眾雪亮的眼睛。其實有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足夠聰明,自認明白一切,卻不知道自己已被別人蒙騙,被人玩弄於手掌之中。片中還反映:事出必有因,任何事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根源,疾病當然也不例外。納什患上妄想症於他的處境密切相關。他孤獨寂寞,害怕失敗並渴望得到認可、支持和鼓勵他的人,於是他幻想出室友查爾斯,這是納什不善交際,有渴望與人分享內心想法的需要。美蘇冷戰時期,納什成功破譯了敵方的密碼,為國防做出了貢獻,此後,他渴望成功,希望報效祖國,於是他有幻想出國防官員——威廉—伯切爾,為了完成威廉交給他的任務,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譯密碼。他對女性情感一無所知,於是在他與艾麗西亞相愛後,他又妄想出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瑪西,這說明他前意識里渴望了解女性。由此可見,納什的幻想內容與他的個人需要和切身利益等存在必然聯系。
看完該片,我還認識到一點: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導師的失望和同學的嘲笑都沒有使納什對自己的事業失掉信心,最後他研究出偉大的平衡理論;最終他又因為不害怕別人的嘲笑和愚弄得以康復,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妻子的愛以及朋友的支持使幻想中的人在也左右不了他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嘲笑去吧。
1994年,納什得到普林斯頓的大學教師的鋼筆,代表了人們對他一生成就的肯定與贊賞,並與那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經學獎,在獲獎演講中,他說:「我一直相信數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邏輯學都引導我們去思考,但經過終生的追求,我問自己邏輯到底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我的探索……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後得了妄想症,就這樣來回走了一趟,在事業上我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在這神秘的愛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這里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謝謝你!」,這些話,也許是對他這一生最好的概括。
納什的一生有坎坷、有苦痛也有幸福與成功,而且他是經歷苦難,頑強拼搏後才取得成功的,我想,這種人生才是我應該追求的,因為只有這種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電影《美麗心靈》以現代經濟理論之父約翰·納什既不幸又幸運一生為主線,表現了眾多美麗心靈之間的不斷碰撞所產生的人性的極致光輝。在這影片中,心靈的美麗表現在各個方面,到處都洋溢著劇中人物對美的追求,更以撼人心弦的表達方式歌頌和呼喚生命中的點滴人性。
首先,美麗的心靈堅持了對自己信念的追求。納什的小學老師曾經評價他「擁有兩個腦袋,卻只有半個心靈」,而這半個心靈恰恰是納什對於數學的不斷的追求,這也是他在普林斯頓廣泛涉獵數學王國的每一個分支的不懈動力。正是由於對數學的不斷探索的慾望,促使他打破無聊的課程的約束,醉心於發展出一個具有真正創意的理論。或者,在此時此刻,仍然有人在嘲笑納什的不善交際,性格孤僻,僅僅是對於自己信念的執著,但是我們這群自以為擁有一顆完整心靈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個只有半顆心的人做到的事呢?我們總有不同的借口來改變自己的追求,或者安於現狀,不求創新;或者甚至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何追求,更談不上什麼堅持不堅持的。
除此之外,納什總是對於自己才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自信甚至是自負,充滿學術野心的他一直以發明一個絕對原創的理論為目標,這最終推動他發展出一套博弈論的新篇,大膽推翻150多年來人們對於亞當斯密經濟理論的固有認識,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更改變了世界。然而,我們一邊在為他那創舉歡呼雀躍,一邊卻在現實中停滯不前,本來應該作為「飢渴稚嫩的腦袋」的我們卻彷彿多了些沖動和浮躁,缺乏了些應有的勤奮和沉穩,在高壓的現實中碌碌無為,缺乏創新精神,因而無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中看到新的亮點。
其次,美麗的心靈是對家人的扶持。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作為一個麻省理工物理畢業的高材生,在納什精神病發,一再傷害她的時候,不僅沒有拋棄納什,反而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丈夫疾病復發的震驚與哀傷,終於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等待里迎來丈夫的康復,在頒獎台下綻放出欣慰的笑容,但她對於丈夫的不離不棄,更是人性光輝的體現。盡管我們身處物慾橫流的社會,焦躁與無奈之感隨時席捲而來,人性的光輝隨時被貪婪、嫉妒所遮擋,但是金錢、名譽終究歸於虛無,在人生的最後,跟著我們離開的,只有親情的溫暖,或者我們這一代對於家的概念只是源於書本對「家」的定義,也可能這個「家」曾經給予我們數不清的傷害,也沒有多少家庭能夠經過像艾麗西亞家的經歷,但是家人之間總是被一種無形的羈絆所聯系,即使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這道防線總是能夠堅守到最後,只因為這是家,而我們是家人,家人的堅持和鼓勵會成為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前行的動力,正如艾麗西亞說過的一句: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我看著納什並且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因為家人的愛,我們才能更好地堅持下去。
最後,美麗的心靈是對朋友的真誠幫助。盡管在同窗時期,蘇和馬丁不止一次嘲笑和戲弄納什,但在納什遭受精神分裂的折磨的時候,除了妻子艾麗西亞的不離不棄,他們亦伸出了援手,正因為蘇的幫助,納什才能發現自己生活在幻想當中,正因為馬丁的幫助,納什才能從孤獨中走出來,從新融入到社會中去。正因為是同窗也是敵手,在困難前,朋友間的深厚友誼正如黑夜中星光,雖然微弱,卻一路相伴;正如沙漠中的甘露,雖然量小,卻甜入心頭。在傷心時,朋友會給你堅實的肩膀;在郁悶時,朋友會給你鼓舞的微笑;在困難時,朋友會伸出寬大的手掌。因為朋友的真誠幫助,我們才能勇敢的堅持人生的目標並且能無後顧之憂地朝著人生的目標奮進。
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曾幾何時也是充滿朝氣地朝著天空盟誓——總有一天會把自己的信念和目標貫徹到以後的生命中,但是面對社會上形形式式的誘惑,曾經的朋友的出賣,家人的不理解和我們自暴自棄,曾經的信念難道已經不能尋回?堅持只是徒勞無功?我曾經質問自己——流水總能夠把尖石磨得圓滑,殘酷的現實總能夠把人馴服,時間總能把信念抹殺?當時的我迷茫了,但是《美麗心靈》喚醒了我,當初的信念模糊的重現,每天總是為了抓緊那麼一點時間,從五樓飛奔到飯堂,打水洗澡洗衣不過15分鍾,家裡人每周送湯送菜,三五知己朋友在操場打鬧,在課室吵著誰背的課文熟練的點點滴滴又浮現在我的腦海里。現在,我更願意相信其實美麗心靈不僅存在於電影中,它就在我們身邊,伴隨著我們的信念和人生。
畫面一開始,就是一個孤僻的男生在做著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身為著名大學的學生,卻選擇蹺課呆在在宿舍里,在玻璃窗上解題。那孤僻的眼神,怪異的舉止,一度令我懷疑這真的就是那部經典之作?
好奇這部電影為什麼會成為經典,便耐著性子看下去。
普林斯頓大學的迎新招待會上,在納什的眼中,陽光透過玻璃杯和檸檬的影像,漂浮在空中,然後剛好與旁邊一個學生的領帶圖案重合。納什微微一笑,對那個同學說:「知道嗎?我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你的領帶有多麼難看。」這就是納什,西弗吉尼亞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數學似乎可以解釋一切。他觀察生活中的一切,並用數學公式和數學推理來表達生活中的一切。如橄欖球比賽、鴿子的活動周期、一個女人在追搶了她錢包的男人的表現等等,他那著名的博弈論的靈感就是來源於對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動的觀察。透過寫滿公式的窗戶,可以看到納什那若有所思的臉,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充滿數字、邏輯和推理的理性世界,並且在他所理解的理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與他在數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對現實生活的熱情不大。他生性孤僻,言語不多,拒絕社交,與其他同學的生活格格不入。無疑,納斯的思想和情感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比如他害怕失敗,拒絕失敗,並且不能接受失敗。電影中有一個片斷是他的競爭對手漢森向他挑戰下棋比賽。漢森說:「怕了吧?」納什充滿自信地說:「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當納什輸了棋之後,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實,並說:「你本不該贏的,我先走的棋,天衣無縫,這棋肯定有陷阱。」納什緊張地站起來,慌亂中把棋盤也打翻了。後來,他與幻想中的室友談起這件事時仍然耿耿於懷:「我輸給了一個自以為是的傢伙,我本來掌握了主動權的,不知道怎麼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在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納什在懼怕失敗時的焦慮表現,在他沒有寫出得到認可的論文時,他感到深深的挫敗感,一頭撞向寫滿復雜公式的玻璃窗上,痛苦地說:「我只能想到這么多了。」納什追求成功,追求榮譽,他的情感被這慾望深深地佔據著。
後來,納什患了精神分裂症,老實說,在電影的前半場,我一直以為他幻想出來的那三個人都是真的,因此,當看到後面發現那三個人都是虛幻的時候,我突然感到很害怕,真的可以變成是假的`,精神分裂太恐怖了。不過,還好,納什遇到了一個很偉大的妻子,整部電影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艾麗莎了,一直勇敢地陪著深愛的但卻不幸患有妄想症的丈夫,太偉大了!
當我看完《美麗心靈》的時候,腦中的存留片段不斷迴旋!想感嘆人的意志力有多麼強大,贊嘆人的愛能如此偉大,不離不棄……
回想剛剛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主人公納什看到學術有成的人獲得鋼筆的那一場面,沒有太大的注意,現在才明白,那給他多大的壓力,多大的嘲諷……當結尾納什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學者們把鋼筆紛紛把鋼筆放到他面前時,納什的心裡肯定是多麼地激動,他這一路走得太坎坷了,受到嘲諷不被理解,無助,精神分裂的困擾等等,但是,有句話說得好「上帝關了一道門,一定會為你開扇窗」,上帝為他帶來了一個美麗堅強、對他不離不棄的妻子,可以說納什能有如此大的成功,跟他妻子是分不開的。
先說說主人公納什,他為什麼會得精神分裂症,幻想出了室友等人物,正是因為他一直不被理解,缺乏安全感,沒能實現心中報效祖國的報負,需要虛構一些人物來撐起他那顆滿足的心,來填補那顆孤獨的心靈。但是,他有那顆堅持不懈的心,能夠堅持自己的興趣,能夠在困難中一點點走出來,這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在感嘆納什的艱辛的同時,更是難忘他的妻子——艾麗西亞-拉迪。她用她的愛,用她那真誠堅強的心,在困境中扶持著這個家,支持著丈夫,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她一個人挺過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她看著他在治療的樣子,她在外面痛哭,讓人心痛。)走過了唯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驚和哀傷,漫長的半個世紀之後,當她的白發蒼蒼的時候,她的耐心和毅力終於得到了回報:納什漸漸康復,並且在博弈論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貢獻,走上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的領獎台。艾麗西亞的不離不棄,讓每位觀眾的心靈都深深地受到震撼。
沒有海誓山盟,沒有瓊瑤式的苦情,沒有大陸劇的獨白,簡單的幾句話確實感動了我!。「你可以的,我們明天再試試號碼?別放棄!」「我讓你感受什麼是真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里(她指著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里(她按著心口)解決」,這是艾麗西亞在納什病情反反復復,連他自己都絕望和愧疚時,溫情拉著納什的手,低頭輕輕說的幾句話。是啊,愛不需要多少甜言蜜語,真心便是真。相愛,不是一句話,而是用一生去守護。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財富名譽權利都變成不重要了,而家人的關心鼓勵和守護,是我們快樂的源泉,是我們前進的動力。還記得艾麗西亞說過:「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看著納什並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這是她對丈夫的愛最好的詮釋,最真誠的說明。因為她愛他,所以她有勇氣,所以她堅持了下來,這就是愛的力量。她們的愛,已不是可用文字說得清楚的,或許已經不能用「愛」這個字來形容了,因為她們已經超過了愛的界限,她們更多的是一種融入,一種包容,一種理解。拋開了熱情之後,依然堅持。正如在獲得諾貝爾獎時的獲獎感言中納什的話:愛是一種特殊的感覺,是沒法用正常的邏輯去推斷的。
看完《美麗心靈》,我腦海里立馬就浮現了「堅持」兩字。他的堅持,她的堅持,造就了最終的成功。美麗心靈,美在堅持。所以,我們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我們也應該堅強,應該相信家人會一直支持著自己。
《A Beautiful Mind》,在香港譯為有你終生美麗,你看,咱們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漢字的語言美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相比之下,我還是喜歡美麗心靈這個譯名。若譯為美麗境界,境界一詞讓人感覺有點虛幻,有種可望不可即的距離感。若譯為有你終生美麗,覺得譯者的「你」指代的應該是艾莉西亞,但這是個人傳記改編的電影,主人公應是納什,所以又覺不太妥。
好吧,不糾結在譯名上了,想說的是,名字不是重點,就像外貌不是重點那樣。對於電影,內容重要多了。對於人,內涵重要多了。
納什對上課無興致,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社會交際於他而言也似乎是無意義的。他沉迷於尋找一個真正有創意的理論。而且,他深信這才是他應該從事的事情。每個人成才成功之路並不相同,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一條路。蓋茨沒有完整的大學,中途輟學,卻創造了微軟時代。目前上演激烈,而且賣座還挺不錯的「方韓之戰」的主角韓寒在高一便退學,但在寫作和賽車上都取得驕人成績。那是不是說我們就沒有必要去念書,沒有必要接受高等教育了呢?請不要這么偏激地思考。
蓋茨雖然輟學了,但他並沒有停止學習,他深深知道自己的追求和如何追求,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並不懈地努力追求。是的,納什一直深信尋找真正有創意的理論是他的追求。最後,他的博弈論對世界有著重要影響,並因博弈論獲得諾貝爾獎。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迪克西特曾說:「如果每次有人說起或寫下納什均衡這幾個字,納什都能拿到一塊錢的話,那麼他現在會是個大富翁了!」
然後想想我們,雖然都在求學的路上,但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呢?是不是都明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呢?我們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但要記著,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忘記在哪裡看到這樣一句話,「是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得走完。」
納什患妄想精神分裂症時幻想了三個人:室友、小女孩、帕徹。
納什不擅長和別人交流,不樂於交際,很多心裡話無法傾訴,他的內心是孤獨的。我想也許是這個原因,所以幻想了室友,一個能在自己無助時傾訴的對象。室友能在自己遇到困
難時陪著自己,給自己意見,甚至是罵醒自己。納什需要這樣的朋友,在現實中卻得不到,因而在虛幻的世界裡尋找慰藉。其實,不僅是納什需要這樣的朋友,我們同樣需要。朋友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擁有真誠的朋友比腰纏萬貫要幸福得多了。同時,我們要明白的是,交朋友是需要自己主動的,要付出我們的真心,要拿出我們的熱情,要走出自我的囚牢。倘若關上自己的心門,即使陽光再燦爛,也只能停留在門外。
對於小女孩,她是天真可愛的,單純的,快樂的,沒有煩惱的。幻想出的小女孩一直沒有長大。我想,納什也願像個孩子般擁有簡單的快樂吧。對於帕徹,一個肯定納什、使納什才華得以施展的人。是呢,千里馬也需伯樂。當然,這都只是我的猜測和想法而已。
天才患精神病,上帝好像真的好殘忍。但上帝也是仁慈的,派艾莉西亞這樣的天使到納什身邊。得知丈夫患病仍是不離不棄,堅強地面對,努力幫助丈夫痊癒。她是個正常的人,她也會抱怨上帝的不公,讓原本完美的家庭有了裂痕,但她說,這是我的義務。如果沒有艾莉西亞的愛,納什如何能挺過這精神病的煎熬阿!請相信,愛能創造奇跡這話一點也不假。納什獲獎時說,「在事業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這種神秘的愛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這兒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謝謝你!」艾莉西亞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忠誠何不讓人動容和嚮往?
現在是21世紀,是個開放的時代,但在我們面前談起愛情仍是不太開放的。想起韓寒說的一段話,「中國的情況是,很多家長不允許學生談戀愛,甚至在讀大學了還有很多家長反對戀愛,但等到大學一畢業,所有家長都希望馬上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兒女戀愛,而且要結婚。想的很美啊。」大人們不讓孩子戀愛,離不開兩個原因,一是影響學習,二是認為孩子不懂愛情。難道孩子不知道大人們的顧慮和擔憂嗎?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利用博弈論吧,可惜現在不懂,不然還真想知道結果。
最後想說的是,這部電影是改編的,請不要以為這是納什真正的人生。艾莉西亞曾和納什離婚,但又復婚了。她說,「我們都漸漸變老了,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像社會保險,退休補助,醫療補助什麼的。如果你們沒有一個很正式的關系,要處理起來就很麻煩。再說我們本來就很親密,復婚就顯得很自然,也很實際。」是的,很實際,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很實際的。真實的歷史大部分事實是白開水,喝起來很實際。優秀的電影則是雞湯,不僅刺激你的味蕾,還能補充營養。希望你我的心靈變得美麗,而且會更加美麗。
7. 勵志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
導語:《美麗的心靈》中的主人公約翰布希遭受到了常人不可想像的痛苦與折磨。盡管如此,他仍然選擇了與之對抗,以其超常的毅力克服了它,並最終取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獎。下面是其觀後感,歡迎參考:
「美麗心靈」多麼美好的詞,什麼樣的心靈才是美麗的,我想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這部電影其實很久以前已經看過,現在再看一遍發現感覺不一樣了,很多新的東西加了進來,心境變了對電影的理解就不一樣了,大學兩年的歷練,接觸了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成長了!
「精神分裂症」是在三院心理科預見習的時候開始接觸到的,當時科室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為主。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為「思維障礙」大致有思維速度障礙、思維形式障礙、思維內容障礙等。病人還可出現幻覺,主要有幻聽、幻視、幻觸。對這些病人的治療,醫院以葯物為主,精神性的葯物副作用很大,科室里大部分病人精神萎靡,處於半睡半醒狀態。由於精神分裂症目前臨床上還查不出具體原因,醫生的葯大多是對症治療,具體什麼才是「恢復」沒有統一的標准,如果病人在醫院這段時間沒有再出現一些病狀,醫生就會考慮病人出院,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終生服葯。
電影中主角約翰·納什正是這種情況,在大學時開始出現幻覺,幻覺便伴隨其一生。約翰·納什是一個簡單的人,除了愛情這種生物本能,世界的物慾於他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他要的是數學,堅定的相信數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正如他在電影中的一句話「我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我想一個簡單並且一生執著於一件事的人,一個敢於舍棄其它堅持自我的人,一個坦然自若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是幸福的,每天都充實的去追求,每天都活在對問題的解決中何樂而不為呢!可我們世界是怎麼了,如果我們身邊真的出現類似這樣的人,帶來的肯定不是我們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種排斥、嘲笑,影片中尼爾森、班德、韓森,開始時對約翰的半開玩笑式的調戲,多少都有一點故意的性質在裡面,不過約翰是簡單的,簡單到可以對這些嘲笑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所以他是幸福的,並最終用自己的實力說話,告訴了全世界「我」的存在不是一種另類,人必須活得真實。
影片中,約翰的妻子從在州長家為約翰西裝袋子裝上手絹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令我感動。她是堅強的,在約翰精神分裂症被被醫生告知後,她沒有像大多數女人一樣崩潰,而是忍著疼痛去調查丈夫的病況,在約翰的兩個助手阻止她進入惠樂實驗室時,她給了其中一個助手一個耳光,快而狠,我想沒有人會去指責她的耳光,我們更多的是被這個女人堅強所感動;她是善良的,深愛著約翰,自始至終她都沒有離開約翰,在約翰服葯的那段時間里她忍著所有的痛悉心照顧約翰和孩子,在約翰停止服葯後,她送走了孩子,面對著約翰隨時都可能對自己造成危害的情況,她還是毅然而然的選擇了留下。
影片中,有一個前後照應的地方。學生時的約翰由於沒有發表論文,而不得不去央求老師給他一個進入惠樂實驗室的機會,可老師拒接了他,他和老師的糾纏的一段最後以他們兩個一起看茶廳里一個年邁的教授正在接受周圍人贈送鋼筆而結束,當時的約翰是不得志的,是抑鬱寡歡的,而幾十年後的一天茶廳的主角換成了約翰,他在接受周圍人贈送鋼筆。幾十年對數學執著追求,對生命的溫存,使約翰的生命得以升華!
人生路漫漫,曲折艱辛的人生之路要比登泰山艱難許多,雖然一路上有暖風相伴,游蝶為舞,但是任何人都無法保持同樣一個心態走到最後,總會有高興與傷心的情感起伏,總會有成功與失敗的人生感觸。因此,生活需要我們去感受,去調節;需要我們彼此的交流與溝通。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笑以面對,傷心失意時不宜卑微……
在人生求索的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時,有時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遠比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誠然,在《美麗心靈》之中,主人公納什為何會出現精神分裂,是外界因素的影響嗎?顯然不是的,而是因為他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遇到問題卻不會自我化解,從而他無法自我解脫這種壓力,使這種壓力遠遠大於自己心靈承受的極限,人的心理從而扭曲,結果就不言而喻了,自然對一個人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是的,我們都有夢想,無論是兒時仰望星空的夢幻,還是少年壯志凌雲的豪邁,或是如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最初的夢想,也是我們最高的理想,但是請相信:奮斗的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我們總是要經歷許許多多的挫折與坎坷,走過許許多多的荊棘與泥濘,才能在最後關頭體會到幸福與快樂。而就在這漫長的拼搏路上,無疑懂得調節自己,放鬆自己的人,將成為一個成功者,即便他沒有品嘗到勝利的果實,也走過了歷練的歷程,收獲了成功的經驗。所以,一路奮斗,一路堅持,更應該一路調整,一路放鬆,讓這種狀態伴隨我們的風雨里程,不讓夢想夭折,揚帆到達成功的彼岸。
彼此的關心會讓你的心靈更加溫暖,愛的力量會讓你的毅力得到升華。當電影結束之時,納什終獲得了他應有的榮譽,應有的贊許。這里也有他妻子的功勞,因為是他的妻子對他不離不棄才使他慢慢走出虛構的空間,這就是關心支持的成果,這就是愛的力量……
別讓夢想夭折,別讓現實的困難把你嚇倒,與納什相比其實我們都是幸運兒。學會調節與解脫,未來的你會到達成功的彼岸,希望共藍天一同飛翔!夢想與花朵一起芬芳!
別讓夢想夭折,學會關心別人,學會感動,堅持自己心中的夢想,克服身邊的重重困難,美好的明天正向我們走來!
美,無處不在;美,不在於你的外表,不在於你的身份;美,只在於你的心靈。美,天天都在我們周圍游盪,只要你認真去觀察,用心去發現,你,就會察覺,原來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的美,但這些美都美在不同的地方。
觀看了《美麗心靈》之後,體會到納什有著一顆美麗的心靈,他為了承擔家庭的重擔,為了照顧兒子,為了滿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葯。並在別人的嘲笑與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活著與心理疾病做斗爭。他的心是潔凈的,他的堅強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美化。艾麗西婭是個美麗的天使,擁有著美麗的心靈,守護著她的愛人。面對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臨受傷的威脅,抱著剛出生的兒子,她絲毫沒有退縮,堅強地承擔起了這個在風雨中搖曳的家。納什的朋友阿芬問她:「你還撐得住嗎?」她說:「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看者納什並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多麼偉大的女人,至少也該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麗的,她神聖的愛使她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馬丁-漢森等給予納什幫助和鼓勵及關懷的人都擁有一顆美麗心靈,他們用自己寬廣並溫暖的胸懷接納了一個有著心理疾病的人。納什、艾麗西婭、漢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愛架起了一座通往美麗心靈的橋梁。
天才與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遙,有出色優勢時要防止負面問題的出現,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類疾病特別是精神疾病的人們,要學會理解包容別人,要培養陽光思維。特別是從事心理咨詢的職業人員,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與責任心,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藏身。
有位名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是自己。我在無數次的親身體驗之後,不得不佩服這位哲人的先見之明是多麼精準。人可以超越一切,卻無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麗心靈》之後,在體驗了約翰?納什博士痛苦而偉大的人生境遇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位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科學家便戰勝了自己,贏得了世上的最高勝利!他無比堅韌而美麗的心靈,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永不動搖的豐碑!
電影《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做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影片中納什大學時期在巨大的壓力下就出現了幻覺,在他虛構的世界中出現了他的室友查爾斯和查爾斯的侄女。在他進入惠勒實驗室之後他的虛擬世界又出現了一個神秘的長官威廉。帕徹招募他參加一個絕密的任務,破解敵人的.密碼。他出現這種精神症狀其實就是因為他已經患了精神分裂症。
起初納什身邊的人並沒有發現他的異常是因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只是覺得他的性格孤僻行為有些怪異。但,隨著納什的行為越來越怪異,常常做出常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事情,他身邊的人才逐漸意識到他已患有精神病。
約翰。納什無疑是一個天才,年紀輕輕就在數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十分不善於與人交往,對於成功的渴望也十分大,給他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且無法找人傾訴。久而久之,他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在影片中,最能觸動人心靈的無疑就是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對丈夫那種緊緊跟隨的愛情。盡管艾麗西亞在幫助納什治療的過程中,身體和心靈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她始終都選擇在他身邊支持他,幫助他。影片最後納什獲得諾貝爾獎在頒獎禮後為艾麗西亞披上披肩,兩人相互扶持著向前走,我想這也是對愛情最好的定義。
納什最後其實並沒有完全康復,他依然看得到查爾斯,小女孩,以及威廉。帕徹,但他已清楚他們都不是真實的,並能控制自己忽略他們。他能逐漸康復起來,艾麗西亞不離不棄的支持無疑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他自己戰勝疾病的決心和身邊那些朋友的幫助也是十分重要的。
影片中,納什的性格其實是很矛盾的,他是個勤奮且聰明的人,只是他身上傲氣很重且難以相處,這也是別人對他既欽佩又反感的原因。但當看到納什為精神病所纏身的時候,又不禁讓人感嘆可惜了這樣一個天才。
影片之所以叫"美麗心靈",我想美麗的心靈所指的應該主要是指納什的妻子那種對丈夫不離不棄的那種心靈的美麗,另外,納什自己對抗病魔的決心和納什的朋友們對他的幫助又何嘗不是美麗的呢?
看完《美麗心靈》之後,既感動於影片中的每個動人畫面,又感受到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我們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既要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又要及時排解自己的壓力,更要與周圍的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健康地生活下去。
《美麗心靈》是天才約翰—納什教授的傳奇故事,主要講述生性怪癖的納什拒絕與同學、周邊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數學研究上,盡管同學們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導師的失望使他無比痛苦和自卑,但他並未放棄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他經常說:「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但由於對研究過於深入,而情感世界又過於貧乏,種種原因導致最後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頑強抗爭,經過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與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學獎。
看完這部電影,它令我最為嘆服的地方不是片中驚心動魄的或感人至深的情節,而是編劇的創作思路。該編劇不落窠臼,打破普通影片那種戲外人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蒙在鼓裡的只是戲中人物,體現觀眾的聰明才智,角色的無知的傳統創作思路,片中情節發展與所有人的人生一樣,以未知的方式來演繹,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還是旁觀的我們,沒有到最後都不知道事情的發生,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地發展,絲毫沒有欺騙觀眾,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作為觀眾當我知道被編劇徹底欺騙後,一點都沒有失落哀怨,反而被他高超的戲弄觀眾的技術深深折服。兩個小時的電影,我簡直就是跟著主人公納什一起精神病,覺得一切都那麼正常和理所當然,以致於一直都沒有發現問題的存在。當羅深醫生說納什得了妄想症並強壓他上車時,我十分不相信這事情,並深切同情納什,因為我認為一定是醫生判斷錯誤,納什被認為是精神病只是因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於破解密碼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個室友就是出賣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納什投放在廢樓里的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郵件和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鉛管而未得後,我才肯定他的病。我只能嘆服編劇對人物性格了解的透徹,他的才智騙過了我們這批觀眾雪亮的眼睛。其實有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足夠聰明,自認明白一切,卻不知道自己已被別人蒙騙,被人玩弄於手掌之中。片中還反映:事出必有因,任何事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根源,疾病當然也不例外。納什患上妄想症於他的處境密切相關。他孤獨寂寞,害怕失敗並渴望得到認可、支持和鼓勵他的人,於是他幻想出室友查爾斯,這是納什不善交際,有渴望與人分享內心想法的需要。美蘇冷戰時期,納什成功破解了敵方的密碼,為國防做出了貢獻,此後,他渴望成功,希望報效祖國,於是他有幻想出國防官員——威廉—伯切爾,為了完成威廉交給他的任務,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解密碼。他對女性情感一無所知,於是在他與艾麗西亞相愛後,他又妄想出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瑪西,這說明他前意識里渴望了解女性。由此可見,納什的幻想內容與他的個人需要和切身利益等存在必然聯系。
看完該片,我還認識到一點: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導師的失望和同學的嘲笑都沒有使納什對自己的事業失掉信心,最後他研究出偉大的平衡理論;最終他又因為不害怕別人的嘲笑和愚弄得以康復,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妻子的愛以及朋友的支持使幻想中的人在也左右不了他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嘲笑去吧。
1994年,納什得到普林斯頓的大學教師的鋼筆,代表了人們對他一生成就的肯定與贊賞,並與那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經學獎,在獲獎演講中,他說:「我一直相信數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邏輯學都引導我們去思考,但經過終生的追求,我問自己邏輯到底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我的探索……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後得了妄想症,就這樣來回走了一趟,在事業上我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在這神秘的愛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這里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謝謝你!」,這些話,也許是對他這一生最好的概括。
納什的一生有坎坷、有苦痛也有幸福與成功,而且他是經歷苦難,頑強拼搏後才取得成功的,我想,這種人生才是我應該追求的,因為只有這種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8. 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
《美麗心靈》是約翰-納什教授生平的傳記,或者說,一個真正的天才的故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很少主動看電視的我,昨晚竟無意中觀看了一部美國電影《美麗心靈》。它講述的是天才約翰—納什教授的傳奇故事,生性怪癖的納什拒絕與同學、周邊的孝塌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數學研究上,盡管同學們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導師的失望使他無比痛苦和自卑,但他並未放棄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
他經常說:「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但由於對研究過於深入,而情感世界又過於貧乏,種種原因導致最後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頑強抗爭,經過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與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天才和瘋子僅一線之隔。
影片中情節發展與所有人的人生一樣,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還是旁觀的我們,如果不一路尾隨到最後,都不知道究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地發展,絲毫沒有欺騙觀眾,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兩個小時的電影,我簡直就是跟著主人公納什一起患上精神病,覺得一切都那麼正常和理所當然,以致於在過程中都沒有發現問題的存在。
當納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突然出現精神病醫生羅森以及助手,納伯放棄演講拚命逃竄,接著羅森醫生告訴納什他得了妄想症並強壓他上車時,我十分不相信這事情,我也認為羅森醫生是蘇聯人,納什被他抓走,可能要受到酷刑,而精神病院實際是蘇聯在美國的一個軍事基地掩護。因為我認為納什被認為是精神病是因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於破解密碼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個室友——查爾斯確實就是出賣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納什投放在廢樓里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郵件,還有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鉛管而未得後,我才相信他確實有病。
可是為什麼納什的想像會這么真實?為什麼我們的思想也會不由自主的受他牽引,也許因為,納什是一個天才,他有著十分縝密的思維,有著能獲諾貝爾獎的頭腦,所以就算是幻覺,通過天才的腦瓜子想像出來那也是非常真實的。
但他是孤獨寂寞的,害怕失敗並渴望得到認可、支持和鼓勵他的人,於是他幻想出室友查爾斯,這是納什不善交際,有渴望與人分享內心想法的需要。美蘇冷戰時期,納什成功破解了敵方的密碼,為國防做出了貢獻,此後,他渴望成功,希望報效祖國,於是他有幻想出國防官員——威廉·切爾,為了完成威廉交給他的任務,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解密碼。
二、愛的奉獻
「我讓你感受什麼是真巧旅圓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里(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里(心裡)解決」
艾麗西亞親眼目睹著納什的病情,從在精神病院里看到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晶元而未得後的惶恐,到已經懷孕的她奔走於納什的辦公室、尋找納什投放在廢樓里的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鎮逗郵件,作為妻子的她終於相信納什患上妄想症,但她做的是不離不棄的相守。
直至納什和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大雨交加的夜晚,艾麗西亞要出門,納什主動要求去幫孩子洗澡,艾麗西亞很高興。可當她走出去卻發現了納什的秘密小屋,她知道納什又發病了,趕緊跑回來,發現孩子自己躺在浴缸裡面,水馬上就要漫過來了……當羅森醫生再次要求帶走納什時,艾麗西亞再次做出了決定。
「讓你感受什麼是真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里(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里(心裡)解決」。這是艾麗西亞-拉迪在納什病情反反復復,連他自己都絕望和愧疚時,溫情拉著納什的手,低頭輕輕說的幾句話。沒有海誓山盟,沒有不離不棄,沒有瓊瑤式的苦情,沒有大陸劇的獨白,簡單的幾句話確實感動了我! 我想如果沒有艾麗西亞對愛的堅守,也就沒有後來的納什。
三、愛的回饋
「最後我做出的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卻是只有在愛的等式中才能夠發現任何邏輯的原因。今晚我能夠站在這里,全都是因為你,你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
在正常與幻覺之間,納什在懷疑,納什在堅持!30年的時光爬上了納什的額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儼然已經不重要!就像納什所說「我依然會產生幻覺,他們一直都沒有消失,只是我選擇不去關注。」
終於有一天,納什來到他僅到過一次的教授餐廳,上一次是他剛到麻省理工學院,他在餐廳里看到一位老教授坐下以後,周圍的人們都走過來紛紛把自己的鋼筆放在他的餐桌上面,教授告訴他那是對老教授成就的肯定,是這里的一種無上的熱榮譽。這次當他有些彷徨地坐下,第一個學者在他面前恭敬地獻上那代表對諾貝爾獎獲得者敬意的鋼筆並祝賀他,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納什沒有流下激動的淚水,但屏幕前的我眼睛卻濕潤了。
1994年,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納什深情地望著自己的妻子,已經兩鬢斑白的艾麗西亞說:「我一直相信那些數字,方程和公式,但是在我追求了一生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邏輯?誰來決定邏輯的原因?我的追求帶著我穿越了物理、哲學還有幻覺,到最後我做出的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卻是只有在愛的等式中才能夠發現任何邏輯的原因。今晚我能夠站在這里,全都是因為你,你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謝謝大家!」
望著屏幕上兩人相互依偎離去的背影,我久久不能平靜,原來僅僅思想的美麗,並非真正人性的美麗,唯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融入心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麗。正所謂「大愛無疆」,人生旅途因愛的陪伴才會圓滿。
天才與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遙,有出色優勢時要防止負面問題的出現,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類疾病特別是精神疾病的人們,要學會理解包容別人,要培養陽光思維。特別是從事心理咨詢的職業人員,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與責任心,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藏身。
這是我觀看完《美麗心靈》這部影片後首先想到的。
《美麗心靈》是約翰-納什教授生平的傳記,或者說,一個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約翰-納什正是一個100%的天才,27歲獲得博士學位,30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平衡論(包括非合作博弈論)廣泛應用於經濟領域,開創了全球貿易的理論基礎,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還被應用於化學和生物學領域。不幸的是伴隨著他的成功,一種精神分裂症已經與它如影相隨,。他是一個事業的強者,卻是現實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際,談女朋友時往往出言不遜遭人侮辱與溪落。更嚴重的是思維和感覺出現障礙,身體有被植入異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幻覺、幻聽與幻想。當最初看到這些劇情簡介時我沒有信心看下去了。這樣一個劇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實話說有點點平淡無奇,類似的電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條船》、《典子》,基本上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除了感動之外沒什麼感覺。我所猜到的情節是這樣的:由於解密碼工作過於復雜,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們對他不離不棄,幫助他與疾病斗爭,最終病情好轉,在學校任教還獲了諾獎,大團圓結局。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納什或許是不幸的但是同時他也是幸運的!盡職盡責的醫生們沒有放棄他,摯愛的妻子沒有放棄他,大學里的教授和學生沒有放棄他,整個社會沒有放棄他!
愛情上他是幸運的!在他已經患上精神病但不很嚴重時,美麗姑娘艾麗西婭出於美女愛英雄的情愫,接納並愛上了納什。在納什發病並威脅到她的生命安全時,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棄不離,她理解丈夫不願意去精神病醫院治療的擔心,把丈夫留在身邊,在住家休養中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料,並頂住巨大的精神壓力支撐著一個家庭走過憂患。這又是一曲愛情挽救生命與拯救健康的頌歌,這是美麗心靈最生動的詮釋。為此,飾演妻子的女演員在該片獲得四項奧斯卡大獎中佔有其一:最佳女配角獎。
當納什患病經常被幻覺引導,不自學地到自己所在學校普林斯頓大學講學時,大學同事們給予了一個精神病人相當的包容與理解,配合納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後部,他的同行們在一個茶館紛紛把自己的派克鋼筆擺放在納什的桌前,這是對一個科學科學家最尊貴的敬意,是對一個精神病人最溫馨的撫慰,這也應該是美麗心靈的群芳譜吧。納什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與理解的家庭與大學校園里,這是精神病患者運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質戰勝疾病的客觀條件。
納什患病後,除了產生幻覺讓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實與虛假外,慶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親人的關懷與醫院進行葯物治療、胰島素注射和電休克療法下,他自己始終有一個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戰勝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沒有破罐破摔、自暴自棄,始終配合治療。直到老年,雖然這種分裂症沒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堅強地治療與生活,直到1994年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應該說,納什不管是事業上的成功,還是與病魔抗爭,最終主要靠他自己。來自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許是編劇與導演給我們的深層啟示。
影片取名為《美麗心靈》真是恰到好處。納什有著一顆美麗的心靈,他為了承擔家庭的重擔,為了照顧兒子,為了滿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葯。並在別人的嘲笑與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活著與心理疾病做斗爭。他的心是潔凈的,他的堅強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美化。艾麗西婭是個美麗的天使,擁有著美麗的心靈,守護著她的愛人。面對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臨受傷的威脅,抱著剛出生的兒子,她絲毫沒有退縮,堅強地承擔起了這個在風雨中搖曳的家。納什的朋友阿芬問她:「你還撐得住嗎?」她說:「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看者納什並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多麼偉大的女人,至少也該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麗的,她神聖的愛使她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馬丁-漢森等給予納什幫助和鼓勵及關懷的人都擁有一顆美麗心靈,他們用自己寬廣並溫暖的胸懷接納了一個有著心理疾病的人。納什、艾麗西婭、漢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愛架起了一座通往美麗心靈的橋梁。
其次從電影本身欣賞價值來看,《美麗心靈》無論是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觀影人的預想。
而羅素的精湛演技也將納什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度逼真,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為電影藝術的教學片。演繹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難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員的試金石。原因在於,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樣的人人公認的混球加壞蛋,他們首先是或者說本質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極端地表現他們令人厭惡的表象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確給人們,特別是親人和朋友帶來直接的傷害,所以,過多地以同情的心態表現他們也是不準確的。在這樣一個兩難困境中,《美麗心靈》採用了首先以主觀視角(即納什的幻想、幻聽等)進行描述,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納什幻想的世界,同時造成觀眾的錯覺,以為那就是真實的情景。然後又重回客觀視角(即納什所處的真實環境),使觀眾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納什的遭遇。在這一過程中,羅素的領袖氣質和憂郁神情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獨到之處在於,沒有採用慣常的大量渲染親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現手法,將重心放在羅素身上,藉助羅素的個人魅力突出納什面對困境的超凡勇氣、超強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換句話說,本片完全可以更名為《堅強心靈》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導演為啥選擇羅素這樣一個硬漢來演繹經濟學家納什。當然這也導致影片的致命硬傷:完美的電影,虛幻的真實,也就是說,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與真實的納什相距甚遠,准確地說,影片所展現出來的納什是被人為拔高和神話了。
有位名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是自己。我在無數次的親身體驗之後,不得不佩服這位哲人的先見之明是多麼精準。人可以超越一切,卻無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麗心靈》之後,在體驗了約翰納什博士痛苦而偉大的人生境遇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位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科學家便戰勝了自己,贏得了世上的最高勝利!他無比堅韌而美麗的心靈,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永不動搖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