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寒的電影插曲
沒有泥土哪有花(詞:林煌坤、曲:林家慶)
春寒(歌詞)
那迷路的寒風 還在春天裡打轉 早春的山巔 我撿到雪花一片
那痴情的冬天 愛在人間里留戀 早熟的花瓣 我聽到它說春寒
#經過一番寒徹骨 春花才得撲鼻香 有 有了刻骨銘心 愛情得歷久彌堅
沒有泥土那有花(歌詞)
沒有泥土那有花,不見生根那得瓜。愛的種子輕輕灑,同心播種會萌芽。引水灌溉晨風
里,跪地晚禱夕陽下。相愛相憐是代價,情花芬芳滿枝椏。人在苦難中長大,風風雨雨
不要怕。愛在冰霜里成熟,迎風搖曳多瀟灑。
Ⅱ 台灣電影《春寒》中橫山少佐的扮演者是誰
劉尚謙
原名:劉尚謙 Shang-Chien Liu
性別:男
血型:A
職業:台灣演員
台灣資深藝人,當年是包括邵氏在內多家電影公司搶著簽下的當紅小生,出道時由在陳明華製作的台灣第一代《倚天屠龍記》中,劉尚謙飾演「張翠山」而走紅。十多年前,他出演台灣電影《春寒》,被譽為台灣美男子,是台灣早期文藝片的第一男主角。參與過台視八點檔時代大戲《台灣百合》和《第8號當鋪》。工作經歷:喀冰餐廳 創辦人
《春寒》之橫山少佐(劉尚謙),《春寒》好象是87還88年的台灣電影!
男主角和女主角是一對剛相愛的戀人,後來來了個日本少佐,他喜歡上了女主角,讓男主角去充軍南洋!應該說是一本愛國教育片!但是那個演日本少佐的演員實在是太帥拉!!!他是中國人,名字叫劉尚謙!
讓我記住春寒的唯一個原因,裡面扮演日本軍官的那個男演員實在實在是太帥了!!!!尤其他身著軍服(雖然是日本軍服讓人有點不爽)。媽媽呀!太帥拉,讓我這次當回漢奸我也認拉!呵呵!曾經在網上有人形容到:十多年前,台灣電影《春寒》中的橫山少佐,當他從吊車中走出來的時候,我整個人雷震一樣呆住,這種感覺至今沒有發生過第二次,有生以來不曾見過這樣的東方美男子:臉型是稍長帶點國字,鼻樑挺直,眉峰挺拔,雙目深邃,所謂目如寒星,他幾乎沒有台詞,每次都用專著沉靜的目光注視女主角,那種眼神太...對不起,暫時找不到形容詞,!呵呵,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那麼女主角不選那個日本少佐呢?呵呵,因為這部是愛國教育片!
Ⅲ 春寒的電影劇情
山區貧困生楊曉娟在黨的聯村聯戶春風沐浴下,圓了自己的大學夢。走進大學的曉娟,發奮讀書,名列前茅。富家子弟郭浩然深戀曉娟,而郭父早已和自己的至交陳行長約定將陳行長的千金媛媛許配給浩然。正在此時,面對家庭的困難,曉娟母親出門打工走進了郭浩然的家。
Ⅳ 當年台灣電影」春寒」中男主角日本軍官的扮演者是誰
劉少謙
Ⅳ 2022葉嘉瑩先進事跡觀後感個人感悟
讀過葉嘉瑩詩詞的人,並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但不妨礙這一代年輕人渴望接近她。96歲的葉嘉瑩,突然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下面我為大家整理2021葉嘉瑩先進 事跡 觀後感 個人感悟5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葉嘉瑩先進事跡1
1948年,葉嘉瑩南下結婚,不久跟隨在國民黨軍隊里工作的丈夫去了台灣。她未能像老師所期盼的那樣,「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非孔門之曾參」。反而在歷史的江河中,「隨命運撥弄和拋置」。
抵達台灣的第二年,丈夫因為「白色恐怖」入獄近4年,葉嘉瑩帶著吃奶的女兒一度被捕和接受審訊。她和女兒睡過親戚家的走廊,住過「房子沒有頂棚,屋頂上可以看見木頭樑柱」的宿舍。
丈夫失去了工作,她靠在中學教書的收入養活全家。一次課堂,講到《淝水之戰》里苻堅的雲母車。下課後,她搭公共汽車回家,等車時,由「雲母車」想到李商隱的詩:「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經歷了患難,她和詩人有了心靈上的共鳴,體會那種孤獨、寂寞和悲哀。
回到家,她又是那個擦地板,架著竹籠在炭火上為女兒烘烤尿片的人。家裡地方促狹,她在走廊邊的一個小桌子上備課,椅子一半在屋裡,一半在走廊。
丈夫性情變得更加暴戾。晚上,她夢見過自己和兩個女兒被丈夫打,陷入遍體鱗傷的彌留境地,夢到母親要接自己回家,困在一片蘆葦盪里找不到路。
因為悲觀的心境,她那段時間喜歡讀王國維提到的極為悲觀的詞。這也是她講授詩詞的特點——無論講詩詞還是寫論文,都是有自己真的感受、真的體會才會寫出來,講出來。
她想過,一個人真的絕望了,哪種自殺的形式最好呢?有人問她,為什麼不選擇離婚?她答:我是舊的女子,我還有我的父親,兩個女兒。
「後來我諒解了他,是想到王安石的一首詩《擬寒山拾得》。」她記住的與原詩有出入,但她更喜歡自己記住的詩句:風吹瓦墜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匪獨我血流。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葉嘉瑩從不向旁人透露自己的不幸,外表平和。回憶起葉嘉瑩,台灣詩人瘂弦想起兩件事:一件是在台北遠東電影院看電影,他看見相隔不遠的走廊上站著一位女子,身穿雀拆米黃色風衣,圍著淡咖啡色絲巾,衣著合身,清雅脫俗,對周圍亂糟糟的人群視而不見似的,如「空谷幽蘭」,神情則「意暖神寒」。幾十年後他才向葉嘉瑩本人確認,那晚在電影院看見的女子就是她。
另一件,是葉嘉瑩曾讓台灣的新詩人和舊詩人能夠破除隔閡,「坐在一起吃粽子了」。
當時,台灣文壇新詩人推崇西方的句法顛倒、意象晦澀的作品,舊詩人認為這些晦澀不同的詩句是故作高深。雙方打起了筆仗,甚至「 端午節 不肯紀念同一個屈原」。
葉嘉瑩在 文章 里,有意解釋新舊詩人的困惑。她認為,杜甫的《秋興八首》的一個特色就是句法的顛倒,「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她解釋了顛倒的妙處。「形象的跳接是可以的,語法的顛倒也是可以的」,所寫的內容表達得好壞不取決於形式,而是感情是否真摯。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外的學者到台灣後,聽葉嘉瑩的課,邀請她赴美國密歇根大學講學。哈佛大學遠東系的海陶瑋教授正在研究陶淵明,也邀請她到哈佛。
「去加拿大不是我的選擇,去美國也不是,結婚也不是。」葉嘉瑩說,「但是我先生因為被關了那麼多年,幸而放出來了,他離開了海軍,沒有找到工作。他不想在台灣待了,看到我有機會出去,就堅持讓我把孩子先帶出去,他也就能出去了。」
鏡頭前,葉嘉瑩平靜地回憶著過往。母親在她17歲那年離世。她寫《哭母詩八首》,至今都「清楚地記得母親棺殮時,釘子釘在棺材上的那種聲音」。漂泊北美時喪父。講了那麼多關於愛情的詩詞,自己卻從未經歷過愛情,婚姻里她遭受丈夫的咆哮凌辱。
紀錄片拍攝持續了3年。陳傳興覺得,自己拍攝了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獨。盡管有學者認為「不能把詩詞與葉先生作主客體似的分割」,但公映前,導演組敲定了印在宣傳海報上的話,「詩詞救了她。」
「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87歲那年,葉嘉瑩頃老棗在給一本書的結語中寫道。
葉嘉瑩先進事跡2
葉嘉瑩講詩詞被公認的特點是「跑野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氣說來十五個。「小山重疊金明滅」里的「小山」,她能講上3頁紙。
講哲理詩,她隨手把張九齡、陶淵明、朱熹的詩拎出來作比較;講李含碼商隱的《嫦娥》,她會談到王國維和王維,比較純詩人的自哀、哲人的的悲憫、修道者的自得;從辛棄疾的詞,講到詞的本質,再由詞的牌調拐到小令與長調的區別,因此講了講柳永,然後再回到辛棄疾的另兩首詞和用典,結合西方的意識批評理論……最後回到這堂課講的這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年輕教師去聽她的課,感慨「葉先生『跑』一大圈還能跑回來,而且幾乎不出錯」。
品鑒韋庄《思帝鄉》里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葉嘉瑩告訴學生,不要把它看成僅僅是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做學問和追求理想也需要這種精神,學物理不一定都能獲獎,要對自己的追求有終生不渝的奉獻。那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獎。物理一下子成了熱門,許多學生爭著報考物理系。
她在課上感慨,當今世界科學發達,物質享受也越來越高級,可戰爭的危機到處埋藏著,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什麼時候人類才有李商隱說的「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的世界呢?
聽過葉嘉瑩講座的學生覺得,葉先生先「降低了詩詞賞析的門檻,又手把手領著人進來」。「她講詩是結合著自己生命的經歷,是與生命相融會的感發。」比如葉先生講杜甫的詩,講到『國破山河在』,她是真正體驗過的——「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吃混合面,穿補丁衣,學校更換了教師,英文課程改上日語課,她們在教室按要求把歷史、地理課本逐頁撕毀塗抹。
顧隨說詩的主要作用,是在於讓人感動。葉嘉瑩在國外的課堂上,也常常給學生用英文「care」,她說要有一顆關懷的人,對人、事、物,對大自然的關懷。
顧隨不講書里寫的內容,也不怎麼引經據典,完全是自己讀詩的感受。葉嘉瑩講詩,也常把自己的感受、情誼放裡面。
顧隨講喜歡的作者,也講不喜歡的。他直言姜夔的詞,最大缺點是清空。他認為,一個人做人只是穿著白襪子不肯粘泥,總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這樣的人比較狹隘、自私,遇事不肯出力,為人不肯動情。
「顧先生講詩歌生命里的感發。」葉嘉瑩說。而「生命的感發」也是她研究古典詩詞的核心,也是她「終身熱愛詩詞,雖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她認為,「詩詞的好壞,永遠以它的感發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淺為評量的層次。」
講周邦彥時,葉嘉瑩稱贊詞人的技巧和藝術,但仍要「很真誠地說話」。她說周邦彥這個詞人,和蘇東坡就差了一點點。兩個人同樣經歷了新舊黨爭,蘇東坡是將自己的得失、福禍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彥最後學到的是明哲保身,「委順之名,人望之如木雞,自以為喜。」她覺得周邦彥的詞里缺少一種博大的、深厚的感發的生命。
她喜愛辛棄疾,說辛棄疾和蘇東坡、陶淵明不同,陶、蘇都准備了一個「退」,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退。但辛棄疾和杜甫是沒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忘記收復自己的故鄉和故國,他是堅持要進。
葉嘉瑩先進事跡3
2017年,關於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功課,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陳傳興「每次都要背著一大袋的書,隨時要翻開」。拍攝有時不按提綱走,葉先生會即興提到某一首詩,現場的工作人員開始手忙腳亂地翻資料,擔心犯錯出醜,尷尬又窘迫。「每次拍攝都非常緊張,感覺就是『上戰場』。」
1954年,只有中學語文教學經歷的葉嘉瑩受聘於台灣大學。若以論文著述為錄用標準的話,她不夠資格。
時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台靜農後來回憶,當年邀聘葉嘉瑩到台大任教,是因為看到了她「所作的舊詩,實在寫得很好」,所以「就請了她」。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的北平,從小被關在懸著「進士第」匾額的大門里長大,家裡保留著滿族的「花盆底」和「阿瑪」的稱呼。
女孩兒玩的盪鞦韆、溜冰、踢鍵子、抓子兒,她都不會,有的根本沒見過。她不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背詩,「所有的精力都用來讀書了」。《論語》是她「背誦的最熟的一本經書」。
11歲時,她跟著伯父學作詩。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棗花、落日、月影是她寫詩的主要題材。「迦陵」的別號也是她從與伯父聊天中得來——清朝的陳維崧,是中國詞人里寫得最多的,號迦陵。
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後,她遇見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顧隨。
顧隨講課,她埋頭一字不落地記筆記。聽了6年課,她記下8大本筆記,此後的50餘年,她在台灣、美國、加拿大漂泊,只有這些筆記她隨身攜帶。顧隨當年評改的習作舊稿、信件、贈詩,都被葉嘉瑩作為書法裝裱起來,帶在身邊。
受顧隨的影響,她一改善感的詩風,寫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70多年後,迦陵學舍在南開大學落成,這兩句分掛在月亮門兩側。
她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候確實無處可逃。1945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第八年。敵寇佔領下的北平,人們吃又酸又臭的混合面,穿打補丁的舊衣裳。師生在課堂上用詩句相互慰勉。顧隨在課堂上將雪萊《西風頌》里的詩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改寫成中文詩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葉嘉瑩模仿顧隨的風格,用這兩句詩寫成了一闋《踏莎行》。
12年後,顧隨同樣用詞牌《踏莎行》填了一闋詞。但此時,師生二人已失去聯系多年。
1977年葉嘉瑩從加拿大回國,開始整理顧隨文集。一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她為此事托關系找朋友。
「內行」人看出來,葉嘉瑩講課、為文與為人都深受顧隨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葉嘉瑩先進事跡4
葉嘉瑩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在9月10日,96歲的她例行給南開大學新生講開學第一課。坐在輪椅上,她中氣十足,調侃自己的頭發竟變黑了一些。
她習慣站著講課,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但現在,她從家裡的沙發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攙扶。她說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間」,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說的「蓋棺事則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寫論文、指導學生整理超過2000個小時的講課錄音。
哈佛、耶魯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過她講課的身影。剛回到南開講課時,她的課,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講台上。還有人靠牆邊窗口站著,或坐在地上。數學家陳省身、吳大任夫婦也和學生擠在講台下。
她在台灣教書時也是這種場面。後來,她帶著詩詞講遍了半個地球。
她沒有大學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給幼兒園的孩子講詩,也給學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婦講。92歲那年,她挑選了218首古詩詞,給 兒童 作古詩讀本,轉年又為這些詩詞錄制了講解和吟誦。
91歲時,她還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給研究生上課。博士生、碩士生,加上來旁聽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課有二三十人。後來,課程和講座的視頻被整理出來放到網上,她一下子成了講詩詞的「網紅」。
90後網友評價「這位90歲的老太太講課有趣」,認為她的書「不賣關子,娓娓道來,文學知識和歷史 典故 很豐富,兩口氣便讀完了三五百頁」。
她被稱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國內外研究詩詞的學者聚在她身邊開會,很多大人物都發來賀信。早些年,不喜熱鬧的她最多與幾位好友一起吃個飯。有一年過生日,她負責切 蛋糕 ,南開大學的兩任校長母國光和滕維藻坐在旁邊。陳省身一定要把給她的祝壽詩藏到生日當天,提前一天到的楊振寧也沒得到「劇透」。
作家白先勇稱「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詩詞殿堂的人」「她站在那裡,就是一個貴族。」詩人席慕蓉形容,葉老師在講台上像個發光體,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古典詩歌里邊美好、高潔的世界」告訴年輕人,她希望能把這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
葉嘉瑩先進事跡5
在弘揚優秀 傳統 文化 的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詩詞文化真正化入生活中,用各種形式去承載它,比如音樂、繪畫、舞蹈、影像等。作為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10個地區,采訪43位受訪者,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主創團隊采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家宇文所安等名家,但也許還不夠廣泛,它應該給學界帶來一種思考:紀錄片能否成為承載和傳播古典詩詞的一個好的形式?
紀錄片、電影、電視劇作為大眾文藝形式,應該成為古詩詞非常好的傳播載體。比如電影《妖貓傳》里,就演繹了白居易的名作《長恨歌》;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也唱了李白的多首詩作;電視劇《清平樂》中,則穿插了一些宋詞……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處處有詩,處處能讀到詩,思考、創新更多豐富的形式去傳播詩歌之美,這也是葉先生一生努力所願。
在《掬水月在手》中,我們看到一個弱小的文人如何在大時代的動盪中堅持個人信仰。從老北平大宅中走出的96歲高齡的葉嘉瑩,她的個人紀錄片的意義,更在於保存和記錄一位傳統中國文人的活化石。她的人生經歷或見於杜甫,或見於李商隱,或見於朱彝尊,只不過葉嘉瑩比他們經歷了更大的時代變革,她走得更遠,也思得更深。
葉嘉瑩在讀著自己寫過的詩句時,想起當時是如何創作的,也許就是開著車,或是去醫院看牙醫,就有幾句突然從頭腦里冒出來。她保存了舊體詩,也保存了舊體詩的賦比興方式,保存了興觀群怨的詩歌生態。我們常說要培育文化生態、藝術生態,而詩的生態是藏於心靈之中的,讀懂葉嘉瑩的一生,也許能幫助當下的年輕人找到和那些傳統文人,以及他們背後詩詞文化相勾連的鑰匙,找到讓詩詞文化在當下真正復活的方式。
用紀錄片的形式去表現一場文化講座同樣值得探討。葉嘉瑩最寶貴的是她的學問,許多對之感興趣的學子無緣現場聽其傳述,但可以將那些講座拍成紀錄片的形式,配上恰當的畫面和音樂,穿插戲劇化的場景演繹,去傳遞背後的學術理念。這些都是紀錄片形式可以去探索及應用的方向。也許很難就一部電影去談 教育 意義,它更像是一扇門,或是指了一條路,激發你走下去的興趣,告訴你世界上還有這些東西,但需要你自己去追尋探索,達成背後的意義。
Ⅵ 請問有誰知道這部電影
很久以前看過,但也不知道名字。
但我記得的情節不太一樣,我記得是在日本國內,他們都是日本人,那個瘸腿的日本軍官故意讓女主角所愛的人去參了軍打仗。記不清楚女主角的愛人是死了,還是成了殘疾人回來了。打死瘸腿軍官的也不是女主角的愛人,而是跟她挺好的一個善良的啞巴男人。「鬼子追著女主角跑,後來女的摔倒了,鬼子就用自己的鐵拐仗把女的裙子插在地上」,他還變態的親吻著女主角的頭發,這段我記得是一樣的。
誰知道的幫幫忙吧~~
Ⅶ 有誰能記得20年前的一部電影「春寒」
電影《春寒》,第十六屆金馬獎提名最佳劇情片。主要講述:秀蘭(鳳飛飛)家境富有,卻愛上家中僕人的兒子徐長榮(梁修身),雖然門不當戶不對,卻仍堅持的相愛著,沒想到日本人橫山少佐(劉尚謙)也愛上秀蘭,設計長榮去南洋打戰。梁修身最後雖逃過了戰爭,卻逃不過病魔的襲擊,秀蘭只好含淚舉行冥婚。秀蘭痛恨橫山,不接受他的愛,橫山少佐為了這段無望的愛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中文名春寒
出品時間1979年
出品公司樺梁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中國
導 演陳俊良
編 劇林煌坤
製片人金愷
類 型愛情,劇情
主 演鳳飛飛,梁修身
上映時間1979年2月1日
對白語言普通話
色 彩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