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800字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800字

發布時間:2023-10-08 09:53:26

『壹』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範文由我整理如下,歡迎閱讀!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2

原本以為這部改編自《十二怒漢》的片兒只會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剛才居然全場爆滿。

劇情簡單來說是十二個爺們兒機緣巧合以模擬法庭陪審團的身份湊一塊兒坐在一屋裡討論了倆小時富二代弒父的案件。全片兒106分鍾裡面起碼100分鍾都是一個場景-眾人圍著一個長條桌爭論、投票,全靠對白和演員的表現力撐起來的。對白很精彩,故事改編的很接地氣很符合國情,人物個性也巧妙的與其背景相結合。

電影里有些人總是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對人不對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只有放下偏見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還有對生命的尊重,任何一個人決定都會關系著一個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點質疑都值得“浪費”時間去“吹毛求疵”。還有就是詮釋了司法審判的目標-不是把罪犯繩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當然不是說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這兩點應該是公安機關要做的事。)

看到國產電影開始出現這里題材、看到那麼多人願意看這類題材,說明我們在進步,進步總是好的。哦,對了!全片兒最提氣的一句台詞是“我綳會兒!”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戲劇電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裡默默畫圈圈分類,是一出戲還是一部電影?看完之後,自己找到了答案。嗯,還非得用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才是這出戲。107分鍾時長的電影里,主要集中在一個時間場景,看上去很混雜但又不是會議室的學校倉庫,室內雜亂堆砌著消防用品、體育器材、飲水機和電風扇,當然還有一張正好可以坐下12個人的會議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課程補考,受邀作為模擬法庭上的12位陪審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每個人也都有權利對案件中“持刀殺害親生父親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審團最終結果必須12:0,全票贊同“有罪”或者“無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場模擬的討論,好像是一個游戲環節,但因為攸關人命,似乎應該是一場較真的辯論。緣於11:1,那唯一一票“無罪”,陪審團成員中的立場分歧最開始是顯而易見的。但隨著推理辯論過程的深入,基本節奏開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頻率逐點“爆破”,“有罪”和“無罪”的陣營發生了改變,再也不是涇渭分明的簡單是非判斷,12人彼此之間也開始有了針鋒相對的爭執,言語上的拌嘴,肢體上的沖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靜的陪審辯論軌道上。在傳統戲劇式樣的結構原則下,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被線性地延展開來,好像播放器進度條上的時間刻度,又好像一個鍾表面上的12個時點,最終又回到一個原點——11:1,只是這個時候,是一票“有罪”。劇中韓童生扮演的3號陪審員,是一位因離家出走兒子而隱忍心傷的計程車司機,在最後一個人的solo里,聲淚俱下地飆了全場最亮的戲。尤其是最後將額頭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後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讓人心疼的孩子氣任性,舉起了贊同“無罪”的手。12:0,完滿。

完滿,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結局,但這其中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們——兒子出走老婆離家的計程車司機,與大學生真愛的房地產老闆,蒙冤入獄的紋身男,兒子要補考的醫生老爸,校園外小賣部老闆,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讓兒子當民工的城鄉結合部房東,想考政法大學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個“有罪”亦或是一千個“無罪”,都不是簡單的態度表決,而是每個人各自幸與不幸的表達和呈現。

簡單直接的前情概要,被豐富飽滿的意味層層疊疊包裹起來,好想貪心地將其一片一片剝離下來,展開捋直鋪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紙,又重新被撿起來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這樣的過程,讓我深感一種無力的恐懼。如果真相就是那張紙,重新鋪展開的時候,我們還能在雜亂的線條中一眼看穿嗎?也許陪審辯論的意義並不是還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懷疑。那紙團重新被撿起,就是一個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經因為我們的沖動而被蹂躪遺棄的紙團中,也許就有著等待被發現的合理。

不論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圖案,還是開啟異地復審的聶樹斌案。如果當年能夠提出“合理懷疑”,繼而被理解被接納,那歷史就會重寫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帶重來的,因為扔掉一張紙很容易,重新撿回來不常見。

可惜世間太多的合理都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各種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個人都借著內心的創傷選擇視而不見。12人陪審團成員的辯論,這個時候又好像是一次團體心理治療。在這過程中,團隊成員就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暴露著自己的內心,又直陳別人的問題,在觀察和被觀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變化與行為反應、情感體驗和人際關系,都在這個過程中發生著變化,當然,最顯性的變化就是對“有罪”和“無罪”的態度表決。可喜的是,經過這場團體治療,每個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治療,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盤重新歸位。在全票舉手通過達成一致結果之後,雖然片末那段12名陪審團成員各自走向新起點的畫面,看上去特別有新時代“五講四美三熱愛”MTV宣傳片的范兒,但還是應該鼓掌致敬,因為新生總是值得欣喜。

台詞講事,動作演人,每一個陪審員或講或演,人生百態和人情冷暖都在這一方時空得以淋漓展現。年輕的團長1號陪審員,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氣就明顯的雙下巴,實在讓人著也很生氣,完全就是在演戲的感覺,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個性孤零零地附著在程式化的動作上,缺乏身為陪審團團長的格局和氣度,略弱;打哈哈的2號陪審員,每一次自嗨地哈哈乾笑,也很讓人莫名,大概是因為世間老好人都是如此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絕不負責”的原則,用“笑”這一百試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無可指摘,要麼賠笑,要麼不語,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也算是人生常備防禦錦囊吧。

3號陪審員,身著制服提溜著水杯的計程車司機,韓童生老師的精彩表演簡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交織著和妻離子散的沒落感,在可恨之餘尤顯可憐,在可憐之餘又稍嫌無賴,他的每一次爆發都是亮點,尤其是最後一段自述直接閃瞎。於是,在昨天的觀影過程中,兩次斷片都直愣愣地瞎在這兒了。想著也覺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膠片放映的時候,看到過膠片被燒斷在銀幕上開出一朵花來的神奇圖案。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著重新啟動,銀幕上播放進度條以40倍速快進著。我們沒法掌握人生的`進度,但起碼我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放映故障出現之後,全場觀眾也上演了一番現場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達著不同的情緒,戲謔叫嚷著要票價打折的,默默不語開始掏手機的,帶頭鼓掌安慰觀眾的……人生百態在銀幕上,在舞台上,在劇場里,更是在你我身邊。那些被演出來的精彩,都不及此時此刻身邊的每個現場。

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的港片大佬范兒略顯兀自,也許就是為貧富差距而設的吧,雖然伴著肢體沖突的爭執提出“仇富”這一社會話題,還是能鮮明感覺到導演在這里悄悄放下溫柔一刀,女大學生認乾爹傍大款,也是人間自有真愛在,這些時不時就蹦躂出來的戲謔台詞躲閃在觀眾陣陣笑聲中,一點一點消解著矛盾;5號陪審員紋身男,略顯誇張的發型遮住了半張臉看不清眼睛,雖然他的故事更像聶樹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圖,但與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顯,被刻意放大的戲劇性,反而掩蓋了本來應有的生活真實,於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體的白襯衫吸引了。

6號陪審員醫生老爸存在感略弱,盡管他是一開始就給予“無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規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穩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部分,但其實卻是最應該爭取的對象;7號陪審員小賣部老闆,有戲,跟他的花襯衫一樣出彩,舉手投足都標簽著討生活的滑頭和不易,因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為陪審團成員,但他其實不關心最終結果如何,因為他更關心自己的生計,一心只想早點結束這個過程;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核心人物,賦予他檢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圓其說了整個故事,所有的戲都是從他的合理懷疑“無罪”開始,感謝電影呈現,鏡頭還原了何冰的每一個表情的真實和每一個動作的細致。

9號陪審員,一個曾經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對獨居老人出鏡作證動機的猜測,和對歷史記憶的個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讓人動容感覺溫暖的地方,他是第一個改變立場,轉投“無罪”的人,大概是因為令人動容的往事,會讓人在感同身受中選擇善意的回報;10號陪審員房東男,讓人認臉不記名的演員,地域歧視的狹隘勁兒和刻薄氣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爾隱隱還是覺得有點勁兒勁兒地,翻來覆去總拿地域歧視說事兒,真的會讓人感覺疲乏,在市儈狹隘自私甚至無賴中,到底還是有著望子成龍的殷殷期盼;11號陪審員小保安,勵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愛十足,不遭嫌棄,姑且也能算是正義之希望的象徵吧;12號陪審員,在“有罪”和“無罪”兩者之間搖擺不定,被反復說服缺乏自我態度的人,其實應該挺有意思的,因為這算是大多數牆頭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別強,戲份不是特別多。

看完之後走出劇場,風大地吹亂了頭發,卻異常清醒地一個激靈,最近開兩會呢,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嗯,依法治國,開局。

『貳』 《十二公民》觀後感

《十二公民》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二公民》觀後感1

刻才揭曉——人民檢察官!正是他的堅持,案子一步步抽絲剝繭,最後戲劇性反轉,十一個人終被他一個人說服。面對其他陪審員一致意見的壓力,他不為所動,堅持法律,體現了維護法律尊嚴的精神,給熒幕前的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意識啟蒙課,也引發我們深深的反思。

在當今一個法治理念還未深入人心的時代,網路卻異常發達的國家,公民往往更願意利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來對當事人進行輿論宣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網路陪審員',僅僅憑借媒體或者其他人口口相傳的一些片段,就輕易的給當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機關嚴密的調查和專業的判斷。這部電影就給了我們理性的洗禮,讓我深深地知道何為『理』,又該(轉 載 於:w :十二公民觀後感)如何做到『理』。

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目前社會和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希望促使民眾反思現狀,進而提倡法治精神、回歸人性的美好。這或許就是電影《十二公民》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十二公民》觀後感2

第 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於20xx年06月20 日舉行,頒獎禮第一次全面公開評審全過程,最終《十二公民》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項大獎,成為大贏家。

一部偉大的電影,無需大製作、大場景,亦無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讓每個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反思現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開始,用幾個簡潔的鏡頭陳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後產生的結果也與一開始舉手錶決的局面大相徑庭。

《十二公民》觀後感3

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殺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這部電影正是喚醒人們對待生命的尊重,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宣布一個人的有罪,除非證據確鑿!請尊重每一個生命,無論他是貧窮還是富有。12個陪審,11個人認為有罪,只有一個人覺得有疑點不怕所有人指責和埋怨,敢於站出來說話,我覺得這是一種對待生命的尊重,從只有他一個人認為無罪,到挨個疑點一一排除最後所有人都投無罪票,最後到一個月後真凶落網,這部電影沒有很炫的特效沒有大成本的製作,有的是對人內心吶喊的和靈魂的喚醒。因為即便是陪審們模擬討論,也要對自己的舉手錶決權負責,因為那真的可能會關乎一個人的生死。

《十二公民》觀後感4

這部電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個職業的人對整個定案的看法及觀點,從一開始的幾乎所有人都輕易相信證人的證言,而對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動機,到最後通過辯論,懷疑,爭執,盡量還原場景,以及對證人證言的驗證,到最後全員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整個過程是對案件的辯論,也是對人性,法律以及邏輯的.辯論。在電影的最後,8號陪審員,也就是整個過程堅持認為嫌疑人無罪,對整個討論的進行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檢察官證。電影結束的時候有幾行字:在公安機關提出復議後,檢察院依然維持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一個月後真凶落網。

在電影結束之後我們想想假設這位檢察官也和別人一樣,相信證人證言,相信物證,那麼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會被認定是有罪的,毫無疑問,有一件冤假錯案出爐。是的,電影中有一位陪審員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時候被告知我們判錯了。當他在再次步入社會的時候,別人是怎麼想的,我管你冤枉還是不冤枉,總之你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是啊!

就是因為整個案件審查程序的不嚴謹,就因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紕漏,造成了別人百分之百的傷害。

;

『叄』 看過《十二公民》後有何感想

我是一名律師,有幸看過《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美國電影《十二怒漢》,其實和日本的《羅生門》一樣,反應的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

在英美法系中,刑事審判中會向 社會 各界邀請人們來法庭陪審,他們經過開庭後,對被告人是否有最進行投票,他們的票將是決定性的作用。

該電影中請了教授、計程車司機、地產商、醫生、空巢老人、保安、保險推銷員等各階層各職業人。雖然是同一件事,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厭惡喜歡,或理解被告人,或認為被告人罪大惡極。還原了整個 社會 各界人士對該案的看法。他們的投票也代表著背後的階層和職業,最大限度的使案件判決結果符合 社會 利益和 社會 價值觀。

這是從法律方面對《十二公民》的解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嗨,親愛的們,看過我寫的作品的朋友們都知道,前面我已經和大家介紹了很多部電影中的精彩片段,這部電影導演編的真的非常的好,如果朋友們覺得我的文章精彩的話,不妨大家幫我點個贊,分享一下。這一次我要來和大家講的這部電影《十二公民》。

通過這十二個生活在同一個 社會 而不同階層的人,對待事件最初的不同看法到觀點一致。展示了對人性的真善惡美的考量。每一個人都值得尊敬,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活著的權利。不可否認這是一部高分電影,較真實的呈現人物的心理變化及行為變化值得深思!生活中需要8號這樣較真的人存在,因為大多時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認真考慮一件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事,而忙於奔波糊口市儈於人情冷暖!

我認為其中的含義是讓大家認真審視陪審團制度的公正性,不要因自己片面的理解而讓真相迷失,我們國家沒有陪審團制度,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對我們的觸動肯定不會太大,話說回來,設定為法律學校考試的這種模式真的不錯,可把11個人的理由都換成了符合國內現實情況的內容,那幹嘛還要把原劇情一點不漏的抄下來吶?畢竟時代不一樣了,很多條件也不同了,經典里的那些條件是符合當時時代情況的,但放現在其實就不符合邏輯了,簡單說一個監控就什麼都清楚了,哪會有這些疑問吶?演員都演得挺好,感情很到位,如果是設定一個符合現在,符合我們自己國家的案件背景不是更好么?

很好的一部電影,電影圍繞著一場陪審員對富二代弒父案件有無罪的投票辯證,真實的演繹了由一開始的11票有罪到12票無罪的過程。法律是一桿公平的稱,而現實中多少人對一件案件的態度評判是按照自己心中的那桿稱進行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權利隨隨便便的評判他們的生死,而現實中別人的生死有時候卻在大多數人的主觀決斷里被下結論。案件隨著陪審員的合理懷疑下進行抽絲剝繭,用合理的推理推翻了陪審員一開始的主觀臆斷,而過程中人們也剝開了自己內心的那些故事,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過不去放不下的芥蒂,當我們面對它們,原諒過去的時候,一切都變得晴朗。

而電影中的檢察官也代表了公平公正的法律,正義的堅持最終將真正的兇手繩之以法。這部電影是導師建議我們看的,先不說真相這些,在研究生做研究的時候有很多的思維定式,從讀論文中認識到很多這樣的思維定式,我覺得老師的心就是我們需要持一顆懷疑的心去做研究,多懷疑懷疑,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像電影中的兩個人證和那把刀的物證,我們需要的是打破這個思維定式,好吧,很好的一部電影,這世界是多維度的,而電影後邊給出了真凶另有其人,退一步就算真是這個富二代,也就是需要警察去尋找其他的證據。很有可能我們認識到的真理,能夠從其他角度也就是給出更多的證據去證明,這樣也是做事做研究的一個方式。

十二公民,夕陽西下在最後舒緩的背景音樂下,所有人緩緩走出討論室,導演長鏡頭下的所有人彷彿都心有所觸,有所得,單看結尾彷彿這是一個愛與和平的故事。但是,封閉空間下的劇情還是跌宕起伏。12個人,12種不同的個性,進行著不同的人生。身為檢察官的陸剛走進這些人中間了解最普羅大眾對於案情的看法,最後通過合理的推斷,推翻孩子原有有罪的假設,斷定無罪。

想起前段時間一個小學班主任,因為家長開豪車接送孩子上學提出不要這樣做容易引起孩子們攀比,人家長就類似這樣的回答,結果他把人家長踢出了群。這還是人民教師卻也只是這種高度,我們普通人更需要反省。孤寡老人需要關愛, 社會 底層生活不易,因為地域原因一棒子打死一船了一船人,黑河南人,突然沒理由的失去自由,所以更熱愛自由,更珍惜生活等等。這部電影雖簡單,卻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中包括我們自己,難道不都是過著這樣的人生,或者偶爾有這樣的想法嗎?

雖然這個場景很簡單,就連案發假象場景都沒有出現過,但是每一次質疑都很具有場景的真實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但是現在 社會 都因為大家聽到和別人一樣意見的情況下,都會相信這就是事實。但是案發證詞往往裡面就有誇大的地方,這就需要一步步推測裡面的真假,也勾勒出人心的最深處。不慢慢驗證別人說的是否屬實看別人的人生,也反思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活,拜~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2公民》是翻拍自《12怒漢》的,我還沒看過原版的,只是單純以一個初次觀賞的觀眾角度來說一下我的看法。這部片全程像是溫水煮著青蛙,每個分鍾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不得不說看八號陪審員提出疑問並且加以證明到最後說服其他十一人是個很享受的過程。

在一段電視廣播新聞同期聲中,電影以模擬案情發生為背景展開了這個故事,然後畫面轉到了一個穿職業裝女孩微笑的做著總結陳詞。女孩說話結束後整個影片的「使者」李老師出現了,他就是將12個男人召集起來的人。整個影片的色調始終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張張泛黃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時光的碎片就這樣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觀者眼前,造成一種老照片的感覺。在昏黃的燈光下,12人在一個擺放了消防器材的廢舊教室里展開了討論,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雜物房只有一張長桌十幾把椅子,兩條長凳的封閉空間。

影片主要講述在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 社會 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 社會 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3] 。-----來自網路

從整部片子來看,並不是大製作,也沒有請些名演員,小鮮肉來撐場面。然而就是這樣普通的演員們,卻能深深地打動觀眾,讓觀眾從他們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中逐漸融入這部影片,電腦前的我彷彿也成為了第十三號陪審員。

一場簡單的討論會開始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場多餘的討論,舉個手就完成了。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恰恰是對現實的一種莫大嘲諷。在這十二個人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找尋到自己的影子,每個評審員都是有故事的人。有些傲慢無禮,有些固執頑固,有些沉默寡言,也有些心地善良,他們來自不同職業不同層次,這些看似毫無交集的人,在判案的主線之下,每個人都像蚌一樣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房,讓我們對於 社會 不同層面的人性有這更深刻的認識。我想這部電影雖然是翻拍但仍獲得了許多好評,也是基於此。

最欣賞五號的一句台詞「萬分之一的錯誤,對於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我們應當對任何事物都保存著理性的存疑,盡管那人看似是個殺人犯。這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通過網路這個匿名的巨大的公共平台。這些事件的發生令我細想後覺得很可怕,一些對於事件本身的懷疑,被淹沒的巨大的聲浪中,而這些聲浪更多的並不是對事件本身的客觀評價和分析,而是對於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主觀偏見的憤怒吶喊和發泄,這個影片中的情節何其相似。

最打動我的一個場景是八號撫平三號的白紙,並且向三號賠禮道歉這個細節,其中我看到八號對三號的忍耐和尊重,卑躬屈膝中八號的人格是高大的。無論對方是誰,面對對方都保持尊重,這體現一個人良好的涵養。

同時《十二公民》通過一場大雨前後的光線的強弱以及電閃雷鳴,很好地渲染了辯論不同階段的現場氛圍。最後一個雨後夕陽下的溫暖長鏡頭,讓我們隨著演員們走出糾結,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我堅信真理總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例如電影中的案子,如果八號陪審員沒有理性的分析和堅定的信念,極有可能會被他人同化而不是說服他人,不只是法律工作者中需要這樣的人, 社會 也需要這樣的清醒者存在,如果這樣的人多了, 社會 就會越來越好了吧。

當然我相信隨時 社會 的前進,文化的普及,終有一天法制和公民意識終將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好。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美國經典電影《十二怒漢》,由於作為學生時代就看過美國版的和俄羅斯版本的,早已被片中精彩的對白,犀利的演技,對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探討深深震撼,此次聽說中國翻拍,開始覺得很擔心,因為中國畢竟沒有陪審團制度,這個設定可以說是全片的基礎,再者原版都是創作於國外,把這么一個經典的故事搬到中國是否會水土不服。

但是當我看完開頭後,我就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導演沒有一刻忘記"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這一現實背景,在開頭就交代了故事背景的虛擬性:巧妙地將整個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法學院的模擬法庭中,採用英美法系庭審模式審理虛構的案件,一群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以及辯護律師,而這群學生的家長來充當陪審員的角色。編劇在台詞和角色背景的修改也是下足了功夫,這十二名陪審員情況各異:兒子離家出走、和老婆離婚的計程車司機;與大學生談戀愛、卻被認為是其"乾爹"的房地產老闆;曾經無辜入獄的 社會 青年;孤獨的、曾被打成右派的空巢老人;頗有優越感、只能靠收房租為生的"北京土著"……,經歷不同、價值觀迥異,幾乎涵蓋了目前中國的各個階層,也使得這部電影成功的本土化。

隨著觀影的繼續,繼而發現故事也和原版大致相同: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內殺死了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案子有兩名證人,圍繞該案,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及地點內形成一致意見——該"富二代"有罪或無罪。

影片一開始,除了8號陪審員,其餘十一名陪審員最初都一致認定"富二代"有罪。至於原因,有的認為證據是固定的、證人是不會說謊的,有的則給"富二代"打上了"為富不仁"的標簽,存在一定偏見,但是在8號陪審員"我就是想討論討論"的不斷堅持下,他們開始討論、爭論甚至發生了沖突,隨著兩名證人的證言被推翻,物證的唯一性被質疑,他們終於明白應該在法律的框架內去理性思考、分析並解決問題,在各自經歷了一番理性思辨和心靈洗禮後,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富二代"無罪!

一直讓人好奇的8號陪審員的真實身份在電影的最後一刻才揭曉——人民檢察官!正是他的堅持,案子一步步抽絲剝繭,最後戲劇性反轉,十一個人終被他一個人說服。面對其他陪審員一致意見的壓力,他不為所動,堅持法律,體現了維護法律尊嚴的精神,給熒幕前的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意識啟蒙課,也引發我們深深的反思。

在當今一個法治理念還未深入人心的時代,網路卻異常發達的國家,公民往往更願意利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來對當事人進行輿論宣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網路陪審員",僅僅憑借媒體或者其他人口口相傳的一些片段,就輕易的給當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機關嚴密的調查和專業的判斷。

作為一名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如何在 社會 輿論的狂風驟雨里保持冷靜,不失理性地判斷?是面對 社會 輿論的巨大壓力選擇盲從還是選擇忠於法律,這對法律人來說也是一個終極問題。

一部偉大的電影,無需大製作、大場景,亦無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讓每個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反思現有的生活。《十二怒漢》中展示的疑罪從無司法精神以及對生命的尊重等內容,成就了這樣一部經典的電影。而中國化的《十二公民》,立足當前 社會 現狀,成功將故事本土化嫁接,其中蘊含的對 社會 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對法治精神的深切關懷,令人動容。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目前 社會 和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希望促使民眾反思現狀,進而提倡法治精神、回歸人性的美好。這或許就是電影《十二公民》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肆』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十二公民》 觀後感 心得,歡迎閱讀!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1

寫這篇觀後感之前突然想起來以前幫同學寫過一篇「心靈捕手」的影評,名字叫《青春的那棵稻草》,這篇文是我看了三遍還是四遍電影之後才寫出來的,我想那會是真的深有感觸吧!寫影評真的是真正投入到情境中,才能寫出自己對電影的真切的體會。但是這部電影我只看過一遍,我想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早前同學就推薦過,說國產片,但看了挺不錯的。我當時想,哦,國產片啊,不喜歡看。後來一直沒當回事,但是前兩天下下來存到了電腦里。今天就看了看。其實是剛剛看完。這是怎樣一部片子呢,首先簡單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種身份,各行各業,各種人生。關於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與否展開的一次次激烈討論。先不說討論的內容吧,就說演員。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韓童生老師飾演的的士司機。這個案子的結論關乎兒子的. 畢業 論文,所以他作為陪審團來參與討論。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著老布鞋,黃衫子,注重禮教,在各種人證物證下堅決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著暴脾氣,很倔,堅持自己的觀點。一開始看到這個人物—真的韓老師演得太好了—對,就是個市井小民,每日為了生活奔波,說話的腔調以及一些小動作還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個的士司機演活了。其實這個人物刻畫得很深刻,文中稱他為3號陪審員。3號陪審員在討論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叫父為子綱,君為臣綱。

其實這句話在這個人物的表達中很重要,是3號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他認為孩子對家長應該是言聽計從的,應該是禮貌尊敬的。一個孩子,及時家長做得再不對,畢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為和語言上都不能有過激的表現。所以他對犯罪嫌疑人在證人的觀點作證下堅持認定有罪。而且這樣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下是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的。但是最後,他為什麼改變,認為無罪了呢?因為他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因為自己曾經犯的錯,孩子就離家出走,六年未歸家,六年沒有打一個電話。這位父親心裡是有怨的啊!你憑什麼不理我啊,你憑什麼離家出走啊,你憑什麼走了之後就再也沒聯系就再也沒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麼也是生你養你的人啊!你憑什麼這樣!其實3號再怨自己的兒子,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他愛,他心疼,到最後他終於原諒了兒子,終於解脫了內心。最後他認為那個犯罪嫌疑人同時也是死者的親生兒子無罪。電影在人物刻畫上可謂是費盡了心力,無論人物衣著,行為,言語,以及場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終於感覺中國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這部電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個職業的人對整個定案的看法及觀點,從一開始的幾乎所有人都輕易相信證人的證言,而對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動機,到最後通過 辯論 ,懷疑,爭執,盡量還原場景,以及對證人證言的驗證,到最後全員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整個過程是對案件的辯論,也是對人性,法律以及邏輯的辯論。在電影的最後,8號陪審員,也就是整個過程堅持認為嫌疑人無罪,對整個討論的進行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檢察官證。電影結束的時候有幾行字:在公安機關提出復議後,檢察院依然維持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一個月後真凶落網。

在電影結束之後我們想想假設這位檢察官也和別人一樣,相信證人證言,相信物證,那麼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會被認定是有罪的,毫無疑問,有一件冤假錯案出爐。是的,電影中有一位陪審員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時候被告知我們判錯了。當他在再次步入社會的時候,別人是怎麼想的,我管你冤枉還是不冤枉,總之你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是啊!就是因為整個案件審查程序的不嚴謹,就因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紕漏,造成了別人百分之百的傷害。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2

眾所周知,中國司法體系與美國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對11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國人的疑罪從無原則、陪審團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識的科普,而從實質上說就是借西方陪審團制度的殼,表達對中國目前司法意識制度的思考。影片講的是十二位家長為小孩的期末補考齊聚一堂,形成了模擬西 方法 庭的陪審團討論「富二代弒父案」,這些家長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保安、教授、計程車司機、富商等,在聽取學生審理後他們只有達成一致投票才能結束審判,在第一輪投票中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但隨著不斷的討論模擬,案件的疑點開始浮出水面,經過不斷爭執推測,最終一致得出了無罪的結論。

公民是誰?從法律上講,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相對應,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電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來自中國不同階層老百姓。

在對富二代弒父案的討論中,大多數家長只求迅速得出最終判定,只有作為檢察官的八號家長陸剛一致堅持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和還原案件。最初家長們對於陸剛的異議進行了圍攻,「你是不是來挑事兒的?」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本片中一開場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富二代」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證人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說起富二代,人們會不自覺的貼上「不負責任」、「不學無術」、「尋釁滋事」的標簽,在這一固有思維模式下正如陸剛所說,連虛擬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師都已經在心裡認定了自己的當事人是有罪的,那麼誰來還原事實的真相?

仇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常態,冷漠也成為我們的武裝。如果有一天中國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審團制度,請問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公民素質我們拿什麼去維持一個客觀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擔起對生命的生殺大權?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話,「如果陪審團都交到這樣的人手裡,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譜。」

偏見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這種暴力成為常態將道德捆綁,甚至操控了司法審判,那麼一言殺人就成為了可能。公民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也應當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需要履行義務,不要讓暴力成為了一種常態,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謹言慎行。

影片中的陸剛是檢察官,面對第一輪所有人所認為的有罪投票,陸剛放棄投票背對桌子,當時他在想些什麼?面對生命,面對法律所有人的態度讓陸剛的背影如此孤獨。更為諷刺的是這個看似不合群、無聊、固執的人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檢察官,「你一旦認定他有罪,他在你心裡就死了」,中國只有刑事訴訟中採用了疑罪從無,而疑罪從無和西方的無罪推定原則是不同的,參加投票的家長把這次模擬當做游戲,對於追求真相的陸剛成為了「刺頭」。檢察官=刺頭,這還不夠諷刺嗎?陸剛的身份設定無異於是中國司法與平民老百姓的一次變相的對話:這關乎人命的事兒難道都只是法官、檢察官、警察的責任嗎?本片間接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除了陸剛這樣從事法律職業的人以外,沒有多少人會有那個 法律知識 和追求真相的勇氣,那麼,如果連司法人員也和大眾一樣選擇沉默呢?

近年來許多舊案重提,呼格吉勒圖冤殺案,張輝、張高平叔侄殺冤案的重審、平反。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審視和變革,陸剛的問話言猶在耳:「你們為什麼把小孩送到政法大學來讀書?你們的態度或許就是將來他們面對法律的態度。」作為一名法學院學生,曾經我們都是抱著滿腔熱血,當教師問,你們為什麼選擇法律?我們都有著基於正義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過去了,自己越來越對這個職業產生懷疑,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制度是人設的。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制度脫離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心,冤假錯案隨時可能發生。影片的結尾,所有家長都摒除了偏見將這個案件判為無罪,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希望,正如這個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無休止的,我們依然要堅持。

隨著時代的演變,司法制度和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事,政府信息公開也越來越普遍,那麼我們每個公民都應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和素質,在享受司法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履行責任義務更加理智,客觀的監督司法公平維護司法正義。在維護法律公平與正義的路上,請不要讓陸剛這樣有責任心和正義感的人感到孤獨。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3

思維其實是一道限制你的牆。

常人來看,富二代似乎就應該驕奢蠻橫,殺害親父便似乎也不足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層偏見,客觀地來看,那麼老人也似乎並沒有動機撒謊。

可事實上,要從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個案件,才能夠發現隱藏在暗處的真相。

很多時候,其實是思維影響了人的判斷,所處的思維模式導致人看不清本質。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絕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帶主觀意識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轍眼睛去看天,用朦朧眼睛去看雲,用飄逸眼睛去看風,而每次你都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電影里還有一個情節,當一切證據證人都被推翻後,一直頑固地認為富二代有罪的3號眼神呆滯了幾秒,隨後憤怒地又回到了原點,說:」這么多的證據證人還不夠嗎?學校是讓你我根據現有的證據去討論,而不是讓你們去證明這些證據都是錯的!錯的?「然後頹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實越接近真相,人們往往越不願意承認,就像越發現宇宙的寥廓,人們才越發現自身的渺小輕微,這讓狂妄自大的人類如何接受?思維的牆,說到底還是人類自己砌就的,不願承認自己的愚昧無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牆將自己緊緊地包圍起來,然後就自以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雖不屬於物質,仍受限於物質。

所幸總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掙脫這桎梏。這才有了這場精彩絕倫的討論,才不至於讓真理湮滅在歷史的煙塵中,無辜亡靈痛哭於陰暗角落。

只是這世上因捍衛真理便慘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嘗少呢?近代科學的偉大先驅布魯諾因堅持信奉「日心說」,便一生始終被人與」異端「聯系在一起,為此顛沛流離,為此受了8年的牢獄之災後被判用火活活燒死。但真正的勇士怎會屈服於淫威之下,當布魯諾聽完宣判後,仍面不改色地看著這伙兇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時還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將永不磨滅,他的精神早已超脫到物質之外,而不是苟同於一群恐懼到顫抖的螻蟻。

因為思維的枷鎖,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當然地將自己奉為真理,而漸漸忽略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生命的意義。為何不推倒那堵思維的牆,去看看牆外的世界呢?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對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數比多數更多。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4

首先,從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是是一部小成本電影。鑒於其實翻拍黑白片《十二怒漢》,無形中給演員們的難度增加了很多,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絢爛的愛情,有的只是一間寬敞而又壓抑的上個世紀的車間,彷彿在訴說著我們曾經的那個純真年代。影片的背景是某個政法大學,模擬法庭是現代的大學生,陪審團是那個年代的青年,這個時代的中堅力量。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如八號陪審員一般富有探索精神,信仰事實,獨立思考,這個年代的大學生亦像辯方律師一般渾渾噩噩,跟風浮誇,藐視生命。彷彿在斥訴著 教育 的淪落。大學沒變,變的是裡面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多年以後,人們依然只能從大學里的舊人那兒獲取營養。

影片人物刻畫細膩飽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故事 ,每個演員都是影帝,感覺很真實,幾乎感覺不到拖拉硬拽的做作。

一場簡單的討論會開始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場多餘的討論,舉個手就完成了。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恰恰是對現實的一種莫大嘲諷,人性的冷漠在如今深入人的骨髓,抹殺我們的最後一點良知和判斷,我想把它稱為「人性的慢性死亡」。

一號陪審員,陪審團長。工作認真盡職,有自己的性格,典型的社會中堅力量。

二號陪審員,笑面佛,處事和事佬,有自己的想法,也深知自己的實力水平不高,小心謹慎,應該是一個大學老師或者政府官員。

三號陪審員,計程車司機,俗稱車夫,本部影片的副主演。社會小人物的一個縮影,尊重傳統,亦有幾分封建。深受「一切奮斗為了家庭,為了後代」思想影響,忽視自己的個人追求,以及老婆孩子的個人想法。典型的「控制型教育」家長,忽視子女的主觀意識。也折射出了現今開放式教育理念與傳統教育之間的巨大矛盾。最終落了個妻離子散,然人唏噓不已。本片中他七號的二人組讓本片增添了許多喜劇色彩。不得不提,此人演技讓人拍案叫絕。

四號陪審員,地產商,一個在現今社會備受爭議的一個集體。有錢,有勢,生活富足。三號的「資本家論」和7號的「花錢擺平事論」讓他大為光火,同時也反應了現實嚴重的「仇富」現象。而這個集體本身也有許多道德爭議,比如說「包大學生」。

五號陪審員,一個蹲過冤獄的社會青年。可以斷定他是一個有別於蹲過獄的人,他依然堅守這自己的良知,盡管現實對他如此的不公,他依然堅毅,接受現實的挑戰。

六號陪審員,一名醫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實,明白事理,社會的骨幹力量。

七號陪審員,小商販,俗稱跑腿的,亦是社會小人物的一個縮影。渴望被尊重,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練就一身拍馬功夫,盡管生活很艱辛,仍然堅守著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線,尊重追求事實的人,讓人敬佩的辛酸。熒幕中滑稽詼諧的形象與嚴肅的討論會形成鮮明對比,讓沉悶的討論顯得生動色彩。

九號陪審員,建國初期的富家子弟,因為時代原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創傷。一次好心人的幫助徹底改變了他的價值觀,深知「雪中送炭」的真理。心理自卑,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觀察細致入微。 感覺這個大叔年輕時候應該炒雞帥!^_^

十號陪審員,貧民區房東一枚。談話的時候,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大聲喧嘩,打斷別人講話,說話不動腦子,完全不顧及他們感受,想到啥說啥;總有那麼一些人當他一開口,你就想趕緊離開;總有那麼一些人以偏概全搞一些「某類人」歧視;沒錯說的就是十號,開口就招人厭的主。還好他還是尊重事實的,不至於冥頑不化。個人覺得這個演員演的炒雞好,甩扇子瞪眼大叫一聲,然後就口若懸河根本停不下來。

十一號陪審員,保安一枚,質朴、純真、善良、兢兢業業。曾多次在十號發言中躺槍,迫於無奈只能隱忍,有不錯的主觀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形象可愛,讓人倍感親近。

十二號陪審員,牆頭草一枚, 面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討論,沒有堅守的主觀意見,跟風嚴重,是普通民眾的一個縮影。十二號表演滑稽,言語朴實而不失詼諧,有很強的喜劇感染力。

至此,讓我們返回本片的主角八號陪審員,一個重新審讀案件,審讀事實,審讀人性的最後力量。讓我們正視那些「不重要的細節」、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一個高齡老人的所聞,和一個近視眼女性在深夜的所見,將一個「富二代」少年推向了深淵。我們習慣性的將人分類,然後將他們貼上標簽,習慣性的以為一切。事實可以給我們 經驗 ,但經驗卻讓我們看不清事實。

就像《狩獵》中那樣,偏見一旦形成了,對被偏見人來說就像跌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任憑如何的吶喊,依然蒼白無力。感謝少部分像八號這樣的力量,在我們都被扭曲的時候,將我們拉回了正軌。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5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西方模擬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 保險 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好在8號陪審員提出了大膽的懷疑,讓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經過多方長時間角逐,最終十二個人達成一致意見,認定該富二代無罪。

影片雖短,但發人深思。我國雖沒有像英美法國家那樣的陪審團制度,但劇中陪審團的整個討論過程還是能夠給予我很大啟發,特別是作為將來可能成為決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隊伍中的一員,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一、對待證據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任何證據都要經過詳實的推敲論證,形成證據鏈。案中關鍵證人有被害者樓下的老人以及窗戶對面的女子。一個憑借「聽覺」,一個憑借「視覺」讓眾人都堅信是富二代殺死了其父親,但通過8號陪審員的推敲發現,其實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樓上經常有父子爭吵聲)斷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殺,窗戶對面的女子也是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只是根據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斷定是富二代所為。他們在作證時也許並未想到,這種「言之鑿鑿」的證據如果被法官採信將意味著什麼,這就告誡法官,在審查證據的時候,要多考慮證據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案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就會存在差別。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時候應盡量做到憑借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個人情感左右。劇中十二個人,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剛開始之所以有11個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證人的話毫無懷疑。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他們認為富二代就是不學無術,特別是在一個父親坐過牢,繼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什麼事都可能做的出來。撇開證據不談,他們內心就已經預存了偏見。作為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如果不能堅持理性判斷,那麼又會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三、任何一件錯案對當事人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應避免冤假錯案。劇中給我震撼最深的莫過於五號陪審員的一句話:「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一個錯案對他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當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會同樣會遭到異樣的眼光,也會嚴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把水源破壞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為法律人我們不僅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起普法的重擔,加大法制宣傳,提高群眾法律素養,讓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得以實現。


《十二公民》觀後感心得相關 文章 :

★ 《十二公民》觀後感範文5篇

★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

★ 《少年的你》最新觀後感影評心得5篇精選

★ 1937南京記憶觀後感

★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

★ 《十二公民》觀後感範文5篇

『伍』 十二公民電影 觀後感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一)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二)

《十二公民》主要內容是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殺死了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圍繞這個案件,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內,達成一致意見:有罪或無罪。根據法庭和新聞提供的信息,十二個陪審員出現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後故事自此開始轉折,一個人說服十一個人,最後完成了12:0的大逆轉。

電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因為其神一般的故事這個電影被先後翻拍過好幾次。回顧這部影片,黑白的畫面,那個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談話內容,無一不表現出濃濃的時代氣息。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法院的鏡頭把觀眾直接帶入故事中。接下來在空間不大的討論室內,每個人都在和身邊人淺淺地搭話,聊著一些無關的事情,語氣里帶著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特有的驕傲。隨後工作人員將門鎖上,在封閉的空間和炎熱陰暗的天氣中,討論開始。一樁看似證據確鑿的殺人案件,投票表決為11:1的緊張情況,由一個攪局者所發起的合理懷疑。其他人從最開始的反對到漸漸被說服,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最後奇跡地變成了12:0.每個人的"怒"充斥著討論的整個過程,劇情緊張,跌宕起伏,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推理元素讓人看後大呼過癮。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經先後看過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和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幾部影片都是根據原作進行的改編,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忠於原作,劇情幾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無味,但是《十二怒漢》卻是一個特例,因為這部影片的劇本翻拍了這么多次,還會是會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劇本不怕翻拍,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覺得比起故事本身,整個劇本就像一個框架,只要稍做改動就能將其搬到另一個國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背景很容易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原作本來就是由一個話劇改編而來,所以背景對於故事來說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漢》中被指控的'是一個來自貧民窟的孩子,那個年代人們對於貧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見,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而這部電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見黨的臉,這也是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個女人,有人指控她殺了自己的丈夫。電影就像其名字一樣,因為溫柔,所以一開始有十一個人投無罪,然後攪局者試圖引導大家投有罪,結果最後的判決還是無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審團里出現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個女性。

整部片子都在表現對女性權利的保護,同時日本女權也是一個社會的敏感話題,容易引起關注。此外,整個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溫柔與壓抑也讓人印象深刻。再來說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這部影片長達150多分鍾,故事講得極其詳細。被指控的對象是一個車臣的孩子,這也成功製造了一個敏感話題。而陪審團的十二個人,電影名字中的"怒漢"只表現了"漢"字(十二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點在於最後並沒有單純達成"無罪"這一共識,有人考慮到了那個孩子被判無罪後出去會被真凶追殺。我覺得這一點補充得很好,讓影片更加豐滿的同時,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得以體現。

最後來說一說我們拍的《十二公民》,這一部或許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節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鏡,匕首之類的線索,但這些都不影響電影本身的表現力。首先說說演員,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何冰、韓童生、高冬平、李光復等,()都是在話劇界被視作國寶級演員的人,有他們參與演出,演技自不用說,觀眾看起來也會更有興趣。其次電影中被指控的是一個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話題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發展,原本覺得在中國要翻拍這個是不大現實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陪審團制度。沒想到竟然用大學補考給開了一個虛擬法庭,還請來了家長做陪審團。

說實話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故事設定太虛幻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行的設定讓故事發展下去了,所以我還是挺佩服導演的想法的,腦洞簡直連黑洞了。整個電影中充斥著"中國特色",每一個人的形象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個檢察官,影片的這個設定讓我覺得有些缺陷,本來是由十二個普通人展開的討論,其中一人說服十一個人這一點也一直是我最為欣賞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顯得那個人更有魅力,可這里的竟然是一個專業人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幣玩家一樣,把我的感動還回來。不過檢察官給你科普帶你飛,完成了一次與民同樂的普法教育,聽起來也還不錯。雖然滿滿的都是CCTV12 的即視感,但觀賞性還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開創了戲劇電影的新類型,這樣一來國產電影又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閱讀全文

與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8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世界電影中純音樂 瀏覽:308
cctv6的法國電影羅浮宮謎案 瀏覽:786
大成本電影網站網址 瀏覽:329
周星馳走路帶風是什麼電影 瀏覽:761
電視劇劉德華電影大全 瀏覽:952
中國老動畫片視頻大全電影大全集 瀏覽:465
李麗珍大傻合作電影 瀏覽:258
我想下電影應該在哪個網站 瀏覽:636
巴啦啦小魔仙大電影之魔箭公主 瀏覽:895
電影小花男主角犧牲沒 瀏覽:248
漠北七雄狼王完整電影 瀏覽:207
發財日記為什麼沒去電影院 瀏覽:57
電影萬能鑰匙結局悲慘 瀏覽:686
背景音樂看電影 瀏覽:894
電影奇跡的音樂 瀏覽:143
全國電影院線排名 瀏覽:316
dp所有電影大全 瀏覽:577
2017韓國愛情電影大全 瀏覽:972
漢娜電影結局是什麼 瀏覽:709
法國電影臘豹行動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