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戰爭》的觀後感
《我的戰爭》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戰爭片,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我的戰爭》的觀後感,歡迎大家的閱讀。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們志願軍參加的抗美援朝戰爭,其中情節所展現出人民志願軍的頑強、無畏和英勇的精神無時無刻不教育著我。戰爭的確是異常的慘烈,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可能能體會到那種殘酷,它就像是黑洞一樣,強大的引力只會將你拖進無情黑暗的漩渦,沒有任何的片刻思考和猶豫寡斷。事實上,當你被捲入其中時,已經不可能逃脫了,你能選擇的早已在出征前就已經做出了抉擇,既然走上了抗敵衛國的道路,那就無悔於青春和生命。
悲傷總是和美好聯系起來的,戰爭同樣如此,與之對應的是愛情。看過電影後,我想為什麼戰爭總是伴隨著愛情呢?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戰爭是殘酷的,愛情是美好的,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情節,這也是一個很平常的電影情節的處理手法。
2、戰爭帶給人是絕望,無限的死循環,一眼就可以看到頭的結果和即將到頭的'悲哀,而愛情給人以希望,憧憬,未來和美好,無限的生機活力,望眼欲穿都看不到頭,看不到的結果。事實上,這一點對比在最終的結果上是一致的,結果都是沒有結果。
3、事物本身是多面的,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就有殘忍的一面,有幸福的一面,就有悲慘的一面,而戰爭和愛情就是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兩面。事物本身也是殘酷的,在當時的背景下,愛情就像是佛說的塵一樣,本來就是沒有的,一切都內心都是不存在的,唯有生死之念。
4、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選擇,每個選擇對應的下一個選擇又是千差萬別的,當我們自己真正站在生死的十字路口時,我們會想些什麼呢?即使是想了好的,那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塵歸塵,土歸土!
一、細節雕琢下了功夫。給出了慘烈的效果。孫百川騎在戰友背上開槍的鏡頭有經典性;最後孟三夏在站台上等待男友歸來的鏡頭很唯美。
二、可惜的是,細節再好,主線處理不妥,都成堆砌的散珠。因為這,劇中的三段故事也有堆砌之嫌。創作者可以辯解該劇是以愛情為主線的。但類似這種片子,不論是以戰爭寫愛情,寫人性或者寫反思,都需有一條承載她的平台線。這個平台線也應該是一條完整的沖突線——比如所關涉的戰斗、戰役或者事件,其起始、過程、波折、高潮、結尾需有規劃,找足懸念。
三、該劇試圖以愛情作為主線,情節、橋段乃至細節下了不少功夫,但還是稍嫌庸常,缺乏內在的震撼力、沖擊力和邏輯力量。原因還是戲劇沖突構建不夠,構思能力不強。
四、細節不嚴謹。朝戰中美國大兵用馬克沁是一大敗筆!電影美軍陣地中數次清晰地出現它的身影,有的近似特寫,實在很不應該!細節一旦不真實,什麼努力也破氣。什麼借口也白搭!
文藝女兵軟綿綿地扔手榴彈,至多一、二十米,卻打了一場壯觀的手榴彈大戰,把美國鬼子陣地炸得人仰馬翻,未免太誇張。
五、抗美援朝怎麼寫,《三八線上》、《我的戰爭》都沒找准中國觀眾的痛點,可惜了這個題材!
六、昨日看的是午場,包場了,就我一個。每天就排了兩場。票房慘了。個中原因,應該檢討。
Ⅱ 我的戰爭觀後感
看《我的戰爭》觀後感如下:
1、電影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同志」,都是以兄弟相稱。很不可取!很不嚴肅!志願軍之所以戰鬥力強悍,不僅是團結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我們有共同堅定的信仰,並且堅信這個信仰是正確的、值得捍衛的。每個戰士都知道為何而戰,之所以會視死如歸,因為我們知道死亡的意義。
2、電影中沒有出現一個政委和指導員,軍隊的組織像西方軍隊一樣,所有職務都由最高長官包幹了。這樣的話,和西方有什麼分別,這還是人民子弟兵嗎?支部建在連上,是毛主席制定的建軍原則,是我們勝利的保障!
3、電影中沒有出現一場作戰會議,都是長官命令傳達,簡單動員,直接上戰場。志願軍的戰鬥力強,很重要的因素是民主集中制。戰前開會討論,發表各自看法,確保每個人都了解情況,選擇最優方案,再展開戰斗,不打無准備之仗。
4、電影中給志願軍取了很多綽號:大斧頭、老爹、小神仙、老刺蝟……這是西方人的語言習慣,因為他們的語言就是代號語言,他們本身很多名字都是毫無意義的代號。而我們中國人,講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名往往有特定意義的,不會大規模亂叫外號。電影這樣一改,就失去了我們的特色,而戰爭成敗的因素就隱藏在這些細節中。
5、電影開始,連長讓戰士去軍械庫偷槍,戰士被抓到後,居然打了看守,逃出來。這又是西方思維,以個體為中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法想像,志願軍中會發生這樣的事。即使真發生了,也不會把他當作英雄來對待。三大紀律第一條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軍隊想有戰鬥力,必須放棄個體的自由。
Ⅲ 戰爭愛情片《我的戰爭》觀後感
導語:電影《我的戰爭》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傳奇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1】
《我的戰爭》講述了一群平凡而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保家衛國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經歷生死考驗的感人故事。影片體現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作為男主角,劉燁在片場沒少被炸,對此他笑著說,“導演炸得挺開心,我們就真的很危險!”演員王龍華更自曝手曾被炸傷,血流不止。劉燁說也正是拍攝中的這種危險,讓他更加佩服當年浴血奮戰的英雄們,“《我的戰爭》的片場布置得很真實,給我一種我就在戰場的錯覺,那種感覺其實挺嚇人的。在戰場上,可能一個冷槍、一個地雷,你就犧牲了,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時候人們的勇氣,很了不起!”
雖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戰地情還是值得一說。劉燁飾演的九連連長孫北川喜歡上王珞丹飾演的文工團隊長孟三夏,但他是個粗人,情話不懂說情書不會寫,喝醉了酒就嚷嚷“要親人家嘴兒”。行為雖然很糙,但感情卻十分深沉。片中,他一邊為壓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邊說著道歉的話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著實令人感動;而他在最後一戰前將存下的錢和老家地址交給王珞丹時,那種託付生死的感情也頗為動人。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2】
所謂准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這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
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
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著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參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
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3】
戰爭是維護國家利益的一種暴力方式,用所謂“人性”去判讀戰爭則是掩耳盜鈴。恰恰是成天把人性掛在口頭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不講人性的戰爭:至今仍戰火紛飛的伊拉克戰爭、貽害無窮的利比亞戰爭、導致百萬難民流離失所的敘利亞戰爭……
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現在,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還原歷史、揭秘真相的旗號,以所謂一些史料去質疑歷史事件,以一些低俗段子去抹黑革命英雄。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行徑多是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並善於玩弄偷換概念、模糊標準的手法,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根本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剖析歷史,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的一個“毒瘤”。
事實上,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解體前的幾年中也曾泛濫成災,在西方勢力和國內少數“精英”的里應外合下,蘇共的歷史被全盤否定,污點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人心渙散,蘇聯大廈轟然倒塌。對此,我們應該引以為鑒,提高警惕,與一切抹黑革命英雄、戲謔偉大歷史的行為作斗爭。
堅決打贏一場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是一件永遠值得驕傲的事情。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還將面臨很多挑戰甚至戰爭的威脅,唯有瞄準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去建設強大軍隊與鞏固國防,才能為人民贏得和平發展的環境。
Ⅳ 《我的戰爭》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戰爭》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這部電影《我的戰爭》更多的是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人類要遠離戰爭,才能追求和平安寧,才能有和親人團圓的溫馨畫面。
朝鮮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少有典型案例,場面宏大,殘酷血腥,震撼人心。這場戰爭無論截取哪一個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采擷了幾個戰爭場面,表現出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親情、戀情、友情、鄉情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受到的沖擊與考驗。人們渴望這些情感,卻被戰爭無情剝奪。
在兩山夾一谷之間,美軍的先進的坦克轟轟駛來,面對精良裝備,我們手上的簡陋裝置撼動這個龐然大物?孫北川這個九連連長,在觀察完地形後,冷靜、果斷地說炸掉山頭,讓山上的石頭自動滾到山谷,擋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軍牽制,通過這個具體細節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老爹」這個老兵油子,平時說話都一針見血,他說他是爆破專家,孫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讓他去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背著那麼沉重的炸葯包,在陡峭的山上,給人感覺「風燭殘年、風雨飄搖、命懸一線」,他哼著小曲,小曲回盪山谷,以驅散他內心的恐懼,表達他的思鄉情懷,在扣人心弦的一幕幕之後,他和兒子在懸崖中爬了上來。美軍的精良坦克被飛下的亂石重重砸毀,以弱克強的神話就此書寫。
影片有幾處美軍的特寫鏡頭,在當下的世界格局,用電影鏡頭,用歷史的真實瞬間呈現戰爭的真實畫面——也許導演另有用意吧。美國是世界上無可撼動的霸主嗎?那麼瞧瞧你們在歷史上曾經的表現吧!雖然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但「一將成名萬骨枯」,那些無名的屍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無字的豐碑樹立在了異國他鄉。誠如孫北川在犧牲前的那句話:將來有人記得我們嗎?戰爭,我們要銘記。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壯大我們自己的國家。
而今,沒有硝煙的戰爭更要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侵略、精神腐蝕、物質利誘……,何嘗不是我們在朝鮮戰爭後的又一攻堅堡壘。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麼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於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於逼真的戰爭並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後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於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並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於了抗美援朝,那麼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於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後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麼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久違了,抗美援朝影片。真的已想不起上次看關於這場戰爭的電影是什麼時間了,因此無論影片品質如何我都要去看看,更何況影片還真的不錯。
我看電影《我的戰爭》向編劇劉恆致敬:在許多作家忙著「穿越」到古代,盡情展現帝王將相之時,他能用良知寫下這個劇本。向導演彭順致敬:因為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這段歷史的感知不會比我們多,盡管被詬病影片人物刻畫不到位,細節缺乏,不懂三三制戰術,亂加愛情胡椒面等等,但他能在對這場戰爭的非議聲中,能從中國這么多導演中站出來,用心拍攝了這部影片並讓它橫空出世,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向演員的敬業精神致敬:劉燁、楊佑寧等,為了影片真實在炮火中堅持不用替身完成每一場戲,這里的劉燁盡管鬍子拉碴、性格粗糙,但卻覺得這是我看到的他最美的形象。甚至連台灣演員楊佑寧在這里都令人刮目相看。
當看到黃志忠扮演的老爹爭搶著並哼著豫劇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看到劉燁飾演的連長孫北川用憨憨有力的聲音對全連僅剩的30餘人「還有沒有種」的呼聲時;當看到身邊戰友一個個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電影《我的戰爭》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進的純爺們時;當看到孫北川閉眼之前問戰友「你說我們這些事以後會有人記得嗎」時;當看到王珞丹飾演的文工隊隊長站在歡迎隊伍邊用期待的眼神尋覓,恍惚中戴著軍功章的孫北川在歸來的志願軍隊伍中默默的走過,仍是一身灰土滿臉滄桑,然而他永遠也回不來了時;當看到慘烈的戰爭場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我想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滾滾而下的不會僅僅是我一個人吧?
這是在特殊時間,特殊環境,特殊地點打的一場特殊戰爭;這是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這是一場無數個「我」組成的戰爭,說它是一場打出國威給共和國帶來60年平安發展的偉大戰役並不為過。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兵力殘缺。經濟百廢俱興,正是這種本該穩心發展的時候美國對鄰國朝鮮發動戰爭,並且損害到了我國的邊境和利益。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的發動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本片的故事就發生在戰爭的開始。
影片的一開始,便講到了志願軍出發時的情形,還巧遇上了奔赴戰場的文工團,出發時軍人的親戚都是千叮嚀萬囑咐,也有泣不成聲的。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但都更加希望他們平安歸來。
在奔赴戰場的火車上,因摔傷的而需要醫救的小神仙結識了文工團的隊長孟三夏,而小神仙的連長孫百川和孟三夏是同鄉,因此三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而在志願軍奔赴戰場的的途中便受到了美軍飛機和機槍的突襲,雖然經過一番激戰後志願軍挺了過來,但是也死傷慘重,同時也明白了這場戰爭的殘酷。火車被炸毀志願軍和文工團只能步行奔赴前線,在奔赴前線途中便遭遇了美軍的坦克連,在敵我裝備差距巨大的情況下,我們還是用身體強行炸毀了一輛坦克。不料敵方坦克過多,只能先撤退。後來接到上級的在武義亭阻擊敵人坦克隊伍。由連長孫百川帶領的九隊埋伏在兩邊的高地,由於敵方是坦克隊伍子彈對他們基本沒用,他們便想起用兩邊的巨石來砸毀坦克,然
後派老爹去山崖上安裝炸葯,而他的兒子小神仙也跟了上去,不愧是「上陣父子兵」。最後還是炸掉了石頭,阻斷了坦克前進,但小神仙和他父親也險些犧牲。真是因為這次的五義亭阻擊戰,九連被封「鋼鐵九連」的稱號。後來就到了最後的戰斗,九連接到了任務,誓死打下537高地。因為地形原因537高地並不好攻打,一次次的進攻戰士們毫無畏懼,整個連隊就剩下了幾人打下了537高地。最後戰爭勝利了,舉國歡慶。
今天的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Ⅳ 我的戰爭觀後感作文
《我的戰爭》作為一個近些年來少有的反映朝鮮戰爭中志願軍作戰的影片,在題材的選取上值得肯定,在戰爭場面特別是自拍形式展現個人戰斗經歷的拍攝手法創新上值得贊揚,在戰爭場面的設計上要優於大多數國產戰爭片(算是大手筆),但與經典戰爭影片相比不足之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可以說是國產軍事題材影片的通病,下面將我對此影片存在的問題梳理如下:
一、 劇組缺少軍事「明白人」
作為一個戰爭題材影片,整個影片充滿了對於軍事的無知和不嚴謹,下面整理15個我認為的問題:
問題一 從頭到尾,所有的主角、配角及群眾演員(首長、士兵)均沒有一個人剃光頭。這件部隊正常轉入戰備時,就必須完成的准備工作(頭部受傷後,好搶救包紮,防止感染),竟然沒有人去執行!
問題二 「小神仙」跳上火車受傷後,扶著火車平板上的彈葯箱想站起來,結果彈葯箱一碰就倒了。那麼大的彈葯箱怎麼也有幾十斤,如此不經碰!就說彈葯在火車上運輸用平板車吧,不加固、不遮蓋,就不怕風吹、日曬、晃盪倒、被打爆?而且違反規定的與載人車廂挨著,坐這種隨時都要命的火車,一群男男女女還有心情吹拉彈唱?
問題三 列車在敵情顧慮如此大的地區行進,竟然沒有安排守車!也就是布設有高射炮和警戒兵力,隨時准備對空、對地進行防禦戰斗的車皮(通常是平板車)。這不能表現出什麼大無畏精神,反而說明這支部隊訓練無素,缺乏敵情觀念。
問題四 火車直接開入前線敵人伏擊圈的劇情,讓人感覺莫名其妙。軍事鐵路運輸,均是在距離前線一定距離,至少是在敵地面遠程火力范圍之外組織卸載。美軍不是土八路喜歡敵後游擊戰,深入我方戰線之後幾十公里搞偷襲,特別是還帶著榴彈炮,這難度也太大了!志願軍得飯桶到什麼程度,才能讓人如入無人之境。
問題五 就說上文提到伏擊戰美軍使用榴彈炮的事,將榴彈炮推到前沿用,這種把炮兵當步兵使用的創新,不是特殊條件允許(解放軍攻城時用過,打伏擊—呵呵),美軍指揮官精神值得推敲。這種行為可以列入世界級戰例來研究。
問題六 這個9連是個什麼樣的連隊?步兵連吧,有山炮!機炮連吧,又步槍太多,沒有重機槍,番號也不對(沒有機炮連番號叫9連的)。
Ⅵ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戰爭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期,我觀看了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我的戰爭》。這部影片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使我對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
本片以文工隊和志願軍在火車上相遇拉開序幕,影片隨後描述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的事件。在這些事件中,讓我體會到戰爭的無奈和殘酷;體會到志願軍們保家衛國的雄偉志向和舍己為人的精神;體會到槍林彈雨中經歷生死磨練的友情、愛情、親情。戰爭的勝利是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斧頭、王文珺、老爹、九連連長孫北川,還有許許多多的戰士們,是這些不畏犧牲的革命戰士用生命換來了勝利、換來了和平。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斧頭。當時,情況危機,侵略者開著坦克,扛著重武器想要越過五義亭,而另一方面火力不足、兵力不足的志願軍們看著同伴一個一個的倒下,志願軍們焦急萬分。在這緊急關頭,只有炸掉坦克才行,但同志們都被敵人的火力壓制在戰壕里,此時,被敵人炮火轟炸後奄奄一息的斧頭,奮不顧身爬到敵人坦克下,用盡最後的力氣拉響炸葯。隨著「轟隆」一聲,斧頭犧牲了,但他阻止了敵人的侵略,避免了戰友的更大傷亡。斧頭這種舍己為人、為國捐軀的精神令我們感動,他和許多戰士一樣,是祖國的驕傲。
今天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我們遠離戰爭,生活在優越、和平的環境下,但我們要銘記歷史,記住戰爭、記住先烈們,只有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只有我們熱愛和平,才能使我們的國家穩定、人民幸福。
《我的戰爭》講述了一群平凡而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保家衛國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經歷生死考驗的感人故事。影片體現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作為男主角,劉燁在片場沒少被炸,對此他笑著說,「導演炸得挺開心,我們就真的很危險!」演員王龍華更自曝手曾被炸傷,血流不止。劉燁說也正是拍攝中的這種危險,讓他更加佩服當年浴血奮戰的英雄們,「《我的戰爭》的片場布置得很真實,給我一種我就在戰場的錯覺,那種感覺其實挺嚇人的。在戰場上,可能一個冷槍、一個地雷,你就犧牲了,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時候人們的勇氣,很了不起!」
雖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戰地情還是值得一說。劉燁飾演的九連連長孫北川喜歡上王珞丹飾演的文工團隊長孟三夏,但他是個粗人,情話不懂說情書不會寫,喝醉了酒就嚷嚷「要親人家嘴兒」。行為雖然很糙,但感情卻十分深沉。片中,他一邊為壓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邊說著道歉的話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著實令人感動;而他在最後一戰前將存下的錢和老家地址交給王珞丹時,那種託付生死的'感情也頗為動人。
歲月悠悠,願和平永在。——前記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起那新的長城……」國歌嘹亮,時常在我的耳畔回響,跨越時光,《我的戰爭》帶我們重返六十多年以前的朝鮮戰場。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美軍入侵朝鮮領土,朝鮮向新中國求助,新中國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前往赴戰。電影核心人物是文工隊和鋼鐵九連,通過大橋遇襲戰,五義亭阻擊戰,小鎮受伏戰,537高低爭奪戰等戰役劇情,演繹了戰火連天的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深,愛國情深,兄弟情深,父子情深,父女情深,戀人情深,譜寫升華了英雄角色的熱血與激情,歌頌了英雄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以及和平,生命的重要性。
每次戰爭,有無數將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有五義亭炸毀美國坦克的而英勇就義的大斧子,掩護戰友而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在537爭奪戰中離去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在後台救死扶傷的文工隊孟三夏隊長等,甚至是許許多多連名字都說不上的志願軍同志,更有兩年後打的美軍重回談判桌的英雄壯士,誰不是我們的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再次為我們這些維護世界和平,人間正義的先烈們致敬!
即將在20xx年「國慶檔」重磅獻映,由香港鬼才導演彭順執導,金牌編劇劉恆操刀,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v寧、葉青、王龍華等領銜主演的戰爭史詩巨制《我的戰爭》今日首次發布了幕後爆破特輯,曝光了影片拍攝期間驚心動魄的爆破場面,用最真實的拍攝手段還原了戰場上的硝煙,劉燁、楊v寧、王珞丹等主演紛紛表示,戰爭戲、動作戲拍攝起來雖然艱苦,但很過癮。
電影中的爆破場景摒棄以往戰爭片特效製作,全部採用真實爆破,所有演員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異常艱辛,使影片成為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
導演彭順坦言由於影片中有很多爆破場景,涉及到的演員眾多。如今,觀眾的要求很高,你不可能很簡單的拍完一場戲一個鏡頭,就能達到效果的。幕後需要很多的准備工作,才能完成一個很好的鏡頭。因此導演的准備工作不止是影片的拍攝背景和畫面,還有爆破、槍戰等。對於彭順來說,此次戰爭題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電影拍攝期間不斷和爆破師溝通,保證影片爆破的拍攝質量的同時,保障人員安全是首要任務。導演彭順則表示在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花時間嘗試爆破效果,為了追求高質量的爆破畫面,劇組需要反復進行爆破,保證爆破畫面的效果,演員們也需要多次近距離接觸爆點,非常危險。每一次拍攝危險鏡頭結束後,導演會第一時間確定拍攝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然後再確定拍攝畫面效果,盡一切可能的保障演職人員的人身安全。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著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沖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沖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布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並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為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
電影是催淚的,令人感動的。當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讓大家活著回來時,我的眼眶是濕潤的,活著就是戰友間的深厚情誼,就是最大的勝利;當小神仙奮不顧身將孫北川撲倒躲避炸彈的一瞬間是美麗而震撼的,身後的火海讓這一瞬變得永恆;當天寒地凍,老爹和小神仙冒著生命危險,用盡心血,歷經苦難,滿臉堅定爬出碎石時,我感受到他們的毅力。被深深感動!
中國所有英勇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他們為了13億中國人現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段幸福生活後都有前輩們的努力與汗水,艱辛與堅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應銘記於心。我們應珍惜現在的幸福,永遠記住幸福後前輩的努力!
看後我被深深觸動,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讓我肅然起敬。敬他們的勇敢,敬他們的團結,敬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敬他們舍己的精神,敬他們的堅定,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前輩們為勝利鋪就的鮮血之路,每一場戰役中都會有志願軍壯烈犧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個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個不值得我們愛戴與尊敬?他們是我們的英雄!心目中永遠的英雄!
所謂准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這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
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
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著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參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
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這個假期,我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我的戰爭》,看完以後受益匪淺,我被他們偉大的精神所打動了。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有一群平凡、偉大、勇敢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決定遠赴他鄉,在那樣艱苦的日子裡並肩作戰,建立深厚的感情。劉燁飾演的是九連的核心首領孫北川,九連的兄弟們都很喜歡他,他身經百戰,性格粗獷,心地善良。當他遇到了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時,內心又多了一層厚重的責任感。孟三夏是個性格開朗,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娘,她經歷這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及生死考驗後,她真正的柔軟被喚醒。可她不知道,喜歡她的還有孫北川的好兄弟張洛東(楊佑寧飾)也對她暗生情愫。自從張洛東老爹犧牲後,她變得更加勇敢獨立了。
這裡面令我最感動的是他們去打537戰爭的時候,每一次打仗都會有兄弟犧牲,他們仍然與敵人頑強拼搏。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為了保家衛國,犧牲自己,甘願付出。
最後拿下537高地時,張洛東問孫北川:「你說會不會有人記得我們?」孫北川說:「肯定會有人記得的!」
是的,一定會有人記得。記得曾經並肩作戰的你們,記得那些你們用鮮血、汗和淚水死守下的土地,更加會記得你們用生命譜寫的輝煌!
看完影片,我感悟很深,我們作為學生,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去學習,爭取長大後能回饋社會、成為祖國的棟梁!
今天晚上電影頻道,剛看了《我的戰爭》,未看完就不想看了,覺得拍得嚴重脫離實際,不遵重歷史,不吐不快。
一是入朝遇襲。也不知這是哪一年入朝,看武器裝備應該是三次戰役以後了,遇到美軍空襲很正常,但奇怪的是軍列居然開到了美軍陣地前,除了飛機還有美軍的機槍和大炮。得出的結論居然是美軍不好打,有點害怕的感覺。這還是我們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嗎?
二是戰斗部隊居然和女文工團走在了一起,嚴重脫離實際。前三次戰役,志願軍部隊連續行軍連續戰斗,一直打過三八線,部隊疲勞不堪,哪來的文工團,文工團能跟上戰斗部隊?
三是上級命令阻敵南逃。全連進入陣地,兩面阻擊,炸毀美軍一輛坦克後,看見基他坦克上來了,連長居然叫全連放棄陣地撤退,哪有一點志願軍的英雄氣慨。
四是轟炸岩石阻敵坦克後,美軍的後續部隊不見了,難道逃跑的美軍只有幾輛坦克,志願軍不是築固陣地,准備迎擊美軍,居然全連跑到溝里歡呼勝利。難道不怕美軍的飛機炸彈。
五是連長喝了酒說要親女文工隊員。朝鮮戰場冰天雪地,一把炒麵一把雪,很多戰士在半飢餓中戰斗,長期吃不到蔬菜,很多戰士得了夜盲症,哪來的酒喝,哪來的精力談情說愛。
看到這里實在是不想看了,庄嚴的保家衛國戰爭拍得如此荒唐,如何面對犧牲在朝鮮的近二十萬英魂。
;Ⅶ 《我的戰爭》觀後感作文
所謂准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這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
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
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著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參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
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Ⅷ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一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80後的我,除了在教科書里學到了關於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之外,就是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相關歷史。我感覺影視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觀。近幾年,關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製作越來越多,例如《百團大戰》、《集結號》、《辛亥革命》等,這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2013年11月,在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流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也符合80後、90後的觀影需求,他們不太習慣通過歷史書了解歷史,而是對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頗感興趣。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麼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後餘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後,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於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二
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發爭議的影片!
這是一部在觀影後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與火交織的朝鮮戰爭,是這部影片聚焦的主題。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輕軍人為保衛共和國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殘酷的血雨中所經歷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觀看完這樣一部「標准」構思的戰爭影片,感觸最深的首先還是戰爭暴力的血腥與殘酷。作為「裝飾死亡的藝術」,戰爭的殘酷從來就是古今中外影視或文學作品呈現的焦點,朝鮮戰爭尤其如此。戰火後的瘡痍不時敲擊著觀影者的心靈。其實,在影片之外,有關這場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當然,這種殘酷部分源於敵我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
根據金一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書記載,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就擁有坦克43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這一裝備差距的代價,在影片中得以呈現。再比如,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就擁有汽車約700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則只有45輛。空中力量的懸殊就更大了。我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對此,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也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對於這場戰爭的殘酷,當年的影片《上甘嶺》也曾有過經典的刻畫。影片以「戰壕真實」為鮮明特徵。在尚不具備鴻篇巨制條件下,當時的影片編導選擇了上甘嶺戰役這個局部,「以小見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將鏡頭聚焦於戰役中志願軍某師某部八連和八連駐守的坑道特定環境,集中塑造八連連長張忠發等基層官兵形象,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志願軍作為整體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個生動的細節感染了幾代人。志願軍官兵在坑道里堅守多日,沒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難耐,排長講望梅止渴的故事,連長帶頭乾咽餅干。師長派人給坑道官兵送來兩個蘋果,大家拿在手裡輪流聞一聞,誰也捨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譽為戰爭的詩篇,應該講,其詩情中滲透著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深情,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戰爭》影片中,也有類似的細節刻畫。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戰場硝煙的火車回來了,跟片頭幾年前的熱鬧一樣,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只是車頭上少了孫北川以及千千萬萬個和孫北川一樣的英雄兒女,畫面上其他跟孫北川一樣的戰士抱著家人痛哭,當張洛東跑向孟三夏的時候,孫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識地捂著斷臂,勝利的列車駛來,姑娘卻沒有等來自己的愛情。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又在不經意之間分隔生死。敵機呼嘯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曾經,列車駛 出國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慘烈的傷亡,而今,列車歸來更是承載著太多痛失親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說題為《團圓》,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殘缺後的團圓。
猶記得,韓靜霆在小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對女人在戰爭中的犧牲與承受贊譽有加。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應該說,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絲柔和的溫度和色彩。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多了份颯爽英姿。在《我的戰爭》影片中,王珞丹演的應該說很出色,通過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在腥風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國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義大利左派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曾經說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60多年過去了,有關這場戰爭的定位有些討論也不足為怪。但有一點卻是無法遺忘與虛無的,那就是與這場戰爭關聯的所有個體表現出的那些英勇、犧牲、無私與大愛。這一點,無論是普通的戰士,抑或共和國元帥,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鳴的。比如,有關這場戰爭的出兵,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如此追憶道:
「1950年10月1日國慶後,4日午,北京突然派來飛機,令我立即上飛機去北京開會,一分鍾也不準停留。……散會後,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飯店。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以為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美國人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後記中,也超越政治層面對這場戰爭進行評述說:「這場戰爭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對敵人個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關這場戰爭的討論經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令人深思——「你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永遠深思的叩問!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三
中秋節 這天,南京受台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 經典台詞 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為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看了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2. 《我的戰爭》觀後感
3.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選
4. 觀《我的戰爭》後感
5.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Ⅸ 《我的戰爭》看完有什麼感受
觀看這部電影《我的戰爭》更多的是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人類要遠離戰爭,才能追求和平安寧,才能有和親人團圓的溫馨畫面。
朝鮮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少有典型案例,場面宏大,殘酷血腥,震撼人心。這場戰爭無論截取哪一個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采擷了幾個戰爭場面,表現出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親情、戀情、友情、鄉情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受到的沖擊與考驗。人們渴望這些情感,卻被戰爭無情剝奪。
在兩山夾一谷之間,美軍的先進的坦克轟轟駛來,面對精良裝備,我們手上的簡陋裝置撼動這個龐然大物?孫北川這個九連連長,在觀察完地形後,冷靜、果斷地說炸掉山頭,讓山上的石頭自動滾到山谷,擋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軍牽制,通過這個具體細節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老爹」這個老兵油子,平時說話都一針見血,他說他是爆破專家,孫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讓他去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背著那麼沉重的炸葯包,在陡峭的山上,給人感覺「風燭殘年、風雨飄搖、命懸一線」,他哼著小曲,小曲回盪山谷,以驅散他內心的恐懼,表達他的思鄉情懷,在扣人心弦的一幕幕之後,他和兒子在懸崖中爬了上來。美軍的精良坦克被飛下的亂石重重砸毀,以弱克強的神話就此書寫。
影片有幾處美軍的特寫鏡頭,在當下的世界格局,用電影鏡頭,用歷史的真實瞬間呈現戰爭的真實畫面——也許導演另有用意吧。美國是世界上無可撼動的霸主嗎?那麼瞧瞧你們在歷史上曾經的表現吧!雖然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但「一將成名萬骨枯」,那些無名的屍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無字的豐碑樹立在了異國他鄉。誠如孫北川在犧牲前的那句話:將來有人記得我們嗎?戰爭,我們要銘記。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壯大我們自己的國家。
而今,沒有硝煙的戰爭更要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侵略、精神腐蝕、物質利誘……,何嘗不是我們在朝鮮戰爭後的又一攻堅堡壘。
Ⅹ 我的戰爭觀後感300字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著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沖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沖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布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並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為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