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觀後感500字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觀後感500字

發布時間:2023-08-25 23:44:41

❶ 為什麼說《一江春水向東流》堪稱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一江春水向東流》作為一部具有大起大落和強烈的史詩性風格樣式的影片,在思想和藝術的成功結合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堪稱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影片通過一個普通家庭在抗戰時期的悲歡離合,生動形象地層現了在民族危亡之時,處於紛繁動亂中的社會各階層的真實面貌,概括了極為豐富深厚的生活內涵,塑造了眾多富有時代特徵、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本片以其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的追求,一掃戰後中國影壇濃陰魂重的陰霾,被當時之進步輿論推崇為「插在戰後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標」。

❷ 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具體講的什麼

新版的秦香蓮

❸ 電影《一江春水》主要是講述主要的故事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里導演並編劇,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47年在中國上映 。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抗日戰爭巨變之時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上海某紗廠的女工素芬(白楊飾)和夜校教師張忠良(陶金飾)相識並相愛。張忠良為宣傳抗日,給義勇軍募捐,引起紗廠溫經理的不滿。沒多久,素芬和張忠良結婚了,一年後有了一個兒子。 抗戰全面爆發以後,張忠良因參加救護隊離開了上海,與親人告別。素芬帶著孩子、婆婆(吳茵飾)回到鄉下。但農村已被日寇侵佔。 忠良的弟弟張忠民和教師婉華參加了抗日游擊隊。父親因向日寇要求減少徵收糧食,被弔死。素芬又和兒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難民事務所。 張忠良在參加抗戰過程中歷盡磨難,好容易逃出到了重慶,但無依無靠,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戰前認識的溫經理的小姨王麗珍(舒綉文飾)。已成交際花的王麗珍在乾爸龐浩公的公司里給張忠良找了份工作。漸漸地,張忠良經不起墮落生活的誘惑,終於和王麗珍結了婚。 這時,素芬和婆婆則過著艱難的生活。張忠良當上了龐浩公的私人秘書,終日來往穿梭於上層社會的人群中,將素芬等早已拋置腦後。而抗戰勝利後,素芬還盼望著得到丈夫的消息。張忠良回到上海後又和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艷(上官雲珠飾)發生了關系。素芬為養家糊口,到何文艷家做了女傭。 一次在何文艷舉行的晚宴上,素芬認出了丈夫張忠良,當她說出真相時語驚四座。後素芬收到張忠民的來信,張忠民已與婉華結婚,並祝兄嫂全家幸福。這時,素芬才將實情告訴婆婆。張母找到兒子,當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張忠良仍不悔改,素芬萬般無奈,投河自盡了 。

❹ 關於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評論

《一江春水向東流》(2004)新版評論
觀眾直指《一江春水向東流》軟肋

2005-5-24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本報訊(記者伍翩翩)明晚,30集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將落下帷幕。這部由無數大腕聯袂打造的「經典重拍」,雖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但隨著故事的推進,觀眾最初的新鮮感逐漸變弱,和電影版相比的一些不足也漸漸浮出水面。據了解,觀眾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劇情、人物、結局等幾點,而製片方也分別做出了解釋。故事太拖沓

觀眾:電影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兩集。而電視劇變成30集,新添的很多都是無效情節。比如張忠良和素芬的愛情前傳,以及兩人離亂過程中的社會畫卷等,顯得非常拖沓。

製片方:電視劇時間長,肯定要在原著基礎上增加內容。張忠良和素芬在老家的情節,是為人物後來的改變及命運發展做鋪墊。關系太混亂

觀眾:新增角色吳家祺身上延續出了多條感情線,妓女這個新人物和他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關系。過多的三角戀,讓一切都顯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

製作方:吳家祺這個人物是用來和張忠良做對比的,這樣更有戲劇效果。而他身上的幾段情,也讓整個故事的發展更合理、豐滿。結局太殘酷

觀眾:電影的結尾處,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悲劇性很震撼。而電視劇為了增強悲劇的力量,幾乎所有主角都以死亡收場。死太多人並不能增強悲劇氛圍,反而讓人感覺不真實,顯得血腥殘酷不人性化。

製片方:結局曾經討論過很多次,最終決定和電影有很大不同,除了更具震撼力之外,劇情的發展也推動他們的命運不得不

重慶晚報評論:《一江春水向東流》對比批判

2005-5-20 重慶晚報

經典改編難上加難,對比58年前的電影版和今天的電視版,「兩江春水」無論從人物關系、劇情線索、美學風格和主題挖掘上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觀眾屢屢詬病之處。故事:發大水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而電視劇則變成30集,近20個小時的故事空間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編內容。

批判:事實上,新浪相關專題評論中70%以上的批評,很大一部分是直指這些大量無用或者無效的情節。比如張忠良和素芬的愛情前傳,以及兩人離亂過程中的社會畫卷和圖景等,顯得非常拖沓緩慢。人物:關系亂了

吳家祺是一位在原著中沒有提及的角色,他愛上了素芬。製作方表示,這個人物是用來和張忠良做對比的。另外,妓女紫綸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對吳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關系。

批判:人物關系的復雜化是電影拉長成電視劇的一大常見手法,但部分觀眾認為,這樣做是輕率的。特別是過多的三角戀,讓一切都顯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結局:全都死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催人淚下的一幕就是電影的尾聲,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而在電視劇中,不僅素芬自殺而死,張忠良得罪了黑勢力被殺,王麗珍在生活無望中自盡,吳三公子同樣選擇自殺,紫綸則被害死。

批判:觀眾指出,悲劇的力量和呈現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來衡量,而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毀滅性的死亡不僅不真實,更顯得作品像個屠宰場,很不人性化。演員:感覺錯了

電影版張忠良由陶金飾演,電視劇版由胡軍飾演。電影中,當年舒綉文非常准確地把握了交際花王麗珍自私刁鑽、放浪驕縱的本性,而在電視劇版中劉嘉玲演這個角色。白楊在電影中塑造了傳統端莊的素芬,電視劇由袁詠儀飾演。

批判:在演員方面是爭議最大的,許多觀眾指責投資方片面追求明星效應,他們認為胡軍本身很粗豪,不適合張忠良的文弱;袁詠儀很硬朗,不適合素芬的溫婉感;而劉嘉玲則將王麗珍演得太正面。

一江春水向東流 (1947)(影片)
從《一江春水向東流》探討經典改編問題

2005-5-19 東方網-文匯報

根據同名影片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正在播放,短短十天,該劇收視率從2.5%逐漸上升到平均的5%,上周末更是飆升到6.7%,穩居收視率前三位。日前,本報與上影集團共同舉行座談會,就經典作品如何改編為適合現代觀眾的電視劇,邀請專家研討。

電視劇熱改老電影

近來,根據經典老電影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漸成熒屏風潮,《小兵張嘎》、《林海雪原》、《苦菜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早春兩月》、《野火春風斗古城》……攜著老電影的光環,這些連續劇還未宣傳已經吸引了觀眾的注意。然而這股風潮難免魚龍混雜。如何認識老電影的再生價值,改編經典應當怎樣進行再創作,成為業內人士和觀眾關注的課題。

改編要「老根結新芽」

上映於1948年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上海電影的經典,不僅在當時創造了最高票房,而且歷經半個世紀,依然打動著無數觀眾的心。與會者一致認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左翼電影,不僅給中國電影創造了一個里程碑,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極其珍貴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資源。在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用電視連續劇的形式重新演繹這個經典故事,不僅為經典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傳播平台,也為上海影視產業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新的資源。

將原先不足3小時的電影改編為30集的電視連續劇,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成功首先在於把握住了原作的魂。發端於八年抗戰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所以成為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是因為當年的電影藝術家們觸摸到了戰爭與人性、社會與人性的永恆命題。改編電視劇是「在老根上結新芽」,根就是原作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感。與會者都談到,電視劇沒有偏離原作的精神和藝術精華,既完整表現了主人公張忠良的轉變歷程,又創造性地在原著的脈絡中發展出了新的人物和新的命運糾葛,使得整個故事更符合電視連續劇的樣式要求。

改編經典要慎重

與會者在座談中特別強調,經典的改編需要特別慎重。最近,把經典影片改編為電視劇正漸成業界潮流,但在觀眾中褒貶不一,有的甚至引起觀眾的反感。創作者應該對原作抱著虔誠,在准確傳承原作靈魂、精細解讀原作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展開想像,合理發展人物命運,豐滿人物性格。對當下如何改編好經典,這種嚴謹的改編態度,才是創造性的改編態度。

重慶晚報評論:《一江春水向東流》對比批判

2005-5-20 重慶晚報

經典改編難上加難,對比58年前的電影版和今天的電視版,「兩江春水」無論從人物關系、劇情線索、美學風格和主題挖掘上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觀眾屢屢詬病之處。故事:發大水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而電視劇則變成30集,近20個小時的故事空間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編內容。

批判:事實上,新浪相關專題評論中70%以上的批評,很大一部分是直指這些大量無用或者無效的情節。比如張忠良和素芬的愛情前傳,以及兩人離亂過程中的社會畫卷和圖景等,顯得非常拖沓緩慢。人物:關系亂了

吳家祺是一位在原著中沒有提及的角色,他愛上了素芬。製作方表示,這個人物是用來和張忠良做對比的。另外,妓女紫綸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對吳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關系。

批判:人物關系的復雜化是電影拉長成電視劇的一大常見手法,但部分觀眾認為,這樣做是輕率的。特別是過多的三角戀,讓一切都顯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結局:全都死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催人淚下的一幕就是電影的尾聲,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而在電視劇中,不僅素芬自殺而死,張忠良得罪了黑勢力被殺,王麗珍在生活無望中自盡,吳三公子同樣選擇自殺,紫綸則被害死。

批判:觀眾指出,悲劇的力量和呈現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來衡量,而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毀滅性的死亡不僅不真實,更顯得作品像個屠宰場,很不人性化。演員:感覺錯了

電影版張忠良由陶金飾演,電視劇版由胡軍飾演。電影中,當年舒綉文非常准確地把握了交際花王麗珍自私刁鑽、放浪驕縱的本性,而在電視劇版中劉嘉玲演這個角色。白楊在電影中塑造了傳統端莊的素芬,電視劇由袁詠儀飾演。

批判:在演員方面是爭議最大的,許多觀眾指責投資方片面追求明星效應,他們認為胡軍本身很粗豪,不適合張忠良的文弱;袁詠儀很硬朗,不適合素芬的溫婉感;而劉嘉玲則將王麗珍演得太正面。

❺ 分析1947年電影版《一江春水向東流》現實主義表現上的成就與不足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一、歷史的暗合 在中華文化長河中,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千古流傳: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透過憂懷傷國的情愫,我們能夠感受到亡國心未亡的李氏後主面對春花秋月的懊悔與無奈,在「何時了」的吟嘆包含著無盡哀愁與懷念,相比「樂不思蜀」的阿斗,自然能夠贏得更多的同情。歷史不斷地輪回,無數次的政權更迭,無數次的幕起幕落,當榮華富貴化為黃士青冢,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過眼煙雲,我們卻發現在二十世紀的黑白光影中凝固著許多的歷史真諦,兩位文化精英於那個世紀的四十年代,獻上了一出與李氏後主情懷暗合的傳世經典:《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一顆臣服之心 五月的長假引起一輪經濟消費的熱浪,我也不惜自己微薄的薪水給火熱的消費市場澆上一滴油,一次性淘碟三十一張,其中有一張便是封面印著「一部足以笑傲世界影壇的中國電影,曾牽動幾億中國人的心」字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以前聞此片大名,但以「笑傲世界影壇」這般氣勢面對世人,心中難免有所懷疑。為了消除疑惑,將此碟放進小小光碟機,沒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銀幕展現出最大的內容,我居然在190分鍾內沒有離開坐椅,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第一時間給遠方的網友發去簡訊:《一江春水向東流》,一部笑傲世界影壇的中國影片,一部絕對具有當時世界一流水準的影片!很快得到朋友和氣地回復:錯,你抬高了這部影片的地位。我沒有爭辯,只是在心底留下屬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空間。兩個月中,觀影百餘部,其中不乏經典,但直到近日觀《阿拉伯的勞倫斯》才有類似的感覺。 出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表達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贊美之情,總覺得有些虧欠,以至近日食宿不寧。於是,在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風行大屏幕的日子,我靜下心來,用方塊字表達自己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臣服之心。 三、大時代的民族情懷與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一江春水向東流》由第二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蔡楚生和鄭君里於1947年共同編導,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詩架構的影片,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影片人物眾多,情節豐富,結構嚴密,把國家命運和家庭命運成功地融為一體,成為一部「政治批判和倫理道德批判高度結合的中國史詩正劇的典範」,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商業上也獲得大豐收。史料顯示:影片從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連映了三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 是什麼讓影片在中國引得如此之大的反響呢?在尋找答案中,我想到了韓國電影票房的兩大霸主:《太極旗飄揚》和《實尾島》。《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這兩部影片有類似的特質,即將小人物與大時代、大事件相融合,能夠使觀眾在審視、回顧歷史大事件的同時,體驗個人世界的點點滴滴,從而引發共鳴。以如今的眼光審視,影片的故事無非講述一段「痴心女子負心漢」的辛酸悲劇,這樣的故事在中華文化洪流中並不鮮見,猶以陳世美和秦香蓮流傳最廣,在京劇及各種地方戲曲中被人反復吟唱。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編導並沒有單純地講故事,在歷史大背景上同樣不惜「筆墨」,還原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 我非常喜歡影片對歷史大背景的營造與渲染,甚至認為可以將此片看作是一部嚴肅的抗日戰爭電影。隨著故事進程,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九.一八」事變後 上海;「七.七」 盧溝橋 抗戰爆發;「八.一三」 上海我軍繼續抗戰;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向盟軍投降;等等。全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故事都發生在抗戰時期,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在《地道戰》、《小兵張嘎》等抗戰影視中類似的場景。日本鬼子轟炸祖國河山,槍殺華夏同胞,掠奪農民牛羊,燒毀百姓家園,弔死張忠良老父的一幕更是反映出其殘無人道的法西斯本質。導演以濃厚的民族情懷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血淋淋的控訴,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兩年公映無疑能夠引起飽受日本凌辱百姓的共鳴。日本電影學校校長佐藤忠男在其《中國電影百年》一書中介紹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部以日軍侵略下的家庭離散這一民族主義題材為中心的悲劇影片,其情節悲壯而富有感染力,在當時的中國反響很大。今日,面對小日本不敢正視歷史的丑惡嘴臉,我們觀看此片,也會在悲痛與憤慨中產生民族自強感與使命感。 面對侵略,有志之士帶領廣大華夏兒女奮起反抗,張忠良在抗戰前線參加志願隊,素芬在難民收容所照看孤兒,張忠民參加敵後游擊隊,將「全村的日本鬼子」全部消滅。這些自然也是抗戰影片的必備元素。在宣揚抗戰的同時,編導也沒有迴避某些中國人素有的劣根性。在描述張忠良蛻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重慶的官僚資本公司里,上班閑聊無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錢人照常舉辦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張忠良為此也不禁感嘆:這里沒有一絲的抗戰氛圍。這種對國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備了反思的力量。 與大背景對照的是對小人物生活與情感的描繪,這也是影片重點所在。不管是後來靠大資本家爆發的張忠良,還是集中國傳統婦女優秀品德於一身的素芬,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物。影片情節飽滿,線索可以歸納為兩條主線。一條以張忠良為核心,描述其從一個有志的「抗日英雄」脫變為寄富人門下、喪盡良知與尊嚴的豪門快婿;另一條以素芬為核心,描述其與家人艱辛、苦難的生活,對愛人的期盼和希望破滅後的悲慘故事。兩前線索首尾相交,開頭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相愛、成家的情景,對於夫妻間恩愛的戲劇化刻畫,讓觀眾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溫馨的愛戀之中,淳樸而又真切;結尾描繪兩人重逢後的恩恩怨怨,面對背叛、負心的丈夫,妻子投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首尾強烈的反差,猶如義大利導演貝尼尼的《美麗人生》,讓我有種從天堂到地獄的沉重之感,也讓我想到了霍建起的《暖》,人性的復雜與人情的冷暖使得我心緒難安,傷感而又深思。 雖然是背叛,雖然是悲劇,但影片溫情的片段還是讓我為之動容。面對兒子的遠行,蒼老的母親在油燈下拿起了針線。她害怕兒子路上冷,縫一件絲棉背心寄託偉大的母愛,銀幕上出現熟悉的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相信所有的遊子看到這一幕時會想起遠方的親人,讓親情在心中盪漾。我也看到了一位賢慧的女子,為人媳婦,受盡千辛萬苦支撐著一家苦難的家庭,詮釋著孝道的真諦;為人母親,細心照料抗生,於一言一行中表現著母愛。 四、於對比敘事之中見精良製作 在敘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比。不僅僅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間糾葛的反差,而且將對比貫穿在兩條主線之中,尤其是在張忠良蛻變之後更為突出。從大的格局來看,一邊是國家政局動盪、烽煙彌漫,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一邊是上流社會生活糜爛、紙醉金迷,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從小事件來說,當素芬在難民收容所做活維持一家生活時,張忠良卻在重慶的公司里無所事事;當祖孫三代在雨天的破屋下相依惟命時,張忠良卻與業界的巨頭、權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談風生;當芬素為別人做洗衣工,小抗生賣報被人撞傷時,張忠良卻在兩個富家女人之間風流快活.....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才給觀眾揪心的痛楚,在對比中展示對當時倫理道理的關注與質問。 影片在製作方面精益求精,相當精良。影片的史詩氣質並非僅僅來自故事時間的跨度,也來自影片對大場面的營造。影片的大場面絕對稱得上世界級水準,很多場面顯得大氣、壯觀,猶以在抗戰時期大街上慌亂、擁擠的人流為代表,這一幕不比同時代《亂世佳人》中斯嘉麗在火車站看到的滿眼死傷人員的場景遜色。空襲、傷員、兩軍對抗、燃燒的房屋、倒踏的牆壁等戰爭場景,表現出兵慌馬亂、生靈塗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代特點。 在盧卡斯《星球大戰:西斯復仇》中,不少觀眾感覺阿納金棄明投暗缺少說服力,但我想很少會有人對《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張忠良的蛻變而感到突兀。導演用獨到和有力的鏡頭對張忠良的轉變進行處理,從沒有工作流浪街頭到寄宿人下上班無所事事再到混混噩噩的晚到早退再到最後的背妻投依富豪,整個過程完整合理。特別是對張忠良轉變時的心理斗爭進行了重點刻畫,從畫漫畫自嘲自己是「狗熊」、「變廢了」,到酒後評價自己成為家庭、父親、兄弟、妻兒、希望、前途、奮斗一切付之東流後的「活死人」,將一個有志青年的悲酸、無奈和迷惘展現在屏幕上,最終他斗不過環境,被一個「比鬼子更厲害」的東西所收服。我覺得這一段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上(至少在我看過的影片中)對人物轉變刻畫最為成功的例子,是當今一些鍾情於粗製爛造商業片的導演應該好好學習的最佳標本。

❻ 《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影片是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2005年由趙新、江海洋導演的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將傳統故事《鍘美案》置放於抗日戰爭的背景之下,拍攝的一部典型的家庭倫理片。這個故事看似老套,其實是契合了中國人重視倫常的道德觀念,可以說這樣的故事中國人是百聽不厭、百看不厭的,非常適合拍攝成中國自己的類型片。

❼ 《一江春水向東流》影評

中國戲劇電影通常用一個長時間的跨度來表現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用這一公式描述了八年抗戰中的一個普通家庭。影片從「九一八」事變,張忠良與素芬結為夫妻開始到抗戰勝利後,素芬絕望投江自盡結束。線性順時敘述,前後因果關系呈現。開頭--發展--高潮--結尾,起承轉合,環環緊扣。影片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將具體的歷史事件與一個家庭的遭遇緊緊的連接起來,從家庭的角度反思時代,批判社會。同時,影片並沒有在家庭意識和民族意識於戰亂時代難以兩全的矛盾與沖突狀態中表現出國土淪喪,家破人亡,而是懷著對辛苦遭逢的普通百姓的極大同情,著意通過一家人命運的變遷,反映抗戰前後「兩個世界,兩種人的生活」的嚴峻,從而使影片帶有強烈的歷史反思和現實批判的色彩。創作者追求在一段人生,一個家庭生離死別中展示一個時代的縮影,從而既有民間化的邊緣視角,將批判矛頭指向黑暗現實社會的統治者,有在一種彷彿是無可逃避的宿命感的呈現中,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苦難的巨大憂患。

<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歷史進程的客觀性與人物命運的傳奇性結合在一起進行表現,從而使影片體現出一種動人的情感力量。藝術品味雋永深長,是一部充滿批判激情的長卷史詩。重視觀眾欣賞和接受心裡的蔡楚生,注意研究中國藝術的敘事傳統,在影片創作中講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影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故事曲折、卻又脈絡分明,很見功力。為了增強概括力,影片採用了一種多天情節線同時發展的結構形式。他們通過張忠良交織貫穿在一起。張忠良與抗戰夫人王麗珍、接收夫人何文艷和所謂的淪陷夫人素芬的關系,隨著劇情的發展,一波三折,環環相扣,直至最後三位女性同時出場,故事達到高潮,素芬不看侮辱與打擊投江自盡。這些情節線時分時合、時而平行時而交叉,既從容的呈現出了遼闊的時空背景,又在充分提供主要人物性格發展機會的同時,拓展了整個故事背後的深層信息。同時影片群星薈萃,場面宏大,具有透視社會歷史的史詩性質,創作者們注意把頭緒紛繁的影片內容與素材對象納入自己的情緒框架之中,故事處理參錯重疊又自然流暢,具備一定的力度,又頗見個性色彩,在社會現實生活的豐富展示中仍能感到個人的特徵。從而實現細致的性格刻畫與深刻的社會批判、憂憤深廣的情感表達與博大的敘事事業之間的有機統一。

導演蔡楚生對處於社會底層掙扎於水生火熱中的人們寄予了真摯、深沉的熱愛和同情。他所調用的嫻熟的電影化敘事技巧,都服務於這樣的情感和思想原則。在這樣的觸及尖銳的社會主題視野廣闊的展示整個時代與歷史真實的史詩影片中,蔡楚生注意構造故事完整、層次清晰、對比與沖突分明的典型的戲劇式結構,同時又非常注重表現手法和民族化,努力以影片內在的情感感染觀眾使作品貼近最廣大的觀眾群。影片主演白楊回憶說:蔡楚生「對影片的構思,處處都想到觀眾,觀眾就是他心目中的繩墨,往往以此為准。他運用的藝術手法一定要為觀眾所聞樂見,但不是單純的去迎合觀眾,而是寓教於樂」可以說,蔡楚生非常了解中國觀眾的習慣和心理,擅長細節表現和處理高潮戲,在影片中常常使用層層渲染、鋪排、對比、呼應等手法,有頭有尾、脈絡清晰的展開錯綜復雜的尖銳沖突,巧妙的運用戲劇性因素。如何在電影這一門現代的藝術樣式中運用好中國的傳統的手法,怎樣獲得百分之百的觀眾,是他在藝術創作中考慮的首要問題。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卻有必要向藝術家提出讓大家看懂他作品的要求」。這種思想,很明顯的體現了在蔡楚生身上深潛的一種創作情節。《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巨作框架嚴格按照戲劇沖突律原則,將其重點放在如何吧故事講得生動感人,舉重人物的塑造服務於情節,它的時空結構和視聽構成也是圍繞著戲劇性場面展開的。如一大量的平行鏡頭組接強化劇情對比效果,提示特定敘境所蘊含的價值情感,就不僅娓娓道來,頗富影像張力,而且「煽情效果」及其明顯。影片中還較多的運用了中景鏡頭敘事。如片尾高潮戲素芬端著盤子走進舞廳並與張忠良相認的戲,用的就是中景。這種包含著比較完整的全景畫面的鏡頭處理,對比與層次感強,同時戲劇性因素明顯,是比較成功的把戲劇性因素融入電影性中的範例。此外影片在大氣磅礴的史詩追求以及詩化表達及樸素的表演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現,成為40年代戲劇式電影的代表

❽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張忠良的心理變化

《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男主人公張忠良(陶金飾)原本是純朴正直的熱血青年,他所生活的 家,充滿了東方式的溫情,而白楊飾演的素芬雖然失去雙親,卻不失樸素與真純。 他們的戀愛,被影片創作者表現得格外動人,富於感染人的力量。一輪掛在柳梢的 《一江春水向東流》:你像那輪月亮,我就是月邊那顆星星月亮分外皎潔,月邊閃 爍著一顆星星。素芬與忠良在露台欄桿旁偎依著凝望月亮星星。忠良觸景生情地向 素芬說:你像那輪月亮,我就是月邊那顆星星。素芬嬌羞地問:我能那麼好?忠良 至誠一片地答道:至少你在我心裡永遠是這樣的。忠良還傾訴道:「但願我們永遠 同甘苦,共患難,生生世世都這樣好,生生世世都這樣幸福……」以後兩人別離, 天各一方,素芬常常回憶丈夫對她表達的深情,苦苦思念,充滿著希望。但作為賢 妻良母的她,哪裡想到這時的忠良靈魂已經受到大後方重慶社會的恣肆昏暗的畸態 侵蝕,道德觀已被扭曲。他到了上海,已把老母、妻子、兒子忘得一干二凈。對於 脫離不了情感與心理支撐的素芬說來,她經受不住這太過巨大的打擊:這種亂世中 的悲涼人生際遇,終於導致她投江自殺。這個由特定敘事結構規則很自然地演示出 的悲劇結局,使觀眾於唏噓中感發興起,轉向現實尋求答案,並激起一種憤懣之情。 影片群星薈萃,場面宏大,具有透視社會歷史的史詩性質,創作者們注意把頭緒紛 繁的影片內容與素材對象納入到自己的情緒框架之中,敘事處理參錯重疊又自然流 暢,具備一定的力度,又頗見個性色彩,在社會現實生活的豐富展示中仍能感到個 人的特徵。 本片藝術味雋永、深長,是一部充 滿不可禁抑的批判激情的長卷史詩,同時也堪稱是一首悲情充溢的遙遠而深摯的平 民歌謠。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觀後感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字型大小特工電影完整版 瀏覽:155
音樂廳附的電影院 瀏覽:774
奮斗勵志電影英文 瀏覽:931
殺手沒有假期電影完整播放 瀏覽:396
中文兒童電影有什麼 瀏覽:980
鹿鼎記周星馳電影版粵語 瀏覽:964
電影影視男主角美國 瀏覽:785
電影愛情公寓預告簡介 瀏覽:929
泰國電影故意殺人 瀏覽:294
電影長城主題曲純音樂 瀏覽:869
台灣老電影武俠片鬼片 瀏覽:759
亞洲人成BT電影網站色 瀏覽:506
宅家看電影免費看的網站 瀏覽:561
電影結局女主角畫展上碰見了 瀏覽:251
電影名字斜體 瀏覽:20
電影我愛你圖片 瀏覽:209
愛音麻里亞愛情電影網 瀏覽:377
海洋電影圖片素材 瀏覽:800
周星馳電影下載免費下載迅雷 瀏覽:125
適合流感這部電影的背景音樂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