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視評論】沒有離別,何來重逢:《天堂電影院》(托納多雷)
文/ 小關平
目錄:
————
1 、離別與重逢
有幸參加「查令十字街84號」咖啡館的電影沙龍,這是2020年疫情復工之後的首次集體觀影,所以放映師設定的主題是「離別與重逢」。
看電影之前,放映師播放了有關「離別與重逢」的經典影片混剪。
每部電影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主題,比如《盜夢空間》的專屬主題是 「多層夢境」 ,但它和《黑客帝國》、《楚門的世界》又有著共同主題,就是 笛卡爾的惡魔理論: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所處的世界就是真實的?
雖然我之前沒有參加過查令的觀影活動,但我很榮幸第一次參加就是觀看托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
觀眾在影片結束後,都靜靜地將片尾字幕看完,沒有提前離場,沉浸在浪漫的電影世界之中。和一群愛電影的人一起觀影,本來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我雖然沒有在咖啡館經歷過離別, 卻有一種舊友重逢的感覺。
————
2 、托納多雷的時空三部曲
《天堂電影院》,是托納多雷時空三部曲的第一部。我的喜愛度依次為:《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和《海上鋼琴師》。
曾經最喜歡《海上鋼琴師》,但我看過《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之後,被美麗的西西里島和義大利風情所感動,《西西里》的剪輯和攝影也更加成熟。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的名氣最響,劇情節奏也更明快,還有著眼花繚亂的鋼琴演奏,但總感覺比其他兩部少了點什麼。重溫《天堂電影院》之後,我想到了, 是義大利語!
《海上鋼琴師》雖然也是義大利人到達美國的經歷,但為了迎合好萊塢和世界觀眾,全片用英語完成,缺少了義大利語的風味。
《天堂電影院》老舊的色調和並不波瀾壯闊的故事,之前排在三部曲的末位。但它擁有我鍾愛的「電影」主題,在這次觀影之後,喜愛度超越了《海上鋼琴師》,算是我對電影獨特的致敬。
比電影放映員更厲害的是,拍電影。
多多,正是托納多雷的化身。
雖然多多是在電影院泡大的,但如果他沒有拍電影的天賦和持之以恆的努力,以及艾佛特對他的悉心指點,也不一定能成為世所矚目的大導演。
在電影院工作的人那麼多,能成為電影大師的又有幾個?
多多十幾歲就開始對著被屠殺的奶牛拍攝短片,這是托納多雷和斯皮爾伯格、諾蘭這些大導演小時候都干過的事情。
就像 昆汀·塔倫迪諾,也是在他打工的音像店閱片無數,最終走向了導演之路。 多多在電影院當播映員的經歷,使他成為國際大導演奠定了基礎。
————
3 、稱職的觀眾
多多看膠片就知道放的什麼情節,而且還記得很多電影台詞。一開始我認為,只有像多多這樣從小混跡於電影院放映室的孩子,因為電影看的太多,才有這種能力。
但後來發現,電影院里的很多觀眾,無論大人小孩,都能背掉很多台詞。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把一部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完整地背了下來。在播放電影時,他總是搶在演員說話之前,將電影中的台詞和盤托出,而且自己還熱淚盈眶,聲淚俱下。
這一段既好笑又感人,這老人是電影痴迷者的典範,當時的電影質朴無華,卻很容易讓觀眾代入到劇情和角色之中,人們觀影時都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了什麼,哪怕已經看過了很多遍。這和時下邊玩手機邊看電影的觀影狀態完全不同。
其中有個人可能有心臟病,當看到電影里一段戰爭劇情時,一枚炮彈射向觀眾視角,一下子把這位心臟病者嚇得當場去世。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電影院的畫面效果太逼真了,比現在的3D效果還要震撼,他肯定以為那顆炮彈從熒幕中飛出來了。
本片的電影院里共放了多少部電影?分別是哪些電影?
因為都是黑白老片,而且很多義大利本土的電影,估計只有歐美觀眾才能統計出這些電影的名稱,期待能看到這樣的科普文章。
寫影評不要只去寫評論和感悟,有時進行一些系統性、專門性的研究,做一些獨特視角的東西,比如統計、考古、排名、盤點、對比、分析、聯想,也都很有意思。
每篇影評的側重點都不一樣,看不同的電影評論,能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果是現代人來拍《天堂電影院》,電影院里放映的可能就是《閃靈》《教父》《E.T.外星人》《大白鯊》《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這些電影,我們看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淚目。
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就致敬了很多經典老片,觀眾從中找到了復古懷舊的感覺,《閃靈》場景的出現直接讓我們這些電影愛好者喜極而泣。
大多數人都沒有在電影院中欣賞過《閃靈》,只能靠影碟、電視和網路來看,而《頭號玩家》讓我們實現了夢想,在電影院中身臨其境地欣賞《閃靈》,哪怕只是模仿和致敬,也覺得感動不已,彷彿回到了《閃靈》上映的時代。
相信這樣的經典電影,未來都有機會在電影院重映。
————
4 、良師益友
多多的小時候很像C羅,我在第一次觀影時就發現了,說多多是小時候的C羅演的,估計也會有人相信。
C羅是個孩子氣的大男孩,臉上經常出現陽光、帥氣、調皮的笑容, 一直覺得多多長大就應該是 C 羅現在的樣子。 如果我是播映電影的老頭艾佛特,估計也會喜歡上這個男孩。
艾佛特與多多是忘年交,是教會多多播映電影的人,也是他的人生導師。
電影一大半的情節都在描寫這一老一少忘年交的友情,這也是本片最感人的內容,超過了男女之間的愛情。
艾佛特教會了多多如何放映電影,並提醒他注意安全,萬一出現意外著火,應該如何搶救膠片。這是項重要的職責, 真正愛電影的人都會把電影膠片當成生命來愛護。
而且在理想、愛情這些重要的人生議題上,艾佛特也給出了很多建議,是多多最好的傾聽者和老師,最可愛的就是他為多多談戀愛出謀劃策。哪怕後來雙目失明,依然充當了多多的軍師角色。
不僅如此, 他還給了多多最好的人生建議,讓他走出小鎮,去看看外面的廣闊世界。
《海上鋼琴師》的男主也面臨這樣的選擇,是否願意離開從未離開過的游輪,去看看外面開闊的世界?
1900最終沒能超越自己,他將自己困在船上,就像卡爾維諾筆下的樹上男爵,在樹上不願下來,最終跟著那艘渡輪一起沉默、爆炸。
但是,多多選擇了離開小鎮,到外面的世界闖盪,因為他的人生導師很有遠見地幫他策劃,讓他選擇了一條正確之路。
多多衣錦還鄉的時候,竭盡所能地幫助了小鎮的電影院,這和《大魚》的情節相似,都是王者歸來時的報恩。 看著人生導師艾佛特給自己留下的吻戲混剪視頻,他流下了眼淚。也正是那一刻,二人的靈魂又交融到了一起。
————
5 、小鎮和吵鬧的義大利人
這個小鎮的村民淳樸善良, 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嚮往、好奇和想像,卻又習慣以看電影的方式來了解外界,久而久之,便不願意走出去直面銀幕外的現實世界。
他們從電影中看到了外面的美好、純真、誘惑和魅力,也看到了兇殺、險惡、恐怖和猜疑, 一方面害怕外面世界的殘酷與邪惡,另一方面又嚮往花花世界的驚喜與浪漫。正是在對立的矛盾中,他們通過看電影完成了對這種復雜心理的救贖。 這也是電影院一直存在的重要理由。
如果研究義大利文化和義大利人的性格,多看看義大利電影,就會發現吵吵鬧鬧正是義大利人的性格特點。
他們不僅喜歡大聲說話,而且容易情緒化,並習慣用手勢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是義大利人與其他歐洲人不太一樣的地方。這也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南歐國家的電影中是看不到的,西歐、中歐、北歐的電影就更罕見,只有義大利人具有這種吵鬧的特色。
看到小鎮上的瘋子,當別人安靜地生活時,他就在到處搗亂。我想起了小時候我們大院的一個流浪漢。
夏天的時候,他扯塊長布讓別人幫忙擋著(現在想想,幫他拿布的那個人也挺厲害的),拿盆水在球場邊露天洗澡,當時我們這些小孩子看到了都覺得很好笑。不過他沒有錢又無家可歸,不露天洗澡,又能在哪裡洗澡呢?
對於生活中苦難或受到疾病困擾的人,我們不應笑話或冷眼旁觀,也要留一份同情和理解給他們。
可能每個地方都有一個這樣的瘋子,《白鹿原》中就有一個瘋子一直搶戲,《射鵰英雄傳》里有傻姑,《刑事偵緝檔案3》的牛背洲殺人事件中也有一個瘋了的神棍,《2012》中也有個舉牌子的流浪漢。他們總會說一些驚世大預言,或者讓人聽不懂的話。
《天堂電影院》的瘋子一直說 這個小鎮都是他的 ,這一段看似無關緊要,其實細思極恐,想來也有他的道理。
幾十年後的小鎮物是人非,這個瘋子卻好好地活在小鎮上,仍然堅持在說小鎮是他的。 想到那些死去和離開的人,再看看他,你還敢說他說的話不對嗎?他裝滿了小鎮幾代人的回憶,也許他才是最大的勝利者。
————
6 、電影放映員與觀影模式
真正愛電影的人會為它付出很多,電影放映員的工作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更不是為了免費蹭電影看。他們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職業精神,才能將一部部電影完整順利地播放給觀眾欣賞。
電影的創作、拍攝、發行、放映、評論過程中,都需要這種職業精神, 每一個環節都應全力去做。
放映電影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在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的時代,放映員更是件體力活,經常會面臨危險。艾佛特正是在拯救膠片意外失火的過程中,被火燒傷,雙目失明。
艾佛特將這個差事傳給多多,多多也沒占什麼便宜,而是承擔起了讓小鎮人民開心快樂的重要職責。
夜色已晚,狂熱的小鎮居民卻嚷著要繼續播映電影,這一段對話特別有趣。
艾佛特問多多,我們需要讓他們快樂嗎?
多多點頭說,要。
他們把電影從銀幕上擴展到了室外的牆上。
影院老闆不讓在銀幕上放,那我們就在外面放。
觀眾說,我們還需要聲音。
艾佛特又問多多,我們要達成大家的心願,讓他們開開心心地看嗎?
多多點頭。
他們又把喇叭對外公放。
一個室外電影院誕生了!
所以說,他們從事的是一項能夠讓人愉悅的職業,並非只是簡單地播放電影。
插說一句,查令84號咖啡館的小唐也是個獨立的放映員,因為艾佛特和多多是電影放映員的老前輩,今天放映這部電影也是非常應景的。
我以前還不知道,原來當代也有電影放映師這個職業。
露天電影院就是這么來的,後來還有人從水上坐船來看電影。
現在還有在汽車中看電影的汽車電影院,或在山崖上、星空下看電影,以後還會有各種各樣的電影播映方式。
這些都只是形式,真正重要的還是影片本身的質量。如果電影真的好看,哪怕我們是在電視、電腦、平板、手機上看,依然能從中獲得快樂。
然而,電影院才是播映電影最傳統的場所,哪怕以後看電影的方式千奇百怪,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電影院中的那些歡聲笑語,和集體觀影的儀式感。
《 天堂電影院》是一部表現出看電影最純真一面的電影。 當疫情復工之時,查令十字街84號咖啡館以本片作為集體觀影的開篇,還是很有想法的。
有一個細節是,兩家電影院共享同一個膠卷,有一人專門騎自行車給兩家影院互遞膠片,一家看上集時,另一家只能看下集。
那些看過上集的人還可以慢慢等下集,可是有些人卻只能先看下集,後看上集。
看影視劇都講究連貫性,除非是四大名著那樣倒背如流的作品,一部新劇很難先把20到40集看一遍,再回過頭看1到20集。
有一個觀眾,當大家嚷著要看上集的時候,他驕傲地說:我整部電影都看過了,我可以把劇情講給你們聽!
接著他被大家痛扁一頓。 看來無論哪個時代,觀眾都不喜歡被劇透。
————
7 、三部曲的女主和攝影
將時空三部曲的女主角進行對比, 「神秘」似乎是她們的共性。
《天堂電影院》的女主艾蓮娜跟多多剛認識的時候也有些飄忽神秘,但好在兩個人還談了一陣戀愛。
《海上鋼琴師》的女主跟男主基本就是擦肩而過,雖是一次浪漫的邂逅,卻沒有碰撞出太多火花,甚至女孩連名字都沒有留下。雖說她給男主留下了線索,讓他去找自己,但男主最終還是沒有下船,錯過了這段良緣。
可能女主還在家中等待著男主來找自己呢! 按照一般影視劇的套路,肯定是這個結局,但托納多雷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女主瑪蓮娜(和《天堂電影院》的艾蓮娜名字很像)更是神秘、性感、冷艷,勾起了別人的慾望,卻又斷絕了大家的念想。
可能是托納多雷自己有過一段還未開始就已失戀的情感經歷,所以描寫這種求而不得、欲罷不能、萍水相逢卻又終身難忘的感情,有著感同身受的心理 ,所以拍得非常成功。
義大利的風景很美,我認為是世上最美的國度。
《天堂電影院》的攝影毫不差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和《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的攝影也非常美,但大部分時間有一種壓抑的感覺,因為故事一直發生在船上,基本都是在室內拍攝的,環境比較昏暗,不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陽光明媚,也不像《天堂電影院》星空閃爍。
稍微開闊的場景是,輪船剛到紐約的時候,人們看到自由女神像和岸邊的高樓大廈,都興奮地歡喜高呼。甲板上兩人邂逅的那段戲也有些外景,卻又下著大雨。
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發生在悶熱的夏天,不僅陽光充足,還混雜著汗水和荷爾蒙的味道。
《天堂電影院》也有大量的外景,風景宜人,溫馨浪漫,很適合年輕人談戀愛,也容易誕生出創作靈感。 整個小鎮古老而不陳舊,優雅卻又厚重,給人的感覺質朴和溫暖。
影片的鏡頭和攝影都非常唯美,把小鎮的自然之美和人物的純真之美全都體現出來。尤其是女主出現的那一段,在多多手持攝影機的鏡頭下,也是非常之美,這和另外兩部的美感幾近重合。
托納多雷攝影機下的女主角總是魅力十足,這和多多從小拍攝的女性美完全一樣,所以說這是導演的自傳。 通過女性美將三部電影聯系在一起,構思巧妙,意境完美。
再說一下三部曲中關於爆炸的情節,也就是本片的炸電影院和《海上鋼琴師》的炸船。
炸電影院的情節,和《海上鋼琴師》中炸船的情節相似,都是 曾經凝聚了記憶的東西被毀滅,而它們對主人公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炸船的時候,主人公和這個載滿回憶的龐然大物一起消失;而炸電影院,不會傷及人的性命。因為電影院破舊,政府要將其拆除另作它用,小鎮居民對電影的熱忱已不像從前,和大船一樣,電影院也成為了一個陳舊的回憶。
但對於多多來說,他不忍心看到兒時的記憶化作廢墟,於是重建了新的電影院。他不僅是個導演,還為電影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也很喜歡這個善良的結局。
其實《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也可以創作爆炸的情節:愚蠢的市民可以去炸女主的房子,納粹可以去炸這個美麗小鎮,盟軍也可以去炸法西斯的軍事基地……如果我是導演,可能會這么拍,讓三部曲再增加一個共同意象。
————
8 、與女神約會
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艾佛特和多多說的那段「公主與士兵」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多多問艾佛特,這個故事到底是什麼意思,艾佛特也說不出來,也許它本身就具有多重含義。好在多多的愛情並不是這樣,他的等待是得到了回報的。
看到他們兩個的短暫愛情,我還是為多多感到欣慰的,比1900幸運得多。
尤其是看到電影院中兩個人的初吻,我想到多多從小看了那麼多電影的親吻鏡頭,現在輪到了自己,那感覺一定非常純真、美好,令其終生難忘!
當你千辛萬苦追到了自己的女神時,以前付出再多辛苦也都覺得值得。多多對女生的求愛比較主動,當對方沒有表示時,依然不依不撓地追求,最終抱得美人歸,那種喜悅是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當我看到他們初吻、擁抱和浪漫約會的情節時,非常為多多開心,也想到了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的畫面。
他們在草地上吃野生沙拉,看著像雞肉和生菜,伴著可口的水果,加一點沙拉醬……我看電影時,恰好也在咖啡館點了一份雞肉檸檬沙拉,和這段情節同步,代入感極強。看他們吃東西,頓時覺得手中的食物非常甜蜜。
我們看的是奧斯卡版本,也就是普遍流傳的兩個小時,而導演剪輯版將近三個小時,導演剪掉的是多多成年後和女主的互動,以及艾佛特對這段愛情的阻撓。
這些片段更好地解釋了後半部分讓人困擾的地方,但卻把電影拖得很長,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都發生在電影院,戀愛的結果,觀眾似乎沒那麼期待。所以奧斯卡版保留了大量的電影院情節,和多多追求女神的浪漫時刻,把後面的感情戲簡化了。
我們也可以看一遍導演剪輯版,但不如這版乾脆利落,雖說有些地方解釋得不夠清楚,但並不影響整體劇情的發展。就這版我還嫌長呢,如果能再壓縮10到20分鍾,本片可能會更加完美。
————
9 、最愛的吻戲混剪
教會的人不許電影院放親吻情節,一放就搖鈴,這一段印象很深。
艾佛特後來給多多留下的親吻剪輯,也正是對教會和神父這條禁令的抗爭。他和多多都認為 親吻是男女之間正常的情感交流,是人的天性,不應受到禁錮和限制。
觀眾對美好的愛情本來就報以純真、熱情的期待,作為浪漫國度的義大利,親吻和親熱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鏡頭了。 神父搖鈴的細節正是給影片結尾的親吻剪輯做了情感釋放的鋪墊。
我也非常偏愛看親吻鏡頭。
艾佛特給多多留下了吻戲鏡頭的合集,有幾十個親吻鏡頭,從幾十部影片中剪輯而成。
如果把這些電影考證出來,把親吻的男女主角也寫出來,一定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程,相信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
親吻和其他情色鏡頭不同之處在於:大多數時候,只有男女真心相愛才會親吻。 如果男人不愛這個女人,他也許想得到她的身體,一般卻不想親她。女人對男人也一樣。
親吻是一對戀人情到濃時自然而然做出的行為,更展現出感情的真摯與純潔,是情感熾熱時的迸發。
這段吻戲,艾佛特剪輯得實在太美好了,也給這部電影留下了最精彩的一幕。
我以前發過朋友圈,說我就愛看親吻的鏡頭。可能是吻戲會讓人很有代入感,能夠感受到男女主角的開心與甜蜜。
————
10 、對電影永遠的愛
疫情期間,雖然不能去電影院,但通過電視、電腦、平板、手機這些視頻載體,我也欣賞了很多好看的電影。
用4K極清電視看電影雖然清晰度更高,又有多語字幕,可以快進、暫停、倒放,還能記錄和研究電影的細節,看電影的姿勢也更自由自在, 但我最愛的觀影方式還是去電影院,就像《天堂電影院》里的人們。
依依不捨地離開查令十字街84號咖啡館,但我想,很快我又會再回來,和大家繼續看其他電影。 沒有離別,哪來的重逢呢?
2020/8/19初稿 2021/8/5修改
『貳』 《頭號玩家》影評
說到《頭號玩家》,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裡面數不勝數的彩蛋。侏羅紀公園、金剛、閃靈,還有很多一閃而過的游戲人物。發現一個搭枯余接一個的彩蛋讓人們在觀影過程中興奮不已。它就好像是流行文化的一場盛宴。實際上這些彩蛋只是吸引人觀影的手段,實際上這部電影是流行文化的悲歌。
電影中構造出了2045年的世界。而在那時,電影中不認為我們會有更美好的生活。環保,治安等問題依然是問題,甚至更加嚴重。這一切都是因為一款名叫綠洲的VR游戲。這款游戲自由度極高,幾乎人們想像的一切都可以在這里實現,以至於全世界的人們都沉迷於此而無心去管現實中的事。這款游戲的開發者哈利迪也成了全球首富和萬人景仰的對象。他的這家公司成了世界第一大企業。游戲中的貨幣可以當真錢花。他英年早逝,在死前他往游戲里加入了一個彩蛋,只要通過重重考驗,就可以拿到3把鑰匙,並且得到它。得到彩蛋的人就會成為綠洲的下一代管理者。鑒於綠洲公司的地位,無數人為想得到彩蛋而瘋狂。甚至有人開了一家公司,專門尋找彩蛋,叫做IOI,它成為了世界第二大企業。
通過上文的敘述,相信大家對人們對這個游戲的痴迷程度相信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電影里還有幾個極為諷刺的小片段:一位母親因沉迷於游戲而忘記了自己還做著飯,以至於把家給燒了。一位公司高管因自己在游戲的戰場上死亡,自己辛辛苦苦贏的裝備沒了而跳樓自殺。還有一個貧困的人將家裡的積蓄全敗信部用來給游戲充值,希望能靠更好的裝備打敗別人再把錢賺回來,結果血本無歸。現在技術的發展使更多虛擬現實的設備和游戲出現,像綠洲這樣的游戲早晚會出現。到時候我們這熱愛游戲的一代對於這種游戲是根本沒有抵抗力的。到時候,人類的命運將會怎樣?
同樣由上文可知,人們沉迷於游戲的主要目的是逃避現實。而頭號玩家中所勾勒的世界,便是這一理念發展到極致時的情況。電影中對貧民窟破敗場景極為誇張地描繪和對綠洲中無與倫比的幻想世界的描繪使我們更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但是即使你在虛擬世界取得了多麼偉大的成就,並滿足於此,沉迷於此,你仍然無法逃避現實。就像在電影里所說,你不能在游戲里真正地吃一頓飯,真正地睡一覺。而且耗時間在虛擬世界上還會佔用你在現實世界工作學習休息的時間,所以理論上來講,游戲應該玩得越少越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游戲的減壓作用很好。所以適度游戲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故事的主角在最後接管了綠洲之後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決定將游戲每周停服兩天,鼓勵人們回歸現實。但是有人覺得他這種做法有些強硬,會引起民憤。還有人覺得他這么做是因為他有錢了,有女朋友了,自己在現實中也可以得到滿足了,才這么做的,覺得他有些自私。但是他的立意終歸是好的。
有的網友在網上分析頭號玩家中的設定硬傷,認為這並不是一部邏輯嚴謹的佳作,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而在評論中還是有一群因為那些不重要的彩蛋無腦吹捧這部作品的人。我認為這也反映出人們對於虛擬世界的痴迷。所以這部宣傳回歸現實的電影才更顯得有意義。這部電影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一生致力於流行文化的發展。而到了古稀之年的他開始對其反思。流行文知滾化的發展終點是不是毀滅?這種文化在未來是否會走向毀滅?在毀滅之前會不會有所改變,一切只能在未來揭曉。
『叄』 頭號玩家影評
頭號玩家影評如下:
頭號玩家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未來的2045年,由於經濟蕭條和環境原因,人們逃避現實沉迷在一款名為綠洲的游戲里。
在綠洲這款游戲里,你可以做到你現實里想做的一切事情,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可以說是一個真實的社會。
綠洲創始人哈利迪去世後,留下了3個迷題關卡,闖關後拿到最終彩蛋,就將繼承5000億的巨額財產。
電影《頭號玩家》
哈利迪留下的3個謎題分別是:
第一個是一場賽車游戲,但無數人經過多次嘗試都失敗了,因為按照常規操作,最後金剛的阻攔無法被阻擋。
而破解之法是「往後退」,是哈利迪創造游戲的一個遺憾「該往前的不會後退」,哈利迪創造這個游戲要的是沒有規則,但是這個游戲太火了。哈利迪想回到創造這個游戲最初的想法,但現實卻背道而馳。
現實生活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心懷夢想在前進,可是走著走著,好像不知不覺的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做自己很難,願我們都可以不忘初心。
第二個破解之法是「邁出勇敢的一跳」,這是哈利迪在面對愛情時因為性格和一些現實原因,沒有勇敢的邁出那一步。
面對愛情時,很多人往往少了那麼一絲勇敢,而留下了一生的遺憾,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他在鼓勵我們,勇敢一點,大膽一點。即便還是錯過了,你可以留下一句:我已經夠勇敢了,該遺憾的不是我。
第三個破解之法是「注重享受過程,不要刻意追求結果」,帶著隨便玩玩的心態,去做、去體驗、去感受。
我們生來都在追求金錢、追求權力、期待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一直在追求慾望的路上。我們什麼時候真正停下來過,思考自己真的喜歡什麼、想去做什麼、理想是什麼呢。我們都被現實和慾望推著自己麻木的前進,而忽視了享受過程、忽視了人生的體驗。
人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肆』 頭號玩家 演講稿 800字左右
《頭號玩家》觀後感1
來勢洶洶的電影《頭號玩家》,讓我一度懷疑是商家在炒作,但是當我買票觀看過後,就覺得票有所值,下面就來談一談我的《頭號玩家》觀後感吧。
首先就場景來說,除了《阿凡達》外,《頭號玩家》的電影場面可以說是我看過電影里最棒的了,故事的梗概就是在2045年,現實世界在經歷大蕭條後衰退破敗,人們沉溺在虛擬的游戲世界裡尋求慰藉。而起中有一個游戲的創始者去世了,他放出了一個「讓所有用戶尋找彩蛋」的視頻,找到游戲中的三個彩蛋便能獲得他價值5000億美元遺產,從而引出電影的整個情節
可以說整部電影有別樣的情懷在裡面,當我看見Halliday葬禮上所有的殯葬物品被做成了「星際迷航」的logo,當我看到《周末夜狂熱》的迪斯科舞池,當我看見庫布里克《閃靈》里奔涌的血漿與237房間,當我發現男主的座駕是《回到未來》里的跑車,當我看到虛擬男主為隱蔽身份而扮成「超人克拉克」並順帶調侃一下,我忍不住狂喜驚叫!當然更別說小丑與小醜女,機械戰警,夜翼,高達,忍者神龜,異形,甚至還有HelloKitty 。當然我知道的彩蛋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服務本片的並不僅是令人心生雀躍的情懷彩蛋,而是同樣上乘的影片質量。
斯皮爾伯格不愧是著名導演,他並未像其他游戲漫改類電影簡單推進故事線,而且巧妙的導入簡單的推理與陰謀的沖突,伶俐的鏡頭,配合驚人的視效,把故事變得妙趣橫生,最終把死宅們的感動推向高潮。
這是一部當代流行文化編年史,承載著大家的青春與愛,斯皮爾伯格把他那純真不變的心投向電,放置在如此時代感的作品中。作為一位光影特效造夢的師祖,71歲的老牌導演,以如此青春爛漫,技術藝術的魄力拍出充滿現代氣息的電影,不禁感嘆「有電影,真好」。
《頭號玩家》觀後感2
本文並不是不愛看科幻片,主要是近些年的科幻片除了大場面、大明星、大製作,故事結構和內涵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聽朋友說這部《頭號玩家》很不錯,於是愚人節來到電影院看了一下,下面就談一下個人的觀後感吧。
首先這部電影的時間定位就非常的獨特,也就是27年之後,距離我們很近,而且故事也十分的「熱門」是關於VR的,其實像這類片子,我並不感冒,然而《頭號玩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這部片子從思想上就很科幻,內容也非常的深刻,所以讓人有一種看不夠的感覺。
直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把它的核心內容定義為「初心、友情和愛」,聽起來也許有點老套,但是看完電影以後我的直觀感受是這部電影劇情毫不拖沓,並且代入感非常強。所以我認為這一部讓我從頭緊張到尾,彷彿置身2045年一刻都不掉線的電影完全可以彌補它在內核方面的不足。如果再加上對大師的崇拜、對游戲的熱愛、對劇中彩蛋帶起來的情懷,給電影五顆星我完全贊成。
最後說一個點吧,觀影之前我對這部電影從導演到演員一無所知,就是非常盲從的典型了。沒有看任何關於彩蛋和鋪梗的介紹和匯總,導致有些地方不能很好地產生共鳴,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說來也讓我不帶任何濾鏡的客觀的去看這部電影。
電影結尾Halliday在離開房間時對男主說「謝謝你玩我的游戲」,老實說當時這個點我真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到,我單純的以為這純粹是為了刻意強調主題。在回家路上,我重新惡補了關注這部電影和導演台前幕後的故事,我的反射弧終於傳遞出了感動訊號。
電影中的Halliday不就是導演本人嗎?他對男主角說的那句話,彷彿就是導演在對著觀眾說:「謝謝你們來看我的電影」,電影名字「頭號玩家」不是也在感謝那些一直以來對追隨他的「頭號影迷」嗎?回味起來,我才意識到導演用如何一種高級的方式致敬了他最鍾愛的事業。喜歡不是喊口號,也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強調。即使是對斯皮爾伯格毫不了解的我,也被他傳遞出的「初心不改」所打動。
作為偽影迷,我需要惡補一下斯皮爾伯格的其他作品,因為這部片子里的許多彩蛋都是其他影片里的,在看的過程中,有一些沒有產生共鳴,這不是影片的原因,而是本人才疏學淺,建議大家看之前,有空看一下斯皮爾伯格的其他作品,然後再看,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頭號玩家》觀後感3
《頭號玩家》裡面出現的游戲角色和經典游戲,都是《頭號玩家》給玩家們最浪漫的情書,我是真的有被這些煽情到,看到男主角開著回到未來的車,隔空吧金幣吸進車里我真的是笑成個250斤的胖子。這部電影讓每一個喜歡電影、動漫、游戲的人集體高潮,而那些對科幻世界、虛擬現實以及ACG不感冒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所帶來的爽點就很難像影迷、動漫迷和玩家那樣興奮。
只看劇情的話,確實中規中矩。電影講述中二少年X戰警鐳射眼在虛擬游戲中拯救虛擬世界的故事,最後教科書般的收獲愛情和金錢走上人生巔峰。電影的最後強調虛擬的世界很精彩,但它僅僅是虛擬的,在我們陷入虛擬世界的同時,不要忽略這個令人煩惱重生的現實世界更需要勇氣去認真生活。現實中的朋友需要認真對待。所以看完電影一定要和陪你看電影的人一起去吃個小龍蝦再拍個抖音
真是佩服斯皮爾伯格能把這么多的版權搞定,無縫銜接到一部電影里。友情提示小白們就算你找不到這些梗,也絲毫不影響對電影故事的理解,影片不挖坑不留梗,整部電影做到了現挖現埋,耐心解釋、不留後患。給觀眾一場清晰完整的饕鬄視覺盛宴。
《頭號玩家》觀後感4
一、對未來社會的精準預言
《勇敢者游戲》一樣背景是電子游戲,但那部電影的魔幻故事,我們都知道不可能真正發生。
《頭號玩家》是目前已經存在的虛擬現實,玩家在游戲的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中切換,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我從來不玩網路游戲,但我相信影片准確預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霍金說過,「生命的意義不在外面某處,而是在我們腦海里。」 拒絕承認自己在真實世界中的失敗,而把希望和喜悅寄託在創造虛擬世界中的成功,估計這樣的游戲玩家會越來越多。
如果技術發展到人類將來大部分的活動都通過網路才能實施、大部分感受都通過網路即可獲得;如果技術發展到已經分不清虛擬和現實,就像索倫托以為自己已經下線,不知道自己其實還在游戲中。那時,我們會不會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網路中?現在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似乎是個不太好的跡象。
二、強者只會跟強者聯合
成功者永遠需要結盟,只有強者才有資格結盟。由男主韋德·沃茲、女主薩曼莎·庫克和朋友們組成的正義聯盟,分列游戲榜單上前五名。
弱者是一盤散沙。就像片尾「疊樓區」的大批人群包圍著大反派索倫托,看似隊伍雄壯很有力量,其實只是烏合之眾。索倫托一舉起手槍,人群就默默讓出一條路,讓他可以繼續作惡。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寫:"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黑暗時代,他們在看我們流血。我們成功,他們會鼓掌參與;我們失敗,他們會袖手旁觀。我們來救他們,他們不能自救,如今又眼睜睜看著我們亦無以自救。」
三、角色安排的「政治正確」
由男、女主和朋友們組成的正義聯盟,不但考慮到性別、種族的平衡,還仔細選擇了國籍。他們在游戲中角色的結局也很耐人尋味。
日本人(演員長得挺帥)變身高達與索倫托搏鬥,變身時間耗盡後沒有及時撤離,身軀縮小,被索倫托消滅,第一個掛掉。這是寓意上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貌似強大,實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美國黑人在打敗索倫托的戰斗中立下大功,最後用身軀為韋德和周搭橋通過深淵,最終掉落滾燙的岩漿,第二個掛掉。感覺在西方人眼裡,他們骨子裡還是有種族歧視的,而且這種歧視非常微妙。
中國小男孩(因為影片里名字叫「周」,故作此推測)跟隨男主一同進入敵人大本營,跟男主一同站在最後一關面前。掛掉的原因是索倫托引爆了能滅絕整個星球的大殺器,與女主以及千千萬萬玩家一同在游戲中灰飛煙滅。是在映射中國雖然年輕,但前途不可限量?
男主韋德為什麼能獨自在游戲中倖存?因為他得到一枚「多一條命」的硬幣。暗示美國是打不死的?
韋德得到這枚硬幣,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他超過1001次地訪問游戲創始人哈利德的個人資料館,對哈利德的個人信息比管理員還熟悉。看了這部電影,還認為熟記知識點對學習沒有用么?
另外,影片致敬了許多部電影,《蝙蝠俠》、《超人》、《回到未來》、《星球大戰》、《星際迷航》、《德古拉》、《公民凱恩》、《侏羅紀公園》、《金剛》、《終結者》、《格鬥之王》、《異形》、《閃靈》……看到眾多熟悉的角色先後出現,不禁會心一笑。
總之,本片非常精彩,強烈推薦去電影院觀看,最好選擇IMAX的大廳,對3D效果有更好體驗。
《頭號玩家》觀後感5
頭號玩家的故事發生在不就的將來2045年,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已經支離破碎,破敗不堪的街道,污水橫流的城市中,破敗不堪的殘垣斷壁。或許是對這個世界的絕望,所有的人都向內尋找內心的安寧,隨著VR技術的發展每個人都將自己投身到一個虛擬的世界中。
正如現在和之前的很多游戲一樣,比如經久不衰的魔獸世界一個宏偉而完善的世界體系,有著自己的規則,有宏偉的故事,奇幻的旅程,夢一般的體驗。沒有了現實世界的束縛,每個人在另一外一個空間發揮著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就像我們現在沉迷於游戲當中,擺脫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時間就在此刻停滯,我們的思維和想法都在游戲中投射,我們就是這個游戲世界的一員,和現實中的自己一樣,一個鮮活的個體。只不過這都畫面的投射,那些影像在我們的大腦中生根發芽。
或許《頭號玩家》最後的結局,會像《黑客帝國》中的虛擬世界一樣,我們終究會被機器所控制,而機器人也不再遵守機器人三大定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機器人三部曲中提出),我們將在那個虛擬的世界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那時我們早已分不清現實和虛擬。
本身我們的大腦就是分不清什麼是虛幻什麼現實,眼睛只是身體的一個接收器,將幾百TB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再將信息處理簡化形成我們意識。即使沒有感官的接收器,我們也能夠想像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能夠解釋那些偉大小說的奇妙構思呢。
夢是另外一種解釋,在做夢時我們一樣會有各種情緒的波動,就好像我們活在夢中,夢中的事物都是真實的,如果感到悲傷我們也會流淚,我們也會在夢中呼喊那個我們思念人的名字。
夢是一個人最真實的表達,是現實中被壓抑和排斥的情緒的表達。
而這種表達必須是委婉而模糊,夢中的那些畫面都可能是我們現實的投影,比如你如果在夢中夢到自己開車,那是因為你在現實中承受了壓力,對你的生活失去了某種掌控力,而開車是對這車的控制力,在夢中你的需求被滿足。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你在夢中夢到了某人,可能你已經很久都沒有見過他了,現實中你不會承認你對他或她有任何的思念。可夢是最真實的表達。
回到《頭號玩家》,現實世界的殘酷和破敗,讓我們投身到虛擬的網路VR世界中,正如我們現實的世界,每天面對的虛擬的網路,電影中主角在耀眼的虛擬角色背後是一個木訥的宅男和黑人大媽。回到現實中那個咯咯作響的床上,現實世界和虛擬是如此的脫節。
在虛擬世界中無所不能的游戲玩家,在現實中可能是一個瀕臨破產的流浪漢。在虛擬世界中的嬌喘的蘿莉在現實世界中是一個摳腳大漢。現實世界的和虛擬世界的脫節,就像我們與夢境的脫離,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哪個世界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願意接受哪個世界規則?我們想要活在美妙無比的虛擬世界還是接受破敗不堪的世界?
《頭號玩家》是斯皮爾伯格對於過去的一種懷舊,片中很多的畫面都是對過去的經典的致敬,而對於影片本身來說,對於未來想像並沒有那麼超前,片中開始很多人都帶著VR眼鏡站在跑步機上,而這些都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的感覺可能現在的作家導演不再像二十世紀的導演一樣,對未來科技的發展的速度有一個超現實的期望,所以被限制了想像。我更覺得《銀翼殺手2049》中的世界才是一個更加突破的想像。現實中的人類和虛擬的人物產生了情感,而人類和機器人的邊界變得模糊,人類和人工智慧的本質區別變得越來越小。我們改如何面對人工智慧變成了最迫切的問題。
而《頭號玩家》只是人類的虛擬和現實的矛盾,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可能都是虛幻的,都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真實和虛擬的邊界也就變得模糊,什麼真實?什麼虛擬?都將變成棘手的問題。哪一個我才是真實的自己,哪一個世界才是真實的?是夢還是現實?
現實和虛擬的亦真亦假不再是遙遠的未來我們所要擔心的問題,而是迫在眉睫,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從現實到虛擬的時代。電影的最後,我內心真的希望主角能夠按下那個關閉的按鈕,讓虛擬的世界結束,讓一切回歸真實,讓所有人都面對冷冰冰的現實。但這樣好嗎?在面對苦難和痛苦時,人類不都是通過想像才得以度過艱難。現實和虛擬的矛盾終將是一對永恆的矛盾。
《頭號玩家》觀後感6
截止目前,幾乎所有電影類自媒體大號都寫了推文,贊美之聲不絕於耳。不過任何電影都不是完美的,何況每個人觀影感受都不一樣。下面就來說說我的感受。
昨晚去看了斯皮爾伯格的新片「頭號玩家」,酷炫的視覺加上IMAX加成,自己完全進入了電影的世界,不像其他科幻片太過於「科幻」,容易讓人感覺與現實的距離還很遠,看完「頭號玩家」後,更容易根據生活已有元素去聯象,Vive?Omni?社交?游戲?更或者是整個現實生活的「虛擬加強版」只不過換了一種「表達方式」
一種讓人體驗更好方式,更容易讓人放棄思考的方式。
「表達方式」這個詞是前段時間准備ARVR分享時想出來的,當時分享結束語是說:「AR、VR只是想像力一種表達方式,所以不要停止去想像」
人類的常見的表達方式,從文字、圖畫、照片、影像,一開始只是單純的記錄,後來被很多創作者用來表達自己的想像力,包括未來AR、VR。
隨著「表達方式」的進步,讓人們更容易相信「眼見為實」,文字>圖畫>影像>融合>沉浸,人們越來越不用動腦子,只需要跟五官獲取到的信息本能的走就行,想像力慢慢被侵蝕,直到有一天自己的所有「想像力」都被TA設計的透透的。
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與生活下棋的人,在與生活下棋的過程中,自己其樂無窮,可是在未來的世界自己與生活下棋的整個過程,可能被TA設計出來的,整個下棋的過程讓自己陷入「無意識選擇狀態」
自己轉行的原因也跟無意識狀態有關,初期轉行選擇的表象是追隨「朝陽行業」,現在想想其實主要原因並不是行業朝陽夕陽,而是自己在當時工作環境下,容易陷入「無意識選擇狀態」,更容易讓自己放棄思考(指因為自己性格特點在當時環境下易走向這個方向)
有一天我發現自己那種無意識的選擇,是可以被別人用「理性」來解釋,完全是一種潛意識中「成本與收益」的計算(這里的收益包含情感上收益)。TA利用「成本與收益」引導我一步步做出自己的認為「對」的選擇,我與生活下棋方式完全可被設計,降低了自己的意識成本,讓自己根本停不下來,出於「對被設計的恐懼」與「對方法的好奇」才做出轉行的選擇。
高中時跟朋友聊:「科技進步就是讓每個人變懶,最好是動也不用動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滿足感」,現在想想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很容易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滿足感,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頭號玩家》觀後感7
電影《頭號玩家》,本不打算去看,以後也不想把列入觀影計劃的每部電影都上影院了,因為對於我這種淘票票頂級黑鑽選手,票價反倒比青銅、白銀等低級別的貴上許多,知道真相後的我眼淚掉下來,我十分反感。可昨晚豆瓣上一看,《頭號玩家》的評分居然達到了逆天的9.2,這我就坐不住了,那必須得前往了,還哪管它貴不貴呢。
真是不虛此行啊。我昨晚喝了很多酒,但140分鍾時長的電影,我卻睜大了眼睛,連一點倦意都沒有,自始至終沉浸在聲、光、電、配樂的絕色畫面感官享受中,甚至我認為這種感覺要比同是科幻電影的《銀翼殺手2049》、《攻殼機動隊》更加迷幻、更加沉醉。
因為影片情節設置十分獨特,它是利用VR(虛擬現實)與網路游戲巧妙銜接以及融合,來號召全世界網民進行的一場網上奪寶奇兵的傳奇故事。
你只要戴上VR眼鏡,就能直接進入虛擬世界,叫天天應,叫地地靈,無所不能,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錢。有錢,你就能買強大裝備盡快升級,否則你就得從一枚一名不文的小白打怪練起。這是多麼熟悉的場景,每一個打過網路游戲(比如老年間的《征途》、比如現在的吃雞游戲)的朋友,內心的小宇宙是不是隨著影片的進行而爆發了呢。
所以,編劇、導演這種手法極其老辣,他把影片與現實強力結合在一起,讓每一個觀影的人都能沉浸其中,並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這比單單展示VR要聰明得太多太多,這從《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來。
不得不說,影片最後一小段還是落入了俗套,並且反派拿槍打男主周圍群眾放行的橋段,還是不可信的。當然,這種瑕疵對於游戲迷來說,已無關主旨。
《頭號玩家》觀後感8
曾經偶然知道這部電影,但自我感覺離上映好像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今天偶爾聽到同事說最近沒有去電影院,想和小夥伴一起去看電影。我心動了,再一次發現了這部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便微信約了朋友一起去享受。
我看了這部電影,心潮澎湃。現在的我很少有這種心情,也許是因為電影看的多,小說讀的多,有點審美疲勞,又或者是因為我生活得如同行屍走肉,沒有熱情。
我自認是個偽宅男,雖然我玩游戲玩得少,還很菜,但這部電影深深地吸引著我。主人公游戲技術高超,在游戲里碰到了朋友,遇到了愛情,獲得了財富,實現了夢想,拯救了游戲世界。那是我夢寐以求的。
我是個普通的老百姓,智商情商都不高,沒有錢,沒有女友,比較自卑,朋友也少,還喜歡逃避現實。看電影、小說、電視劇,是我逃避的方法。
可惜,在虛擬世界裡遨遊並不能解決問題。我一直不是很願意麵對現實,因為失敗,因為殘酷,因為疼痛,因為求不得,因為其他很多東西。可是就像電影所提到的那樣,現實才是真的。
電影視覺效果很漂亮,讓我眼花繚亂,展現的虛擬世界正如我想要的那個,好想去「綠洲」里享受一下。但願在我的有生之年,自己可以遇到那個虛擬盛行的時代。故事情節也很精彩,劇本寫的很好,親情,愛情,友情,熱血,勇敢,中二,成功,各種元素充斥其中。
我真的很喜歡《頭號玩家》,厚著臉皮向大家推薦一下。
《頭號玩家》觀後感9
截止到目前,《頭號玩家》豆瓣的評分是9.2分。
上次看首映,還是兩年前的《魔獸》,那片子雖然也就及格線上下徘徊,但我記得一開始豆瓣評分也有八點幾。
就敘事性來看,這部電影不像斯皮爾伯格從前的手法,節奏略亂,對普通觀眾不夠友好。
但這註定是一部在電影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作品。在我的印象里,電影行業一直都是以俯視的姿態面對游戲行業,但這一次,斯皮爾伯格做到了將二者融為一體。
整部電影從雅達利2600一直到現今剛剛找到狀態的VR游戲,其間收入了數不清的電子游戲經典場景和虛擬人物。
開篇音樂是《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一瞬間將中老年觀眾拉回七八十年代。當然,這首曲子主要還是針對歐美觀眾,而國內的話,劉德華曾經翻唱過這首,中文名叫《我恨我痴心》。
游戲電影音樂文學,斯皮爾伯格將這四十年間的流行融入到了一個算不上有太多新意的故事之中。《頭號玩家》里的四旋翼飛行器和虛擬頭盔,怎麼看都不像是2045年還能大行其道的東西,這種感覺,像極了在2018年腰上別著BP機招搖過市。
但這部片子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美國人有足夠多的家底,就連懷舊都可以做到炫耀於無形。雖然片中出現了一定的日本動畫和游戲元素。
這是一部暫時無法將其精準定位的電影,但待我們將來有天回望的時候,也許會發現,這塊小小的里程碑,標定了娛樂行業的新方向。
我們同時也悲哀地看到,國產電影再次被好萊塢甩到身後。這一次,仍舊不僅僅是技術。設若有國內導演拿到足夠的投資,同樣去做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特效可以外包,可是我們有沒有什麼可以讓國外觀眾看到時同樣會心一笑甚至感動落淚的元素呢?
恐怕一丁點都沒有吧?
但是《頭號玩家》足以讓大多數頻繁接觸過美國流行文化的中國觀眾高呼過癮,而同時兼具游戲玩家身份的中青年們,應該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自己看到的一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頭號玩家》觀後感10
就算你完全沒有看過這片中涉及的電影,沒玩過片中涉及的游戲,也不影響你看這片子——有過涉獵更能加分。如果要提前預備,這么多電影和游戲你肯定了解不完,推薦把恐怖片《閃靈》看了,因為它在電影里的比重較大。
感想有三:
一是美國電影的三觀總是很正很普世。本片也是如此,反抗暴政,追求公平(IOI公司的行為就是作弊開掛,破壞了游戲的平衡性,所以才激起了公憤),最後難得的是教育大家不要沉迷網路。是不是很簡單?就是這么簡單,然而中國很多影視作品在廣電總局的嚴格監管之下,價值觀這么簡單的問題都要出問題。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不僅僅是GDP的差距。
二是我又要雞蛋里挑骨頭了。電影設定的未來,是一個頹廢的未來,人們沉迷網路,現實一塌糊塗。然而,能支撐「綠洲」游戲運行的社會,必然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社會,否則大家都不工作,水、電、氣、網路這些基本需求怎麼解決?別的不說,電影里男豬腳網購的X1套裝,必須依靠發達的快遞業才能快速拿到,末世一樣的場景,誰TM給你送快遞?有朋友說無人機,要用無人機送快遞,必須建立在精確的大數據基礎上,對每戶住址有記錄,雜亂無章的貧民窟肯定辦不到。還不說套裝本身的加工業需要多麼嚴密的社會分工才能承載。當然,這只是電影,大家也就圖一樂,您要覺得我在說廢話那當我沒說。
三是電影角色分配。電影五個角色,一白男一白女,這是歐美主流社會象徵;一黑女(電影最後我才看出她是女的)自然是為了政治正確,不然威爾·史密斯又要鬧種族歧視了;兩個亞裔在原著小說里都是日本人,日本人必須出現,因為電影涉及的動漫和游戲有太多日本作品,實力在那裡,你必須正視;為了中國的人民幣票房,電影把一個日本人改成了中國人,就是那個十一歲的周姓小朋友(其實應該是「鄒」姓,電影里發的是平舌音),但是他的游戲角色仍然是個忍者,沒辦法,中國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動漫角色,藍貓?熊大熊二?大頭兒子?都不合適,孫悟空倒是可以,斯皮爾伯格又不聽我的。希望中國的民族影視和動漫自強,早日拍出類似電影,請孫悟空做游戲主角,還能加入中國特色,比如五個人建個支部,老孫當隊長兼支部書記,按時過組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