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好的日文電影網站
我也是學日文的
我覺得這個不錯
http://movies.yahoo.co.jp/
Ⅱ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死者的尊嚴最終通過入殮得到成全,那麼,生者的尊嚴,又該從何處尋找?我們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間耳語沸騰,很難聽到溫暖人心的聲音。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以下是日本電影《入殮師》 觀後感 ,歡迎閱讀參考。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從音樂師到入殮師,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彷彿一開始他就是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而存在的,盡管他深深的愛著大提琴,盡管他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才不得不接受這個職業,但是有什麼關系呢?一切都是定數,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條婉轉的靜靜的河流,該來的怎麼都躲不掉。
故事 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為開始,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麼的高貴,而後者多麼的粗鄙。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時,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他是入殮師,但是離開了東京舞台的他,更加成為了一個「音樂師」,音樂夢雖逝去,但是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間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間演奏……;他,遇見了各種死亡,猝死的,自殺的,自然死亡的……在生與死之間,他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人活著一趟,死是一個人最後的歸宿。而入殮師的聖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後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遠有著高低貴賤的這樣的勢力。入殮師這個職業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離,妻子的離開,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而他也心生動搖。他要離開!可是最終他理解了社長,一句「好吃的讓人為難」留下了他,的確,河豚這樣劇毒與美味並存的食材與我們絕望而美好的生活確有相似之處——好吃的讓人為難。
妻子的歸來似乎預示著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其實有什麼關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愛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為澡堂的阿婆入殮,也許是他專注的眼神感動了她,也許是他的虔誠的態度感動了她,總之,他被認可了!當他們一起送走故人的時候,也許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許不過是一扇門,死亡並不意味著結束,死亡只是穿過這道門,走向下一站。見過了這么多的生命終結,明白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目的決不是輕視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著。
其實,人生於自然死後亦回歸自然,不過是來感受了一趟人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註定是要生生不息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沒有幾人可以豁達,甚至在我的心裡埋藏著許多未知的恐懼。雖然我心裡清楚,每個人都有送人和被送這一天,這是人不變的主題。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著『人生』這門藝術,大悟最終是「大悟」了,懂得了愛情,也懂得了親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去,也許那段過去讓他沒辦法去面對,但很多時候已經走了的路已經不能回頭了……也許他們會後悔,也許他們會徹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還有什麼重要的呢?原諒和寬恕,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看電影時,沒想到會哭。事實是哭了,哭的一塌糊塗,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節,當他坐在草地上,輕輕的拉響大提琴,當音樂響起,我看著他,滿臉淚水,守著此刻的寧靜,忽然感受到了白日無法尋找的寧靜。喜與憂,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無法自拔。但在此時,所有都可以靜得沉澱下來,一切消散了……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十多年前,剛做住院醫師時,在病房值班。一位藝術專業的老教授,病入膏肓,到了生命的終點。凌晨時分,我穿著拖鞋從值班室跑出來,常規的搶救復甦之後,送走了他。他的家屬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後來,他女兒對我們的救治表示感謝,最後還說了句:要是搶救醫生能穿得整齊一些就更好了,她父親是個體面而講究的人。
日本影片《入殮師》讓我又回憶起自己的住院醫師「青澀」時代,我很喜歡這部影片。
《入殮師》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之後,影評不計其數地冒了出來,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對男主角進行了分析。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視角。而我,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就感覺這部影片一幕幕的儀式場景,像一雙溫柔的手,舒緩地撫著我,看似輕柔之間幫我又深刻地梳理了一下職業心態。
如果真的要分析醫生和入殮師這兩種職業之間有何相同之處,我想大概就是兩點:經常面對死亡、以及沒法徹底阻止死亡。死亡是對生命最犀利的表達方式。對無神論者來說,死亡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對活著的人意義重大。換句話說,關於死亡的任何儀式,都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醫院里曾經發生過一次糾紛。一位手術患者死亡以後,值班醫生把死者身上的引流管拔除,之後很長時間,引流管口還一直有大量的積液滲出,引起家屬不滿。後來上級醫師實施了引流口縫合,家屬的情緒才緩和。
我們這個時代,醫學依然不發達,真正能治癒的疾病並不算多。站在醫學發展史的高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和領會那句 名言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面對疾病時、面對死亡時,我們很可能束手無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所事事,我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去安慰——這甚至是在我們醫療工作中應該占據重要比例的一部分,
而且,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要通過一場場有著儀式感的工作操作,去體現人文關懷。其實,這也是專業的體現。
影片《入殮師》還有很值得欣賞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面對職業本身的困惑、壓力以及誘惑時,該如何把握自身的心態。一旦你的職業涉及到生與死,這種心態的調整更顯重要。
還是十多年前剛做外科住院醫生的時候,有段時間在急診輪轉,很渴望能接診一些體表外傷的患者,去清創室「練練手」。於是坐在診室里默默祈禱:多來幾個外傷病人吧。但隨即一想,這樣的祈禱有嚴重的倫理問題:醫生怎麼能盼著別人受傷呢?後來,我找到了一種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祈禱方式:在上海受傷的病人最好都能來我們醫院吧。
說實話,那一次的「心理祈禱」的轉變讓我成熟了很多,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多了一些明確的標准與界限。
如今,我這個無神論者,還是很善於通過一些儀式感很強的工作操作,調整自己的心態。每次手術前的消毒鋪巾,我會告訴學生:既要把這個環節看成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步驟,也要把它看成是調整術者心態的儀式;當在四個方向上鄭重地鋪上手術巾時,就要拋棄雜念、堅定自己的手術信心。因為,手術單之下,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沖著對入殮師這個行業的好奇,看完了這部五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全片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敘事平淡而順暢,就像從頭至尾都鋪陳著的大提琴曲一樣,一直秉持著一種近乎溫柔的平靜。
主角大悟受現實條件限制,放棄了作為樂手的夢想,轉而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了一名入殮師新手。從最初的排斥與恐懼,到後來漸漸愛上這份工作。中間穿插著各式各樣的逝者和他們的遭遇,帶領著大悟,一步步走向成熟。
無論逝者生前有過怎樣的經歷,終究都會在入殮師的雙手之下歸於安祥。過往種.種,經歷這個儀式之後,也就似水無痕。
日本人向來因對儀式感的執著而聞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種執著無非只是繁文縟節,呆板而無味。在這部本該尤為注重儀式的影片里,卻一反常態地做出了妥協。
死亡面前,儀式終於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愛漂亮的男孩可以化妝成美貌的女子,壽終正寢的老爺爺臉上可以印滿唇印,送別遺體的靈堂可以放聲大笑……入殮儀式從冰冷的禮節,變成真正的尊重,變成帶著人情味兒的理解和成全。
生而為人的約束和限制太多,那麼,至少在死去之後,所有的卑微和屈辱,要有一次握手言和的機會。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懼的事情,人們在屍體面前,終於放下了偏見和冷漠,這種讓步,甚至讓全片都變得溫情脈脈起來。
然而,影片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
印象中最深的一個片段,是大悟的妻子強烈抵制他從事這份工作時,一身落寂的大悟去到了一位老入殮師的家裡。兩人長談一番之後,老入殮師拿著手裡的河豚魚白說,「不想死的話,就要吃。吃的話,好吃的才行。好吃,好吃得讓人為難。」
看到這里,心裡一緊,不由自主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則新聞—— 一名研究生於宿舍內自縊身亡,留下遺書,稱「 畢業 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扼腕之餘,也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的巨大壓力和快節奏生活,的確造成了人們的生死觀前所未有的脆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為了活著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和壓力,滿心疲累和頹唐,以至於活著本身,竟然變成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而鄭重地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你有多久沒有睡一個舒服的午覺?你有多久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健康?你有多久沒有碰過喜愛的 籃球 ?你有多久沒聯絡過最親密的朋友?你有多久,沒有開心笑過?
越樸素的道理,越容易被遺忘。
就像河豚魚白好吃得讓人為難一樣,生命也精彩得讓人為難。食物以自身的死亡來換取我們的生存。生命則以種.種苦厄,換取甜美的結局。
不想死的話,就要像接受食物的死亡一樣,接受悲歡離合,接受生老病死,接受生命中種.種求而不得。聽上去是一個非常直白又粗暴的道理,卻像醍醐灌頂一般,提醒著我們,在每一次迷茫不甘的時候,每一次徘徊不前的時候,都應該明白,這本來就是活著的代價。即便活著有諸多為難,也要好好活著。
在這個世界上,我時常羨慕那些腳步篤定輪廓潔凈的人,他們的背後,彷彿永遠有一輪明月,照亮著來時的路。所以,他們能去往世間所有想去的地方,從不害怕傷痛與離別。而片中的大悟,最終就成為了這樣的人。
他也曾被生活反復嘲弄,也曾深夜醒來心裡滿是悲戚,也曾怨恨過遺棄自己的父親。然而我想,當多年之後,與他重逢的,只有父親冰冷的屍身時,他一定明白了,在生死之前,任何悲喜都顯得單薄又粗糙。
電影的結尾,大悟撫摸著妻子懷孕的肚子,兩人相視而笑。在不久之後,大悟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人會過得其樂融融,然而終有一天,大悟也會告別孩子,就像父親告別大悟。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正是生命最本質的更替。
這是一部以死寫生的電影。死者的尊嚴最終通過入殮得到成全,那麼,生者的尊嚴,又該從何處尋找?我們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間耳語沸騰,很難聽到溫暖人心的聲音。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
在活得很累的時候,不妨回頭想想,除卻不斷追求如何才能活得更好之外,活著本身,已經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是渺小的,總在不斷地告別和失去。我們也是幸運的,總在不斷地遇見和獲得。
生者的尊嚴,不在於怎樣在這日復一日的聚散離合中迫切地變得強大,而在於無論遭遇什麼,都要學會珍重,珍重自身,珍重生命。倦鳥還巢,落葉歸根。唯有好好活過,才能坦然赴死。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 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精選
★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優秀作文
★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
★ 入殮師觀後感作文1000字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優秀作文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作文
★ 高分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5篇範文
★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5篇觀後感
Ⅲ 求日劇或日漫的日文觀後感,300-400字左右。
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仆たちはまだ知らない
私は難しい「感動」という言葉を描いて見それ精短自分の11集の後の感じ。からそれは含んですぎて。人の記憶多かれ少なかれが欠け,あれらのほこりは隅の時間の昔話,いつも人は神経が疲れて。だから逃げ,ある人は選んで忘れて,ある人を無視する,殘りの人は永遠に記憶に。
當面の瑪は當初の姿がひょっこり現れ宿海の前に,また突然消えても。宿海戸惑いも予想。しかし,
あの日から,凝固この時間再開流転。今しかないよ,私たちはさよならを言う資格がある。
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的觀後感~~~~~俺自己寫噠~~~~~~~
Ⅳ 一篇《千與千尋》的觀後感。求日文翻譯版~~おねがいします! ps: 新手的說,懸賞沒法高哈!
《千與千尋》的觀後感: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という映畫をみて、いろいろ感想がありました。ただ10歳だけの女の子、両親に豚をなられてしまって、ひとりぼっちで、両親を救うために、どんな苦労も我慢して、いつまでも諦めずに頑張っています。その様子をみて、すごく感動しました。
千尋のその勇気を感心しないといけません。でも、その一方、もっと深く考えらるところがあります。
まず、カオナシという人物を見てみましょう。淋しくて、よわくて、ちょっと亂暴で、これがカオナシだ。たくさんの黃金だけではなく、お風呂の札もできるそうです。黃金なら嫌い人はいないでしょう。黃金は慾望の例えだと思います。
自分の慾望を満足するために、悪いことでも何でもしてしまうみたいです。一つの慾望を満足するなら、またもうひとつのを目指しています。それこそ人間というものなのです。人間の慾望はホントにカオナシですね。
ですけど、千尋はそんな話がいって「そんなにいらない」。「私のほしいものはあなたには絕対出せない。」10歳の女の子が言え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けど、24歳の私が言えるのかしら、と……慾望に対する態度は年齢によって生長するものではない、とはっきり分りました。それは、カオナシにたべられるよりもずっと恐いことだと思います。
「名を奪われると帰る道は見付からなくなるんだよ」というハクの話がいつまでも忘れられませんでした。誰でも名前があるに違いありません。でも、誰でも帰る道を知ているのかな。私たちは迷っているのですか。いったいどこが帰る道ですか。
私たちは本物の名前が忘れてしまうのでしょうか。ホントの自分を失って、それこそ現実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人間なら誰でも反省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問題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す。
映畫の最後に、千尋は名前を見つかったけど、私はそのまま迷っています。ずっと考えていますから。
翻譯
看了《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後,有很多感想。只有10歲的女孩子,被父母變成了豬,一個人,為了救父母,無論怎樣的辛苦都忍耐著,永遠不放棄地努力著。看到那個樣子,我非常感動。
必須佩服千尋的勇氣。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更深入思考的地方。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無臉男吧。寂寞、彷徨、有點粗暴,這就是混沌。據說不僅能得到很多黃金,而且還可以拿到浴室的牌子。黃金的話沒有人討厭吧。我認為黃金是慾望的比喻。
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好像做了什麼壞事。如果滿足一個慾望的話,我還會朝著另一個目標努力。那才是人類。人的慾望真的是無顏無顏啊。
但是,千尋說了這樣的話:「不需要那麼多。」我想要的東西你絕對拿不出來。」也許10歲的女孩子會這么說,但是24歲的我能這么說嗎?我明白了,對於慾望的態度並不是根據年齡而增長的。我覺得比起被無頭騎士吃更可怕。
「名字被奪走的話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白龍這樣的話一直都忘不了。肯定誰都有名字。但是,誰都知道回去的路吧。我們迷路了嗎。到底哪裡是回去的路。我們會忘記真正的名字嗎。
失去真正的自己,這才是現實吧。這是一個任何人都必須反省的問題。
電影的最後,千尋找到了名字,但是我還是很迷茫。我一直在想。
Ⅳ 日本影片的觀後感
日本觀後感篇一: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欣賞完《大國崛起之日本》這部記錄片,深深的為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而震撼!日本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它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揚長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特別是在看了日本的百年維新,感想頗深,為日本這樣一個小島民族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驚嘆!我認為,從日本崛起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
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歷史是鏡鑒,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深深思索。
日本觀後感篇二:日本電影觀後感
《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
——觀後小感
人文學院 中101-3班 李慧 201051501339
在日本文化課上我們看了幾部日本電影,其中我對一部介紹豐臣秀吉的《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很感興趣。
電影講述了日本室町時代的傳奇人物豐臣秀吉發跡變泰的故事。與《源氏物語之千年之戀》的敘述方式相同,以兩條線索,借參與故事的一個人物的口述來講述歷程。主人公與講述者共處的時間平面縱橫交錯,在最終交合時,電影走近結局。我很喜歡這種表現手法。
電影中的大背景是日本的戰國時代,那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社會動盪不安。豐臣秀吉是一個長相奇特,被戲稱為「猴子」的下層平民。他的夢想是想成為一個武士,一個不殺人的武士,他渴望結束戰爭,天下太平。但他卻膽小怕死,不敢殺生。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為什麼能從低賤平民平步青雲,一躍成為日本史上一代梟雄,最終一統日本呢?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豐臣秀吉一再說自己不願殺人,這是一個「仁」字。也正是這個字,使他得到了民心,受軍民擁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軍師半兵衛也被他的「仁」心感動再次出山為其效力至死,他在臨終是說:「我沒有看錯人,幸哉!」
其然,是一個「義」字,給木匠蜂須賀正勝找回木匠刀,從而感動浪人,收其為左膀右臂。
其次,又是一個「禮」字,他能「三顧茅廬」,打動志乃從而請
到了半兵衛做自己的「頭腦」。
然後,是「智」,秀吉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利用智謀多次立下戰功,這是織田信長其他家臣所不及的,這也是秀吉崛起的一個最大的資本。
再者,是一個「信」,他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部下不會背叛自己,並以自己的性命作保。從他保官兵衛一事中可看出。事實證明豐臣秀吉相信的人沒有辜負他
最後是「忠、勇」,他對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這也為後來他發「正義之師」滅掉謀反的明智光秀的成功做了基礎。即使怕死也有勇氣接下任務。「墨股城一夜築城」成為他地位提高一次重要的經歷。
儒家講求的「仁、義、禮、智、信、忠、勇」在電影中的豐臣秀吉身上都有體現。豐臣秀吉的成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他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喜歡(是一隻會討主人歡心的猴子),他單純,真誠,知道感恩,心懷天下。另外,機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遇使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織田信長,這為他以後的事業直達青天開了個天窗,能不能爬上這天窗就看他的本事了。
具備了這些因素,電影中的秀吉從一個低賤的平民成長成了坐擁天下的梟雄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日本想吞並世界的狂妄想法就源自豐臣秀吉,歷史上的真實的豐臣秀吉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看完了電影後,我懷著這個疑問對歷史上的豐臣秀吉作了一些了解。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
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猴子(見於《太閣素生記》)、禿鼠(見於織田信長給秀吉正室寧寧的書信),本是一個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最高官位是關白。法名:國泰又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去取消)。
傳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受雇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嘉兵衛。後因其門人排擠,回到家鄉,在昔日玩伴的推薦下做了當時稱雄一方的織田信長軍中的一個小步兵,其後,秀吉因立下赫赫戰功,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
「墨城一夜築城」「金崎殿後」「鳥取斷糧」「高松水淹」等著名戰役,充分顯示了秀吉傑出的軍事才能,同時越來越受到織田信長的信賴和倚重。「本能寺」之變中,受壓迫太深的明智光秀造反,逼死了織田信長。秀吉殺死明智光秀,並以信長繼承人自居,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慾望迅速膨脹,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狂妄想法。他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要將中過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此時的秀吉意氣風發,妄言將會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同年,明朝派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退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駐於朝鮮南端。日本與明朝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派水陸軍侵入朝鮮,決心與明軍見個高低。明軍在大將刑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滅。以上兩場戰爭,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日本當時年號),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為千夫所指,國內一片罵聲,那些原本就看不起他出身低微的貴族大臣群情洶涌,使豐臣秀吉一病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據說他臨死時除了託孤前田利家之外,還念念不忘他的侵略夢。
秀吉晚年昏庸多疑,由於膝下寂寥,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當年果斷精明的秀吉不在,他甚至出現了大小便失禁。司馬遼太郎的《豐臣的家人》一書中詳述了這個喜怒無常,蒼老糊塗的秀吉晚年形象。秀吉死後,豐臣氏就等於滅亡了。之後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其在日本的地位。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而奮斗,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錯誤的發動了侵略別國的戰爭,這註定了野心太大滅亡越早。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祖衰,他也成為了一個悲劇英雄。
在我看來,客觀上豐臣秀吉確實是一個有智謀,有手段的傑出的政治家、軍師家,他之所以失敗,原因有二:其一,他極度自負。總以為自己統一了日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同樣可以掌控世界,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電影中的豐臣秀吉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殺人,這是明顯在為一個魔頭做粉飾。他用侵略別國的手段,破壞他人的家園,來證明自己的超強的能力,逆天而行,必敗無疑。其二:他又極度自卑。因為出身寒微,被貴族瞧不起,無論他如何奮斗,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出身問題一直像一個噩夢一樣纏著他。所以他發瘋地去證明自己天下無敵,改自己的姓氏為羽柴,向天皇索要賜姓(豐臣一姓即天皇所賜),甚至還編造自己的母親曾侍奉過天皇以此來暗示自己可能是天皇之後的謊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階級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連這么一位馬上英雄也無法擺脫魔咒,以致性格扭曲。這兩種極端造就了豐臣秀吉矛盾的性格,也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我們回到對這部電影的認識上來。雖然電影中塑造的豐臣秀吉與歷史上那個野心勃勃,嗜殺成性的秀吉有很大出入,被美化了太多太多。但其所造的人物形象光鮮積極,對觀眾起到了很大的勵志作用,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評價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時要劍分兩刃,既要看到其與眾不同的才能或令人憎惡的嘴臉,又要清楚的認識到他對歷史或世界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通過看這部電影,讓我對自己感興趣地方進行了更深入一點的了解,這或許比單純的欣賞意義更大吧。我希望以後的自己,不論是在
日本觀後感篇三: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日本,一個只有彈丸之地、曾經蒙昧落後的小國,為何可以將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欺壓半個世紀之久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為每個日本人身上都有體現屬於他們本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裡,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並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接受著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裡,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後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並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於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後還認為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於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為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後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為師,後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舍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為師。這種善於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當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於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後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