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8篇範文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階級,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桃花源記 讀後感 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一)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 故事 ,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蘆彎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朴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二)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陪輪悶樂園。
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桐磨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三)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閑快樂。 」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總是愛在腦海中想像出桃花源的樣子,並想像自己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於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忍不住想,為什麼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麼多人那麼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為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么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與農夫》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裡,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於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為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於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們,結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四)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彷彿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群山連綿,順著小溪走,一個神秘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它們像一群頑童,爭先恐後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艷麗豐姿。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裡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五)
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
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
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
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六)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七)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嚮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裡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 辭職信 ,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鬥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八)
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一樣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夢想化的世界。
陶翁夢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夢想化的王國,構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夢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夢想社會的雛形。
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趣味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能夠說陶淵明是人類夢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許多人嚮往不已。
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歡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夢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夢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我的夢想王國。
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8篇 範文 相關 文章 :
★ 關於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作文
★ 初二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範文
★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範文5篇
★ 桃花源記讀後感500字範文
★ 讀《桃花源記》有感
★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
★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範文5篇
★ 桃花源記改寫範文5篇
★ 桃花源記反思範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2. 動畫《桃花源記》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桃花源記》影片融匯了木偶、皮影、剪紙、水墨畫等諸多中國風元素,將一個被大眾熟知的傳統故事演繹的美侖美奐。
短片用了15分鍾的時間,將安樂美好的桃花源和殘酷的現實世界做了黑白分明的對比。從殘酷的現實切入,以漁夫和陶淵明苦尋桃花源不得而結局,強烈的對比,讓人心裡感觸更加深刻。漁夫的桃花源,到底是真的存在,還是被剝削壓迫的百姓絕望無助中勾畫出來的一個夢,影片並沒有給出答案。
影片的結局裡,一片蕭索中,漁夫用從桃花源里帶出來的那顆桃核種下的桃樹落紅繽紛,彷彿是絕望中的希望,黑暗裡的光明。
(2)桃花源記微電影觀後感300字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由陳明執導,於2006年上映。本美術片取材於陶淵明筆下家喻戶曉的同名故事,在3D技術平台上巧妙運用了多種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水墨、剪紙、皮影等。
講述了東晉年間,以捕魚為生的武陵漁人無意間闖入一片世外桃源,較比外面喧嘩、殘暴的復雜世相,那裡的人們過著寧靜、祥和的單純日子,他從這些朴實的村民身上,得到了從沒有過的溫暖。但這片美景恍若夢境,可遇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