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了幾部經典的愛國主義電影,感觸頗多。李向陽之所以成為英雄,朴志高之所以成為叛徒,畢玉璽之所以成為貪污犯,有著種種原因。
當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時,是什麼力量決定他們(今後也許就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選擇正路還是邪路,如何堅定地走好正路。是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羅盤,決定人生的方向,決定人生的成敗。如何才能保持信念的正確性呢?我認為加強對先進思想理論的學習,是確保信念正確性的關鍵途徑。
一個理論薄弱的政黨,不可能有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可能擔負起自己的領導職責;同樣一個思想貧乏的人,不可能勝任現代社會的重要工作,不可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加強先進思想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綜合修養,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而在參加工作後更為重要。每個人都是從社會中來的,並且今天還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經常和這個社會中一切不好的東西接觸,他會或多或少地帶有社會上的不良思想意識和習慣。為了保持自身的純潔,提高思想品質和工作能力,每個人都必須從各方面加強先進思想理論的學習,提高自己修養。
那麼先進的思想理論都包括什麼呢?我認為能夠指導人們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積極改造現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等的思想理論就是先進的,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思想和理論,如馬列主義、中國傳統思想理論中積極的部分等。
通過什麼途徑可以獲得先進的思想理論資料呢?我認為有以下四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瀏覽互聯網。當今世界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界,互聯網是信息的海洋,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絕大部分書刊、資料都有電子稿,可以在互聯網上閱讀。如人民日報電子版不僅有時事,更有主流政治理論。方便、快捷、重要的是便宜,甚至免費。免費的精神食糧棄之不顧,實在是可惜。第二種途徑是閱讀圖書。圖書可以購買,或是借閱。第三種途徑是學校學習。這是傳統主流的,不必多言。第四種途徑是工作生活中的感悟。這一點我也是聽說的,年輕,還沒有太多的認識。
就我個人而言,怎樣做才算加強先進的思想理論學習呢?第一,學習崗位知識技能。第二,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第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外文化的精華,多閱讀史書典籍,如《史記》、《資治通鑒》、《孟子》等。第四,知道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盡量保持與時代同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持之以恆,更要有嚴謹的計劃。同時必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用實踐去發展豐富自身修養。
堅持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的學到些東西呢?思來想去,最後認為還是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指出的共產黨員的修養方法是切實可行並且是受益終生的。雖然時代不同,但是精神、本質是不變的。對於個人來說,工作就是革命,就要有些革命的精神。下面是原文(用來提醒自己,時刻謹記並實行之):
對於我們最重要的,是無論怎樣都不能脫離當前的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而是必須結合這種斗爭去總結、學習和運用歷史上的革命經驗。這就是說,要在革命的實踐中修養和鍛煉,而這種修養和鍛煉的唯一目的又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的實踐。這就是說,我們要虛心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的高貴的無產階級的品質,並且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論、行動和工作中去,不斷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識中的一切與此相反的東西,增強自己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意識和品質。這就是說,我們要虛心地傾聽同志們和群眾的意見和批評,仔細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細心地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並且根據這些去檢驗自己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了解是否正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是否正確,去檢查自己的缺點錯誤而加以糾正,去改進自己的工作。同時,我們要根據新的經驗,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有哪些個別結論,在哪些個別方面,需要加以充實、豐富和發展。總之,我們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
當前,我要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不僅因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更重要的是,科學發展觀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科學發展觀可學,可用,更可貴。
通過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要使自己擁有下面的修養:第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修養;第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和處理各種問題的修養;第三,堅持團結、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遵守紀律的修養;第四,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的修養;第五,善於聯系群眾的修養。
通過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自己擁有正確的,適應時代要求的,確保人生不走歪道的強大強大思想武器,指導學習、工作和生活
⑵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電影觀後感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世界那麼小,小到我們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們彼此遇見。世界那麼大,大得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到達。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時間向後退去,白雲向前飛去。歷史是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在門內,時間在門外流過,不留任何痕跡。我們一直在向門外張望,希望能看到永恆,結果,什麼都無法預知。我們只是在盲目的行走,無法主宰什麼。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里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余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里的每個人都怕我。我是至高無上的慈溪太後。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這里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萬年皇帝,給了他什麼,只是在他母親死的那天,十三歲的溥儀平靜的說「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他推著自行車走遍皇宮的每一個門,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匆忙的市集,襤褸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門卻在恭敬的侍衛手上怦然關閉。門外有他的母親,他的模糊的短暫童年,有他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世界。他絕望,叫著:「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了,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在世人的唾罵聲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雪地上,溥儀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輩子愛他的人,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應聲合上。「open the door」溥儀喃喃著。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歷史的背後,是我們碌碌的背影。我們堅信著我們在創造著歷史,其實,我們一直在沿著歷史給予我們的軌跡向前走著,無法抵抗。我們總以為我們看清了歷史,其實,我們只是在門內無助得向外張望。身在歷史中,我們無法知曉什麼。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溪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鏈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⑶ 求中國近代史的電影的感想
其實我們應該先明白一個問題,所謂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到新中國成立(1949)為止,這樣一來時間跨度就比就大了,樓上兩位仁兄主要說的是鴉片戰爭時的,我認為不夠全面。希望樓主說明具體是想要那一時間段電影的感想,我會繼續為你回答
活著比死更艱難,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觀《南京,南京》有感
這是一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電影,有人唾罵也有人贊賞,,有人為此落淚也有人無動於衷。而我看過後第一反應是我必須問問老師,為什麼要帶我們看這樣的電影,為什麼讓我的心一直揪著,眼淚一直流,一直難過……過後冷靜想想,這或許就是老師想要的結果,因為我們覺悟了。
「南京,南京」,反應的是1937年日本進駐中國南京進行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慘絕人寰,或許電影對真實還有所保留,但是這已足夠了,足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讓我們體驗當時處於戰爭悲慘的生活,戰爭的本質說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種文化在你的廢墟上舞蹈。
當時的南京是我們的首都,我們的戰爭裝備足於讓日本人瞠目結舌!大量的德械裝備,所配屬的坦克在質量上遠遠勝於日本的鐵皮坦克,還有數不清的彈葯軍械!可是影片的開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日軍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裡是到處逃跑的百姓,挹江門下是僅剩不多的戰士們在堵住城門,陸劍雄帶著弟兄們對著沖過來的散兵游勇大聲疾呼:「不準逃跑!不準棄城!」但是得到的回應是:「當官的都跑了!」於是膽小而無知的士兵向英勇正義的戰士撲去,踩踏了他們的脊樑,蹂躪了他們的心臟!南京的街道上一個日軍小隊,5個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動著,路兩旁是被綁縛或是弔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屍體,還有觸目驚心的人頭群。。。在一個破教堂也就是所謂的避難場所,成百上千的中國人面對幾個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應竟然是選擇投降!想像不到當時人的對戰爭是怎樣的心態!教堂里是越來越多的舉起了雙手,當坐在父親肩頭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圍的同胞,他的親人,他的叔叔阿姨都舉起手來時,她做了人生第一個選擇,慢慢的舉起雙手,高過頭頂!這就是他先輩們教會他的!這就是他學到的第一堂課!沒有抵抗,當敵人來臨時,放棄抵抗,放棄掙扎,舉起雙手!是的,等待著的是,更多的屠殺與嘲笑!與對待牲畜般的行為!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十幾個人就能控制幾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們現在呢?在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呢?冷靜!鎮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棄……要是我們處於當時的情景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自殺?
在戰爭時期,人的求生慾望顯得更加的明顯,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鬥著:
陸劍雄--國民黨軍官,典型的中國軍人本色,視死如歸,面對南京失守後帶著剩餘的士兵與日本鬼子對抗,最後還是英勇犧牲。
姜淑雲--一個勇敢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拉貝先生在一起,與日本軍作抗爭,她盡全力去保護難民營的人,當她知道日本人要選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婦的時候,她的心比誰都還要痛,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親眼看著小江被拉走。在最後為了多救一個中國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將失去尊嚴--被強奸,她對著角川說:殺了我。士可殺不可辱,寧願犧牲也不能沒有尊嚴。
江香君--小江,本來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認出來也無所謂的角色。後來被日軍強奸,知道身為女人之痛,當姜淑雲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她的恿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後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了。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後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紅軍的感覺,從頭到尾,只有他奇跡的生還,從陸劍雄出現,江淑雲帶著,到和老趙一齊,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後笑到燦爛的小豆子讓人感覺那麼美好。
唐天祥--拉貝的秘書,懂一點點日語。成為拉貝秘書後算是替德國做事,可另一方面卻是保護著家人;原來幫助著可憐的人民,可是後來為了生存下來卻背叛了人民。到最後,出賣了人民並沒有換來全家人過新生活,相反女兒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婦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結果他放棄了跟拉貝先生走,而是以死來贖罪,是一個血肉鮮明的人物。最後臨死的時候拒絕蒙住眼睛。直視死亡。仍微笑著告訴日本人:我老婆說她又懷孕了。
唐周氏--作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與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來是不愁衣食,最後卻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麼的悲哀,不過幸好肚子里還有一個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來的勇氣。
角川--過去類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雞蛋的角色,可是他卻不一樣,導演通過他來描述南京大屠殺,使我們認為有那樣一個日本人並不十分可恨,這也是人性的表現。他作為日本軍人不能不殺人,而面對自己殺過人,使他內心充滿不安,從他的眼神里有時會看出作為士兵的茫然。他喜歡百合子,明知她是為了滿足日本人需要而來到了中國,可他並沒有嫌棄她,相反,從她那裡還得到了些許的安慰。他看著小江被凌辱最後死去,他的內心可能更加掙扎。明明看到了姜淑雲多救了中國人他卻裝作不知;當姜淑雲被拉走時,望著他的眼神,叫他去殺死她時,他果然一槍殺死了,使她能有尊嚴地死去。最後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趙,並對著同伴說了一句:活著比死更艱難吧!在他心裡,看到的事實,不能承受,作為一個人不能沒有了良知,看著這樣的一切,心裡的沖激比海水還多,比海還大,活著真的比死更難受,所以他一槍斃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圍繞著幾個重要的人物來體現,「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當時舊中國人民悲慘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嚴,親人……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更談不上這些「奢侈」的東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國人在槍彈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國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麗的中國女性被強奸被欺辱致死……在那個年代,活著真的比死更艱難!這樣的場面或許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局面了,這樣的場面怎麼能叫人不動容,怎麼叫人不傷心,但是傷心的同時我們又在做些什麼……浪費時間,每天上網,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難,自殺,離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滿。或許真的該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給自己的人生定個目標!
看過「南京,南京」都人都會有很大的感慨,也讓我們聯想到現在的生活,想到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走向和平繁榮,也給了我們提醒,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為我們的國家民族出一份力!
⑷ 建黨偉業觀後感500字內
前幾天,我觀看了紀念建黨90周年影片《建黨偉業》,深受感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影片通過描述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敘述了自虎門銷煙開始,為了解救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以自己的方式為救國強國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維新變法」,「洋務運動」等,立足於清王朝統治的變革失敗了,證明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已經腐朽;太平天國立足於地主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變革,在內部封建勢力和外部列強的絞殺下失敗了,證明了農民起義的先天不足無法挽救中國,中國沒有條件建立一個可以實現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社會體系,頑固的封建勢力不允許,西方的列強也不會坐視中國的發展;立足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辛亥革命。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的果實,也證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資本主義也是行不通的,中國的革命陷入了困惑。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為深陷苦難的中國送來了希望――「要改變中國,只能進行庶民的革命,取得庶民勝利,才能就中國」。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張國燾、周恩來等人認識到,只有發動農民和勞工起來斗爭,奪取屬於自己的土地和權利,才能夠正正的解救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學生中、在農民中、在勞工中得到普遍的宣揚和認可,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革命的人士認識到,北洋政府不能夠救中國,國民黨也無法挽救中國於水深火熱,必須成立庶民自己的政黨,自己的布爾什維克,才能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在共產國際的協助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人士齊聚上海,籌備並成立中國自己的布爾什維克政黨。
當國際歌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響起的時候,中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苦難終於孕育出了的希望――中國共產黨。
回顧先烈們為了救祖國於苦難之中,為驅逐列強,拋頭顱、灑熱血,自虎門銷煙始,歷經80多年的探索、犧牲,救國願望沖破頑固封建勢力的阻撓、擺脫資本主義革命的束縛,迎來了嶄新的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是祖國的選擇,也是全國勞動人民的選擇,是唯一能夠將中國帶出苦難,帶向光明的政黨。
通過觀看影片,我們更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也深刻感受到社會的變革,首先是思想的變革,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只有不斷的變革和創新,解放思想,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
⑸ 求反映1840~1949的歷史經典影片,用來寫觀後感的。
1884年中法戰爭《虎嘯南天》
觀《虎嘯南天》有感
今年暑假我觀看了《虎嘯南天》這部電影,《虎嘯南天》主要是再現了1884年中法戰爭這段歷史,雖然我們在教材中也學習過這段歷史,但是也只是了解大概,真正觀看了這場電影,他帶給我的震撼與啟迪是巨大的.
《虎嘯南天》這部電影氣勢宏大,場面精彩壯觀,在演繹重大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堪稱典範。尤其是電影中的幾個場面。1885年1月底,法軍主力7000餘人在船頭一帶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就在這個時候,馮子材率軍趕到前線,毅然擔負起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別祖先,囑托家人:萬一軍有不利,百粵就非我所有,要帶家眷、奉香火馳歸江南祖籍,永為中國民,免得受外人奴役。他還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准備萬一戰死沙場,好料理後事。馮子材以七旬高齡,素孚眾望,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勸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見,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保衛國家。在會上他被眾將公推擔任前敵主帥。在戰斗中,馮子材率士卒身先士卒,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而就在前線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背後腐敗的清政府卻與法賊締結和約,割地賠款,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生的奇怪結果.
看到這里,我既激動又氣氛,激動的是一百多年前我們還有如此英勇的戰士,如此英勇的老同志在前線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感天動地,氣氛的是最後為啥還會出現這樣的戰爭結果,實在不能讓人接受,氣憤之餘,讓人對無能的清政府更添一份唾棄。
如今中國近百前的歷史悲劇,雖已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世的無限深思!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中華民族何時揚眉吐氣!
試看今朝,美國一家獨大,他想打誰就打誰,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東動亂等等,都是打著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法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他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華民不可屈辱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強食的世界裡,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集團,帶領全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實力,把我們的家園建設的無比強大。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虎嘯南天》這部電影喚起了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我對學習的熱忱,過去我貪玩逃課,今天我深深地感到自責,開學了我更應該努力學習,將過去不努力的損失彌補回來 ,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來,為實現富強中國夢而努力.
⑹ 與近代史有關的電影觀後感
片場的燈已重新開啟,電影《辛亥革命》已經播映結束了,但那滾滾的硝煙,那慷慨激昂的話語,卻仍縈繞在我的心頭。
難忘劇中孫中山先生說的那一句「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怎樣的無奈啊!流血犧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懼,但怕只怕這些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可犧牲卻總要有價值,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時的中國早已腐敗不堪,清廷因循守舊,粉飾虛張;人民愚昧盲從,苟且偷生。這樣的國家,是一定要有人來改造了!
戰場上,血流成河,硝煙彌漫,無數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他們無怨,亦無悔,他們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清醒,換來國家的富強! 就像宋慶齡所說的那樣,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可它已經沉睡太久了,現在是該醒過來了,是該重頭收拾舊山河了!那種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任人宰割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於是,辛亥革命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的硝煙已然四處蔓延開來,無數的人倒在血泊中,他們倒下了,但在他們身後,又站起來了無數人,又有無數人前仆後繼。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即為人父,但面對肩上的責任,他們毅然拋家棄子,勇於挑起!
但讓他們如此舍小家,顧大家,除了責任,還有信仰!
信仰讓他們捨生忘死,信仰讓他們不顧一切,信仰讓他們無所畏懼,信仰讓他們勇往直前!
這,便是信仰!
國內,革命黨人冒死進軍,而在國外的華僑也並未停止斗爭,他們也同樣愛著自己的國家,也都有著一顆愛國之心,因此他們也在進行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孫中山先生也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對海外華僑的無限感激之情:華僑是革命之母。
海內海外的中國人都聯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豈會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認為的「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發展」那樣。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時也失敗了,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統領袁世凱竊取了。就連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於是,新一輪的斗爭又開始了......
但無論過去有多麼輝煌, 亦或是多麼不堪,歷史終歸是過去了,新的21世紀,看我們這一代人如何絕地反攻,讓中國立於世界強國之前列!
⑺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有哪些觀影感受
電影《甲午大海戰》就是講述了這樣的一群英雄為了捍衛民族尊嚴,抵抗侵略者,最終壯烈犧牲的 故事 。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甲午大海戰 觀後感 ,歡迎大家參考。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1
馮小寧當年的《北洋水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視劇,很多鏡頭記憶深刻,而且就是因為看了這部電視劇,我對軍艦和海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首先要表揚本電影,其特效自然比20年前的電視連續劇好得多,雖然比《超級戰艦》還差了不少,但很欣慰的看到中國海戰特技的進步,這也難怪,中國歷史上近現代化海戰本來就少,缺素材啊。
這部電影還值得表揚的,就是重現了不少《北洋水師》的經典鏡頭,比如士兵掛在沉船桅桿上繼續向日本軍艦開火、頭天挨打的士兵冒死下艙開閥門滅火等等。
但是,對這部電影,我總體態度是否定的。我否定的內容不是針對馮小寧導演,就我所找出來電影本身的問題很少,甚至我都不能確認,比如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點名時念到“東鄉平八郎”時用的是漢語發音(影片8分32秒),根據我對日本人名字的研究(主要對象是愛情動作片巨星),日本人名字的漢語發音和日語發音是不同的,當然不排除“東鄉平八郎”除外。
還有就是幾乎貫穿本片的背景音樂。我不懂電影藝術,但覺得這背景音樂用得太濫了,幾乎無時不刻在用,音樂是雄壯,但不能老是雄壯啊,這好比一個男人擁有金槍不倒之功,但不能是一天24小時都不倒,那樣就不值得羨慕,而是怪胎了。
我否定的,是時代。
當看到本片第21分20秒時我不禁笑了,慈禧老巫婆對光緒皇帝說:“大清祖訓有個規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這是不是個大笑話?暫且不論1840年以後割香港、九龍、澳門以及東北和西北那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單說本朝教科書承認是“平等條約”的《尼布楚條約》首開滿清“盛世割地”的先河,把額爾古納河以西、柏帕爾海以東的布里亞特地區割給了老毛子,目測其面積大概為四五十萬平方公里,這塊土地上有個城市叫赤塔,駐扎著前蘇聯戰略火箭軍的一個單位,在當年中蘇交惡時是對中國的嚴重威脅點之一。要是滿清真有老巫婆說的這個“祖訓”,別說咸豐、光緒這些了,康熙第一個就入不得列祖靈位。至於末代皇帝溥儀,那更是個笑話。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2
看完影片,我思緒萬千。
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紀後期,慈禧太後掌權,中國閉關自守,國家落後,政府腐敗的背景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帶領全體將士,鄧世昌、劉步蟾等海軍精英懷揣保家衛國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戰艦,與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鐵甲艦隊大決戰,中方英勇反擊。但是,最後甲午海戰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屈辱的一頁。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泱泱大國,人才濟濟,卻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小國打的落花流水。與同事交流,我談到,看這樣的影片,太沉重,太壓抑。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科技落後,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清朝統治的腐敗無疑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增強自身力量上來。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北洋水師多年無錢置辦裝備。而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款,日本各界競相傾囊。 制度的差異,領導者的思想,致使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富強,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落後就要挨打”,當我們看完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會想起這句話。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的 總結 ,它更是告誡我們當代年輕人要發憤圖強,振興中華,使我們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因為清政府的懦弱無能,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不計其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落後局面不斷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國距離一個發達國家的標准還差得太遠太遠。作為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就應該立足於發揮自己的微薄力量,團結奮進,建設祖國,使祖國更加強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首次從執政黨戰略的高度確立“ 文化 強國”的發展戰略,這一政策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它的實現,需要每一個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雖然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傾其所有,無私奉獻,用我們的全部力量去澆灌祖國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鋪路石,用我們的青春建設祖國,祖國一定會強大起來。因此,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
看完電影,我還被一種力量震撼著,那就是一個個英雄人物對祖國的摯愛。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少愛國志士,他們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中華民族的每一步前進,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說的。在致遠艦沉沒之後,鄧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提督丁汝昌,撕毀日軍的勸降書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管帶劉步蟾信念堅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們與敵人猛烈對抗,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但是那些愛國將士,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情到深處,我的淚水流下,為了那些英烈們,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聯想現實,在釣魚島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當我們看到影片最後,氣勢恢宏的人民海軍艦艇編隊在鐵甲艦的殘骸旁破浪駛過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熱愛祖國,關心中國海軍發展的人們。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中興起的北洋水師迅速成軍,擁有世界一流的戰艦,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今天,幾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嶄新而強大的海軍又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古老的東方。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動萬分!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3
風華正茂的年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那些聰穎靈慧、意氣風發的少年,學習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知識,保送至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成為尖子生中的前列,只等以後的“時勢造英雄”。
悲情慘烈的定局:小時候一直很認真地抱著地理歷史課本書籍,會苦心鑽研歷史的發展流程、細節或者微妙,會盯著一張地圖很久很久,甚至會饒有興趣地找起地名來。不由自主成為了愛國小少年,看到敵人入侵國土、欺辱國人的場景、畫面,甚至會哭出來。明知道結局並不美好,仍會執拗地希望翻轉歷史中註定的結局。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我一直很尊重這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的名稱。誠然,歷史中發生過很多重要事件,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可這個不一樣,每一個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心情都會很沉重,比1840年鴉片戰爭、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80年中法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要沉重,或許不僅僅因為我們曾經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段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屈辱史,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於是很多仁人志士、不甘為亡國奴的國人開始覺醒了,他們開始探索,尋找救國救民之路。 同中國一樣,自被西方炮艦強行打開國門、幕府統治上百年的日本,也開始了自救之路。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篇4
中國近代史是血與淚的屈辱史,很多國人從心底里不願回首也不願提及,隨著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的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戰爭歷史遺跡,看著一座座銹跡斑斑的炮台,銀幕前的我們彷彿感覺到歷史就在那裡用最簡單、最直接、甚至最殘酷的方式向後人訴說著。
1867年,李鴻章上書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洋務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影片從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少年時代開始,將其一生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學子遠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他們懷著強國之夢登上了當時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了最先進的海軍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國迎接同學們凱旋,他們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劈波斬浪駛回祖國。這批學生在英國 留學 期間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駕駛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日本駛去。影片中不斷使用對比手法,中日兩國領導人在面對國際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似乎在預示著戰爭的結局。明治天皇的奮發進取和慈禧太後的驕奢淫逸決定了北洋水師悲慘的命運。戰敗後清政府和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賠償白銀兩億五千萬兩。甲午戰爭的失敗將中國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
“我等從軍衛國,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艦”,這是鄧世昌在炮彈用盡、艦身受重傷傾斜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指揮”致遠“艦撞向日本海軍“吉野”艦時說的話。鄧世昌和所屬官兵壯烈殉國是悲壯的,也充滿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為自己慶祝六十大壽,導致海軍多年未添新式軍艦,舊軍艦上的武器得不到保養,彈葯奇缺且有不少打不響的臭彈。在海戰中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來,日本的快速軍艦和艦炮顯示出明顯的優勢,而北洋水師的炮彈經常命中敵艦卻不爆炸,裝備的落後和戰術指揮的老化讓將士們有心無力。影片中彷彿展示著日本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無情地噬咬著中國人民,讓我們忿恨辛酸。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舊中國的貧窮落後。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明清兩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國家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國的美夢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國失去了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交流和競爭的機會,和他們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從唐朝就開始向我們學習的彈丸小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全盤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國力逐漸追趕和超越中國,落後的舊中國挨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釣魚島被日本佔領的過程,自從今年9月日本政府製造購島鬧劇以來,中日釣魚島事件不斷升級,從影片中所呈現的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拿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做交易儼然是個笑話。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剝削和壓迫中站起來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民經濟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國防力量有了質的飛躍,中國任人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有信心更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多學習中國和世界歷史,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努力學習,奮發進取,像革命先烈一樣用我們的勤勞智慧和生命去建設祖國、保衛祖國。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範文 相關 文章 :
1.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000字兩篇
2.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400字5篇
3.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800字
4.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6篇
5. 1894甲午大海戰觀後感3篇
⑻ 近代史論文電影觀後感2000字 急
反日情緒如此高漲的今天,又加上幾乎遺忘了所學過的歷史,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有時候難免有些困惑。《東京審判》再現了日本投降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 28名甲級戰犯的過程,喚起了我一些記憶,也幫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節的合理性,演員的演技,一部電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已經可以讓人致敬了。回來以後網路了一些當時的史料,影片中梅汝傲關於座次的爭取,及法庭上關於皇姑屯、南京大屠殺等訴因的辯論,基本都是真實的,看得人熱血沸騰;影片中另一條線索是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其中兄弟姐妹四個在戰爭的影響下,命運各有不同,卻都以悲劇收場。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雖然僅僅只有六十年,但當時的一切在時間的這邊慢慢的變淡,很少再有人提及。但用看電影的方式重溫歷史,總能喚醒心裡沉睡的一些東西。戰爭的年代,百姓的身上留下的是災難帶來的累累傷痕,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而戰爭的始作俑者雖然被處以極刑,卻無法彌補已經發生的一切,這樣想來,無比悲哀,所慶幸的是我還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雖然一些自由被禁錮著,但起碼的尊嚴還能夠保持。 梅汝傲說的好:「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在影片的開頭,看見日本人拿著酒瓶辱罵著中國人,雖然被槍擊,但他們倒下以後,我們所受的屈辱也並未消失,聯想起最近「流氓老外」事件,迪斯尼國民素質受指責新聞,還是老話,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工作,做好份內事,國家強大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可惜,這樣做的人不在多數,所以,多一些《東京審判》這樣的片子,讓更多的人記住歷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評論《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國人必看。為什麼?沖著它的名字,想著它的內容,就足以讓我、讓很多國人涌現出一種莫名的憤恨和愛國的沖動。就在前半個小時,我還在電影院里默默的體會著這部電影。現在,在剛回到家的第一時間,我沒有做任何事,只是打開電腦,開始記錄我的感受和思考。這是值得留下的記憶。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讓我比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時候,幾個主角義憤和激情的演說辭讓我對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親身坐在電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時候,整個過程卻只有一種木漂於水的輕浮感。明知道這些歷史足以讓人的心感到壓抑和刺痛,但是這些歷史的負重卻堵塞在咽喉處,缺少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力量,讓這些負重瞬間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澱——然而,沒有!!!整個過程中,感受不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主義以及其伴隨的殺戮、血腥給人帶來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國對歷史事件激辯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惡受到懲罰以及和平得以彰顯的快感和激動。總而言之,缺乏——震撼力。
影片是從中國法官梅汝?H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將整個庭審過程中的一些節點作為重點,還穿插了中國記者和日本記者之間的戀情,某些日本人的覺悟,某些日本青年對戰爭的曲解、對中國的仇恨心態以及報復行為,日本老兵在戰爭後留下的陰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戰爭中響應國家號召被侮辱後的恐懼等等。
印象比較深的重點情節:一是庭審剛開始時梅汝?H對審判座次的據理力爭;一是兩醉酒日本人被美國司機開槍打死的情景;一是溥儀的作證;一是美國法官對東條英機的盤問,以及東條英機最後死硬承認如果可能還會將侵略戰爭繼續進行的丑惡嘴臉;一是日本老闆娘被子彈打死時的情景;最後是對死刑進行投票的情節。然而,讓我不太滿意的恰恰就是這些重點情節。這些情節並沒有深化和細膩,無法讓人將感情投入,甚至是我這個滿懷激憤、時刻准備投入情緒的觀眾都無法將感情沉澱下去。整個影片中其實時刻都存在爆發點,況且有劉松仁和曾江這兩個老牌的實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擔心他們無法將這些情緒表達出來。然而,不知是編劇的原因還是導演的原因,這些情緒激動的演員卻在闡述一些空洞的說辭,完全沒有力度。這就好像朝你打過來一個大拳頭,讓你顫抖,讓你恐懼,但是打到身上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痛。不知道是否導演的角度太過客觀,卻又極力的想用情緒來煽動觀眾,以至於在影片的拍攝中產生一種情緒上的矛盾。整個影片中貫穿的真實的歷史膠片,以及不斷出現的字幕,使得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讓人有一種被人搔你癢癢但是又無法發笑的難受感覺。似想爆發,卻如鯁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來。還有一點也存在著失誤,那就是整個情緒的導線都是集中在中國法官身上。中國法官力爭座次問題,中國法官說服大家贊同死刑,似乎整個的審判都是中國人在主導,都是中國人在利用大多數的權力來對日本進行鎮壓和報復。這樣容易誤導觀念,誤導情緒。
在演員方面:首先,溥儀的出場應該是一個爆發點。在這個情節上,應該是讓溥儀用平靜而朴實的語氣訴說讓別人氣憤和窩心的事實,但是溥儀的表現更像是在做秀,有很著跡的偽君子的圓滑和無賴;其次,「小偷」和尚的回憶,情緒激憤是對的,但是他回憶的內容還無法讓別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顫栗,應該換個內容並且繼續細膩;再次,美國律師對東條英機的盤問是很不錯的一個部分,有情緒也有內容;還有就是那個日本辯護律師,讓他的辯護詞更為卑鄙和狡猾一點,也許效果會更好……類似的小角色還有很多,但是都有一個總體上的毛病——沒有細膩和深化,只是粗線條的描繪和表演者的沖動肯定是無法讓人有情感上的共鳴。 不過,這些的表演者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現都比較到位。而且,這些演員從外形到氣質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比較符合,在選角上沒有太大的參差,可以表揚。
另外,影片的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有不連貫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斷裂的跡象。比如對東條英機審判的那個場景,鏡頭對准了東條英機的頭頂處,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後下一個畫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國律師的臉上,如果從頭頂處往下推進,再緩慢過渡到律師的臉上,效果會很好。不知道導演怎麼會有這么大的疏漏,顯然監制和剪切的工作沒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夠。
總而言之,鄙人認為這部影片原本應該拍得比現在的更精彩,演員的表現總體上還是不錯的,音效也還是有分量的,畫面還算精緻;但是劇本顯然沒有寫到位,該入的不入,該出的倒是出的很開;導演、監制、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來,真的很平靜,還會有一種很窩囊的感覺。不過,這部影片的意義以及本意還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電影這樣的宣傳手段將歷史的真相揭露到國際社會面前。不過類似作品的後繼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劇本的深度和力度問題,不要再浪費這些優秀的實力演員。 最後,考慮到配音的不真實性,鄙人覺得還是再重看一遍原聲片比較好,也許沒有加工過的聲音會比配音後的更有震撼力。
東京審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長達兩年多的國際審判。而今年,這件歷史事件再一次的引發了熱潮,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東京審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一起去電影院觀看《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自從千禧年以後,中國電影就沒了骨氣和血性,讓人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悲觀。歷數這些年來的所謂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都是空洞的卡通式的江湖臆想。《少林足球》、《功夫》則是一種觸景生情的吶喊和宣洩,《卧虎藏龍》、《花樣年華》更不行,華麗的情調只能從單一角度解讀中國的文化,卻不能注入真正的民族精神。
直到今年,《東京審判》的到來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這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描述歷史的電影,同時也是代表所有中國人發出的一聲怒吼,絕不能允許日本人要抵毀真相、顛倒黑白!東京審判已經過去整整六十年了,日本右翼份子一直在試圖篡改歷史,抵賴曾經的侵略罪行,修改教科書歪曲侵略真相否認南京大屠殺、為戰爭元兇立靖國神社、厚顏無恥地申請「入常」……面對這樣赤裸裸的反動行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怎能無動於衷? 還好,《東京審判》站了出來捍衛直相,狠狠地抽了日本人一個嘴巴,鐵證如山,面對正義的審判,日本右翼的信口雌黃只能是螞蟻撼樹,徒勞無功。
多年來,日本文藝界一直都不缺少懷有狼子野心的人,《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這種明晃晃地為戰爭狂人樹碑立傳的右翼電影並不可怕,我們要警醒的東西還有很多,如當年在東京大審判期間,黑澤明拍攝《我於青春無悔》來表達反動思想,審判結束後又用《羅生門》暗示每個證人都是各執一詞,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結尾處更是用偽裝的善良把軍國主義思想寄託在日本下一代的兒童身上,無恥到了極點。
還有在日本組建自衛隊期間,黑澤明又假借《七武士》來為自衛隊搖旗吶喊,七個武士保護村莊的故事用意路人皆知,其間借用大量細節來宣揚護衛隊的精神。其實,黑澤明的大部分影片,如《活人的記錄》、《亂》、《紅鬍子》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傾向,雖然這些影片的藝術成就很高,但是這種為軍國主義甘當走狗的作風不由人不鄙視!
日本另一位反動大導演是小津安二郎,這個曾經入侵中國的三流軍官,負傷回國後絕口不提戰爭的罪惡,以鼓吹社會和諧和家庭美景揚名世界影壇,一生竭力為日本政府粉飾太平。還有拍攝過《壬生義士傳》的瀧田洋二郎和宮崎駿等大師級導演都是軍國主義藝術家的代表。當時在日本國內,堅持反戰態度的大島諸、今村昌平等導演的影壇地位是低於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的,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政府一直在扶持右翼電影的發展。在那個大師如雲的年代裡,黑澤明在奧斯卡的影響力很大來源於政府的強力支持,而後來的今村昌平能在戛納兩度摘下金棕櫚,憑的就完全是實力了。
日本影人在為軍國主義的重新抬頭在無恥造勢,中國影人絕不能再沉默下去。除了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入常,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高群書和他的《東京審判》已經開始行動了,應該不會比《羅生門》拍的更漂亮,也不會比《七武士》的場面更宏大,但是它講的是一件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並牢記的事,我們都應該去認真地看它,愛護它,讓它流傳下去……
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家園能保持純凈和美麗,也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挺胸抬頭地面對外國人,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們需要的是《東京審判》。
你自己在改改~應該能用的哦~~
⑼ 求 電影《辛亥革命》的觀後感,要求2000到3000字!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步 平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