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楓葉少年》觀後感500字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挫折,上帝就是用它來考驗人們的。它能激發人的鬥志,磨礪人的意志,增長人的才幹。它又是成長中的必要元素,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
挫折的敵人正是自信,挫折的朋友卻是失敗。當面對挫折時,你將怎麼辦?
或許,你會選擇逃避,找個避風港。可當回首才發現,大海茫茫,小舟已經失去了方向;或許,你會選擇哭泣,用淚水清洗傷心欲絕的心靈。可就算哭到天荒地老,把七大洲淹沒了,也無法彌補挫折給予心靈的傷痕。這樣又有什麼用?即使絕望了,可自己依然會活著,等待著接下來的挫折,完成自己偉大的夢想。當偉大的夢想與自信相結合時,挫折將變得多麼渺小。當挫折來臨之際,我們不必害怕,只要記著:「當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對我笑時,我能做的就是報以一笑。」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沒有退縮。「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可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了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出兵伐吳。落得「白帝託孤」的千古悲劇。
遭遇挫折,不要畏懼,擦乾淚,不要怕,繼續前進,奮勇向前。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草,還有你嘴邊甜甜的笑。
㈡ 巴黎聖母院電影觀後感
在個人在觀看關於巴黎聖母院的內容時應該如何寫好觀後感呢?那麼觀後感的內容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巴黎聖母院的觀後感,歡迎閱讀。
我在周日看了一場電影名叫巴黎聖母院,裡面講的是18世紀法國一場偉大的悲劇性愛情。它的女主角名叫愛絲梅拉達,在這個可憐的以賣藝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盯上了,而最後卻被醜陋的敲鍾人卡西莫相救。最後的結果卻是那麼的悲慘。還好,弗羅洛最終遭到了報應,被卡莫西親手推下高樓而死!我真為她感到可憐。看電影時我不禁留下了傷心的眼淚。
這部偉大的中世紀愛情悲劇,是由吉卜賽姑娘愛絲梅拉達引起的,當她在街邊賣藝了來維持生活時,正好被有一顆惡毒心腸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發現了。於是接下來便發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愛絲梅拉達錯誤的愛上了弓手隊隊長弗比斯。弗羅洛卻千方百計地想把愛絲梅拉達占為己有。為了正義,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這是一種反抗,一種對當時殘暴統治的反抗!
愛絲梅拉達斯死後,卡莫西抱著她的屍體死去,也算是得償夙願了。
電影中總是有太多讓我們感動的東西,少女的熱情和純美,殘疾的身體和善良的心靈。看完這部電影,我反復回想著那美麗壯觀的場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遠印在腦海中,以填補我那時對美膚淺的認識。
在那美麗而神聖的教堂中,竟影藏著如此丑惡的故事,更體現了當時社會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經典之作,它所蘊含的道理是無窮的,它的價值更是無窮的…………
巴黎,尤其是那時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時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從聖母院的鍾樓頂上眺望,景色真是燦爛多彩,絢麗迷人。讓我們閉上雙眼,默默為卡莫西與愛絲梅拉達祈禱吧!愛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後留下的僅僅是一縷塵土。人的慾望如果永無休止的發展,只會製造悲劇,毀掉美,毀掉一切!
一個丑大王愛上一個沒有底子的靈慧的女子,這註定是場卑微的愛!
那個白衣裙子帶著可愛的小山羊的快樂渲染了他,她的一顰一笑讓他痴迷,她的杯水之恩讓他銘記,她撇嘴的小動作讓他心動。啊!多美好的女子,而他呢?丑得讓她無法正視,他甚至還沒有正常人的體格。他卑微呀!無論在她落難時他怎樣盡心盡力地照顧她,她的心裡一直想的是那英俊的隊長,那個拋棄她的負心漢!他太卑微了,但他又勇敢地愛了。為了心上人的安全。他逆了既便自己是丑大王時也俯首稱臣的恩人教士的意,他不再與心愛的大鍾瑪麗親昵,他甘願為伊消得人憔悴!我不可憐起他來,快放棄吧,她不是屬於你的,我在心裡喊道。
而丑大王卻讓我震驚萬分,美麗的姑娘被殘忍地絞死,屍體被扔到了地穴里,而卡西魔多竟隨她而去,他抱得那麼緊,他愛得那麼深,那麼執著,他想和她化作塵埃,不再分離了!作者說卡西魔多成親了,是啊!我心裡突讓很難受,這是愛嗎?是的是的,比起那假教士的自私佔有欲,比起那負心漢隊長的花心,我想這更是真正的愛情,那麼卑微,那麼高尚。
容我在此感懷那為愛的勇氣。
電影講述了在1428年「愚人節」,巴黎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奇跡王朝」的窮人們正簇擁者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載歌載舞,氣氛歡快。姑娘出眾的外貌與優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戶後窺視的神甫弗羅洛慾念橫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聲讓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鍾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搶來。宮廷衛士菲比斯巡視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達,兩人因此相愛。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兩人去約會時刺傷了衛隊長,並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以至於埃斯梅拉達被判絞刑。
卡西莫多因劫持埃斯梅拉達被處於鞭示眾,埃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送水給他解渴,埃斯梅拉達臨刑時,卡西莫多出於對姑娘感激和愛慕把她搶回聖母院里保護起來,並用他心中最美好的聲音-聖母院的鍾聲來表達自己的愛意。弗羅洛得知埃斯梅拉達來到聖母院以後就一直企圖迫害埃斯梅拉達。但被卡西莫多趕走,他因此懷恨在心,煽動國王不顧教堂的「避難權」派兵把埃斯梅拉達抓走。最後被殺害。
卡西莫多四處找不到埃斯梅拉達發現神父躲藏在教堂一個角落,憤怒的他將這個罪魁禍首摔下鍾樓。然後他趕赴埃斯梅拉達的墓地,靜靜地躺在她的身邊守護她到永遠。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成功地將「美與丑」這兩件人類始終關注的事情放在一個充滿戲劇化的故事裡進行強烈對比,讓觀眾從新的角度審視究竟何為「美與丑」,在震撼人的同時使審美觀得到一次提升。巴黎聖母院神甫弗羅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愛生恨,迫害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電影描繪出了巴黎聖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幾只鴿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
電影從視聽語言上來說,色調灰暗無光、聲音微弱,營造出一種由死亡帶來的恐懼與悲涼,震人心魄,久久難忘。從中揭露了中世紀以來宗教的虛偽,宣告籠罩人類已久的「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電影的音樂對觀眾具有最佳的心裡穿透力,令人難以忘懷。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由法國19世紀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雨果雨果所寫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而來的浪漫電影。主要的情節是丑聾人卡利摩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做撞鍾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利摩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非必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利摩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利摩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沖入聖母院所殺,最後卡利摩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利摩多撫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這部影片的主題詞主要有:巴黎聖母院、鍾、乞丐。
劇中人物的對白以卡西莫多最為少而且簡單,當然這個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悲劇的角色本來就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人。劇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對白當然莫過於他所說的「人家要殺了你,我也死」,語言之簡單,根本沒有任何的修飾,但直白的一句話讓觀眾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也真情,他由一個生活毫無追求的敲鍾人變成了一個發現愛的人,可惜正由於這份愛,他受到了太多太多的辛苦與痛苦。最令人心酸的對白我想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句自卑的話:「我總之臭的,總是讓人害怕。被人家丟石頭不算什麼,不過讓你覺得害怕,叫我好難過」,這是在大鍾旁邊的一句對白,我也從這里看到了卡西莫多似乎可悲的一生將會在這大鍾旁結束,而留給世人的,他只是一個相貌嚇人的敲鍾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卡西莫多這番話既突出了自己對於自己相貌醜陋的無奈,也再次透漏出自己對艾絲美拉達的愛慕。這里我覺得完全突出了《巴黎聖母院》里一大主題,就是愛。
菲比斯算是這部電影裡面的美男子吧,他是皇家衛隊隊長,長得又一表人才,英俊瀟灑,整天周旋在上流社會之間,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馬王子。聰明的弗比斯非常善於利用他的有效資源,他選擇了擁有豐富嫁妝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同時又去追逐愛斯美拉達的美色。從他的身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當今社會的那些聰明的男人的身影。「我要是有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黃金,我全部都給你;如果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寵愛的。」這句經典的對白完全就是菲比斯形象的一個很好的概括。一個玩弄愛情的花花公子,為愛這個主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剛果瓦在劇中的對白應該是這么多男角色的最多的一個,雖然他的對白很多都對劇情的發展影響不大,但卻在刻畫他這個潦倒詩人的形象上非常有力。「六歲成了孤兒,長大了什麼都沒干過。我還當過兵,可我不夠勇敢,我還當過修士,可又不夠虔誠,我和上了酒,我就下了決心當詩人。」這段話是剛果瓦自己說的,是他人生目前為止最好的概括,同時也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有想法,但缺始終缺少做好一件事的那種堅毅的決心,在愛情方面更是空白,雖然與艾絲美拉達成為了夫妻,但卻是一段不會有結果的婚姻。這算是愛的一種襯托吧。
神父可以說是戲裡面性格最極端的一個人,是罪與惡的化身,是魔鬼的使者。刻薄的他,簡直就是一個愛情上的偽君子,愛情上的惡魔!「在人間我只有痛苦,這是別人的節日,不是我的」這句話可以體現出神父的一種冷漠與孤立,這不說明他沒感情,相反,他對艾絲美拉達的感情是強烈的,難以抑制的愛慕。「活該她倒霉,我倒霉她跳舞跳得這么動人難道是她的錯?她聲音發狂難道是我的錯?」神父身為一個神職人員,明知道自己對艾絲美拉達的愛是不可能的,但似乎是出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神父對於情敵們固然心狠手辣,在艾絲美拉達面對死刑時,神父沒有出手相救,相反還落井下石,陷這個弱女子於不義。黑色的長袍裡面藏著的也是狼一般的惡毒心靈。這般邪惡完全是《巴黎聖母院》一劇中罪惡的代表,是善良的對比。在愛的表達方面,神父與卡西莫多也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劇》一劇中用了許多的蒙太奇手法,都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其中當艾絲美拉達死後,仍不知情的卡西莫多跑會聖母院樓頂尋找自己一直在保護的艾絲美拉達。這時的鏡頭一直都是跟著卡西莫多移動,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此時心急尋找著卡西莫多,直到卡西莫多看到已經死了的艾絲美拉達被拖過廣場的時候顯示出那悲痛欲絕的神情的時候,鏡頭換成了聖母院門前,廣場上的場景,此時艾絲美拉達的屍體正被拖過刑場,白色的囚衣襯托出一片純潔,與旁邊灰濛蒙的建築與人群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而鏡頭馬上又回到聖母院樓上的卡西莫多這里,卡西莫多正被愛人離去的痛苦折磨得聲嘶力竭。一生一死,一個在樓上無奈地看著死去的愛人,一個在樓下已與世長辭,感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愛,也再無力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愛。
電影到了尾聲,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受了箭傷,倒在巴黎聖母院的門口中,只差那麼一步,她就可以回到那可以暫時供她「避難」的建築物里。善良單薄的艾絲美拉達,就這樣命喪於箭下,當一位乞丐扶起她時,她看了看天空,看了看這所曾經未她生命撐起保護傘的聖母院,說出了一句「生活多美」。
面對死亡,絕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感覺到生活的美,更別說能發出生活多美的感慨。但對於美麗善良的艾絲美拉達,也許死亡並不影響她對這個世界美的看法。生活在神權的世界裡,受奸人受別人的嫉妒所害,艾絲美拉達的雙眼所看到,腦裡面所想到卻是所有的美好,她熱愛生活,熱愛舞蹈,在有生之年她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個曾經救過她的英俊男子菲比斯,她為他而著迷,關心他的生死勝於關心身陷險境的自己。同時她想到的是卡西莫多,一個奇醜無比卻和自己一樣心地善良的男人,一個冒死保護自己的好人。自己落難,叛的是死刑,本來是走投無路,只能眼睜睜看著刑具把自己絞死,但卻被卡西莫多救了一命,讓自己多了幾天留在世上感受美的時間,多了一個再次看到愛人的機會。最後,艾絲美拉達想到的.就是隊伍壯大的「乞丐軍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都紛紛來到了聖母院營救自己,為了正義,為了善良,大家不怕神權和皇權的殘暴,勇敢樂觀地過著自己的人生。生活之美,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在於助人,死前的艾絲美拉達也許也想起了自己可以用自己的舞蹈賺錢幫助那麼多人,甚至還在乞丐王國里拯救了快被絞死的剛果瓦,助人為樂使善良的艾絲美拉達覺得無悔與滿足。
電影《巴黎聖母院》很清晰地描繪了三個階層的人群:
一、權力階層:一個人物是代表神權的主教克洛德,他是一個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但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內外充滿矛盾的人。另外一個是代表著統治階級的皇家衛隊長弗比斯,他一表人才、英俊瀟灑,但卻是一個趨炎附勢、沒有責任感、整天周旋於富家小姐之間的花-花-公-子。這個階層的人時刻以正義、法律為化身,他們制定法律,同時又作為審判者,而自己卻在肆意地踐踏著法律。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運用他們制定的法律,顛倒黑白、編造事實,殘酷地殘害著處於弱勢群體的貧民百姓。當他們因違法而造成無法掩蓋的後果時,往往會拿弱勢的貧民百姓做替罪羊。
二、貧民階層:代表人之一是美麗、富於同情心的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為了拯救素不相識的落魄詩人甘果瓦的性命,她願意與他結為名義上的夫妻;當看到曾經劫持自己的敲鍾人卡西莫多慘遭鞭刑,被綁在酷日下暴曬而口渴難忍時,善良的艾斯梅拉達不計前嫌,不顧眾人的反對與譏笑,把甘甜的清水送到了卡西莫多乾裂的嘴裡……,這樣一個善良的姑娘最後的結局是無辜地被送上了絞刑架。另一位代表人是醜陋、智障、失聰、正直的敲鍾人卡西莫多,他因為愚昧而做過惡勢力的打手,因為正直而又能在最後明辨是非,在他認清了惡勢力的本來面目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舉起惡勢力的代表人物主教克洛德,把他扔下了高高的聖母院城牆……。這個階層朴實善良,但時時被蒙蔽,處處被欺壓,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著一切的不公,但到他們忍無可忍的時候,隨時就可以爆發出毀滅性的反抗。
三、無賴階層:代表人物是出鏡率不高的那一對侏儒,他們為了一己私利而編造謊言,在他們眼裡沒有正義,只要對自己有利,他們隨時可以充當惡勢力的幫凶。
個體貧民沒有任何勢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他們卻往往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被當作主要責任人——殘害了無數嬰幼兒的「三聚氰胺事件」,個體奶農是責任人;毒害了成百上千萬人的「瘦肉精事件」,個體養豬戶是責任人;燒死了幾十人的上海靜安區大火,無照電焊工是責任人;損失幾十億的央視大樓火災,運輸花炮的司機被追究刑事責任。最後套一句電影《建國大業》中的台詞吧——「只打蒼蠅不打老虎」,這就是現實。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後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復辟及其精神幫凶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同時為我們描述了一段偉大的愛情。雨果的得意之筆,就是以鮮明的反襯和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風氣。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這一主一仆,各從一個極端,向我們呈現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善良的人偏偏形態面貌可憎,邪惡的人卻道貌岸然,雨果這別具匠心地刻畫,不僅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時其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還是梗概下故事吧。純潔、美麗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拉達,和「乞丐王國」的人一起,到處賣藝行乞。一次,為救流浪詩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給了他。
國王的衛隊長菲比斯是個花花公子,他騙取了愛斯美拉達的愛情,就在他們幽會時,一個黑衣人將菲比斯刺傷,愛斯美拉達被作為嫌疑犯送上法庭,並被判處絞刑,而真正的兇手堂吉洛德神父不但逍遙法外而且成了審判者。就在愛斯美拉達將被絞死時,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將她救下,並帶入教堂避難。卡西莫雖然醜陋,但忠厚善良,他真心實意的愛著愛斯美拉達。國王的衛隊要沖進聖母院抓住愛斯美拉達,卡西莫多雖盡力阻止,但寡不敵眾。乞求群眾為救出愛斯美拉達,反與一心保護愛斯美拉達的加西莫多大戰。愛斯美拉達為「乞丐王國」的朋友們開聖母院大門時,被國王衛隊的亂箭射死。卡西莫多看見愛斯美拉達的屍體,悲痛欲絕,他轉身將真正的殺人兇手堂吉洛德神父從聖母院的頂樓扔了下去,隨後找到愛斯美拉達的屍體,並與其緊緊擁抱在一起,多年之後一起化為塵土。
影片看完後,我有點傷感,不過不像看了《泰坦尼克號》後那麼強烈。在現代社會中,更能騙得人們同情的,是那些凄美的愛情,而不是這些包含了太多悲苦的愛情。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這是絕對沒有錯的,也是他的自由,但不是任何愛情,都是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就像在影片中,在通常的狀況下,愛斯美拉達絕對不會選卡西莫多當她的情人,卡西莫多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戀,只能是一份藏在心中的苦戀,永遠不會開花結果,就算有朝一日,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抱在了懷里,得到的也只是愛斯美拉達對他的同情和感激。也許我們不願意承認,但現實就是如此,世界上並不是任何兩個人都可以產生愛情的。我們可能無法得到所愛的人的心,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追求愛情,因為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甚至是你生命的寄託。卡西莫多有什麼呢?他有的只是一顆追求愛的心,和一顆肯為此付出一切的靈魂。不一定要擁有,只要去追求了,就無怨無悔。
愛斯美拉達是幸運的,上帝賜予了她美貌和智慧,又有許多像卡西莫多這樣的人默默地愛護她,維護她,她快樂得像個天使;愛斯美拉達又是不幸的,生在那樣一個社會,有那麼多人暗中覬覦她,甚至毀滅她,就像一隻美麗的楓葉,在風中飄搖,自己都不知道將飄向何方。善良的人們啊,有愛就去追逐,不管結局如何,重要的是過程,同時也應該回頭看看,是不是有痴心不改的人跟著,如果差不多,就答應下來吧,被追畢竟比追人容易,接受也遠比被拒絕甜蜜。
㈢ 電影城南舊事的觀後感
導語: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模橘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我整理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以供參考。
城南舊事觀後感(一):
《城南舊事》中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這部作品由五個篇章組成: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全文由一個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純潔的眼睛來看在北平生活的點滴,記載著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成長經歷,旁觀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憑著她微妙的記憶,將年幼時圍繞她發生的生活舊事記錄下來……
英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充滿疑旦散團問的,她從不在自我的世界裡上鎖,總是任由人們進進出出。所以她和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三天兩頭的往惠安館里鑽;她和「小偷」寫下承諾,甚而認真地聽著「小偷」的故事;她愛著自我的奶媽,望著她離去,英子悲哀難過。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我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雖然很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
本書的每一篇到結尾,主角似乎總是離開英子,像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我們看海去那個小偷,奶媽,最後連她的爸爸也離她而去了,當時她才小學畢業呢!看著無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為本書畫上句點……
雖然《城南舊事》看後叫人心酸落淚,但是它的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著溫馨的親情和友愛。雖然每個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是離作者而去,但是作者透過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個人物的樣貌寫得淋漓盡致,性格表露無遺,即使閉上眼睛,他們的影子還盈盈浮現眼前:井邊的小夥伴,椿樹胡同的瘋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兒,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加上聰明伶俐的英子,組成了作者的寫作世界,在這世界裡,帶著人間溫暖的風吹遍了每個角落,吹醒了讀者和平的心靈,這是一本散發著芬芳的書,更是一本開卷有益的書,它能使人從中領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幺,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紹它自我。那樣的不緊不慢,溫厚淳和,那樣的安靜祥和,彌久恆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
城南舊事觀後感(二):
小時候看過電影《城南舊事》是以一個小姑娘的心裡去看的,就像小主人公英子。在英子的眼裡,成人的世界充滿迷惑與不解。那時看完並沒有多大的感觸。
前天看完小說版《城南舊事》,很難得,作者寫這篇小說時也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但是她始終懷著一顆孩子似的心,因此能寫出這么優秀的耐人尋味的作品。我以一個媽媽的心態感悟到,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原因的,他們透過這些行動了解和感知世界,因此,如果有一個時期孩子突然變得喜歡什麼或者厭惡什麼,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我們只好好陪伴就能夠,如果他們需要我們幫忙自然會告訴我們,如果想自我挑戰自我,我們也不必伸出手幫忙。
此刻就一個孩子,我們表現的過於緊張了,眼睛緊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猜測孩子的想法,很遺憾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作為孩童時的心態,因而越看孩子的有時就越理解不了。這就構成了對立,或許能夠說是代溝。孩子們經常會說,大人們真奇怪!是的,我們自我都不明白自我是如何變得這么神經兮兮的樣貌!我只期望自我和孩子的差距能小一點,我努力持續著那一點點童心,我期望自我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期望能成為孩子的朋友!
城南舊事觀後感(三):
看完了這部不明白比我大多少歲的老片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部影片有些灰暗的色調,好像映入眼簾的總是灰濛蒙的一片,心裡總是隱隱發酸,但是仔細回想,全篇最出彩的還是那個時代的小人物……
這部影片回憶了童年時期在北京生活的往事,正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段動盪不安的日子。秀珍,小貴子,蹲在草地里的人,宋媽……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那條胡同里的小人物,但他們的命運截然不一樣,反射出的精神掘燃更是大相徑庭。秀珍,別人都認為她是個瘋子,亂七八糟的胡說著什麼,但我認為,她只但是是一個想念孩子的母親。她想念自我的孩子,每日每夜,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想。一針一線的縫好了新衣新褲,盼望著自我的孩子有一天能出此刻自我的家門口。然而造化弄人,如果不是那塊青記,秀珍無論如何不會想到胡同里另一個瘦瘦小小的女孩,就是自我口口聲聲念叨的「小貴子」。但是,還好,或許是她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她最後得到了自我的孩子。蹲在草地里的小偷其實也並不太壞,在我看來,他只是個關心弟弟的哥哥。他為了自我優秀的弟弟不惜冒險偷竊以供學費。當他在講述自我的弟弟時,臉上不由自主流露出驕傲自豪的神情。也願那個弟弟能成才,報答先他而去的兄長。而宋媽,在我看來,她是個可憐的女人。自我思念多時的一雙兒女,死的死,送的送,都因為她那不爭氣的丈夫。
這部影片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小人物的無奈。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們身上的好品質並沒有被磨滅。但是如今的現代人,為了金錢與權勢,寧可放下自我最不能放下的東西,那就是良知。他們在得到的同時,又在不斷的失去。
城南舊事觀後感(四):
記得著名作家巴爾扎克以前講過這樣一句話:「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慾望。」由此可見,童年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而在這天,我要向大家講述一部關於童年的電影,它便是作家林海英的著作——城南舊事。
大家可能已經看過了這一部電影,從中講述的是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十分感人,打動人心。當然,這一部電影中最能給而留下深刻印象的的任務當然是故事的主人公,英子了。
英子於二十年代末居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她有許多特點,如天真,愛問,善良樂於助人等等。但是在我認為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善良和樂於助人。她的被人稱為「瘋女人」的鄰居秀貞是她來到北京城南所交到的第一個朋友。秀貞以前與一位大學生暗中相愛,並且懷了孩子。但是自從大學生回了老家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消息。秀貞的小女兒小桂子也被家人扔到了城牆下,生死不明。當善良並且樂於助人的英子明白以後,就想要幫忙她。在英子明白妞兒的生世和小桂子十分相似,並且發現妞兒脖子上的胎記時,立刻帶她去見秀貞,讓她們分離多年倆母女團聚。但是在團聚的第二天,她們就不知去向了。
不但如此,英子還十分同情一位憨厚而善良的小偷,()因為她明白他並非是自願做帶著罵名的小偷的,是因為他要籌齊弟弟的學費,讓弟弟上學罷了。但是因為英子的一個失誤,將一件證據交給了便衣警察,使得他被巡警抓去,造成了英子童年時的小小悲傷。
這一部電影講述了作者英子二十年代末的悲傷與快樂,離別與重逢,能使人悄然落淚,期望大家也能去欣賞這一部電影。
城南舊事觀後感(五):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老師為我們播放了《城南舊事》。
——電影中的主人公小英子記敘了自我在北京度過的童年時光:她結識了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做朋友,其實她並不瘋,只是因為丈夫回老家沒有回來,孩子又被他媽送人了,所以悲哀過度。而小英子呢,幫秀貞找到了孩子,但母女倆在回老家的途中雙雙喪命在火車輪下;小英子而後又結識了一位小偷,他並不壞,只是為了供成績優異的弟弟上學才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小英子不留意說漏了嘴,讓便衣把他抓了個正著,使他鋃鐺入獄。最後,爸爸因為革命運動操勞過度,撒手人寰,宋媽也被她的丈夫接回了家——英子從此長大了。
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電影的結尾,父親去世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就在這時,屏幕上出現了七次楓葉的變換,配著悲傷的音樂,代表著時間一次次的變遷。宋媽走了,小英子也走了,宋媽騎在毛驢上,英子跪在馬車上,扭著頭,彼此不舍的望著,直至化作模糊的一點,消失在一片悲哀之中。
家人走了,英子父親的墓並沒有冷清,有不少當代進步青年來主動弔唁父親,在父親的墳頭放上一束花,再鄭重的鞠三躬,來表達自我對父親的尊敬與懷念。可見,當時小英子父親的信仰與地位,更體現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英子的父親只能暗暗地幫忙熱血青年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直至病死。
電影中小偷的主角也讓我記憶深刻,那個人(書中代之小偷)在弟弟的畢業典禮上高高興興地撫摸著弟弟的頭,一副很滿足的樣貌,弟弟卻不明白哥哥供他讀書的錢是偷來的。那個人告訴小英子,讓她好好學習,不要像自我那樣沒出息,要干這樣的勾當才供得起弟弟讀書。其實,從此看出了學習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學習是為自我而學,並不是為他人而學……
電影看完了,看著眼前劃過的演職表,心裡想了很多很多,這時,同桌又哼起了那首《離別歌》,曲調中的悲傷又一次湧上了心頭……
城南舊事觀後感(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凄美的歌聲縈繞在耳畔,我輕聲問自我:可曾記得那時的完美時光?可曾記得那時的天真夢想?可曾記得那時的真摯約定?城南一角,仍有回憶在感傷……
我的童年,沒有門前澄澈的小溪,沒有月夜籬下的蛙聲,沒有夏日老樹的蔭蔽,也沒有金秋豐碩的果實。似乎沒有什麼可回憶的。直到我看了《城南舊事》。
電影開場,便是極具20世紀的風格。人們穿著厚實的大衣,自顧自地干著手裡的活,街上人來人往,一片安寧,在駱駝的鈴鐺聲,店家的叫賣聲,搬運工的車軲轆聲中,一個濃眉大眼的小姑娘走入了人們的視線,想必那便是英子。
在英子的童年裡,穿插著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慈愛的'父母、無微不至的宋媽、懂事的妞兒、苦命的秀貞、蹲在草地里的小偷……每個人物都有他們各自的宿命,他們都深深地留下了那個年代的烙印。或許,從一個孩子的眼裡更好地看一個世界,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情世故、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
《城南舊事》圍繞孩子展開,那個年代的孩子,他們會以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他們的眼眸夢幻般明朗。瘋子也好,小偷也好,貧窮也好,富裕也好,在孩子眼中都被濾去了浮世悲歡,都被還原成了生命的本來模樣。他們或許什麼都明白,又什麼都不明白。他們,是不屬於人間的天使。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暖意。因為這樣精緻的東西已少見,這樣的溫厚淳和,這樣的純凈淡泊,這樣的彌久恆馨……
看《城南舊事》,心變得空靈舒暢,說不上感動,但卻已深深地
懷念。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在童話里徜徉的暢快,為白雪公主的命運擔憂,為丑小鴨變成天鵝而喜悅;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依偎在父母懷里的幸福,不管我做錯了什麼,他們都會用寬容的懷抱接納我;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和小夥伴一齊在陽光下嬉戲玩耍的身影,玩各種各樣歡快的游戲,及時滿臉塵土也笑嘻嘻;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那顆簡單自由、無憂無慮的心……
我的童年,或許就要逝去了吧?高樓大廈、鍵盤滑鼠、題海書山,雖沒有什麼個性的,但也是值得追憶的。將來或許我不會寫出如《城南舊事》一般清新秀雅的文章來紀念童年,但我會整理那些回憶,在心裡默默珍藏那些永久屬於我的故事。
若累了,倦了,我會重溫一遍《城南舊事》,還能夠做一個有關童年的玫瑰色的夢。
薦評:小作者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了自我童年的快樂,的確是有感而發。感想來源於電影,又不局限於電影,很多學生寫讀後感或觀後感,要麼寫成故事、劇情簡介;要麼寫成書評、影評。把自我的感想丟到了一邊。這位同學充分寫出了自我的感想,語言優美,修辭得當,有可觀之處。
城南舊事觀後感(七):
叮當叮當——那是什麼?哦,駱駝隊來了,停在英子家門口。傻傻的英子站在一隻駱駝前,邊看它咀嚼邊學著,嘴巴也一動一動的,歪著頭,半眯著眼,還挺津津有味呢!台下,同學們一陣騷動,我們都在內心笑,笑英子的幼稚滑稽,笑英子的天真可愛。影片就從這一幕開始。
(一)熟識秀貞
第一次看到秀貞,英子卻在擁抱秀貞的那一刻被宋媽領回了家。英子一步一回頭,秀貞也含情脈脈地望著她。漸漸地,趁著玩的當兒,英子也喜歡秀貞。英子是一位膽大細心的孩子,明知秀貞是瘋子,還與她接近。在秀貞哭的時候安慰她。在秀貞口裡,英子得知秀貞變瘋的原因,秀貞的心上人是進步的北方大學生,被警-察抓走下落不明,他們的孩子小桂子出生就被人偷偷扔掉。小英子同情秀貞,就同意幫忙她尋找小桂子。
(二)雨夜送別
當小英子得知「小桂子」就是朝夕相處的玩伴「妞兒」時,她立刻讓妞兒和秀貞這對母女團聚。這是孩子一顆火熱的心,英子多麼樂於助人!在看到秀貞與妞兒團聚擁抱的那一刻,英子笑了,笑得甜甜的——那是幫忙了兩個與自我不相乾的人得到的快樂的。但是,她們與英子離別得太快。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遠景的鏡頭畫面之後,英子望著她們的背影暈倒了。大雨中,畫外傳來了賣報人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這對於幼小的英子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所以英子病倒了。這含蓄的手法十分耐人尋味。
(三)結識「小偷」
在荒草原里,小英子遇見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上的烏鴉的嘶鳴和雜訊似乎就暗示著宿命的杯具。「奔窩窩頭供弟弟上學,我不得已才走到這一步……」小偷是好人!但現實社會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偷盜別人錢財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有一個細節,我注意到:當小偷在被警-察抓走之後,與英子對視了幾秒鍾,然後意味深長又無奈地離去——他是多麼期望再多看這完美的世界,看這可愛的小姑娘一眼,但黑暗的社會讓一個好人硬生生地逼成了壞人!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傷感!
(四)家人離去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的一方石碑。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為離別增添了幾分憂傷。之後,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回家鄉去了。這時,英子趴在馬車後座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生活的家園和精神巢穴。隨著馬蹄聲的漸行漸遠,影片結束,留給我們的是無窮的意味。
第一次觀看《城南舊事》,就被裡面的情節感染了。我喜歡小英子歪著頭,半眯著眼的可愛的模樣和她那雙會說話會提問的大眼睛,喜歡那首觸人心弦而又憂傷的送別歌。林-海音的童年是一首淡雅憂郁的詩,含而不露,含而不傷。而影片里透出的卻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相思……。
㈣ 楓葉少年電影觀後感
等會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