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這兩部電影里,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某個英雄人物,但是裡面的游擊隊員又描繪得非常有血有肉,無論是《橋》里機智的的班比諾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還是《瓦爾特》里智慧,成熟,穩重的老游擊隊員,老鍾表匠謝德,這些角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犧牲的時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著悲壯。散發著典型的英雄浪漫主義氣息~
片中游擊隊員們的機智勇敢,飾演兩片主角的巴塔,那種沉著冷靜,剛毅果斷,給人留下了精明干練的形象。《瓦爾特》里和德軍鬥智斗勇,間諜反間諜的情節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兩部電影分別打動人心的是主題曲和台詞,《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無需多說,這首義大利歌曲這么膾炙人口也多虧了這部電影的功勞。《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台詞才叫一個用詞考究,經典,精緻。
㈡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故事,主演是鐵托朋友,導演餓死在城裡,還有什麼
曾經有那麼幾年,我國的甲A聯賽里存在著一大「幫派」:前南幫。
當然這是開玩笑,因為那幾年裡在咱們國家見到的前南斯拉夫球員和教練簡直太多了,連國家隊主教練都是。
這么多前南教練的湧入,一方面是因為人家足球水平確實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家對前南斯拉夫地區的人有一種先天的親切感,甚至於在國際比賽當中不自覺就會為前南球隊加油助威。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家曾經同屬於一個陣營,但這也不能完全解釋得通,畢竟咱們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些國家的親切感就弱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我們和前南地區文化交流比較多的原因吧。
五、為什麼我們如此喜歡《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據說,這部電影在我國的觀看總人次能達到上百億之多,從七十年代開始幾乎每一代人都看過不止一次這部電影,而且也都非常喜歡,為什麼一部前南電影會有如此魅力呢?
筆者認為,拋開經典的音樂、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之外,《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還有兩種情懷是最能打動人的。
一種是英雄主義情懷,當然是指瓦爾特,他就像前蘇聯的夏伯陽和我國的李向陽一樣,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
另一種則是家國情懷,在該片中集中體現在了謝德和瓦爾特兩人身上。謝德對女兒的感情讓人動容,這是人性的光輝。
而電影中馮·迪特里施最後的那句話則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電影的精神進行了升華: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㈢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電影的靈魂不只是瓦爾特,更是什麼
薩拉熱窩是歐洲名城,它坐落在素有歐洲火葯桶之說的巴爾干半島核心地帶,在歷史上薩拉熱窩這個名字曾經三次走到中國人的面前。
我要走了,肯姆。您要去哪?去找我的歸宿,你多保重吧!沒有人欠我的錢。你要記住:有個猶太人叫米爾維特馬伊,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還活著,別忘了還他。到天黑我要是還不回來,把鑰匙交給我弟弟。我跟他說什麼嗎?不用,他會明白的。我能幫您干點什麼呢?不用了,孩子,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著啊,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
謝德生命的升華就在這最後和徒弟的訣別里,他淡定從容,臨別沒忘了欠猶太人的錢(導演加這一句並不是簡單的台詞)。最後一句話,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是對徒弟的期許,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謝德對徒弟的這一段交代筆者看了很多遍,所謂視死如歸大概就是這樣的吧。他沒有「慷慨赴燕市,從容做楚囚」那麼激昂,卻比口號更堅定。
謝德犧牲一幕在本片中頗有些非現實主義,那麼多象徵和平的鴿子從他身體上空飛過。
和平對於犧牲的戰士來說就是最隆重的葬禮!
可能吳宇森也受過這段畫面的影響吧。
縱觀謝德在本片中出現的鏡頭,沒有口號和煽情,沒有驚險的槍戰和打鬥,但他身上散發的人性光輝卻是本片最濃墨重彩的東西。
薩拉熱窩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同時戰斗精神十足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裡不僅僅有瓦爾特這種剛強的游擊隊員,也有謝德這樣忠誠而又平凡的戰士。
也許謝德更能代表薩拉熱窩這座城市。
㈣ 南斯拉夫電影橋觀後感400字.
電影很容易看懂,雖然情節撲朔迷離,甚至一度非常緊張,也沒有超脫英雄主義的范疇。巴塔飾演的老虎是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著冷靜使他戰勝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但影片決不是歌頌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由抗擊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發形成的,他們來源廣泛,卻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們成了「朋友」。
朋友,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老虎與薩瓦多尼的朋友關系來自於以前的並肩戰斗,相互信任,從而結下的深厚友誼。薩瓦多尼與班比諾的朋友關系是在後者對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與尊重中得以確立,並成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與迪希,曾經一起戰斗,但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猜疑,曼奈犧牲前與迪希的冰釋前嫌令觀眾扼腕興嗟,嘆息友誼只是短暫的瞬間。在影片中,「朋友」是對革命戰友的親切稱謂,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在感動著劇中人。片中工程師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麗的大橋為榮,他有些孤傲,對國家利益的蔑視顯得不近人情,但是他還是親手炸掉了大橋,並將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麼感動了他,讓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確的決定?答案還是「朋友」。薩瓦多尼親手炸死班比諾使得後者不被敵人俘虜,與工程師炸掉自己的大橋求得本民族的勝利,如出一轍。歌里唱到「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七個人的團隊最後僅剩下四個人,朋友都已經遠去,剩下的只是伴隨著斷橋的空谷餘音。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戰中去世。而這個地區說著多種語言的各民族卻煥發了空前的凝聚力,並在戰後成立了一個團結的國家。在電影中,對付德國人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不是單純的塞爾維亞人,而是泛意義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現為克羅埃西亞人,甚至義大利人也是這個游擊小組中重要的成員。國際主義,以超脫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敵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敵人。
㈤ 瓦爾特保衛沙拉熱窩電影是什麼故事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曾經是一部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影片,1977年在中國上映時曾引起巨大轟動。上點年紀的人幾乎都看過或者聽說過,央視的電影頻道也放過好多次。
歷史上瓦爾特真有人物原型,瓦爾特·佩里奇(1919-1945年),塞爾維亞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薩拉熱窩的抵抗運動領導人。40年開始接觸共產黨,並開始從事地下工作,1943年奉命潛回薩拉熱窩領導游擊隊。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薩拉熱窩的戰斗中被迫擊炮擊中犧牲,從此成了薩拉熱窩的英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