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電長征電影《萬水千山》觀後感,要1500~2000字的,是黨校培訓讓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思想匯報),謝了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主席的這一首《七律.長征》是詩歌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負載著紅軍長征路上的千百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 而電影《萬水千山》從視覺和聽覺上給我的震撼與沖擊,激發了我滿腔的愛國之情,使我又一次經受了革命的教育和感動。
《萬水千山》敘述了在長征道路上,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一支先鋒部隊所經過的一段艱苦歷程。他們「大渡鐵索橋」¬——水急,又不能乘船,英勇的紅軍戰士們頑強地爬過了只有鐵索而沒有木板的鐵索橋;他們「過雪山」——傳說許許多多人都死在了雪山裡!雪山陡峭極了,天氣也很惡劣,經常刮風、下冰雹,可是,紅軍們依然堅持著爬過了雪山;他們「過草地」——為了不中敵人的圈套並主動出擊,紅軍決定走過那很大的草地。草地不僅路長,還到處是泥坑,不小心就會陷下去喪命。物資也很缺乏,許多人倒下了,卻又站起來了!不放棄!本著這樣的信念,紅軍們成功了!勝利了!
還記得影片中紅軍過雪山時,為紅軍領路的那位向導嗎?他為紅軍的勇敢無畏的精神而震撼,加入了紅軍;還記得紅軍過草地時,紅軍所住的那個村莊的醫生老大爺嗎?他被教導員負傷還堅持過草地的精神所感動,把家裡唯一的馬贈給了紅軍。長征精神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半個中國的人都來打日本鬼子了!」那麼,長征精神究竟是如何鼓舞和打動人們的呢?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勇敢。「我們是紅軍,多高的山也擋不住我們!」「我們紅軍什麼也不怕!」這些樸素的話從戰士們的口中說出,給人一種鼓舞,一種感動。戰士們為了革命的勝利,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勇敢」。「大渡鐵索橋」時的一幕令我無法忘記:隊員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向前,義無反顧地沖向敵人。即使中彈或落水,也眼神堅毅地逝去。那眼神中包含著他們對革命的熱情與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包含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也包含著無畏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團結。教導員為了給戰士們加油鼓勁兒,中彈了也依然大喊:「同志們加油!」。有的戰士在「過草地」時走不動了,教導員就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即使教導員自己病得不輕。教導員關心每一個戰士,他說:「戰士,是革命的本錢。」而戰士們心中深深地愛著自己的隊伍,自己的領導。老周所珍藏的一瓶酒,讓兒子小周給教導員送去,就為了讓教導員在過雪山時暖暖身子。而在教導員病重期間,戰士們都爭著照顧他。濃濃的暖意在艱苦的行軍中給每一個人帶來溫暖。。。。。。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頑強。即使再艱苦,他們也堅持下去。「苦就苦點兒唄,為了革命成功,為了子孫後代。。。。。。」「過雪山」時,有人吃不消了,卻咬牙繼續走。物資一直都很匱乏:無論是葯還是食物。看著影片,我彷彿進入了那段艱苦的歷史。沒有吃的,就殺馬,騾馬沒了,就挖野菜、樹皮、草根。。。。。。看著大家依偎在篝火前,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悲壯。我想我無法體驗紅軍當年的感受,可從這悲涼的畫面和高亢的樂聲中,我彷彿隱隱約約感受到了些什麼——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或是崇高的革命主義品質。總之,我似乎越發珍惜我身邊的一切了。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信念堅定。首長說過:「革命,非勝利不可!」戰士相信:「革命,一定會成功的!」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如此自信的民族!這不就「人心齊」了嗎?這不就是得到了「人和」嗎?沒有人會不相信,這樣一個信念堅定的軍隊,這樣一個為正義而戰的軍隊,一定,會達成他們那「遠大的理想。」
長征精神感動人,最後因為紅軍們「一切為了窮人」。「我們是為了被壓迫的人的解放而奮斗!」「我們和蔣介石不一樣,我們去打日本鬼子!」人們見到一個為了造福自己,給自己幸福生活而打仗的軍隊,能不歡迎嗎?能不盛情款待嗎?老百姓們要的,不就是安定美滿的生活么?
所以,如此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長征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下去!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悲壯的歷史里程碑,但是電影卻始終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電影中的嘹亮歌聲一次次將我們鼓舞,把革命定會勝利的情感表現地淋漓盡致。《萬水千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等著我們去征服。永遠記住吧,我們偉大的長征精神!永遠記住吧,我們是為大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努力拚搏而來的。請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中華民族,這個歷經磨難的民族,如今已在世界的東方,綻放自己耀眼的光芒!大喊吧:「我愛我的祖國」!
② 科幻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2017科幻電影觀後感,請參考!
星期五,我看了《宇宙與人》這部電影。電影中詳細的介紹了人類的起源:人類是從宇宙中的核子結合產生核聚變,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們人類就是由基因組成的。既然是宇宙給了我們生命,是小小核子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感謝它們,應該讓它們繼續去創造比我們更偉大的生命。
也許保護宇宙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護地球是我們應該做的,是我們能夠做的,更是我們必須做的。科學家已經證實: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謂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製品等。而這些白色垃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經常看到的,比如:在某個巷子里,幾個人推著車子買盒飯,那些飯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場里買東西,或在菜市場買菜他們總會給你一個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採取保護措施呢?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的環保為什麼還遠沒有一些比我們小得多的國家做的好呢?真讓我搞不懂。
在芬蘭,商場買東西不會給你塑料袋,為了環保。在義大利,鋁和塑料的再造可以節省能源90%;鋼和紙的再加工可節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產可節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噸鋼可節省水約25噸,可減少空氣污染物90公斤;可減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處理車,收集各大商場,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車內處理,他們把橘子汁燒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鐵一樣的東西,再經過特殊的處理,變成了纖維,又把纖維經過紡織,織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場上去買,這樣廢品再利用了,並且沒有給大自然帶來一點污染。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嗎?這些方法,極大的保護了環境,甚至,有的還可以贏利。
而中國呢?目前國內城市垃圾處理主要採用填埋法,約佔70%-80%;堆肥法,約佔10%-20%;焚燒法極少,僅佔1%。由於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晚,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只有少數城市藉助國際援助建成一些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的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國內自行設計的衛生填埋場,大多因資金不足,設計、施工標准不高,加之無害化處理技術不完善,設施簡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監測手段,距無害化處理標准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垃圾填埋場防滲措施不力,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引排不暢,難以保證長期安全性,成為遠期的污染源。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世界的'環境。我希望在新世紀里,人們的觀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顧眼前的發展,忘了長遠的目標。不要讓加拿大工廠排出的廢氣,飄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類的事情在中國發生!
不得不說,做為一部「電影」,Oblivion用到了代表當今世界上最進步的手法,攝影和後期無可爭議,每個畫面都美到不敢想像,甚至超越了一些以畫面取勝的,比如王家衛,的作品;很沉靜、卻在該鬧之時鬧地非常到位的,張弛有力,毫無糟點。
我一直在找片中的缺陷,劇情的不合理,全片下來,除了:
1. 「wapean」的重量(感覺隨便都能毫不費力拿起來)有小許疑惑,但2077年也許採用了宇宙金屬,輕型也不是不可能。
2. 「cage「裡面的移動生物,也許是智能機器(後面的「主腦」也是超智能機器)往壞的方向發展而衍生的情景。
其餘無。
編劇在面對心理、記憶、回憶之中運用恰到好處;
在回到Tom Cruis,我想不到第二個能演好這角色的actor,Leonardo Decaprio和Brad Pitt雖然是同期形象比較相近的演員,但前者略痞,後者反叛,眼神中只有Tom的深邃,那種經歷過浮沉迷事的好男人的眼神,眼角,嘴唇,包括舉動,才能是最佳人選。
Oblivion有Jerry Maguire的情懷、Eyes Wide Shut的懸疑/逼近、和Vanilla Sky的迷失,它是一部極其用心、不鋪張、不試圖一次說太多(比方說Trance)的絕贊作品。
2小時4分鍾下來,我一直好奇導演的名字,他有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嚴謹、大膽,卻能用較為現代的方式把一切呈現出來,又有種Paradox的給人以迷思、不那麽直接end的小手段,Joseph做為新人,實在非常用心。
妝容、後期也不用多講,完美至極。我沒有找到任何一處有失優美或銜接不當、突兀的場景,高科技的外太空元素當然是比較好掌控,只要把每個畫面都做的乾凈,充滿未來感就好;但那些禁區、瀑布、和Jack發現的森林,那個小屋子,夜景、俯視圖、爆炸、地表人......都做的淋漓盡致,滴水不漏。
最highlight的是OST.這部片我是在Melbourne Central的HOYTS看的,巨幕加上絕贊的杜比環繞音效我不知道加了多少分,但起碼那種post punk加上迷幻的夾雜搖滾和電子的配樂,實在太喜歡了;比「Silent Hill」都更好,甚至超出了「Trance」。
我經常拿「Trance」和「Oblivion」比較,因為撇編劇不談,兩者的表現手法是極其相近的,但前者是講述一個小主題,加上亂七八糟的摻雜,實在沒辦法太把客觀面的視聽效果推到更高處;而後者,也就是本片,用鴻篇鉅制的未來場景和高度對比、時而沉默,時而緊張的反差,一點不客氣地虎上添翼。就拿簡單的例子:兩片都用慢動作,但前者的慢動作就好像comedy,後者會讓你心跳加快,無法自拔。
片尾「Because I'm Jack」完後,黑幕打出來,緊綳了124分鍾的神經突然鬆懈,心中無限情感宣洩出來,一直在深夜(快12點)的影廳坐到片尾曲結束。
好久沒看到這麽好的佳作了,或應該說,是我至今看過最棒的科幻片。毫不誇張。
③ 《絕世高手》觀後感
盧正雨的這部《絕世高手》處處透射出那種狂歡瘋癲的鬼馬娛樂精神。
當年,《紐約時報》影評人曾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有過如此的評價:「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或許,當時的這句話並非出於對香港電影的一種褒獎,但是如今看來,早期香港電影中的張狂與縱樂,作品中所包含的獨具匠心的創意卻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榮譽標志。其實,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這部《絕世高手》。或許很多人無法接受這部電影,正是因為這部片子顯得有些過火,但也正因為其癲狂,相信很多人會愛上它。
《絕世高手》的癲狂實際上是導演盧正雨未泯童心的一種折射,他將各種腦洞大開的想像力一股腦兒灌輸到這部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四大天王」組合,「湯姆與傑瑞」的名字梗,《同一首歌》、《說句心裡話》等懷舊金曲的亂入,都能夠適時勾起觀眾的童年記憶。
電影的主場景發生在一個叫墮落街的地方,據說,街道名字的靈感來自長沙的墮落街,盧正雨就是希望用這條街還原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所以,觀眾可以看到片中游戲廳、大排檔、檯球廳、理發店等充滿懷舊復古的店鋪琳琅滿目,就像一個世外桃源,隱藏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卻充滿了市井氣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個個都是「絕世高手」。
在表現這些「絕世高手」的時候,盧正雨依然用充滿童心的視角去刻畫,郭采潔飾演的少女小曼看似柔弱,卻是一個有著金剛芭比身材的暴力少女;范偉老師飾演的爺爺,造型百變,醉心於織毛衣;最具顛覆性的角色莫過於蔡國慶老師飾演的大反派,到處給人送365個祝福,卻干盡壞事,直接打破了十幾億觀眾心中建立起來的牢固形象,這種巨大的人物反差非常具有戲劇沖擊力,增強了不少喜劇效果。
《絕世高手》在風格上更接近於漫畫感,無論是從美術置景還是對於鏡頭的設計都發散出一種活潑與張力,從而讓這個關於成人的童話故事顯得更具有說服力。特別是對於美食的表現上,導演更是發揮出二次元想像,大膽的將美食與各種元素混搭,有一種濃郁的鬼馬氣質。柯達飾演的烤肉健將,烤肉的時候在單杠上來迴旋轉、跳躍、閉著眼,利用杠桿對肉的震動,從而烹飪出令人叫絕的美食。而范偉飾演的玉面·黃傑瑞和陳沖飾演的湯母·柯露思PK煮湯的那個段落,更是拍出了武俠片的格調,導演將一個簡單的煮湯比賽具象化,一口大鍋被隔成陰陽太極,兩邊風起雲涌,殺氣騰騰,范偉老師更是化身《七龍珠》中的超級賽亞人,充滿童趣。
《絕世高手》猶如盧正雨的一部鬼馬狂想曲,片中盧小魚一直苦苦追尋的絕世秘籍也只不過是傑瑞與湯姆的「恩愛寶典」。分分鍾就能搞定一頓豐盛料理的倉田保昭,在遇見織得一手好毛衣的范偉老師之後,哪裡想得到在和自己對戰的時候,范偉老師還能抽空打出一條花式如此刁鑽卻又符合大眾審美的毛線褲,還貼心的為他穿上了,最後還不是輸得痛哭流涕,甘拜下風。
《絕世高手》的評價可能會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會予以極大肯定,不喜歡的會覺得看的非常尷尬。這種兩極分化的評價早年也針對香港無厘頭喜劇。即使是《功夫》,這個可能是周星馳最為人接受的作品,在一些強調電影故事邏輯,人物關系的觀眾看來,可能故事性比較差。而諸如《超級學校霸王》之類的毫無邏輯,僅靠堆咖和耍寶的電影,現在看起來可能真的很尷尬。可香港喜劇就是這么一步步走來的。
香港喜劇電影,最初同好萊塢的喜劇並無二致,經過一系列天才般的創作者添柴加火,最終才走到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集大成者。70年代之前,香港喜劇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李翰祥作品為代表的,以舊中國為背景的段子喜劇。這些喜劇往往都是歷史上各種笑話單子的混搭,將床上笑話,市井中坑蒙拐騙的段子一段一段講出來,一段三四本(一本十分鍾)左右,跟說書人一樣,講三四段就是一部電影。為了避免這種不連貫,往往將三四個故事放在一個母題之下。第二種是以王晶的父親王天林為代表的香港歌舞青春片。此類電影往往是輕喜劇,為了映襯歌舞片中的熱鬧歡樂氣氛,創造了很多喜劇效果。第三類是家庭倫理喜劇,此種喜劇類型往往是邵氏之前的死對頭電懋公司出品。老闆陸運濤是本土精英,區別於邵氏早前強烈的外來氣質,他始終相信電影應該是教化民眾之物,並非僅僅是娛樂產業。因此強烈關注香港中產市民的生活。這類電影往往模仿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喜劇,多是室內劇,講述辦公室或者家庭之間的故事。這三種類型中,第二種和第三種,主題較為嚴肅,完全區別於香港黃金時期癲狂搞笑的風格。第一種雖然荒誕無厘頭,但往往主題陳舊,背景和香港脫節,也與日後香港喜劇區別較大。1973年,楚原編劇的《七十二家租客》打破票房紀錄,這部區別於以往三種喜劇類型,演員講粵語,內容紮根於本土的電影,已經預示著新的時期的到來。
70年代許冠文喜劇統治了香港電影。《鬼馬雙星》(1974),《天才與白痴》(1975),《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摩登保鏢》(1981)五部作品局取得當年票房冠軍。現在看來這五部作品已經頗具90年代黃金時期香港喜劇風格的雛形了。區別於李翰祥以一個抽象母題為線索,許冠文的電影,線索成了他和兩個弟弟許冠傑和許冠英三個任務。這種講粵語,融入粵語流行文化(許冠傑的主題曲),故事背景設置在香港本土,人物均是香港底層小市民,經歷的事情都是香港生活中最常見的各種事情,最為重要的是,各種憑借語言、動作、場景設置製作出來的橋段逐漸誇張化,越來越鬼馬,越來越無厘頭,這種風格被80年代的各路群豪集成不斷發揚光大。
1980年,黃百鳴(開心鬼)、麥嘉(光頭佬)、石天(龍四)三人成立「新藝城」公司,自此統治了近乎整個80年代。新藝城成功的秘密在於其集體創作的方式,先由麥嘉決定開拍什麼題材,然後和黃百鳴、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偉和泰迪羅賓七個人一起討論故事,這種方式也成為「度橋」,即將各種創意,各種橋段用故事穿起來。和七人之力,新藝城推出了數個賣座系類。由和許冠文分家之後的許冠傑和麥嘉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將港式喜劇、動作片的橋段融入007的故事裡面,一拍拍了七部,前幾部均票房大賣,小成本的《開心鬼》系列喜劇,以小博大,票房不俗。為了和新藝城的《最佳拍檔》對台,嘉禾合計出來了「五福星系列」,陣容強大,製作精良。兩個系列打了近十年的擂台。84年成立的德寶出品,由高志森炮製的「富貴逼人」系列,84年永盛出品,王晶創作的「精裝追女仔」系列也都取得不俗的票房。縱觀此時的香港喜劇,真稱得上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時香港電影業正在飛速發展,各類類型片不斷成熟,台灣市場,東南亞市場,甚至歐美市場均十分賣埠。為了拍出更吸引觀眾的作品,各種類型電影不斷更加類型化,吳宇森開創的「英雄片」熱潮,成龍、洪金寶的動作喜劇,無不都越發極致,而喜劇電影更是更加癲狂妄為,為了刺激笑點不斷提高的觀眾,橋段越發密集,姿態更低,更惡俗的橋段不斷刷新下限,各種語言的笑話,動作場景,故事碰撞的不斷誇張,大家相互鬥法似的,都為喜劇這堆火拚命加柴,整個八十年代的喜劇高潮一波接著一波,把整個喜劇的誇張、瘋狂、無厘頭水平不斷拉高,直到90年代,周星馳作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弄潮兒出現,走向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巔峰。
縱觀整個香港喜劇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小人物」打敗一切的歷史。許冠文早年開始將鏡頭對准社會邊緣的小人物,一局打敗之前的老式喜劇。但許冠文塑造的雖然也是小人物,但他用一種知識分子式的,和小人物保持一定距離的視點,俯視小人物,提煉出小人物的辛酸,表現小人物的可笑。當80年代群豪並起,各路人馬無節操的展示小人物,表達小人物,和小人物保持距離的許冠文被小人物的自居者打敗。90年代,出現了一個本身就是小人物,並且樂於以小人物的姿態去看世界,從諷刺小人物變成小人物的自嘲的周星馳,這時香港無厘頭喜劇走向了他的完全體。這種完全體喜劇不依靠故事,僅僅依靠人物以及密集到讓觀眾無法喘息的「度橋」就足以成功。這種「盡是癲狂,盡皆過火」的做派完全成了一種風格,一種區別於故事邏輯為本,而僅僅依靠人物和各種點子的喜劇電影。此時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夠在這種人物和點子中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點做的越好,電影可能越成功。縱觀周星馳早期成功的作品,無一不是有一個故事的把握,但盡管如此,還是避免不了無厘頭喜劇本身的問題。
長沙「麓山商業文明街」,江湖人稱「墮落街」。
這條被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湘江緊緊夾住的狹窄街道,因為緊鄰高校,布滿了小飯館、小旅店、發型屋、雜貨店、網吧和卡拉OK。
它是破敗的,廉價的,也是繁華的,珍貴的。各種矛盾的元素在這里自洽融合,相得益彰。
青春是這里的另一道主菜,提味的佐料,叫作荷爾蒙。
這也是盧正雨的'青春與荷爾蒙。
盧正雨在電影里把「墮落街」變成了「豬籠城寨」,那是周星馳電影《功夫》故事的發生地,一樣有他年少的記憶。窮酸破敗,藏污納垢,卻又卧虎藏龍。
總之,小人物變大英雄的神話,勇斗社會惡勢力的熱血,少年愛情的美好,都可能在這里發生。
電影開場則完全是又一版《食神》,連鏡頭的運用與剪輯切換都是照著史蒂芬周的路數在走。
作為一個星迷,盧正雨對於偶像的致敬是「像素級」的。整部電影拋開表層故事,基本就是把《功夫》重新拍了一遍,墮落街對應豬籠城寨,廚師們與歸隱武術家,潛入殯儀館與潛入精神病院,湯婆與火雲邪神,垂死中兇猛敲擊被打通的任督二脈,甚至這個誤入迷途又終歸拯救世界的小阿飛。
電影里還有《國產凌凌漆》,有《無敵破壞王》,有《大話西遊》,周星馳的影子無所不在。
盧正雨本人的經歷很勵志,草根出身,靠網路電影出頭,然後真的參與偶像的電影,當演員,當編劇,當副導演,終於在這部電影的片頭掛上自己的名字,在院線高規格大規模上映。
或許是蟄伏太久,有太多想要表現和表達的,比起之前在「嘻哈三重奏」里創作的靈巧,以及在「美人魚」中表演的鬆弛,《絕世高手》顯得太心急、太求全、太小心翼翼。
幾乎從電影的第一秒開始,盧正雨就在迫不及待地用盡全力撒笑料抖包袱,一個接一個,速度快得讓人吃不消。好像前一個點還來不及細細咀嚼,後面的段子又洶涌而來。
不一定笑料多就是好。好的喜劇總是要給人回味,這么心急地把一堆梗送到觀眾面前,強往嘴裡塞,只會讓人覺得急躁。所以電影在前半部分的節奏明顯有問題,好不好笑先不論,看得人會覺得累。眼累,心也累。
電影的另一個問題是演員的狀態。浮誇,各種浮誇,以致過於浮誇。周星馳表演也誇張,那就是他的招牌。他帶著的吳孟達或林子聰也浮誇,但他的電影里總有沉得住的角色。以《功夫》為例,男主角浮誇,那麼女主角黃聖依就收了,包租婆基佬裁縫醬爆浮誇,苦力強和油炸佬就得正常點,斧頭幫幫主和田啟文浮誇,梁小龍的火雲邪神就要收斂,這樣有松有緊,有張有弛,電影才會好看。
可《絕世高手》中,盧正雨是浮誇的,孔連順是聲嘶力竭且浮誇的,郭采潔是造型奇怪且浮誇的,范偉是形象多變且浮誇的,楊迪、黃齡、柯達是浮誇的,蔡國慶是尤其浮誇的,好像喜劇表演就只有浮誇這一種方法,而大家都在比賽誰更浮誇。後來陳沖出現還算是壓了場,但那已是後半程,所以為什麼電影前半段節奏和氣氛有問題,也是這個原因。節奏出了問題,連累的還有電影的整體性。最後給人的感覺,就是整部電影都在用段子堆砌,空有皮相,缺乏靈魂。它太像周星馳,又少點周星馳的神韻,最後只覺得是高仿的臨摹佳作,還可以,但離經典差遠了。我其實開始真的沒有太笑,直到倉田保昭出來後才有些找到感覺。
倉田保昭那段是我認為電影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唯一讓我發笑的地方。處女作強迫症,被歪改的「日語歌」,織毛衣,角色狀態的多次轉變以及反差多帶來的喜劇感,盧正雨的靈氣在這其中顯露無遺。
蔡國慶的表現也是讓人驚喜的。與明星本身固有形象反差極大的表演,火力兇猛的自黑,外帶那個操著長沙口音普通話又與劉昊然撞臉的女跟班,出馬就是大隊打手,氣場十足,尖酸惡毒得渾然天成。
四大天王的一再出場也有趣,開始時還覺得多餘,多次亮相後居然也刷出了存在感。除了搞笑,還對劇情推進起到了不小作用。
反倒是楊迪這些個已經小有名氣的笑星,在電影中存在感不強。
電影里,盧正雨的小智慧總是不時乍現,可整部電影還是被撐得太滿。節奏出問題,人物動機的幾次轉化也缺乏說服力,還是對比《功夫》,那場用小木棍敲頭的戲,干凈乾脆,淚中帶笑,而《絕世高手》絮絮叨叨搞半天,還讓人覺得牽強突兀,偶像還是高明得多。
當然一直拿周星馳去比盧正雨並不公平,經歷的差異,環境的變化,加上盧到底還只是個電影新人。作為處女作,《絕世高手》的完成度已經相當不錯。雖然開心麻花,寧浩,徐崢,大鵬都還在為觀眾生產質量不錯的喜劇電影,但周星馳的光芒如此耀眼,他的衣缽,他的風格,終究需要傳承。繼承人不大可能是文章和鄧超,更不可能是吳亦凡,他要能編能導能演,還要有那種無厘頭的調調,盧正雨除了不如偶像帥,其他總也學到了七八分。
我對盧正雨是有很高期待的,所以對《絕世高手》最後難免有點失望,他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也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畢竟只是第一部電影,太多想要說的,還不懂得少即是好的道理。我還是要支持這部電影,這算一個不錯的開始,願電影票房大賣,他未來能夠更有底氣更加鬆弛。在周星馳不再那麼周星馳的時候,當墮落街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碎成瓦礫,青春已經不再,我們還有盧小魚可以歡笑與安慰。
④ 紅色電影觀後感200字
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我們郭里園小學組織全校老師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9月25日,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影院觀看了電影《建國大業》,讓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讓年輕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電影將重大歷史事件在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從45年重慶談判講起,講到談判破裂,內戰爆發,三大戰役,其間穿插了敵機轟炸中毛澤東的淡定沉著,聞一多的慷慨就義,傅作義被女兒感召,李宗仁履新後的無奈,蔣經國穩定上海經濟,國際上對於共產黨、國民黨的態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產黨、國民黨、各個民主黨派幾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場、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當我看到劉燁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儀仗車上的毛主席敬軍禮時那堅毅而充滿信念的目光,讓我們不難理解人民解放軍為什麼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當我們看到蔣介石一聲長嘆說: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讓我們看到一支腐敗的政黨滅亡的必然性。當我們看到共產黨人的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國民黨對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誘,瘋狂殺戮,一個政黨的從容大氣與另一個政黨的狹隘猥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等等這些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四海皆準的真理:一個成熟健康的政黨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須能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讓自身的肌體保持青春與活力,否則必將被歷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事想著人民。
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⑤ 一部愛國主義教育影視片的觀後感,500字左右
《舉起手來》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周旋戰斗。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丑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
看完這部影片,不由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看過的電影,那個時候經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後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對壞蛋是切齒的恨,對英雄是由衷的敬。《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有過去那種風格,入木三分的誇張把敵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極點,放聲大笑的同時更明白了是非美醜,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正視戰爭,回歸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開懷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圖將出村的唯一路線——石橋炸毀,然後再在村裡慢慢搜查。當日本並點燃導火線,正在洋洋得意時,村民的驢
在片尾,一位倖存的日本兵蹣跚著走上山頭,看著落日發呆。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剛勁有力的話:「舉起手來!」被嚇呆了的日本兵緩緩地把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人民舉手投降了嗎?侵華日軍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就此終結;對中國人民殘暴的蹂躪和踐踏就此終結;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抵制和抗爭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終於可以不當亡國奴了。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感覺十分的暢快,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樣的日子看這樣的影片對我震動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讓戰爭遠離人類;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不會再受人欺負。拿破崙一世說過「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吧,因為當他醒來時,他將震撼世界。」是啊,現在,21世紀,中國終於向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了!
看完後,我心中感慨萬分,我想:做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擁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用我們努力的學習、用我們優良的品質、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建設好我們的祖國。想到這兒,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寫下了此文……
《上甘嶺》觀後感
誰沒有年輕的生命?誰不珍惜這寶貴的年華?誰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戰場上,我們的英雄,卻用他們年輕的熱血與生命去換取了戰斗的勝利。
電影《上甘嶺》講的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抗擊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八連已經在山上抗道里堅持戰鬥了一個月。由於敵人的封鎖,部隊嚴重缺水,戰士們的嘴唇都乾裂了。上級領導派來送水的小分隊,隊員們一個個犧牲。為了保存實力,八連戰士們又得下山去搶水。但是,戰士們剛裝好水,就被敵人的流彈打中了。後來,師長派人歷盡千辛萬苦才送上一些蘿卜,並特意送給連長兩個蘋果。雖然連長自己是那樣乾渴,卻把兩個蘋果分成許多片,分別送到全連每個戰士的手上……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戰士們在那樣飢渴的情況下,沒有忘記自己的戰友,這種階級友愛是多麼高尚。他們真正做到了「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我靜靜地坐在電視旁觀看。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心好像被無數的鋼針刺著一樣疼。我想起自己平時對同學的態度不好,心裡難受極了,感到自己臉紅,羞愧。
過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個「吵架、打架王。」我不是找這個吵嘴,就是找那個打架,根本談不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在跑步的時候不小心踩了我一腳,他一邊跑一邊說:「對不起!」我卻故意刁難他,把他一推,大聲說:「對不起值幾個錢,你把我的鞋子弄臟了,你賠!」那位同學一邊道歉,一邊說:「我不是有意弄臟你的鞋,我幫你洗。行嗎?」可我還是要他賠,並舉起拳頭要打他。旁邊的同學聽到我的叫罵聲,圍了上來。了解情況後,個個都不滿意,眼睛怒視著我,好象說:「如果你再欺負這個同學,我們就去告訴老師。我一看這嚇人的架勢,不敢再說什麼,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嶺》的英雄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情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同學和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而像我平時那樣,就會沒有朋友,會變成「離群之雁「。
電視演完了,爸爸和媽媽津津有味地談論《上甘嶺》電影中的精彩情節,可是我這個平時愛鬧的人,卻在一旁默默地思考著……
⑥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00字3篇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二.《地道戰》全片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後,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裡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後,什麼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准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⑦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