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愛之谷電影結局

愛之谷電影結局

發布時間:2023-06-11 11:13:11

1. 求《巴黎聖母院》的感想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美麗而又善良的女神艾絲美拉達,和相貌醜陋卻品德高尚的敲鍾人卡西莫多,他們演繹著一段傳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艾絲美拉達在廣場上歡快的舞著,她有著美妙的歌聲,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與此同時,平時被人唾棄的卡西莫多成為了醜人王被大家簇擁著。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壞事,傷害了艾絲美拉達。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時,艾絲美拉達不計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靈包容了他,讓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麗。在那個不公平的時代中誰也不能得到絲毫的同情。人們恐懼黑魔法,厭惡吉普賽人。艾絲美拉達也難逃被誣陷而處決絞刑的命運。她心中那位能保護她的白馬王子衛士長,更是眼睜睜的看著她即將被判處死刑。卡西莫多為了救她不顧一切,但是並沒有出現什麼奇跡。在艾絲美拉達死後,他便緊緊地追隨著她。
在看完《巴黎聖母院》後,最多的就是對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與單純卻深深地打動著我。他自小因為畸形而被拋棄,由副教主收養,長大後也不曾離開教堂。他從沒有得到過別人的一點關愛,但是他的心靈卻和他的外表大相徑庭。他嚮往著美和愛情,然而,艾絲美拉達太優秀了,對他來說,艾絲美拉達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絕對不容一個污點。他開始自卑,痛苦,他的愛情給他帶來了痛苦。但是他們的愛超越了生與死,上帝終究給了他們一個愛的世界。最後的結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筆,也是我最喜歡的。
前幾天去內蒙古博物館,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只頭對頭倒下的恐龍骨骸。那段時間我們也恰好聽到了實習導游的講解,他們倒下的形態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摟抱著。導游開玩笑說這是恐龍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而我卻以為這是巴黎聖母院的翻版。也許,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就是愛情的化身,代表著至死不渝的愛情。
這本書看完好幾天了,那感覺就像是有一團說不清是什麼的東西一直堵在心裡,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討,很想讓它澄清。書裡面的經典情節很多很多,那裡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復,就這樣借著幾個點,簡單的說幾句好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作者筆下的當時的那些建築,那些奢華的象徵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為了自己的願望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假借神聖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聖的教堂來展現,展現建築家的審美觀,也就是個人的才華,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聖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從那許多的錯綜復雜的毫無章法的建築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狂躁,那些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地下冒出來的教堂的尖頂,正是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著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

教堂裡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臟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充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裡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著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幾個人物,代表美麗善良的姑娘--愛斯梅拉達。她不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隻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於傷害過自己的卡齊莫多,送上的水和憐憫,對待愛情的犧牲,等,我們看到她是美麗的,她的身上心靈上沒有污垢,她是沒有被污染的。可是,這樣的天使一樣的姑娘,受到的是怎麼樣的對待呢?流浪,在最骯臟的環境裡面生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排斥和嘲諷,被玩弄,被拋棄,被誣陷,被威脅,最後,作了徹底的犧牲。

書中描寫了一個那樣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已佔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贊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說,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阿!林林總總的骯臟的巧取豪奪,充斥著我們的眼睛,振盪著我們心靈,我們該怎麼辦?
我在周日看了一場電影名叫巴黎聖母院,裡面講的是18世紀法國一場偉大的悲劇性愛情。它的女主角名叫愛絲梅拉達,在這個可憐的以賣藝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盯上了,而最後卻被醜陋的敲鍾人卡西莫相救。最後的結果卻是那麼的悲慘。還好,弗羅洛最終遭到了報應,被卡莫西親手推下高樓而死!我真為她感到可憐。看電影時我不禁留下了傷心的眼淚。
這部偉大的中世紀愛情悲劇,是由吉卜賽姑娘愛絲梅拉達引起的,當她在街邊賣藝了來維持生活時,正好被有一顆惡毒心腸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發現了。於是接下來便發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愛絲梅拉達錯誤的愛上了弓手隊隊長弗比斯。弗羅洛卻千方百計地想把愛絲梅拉達占為己有。為了正義,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這是一種反抗,一種對當時殘暴統治的反抗!
愛絲梅拉達斯死後,卡莫西抱著她的屍體死去,也算是得償夙願了。
電影中總是有太多讓我們感動的東西,少女的熱情和純美,殘疾的身體和善良的心靈。看完這部電影,我反復回想著那美麗壯觀的場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遠印在腦海中,以填補我那時對美膚淺的認識。
在那美麗而神聖的教堂中,竟影藏著如此丑惡的故事,更體現了當時社會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經典之作,它所蘊含的道理是無窮的,它的價值更是無窮的…………
巴黎,尤其是那時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時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從聖母院的鍾樓頂上眺望,景色真是燦爛多彩,絢麗迷人。讓我們閉上雙眼,默默為卡莫西與愛絲梅拉達祈禱吧!愛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後留下的僅僅是一縷塵土。人的慾望如果永無休止的發展,只會製造悲劇,毀掉美,毀掉一切!
一說起巴黎聖母院,人們自然會想到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說和電影《巴黎聖母院》。其實小說中所描寫的曲折情節,不過是作家雨果的藝術構思而已。然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的斯德島上,建造歷時182年。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開歐洲建築史先河,因而具有劃時代意義。巴黎聖母院也因這兩方面名揚天下。
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庄嚴和諧。正面塔樓高68米,屋頂正中直插藍天的尖塔高達90餘米。底層有3座並排的桃形大門,中間門上是《最後的審判》浮雕。南北兩門上為聖母子浮雕。教堂內大廳可容納9000人。
如果說艾菲爾鐵塔是現代巴黎的標志,那麼巴黎聖母院無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在巴黎,參觀巴黎聖母院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旅遊項目。而欣賞該劇更是不可替代的享受了。
雨果這位被譽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文豪,他的一生經歷了漫長而動盪的歷史時期,當法國文壇正處於古典與浪漫主義沖突之際,他力主浪漫風格,以磅礴的氣魄、豐富的想像力、華麗的詞藻傲視文壇更以曲折離奇的情節震撼讀者心弦。
在創作上,雨果一直是當時法國文壇的指標;他的詩豐富多彩雄渾有力,而自中年後,由於思想轉變的影響,他的作品風格走向較灰暗寫實的自然主義風格。 雨果終其一生,革命始終是其生活及寫作內容之一大變因,革命而起的新政權帶給他放逐的命運,但正印證「痛苦是創作的源泉」這句話,放逐生涯雖不如意,卻成為雨果創作最豐富的一段時光;大革命的局勢和社會的顛沛也一直是她小說中的題材,紀實的內容及戲劇化的鋪陳,不斷地吸引不同時代的媒體和劇作家的注意,他的著作也依然感動著一代代的讀者,不管是迪斯尼的卡通也好,百老匯的歌劇也好,雨果對時代的感觸化為今日你我的感動,他的弊端在晦暗世界中畫出一線光明,如同其一生不變的奮斗,象徵著人性中最堅定的情操。
當亞倫波布里爾和克勞德米榭勛伯格以《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與《西貢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轟動,來自法國的作品逐漸獲得世人的喜愛。近年一部來自法國的,改編自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的音樂劇新作,又在國際上引領矚目的風潮。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基本劇情吧!群流離失所四處為家的吉普賽人來到巴黎市中心,見到了聖母院希望能從中得到庇護。可惜的是掌管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對於這群難民絲毫沒有同情之心,反而叫侍衛隊長將難民全數驅散。但難民中的艾絲梅拉達卻也與侍衛隊長腓比斯彼此一見鍾情,互定終生。
在鬧市裡面的一場「愚人慶典」裡面,常年多在聖母院的駝背怪人卡西莫多理所當然的榮登了「愚人教皇」的寶座,在嬉鬧的頒獎過程中卡西莫多見到了艾絲梅拉達,一見傾心。
在聖母院里的副主教弗侯洛也見識到了艾絲梅拉達的美麗而凡心大動,這三個男人同時愛上了這個吉普賽女郎而痛苦不已;弗侯洛在內心裡與自己所信仰侍奉的宗教展開角力、腓比斯則在舊愛(未婚妻百合)與新歡之間難以抉擇、卡西莫多則因為自己的容貌醜陋與內心滋長的愛苗彼此拉扯糾纏著。
基本上年輕美貌的艾絲梅拉達喜歡的是長相俊俏又年輕的侍衛隊長腓比斯,這讓弗侯洛心裡頗不是滋味,決定一定要設計拆散他們,他謀害了侍衛隊長腓比斯比嫁禍給艾絲梅拉達,籍著教堂律法的權力一心想要得到她,在艾絲梅拉達抵死不從之下只好把她弔死。一心愛著艾絲梅拉達的卡西莫多在傷心之餘將弗侯洛退下鍾樓,抱著艾絲梅拉達的屍體傷心欲絕。
要想真正欣賞體會一部改編世界文學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巨著的音樂劇,那了解劇作者就很有必要。此劇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詞曲家Luc Plamondon及法裔創作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一九九八年九月在巴黎國會大廳隆重首演。這出戲沒有華麗的場景,但是燈光和活動道具的設計頗富巧思,音樂更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因此在上演之後佳評如潮。短短不到一年內就售出了兩百萬張門票和七百萬張音樂原聲帶,成為法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音樂劇,打破了過去由《悲慘世界》所締造的紀錄。
呂克•卜拉蒙東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農庄其父的養馬場。在耶穌教會學校的古典課里他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而每到夜晚他便一頭扎到Presley(貓王)Farre(弗雷)的音樂世界裡,而薩特、海明威的小說又使他進入了另一個奇妙的世界。從那時起,命運就註定了他的寫作生涯。
呂克•卜拉蒙東創作於1979年的搖滾音樂劇「Starmania」一直到現在還在繼續上演。 呂克•卜拉蒙東是加拿大魁北克地區騎士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獎的獲得者。
導演:傑勒。馬丁
吉樂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組建了他自己的劇院「L'usine G」。吉樂集演員、劇作家、導演、製作、編舞、舞台設計於一身,20多年來以不同的藝術家身份在不同的國家裡留下了成功的足跡。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是他首次嘗試執導在私營劇院上演的劇目。一直以來音樂歌唱與舞蹈的完美結合一直是他藝術生涯中的追求目標,而在這一領域里他一直是幾個佼佼者之一,不僅如此,他的職業生涯還引導他成為歌劇導演。

法國版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奇跡在於整個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終曲),全都如此優美,值得反復去聽——並不是所有的著名音樂劇都能給人這種感覺。而另一個傳奇在於,其它音樂劇中,我從來沒有見過穿插如此多的現代舞,簡直可以說,舞蹈和音樂的比重近乎各佔一半。這些都讓《巴黎聖母院》看起來新鮮和吸引人。

《巴黎聖母院》比較流行化,這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音樂劇本身算不算一種流行音樂?很多人對音樂劇不感冒反而是由於它的「曲高和寡」——盡管音樂劇和歌劇或是芭蕾舞劇比起來應該屬於大眾文化。在我看來,對比傳統音樂劇,也就是百老匯或者目前可以說就是韋伯的音樂劇,更加「通俗」的《巴黎聖母院》,能夠成功的原因,就是摒棄了那些音樂劇華麗、龐大、歌劇一樣的表演氛圍,而好像搖滾樂隊一樣大多數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樂器,這樣就沒有傳統音樂劇中熱鬧和夠分量感的音樂,更側重於音樂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聽上去與其說像音樂劇,更像一張法國情歌歌手的個人敘事性專輯,盡管不太可能成為音樂劇的主流,但是作為另類的新鮮的音樂,已經足夠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巴黎聖母院》完全拋棄了交響樂團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這些都限制在表現主題的比較狹小的范圍,而這些為數不多的點綴又正是使整個劇能夠表現出一種史詩的滄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聖母院》與傳統音樂劇不同的地方還在於,傳統音樂劇的故事往往是比較簡單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節緩慢地表演出來。而《巴黎聖母院》因為原著的關系,整個故事比較復雜,無法詳細表達出來,所以,整部劇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時期內發生的事情,顯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後果幾乎完全是一帶而過,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場發生的故事,甚至連時間地點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開始變緩,故事已經進行了大半,愛斯梅拉達在獄中就成了後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聖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開的,演唱者沒有過多肢體語言,幾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幫助歌手錶達想表達的思想,並烘托氣氛。比如表演軍官腓比斯同時愛上了兩個女人的內心掙扎時唱著《心痛欲裂》,身後有四位男舞者瘋狂舞蹈,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他進退兩難的心情。還有加西莫多喜愛的三隻大鍾,他把它們擬人化,這時舞者在每隻鍾上舞蹈,把鍾賦予人性。

《巴黎聖母院》對原著做了相當的改編,省略了原著一些細節,比如愛斯梅拉達的身世,國王對暴動的干涉等內容。不過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沒有改變,並進行了一定現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盡管《巴黎聖母院》的布景和服裝沒有用富麗堂皇的裝飾,甚至不是中世紀的哥特風格——相反它非常現代,卻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覺。原著中用了相當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聖母院本身,音樂劇抓住了這一點,因此它並不僅僅只是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的故事,還包括了關於大時代變遷和人性壓抑禁錮的內容,而這三者又是在劇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關於人性的部分,主要體現在吉普塞人首領的幾段講述流浪人民企求聖母仁慈卻被殘酷鎮壓的歌曲,以及孚羅洛與慾望苦苦掙扎的段落。孚羅洛在痛苦煎熬中唱著: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身邊的巨石向他移動,擠壓他,他推開,巨石再次擠壓,他再次奮力推開。那歌詞就在這種掙扎里絕望地一遍遍重復: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

關於愛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優美抒情見長。不論是軍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對唱的《鑽石的眼眸》,還是腓比斯、孚羅洛與伽西莫多合唱的《美麗佳人》,或是愛斯梅拉達與百合合唱的《君似驕陽》,都相當動聽。而錄影帶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魯扮演,那種嘶啞渾厚的嗓音唱出對愛斯梅拉達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為家》和《舞吧,愛斯梅拉達》,特別是最後一首《舞吧,愛斯梅拉達》。

同樣還有他唱的《鍾》,他唱出三隻鍾敲響不同的含義,充滿了愛憐,最後卻孤獨而悲哀地說:這些永遠是在為別人而敲。

完全沒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實,每一句歌詞都彷彿自內心發出,更是格外打動。

整部音樂劇道具設計也很獨特,比如愛斯梅拉達處以絞刑的時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徵巴黎聖母院的幾塊怪獸巨石由人在內部操縱移動(注意看會發現石頭的四面都有一個偽裝成裂痕的瞭望口)。還有最後孚羅洛的死,他應該是被伽西莫多從頂樓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劇無法表現,所以設計成他從頂樓樓梯翻滾而下,作為背景的牆上每一個窗口在他滾下的時候燈光閃亮,最後撲倒在聖母院牆外。

總之,每一個細節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現。

其實,說了這么多,最重要的還是:它好看,它好聽。根本上,這才是《巴黎聖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
關於群舞部分,尤其是(鍾)那一曲中,在三個瑪利上的舞者是著暗紅色的服裝,在guasimodo和三口鍾之間其了完美過度,且彷彿是guasimodo的化身附在鍾上,為他吟唱.
個人理解不是很完美,望大家多多指責批評,如有補充更好,謝謝.
腓比斯,說起來自然是放盪無忌,薄情寡幸,冷酷無情。但是這幾天看過幾遍 DVD 後,我感覺他並不是這樣一個百分之百讓人唾棄的人。
腓比斯最可指摘的地方便是他與百合,埃斯梅拉達之間的關系,以及後來對埃斯梅拉達的始亂終棄,落井下石。但我認為,這並不只是他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問題。他並不是一個絕對沒有道德約束,沒有責任感的人,他之所以違背對百合的誓言,是因為艾斯梅拉達的傾國傾城,而他最後的「始亂終棄」,卻也是符合他所在的那個階層的道德觀,對百合來說也的確是浪子回頭了。
腓比斯第一次出場,是在 Intervention de Frollo 這首歌里,一出場便給人留下了冷酷兇狠的印象。但首先大家不要忘了,「皇家衛隊長腓比斯先生」,正像百合所驕傲的那樣,「臣屬於國王」,他高貴的出身,優裕的生活並不會使他對流浪者有什麼理解或同情,在他看來,這只是一群隨時有可能在巴黎製造混亂的亂民而已,而身處他的職務,「將這批無賴趕盡殺絕」也是分內之事。
在下一首歌 Bohenne 里,腓比斯初次與他「生命中的黑天使」相逢,一霎那的驚艷,轉為他臉上久久「不知身在何處」的迷茫。我一直覺得,這個情結給後面的劇情作了絕好的鋪墊,因為在「鑽石眼眸」里,他信誓旦旦又柔情脈脈地向百合許諾「我們的結合必定幸福甜蜜」,我覺得這並不是敷衍,而是他已經將身為未婚妻的百合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換句話說,他已經決定要與百合廝守終生,將她視為生命中唯一的女人(至於愛之谷里的 mademoiselles ,那純粹是腓比斯風流成性使然,何況也只有肉體不涉及心靈的)。而艾斯梅拉達的突然出現一下子打破了腓比斯的人生大計,前提自然是腓比斯這個人意志不夠堅定,但最主要的,卻是因為艾斯梅拉達驚人的魅力,足以誘惑一個已慎重地選定終身伴侶的男人。他對百合的感情越真摯,越說明艾斯梅拉達的美麗與純真的傾國傾城。
第三次出場是在「誘拐」(其實我覺得卡西莫多那樣一點也不像誘拐,簡直就是百分之百的綁架,不過如果指的是腓比斯的話,倒是絕對稱得上「誘拐」了),此次,腓比斯趁著將埃斯梅拉達解救於水火之機,果斷出手,順口就定下了愛之谷的約會。(真的是好順口,愛之谷一下子就從嘴裡說出來了,這是不是說明了什麼……)這一次,繼續了「波西米亞」的輕浮,但此次,卻也如那一次一樣,機會對他來說來得猝不及防,在埃斯梅拉達的絕色面前他根本來不及思考,更別提想起來百合小姐了。美色當道,面對這巨大的誘惑,他的一切道德防線陷於崩潰,全部屈從於自己的本性(腓比斯的本性,還用我在強調么……好色…… -_-||| )。在埃斯梅拉達掙脫他的懷抱,眼看就要消失於漆黑的小巷時,他本能的脫口而出:「明天黃昏,夜幕降臨時分,我和你約好在愛之谷!」
而隨即他便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兩難境地,他已經愛上了埃斯梅拉達的美麗,但也並沒有將楚楚可憐的百合拋在腦後,雖然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一個一生一世, 直到時間盡頭;一個只在此時,圖片刻享受,但仍舊做不到心安理得地佔有美色或恪守誓言。兩個女人他都想得到,但是,對這兩個女人的企圖卻是截然相反的。在他心裡,百合仍然是「正室夫人」,地位毫無動搖,而他也准備一生一世呵護照料她的軀體;埃斯梅拉達,這個半路殺出的佳人,讓他無論如何捨不得放棄一親芳澤的機會,但以他的身份以及觀念,他是絕不會想到要生生世世於這樣一個卑賤的女子廝守的,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有給自己真正愛艾斯梅拉達的機會,他安於讓自己只戀她的美貌,而他的心靈,已經交給了百合保管(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心痛欲裂,是腓比斯出場之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亮出了他內心道德的掙扎,感嘆自己選擇的兩難。但不管如何,愛之谷的約會已經訂好,在這種事上,這個浪盪子的身體是決不會有他的心靈嚴格控制的。
第三次出場,就是與弗侯羅和卡西莫多一起在廣場上各自感慨「美人」的時候了。大家一定還記得這個細節:腓比斯唱完了他那一段後,在三人的重唱之前,百合遭到流氓們的調戲,腓比斯很氣憤地跳過去保護百合,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反正我是很感動的,因為,這不是別的什麼時刻,而是唱美人的時候啊,美人,是這三個男人深剖心曲,對埃斯梅拉達愛意表達的一個高峰,在這樣的一個時刻,腓比斯並沒有失魂落魄的緊跟艾斯梅拉達,而是依舊惦記著百合,哪怕是向我的一個同學說得那樣,保護百合就是「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但仍然說明,百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雖然不是唯一的,但卻是重要得無可比擬的。同時,自然也說明艾斯梅拉的美麗是如何動人心魄了。我認為,百合與埃斯梅拉達兩人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他越是愛百合,就越說明艾斯梅拉達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他為埃斯梅拉達有多不顧一切,就說明百合的地位有多麼重要,因為百合的地位始終是高於艾斯梅拉達的。
在音樂史上,任何的成功都成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文化背景,在歌劇走到今天,社會也呼喚新的欣賞品位,但社會文化的進步又要求這樣的有歷史文學背景底蘊的作品。看看近現代的一些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大多是一夜成名卻又被一瞬間遺忘;而歷史名劇又缺乏創新,人們在欣賞的同時又缺少現代的氣息。作為一名普通的從事基礎音樂教學的教師,我想,在平時教學方面一定要既不忘記歷史,又有現代的眼光,象這些難能可貴的作品,一定要介紹給學生,使孩子們能從小培養正確的欣賞價值觀。我的這篇論文也許只能算作剽竊,因為我閱讀了大量這方面的資料,有很多觀點都是在經過學習別人的觀點後,覺得有很價值後直接引用的,很是汗顏!希望老師和同學不要發笑。謝謝!

2. 求日本愛情電影

日影一般都是悲劇啊 這是我看過的 感覺還不錯哦
沙漏
前路漫漫
名偵探柯南真人版 栗子主演 帥
天然子結構
下面是我沒看過 但聽說不錯
初雪 "只是愛著你"里的那個女主角主演
好想告訴你
花痕

3. 有沒有好看的歐美校園愛情電影,男女主角一定要很正哦

美少女啦啦隊3(男主角是奶油小生哦),家庭作業(男主角是《八月迷情》里的小正太長大後的熒屏秀,他沒有像丹尼爾一樣長殘哦),初戀從打嗝開始(典型的小學弟迷戀校花學姐的愛情故事),紐約時刻(雙生姐妹花的生活和愛情),樂團狂飆,女男變錯身(估計韓版《秘密花園》的主要情節-靈魂交換,就是模仿它的),想聽到說相愛(雖不是歐美的,但男女主角都是帥哥靚女哦),等到永遠,十六個心願(男主角是「青春派」的,誰說男生就不能純呢?是吧!),我的朋友是明星(男主角亞倫 卡特的帥真不是蓋的),明星之戀,大明星從軍記(軍官很正哦,呵呵),野獸男孩(男主角就是《野孩子》里的男主角,女主角就是瓦妮莎 哈金斯),足球尤物,給朱麗葉的一封信。。。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以後再推薦給你。呵呵。

4. 東野圭吾的《秘密》的結局

不知道你說的是書的結局還是電影的結局還是日劇的結局

1、書的結局是寫藻奈美結婚,和那位當時事故司機的兒子結婚了,(PS:他叫根岸文也,不是司機的親生兒子)藻奈美婚前去一家修表的地方訂做戒指,修表的老闆藤崎和平介是認識的,就和平介說了這件事情,說是藻奈美想在結婚典禮上以母親的遺物出現,可是平介聽完以後頓時明白了,因為當初塞進小熊中的戒指只有他和直子知道,也就是說藻奈美一直都是直子,而最後出現的藻奈美也是直子假扮的
【書中P375頁寫到:事已至此,再說什麼都已經沒有用了,再問什麼也都沒有意義了,她絕對不會承認自己就是直子的只要她不說,那她就是藻奈美,對於平介來說,她也只是她的女兒
「爸爸,」她說,「這么長時間以來,真的是好長好長時間以來,多虧您的照顧」
「嗯,」平介點了點頭,這一動作也算是默默承認了他們之間永遠的秘密。】

總體來講藻奈美以直子的身份和文也結婚了,書中最後寫到平介要打文也兩拳,但是手剛抬起來還沒打下去就已經淚流滿面了。

2、電影結局,電影結局最後也是文也和藻奈美結婚了,不過用的動作不一樣,書中寫的是戒指,而電影寫的是直子每天又檢查平介鬍子的習慣,用手摸他的下巴,而在結婚的前一刻,藻奈美無意識又對做出了這個動作,霎那間平介明白藻奈美一直都是直子,後來文也進來了,平介打了他一拳,應該是還要打第二拳的,但是沒演,就結束了。。

PS:個人對電影版沒有好感。。。。和原著改編較大。。。。

3、電視劇結局,秘密貌似是每周五的新劇,明天周五是第二集,結局大體上應該還是平介發現了藻奈美是直子了,但是那時候的直子已經要嫁給別人了。。

如果樓主想體會原汁原味的秘密那還是看書比較好~雖然我覺得秘密寫作筆法還不是這么老辣~~

5. 《巴黎聖母院》的英文版好詞好句

fig-油脂

對國內觀眾而言,美國社會的「油脂現象」(Grease)是很難理解的,要去觀看這部過時電影的最大動力,無非就是如今噸位升級成「肥尊」的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在26年前的骨感以及當年他電動馬達般的矯健身姿。而這部色彩鮮艷、沒心沒肺、片如其名顯得有些甜膩的電影又何以會成為一代美國人的情結?

也許《油脂》對於美國人的意義也就像是《少林寺》之於我們,電影里約翰·特拉沃爾塔扮演的丹尼(Danny),他那油光鋥亮的飛機頭儼然就是美國一個時代的象徵,代表著激動人心的迪斯科舞步、花團錦簇的青春以及一代美國人在年少時迷戀過的一切事物。這樣的青春雖然找不到內涵,但就像油脂輕輕地漂浮在水面上,叫人忍不住會羨慕這種年少優游。電影《油脂》改編自百老匯同名音樂劇,導演朗戴爾·克利瑟(Randal Kleiser)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針對青少年觀眾的青春校園歌舞片,但沒想到竟然成就了幾個「第一」:約翰·特拉沃爾塔主演的第一部大製作、奧莉維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片中扮演女主角珊迪Sandy)的銀幕處女作、影史上最賺錢的歌舞片之一、美國銷量最高的電影原聲專輯……而《油脂》的音樂劇同名原型也並非泛泛之輩,它以一出實驗劇的身份慢慢滲入外百老匯,最終攻克百老匯舞台,直到1980年4月下檔,以3388場演出的成績,成為當時百老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音樂劇,這個紀錄後來被音樂劇《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打破。

電影《油脂》的劇情很簡單,高中生丹尼和珊迪兩情相悅,但就像歌舞片中任何一對小兒女一樣,他們在進入最終的和諧境界前總要經歷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波折:矜持、猜忌、患得患失……最後在高中畢業嘉年華會上,丹尼與珊迪終於重歸於好,他們倆乘著一輛鮮紅的跑車,竟然就像是童話結局一般飛上了天空。

《油脂》的音樂很明顯是以50年代的搖滾元素為基調,而電影本身則開創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迪斯科舞的新時代,相信就是這雙重的懷舊色彩令國內觀眾在這部頂著經典光環的歌舞片面前摸不著頭腦,卻令一代美國人如醉如痴。但《油脂》片中蓬勃高漲的活力卻是極富感染力的,這群發育成熟的高中生們,他們成長中的煩惱是極為舞台化的,以致觀眾會認為他們根本就無憂無慮,而當他們在搖滾舞曲的伴奏下,跳起既優雅又激烈的50年代社交舞時,這種青春在手的自信又令觀眾忍不住贊嘆連連。《油脂》不問世事的純真也許的確是種頭腦簡單,但它那樣放肆以致到了古怪地步的青春表白,無論何時何地對你日漸沉悶的生活都將是次刺激。

fig-奧莉維亞·紐頓·強

與片中約翰·特拉沃爾塔充滿年代特色的演唱相比,奧莉維亞·紐頓·強的歌聲似乎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26年過去了,珊迪那首柔腸百轉的《不可救葯愛上你》(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聽來依然是那麼動人且自然。這首女聲獨唱是電影《油脂》為扮演女主角的澳大利亞女歌手-奧莉維亞·紐頓·強度身訂做的,因為在音樂劇原型里,屬於女主角的唱段並不是很多,於是在經紀人-約翰·法拉(John Farrar)的一再堅持下,製作人羅伯特·史蒂伍德(Robert Stigwood)同意由約翰·法拉親自為奧莉維亞創作了一首抒情歌曲。隨著電影的熱映,在無數觀眾的心目中,這首《不可救葯愛上你》便成了楚楚動人的女主角-珊迪的象徵,歌中那種少女情竇初開的感覺,就像這一幕場景時的皎潔月光,慢慢沉入水底的粉紅色信紙和浮現在珊迪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丹尼笑臉,一切讓人既惆悵又依戀。

奧莉維亞·紐頓·強的名字對國內歌迷來說也許陌生,但在西方,她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殿堂級歌手。在奧莉維亞30年的歌唱歲月中,從青春偶像、性感標志直到備受尊崇的實力巨星,可謂歷盡風雲。奧莉維亞·紐頓·強是四座格蘭美獎、九座全美音樂獎的得主,由她一人便締造了26首英美十大金曲,而這首《不可救葯愛上你》則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不可救葯愛上你》在26年間被許多女歌手翻唱過,國內音樂愛好者恐怕更多是在瑪麗亞·凱瑞(Mariah Carey)的夏威夷演唱會上首次聽到這首歌曲,瑪麗亞·凱瑞的翻唱可謂絢麗,但卻把原唱襯托得更加清新質朴,奧莉維亞那種發自天然的少女情愫在今日看來當真千金難求。奧莉維亞·紐頓·強在《不可救葯愛上你》中那些綿綿不絕的嘆息真是令人刻骨銘心,盡管珊迪的相思跳不出「少年不識愁滋味」這句老話的概括,但她的全心全意卻仍不失為一次最深情的傾訴,同時也在電影《油脂》動感十足的跳躍色彩上添加了沉靜的一筆,令其動中有靜,音樂層次更為飽滿。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單曲
luanbu發表評論於2004-12-31 18:38:54

fig-星幻

《星幻》,法語音樂劇堂堂開山鼻祖,其題材之另類不禁令她被籠罩在了一片神秘雲霧之中。《星幻》的情節乍看之下就是一個科幻故事,與手冢治蟲的名作《大都會》頗有幾份神似:在未來一座超級都市(Monopolis)中,野心涌動。權欲熏天的大亨、恐怖分子、過氣女星、咖啡館女招待、迷惘青年與娛樂紅人,各色人物的命運通過城中一檔熱門電視訪談節目-「Starmania」被串聯起來。《星幻》的獨特在於它不像一般故事那樣以時間為情節推進的根據,似乎在跳進之間,劇中人物的命運便各得其所,這種平面的表達方式使整出劇情本身就猶如一個集錦,帶有電視娛樂那種特有的輕浮氣味。《星幻》誕生於整個法國尚不認同「音樂劇」的時代,因此被稱作是「搖滾歌劇」,但以簡練粗獷線條演繹無窮變相的藝術風格固然生猛,回盪於全劇之中的感情色彩卻過於陰郁悲觀,是搖滾所難以承受的一種隱晦,超級都市其實是對現代社會病態現象的一種妖魔化模擬,那裡鋼筋蔽日,以致不見陽光,人們之間的傷害更大於愛,因此在《星幻》結尾,悲劇中的每一方終於醒悟:這一切究竟是否值得?

劇中恐怖分子之一-喬尼·奧科弗(Johnny Rockfort),既桀驁又單純,身為他人攫取政治資本的棋子卻不自知,而當真愛來臨,他又自然地將自己命運的操縱權交到了愛人手中。這首《傷心之地》(SOS d』un terrien en détresse)正是喬尼·奧科弗悼念愛人的哀歌,他在歌中悲嘆一個男人灰色的世界剛因真愛的出現而燃起希望,卻又被無情的命運再次放逐到無盡的黑暗中去。《傷心之地》旋律起伏巨大,那一聲由極低至極高的哀號震撼之極,傷痛凄厲到無以復加,是《星幻》悲劇色彩的頂點。《傷心之地》的最高音對每一個男歌手來說幾乎都是極端,他們只能用一種擠壓式的假聲來處理,此刻音質變得如鋼絲一般,尖利尤甚女聲,與真聲的面貌大相徑庭,形成極大的聽覺沖擊。《傷心之地》可以說是法語音樂劇中男聲單曲難度的最頂點,對歌手音域及爆發力要求極高,每一個完整版本都是實力的證明,因此不容錯過。1978年至今的《星幻》相關唱片中,共有四位歌手演繹過這首超高難度的歌曲,以下一一介紹。

1、 丹尼爾·巴拉瓦恩(Daniel Balavoine)

作詞:呂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Michel Berger)

作為第一任喬尼·奧科弗,丹尼爾·巴拉瓦恩擁有兩個版本的《傷心之地》:78年的概念版以及79年的現場版。盡管受《傷心之地》這首歌的難度所限,令個人發揮的空間變得異常狹窄,但每位歌手於近乎崩潰的邊緣所爆發出的不同特質卻極盡濃縮,因此印象強烈到驚人。丹尼爾·巴拉瓦恩的音質可謂陰柔,他在《傷心之地》中流露出的悲傷雖然柔軟,但感染力卻是歷年版本中最強的,讓人感嘆在這世間竟然會有如此難以忍受的愁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丹尼爾·巴拉瓦恩每句尾音時的顫抖,似乎是哽咽一般,帶著一種虛弱、疲憊以及孩子般的惶恐,栩栩如生地形容出了愛人死去這一打擊對喬尼·奧科弗而言就如世界末日來臨。

2、 諾曼·古烏(Norman Groulx)

作詞:呂克·普拉蒙東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

1988年,諾曼·古烏扮演了喬尼·奧科弗這個角色,時隔十年之後,他又在1998年的《星幻》二十周年紀念版再次出演同一角色,諾曼·古烏在《星幻》舞台上的活躍令我們有機會比較十年前後同一人的兩版《傷心之地》。1988年版的《星幻》充滿了當時的時尚元素,釘滿金屬扣的黑皮衣、摩托手套、破爛的牛仔褲、單只耳環、雞冠一般的朋克發型,便是代表了80年代的叛逆精神,其中的喬尼·奧科弗以恐怖組織首領的身份,造型自然極盡桀驁,但歌手的音質卻有一種稚嫩的天真,於是在幾首強勁的搖滾唱段中令人隱隱感覺這名恐怖分子的強悍不過是皮囊,一首《傷心之地》證實在兇悍的外表下,喬尼·奧科弗果然便如不經世事的孩子一般脆弱。而在1998年的二十周年紀念版中,諾曼·古烏的歌喉明顯成熟,1988年時那種甜膩的感覺終於淡了許多,《傷心之地》中的哀號他終於有自信處理得呼天搶地般的響亮,另外他繼續發揮了在1988年《傷心之地》里打破平穩節奏的處理手法,在假聲部分將喬尼·奧科弗抑制不住的強烈痛苦一瀉而出,更增強了戲劇的效果。

3、 彼德·金斯伯瑞(Peter Kingsbery)

作詞:蒂姆·萊斯(Tim Rice)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

1992年,大名鼎鼎的詞作者蒂姆·萊斯將這出呂克·普拉蒙東的原創改寫成了英文劇本,命名為《大亨》(Tycoon),唱片公司召集了一批知名的歐美歌手灌錄了一張《大亨》的精選唱片,而演唱英語版《傷心之地》-《你是唯一》(Only the very best)的是著名的知更鳥樂隊(Cock Robin)主唱-彼德·金斯伯瑞。

彼德·金斯伯瑞不像其他幾位演繹者那樣在舞台上直接扮演過喬尼·奧科弗這個角色,他的方式就頗為正氣,自有一股冷冷的剋制,盡管缺少法語版中那種悲痛欲絕的煽情力量,卻又具備了一種即使不問前因後果也能單刀直入的犀利,非常適合並不了解劇情的流行音樂愛好者來感受歌曲要表達的極度痛苦。彼德·金斯伯瑞的特色在於他的鼻音很重,歌曲因此便帶上了一種在英語流行歌壇中頗受歡迎的藍調特質,再加上配器的方式比較溫和,蒂姆·萊斯的英文歌詞中也沒有提到特意的戲劇情景,這令《你是唯一》既直接又通俗,純粹便以一首流行單曲的面貌出現。

4、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作詞:呂克·普拉蒙東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

這個深情的版本來自於94年莫甘達劇場版,由魁北克歌手布烏諾·佩勒提耶扮演的喬尼·奧科弗造型剽悍,外形與聲線皆極盡陽剛狂野之能事,與喬尼·奧科弗「不問明天」的麻木人生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相比《星幻》的歷年版本,布烏諾·佩勒提耶的表演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角色姓氏所意味著的「激烈搖滾」(Rockfort). 而在這首慢版抒情《傷心之地》中,布烏諾·佩勒提耶的嗓音表現舒展,顯示出了由低至高游刃有餘的超強實力,以上介紹的幾個版本中,歌手們在唱到真聲部分最高音時都會用一個轉折來進行緩沖,但只有布烏諾·佩勒提耶一人敢於一鼓作氣直搗黃龍,而且他即使在那聲假聲的悲嘆中,最末一記如嚎叫般將力量全部灑出的獨特演繹辦法也不失角色的狂野氣質。布烏諾·佩勒提耶一貫強悍的個人風格和他那把著名的鐵嗓不禁令人懷疑他這個版本的喬尼·奧科弗會不會依然外強中干?94年莫甘達劇場版的《星幻》帶有極其濃烈的魁北克特色,女聲蒼涼男聲有力,並有一種狂暴的性感盤旋其中,將《星幻》的不羈推向了光大,是歷年中非常突出的一版。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cd
luanbu發表評論於2004-12-31 18:40:32

CD推薦之《巴黎聖母院》

劇目介紹:見第五章第一節

1、 法語版概念單CD

Notre Dame de Paris

發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1:04:22

主要演員:諾阿(Noa), 卡胡(Garou),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費奧伊(Patrick Fiori),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居莉·澤娜提(Julie Zenatti)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1

概念CD中艾絲米拉達的角色是由美裔女歌手諾阿擔任,諾阿音質渾厚,由她詮釋的《波希米亞女郎》、《異教徒的聖母頌》及《求存》含有一種滄桑且苦痛的內涵,但論及情感流露的自然,那概念版中的艾絲米拉達則遠遠比不上98全劇版中的伊蓮娜·西嘎哈。除了諾阿後來由於唱片合約問題而退出《巴黎聖母院》劇組外,概念版中的其他歌手全被保留到了首演陣容中。

在這張CD銷量的面前,音樂劇迷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這張概念CD在流行音樂市場上大受歡迎,令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未演即紅。作為在正式公演前向大眾推出的一個概念,幾位主演在錄音時仍沒有完全地進入角色狀態,但CD中收錄的16首主打,其創作水準之高整齊劃一,它們選擇性地勾勒出音樂劇的大致輪廓,人們以小見大,情不自禁地從這張概念CD的動聽出發,去揣測整出音樂劇將會是多麼的不同凡響。這張概念CD的錄制及發行為唱片公司、劇組及市場提供了一次熱身,而後便共同期待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國會大廳的石破天驚。

2、 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Intégrale

發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2:16:33

主要演員:伊蓮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胡(Garou),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費奧伊(Patrick Fiori),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居莉·澤娜提(Julie Zenatti)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2

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被公認為是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相關CD中最有收藏價值的一張。這套雙CD裝禎精美,並附有全部歌詞及大量劇照,而最重要的是,它完整記錄了1998年《巴黎聖母院》首演時震撼人心的全部過程。《巴黎聖母院》獨特之一在於現場演出時音量極大,不論伴奏還是演員的歌聲,在強度上首先便能對觀眾的感官形成沖擊,在這種條件下,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的現場收音仍然沒有變「混」,保持著高度的清晰,演員們的音質甚至細微到氣息都纖毫畢現。

相比概念CD中兢兢業業但總感覺有些貌合神離的演繹,那六位主演在1998年9月的現場表現令所有的巴黎迷們都為之嘆服:詩人葛林果的澎湃飛騰穹頂響徹雲霄,聖母院副主教弗候羅於尊貴中難掩如蟲蟻咬嚙心靈般的痛苦,敲鍾人卡西莫多撕裂般的沙啞令人感慨他的無邊苦難,衛隊長腓比斯光芒耀眼便如同驕陽一般,乞丐王克婁潘狂放憤慨野性難馴,千金小姐百合的怨毒瞬間從花朵般的甜美中裂變……而替代諾阿加盟首演陣容的伊蓮娜·西嘎哈,她扮演的艾絲米拉達儀態萬方,深情且溫柔,以上陣容被巴黎迷們形容為「夢幻」,是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魅力的一個重要源頭。

這套音樂容量比起概念CD來要超出三倍都不止的全劇CD,帶給聽眾的感動又何止要超過三十倍?限於篇幅而無法在概念中展示的《鑽石般的眼眸》、《愚人教皇》、《腓比斯的意義》、《以我居處為家》、《愛之谷》等大量唱段,終於被灌錄在這套雙CD中,令為它們而心醉神迷的人們得以一遍遍地重復聆聽。由於是演出現場收音,台上台下的互動也通過掌聲、喝彩、演員謝幕並返場等形式被記錄在了唱片里,從中可以發現這出音樂劇在當時確實已經深入人心,觀眾收放自如的掌聲既烘託了現場氣氛又不至於打斷演出的正常進行,證明他們對《巴黎聖母院》的結構有著相當充分的了解。

3、 英語版概念單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Anglaise

發行年份:2000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1:03:05

主要演員: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 卡胡(Garou),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史蒂夫·巴爾薩莫(Steve Balsamo),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娜塔莎·聖皮埃爾(Natasha St-Pierre),

嘉賓:席琳·迪昂(Céline Dion)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4

這張CD是在英語版《巴黎聖母院》在倫敦西區著名的多米尼奧劇場首演前推出的概念唱片,著名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昂受邀在其中翻唱了音樂劇的主題曲-《求存》,這作為該CD的一大賣點而被媒體大加渲染。

英文版的陣容比起巴黎國會大廳版來有不小變化,主要是98年陣容里的法國籍歌手都被來自英語地區的歌手所代替,人氣漸旺的流行新貴-澳大利亞的蒂娜·阿瑞娜和在96年版《萬世巨星》中扮演耶穌的英國歌手-史蒂夫·巴爾薩莫分別扮演艾絲米拉達和腓比斯,而早在魁北克版《巴黎聖母院》中即接替居莉·澤娜提出演百合的娜塔莎·聖皮埃爾則與劇組中其他四位同樣來自加拿大的男歌手一起憑借本身的雙語優勢加入了《巴黎聖母院》進軍倫敦西區的壯舉。

但英語版的問題在於劇本的翻譯令人失望,當時劇組請來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得主,《泰坦尼克號》主題歌《我心永恆》的詞作者-威爾·傑寧斯改編法語原版,但沒想到威爾·傑寧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英語版的劇本頗為直白,與原來法語版的意境之間形成了差距,況且威爾·傑寧斯在改寫時沒有很好地衡量過歌詞與旋律之間的呼應,因此令原曲的優美完整也被打了折扣。

英語版概念單CD的選曲與法語版基本相同,只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用蒂娜·阿瑞娜與卡胡的對唱-《囚籠之鳥》替換掉了兩位加拿大男歌手布烏諾·佩勒提耶與丹尼爾·拉瓦爾的對唱-《佛羅倫斯》。這張CD里的歌手錶現總感覺有些似是而非,蒂娜·阿瑞娜和史蒂夫·巴爾薩莫在概念中找不到角色感覺的狀況還情有可源,但是從法語版移植過來的幾位主演們,卻在英語改編面前拘謹得放不開手腳,尤其是詩人葛林果的扮演者-布烏諾·佩勒提耶,他在法語版中那種令人印象極其深刻的超級自信在這張英語版概念CD中卻大打折扣,而且那首作為《巴黎聖母院》氣度標志的《大教堂時代》令人費解的被灌錄得音量很輕,震撼度大大降低。

4、 巴黎莫甘達劇場版全劇雙CD

Notre Dame de Paris Live Mogador 2001

發行年份:2001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2:09:41

主要演員:西厄勒(Shirel),傑熱姆·高萊(Jérôme Collet),米歇爾·派斯卡(Michel Pascal),理查·夏厄斯(Richard Charest),奧迪·居里安內(Roddy Julienne),安·梅松(Anne Meson),蘇伊勒·尼高萊(Cyril Niccolaï)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4

這是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第二代陣容的現場全劇錄音,演出地點在巴黎著名的莫甘達劇場,而這一陣容基本上也就是2002年12月-2003年1月赴華演出的陣容。與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相比,莫甘達劇場版的現場錄音效果依然極其完美,演員們的歌聲及伴奏既有種龐大的空間感,而且質感也非常真實。

莫甘達劇場版在《腓比斯》、《身為神父戀紅顏》、《坐騎》和《迷途知返》這四首唱段的順序上發生變化,《生命擺盪》被改寫成卡西莫多的唱段,另外《艾絲米拉達,你知道》、《奇跡之殿》、《誘拐》及《哨贈予你》中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動。

有巴黎國會大廳版珠玉在前,莫甘達劇場版中歌手們的表現很遺憾地只能被評作「二流」,不僅是實力上的差距,歌手們的感情也不夠投入,從頭至尾都游離在1482年的那場愛恨糾葛以外,這對於至情至性的《巴黎聖母院》而言,是致命的缺陷。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dvd
luanbu發表評論於2004-12-31 18:43:17

3.1.1 《巴黎聖母院》

fig-巴黎聖母院DVD

(1)簡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攜著新年的歡樂氣息,第二代陣容的《巴黎聖母院》與北京和上海的觀眾見面了。在此之前,絕大多數中國觀眾對新興的法語音樂劇毫無概念。沒想到,此番演出過後,國內迅速掀起了一股「巴黎熱」——許多根本不懂法語,同時對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也懵懂無知的人,都被它所深深打動,同時人們追根溯源,最終傾倒於《巴黎聖母院》巴黎國會大廳首演版的無窮魅力。

《巴黎聖母院》DVD攝制於1999年,2001年正式發行,並沒有遵循倫敦西區或百老匯的慣例,即演出下檔前不發行該劇的錄像版。這種開放的姿態不僅使觀眾們得以享受到一場音樂劇盛宴,同時也有效地擴大了該劇在世界各地的影響。

它的包裝極富巧思,將文學氣息與這部音樂劇本身的濃重特質熔於一爐。改編自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同名巨著的這部音樂劇,音樂優美滂沱,七大主演聲色雙全,並以一種極現代的舞台表現方式繼承了原著中無垠的浪漫和熾熱的人文激情。作為法語音樂劇無可爭議的代表性劇目,《巴黎聖母院》帶給觀眾的是一種與傳統英美音樂劇截然不同的視聽沖擊。

《巴黎聖母院》的舞台寬20.2米,高8.9米,在演出中除了有一堵石牆作為背景以外,絕大多數時候幾乎都空無一物,這座舞台就像是一幅碩大的抽象畫,同時又具有一種表現主義特有的濃烈色彩與強勁筆觸。在雨果的原著中,巴黎聖母院這座活生生的建築是與具體故事情節分庭抗禮的另一名絕對主角,而聖母院這種奇特的,如人一般的感情在舞台上便通過三根排水獸石柱的緩緩移動而變得生動起來。另外,音樂劇也並沒有省略雨果以一名思想家身份在書中所作的抒發,在相當於原著第五卷的唱段《佛羅倫斯》中,模擬聖母院玫瑰窗的燈光效果使文藝復興三百年過程中人類面對神聖威懾卻終於昂起頭顱尋到自我的畫面彷彿變成永恆一般。導演吉耶·馬烏(Gilles Maheu)以這種大刀闊斧卻蘊涵深意的表現手法令《巴黎聖母院》的意義被隱藏到了印象背後,一方面現代感官與這個1482年古老傳奇之間再也沒有距離,而另一方面,人們再也找不到有比這種前衛更好的方式用來保留原著神髓。

舞蹈在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所佔比重是相當大的,而且,與一般英美音樂劇不同的是,它採用了一種「歌舞分開」的方式。《巴黎聖母院》中的舞蹈場面全部是由專業舞蹈演員完成,因此難度極高,當舞者們以激烈的肢體語言表達劇中人物內心情感的同時,歌手們又從另一層面用歌聲來刻畫人物的心靈,這樣舞台就成為一個多元的立體,也因此觀眾會覺得音樂劇中的人物要比印象中的原型來得更加血肉豐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聖母院》舞蹈中完成特技部分的是法國Yamakasi七人組,相信看過呂克·貝松名片《企業戰士》的中國觀眾們對這七名極限好手的矯捷身姿一定印象深刻,在《巴黎聖母院》中,他們時而倒吊在100公斤的巨鍾內完成種種高難動作,時而沿著石牆背景垂直下降,時而化身為卡西莫多與艾絲米拉達的靈魂盤旋升空,為音樂劇的觀賞度添色不少。

《巴黎聖母院》被譽為最好聽的音樂劇之一,由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譜寫的旋律在兩個多小時內竟然沒有對白的打斷,實在是驚世才華與絕對自信的展現,許多觀眾在第一次觀看《巴黎聖母院》時即被優美的唱段所深深打動,更為其中七位主演的個人魅力而再次傾倒。當《巴黎聖母院》1998年在巴黎國會大廳首演時,七名主演中既有歌壇老將,也有默默無聞的新人,而《巴黎聖母院》暴風雨般的驚人成功不僅打開了法語音樂劇的局面,同時也成就了一次氣勢凌厲的造星之舉:鍾樓怪人卡西莫多的扮演者-卡胡(Garou)一躍成為法國流行歌壇當年的最大一匹黑馬,而如今卡胡則早已塑成法語流行第一男的金身,另外艾絲米拉達的扮演者-伊蓮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也從當年的事業初有轉機而一舉當選為法國最受歡迎女歌手,更被媒體稱作為「法語流行抒情天後」。

綜此種種,相信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那座蔚藍色舞台所秉承的寫意精神自序曲伊始便能令你將不通法語無法領會劇中涵義的擔憂拋向腦後。

(2)DVD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巴黎聖母院,又譯「鍾樓怪人」

法語片名:Notre Dame de Paris

類型:音樂劇

發行年份:2001年

發行公司:Pomme Music

視頻:4:3

音頻:杜比立體聲

字幕:法語/英語/西班牙語/丹麥語

容量:D9*1

片長:150分鍾

花絮: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幕後製作花絮

劇本:呂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

作曲: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導演:吉耶·馬烏(Gilles Maheu)

主演:艾絲米拉達(Esmeralda) – 伊蓮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西莫多(Quasimodo) – 卡胡(Garou)

弗候羅(Frollo) –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葛林果(Gringoire) –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腓比斯(Phœbus) – 派特利·費奧伊(Patrick Fiori)

克婁潘(Clopin) –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百合(Fleur-de-lys) – 居莉·澤娜提(Julie Zenatti)

6. 巴黎聖母院 劇本8000字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又稱《鍾樓怪人》,前幾年迪斯尼就拍攝了《鍾樓怪人》的動畫電影,產生了不小影響,至今還讓許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回味。而法國和英國拍攝的電影《巴黎聖母院》也早已引進中國並配音,記得十幾年前常在電視上看到。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走紅要比小說和電影晚得多了。1993年,法裔加拿大劇作家呂克.普拉蒙東(Luc.Plamondon)開始著手創作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普拉蒙東屬於大器晚成的詞作家,他從50年代就開始從事歌詞和劇本的創作,但直到70年代末才真正出名。現在他已經被認為是最優秀的法語詞作家。
在93年,法國詞曲作者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和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經創作了《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 這兩部劇目均獲得了輝煌的成功,讓世人看到了法國人創作音樂劇的實力。這一狀況多少對普拉蒙東有相當的促動。他看中了雨果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並被小說的魅力深深折服, 將這樣一部已經銘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樂劇舞台,一定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普拉蒙東找到了當時已經聞名歐美的法裔音樂才子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兩人一拍即合,在1994至1996這三年裡,普拉蒙東為《巴黎聖母院》寫下了600頁的筆記和30多首歌曲的歌詞。在96年底,他們倆合作完成了擁有50段音樂,40餘首歌曲,時間長3個小時的大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同《悲慘世界》一樣,《巴黎聖母院》也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小說,事實證明,雨果的小說也確實具有改編為音樂劇的質素,至今已經有《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和《克倫威爾》三部雨果的小說被改編成了音樂劇,而且都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1997年普拉蒙東聘請了加拿大導演吉列爾斯.米舒(Gilles.Msheu)擔任導演,由法國著名的「Charles Talar」 演藝公司投資製作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Charles Talar」演藝公司是法國最著名的演出製作公司,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級的演藝明星。同年,《巴黎聖母院》劇團有限公司成立了,開始了正規化的製作。
《巴黎聖母院》的劇團成員共有24位群體演員、7位主角演員、30位舞美、15位技術人員及若干行政人員。劇團經過一年的籌備,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隆重上演,引起了強烈的藝術震撼,在98年剩下的三個月時間里,《巴黎聖母院》連演了126場,50萬張門票全部售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售出兩百萬張門票,成為法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音樂劇,打破了過去由《悲慘世界》保持的記錄。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巴黎聖母院》開始了世界巡迴公演,創下了直接劇場觀眾400多萬人的佳績,巡演的國家有: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瑞士的日內瓦、英國的倫敦、義大利的米蘭、俄羅斯的莫斯科、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巡演十分成功,好評如潮,CD更是賣的脫銷。至今,《巴黎聖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萬張、錄象帶100餘萬張、DVD近20萬張,劇中的單曲「美人(Belle)」更是獲得許多著名世界音樂獎項,被眾多歌手翻唱。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還獲得了法國「最佳演出年度獎」、「最佳曲目年度獎」、「最佳世紀歌曲觀眾獎」。在加拿大魁北克獲得了「最佳唱片獎」、「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聖堂歌曲獎」、「最佳導演年度獎」。在摩納哥獲得了「世界音樂法語唱片最佳銷售獎」。
在2000年元月,英文版的《巴黎聖母院》誕生了,這意味著《巴黎聖母院》真正登上了世界的音樂劇舞台,2000年5月,劇團正式從法國巴黎移到了倫敦西區,以期獲得更大的成功。

小說與劇情: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小說講述了15世紀法國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同時描寫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和無奈,是表現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力作。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劇情和小說劇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沒有很大的更改。相對而言比較大的人物調整是劇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說中的游吟詩人和吉普賽女郎艾米斯拉達有名無實的丈夫之外,還擔任了故事情節的敘述者,起到了講述劇情和過渡段落的作用。

劇中人物:

卡西莫多:
獨眼駝背,相貌醜陋,他是藏身在巴黎聖母院內的敲鍾人,也就是鍾樓怪人,對吉普賽美女愛斯米拉達一見傾心。

弗羅洛:
巴黎聖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監護人。外表道貌岸然,實則陰險狡詐,他有強烈佔有愛斯米拉達的慾望。

菲比斯:
皇家侍衛隊隊長,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愛斯米拉達。

愛斯米拉達:
美麗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賽女郎,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菲比斯都對她著迷。

葛林果:
游吟詩人,愛斯米拉達有名無實的丈夫,在劇中他也是故事的敘述者

百合:
菲比斯隊長的未婚妻,家境優越,背景深厚,對愛斯米拉達充滿妒忌與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視的外來移民,與愛斯米拉達同為吉普賽人,後來成為吉普賽人的領袖。

《巴黎聖母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醜陋駝背卻又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愛上了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米拉達,但他知道自己相貌醜陋,只敢把愛藏在心裡。與此同時,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弗羅洛與皇家侍衛隊隊長菲比斯也傾心於愛斯米拉達。弗羅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愛是神職人員的禁忌,卻依然難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經有嬌美的未婚妻,卻依然想要染指愛斯米拉達。在劇目開場不久,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達自己對愛斯米拉達的愛慕之情,這首歌曲在法國單曲市場上創下了300萬張的佳績。愛斯米拉達後來愛上了菲比斯,這讓弗羅洛感到無比嫉恨,他趁著愛斯米拉達與菲比斯幽會的時候,暗中刺傷了菲比斯,然後嫁禍給愛斯米拉達,並威脅她以身相許,否則就要將她處死。愛斯米拉達誓死不從,被弗羅洛送上了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愛斯米拉達即將被判處死刑之後,奮不顧身到法場救回了愛斯米拉達,把她藏在巴黎聖母院中。不久,吉普賽人的領袖克洛潘帶領了一大批人攻打聖母院,想要解救出愛斯米拉達。但是他的烏和之眾被菲比斯率領的皇家衛隊擊潰,克洛潘在戰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為菲比斯是為了解救愛斯米拉達,他也知道愛斯米拉達喜歡的人是菲比斯, 於是哀求主教弗羅洛把愛斯米拉達交給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變心,他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觸怒未婚妻百合,竟然與主教弗羅洛合謀,宣判了愛斯米拉達死刑。
加西莫多後來才看穿了弗羅洛和菲比斯兩人的險惡用心,悲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羅洛從鍾樓頂端推下,然後趕去解救愛斯米拉達,可惜為時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米拉達的屍體失聲痛哭,然後以死殉情,倒在了愛斯米拉達的身旁。
音樂劇同小說一樣都是悲劇結尾的,在最後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米拉達的屍體,失聲痛哭地唱著《舞吧,愛斯米拉達》的時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淚。這與好萊塢動畫影片《鍾樓怪人》的大團圓結局相比,小說和音樂劇的悲劇性結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與眾不同的音樂劇:

當今著名的音樂劇大多是由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的,因此這些劇目也帶有了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特徵和運作方式。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個例外,它是少數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影響的著名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誕生於法國巴黎,遠離紐約和倫敦,先天就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而作品誕生後,從包裝到製作推銷的整個過程,也全部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的,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那樣在法國誕生,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包裝和運作。因而,《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觀看過該劇的人也往往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

《巴黎聖母院》的一大特色是採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離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員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員不跳舞。這與當今大多數音樂劇處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樂劇中,舞蹈和歌唱演員的角色分配會有側重,但基本上沒有絕對分開的情況,歌唱演員也會和舞蹈演員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員也會參與歌唱(更多是合唱),從而體現出歌舞一體的樣式。而《巴黎聖母院》則是將兩者完全的分離,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員演唱,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參與任何舞蹈,個個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燈下的超級明星。舞蹈演員則完全不參與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慶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跡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愛之谷(valley of love)>等幾個大場面的段落中,舞蹈幾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將舞蹈與歌唱完全分離,可以讓兩者更加投入於自己的演出,將各自的表演發揮到極致。而不需要因為歌唱演員的緣故而降低舞蹈的難度,也不需要因為舞蹈演員的緣故而影響聲音的質量。當歌唱演員用聲音表達情感時,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體表達復雜的感情糾葛。以愛斯米拉達一出場為例,當她演唱起<吉普賽女郎(Bohemia girl)>的時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熱歡快的舞蹈,這樣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現她內心奔放的思想。而當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時,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著背影跳舞,讓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內心和痛苦的抉擇。
在《巴黎聖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詞來表達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時表達了內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動作上,編舞還給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顯帶有自由發揮的成份。同時舞者在舞蹈時還運用了欄桿、棍棒等道具,體現出了寫實和寫意的雙重效果。

純流行化的演繹: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聖母院》完全運用了流行唱法,沒有融入一點美聲唱法。而在演奏樂器上,《巴黎聖母院》也全部採用電聲樂器,沒有一件管弦樂器。這兩者都表明了《巴黎聖母院》追求純粹流行風格的姿態。而在其他大多數音樂劇中,多多少少都會融入美聲唱法,在伴奏樂器上,也大多以管弦樂器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搖滾電聲樂器,很少見到純流行樂器伴奏的情況。

獨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聖母院》中特別偏重獨唱,整場50段音樂中,絕大部分都是獨唱,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而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結尾等少數幾個地方才出現過,而且採用的是事先錄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於沒有現場演員的參與,因此即便聽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實感。在大多數音樂劇中,為了更好地表現起伏的劇情和豐富的聲音層次,一般會將獨唱,重唱和合唱進行合理的安排,不會過份偏重於獨唱,也不可能過份偏重於重唱或合唱。《巴黎聖母院》對獨唱的偏好,會讓人感到聲音層次不夠豐富,在形式上略顯得單調了。
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離。 由於舞蹈角色不參與演唱,因此全劇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這7個人在劇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難了。好在劇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聽,這也多少彌補了歌唱形式上的簡單。

與眾不同的音樂創作手法:

《巴黎聖母院》中的音樂共有50段。作曲者對於每一首歌曲都是獨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與歌曲之間共同的音樂材料。除了幾首是完全反復之外,幾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創作。因而你在音樂上很難找到歌曲與歌曲之間的聯系,在欣賞時會有現場音樂會的感覺。如果在觀賞時沒有歌詞提示,你閉上眼睛很容易感覺這是一張法國流行音樂的精選輯,而不是一部音樂劇。說的專業一點就是,《巴黎聖母院》沒有採用大多數音樂劇採用的主題音樂素材變化發展的手法。
《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與大多數音樂劇的創作手法不同。如今,絕大多數的音樂劇還是採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作曲者將幾個主題音樂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中進行變化,使其貫穿在整個劇目中,讓人感覺到有些音樂片段會時時縈繞在耳邊。這一手法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就非常明顯,在《悲》劇中真正全新的音樂只佔到了全劇音樂的三分之一,而全劇音樂就是根據這三分之一的音樂素材,將其進行變化和延伸而形成的。當耳邊不時地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主題,既感到親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印象。
在音樂劇的創作中,對立統一的原則是極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樂的不斷變化,又要有音樂的統一呼應。如果變化太多,會給人捉摸不定的感覺,如果統一太多,不免會讓人有厭煩情緒。 《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創作手法,給人的感覺是變化有餘,而相對缺乏統一。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作曲者對自己的旋律寫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證每一首歌曲都優美動聽,但如果讓他運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反而影響了他對歌曲的自由創作,寫得不自由也不優美了。

不用伴奏用錄音:

《巴黎聖母院》中沒有使用現場伴奏,這也是很少見的。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中,基本上都是樂隊現場伴奏。 《巴黎聖母院》則是播放預先錄制好的配樂。這一做法一開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因為人們感到錄音會顯得死板而沒有生氣,類似於現在明星假唱的感覺。但事實證明,這並不影響實際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巴黎聖母院》的音樂全部是電聲樂器演奏的,對於電聲樂器而言,錄音與現場演奏的差別並不大。而且在劇中也沒有哪個地方需要音樂節奏上的松動,因此完全可以事先錄制好,用一樣的節奏數以萬次的演奏。當然,最重要恐怕還是省錢,本來需要許多人的現場演奏,現在只要一盤錄音帶就解決了,作為一個長期演出的劇目,這樣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筆費用。
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採用了耳掛式麥克風,演員把麥克風掛在嘴邊,暴露在觀眾面前,這種耳掛式麥克風常常用在勁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絕大多數的音樂劇中,往往把麥克風藏在頭發鬍子等看不見的地方,俗稱隱藏式麥克風,因為這樣可以感覺更象演員,而不是歌星。《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確實讓許多人很吃驚。當演唱者每人一個耳掛式麥克風站在舞台上高聲歌唱,配合著舞者的舞蹈和燈光,讓人感覺就像是一場歌舞巨星的演唱會,很有視覺上的現場感,但相對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戲劇的感覺。

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劇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驚異。比如卡西莫多對著自己心愛的大鍾傾吐內心愛慕之情的時候,三個大鍾頓時從天而降,在每一個鍾裡面都有一個特技演員,他們扮演鍾擺奮力地搖擺,撞擊著大鍾,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看著特技演員掛在大鍾裡面,作著各種各樣的動作,配合著巨大的鍾聲,再加上卡西莫多熱烈而近乎嘶吼的聲音,絕對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場面。還有愛斯米拉達被弔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臨終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鋼絲上的演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多少歸功於高空特技帶來的震撼。這些動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他們中有許多是從運動員或雜技演員轉行過來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聲大噪的<高動能(YAMAKASI)>七人團,著名電影導演魯貝松曾經根據他們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電影《企業戰士》,在歐洲青少年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抽象的布景:

《巴黎聖母院》的布景是簡單而有沖擊力的。劇目一開場,呈現在觀眾面前是一堵由幾十塊泡沫拼板拼成的大牆,再加上幾根大柱,就組成了巴黎聖母院,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神秘幽暗的氣氛。這樣的設計顯然只露出了巴黎聖母院一個很小的部分,讓人不能馬上看明白,卻能給人更多的想像。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大多數音樂劇,在道具上則更多強調模擬,讓人一看就明白,與他們相比,《巴黎聖母院》在布景的設計上要顯得抽象得多。
在長達3小時的演出里,這堵高大威武的大牆始終屹立在舞台上,由於舞台的高度和寬度完全被大牆占滿,已經不便於在縱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個劇目中,大牆的前面始終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來表演。這樣的設計使得舞台上大多數的時候只有演員,而沒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給人以現場音樂會的效果。

與眾不同的好劇目:

像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劇目,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同絕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劇一樣,《巴黎聖母院》在誕生後遭受的指責也不少。比如《倫敦快報》評論說:幾根醜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牆來代表美麗的巴黎聖母院,實在有失水準。《電訊日報》評論說音樂聲音過於喧鬧,而演員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報》評論說歌曲的安排顯得雜亂而沒有層次等等。當然,贊揚和褒獎的評論要遠遠比批評的多得多。
《巴黎聖母院》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它追新求異的姿態,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這不是一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國人自己製造的音樂劇。
許多劇評家認為, 《巴黎聖母院》將引領當代音樂劇跨越80年代韋伯式音樂劇的影響,進而邁向表演藝術的新紀元。這個口氣似乎太大了,不過,《巴黎聖母院》確實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劇目,這話絕對不假,口氣也一點不大。

7. 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侯孝賢失金棕櫚不遺憾:創作者想著競賽就完了
侯孝賢過去盡管多次入圍戛納,但僅憑1993年的《戲夢人生》拿到評委會獎(同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拿到華語片至今唯一一個金棕櫚大獎),此次他也成為了繼王家衛、楊德昌之後,第三個獲得最佳導演獎的華語導演。回想15年前楊德昌憑《一一》拿到此獎,來自台灣的「侯楊」雙星閃耀世界,而如今斯人已逝,侯孝賢在戛納卻依然止步此獎。
今年競賽單元最大的驚喜便是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在SCREEN雜志的場刊評分上,該片拿到了3.5分的本屆競賽片最高分,在一份根據美國、法國、德國、阿根廷等七家場刊和媒體的競賽片綜合得分排名中,《刺客聶隱娘》也高居榜首,可謂是本屆競賽單元口碑最高的影片。侯孝賢為《刺客聶隱娘》籌備十多年,這部電影也是他在2007年《紅氣球》之後時隔八年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也是華語電影界今年最為期待的一部藝術電影。該片以9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刷新了侯孝賢的電影成本紀錄。侯孝賢領獎時表示,拍電影不容易,尤其找到那麼多錢來拍《聶隱娘》就更難了。
談到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否會影響影片理解,侯孝賢表示,文化到深層之後,都是關於人的存在和生活,時間長的累積而變成文化,每個國家和地方都應該了解。任何文化的不同,是因為時間越久,人們產生生活特性,而造型出來,可以看到或者描述,這是大家共通的,在世界任何角落拍的電影,只要是關於人的,全世界都能看懂。
對於沒能獲得金棕櫚獎,侯孝賢表示,最重要的是,你到底做了什麼,你拍了什麼,明白這些,就不會在乎得獎的問題,「自己有沒有做到我最清楚,我來這里這么久,我的電影在很多地方都參加過競賽,一個真正的創作者如果想著競賽就完了。」他提到法國《解放報》上的評論,說「如果這部電影沒得獎,就要拿火把丟死評審團」,他認為得到這些評價已經足夠。
對於《聶隱娘》為何多年之後才出爐,侯孝賢表示,自己有七八年都在忙金馬獎和金馬影展,擔任主席,佔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華語媒體為侯孝賢抱屈:唐風古韻不敵移民黑幫
頒獎結束後,華語記者為侯孝賢未拿到大獎而抱屈。盡管雅克·歐迪亞是一位法國一流導演,善於拍攝風格化的類型電影,曾憑借《預言者》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但《流浪的迪潘》並非他導演生涯中最強的一部,在今年場刊評分方面也落後《刺客聶隱娘》整整一分(2.5分)。該片講述的是一名泰米爾猛虎組織成員偷渡到法國,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卻依舊捲入當地黑幫斗爭的故事,移民與黑幫兩種元素,既是現實批判呈現,又有類型片的離奇情節,整體完成度在本屆競賽片中較為領先,但不敵歐迪亞最強的作品《我心遺忘的節奏》和《預言者》。尤其該片本來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節奏,講述一個黑暗的故事,但當男主角大開殺戒,將一眾黑幫分子消滅後,最終的結局竟然就是他與妻子孩子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令人感到突兀,也不符合整體的藝術風格。雅克·歐迪亞對此的解釋是,希望影片最後能帶來希望,這種說法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說服力。
可以說,以歐美系為主的評委們在對《流浪的迪潘》的理解方面肯定比較充分,而面對《刺客聶隱娘》這樣兼具風格化和文化特性的傑作,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有「不明覺厲」的感覺,已屬不易。
外媒更推崇《索爾之子》 布蘭切特未得影後引質疑
外國記者主要為獲得評審團大獎的《索爾之子》抱屈,認為該片在風格化呈現上更有金棕櫚像,而或許還是顧及處女作獲獎,以及科恩自己猶太人身份的偏袒爭議,《索爾之子》也未在評委這里創造奇跡。
另一大爭議點來自並列的影後部分,原本媒體預測的獲獎者應該是《卡羅爾》中的凱特·布蘭切特,亦有可能是她與魯妮·瑪拉並列獲得,因為兩人在片中飾演的一對同性戀人非常細膩到位。然而獲獎的只有魯妮·瑪拉,還並列了另一部法國影片《我的國王》的女主角艾瑪紐爾·貝克特。貝克特同時是今年開幕片《昂首挺胸》的導演,本就被質疑是近年陣容最弱的開幕片,而如今由於魯妮瑪拉未到場,只有導演托德·海因斯代領,貝克特獨自登台領獎,給她的掌聲明顯不如最佳男演員文森特·林頓。
法國影片入圍五部得獎三部 引發「關系戶」爭議
今年戛納競賽單元的選片從片單出爐開始就被質疑不斷,一方面,名聲足以進入主競賽單元的阿彼察邦、河瀨直美、黑澤清、曼多薩等人均被「降級」到「一種關注」單元,而影片亮相後,明顯可以看出質量並不比競賽單元的大部分影片差。幾位競賽單元新秀的表現並沒有真正爆冷的資格,甚至部分入圍競賽單元的名導演也拿出了平庸之作。
而法國影片在今年主競賽單元中入圍了五部,整體評價非常一般,除了《流浪的迪潘》質量不錯,史蒂芬·布塞的《市場法律》中規中矩之外,麥溫的《我的國王》、紀洛姆·尼克樂的《愛之谷》、薇拉莉·鄧澤里的《瑪格麗特和朱利安》均被媒體吐槽是「關系戶」入圍,大多都是由戛納官方合作公司「CANAL+」出品的。最終法國人拿到了金棕櫚、男女演員大獎。由於去年法國影片在戛納競賽單元顆粒無收,今年的成績也被認為是一種補償。

8. 赤西仁演的bandage最後結局是什麼意思沒有看懂……

說實話
小林的劇我看了一遍也沒有看懂。不過多看幾遍就好了。
在貼吧里看見一篇寫得很好的賞析
貼上來給樓主看看

《BANDAGE》的直譯是綳帶。

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在它漫長的拍攝的醞釀期間,我曾笑說這是一部赤西仁的自傳,我炫目於那樣的名字,岩井俊二,小林武史,還有赤西仁。

甚至摩挲著這樣的名字的時候,內心是莫名顫抖的。

我曾經對它有無數的幻想。原創劇本與現實某種猥褻的巧合驚起許多莫名的揣測,光怪陸離的娛樂圈,大起大落的明星命運,FANS與IDOL的鉤掛牽連。

讓這部映畫一開始就充滿了無數的曖昧。

但是當我真的看完了它,我覺得它殘酷的可怕,因為太過真實,精神境界太深刻。

看完片的人說,它過於的傾向愛情,它其實是北乃主的,它是部大爛片,它的時間梗切的太生硬,它斷的莫名其妙,它最後在說什麼,很多很多。

也看了所謂的小資飯,說它講的殘酷青春,講的唯美愛情,是種青春的殘酷美。

岩井俊二電影的一貫溢美之詞。

我的理解,它是失敗者的獻祭,與青春什麼的都他媽的無關。

ASAKO,是個幸運者,她在雜亂的後台被荒誕習性的NATSU選中,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或者說記錄者更為恰當。

當她微笑著走在轟隆隆的高架橋下時,她還能淡然的微笑。

當她坐在鞦韆上,聽著《二十歲の戰爭》時候,卻悲傷的潸然淚下,那張過於年輕的臉讓眼淚變得有點牽強,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

就是這樣的眼淚讓她贏得了這場故事的入場券。

NATSU選中ASAKO,是因為她失敗者的氣味,這是種同類的敏感。

NATSU在片中出現的時候,就是個被戳上了失敗者標簽的半吊子主唱。半吊子的唱歌,半吊子的作曲,半吊子的泡馬子,半吊子的求婚,半吊子的活著。這樣的人帶領著LANDS晃晃悠悠的在樂壇闖盪。

他的對立面是YUKIYA ,一個眾人口中充滿才華,充滿靈氣,充滿人氣,能創作,擅於唱歌的吉他手。

LANDS的吉他手,NATSU的吉他手。

所有的人都覺得,LANDS可以沒有主唱NATSU,但是卻不能沒有吉他手YUKIYA。他倆像兩個極端站在眾人面前接受審判。

NATSU是孤獨的,他的判詞是沒有才華沒有靈氣沒有前途。

YUKIYA是孤獨的,所有的人站到他那邊,他卻似乎想站到NATSU身邊。

這就是市場對於成功和失敗的理解。

YUKIYA就是成功,NATSU即是失敗。

YUKIYA作詞作曲了《二十歲の戰爭》,LANDS異於往常風格的作品。

面對捧贊的記者,他冷冷說沒什麼特別的。他在夜晚練習室,在搖晃昏暗的燈光下,撥弄著吉他的琴弦,溫柔的和著NATSU經過機械處理彷彿遙遠過去傳來的聲音,。

YUKIYA近乎陶醉,過於沉溺,與窗外的夜色鋼鐵都市的濃煙一樣寥寥升起,繼而消散。

ASAKO受到了沖擊,她被震撼了,毫不掩飾對於YUKIYA才華的迷戀,她和其他人一樣沉溺於他的才華中。

這個時候我才覺得,故事終於掀開了它的一點點面紗。

故事的轉折點是《元氣》,一直元氣元氣元氣個不停的《元氣》。來自於NASTU詞曲ARUMI編曲的《元氣》。因為《元氣》,LANDS迎來了它的大紅時期,不再像當初比賽那樣臨門一腳,戛然而止。在經紀人反復念叨LANDS需要銷量的時候,在必須靠YUKIYA和ARUMI的才華決定成敗的時候,NATSU半吊子的帶著他的《元氣》來了。

長腿美女經紀人YUKARI是市場利益的代言人,她不在乎音樂是否剪剪貼貼縫縫補補,主張大刀闊斧的砍掉歌詞,她喜歡ARUMI的編曲,理由是符合時代的口味。

ARUMI譏諷的回答她:NATSU的DEMO才是最完美的。

很可惜這時候我們還聽不到DEMO版的《元氣》,還不理解喜氣洋洋歌舞昇平的《元氣》的原本模樣,成功就突然的撲面而來。

我很喜歡YUKIYA和ASAKO單獨的那幾場對手戲。

ASAKO僵硬的搭訕,對於YUKIYA才華的贊美。昏黃街燈下彷彿騎著機車私奔的男女奔向未知的前程。黎明前海邊觸摸天際感受孤獨的姿勢,還有那個充滿陰謀的吻。

是你破壞了LANDS。YUKIYA指控ASAKO。

在這部片子里,最直接理解NATSU的人,一個是搖擺卻想抗爭ARUMI,一個是被眾人喜愛卻偏偏喜歡NATSU的YUKIYA,還有裝作自己不懂的YUKARI。

眾人眼中失敗的NATSU,在YUKIYA的眼中,卻是一望無際的大地,是他音樂最初的原點。所以他冷眼的看著任何對他自己充滿贊美卻對NATSU才華毫無感知的人們,他拒絕挖角,拒絕作主唱,拒絕單飛,拒絕自以為是的ASAKO的示愛,安心的做NATSU的吉他手,做LANDS的吉他手。

影片全程貫穿著幾句類似的台詞:

「我們做的是什麼音樂?ROCK嗎?」「不是ROCK的話我們做的是什麼?」「LANDS不是唱POP的嗎?」「SEX不是屬於ROCK的一種表達嗎」「我們難道不是業余BAND?」

自嘲,不屑,自我譏諷,無奈還有落寂。

YUKIYA是仰望NATSU的,他還記得當初遇到NATSU時候,NATSU給他帶來的波瀾壯闊的震撼,所以任何看不到NATSU才華卻來贊美他的人,他都不屑一顧。他覺得自己是完全妥協者,逢迎著市場,被虛偽的贊美著靈氣和才華橫溢,只能在寂靜的深夜一遍遍撫摸NATSU的歌聲尋找慰藉,追憶NATSU在群馬時給他展現過的遼闊大地的一望無際。

ARUMI是個半妥協半抗爭的扮演者,她一邊寫出輕快的迎合時代風格的編曲,一邊捍衛著NATSU原創完整的權利,她兇悍的向經紀人咆哮NATSU的作品才是最完美卻無奈的接受市場的操作,她火爆的性子和NATSU牛皮糖一樣的綿軟凡事無所謂的態度形成激烈的視覺沖突。

YUKARI混過BAND,在ARUMI咆哮她只顧市場利益的時候,悲戚的說,是的,音樂混到了盡頭,所以才做經紀人,那一刻,她是絕望的,她幾乎預計到LANDS會重蹈自己的覆轍。她熱愛音樂到了一種無能為力的地步,她難過自己過早的妥協了,在她以為LANDS分崩離析的時候絕望地脫下高跟鞋,代表她在那一刻終於還是脫下了偽裝,回到最原本的自己;她發泄是因為她也遭遇過這樣的不公平,她一直假裝沒有看到NATSU的才華,採用世俗的標准來評判NATSU,其實只是想找到才華和市場的平衡,覺得自己認命了卻又如此不甘心。

這樣的人組成的LANDS團隊,在市場利益化的深淵面前,墮落谷底,正在墜落,即將墜落的人無一不在內心了解自己是退守戰場的失敗者,他們看著NATSU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對岸,最終還是逐漸淪陷,悲從中來。

NATSU看著鏡中的自己也開始問:你是誰啊。

NATSU突如其來的求婚在他那怪異滑稽的服裝掩蓋下有種噴發的悲戚感。

求婚是因為怕失去,理所當然的被拒絕。

從相遇開始NATSU就一直在試探ASAKO究竟對自己是怎麼樣的感覺,直到這時候,NATSU才拿到了答案:我討厭你,就像看到自己一樣的討厭。

NATSU說:我也是,討厭自己,也討厭你。

NATSU抱著她說不要離開我,不就是影射他雖然討厭自己卻更害怕失去自我。

所以當我看到ASAKO她癱坐在NATSU房門口的時候,當我看到她接受NATSU的吻和擁抱的時候,當我看她出現在NATSU的房間的時候,當我看她在海邊推開YUKIYA的時候,我原諒了這部映畫里關於她大段大段的鏡頭。

她是NATSU的折射鏡,是NATSU尋找的同類,是NATSU害怕失去的自我,幼稚的想以愛情的名義留住。

NATSU面對鏡子,我們面對ASAKO。

於是我也原諒了小林笨拙的時間轉換,和常常戛然而止起承轉合。

這樣破碎的片斷更讓我們隨著ASAKO拼湊片斷組成崩壞的失落的自我。

於是,那被導演藏匿至今的DEMO版《元氣》在NATSU一把吉他一把哭腔的吟唱下終於剝去喜氣洋洋的包裝,赤裸裸地攤開在我們的面前。

一句句反復哼哼的元氣元氣元氣,反復的自我催眠,自我鼓勁,自我加油,膽小的內心面對一次次的否定時候小心翼翼的自我安慰。

即使失去視覺還有耳朵去聽,即使失去聽覺還能用手心去感覺,即使失去所有的評判標准,即使逐漸的失去自我的過程里,即使如此也要堅持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這個世界,要微笑著奔跑起來,告訴自己,這個世界是屬於你的,即使全世界都失去了,也要有自我在內心,這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脆弱的讓不忍聽不忍看。

歌舞昇平的榜首曲在它的面前多麼兒戲多麼蒼白無力。

NATSU直指人心的才華,YUKIYA仰望的一望無際,ARUMI口中的最完美版本,我們都看到了。

於是,他和她之間,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愛情。

盡管我說,《BANDAGE》就是一個無知炮灰女無意中闖入了一個男人默默愛著另外一個男人的感情中最終被情敵無情絞殺了的故事。

但是狗血的愛情,它真的從頭到尾都沒有過。

YUKIYA和ARUMI理所當然的拒絕了挖角,曖昧如官配的鼓手和貝斯手也回到了練習室,淚眼婆娑的經紀人吩咐播放LANDS的音樂,一切的靜默中,只等待著NATSU的歌聲。

歌聲響起,LANDS重新啟航。反之,那就此分崩離析,各奔前程

這位時常半途而廢的主唱回答了我們,LANDS盡管傷痕累累,裹著綳帶繼續前行。

故事的結尾。

ASAKO笑著說MIHARU是她的恩人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想起了《人在囧途》的結尾徐崢一臉曖昧的說王寶強是他的債主。

那時候的ASAKO已經獲得了新生,她找到MIHARU說要做經紀人,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她已經找到了她的自我並為之奮斗。

她和繼續前行的LANDS主唱NATSU重逢在金色的光暈中,她哼唱起那首曾經的《二十歲の戰爭》,這時候的眼淚和當初的鞦韆上的眼淚是明顯的不同。

看到NATSU就是看到現在的自己,如此璀璨,如此自信,如此美麗。

ASAKO是NATSU的鏡子,NATSU是我們每個人的鏡子,這是場失敗者的獻祭,和我們青春與否無關。

MIHARU組樂隊了,如當初的LANDS一樣開LIVE了,灌制唱片了。

另外一個故事的序幕,也由此開啟了。

閱讀全文

與愛之谷電影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蜘蛛俠杯子打開 瀏覽:481
皮褲女主角的電影 瀏覽:448
死刑犯完整版電影 瀏覽:723
蘇聯法國合拍電影 瀏覽:14
電影院放的外國電影是雙字幕 瀏覽:268
愛你的人電影完整 瀏覽:103
韓國初戀情人電影演員 瀏覽:785
電影鐵面人背景音樂作曲人 瀏覽:183
電影票好了 瀏覽:915
免費電影的英文咋寫 瀏覽:658
電影盡善盡美觀後感 瀏覽:662
成龍演的神話電影人員 瀏覽:322
一部空姐迫降飛機的電影 瀏覽:831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瀏覽:313
欲愛電影完整版下載 瀏覽:847
島上巨蟒泰國電影 瀏覽:572
法國限制電影論壇 瀏覽:467
面條都是蟲子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06
珠海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612
成龍最新2019電影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