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盤點韓國律師的一部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韓國律師的一部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委託人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㈡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有哪些令人悲憤
看韓國電影時,總會發現片頭或者片尾有這樣的字眼:此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據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至今,韓國相繼上映了30多部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類電影不僅掀起了很多討論,甚至影響到韓國法律修訂和社會體制改革。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韓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熔爐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該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
「熔爐」效應
2011年,電影《熔爐》上映,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百萬人簽名要求案件重審。
壓力迫使案件調查重新啟動,原審判結果被推翻,罪犯重新被判刑。光州私立聽障學校也被勒令關閉。同時,韓國國會重新修訂性侵罪行量刑標准,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新法於2012年7月實施。
為什麼韓國有這么多「真實改編電影」?
民族電影的觀念:
20世紀初期,韓國知識分子成立「朝鮮無產階級藝術同盟(KAPF)」,提出「把藝術作為斗爭的武器」。KAPF秉承左派文化,宣揚朝鮮民族意識。羅雲奎還最早提出了民族電影的概念,要求影片內容必須反映民族現實狀況。
電影分級制度的產生:
1998年,韓國廢除舊的電影法,建立《電影分級制度》。分級制度的產生為「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創作提供更大空間,使得涉及暴力、犯罪、政治等敏感題材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得以上映。
曲折歷史中的民主鬥志:
作為一個在歷史上飽受侵略和獨裁壓迫的國家,韓國的現代民主進程來之不易。從這種意義上說,大批韓國電影直擊「現實題材」,揭露「社會傷疤」,也許是在以藝術的名義審視真相,吶喊民主和正義吧。
更多留學資訊,歡迎私戳小編哦!
㈢ 鄭宇主演《熱血》奪韓國周末票房冠軍,怎麼評價他的表演
鄭宇主演《熱血》奪韓國周末票房冠軍,對於他的表演我覺得非常棒!
韓國藝人鄭宇主演的電影《熱血》連續奪得了韓國票房冠軍;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最新發布的票房數據,《熱血》吸引2萬4700名觀眾,蟬聯了韓國單日票房冠軍,總觀影人數達到了6萬1586名。
我個人非常喜歡他主演的這部影片《再審》,非常非常喜歡這部影片,在此,也將這部影片推薦給大家,會給大家帶去不一樣的認識哦!這部上映於韓國的影片《再審》,是根據韓國真實的事件改編的,該案在錯判了16年後得以重審,原被告被宣判無罪,整個影片看下來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權力與金錢真的能代表正義呢!底層人想要在牢不可破的階級中反轉,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現在我也非常期待這他最新的劇《熱血》,期待!
㈣ 風聲 觀後感:垃圾
我想說的是,在百草堂抓到的人只是去執行任務的,不是老鬼,也不是老槍,逮到他們沒得太大意義。只有找到司令部的老鬼,才能斬草除根,。因為司令部的情報都是老鬼放出去的。明白了嗎
㈤ 神奇的電影獎!韓國影帝影後和新生力量都在這里上演愛恨情仇
這篇文章來自友鄰公眾號[最最最韓流]
這屆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分的得獎結果,真是讓人想起古裝電影中常出現的一個情節: 報仇雪恨和後生可畏。
宋康昊終於不再被李秉憲壓制,憑借《密探》拿下影帝。
柳俊烈拿下了最佳新人男演員,正式為他進軍忠武路做了鋪墊。
李相熙擊敗大熱的金泰梨奪下最佳新人女演員,這也可以看做韓國小眾電影的勝利和被認同。
都暻秀和林允兒分獲男女最佳人氣獎,說起來這兩位也已經成為了SM演員Line里的中堅力量。
總的來說,這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分豬肉盛宴。因為去年幾部公認最好的韓國電影在本屆百想上都有收獲:
為韓國電影再度揚威國際的《小姐》獲得全場大獎。
話題電影《哭聲》獲得最佳影片獎。
而為宋康昊摘下影帝的《密探》還為金知雲拿下了最佳導演獎。
至於讓孔劉成為千萬級演員的《釜山行》也沒有空手而歸。它拿下了最佳新人導演(延相昊)和最佳男配角獎(金意成)。
每一屆百想,韓國電影的勢力版圖都會悄然發生變化。
只是從這次的百想看來,韓國電影內部的地殼變動似乎比以往來得更猛烈,因為一股新生力量正在悄然崛起,並有可能深深改變韓國電影和它的頒獎游戲。
在上屆百想中,宋康昊就憑借《思悼》和李秉憲的《局內人》角逐影帝,結果宋康昊敗給了李秉憲。
而在此前的青龍獎和大鍾獎上,宋康昊兩次憑借《密探》和李秉憲《局內人》爭影帝,結果…都輸了 ┑( ̄Д  ̄)┍
可是這一次,當李秉憲用電影《金融決戰》再戰宋康昊的《密探》時,我們餅叔終於憑借前兩次對決中的《密探》里的同一個角色…贏了。
宋康昊和李秉憲的對決恰好為我們展示了韓國三大電影節的游戲規則:
一部從上年5月1日起到當年3月31日為止出爐的大熱電影首先會參加百想,然後是年底的青龍,最後是大鍾。
但如果這部電影出現在4月,那麼這個順序就會倒過來:從青龍走到大鍾,最後一站是百想。
熟悉韓國三大電影節游戲規則的人應該很清楚,每年的大熱電影就那麼幾部,所以幾位老對手往往會轉換陣地繼續廝殺。
對於宋康昊這樣的老戲骨來說,就算連輸李秉憲三次也沒啥可怕的,因為他依然有機會報一箭之仇。
當然也可以不用等這么久。
孫藝珍雖然在去年青龍電影節上輸給了《小姐》中的金敏喜。
但她卻憑借《德惠翁主》中突破過往的史詩性演出,在大鍾和百想連下兩城,成功晉升韓國影壇的最新影後。
這樣的愛恨情仇同樣會發生在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導演這樣的爭奪上。
比如青龍和大鍾最佳影片都是《局內人》,而那些被《局內人》壓得透不過氣的大師們終於可以在百想贏回屬於自己的榮光。
柳俊烈李相熙林允兒都暻秀金泰梨把百想變成了最殘酷的新人戰場
百想的新人獎往往意味著兩個戰場: 新人與新人的戰場,以及新人沖擊王者的戰場。
對於初出茅廬的演技新人們來說…能在百想上獲得提名,就已經等於正式對忠武路宣告了自己的到來。
今年的新人獎爭奪 激烈程度,可以說達到了百想近十年之最:
都暻秀的《哥哥》,柳俊烈的《The King》,禹棹奐 《Master》,池昌旭的《被操縱的城市》和韓在英的《再審》將競逐最佳新人男演員。
金泰梨的《小姐》,金煥熙 《哭聲》,林允兒的《共助》,李相熙的《戀愛談》和崔秀仁《我們》將爭奪最佳新人女演員。
這期間,男子部門呼聲最高的是有著高超打戲的池昌旭和演出復雜角色的柳俊烈。
而女子部門的全部呼聲幾乎都集結在了金泰梨身上…這個憑借《小姐》里的精湛演技一鳴驚人的姑娘已經拿下了八座含金量頗高的新人獎杯。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自己可以站到最後。
新人王大熱柳俊烈最大的對手是都暻秀和池昌旭。
都暻秀在《哥哥》中演了個生活一夜跌到谷底的國家柔道選手,和曹政奭朴信惠的對手戲絲毫不落下風,演技成熟的完全不像個愛豆。
別的不說…就這場淋漓暢快的哭戲足夠為他演員的身份正名。
而池昌旭在《被操縱的城市》里也展現了高明的打戲技巧,所有動作場面皆親身上陣不找替身。
就在國內的鮮肉小花讓替身對戲自己在一旁玩手機的時候,都暻秀用毫不含糊的文戲,池昌旭用徹底不要命的武戲演繹了鮮肉演員的正確打開方式。
可惜他們的對手是《The King》里的柳俊烈。
柳俊烈在《The King》中的演出細膩走心,他將一個野心勃勃的小混混演出了暴戾與人情味兼具的豐富層次。
尤其是最後一場絕命戲演得氣勢十足,甚至被許多觀眾認為演技艷壓了同場演出的鄭雨盛和趙寅成。
女新人的競爭更加激烈。
就像上面說的那樣,金泰梨在《小姐》里的演出早已贏盡口碑,她更是在前幾天有拿下了11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新人獎。
金煥熙在《哭聲》中遊走於天使與魔鬼之間,她的演技不僅層次清晰,爆發力更是十足,妹子的關鍵戲份如同邪魔上身令人不寒而慄。
僅金煥熙一人的表演就已經成為電影鬼魅氣氛最重要的部分。
林允兒在《共助》中的演出同樣奪目搶眼。
作為電影小新人的她用充滿喜感的突破性演出,將一個粘人的小姨子演出豐富喜感,更一人撐起全片最大笑點,被網民評為國民小姨子。
可她們最終都輸給了李相熙在同性愛情片《戀愛談》中生活化的演出…不能不說,這才是本屆百想最大反轉劇情啊!
當然,都暻秀和林允兒的努力並沒有被辜負,這兩位愛豆出身的新晉演員雙雙拿下人氣獎。
怎麼說呢…百想之所以是百想,就在於百想的人氣獎也只會頒給真正的演員。
看到這里,你們也許已經了解了韓國電影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從當年的孔劉到今天的柳俊烈林允兒都暻秀…這些在電視圈或愛豆圈已經很有名氣的藝人們要經歷近乎殘酷的考驗重新證明自己,才會獲得在電影圈發展的許可證。
韓國電影打磨出了像都暻秀柳俊烈林允兒這樣願意學習真正演技並拋棄偶像包袱從零開始的新人,而這些新人也不負眾望的接過了韓國電影的火把。
一個熱鬧的電影獎背後一定有一個熱鬧的電影行業。
從2012年以來,韓國電影票房一直呈現穩定高速增長的狀態。到了2016年,韓國電影票房達到了14.4億美元。
跟2015年的14.1億美元相比,雖然增幅只有2.1%,但是考慮到過去一年韓國國內風雲變幻的局勢,這樣的提升已經難能可貴。
在去年韓國票房排名前10的電影中,只有兩部來自好萊塢——《美國隊長3》和《奇異博士》,韓國電影依然延續著本土電影對抗好萊塢的票房傳奇。
這個畫面要歸功於韓國電影良好的整體品質,也得益於韓國電影的百花齊放。
從百想的熱門電影候選里就能看出,韓國史上第14部千萬觀眾電影《釜山行》是僵屍片,《密探》是動作劇情片,《小姐》是情色愛情片,而《德惠翁主》則是韓國電影中少有的女性傳記傳奇電影。
大概也許是因為韓國電影人從來不知道墨守成規是什麼,韓國類型片才能不斷突破並且高速發展吧。
另一個推動韓國電影不斷前行的是源源不斷的電影人才的湧入。
兩部獨立佳片《戀愛談》和《我們》分別貢獻出最佳新人女演員獎(李相熙)和最佳編劇獎(尹嘉恩)。
有些明星演員過去在電影圈籍籍無名,但憑借在電視圈積累的演技初登大熒幕就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
在被百想這種級別的頒獎禮蓋章演技之後,他們接下來的韓國三大電影頒獎禮的征程或許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在這個故事裡,韓國電視業成為韓國電影的血液工廠,但與國內不同的是,韓國的流量們即使擁有了高人氣,也必須經受電影圈殘酷的演技考驗。
因為泡菜觀眾絕不會僅僅為了支持偶像就走進影院。
某種意義上說,韓國電影觀眾是世界上最好的電影觀眾。
韓國平均每人年觀影4.3次,首爾地區更高達每年人均6次,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量的觀影也大大提升了韓國觀眾的觀影水平。
百想大賞上爭獎的大熱電影都取得了很不錯的票房成績。
最好的《釜山行》破了千萬人次,《德惠翁主》近六百萬人次,《哭聲》超過六百萬人次,《密探》則突破了七百萬人次。
能夠將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的這么好,有韓國電影人的功勞,也有韓國觀眾的功勞。
當很多中國觀眾還在拚命追捧好萊塢的視效大片的時候,韓國觀眾卻已經在《德惠翁主》這樣的歷史片或是《哭聲》這種的高概念驚悚片中體會著民族歷史的沉重。
於是當中國商業電影成為服務低齡化觀眾的游戲的時候,韓國電影卻保持了電影類型的多樣性。
這推動著韓國電影在良性軌道上繼續前行,也為韓國影壇的愛恨情仇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本屆百想,宋康昊報了三次敗給李秉憲的一箭之仇,孫藝珍將與金敏喜的三大電影節比分改寫成了2:1,而一群新人正在沿著百想遞給他們的階梯向忠武路更高處攀登。
在他們的角逐與較量背後都有同一個前綴——韓國電影。
說到底,韓國影帝影後們和後生可畏的新生力量所有在百想上演的愛恨情仇,都共同創造著屬於韓國電影昨天今天和明日的榮光。
-------
大家對本屆百想電影部門的獎項滿意嘛?
㈥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
傻子的囈語——評《陽光燦爛的日子》
來源:電影夜航船 作者:陸鏡 2005-01-17 16:12:02
《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九十年代中國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寧靜等演員略顯稚拙但決不生澀的演繹,還有導演姜文初次執導的靈氣與創勁兒綜合之後,講述的那段新中國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長歷程,給觀眾的,決不僅僅是一種無所事事的閑聊調侃,也不僅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與諷譏。當觀眾深深的為影片打動時,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現的竟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個人」、「文化—心理」圖景。
這種圖景當然具有它的時代性。作為時代的文化代言人,編劇王朔曾經風光無限,然而九十年代以來,他似乎漸漸地老去了。一群網路時代、新新人類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並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那麼《陽光燦爛的日子》幾乎可以作為王朔,這位具有獨特時代感的文化代言人離開時代文化中心位置時的告別演說,因此它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現在距離影片公映已經有些年頭了,因此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再審視的時候,藝術元素已經退居次席,而更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特殊文本來分析。
一、 傻子:敘述的核心
無論哪位影評家都不會把「傻子」這個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傻B」道具型角色作為《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中心。馬猴、米蘭甚至是劉憶苦的戲份都比他多的多。然而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文本解構與理清的時候,就會發現:「傻子」是這部影片的敘述核心。
在影片中傻子幾乎無處不在。他終日在有警衛站崗的部隊大院門口傻笑,他呆滯可笑的臉上永遠帶著一些污垢,他總騎在一根木棍上面高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馬猴在大院門口等米蘭時有他;米蘭約馬猴晚上一起玩的時候也有他;而更多的時候,傻子是在畫面中閃過或作為一個遠景樣的道具。——這種無處不在的蘊涵向我們暗示著,傻子這個人物與馬猴這群孩子有著密切的,但文本本身並未直接表現的關系。果然,我們看到,馬猴等人因為外院的孩子欺辱傻子而去打群架。這個細節固然是要推動劇情發展以表現馬猴的某種心理,但事實上它卻沒有那麼簡單。
聯繫到傻子經常出現的位置:部隊大院(馬猴等人住在裡面)的門口,聯繫到影片結尾處,已經成人的馬猴們路遇傻子時的興奮甚至是親切,就不得不使人相信,馬猴等人認為:傻子就象其他的哥兒們一樣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盡管在大多數時候這個成員並不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只是作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但這種群體的認同感卻是不能抹殺的。
然而,馬猴們卻不知道,傻子其實就是自己的抽象。用更直接的語詞表達就是:馬猴們就是傻子,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傻子的分身。因此,整部影片的敘述核心是傻子,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這是一部表現一群傻子的生活歷程的影片。當然,並不是因為同伴中有一位傻子的存在,其他人就也成了傻子。是影片的敘事含蓄委婉地向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馬猴們其實就是一群傻子——這一發現乍一看是荒謬的,但恰恰就是王朔等《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製作人的靈氣所在,他們用電影畫面把現實包裝,用畫外音的強行插入把現實淆混,然後再返銷給現實,從而完成了對現實的嘲弄與解構。
二、 傻子的話語變向
傻子是對馬猴們的抽象,甚至是對時代的抽象,它最重要的抽象點在於話語的變向。
雖然傻子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和傻B」,但這三個短語卻意味深長,幾乎可以作為時代的話語凝練。由它們的變化我們又可以反觀時代的意味和人的價值的變化。
影片本身並沒有明示「歐巴和古倫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話語。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影片並沒有敘述。然而通過時代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它們作出某種也許極為接近事實的假設。而一旦我們聯系「歐巴和古倫木」的外來語特點和故事的發生時間——建國初期,我們幾乎就可以肯定,傻子的話語來自蘇聯或者南斯拉夫或者別的什麼共產主義主義意識形態統治下的國家。這是和歷史極為接近的,因為建國初期我們國家外來語的主要進口地只有那些和我國稱兄道弟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歐巴和古倫木」本身就蘊涵著極強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和建國初期的社會氣氛應該是相吻合的。
而當影片結尾,長大成人的馬猴們開著豪華轎車在八十年代北京才有的立交橋上路遇傻子而沖傻子高呼「歐巴、古倫木」以尋求一種親切感時,傻子脫口而出的「傻B」則又是一種新的話語時代表徵。這是怎樣一種話語呢?「傻B」這句典型的京罵在影片的末尾出現到底能說明什麼呢?——這要和「歐巴、古倫木」相聯系。
一個傻子僅有的幾句語言由神聖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集體語詞轉變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眾「罵語」,這種意味展現的也許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和社會中個人的歷史文化變遷。而由《陽光燦爛的日子》優美情調所表現的略帶滑稽的話語變向無疑就是一種由神聖到世俗,由集體到個人的摧毀與瓦解的過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歐巴、古倫木就是傻B。」
另外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話語的主體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傻子。建國初期他就在有戰士站崗的軍隊大院門口傻笑著高呼「歐巴、古倫木」;幾十年過去,他又穿著西裝、騎著木棍在北京的現代化立交橋上不屑的大罵「傻B」。天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創作者不但用傻子的囈語 摧毀了我們幾十年的社會歷史,而且也用這一形象主體和敘述中心在譏諷中解構了這幾十年歷史的集體性主體。
當然這一摧毀過程並不是僅有話語變向就能完成的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幾乎嘲笑了被它視作「傻子」的歷史本身和歷史主體的一切要素。如果對這些要素作一種概觀,可以將之分為兩個部分:個體的性與集體的神聖。
三、 性的徹底完結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毫無疑問,原本屬於個體行為的對性的追求成了一種集體行為。而這一追求的集體對象只有兩個:一個是劉北蓓,另一個是米蘭。
當劉北蓓在其他夥伴的嬉笑聲中強吻馬猴,馬猴極力拒絕,最終馬猴臉上紅紅一片而劉北蓓氣急敗壞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進行了第一次嘲諷和瓦解。——對於馬猴這個對性略覺神聖與神秘的半大孩子來說,性竟然成了一種強迫進行的集體游戲。當劉北蓓在男孩子們洗澡時闖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慾勃發下體勃起,引得其他夥伴大罵「你丫怎麼這么流氓」時,性不過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慾望。它沒有絲毫的美麗可言,盡管他們試圖用「流氓」一詞來拒絕性的不美麗。
於是這個據米蘭介紹「認識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確念法的劉北蓓成了一個毫無神秘性因而毫不美麗的單調的性的對象。在她那裡,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點兒美麗的東西。那麼,馬猴自認為很合己意的對象米蘭出場了。
米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出場給馬猴以極大的神秘感,於是在他眼中米蘭也就成了他自視是由自己獨自尋找到的美麗高貴的暗戀對象。然而最初的神秘並沒有給馬猴以長久的可以守侯的美麗體驗。
由最初不敢看米蘭熟睡中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看著身穿大塊暴露的泳衣的米蘭,說她「肥」的象剛生過孩子的婦女而朝她豐腴的屁股踹上一腳;再到他最終去強暴米蘭而使米蘭女性特徵暴露無疑;馬猴一步一步陷入對性的迷惑與失落之中。性的美麗的外衣一層層的被剝落,性不過就是慾望。
米蘭不過是馬猴虛假的性幻想的對象。起初,馬猴還可以為在夥伴面前證明自己並不膽怯以向米蘭顯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煙囪,摔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可當「彪哥」這個黑社會大哥也是米蘭的昔日情人出現時,盡管馬猴仍舊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想保衛她些什麼,但米蘭的美麗與神秘已經開始破碎了,因為米蘭竟然根本就不是純潔的;當劉思甜公然以帶米蘭為女友自居時,馬猴終於明白,米蘭從來沒有和他好過,她不過是他的暗戀甚至是意淫對象。於是,「強暴」這種最拙劣最無能的滿足性慾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這種手法去獲得實際上摧毀了他心理上最後那點殘留的美麗:當情況變成米蘭大叫「這樣有什麼意思」而主動滿足他時,馬猴提起褲子落荒而逃。性,美麗的性甚至是骯臟的性都離他遠去了。
性不過就是那隻充滿了氣的、在空中象炮彈一樣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它那麼的直接與無所謂,可以在空中盪來盪去而顯出莫大的自由;它那麼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隻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脹成一枚橫掃千軍的炮彈。然而,它又是那麼的無意義,因為僅僅竟是一個小眼兒導致了原本覺得很寶貴很神聖的生命的誕生。
當馬猴穿著米蘭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一條鮮紅的游泳褲站在高台上的時候,與其說他是要再次向米蘭證明自己以求最後的美麗,不如說他是要徹底摧毀自己的美麗的幻想。他絕望的從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馬猴再也沒有什麼美麗的念頭了。——他再次游向了米蘭、劉思甜,劉北蓓這些他曾經拒絕過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們,然而結果卻又是摧毀:千萬只腳一次次踏下來向他宣告他徹底的孤寂。他,甚至沒有能力去獲得庸俗大眾的認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當馬猴絕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時,我們彷彿看見了「傻子」那無處不在的身影。
就這樣,對性的瓦解完成了。馬猴由拒絕庸俗的性到追求美麗的性再到美麗破滅再到拒絕庸俗最終徹底絕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的摧毀全過程。
四、集體神聖的完結
如上所述,《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無處不在的消解「性」的同時,也無處不在的消解著集體的神聖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刻畫米蘭的時候,對她作了細致的解剖剝去了她的性的美麗外衣,而最終米蘭如佛家語成了「一個臭皮囊」。這個過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為對集體神聖的消解。米蘭對於這幫孩子來說是集體的性的對象,而在馬猴心裡則又具有神聖的意味,當米蘭暴露出她的虛假時,一種集體虛無的意象就產生了,而當馬猴急噪的試圖強暴她時,我們甚至可以說,馬猴是在自己完結由自己構造起來的神聖。
劉思甜因為年紀較長又剛從部隊退伍回來而在馬猴這幫孩子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似乎成了他們的領袖。他可以隨便命令別的孩子去門口等人,買冰棍甚至是「到一邊蹲著」。打群架的時候他說了算,和彪子對峙時由他作頭。然而,在馬猴的假想中,劉思甜被無數次的猛刺——集體的領袖也完結了。他雖然不象那個心狠手辣的流氓頭子「小混蛋」最終被幾個十六七歲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的結果同樣具有象徵意義:他成了真正的生理傻子。
前面已經講到,以劉思甜為頭的這個小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傻子的分身。這是一個傻子的集體。這個集體最終的命運是各奔東西,很長時間里彼此音信全無。為什麼呢?是他們大了,不需要再在一起胡亂玩耍了嗎?這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馬猴的被拒絕。馬猴一次次的被他昔日的夥伴踏進水裡,那無數雙腳輪次踏下,標示著集體的隔膜。腳是要踏向自己的夥伴的,但同時卻也是踏向自己,踏向這個昔日的集體。直到有一天他們覺得這個集體無聊了而各奔東西時,那無數次的「踏」才顯出真正的力量來。集體從內部瓦解了,原因卻只是一個成員和另一個成員之間在性事上的爭執。
流氓的領袖最終被更年輕的流氓所殺,混混的領袖最終被炮彈震成了傻子。威風八面的老將軍和年輕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體的最前列與大眾「集體偷看」黃色電影卻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為人師表的老師在神聖的講台上卻是那麼的飛揚跋扈和滑稽委瑣。著裝齊整的某國大使竟然是用破爛裝扮的騙子。開著軍車打架斗毆的流氓們集體喝酒放盪的地方竟是掛著領袖像的共產主義飯店(老莫)。少年們在迎接「貴賓」可他們的形象和舞蹈卻宛如拙劣的小丑。軍隊大院的大門竟然由一個傻子和一個戰士一起守衛。——《陽光燦爛的日子》殘忍的把世界萬物的原生態赤裸裸的展現給觀眾看:沒有什麼原本神聖,崇高,偉大的集體行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對也許是世界上最溫馨的集體「家」的解構,徹底完結了集體的一切神聖性和完滿性。家是什麼呢?人們可以象馬猴的父親一樣不要升遷的機會去創造它,也可以象馬猴的母親一樣不要教師的工作去追求它,然而「家庭」這個溫暖小集體結成之後呢?以前不要升遷的開始不回家而試圖重新獲得機會,原本不要工作的開始牢騷百出氣憤異常。這是怎樣一個家庭呢?昏暗的光線,陰暗的角落,離散的心靈,孤寂的孩子——「家」虛空了。
就這樣,在一種細心經營地打亂時空與模糊現實的優美敘事中,《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一種「傻子囈語」的方式,完結了對集體、對神聖的解構。
五、 傻子向傻子的回歸
當一切都完結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傻子」這個角色並對《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進行整體的總結。
歷史不過是混亂模糊的,而歷史的主體不過是「罵自己傻B的傻子」,
盡管有些時候他們的身旁還有強權(解放軍)的守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力圖展現給觀眾的,對歷史以及個人的摧毀性概括。
年輕的時候,這些傻子們就生活在「無」里。沒有學習,沒有父母,沒有性,沒有工作,沒有勇氣。長大了他們依舊是生活在「無」中。當多年以後,馬猴們在豪華轎車上因為一句傻子的「傻B」而快樂地呵呵大笑時,一切意義都消逝了 :轎車,洋酒,西裝革履,美麗,神聖,價值,性,集體——通通隱退於「傻B」之後。
他們初時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終了仍舊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從「傻子向傻子回歸」的過程。起點與終點唯一不同的也許只是對「無」的態度:在成年的傻子看來,「無」已經不成為一個問題,「無」就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因為面對「無」他們已經能夠放聲大笑。
2000年12月4日
注釋:
1、「敘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頁。
2、 人在現代社會里「受到威脅的不只是人的一個方向或對世界的一定關系,而是人的整個存在連同他對世界的全部關系都從根本上成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撐點,一切理性的知識和信仰都崩潰了,所熟悉的親近之物也移向飄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陷於絕對的孤獨和絕望之中的自我。」 ——施太格繆勒,《當代西方哲學主潮》中譯本,上卷,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82頁。
參考資料: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1170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