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賽德克的觀後感

電影賽德克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6-02 04:21:30

㈠ 《賽德克·巴萊》影評

賽德克巴萊影評精選(二):

對於《賽德克·巴萊》這樣一部耗費心血又較好地捕捉了歷史花火的影片來說,不論評論性的文字還是宣傳性的捧揚,都顯得蒼白無力。通常人們「想的太多,就失去做得興趣」,而該片導演魏德聖顯然出挑於一般人類,他思慮了很久很多,卻始終抱有付諸實踐的熱情與精神,他歷時12年的執著追尋,令這部歷史題材大格局影片在成片時凝結出一種飽滿的精氣神,有一種盪氣回腸的東西充溢其間,時不時地躍出來和觀眾們交流對視,雖然偶爾有用過勁的嫌疑,有那麼點橫沖直撞,但瑕不掩瑜。

有人認為本片只是台灣土著版的《阿凡達》,這種評價似乎趨於武斷,即便兩者有相似之處,也因這世上所謂禮貌對「野蠻」的碾壓摧毀收編改造方式的雷同所致。雖然本片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人物塑造表象化,部分情節少欠梳理,但《賽德克·巴萊》這樣一部影片對華人的光影製造而言,是有十足分量和深遠好處的。放眼這些年來華語世界的電影製作,在一部影片中涵蓋如此繁冗的信息量、龐大的人物譜並以中立的態度直視歷史沉痾和身份碰撞的,確不多。而該片在還原悲愴歷史事件和再現民族文化習俗方面相對客觀的做法,也值得贊許,同時,片中包含著超多的山林風光和運動鏡頭的調度,戰爭場面更是頻繁稠密而火光四射,所有這些攝制掌控難度,都讓觀眾對拍攝過小清新製作的魏導,刮目相看。

影片花費了一些時長來詮釋台灣土著民族賽德克的精神與信仰,片中的馬赫坡首領莫那魯道是這種精神與信仰的傳承者,而此種傳承是以血脈親授的方式體現的,在骨子裡,生於斯長於斯的莫那魯道們是不可能被徹底征服,成為被奴役者的。當日本人的長槍大炮殺到家門口時,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已然拉開了帷幕,最初抵抗的失敗,所謂的禮貌占據了原本美麗自由的家園,當獵鷹被關在籠中,當駿馬被拘於欄內時,最後的反抗只是時機問題。

「只有愛與殺戮,依然真摯」(語出自迪倫馬特)。在禮貌的強勢與偽善面前,賽德克族的愛與殺戮來得真摯而熾熱,被約束的靈魂是枯竭的,片中那些渴望自由的話語,很能打動人,如「如果禮貌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無論抗爭還是自縊,賽德克族都秉持著靈魂的驕傲。「能夠輸掉身體,但要贏得靈魂」的他們是抱著必死之心去戰斗的,關於彩虹橋的終極信仰,對自由獵場、自由精神的追求,讓他們甘於從容戰死。於是,久戰不勝的日本人採用腐蝕性炸彈這一滅絕人性的招數,令這場力量懸殊的角力顯得尤為慘烈。片中女人的戲份不多,卻同樣撼動人心,為了節約有限的糧食,保留戰鬥力,女人們在叢林中群眾自縊的悲壯,讓人肅然,也包括敵對方在內。從某種好處上說,有堅定信仰的人是無敵的。

賽德克族對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山林的守護是一種本能,「觸及本能者即觸及人性最深處,並能得到最及時的回應」(語出自愛默斯·布朗森·愛爾考特)。影片在台灣本土票房的不俗,便說明了這一點,而本土票房的不俗還說明了一點,即當下台灣本島意識的普遍認同感,這彷彿一種新的身份構建過程,彷彿精神上的一次時空壓縮與回溯。不可否認,魏德聖有此種情結,並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反芻,事實上,早在《海角七號》中,已經有了相當層面的反芻,只是這一次,魏德聖走得更遠。

影片透過一個叫花岡一郎的賽德克人來表現對混亂身份的認知方式,這個在特殊歷史環境中被嫁接培植後具有雙重身份的人,似乎能夠說是對許多台灣人身份形象的比擬。花岡一郎原名達奇斯,他的新身份新名字是日本人「以夷治夷」政策下的產物,這也是他對自身身份矛盾糾結的源頭,經過20年的教化,這樣的身份卻始終讓他在族人和日本人之間處於兩頭堵的境地。當他捲入起義後,他選取了自殺,自殺的方式很值得玩味,穿著和服,用一把賽德克刀剖腹,死前用賽德克語和弟弟對話,但當弟弟說「切開吧,一刀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哪也別去了」這話之後,他說了句「阿里嘎多」。

片中的配樂很棒,土著民族特有的風情淋漓盡致地流淌在那些音符中,每當人物面臨重要抉擇和危難時,配唱便如一唱三嘆般的綿延流連,其中,莫那魯道在水邊和已在彩虹橋的父親的和聲對唱,和聲美妙,朗朗上口,體現了一種完美精神信仰的傳承。

㈡ 觀賽德克 巴萊有感 1500論文

今天是8月15日,也是法西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中國軍民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終於取得了輝煌勝利。撫今追昔,我想起了一部近年來台灣藝術家拍攝的抗日影片《賽德克·巴萊 》,這是根據歷史拍攝的,很有特色,表現了台灣人民面對日寇侵略英勇抗戰的歷史情境。
影片的男主角、義軍領袖莫那魯道有一句經典的台詞:「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就讓你們見識野蠻的驕傲」。日本侵略者想用所謂「文明」來感化台灣人民,結果遭遇了賽德克人反抗的「驕傲」。
日軍佔領台灣,原來的山林被砍伐,礦藏被開采運往日本;男人不允許再狩獵為生,強迫去幫日本人扛木頭,並且不能使用借力的工具;女人不允許再靠原始的編制為生,強迫給日本人當傭人;還開辦日語學校進行奴化教育……這就是侵略者所謂的文明!
筆者以為,這不但是一部戰爭影片,而是關於靈魂與信仰電影,也是一部關於征服與反抗的悲情詩史。它展現的東西,比較多元、復雜。而影片的亮點,就是賽德克族的圖騰文化,他們相信唯有雙手染血的戰士才有資格踏上彩虹橋(意即天國)。
影片表現賽德克族的野蠻,並不隱晦,開篇莫那魯道砍下其他部族超過一千人的頭顱,整整兩大麻袋,都是他親手砍下來的,這是他們成為戰士的標志,是他們不滅的精神信仰。當然,這是不同部落之間的廝殺,而一旦日本殖民者踏上了寶島,莫那魯道鋒利的刀刃就轉向了民族的敵人。
賽德克族人從小尚武,他們砍頭是很具有爆發力的,這是他們在長期部族斗爭中形成的強悍的戰鬥力。影片中有多次表現他們砍殺日軍,很經典的畫面,都是兩個招式:首先一刀,隔開日軍上了刺刀的步槍,然後順勢一刀下去,一個人頭就完美地滾落在地了,從不拖泥帶水,伴隨著哀傷的音樂以及張力的殺戮,極富韻律美感和視覺沖擊力。當然,從物理學角度看,長彎刀砍殺敵人的功效最符合力學原理。
賽德克族有他們祖輩留下來的獵場,有靈魂的歸宿「彩虹橋」,有他們的圖騰和成人禮,有他們的舞蹈,歌聲,這是個彪悍的民族,其文化的顯著特色便是武器,武器意味著殺戮,當殺戮成為一個民族的原始基因之時,外敵征服它便是很愚蠢的了。
野蠻的賽德克不僅對敵人野蠻,對自己族人也很冷酷,這凸顯了他們是一個篤信靈魂的部族。男人們去打仗,女人和小孩為了不拖累族人,為了留下更多的糧食,選擇集體上吊,成了自在的遊魂,日本神社、彩虹橋都不屬於他們的歸宿。
賽德克人的精神家園是「彩虹橋」,所以他們有自己的靈魂。日本侵略者要賽德克人放棄自己的靈魂,去擁護日本天皇,去擁護大日本帝國,這無疑是對他們尊嚴最大的褻瀆。
關於在那場運動會上的對日本人的殺戮,不能否定為完全是負面的東西,我相信這是賽德克族與日本殖民者長期以來的尖銳矛盾形成的,因此他們對所有的日本人都憎恨,這種憎恨是發自內心的原始憎恨,不能用國際戰爭中的規則約定這種行為。
退一萬步講,即使是工業化文明也要給原始居民留下可生存的空間,這些人能生存也是大自然的眷顧,文明工業化的腳步造就了很多東西也摧毀了很多珍貴的東西,包括人性。
影片也著力刻畫了日本殖民者的形象,警察頭子小島源治就是個典型。他表面上似乎對原住民很友善,實際是日本殖民政策的總代表,他有著深藏在骨子裡的邪惡,偏偏又懂得謀略。在霧社暴動中,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更是挑動中國人殺中國人,成功鼓動道澤人對抗莫那魯道。
有一場戲,表現了小島源治面對即將暴動的道澤部族,面對無數把即將復仇的彎刀,他突然向地上一跪,把外套一脫,把上衣領子撕開,色厲內荏地大喊:「你們想干什麼?你們想想我平時對你們怎麼樣?殺了我吧!同歸於盡吧!我們有飛機大炮,你們有嗎?莫那魯道在上次狩獵時是怎麼羞辱你們部落的?難道你們忘了嗎?誰是你們的敵人,難道你們不想報仇嗎?」好一番威逼利誘、挑撥離間的言辭!
「堡壘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小島源治的自我表演,恰恰打中了道澤部落的要害!正是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挑撥離間,威逼利誘,挑起了不同部落之間的爭斗,有效地分化瓦解了台灣人民的力量,最後導致了霧社起義的失敗。其實,某些中國人的不團結、貪婪和自私,正是日本侵略者加以利用的制勝法寶。打敗中國人的不是日本人,而正是中國人自己。
影片極力打造了賽德克族的浴血抗戰,尤其是正麵塑造了義軍領袖莫那魯道的英雄形象,面對日寇,舉起彎刀,那種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充滿了正能量。也表現了廣大台胞的民族氣節,他們殺出了中國人的骨氣、血氣和志氣,他們是為靈魂而戰的熱血英雄!

㈢ 台灣電影 賽德克巴萊_關於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幾點評析

人物篇「哪裡是你的獵場?」,在《賽德克?巴萊》裡面,似乎每個部落裡面的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獵場,為的是將來能夠血祭祖靈,成功地在死後進入祖靈之家,才能稱為「真正的人」。這就是他們的文化和圖騰信仰,他們認為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不能失去的,為了這個信仰,他們可以付出一切。
片子裡面,莫那?魯道是影片的靈魂人物,以莫那?魯道為核心的各個人物的刻畫十分鮮明,在本文首先從男人、女人、孩子三個角度出發,來分析各個人物形象,進而整體上分析影片的內涵。
男人:
莫那?魯道的父親可以說是啟迪莫那?魯道精神以及靈魂的啟蒙者,也可以說他是將民族精神和信仰傳給下一代的老一輩代表。是他在莫那?魯道小的時候教導他「好獵人要懂得時機」,是他告訴族人「真正的賽德克?巴萊應該守護自己的獵場」。所以當莫那?魯道成年以後,他也會繼承父親的遺志,成為一代精神領袖。
莫那?魯道是部落的頭目,他年枯螞鏈輕的時候狂傲不羈,到了中年則沉穩而有謀略。作為頭目,他想讓自己的族人過得更好,他心中的信仰崇拜比他的下一輩人都要純潔而強烈,可能是由於他年少時家園是完整的、沒有受到日本人入侵的原因。於是在他見證了三十年來族人被日本人壓迫統治之後,他決定反抗,他決定血祭祖靈,也是為了父親那句遺言「千萬不能讓異族人進入到部落」。莫那?魯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連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
達多和巴索是新一代年輕人的代表,因為他們年輕,他們有血性,他們受夠了日本人的奴役,寧願拚死一搏,或許反抗的當時只是為了泄恨,但隨著抗爭的進一步深入,在父親的帶領下,他們也逐漸成長,也希望自己能血祭祖靈,死後成功地進入祖靈之家,成為真正的人。
花岡二郎、花岡一郎是我個人認為影片中導演刻畫地最好的兩個人物形象,原因在於在刻畫莫那?魯道和其他勇士的時候採用了更多的「英雄主義」色彩。而一郎、二郎這兩個人物卻更讓人感到真實、震撼,能真正地打動人。所以當二郎知道他一向敬畏的莫那頭目要帶領族人反抗時,他就想試圖阻止,終於他選擇了幫助族人,這是一個不情願的選擇,但是他又不得不做。一郎和二郎同處糾結中,卻有些許不同:一郎最後身穿和服、嘴裡講著日語、用日本武士剖腹自盡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而二郎則和其他賽德克?巴萊一樣,用上吊的方式自盡,這恰恰表達出了一個矛盾和掙扎點,觀眾看了之後,心裡對他們的感情態度也會十分為難,會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理解和思考。
女人:
「真正的女人,是必須要善於編織紅色戰衣,當她到達彩虹橋的時候,她攤開她的手,手上是怎麼也揉擦不去的繭,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可以說,在影片中關於女人的描述是很少的,這跟時下大多數電影都要有「英雄與美人」的潮流不太相符,但是本片卻用女人自己的方式給大家以震沒孫撼,告訴大家她們也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她們為了給男人們節省糧食,能讓男人更好地戰斗而紛紛選擇自殺。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圖騰。
孩子:
巴萬這個孩子角色的設置是片中的亮點,也是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個角色,孩子本該是天真無邪地玩耍的一代人,而他們卻要忍受著被日本人欺負、瞧不起的境遇,因此可能他們成熟地比較早。他們最不擅長掩飾自己的感情和好惡,當他帶領賽德克孩子殺日本女人和孩子時,已經真切地表現出他對日本人的痛恨。也只有孩子才能在持續幾天作戰之告訴莫那頭目「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個覺」,天真的孩子以為等待到「決戰」的日子就能勝利,就能過回以前的生活,孩子終究是孩子,他有示弱的權利。片子到這里讓人心生憐愛,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活下去。
綜合篇:
《賽德克?巴萊》綜合起來是講述了一個關於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片子。通過以上的人物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他們都是活在信仰中的,是信仰(圖騰)使一個民族得以生存(與自然抗爭、與日本人對抗)。因而對賽德克?巴萊而言,死亡是正常規律的一部份物瞎,他們並不會避諱死亡,片中所有賽德克人都從容赴死,不光是勇敢而已,他們將死亡當成必然的另一個起點,是邁向彩虹橋的起點,所以能不能在死後得到祖靈認證,進入祖靈之家,成為善靈庇佑尚在人世的族人,才是重點。
《賽德克?巴萊》從個人的角度去著眼,不在高呼打倒侵略者,而是從文化和傳統的角度去考慮,它又很重的人文體色。拋卻制度的束縛,藝術家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1]
導演在最後借日本人之口,誇獎了賽德克?巴萊的精神,這樣似乎更有說服力吧,連敵人都能拋棄對他們的偏見贊揚他們民族性里優秀的一面,說明這種信仰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藝術手法篇:
1、 敘事角度:從《賽德克?巴萊》的敘事角度來講,導演並未刻意神聖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影片基本擺脫了中國人一直以來對日本人的極端偏見以及一味的貶損,絕對不是關於以日本侵華戰爭作為背景的「抗戰片」。同時,片子全面展示了當時賽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及圖騰崇拜心理,但卻沒有逃脫對「英雄主義」人物的塑造,但也是這一點讓影片有了好萊塢大片的風采。
2、聲音的運用:本片中聲音效果的應用是最大的特色。其中,主題音樂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聲音貫穿著全片,空靈而悠長,滌盪著觀眾的心靈,很好地渲染了全片一種悲情的氣氛。另外就是本土族人唱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賽德克人的信仰、價值觀都是通過這些歌曲中的歌詞來展現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老嫗唱著的那首民族歌曲,讓人聽了心裡極其不舒服,但歌詞對我們理解賽德克人的行為是很重要的。還有一種就是節奏氣氛音樂:比如族人與日本人拼殺時有張力的配音,有種緊迫感並創造和控制了節奏,也有利於處理不同時空的轉換,讓觀眾跟隨角色進入不同的時空。
3、極具張力的鏡頭感:「特寫」是用以細膩表現人物或被攝物體細部特徵的景別[2]在影視中,特寫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鏡頭了,通過特寫,我們能看到莫那?魯道黝黑的臉上那條深深的疤痕,以及那條疤痕帶來的滄桑感,我們也能看到巴萬一臉稚氣地守在莫那頭目身邊的那種天真和倔強,更能體會到達多自盡之前跟妹妹說話時候臉上透露出來的不甘與不舍。對環境描寫中,大全景的運用也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了賽德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所以片子的鏡頭感就特別有張力,能刺激觀眾讓其不容易產生視覺上的疲勞。
整體來講,我認為《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通俗點說,很好看。不管是從描述土著居民原始生活的角度,還是升華到靈魂層面的東西,都打動了我。
參考文獻
[1]永不消逝的《賽德克?巴萊》. .php uid=379270&do=blog&id=1807042
[2] 吳文熠.生命之美在於平等、短暫卻又無限——從特寫鏡頭淺析《可可西里》[J]. 《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8:156.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㈣ 《賽德克·巴萊》:文明如果是卑躬屈膝,我只要野蠻的驕傲!

《賽德克·巴萊》是台灣導演魏德聖,用近12年的時間所拍攝的有關歷史,有關信仰,有關種族,有關人性的一部恢宏巨制的電影!

電影改編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影片真實的再現這個民族的信仰和堅韌。電影沒有刻意渲染的國仇家恨,只是客觀的展現一個台灣的高山族的分支賽德克族和日本大和民族,在台灣山區爆發的沖突與戰爭。

電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少數民族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捍衛自己的獵場,捍衛自己的家園。在被日本侵佔奴役後,忍受了20多年,終於還是剋制不住自己的民族信仰,並且為了做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們奮起反抗!

賽德克的意思就是「真正的人。」這個民族有一個信仰,就是要過「彩虹橋」才有資格進祖靈。這個資格就是需要去「出草」,也就是需要斬殺異族人。沒有出草取過敵人首級的男人,是沒有資格在臉上紋上圖騰的,有一天,他們的靈魂走了,是通不過彩虹橋的。

當他們的領地被日本人佔領後,他們還是忍受了下來,可是這期間,他們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他們過著忍辱負重的生活。

他們每天可能要花上一天的功夫,才可以從山上運回一根木料,換的的錢只夠買點酒喝畝亂。可能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就這樣的工作,並不能換來日本人的理解。

日本人用自己的所謂文明讓這個少數民族的人,都可以被其同化,這樣更好的去管理這個地方。

只可惜他們沒有想到作為一個真正的賽德克人,是不會屈服和同化的。他們有著自己割不斷的信仰,有著自己的圖騰,有著自己的思想。

在日本人管制期間,日本人也將一些賽德克人同化成自己的民族,讓他們改名,讓他們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也培養他們,讓他們去管理這個部落。

這中間有個叫達奇斯的賽德克人,被任命為管理警察,他很苦惱自己的身份,他一直認為日本的武器過於先進,他多次勸說部落的頭目莫那·魯道,讓他不要有反抗的想法。其實他何嘗不願意去反抗,只是他能力單薄。

然而當莫那·魯道決定反抗的時候,他告訴達奇斯:你將來要進日本人的神社,還是我們賽德克祖靈的家?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真正的賽德克,他們是勇士,他們是有靈魂的人!達奇斯,你這從來不想了解自己的人,你記住:賽德克巴萊可以輸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輸去靈魂的賽德克,一定會遭到祖靈的遺棄。只有贏得靈魂的人,才配的上賽德克的祖靈。

達奇斯被頭目莫那·魯道的話給喚醒了!他決定參禪遲與這次反抗,他要找尋自己的靈魂。當戰爭打到最激烈的時候,他殺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並且內心無比苦悶。因為他是從小受日本文化的熏陶長大的,所以最後選擇了自殺!也許這是對於他自己最好的解脫!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讓我看了沒有控住住自己的情緒。當賽德克族人,發起反抗賀耐李,奪回了自己的獵場後。日本人徹底被激怒,他們開始調集重兵,開始圍攻賽德克人。

賽德克的男人們無論男女老少全部參與戰斗,懷孕的婦女被送到安全地帶,其她婦女開始幫忙運送物資。當她們走了一段路程後,他們把物資交給幾個不大的孩子。然後為了給其他人節約點糧食,集體選擇自殺,這場景太過悲壯。為了信仰,為了其他人可以活著。

賽德克的部落頭目莫那·魯道,為了等待這一天的到來,他忍受了20多年,他是賽德克的精神領袖。當有個最大部落的頭目不願意參加戰斗,莫那·魯道用部落的信仰讓這個頭目找回了自信,最後也加入了戰斗。

你明明知道這一戰一定會輸,為什麼還要打? 為了快被遺忘的圖騰,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 那拿什麼來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 ——驕傲!

當活著連最基本的人都算不上,我們還是要拿出一點血性,拿出勇氣,去捍衛那失去的尊嚴!

一場看起來就知道結果的戰役,也就300多人,用弓箭,大刀,和劫來的少許槍支彈葯,去對抗日本的飛機大炮,以及源源不斷的增援。

然而就是這300多的賽德克人,把成千上萬的日軍殺的到處亂竄。逼的日軍採用毒氣彈,也許只有這樣的非人手段才可以逼賽德克人從森林中跳出來。

毒氣彈炸死了一個婦女的孩子,這位婦女把這個孩子拋向懸崖,又把身上背的小生命扔下,最後自己也跳下懸崖。這是對於賽德克祖靈的敬畏!她的選擇是信仰的力量!

一個叫巴萬的小男孩,一直渴望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一次狩獵,他英勇的跳下水流湍急的河水中,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賽德克。在戰爭期間,他來回輾轉幾個部落之間,並且成為了一個賽德克,被畫上了圖騰。他雖是個孩子,但是為了族群的榮譽,為了心中的「彩虹橋」。他越戰越勇,成為了一個勇士。當頭目的兒子被炸傷痛苦難耐時,要求其他族人給他痛快的死去,大家都沒有動手,只有這個巴萬勇敢的砍下了他的頭。此時的一刀,讓巴萬更加認定自己就是真正的勇士,一個有資格進入祖靈的人。

信仰的可怕再一次震撼人心,他可以不計生死,可以用血去祭奠這堅不可摧的信仰。

賽德克族,一個野蠻的民族,一個落後的民族,文明於他們來說,就是臉上的圖騰,身上沾滿敵人的鮮血。就是這樣的一群人,為了可以驕傲的活著,可以世代相傳的不受外人的侵擾,他們可以選擇犧牲自己,即便早知道結果,但絲毫不會讓他們有任何懼怕。

正如導演這樣說:這世界絕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友善、那麼體貼善良,相反的,沒有力量的人如果不試圖從考驗中站起來的話,那麼現實的無情總有一天會像盤旋的禿鷹一樣,等著啃食我們因軟弱而壞死的部份。

這部電影是基於真實歷史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台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

電影中你可以看到,信仰,圖騰,民族驕傲,你可以看到血性,砍頭,上吊,自殺,你所能看見的,都是一個個豐滿的靈魂。他們會讓你看完後淚流滿面,以及藏在背後的另外一種思考。

這部電影絕不是一般的「抗日神劇」,它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靈魂救贖的經典電影。當你開始觀看的時候,你會不自覺的被電影的畫面吸引,一個美麗的山,這里有著與世隔絕的部落,也許他們落後,但是他們心中有著做一個「賽德克」的決心。無論時間多久,心中那份對於民族的認同,始終不會放棄,也不會改變他們對於民族信仰的堅守。

信仰,在此刻被激發,信仰在此刻顯得神聖不可侵犯!

一個敢於戰斗的民族才是值得尊重的民族,就像中華民族在為難之時,總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激發這個民族的血性,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它始終堅不可摧,也將源遠流長!

㈤ 賽德克巴萊日本人看了什麼感想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題記
初涉《賽德克巴萊》,較之其他大片,叩擊我眼簾的那一幀幀畫面,褪掉了奢靡的包裝、洗盡浮華,如清醇的輕羽梳理著我心房的雜草。
同樣的抗日,同樣的民族守護,它沒有《金陵十三釵》中日軍擢發莫數的罪行,連激起人們不由自主的泣數行下也寥寥無幾,更沒有《舉起手來》中塑造的一個個呆童拙夫、愚昧無知的日本人,無法讓我們語笑喧闐。它如一泓清泉慢慢的流泄,敘述著那個民族的興盛、衰敗與落寞,還原了一個歷史!這部耗時十二年的史詩巨著,無可厚非是家園守護影片中的饕餮大餐。
賽德克巴萊,是野蠻的。血腥並不是野蠻的完整詮釋,它滋養著強者的驕傲!
帷幕拉開,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群落後的野蠻人。他們的野蠻,在於總是光著腳丫、喝著生血、吃著生肉;在於使用著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在於中國大陸紅磚綠瓦幾千年後,他們仍住在原始的茅草屋中。賽德克巴萊,是有霸氣的。霸氣如同鑄牢靈魂和民族燃燒的火葯……
馬赫坡的首領莫那?魯道如同敢於用自己的力量搶奪獵物,威懾族人只能尾隨於他。
當部落沒落二十餘載,獵場已名存實亡,但所有人卻都不屈服於做二等公民。莫那?魯道率領三百勇士抵抗幾千大軍,用最原始的武器對抗擁有先進的槍支炮彈、飛機坦克,逼得日軍動用慘絕人寰的糜爛性炮彈。那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的勁頭怎一個「霸氣」了得?
掩卷沉思,古有侯蒙 「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的霸氣,今有溫總理「吾身雖瘦,必肥天下」的壯志;然如今青年人的霸氣已魂歸何處?生活在這般「花花草草由人願,生生死死隨人願」的世界,一群群如墮煙海的青年卻用享樂詮釋著生存的必要。當「拼爹時代」的到來,富二代掏空家產犯下一切強盜行徑;當身邊人覺得「扶持經濟,重振國家」是一句具有喜感的台詞;當「偽娘」的出現到理所當然,難道不是對「青年」、對「國之棟梁」的諷刺嗎?
賽德克巴萊,是隱忍的。沒有蓄勢的隱忍,是一個不完整的民族…彷彿卧薪嘗膽就在眼前……
做一個決定並不難,難的是付諸行動。莫那?魯道用二十年來攢火葯,用自己的權威斥責族人,向日軍委曲求全。他的隱忍在於決不吹毛數睫,不會在羽翼未豐時蚍蜉撼大樹,而如同一座火山慢慢積聚,伺機而動,用最強勁的爆發進行絕地反擊。全劇的主旋律在此升華,於亂世,盲目反抗所付出的代價無非功敗垂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二十年的隱忍,始終牢記自己最初的目標並為之奮斗,只因為他們的生命是用祖先的血換來的,他們也要帶著子孫一起染紅戰衣!
作為開啟成功殿堂的鑰匙,勾踐卧薪嘗膽,韓信忍胯下之辱,孫臏裝瘋賣傻。如含苞的花蕾,需痛苦的綻放才能臻於絢爛!人生不會萬事遂願,雖然未來很飄渺,但只要拆除心中的樊籬,有所希冀。隱忍、蓄勢等待,天必不負!賽德克巴萊,是驕傲的!
全片自始至終都滲漏著難以言狀的驕傲。當一個「卸下野蠻人的裝扮」、想用文明人的准則約束自己的「族人」,告訴莫那?魯道關於日本的文明,企圖勸他繼續忍下去時,他那句氣貫長虹的話語--「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讓我醍醐灌頂,明白了賽德克巴萊可以輸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
「拿生命來換圖騰,那拿什麼來換回那些年輕的生命?」「驕傲!」兩個頭目之間的對話碰撞出了兩個擲地有聲的字眼!那是屬於一個名族的驕傲,那是一種為了自己生存的驕傲。戰斗前夕,男人為了守護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獵場,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而女人,雖是歷史以來的弱勢群體,但她們卻寧願貢獻出最後一粒糧食,支持男人沖鋒陷陣。那集體上吊的一幕更是讓我對他們的圖騰精神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要到達彩虹橋的那一邊,成就賽德克巴萊!最後整個部落沒有一個人投降,他們的思想中只有兩個選擇:上陣殺敵、或者自盡!
那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三百名戰士抵擋幾千大軍,非戰死即自盡……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台灣山地見到我們已經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鐮田彌彥最終不得不喟嘆那份驕傲,而這驕傲告訴我的是彩虹橋那邊的永恆!
難以置信高山陡澗處會有這般傲骨嶙峋的靈魂,難以置信歷史洪荒中會有這般滄桑的民族,難以置信驕傲這雄渾的白光竟能折射出了這般遒勁的彩虹!
細數當下,驕傲是非主流的自拍?是男女不分的哈韓裝?還是五彩繽紛的爆炸頭?過去的,已化為春秋竹卷;未來的,仍在天書之上。收起曾經的迷茫,減少未來的憧憬,把握這一刻,擺脫「溫一壺陽光下酒」的柔腸,用「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氣概承諾:祖國的未來我們扛得起!

㈥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賽德克巴萊》是由魏德聖執導,徐若瑄,溫嵐,田中千繪等主演的史詩電影,影片講述日據台灣地區時期著名的霧社事件,描寫當地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血淚抗爭故事,涉及時代還原以及激烈的戰爭戲。整體看完這部電影以後,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

在很多觀眾的眼中,賽德克人是傻的。他們排斥先進的文明,醉心於血祭祖靈等古老而野蠻的習俗,明知敵我實力過分懸殊,卻仍舊不管不顧地迎了上去,流血,甚至犧牲,只是為了要做一個賽德克巴萊,要做一個所謂的真正的人。但我卻覺得,賽德克人活得簡約而不簡單。他們實是一群純粹的人,一群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卻真實的道理:英雄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能活出自己的尊嚴和自由,人人皆可成為英雄。

㈦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1

最近,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那就是「賽德克·巴萊」,主要是在說在日本統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種族的沖突,而引發的「霧社事件」。從他們的奮戰過程中,我心中有了許多感觸。

電影一開始,賽德克族住在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過著生態平衡的生活。但是隨著日治時代的來臨,他們被強迫改變原本的生活,讓頭目莫那魯道非常痛心。賽德克年輕人要求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於是他們的戰爭必就此展開。

莫那魯道明知道這是場必定會輸的戰役,但還是拚命的反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這么做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死後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他們不願意讓他們的獵場就這樣被文明給吞沒,他們寧願光榮地死去,也不要羞恥的活著。他們靠著這種意念,前往公學校的運動會血祭祖靈,他們的勇氣和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的民族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我覺得不只原住民,就連漢人在以前的作為也跟現在差很多,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說打打殺殺是不對的,這種用現代角度來批評,是不公平 的。我們應該要反過來思考他們有什麼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即使遇上連自己都心知肚明敵不過的敵人,他們還是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換作是你,你辦 得到嗎?他們把他們的不甘心用實體行動表現了出來,而你又如何呢?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2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電影院,影片結束,低調的魏和兩名主要演員和觀眾現場交流,一個光頭憤青大喊這電影好,要有這樣精神,不愁黃岩島收不回來,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斷顯擺民族主義優越感,什麼這電影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也是拍給日本人看的,顯然,魏所有在電影裡面的努力在他們面前基本是屬於白費。他不得不耐心解釋他拍這電影的內心沖動,是覺得活著比什麼都好,雖然悲壯去死也很感動。

相比《賽德克·巴萊》,我認為《與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於偽史詩,因為它們給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讓你在電影院里為了那一聲freedom綳緊渾身唯一一個膀胱而不願動彈,其敘事策略非常明確,就是直搗你最願意看到聽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屬於調味的羅勒草,有點清新有點澀,但絕不敢敗你的胃口,至於《阿凡達》,更是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極,為了票房,好萊塢的劇本永遠牽著觀眾的鼻子走,他們說,這個叫專業,是很專業,在電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錢買快樂,天經又地義。

《賽德克·巴萊》一方面以磅礴氣勢主推抗日主線,但卻不斷以各種濃重筆墨在消解這個行動的正義性,後者絕對是影響票房的,因為善良的觀眾不願意看到英雄有兇殘殺戮未成年人的動機,也不願看到太太們為了男人的尊嚴不得不選擇自盡,更不願意看到還在啼哭的孩子被扔進山崖,魏已經收斂了,在國際版里我沒看到賽德克們如何砍下日本兒童和婦女的頭顱,但是,屍橫遍野的場景還是暗示了這一點。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詩才敢這么寫,寫下英雄或神靈身上種種不可思議的殘暴與邪惡,而現代人能接受的,卻只能是被改裝過的玩意兒,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點。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3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台灣經馬關條約被割捨後,台灣霧社與日本人對抗的事跡,這一事件在歷史上也有講述。

這部電影從兩個視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霧社土著的視角演繹了全片,土著人各個部落之間的對弈,是為了追求榮譽與食物;土著與日本人之間的對抗,為了自尊與救贖,為了在死後可以抵達「彩虹橋」。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個部落的人都會高喊「血祭祖靈」這深深的體現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們部落之間的對抗並非是仇恨,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競爭,輸了的就是死亡,靈魂的超脫。

當然,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就像電影中道澤部落的鐵木瓦利斯頭目,在年幼時被莫納頭目一次的威脅,成為其心理陰影,直到與日本人作戰時,為一己之私協部落戰士與日本人聯手擊殺土著聯軍。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現在工作的事來,好多電影里都有演繹出這種為一己之私不顧團體利益的人,他們結局都是很凄慘的。果然,鐵木最終在對抗中死在了莫納兒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間,或許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覺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對抗只是被電影導演化作了一個精細的片面,而主要演繹的還是與日本人之間的對抗。電影中,日本人後用的是同化的辦法,力求用最小的代價徹底征服台灣,讓台灣人成為日本人,著相對是成功的,在電影中也表現出了土著人與日本人的和諧,少數人與日本人通婚、學習日語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鐵木這樣的頭領一樣,日本人也不乏類似的人。一個日本小軍官,從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負土著。在莫納兒子結婚的時候,跑出來挑釁被土著毆打,最終成了兩方對抗的導火索,接著戰斗就開始了。

戰爭很慘烈,土著女人為了男人可以無後顧之憂,除孕婦外全部自縊。莫納首領說「謝謝你們女人和孩子,是你們成就了男人的靈魂」。土著三百戰士全部死亡,戰死或者自縊,沒有俘虜。一位日本軍部的軍官說了這樣的話「為什麼我會在台灣看到消失了幾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這里的櫻花更加燦爛嗎?」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在那彩虹橋上出現了莫納和他的300戰士,靈魂的超脫用一種意會的感覺在這一刻完美的演繹出來。心存信念,死並不可怕。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4

他們循著祖靈的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賽德克·巴萊》是信仰、生命、靈魂的詮釋。

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須服勞役,不能狩獵;女人幫佣,不能編織綵衣。英勇善戰的英雄莫那魯道見證了三十年來的壓迫統治。因一場誤會種下了日警與賽德克族的緊張關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深思後,明白只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雖然我不太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不了解他們的民族習俗以及信仰,可是他們值得尊敬。人生是需要選擇的,而一個群族的命運也需要選擇。

雖然他們知道即將面臨滅族,但是他們還是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遵循本族的文化與信仰。在日據時,他們受盡了欺凌。現在,他們自豪地告訴我們:如果你們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們看看野蠻的驕傲!

雖然他們走了,帶走了肉體,卻留下了精神。不戰死則自縊,他們的民族氣概深深地震撼了我!現在和平的社會中,誰能體會到他們受辱時的悲憤,以及反抗時那一刻的自豪?

他們用鮮血取得了勝利,用生命換來了驕傲,他們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5

今天,爸爸向我推薦了一部超好看的電影,片名叫《賽德克·巴萊》。電影講述了台灣賽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節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四個半小時——這是我看過最長的電影。

在日本人來之前,賽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男人們負責打獵,女人們負責農耕和織布。賽德克人成年後,以臉上刻有圖騰為榮。男人必須善於打獵和取敵人首級,女人必須會織彩布,才有資格獲得圖騰。

但是隨著日本人的佔領,賽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準打獵。女人只能做女傭,不能織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獵場,賽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樹。他們備受煎熬,心裡愧對祖先。年輕一代的臉上再也無法印上那令人驕傲的圖騰。

終於有一天,賽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發了。他們在頭領莫那的帶領下,奮起反抗,與日本軍隊展開了殊死拼搏,最後慘遭滅族。賽德克人帶著尊嚴和驕傲跨過了「彩虹橋」,與祖先相會。

在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剛強堅毅,雖然平時他話很少,但他雙目炯炯有神,身材矯健,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威嚴,神聖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揮下,賽德克族的戰士們數次把強大的日本軍隊殺得人仰馬翻,真了不起!

賽德克人在起義之前心裡就很清楚自己註定失敗,因為他們的實力遠遠不能跟日本人比。但為了尊嚴,為了臉上自豪的圖騰,他們視死如歸。當我看到婦女們為了節省糧食,不拖男人們的後腿而集體上吊自殺時,我哭了。那是多麼悲壯的場面啊!

電影看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眼前浮現的依舊是那些血腥殘酷的場面,耳邊回響著莫那的話:「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6

與其他電影不同,《賽德克·巴萊》最先感動我的,不是其自身的電影劇情,而是它背後的故事。

《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因為拍出《海角七號》而聲名鵲起,本來,他可以借著這部口碑與票房俱大獲成功的電影再拍幾部不痛不癢的商業片賺足熱錢,但他為了十二年前的一個夢想,選擇了另外一條艱難的道路。

為了拍《賽德克·巴萊》他先是自掏200萬台幣拍攝5分鍾的短片,雖然受到各方稱贊,但因商業因素,無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資金籌措困難的尷尬境地。《海角七號》之後,功成名就的魏德聖終於獲得了5億台幣的巨額投資,但試拍時每天100萬台幣的花費仍讓導演捉襟見肘,為完成此片,魏德聖不僅把自己《海角七號》賺的5000萬台幣全部搭了進去,就連辦公室也抵押給了銀行,但即便這樣,資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處借錢,危急時刻,好在台灣的演藝同仁紛紛仗義相助,周傑倫借出2000萬台幣,只象徵性的收了1塊錢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賣房子,但被導演拒絕,最後拿出了1000萬台幣,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紛紛資助,電影結束後字幕中有一個名為「天使·巴萊」的名單,上面都是曾經為這部影片出錢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現在活躍在歌壇影壇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無名的人,或許有人指責說這是影片的噱頭,但即便這真的是噱頭,我也希望今後我們大陸的電影,可以少一些借緋聞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頭,而多一些「賽德克·巴萊」式的噱頭。

這部電影的主角幾乎全部都是素人(無表演經驗的人),導演把大部分的資金都用到電影製作之中,而看網上的新聞,現在很多演員片酬之高令人咂舌,而喜歡打明星牌的電影更是將投資的一大半用到了演員身上,所以就出現了一大批明星陣容強大而電影情節弱智的作品。而魏德聖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除了是他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外,他對電影對藝術的誠意也同樣令人感動。

近來又看到一則新聞,是《賽德克·巴萊》引進大陸後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導演不同的是,魏德聖並沒有把責任推到觀眾身上(似乎觀眾不識貨已經成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辭),而是認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說:「我們私下也檢討原因,覺得評論的發酵都只在藝文圈、媒體圈,但沒有影響到普通觀眾,票房失敗也給我們一個反省,以後的營銷更要重視普通觀眾」。如此的胸襟,著實會令很多同行汗顏吧,而值得高興的是,《賽德克·巴萊》第二周的票房在影廳減半的壓力下竟比首周多了兩倍,魏德聖高興的在微博中感慨:「看見彩虹了」。

;

㈧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三篇

時代在飛速的發展,相信大家對寫 觀後感 也很熟悉了吧,但想要寫出好的觀後感,還是需要認真推敲作品的含義的。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三篇的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1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台灣經馬關條約被割捨後,台灣霧社與日本人對抗的事跡,這一事件在歷史上也有講述。

   這部電影從兩個視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霧社土著的視角演繹了全片,土著人各個部落之間的對弈,是為了追求榮譽與食物;土著與日本人之間的對抗,為了自尊與救贖,為了在死後可以抵達“彩虹橋”(一個可以讓土著人死後心靈得以凈化的聖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個部落的人都會高喊“血祭祖靈”這深深的體現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們部落之間的對抗並非是仇恨,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競爭,輸了的就是死亡,靈魂的超脫。當然,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就像電影中道澤部落的鐵木瓦利斯頭目,在年幼時被莫納頭目一次的威脅,成為其心理陰影,直到與日本人作戰時,為一己之私協部落戰士與日本人聯手擊殺土著聯軍。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現在工作的事來,好多電影里都有演繹出這種為一己之私不顧團體利益的人,他們結局都是很凄慘的。果然,鐵木最終在對抗中死在了莫納兒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間,或許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覺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對抗只是被電影導演化作了一個精細的片面,而主要演繹的還是與日本人之間的對抗。電影中,日本人後用的是同化的辦法,力求用最小的代價徹底征服台灣,讓台灣人成為日本人,著相對是成功的,在電影中也表現出了土著人與日本人的和諧,少數人與日本人通婚、學習日語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鐵木這樣的頭領一樣,日本人也不乏類似的人。一個日本小軍官,從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負土著。在莫納兒子結婚的時候,跑出來挑釁被土著毆打,最終成了兩方對抗的導火索,接著戰斗就開始了。

   戰爭很慘烈,土著女人為了男人可以無後顧之憂,除孕婦外(電影中日本人不殺孕婦)全部自縊。莫納首領說“謝謝你們女人和孩子,是你們成就了男人的靈魂”。土著三百戰士全部死亡,戰死或者自縊,沒有俘虜。一位日本軍部的軍官說了這樣的話“為什麼我會在台灣看到消失了幾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這里的櫻花更加燦爛嗎?”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在那彩虹橋上出現了莫納和他的300戰士,靈魂的超脫用一種意會的感覺在這一刻完美的演繹出來。心存信念,死並不可怕。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2

   爸爸向我推薦了一部超好看的電影,片名叫《賽德克·巴萊》(意即“真正的人”)。電影講述了台灣賽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節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四個半小時——這是我看過最長的電影。

   在日本人來之前,賽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男人們負責打獵,女人們負責農耕和織布。賽德克人成年後,以臉上刻有圖騰為榮。男人必須善於打毀埋獵和取敵人首級,女人必須會織彩布,才有資格獲得圖騰。

   但是隨著日本人的佔領,賽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準打獵。女人只能做女傭,不能織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獵場,賽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樹。他們備受煎熬,心裡愧對祖先。年輕一代的臉上再也無法印上那令人驕傲的圖騰。

   終於有一天,賽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發了。他們在頭領莫那的帶領下,奮起反抗,與日本軍隊展開了殊死拼搏,最後慘遭滅族。賽德克人帶著搜滲尊嚴和驕傲跨過了“彩虹橋”,與祖先相會。

   在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剛強堅毅,雖然平時他話很少,但他雙目炯炯有神,身材矯健,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威嚴,神聖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揮下,賽德克族的戰士們數次把強大的日本軍隊殺得人仰馬翻,真了不起!

   賽德克人在起義之前心裡就很清楚自己註定失敗,因為他們的實力遠遠不能跟日本人比。但為了尊嚴,為了臉上自豪的圖騰,他們視死如歸。當我看到婦女們為了節省糧食,不拖男人們的後腿而集體上吊自殺時,我哭了。那是多麼悲壯的場面啊!

 纖漏螞  電影看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眼前浮現的依舊是那些血腥殘酷的場面,耳邊回響著莫那的話:“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3

   舊年底的那當口,許多網站、期刊或其他媒體都在做著關於2012年電影的回顧與總結。無非是分析藝術與商業上的得失(當然聚焦於後者的無疑居多),有些個乾脆排出一個榜單來。此間,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時看電影多,寫評論亦多,就催著看我的2012年電影的梳理品評文字。結果延誤於其他太多的瑣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計劃,也就只能一再作罷了。

   過春節的那陣子,見到了一些老同學老朋友,聚會間聊起電影的話題,免不了又讓我推薦些電影給他們看看。這才靜下心來,細細閃回了去年看過的部部電影。就中國(華語)電影這一塊兒,還真是數量多多,質量參差的。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國電影(即使很多“普通”國產電影的檔期實在是短的可憐),算是對國產電影的一種支持態度。若論起2012年最不應被錯過、也不應被遺忘的,TOP1的華語電影,我會毫不猶豫的投給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英雄史詩(民族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

   實話說,在影片還沒有公映之前,看到相關的介紹就已經十分充滿期盼了。只是期盼了許久許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壓縮在國內“低調”上映(內地對本片的宣傳由於找不到適宜的賣點加以廣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觀眾根本不明白本片為何物!)。在影院里,我還看到了一些年齡較長的觀眾,證明了該片題材(並非內地觀眾認為的一般好處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題材)對各年齡層的影響力拓展。

   相較於網路上能夠看到的四個多小時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兩個多小時的版本,去除了一些過於刺激觀眾視覺感受的血腥鏡頭。當然,這些鏡頭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對原住民是如此),其實這也是真實的,不可避免的。影片中很多場景拍攝起來是極其艱難的(山區與雨林),那惡劣自然環境中衣不蔽體的演員還要自由的狂奔與激烈的戰斗。而單單是影片所營造出來的真實的影像質感就實屬不易中的不易了。既然導演是如此執著苦心的知難而上,那麼我們也就很能夠去想像和理解導演從四個多小時版本剪輯壓縮時的不忍。所幸的是,剪輯過的內地公映版本在敘事上面會更加流暢與緊湊一些,並不影響觀眾對影片資料的理解。

   當你認真安靜的觀賞完整部影片,你簡直無法相信,如此充滿陽剛氣質與生命血性的英雄史詩力作,竟然出自一個看上去那麼文質彬彬談吐淡定的儒生——他的名字叫做“魏德聖”。

   不管是禮貌與蒙昧,作為人本身,其愛恨的自由、活著的尊嚴問題是一樣的。本人極不認同某些觀眾,用當代人的眼光直白批判片中主人公的愚昧與野蠻,並由此徹底推翻全片的價值取向。沒有相對客觀的認知,這種擺脫語境(歷史的或政治的)的批評甚至否定,既是對自己的不夠尊重,也是對他們(影片中的人物)的不公。他們確實也一樣,如果不能尊嚴的活著,寧可選取死去。在森林深處,當那些婦人與孩子們為了保全男人們的補給,讓他們無後顧的戰斗,坦然懸於樹杈求死時,每個觀眾心裡都會彌漫開令人震撼的對生命的拷問……

   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部好萊塢史詩大片,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片中結尾時分,主人公在被施刑的最後瞬間,仍然高喊著“Freedom”成為經典中的經典瞬間)。同樣的為生命尊嚴與民族自由而戰,同樣的讓人唏噓的悲情苦難,同樣的雄渾濃烈、張揚粗厲,雄性荷爾蒙噴薄的電影。

   當電影最初以雜耍的性質被發明,並逐步走出早期的放映場所——馬戲大篷,開始探索自身敘事與表現潛力的潛能與空間,電影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應有尊嚴被電影人們努力樹立。

   發展到這天,電影到底是什麼呢?是“電影是夢,電視是窗”的虛擬“夢境”,是大眾消費的快餐商品,還是撫慰心靈的精神家園……。務必正視的事實是,這天很多影像是否還具有電影應有的品格,這都是一個問題!

   《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一個堅持理想主義的電影“瘋子”,用試拍的小樣片去找投資,籌備多年才得以輾轉開拍,並多次因沒有預算而停機,竟抵押自己家產,向前輩導演求救,就是要完成一段英雄史詩(民族史詩)的還原與記錄。跟那些高懸追求藝術大旗,頭頂國際大導名牌,動輒投資幾個億,錢是砸也砸不完燒也燒不盡,把個國恥(國難)放大異化,還起個香艷的名字拿來“廉價”(“高價”)販賣的電影導演們相比,導演魏德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作品品格還了電影應有的尊嚴,即使影片還有一些缺陷,但都絕不影響作品能夠帶給我們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電影賽德克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愛情倫理電影搜狐 瀏覽:523
泰國校園愛情戀愛電影排行榜 瀏覽:429
愛情電影最長的 瀏覽:120
電影鄉村愛情第九季 瀏覽:505
僵屍海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450
快手怎麼發完整版電影教學視頻 瀏覽:971
1964年戛納電影節 瀏覽:720
harrypotter電影介紹英文 瀏覽:511
沒女人愛電影票 瀏覽:407
七龍珠動漫大電影 瀏覽:260
泰國女性恐怖電影 瀏覽:258
蜘蛛俠英雄遠征免費觀看完整版電影中文 瀏覽:58
無依之地電影音樂 瀏覽:376
電影里有的名字叫雷蒙德 瀏覽:276
一部外國汽車電影 瀏覽:908
電影芭蕾舞演員在線播放 瀏覽:262
電影降龍羅漢3演員表 瀏覽:741
簡愛電影風景圖片 瀏覽:508
電影迪麗熱巴版傲慢與偏見演員表 瀏覽:843
適合幼兒園用的電影名字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