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電影《人生》的觀後感
事實證明,編舞水平高不代表導演水平高,《舞出我人生》的賣點之一就是它乃著名編舞安妮·弗萊徹首次執導的舞蹈題材電影。理論上,本身就是舞蹈的行家,導舞蹈電影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嗎?可惜事與願違,居然整出這樣一部平淡無奇的電影。 在許多舞蹈電影里,舞蹈類型也是一種劃分階級的符號,比如芭蕾、社交舞,通常代表中產階級的趣味,狂放自由的街舞則往往和不良青少年有更密切的聯系,《舞出我人生》亦未免俗,家世良好的女主角諾拉就是芭蕾舞學校的高年級學生,而男主角泰勒則是典型的不良少年,從未學過舞蹈的他卻是街舞高手。 好了,不用我再多說,熟悉這種題材的人基本都會猜到,這兩個人一定會因為某些原因走到一起互相學習對方的舞步,並且毫不奇怪地戀愛上。然後一定會有一個重要表演或者比賽,在比賽前他們一定會鬧翻,但是在比賽開始前最後一分鍾他們又一定會言歸於好重新搭檔舞驚四座。 其實這都不打緊,每一種類型的電影都有自己固有的套路,這些套路是為了展現這一類型的主要賣點而產生的。舞蹈電影中常見套路的存在主要是方便一開始主角們各自展示不同風格的舞蹈,然後他們開始接近,舞蹈的風格就會產生融合,最後的攜手合作則是展示完全不同風格的舞步在融合之後的成果。將這種套路玩得出神入化的舞蹈電影有很多,比如在中國大陸掀起過霹靂舞風潮的《Breakin'》(霹靂舞)、以及《獨領風潮》結尾的鏈漏三人探戈就是代表。 情節簡單沒關系,舞蹈才是重點,就像上湯白菜,普通的白菜澆上精心煉制的高湯,才成為美味,舞蹈電影里,簡單的情節是通街賣的白菜,舞蹈是獨家煉制的高湯,高湯如果不到家禪汪,那這道菜就成了淡而無味的白開水煮白菜了。 《舞出我人生》最讓人不滿的就是它枉自由一個著名編舞當導演,可是舞蹈完全沒有高湯的韻味,除了最後一場舞蹈尚可一看之外,其他的舞蹈編排了無新意。女主角諾拉學的是芭蕾,但絕大多數時候她只是動動手臂、旋轉幾圈、以及和男伴配合時有比較驚險的托舉,但是卻沒有一段體現芭蕾舞者身份和氣質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完整舞蹈,反倒是泰勒的街舞小子氣質影片里不惜筆墨,給了他不少表現的機會。 諾拉和泰勒在港口邊的陽台上共舞,在逆光里兩人越靠越近,給人看到的只是少年男女自然的彼此傾慕---如果這是普通言情片,已可算及格。但這是舞蹈題材的電影,在這個電影類型里,舞蹈是無聲的對白,導演如果只是像其他類型的電影那樣動用光線、音樂和氣氛渲染來敘事而不是讓舞蹈說話,那是非常遺憾的。這一段男女主角的肢體語言和舞步編排沒有給人留下任何印象,其他的很多場次里舞蹈語言的表達力也很薄弱,至少不像《獨領風潮》里幾場舞蹈的激情四射,情緒飽滿。 《舞出我人生》唯一可看的最後一場舞其實編排上比重也有些失衡,重點完全是放在泰勒身上---也許是為了說明舞蹈終於讓一個混日子的不良少年有了追求?但是劇情一開始就說明了,這場演出對諾拉的舞蹈事業才是至關重要的,要突出泰勒沒關系,不能在諾拉的身上偷工減料啊。台下坐的演藝經紀人居然就能從一場主次不分的表演里看出諾拉的水平(欣賞泰勒倒不稀奇),然後邀請她到自己公司工作,也許專業人士賀喚仔眼光獨到吧,但對大多數普通的電影觀眾而言,要在這場表演里對諾拉的舞技驚艷實在困難,說服力太弱。 這部電影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扮演男主角泰勒的查寧·塔圖姆 (Channing Tatum),這是他繼《足球尤物》(She's the Man)之後在電影方面又一個比較重要的演出,據說安妮·弗萊徹拒絕用替身,所以查寧·塔圖姆的的確確本身就是會跳街舞的,而至少最後一場舞蹈確實能看出是他本人在跳,而且跳得很不錯,怪不得今年的「年度突破性表演獎」(Hollywood Life's 6th Annual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Awards)獲獎名單里也有他。 PS:這個片子,如果不是看帥哥,基本可以只看看快結束的那場舞蹈表演,然後看看它的主題歌MV就行了,主題歌MV倒是不錯的。
㈡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人生 觀後感怎麼寫
就寫 作為一線的教師,經常遇到不愛學習,沒有責任心,調皮搗蛋的孩子,而在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會發現這些孩子有的生活在單親家庭,有的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嚴重匱乏.對於這些孩子,我們教師要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從學習生活到日常生活等細微處入手,讓他們成為正常學生,免入"問題生"的歧途。
1、強化行為習慣的養成,經常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當問題學生第一次違紀、第一次遲到一定要充分重視,處理問題要既嚴肅認真,又留有餘地,避免過於粗暴和武斷。
2、絕不能只抓教育,而忽視對問題學生學習的幫助,應對他們進行較大力度的文化補習。學生各種問題的出現,厭學情緒的產生,逃學行為的發生,很大程度在於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
3、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要誠懇的和家長交換意見,不能因遇到困難而灰心,甚至放棄。從多種渠道及時了解學生校內外交友情況,想辦法斷絕和不良人員的交往,堅決制止不良習氣的蔓延。
4、根據不同階段、不同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班會這一德育陣地不能放鬆,班會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主題班會要准備充分,除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外,要結合不同階段和班級特點開特色班會。可開展如《我的優缺點》、《我心目中的「壞」學生》等主題班隊,可開展如《做一個合格的學生》、《我離犯罪有多遠》等主題班會。也可結合班會內容布置相關題目,做到班級問題人人知曉、人人參與。
5、在學生犯錯誤後大都有改正的要求,樹立正氣,用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和正確的輿論約束和感化問題學生,用具有良好行為返啟旁規范的好學生的言行示範和帶動問題學生。可以收到長期的效果。班級正氣樹立起來了,不良習氣和傾向也就較難蔓延。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有心人。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適時進行紀律教育,尤其是加大法制教育力度,曉以利害,讓他們樹立起碼的法制觀念。同時,教育工作者應做到不說任何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不做任何有損學生人格的事。給問題學生以比其他學生更多的關懷,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絕不能輕視和歧視學生。還要花大力氣和學生進行心理溝通,談心要在平等、友好、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了解他們產生問題的原因。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有何要求,出事後不妨聽聽他們的意見,多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共同尋找解決和克服的辦法。
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再也不能只簡單地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漏橡應該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要全面關注教學旁塌細節,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入手,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時時關愛孩子的身心健康,給孩子春天般的溫暖,讓每一個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完整的人生。
#讀後感
㈢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人生 觀後感怎麼寫
李曉凡,現任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市衛生學校副校長、高級講師,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成員,全國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成員,全國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全國十五科研課題先進工作者。曾獲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全國、省、市優秀家長,全國「十大傑出母親」提名獎、黑龍江省首屆「十大傑出母親」等稱號。;曾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曾作為大陸專家評論員參加在台灣舉行的國際家庭教育研討會。與兒子王根合著《樹與根的對話》。她曾在全國為家長、教師、學生做報告近千場,直接聽眾達50萬餘人。
李老師此次報告的專題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人生》,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
2、全面發展教育是前提;
3、追求卓越精神的教育是動力;
4、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目標
在報告會上,李曉凡老師指出,現代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家長把砝碼都壓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很容易忽視孩子的人格教育,而這恰恰是家庭教育里最核心的部分。她強調――每個家長都應該給孩子傳播快樂,把孩子培養成快樂的人,而不要讓孩子成為「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
㈣ 完美人生觀後感
完美人生觀後感 《完美人生》———最初看到片名,我以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人快樂、幸福、充實的一生,畢竟,這樣的一生才算美麗。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確如此。影片主人公是一個風趣幽默且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幽默給他的妻子與兒子帶來了快樂。然而,影片的後半部卻是講述他們一家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主人公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打擊與傷害,用各種謊言善意地欺騙兒子,並告訴他:「一切只是個游戲,游戲結束後,我們便可以回家。」最後,主人公為了尋找自己的妻子而送命,但他給兒子留下的並不是集中營灰暗的回憶,而是個美麗的「游戲」。 二戰結束後,有許多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人回憶往事都痛苦不堪,還有更多的人出來後患上了憂鬱症,原因就是集中營的非人生活實在太過痛苦。而主人公卻用一個游戲的名義掩蓋了這種痛苦,讓其兒子的心靈免受傷害,盡管他自己為此付出了生命。 影片中,導演用了不少誇張的手法與一些巧合更加突出地表現這一家三口的感情深厚,也為劇情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 美麗人生,片中主人公有一個美麗而幸福的家庭,他為他的家庭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美麗的。片中的兒子有一個美好的 童年,有一個風趣的父親,父親帶給他快樂,使他的人生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他的人生也將是美麗的。片中的母親有了一個快樂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兒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麗。人生的美麗也不單指快樂,更強調人生的意義,人生便因意義而美麗。聰明、勇敢和善良的人們都能締造出美麗的人生。 點評:美麗的游戲後面是殘酷的人生!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這篇觀後感層次清楚,感情真切自然!在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內容時作者就埋下了一條線———主人公用善意的謊言欺騙兒子,從而讓兒子幼小的心靈避免了陰暗與血腥的傷害。後文就循此線索抒發著自己的感受,「感」在「觀」中,「感」「觀」結合,凸顯中心,把自己的感動與震動釋放在抒情與議論的文字中,這既是影片的魅力,更是這篇觀後感的魅力所在! 在很早的時候,我媽就跟我提起過《美麗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講過,只是一直沒有看過。我非常感謝孟老師為我們播放這部電影。
㈤ 電影《人生》觀後感
最近看了1984年版的電影《人生》,剛看完我一般不急著寫心得,體會,感悟,就好慧亮像老黃牛吃完草後反芻一樣,在回味中品砸它的韻味。
上班路上,電影畫面在腦中上演著,有兩個細節當時就打動了。
第一,就是巧珍拿著剛摘的新鮮甜脆的紅棗送到在田間勞作的高加林。高加林拿起棗兒,順手在褲子上擦兩下,這樣好像棗就干凈了,或者把棗往衣服上擦兩下就塞入口中。高加林作為莊稼漢的身份一點也不做作,這個動作是那麼的自然。作為演員,走入田間地頭,走入群眾中,去體驗生活,這個細節演員處理的很好。
第二細節。就是巧珍出嫁時,村子的男女老少,左鄰右舍,幾乎是傾村而出。村裡大能人劉家嫁閨女,並且嫁的是整個莊上最俊的閨女,當巧珍頭戴紅紗巾,淚眼婆娑時,隔著紅紗,她看到了房前屋後,坡上,坡下,家裡圍牆上,里里外外的鄉親們。導演花大力氣發動那麼多群眾演員,來圍觀巧珍出嫁。這個特別符合當時的生活真實。平時村裡沒什麼大事,大家在平淡的日子裡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么隆重的場合突出了巧珍出嫁是村裡的大事。也是這部電影里的重大事件。高加林錯過了對她最好的女子,他丟當記者這個體面的城裡工作返回村裡時,巧珍已成為他人妻,他一無所獲地回到了生他育他的家鄉。
如今,那些所謂的「大事」,比比皆是。圍觀的人很少很少了,就算是男女大婚,也只有幾個圍觀捧場的,全然沒有從前的熱烈和隆重。
這使我想到最近家附近的一家牛肉火鍋店開業,鑼鼓喧天,禮炮震天,主持人聲音甜美,感染力強,如果不是有顯赫彩虹門在店門口,我真不知道那是一家什麼店開業。因為,大熱天,沒有一個路人停留駐足,我只是匆匆塌州路過,瞥了一眼。太缺少觀眾圍觀了。有商家請歌手演唱助陣促銷搞活動,高高的舞台,華麗的服飾,震耳的音響效果,歌聲不能說不好聽,可是圍觀的人卻很少很少,因為這樣的場合隔三差五就有。大家都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了。
真的是物以稀為貴呀!還是懷念以前那種人山人海,萬人矚目的場景。當那種場景出現時,突然覺得那是一種久違的感覺。看看現在,開業活動,商品銷售特賣活動,婚慶活動,活動多了,可是所謂節日味卻淡了好多好多。我真正懷念的是過去的那種人情味,現在的這個世界,花花綠綠,紛繁復雜,人情味卻少了好多,這也是我喜歡看老電影的原因之一吧前衫寬。
㈥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
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觀賞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人生》了,自從接手《影視鑒賞》的授課,我就從網上下載了這部拍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老電影,准備讓學生認真觀賞。昨天下午的影視鑒賞課上我在多媒體教室給前來上課的近二百名學生播放了電影《人生》,學生在看,我也在看。我不時被劇情所吸引,坐在播放設備旁緊盯著電腦中的影片畫面神情專注的程度就像是頭一次觀看這部優秀電影作品。善良、單純的巧珍,背著負心人罵名的有志青年高加林,朴實、慈善長者的德順爺、老實巴交、安守本分的高加林父親這個老農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本片的劇情並不曲折復雜,以高加林的人生命運變化為主線,以它與劉巧珍、黃亞平的情感糾葛為副線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陝北黃土高原某地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有志青年渴望改變個人命運最終失敗的故事。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像高加林這樣有才華、有理想有志向和抱負的農民青年的出路在哪裡。涉及到的愛情問題,就是青年人如何正確處理好愛情婚姻問題。
我想在那個集體化年代,在社會大變革剛剛萌芽的時期,誰也難以幫助高加林實現個人的遠大理想。高加林最後命運的變化無疑促使我們思考社會體制當時存在的極大弊端,他的悲劇表面看起來是自己現任女朋友前男友他媽出於報復寫信揭發他走後門參加工作造成的,但是實際不是,而是當時的社會用人體制和用人理念所致。若果放到現在,高加林絕對不會再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村落繼續與貧瘠的土地打交道的,他會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影片的深刻意義在於它提出社會變革勢在必行,否則像高加林這樣的有志青年難以成就個人偉業的悲劇人物會難以計數。在處理愛情婚姻問題上,影片似乎在引導青年人懂得「戀愛是一回事結婚又是另外一回事」道理。
因為後來似乎有意在為高加林舍棄愛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的負心漢行為辯護,強調男女要志同道合,要有共同語言,只有這樣他們的結合才可能是幸福的。高加林對劉巧珍的愛是很膚淺的,感激之情遠遠勝過了對他的愛。雖然他也給巧珍買過紅色的紗巾並且親手給她披在頭上,但和他對黃亞平的愛沒法相比。他們有著高中同班同學的經歷,有著對文學的共同愛好,所以他很快就被開朗、直率、熱情、仰慕他才華的黃亞平所俘虜。可高加林最終也沒能和黃亞平去南京擁有和她的婚姻,原因是高加林的農民身份的恢復,他的.正式工作的丟失,是他倆的遙不可及的身份與社會地位的差距。
影片也在告訴觀眾婚姻結合離不開文化的背景,一個細節便是明證,劉巧珍從農村老家來縣委大院看望高加林,他們的交談已經表明劉高兩人話不投機,文化人關注的和沒文化關注的話題有著迥然不同。影片藉此情節再也暗示他們的分手是必然的。我想每個觀眾觀賞完影片後各自對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與目的都會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寫本文陳述拙見旨在拋磚引玉,爭議之處願與網友商榷之。
㈦ 路遙先生經典電影《人生》,觀後感
讀後感]午飯前,搶著時間看完了路遙的《人生》,路遙《人生》讀後感.故事情節屬於那個年代,也符合那個年代,但故事中的糾葛和波瀾卻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生中充滿抉擇,但可能影響一生的也就那麼幾個.像柳青說的那樣:「.在岔道口上,走錯了一步可能影響一個時期,甚至一個人生.」 巧珍很好,符合中國歷來的道德觀念.「土氣」中卻隱藏著思想上的開明與先進,像一粒金子,吸引著我.在讀到「二叔」的部分,我就已經料想到故事的大概結局.接著看無非是想看看路遙是怎麼寫的.即使這樣,還是在讀到「大馬河橋頭的分手」那段時心裡起了躁動,湧出了一絲難過.情節的發展也符合這位農村走出來的作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路遙的語言,就好像村中智者德順老人的大智慧一樣朴實.誰都懂的大道理,但有過經歷的人和沒有經歷的人感受起來就是不一樣,讀後感《路遙《人生》讀後感》.理想是好,但終歸要落在現實上.可以憧憬,但不可強求.生活要歸於它的本質—活著.繼而追求幸福.就是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理解不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有些行為有目的性,有些則無.目的性過強或者過弱都會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偏離原本的既定路線,使得行為變得難以被他人理解,有時甚至難以被自己理解.最後即使獲得了計劃內的幸福,也會感覺不值得或者得不償失.要不你就狠下心,要不你就盡早放棄.否則理想和幸福就會在你的猶猶豫豫中變得雞肋,甚至轉為折磨.因為追求的路上,很多人都會慢慢地發現自己當初的抱負,雄心,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直至最後回到原點,真正的自己,也是最初的自己.人生中存在著好多循環和因果輪回,有時也讓我相信人生本省就是一個大圈.兒時以不尿床為榮,老時以可控制屎尿為樂.出生時,你在產房裡哭,周圍人在笑;過滅時,你在病床上笑,周圍人在哭.除去人生中開始和結束那兩塊,即使是在你可以恣意翱翔,如日中天之時,也會在一些循環往復中掙扎不出——拚命追求自己想要卻無法得到的東西,卻不顧那些「東西」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適合你的.生活本應該淡如雲,靜如水.所得之幸福也應如是之清爽.可以回味,可以傷悲,只是不應後悔.當生命中的意外走進人生之時,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道一聲:來了啊!」
㈧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深有感觸,高加林並沒有把握好自己,錯過巧珍,遺憾。人生就是在挑選,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高加林最後沒有選擇巧珍,巧珍在傷心絕望之時嫁給了千辛萬苦追求自己的馬栓。
沒多久高加林潛規則的事兒曝露被趕回家,而這時候巧珍早已嫁人,高加林的心態沒法用語言表達來表述,而小朋友們得話「哥哥你不成器,賣了良知才回來」,聽見此歌唱高加林那一個後悔莫及啊,遺憾早已沒有用了。
他自身放棄了狠狠愛他們的人,這又能怪誰呢?人們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把握住這一份情感,人活一輩子,不易,一定要珍惜愛自己的人,一旦錯過,也許便是始終。
針對高加林的心態,我一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當他負了巧珍的一片情意時,我就是厭惡他們的,但另一方面,當我還在看了影片後細心理智回憶的情況下,我就是憐憫他們的,乃至還偏重於支持他的作法。
㈨ 電影觀後感1500字
電影觀後感1500字
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電影思考人生。以下是關於電影觀後感1500字,以供賞析和參考借鑒!
原來,世界上還有一種感動,可以讓人情不自禁地流淚,那種感動的創造者叫——愛。
沒有任何詮釋能完整地表達出愛。愛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人從降生到離世都紮根在內心深處的感觸。
愛不是流星,付出瞬間的光熱便消失不見。愛是天幕中並不耀眼的恆星,沒有流星的激情,卻成全了永恆。
愛不是繁花,璀璨了春天,卻忘了四季中還有夏秋冬,愛是常青樹,沒有新鮮花的熱情,卻續寫了明天。
愛不是歸燕,春夏溫暖的家,到了秋冬便只能人走茶涼。愛是戀家的麻雀,沒有燕子的美貌和才能,卻堅守了那個簡陋的家,一輩子。
愛是什麼?
蒼穹中傳來鏗鏘的回聲:「愛,是內心深處,貯存了千年的眼淚!」
《暖春》是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片子。主要講一個小姑娘,父母雙亡,後來被別人領養。她的後媽後爸經常虐待她,她就逃了出來,逃到另一個村子,被一個好心的老爺爺救回家,老爺爺含辛茹苦地把她培養成了大學生的感人故事。
昨天晚上看了《暖春》這部片子,那感人的一幕幕始終在我腦海中浮現,不能忘卻.爺爺為了小花上學,下雨天去砍柳條賣錢,結果因雨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沒醒過來。小花傷心極了.還有一次,小花利用放學的時間去捉螞蚱,螞蚱可以治嬸娘不生小孩的病,她把一座山周圍的螞蚱都捉光了,她的純朴感動了嬸娘,倆個人幸福地擁抱在一起。
是爺爺一家給了她溫暖。上學後,小花總是班裡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走進了大學,為家裡爭了光,為村子添了彩。
人間處處有真情,在這世界上,尤其是農村,像小花這樣的孩子還大有人在,他們都需要我們的幫助。
影片看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我內心有一個願望,去幫助那些像小花一樣的人.
暖春,就是溫暖的春天,那不正是電影《暖春》里那位慈祥的老爺爺嗎?
一個衣著襤褸的小女孩在空曠的原野上奔跑著,她手裡的風車不停轉動著,好象在述說著一個個凄慘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過去了。好心的農民把她抬到村子裡,問村長怎麼辦,村長想了半天,也不知怎麼辦。這時,一個衣著樸素而干凈的老人站了出來,說要收養這個孩子。
老人就這樣,他不顧家庭的貧苦和兒媳的反對,堅持要收養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繼父繼母虐待她,後來,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時,她才逃了出來。小花會做許多事,洗衣、洗碗、做飯。但是,嬸嬸不顧這些,好幾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來的家,又跑了回來。
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令人感動的鏡頭卻很多。忘不了,小花為嬸嬸生孩子而去抓螞蚱;忘不了,爺爺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長抖出寶柱不是爺爺的親生兒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糧食、錢財的情景……忘不了的鏡頭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動的是一個字:「暖!」
這部影片的大概內容是: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裡,某天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村民們在村頭發現了一個已餓暈了的小女孩,尋思著怎麼辦,然而大家都以各種理由拒絕收留這可憐的小女孩,包括村長也是。最後,來了個以過花甲之年的老爺爺,他什麼話也沒說就背起了小女孩。回家後卻遭到兒子和兒媳婦的反對,老人也沒有為此放棄小女孩,因此老人和小女孩單獨過,兩人相依為命,但事情並沒有老人想的那麼簡單,兒媳婦很不喜歡那小女孩,所以曾千方百計的先後兩次把小女孩送走,但終未得逞!時間慢慢的過去,小女孩用她那純朴而善良的心感化了老爺爺的兒子和兒媳婦,讓他們接受了她,並且還認了小女孩做女兒,而此時村長受良心的折磨,他盡他的力幫助老爺爺一家,並在全村發起了捐獻財物的活動,來幫助他們,同時也把守了三十年的秘密告訴了大家,原來老爺爺的兒子也是老爺爺在路上揀來的,老爺爺為了他終身未娶,可謂用心良苦。
十四年以後,小女孩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成為全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畢業之後她滿載歸來,做了一名小學教師,她決心用她的一生來回報養她愛她的小山村。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應該向女孩學習,因為她有著寬大的胸襟,從不計較別人對她做了什麼,她認為重要的是自己怎樣善待別人。我也應該向老爺爺學習,要有一顆博愛的心。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的`思想也受到了聖潔的洗禮!我見證了一顆博愛的心,見證了一段美好感人的人間情!有愛就有希望,不是嗎?這樣的震撼終以一句「不僅血才是濃的」為結尾。是的,故事的結尾是美好的,但我們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愛,至始至終存在每個人的心底,並萌芽成長著!我們要相信這份愛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為每一個過路者留一份歇腳的地方!
我們應該學會博愛與感恩,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留下美麗的劃痕!!要記住有愛就有希望!!!
觀看《信仰》後無限感慨,催人奮進。人無精神不立,國無信仰不強,民族的民族魂就是信仰在支撐著,之所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堅定的信仰。當前我們要認真宣傳信仰,宣傳黨的光榮傳統,及其無數先進黨員的先進事跡,堅守和實踐為我們的事業而奮斗的信仰,唯有如此中國才能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信仰》讓我們思考三個問題:入黨為了什麼,黨員該做什麼,身後留下什麼?我們每個人只能在短暫的青春歲月里努力做一些事,而這些事應能讓我們在年老時感嘆沒有浪費寶貴的生命。人活在世上因信仰而偉大,為了信仰而奮斗,這樣的人生就不會白過。革命時期需要信仰,經濟發展時期也需要信仰。實踐信仰,有些時候需要轟轟烈烈,但更多的時候需要更多的人在本職崗位上踏踏實實的躬身實踐。通過觀看紀錄片《信仰》,再一次感受到他們對黨忠誠、堅守信念、為人民的利益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再一次被他們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動。
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時代變遷,觀念變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信仰》中所表現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就過時了。相反,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中國的發展就會迷失方向,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可能被葬送。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較高形式,信仰的樹立不僅受制於時間和環境,還受社會風氣影響,並需要克服甚至戰勝一些人類基本的慾望。因此,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隨波逐流易,樹立崇高信仰難。
對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來說,必須高標准地堅持信仰、牢記宗旨。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和利益訴求,但是每個領導幹部應該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不是滿足一己私慾的工具。在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待遇與幾十年前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比起普通群眾也已很優厚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權力仍被私用,那就是對信仰的背叛,這樣的幹部,就是黨和人民的罪人。
對於廣大群眾來說,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革命者那樣的高度覺悟,但不是說信仰就可有可無了。在普通群眾中,信仰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追求真善美,遵守起碼的社會公德,既珍愛家庭,也關愛社會。
平時,在與人交流時談到「信仰」,有個別人容易產生偏激的理解,認為「信仰」是革命時期的時髦詞彙,共產主義理想是不切實際的遙遠的事物,與當代社會和人生價值無現實意義。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信仰離不開物質,一旦信仰脫離了物質什麼作用也產生不了。這種認識是否正確呢?記錄片《信仰》里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華西村書記吳仁寶;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蔣築英;青島港工人許振超;中科院院士吳孟超;養路工郭明義;水電維修工徐虎;山區郵遞員王順友;還有朱光亞、錢學森、鄧稼先、孔繁森、李林森、鄭培民、楊善洲……等,他們在崇高信仰的引領下,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當然,離開生活實際空談遠大理想和信仰確實是不可取的。信仰不是虛無的,應該與具體的工作目標、任務結合起來才會有實際的意義。信仰也不是空洞的,它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對社會、社會責任感與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判斷,在人的思維、意識上與客觀社會的物質因素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並不斷發生變化。一個人樹立起了正確的信仰,有了追求的目標,他在生活中才會感覺到實在而有意義,而不會把生命耗在盲目的「及時行樂」之中虛度年華。正確的信仰會引導人對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反之,則會使人逐漸變得生活無聊、意志消沉、精神頹廢,在歷史前進與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庸碌無為。
人活著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論身居廟堂,還是身處草野,精神信仰都能夠讓人明確生活目標、豐富生活內涵、提升人生價值。看過《信仰》,但願有更多的人能重拾信仰,讓信仰之光照亮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