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心理罪觀後感
某天與同學看了一部名為《心理罪》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大學天才學生方木因幫過身手不凡的刑警邰偉而捲入了一場變態殺人案。
一杯辯中人血牛奶,對於朴啉症患者如救世解葯,所以患者不斷殺人,不斷喝人血。他們感覺自己身處地獄,他們懼怕著死亡,他們發生著心理的兄仿惡化。他們也不想殺人,但他們懼怕著死亡,所以他們渴望著鮮血,這樣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慰藉,天生怕光少血的他們想要獲得永生。
刑警邰偉也有久久走不出的心理的泥濘。他的刑警父親因與歹徒搏鬥身亡,他親眼目睹著歹徒背後藏著的大刀,但過於恐懼的他喊不出來。他將父攜塵山親的死亡以及同事“慢半拍”的受傷都歸錯於自己,但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錯。
男主角方木是一個孤兒,他因從小缺少親情,所以對生命少了敬畏。他從小就生活在教授門下,只有他的女朋友引導著他如何打碎他心中的那塊“玻璃”。最後被朴啉症醫生殺害的女朋友徹底喚醒了他對生命的新認知,對生命的敬畏。
馬凱,一位深愛著女兒的父親,女兒擁有先天性朴啉症,所以他不得以將女兒送入朴啉症醫生手中,但他萬萬沒想到女兒只不過是醫生的一個試驗品罷了。
醫生,一個救過很多人,也見過不少人似死的人。因一次實驗的誤差讓他患上了朴啉症,整天見不到陽光的他,心理產生了扭曲,初衷也有由醫治病人到了研製一種讓所有人與他一樣的病毒。
給大家推薦這部影片是想讓大家打碎心中的恐懼。因為只有你的恐懼才促使了你害怕的東西的產生,正如《小丑回魂》一般,小丑可以變成任何你恐懼的東西,但你如果沒有恐懼的東西的話,他又能那拿你怎樣?所以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因為只有你才是自己心中的英雄!
公眾號:最好的我們一直在路上
B. 讀後感《心理罪之第七個讀者》
我的耐心似乎真的很有限,即使一開始很喜歡的電視劇或是綜藝或是明星,我都不能一路追下去,所以跟別人討論的時候,總是不知道電視劇的大結局、綜藝的收官作、明星的近況。
對於《心理罪》我也是如此,看完了畫像、教化場、城市之光,網易蝸牛又有了暗河和第七個讀者的資源,暗河看完了,當看到第七個讀者的時候我已經失去了看下去的耐心。於是前後兜轉找到了喜馬喚褲游拉雅,聽完了這本書。借著上下班走路回宿舍,上班空閑時間和晚上的休息時間聽完了。
同事和朋友都笑話說,小心你拿下耳機和銷發現自己聾了。(那幾天我真是24小時都帶著耳機)
泡芙先生讀的特別好,配樂也很到位。終於認識到了那個歡快活潑的方木,一個無憂無慮的法學系學生,還有依舊活著的邢志森和丁樹成。看著他一點點的變化,很是心疼。但又高興又悲傷,如果沒有發生這些,方木不會變成那個犯罪心理學的天才,當然他也不會變得那麼陰沉。大家說方木該死,害死那麼多人。他雖然像柯南一樣自帶死亡buff,有時候處理事情不常規,但是他不該死,他是好人,他是警察,他明白自己的義務是救人,讓光明撒向這片黑暗,照亮他心裡被過去籠罩的陰暗角落。他就跟《漢尼拔》裡面的小茶杯一樣,是犯罪心理學天才,能夠清晰地洞察兇手的內心。那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啊,深入其中去模擬、去經歷犯罪,讓我想起了秦風(為什麼要考警校?我想製造一場完美的犯罪)。
電影《心理罪》毀了心理罪系列。但我很感謝他們讓陳曦死的那麼美。
還有我期待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審核沒通過,問室友一般這種情況怎麼辦,她說等唄!好吧,那天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了中國電影分級的必要性。(回頭來寫:看了城市之光,發誓以後再也不看心理罪改編的電影了,我還是看書吧,自己腦子里幻想幻純碼想場景,畢竟我是看過criminal minds,識骨尋蹤的女人。)
C. 《心理罪》讀後感
斷斷續續的看完了心理罪全系列,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書中一些犯罪的人:城市之光中的江亞、第七個讀者中的吳涵……他們剛開始就是壞人嗎?剛開始心理就會這么極端嗎?我想並不是橘型,他們是因為沒有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感受到的全是社會對他們的不公等等,所以他們的心理才會扭曲殺害了那麼多人。
對書中壯烈犧牲的人民警察尤其是主角銀尺方木抱有崇高的敬意,他們是守護這個世界和平的最後結局並沒有交代方木是生還是死,但是我相信他還活著,他一定在某個角落憂郁的活著,希望有一天米楠能找到他,他們不再是一名警察而是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心理罪》也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正義可能會鋒伍高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我們要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些溫暖的東西,每天充滿正能量的活著。
D. 雷米的《心理罪》讀後感(2)
你可以詛咒雷米對暴力近乎痴迷般的追求,他對於超乎人類想像的殘忍似乎具有天生的抵禦能力,冷靜、客觀。然而這樣一個對所有令人發指的罪惡都習以為常的人,在他的小說攜判里,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聖徒般悲天憫人的情懷。方木在凌晨的天台夜祭吸血鬼馬凱;劉建軍對著病房含混不清的「對不起」;泳池邊方木近乎癲狂的拯救。通過一個外表冷漠,內心火熱的人物——方木,雷米讓我們在渾身冰冷的閱讀過程中感到了些許溫暖。他在冷靜剖析,甚至是殘忍揭露人類的基本情感之一——嫉妒的同時,也讓我們同時見證了另一種情感——友誼與良知的偉大力量。邰偉對方木戰友般的情誼;杜宇對室友矢志不渝的信任與支持;喬教授身陷烈火卻至死沉默。這讓我們在經歷了恐懼與震驚的閱讀後,仍然可以從容地面對未來。我們知道,即時面前是一片暗藏危機的濃霧,總會有方木、邰偉、喬教授站在我們身邊。他們吸著煙,表情疲憊,目光銳利,微笑著對你說:沒關系,有我在。
「其實,你跟我是一樣的。」這是一句書中經常出現的話。它伴隨著主人公方木每一個難眠的`深夜,每一個自我掙扎的時刻。他有過慘痛的經歷,以至於他久久不能解脫,至於他選擇了一種類似逃避的生活方式。命運,總有著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性。當他再度面對那咐橋心底的惡魔時,他會怎樣呢?也許,結局不重要,畢竟人生需要一絲光明來慰藉。但作為畫像者,我想方木心中一定會想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總是我?
畫像,是一種主體搜尋犯罪分子的過程中的行為。這一行為中,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進入」或某種意義上的「融合」——主體與犯罪分子建立的聯系。在聯系過程中,畫像者必須經過一定的人格的拷問和代入式的場景復制。這一行為,也就更容易導致畫像者的迷失,迷失自我靈魂,永遠活在掙扎與解脫,正義與邪惡之間。
《心理罪——畫像者》就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由嫉妒而生,又一個命題一直延伸下去:你,一定會成為我?書中,方木的掙扎很是痛苦,他沒有真正的快樂,始終停留在過去的歲月中,面對愛情,他始終把現任女友與前任建立聯系,面對研究生的生活他的狀態始終停留在本科時期。他把靈魂安放在了過去。面對現實,他選擇了絕對的冷漠,包括他每次與犯罪分子的談話記錄,他都是冷漠的。這份冷漠導致他忽視了馬凱給他的信,他以自認為極其客觀的態度面對兇殺現場,面對每一個人,甚至周遭的一切。他的客觀性冷漠,讓久經畫像行為的喬教授也猶豫了。
喬教授,無疑是書中那個最值得尊敬的人。他早方木一步找到了兇手,他有著長者的包容作風和對職業的深層理解。當方木受到全校表揚時,他給予了批評。我想,那時他是對的。他看出了方木有不為人知的過去,方木那時的靈魂不屬於現實。他想用科學上的刺激來喚醒方木的靈魂。如果沒有喬教授的指點,我想方木也許真得會變成和兇手一樣的人,比如喬教授以前的得意門生:孫普。
孫普,大學圖書管理員。一個曾經的不算失敗的畫像者。他的經歷受人格上的缺陷影響,使他只能趨於平庸。現實總是痛苦的,當某種才華得不到施展和認可,它便成為了一種魔性,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邪惡,它需要一個客觀存在來激發它,從而使它占據靈魂的位置。
人,總有靈魂的。方木把它放在的過去。孫普則把它深深的藏在了內心的暗影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可抑止的魔性力量。喬教授說孫普是沒有靈魂的人。我想他是在喚起方木而不是否定孫普的靈魂,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知道真相後,還親自找孫普談話的原因。喬教授忽略的是孫普的魔性的力度。孫普的過去,讓我不由得想起韓國的電影《殺人回憶》。原本溫文爾雅的蘇探員面對接連的兇案,面對嫌疑犯,他迷失了。他選擇了讓他原本痛斥的酷刑拷問。那些科學的檢測,他都不再認可,他不願面對被害的女性,更不願面對自己錯誤的判斷。最後,兇案不再發生,但兇手依舊逍遙法外。孫普正式如此,在無法獲得嫌疑犯的認可時,他人格上的缺陷暴露無遺。嚴刑逼供,以此來獲得表面上自我的認可。孫普是一個極度需要自我認可的人。喬教授幫助了他,他其實內心是感激的。如果不是方木的出現,我想這一系列的兇案一定不會發生。孫普一定會老實的做他的管理員。因為,在方木出現之前,他盡管失敗了,但他自我感覺至少這世上還有一個人是認可我的,他就是喬教授。這種認可,也許是孫普一廂情願的,但起碼它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孫普,在某種意義上,作為畫衡隱猛像者,他是強於方木的。他更善於將自己和另一個人進行融合。當他重新回到講台上時,他在進行著一種致敬,就像他的作案一直在致敬那些連環殺人兇手一樣。他在為那個不再信任他的喬教授做著只有自己明白的祭奠,更是在方木面前做著自己最大程度上的認可。此時,他已把靈魂和那個曾經的喬教授一同壓抑在了深不可測的內心深處。他要真正的成為兇手,真正的證明自己強於方木,真正的達到自我的最高認可。他不斷的作案,不斷的留下信息。他為老師選擇了火祭,這一西方宗教上有著崇高意義的祭奠方式。他想聽到現在老師的慘叫,同時希望這種慘叫喚醒方木的魔性。可他還是錯了。這一系列的環節中,他只犯了這一個錯誤。他錯誤的預估了喬教授的承受度。喬教授用無聲的力量喚起了方木過去的靈魂,同時又給孫普一個沉重的打擊,這是孫普在黑暗中與方木搏鬥時以及最後被錄音時為何變得如此低級的原因。
從頭到尾,其實孫普都是策劃者,但這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哪怕丁點的錯誤,他就會滿盤皆輸。一個能把靈魂藏在深處的人是不懼怕死亡的,因為早在方木出現的那一刻,他就選擇了死亡。
黑暗中,那個縈繞在方木耳邊的聲音一直未曾消失。「其實,你跟我是一樣的。」這是一個謎團,同時也是一個啟示。喬教授的離去,以後不再有人不斷喚起方木停留的靈魂了,他的路在何方?他會不會因為一個契機變成下一個孫普?他的靈魂究竟何處安放?是繼續為它選擇過去?那麼,它會不會變成一種壓抑,最終掙扎在人性的善與惡之間呢?
人性,在某種意義上講是邪惡的,或者說人都有邪惡的一面。只是,我們作為現實的人,在外在壓力面前,我們自己選擇的是什麼?是正視這份邪惡,還是任其自由的發展,或是選擇不限制的壓抑?這也許是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吧。
《心理罪——畫像者》,有些像日本推理作家二階堂黎人的《地獄奇術師》,同樣是黑色的環境,連環的犯罪,同樣是類似於網路全書式的推理內容。但不同點在於,書中整體行文沒有選擇那種哥特式的筆調。這是與文化環境有關的。《心理罪——畫像者》,是一部值得回味,值得探討,代入性很強的推理作品。
E. 電影《心理罪》觀後感
電影《心理罪》是一部重口味的充滿血腥和陰暗人性的懸疑片,裡面有令人瘮得慌的屍體、讓人顫抖的解剖現場,慘白、陰森、恐怖的吸血鬼形象,還是挺嚇人的。友情提醒:膽小者慎入。
故事圍繞一起連環兇殺案展開,警方面對兇案束手無策,沉默寡言的犯罪心理學研究生、推理天才方木牽扯其中,他天賦奇才、洞悉犯罪心理,准確描繪犯罪心理畫像,協助經驗豐富的刑警隊隊長邰偉和警隊破獲連環殺人吸血案。
電影《心理罪》的拍攝地點之一是濱海城市大連、碼頭、海邊景色都不錯,好想去看看。裡面的夜景也很美,不知道是不是使用了電腦特技處理過的。
這部電影,廖凡是男一號,扮演刑警隊隊長邰偉,廖凡是名副其實的演技派!實力碾壓片中一眾新面孔。他把一個情緒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刑警隊長刻畫得入木三分,演技可圈可點,跳樓追嫌疑犯、逃犯的戲碼,和搏鬥高手林海的碼頭船上、海灘上的格鬥看得我心驚肉跳、有身臨其境般的強烈代入感。
邰隊去學校找喬教授,是第二次見到方木的時候,邰偉出於對李一曼慘遭刺傷、暈迷不醒的憤怒,對方木大打出手,方木卻無視邰偉的情緒宣洩,對他進行推理,說他之所以先出左手再出右手,是因為天生左撇子,後天又被家人、老師糾正,所以導致邰偉一直都在糾結自己該用哪只手。
方木說邰偉是個左撇子,優點是:大腦空間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方木說邰偉情感匱乏,卻被情感所累,被情感左右、控制。所以常常左右搖擺,猶豫糾結,所以邰偉經常自己內心都在打架。
而方木是個孤兒,他從小缺乏情感,就比常人更多了一份理智、理性,不被情感操控,不做情感的奴隸,所以可以置身事外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其實方木的言外之意,應該是暗指邰偉在平時破案的時候,也是經常遊走在本能條件反射和理智壓抑控制的邊緣。
邰偉一開始不相信方木,以為心理側寫師是什麼花拳綉腿的不中用之流,沒想到第二次見到方木,就被他看穿猶豫用左右手的糾結內心,他的表情既驚訝又服氣。
後來邰偉在鍛煉身體的時候,方木去找他,他對方木使出激將法,既是挑釁又是試探方木的能力,又被方木一語擊中,男人嘛,被人看穿本來就是極不舒服且沒面子的事情,但是他也不得不服了。
這小子確實有兩把刷子,雖然還帶著未脫離校園的稚氣,還又有著不適合做警察的缺點,愛表現又缺乏自信,急於求成又沖動、魯莽,沒有當警察需要的自信、謹慎、成熟,但他有識破人心的敏銳洞察力。
海岸灘塗上和蒙面高手林海的打鬥,邰偉被出警經驗不足但熱血莽撞、膽大心細的菜鳥警員羅藝踢中要害,苦不堪言,臉部扭曲,既好笑又無奈。
馬凱掉下天台,邰偉死死拉著他的手想救他,反被他割傷手臂放血的時候,真是骨軟筋麻、肉顫心驚,好痛!心疼我邰隊!
當邰偉從血跡斑斑的浴缸出抱出被馬凱擄走的小女孩自己差點摔倒、向後踉蹌一大半的時候,感動!拼了命保護每一條生命是他身為警察的本能反應,他是一個克盡職守、鏟除邪惡、伸張正義的好警察。
李一曼就這樣犧牲,也未免太狗血了,他這樣的警察也太水了點吧?死得也太輕而易舉了,一個刑偵隊的警員,那麼容易就被一個醫院護工捅死。感覺他的警員身份是通過「搞關系」、「走後門」而進入刑警隊的。就算為了襯托邰偉強悍強大能幹兇猛,也不能把李一曼寫得這么軟弱無能,不堪一擊呀。
李易峰扮演心理畫像推理天才方木,演繹對陳希的初戀情愫,沒有初戀的單純、美好,反而有點呆頭呆腦,愣頭青一樣莫名其妙的感覺。有點不入戲,不在狀態,這是為了符合他孤兒身份的人設嗎?不懂愛、不知道怎麼接受愛和表達愛的木頭人。
陳希對方木說:你就像住在一個外面看起來好像透明,但是卻被重重的殼裹著的空間里,我可以幫你走出來,就像打碎一面鏡子那樣,把手輕輕一推。
方木也許是有天賦異稟,但是身為孤兒的他,也缺少了感知別人情緒的能力,一開始的他有點冷血動物,冷酷,是個將別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他幼稚,冰冷,心理側寫師只是一份職業,把工作做好就行。少了悲天憫人的同理心,無法很好共情,所以被孟陽用障眼法忽悠過去,沒有成功地看出吸血案是有三人組合的。
方木拍誘導孟陽再次犯罪的視頻上傳到網上,這種無腦行為連喬蘭都罵他:現在我也覺得你不適合當警察了。它間接害死了陳希,陳希確實是被方木的魯莽、無腦行為害死的。
邰偉說方木少了些對生命的敬畏是對的。做事沒有考慮後果,罔顧他人性命,沒有一個警察的基本素養甚至是常人的血性。註定惹出大禍。
而這個也是方木在陳希死後如此痛苦的原因。陳希死了,他喜歡的,也喜歡他的人,死了,而且是被他害死的。美好的回憶一幕幕,他的內心痛苦不堪,無法釋懷,連心理畫像推理的能力都暫失。
方木的初戀情人李純扮演的陳希,很清純很美,一個清新脫俗的氧氣美人,有點像台灣美女張鈞甯和香港演員林嘉欣的美麗混血體。可惜最後被變態孟陽割腕放血而死,死得很慘烈。
邰偉為了安慰方木,讓他振作起來,他修好之前被他摔壞的方木的機器人烏賊,跑到方木家陪他喝酒,然後酒後吐真言,說出自己埋藏多年的心結,他說他確實把自己父親和慢半拍李一曼的受重傷而死的事情聯系起來,因為他們的死而自責,一直抑鬱寡歡,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個鐵血漢子也沒忍住,眼泛淚光,說出了壓抑、封塵在他內心已久的心聲。
沒想到,邰偉的袒露心聲,讓方木化悲痛為力量,全力以赴破案,最終成功解救了被迫害做卟啉症實驗的受害者。
而馬凱和林海都是需要血或救自己或救女兒而變成殺人、吸血、被實驗的傀儡、棋子,自己在做病理研究的時候不幸感染上卟啉症的孟陽為了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而死,慾望就是原罪。
女法醫萬茜扮演的喬蘭在方木的嘴裡是:像個大姐姐,寬容大度,溫柔體貼,臉上總帶著一抹不易覺察的神秘微笑。這個女人深不可測,肯定有故事。
她對方木的感情也有點耐人尋味,既像姐姐,又像朋友。方木向喬蘭吐槽邰偉的時候,喬蘭說:你們都是神,人人都是自己的神。
神是無所不能的,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歡樂有悲傷,有優點有缺點的。偏執地相信自己的強大,而無視自己的脆弱,就是偏離了人的軌道,很容易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所以個人崇拜,不管是崇拜自己,還是崇拜別人,過度的話,就不是好事了。
喬蘭說方木是把雙刃劍,鋒利無比。而方木確實如她所說,說明她對方木的關注不是一般的多,才能那麼了解一個人。喬蘭和喬教授父女倆身上都籠罩著看不清真相的迷霧,隱晦、神秘,這層面紗只能通過繼續看雷米的書去揭開了。
感覺張國柱扮演的方木的導師喬教授才是壞蛋終極大boss。他的臉有點陰森森的感覺。邰偉去找他幫忙讓他推薦一個心理推理師的時候,他說聽著邰偉的腳步聲總讓他有種錯覺,像邰偉的父親,三十年前邰偉父親的死是不是和他有關?總覺得邰偉的父親被區區一個小偷刺死,有點太易如反掌了點,讓人很難信服和接受。
方木去找喬教授說:他就快把邰偉的心理畫像畫出來了,就差一點而已。
喬教授說畫人先畫己,你真實的自己,和你想像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他催眠方木去分析邰偉,這有點居心叵測、撲朔迷離。
原諒我有點陰暗的猜想,感覺看懸疑片,處處都有作者挖的坑,讓你不知覺地會多想一想人性的陰暗面。
正如邰偉自己的自白:當警察是為了自我救贖,他救不了自己的父親,只能拯救自己的靈魂。如果不走進陽光,就會被黑暗吞噬。
最驚喜的是戴著帽子、一身白色西裝的老戲骨謝君豪的優雅亮相,太激動人心了。雖然他眼角皺紋深了,眼窩也有點深陷了,但是演技依然很贊!舉手投足都是戲。就連冷冷地盯著方木看的直勾勾的眼神都在訴說著他的冷血、扭曲、威脅,讓你被撲面而來的危險氣息所恐嚇,渾身被恐懼籠罩,讓你不寒而慄以致毛骨悚然、雞皮疙瘩驟起。
片中的方木就被嚇到想像自己拿手機報警,卻被孟陽單手輕輕一揮刀、割裂脖子動脈、抽搐死去的驚悚畫面,那畫風令人膽顫心驚,想想都要嚇尿了。心理變態扭曲孟陽面對獨闖虎穴的方木說:殺死陳希,是對方木的警告,沒想到,方木還真的上了蝙蝠島,方木也是從為了幫陳希報仇這里開始,有了感性的驅動,變得無所畏懼起來,愛真的會讓人變得勇敢、盲目。愛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罪,愛同屬慾望的一種。
對這部電影有四個疑問:
問題一:
孟陽和林海殺陳希的時間太短了,怎麼做到的?
陳希被女子天團催著上台表演,到升起的舞台上沒有看陳希,應該就短短幾分鍾的事情吧,但喬蘭追到天台去找陳希的時候,她已經死了,還被放入了玻璃水池。孟陽和林海還對整個殺害進行了視頻拍攝,這個殺人速度實在是有點離譜。
問題二:
直接喝血,真的可以造血、補血以形補形嗎?血難道不是通過靜脈輸入身體的嗎?片中那麼多把牛奶加入血液直接喝進嘴巴的戲碼,僅僅是為了表達殺手的變態嗎?
問題三:
如果喬教授想要了解邰偉,直接給他催眠就好啦,何必大費周章,安排方木觀察、研究邰偉,給他畫像呢?難道也是心理側寫師的作業,僅僅把邰偉當研究樣本而已?那也太不人道了、太沒隱私了吧?憑什麼要人家給你做實驗小白鼠呀?
問題四:
方木對邰隊個人情況進行推理,說他單身、獨居,生活粗糙、疏於被照顧。
邰隊的人設年齡應該是35+的年紀。邰偉的爸爸走了,媽媽應該還在呀,怎麼會沒人照顧呢?他們母子二人應該相依為命才對的呀。
這些懸念,只能去看雷米的小說找答案了,喜歡偵探、懸疑類書的我已經迅速地路轉粉,迫不及待想看他的《心理罪》系列書了。
F.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心理罪》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先說說評分,五星里一星是去平衡那些過分的黑粉們,一星給特效加攝影,一星給細微處的細節設置和剪輯的人員,兩星給片中所有用心的演員,大家不要只盯著兩位男主看,其他人也很有演技啊。
劇情對於我這個看過那麼幾遍原著的人來說,是不太滿意的,前半段中規中矩,後半段有點天馬行空,但是有些細節方面的設定還是有些令人驚喜的。
兩位男主是影片重中之重,編劇也為兩位演員改了一下人設,使得他們能更好的展現片中人物。影帝不用多說,一直是演技保障,打戲看的我腰直疼;而之前備受質疑的李易峰,這會的表現倒是意料之外的不錯,哭戲的確把握的很到位,當然其他地方只能說沒拉後腿,但還是欠了一點火候。
說完演員,我們來聊聊劇情。編劇戲劇化的讓三個兇手都死於搏鬥之中,而且其中兩個死的很慘,這在原著和劇版里是沒有出現的。這就不知道他們是出於什麼原因改成這樣?也許是為了讓大家不對警察失望,所以讓方木出來間接或直接的害死了兇手,從而創造一個英雄形象?但這樣來說,就把方木寫的不是那麼好了。
對於影版方木,我覺得他始終沒有一個好人的想法……剛開始他對生命缺乏敬畏,而陳希死後,他卻有拿走試劑想去為陳希報酬,邰偉在結尾說方木看清了自己,合格了,而我覺得,他恰恰是沒有看清自己。他想做的也許從來就不是警察,甚至不是好人,他渴望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他的確不適合當警察,但他的驕傲也絕不允許他只是一個教師,對他來講不是警察就是罪犯,所以他只能站上警察這條路。如果有第二部的話,也希望編劇能以此展開,讓方木直視自己的心理罪!
心理罪,是一部極適合拍成系列電影的題材,一方面犯罪心理畫像這個題材國內電影涉獵不多,另一方面心理罪作者雷米的系列小說。也看到過片方關於心理罪破億就可以拍第二部的言論,看到過這樣的言論:心理罪這電影節奏夠快,也能引發人的共鳴和思考,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沒有彩蛋了。
心理罪取了《畫像》的第一個故事血之魅。原以為只選取一個故事會讓電影的情節相對單薄,然而看完電影卻滿滿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除卻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的充實和節奏的快速之外,便是這部電影,有一個令人深思的結尾。
對於《畫像》,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方木引導兇手攻擊自己,然後冷靜得開槍。電影對這一部分的處理相當出色,方木,在看到陳希被放血的視頻時就已經動了報仇的心,他從喬蘭那裡拿走的東西,其作用正好相當於這枚子彈!
心理罪里的人物都不是純粹的,像喬教授說的,都是走鋼索的人,稍不留神,就會掉下去,黑白就真是一念間。然而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在孟陽說方木公報私仇,方木剛想反駁時,邰偉制止了他的話,說了不管怎麼樣,你也不能決定他人的生死。
其實一直在思考最後邰偉有沒有一種其實方木做了他想做而一直不敢做的想法,他老覺得父親因為自己死了,慢半拍也是,但是他只能背負著這些日復一日的失眠,情緒化,還是用最警察的方式追捕兇手,彌補愧疚。接著他又眼睜睜看著方木遭受同樣的事情,所以他找方木談心。方木知道陳希因為自己而死,那他就以血還血,打破了自己和邰偉枷鎖,最後才能相立於崖邊,方木的是成長,邰偉的是解脫。
這部影片裡面每個演技全程都在線,各個影帝和青年演員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還有演技不錯的萬茜和李純。有劇情,有演技,有顏值,開頭特效讓你有種看美國大片的即視感,無論是劇情還是演技和特效都超出預期 。
電影改編自小說第一部《畫像》的開篇故事「血之魅」,講述的是男主角方木大學時代破獲的案件。當時的他還是犯罪心理學研究生,初入警隊跟隨刑警隊長邰偉實習。一開始,方木恃才傲物,並因沖動魯莽闖下大禍,但隨著案情的推進,二人並肩作戰,經歷重重考驗,終於找到幕後真凶。 一場窺心識人的心理入侵即將拉開帷幕,期待方木最終能夠揭開背後的罪惡深淵,迎接正義的到來。
懸疑犯罪片剛剛起步,與市場的磨合不夠,群眾基礎不太廣泛。為了豐富類型,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視覺化、力量化的元素,一方面可以加快影片節奏,另一方面也能推動人物關系發展。
李易峰這次的表現太令人驚喜,他的表情就非常細微豐富,嘴唇顫抖、眼神猶疑。哭戲部分是最讓人驚喜的,人物前後成長的過程軌跡把握的很好。期待李易峰為大家呈現一個精彩的角色。
也聽說廖凡在拍攝動作戲時,曾經發著高燒帶著傷,連拍八天八夜。敬業程度令人敬佩。期待廖凡為大家呈現一個精彩的角色。
一部非常優秀的懸疑劇情動作片,是的,這事一部讓人看的非常爽快的片子,酣暢淋漓的動作戲,環環相扣的劇情,點到即止的情感戲以及精緻的特效和相當洋氣的鏡頭切換,在這個暑假給人以耳目一新的爽快感。
1、很好的商業片,劇情流暢沒有尿點,方木的演繹和氣場讓人心疼,幾段重頭戲的眼神和情緒簡直處理的讓人汗毛直立,邰偉從頭打到尾,真鐵血真漢子了。
2、層層遞進的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好故事,有日系懸疑推理,有美劇的分析,有港劇的追逐動作戲,不是磨磨唧唧的敘事片,是很爽的商業片,探案+動作戲融合的非常好。
3、除了一直被誇贊的兩場哭戲,李易峰最後和另一位影帝的對手戲那裡的眼神和情緒好到讓人尖叫。
4、沒有那麼嚇人,是適合全年齡向的作品,放心大膽的看吧。
5、今年暑假從建軍的熱血開業開始,到戰狼的熱血衛國高峰,最後由心理罪的熱血護民結束,真的是值得紀念的一個夏天。
今天看了一部電視劇《心理罪》,本來是隨便點開了一部電視劇,想打發一下無聊的七月。看這片名估計是部懸疑推理劇,估計會有一個類似福爾摩斯的主角,一開始就是抱著這個心態看的。看了幾集,漸漸被它吸引了,以至於花了整整一天時間看完了它。
果不其然劇中的男主角就是一個很出色的「偵探」。作為一名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奇跡般地破獲各個匪夷所思的案件。但主人公方木也深受自己心魔的煩擾:自己朝夕相處的舍友化身成殺人狂魔,多名同窗慘死在他的手上,連自己心儀的女朋友也沒有倖免。雖然最後查到了兇手,但方木卻沒走出這片陰影。在幻想著女友沒死的情況下,繼續他平靜的學習生活和他的破案歷程。一直到最後他的導師喬教授用很多人的生命為代價為他上了節「終身難忘」的最後一課!
這部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那位用心良苦的喬教授。他本不用出現,但為了讓方木走出來,他毅然從幕後走到前台闡述著這一切事件的最終目的,完成了他作為一名導師的最終職責。雖然這么說他會有很大爭議,但我還是最喜歡他。雖然是惡魔,但我對他很尊敬。
在大結局中他的很多話很有深度,我聽得莫名其妙,但聯繫世間之事也覺得言之有理,讓人回味無窮。如:「想起了嗎?發生了的不會消失,消失了的也不會再回來。」「你受愧於心中所謂的愛情,拘泥於少數人的死亡,使你的眼睛被蒙蔽,失去了對大愛小情的判斷,自己變得懦弱,脆弱不堪,畏首畏腳」「你尊重我就不敢相信我是惡魔,你別忘了不會噴火的惡龍也是惡龍!」「要想成為天才中的天才,就必須殺死你心中的善良,記住大善即大惡,大惡即大善,天使一定要從地獄里誕生」「要想殺掉惡魔,就必須成為惡魔,要成為比他更強大,更殘忍的惡魔」······
某天與同學看了一部名為《心理罪》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大學天才學生方木因幫過身手不凡的刑警邰偉而捲入了一場變態殺人案。
一杯人血牛奶,對於朴啉症患者如救世解葯,所以患者不斷殺人,不斷喝人血。他們感覺自己身處地獄,他們懼怕著死亡,他們發生著心理的惡化。他們也不想殺人,但他們懼怕著死亡,所以他們渴望著鮮血,這樣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慰藉,天生怕光少血的他們想要獲得永生。
刑警邰偉也有久久走不出的心理的泥濘。他的刑警父親因與歹徒搏鬥身亡,他親眼目睹著歹徒背後藏著的大刀,但過於恐懼的他喊不出來。他將父親的死亡以及同事「慢半拍」的受傷都歸錯於自己,但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錯。
男主角方木是一個孤兒,他因從小缺少親情,所以對生命少了敬畏。他從小就生活在教授門下,只有他的女朋友引導著他如何打碎他心中的那塊「玻璃」。最後被朴啉症醫生殺害的女朋友徹底喚醒了他對生命的新認知,對生命的敬畏。
馬凱,一位深愛著女兒的父親,女兒擁有先天性朴啉症,所以他不得以將女兒送入朴啉症醫生手中,但他萬萬沒想到女兒只不過是醫生的一個試驗品罷了。
醫生,一個救過很多人,也見過不少人似死的人。因一次實驗的誤差讓他患上了朴啉症,整天見不到陽光的他,心理產生了扭曲,初衷也有由醫治病人到了研製一種讓所有人與他一樣的病毒。
給大家推薦這部影片是想讓大家打碎心中的恐懼。因為只有你的恐懼才促使了你害怕的東西的產生,正如《小丑回魂》一般,小丑可以變成任何你恐懼的東西,但你如果沒有恐懼的東西的話,他又能那拿你怎樣?所以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因為只有你才是自己心中的英雄!
當然缺陷也很明顯但是6.0我覺得還是可以有的。
影片一開始的案件是為了引出方木本人,也讓大家認識了一位驕傲的天才,邰隊對於這位「天才」的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之後便是周榮光案件,黑衣人,漁船公墓邰隊單打獨斗,被隊友坑,回警局還被嘲了。換誰誰脾氣能好?方木的每次分析都太准確了,觀眾就是一臉懵逼「怎麼回事?怎麼就分析出來了呢?」此為詬病之一。
陳希和方木的.感情電影中沒有過多的鏡頭,看過預告片的朋友都知道在海邊方木說了一句「我在等陳希呢」給刪了,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影片中方木到達大廈樓下,與邰隊在車里車外的爭執,聰明如斯不可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陳希在水缸中的鏡頭借方木之眼看,更讓人心碎。
「她是長頭發,她手腕很疼……」 「你畫呀」悲從中來。
相信很多影評人或者是路人,都看過李易峰之前的電影,他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不過相比起廖凡,李易峰在台詞和表情還是差了許多。李易峰的演技既是影片的弱點,也算是影片的亮點。
劇情,並無波瀾中規中矩,不拖沓,但整體看完也稍許有些簡單,並不能給觀眾回味的空間,此為詬病之二。
有些人,為了黑而黑,張口就是垃圾電影,有「小鮮肉」在的絕對不是什麼好片,思維都給固化了。中國電影市場需要年輕演員,現在有演員正在努力,努力提升自己努力證明自己,適當的,給予些鼓勵好嗎。
電影三星,加一星為之鼓勵。
看過《心理罪》的原著,看過網劇,很喜歡方木這個角色。
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個角色是個很神奇的人物,可是慢慢通過對心理學和心理畫像師的一些了解,就發現原來世上真的就有這么神奇的情況。方木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比普通人聰明、心思縝密,他考慮犯罪嫌疑人動機時是把自己代入進去。其實世上每個人心裡都有罪,每個人心裡都有魔,只不過看你是否能夠控制這個罪,控制這個魔不?感覺刑警邰偉這個角色對於廖凡來說是小菜一碟。相反,方木這個角色對於李易峰來說其實是很有難度的。但是李易峰這次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找到了那種感覺。
作為一個孤兒,剛開始李易峰飾演的方木還是太陽光了一些,但是後期心愛的女孩陳希死後,方木的表現、變化、演的還是可圈可點的。
電影《心理罪》中犯罪心理學天才方木因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練就了超人的洞察力,能通過一些旁人忽視的蛛絲馬跡「畫」出罪犯的心理畫像,協助警察邰偉成功破案。
天才方木擁有了超人的洞察力,但是他沒有擁有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定力,而是動不動就去「顯擺」,招惹邰偉,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關系。
而且年輕氣盛的他在追尋「人血牛奶」幕後真凶時,為了奪取主動權,自作主張發了自己製作的視頻,想借用網紅引出罪犯,結果給女朋友陳希招來了殺身之禍。
這和我最近思考的一個觀點挺吻合的。有些人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比如擁有過人的天賦等就一定是好事情?
總感覺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好的令人羨慕的東西,其實是雙刃劍,用的好就能發揮出優勢來,用的不好容易傷人傷己。這種結論不是獨立的,而是並存的,就像電影《心理罪》里的方木那樣,他那過人的天賦既幫到了別人,成就了自己,但是也禍害了別人,傷害了自己。
也就是,擁有過人的天賦不是重點,怎麼運用才是重點。如果擁有過人的天賦,但是沒有相應的能力hold住擁有此天賦的自己,反而是一種災難。
天才方木那過人的天賦是雙刃劍,就是這種情況。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有些能力因為沒有配套的定力,所以「害人害己」。
比如說,有洞察力強的人,能察覺到讓人察覺不到的細節,在與人相處中,如果經常察覺到別人不經意流露出的不好的東西,但因為沒有配套的定力去過濾掉,就很容易受傷。
如果有人擁有過人的洞察力,最好先訓練自己hold住它的定力,該明白時當仁不讓地明白,同時該糊塗時就糊塗點。
有能力強或者掌控欲強的父母,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很容易養出養尊處優的能力弱的孩子,就是因為父母沒能hold住自己的強勢,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能力強的人做父母時,要學會hold住自己,收斂自己的鋒芒,給孩子在第一線沖鋒陷陣的鍛煉機會,自己在孩子的生活里悠哉悠哉地閑居第二線,生活不會出大亂子。
延伸下去,再換個角度深入探討。
有些天賦曾經體現過,但是在成長經歷中因為遭受外界的打擊而被壓制下去了。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擁有某些天賦,或者說不知道自己很有潛質可挖。
從小到大,他們被太多的人包括自己限定在一些圈裡,你是怎樣的人,你不要做這個,你不適合那個,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所以他們漸漸成長為符合社會期待的人,而不是符合他們自己的潛質,不是他們自己真正想做的人。
慣性使然,到了成年後,他們還不得不按著慣性走下去,不了解自己,或者害怕改變。
其實只要改變觀念,現在他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為了生存要靠養育人的弱小的小孩,他們現在已經強大了,有能力去釋放自己,展示自己的潛質,按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做選擇。
G. 如何客觀評價電影《心理罪》
主打推理和原著IP的《心理罪》並不是一部合格的懸疑電影,但這與主演李易峰無關,我反倒認為,雖然演技依然稚嫩,但在廖凡、萬茜等實力派演員的幫襯下,李易峰較好的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任務,甚至要好於預期。
改編大IP,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系列小說,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同為難兄難弟,鄧超帶著阮經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明顯要好於廖凡帶著李易峰的《心理罪》,但也就是好一點,離及格還遠。
反觀廖凡飾演的是身經百戰的老刑警,在片中除了給方木捅婁子、關鍵時刻亮拳頭之外,就幾乎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除了對去世父親的回憶那場戲,整個角色都陷入功能性的泥潭裡。
不能單純的說《心理罪》是一部爛片,但主創過於沉迷於以往的熟悉手法,缺乏對推理探案題材的研究,是本片失敗的本因。
H.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觀後感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觀後感:《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一部真正深諳於原著的作者電影,基本尊崇了原作的劇情架構,敘事緊湊流暢,無拖沓冗長之感,同樣電影也用以暴制暴的社會問題構建了發人深省的內核,而鄧超更是顛覆了以往影視作品中的方木形象,精湛的演技成為了電影的畫龍點睛之筆。
選角造型
飾演方木的鄧超是製片人江志強推薦的,安樂按照市場咖位、演技、年齡段、形象符合來定方木的扮演者,鄧超是第一人選。在電影《烈日灼心》上映前,出品方就向鄧超發出了邀約。阮經天飾演江亞也是江志強推薦的,而劉詩詩是徐紀周定的,導演也對選角均滿意。
I. 雷米的《心理罪》讀後感
作為一本以心理學為主線的暢銷書,《心理罪:畫像》在人物刻畫、情節安排與情景設定等三個方面很吸引人。法學研究生方木通過自己在心理學畫像方面的天賦和才能,幫助警方破獲了連環殺人案。同時,在大學期間,自己宿捨出現的兇殺案,自己初戀女友,都給方木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兩條線的交叉使得這本小說呈現出了一種深度。
這本以心理學作為破案基礎的犯罪小說體現出了心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即通過人物的某種行為反映人物的心理狀況,進而刻畫出人物的生理特徵,更進而揭露出人的生活狀態。在很多情況下,心理學通常會被認作是研究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而心理分析則也被認為是對心理引發原因的探索。不過,在這本小說中,方木利用心理分析的方式,結合在現場發現的各種線索以及受害人的背景,研究罪犯實施犯罪行為背後的動機。在犯罪明顯在模仿國外知名案件後,從這些案件的細節之中找出罪犯的性格特點、行事風格以及動機。這其中,也有對受害者之一,也是方木的同學孟凡貴的心理刻畫,甚至花了很濃的筆墨描繪他的心理變化過程。
不過,正如這本小說透露的,心理畫像畫的不只是人的像,而是一種人生。心理活動是一面凸鏡,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活動都會在搜畢這面變形鏡中有映射。人生在這面凸鏡里,映射的效果不是直線的,而是折射的。一個細微的心理變化都有可能得到放大,放大到不曾想像的程度,導致難以置信的結果。
以孟凡哲為例,他對於點名的恐懼感來源於單親家庭的成長經歷,受母親對老鼠的恐懼的影響,同時又在接受心理治療時受到孫普的刻意誘導。從一個貌似很簡單的對點名的恐懼心理為起點,讀者看到了孟凡哲在之後的生活行為上的變化(養貓),擴大到了這種日常行為背後的誘因(以克服老鼠所帶來恐懼感)以及這種心理變化造成的後果(受到孫普的誘導而變成殺人嫌疑犯)。
從以上的心理案例還可以看出,弗羅伊德以來的心理分析不只是局限於人的潛意識、自我和超我一類的心理活動,還可以演變成一種對人生的探索方式。人的外在行為有可能只是人的一生所有心理累積的一個出口;生活中的細微動作都有可能映射出在此之前某一個事件烙在心理成長的印。這個印反過來又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體現在某一個細節動作之中。因此,可以這么說,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可分析的,可追溯的,甚至可塑造的。
長期以來,我都很難給雷米的《心理罪》一個准確的定位。它毫告慧無疑問是一部類型化的小說。懸疑?驚悚?推理?恐怖?似乎每一種元素都在《心理罪》中得到了體現,而又很難將其簡單劃歸入某一種類型。雷米自己給作品的定位是:犯罪小說。說實話,我對是否接受這種定位猶疑不決,因為,《心理罪》實在是太特別了。
作為一個恐怖文學社區的首席版主,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已經看過了太多的恐怖文學作品。從韓日式的無處不在的心理驚悚,到歐美式的血肉橫飛的感官刺激。審美會疲勞,恐怖同樣也會疲勞。在已經難有作品引起我的閱讀興趣的時候,雷米的《心理罪》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我世友芹得承認我被嚇到了。整個閱讀過程是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即時在9月,我仍然能感覺到背後襲來的陣陣涼氣。那不是某種虛無飄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種真實,殘酷到你無法想像,難以接受。
在我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雖然不能說一帆風順,但是也算波瀾不驚。我一直以為所謂罪惡只會出現在電視劇中、法制節目中,而永遠不會降臨在我的左右。而《心理罪》讓我感受到身臨其境般的'詭異旅程。毫無疑問,雷米是一個優秀的講述者,看似波瀾不驚,平淡冷靜的娓娓道來,卻讓我們在關注文字的同時,悄悄睜開了另一雙眼睛。是的,我們就在現場,我們目睹了罪惡,我們甚至聞到了空氣中淡淡的血腥味。不止一個讀者感慨看《心理罪》的過程好似觀賞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電影。他讓我們在合上這本書的同時才感到額頭上已經是冷汗涔涔。大概因為雷米所從事的特殊職業的原因,他對刑事偵查活動進行了近乎於教科書般准確無誤的描寫。這就使得本來就極具寫實性的《心理罪》宛如一篇結案報告一般令人震撼。
J.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800字
電影《心理罪》正在熱映,影片由人氣演員李易峰、廖凡等主演,雖然李易峰陽光版的方木不太符合小編心中對陰郁的方木的想像,但是總體還是很好的,哭戲很走心,以後可能他的形象就會成為我腦海里的方木了。廖凡好辛苦,打戲好多,一直被打。不過影片節奏很快,影院里的很多人都是伸著頭在看尤其是影片後半部分,看的時候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停歇。
電影《心理罪》根據雷米同名系列小說《心理罪》改編,在面對世面上流傳改編電影即是毀原著的說法時,雷米表示這是一種誤區。
「從文字到影像兩種形式轉化的時候,進行必要的改編、擴容甚至刪減都是非常必要的。」雷米表示演員的表演也是保留原著精髓的重要因素。
李易峰把方木從一個初出茅廬很傲嬌的犯罪心理學天才,歷經各種傷痛,最後終於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拿捏得非常好。
而背負沉重「心理罪」的廖凡完成了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給他加了一段小說里原來沒有的前史,這是編劇一個很成功的改編,相信這部《心理罪》不會讓大家失望。
電影《心理罪》與其他犯罪類型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在犯罪類型的基礎上首次突出犯罪心理元素,也是國內犯罪電影的首創之舉。
電影《心理罪》講述了犯罪心理學天才李易峰和資深刑警隊長廖凡聯手調查一樁因血液不翼而飛的命案而引出的連環嗜血殺人案。
並在探案過程中不斷挖掘隱藏在血液危機背後神秘嗜血兇手變態扭曲的內心,在劇情上神還原了《心理罪》第一本《畫像》的開篇故事「血之魅」。
此次發布的心錨特效片頭從鏡像語言上完美升華了電影《心理罪》「血之魅」的主題,奔涌的人血和猙獰的血液人像暗示著人血危機暗潮湧動,觀眾在被暴力美學震撼的同時也被電影成功「心理入侵」。
而片中的連環嗜血案,變態飲血殺手是近年來國產電影鮮見的,這無疑為內地犯罪片注入新鮮的「血液」。
當中反復出現成為破案線索並且還是嗜血變態兇手以身試險極度渴求的人血牛奶,也將成為強刺激的「夏日特飲」,填滿觀眾血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