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列出建國大業所有演員名
出品人:韓三平 楊受成 庄澄 史東明 楊步亭 張國立
總導演:韓三平
總策劃:張和平
導演:黃建新 張國立 陳可辛 陳凱歌
編劇:王興東
製片主任:高成生 陸國強
攝影指導:趙曉時
美術指導:趙 京
化妝指導:王希鍾
錄音指導:王丹戎
作 曲:舒 楠
主題曲:《追尋》
演唱:孫楠
★唐國強(飾演毛澤東)
這是他從1996年以來第14次在銀幕上扮演毛澤東,今年唐國強56歲,而1949年的毛澤東,正好也是56歲。經過多年的揣摩,唐國強無論是從氣質還是形象,都非常切合當時毛澤東的狀態。
★張國立(飾演蔣介石)
張國立透露,最開始自己辭演這個角色,就是因為覺得和人物外形差距大,後來在韓三平的多次勸說下才答應出演。他說為了讓自己的外形像蔣介石,「我拚命減肥!每天只吃一頓飯,餓得頭昏眼花,半個月時間,從146斤瘦到135斤。」張國立還表示,「一般特型演員化裝要花費很長時間,像我化蔣介石的裝,需要4小時。拍攝前還要墊鼻子,戴牙套,很辛苦。」
★許晴(飾演宋慶齡)
說到自己演的宋慶齡,許晴曾表示:「導演找到我,希望我演宋慶齡,說我特別合適。其實在中國,要找誰特別像宋慶齡是很難的,再說我也不是那種特型演員,我也不會迅速吃成宋慶齡那麼胖,還要扮成比我大很多的宋慶齡。他們看中的可能是我的『神似』吧,導演希望一個有『氣場』的人來演宋慶齡,於是找到了我。」
★鄔君梅(飾演宋美齡)
繼《宋家三姐妹》之後,鄔君梅再度扮演宋美齡,她說12年後再演宋美齡,自己演戲的感覺成熟了,連穿旗袍的感覺都不一樣了。談及和「蔣介石」張國立的合作,鄔君梅稱一到片場就喊張國立「darling(親愛的)」培養感覺。
★陳坤(飾演蔣經國)
在歷史上第一位飾演蔣經國這一角色的陳坤,給觀眾們展現了他前所未有的硬朗形象。製片人韓三平,導演黃建新、陳凱歌都對陳坤的表現贊賞有加,稱陳坤的表現出乎他們的意料。韓三平更是表示,陳坤演出了一個軍人的氣質。重頭戲是與張國立飾演的蔣介石之間的父子之情和與馮小剛飾演的黑幫老大的沖突。
★李連傑(飾演陳紹寬)
他在片中一襲黑色制服、頭發梳得油亮。他的戲份是在吧台邊,喝著紅酒與一位老者聊天,台詞只有三句:「八年了,為國捐軀,那是種榮譽」、「再打?打誰?中國人打中國人,到時候我不幹」、「我要解甲歸田」。據悉,片酬過億的李連傑出演這個角色並不收取任何報酬。
★劉德華(飾演俞濟時)
蔣介石侍從室主任俞濟時戲份雖然不多,但台詞頗多,劉德華只花了12個小時就完成了自己的戲份。劇情講述蔣介石密謀在開國大典時轟炸北京,交由劉德華扮演的副官俞濟時來執行。但老蔣派出的飛機從台灣起飛,到北京要飛三四個小時,而且轟炸後飛機因油不夠很難飛回去了,當時俞濟時出主意,說希望借用韓國的美軍基地,最後遭到美軍拒絕,陰謀破滅。
★成龍(飾演記者)
客串一名采訪時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的記者,梳著那個時代比較流行的「包頭」,換上了當時流行的中山裝,成龍盡管只是客串一個鏡頭,據說帶了14個助手,當然成龍客串《建國大業》也是「零片酬」。
★黎明(飾演蔡廷鍇)
黎明在片中客串首屆全國政協會議民主黨派代表蔡廷鍇,他褐色西裝、背頭的造型,與其在《半生緣》中的沈世鈞極其相似。黎明表示雖然很多演員在片中都是客串,彼此無法見面,但想到這么多演員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里,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馮小剛(飾演杜月笙)
杜月笙是上海灘的黑幫老大,馮小剛的造型是黑色中式短衫搭配尼龍禮帽,典型舊上海風格的小圓黑墨鏡,身邊經常是十多位黑幫護衛,無論從扮相還是陣勢,這個杜月笙和他在《功夫》中扮演的「鱷魚幫老大」都有幾分相似。
★陳凱歌(飾演馮玉祥)
他的戲份出現在影片的開始部分,不過一出場就遇難了。作為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毛主席曾給他寫信邀請他參加政協會議。
★姜文(飾演毛人鳳)
毛人鳳是國民黨軍統頭子,姜文穿軍裝、叼雪茄,派頭十足。姜文的戲份也不多,他的重頭戲是與「蔣介石」張國立的秘密商談。姜文的台詞說得乾脆利落,導演韓三平也忍不住喝起了彩。
★陳道明(飾演閻錦文)
閻錦文是國民黨時期上海警備司令部高官,戲中講述毛人鳳要對當時民盟領導人張瀾和羅隆基動手,陳道明的主要戲份是以起義將領身份營救張瀾。因為這部戲里參演的大導演不少,除了總導演韓三平,還有黃建新、張國立、陳可辛、陳凱歌等4位執行導演,或許是擔心導演意見太多,陳道明在演戲時半開玩笑地問:「這么多導演,我聽誰的?」
★葛優(飾演盧廣聲)
據導演黃建新透露,葛優的台詞和場景相當有喜感。主要戲份是擔任解放軍團長的葛優,他的排長下屬向他報告,說前面有家地主的院子很大,又很堅固,大炮都打不過去,結果葛優過去發現:「這不是北京城牆嗎?怪不得那麼結實。」
★胡軍(飾演顧祝同)
顧祝同曾擔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胡軍在戲中也僅僅有3場戲、5句台詞、零片酬出演。對於安排演什麼角色,他從沒挑剔過,堅決服從安排。他說《建國大業》是電影圈的朋友們第一次聚這么齊,人這么多,很好玩,很有趣,關於戲份,「我比李連傑還多十多個字呢!」
★孫紅雷(飾演胡立偉)
胡立偉在戲中是《中央日報》記者,只有兩句台詞,但他采訪的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片中「毛澤東」和「蔣介石」分別從兩側走下樓梯,在樓梯的交匯處握手留影。此時,孫紅雷第一個提問:「我是《中央日報》的記者,我注意到蔣主席和毛先生今天都穿了中山裝,請問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裡穿一樣的著裝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第二個問題是追問兩黨在政治和軍事上是否有共同點。
★章子怡(飾演文化界代表)
她扮演參與國旗設計方案討論的文化界代表。她梳起頭發,穿上卡其色上衣,胸口別著紅色的代表條,十足上世紀50年代的婦女代表,戲中她認為五顆金星的設計很好,非常令人激動。
★甄子丹(飾演音樂家田漢)
甄子丹透露,戲中自己的對白雖然不足10句,但是也不輕松,「這可能會是我所經歷的劇情中最嚴肅的一幕了。」他的主要戲份是有關國旗的評定,他將第一輪淘汰的五星紅旗選稿提選出來,堅持五星紅旗比較適合作為國旗。
★趙薇(飾演革命女代表)
她在片中與田漢、周恩來等人討論國歌國旗,她反對田漢的歌詞,認為歌詞不適合新中國國情。
★陳好(飾演傅冬菊)
陳好飾演片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人物之一的傅冬菊,在和平解放北平的過程中,她對父親的勸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人不但在國家大義的上同心同德,父女感情也是相當深厚。她在片中有4場戲,基本都是和父親傅作義演對手。本來她的戲已經在11日全部完成,但由於表現出色,突然接到導演組的通知,說後面又為她加了一場。
★劉燁 (飾演紅軍老兵)
該紅軍老兵因為喝醉而被取消參加閱兵,他不服氣要找毛主席評理,最後沖到閱兵現場向毛主席作報告。為了演好醉酒老兵,劉燁在戲前還特意喝了兩瓶啤酒,「醉酒大鬧」演得活靈活現,還受到陳凱歌導演的稱贊。
★張涵予(飾演神秘人物)
扮演一名毛主席身邊的神秘人物,雖然沒有什麼官銜,身份卻非常特殊。除了與毛澤東的扮演者唐國強以及廚師范偉演對手戲外,還有一場內心戲。
★馮遠征 (飾演傅涇波)
扮演司徒雷登私人秘書傅涇波,有三場戲,劇中大部分台詞是用英文完成的。黃建新稱贊馮遠征可以拍全英文戲了。
★黃聖依 (飾演播音員)
扮演一名延安戰地播音員,穿著軍裝梳著兩條長辮子,年輕而靚麗,在片中她要表現出熱情的革命精神、高度的政治覺悟,把當時共產黨的施政綱領、部隊紀律和百姓心聲傳達給解放戰區。
★黃曉明 (飾演李銀橋)
李銀橋是毛澤東衛士長,與飾演毛澤東的唐國強和客串廚師的范偉大演對手戲。黃曉明參與拍攝的內容講述的是在1948年的轟炸中,他命令用擔架強行將毛澤東救出的故事。
★王學圻 (飾演李宗仁)
說起自己扮演的李宗仁,王學圻說:「我翻閱了不少資料,李宗仁在歷史上是一位帥才,也很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這部電影對他的評價很客觀。我扮演李宗仁在『形』方面肯定不能盡善盡美,但求在『神』上能夠貼近人物吧。」
★鄧超 (飾演徐悲鴻)
鄧超扮演愛國畫家徐悲鴻先生。不同於其他演員嚴肅的暗色系中山裝,他的造型是白色襯衫黑色馬甲,是為了符合徐悲鴻先生曾留洋國外的經歷。他在評選國旗國歌時力挺田漢,表現也比其他人更加活躍和輕松。
★佟大為 (飾演孔令侃)
孔令侃是孔祥熙的大兒子,佟大為在戲中西裝革履、小分頭、翹著二郎腿、驕氣的神情,頗有公子哥的架勢。佟大為說:「孔令侃可不是公子哥這么簡單,他在商界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公子哥的性格那隻是他的一面,因為他做生意確實是繼承了他父親的一些能力。
❷ 語文:1.習作《燃燒的影像》觀後感。
從9月1日開始,一部名為《燃燒的影像》的紀錄電影在全國的一些城市低調點映;9月18日,這部電影在全國正式公映,慢慢引發了影壇不小的震動――這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電影,這是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對館藏的500餘部抗日戰爭時期拍攝的紀錄電影進行了數字化整理後,最終從284部影片中精剪了133000餘幀畫面,修復並製作完成的一部電影.
2015年元旦剛過,《燃燒的影像》主創團隊進入了緊張的前期籌備階段.庫房的大門打開了,沒有人知道,在那些許久未有人動過的膠片盒裡究竟藏著多少秘密.經過技術人員多日專業的特殊處理,經過數字化的影片一批批成為可用的基本素材.在小放映室里,銀幕上的一切讓整個團隊驚呆了:
「一二八」事變,閘北成為一片焦土,蔡廷鍇正在部署著第十九路軍;盧溝橋事變次日的宛平城,布滿彈孔的城牆,人們自發地慰問守城的戰士;平型關大捷,林彪、聶榮臻正在戰場指揮作戰;被稱為血肉磨坊的淞滬會戰,馮玉祥用充滿魅力的演說激勵士氣;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的孤軍還在死守陣地,著名的八百壯士其實還不到四百人;台兒庄的戰場上,竟然有孩子在挖戰壕;武漢空戰,在戰斗機中拍下了戰機翻滾著與敵人互射,並最終擊落敵機的場景……
還有一些關於特定時間的特殊鏡培迅頭:1937年12月12日,中國軍隊被迫撤離南京時,攝影機拍下了回望南京的最後一個鏡頭,那是一個模糊的畫面,像一個淚眼婆娑的孩子撫摸母親的臉;
1945年10月10日,北平故宮太和殿廣場擠滿20萬市民,他們親眼見證了侵略者在投降書上簽字,那時整個城市的人口也不過200萬……
當時的感覺很奇妙,彷彿這些影像就在等待著我們.它們的來源不同,但都是抗戰時期拍攝的,有的來自私營公司,有的來自外國記者,也有少量是從日軍和敵偽政府繳獲來的膠片,絕大多數來自當時國民政府電影機構派出的戰地電影隊.無數的戰爭場面在眼前閃過,很多機位明顯就在射程之內,攝影機是如何記錄的?很明顯,當時的戰地記者是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留下了這些畫面.《燃燒的影像》點映時,一位記者曾問:「當時拍攝這些影片,採用了哪些特別的技術?」我這樣回答他:「這部電影也許運用了最復雜的技術,那就是――攝影師把戰場拍清楚,並且還活著.」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知,拍攝這些影像的人,很多真的就犧牲在疆場.「讓將來的人們看到」――這件事比他們的生命局中拿還重要.我們要忠實地呈現這些畫面,讓更多中國人看到,讓觀眾成為歷史的目擊者,不能辜負前輩們這些超越時空的禮物.
時間緊迫,僅看完所有素材也需要幾個月時間.整個團隊一直在加班,轉數、修復、撰寫文案、考據、剪輯、後期在同時進行;大量慘烈的畫面也給年輕人的心理帶來不適感,有些人甚至做過噩夢,但是為了讓影片趕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上映,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心理調適,大家感受到這份影像遺產的厚重,每個人都在努力克服,彼此鼓勵,「勝利屬於我們」是文案組郵件結尾的慣用口號;影片桐搭修復小組有三人病倒;而導演組後半程吃住幾乎都在機房裡.
以往的許多紀錄片可能都用到過早期影像,但素材的使用可能是錯位的.而在《燃燒的影像》中,畫面和文案的契合度則非常高,除了極少數場景,絕大多數畫面都是來自相對應的歷史現場,我們盡量避免素材借用的情況.影像中出現的事件、人物、軍隊番號,甚至軍服、武器、徽章都經過了考證.原始素材多數是無聲片,不少連片頭都沒有,僅僅看影像難以理清頭緒.攝制組購置了大量抗戰文獻,發現同樣的歷史資料,數據就常常不統一,對於細節的說法也各不相同.為此,我們專門請來了軍事科學院、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等權威機構的專家給予專業指導.一部分抗戰史專家發現,以本片的素材影像作為原始史料,也修正了以往一些史料的錯漏之處.
在史料的選擇上,我們盡量選擇觀眾沒有看到過的素材,比如蘇聯援華、《中英新約》《中美新約》的簽訂、日本留學的學生軍貼標語、在故宮舉行的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審判川島芳子等等;對於觀眾熟悉的史實,則盡量展示大家沒見過的細節.
9月18日,《燃燒的影像》正式在全國公映,我們採用了最低票價.看過的觀眾大都用「震撼」「感動」「難忘」來形容自己的感受.雖然國內紀錄片的票房一直都不理想,但是也不乏穿越整個城區只求一睹此片的熱心影迷,還有看過多場,並決定包場請學校的孩子們都來看的公益人士.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本片的出品人孫向輝說:「我們只為公益,我們希望更多的觀眾能看到這部影片,並種下維護和平的種子.當我們選擇把影片放到院線時,大家都非常擔心的票房問題,對此我們不會去太多地比較,一方面紀錄影片和商業電影沒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我們最大的期望就是讓大家能在影院看到70年前記錄影像和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
導演黎濤表示:「這部片子也許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請相信我們的創作態度是真誠的;這部電影向抗戰時期浴血奮戰的先輩致敬,也向那些記錄下這些影像的電影人致敬.」製片人薛寧為電影研究者、軍史發燒友和影迷還准備了一份特殊禮物,她組織資料組編寫的《燃燒的影像》同名圖書即將出版發行,書中不但收錄了完整的影片台本,還詳細介紹了影片中一些珍貴素材鮮為人知的背景資料.
就像一位觀眾說的:「我們都學過歷史,自認為了解歷史,但是與親眼看見歷史相比,還是有很大不同.」這部電影沒有色彩,沒有高科技,沒有明星,只有真相.只要你進入影院坐下來,就會被真相打動;並且,總有一些鏡頭,你永遠不會忘記.
❸ 《建國大業》觀後感
光陰似箭,日歷也穿上了「國慶裝」。今天——10月1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盛大的節日,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的喜慶日子。!!!!
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前已是人山人海,樂聲陣陣。在這喜慶的日子,祖國母親的兒女把您團團圍住,歡慶著,問候著。有解放軍戰士、學生以及各省和各族的人民,他們都掛著鮮花、紅旗。一萬多名學生持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花,組成了四個大字「祖國萬歲」。這四個大字的周圍是由黃色的鮮花圍成的,這紅色和黃色不是象徵五星紅旗嗎?……此時的天安門是花的海洋,樂聲的海洋,但是吸引我的還是解放軍叔叔的閱兵儀式。
「咚——咚——咚」這是解放軍前進的腳步聲,他們正踏著雄壯的步伐,沿著長安街的天安門廣場前進。「咚——咚—— 咚」多麼有勁,多麼鏘鏘有力的步伐聲啊!這不是普通的腳步聲,這是我們國家邁向世界民族之林的聲音,是祖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就的喜悅之聲,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腳步聲。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在戰場上與敵人頑強搏鬥,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來保衛祖國的邊疆,無私地向自己的崗位奉獻自己的青春,就是因為有這一群 「威武之師、文明之市、勝利之師」為祖國做後盾,才有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
就在這個時刻,一群身穿橄欖綠軍裝的威武之師走了過來。口號聲如雷貫耳,有如開閘流出的急水,有如滾滾而來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騰的駿馬。你看,他們的軍資是多麼標准,步伐均勻,剛勁有力,每一個動作都一致。行進的時候,這千萬個人的行動如同一個人,橫直有行,行行筆直,就像刀切一樣,個個面目庄嚴、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向黨和國家致敬,向人民致敬。這一舉動,無不牽動和震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
當受閱的三軍勇士邁著矯健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通過天安門時,國防武器已接踵而來地展現在人民的眼前:新型主戰坦克、火炮、核武器以及各種戰略導彈。祖國啊,祖國,你讓我看到了你50年來的繁榮昌盛和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你的人民從此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想到這,我全身每個毛孔如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激動,無一處服帖。如果時間可以停住,真想能夠留住那永恆的一瞬間。強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戰鬥武器,為祖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障,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天,這只跨世紀的軍隊在天安門廣場向祖國和人民展示了他們的風貌、變化和成就,讓人民對這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充滿了信心,對祖國的前程也充滿了信心。
面隊著威嚴的陣容,雄壯的節奏,整齊、矯健的步伐,閃亮的槍炮,還有青春般的口號,我真想大聲喊:「偉大的中華人民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
❹ 《建國大業》觀後感,以「落葉也美麗」為題寫一篇作文
如果祖國是一株大樹,香港就曾是一片落葉。
百年的恥辱,百年的滄桑,百年的凋零,只為那一刻,為那一秒葉落歸根的激動。
百年答叢前的一聲炮響,轟開了大樹的年輪,在大樹的樹桿還半夢半醒的時候,又颳走了大樹的樹葉——香港。香港啊,這對外交流的集散地,控制了它,也就控制了大樹的筋脈。軟弱的清政府捨去了她的一片樹葉,她的一個孩子,卻只換回了一時的安定。殖民統治對母親大樹來說是多麼的殘酷,她的孩子,不能從小正確全面學習她的文化,她的孩子不能從小受她的教育,她的孩子甚至很少講她的語言,一種對祖國大樹歷史的根深蒂固被殖民統治連根拔起,移花接木,反而成為了他們的葉子,成為了他們文化的奴隸。
大樹不能再沉默滅亡,事實也證明了大樹將在新時代,在過去百年來的沉默中積蓄力量,爆發一次。用更好的方式解決落葉回歸大樹之根的問題。也許,殖民統治對於他們已經習慣,但是,經濟,利益,物質,什麼都代替不了溫暖的家,什麼也取代不了大樹的懷抱。所以他選擇了,大樹也選擇了:團圓。在大樹下,母親的無私的愛可以局舉滑給他莫大的支持,政策的傾斜,物資的支持,經濟的互通,無一不昭示著大樹統一的決心和以一個大國姿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威風。香港,這片落葉與大樹的同歡是歷史的遺願,我們完成的事業是一個歷史進程、自然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請看吧,蔥郁的內蒙古大草原上,牧民們興奮的你追我趕,奔走相告;五台山上,佛教徒們前程合掌祈禱;皚皚白雪的珠峰下,川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邊藏族的同胞們,載歌載舞;簡陋的工棚里,建築工人舉杯慶祝;太行山下,一家農舍小院里,擠滿了伸長脖子,手執蒲扇的村民,他們在簡陋的電視機旁爭相體味盛況;大漠里,擊鼓聲震天動地;廣場上還有一對外國夫婦推著小車里的娃娃,手舉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再看那曾經飄零的落葉啊,在大樹的懷抱下又重新生機勃勃……
同一片天,同一個夢。那個激動的年代是那麼的難忘。在這個葉落歸根十周年的日子裡,我們重溫了那一刻的心情,重拾了桐臘百年凋零之恥的洗刷,重寫了共和國大樹的歡快心情。沒有懷疑,沒有迷茫,當初對落葉未來的不確定在今天都得到了詮釋,在近十年來都得到了驗證。我們大樹母親的選擇,樹葉的選擇都沒有錯,而且,又將在這歸根的、美麗的道路上積聚新的力量、新的精彩。
不信你聽!那微風拂過時,樹葉沙沙的聲響。
❺ 求《建國大業》觀後感(須原創或適量改動 不要完全照抄)
所謂的歷史片,一定是打了時代的標簽,《建國大業》所講的,其實是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國家編年史,並順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產黨的勝利和國民黨的失敗,歷史書上已經講了無數遍,正義和邪惡也擺的明朗,《建國大業》所突破的一個思想關卡,就是把國軍從牢籠中解放,用"國民黨也是人"的全新觀念替代了"國民黨是吃人老虎"的陳腐思想。這當然是思想領域的一大進步,既順應了"和諧社會"的理念,又弘揚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峽那邊的朋友聽到這樣的消息,也會覺得寬慰的吧。
看過《建國大業》,你應該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個歷史反復的年頭風雲詭譎,充斥著爾虞我詐和暗地紛爭,黨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懷回應紛至沓來的利劍,毫無計較本方的利害得失。從重慶談判、政協會議的和平時光,到烽煙再起、內戰轟鳴的殘酷歲月,作為中國旗幟的共產黨屹立不搖,靠的是領導人的氣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漸升級。黃建新的任務基本上是在還原歷史,他拋棄了明暗對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黨派的歷史視點,主席說的好:"民族資產階級有種兩面性,我們要把他們爭取過來"所以這部片子的重心,並不是耍槍桿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萬萬革命者的氣場、無窮無盡國民軍的沮喪、隔岸觀火的民主黨派之轉變來看待人心問題,這個江山並不是打來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換來的。
民心所向,意味著大多數人支持,《建國大業》在"數量"這個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參與出演的人數創下了國產片記錄,其他諸如布景、道具、服裝也都刷新了歷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獨擋一面的好手,擺在一起都能開春節聯歡晚會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離不開主旋律的號召力,它證明了我們黨依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這絕然不是空話,譬如說《建國大業》省下了三四個億的演員工資,大腕只拿飯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愛黨愛國熱情驅動,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釋的理由了。當然有些猥瑣輿論會批評這些演員擺姿態、唱高調、假熱情、馬屁精……我想說這話的人要不是心理陰暗,就是自由主義、資產階級分子,如今社會開明世風日上,方才會放他們一馬,要是換階級斗爭時代,估計早就拖出去槍斃掉了。
當然,"數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達形式,蔣公能坐下來和偉大毛主席心平氣和的談判,就是因為咱有幾十萬條破槍,那時候還是"雙十協定",國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末了蔣公反悔開火,民主黨派開始認清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並在情感上倒向了我黨一方;國際友人也同樣識趣,不管是杜魯門、馬歇爾、司徒雷登還是斯大林,都緩緩的開始對失落的蔣公說"不"。環境的顛覆更映襯了雙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邊團繞了無數赤膽忠肝的角色,有范偉扮演的廚子、黃曉明扮演的解放軍,登高一呼開城牽馬的傅作義,戰功顯赫無人能及的林副統帥……甚至在淮海戰役之後,主席和周、劉、朱等幾位統帥醉酒當歌,更是難能的灑脫和氣魄。張國立扮演的蔣公雖然足夠壓場,能表現的卻只是落寞惆悵,一個在風雨飄搖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國之君,脫了軍服坐在冰冷的石級上,勝敗也早已一目瞭然,編劇不會忘了給蔣公的痛處撒把鹽,於是又安排了馮玉祥的燈籠會、蔣經國與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蔣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訴我們國軍內部早已不合,從而不動聲色的反襯我方同志大團結的和諧局面。
片中戰鬥打響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來就是人山人海,《大決戰》曾經給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視角,《建國大業》用一個全鏡頭就可以壓倒這種氣魄。西苑機場的閱兵式成就了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毛主席氣鎮全局,儼然揭開了歷史新的篇章;聞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講台下同樣是人頭攢動,這個中學課本上描述過的場面講的還是"數量"的意義:殺了李公朴,還有聞一多,殺了聞一多,還有後來人……革命先烈是永遠殺不完的,所謂的前仆後繼就是這個道理,聞一多死在明亮的燈光下,等於豎起了一個大大的豐碑。黃建新當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頌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個向毛人鳳出賣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細,後來一出現就被槍斃掉了,歷史上的爭議人物也沒有給與迴避態度,譬如東北野戰軍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國軍百萬兵"的誇贊;對國民黨高官的刻畫,黃建新基本上是寬容化的,不過一旦轉到毛人鳳和特務分子,就總是陰險和姦詐,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至於蔣家父子被描寫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顧台灣同胞的情緒,不過就我目前看到的這個版本來說,去寶島上映的概率應該是零。
比較揪心的是在兩個多小時里講完四年多的故事,實在是一件和抗戰同樣艱巨的任務,劇情趕得很緊,事件、會議、人物一個接一個,看著壓根就不嫌煩,就是有點短了。如果能延長到十幾個小時(指環王三部曲就這么乾的)俺就更願意看,而且樂的再多買兩張票支持票房。片中會議賊多,壓縮了故事情節和人物戲份,就免不了走馬觀花的感覺,腕兒們在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本人都能當做標簽,即使人物賊多,我們也壓根沒法認錯。影片中對歷史會議、歷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釋法,顯得有點臃腫,不過為了普及中國人的歷史知識,這些標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納悶的是字幕還能講歷史,那些貼片廣告是幹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電影的片頭貼上十幾分鍾的廣告,實在是夠我崩潰的,如果是宣傳國產品牌我也認了,但是看來看去好些外國牌子就有些不倫不類了。
話說回來,《建國大業》的雄渾不僅表現在數量上,還在質量上,在電影里,那就是氣場。唐國強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壓住場自然不成問題,張國立也演過帝王,當然也不差,這二位爺擺在一起,估計誰都不敢再上鏡頭湊熱鬧。愛"飈戲"的孫紅雷號稱搶戲王,平日搶的人家主角慘白,這次跟二位爺打了個照面,就輸的很慘,戲沒搶到還換的賤相百出,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姜文這個戲精倒還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搶了張國立不少風頭,甚至是那位帝王專業戶陳道明,在車里密謀的一場戲中也黯淡下來。馮小剛的氣場是假的,陳凱歌卻是真的,只可惜那版馮玉祥一臉賤相,狠狠的顛覆了人們對這位梟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凱爺朝特務腳底開槍,命令他們不許搞暗的,耳邊不自覺的又冒出當年那句話:"做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國軍的軍裝還是比咱的漂亮,據說腕兒們今年搶著做國軍,就是為了跟劇組要一套衣服,整部劇中的明星大體掃一眼,兩伙陣營還是分得很明顯:我黨領導人還是那些特型演員,基本特徵就是形神俱備,名氣就基本上扔一邊了;扮演國軍的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兒要緊,像不像就不算問題了,王學圻、尤勇、胡軍、李連傑、陳寶國、劉德華等人赫然在列,就是為了能壓得住場。還是有些演員的戲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陳賡,李幼斌版的報社記者、鄧超版的徐悲鴻都沒了,那些有笑點的演員卻都還保留著,范偉、葛優、王寶強、郭德綱、馮鞏等人出來就是讓你樂,這也反映了咱們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電影"的跨越,《建國大業》告訴我們革命歷史題材不必瞪著眼握著拳看,咱們完全可以靠著椅背伸懶腰,可以大笑,還可以吃爆米花,所謂的嚴肅,都可以丟垃圾桶了。
除了國共兩黨,民主黨派的刻畫同樣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黨派屢屢受毛主席邀請北上,雖心有所屬,採用的策略還都是打太極。張瀾、李濟深、宋慶齡等人還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及他們的軟弱(這是毛主席說的),他們作壁上觀、靜待時局,不輕易為動,更加重了他們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身處這個水深火熱時局裡的身不由己。這些民主黨派在大局落定之際投誠,毛主席不計前嫌親迎接納,並許以國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從而將共產黨、毛主席的豁達胸懷鋪展的淋漓盡致。影片最後以定國歌、國旗而結束,眾代表在激烈討論選定四星環繞的五星紅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國大業其實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個風口浪尖的年頭,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❻ 淞滬抗戰紀念館觀後感1000字
上個星期,我們水蔭路小學開展了紀念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活動,在觀看了幾十塊「抗戰豐碑——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展板後,我懂得了許多。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動最強大的兵力和新式的軍事武器,向上海閘北大舉進兵,挑起了「一·二八」事變。面對日軍的暴行,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率領下,不惜違抗國民政府的命令,堅決抗敵。
在一塊展板上,我看見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兩名日本官兵強行拖走一名中國市民,那個中國市民掙扎著,眼裡充滿了死亡的恐懼;另一張是一位中國軍民視死如歸的堅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後,但他卻一點也不向敵人屈服。看到這些,我的心也憤怒起來了,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起來吧!
當時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軍的三萬官兵在條件艱難的情況下奮勇抵抗,不少人脫掉上衣,揮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開肉搏戰。隨後,上海市民自發組織敢死隊、情報隊、救護隊、擔架隊、通信隊、運輸隊和募捐隊,萬眾一心,支援抗戰。看到這些,我深深地為上海軍民們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頑強抵禦敵人,不管敵軍是自己的多少倍;因為,他們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樑,槍林彈雨,保家衛國。
我覺得中國軍民就是靠這種頑強不屈、團結戰斗的精神,才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經過三十多天的激戰,日軍始終無法佔領上海,5月5日,簽訂停戰協議。在淞滬抗戰中犧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遠令人懷念。
我親耳聽過蔡醒民爺爺(蔡廷鍇的長孫)給我們講的抗日故事,我親手給仍然健在的十九路軍戰士帶過紅領巾,原來歷史不曾遠去,英雄事跡代代相傳,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觀看十九路軍淞滬抗戰展覽,更讓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這樣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為十九路軍烈士的大多數人都是廣東人,再加上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也都是廣東人,所以十九路軍烈士陵園就建在廣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軍烈士就長眠於我們水蔭路?你是否經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凱旋門?你是否清明時節給十九路烈士敬獻鮮花?
請你和我,都不要忽視這段就在身邊的歷史故事,了解它,記住它,就是最永恆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