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馬克思觀後感

電影馬克思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5-25 19:40:41

㈠ 《瑪麗和馬克思》——應該向獨立的藝術人格致敬

一場電影,就是一場意念中的落寞或者繁模虛華。我們會做一場夢廳困或找回一些記憶,這就是我一直以來對與電影功能的定義。但這次,我要談論的不是電影,而是一件單純的藝術品——《瑪麗和馬克思》,並以此向藝術家——亞當艾略特 獨立的藝術人格致敬。

首先,我必須要先聲明,這部電影絕對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我是一名直接的觀眾,我喜歡的是那種色調明快,情節緊湊,兼具浪漫詼諧的……喜劇!但你看這部電影,色調灰暗,節奏緩慢,整部電影是以第三方旁白的形式展開,就如同一部「寡淡的廣播劇」,很難入戲好嘛!關鍵的關鍵,它是一部粘土動畫,一部黏土定格!定格!定格!動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CG技術盛行的今天,一部定格動畫的成本高到嚇死人(不僅是金錢成本,後文細說),出來的效果又不如CG表情生動,形體動作多變且連貫。手工黏土人物……不是我的類型,太丑!而且看導演的行事風格對票房根本完全沒有野心,這……非常誠懇地說,我真的不理解!非常不理解!我真不理解……就這樣一部電影,我為什麼會翻來覆去地看了三遍?!

其實在看完第一遍之後我寫過一篇觀後感(也不是有多大感想,就是習慣罷了~),其中我描述了情節,抒發了感想,可是其實直到我寫完,我都沒有真正地了解這部電影,關於它的情節,它背後的故事,與我自身的經驗與生活之間是相互平行且相互孤立的,我讀到了孤獨,卻不知道,然後呢?就如同是另一個世界,我看到了,卻並不完全能夠體會,他也沒有給我帶來太多。所以那些感動也是瞬間且表面的,稍縱即逝。就此和這部電影的緣分,本應該在文章倉促結尾後就結束了。然而,轉機發生在偶然間我看了《裸體哈維闖人生》這部動畫短片。它們是如此相像,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無論是敘事筆調,還是畫面語言,而且同樣是黏土定格動畫,人物同樣丑到爆,哦不……哈維更丑!(看了《哈維》之後我覺得我應該向瑪麗和馬克思道歉,他倆真挺可愛的……)

既然提到《哈維》就不得不簡短地說一下這部短片。片子是在網上看的,畫質……哎,只剩一聲嘆息,就不提了,也沒字幕(這時就感嘆,旁白也挺好的,便於理解~)。這部動畫短片只有23分鍾,濃縮了哈維悲催的一生,卻令觀眾感到溫暖,很神奇的一部短片。誕生於2003年,然後隔年就摘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看完之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要再看一遍《瑪麗和馬克思》。然後我就又去看了一遍。看完之後,意猶未盡,於是第二天……我又看了一遍……(這真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啊!上帝~講真,我到現在都不太接受原來我的口味是這樣的……)然後我就記住了這個名字——亞當艾略特。而這一次我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半自傳式電影,這是我早在觀影前就知道的,但我一直主觀的認為,艾略特是馬克思的原型。但只要對作者稍有了解,我就發現自己原來錯的這么離譜。因為艾略特是一為澳大利亞導演,而他的筆友則是一位猶太人,居住在紐約……所以,艾略特是……瑪麗……沒錯就是那個頭上長著屎色胎記的蘿莉。而他的筆友則是原版的馬克思——體型龐大,並且患有自閉症,他們從未見過面只依靠書信聯系了20多年。

說到亞當艾略特,他童年時住在澳大利亞的鄉下,父親是個默劇小丑演員,同時經營著一個養蝦場。母親是個美發師,與此同時他還有三個兄弟姊妹。因為生性羞澀,艾略特總是把自己鎖在房間里畫畫,用雞蛋包裝盒、衛生紙筒做各種小玩意。他和瑪麗一樣,不甘心只孤獨著自己的孤獨,所以,他通過一旦伏燃封信穿過了大半個世界找到了他的馬克思。

整整二十年,人生由童年到青年再到成年,如同瑪麗一樣,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去上大學,去戀愛,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然而,馬克思則是這個世界上,一直以來的,不可或缺的陪伴:「雖然我們從沒見過面,但他看了這部電影,知曉關於這部電影的一切。在拍攝之初,我就把劇本寄給他看過了。」而對於他的馬克思而言,亞當也是同樣的存在……

當一個孤獨遇見另一個孤獨究竟會發生什麼?亞當說他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所以,瑪麗和馬克思誕生了。當我們與這兩個孤獨,在電影中相遇,哦, 也許應該說是重逢,我們果然看到了比孤獨更多的東西……

作為一部獨立動畫人,1996至2009的十三年間,亞當艾略特只有五部作品,產量之低!令人發指!當然這與他的堅持有關。不談早期的自述三部曲,以及令他成名的《哈維》 。只說這部《瑪麗和馬克思》之前就說了,這是一部黏土定格動畫。所以這里就牽涉到兩個概念——黏土和定格。嗯,讓我們先來說說定格……

簡單來說,定格動畫就是通過逐格地拍攝對象然後使之連續放映。這種動畫形式的歷史和傳統意義上的手繪動畫歷史一樣長,甚至更古老。而通常所指的定格動畫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的。(有一部相當有名的定格動畫——《僵屍新娘》眾所周知,蒂姆波頓為它耗費了十年……)

同理,《瑪麗和馬克思》的出爐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整部動畫片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製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數碼相機拍攝靜止畫面,全片共有133個場景、212個粘土人物、475個微縮道具、動畫師一共做了1026張不同的嘴和394個瞳孔。2位服裝設計師和147位裁縫包辦了影片中所有服裝的設計和製作。這一連串數字全都透露出一個訊息——這部電影是100%的全手工製作!

再來是黏土……不得不說,粘土動畫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藝術形式!沒有之一!說他昂貴不僅僅是金錢意義上的,而是它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成本。《瑪麗和馬克思》從構思故事框架到登上大銀幕前後歷時5年,僅拍攝就長達57周。「照這個速度,十年內我只能拍兩部電影。」曾有人說艾略特太頑固,在CG技術泛濫的今天,他還固守著粘土和定格動畫這種傳統手工製作模式。

他說:「我選擇定格動畫而不是CG的原因很簡單。《瑪麗和馬克思》如果用CG來拍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可以加入更豐富的特效。但這種動畫片總讓人生疑,因為所有人物都是一堆數字的產物。定格動畫就不一樣,那一團團的橡皮泥會讓你有種真實感。」對於自己這個「難產」的孩子,艾略特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力求將它做得完美。

為了讓動畫設計人員在直觀上了解瑪麗和馬克思的步態,艾略特會穿上他們的衣服走來走去做示範。「瑪麗的走路姿勢看起來像只鴨子,而馬克思則像頭大象。」

「我所有的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為,我堅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這些都藏起來了。我的想法就是把這些缺陷都展示出來,並且為人們的不完美,不純粹的東西鼓掌。」

說到電影主題,《瑪麗和馬克思》在表達手法上輕巧得像一個童話:兩個人偶,一封書信,大半生的友誼。但是,其實,沉重的話題一個也沒少講:關於自殺、關於酗酒、關於死亡、還有性和疾病。

「我本人也有些生理問題,我的手常常會不自覺地顫抖。有時候,手的顫抖會對我的工作產生一點影響,卻也變成了我繪畫的特色。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應該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理的瑕疵和限制。」

他用他的作品訴說著自己的態度,描繪著自己眼中的世界,他說自己要為不純粹鼓掌。可在我看來再沒什麼比他的堅持更為純粹的了……

雖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我們只能用自己的經歷與常識去定義這個世界。我們的眼界即是我們世界的界限,在常識所定義的公共世界的一致性之外,我們個人的體驗隱藏在心靈深處,無法被他人所理解,甚至不是一般語言所能夠表達的,然而這就是我們需要藝術的原因。藝術是表達更是溝通與救贖。通過藝術,我們看見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世界,藝術家們眼中的世界。再結合自身的經歷與經驗,我們自己的世界就會開始和這些陌生的世界產生交集,那是一種無比奇妙的多重體驗,所以,只有藝術可以使人真正脫離痛苦,擺脫孤獨。這就是我熱愛藝術的原因……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藝術家可以全盤地接受自己,並且願意忠實地去還原自己的世界。這就是我喜歡亞當艾略特的原因……

《瑪麗和馬克思》毫無疑問是一件藝術品,它是如此特別,從亞當的生活中生長出來,飽含生命力!

最後的最後,這篇文章的目的也無比純粹,只是想向亞當艾略特致敬!向所有擁有獨立藝術人格的藝術家致敬!因為再沒有一個時代,我們對於藝術談論的如此之多,卻尊重的如此至少!

㈡ 電影青年馬克思 體現出了什麼馬克思主義原理

《青年馬克思》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善於從社會中尋找真理,它是通過社會實踐總結出來的道理。

劇情簡介

1843年,君主專制下的歐洲飢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秩序,創造出新的無產階級。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

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後,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然而,因他撰文抨擊普魯士國王導致報紙被迫停刊,隨後,他帶妻子遷居巴黎。在創辦《德法年鑒》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德國同鄉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他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後來,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2)電影馬克思觀後感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內容是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論表達。這些基本原理和范疇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概括。

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是絕對和相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是理論與實踐、科學性與階級性的高度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也是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不論對社會實踐,還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㈢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觀後感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觀後感

                                                                                      吳赫笛

        最初知道這部電影,源於在電腦屏保上看到的一句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出處正是這部電影的台詞。於是,便找來一看。

        這是一部澳大利亞拍攝的黏土動畫電影。說到黏土動畫,黏土動畫是定格動畫的一種,其原理是:先用黏土或橡膠之類的材質做成角色模型,擺放在特製的布景中,然後每拍攝一格畫面,就稍微挪動一下模型和環境,最後把所有照片按照順序組接起來,就成了活動的影像。因其製作復雜,想要拍攝一部定格動畫長片通常需要數年之久。《瑪麗和馬克思》正是這樣一部動畫電影。

        初識這部電影,以為是給兒童看的,待真正看了之後才發現,這真不是一部兒童動畫片。其思想深度和立意遠非兒童能夠理解和接受,其中蘊含很深的人生哲理,是一部有內涵的電影佳作。從故事情節來說,並不復雜,電影通篇由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通信往來構成。瑪麗是一個8歲的澳大利亞小女孩,額頭上長著一塊大便色的胎記,因為這一長相,瑪麗從小就受到別人的嘲笑,老師和同學都不待見她,她的爸爸是一個茶葉廠的工人,她的媽媽是一個酒鬼,她沒有朋友,他爸一回到家就喜歡擺弄從路邊撿來的死鳥並把它們做成標本。因為沒有朋友,也缺少父母的陪伴關愛,她感到很孤獨,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媽媽去郵局,她突發奇想地從郵局的大黃頁上隨便找了一個美國人的名字和地址,這個人正是馬克思。就這樣瑪麗開始了給馬克思的第一封信。住在美國紐約的馬克思是一個44歲的肥胖的猶太男人。他患有亞斯伯格症,也就是一種精神病。他無法理解別人的表情,只能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世界,他認為這個世界邏輯混亂。總之,他是個精神病患者,沒有家人,沒有襲畢朋友,也是一個孤獨的人。每次收到瑪麗的來信,馬克思總會焦慮和不安,他一焦慮不安就會以他特有的方式站在椅子上進行緩解。盡管焦慮不安,他還是會很認真地給瑪麗回信,回答瑪麗遇到的各種問題,並會隨信寄去一些好吃的。通過二十年書信來往,瑪麗和馬克思成為了好朋友,保持了長達二十年的友誼,直到馬克思去世。二十年來兩個人未曾見面,只是通過書信,互訴衷腸,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成為了彼此精神上的支柱。從此,瑪麗和馬克思不再孤單,不再孤獨。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據說是源自本片導演亞當·艾略特的真實經歷,馬克思的角色原型正式他在紐約的一位筆友,他們之間通信已有20年。影片中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友誼無疑讓人羨慕不已。這才是真正的友情,這才是真正的朋友。古人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知音難覓,可遇而不可求。為什麼瑪麗和馬克思會成為知己?是因為瑪麗理解馬克思,馬克思也理解瑪麗。他們在精神層面上可以融匯交流,懂得彼此。所以說,理解萬歲,真的是這樣。一生中能有一個懂你的人是多麼難得啊。因為懂得,所以珍惜。因為懂得,所以珍貴。

        當然,友情也需要精心呵護和珍惜。正如影片中的瑪麗和馬克思,他倆之間的友情也並非一帆風順,也曾波折。瑪麗想治好馬克思的病,上大學後選了精神病學專業,還以馬克思為病例出了一本關於精神病研究的書,並作為禮物寄給了馬克思。馬克思收到書之後認為自己被瑪麗利用了,被朋友背叛了。於是馬克思憤怒了,他拔掉了打字機上的M字母鍵,寄給了瑪麗,以示絕交。瑪麗收到絕交信之後,深深地自責,傷心欲絕,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消愁,丈夫也離開了自己,最後還差點自殺。拍培芹在她正要自殺時,她收到了馬克思的原諒信,影片的點睛之筆就在這封信中,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地方。馬克思在信中說:「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瑕,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當我年輕時,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中兆包括我的缺點。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跟我的很相像,但是沒有我這么多的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這可以說是馬克思一生的感悟所得,是我觀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收獲,也是最值得我認真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影片中雖說馬克思是個精神病患者,但其實他並不是人生的失敗者。他的人生目標有三個,到死為止,目標全部實現了。試問,這世上能夠實現自己全部人生目標的又有幾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其實是一個幸福感很強的人,因為他想要的全部實現了。所以影片的最後,馬克思是帶著微笑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的,這樣沒有任何遺憾地離去,不也是很好的嗎?

㈣ 瑪麗和馬克思觀後感350字 中文

本來不想在考試的時候看一些影響心情的電影,但還是忍不住。每當考試之前要專心看書的時候就特別想看電影。一個字——懶。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南半球,一個北半球,一個東半球,一個西半球,因為一枚小小的郵票以及各自孤獨的心而連接在一起,最終成為知己。

影片的最後寫著:「上帝賜予我們親人。感謝上帝,我們可以選擇朋友。」

直到這句話的出現,我才煥然大悟,這是一部歌頌友誼而非親情的電影,所以裡面關於親情的內容總是那麼的令人悲哀,甚至連愛情也變得不堪一擊。

馬克思的童年的悲傷的,所以成年了的馬克思一直都是一個人,而且有著嚴重的心理障礙。瑪麗的童年也是悲傷的,一個意外產生的瑪麗,長著一雙泥巴色的眼睛,額頭上還有一塊粑粑色的胎記,這樣的相貌使得瑪麗很不自信而且交不到朋友。於是瑪麗和馬克思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筆友。8歲的瑪麗總是有許多事情想知道,於是在心中談起了太多太多自己的想知道的事情,同時也向筆友——也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訴說自己痛苦的經歷。44歲的馬克思患有亞斯伯格症,感覺世界很混亂,無法辨別表情,過於敏感而且有點神經質,喜歡解決問題,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情,每次收到瑪麗的信之後都會感到焦慮不安,但是這樣的馬克思還是會很耐心地一一幫瑪麗解決問題,而且推心置腹地將自己的情況告訴瑪麗。是瑪麗讓馬克思開始敞開心扉,是馬克思讓瑪麗感到自己不再孤單。是瑪麗讓馬克思不再停留在幻想的世界裡,因為馬克思已經有了真正的朋友,不再需要幻想中的拉烏利先生啦,是馬克思讓瑪麗選擇繼續深造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大學學業。

但是,就這樣,矛盾出現了,瑪麗把馬克思當成病例出了一本關於亞斯伯格症的書。當瑪麗將書寄給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憤怒了。他覺得被信任的人出賣了,這么多年來,他以為瑪麗會理解他,但是他好像錯了,瑪麗把他當成案例分析,這令他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怒。當瑪麗收到馬克思寄來的打字機上的「m」字條的時候,她突然醒悟,自己做錯了,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幫到馬克思,反而深深地傷害了最愛自己的朋友,於是瑪麗步入了他母親的後路,開始以酒為伍,開始對生活失去信心,開始愧疚的等待著馬克思的原諒。

但是真正的友誼是經得住考驗的,盡管憤怒,盡管失望,但終究會過去的,時間會洗刷掉一切,於是順理成章地馬克思原諒了瑪麗。同時萊恩也克服了自己的「陌生環境恐懼症」救了正要自殺的瑪麗。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

沒有仇恨的世界是美好的,圓滿了,世界也恢復了平衡,從此馬克思的世界也有了「紅色」。

今天看了這部製作精緻的陶土動畫片,影片的前10分鍾著實無法吸引我,可能是因為人物與動物形象的「醜陋」,抑或是旁白平淡低沉的陳述,總之心底時刻有關掉播放器的沖動,但是動畫的主題是我很關注的領域,所以繼續往下看了。結果證明,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看完讓我有了很多感悟。
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更多的是關於自我價值的肯定。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Max曾經希望做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在和Max通信前,Marry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在Max由於自身問題沒有回信的時候,瘋狂地懷疑是不是她自己太丑太差,對方不想回信了。看到這里我突然發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問題,活在世上都有不容易的地方。把自己的缺點盲目地放大並且不斷糾結在裡面是很不理智的,對自己的缺點寬容一點,活著也就容易一點。對於他人的異樣舉動,越豐富的想像力只會帶來越多的煩惱,對待一切,簡單一點。
後來Marry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結婚,奮斗,成為了精神領域的專家。她開始研究這些有心理問題的人們,並且把Max作為自己的病例研究,還出了一本書,當她把這個消息寫信告訴Max的時候,Max憤怒了。Marry這里做的真的不對,她沉浸在正常生活的喜悅中,擁有100%的自信,卻忽略了生活仍然混沌的Max的感受,將他們曾經真誠的交流全部忘了,親手撕毀了這份患難與共的交情。這讓我想到自己,當你處於優於別人的狀態時,不能以此冠冕堂皇地打擊別人,若不能幫助,哪怕不打擾,也好於這樣帶有炫耀式的施捨。
很喜歡Max的一段獨白,他說不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人人都帶著虛偽的面具,為什麼由他人制定規則,為什麼路有餓殍的年代還有人浪費糧食,為什麼誠實會被看做異類,而別人就被看做正常。人生也許就是一條小路,有的人是坦途一條,有的人的路上多了些污物,如果你很健康,那麼你也只是幸運一些,你沒有我路上的那些絆腳石。我們的路也許在某一點產生交集,我們可以一起分享魚子醬,也許你還會陪我走一段,但終究要分開的,人生的路還是一個人走的。
這讓我對人生又有了新的詮釋,也許自己會有天生的某種缺憾,但是,它們只是路邊的美景中一處污物,何必太在乎它而忽略了滿幅美景呢?又何必要在乎他人如何嘲笑我們,人生的路是一個人走的,漫漫人生路,與某人的交集也只有短短一段,他們也只是美景中的一個小丑而已。要與某人分離了,也不必傷感,人生這一段,有你相伴,留下的美好可以用來回味一輩子,想念了,可以大聲呼喊對方,因為我們從未走遠……

好東西就是要評論的,不管是誇還是貶,都是關注的表現。
《瑪麗和馬克思》是我看過的動畫裡面最受感動的。不是迪斯尼的單純童話或輕松幽默路線,沒有愛情故事,不是喜劇人生;也不想其它類型的動畫純粹為了給孩子打發時間或增長知識的。這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影,深刻到我心痛的電影。我只看過兩遍,可是第二次卻比第一次看覺得更能領悟到它想表達的含義。
也許是我這個人性格是心軟、善良,所以對於這種弱勢群體,不被大眾所接受的群體有一種特別的同情之心,很想幫助他們。所以我對故事裡的兩個主角都會為他們感到難過。當然,更多的是感動!
看過了之後,我的心情更加平靜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許我們在自己的世界生活久了,沒有別人提醒督促,很容易迷失自己、陷入自己的偏執中,但如果有人把你拉出來看看你的生活,你會發現其實很多事情沒有必要太在意,過去了就過去了,人要向前看,不要為了小事而總是在原地糾纏不清。
也許瑪麗和馬克思都是怪人,可是他們卻能在跨越大半個地球找到知己,並且能懂彼此,幫助彼此,相濡以沫。這真的很令人羨慕。我很受感動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相信真的有這種人存在,特別是國外,因為這幾年的文化融入,我也能推測一些。我懂世界上有些人孤獨地活著,經歷著自己的在別人眼裡覺得悲慘的生活,而自己卻全然不知,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哎,這樣想想自己應該珍惜自己的生活,因為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又何必去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鬧心呢!
感動~~好想大哭一場!插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真是應景啊~~~下次一個人在家,找機會痛快哭一場吧!

今天還想通一個道理。朋友跟我抱怨說她身邊的好友和她喜歡的人都被另一個人搶走了,說她搶了某男去做男朋友就算了,連其他的也要搶去做好朋友、知心朋友什麼的,於是氣不過,自己郁悶。我想起我也會這樣,突然站在別人的立場看這一切,就覺得很無奈,為何要去為這些不能改變的事實而去懊惱呢。我們也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人生強求不來。有緣的終會在一起,雖然人的情感是沖動沒理由的,不過人生就是這樣,不會讓兩廂情願發生地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淡定,而不是嫉妒。做好自己再說吧!也許這時候說不定你被別的什麼人恨著呢!
周末來啦~~我要好好睡一覺!晚安啦~~~

㈤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青年馬克思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1

前幾天,跟我的一位同學去看了這部《青年馬克思》的電影,因為我本科專業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隸屬於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是學馬克思的,所以,對於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點了。

但是,去到電影院,卻發現除了我跟我同學之外,就只有一個人在電影院坐著,我們三個人包場了。在我看來,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對他不是蠻感興趣,也不是蠻了解他的。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為了紀念這位偉人,德國及法國的電影製片公司聯合創作了這部影片。

電影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從相遇開始一直到他們最終創立《共產黨宣言》,推動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過程,主要寫的是馬克思24歲之後一段時間的故事。

馬克思24歲時,由於沒有當成大學教授,只能去《萊茵報》當主編,可是他的觀點才激烈了,受到當朝政府的抵押,最終《萊茵報》各個成員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其父親是大資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顫嘩的方式就是去剝削、壓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親的這種管理工人的方式,並與一位很有個性的在其父親工廠工作的反動派女性相戀了。恩格斯會經常去探訪工人的情況。

沒有工作的馬克思境況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與他非常相愛。燕妮出身於大戶人家,長得非常漂亮,比馬克思大四歲。不過在她的骨子裡不喜歡大戶人家中被束縛的生活,還是非常崇拜馬克思的,覺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為馬克思生了幾個女兒,這位馬克思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後來,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說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來是不喜歡從事他父親給他的所謂資本家的工作的。但是為了支持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還是當了很多年的資本家,只是幫助馬克思解決經濟上的困難。

在他們為工人發言的過程中,當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當時工人運動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兩個戰線都認為把工人組織起來,只要他們力量足夠大,就足以推翻當時的反動政府,然後建立工人階級的世界。而馬克思、恩格斯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必須要為工人樹立一個綱領,讓他們能夠內心非常服從地去參與到工人運動中去,這個綱領自然就是《共產黨宣言》。

整個影片看下來,可能就是覺得在很平淡的描寫馬克思的傳記。但是這部影片也能夠引發凳卜我們當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馬克思、恩格斯這些人物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實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歲之前都已經基本形成了,無疑他們都很聰明。但是他們為工人階級發聲,寫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學界、經濟界、社會界都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他們的思想是顛覆性的,這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人去學習的。就像馬克思的墓誌銘所寫的,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都是在解決怎麼認識世界的問題,而馬克思則解決了如何改造世界的問題,這無疑是非常具有創見性的。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2

《青年馬克思》講述偉人卡爾·馬克思在過去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艱苦奮斗經歷的電影在影院播出。為深度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精神,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我院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校學生會組織幹部,幹事作為代表參與觀影。

首先這部電影中的青年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堅持不放棄,對事業、生活、朋友的熱情,看準目標,砥礪前行,鍥而不舍。其次這部電影十分真實,不是將馬茄粗行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壇,而且從一個近乎平凡人的視角去講述了最朴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

片中的青年馬克思積極奮斗,與資本主義勢力對抗到底即使受到資本階級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馬克思也曾叛逆過、迷惘過、苦惱過,但他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堅持夢想、敢於批評、勇於實踐、不畏苦難,一步一步朝著那個最初的夢想靠近。我想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更需要這種為幸福努力奮斗的精神。

而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利於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更可以提高邏輯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辯能力,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認清當今形勢和理解各項政策制定的基礎。

我們青年大學生應該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張。前方盡管布滿荊棘,但我們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名合格的青年大學生。為了真理付出自己的一切。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3

馬克思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雖然熟,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感覺還是深奧的,不太懂。在多數人眼中馬克思是遠離世俗小民的高大上人物。假如被問到馬克思的初心是什麼,相信許多人會兩眼茫然。

最近電影院在熱映《青年馬克思》。這是一部譯製片,法國、德國、比利時聯合拍攝的。這部電影沒有對觀眾講大道理,進行空洞說教,而是通過場景再現,還原了19世紀歐洲當時的社會背景、馬克思的愛情、馬克思生活的窘迫、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相識相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追求、馬克思流亡、《共產黨宣言》的誕生過程等等。它是一部貼近觀眾心靈、情感的劇情片,用生活片段和細節反映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信仰及奮斗歷程,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來感動觀眾。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故事穿越百年時空,依然讓觀眾熱血沸騰、為他們的信仰和初心感動不已。

19世紀中葉,資本家用種種手段攫取財富,如設法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壓低工人的工資、大量使用廉價的女工和童工等,無產階級飽受剝削,生活貧困潦倒。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產業工人,但他們十分同情受到嚴酷剝削的工人階級,毅然絕然地與資產階級分道揚鑣,有覺悟地超越了自己所出生的階級,努力為所有人建設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擔任《萊茵報》主編兼自由撰稿人的馬克思憑著犀利的筆桿子,不遺餘力地為弱勢群體仗義執言。1843年,進步的《萊茵報》被查封,馬克思開始了流亡者的生活,他失去了國籍,失去了職業。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勞動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

《青年馬克思》通過重現馬克思的生活場景告訴觀眾他的價值觀是什麼。馬克思奮斗的出發點就是維護被剝削階級的利益,讓勞動者不被剝削,不受壓迫,能充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是馬克思的初心。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的《共產黨宣言》成了無產階級追求解放和幸福的代言書。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踐行初心的實際行動和生動反映。

時間過了2個世紀,馬克思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當前的我國社會與19世紀的歐洲社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背景和社會矛盾,馬克思的有些理論可能已經不適用當前的社會了,可我們的初心還是一樣的,有著共同的願望和理想,都希望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幸福。馬克思的初心仍是指導我們前行的領航燈。

安逸的日子過久了,有些痛苦就會淡忘,有些信仰就會漂浮。我們一直奉行馬克思主義,可有些地方還是與初心有點距離。比如說貧富差距,在有些國有企業,領導幹部與一線員工的工資差距不是三五倍,而是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貧富差距有點大了。

在「七一」前夕,再接受馬克思主義初心教育是有必要的。去觀看《青年馬克思》吧,與偉人的靈魂來一次親密接觸,讓馬克思主義初心引領我們朝著信仰的方向前進。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4

通過觀看《青年馬克思》,讓馬克思主義這個名詞漸漸在我的腦海里清晰起來,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體會。馬克思主義我認為就是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理論。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的改變了世界,也深刻的改變了中國,是我們立黨建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們青年一代最鮮亮的底色。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證明其正確性和指導意義。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朴實,重情重義。馬克思為我們留下了具有非常價值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如果給每個人都貼上標簽,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個。他立足當時所處時代,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放眼整個人類發展規律,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不斷在實踐與思考中形成馬克思主義,這推動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豐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取得的成就,從「兩半」社會到近代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發展的,新時代面對新情況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我國重大問題,最終實現我國偉大夢想!

馬克思給我們留下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向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致敬,宣誓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信念。

身為當代青年,我們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與期許,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機遇,但我們的優勢就在於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新時代,我們仍然要學習並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5

不知道最後放的紀錄片什麼意思,是為了平衡一下嗎?

不過其他部分還是不錯的。

我是不懂電影,單純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說一下。

早期的馬克思是一個哲人,自由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但是當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時,我們知道,一切問題的焦點都在所有制結構和生產關系。電影正是展現了這個過程。

開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盜竊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視角。林木盜竊案問題在於,習慣了中世紀傳統的農民並不知道他們現在面對的不再是只關心政治統治,戰爭和榮譽的封建領主,而是資產階級化了的地主。羅馬法賦予資產階級明晰的,絕對的財產觀念。產權既然歸我,你就不能動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權力,王朝也需要為我說話。

緊接著是歐門-恩格斯工廠,工人階級破壞機器的反抗和資本對他們生殺予奪的權力。私有制當然不是資本主義的特產,但是私有制依然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私有制決定了無產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純粹理論上擁有和私有者同樣的權利-隨時有可能被從生產資料旁邊拉開,拋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換的基礎。

私有制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談這個,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毫無意義。

因此,電影一開始就擊中了全部問題的核心,只是不清楚這是有心還是無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數人看起來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確可以看到馬克思思想軌跡轉移的過程,從一個批評家轉為革命家,從一個哲學轉變為經濟學家(但絕不是研究大家該怎麼賺錢的那種經濟學家,直到今天,資產階級經濟學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標准去衡量馬克思)。

電影在細節上力圖充填更多內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個是有偉大精神的貴族,一個是覺醒的無產階級。鮑威爾,巴枯寧,魏特林,蒲魯東。。。。一整幅歷史畫卷,同時馬克思在與這些人決裂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自己舊思想的告別。不過遺憾的是對每一種思想電影介紹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當然是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友誼,就我個人看來,恩格斯的確缺乏馬克思那種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這段時間,恩格斯卻由於自身經歷具有比馬克思更高的認識,可以說這時候,他是馬克思的引路人,當然,同時也是互補。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6

影片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開始講起,到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的寫作。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沒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關鍵是如何於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現人物澎湃高亢熱血沸騰的內心。二人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簡短的談話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對對方的偏見,深夜暢談,舉杯相慶,躊躇滿志,敬那真正思考的靈魂。

在紛亂時局中被驅逐,起紛爭,受輕視,但當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鮮紅旗幟被掛起,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口號響起,spectre這個詞被推敲,還是能感受到一個不屈的、志在改變世界的靈魂。

哲學家的任務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是單純去煽動,不用激情去煽動**,也不用感情去煽動眼淚,而是用哲學用經濟學用思想去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馬克思的這個體系也改變了我們看到人類社會的方式。他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崇尚博愛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問題,迎著最尖銳的矛盾奮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思想綱領和理論武器。

也許是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掛得太高,被印在課本上次數太多,我們小時候把他神話,長大後又努力通過貶低他、迴避他來彰顯自我,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他是一個人,一個帶領被壓迫的工人階級對抗資產階級和貴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識到這一點後再來看馬克思及恩格斯,會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兩天看到一條微博,大意是說以舉國之力崇拜一個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慮彼時彼刻的社會形勢和工人生存狀況,不考慮工人運動的復雜性,而僅僅給馬恩扣上「崇尚暴力」這個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揚博愛也沒什麼本質區別吧。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7

今年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為了向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致敬,有幸參加了黨支部的《青年馬克思》的觀影活動。115分鍾的電影,節選了1843年至1848年間馬克思的生活片段,這5年多時間,是馬克思主義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階段,也是整個歐洲矛盾四起、學說林立和迷茫困頓的特殊時期。

影片還原了《共產黨宣言》誕生的艱辛過程,同時描繪了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動人友誼,以及馬克思與燕妮之間的理想愛情。

十九世紀君主專制下歐洲飢荒肆虐,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影片開始為我們講訴了一宗林木盜竊案,一群為了生計的窮人前往森林撿拾枯樹枝,而法律規定森林屬於資本家,撿拾樹枝的行為屬於盜竊,從而導致了一場屠殺,老人婦女兒童就這樣死在了資本家爪牙們的屠刀之下,死在了資本家的權利之手,鋪墊出後文的背景。

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

恩格斯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爾後,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作為一名共產主義的堅定支持者,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在這個日新月異而又暗流涌動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們應該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認清形勢,理解各項政策制定的基礎,我們更應該像馬克思那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我們的社會主義世界奉獻微薄之力。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8

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觀看了《青年馬克思》影片,115分鍾,為我們能講訴了1843年《萊茵報》被查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的短暫青春故事。

影片開始為我們講訴了萊茵省的林木盜竊案。萊茵省的窮人為了生計不得已前往森林撿拾樹枝,而萊茵省議會認定樹枝屬於國有財產,頒布了相關議會法令,窮人撿拾樹枝的行為被判定為偷竊。眾多老人婦女兒童死在貴族的權利下,鋪墊出後文的背景。緊接著《萊茵報》在科隆被查封,言論自由被普魯士君主鉗制,馬克思被驅逐出境,被盧格帶往巴黎,創辦了《德法年鑒》;恩格斯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紡織廠目睹了工人的反抗,為研究英國工人階級現狀,深入貧民窟,並愛上了女工瑪麗,開始了解的貧富雙重狀態,完成了關於《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調查。

影片剛開始是雙線敘述,從馬克思恩格斯見面開始並線。在盧格的家中,恩格斯與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氣暴躁的馬克思與貴族出生、沉靜如水的恩格斯在爭鋒相對後志趣相投,暢飲到深夜,並對蒲魯東的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批判,燕妮取名為《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這位出身於德國貴族"特里爾舞會皇後"的非凡之處。電影中後續的點滴也說明馬克思的成功,與背後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開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瑪麗,是工人活動家,剛開始做為恩格斯家的紡織工人抗議資本主義,後續幫助恩格斯了解工人階級狀況,引薦恩格斯和馬克思與正義者聯盟的領袖見面,對後續將"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號的實現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布魯塞爾,作為比利時的首都,歐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是馬克思驅逐出巴黎的逃難地,在這里因為自己潦草無法獲得工作時的失落,體現出貧困無法支撐妻兒生活的無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濟時對付完上門討債的人後的喜悅,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體化。

知識界永遠都會有爭論,魏特林、蒲魯東和巴枯寧,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場,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爭執,《貧窮的哲學》和《哲學的貧窮》,透漏著唯物主義辯證思維,以及對於自我觀點的勇敢表達。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議馬克思去讀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如李嘉圖等,也是為最終《資本論》在1968年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影片最終以1848年油燈下創作《共產黨宣言》為結尾,整個影片講述了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愛情和偉大友情,他們的革命友情創造了歷史,啟發了人類的思考,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9

看完電影《青年馬克思》有三個突出的感受,一是馬克思的人格魅力,二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三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與實際結合創造中國奇跡的實踐魅力。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朴實,重情重義。馬克思為我們留下了具有非常價值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如果給每個人都貼上標簽,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個,是千年最偉大思想家。他立足當時所處時代,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放眼整個人類發展規律,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不斷在實踐與思考中形成馬克思主義,這推動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豐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取得的成就,從「兩半」社會到近代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發展的,新時代面對新情況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我國重大問題,最終實現我國偉大夢想!

紀念馬克思,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是多麼強大,道路的選擇是多麼重要,崇高的事業是多麼值得奮斗,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是多麼緊密相關。

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要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地展現出來!

㈥ 《瑪麗和馬克思》: 當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

1976年,8歲的瑪麗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小女孩,癟臉蒜鼻,雀斑點點,額頭還有塊硬幣狀的醜陋胎記。瑪麗母親是個酒鬼,父親對她不管不顧,喜歡對街的男孩卻不敢表白。與此同時,在遙遠的美國紐約,44歲的馬克思是一名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自閉,焦慮,無法辨識表情且用臉孔表達情緒的中年男。

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陰差陽錯得到馬克思的地址,於是心血來潮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裡來,並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兩人的故事由此開始。

在信中,他們互相傾訴生活的點滴,一起討論一些天馬行空、答案瘋狂的問題。

談愛情:

Romance and love was a mysterious language he』d given up on, if only it』s how a toaster works or an explanation of chaos theory, if only there was a mathematical equation for love.【浪漫和愛情是一門他早游衫已放棄的高深語言,為什麼不是咨詢麵包機的工作原理,或者宇宙混沌理論,要是愛情像數學一樣有方程式就好了】

談肥胖:

You shouldn』t ever weigh more than your refrigerator, and to never eat anything bigger than your head.【對於肥胖者,你永遠不應該比你的電冰箱重,也永遠不應該吃比你腦袋大的東西】

談笑容:

Do not worry about smiling, my mouth hardly ever smiles, but it doesn』t mean I』m not smiling in my brain.【不要為不笑而顧慮,我的嘴總來不笑,但這並不表示我的大腦沒有在笑】

馬克思還告訴她自己人生目標只是:交一個真正朋友、集齊系列玩偶和坐擁吃不完的巧克力。

兩人都極愛吃巧克力,而且喜愛在書信中附贈巧克力。於是奇形怪狀的巧克力密集地穿梭在兩大洲之間,正如Max和Mary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馬克思真誠地為瑪麗答疑解惑,告訴她自己的傳奇經歷。瑪麗賦予了馬克思情感,給予了他哭不出的眼淚,為馬克思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頭頂橙色絨球是畫面最溫暖的色調。

年復一年,瑪麗成長,馬克思老去。

二人的筆友關系從1976年維持到1994年,盡管中間有過摩擦與不悅,卻也一直收割著愛與溫暖神冊腔。這份遙遠的友誼經由時間的洗禮,顯得越發珍貴。

影片結尾瑪麗終於跨越大半個世界來到馬克思的住所。狹小的房間充滿了她的痕跡,而他卻已然離世。馬克思手邊放著瑪麗最愛喝的甜煉乳罐頭,萬分平靜安詳地,雙眼望天,天花板上貼滿了所有珍藏的瑪麗信件,而他的嘴邊,掛上了曾經怎麼也學不會的微笑。

影片呈現形式是「吃力不討好」的黏土動畫,也許恰恰是用這種「笨拙」的原始方式來講述「笨拙」人生,才更為細姿做膩動人。盡管整部電影有著暗黑詭異的卡通形象,略顯荒誕的對白,卻讓人感到滿滿的治癒與無言的感動。

在這個時代,我們似乎同時患上了孤獨自閉症和獨處焦慮症。一方面深知孤獨不過是生活的常態,另一方面又隱隱渴望有那麼一個人,知你冷暖,念你悲歡,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對方依然懂。

Mary和Max這兩個不幸的孤獨者卻幸運地找到了對方。

兩個相似又不同的孤獨者在人生路上交集,彼此成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唯一,就像是另一個自己。 Mary是Max帽上的小絨花,Max是Mary心上點不掉的硬幣胎記。

馬克思說:When I was young,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年輕的時候,我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最後的最後,他們終究學會了接受自己。

人無完人,也許生活並不完美,但也沒有第二個人能活出我的樣子。

但願你也喜歡

這個絮絮叨叨的故事

這部不像治癒系的治癒系

㈦ 《1921》電影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1921》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1921》電影觀後感1

《1921》帶領觀眾走入那個年代,感受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的力量。影片全景式地重現了一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青年們,懷著滿腔熱血,聚集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影片向開辟新中國的革命先輩們致敬,我們能看到百年前,先輩們在復雜的時局下摸索著中國的出路,他們歷經磨難和生死存亡,不管在多難的境遇下,他們都在朝著希望前進。這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帶領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突破重重難關,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正是因為他們才有了新生活,正是因為無數的開拓者們才有了新中國!

當歷史畫卷緩緩地鋪開在我們眼前時,我們被那些畫面所震撼。我們驚嘆於他們為探索出一條真真正正能夠拯救中國的道路的執著,也因他們面對危險時刻而屏住呼吸。影片更多的讓我們看到這13位革命先輩們少有人知的青年時期的模樣。不像我們在歷史書上所看到的他們,他們是朝氣蓬勃的,他們是一個個有著鮮明性格充滿著熱情的青年人。當我看見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對新中國的展望的光芒時,我的心也被這樣的熱情所點燃。他們用熱血和青春,激盪著舊中國,開拓著新世界。

影片中,嘉興紅船上的會議與逐漸唱起的國際歌,是動人心弦的,是令人為之振奮的。在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李達對負責印刷的人強調「百姓」與「人民」雖然意思相近,但境界完全不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為人民服務,從未改變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今時今日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國家從艱難歲月中一路走來,歷經炮火與鮮血的洗禮,21世紀的我們不能忘記這段艱難歷程,永遠銘記歷史。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現在這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一點一點強大起來,一步一步邁向世界舞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要牢記歷史和初心,不忘使命,不負期待,共創美好未來。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新時代的'我們,從革命先輩們的手中接過火把,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延續下去!

《1921》電影觀後感2

電影《1921》將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拼的動人故事。該電影由導演黃建新擔任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並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上映。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建黨初期這段歷史,黃建新導演用電影鏡頭,展現了平均年齡僅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們,將青春理想化作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信念的執著,以及他們在上海開天闢地、在風雨如磐中擔起民族救亡圖存重任的擔當。

該片導演黃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開創了中國電影的主旋律商業片時代。他在此前的《1921》發布會上曾透露,「會給大家帶來全新的故事、更電影化的敘事方式、以及充沛的生活情感」。他還表示,電影將集結一眾青年實力派演員,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驅,再現一個敢拼敢闖的黃金時代,傳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

該片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堅持創新求真、嚴謹細致的態度,歷經四年時間深耕劇本,數易其稿。期間上海市委宣傳部還組織召集黨史專家、上海史專家、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資深研究員等專業人士,與主創團隊一同召開多次劇本論證專題會議,聽取意見,結合黨史研究成果,反復打磨人物性格,挖掘歷史細節,力求讓這段觀眾耳熟能詳的史實在銀幕上綻放新意。

電影將首次以國際化視角來呈現這段熱血歷史,從歐洲開始進入故事,同時貫穿了一條完整的日本線,讓格局更開闊宏大。在此前的發布會現場,製片人任寧透露,「劇組特意去全世界的檔案館尋找新鮮的角度和史料,耗時三年多才完成了最終的創作」。對此,導演鄭大聖也表示,這是與現在的全球化語境有所呼應,用新的角度看待那段歷史,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當下的共鳴。

除此之外,影片也在拍攝取景上下了大功夫,主創團隊勘景足跡遍布上海、全國乃至海外,特別是在上海實地測繪了30餘處相關歷史舊址,並在上海車墩影視基地一比一實景搭建當時的中共一大會址建築群,力爭在大銀幕上再現上世紀2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城市文化風貌。

《1921》電影觀後感3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有幸和幾位評論家一起觀看了電影《1921》。看完電影,大家交口稱贊,認為影片濃墨重彩集中描繪1921年的上海,在那個相對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把故事講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現五四運動的發生、《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出版、「南陳北李」相約「開天闢地」、上海英美煙廠工人罷工、共產國際幫助中共建黨、國際和國內反動勢力對革命活動的圍剿、中共一大召開及從上海石庫門轉戰嘉興南湖紅船等重要場景,非常不容易。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還是更習慣於把視角聚焦於教育。我覺得,這既是一個黨史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也是一個青春的故事、成長的故事、教育的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黨史,更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輕人,在他們的身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年長的何叔衡也只有45歲。在1921年,他們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們有著與今天的「90後」「00後」一樣年輕的面龐,一樣的對美好生活與愛情的嚮往,一樣保存著童趣童真,所以我們也能夠看見影片里劉仁靜等幾位年輕人在上海大世界快樂遊玩的鏡頭。

影片講述的是這群年輕人的青春史,更是講述了這群年輕人的奮斗史。在這群人身上,我們特別地感受到20世紀初這群年輕人的使命擔當,感受到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激情、拯救中國的豪情和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影片中,陳獨秀執拗地向孫中山要教育經費,講述「教育救國」的道理,甚至為了索要教育經費而放棄去上海參加「一大」;毛澤東說,他堅信最終一定能夠「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心生敬意。他們以生命創造了歷史,告訴人們,一個適逢其時的夢想,一股渴望改變的激情,是如何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政黨,如何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

在影片中,最打動我的,是奔跑的鏡頭。這兩個奔跑的畫面,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毛澤東的奔跑。那是在法國國慶日,一方面旅法的中國留學生與法國人民一起在凱旋門下慶祝歡呼,一方面是在上海租界的法國人一起合唱《馬賽曲》。但是毛澤東等中國人卻被無情地拒之門外。法國人肆無忌憚在中國土地上歡樂,中國人只能在他們的門外,看著天空燃起的煙花……青年毛澤東從憤懣失望中升騰起一種不屈、一種自強,開始了迅疾的奔跑。奔跑當中穿插的,是他對家鄉生活的回憶,是被父親追打的奔跑,以及母親在身後的呵護。這個奔跑的橋段具有很強的寓意,它意味著青年毛澤東把向父權挑戰的勇氣轉為向舊世界挑戰的力量,從小我轉向大我,從青澀轉向成熟。奔跑中的毛澤東內心堅定、目光澄澈,熱血沸騰、信心滿滿。從他青春奔跑的剪影里,我們看到了日後他奔向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天安門的遠大前程。真正的青春,正是永不停息的奔跑,是超越時空的奔跑。

其次是王會悟的奔跑。作為一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影片,《1921》破例將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李達、王會悟這對年輕夫妻作為主線人物之一。王會悟是一位美麗、智慧、勇敢的新女性,因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李達走到了一起,在陳獨秀的家中結為伉儷。婚後的他們攜手共進,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業,為籌備「一大」忙裡忙外、殫精竭慮。在會場遭到特務監視的情況下,王會悟建議把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為一大順利完成各項議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影片中一個鏡頭,是王會悟准備向博文女校的校長借校舍給來參加一大的代表住,又擔心校長看出破綻,李達就讓她奔跑,訓練她克服緊張的心理。最後,她在《國際歌》的旋律中奔跑,順利完成了任務。一位23歲的女子,在充滿青春活力的奔跑中,她的步伐如此堅毅、沉著,因為,這是向著光明的奔跑,向著未來的奔跑。

通過重塑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革命先驅的光輝形象,這部電影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紅色起點」,重溫了黨的歷一個特別的「重要瞬間」,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為黨史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可視化學習教材,也為講好、講活黨史故事提供了生動範本。影片反映出來的20世紀初年輕人的理想追求與使命擔當,為今天的年輕人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提供了範本和榜樣。

影片起用了許多青年演員,無論是五四運動的青年學生,罷工斗爭的青年工人,還是一大的代表,他們都是年輕人。我相信,演出的過程也是今天的年輕人向100年前的年輕人集體致敬的過程,而觀影的人們,也將會向100年前的年輕人致敬。

新的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黨史知識,並不是冰冷的過去,而是以信仰和熱血鑄就的言行。革命者,並不是老去的身影,無論100年前還是100年後,那些以國家民族為己任而奔跑的行動者們,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永遠年輕。

《1921》電影觀後感4

記得影片中,當陳獨秀被軍閥逮捕關進大牢,他隔著獄欄堅定不移地對李大釗說:「軍閥要我死,我要中國生。」這樣的場景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感嘆:革命的曙光和修遠路途中這些志士們前行的力量都源自於他們大無畏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情懷令人崇敬。

還記得當影片中革命者李達哽咽著,嘴角顫抖,聲音里帶著一絲憤怒:「偌大的一個國家,我們連自己的火種都沒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話語,讓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偉大意義,我潸然淚下。

還記得當毛澤東這位熱血青年在上海的街頭奔走,為革命前赴後繼時,我看到了他們心中對世態不公的憤怒、吶喊,這不正是革命先輩們追求理想,歷經波折卻砥礪前行的見證嗎?

總是記得李大釗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遠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國的未來嗎?

影片播映結束了,我的內心久久難以平靜。前輩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們不能在安逸中喪失鬥志,在懈怠中荒廢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復默念這些話語。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有一顆自信、自強、自省的心,應當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感恩老師,教授我們知識;感恩偉大的國家,給予我們健康成長的社會。

我珍視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每日合理規劃時間,閱讀書籍並完成讀書筆記;聆聽《凱叔講故事》,以增長課外知識;每日堅持練琴並鍛煉身體;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我想這便是自己作為一個小學生愛國情懷的踐行吧!此刻,我端坐於桌前,打開《中國歷史》,那綿延於字里行間的中華文明、那歷歷在目的中華屈辱、那錚錚鐵骨的中華抗爭······一一在我眼前呈現,在我的心頭翻騰。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將以此來勉勵自己,篤定於自己腳下的路。

㈧ 馬克斯,我的愛的影片評價

《馬克斯,我的愛》在劇作上延續了《白日美人》、《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等布努埃爾影片(這些大多由卡里埃爾負責編劇)對法國上層社會家庭的刻畫,以黑猩猩取代丈夫的設想顯然印上了強烈的嘲諷色彩。在影片的那個三口之家中,富足舒適的生活沒能帶來夫妻間的真誠相待,反而掩飾著兩人彼此不忠下的貌合神離,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偷情秘密已完全成為他們相互心照不宣的一種默許。家庭主婦瑪格麗特同猩猩馬克斯間有別寵愛的特殊情感,與其說是照她形容的「孤獨中的一見鍾情」,倒不如說是對自我虛偽婚姻生活的反叛與報復,而張牙舞爪的馬克斯也不過只是她用以發泄憤懣的一件道具。
面對這場近乎荒謬絕倫的「人猿戀愛」,丈夫彼得感到疑惑困惱,情人卡米和那個考古學家都顯得談虎色變,參與宴會的親朋手足無措,家裡的女傭甚至出現了皮膚過敏……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瑪格麗特與馬克斯導演的這段奇情異欲更象是對是世俗觀念與傳統禁忌的挑戰,而瑪格麗特恣意的愛欲取向和泰然自若的表白也無不折射出人類嚮往性愛自由的內心渴求。反感-疑慮-矛盾-接受,影片巧妙地利用了男主人公對猩猩馬克斯的態度,顯現出一個普通人逐步擺脫思想禁錮重新審視生活的心靈歷程。在影片的結尾部分,彼得最終接受了瑪格麗特和猩猩之間的特殊關系,一家人再度團聚於巴黎,瑪格麗特甚至明確表示可以為了避免影響鄰居而殺掉馬克斯。顯而易見,夫妻間真誠的愛情重新復甦,猩猩這個寄託妻子情感的道具自然可以退出舞台。
影片風格
《馬克斯,我的愛》中的表演沿襲了法國室內劇的一貫作風,細膩冷靜,中規中矩,演員的表情動作都表達得相當克制,鮮有誇張炫耀的場面。反倒是猩猩馬克斯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在家庭宴會的那場戲中,它豐富的面部表情充分表達出對女主人的陶醉與痴迷,大量特技攝影的運用造就這個精彩絕倫的特寫,也成為了整部影片獲得成功的關鍵。
盡管影片在劇情上充滿了戲謔狂諷的味道,而大島渚導演的處理手法卻沒有簡單地效仿布努埃爾式的尖酸犀利,也隱藏起以往自己標志性的凝重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溫情、理智與幽默。加上清新明快的浪漫小調和簡約流暢的攝影剪輯,整部影片竟然散發出雷諾阿、克萊爾等法國傳統喜劇的迷人韻味。節制的嘲諷雖然削弱了作品對現實生活的批判力度,在另一方面,也減輕了咄咄逼人給觀者帶來的壓迫,這樣在感情上有所包容的表現手段顯然能夠適應更多觀眾的欣賞習慣。這是大島渚對導演風格的潛心探索,還是出於人道關懷的角度考慮,或是顧及西方觀眾情感乃至票房效益,事無定論,暫且讓我們忘記這個問題,獨自享受這部特殊的電影,這段獨一無二的愛情吧。
影片簡評
當布努埃爾的製片人遠涉重洋找到大島渚時,世界影壇註定要被結結實實的震撼一回——這一次,一隻名叫馬克斯的黑猩猩得以名垂影史。當一個英國外交官的妻子對無聊的布爾喬亞生活感到厭倦時,她找到了這只黑猩猩。女人和馬克斯同吃同睡,然後保持著一種不為外人知的關系。當然,外交官丈夫憤怒了,他無法容忍自己的一家之主地位被一隻黑猩猩僭越。不過當他故作大度的把馬克斯請回家後,卻發現妻子和兒子一起倒向了馬克斯的陣營。丈夫不放心,又找來妓女驗證黑猩猩與妻子之間魚水之歡的可能性,在一無所獲之後,男性的虛弱與游移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其實從行為學的角度看來,妻子並沒有「愛」上馬克斯,後者只是她的一隻超級寵物罷了。對親密行為的渴望,才導致了馬克斯對家庭的強勢「入侵」。

㈨ 電影觀後感及課堂收獲

一、電影《瑪麗和馬克思》觀後感

瑪麗是一個缺愛的孤單的孩子,父親除了上班就是忙著做鳥標本,母親只顧酗酒,瑪麗不漂亮臉上還有胎記,她不是愛的結晶,父母活在自己的情緒里無法看見她,她沒有朋友,還被同學捉弄嘲笑。

馬克思是個有自閉症的中年人,肥胖貪吃,無法感受別人,只有一個幻想出來的朋友,他甚至需要靠小冊子來指引自己的表情。可就是這樣一個馬克思,他熱愛環境,為了維護環境堅持給政府寫信建議並持續監控在公共場清磨所吸煙答脊斗並隨地扔煙頭的人。

兩個可憐的人孤單野雀的人成為了朋友,依賴信件相互取暖,讓生命逐漸褪去黑暗的底色,顯露出明亮的色彩。朋友很重要,感情很重要,依賴和陪伴也很重要,在面對並不幸福的人生時,這些給了他們彼此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瑪麗的父母、失去雙腿的鄰居、結巴的澆花男孩,還有馬克思的鄰居。這個世界有太多缺愛、有缺陷、孤單和不快樂的人,又該怎麼辦?醫生告訴馬克思,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的生活。我們必須要接受自己,包括缺點及一切。

是呀,在孤島上的人又豈止是瑪麗和馬克思,一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缺愛、怕被嘲笑、沒有朋友、不接納自己,太多的原因將我困在孤島上原地打轉,不能接納於是便感到痛苦無比,羨慕瑪麗和馬克思還能有彼此,期盼神能派天使來拯救我,可不接納就無法和解,走不出來就無法尋找光明。

瑪麗的人生也曾登上美麗的頂峰,無論學業事業還是愛情,可惜好景不長,一切就像泡沫般脆弱被友誼的破裂扎碎,幸好最終她獲得了馬克思的諒解,重新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活,馬克思雖然最終去世了,卻並沒有留下遺憾,他心中裝滿了這份忘年友情帶來的幸福。

二、課堂收獲

林老師在課程中問到了孩子的健康和成績你更關心哪個的問題,你關心的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很關心孩子的,與成績相比寧願選擇健康,而且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都很注重。

你看我拿出來那麼的時間來關心和陪伴孩子,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還專門讀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課,我比周圍的朋友及父母們都要重視這件事情,對待的更認真和專業。可事實是嗎?我做的有那麼好嗎?一切都經不起推敲。

我總對孩子嘮嘮叨叨,「你要好好學習,考不上985考個211也行呀!」為此我總會塞給她一些額外的任務,那是我的需求不是孩子的。每次作業或是考試成績好了我就喜笑顏開,不優秀就甩臉給孩子看。我覺得自己關注孩子健康,卻為了自己所謂的規則堅持要求孩子所有課程都應認真對待,只到昨天和另一一個同學媽媽聊天才意識到這樣長期的網路課程對孩子身心的影響,那些可以自由掌控的選修在我這里也成了必修。我一面覺得孩子膽小沒主見自理能力差,一邊又大包大攬企圖控制。

這些就是一直以來我所以為的愛,包括林老師在課程中分享的很多寧寧小時候的事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都沒有從她的角度去考慮和處理,一切的解決方法都是我認為。

課後我內心無法平靜,有內疚有羞愧也有自責,一直期望給予孩子更多關愛來彌補自己從小缺愛自卑與孤單的缺失,殊不知這樣的眼裡只剩下了自己。想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樂觀勇敢獨立的母親形象作為榜樣,直至今日卻依舊軟趴趴的活著,不禁慚愧之至。

㈩ 《瑪麗和馬克思》萬物皆有裂痕,不完美的你也值得被愛

這是一部乍一看有點「詭異」的電影,顏鋒備色黯淡,畫風清奇,沒有俊男美女,主角是一個戴眼鏡、長著胎記的女孩和一個肥胖的中年男人。

這部澳大利亞粘土動畫電影,在豆瓣上有近40萬人評價,打出了8.9的高分。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對自己造成了很深遠的影響。如果你願意花90分鍾時間,看一看這個故事,我想你也許和我一樣,會被它深深的打動。

這個8歲的小女孩叫瑪麗,居住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她的媽媽是個酒鬼,爸爸總是沉默不語,因為臉上長著一個便便顏色的胎記,同學們總欺負她。

沒有人關心、沒有朋友,孤獨的小女孩瑪麗,有一天心血來潮決定給居住在美國的一個名叫馬克思的陌生人寫一封信。

這個男人就是馬克思。他44歲,體重319斤,一人獨居在紐約,有自閉症、暴食症和焦慮症。碰巧他和瑪麗一樣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動畫片及吃巧克力,於是他們開始了長達18年的通信...

隨著每一封信件的打開,馬克思的一生也被緩緩地展現出來。他和瑪麗一樣孤獨,沒有家人,沒有朋友,銀賣毀只有一個自己幻想出來的隱形的朋友。

馬克思不喜歡人群、亮光、噪音和臭味,看不懂別人的表情,容易緊張焦慮不安,但是他願意理解和相信瑪麗。他笨拙,但是他有著百分百的真誠,他把瑪麗視為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

瑪麗在信中問馬克思:你被別人嘲笑過嗎?你能幫幫我嗎?於是馬克思在每一封回信里耐心解答瑪麗的問題,想辦法給她出招,安慰她、陪伴她。兩個弱小、單純、孤獨、脆弱的人,相互依靠,相互取暖。

瑪麗寄給馬克思的紅色的絨球,被馬克思戴在帽子上,一直沒有摘下。瑪麗寄來的每一封信,都被馬克思珍藏起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們的信件穿梭在大洲之間,沉甸甸,急匆匆。這期間經歷很多的變故,瑪麗和馬克思都曾到達了人生的低谷,也因為自我懷疑而對配棗對方產生了誤解。

好在誤會最終被解開,影片的結尾,已為人母的瑪麗,帶著她的寶寶,終於踏上了去見馬克思的旅程...

他們互相通信了18年,但從未見過彼此。生命這場偶然的相遇,並非愛情,不是親情,也遠超越友情,「很高興我選擇了你」,作為我的朋友,終結了我的孤獨,給了我最好的陪伴。

萬物皆有裂痕,不完美的你也值得被愛。

或許,我們和馬克思一樣,容易過分敏感,自我厭棄;也許,我們也和瑪麗一樣,不夠自信,總是感到孤獨。曾經,我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可是,誰又是完美的呢?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都曾在永恆的孤獨之中,渴望有所寄託。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我們必須守護那把內心的火,要穩著點,耐心地等待著。

你要相信,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火,然後走過來,陪著你一起。

那時,你將帶著你的熱情,你的冷漠,你的狂暴,你的溫和,把這團火毫不遮掩的全部展示給TA。

我們無法隱藏自己的缺點,但是會有一個人並不介意這缺點。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願我們都能坦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願我們都能遇到,自己的彩虹。

閱讀全文

與電影馬克思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滿意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態度 瀏覽:942
愛情電影望 瀏覽:752
豬豬俠大電影七 瀏覽:876
簡述電影中音樂的功能 瀏覽:590
繼子完整版電影 瀏覽:495
幸福終點站電影觀後感 瀏覽:645
小電影是正規網站嗎 瀏覽:774
電影李大釗演員 瀏覽:435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17視頻 瀏覽:686
電影院女子踩前排座椅 瀏覽:542
飛鴿電影大結局 瀏覽:123
趙本山劇組新拍的電影 瀏覽:937
搜索熊出沒原始時代大電影是正品兒 瀏覽:639
勇者游戲1電影演員 瀏覽:262
哈利波特電影音樂原版 瀏覽:260
國產沒有女主角的電影下載 瀏覽:608
黎什麼電影 瀏覽:281
電影紅塵女主結局是什麼 瀏覽:581
第一部嘴對吻戲電影 瀏覽:641
泰國搞基電影與父同行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