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匠心》第二季觀後感
《匠人匠心》讀後感【1】
隨著年歲的增長,總覺得人生的際遇很神奇。從呱呱墜地起,將來會喜歡什麼?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職業?這些都屬於未知。在成長的過程之中,父母、朋友、老師,你生活的周遭一點點的影響著你的選擇。越成長越覺得焦躁不安,未知的前路,工作的困境,交際的局促,一點點的侵蝕我的情緒。工作之餘一個人獨處之時,反復思量,總覺得當時完全沒有必要那樣的暴躁,或許這就是因為我的心變得浮躁了。
閑暇之餘很喜歡看紀錄片,也許因為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緒,《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一類的展現匠人精神的片子備受好評。《三聯生活周刊》將20餘位匠人的故事集結成書,謂之《匠人匠心》。在閑暇之餘可以讀上一兩篇,躁動的心也會漸漸平復。看看這個世界還生活著這樣一些匠人,他們沉下心,細細雕琢手中的器物,修藝養性,擇一事,終一生。
「匠」字意指有手藝的人,或釋義靈巧、巧妙。人們看到的是中國建築的精巧榫卯,精美的瓷器,奢華的漆器,甚至是尋常百姓家的年畫,古宅中的雕廊畫壁,作畫抄寫佛經的手工制紙。每一件都極具匠心,精巧營造,創造這些的匠人們的手藝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雕琢。
有的匠人出生於手藝世家,自小受到傳統手工藝的熏陶,鑽研至今。有的匠人從業源自於特殊時期的工作分配,嚴守師承,終成大師。更有甚者,憑著一腔熱血,一股熱情,與古建築深情對話,心懷敬畏的從事修復工作。這些工作需要極大的耐性與堅持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地摸索。元青花便是憑著饒家人多年摸索,從制坯到瓷泥的選用,再到釉料的斟酌,不斷的試驗實現復燒。唐以金更是一腔熱血,扛著周圍人的不理解,憑借一己之力實現古民居的異地復建。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日新月異,生活習慣不斷改變,手工業不斷受到機器製造的沖擊。手作之物在失去原本的使用價值之後,走向了高端的藝術收藏之路。陝西的皮影製作與當初的演出功能已然分離,陝西旅遊商品店均有銷售機器皮影。在皮影製作大師江國慶看來,「機器皮影成千上萬一模一樣,做出的東西沒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一件都不一樣,凝結著匠人的靈氣和才華。」這可能也是機器製作與手作最本質的差別,只能形似,無法傳神。
對於讀者來說,匠人這份手藝只能敬仰,而這份匠心卻值得學習。我們從事的工作千差萬別,不變的是對於工作應該保有的態度。謙遜、執著、勤思、善學,選擇一份工作,便用心去對待這份工作。與其說當今社會我們需要留住手藝,不如說我們應當傳承這份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