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6-30 01:23:55

❶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死亡詩社>>中,尼爾為了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死,學校以開除基廷老師作為交代,但安德森等幾個曾經參加的「古人詩社」的成員敢於沖破束縛,站在課桌上讓基廷老師看到他很受歡迎,《死亡詩社》觀後感1。雖然<<死亡詩社>>以尼爾的死這一悲劇告終,但這部電影啟示我們要敢於打破常規,使思維放飛,對此,我感受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一個班主任,要善於溝通,與學生談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放鬆,激活大腦,豐富想像力。

第二,作為一個教育者,要善於打破常規,培養創新性思維,不能按部就班,要結合新時代的教學方式,觀後感《《死亡詩社》觀後感1》。

第三,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溝通心靈,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

第四,作為學生,要敢於戰勝自己,像安德森是個有智慧的孩子,只是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像尼爾一樣的孩子,則需要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要有太多的顧慮,自由屬於自己。

第五,作為校長,要善於挖掘教師的閃光點,給教師一些空間,給孩子一片藍天。

從這部電影中,我學會了很多,我要當一個有主見的人,敢於打破常規,擺脫束縛,向父母,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於他們溝通,敢於追求夢想,我要自由,飛翔於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馮素娟】

〔《死亡詩社》觀後感1〕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❷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後感

怎樣的教育才是對學生有益處的,僅僅是為了升學還是單純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不管偏向那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也許學生時代的人有自己的像想法,但是可能不夠成熟,成人的想法可能是對的,但是作為學生有時很難理解。我覺得這裡面的教師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他真正去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可惜在那樣刻板的學校,他的創新並不能得到大家的贊同。
現在一直也在討論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語文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好的素質教育本來就是可以應試的。換句話說,教師可以用適合學生的方式來教授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在面試考試時,也可以傳授一些答題技巧,但是這些技巧是建立在你有深厚的基礎之上才可以發揮的。
教師想要得到學生的認同,像影片的最後,學生自發站在桌子上大喊,船長,我的船長,對離去的老師致敬,就應該用心去了解學生

❸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們的獨立精神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總覺得,銀幕上所體現的相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獨立的。從物質的角度來講,電影其實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燈光熄滅——除了你的靈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發現什麼,你便會擁有什麼。

在路上,幾近成名,任逍遙,可頭發亂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長大成人,過著狗臉的歲月,懷念那些雲上的日子。電影依然是我的夢,在這聲色犬馬的年代,我渴望著獨立的行走,獨立的飛翔。「神六」的成功,實現了一代中國人的夢,可我自己的夢還在繼續,還在掙扎。

最近校園里的事頗讓我震撼,我眼睜睜地看著一朵花從天空飄落,滿是血色的浪漫,心裡空盪盪,空盪盪的。

——題記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

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不是一部充滿死亡氣息的電影。在這里,沒有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也沒有陰冷刺骨的文字。相反,這應該歸類於校園青春劇。在這個嚴謹的威爾頓教會學校(男校)有著這樣的四個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校園里,有這樣一群俊美如阿波羅的男孩。他們的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獨立的飛翔。

這是七個男孩的故事,他們是:托德,尼爾,查理,諾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個不敢表達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優秀,所以他總是顯得有那麼些自慚形穢。尼爾是一群人中的首領,為人直爽性格熱情。查理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他不敢說的話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諾克斯愛上了一個女孩,在三番兩次的膽怯中終於鼓起勇氣捧著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學校。基丁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們內心的期盼。

第一堂課,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讓大家都叫他「船長」,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爾乾脆的撕去那一頁,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頁,認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頁。學生不同的表現並沒有讓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課,基丁站在講台桌讓大家上講台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爾很驕傲的展示自己的傑作,卡梅隆寫得規規矩規矩,膽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第三堂課,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著實為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要把尼爾轉送軍校。尼爾一聲大叫,然後獨自說:「我演得真好。」

最後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里的手槍,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難以置信,在白雪皚皚的雪地中,托德不斷奔跑卻又不斷摔倒,還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無法理解這一切,他無法原諒這一切。當七個男孩中唯一一個依然嚴謹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倫報告了學校關於基汀老師鼓勵他們組織死亡詩社之後,基汀只能選擇離開。忍無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後也被學校開除。可在他身後一個接一個的靈魂站了起來。即使是校長也不能把這些孩子從課桌上拉下來,他們獨立、驕傲、自信。他們反復吟唱著惠特曼的詩句:「啊,船長,我的船長。」面對這個世界,他們做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選擇,一個願意承擔後果的選擇。基丁最後的笑容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了,他們已經長大,已經獨立了,他們已經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夢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國電影的一貫風格——艷麗的色彩,逗人的橋段,戲劇的沖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導演並沒有因此而讓影片止步於此。

浪漫的詩人走向了死亡,無法接受現實,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鬥士離開了,他會用他的一生去戰斗去向現實挑戰。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從生命和死亡的對話中透徹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會獨立地承擔自身的命運。

無畏的船長被放逐了,他註定是一個流浪的游吟詩人,也註定是他船員們一輩子的老船長。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

電影在一群站在課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樣獨立的站著?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她界於創作與未完成之間。她象一盞燈,照亮你心靈的一條小路,啟發你,引導你,讓你獨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實現。看電影也是一件很獨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樂,你悲傷,你憤怒,你感悟。在電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獨立的。

我們的獨立精神應該植根於生命的野性,夢想和勇氣,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或許生命有時會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靈魂深處面向生的勇氣和對生的渴望。

讓我們以這樣的詩句自勉:

我步入叢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❹ 死亡詩社的影評

很長時間了,四中原來有那麼一個是吧?好像是文東和杜偉搞的是吧?當時沒在意,就想他們說的廢墟酒吧一樣,當時很是不以為然。。前幾天的時候看了《死亡詩社》給我的震撼很大,也怪不得他們一沖動就有了這么一個社團。

我寫這個東西沒參考任何資料,所以寫得可能沒看頭,也可能有錯誤什麼的,大家不要在意。我也不會寫很長的。剛看完的時候想寫的,一直沒抽出空來,現在有空了,很多的感覺卻都淡了。

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影片看這個片子不用太費腦子就是費感情,講青春的電影都是這樣的,太能給人以共鳴,讀我們這些正植青春年少的人來說。
這電影講起來倆個「縱欲」,可能有些人看到這個立刻就會想到「性」,但是人天生就是有慾望的動物,七情六慾也不是就性慾一種。那種慾望是對自由的渴望。
給我影響最深刻的關於自由的片斷,是老師讓孩子們到花園里,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走路,其中有一個孩子卻不走,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像其他的人那樣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或扭或擺的樣子走路時,他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方式,然後老師誇獎了他。。
還有一個就是對女生表白的那個小子給我印象也滿深的,還詩啊什麼的,- -%% 。
基丁老師是個純粹意義上的詩人,他帶那些孩子尋找自由,孩子們都稱呼他為船長。
可是最後他還是死掉了,學校開除了他,理由是(忘了,好像是這個)誤導青少年。。
人生總有兩條路,我選擇人少的一條。
青春,激情,理想,現實,是這部電影想寫的,光影交錯中散射的氣息竟然與我而今的心情如此的契合。
那種迷惘,那種追尋,那種急切的想掘出活著的意義卻無毫無頭緒的焦躁。王朔在他的小說中形容這種心情為《動物兇猛》。也有哲人說:這就是成長。如果說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的話,那麼在四處碰壁撞的頭破血流後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世界不過是自己的臆想,在現實的面前一切夢想都可以渺小的無關緊要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面對呢?
有人選擇沉默,在現實面前沉默,在夢想面前沉默。但沉默的代價可能是,至死之時你仍在心底里尋找:我活著到底為了什麼?就像一句話中形容的一樣:真正突圍而出的只是極少數,更多的人在經歷青春的悲憤和不安後酣然遲鈍。
也許我們多大數的人沒有勇氣選擇這種生活,但是我們可以用這種精神勉勵自己,起碼我們可以做一些微小的事情來紀念我們曾經迷茫的青春。

有人學著解脫,在他們滿腹的激情遭遇到現實一次次無情的摧殘之後,他們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夢想中的青春――死亡。
我沒有權利去指責前一種人生是怯懦,因為我很難分清是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我更不能虛妄的批評後一種人生的魯莽,他們可能比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熱愛生命,比我們任何一個人更接近生命的真諦,只是他們選擇用自己認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如果這種堅定可以稱作勇氣的話,我承認,他們的堅定讓我汗顏

❺ 死亡詩社觀後感400字

《死亡詩社》是一部關於成長、夢想、挑戰傳統的電影。這類片子可能票房不佳但口碑肯定不錯。看完後我想到了法國《放牛班的春天》,德國《浪潮》,美國《半個尼爾森》以及印度《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等等。當然這些都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欣賞《死亡詩社》,應當對比著來看。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電影的中文譯名,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意思應該理解為「朗誦已故詩人作品的團體」如果結合內容來看應當譯成「春風化雨」更為恰當。「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固然吸引人,但卻並不貼切。
考試上名校做醫生賺大錢,並非中國學生的專利。尼爾的父親也和一個普通中國家長一樣,望子成龍,扼殺他的表演興趣,逼他好好學習,以後上哈佛醫學院,結果這小子想不開,開槍自殺了。學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新來的老師基廷,他攪翻了一潭水、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培養愛好。於是學校將尼爾之死歸咎於他。恰如《放牛班》中的馬修老師,他通過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改變學生,雖然很努力,也取得了成效,但是迫於學校施加的巨大壓力,他也不得不和基廷先生一樣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學生。馬修老師撿起從窗口飄出的紙條,學生站上課桌向基廷老師表達的致敬的場景,無不令我動容。
說下去,就繞不開應試教育這個沉重的話題。雖然不只是我們獨有,外國也曾經歷過。但是當他們在討論該怎麼塑造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時,我們的電影只會講普及鄉村教育,甚至編造青春期發生的事。說起來每個人滔滔不絕,卻始終不敢將鏡頭聚焦問題的源頭——教育體制。
基廷先生不滿當時的教育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撕教材。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大聲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由於之前看過《浪潮》,我一直擔心他們的死亡詩社最終會扯起反體制的大旗,如浪潮般席捲校園,走向失控。任何的教學創新必將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雖然美國人並未那麼瘋狂,但不幸還是發生了。尼爾的死或許在意料之中,但在我們看來卻見怪不怪,畢竟我們身邊這樣的事情發生不少。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態在無形中把孩子趕上了懸崖。逼急了,也就一死了之。
孩子在長大,時代在變,然而對孩子的培養方式仍舊停滯不前。《三傻》中的蘭徹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學生,他不死記硬背,堅持自己的學習方法,鼓動法蘭與拉杜去勇敢追尋理想。十年後,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現實中的教育,往往是要把我們塑造成符合現實所用的人,學生不過是送進流水線加工後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民眾的愚昧需要用教育祛除,但是面對眼前的教育,你卻只能呼喊:「Oh ,captain ,my captain!」
電影中有個情景,查理偷偷在校報上發表文章呼籲學院向女性開放,校長開大會想要揪出他。在寂靜的禮堂里突然就響起了鈴聲,查理拿起一部電話,可愛的對著校長說:「先生,上帝給您打來的電話,他說學院應該招收女學生!」我不禁欣然一笑,也正如蘭徹公然頂撞校長「病毒」,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他們都勇敢地邁出了那一步。竊以為,一個人的成長,應當伴隨著其人格的獨立,思想的自由。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必定經過思考,並且敢於擔負責任。這恐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吧!千萬別以為循規蹈矩一點,「現實一點」,你就會得到這個世界。「而今真正改變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並非那處在常態分布內的灰色大多數,而是那一個個不願意默默地、絕望地生活著,而縱身一跳,站到桌子上頭,去另眼看世界的人。他們的名字叫異數。」
電影最後定格在了基汀先生站在門口向學生道別,後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們身邊,或許一轉身,就會看到個把像基汀那樣的人。其實他們的命運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一條道路西方走了幾個世紀,普世價值深入人心,而我們只用了幾十年,一口吃不成胖子,教育的千般責罵雖不為過,但一切還需慢慢來。
基汀先生曾朗誦弗羅斯特的《孤獨的船長,你好呀!》,「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他的教育宛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留在每個人心裡。我喜歡基廷先生,有誰不喜歡生命的歡樂和心靈的自由嗎?他讓我們這些活死人看到了詩與真。這就是他能夠做到的,一個先知和堂吉訶德,一個永遠要立志在暴風雨中航行的漂泊者。
哦,船長,我的船長!讓我擁抱你!

❻ 死亡詩社觀後感50字

我們的獨立精神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總覺得,銀幕上所體現的相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獨立的。從物質的角度來講,電影其實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燈光熄滅——除了你的靈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發現什麼,你便會擁有什麼。

在路上,幾近成名,任逍遙,可頭發亂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長大成人,過著狗臉的歲月,懷念那些雲上的日子。電影依然是我的夢,在這聲色犬馬的年代,我渴望著獨立的行走,獨立的飛翔。「神六」的成功,實現了一代中國人的夢,可我自己的夢還在繼續,還在掙扎。

最近校園里的事頗讓我震撼,我眼睜睜地看著一朵花從天空飄落,滿是血色的浪漫,心裡空盪盪,空盪盪的。

——題記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

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不是一部充滿死亡氣息的電影。在這里,沒有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也沒有陰冷刺骨的文字。相反,這應該歸類於校園青春劇。在這個嚴謹的威爾頓教會學校(男校)有著這樣的四個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校園里,有這樣一群俊美如阿波羅的男孩。他們的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獨立的飛翔。

這是七個男孩的故事,他們是:托德,尼爾,查理,諾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個不敢表達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優秀,所以他總是顯得有那麼些自慚形穢。尼爾是一群人中的首領,為人直爽性格熱情。查理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他不敢說的話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諾克斯愛上了一個女孩,在三番兩次的膽怯中終於鼓起勇氣捧著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學校。基丁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們內心的期盼。

第一堂課,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讓大家都叫他「船長」,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爾乾脆的撕去那一頁,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頁,認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頁。學生不同的表現並沒有讓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課,基丁站在講台桌讓大家上講台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爾很驕傲的展示自己的傑作,卡梅隆寫得規規矩規矩,膽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第三堂課,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著實為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要把尼爾轉送軍校。尼爾一聲大叫,然後獨自說:「我演得真好。」

最後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里的手槍,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難以置信,在白雪皚皚的雪地中,托德不斷奔跑卻又不斷摔倒,還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無法理解這一切,他無法原諒這一切。當七個男孩中唯一一個依然嚴謹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倫報告了學校關於基汀老師鼓勵他們組織死亡詩社之後,基汀只能選擇離開。忍無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後也被學校開除。可在他身後一個接一個的靈魂站了起來。即使是校長也不能把這些孩子從課桌上拉下來,他們獨立、驕傲、自信。他們反復吟唱著惠特曼的詩句:「啊,船長,我的船長。」面對這個世界,他們做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選擇,一個願意承擔後果的選擇。基丁最後的笑容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了,他們已經長大,已經獨立了,他們已經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夢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國電影的一貫風格——艷麗的色彩,逗人的橋段,戲劇的沖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導演並沒有因此而讓影片止步於此。

浪漫的詩人走向了死亡,無法接受現實,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鬥士離開了,他會用他的一生去戰斗去向現實挑戰。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從生命和死亡的對話中透徹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會獨立地承擔自身的命運。

無畏的船長被放逐了,他註定是一個流浪的游吟詩人,也註定是他船員們一輩子的老船長。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

電影在一群站在課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樣獨立的站著?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她界於創作與未完成之間。她象一盞燈,照亮你心靈的一條小路,啟發你,引導你,讓你獨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實現。看電影也是一件很獨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樂,你悲傷,你憤怒,你感悟。在電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獨立的。

我們的獨立精神應該植根於生命的野性,夢想和勇氣,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或許生命有時會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靈魂深處面向生的勇氣和對生的渴望。

讓我們以這樣的詩句自勉:

我步入叢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滿意 請 採納為最佳-----
【詩酒天涯-團隊】

❼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

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

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這時發生了……

【影評一】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著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里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沖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裡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沖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鍾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為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裡,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倒也難再輕松。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凈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里霧里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著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為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為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為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鍾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影評二】

在死亡中醒來——《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

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

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

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

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

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

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

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

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

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

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

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

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

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

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

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

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

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

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

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

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

,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

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

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

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

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

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

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

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影評三】

縱情聲色:死亡詩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很早注意到這部片名,大概是因為有個詩歌網站如此命名。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

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

心。 以為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

自己幻想的干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

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為它講的正是校

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

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

,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庄嚴的教科書上對

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

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坐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

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

,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

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准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

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

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梁,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

某個午夜夢回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

Keating。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

,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

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

飛越的時分,Neil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通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

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

,不堪一擊。Neil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贊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

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

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檯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

向墳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中,理想總成為祭品,庄嚴地放在了祭台上。他們非如此不可

,在嚴酷的成人世界裡,在一切以現世利益為准則來判斷是非對錯的社會中,理想主義者往往無力對

抗現實,他們的尖銳、脆弱與唯美都那麼觸目驚心,如煙花閃過,在夜空里刻下創痕。

Neil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

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

看到多年後的Neil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裡,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

是最壞的事…

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

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里盛放著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Todd Anderson,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更准確地說,他近乎於本片的主角。因為Neil那樣

的絕對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畢竟太激烈,太悲壯,一個故事裡,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們不一

定是那種人群中的領導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頭上戴滿花環。他們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蒼白,

在現實世界中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然而,從他們偶爾投過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見一

些光芒。只是,那樣的光芒太微弱,隱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旁,把它們如抽絲剝線般,一

點一點地引發出來,最終引發熊熊大火。

因為,那樣的靈魂,往往才最堅韌,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時間打造和證明。

Todd剛出場時,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課上,他寫下了Seizing the day,課後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內心對傳統訓誡與新鮮的Keating老師灌溉的思想之間的沖突。在交那篇詩歌作文時,他苦

苦呤誦,如完成作業般抓耳撓腮,不得要領。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上,他害怕當眾朗誦詩歌,都只

作為記錄者存在。

他也是幸運的。擁有了Neil這樣的良友和Keating老師。他們都同時注意到了他眼裡的光芒。Neil

鼓勵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課上,看出了Todd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壓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讓他緊閉雙眼,描繪惠特曼的形象:「這些景象浮現在我的周圍

,一個瘋子緊盯著我令我精神緊張。他伸出手掐著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說一條毯子總是會蓋

不住你的雙腳。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從我們開始哭泣到我們死去,它僅僅能夠

在我們悲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繪成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

子』。他腦中的熱情與想像力正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閃閃發光。然而,與Neil的絕對的浪漫與激情

不同,Todd認識到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它只能在我們悲

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無力保護我們面對

嚴酷的現實世界,光靠它我們將無法生存。

在Neil死後,Todd一個人踉踉蹌蹌走向空寂的雪地,對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著血肉相親的疼

痛與不解,Keating老師也會有終身的內疚與自責,唯有Todd,只有他,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他這種行為

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意義,明白那褪去了塵世衣物的年輕靈魂的決絕與非如此不可。如果說從前,

Todd的精神一直處於Neil和keating的籠罩之下,他也心甘情願地站在他們身後,而摯友逝去,

Keating老師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長起來,他在雪地里的嘔吐讓人心碎,他從此是孤獨的,再沒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從此將獨自面對那個大雪紛飛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兩個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裡的詩人,對美,對激情有著天生的把握與熱愛

,並有著殉道者般,不計後果的浪漫。他是現實的,生活原本是需要歷練艱難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熱淚,一樣地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那份給Keating老師定罪的文書上簽了字,將靈魂擲於火中,順從

於已定的命運。然而,他會小心呵護心靈和頭腦中如星閃耀的火花,那最後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與Keating告別的姿勢正是Todd面對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個發自內心,並

願意去承擔後果的選擇。



我不得不提這個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現正是為了證明生活里確實存在著的這樣廣泛的

人群。從第一節課開始,在Keating老師在黑板上畫坐標時,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撕教科書

時,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節課下課,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內容要考嗎?他參加死亡詩社,不過

是因為其他人都去參加。在最為桀驁不遜的Charlie和學校鬧惡作劇時,他面如土色。所有的這些表現

一點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後,他是第一個向學校簽字證明Keating老師罪過的人,他從內心裡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師的罪過,毫不猶豫地出賣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後一幕里,他也是那幾個沒

在站上桌子,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屬於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對權威無比順從,沒有個性,在利

益面前會很快放棄原則,犧牲別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將來最大的

可能會上哈佛等名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銀行家,律師,或者其他。他將生活優越,頤養天年。

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死人。他的心靈從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讀詩歌的時刻,那心靈曾有一度的復活跡象,而隨著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現實狀態,毫不留情地

把心靈丟進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樣,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無表情。

我無權指責他,按照死人的邏輯,也許他是對的。心靈何用?夢想何用?詩歌何為?終究,人要

在現實的世界裡苟延殘喘,看浪漫化為齏粉。我也有過懷疑Keating的時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這部影片後,我走在校園里,反反復復地想:Keating他究竟錯了嗎?也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卻,我開始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這問題。這種思維讓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裡,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說:向前走。

我遲疑不敢前行。

朋友說:不怕,我看著呢。不會讓你掉溝里去的。

我仍然猶豫著,終於伸出了腳步,一點一點,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在黑暗裡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時刻,我害怕,害怕每一個未知的溝壑,害怕跌倒。我必須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夠從容地去邁出腳步。那蒙在黑暗裡的時刻是一種折磨,我為恐懼折磨。也許,我正

在成為一個喪失勇氣的人,不再有年少時,那種一往無前,哪怕天塌下來又如何的莽撞與熱情。

這種認識讓我酸楚,生活需要的歷經艱難與忍受平淡乏味,這些我從前不屑一顧地屏棄的東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復一日的勞作中,我正在伸手,猶豫著,是否與生活妥協。

我在伸手、猶豫中,正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死人。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

浪漫的詩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

游吟詩人。浪漫的詩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

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為維護

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

,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那是一條人少的路。

❽ 跪求《死亡詩社》觀後感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 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 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閱讀全文

與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貓釣魚動畫電影完整版 瀏覽:466
女生說電影票貴是拒絕嗎 瀏覽:306
以幼兒為主角的電影 瀏覽:437
料理鼠王電影英文簡介 瀏覽:975
清澗縣哪有電影院 瀏覽:684
哈利4k重映只能電影院看嗎 瀏覽:667
兄弟各養了一頭狼是什麼電影 瀏覽:718
濟南老解放電影院那年折的 瀏覽:192
開戰電影法國 瀏覽:555
於謙點名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53
英語電影英文介紹 瀏覽:838
愛情電影網海田 瀏覽:361
小強電影叫什麼 瀏覽:769
英文版電影紅一縱隊 瀏覽:308
大傻和瀟灑哥演的電影 瀏覽:304
2021年電影票都漲價了嗎 瀏覽:101
周星馳父親電影粵語版 瀏覽:13
電影某一天的結局 瀏覽:395
韓國電影重返18歲演員 瀏覽:95
水仙花台灣電影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