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色電影觀後感200字
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我們郭里園小學組織全校老師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9月25日,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影院觀看了電影《建國大業》,讓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讓年輕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電影將重大歷史事件在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從45年重慶談判講起,講到談判破裂,內戰爆發,三大戰役,其間穿插了敵機轟炸中毛澤東的淡定沉著,聞一多的慷慨就義,傅作義被女兒感召,李宗仁履新後的無奈,蔣經國穩定上海經濟,國際上對於共產黨、國民黨的態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產黨、國民黨、各個民主黨派幾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場、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當我看到劉燁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儀仗車上的毛主席敬軍禮時那堅毅而充滿信念的目光,讓我們不難理解人民解放軍為什麼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當我們看到蔣介石一聲長嘆說: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讓我們看到一支腐敗的政黨滅亡的必然性。當我們看到共產黨人的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國民黨對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誘,瘋狂殺戮,一個政黨的從容大氣與另一個政黨的狹隘猥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等等這些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四海皆準的真理:一個成熟健康的政黨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須能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讓自身的肌體保持青春與活力,否則必將被歷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事想著人民。
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B. 觀《黃土魂》有感作文
昏暗的雨天,在異度的操場慢跑,雨水順著一路的陰溝流下,滴滴答答,奏響了一曲回憶的樂章。回憶里,雨夜,操場,我們不也在那汪搭返雨聲里不知道一起走過多久多遠的路。只可惜,雨聲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卻走散在了這十字路口,不是刻枝返意,而是既定的宿命。 ——題記
快秋天了,楓葉快全紅了,紅到骨子裡,心裡,還記得那片綠中帶紅的楓葉嗎?初夏的叢林里,我眼尖地發現了它,現在它還在一本書里,見證著過去。落葉滿地,腳印清晰,往事浮上心頭,歡樂多過傷心。燈光很溫暖,在這初秋的夜裡,暖到心底的最深處,暖到將來生命里的每一困飢個未知的日子。
C. 一部紅色電影觀後感(300-----400字即可)
第一篇 《太行山上》觀後感 影片以中國1937年~1939年的歷史為背景,主要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影表現了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的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一次出現了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第一次在電影里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 然而我覺得,《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瘋狂地在一個村子裡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總司令已下命令讓大家都撤離了。凶惡的日軍便集中了整個村子裡的民眾,把他們全都關在一個房子里,命令他們只要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們。但是,沒有一個人出聲。日軍的將領氣急敗壞,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氣彈。屋子裡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沒有人願意屈服。這個時候,朱總司令正躲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他看到村民們因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員與總部取得聯系請求支援。身旁的將士不斷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隱藏位置,但總司令依然堅持要解救受難的民眾。在這危難關頭,有一名將士出來用明語(也就是俄語)與總部取得了聯系,順利把消息告訴了對方。而正在偷聽的日軍卻一頭霧水,搞不清出他們在說什麼。看到日本將領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的樣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後來,八路軍支援部隊到來,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與之產生明顯反差的是日軍的殘暴。日寇將領阿部規秀壓迫被八路俘虜後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搶地的喊著:「我有什麼錯?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軍都不殺我,自己人倒要殺我。天皇陛下,皇軍必敗!」然後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軍之愛民如此,也難怪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朱德在平型關戰後向參戰指戰員訓話時說:「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你們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英勇頑強的戰斗,打破了所謂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你們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戰勝的!」 聽了這段話,所有在場的我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番話真是大有分量,簡直是振聾發聵。我想,在此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團委讓我們觀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當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深刻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天我們這么隆重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 第二篇 《黃河絕戀》 黃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著書立傳。而今,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 影片一開始,作為美國援華軍官的歐文,在與日寇的一場激戰後,死裡逃生。爾後,在逃往革命根據地的路上,他走進了中國軍民的生活中,共同譜寫了一首偉大的國際友誼之歌。當他第一次看到影片的女主人公安潔時,便感到這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並一再地稱她為「安琪兒」。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天使」一詞是多麼恰當地描述了安潔流星般美麗而短暫的一生。護送歐文去解放區的路曲折、驚險,生命隨時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一路走來,走出了安潔獻身革命的緣由,走出了安潔的父親及安父與黑子父親的恩怨化解;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安潔的赤誠的愛戀之情,走出了歐文對黃土地、黃水河的痴迷;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中國大地上這場戰爭特殊性的認識,更走出了歐文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理解。為了歐文——正義的化身,又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啊!不知名的放牛娃、小戰士、黑子、黑子父親……特別是安潔,在滔滔的黃水河中,在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時,毅然用歐文送給她的信物——匕首,割斷了將歐文、花花和自己死死捆在一起的繩索,將生的希望交給了歐文、花花,而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天真的歐文在將匕首送給安潔時,曾說過「希望你永遠用不著它。」,然而,這匕首最後卻用在了安潔自己身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選擇,而這默默的選擇,卻譜寫了一曲輝煌壯美的生命絕響! 影片的結尾,滔滔的黃河岸邊,在老歐文深情的目光中,安潔終於與花花和自己爬上了河岸,並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這時,響起了影片的主題音樂—— 一首抒情壯美的小提琴曲,悲而不哀、哀而不傷的音樂,正如一麴生命的贊歌,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安潔的生命去了,但「天使」卻永遠活在歐文的眼中,活在每一個熱愛生命、熱愛和平的人心中!
D. 黃土地的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篇一:黃土地影評
《黃土地》影評
該電影於1985年在加拿大首映。由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所導演。類型為劇情。主演:王學圻、劉強等人。攝影:張藝謀。片長89分鍾。色彩:彩色。
陝北黃土高原一條貧脊的溝壑里,鼓樂聲聲。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千百年來毫無變化的傳統婚禮。下鄉採集民歌的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也來到這里。他見到:新娘,竟是個十
二、三歲的女娃。然而,貧困、愚昧的莊稼人都沉浸在難得的歡樂之中。他在翠巧家住,顧青從白天所見的童婚,談到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雖然這些話在老漢身上沒有什麼積極的反響,卻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瀾。最後翠巧逃婚。
天高地闊、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等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比如陝北民歌,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影片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以及創作者對農民的思考與關注。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翠巧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十分微弱,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衡攜的臉。此外、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影片除了表現出「父權社會」,「包辦婚姻」以及對國民性的簡單批判外、殺死夢想的,根本上,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
黃土地觀後感篇二:黃土地影評
掙脫藩籬絕攔雹,一場「無聲」的硝煙。
淺評《黃土地》
《黃土地》從抗戰初期的一個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來到陝北收集民歌開始展開,講述了這個具有革命的覺悟和心態的人慢慢融入翠巧一家的生活,並給翠巧一家帶來的沖擊和改變的故事。
整個影片中最主要的有四個人物,顧青,翠巧,憨憨(翠巧的弟弟),還有翠巧的父親。而我認為這四個人就代表四種不同類型的人。首先顧青代表的是接受的新思想,很大程度上突破的思想束縛的人;其次,翠巧代表的是剛接受心思想的沖擊,產生極大震撼,卻也願意積極接受改變,融入新社會的人;第三,憨憨代表的是游離於新思想和舊社會之間,無所適從的人;最後,翠巧爹則代表的是受封建束縛荼毒太深,以至於難以自拔,甚至主動去維護封建陋習的一類人。而影片中的鄉親們也大多和翠巧的父親一樣,綿延幾千年的祖先文化中的陋習在他們心目中根深蒂固。例如影片開始的婚宴,一個年僅十一、二歲的女娃卻就要結婚,然而參加婚宴的鄉親們卻沉浸在一片歡樂中,這是一種對當時愚昧農民含蓄的諷刺??
影片之中很為精彩的是新思想與舊思想的「對決」,這種對決主要體現在顧青和翠巧爹的身上。最開始,顧青來到陝北高原後住在翠巧家,就在他到的當晚,想起白天的童婚,他談到的在延安的婦女已經婚姻自主,開創新生活的事,然而得到的卻是翠巧爹的長久沉默,沉默後的回答卻是對所謂「婚姻自主」的抨擊,翠巧爹還是認為婚姻大事,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由女人自己決定不就亂套了嗎?這是第一次對決,明顯的反映了當時的新思想對於遙遠的陝北人民來說是陌生的,他們還難以接受,在排斥新思想的同時還極力維護封建習俗。後來,顧青再收集民歌時也幫著翠巧一家勞作,看到翠巧爹將稀飯灑向黃土地,顧青驚訝的問,人都沒有吃的,為什麼還要將米粒灑向黃土地?翠巧爹的回答是黃並帆土地養育了我們,這米粒是用來祭祀黃土地,用來祈禱上天賜予足夠的糧食的。可見,已經到了20世紀,國際上已經風雲變幻,科技已經在當時變成第一生產力了,但是在中國的社會底層,在遙遠的陝北高原,卻仍然有靠天吃飯,相信有神明,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上天的想法。這也預示著一場徹底革命即將到來,同時暗示了這場巨大革命的必要性。這兩次比較明顯的對決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特點與現狀,也深刻顯示了影片具有的寫實性。電影是一種敘事藝術在此種對決中也得到很好彰顯,其敘事意義也是引起人們深刻反思的。
另外,影片通過敘述一些矛盾來更好揭示主題。在這個遙遠的陝北黃土高原,有許許多多的矛盾。首先就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黃河,翠翠一家以及整個陝北高原的人都和黃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牲畜、黃土地都要仰仗黃河水生存,可以說是黃河水養育了黃河邊的人,但是最後翠巧乘著小舟去找顧青時卻是淹沒在黃河水中的,「成也黃河,敗也黃河」??其次,可以在那一片黃土上艱難生存下來的人可以說是超乎尋常的勇敢堅毅的,可是仍然是這一群勇敢的人,他們最終還是抵不過大自然的考驗,仍然是需要通過六月祈雨來渴望得到上蒼的憐憫,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是否又象徵著民族的劣根性以及農民的命運的艱難曲折?通過這一系列的講述,既凸顯出這許多的矛盾,更好的揭示了對民族和人民命運的思考,反應創作者對在當時特定時代的國家和人民的關懷。
整個影片中,新的思潮產生的反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反響很好的體現在翠巧和憨憨身上。翠巧是一個勇敢的同封建思想習俗斗爭的姑娘,在剛聽到延安的姑娘可以自己追求婚姻幸福時,她就透露出極大的興趣,後來漸漸的她跟著學共產黨的歌,也想成為「公家人」,甚至不惜在結婚當天勇敢逃婚,獨自去追尋顧青,希望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女性。而憨憨呢,他從最開始的排斥顧青,膽怯,不開口說話,不願意敞開心扉,到後來逐漸接受顧青這個大哥哥,並也開口大膽唱共產黨的歌??他們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的思想的影響,這說明農民也是有覺悟的,說明實踐的可實施性。這種反響透漏出莫大的積極意義,是對追求進步的莫大鼓舞。影片敘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這時共產黨尚未奪取革命的勝利,影片反映的是當時共產黨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時代對解放民眾的拼搏和努力。對今日也是有很大的啟發和振奮意義的。
但是,產生了反響並不意味著斗爭是件簡單的事情,相反,這種斗爭充滿了艱巨性,我們也可以從影片中找到相關提示。首先,翠巧是一個用於接受新思想的人,這是一種很大的勝利,可是翠巧最終卻被黃河淹沒;而憨憨是一個初具啟蒙意識的人,這種意識只是些微萌芽,遠不能和他頭腦中的舊思想抵抗,影片最終,憨憨看到了顧青,奮力向顧青跑來,但是這種方向是與所有那些鄉親相反的,憨憨拼盡全力,卻仍然湮沒於人群。這兩個人,最終都沒有達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很深刻揭示了革命的艱巨性。帶來這種艱巨的,有整個「吃人」的社會,還有這個社會的瘋狂、腐朽的人。畢竟,以翠巧爹為代表的人是整個村子的人,是大部分人,要他們這些人的改變還是很緩慢艱難的。然而,就是這種暗示斗爭艱巨性的方法卻沒有讓人產生對追求進
步的氣餒。我們不要忘了,影片記錄的是過去,而影片是在取得勝利後的新時代製作播放的。這種敘事方式,在記錄斗爭艱巨性的同時,變相凸顯了革命的偉大,謳歌了共產黨的努力與奮斗,贊美了共產黨帶來的希望與勝利。這種手法近似文章寫作時的「春秋筆法」,比正面言志要深刻成功的多。
從影片的藝術手法來看,影片在音樂、畫面、色彩等方面也是十分優秀的。先說整個影片的音樂,《黃土地》基本上是由陝北民歌貫穿著的,其中的主題曲也帶著濃濃的陝北意味兒。這種由陝北人民在勞動中創作並傳唱的歌曲與其他歌曲不同,它產生於黃土文化氛圍之中,似乎不受歌詞和限制,具有很大的一種隨意性。這部影片展現給了中國人乃至世界人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傳播中國傳統民間文化這個方面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再說畫面和色彩,整個電影的畫面不能說是輕松活潑的,可以說是有一點沉重的,大片大片的黃土的,奔騰喧囂的滾滾黃沙,都有一種歷史的`凝重感,給整個故事奠定背景基礎。色彩方面,電影以一種有一點夕陽紅和接近日暮黑的色彩為主,裡面的人物也多著黑灰色的服裝,當然,穿著亮麗的紅色的翠巧自然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她就像是「黑雲壓城」下的一抹絢麗的希望。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陳凱歌用一種非常獨特卻又合適的藝術手法,將其「藝術特性全面綜合。敘事性和表意性、逼真性和假定性、造型性和節奏型、運動性和靜止性、寫實性和抒情性等藝術性質顯而易見地在電影文本中得到具體、全面的化合。①」《黃土地》理所當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值得借鑒的是,整部影片的畫面與拍攝背景是十分真實而獨特的。這部影片的畫面很有很多是大片大片的大地,這種與天空比例十分不協調的質感,給陳凱歌影片的成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拍攝方式,陳凱歌用這種自成一家卻又十分契合所要表達情感的方式,使影片獲得莫大的成功。影片在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同年獲第七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這都是觀眾對其成功的認可。再說拍攝背景,陳凱歌以真實的陝北黃土高原,真實的陝北農民,真實的陝北習俗來講述了這個故事,影片除了情節加工意外,其它基本保持它的純天然性。
最後,回到整部影片的主題來說,就像是我的標題所提到的一樣,這時一場掙脫藩籬的抗爭,是一場「無聲」的硝煙。「掙脫藩籬」指的是翠巧的努力,翠巧的勇敢是十分值得欽佩的,這是一種偉大的掙扎,翠巧代表著千千萬萬為革命、為迎接新世界到來而努力的人。之所以說無聲,原因有三。第一是因為這場新舊思想的較量沒有打仗與流血,是無聲的。第二則是許多人尚未意識到有這么一場戰爭,尚未從中獲得真正的改變,新的思想並未給使他們覺悟,這是無聲無息的,也間接說明革命的困難。第三,翠巧的死所產生的一種沉寂感是無聲的,也許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一場革命的硝煙正在接近??
陳凱歌這部電影,對許多矯揉造作的、虛假構造的影片來說又是一大借鑒與反思,當今的導演也許會禁不住自省一下。影片所表達的令人振奮的主題告誡現在許多導演應該保持導演所應有的良心,多拍一些令人振奮的的影視作品,而不是庸俗的「藝術品」。陳凱歌拍攝採用真人真物真地方的拍攝方式肯定會有很多困難,但這並沒有讓他對這部影片有一絲的鬆懈,他對這部影片的嚴格把關也告訴我們「態度決定一切」。現今的許多導演,也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了,也應該保有一個導演在影視界的良心。現階段中國從事電影工作的人,應該多從獲得成功的好的電影製作人的身上學習借鑒,是電影真正的成為一門藝術。
黃土地觀後感篇三:影評分析《黃土地》——鏡頭語言
一土,一水,一片天
----評《黃土地》的鏡頭語言
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雄偉的黃河之水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英魂。在這片沉默著的黃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在此成長,帶領著人們走向著光明的未來,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導演黃建新聯合張藝謀讓這片富於變化的土地以最熱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定格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其中光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更是讓影片增加了不少亮點。
光的運用是影片最獨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片的淺黃色,而在鏡頭中這種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更是黨的搖籃,它既是貧瘠的,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大多數的電影都應該是表現運動的,但是《黃土地》中的鏡頭主要是以靜為主,這是對於傳統的打破。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黃建新在《黃土地》中的靜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了陝北黃土地的韻味和風貌,將那歷史的時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鏡頭的不動是對那個時代環境氛圍最真實,最有利的表現。而且攝像機不動也表現了陝北的實際風土地貌。陝北的黃土高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像一塊巨大的土,穩穩的坐落在此。鏡頭一直未動,這是一種解釋一種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關系,顧青遠遠的走來,又漸漸地隱入土地當中,這是人與土地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人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它的懷抱中去。這不動的鏡頭正如陝北人的生活一樣,日復一日緩慢而又平穩。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當然影片中靜中有動。在《黃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場面運動幅度很大,這既是一種靈魂
與感官的沖擊,也是對於黃土地上人們那爆發的力量,就像這鼓聲一樣,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廣闊,地之沉厚,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是民族的自強不息,也是人生命運的強悍和脆弱。導演黃建新和攝影張藝謀僅僅用了土地,人,黃河,窯洞,天空就將黃土高原上那無盡的力量和無限的深沉表現了出來,傳達到全世界。不僅是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黃河的贊美,其中更強的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贊歌。
E. 請問如何評價紀錄片黃土大塬
《黃土大塬》是一部以反映黃土高原地域文褲猛侍化為主題的紀錄片,也是用鏡頭和電視語言探索發現黃土高原獨特地理地貌、悠久歷史文化和絢麗自然風光的電視紀錄片。溯源、遷徙、戰爭、交融、韻律、傳承六個專題,深入透視了這片黃土地上曾經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胡吵生命呈現,形象展示了六千年來千回百轉的文明肇創和生存探索,深刻闡釋了文明碰撞、民族文化繩結交融的清晰脈絡,是一曲黃土高原人喜怒哀樂的詠嘆調,更是一部中華民族文明與精神薪火相傳的變奏曲。紀錄片將視覺美學、文化魅力、民俗音樂、傳統詩歌等文化元素熔知衫於一爐,從炎黃統一到周人發祥,從強秦立統到漢祚承傳,從唐開盛世到新中國成立,時間橫跨兩百多萬年,為黃土高原留下了一部珍貴影像記憶,將一個深沉渾厚、溫暖可親的黃土高原原汁原味地呈現給了世界。一經播出,就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
鏈接: https://pan..com/s/1MOO5xvuy3bD3xO3H4N98nA
《黃土大塬》是一部注重電影思維創作的紀錄片,是電影化紀錄片的有益嘗試。影片在敘事方法和視聽語言上各呈現出了電影化的視聽符號,如片中以電影化鏡頭傳遞畫面語言,以片段式音樂與畫面結合達到水乳交融,以細節描寫傳遞出地域人文精神,多場景色調色彩的不一但又不失整體色調的統一,彰顯電影質感,豐滿了畫面語言,增強了敘事力量。另全景延時攝影鏡頭,不僅加快了影片節奏,而且恰到好處地起到了轉場、抒情的作用,為觀眾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科學系統有力地還原了地理歷史真相。
F. 黃河絕戀影片觀後感
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下面我要分享給你的是黃河絕戀觀後感,供你參考!
年輕時的歐文與日軍軍艦奮力周旋的過程中身受重傷,被八路軍戰士黑子和女軍醫安潔從生死線上拯救回來後,他們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艱難路程。這一路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驗,面對著一幕又一幕的生離死別,他們沒有停下腳步,依然義無返顧地向前走去……歐文與安潔在生死與共的患難中,漸漸愛上了彼此。在洶涌奔騰的黃河水中:歐文背著花花拉著身受重傷的安潔拚命游向黃河對岸,而安潔為了他人的生存,斬斷了生命的繩索……
當看到歐文那堅定的背影漸漸融化在夕陽的余輝中時,我已是淚水漣漣,我被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震撼住了。安潔!你是多麼有英雄氣概!當你為了崇高的愛,為了祖國未來的希望,為了民族大義而獻出年輕的生命時,你爆發出的那股擎天撼地的力量,彷彿像那滾滾而來的黃河將我捲入其中。你奔騰著,翻湧著,怒吼著,水流撞擊在險灘暗礁上,激起一股股渾濁而又壯美的的浪花,美得雄渾壯麗,美得激情昂揚,美得攝人心魂,令我深深地震撼於你那驚天動地,勢不可擋的精神與力量中,無法自拔。安潔——你是擎天撼地的英雄!
歐文!你是多麼的勇敢堅毅!你深深地折服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與崇高的精神品質,為此,你的愛超越了民族和文化的限制,掙脫了時代和社會觀念的束縛,堅定地保衛著你所愛的女人,你對愛與美好未來的那種執著而又熱烈的追求,使我落下了多少行滾燙的熱淚啊!歐文——你是愛恨分明的戰士!
黑子!你是多麼的深明大義!當你悲痛欲絕地朝著女兒花花喊「娃!大不能聽他們的,大是八路軍!」時,你眼神里的堅毅和悲憤,以及對敵人的那股深入骨髓的痛恨,像一顆原子彈般一發沖天、聲震四野,燃起了血海深仇的熊熊之火,彷彿要將敵人連皮帶骨一並吞噬!當時你的那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像一把彌天大火剎那間沸騰了我的血液,我感到渾身上下所有的熱情都被你點燃,如同火山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黑子!你是剛強果敢的勇士!
當我還沉浸在回憶中時,現實又將我從行雲流水般的故事情節中拉回,使我不得不面對令人心灰意冷、扼腕嘆息的事實——當今社會,那樣的英雄、戰士、勇士早已不復存在了。反之,只一心為自己圖謀利益,而絲毫不顧他人利益與祖國榮譽的一些小人,倒是猖狂得很,肆無忌憚的玷污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這種不良的風氣竟然早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與當時那個英雄萬千,豪舉如雲的時代實在大相徑庭,這是不是我們的一種悲哀?是不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
聽吧,我們的母親河還在咆哮著,還在怒吼著!她要用那震耳欲聾的怒吼聲喚醒她醉生夢死的中華子孫,她要用那源於青天的黃河之水沖刷中華子孫蒙上塵垢的心,她要用那滾滾激流重重地拍擊、粉碎中華子孫那近乎於頑固不化、日漸腐朽的思想,她要用自己的身軀來譜寫中華民族雄渾壯美、氣勢磅礴的民族史詩!再想起那些前赴後繼、英勇就義的英雄兒女們,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足以使我們為之驕傲嗎?難道不足以令我們為自己的過錯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足以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嗎?
《黃河絕戀》悠揚的片尾音樂還在耳邊回響,熒屏上的畫面帶給我的精神震撼久久不能散去,我腦海里的思緒依然不斷風起雲涌,像大浪一樣一波又一波的沖擊著我的心靈......
黃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著書立傳。而今,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
影片一開始,作為美國援華軍官的歐文,在與日寇的一場激戰後,死裡逃生。爾後,在逃往革命根據地的路上,他走進了中國軍民的生活中,共同譜寫了一首偉大的國際友誼之歌。當他第一次看到影片的女主人公安潔時,便感到這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並一再地稱她為「安琪兒」。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天使」一詞是多麼恰當地描述了安潔流星般美麗而短暫的一生。護送歐文去解放區的路曲折、驚險,生命隨時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一路走來,走出了安潔獻身革命的緣由,走出了安潔的父親及安父與黑子父親的恩怨化解;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安潔的赤誠的愛戀之情,走出了歐文對黃土地、黃水河的痴迷;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中國大地上這場戰爭特殊性的認識,更走出了歐文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理解。
為了歐文——正義的化身,又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啊!不知名的放牛娃、小戰士、黑子、黑子父親……特別是安潔,在滔滔的黃水河中,在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時,毅然用歐文送給她的信物——匕首,割斷了將歐文、花花和自己死死捆在一起的繩索,將生的希望交給了歐文、花花,而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天真的歐文在將匕首送給安潔時,曾說過「希望你永遠用不著它。」,然而,這匕首最後卻用在了安潔自己身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選擇,而這默默的選擇,卻譜寫了一曲輝煌壯美的生命絕響!
影片的結尾,滔滔的黃河岸邊,在老歐文深情的目光中,安潔終於與花花和自己爬上了河岸,並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這時,響起了影片的主題音樂—— 一首抒情壯美的小提琴曲,悲而不哀、哀而不傷的音樂,正如一麴生命的贊歌,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安潔的生命去了,但「天使」卻永遠活在歐文的眼中,活在每一個熱愛生命、熱愛和平的人心中!
看過幾百部電影,沒有一部能擁有《紅河谷》這樣的力量,看一遍哭一遍。也因此一直不敢看此後的《黃河絕戀》,怕的是曾經滄海難為水。
終於還是看了。感覺不如當年看《紅》那麼強烈,雖然《黃》其實是更成熟的作品。可能部分原因是遙遠的青藏高原帶給我的震撼總要強過漢文化圈內的黃土高原。《黃》中套路的東西比較多,散發著較濃的主旋律電影的味道,或多或少的用民族共性淹沒了人物個性,用民族情緒消解了現實理性,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存在著某種意念化的平面性。但是,依然落淚,直至淚流滿面。或許因為我始終的英雄主義情結,更因為音樂的力量不能抵抗,直抵人心。
《紅》裡面那段悠揚的藏族旋律,和寧靜含笑帶淚唱響的藏歌,多年來一直是我心裡最無法忘懷的音樂之一。而《黃》裡面則是高亢的信天游。那個扯著嗓子唱信天游的二炮也成為最讓人難忘的角色,其感染力遠遠勝過幾個主角。
二炮的形象是中國傳統電影語言里標準的反派兼丑角,油亮的頭發,齜牙咧嘴,腰桿從來沒直過,穿翠綠綉花綢褲子。這人平日里想來不會干什麼好事,從小花花對他的態度里就可以猜到。但是他的猥瑣、可惡背後,始終膨脹著一個娶媳婦的美好願望,這代表對生命和溫暖的渴望與熱愛。二炮的表達方式就是信天游,他唱響信天游的時候會顯出與外表反差極大的可愛與質朴,會讓你相信不管他是個什麼貨色,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連帶他的自私、狹隘、膽怯、欺軟怕硬其實都是我們身上共有的弱點。
我們很多人和二炮一樣,聽不進什麼大義、理想,面對死亡也管不住害怕。藝術塑造的英雄們的無畏和尊嚴,到了民間常常變成好死不如賴活。但是二炮讓我們看到,人心底最深處有一種最簡單最質朴最直接的東西,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和耀眼的光芒。他顫抖著燒著了草房報警,被鬼子活埋時一直拚命吼著信天游,依然是黃土高原上響徹了千百年的哥哥妹妹。我覺得直到此時,二炮也沒有搖身變成視死如歸的英雄,因為沒有理想支撐他堅信「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如果有可能,他依然願意苟且地活下去。這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物。在他身上一直不變的仍然是對活著、娶媳婦、生孩子、過日子的渴望與熱愛,一旦這種可能被踐踏被剝奪,那他是可以豁出命去的。在他卑微猥瑣的生命的最後一刻,激盪著北方男人的血性,中國民眾的大俗追求在那一刻得到了古典主義的凈化。
我認為二炮被活埋的這段,構成了電影的最高潮。用生命唱出的信天游一聲聲透人骨碎人心。而後面三位主角視死如歸搶渡黃河的情節又落入了英雄化模式化的俗套,尤其是那段異國戀情因為太刻意安排顯出文藝腔的單薄來。我相信,不是英雄而是無數二炮那樣的小人物構成了我們民族的主體,也正是小人物對生的本能熱愛讓我們的民族一代代頑強地延續下來,就像熱辣辣的信天游一樣,生生不息。
G. 觀看紅色電影的觀後感(600字)
南京南京觀後感這不是一部電影,更像是真實的片段錄像。整個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觸目驚心殺戮和獸行,看了讓我很難受,如果電影講的是事實,那歷史就太瘋狂、太殘忍了。最觸動我的場景是日本兵在活埋了中國人後還在一個個頭顱中間原地踏土,跳舞,簡直滅絕人性。另一個場景是拉貝先生離開難民營大門後下跪對中國人謝罪,中國人需要一個外國的納粹來保護,真是諷刺。生命如草芥,但是草芥是不會被殺光的,電影的結尾還是在死亡中給我們留下了生的希望。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充滿了人性的真實,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精神也充斥在每個段落中。在電影中沒有國家與國家的對抗,只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也是矛盾的,不可復制的。如果假設我們身臨其境,你能像劉燁那樣慷慨赴死么?你能像高圓圓那樣挺身而出么?你能想范偉那樣出賣同胞又捨身取義么?甚至你能像角川一樣在人性中掙扎,而最後選擇自殺么?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回答的,導演能夠正面,真實的講述這段歷史,讓人敬佩,這個電影沒有講述為什麼,如果非要找答案,那答案就是歷史,就是現在。回頭看看歷史,每一次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都是伴隨著戰爭這顆人類文明的毒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避免重蹈覆轍,拒絕戰爭。
H. 黃土地情歌讀後感
《黃土地情歌》讀後感
一個人只能唱他自己以為真誠的歌,這是由於他的個性和歷史所限定的,一個人盡管他虔誠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一代與一代人的歷史是不同的,這是代溝的永恆保障。溝,不是壞東西,有山有水就有溝,地球上如果都是那麼平平展展的,雖然希望那是良田但事實那很可能全是沙漠。
——史鐵生《黃土地情歌》
其實,流行歌曲的起源也應該是這樣——唱平常人的平常數碼喊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牽念,喜怒哀樂都是真的,刻骨銘心的、魂牽夢縈的,珍藏的也好坦率得也好都是心靈的作為,而不是喉嚨的集市。
——史鐵生《黃土地情歌》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薯野。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模悔的凈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朴,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I. 《黃土地》觀後感
埋物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黃土地》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土之上的誠與悲」
《黃土地》是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一部影片,故事講述來著上世紀三十四年代黃土高原上的故事。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溝壑與土源連綿不絕,山形地貌歷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文化象徵意味的黃土高原。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39年初春,一個名叫顧青的八路軍來到陝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來喚醒了當地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而最後,她卻用死亡祭奠了那夢想中的自由。
影片的光影運用,色彩搭配都使這部電影增加了不少亮點。然而光影運用是這部影片最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卻是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地的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室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陸納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那種溫和稚嫩的向日葵一樣的黃,而在鏡頭中這種太陽下的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它雖是貧瘠的,但是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導演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的感覺,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另一種層面上顧青的到來更給影片女主公後期帶來變化,是女主新生的光。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日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女主人公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讓整個畫面變得略有些美好。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電影《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光影色彩之外,這部電影無疑是壓抑的,這壓抑來自貧窮。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挑一次水,要走十里。守著這艱難的日子,男人女人累得變了形狀,影片中翠巧的爹才47歲,就已經皺紋布滿額頭。而翠巧更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著時代變彎悉液換交替中必然的犧牲品,犧牲在即將被新生活取代的舊禮教中。犧牲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電影所表達的並不是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現狀的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導演只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殺死夢想的不是別人,根本上,正是養育你的那片黃土地。這片溫暖而貧瘠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但是它也禁銅你,殺死你。而這裡面卻有一種對宿命的無可奈何,更有對現狀的深層悲哀,那種帶著鐐銬的新生「生存」。或許這才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客人。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勵練出的人的韌性,讓他們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
黃河水,淹死人,也養育人。黃土地亦是。對立轉化,相生相剋。黃土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存的問題是超越時空的,我們都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都會面臨《黃土地》就由一個簡單的故事深化到對本民族落後思想習俗的抨擊,也思考了人在時代面前的卑微與渺小。不失為一部中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之作。
電影講述的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沒了她。顧青來找翠巧和憨憨時,憨憨正隨大家在河邊求雨,他扯下頭上的樹葉子編成的頭箍,逆向從人群中向顧青跑去。
張愛玲說過,年輕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電影中的老年人、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黃土地》感動,是因為導演的投入和攝影的藝術感染力。其中,電影中很多細節的把握都讓我佩服。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用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
電影《黃土地》雖然是八十年前,一個年輕人熱烈追夢的故事,但是追夢在古往今來任何歷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動人心的。翠巧這個角色就是個追夢的人。這部片子並不是可以表現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思想愚昧進行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同時為革命者大唱贊歌。
導演只是在千里走陝北之後想講述一個見聞: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是:殺死夢想的,從根本上來講,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帶著鐐銬的新生,最終還是猝死於簡單而殘酷的生存法則。
「生存」,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勵練出的人的韌性,導演則持有一種苦澀的肯定態度。
革命者顧青是代表先進觀念的闖入者,但是始終是無法深刻進去。一開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話翠巧爹一邊說「五穀發芽,早降雨水」一邊用小米敬天老爺的愚昧行為,這些可以解釋為不懂得黃土地的艱難而被原諒;但是面對被自己喚醒、決心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規矩不允許」來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對翠巧父親、對組織交代的麻煩,就讓人覺得他軟弱,而同時覺得他只是被觀念包裝起來的空殼,並沒有想從根本上解決翠巧等問題。
翠巧是影片關注的焦點,她讓人感到夢想被喚的欣喜以及引起人們對夢想死亡的深思。憨憨所唱尿床歌里頭的「只想尋下個好女婿,誰想尋下個尿床郎」,父親所唱的「大眼花花就兩張燈,彎彎眉毛就兩張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說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著女孩們作為買賣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時候,頭頂上有父親和弟弟,嫁人後得到的嫁妝要給弟弟做聘禮,一生一世有莊稼人的規矩在約束著她,她一輩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隨顧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時候,又被「官家人的規矩」拒之門外。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隻黑黑的大手!讓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樣的恐懼。
影片《黃土地》中父親的形象很豐滿、很復雜。革命者借宿翠巧家當晚,只看得見輪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著紅衣的翠巧隱在他背後拉風箱燒水,縮成一個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牆根,暗得讓觀眾眼睛發酸,只覺得他整個人溶解在黃土高坡的空氣和泥巴里了,就連顧青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沒敢回答。
父權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雖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懷揣著希望。只有風箱下噴出的火花,掙扎出一個自由的形狀,給觀眾一點安慰。父親一開始就明白顧青所說的「改改規矩」只是善心的外來人開出的一張無用葯方,同時也對「南方的女娃都能讀書寫字」充滿一絲好奇與嚮往,他不是什麼頑固不化、以賣女兒為樂的封建衛道士,他遵守黃土地立下的「莊稼人的規矩」,勸導大女兒不能嫌貧愛富,「咱吃苦人說話得算個數」。
他愛孩子,吃小米的時候把自己的飯倒給正在長身體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為他唱了一支。但他終究身不由己。在革命者問他為什麼他的女兒受苦,他只說了一個字「命!」。從始至終,他都只是黃土地的奴僕,是一種生存之道的服從者與執行者。他吃飯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蒼涼。然而他又是保護者,父親是可靠的,在黃土地的冷酷威嚴之下,他當爹又當媽,用雙手一犁一犁地維持了一家的生存。
《黃土地》這部電影特別令我難忘的是攝影。當翠巧失魂落魄地漸漸淹沒在黃土地里,夢想夭折的哀傷被吸收進溫熱的黃土地里,只覺得從此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包括後來被渾濁的黃河水吞沒的場景都是一樣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以至於我們都能感知,我們並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應該沉浸於土地之中的。也許你看《黃土地》的時候,會有種想哭的感覺。那種感覺或許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沉重。
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雄偉的黃河之水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英魂。在這片沉默著的黃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在此成長,帶領著人們走向著光明的未來,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導演黃建新聯合張藝謀讓這片富於變化的土地以最熱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定格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其中光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更是讓影片增加了不少亮點。
光的運用是影片最獨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片的淺黃色,而在鏡頭中這種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更是黨的搖籃,它既是貧瘠的,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大多數的電影都應該是表現運動的,但是《黃土地》中的鏡頭主要是以靜為主,這是對於傳統的打破。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黃建新在《黃土地》中的靜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了陝北黃土地的韻味和風貌,將那歷史的時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鏡頭的不動是對那個時代環境氛圍最真實,最有利的表現。而且攝像機不動也表現了陝北的實際風土地貌。陝北的黃土高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像一塊巨大的土,穩穩的坐落在此。鏡頭一直未動,這是一種解釋一種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關系,顧青遠遠的走來,又漸漸地隱入土地當中,這是人與土地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人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它的懷抱中去。這不動的鏡頭正如陝北人的生活一樣,日復一日緩慢而又平穩。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當然影片中靜中有動。在《黃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場面運動幅度很大,這既是一種靈魂
與感官的沖擊,也是對於黃土地上人們那爆發的力量,就像這鼓聲一樣,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廣闊,地之沉厚,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是民族的自強不息,也是人生命運的強悍和脆弱。導演黃建新和攝影張藝謀僅僅用了土地,人,黃河,窯洞,天空就將黃土高原上那無盡的力量和無限的深沉表現了出來,傳達到全世界。不僅是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黃河的贊美,其中更強的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贊歌。
J. 寫一篇800字的抗日電影觀後感
自開始記事起,就從老一輩的口中聽了一些關於抗日戰爭的故事,盡管如此,對這一塊中國人都應當正視的歷史知道的還只是一點皮毛,對其中所要表達的共產黨員的精神也沒有很深地去體會過。這次的紅色經典欣賞正好給了我這個重溫歷史,挖掘和體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精神的機會,在眾多的紅色經典書籍電影中,我選中了《太行山上》這部電影,不僅因為它剛好能滿足我對於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的探索,同時我覺得這部電影所反映其中的共產黨員的優良精神和素質也是當今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役到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其中震撼我的並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人那種勇於面對,堅忍不拔的精神。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環境下,八路軍將士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一舉擊敗了日軍精銳板垣師團,將平型關十里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以此從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看一部電影,並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能從這部作品中學到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道理值得我們借鑒的。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明確和擺正自己入黨的動機,堅定自己入黨的信念,認清自己的職責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應當要以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而在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當時優秀的共產黨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在現今的共產黨員的身上仍適用的,他們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勞、臨危不懼、勇於向前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所缺乏的,他們分析問題的客觀、理智也是我們所應學習的。我想,作為21世紀的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我們應當延續前輩留下來的光榮傳統,在以後的日子裡,實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為祖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