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小義大利電影觀後感

小義大利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5-19 05:21:49

A.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為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來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後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接下來我為你帶來《海上鋼琴師擾謹》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是一年前我美國的一位網友推薦給我的,當時我問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沒有一家有。前幾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電影的光碟,迫不及待地買了回來。其實我很少看國外的大片,所以也無從比較。這部電影沒有《十面埋伏》宏偉漂亮的場景,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也沒有《天下無賊》的輕松搞笑的氛圍,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一無是處……可以說這是一部寓意深遠的悲劇,連這里發生的愛情都那麼短暫和凄涼。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為他是1900年一位船員在船上撿到的,他無父無母,無名無姓,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能證明他是存在的證據。故事情節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憶的方式講述的。1900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未離開過那艘船。緩祥基他小時候就有很高的音樂天賦,無師自通,他能用音樂去描述他見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裡,如果他離開了那條船,立刻就會擁世人所羨慕的一切,因為他是音樂奇才。為了追尋讓他心動的姑娘,他曾下過決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時候,他又回來了。

1900和他的朋友關於他為什麼放棄下船的想法的對白可謂經典。大概意思如下:「這艘船不只是載人,它也載著夢想。我在有限的琴鍵上能演奏出無限的美好樂章,自得其樂。如果離開了這艘船,就如同面對著無限大的鍵盤,面對太多的選擇,我會無所適從,我會思前想後,總有一天我會精神崩潰的。那個世界太大了,不是給凡人的,是給上帝的。反正世間無人記得我,我永遠也下不了船了。」最後那艘船報廢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終也沒有被朋友說服離船而去,而是選擇了被6噸半的炸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確。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領域都有船和陸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屬於你自己生活檔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陸地。但世人很少會有1900的想法,世人總認為自己生活的那條船太小,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不能讓自己擁有想擁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陸地,就會宏圖大展,大有作為。所以太多的人會迷失在沒有盡頭的陸地上,終生在尋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時還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蒼天再借五百年來活。這樣的人生自然沒有滿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沒有快樂可言。

大多數人都有離開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頭,這無可厚非,畢竟是人往高處走。但是千萬不要只是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說你在飛機正飛過一座城市,從高處看,下面到處燈火輝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無反顧的直奔它而去。但當你真正走進這座城市時,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燈和窗口透出的燈光而已,毫無生氣,毫無感情,與你充滿的熱情想像毫不相關。

嚮往大城市的人會找出千百個他現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環境不好,人們觀念宴岩落後……,可滑稽的是當人們到大城市以後,他們會找工作,買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幾條街道,會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實際上他們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塊小城市來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會和他嘲笑觀念落後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個電視頻道,同一部電視劇。

但願人們都能有所見有所不見,能在有限的鍵盤上彈出無限的樂章來,這也許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篇二: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生於船,死於船, 1900 是他獨有的名字,鋼琴是他終生的伴侶,大海是他靈感的源泉,寬廣的大海賦予了他活力、 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徹的心靈,他的手隨著波濤的搖曳盡情演奏,心卻神遊大地,無所不往,他便是這樣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鋼琴師。 1997 年導演 朱塞佩 · 多納托雷將這位賦予傳奇色彩的鋼琴師的一生搬上了電影熒幕,也造就了一段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的海上鋼琴師有太多的別於常人的地方,這也讓觀者能夠無限的思索 、探尋,以至於反思人生應該如何生活。

人生應該如何棲居?人應該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影片《海上鋼琴師》沒有給我們最終的答案,盡管如此,它卻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一切。 1900 的人生是一場喜劇,也是一場悲劇,上帝賜予了他天才的靈感以及一雙無可媲美的靈巧雙手,大海與他融為一體,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鍵上馳騁,演奏出無限的樂曲,你會認為他是上天的寵兒,但他卻是一名社會的棄兒,從小成長與船上,養父丹尼因他 沒有任何出生證明文件,害怕被人搶走,以至於不允許他離開船半步,他沒有做為社會存在的證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 1900 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瞬,隨著他們的遠行而淡忘, 1900 僅有一位朋友 小號手麥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歲月使得他們互相依存,但這微薄的依存是無法證明 1900 的存在的,以至於與世界隔閡,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試圖下船,卻又退卻了,理由很簡單,卻很真實,因為那無限蔓延的城市讓他看不到盡頭,下船之後他不知該走向何方,這種茫然的恐懼圍繞著他,終究釀成與弗吉尼亞號共赴大海的慘劇。

1900 的樂曲不應在凡世,應該留於天堂,他的音樂才華不僅使他的名字流傳於弗吉尼亞號上,也驚動了當時物慾橫流的世界,爵士樂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戰,在波濤洶涌的郵輪上,一場較量無可避免,這不僅是名利之心與純凈心靈的較量,還是凡世樂音向天堂之聲的沖擊,事實證明,純潔的心靈才能譜寫動人音符,挑戰者在嘲諷聲中狼狽地逃離, 1900 的音樂也因此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錢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然而正如 1900 能在樂隊演出中喊出的:「 Fuck the regulations! 」,將規定拋之於腦後,面對社會的.誘惑,他只回應了一句:「音樂是不能和演奏者分離的」,將已將錄制好的樂曲奪走,選擇了孤獨的音樂,放棄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回答,他鞭笞了當時的拜金主義思想和對權勢的狂熱,引出了埋藏於人內心深處的吶喊,純凈的心靈容不得玷污!

麥克斯曾試圖用財富以及名利勸說 1900 下船,而 1900 做了真實的回答:「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 我並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於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捨,存在於社會聯系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願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 1900 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迴避的,盡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凈土的,我認同理解 1900 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並不是屬於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嚮往財富而不痴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僕,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 1900 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鍾,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 1900 不會如此,盡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 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於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盡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於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的淚痕。

1900 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於大海,伴隨著 1900 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於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 1900 不曾屬於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篇三: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願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義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於大海。嚴格講是屬於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著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義,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說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可以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這里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說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應該出現在另一條船上,或是沖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應該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里鋼琴隨著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愛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多餘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著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著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嘆不已!

B. 義大利喜劇電影《我去哪兒》觀後感

義大利喜劇電影《我去哪兒》觀後感

2016 年義大利的電影票房冠軍,一部高度對於體制內自黑的片。

假如有一天,我們的體制也面臨改革,那麼體制內的人該怎麼辦呢,能適應嗎?

假如遇到一堆文化政治水平完全不一致的人,讓你給他們講講你人生的故事,你又

有什麼可講呢?

片中的男主十幾年在體制內,不停的蓋章蓋章,左手蓋了右手蓋,忙時了還需

要雙手蓋,多麼無趣的工作呀。但是地位高,福利好,自己覺得高高在上,從而一

步步的麻痹了自己。當遇到了變故後,男主對於體制的依賴達到了極限,為了不簽

那份離職協議,使幼了渾身解數,在艱苦也適應了過來,也演繹了一段爆笑的人

生,豐富多彩的人生。並且遇到了一一生的真愛,突破了文化的禁銅,並且為了家庭

放棄了休制內,無疑相信很多觀眾對於其選擇都是支持的,畢競短暫的- 一生不能受

到體制的約束,需要去追求的生活的不確定性,這樣的人生不才是真正的人生嗎?

但是國內的文化氛圍和國外差很多,現在身處體制內彷徨的你該作何選擇呢?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喜劇是對低等人的模仿,不過他們並非大惡

之人,滑稽不過是醜陋的一種表現形式。」片中的男主凱科便是這樣的一一個人,誕

生於義大利的底層祖傳公務員。意呆利的公務員讓我知道了,或許全世界的公務員

都是有通病的,冗員,工作態度不積極,歧視女性,貪污腐敗,

辦事效率低下,混吃等死以及忘記了誰才是「老爺」。沒鋯,正是這樣的人物才容易出現喜劇效果,情節的發展以及各種梗的設置也圍繞著凱科的通病展開,對了,凱科還是一一個十足

的媽寶和1嬰。

這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之所以會談到男默女淚正是在於,凱科的前半生

只完成了,用左手蓋章和右手蓋章這一件事情。而凱科的後半生中,也就是到南極

後,他終於有些崩潰了(可能是北極熊並不會為了讓他蓋章把小魚干分享給他),在

崩潰的邊緣他卻遇到了愛情。愛情是毒葯,即使是不關心政治的女性觀眾也能夠在

本片中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樂趣。

下面談論到的重度劇透,沒看過的可以不用看了。,這部片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

影響在於,諷刺。凱科從小的人生日標就是抓好自己的鐵飯碗,可最終他自己把飯

碗扔在了地上,此處的配音不應該是?(「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

次。人的一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同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不應碌碌

無為而羞愧,臨終時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想給了世界上最壯美的事

業一一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Gr

國家政策轉變,為了讓他丟失掉鐵飯碗,引出了女上司,女上司想盡了一切辦

法讓凱科離開政府機構,甚至不惜色誘,可最終女上司都被通到去吃心裡葯物的時

候,凱科卻自我放棄了。此處的隱喻兩個人物可轉換成公民和政府。

而凱科這樣的媽寶男,社會寄生蟲,政府餘毒居然在每一次外派中收獲驚喜,

(沒錯就是大香腸和辣椒醬) 與成長,在他最惡劣的時候,他遭遇一生所愛,並為之

改變,他終於認為自我變成了一一個文明人的時候,卻發現了文明背後的問題,此處

暗指高福利社會的弊端,舉- 一個例子。而小高潮在於他不滿意一一個挪威人居然敢掛

義大利面的招牌,吃了後居然要砸了人家的招牌,這些京城少爺的習慣真的是可

愛。思鄉,看來不止中國人有,在意識到並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時候,他決定

拖家帶口的回家,這和他之前行為那裡是諷刺啊,簡直是打臉。打臉後的歸國之旅

兵沒有異常順利,反而直轉急下,他馬子要回家了,而此時又回到了開頭,即為什

么他去了非洲,原因就是因為,他有孩子了,還是個女兒。(那個開車小哥的嘴真
是牽奶)歧視女性的人,最終將學會如何熱愛女性,上天就是如此公平。(你他媽又
黑韓寒?)並因為他的小女兒,他作出了對前半生的反思和決定,扔掉自己的鐵飯
碗,為了共產精神,人道主義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因為從7萬歐變成了強加上;去的
5萬歐。還有一個小諷刺是他調戲父母,抱出了一
個非洲小孩。女上司也得到了解放,條件是自己花2萬歐,對非洲進行人道主
義援助,推開門看到恭喜自己花束和升職驚喜,所有人都以為她為了升職喜極而
泣,孰不知,是共產主義精神感動了她,而這有悖資本主義國家原則。
很有意思的片子,席捲票房甚至不出我的意外,不席捲才是意外。要說的已經
說完了,你爹看了會沉默,你媽看了會流淚,早日推薦給他們。(非常合家歡,並
沒有任何不適合出現和剪輯的鏡頭)

C. 寫20個觀後感

1、《小王子》讀後感
在這次暑假生活中,我仔細閱讀、品味了一下這本名為《小王子》的書。它講述了「我」——一位飛行員因飛機故障,被迫降落在無邊無際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遇見了小王子之後發生的奇妙之遇。後來,小王子離「我」而去,回到了屬於他的星球。「我」也修好了飛機的故障,飛回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六年後,「我」非常悲傷。「我」一直非常懷念「我」們共度的時光。「我」為紀念小王子寫了這個故事。其中也表達了作者對大人世界缺乏想像力和充滿著功利主義而表露出的憂心與無奈。
在故事中,小王子住著的B612號小行星令人不可思議。它上面的生物種類雖然比地球上的少得多,它的表面積也比地球小許多,幾棵巍峨高大的猴麵包樹就會占據整個星球,甚至撐破這個星球。但是在這顆小行星上卻沒有大人世界裡那令人窒息的教條之間的沖突、矛盾,對他人也沒有任何成見與偏見,充滿著天真無邪的想法與觀點,還能夠隨意地幻想著這個星球外世界的樣子,探索人生的奧秘。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不能太講究實際,幻想也會讓人感到身心愉悅,有了前進的目標;有時,我們不能太遵守教條,打破成規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要像那個飛行員以及小王子一樣,珍惜現有的友誼。我們更要學習小王子的精神,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探索未知人生,獲得啟迪。也希望社會中的人們能夠對他人沒有任何成見與偏見,和諧相處,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共創和諧社會而努力吧!(原創)
2、《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都喜愛它。今年暑假,我也喜歡上了它,一讀就上癮了,每天抱著它,都忘掉了要乾的別的事情。
這本書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講述的是東漢末年戰爭時期曹、劉、孫之間的權力斗爭。主要說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輔佐漢獻帝為名想要奪取天下;劉、關、張桃園豪傑三結義,名正言順地以漢景帝玄孫的名義要打敗曹賊,成為霸主;孫權割據一方,也想奪取天下。於是,三國之間不斷聯合,又成為敵人,在打敗所有小國之後正式地對抗起來。最後,曹操的兒子通過智慧和計謀以及劉阿斗的失勢,和孫權的弱小,統一了三國。可是沒有想到,司馬懿突然起兵造反,最終順利成為了皇帝。
三國演義的各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趙雲,也就是趙子龍。他曾經從曹營中救出劉備的兒子劉阿斗,還為劉備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他一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趙雲武力超群,長板惡戰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跟隨諸葛亮北伐,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因此,我便把他作為自己的榜樣,想要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等我看完所有內容,十幾天都過去了。我漸漸發覺,讀書其實也是有趣的,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枯燥。我以後要多讀書,這樣就能有更多學識。
3、
讀完《魯濱遜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魯濱遜生於比較富裕的家庭,但他毅然拋棄安逸舒適的家庭生活,去實現自己的航海夢想。
一次,他在去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風暴,全船覆沒,只有魯濱遜倖免於難,飄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從此開始他的孤島生活。在荒島上,魯濱遜用自己的雙手建立了房屋、籬笆,還學會了做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須品。他把還把山羊、鸚鵡等野生的動物圈養起來,用剩餘的一點種子反復的播種,幾年後,他終於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學習也是這樣,也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哈佛大學的校訓那樣:「忙完春種忙秋水,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社會,競爭無處不在,我們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獲,要勇於付出,在戰勝困難的同時不斷取得好成績。要知道「付出鑄就收獲」。 他搭窯造罐,失敗後總結教訓,終於成功。除此之外他還搭救了一名年輕的土人,並給他取名為「星期五」, 到第28個年頭,魯濱遜發現有一艘英國船來到該島附近,他幫助船長制服了這艘船上叛亂的水手,才返回英國。
一些社會的富家子弟一般都倍受父母的寵愛,經不起各種挫折,就像溫室里的花朵。其實,艱苦的環境,也會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煉不出精乾的水手,平靜的湖面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誘發這種惰性,阻礙人們成長;而惡劣的環境卻能激人奮發,使人立志改變處境,因而促使一個人成長。有了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不管環境是好是壞,都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成才.否則,優越的環境,會成為滋養惰性的溫床,艱苦的環境會成為淤埋弱者的深淵.而魯賓遜卻依靠自己的能力製作各種食物、用品,簡直不可思議。但重要的是魯賓遜在島上發生意外的驚險事件時做出了正確反應和判斷。他會在逆境中通過自己的想法判斷讓自己的生活條件有所提升,要是他盲目行動,不動腦袋不認真分析情形的話,也許故事的結局就不會是重返故土了,而是陷入了比書中所說的還要差的生活了,甚至會喪命。
只要我們像魯濱遜一樣,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縮,有他那種不畏困難的精神,在絕境中求生的信念,有什麼事情我們不會成功呢?又有什麼事情能比魯濱遜所遭受到的更糟呢?
魯濱遜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干比信念更重要。4.《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 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去探尋案.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榜樣——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葯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義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5《飄》是一部我很久以前就想讀的小說,以前曾經看過電影的片斷,因為時間太長,已經支離破碎了,早些時候前我父親買回了這本書,我終於讀到了原著,於是我一字一句的認真的讀著,這是美國小說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的惟一一部小說,現時發表一下我的讀後感: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國南部塔拉庄園的庄園主的長女——斯佳麗·奧哈拉小姐,小說首要講她從15歲到28歲所歷程的一切,這是1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只是她從不想用腦子思考,在我們看來顯得有部分笨,但她並不蠢,她了解自我想要什麼,然後用心去爭取,只是因為她不太用腦子思考,又十分的任性,另外也不中意學習,往往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事的本質,使得她從一開始就使自我迷失了方向,當她真正思考了解這一切時,她卻已經流失了她所擁有的一切。

我很為斯佳麗感到惋惜,他們原本應該是天生的一對,就因為斯佳麗沒有從她那個愛阿希禮的夢中早些醒來,使她流失了她的最愛。我對斯佳麗的總結是:她很精明、有堅強的毅力、有頑強的鬥志、有反抗的精神、有勇氣和自我的命運抗爭,缺點是:固執、任性,她不是1個好媽媽,沒有很好的照看自我的小孩,實際她也是1個小孩;她因為太年輕了,始終看不透事的本質,不中意思考,而這些則註定她悲劇的一再產生。

斯佳麗的悲劇告訴我們,要珍惜你所擁有的,不用對不實際的東西抱有幻想,到頭來,你什麼也得不到,就象玫蘭妮臨終時對斯佳麗所說的,「好好對待瑞特,他是真心愛你的。」

這本書里我最敬佩的人物也是玫蘭妮,1個被斯佳麗看來及其平庸並且不漂亮的女性,當我看到她快死的時間,我的眼淚都已經流了出來,真為她難過。玫蘭妮是1個只看1個人優點不看其他人缺點的人,哪怕1個人僅有一點點優點,她都會將其放大,認為是1個好人,即使她身材瘦小,弱不禁風,內心裡卻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她非常精明,博學,卻從不在人面前顯露,面對自我的丈夫阿希禮的懦弱和不切實際,她用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他,從不指責自我的丈夫,她能夠看到事的本質,這一點斯佳麗永遠也比不上她。我很贊同瑞特船長對她的評價,瑞特說:「她是他所見到的所有人中惟一一位十全十美的好人,一位偉大的女性!」我非常中意這個人物,即使她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其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令人總也忘不了她,1個人要想讓所有的人都中意和尊敬是很難的,而她卻做得到了這一點,看人的優點,1個多麼好的品格啊,即使在斯佳麗眼中認為這是極其愚蠢的,而正是這種人格魅力使她能夠一呼百應,永遠受到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經過這本書,我了解了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由來,一開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實際也是南北戰爭之後,國家分成兩派,北方所代表的一派成為共和黨,南方代表的一派成為民主黨,即使現時不能用南北還劃清共和黨和民主黨,但他們一開始的確是由南北方所形成的。

一本好書不僅可令看到裡面凄美的愛情故事,還可令看到當時美國上流社會的社交方式,以及他們的禮儀,還有當時美國戰爭年代群眾的處境,每一處都刻畫得淋漓盡致,當我們為主人公憂傷快樂興奮之餘,也能夠從她身上看到我們自我的影子,好書真的可令給人以啟迪。6.詩,是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極為寶貴的遺產,千古興亡,無不在詩歌中得到藝術的表現。精美
的詩篇由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傳承誦頌,具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可喜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網路興起,詩詞又重新活躍在祖國各地,走進百姓生活,大批詩詞愛好者也得到了展示。
一個簡單的空間,包含著不簡單的內容。它清靜而恬淡,真實而自然。每首詩都深藏著詩人日日夜夜的刻苦、艱辛與耐力的精神,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更是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厚意。我跟隨著每首詩作品的展示,經歷了春夏秋冬,空間賞詩,形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使我對詩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學習。
詩人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寫道「英雄不朽垂千古,磊落光明佑萬秋」之句,是對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獻身的國家棟梁和民族精英謳歌頌揚。有《故宮》的「金水護城河漢落,玉橋引路殿閣迎。雕梁畫棟飛檐翹,鳳柱雲龍染古風」之句,又是對宮殿建築精華的贊美。在每首詩的引領下,我如願以嘗的欣賞到了名山大川的氣勢,小橋流水的清幽,大漠孤煙的粗獷,漁舟唱晚的意境。在這欣賞大自然瑰麗的景色中,時常感受到了靈魂的凈化和升華。我情不自禁的在詩人空間里留言「鄉間小路蕙蘭馨,萬紫千紅伴雅君。勝覽詩詞吟百首,墨香迷醉賞花人」,這是我對詩人的感謝之情。
衷心祝願詩人好人一生平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期待詩人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6.《歸去來兮》這書描述了這樣的玉米地,這樣的阡陌縱橫,這樣的雞犬相聞,在另外的眼睛裡,尋常得無法不忽略,普通得不足掛齒。然而對於我,十八歲前所司空見慣的草木蟲魚,隔了十多年的距離再來看時,覺得處處都給人愉悅、欣喜。且不必說青山如黛,且不必說綠水悠悠,即使是扶鋤而過的老者,即使是浸潤著泥土味道的晚風,都似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之感。
附近的房屋疏疏落落,待學生作鳥獸一般的散盡,便有曲盡人終,萬籟俱寂的感覺了。我極少聽歌,如果聽,大多數時候便是紅樓夢的主題曲,一遍遍的,似乎是無休無止的循環往復的放下去,彷彿一個失戀人的傾訴和發泄。事實上,我的心中是無所謂歡喜憂愁的,我只是願意在這樣安靜的地方聽這樣干凈的聲音罷了。在悲劇美與喜劇美的比較與選擇中,我更願意讓前者來打動我。
夕陽從此山坡滑到彼山坡,復制出千年前的名句「草色山光殘照里」,也復制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它不驚心動魄,但是容易令人觸景生情,起興衰之感,發浮萍之嘆。我很想在任何一條小路上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走下去,很想有人同行,戲說一段悲歡離合,八卦一些愛恨情仇。憶及當初,高中時代尚有鏗鏘三人行,每天起早貪黑披星戴月。流轉長沙時也有算有個環肥燕瘦的組合,磕瓜子吃麻辣從不寂寞。再後來做了深圳遊子,千里之外居然也能夠延續童年的緣分,彼此一個晚上在一起,一句話不說也不覺得尷尬。而現在我是徹底的落了單。勞燕分飛像一個一定會發生的定律,無論我怎麼回首,那人再也不會在燈火闌珊處。
我所可恨的,這一輩子文不文武不武也就罷了,如何弄得個琴棋書畫詩酒茶一樣不通,人生一晃若許年,我記不清我都干什麼去了。倘若能在晚風中弄幾聲橫笛,拉一段二泉映月,畫幾枝疏影橫斜,該是多麼修身養性的事。而我,搬一把椅子,沐天地之清風,除了吃還是吃罷了。大觀園中眾姑娘蘆雪庵燒鹿肉,林黛玉認為該為蘆雪庵遭此大劫一哭。倘若她遇上我,又該為這夕陽野色一哭了。
傳說中有很多同行奮斗在進城的路上,而我的理想,則是將這回家十五分鍾的車程變為回家五分鍾的步程,因為等公交車始終是件很麻煩事,除此之外,再沒有更高刻度的追求。倘若不能,便安安生生的受用這陽光,這雨露,這鳥倦飛而知還的黃昏,在粉嫩的天真的臉的包圍中老去,想來這樣的生活也不輸給城市繁華吧。
.7.最近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青蛙王子歷險記》。
一隻叫費迪南的青蛙以為自己是一位王子,開著紅色的跑車去尋找公主,在路上他遇到了一隻小鳥,和他一起吃東西、喝汽水、找最好的野餐地,一起唱歡快的歌,簡直開心極了!突然有一天費迪南發現這只叫伊莎貝拉的小鳥是他們青蛙最大的天敵:鸛。他告訴伊莎貝拉她只是看起來像一隻鸛,就像他看起來是一隻青蛙其實是一位王子一樣。當他到達城堡時他遇到了許多真正的王子,他們頭上都戴著王冠,他悶悶不樂地離開了那裡,決心再也不要做什麼王子了。在他回家的途中,紅色跑車壞了,伊莎貝拉出現在他眼前,他告訴伊莎貝拉自己根本不是什麼王子,只是一隻普通的青蛙。伊莎貝拉也告訴他自己是一隻鸛,但他們仍然是好朋友。最後伊莎貝拉把他拉回了家,他們互相道別。費迪南平安回家,朋友們都趕來祝賀,他覺得非常幸福。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認識自己很重要,而真誠地和別人交往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就像費迪南和伊莎貝拉一樣。8.《尖叫旅社》裡面講的是一個吸血鬼伯爵開的一家旅社,裡面住著很多怪物。有,骷髏、木乃伊、狼狗、超大腳巨人、用布織起來的人……他們都非常憎恨人類,因為人類總是摧毀他們的家園。就是因為如此它們才住進了伯爵家裡(古堡,也就是旅社)突然有一天,伯爵撞見了一個人類,就把他帶回了古堡,並且幫他化妝,不讓其他怪物發現他是個人類。但這個人類漸漸愛上了伯爵的女兒——梅菲絲。可是,伯爵不讓女兒和人類交往,有一天這個人類被其他怪物發現了,他就坐著飛機離開了。可是梅菲絲捨不得,伯爵不忍心看著失去母親的梅菲絲再次傷心,所以幫她找回了人類。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來,吸血鬼伯爵是個愛女兒、又具有超強魔法的好父親!而梅菲絲,則是一個為愛付出一切的美麗女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良之心才會有辛福美滿的生活。【抱歉,再多就超出最大字數范圍了】

D. 聽見天堂觀後感400字四年級

今晚看了《聽見天堂》。看之前,我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本認定是一部勵志片,也醞釀好了「悲憤」的情緒去看。而看著看著,我卻發現這些純系個人偏見。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鋼琴師》一樣,是一部要用心去聽的電影。
本片取材於義大利一位著名電影音效師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說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歲時的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而後在父母師友的關愛下漸漸挖掘出在電影音效製作方面的天賦。
電影氣氛舒緩,善於捕捉細膩的情節。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過意象唯美的畫面、和諧的配樂層層剝筍。
「褐色,就如樹皮,摸起來有點粗糙。我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也是大海的顏色。」米可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這也是本片格調不俗一面,不刻意製造悲傷氣氛,讓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訴你什麼是夢想、勇氣和愛。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無處不在,米克一進學校就跟小夥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進校長室偷錄音帶,學黃蜂的嗡嗡叫聲,騎單車去劇院「聽」電影,組織一群同學進行音頻劇的創作……無不讓人回憶起生氣勃勃的童年。

E. 兒子的房間觀後感

《兒子的房間》是一部意法合拍的電影,下面就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兒子的房間觀後感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兒子的房間觀後感一

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事,都是要感知的,看電影也是如此,當你的感知與編寫者的感知相撞到一起,剎那間,靈光乍現,靈魂便舞進了銀幕,同人物一起喜怒哀樂。

《兒子的房間》很能沉得住氣,在它的前半期,為我們不厭其煩的鋪墊,像是在孜孜不倦的絮叨,味同嚼蠟。兒子的調皮和犯錯,父親的工作使其總是需傾聽一些精神病患者怨艾的瑣事,女兒在大學有了男友,並幸福美滿,母親也有自己舒心的工作。然而就在下半截,噩耗降臨這個家庭,真正的情感紐帶總會在危機時顯現,這個家庭陷入喪子的巨大悲痛,每個人都在哀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挽住那一刻。

突然降臨的打擊,母親撕心裂肺的痛苦,父親在家庭成員面前強撐,卻在工作中會隨時掩面痛哭,以至於無法關懷自己的病人,姐姐也與男友分手,並一直為弟弟的意外離世悲傷憂郁。生活在此時陷入停頓,陰霾籠罩著這個家庭,籠罩著每個人的心。

後來,電影告訴我們,伴隨著對兒子的懷念,無法釋懷的母親抱著那個女孩子大哭——兒子出事前愛過的姑娘——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這么一個人來寄託並融解他們的哀思,我知道,可憐的母親在床上埋頭痛哭,卻抓不住兒子逝的身影,所以緊握床單——總需要有那麼個東西來寄託——而不是令精神漂浮。一家人載著兒子喜歡過的姑娘和他的朋友,穿越義大利的美麗國土,只是在一旁看著姑娘與朋友吃飯聊天便覺得安心。

結尾,一家三口將兒子曾經的女友送上離開的大巴,他們在夕陽下的淺灘上踱著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鏡頭搖搖晃晃,慢慢遠離他們,就像一步一步離他們遠的兒子,我們知道,今天的陰霾已經過,伴隨著留藏心底的愛人,明天的生活還要繼續。

誠然,有時候我們很需要這一類的影片,不是當作安慰劑,也不是心靈雞湯,只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無法感知到它的美,而它們卻能將記憶倒流,為我們重現一幕幕被潛藏入深的畫面,它們是那麼的迷人。

《兒子的房間》就是這樣一部影片,沒有尖銳的沖突,沒有曲折的劇情,它寫實生活,為我們最大程度的還原生活,影片優雅婉轉的音樂為之添色,喜、怒、哀、樂,每一寸情緒都在畫面底下,沒有偽作,並充滿了力度。

平和的傍晚,突然瓢潑大雨,然後一切又風歸浪靜,這時的大地更加清潔,空氣更加新鮮,安穩不定的內心,終於還是沉靜下來,有的人在責難,有的人在神遊。

結果,一切就像做了個夢,噩夢也好,好夢也罷,總之,好的會過 ,不好的也會過,唯一不變的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多難少難或是一帆風順,這些又有何意義呢?不管今天如何,明天的生活還是要繼續,太陽還會照常升起。

兒子的房間觀後感二

還記得高二那個柳絮飛揚的午後,你捧著小說問我,生命不能承受的為什麼是「輕」而不是「重」呢?我含含糊糊的試圖解釋:「因為把生命看得重的是我們自己,其實她是很輕飄的東西,比如那些交通意外,人說沒就沒了,不管別人對他的愛有多深多重,就那麼沒了,輕的像一陣風。」

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其實我也一樣。

那時生活單純的幾乎等於還沒有開始,我們習慣從電影,小說里尋找答案。就是從電影里看到,死亡可以戰勝時間,拯救英雄暮年,美人垂老的失落。可以把生命定格在最美的瞬間。

「我要像櫻花一樣,死在生命最絢爛的一刻。」

「告別青春,否則死於含苞待放的時候。」

「她死了,她永遠17歲。當我們老去,苟延殘喘的活著,她永遠年輕,美麗。」

這樣的獨白讓我一度心跳過速。對死的意象產生了一種說不清的迷戀。

時間到了大一,一次夜談會上,不知怎麼說到了死,大家調侃著計劃各自理想的死法,有人說大笑而亡,有人說吃完全世界的美食倒地撐死。就在幾個人胡說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一直沉默的阿樂忽然一字一句的說:你們現在能這樣談論死是因為你們認為死離你們很遙遠。(我清楚的記的每一個字)。說完阿樂放聲大哭。接下來的寂靜我永遠難忘。

後來我們得知阿樂的父親是修理電器時不慎觸電亡故的,就在阿樂高考前不久。

大二,我經歷了長大後第一次親人的離去。

然後是第二次。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顯現了它的力量。

許多想法變了。生活不同與電影,電影中的死亡經常是為了烘托別的事物:殘酷的青春,永恆的愛情,男人的友誼,野蠻的政治,命運的無常,如此種種。藉助死亡的升華,這些主題得以圓滿的詮釋,讓你激動感傷熱血沸騰唏噓不止念念不忘。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的死亡。

就像電影兒子的房間里描述的。普通的死亡,不是要證明青春的殘酷,或是為愛情犧牲。就是死了,潛水事故。除了終止一個生命,讓家人陷入無盡悲哀,沒有別的意義。

這個片子甚至談不上一個故事。只是平靜的描述了一個家庭經歷小兒子的意外死亡的前後生活,他們所陷入和走出的悲哀。

看影片的前半部時有些疑惑,導演為何不厭其煩的表現父親為病人做咨詢的情節,後來明白,一是突出心理醫生的身份,因為按照一般的邏輯,心理醫生應該比普通人容易面對死亡,調節自己、引導妻子女兒走出悲傷。事實上,他反而是最固執的一個,事後到潛水用品櫃台詢問設備的使用方法;不停假設自己如果沒有出診而是陪著兒子會怎樣;小孩子一樣天真的期待時光倒流......

二是與兒子死後的`對比。以前飛快記錄的鋼筆現在靜靜的握在手裡成了道具,以前仔細傾聽又置身事外的職業表情現在變得游離茫然而感傷,有一次因為病人提到孩子,父親更是禁不住失聲痛哭。

正如挪威森林裡所寫:「當你真的面對死亡,無論諳熟怎樣的真理,也無以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

死亡絕對不像我從前所想的那樣簡單——類似終曲的儀式,輝煌,凄美。字幕升起的時候,生活還要繼續。對於生者,這僅僅是痛苦的開始。也別指望擁有回憶能緩解悲傷,彼時的追憶只會突顯此時的空白。

福克納在他的小說里寫,男人女人互相深愛,女人死了,有人給監獄里的男人送來毒葯,男人思索了很久,沒有吃,他想,她已經死了,一半的記憶也沒有了,如果我也死,所有記憶都將不復存在,在悲傷與虛無之間,我選擇悲傷。

小說在這里結束。我們為此感動,因為男人選擇了在回憶里悲傷的活著,那綿長隱忍的悲傷之重會像雨水滲入土地一樣滲入他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浸透他的身體,血液和骨髓。隱隱作痛,直到永遠。

人啊,你當自救。羅曼羅蘭這樣說。

如果不願悲傷的活著,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卻。是敞開的心靈與給予愛的能力。

兒子死前不久邂逅的女孩子,一個失去可能的未知女友,寄來一封情書,給哀痛的父母心裡掀起波瀾。父親想給女孩回信又不知如何下筆,母親忍不住打電話說明一切。

當女孩子突然造訪,她帶來了兒子寄給她的照片,還有新的男友。父親和母親心中酸澀但仍然充滿愛意的接待了她。女孩子計劃搭順風車去法國旅行,一家人於是開車送他們到邊境,是深夜,半天沒有車經過,父親決定再送他們一程。就這樣,睡夢中的孩子們一直被送到法國。清晨的時候,他們微笑道別。

邊境,自己的女兒醒來後大叫,我被你們帶到了什麼鬼地方?我今天還有籃球訓練!父親用法語說了句早安,一家人都笑了。在異國的海濱,兒子死後,他們第一次露出笑容。生活在明朗的清晨中繼續,海鷗在不遠處飛翔。

「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我試圖總結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東西:死亡對生者的影響如此之大,生命之輕、悲傷之重,無法承受,又必須承受。敞開心靈無私的施與愛,也許是掙脫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話還沒完:「......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

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而且成功的把簡單轉化成力量。

印象極深的是片中敘述親人與遺體告別時整個釘棺木的過程,詳盡的展示了第一層棺蓋電焊,第二層敲入釘子的每一個動作,細節。最可以煽情的地方卻沒有鮮花,沒有音樂。只有冰冷的敲擊和哀痛的哭泣。從此生死隔絕兩茫茫。生活就是這樣。

接近尾聲時,父親到唱片店尋找兒子喜歡的CD,一隻憂傷純美的英文歌響起,結尾處海鷗飛翔時歌聲重現。雖然算是明亮的結尾,那音樂卻讓你感覺,關於死者的悲傷在空氣里潛伏著,永不會逝去。

過了一個黑夜,電影里的畫面和音樂仍在我的腦海里閃現。我忽然想起了那個遙遠的午後,你的問題。於是想要寫點什麼。

還好此時窗外的陽光如此耀眼,一些沉重的字眼被晃到了視線之外,就好像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遙遠......

兒子的房間觀後感三

義大利電影有現實主義的傳統,二戰後那一大批寫實之作影響了世界上許多電影人的觀念。我以前看過的義大利電影完全寫實的卻不多,或抒情或夢囈,都帶有導演很強烈的個人特徵。最近終於看到了兩部樸素的作品,70年代的《木鞋樹》和去年的新作《兒子的房間》。《木鞋樹》的沉鬱氣質和悲憫情懷讓我聯想到侯孝賢的作品,《兒子的房間》是我近來看過的最感人的關於當代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它們都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大獎。去年的戛納,在電影技術上一直給人新鮮感覺和活力的科恩兄弟和大衛·林奇共獲最佳導演獎,那片金棕櫚則給了朴實無華的《兒子的房間》,它在鼓勵藝術創新的同時始終不忘關注人類的情感和心靈,這也是我一直對戛納頗有好感的原因。

《兒子的房間》在技術方面沒有特別之處,色彩飽滿,光線柔和,基本上是線性敘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氣息濃郁的畫面和細節,徐徐展開了一卷和睦溫暖的家庭生活畫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篤,子女可愛,沒有代溝隔膜,生活穩定舒適,似乎有地中海那讓人幸福的熏風和陽光從屏幕上溢出來,覆蓋在我的身上。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父親接到電話要臨時出診,吻別妻子,給女兒、兒子道了再見後,他開車上路了。一切和平時的出診沒有什麼不同,他平靜地駕車行駛在鄉間的路上,平行蒙太奇分別展現了一家人的活動:妻子在露天市場閑逛,忽然有人從她身邊沖過,撞了她一下,她回頭去看,那人已跑遠;兒子和好友正在上船,准備出海潛水;女兒騎上摩托車和同伴出遊,年輕人邊騎車邊興奮地說笑,甚至伸出腳來互相踢兩下。這一組突然出現的快切鏡頭,讓我生出一絲隱憂,直覺告訴我,接下來一定要有什麼事情發生了。果然,無人接聽的電話,兒子的朋友等在家門口,父親卻看不到和他一起出海的愛子。

十七歲的生命,生活剛剛為他掀開多彩的一角,突然就中斷、星散,對深愛他的人意味著什麼?不僅僅是這一個生命的消失,一段物理的空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仍然活著的人內在的生命也悄悄地、殘酷地斷裂,那不堪一擊的脆弱和支持著他們戰勝這種脆弱頑強生活下去的深情都足以令人淚下。

母親終日以淚洗面,關於兒子的每個細微的舉動每句小心翼翼的話語都會使她潸然落淚。姐姐把痛苦發泄到球場,失去控制被罰下場,她掩面長哭,無論她怎麼努力都不會再聽見場外弟弟的喝彩。女孩和父母去做彌撒,她擔當母親的角色學習照顧失去兒子的父母。整個家庭籠罩在沉沉的憂傷里,同樣柔和的色彩和光線,同樣的屋檐下父母和女兒做著各自的事情,同樣的安靜,但似乎每一束光線和每一分寂靜都有讓人窒息的力量。丈夫和妻子第一次分床而眠。

一貫理性內向的父親在醫院里打電話,泣不成聲,不能言語。獨自去游樂場坐在旋轉的吊倉里上下顛簸,眼神空洞,痛恨自己為什麼愈要忘記痛苦卻愈是這般清醒。夜闌人靜,沿著空曠的長街跑步,身邊卻沒有了兒子青春的氣息,只有孤獨的影子和沉重的喘息與他相伴。

父親的職業在電影里是個受人尊敬的心理醫生,他每天微笑著聆聽病人的心聲,讓懼怕疾病的人得到勇氣,讓偏執懷疑的人敞開心扉。兒子死了,他再也不能凝聚起精神傾聽,聽著老婦回憶往事,這個克制的男人終致失聲痛哭。最後,他不得不放棄這份工作。我想,這職業肯定不是隨意的安排,但導演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有什麼形而上的意義,而僅僅是為了讓觀眾反觀主人公和我們自己在感情上的渴望與無依,普通如你我,在這紛擾的世界上,拚命想抓住的只是那份不會讓自己感到絕望的親情。

兒子的房間熄了燈,靜靜的,就在走廊的那端。對於每個愛他的親人,這是個始終無法繞道而過的空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愛來漸漸填充,勇敢地正視,然後讓兒子的生命在愛里和他們一起繼續。

幸好,出現了那個曾愛過兒子的女孩。她讓母親和父親的痛苦與追思落到了實處,母親經由她重新進入了生活,盡管這種方式看得我心酸,可是畢竟,一家人藉她以兒子的名義重新聚到了一起。

我最愛結尾,全家人連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國邊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們揮手告別,這時候電影沒有故作姿態和刻意拔高,依舊用一個平實、淡然的鬆散構圖作為結束,父親、妻子和女兒在海邊各自零落地走著,妻子和女兒向著大海,父親低頭在沙灘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輕盪,陽光溫柔地瀉在他們身上,傾聽他們的心事,晾曬他們的憂傷。空白永不會消失,裂痕永遠會在,但愛總會執著而溫存地從心底泛起;不會有持久的歡樂,也不會有不變的痛苦,創痛被潮水輕輕抹去,沉澱下來的淚與笑都讓人深深地懷戀和感動。就是這樣的電影,質朴,寧靜;就是這樣的生活,執拗的傷痛和淺淡的歡樂,讓人流連,駐足,全情地投入。

兒子的房間觀後感四

註定是一篇難寫的觀影記。因為如果我不把故事好好寫清楚,是無法寫好影評的。

片子丟在家裡一年之久,對於嘎納金棕櫚的作品一向有所敬畏。怕不「好看「,生生地毀了我一個好好的周末之夜。看完片子也很久了,一直沒寫。但是心心念念著想寫。昨天整整花了一個晚上寫了。

名字的譯音全用片子的翻譯吧。雖然我曉得那不夠正確。

故事發生在義大利的一個瀕海小城。

佐拉是一名心理醫生,診所就開在家裡。每天病人們躺在舒適的躺椅上,對他講自己的病症。幾個有特色的病人:強迫症的家庭婦女,不停的想自殺的奧斯卡,還有極度自卑,有犯罪傾向的病人。。。 佐拉有著一個美滿的家庭。美麗的妻子保拉是一名出版商(片中沒有明確交待),一對兒女。兒子17歲,女兒也在讀中學。父母與兒女之間沒有代溝與隔閡,母女二人能夠饒有興致地討論最喜歡聽到的運動聲音,父親與兒子也常常一起慢跑。每天一家四口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在飯桌上。一個和諧,美滿的義大利中產階級家庭。

偶爾也會有一點生活的煩惱。比如兒子安德烈被懷疑偷了學校實驗室的珍貴海螺化石;安德列似乎缺乏現代社會的必需的競爭精神,心不在焉的輸掉了網球比賽;女兒的男朋友似乎吸食葯物。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任何一個家庭可能遇到的煩惱。

沒有任何預兆的,所有的平靜,幸福被兒子安德烈的意外亡故所撕裂!

一個平靜愉快地周日早晨,一家人一邊用早餐一邊討論各自的周末計劃。爸爸想叫兒子一起去跑步,兒子似乎和幾個朋友有別的計劃,女兒和朋友們騎摩托。。。這個時候電話響了。那名總有自殺慾望的病人奧斯卡打電話給佐拉,要求他盡快趕去。雖然有些猶豫,佐拉去了。妻子去了露天市場,女兒騎車,兒子安德烈和幾個同學一起去潛水。

病人奧斯卡告訴佐拉,他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可是他生活健康,不吸煙,住在郊外。佐拉從病人家出來後,在海邊坐了好一會兒,然後打電話回家給妻子。沒有人接聽,佐拉留言道:我馬上就回家了。(我想,佐拉聽到奧斯卡的消息,心中最想的一定是家人,於是他打了電話回家)。

等待他的是安德烈的同學和同學的父親,安德烈永遠也不能回來了。因為潛水入了岩洞,迷路了,而用光了氧氣。

前面將近半小時平靜的敘述。沒有任何預兆。整個兒家庭的生活被打碎了。

接下來,影片描述的則是家庭里的另三個人面對如此大的災難,和各自的處理方式。

爸爸佐拉試圖以理智控制自己,試圖以其他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跑步,去游樂場,他並不停止工作。但是,他作為一名心理醫生無能了。他無法以一名聽者的心態繼續傾聽並冷靜的分析病人的談話,他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於在一名病人說到自己如何愛孩子的時候,佐拉掩面失聲痛哭! 他再也不能幫助他的病人,因為他自己都是那麼的需要幫助。

他試圖尋找兒子突然死去的原因,他責備自己為何那天要出診。他在腦子里想像了好多種可能,好多種如果:如果那天他不出診,而是和安德烈一起去慢跑,事故就不會發生;如果。。。 如果。。。。;他甚至無法繼續為奧斯卡看病,因為就是為奧斯卡,他才沒有和兒子一起跑步; 他甚至去賣潛水用品的商店詢問儀器如何會發生故障。佐拉做著一切,都是試圖為兒子的突然離去找到理性的理由。

媽媽保拉則以自己的方式,情緒的宣洩悲傷。她不去上班,她抱著兒子的紅色運動服哭泣。

女兒則在籃球賽中與裁判爭執,與對手打架。在這樣的打擊面前,家庭里的每個忍都在找一個出口,一個出口,而他們的出口是那樣的各個不同。兒子的房間不過是個比喻:兒子的房間在家裡有著它的位置,突然房間空了,主人不在了;兒子在家庭里每個人心中有著自己的位置。因為安德烈的突然死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樣的巨大的失落。

因為方式的不同,佐拉與妻子產生了分歧,女兒也生疏了。第一次,佐拉與妻子分床而眠。一家人在晚餐時分也不聚在一處了。女兒和朋友在酒吧,妻子在辦公室,佐拉在家做飯,卻等不到她們回家。交流中斷了,也沒有了出口。

突然,兒子的女朋友寫來了一封信。他們是在一次露營中結識。女孩兒並不知道安德烈出事了,而安德烈的家人也不知道兒子有女朋友。妻子保拉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希望能從一切渠道得到有關於兒子的新消息。保拉給安妮電話,哭著告訴她噩耗,並說希望能見到她。安妮拒絕了。

然而,有一天安妮突然來了。她有一雙明亮,純潔,熱情的眼睛。她的朋友在樓下等她,他們准備搭順風車一起去法國。 佐拉和妻子,女兒一起開車送他們二人,整整開了一夜,天明時分到達法國邊境。他們一起完成了一項任務,一項與兒子有關的任務。

安妮和男朋友在大巴里向佐拉三人揮手道別。爸爸,媽媽,女兒,三人各自的,鬆散的走在沙灘上,鏡頭隨著車子的移動而移動,那首「by the river」 響起,海水舔著沙灘,爸爸,媽媽,女兒三人各自舔著自己的傷口。

片子結束了。

片子說的是家人在面對家庭成員突然離開人世的時候,如何面對。爸爸,媽媽,女兒各自方式不同,但是都很痛苦。片子毫不煽情,很多的時候,我覺得導演並不是要讓觀眾掉淚。似乎導演總站在影片之外,那樣冷靜地觀察,並拍攝每一個角色,每一個階段的表演,他始終不為所動。

片中兩段一家人在車里鏡頭:前面半小時中,一個晴朗的清晨,一家四口一起開車去看安德烈的網球比賽。爸爸高聲跟著收音機唱著歌兒,接著女兒也唱了,兒子也唱了,媽媽也微笑著唱了,一家人唱著歌兒開著車;

另一次是在安德烈死後, 爸爸媽媽女兒開著車送安妮和安妮的朋友去意法邊境,沒有音樂,沉沉的黑夜,黑黑的路面,燈光中的隧道,後排熟睡的三個孩子。這樣的路程似乎隱喻著爸爸媽媽女兒三人度過的痛苦過程,經過這樣的黑夜!而天明的海灘似乎帶給他們和觀眾一線希望。

演員的演出極為出色。主角佐拉由導演(nanni moretti)自己扮演。他留著大鬍子,主要表達感情的是眼睛和眉毛。但是幾場戲的確令人難忘:比如他去訓練場通知女兒噩耗時候的神情;他在游樂場被鎖在升降機里上上下下,臉上的恐怖神情。。。; 女兒在試衣間里的哭泣。。;夫妻二人在餐館討論兒子的死因;

雖然是這樣的主題,影片仍然拍的「漂亮」。柔和,明亮的光線,美麗的海灘,導演不刻意追求某種效果。正是我喜歡的。片子有很多的細節值得回味,但是沒有絲毫的匠氣。似乎是一部含蓄的文學作品。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下面的:

導演表達的遠遠不止更多是關於生與死的思索,這個思索以及思索的答案其實非常明顯又含蓄的表達了出來:生與死我們都無法控制,我們只能以強大的信念活著。

當佐拉參加兒子的葬禮時,牧師說道:我們不是註定命運的人,但是剩下的這些人,特別是家人會問: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命運由上帝決定。即使我們不明白原因,我們只有用信念對待。超越我們不能理解的事物。聖經說:如果主人知道小偷會來,便不會出門。。。。

當佐拉聽到牧師的這番話時,神情是極為不以為然的,繼之以沮喪,憤怒。這不能回答他的問題,不能滿足他理性的思索,他的邏輯。不!其實是沒有邏輯的。沒有邏輯。不然為什麼奧斯卡會患肺癌?

一日奧斯卡來了,奧斯卡不再想自殺了,而是想竭力挽救並延長自己的生命。他開始變得樂觀了,並相信樂觀的精神有利於疾病的治療。佐拉卻說道:命中註定的就逃不掉,即使努力戰斗,為生存不惜任何代價。

導演不斷安排佐拉回憶那個周日清晨的情形,不斷的讓佐拉想:如果。。。 如果。。。。 沒有如果。。。 如果他那日真的和安德烈去跑步,安德烈也有能拒絕,也有可能跑步後和同學仍去潛水。。。沒有如果。

「如果主人知道小偷要來,便不會出門。。。「

關於生與死的思索,人類永恆的思索。我們從哪裡來並不清楚,我們往哪裡去,什麼時候去,為什麼去,我們更不清楚。如同被鎖在游樂場里的升降機里,我們由命運的擺布。如同片中「by this river」 唱道:

「Here we are,

stuck by this river,

You and I,

Underneath the sky that』s ever falling down , down ,down, ever falling down」

Through the day, as if on an ocean

Waiting here, always failing to remember

Why we came, came, came,

I wonder why we came…」

可是並不想以這樣的調子結束影評。用另一個人的一段話結束吧:

「 生,來於天命,我們抗不了,於是順;順之暇,我們邁出幾步,返身張目,看看它的臉色,總比渾渾噩噩,交臂失之,或瑟瑟縮縮,不敢仰視,好一些吧?「

「兒子的房間「算不算Nanni Moretti對命運的「返身張目「「看看臉色「?

F. 《聽見天堂》觀後感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聽見天堂》觀後感1

有幸在運河影評院觀看了《聽見天堂》。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義大利男孩,因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只能看見物體模糊的影子。根據法律規定,米可只好進了盲人學校。盲人學校的校長堅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讓學生學習紡織和接線,因為他認為,盲人不會獲得自由。一次關禁閉,米可意外地發現了一台舊錄音機,在唐老師的點撥下,他把興趣轉向了錄音。後來,米可提出在校慶大典上表演錄音話劇,得到了夥伴的支持,幾經波折,在校慶那天,向父母們展現出了一個神奇的聲音世界。

「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唐老師那句「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器官呢?」就是因為唐老師的這句話讓米可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夢想。

小時候的我,有許許多多夢想,但,大多都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消失。而米卡沒有放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一位聲音剪輯員!

夢想,要去努力實現。

《聽見天堂》觀後感2

前些天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聽見天堂》,這是一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我不懂義大利語,但絲毫不影響我看原語言版本,我可以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去理解故事情節。以前一直覺得天堂是用眼睛看到的,看完電影才知道原來天堂也可以用耳朵來「聽」。

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克在他十歲那一年,趁家裡大人不在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玩起了家中的獵,但是卻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獵走火造成了終生遺憾。從那以後,米克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中,這一度讓米克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因為米克一直有個當電影大師的夢想。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彷彿變成具體的觸感。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這是影片中對米克影響最大的一段話。也正是聽了這些話以後,米克開始正視自己已經是一個盲人的事實,然後開始去改變,努力開始新的生活。感動我的是米克哪怕失去了光明卻始終存在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嚮往。他的眼睛是盲了,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表達自我的自由。在我看來,這種改變與適應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精神,也是一種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對生活的勇氣,碌碌無為,也因此丟掉了創造的能力。

西方人常說,上帝在關上你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是的,缺陷也是另一種美。早晨迎著朝陽開始新的一天,耀眼的陽光、藍色的天空、黑色的柏油路,我能清晰的看到這么多東西,但是我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因為當我們擁有時,往往忘記了珍惜跟感動。

人無完人,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陷,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後天某種原因造成的。有缺陷的人都比較自卑,事實上,只要你有勇氣與毅力,正視自己,努力拚搏,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斷臂的維也納依然楚楚動人,折翼的天使更加美麗。缺陷是一筆財富,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換個角度去欣賞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包容它,接納它。缺陷也是生命的另一種賜予,肯定它,相信它,用缺陷來造就自我的另一種完美。有時候失去一樣東西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好與壞的界定只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就像殘疾與否沒有區別,只有有夢想的人跟沒有夢想的人。

輕輕的閉上雙眼,打開耳朵,用心聆聽,你會聽到來自天堂的聲音,溫暖而有力。

《聽見天堂》觀後感3

今晚看了《聽見天堂》。看之前,我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本認定是一部勵志片,也醞釀好了「悲憤」的情緒去看。而看著看著,我卻發現這些純系個人偏見。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鋼琴師》一樣,是一部要用心去聽的電影。

本片取材於義大利一位著名電影音效師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說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歲時的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而後在父母師友的關愛下漸漸挖掘出在電影音效製作方面的天賦。

電影氣氛舒緩,善於捕捉細膩的情節。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過意象唯美的畫面、和諧的配樂層層剝筍。

「褐色,就如樹皮,摸起來有點粗糙。我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也是大海的顏色。」米可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這也是本片格調不俗一面,不刻意製造悲傷氣氛,讓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訴你什麼是夢想、勇氣和愛。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無處不在,米克一進學校就跟小夥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進校長室偷錄音帶,學黃蜂的嗡嗡叫聲,騎單車去劇院「聽」電影,組織一群同學進行音頻劇的創作,無不讓人回憶起生氣勃勃的童年。

雖是盲人,可他們那顆心卻無比清朗,他們執著於自己的興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彼此關愛。不屈服於陳腐的校規。否則,這個世界只可能多了一個編織工,而少了一位電影音效大師。

如我,很多人童年夢想,隨著童年的逝去而完全褪色。也許,夢想不在乎大小與時限,而在於熱情和勇氣,也算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吧。

讓人感動的是,唐老師付出的關愛。他能夠寬容米可的任性,並時時鼓勵著他,逐漸使他內心生長出一股力量。

「米可,無論你到什麼地方,一定要堅信自己身上的天賦……」叔本華說,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格完善過程。(這里的人格,是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例如關愛、寬容、誠信等等在內)。也許,電影想告訴人的就是這些。開頭提到這是要用心去聽的電影。(我坐在最後排,聲音特別大啊:)。通過一個個婉妙的音符將人物內心一層層傳遞給觀眾。

《聽見天堂》觀後感4

觀看了《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他十歲那一年,因為好奇,玩起了家中的獵,結果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走火,從此,米可便只能與五彩繽紛的世界永遠告別,只能在特殊學校讀書。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了你的一道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可無意間用雙手摸到了錄音機。漸漸地,他明白了錄音機的功能,也喜歡上了這個「神奇的小盒子」,並用它來領略這個多彩的世界。經過老師的幫助,米可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

是呀,正如電影里的唐老師所說:人有五個感官,為何只選擇其中一個?失去了雙眼,還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思考。有些名人,像愛迪生,他兒時雖然生活艱苦,甚至被學校老師稱為「低能兒」,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依然研究出了多項發明。

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聽見天堂》觀後感5

看完《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陷入了沉思。

《聽見天堂》是真人實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男孩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可因為一次意外眼睛失明,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在唐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心態和生活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開啟。然而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打斷了米可的夢想。雖然並不被校長認同,但米可仍為著夢想而努力,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夢想與能力。雖然米可是盲人,但是他以一個盲人的身份,用聲音演繹生活,最終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影片中我最敬佩唐老師。當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感官呢?」;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並肯定他。而他最後決定做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於校長。

而我心中又有一股憤怒。片中,在校長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當他無法改變米可的時候,就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雖然他同為盲人,但他在與唐老師的對話當中大聲呵斥「因為他們是瞎子!」說明他早已經被當時黑暗的社會吞沒了。

當時的社會使盲人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否則就算是犯法,這就是對盲人的不公平與歧視,義大利直到1975年經過數年的壓力後才通過律法廢除盲人學校,這才讓盲人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而還有社會中許多這種類似的對殘疾人的不公平現象呢?

《聽見天堂》觀後感6

我最喜歡的影視劇作品是一部名叫《聽見天堂》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米可,他從小出生在托斯卡尼,從小便熱愛電影,卻因為一次意外,而讓他不得不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影片中米可那盪人心腹的話語令人刻骨銘心。「褐色,或許就像樹皮,摸起來有些粗糙。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它是象徵著天空和大海的顏色。」他所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只是有時候我們會被現實中的冷落和自卑所蒙蔽,擁有的時候並不知道它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只有到真正失去它的時候,你才會感到,其實它早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及生命。高雅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只有對人內心的挖掘才可以獲知生的意義。即使自己平凡又怎樣,一定要成為那樣的人嗎,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想我會盡力拚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只要我努力,我將離成功近,觸手可及。當我快要走進成功的時候,我想我會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累。可是無論我們多累,或者別人對我們的處境有多大偏見,每天只是想熬過夜晚,直到太陽升起,這時一切可以重新開始,重新再來。生活總是這樣:一會兒所有東西都有意義,下一刻一切又都變了。人會生病,家人會離開,你的朋友會關閉曾對你敞開的那扇門。我坐在那裡,經歷過的那些快速的變化折磨著我,心裡卻沒有悲傷。不知從哪裡,也不知為什麼,一種異樣的感情偷偷地佔據了悲傷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變得很糟糕,那麼,它就可以變得更好。努力吧,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時刻准備著告訴你事情應是怎樣的,什麼事情是現實可行的,但同時我也體會到其實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除非他親自去嘗試了。

這動人心弦的清潔,讓多少觀眾的眼淚悄然落下;這震撼人心的故事,讓多少人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

《聽見天堂》觀後感7

《聽見天堂》是一部義大利的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了純真與希望。

在盲人的世界,興許剛開始的時候剩下是絕望。兩種對於我們來說的世界,恐怕是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吧。

我想說,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叫米可,一個勇敢的孩子。

米可出身在窮鄉僻壤,但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流的電影大師。只因他是那麼的熱愛電影,然而上帝跟他開了一個最殘酷的玩笑。在他十歲那年,米可玩弄一支來復槍時不幸走火。鏡頭緩慢而又那麼的殘忍。即使再次看到那個場景,也會捂住耳朵,緊閉雙眼,不忍看到。"這僅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嗎?"我想。也許是人生途中不可避免的考驗吧。

從此米可的世界是模糊的,父母再三決定把他送入盲人學院。只是,這樣的做法難道不覺得是對一個還是孩子的米可一種侮辱嗎?

對於才進學院的米可是不順利的。但他卻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唐老師。曾在冬季交流會上,米可的作業受到了校長的批評。原因是米可拿了學校的錄音機。任性的孩子,在第二天沒去上課。唐老師去看望米可。米可躲在了床下面。但是不小心被老師看見了。唐老師為了滿足孩子的感受,特意對著空盪的房間喊了幾聲:"米可。"接著就坐在了床邊的椅子上。

"奇怪他跑到哪裡去了。我有東西要給他。嘿,給他留個字條好了。好,就這么辦。來,開始吧。""米可,我是你的老師。我代表你的同學們給你寫信,我們都非常的想念你。關於你對大自然的觀察作業,其實沒那麼糟。有點怪就是了。也許我們的批評太嚴厲了。所以我決定給你一個禮物。也許你會用的到。"唐老師把包放到地上,慢慢推進床下面。"但別告訴別人,這是我們的秘密。可惜米可不喜歡學點字,所以他看不懂我的留言。我想我還是拿走好了。"說完,便想將包重新拿回,米可拽著包不說話。

"我不應該帶走嗎?"唐老師輕聲問著。

"不要。"米可回答道。

"我真希望米可學會點字。那他就會讀懂我的留言了。他會好好學點字嗎?"

"會。"那個孩子應了聲。

"好極了。"說完,老師便走了出去。

這個老師啟發了米可的天然的物資,這個天分是別人沒有的。還記得因為被校長發現米可和他的朋友們在演習一個故事。錄音機被沒收,學校決定開除米可。米可對唐老師說:"我沒有和別人說你給我錄音機的事情。"

最後的表演,很精彩。每個家長將眼睛蒙住,一次特殊的表演,讓所有家長萬分感動。

最後的最後,場景再現,米可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奔向廣闊的草地,耳邊還回盪著那句:"米可,我們好想你!"不再是譏諷,只剩溫暖。

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聽見天堂》觀後感8

時間就在慢慢的流動,有快樂,有傷心,也有你一輩子都不想得到的事情,每分鍾,就可以讓你開開心心,但有時候,卻讓你獲得一生的不幸。

主人公是一個名叫米克的小男孩,他從小家裡經濟困難,他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就是能成為一位一流電影大師,他對自己的夢想從來都沒有過抱怨,可是上天就是不願意讓他為人生開啟一條路,讓他在一次意外負槍走火,而失明了,但他沒有放棄希望,就這樣,父母把他送到了盲人學校,他第一次觸摸了音樂,對音樂有了美好的感覺,對音樂有了希望。

米克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音樂大會,讓他的父母大吃一驚,本以為兒子對生命失去希望,對未來的路放棄,他的父母想到恰恰相反,讓這兩位人為兒子而驕傲。

人生中有許許多多的陷阱,米就是在農民的手下長出來的,那有可能有害蟲,那你也必須把它找出來,不要為意外而放棄人生後面的精彩。

《聽見天堂》觀後感9

有些東西不能光用眼看,啊。還要用心聆聽才行!

常言道「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自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啊。就像這部影片的主人公一樣,不要總是埋怨這抱怨那的要學會面對生活。

不知道為什麼失眠老是困擾著我自己去找了一些催眠的CD來聽,近一年來。這句話我印象很深:靈魂和心靈永遠堅持清明的關照,能照見一切卻什麼也不是。准確的說,從未被真正的催眠過,每次我都很清醒,做不到放鬆下來,從未體會過這種感覺。完全的相信一個人,完全的依照他暗示去睡眠,想電影里的主角米克一定能夠體會到這樣美妙的感覺,今天看了這部電影我大概找到答案,什麼讓我如此緊張?一直很疑惑。太依賴外界的一些繁瑣的東西,依賴我眼睛,近視450度,看東西很模糊,於是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戴眼鏡,沒有眼鏡我茫然不知所措。

每天要接受很多聲音,依賴我耳朵。不敢戴團購來的MP3上街,怕因此錯過車子的鳴笛聲;依賴我嘴巴,每天要說很多話,要吃很多東西,不敢讓它停下它工作,每天要拿很多東西,走很多路,需要他帶我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甚至依賴著我自身製造進去的很多東西,比如電腦、電視、電話,如果有一天,依賴我四肢。這些消失,會煩躁不安,總覺得自己缺失了什麼。

這遠遠不夠,盲校的唐老師這樣跟米克說:也能看見。當你看到一朵花,不想去聞聞它味道嗎?下雪時,不想走在上頭嗎?捧著它看著它手中融化。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告訴你一個秘密。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的更有力量,音樂彷彿變成具體的觸覺。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突然變的有那麼一點點清明起來,看到這里。失去一樣東西,也許還不算太壞,還擁有著其他東西。不戴眼鏡,還能依稀看見影象,有敏銳的耳朵,不太壞;戴上耳機,還能看見周圍事物的發展,不太壞;閉上嘴巴,還有鼻子可以呼吸,還有手可以寫字,同樣能表達我想法,不太壞。

還有身體可以挪動,綁上手腳。不太壞;不上網,不看電視,不說電話,還能看書,看風景,穿越千山萬水來到電話的另一端,不太壞。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也許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壞,只要你靈魂和心靈永遠堅持清明的關照。

還有敏銳的耳朵,米克眼睛看不見。於是選擇了用聲音來記錄他所看到一切。也學著閉上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

聲音粗而短促的客車,聽到很多車呼嘯而過。聲音尖銳而刺耳的摩托車,聲音處於兩者之間的轎車;聽見雨夾著風凜冽的撲面而來,聽得我打了一個冷顫;聽見往來的人談話聲吵鬧聲孤獨行走的落寞聲;偶爾還有一隻小狗的'吠聲。原來聽的世界也可以這樣的豐富多彩。米克依靠著這些聽得到世界,成為義大利電影界最著名的聲音剪接師。

聽到世界,看到世界。品嘗到世界,聞到世界,觸摸到世界,底有什麼不同呢?可以看見一朵花開的艷麗,可以聽見一朵花開的聲音,可以品嘗一朵花開的甜蜜,可以聞一朵花開的芬芳,可以觸摸一朵花開的綻放。所有事物就象這朵花,美麗而充滿芳香,不只僅可以用眼睛去看到還可以聽到品嘗到聞到觸摸到原來沒有什麼不同。

不只可以看見天堂,所以天堂也是如此。還可以聽見天堂,品嘗到天堂,聞到天堂,觸摸到天堂。

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寂寞的夜晚。眼裡看著影片中的畫面,手裡拿著燒烤,腦海里回憶著過往的總總一切,頗有感觸!

《聽見天堂》觀後感10

不久前,無意間打開網頁,看了電影網的提到的電影《聽見天堂》,於是就在網上搜索來看。靜靜地觀看了這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全是義大利文,但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絲毫不影響我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影片大意是一個義大利小鎮的男孩米可,因為一時的貪玩和好奇,被槍射傷了眼睛,只能夠看見朦朦朧朧的影子,從此他的世界從天堂掉落到地獄。更悲慘的是,根據當時的政府規定,年僅十歲的他被迫離開了父母的身邊,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教會制盲人學校里住讀,在那裡認識了許多與他相同的盲人小孩,以及頑固保守的校長,善良的引路人唐老師,可愛的法蘭絲(米可的女朋友),煉鋼廠的盲人青年艾特瑞等各式各樣的人物。

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長先生,雖然同為盲人,但他卻早已經被眼前的黑暗給徹底吞沒了,也許他根本沒有去努力,去奮爭過,早早就向現實妥協,他無法理解孩子們對光明和顏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去做個紡織工或是接線生,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發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當他無法制伏和改變米可的時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是真有一種靈魂深處的某種東西被喚醒的感覺良知被所謂的傳統壓制,自由被所規定條條框框。如果說應試教育是一間鐵屋子的話,對於這些昏睡的孩子,你怎麼辦?

有百年歷史的這所義大利盲人學校的教學方法很簡單,就是讓盲童學會簡單的識字,然後重點學習紡織和接線一類的工作,將來做紡織工人或者接線員,有一個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長。因此,在這里只有訓誡,並無真正的自由可言。唯有極具天賦的盲童米可,借一個錄音機來捕捉和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最終影響了一批盲童,他們錄制了自己製作的故事,在優秀的唐老師的協助下,感動了所有家長,改變了這所學校。

感動我的,不是這群孩子特別是米可的天賦,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終存在的對生活,對自由的渴望。在我看來,米可的意義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這種渴望,這種對於世界的敏感,這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或許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氣以及對生活的新鮮感覺,也因之失掉了創造力,離天堂越來越遠。

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許可權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龍校長先生那樣心盲的人?

缺陷雖然使人無法很方便,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只是不在那條主流的路線,但同樣可以做到成功。所以前進不了,不該怪環境,也不是沒能力,只是沒有去找路或沒有走對路。

貝多芬同樣是殘疾人,走的路比很多人都成功,不是因為天賦,也不是沒能力,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一種種渴望,而不是理所當然。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生活之路從來都是曲折的,願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像米可一樣不折不撓地把夢想變成現實。不要成為可怕的巨龍校長先生。

;

G. 美麗人生觀後感

美麗人生觀後感集合1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美麗人生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美麗人生觀後感1

我們不得不佩服編劇兼男主貝尼尼的腦洞。這么有創造力的回答,大概只有童真的小朋友能想得出來了;同時,也不禁被劇中人物Guido作為父親的溫柔所打動——在這樣一個險惡的時代,他處處保護兒子的童心,盡自己所能地給兒子一個完整的、沒有童年陰影的「美麗人生」。

即便是進入集中營之後,無論歷經了多麼勞苦的工作、內心多麼惶恐,Guido也始終沒有向兒子傾露殘忍的真相。自從進入集中營起,他就告訴兒子這是給他生日特意准備的一場「驚喜」:大家都參與在游戲中,誰積夠1000分,就可以贏得游戲,帶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他不想讓兒子小小年紀就生活在陰影和恐懼中,並無數次通過自己的「滑頭」和機智化解了尷尬的情境。

在數次幾近被Joshua識破真相的邊緣,Guido仍舊沒有放下心中關乎「愛」和「希望」的防線。他告訴Joshua不要相信那些要把人燒死或製成肥皂的「謊話」,讓兒子堅持到「游戲」結束。就連最終面臨死亡時,曾經慫慫又怕死的Guido,為了不給孩子留下恐懼和心理陰影,仍舊笑著耍起了活寶,邁出了滑稽的步伐。

因為爸爸的鬼臉和搞怪,集中營留給Joshua最後的記憶,也是帶有笑聲的。

這是一個「惹人嫌」的小人物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溫柔的父愛的故事。在Guido的「謊言」中,我們無數次洞悉了這個角色內心的溫柔、強大,和一個平凡人物在作為父親和丈夫時的偉大。

美麗人生觀後感2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一副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是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並與尼可萊塔·布拉斯基主演的戰爭愛情影片,1997年12月20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頭銜及多個國際大獎影片。

影片中將父愛刻畫的玲離盡致!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飽受驚恐,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中種種規矩以換得分數贏取最後大獎。影片笑中有淚,將一個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轉化為一個扣人心弦的悲喜劇。

父親最深沉的愛,莫過於對兒子心靈的守護。整個戰爭的悲具在父親的發奮下儼然成了兒子眼中一場需要積分的游戲,他的童年並沒有受當時的局勢所影響,沒有硝煙沒有血淚只有快樂的回憶。這是他父親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在現實中也應該,微笑著應對突如其來的苦難,這是一種用心、永不放下的人生態度,也是讓人活得簡單快樂的最佳方案。

是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唯有做到「把臉龐上歲月與磨難的痕跡,視作上帝給我們的美麗的酒窩」,人生才會活得美麗。

美麗人生觀後感3

前段時間利用閑暇之餘看了部文藝片《美麗人生》,一直想寫點什麼卻總是忘記,最近因為工作原因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寫篇觀後感作為我的公眾號的開篇之作,文筆拙率還請各位看官嘴下留情,好了閑話不多說了,咱直接切入正題。

片中的男主極富智慧,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尷尬的場景他都能運用他的智慧一一幽默化解。他的生活總是充滿著歡笑與快樂,即使一家人身處集中營這等險惡之地,他依然能給孩子編織出一個游戲,目標是贏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年幼無知的孩子沉浸在早日得到一千分,開上「A TRUE TANK」的美夢之中,絲毫沒有感受的集中營生活的恐怖與殘忍,這一切都是這位父親的犧牲——最後孩子如願坐上了坦克,父親卻永遠留在了那裡。

「命運總是顛沛流離,命運總是恐懼離奇......」人生大多總是無聊與痛苦的時間很多,那麼人生應該怎麼度過才算是美麗的呢?我認為劇中的男主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啟發,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淡然直面生活帶給你的種種,然而我們自己卻可以用幽默智慧的方式去解讀演繹,即使上帝賜予我們的是部悲劇但我們想方設法也要演出喜劇的效果,不但內心可以祛除自己和別人的負面情緒,更能讓別人感受到歡樂與希望。

美麗人生我覺得就是充滿歡笑與希望的人生。

美麗人生觀後感4

帶在身邊成個銀鈴般的笑,一串一串!經過這樣的處理,你對文章的內容和細節便會胸有成竹,對事態的發生、發展和解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美麗人生》觀後感作文高高的鼻樑建在臉中央,嘴唇還輕輕往上翹,多驕傲的小BB(寶寶)呀對於我們來說,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聽同一首歌,感受也是會有很大的不同的?

在戰爭題材的電影里,東方似乎一定會有一種奇怪的意識,就是在災難來臨的時候,總會出現那麼一個人,他的出現總是由掌聲和鮮花相伴,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戰場上綻放出這樣那樣的光。

對這樣遙遠的戰爭故事,難道不覺得太政治了么?戰爭並不是英雄們背負的,戰爭不是單屬於英雄的故事,不單屬於士兵的故事。有時候我在那些所謂的戰爭作品中找不到時代,倒是頗像一部偶像劇。我們對戰爭的感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什麼?

我也看過一些國外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比如《希伯利亞理發師》又比如《黑皮書》。戰爭過於殘忍,因為在戰爭中所仇恨的對方,同樣也在戰爭中因此而清晰得從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槍扣時從手指把麻木傳到心底。在戰爭里,前任何一個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恐懼驅使我們忘記了一些東西,放棄了一些東西,比強孩子們忘記了純真。但我們絕對不要放棄愛與人道,在戰爭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可以是最堅固的。

戰爭面前我們都要受傷,我說了戰爭不僅是士兵的故事,它是一場暴風雨,每個人都要淋濕,可是我們看到有的人沒有被淋濕,因為有另一個人幫他擋住了全部的雨點。

美麗人生觀後感5

這是一部與眾不一樣的帶有黑色幽默的影片,是一副讓因戰爭而手上的心靈痊癒的最佳良葯,這部電影有著溫暖的質感,清晰,達觀而又蓬勃向上。沒錯,這無疑就是那部知名度很高的《美麗人生》。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個猶太人,因此在那個看不見曙光的年代,他命運的悲慘程度是能夠想像的,跟所有命運多舛的猶太人一樣,他和摯愛的兒子一齊被關進了集中營。整部電影中父親一向告訴兒子他們只是在做游戲,只要到達積分便能夠贏得獎勵。他總是一副笑對人生的面孔,用愉快的語氣向兒子描述「游戲」的精彩,使他天真的的兒子信服,並聽話地跟隨父親進行著這場生死游戲。他用謊言編織著孩子快樂的童年,守衛孩子心理的那片凈土。到了最後,他也是毫不猶豫的為了兒子而犧牲了自己。

這個父親最深沉的愛莫過於對兒子心靈的守護。整個戰爭的杯具在父親的發奮下儼然成了兒子眼中一場需要積分的游戲,他的童年並沒有受當時的局勢所影響,沒有硝煙沒有血淚只有快樂的回憶。這是他父親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美麗人生》要詮釋的道理是:要微笑著應對突如其來的苦難,這是一種用心、永不放下的人生態度,也是讓人活得簡單快樂的最佳方案。是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唯有做到「把臉龐上歲月與磨難的痕跡,視作上帝給我們的美麗的酒窩」,人生才會活得美麗。

美麗人生觀後感6

《美麗人生》開始我以為是部喜劇,畢竟美麗一詞為褒義,一個人快樂,幸福,充實地過完一生才算得上是美麗。

電影的前半部分確實是這樣。男主基度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他對女主黛麗一見鍾情,並且以他的機智也贏得了黛麗的芳心。

故事從這里轉折。由於基度一家生活在二戰時期,且基度以及他們的兒子祖舒華都是猶太人,以致於他們被納粹分子強行帶到納粹集中營,黛麗為了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也跟著一起去了。

基度為了祖舒華在童年裡不留下陰影,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他們只是來做個游戲,獲勝者可以得到祖舒華夢寐以求的坦克。這對父子當時樂觀的情緒與旁邊人的絕望格格不入,即使每天都這么勞累了,基度回到集中營依舊笑臉迎對兒子。這是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即使疲倦得躺下就能睡著,但他仍然會逗兒子開心。濃濃的父子情,我穿過屏幕傳遞了出來,讓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雖然最後基度為了尋找黛麗而死了,但他給兒子留下的不是灰暗的回憶,而是個美麗的游戲。雖然這個游戲後面代表了一個殘酷的人生,但這絲毫不影響這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和妻子深沉的愛。

美麗人生,基度有個幸福美麗的家族並且為了祖舒華和黛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人生是美麗的,祖舒華有個美好的童年,有個風趣的父親,他的人生也將是美麗的,黛麗,她有一個快樂的丈夫和兒子,他的人生因此而美麗。

在我看來,人生的美麗不單指外貌,快樂,更重要是有意義,有內涵,人生因這兩樣東西才美麗!

美麗人生觀後感7

《美麗人生》這部聞名於世的電影,由於片名太像心靈雞湯,長久以來我都沒有觀看的興趣。家裡的電視有免費資源,每部電影都有一個評分,也不知道從哪兒來的數據,給人一種不太可靠的感覺。而《美麗人生》的評分高達9.7,翻遍資源庫也找不到幾部如此高評分的電影,所以終於有一次我開始嘗試觀看這部電影。不巧那是個中午,吃飽了犯困。電影進入情節倒是很快,但人物語速也很快,字幕一看就是廣東那邊翻譯的。五分鍾後,困意戰勝欣賞藝術的念頭。此後,《美麗人生》被我擱置了很久,直到今年春節。

由於肺炎疫情的影響,原本十天的假期延長至兩個多月,至今還未有復工消息。待在家裡看遍了電視上的節目,手機也沒什麼好玩的,閑得了無生趣。某個下午又打開了電視,翻上翻下,搜查有沒有沒看過的經典影片,《美麗人生》此時再度出現。我想起今年一月份,它好像重新上映過一次。這種有免費資源的電影,何必再去電影院看一遍呢?左右無事,就點開了這部電影。兩個小時過去後,我後悔沒有去電影院貢獻一份票房,我驚訝於自己還能因為一部電影有如此大的心潮起伏,我突然詞窮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不是專業影評人,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感受一說起來就會沒完,因為電影的每一個場景都讓我喜歡。是義大利自身的氣質嗎?無論什麼類型的藝術,它都能征服世界各地的人群。

美麗人生觀後感8

噗,悲劇!我沒有看你若離開,不必回來 。哇~lz竟然從芥末久的劇看起.自愧不如.

茶母看了么~我萌心中的最高~真的很贊~

不過巴里。我也木有勇氣看。順便曬曬俺的吐槽簽~吐槽一下又不會懷孕~。~我的下個目標就是這部劇美麗人生喜歡!看了完整的也看了剪輯過的雖然裝扮跟現在比起來是有點差距但這是苑仔的成長過程

看著青澀的她一點一點成長蛻變不過有幾個表情和小動作苑仔可是從來就沒變過呢呵呵就讓我慢慢補吧.雅典娜的化身。怎麼辦瓦還沒看過美麗人生,罪過啊巴里裡面真的是好心疼苑苑的天生麗智,1023不離不棄。美麗人生我覺得還不錯啊,那個嫩嫩滴萌,話說最不敢看茶母,太桑了,看到第三集就哭的一塌糊塗了,沒勇氣往下看了,巴厘島看完了,那個結局,拍死編劇!那個年代的妝容估計是那個水準了不過wuli妞的演技還是HLL的哈哈真實的她,卻讓愛上了,喜歡簡單清新的.她,喜歡活力,愛笑的她,愛的就是這樣原本干凈純粹的她,秘密花園里喜歡了這樣妞。回復5#不見子都

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喜貞最後戴著Cartier的經典款的手錶這部片子雖然比較平淡,但卻挺讓人懷念青蔥歲月的。

曾經的最愛也是港劇,也是因為有太多獨立且有性格的女生們。年少的時候同樣很羨慕她們,然而現在已無任何感覺,因為自己已成為她們。巴厘很虐啊不過很喜歡啊感覺是相互的,對待也如此下了還沒看呢今天晚上開始看苑一生幸福

美麗人生觀後感9

也許很多人會把這部電影歸到二戰電影中,並試圖和辛德勒名單相提並論。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反二戰的題材而偉大。它真正感動人心之處在於揭示了人性中共通的美好的一面。愛情,親情。生活的智慧。即使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這些都一樣具有普適性。像一個迎面飄來的氫氣球,看到的時候,不聲不響,可是卻在一瞬間那麼突然的擊中內心,讓你淚流滿面。我也相信,只有這樣的電影,才能歷久彌新。

影片中,二戰,納粹集中營已經淪為陪襯,只是苦難的面具性符號。無論多麼光明,多麼黑暗,全都已經不重要。只有基多的樂觀,幽默,浪漫,有滋有味的日子在閃閃發光。即使面對嚴酷的現實,仍不放棄對美好的堅持,不放棄對愛人對兒子的鼓勵和支持,不忘記在苦難上插上一朵鮮花的浪漫。

那是一聲愛語,早安,公主。那是脈脈溫情的一句謊言,孩子,這是一場游戲,贏的人可以拿獎品。那是一個荒謬兌現的承諾,如果贏了,獎品是真正的坦克。基多用生命抵住苦難這根錐到心臟里的刺,用最後的歌唱為兒子催開了一朵最美的薔薇。

苦難已經成為歷史,而能夠真正的走出這段歷史的陰影,以一種從容的姿態重新審視過往的殘酷,這種智慧足以感動人心。義大利這個達觀,率真,浪漫的民族。有著好萊塢學不來的與生俱來的優雅和從容。

美麗人生觀後感10

星期日,我與爸爸媽媽觀看了電影《美麗人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父親,他和每一位父親一樣像生命一樣去愛自己的孩子,他為了保護兒子能平安活下去撒了一個謊,正是這份美麗的謊言創造了奇跡,體現了一位父親平凡而偉大的愛。

男主人公圭里,他把自己喜歡的女孩叫做公主,他說自己是王子。他們結婚了,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原本生活很幸福,但是可怕的戰爭發生了,由於他們都是猶太人,所以都被抓到了集中營,母親雖然不是猶太人但是她還是堅持一起去了集中營。

可出乎意料的是,在集中營里的生活十分苦,而且危險重重。為了讓孩子不害怕,父親說他們正在做游戲,這一切都是游戲的規則,就連嚴肅的可怕的軍隊也是游戲的參與者。為了能讓見不到面的妻子安心,他冒險為妻子在廣播里報平安。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毅然陽光,讓兒子堅信這就是一場游戲,等他表現後,游戲獎品是一輛大坦克。

最終戰爭結束,為了保護兒子這位父親被槍斃了,即便是獻出生命他也不後悔。這就是偉大父愛!

這個故事告訴我:也許在我們經歷最苦難的時候也要陽光面對,信念和陽光的心態一定會創造奇跡,因為最終孩子和妻子活下去了。知道多年後兒子長大了才明白了父親的愛是多麼的偉大,這個美麗的謊言有多偉大!

美麗人生觀後感11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托貝尼尼做導演的一部義大利片子,該片由羅伯托貝尼尼,尼可萊塔;布拉斯基,喬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該片在1997年12月20日在義大利上映。

我想,很多人看片名應該像我一樣以為這是個幸福美滿的片子,並沒有那麼戰爭元素在其中,但,看完影片,我震驚了,流淚了,為之震撼了。當我看到男、女主角經歷過坎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我就不太高興了:那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片子嘛!哪有別人說的那麼好?後來,我看到圭多一家子都被抓走了,我就燃起了一點火星,期待著下面的劇情。

當我看到小小的、天真可愛的喬舒亞也被抓去牢獄中時,我有點兒心痛了:那麼小的孩子從此在原本快樂、美好的童年裡從此就會抹上一抹陰影,也許就會因為這樣,喬舒亞也許就會變了一個人。

啊,我不敢想了,所有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的。不是嗎?我是多麼希望喬舒亞不要在那牢獄中度過他的童年啊!誰能想到,圭多懂,他也懂得我們懂得的道理,他懂得甚至比我們還多,因為他是一個好爸爸,他是喬舒亞的好爸爸。圭多為了保護兒子那稚嫩的童心,他想兒子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一切只是游戲,累積到1000分的人可以贏得一台坦克回家。喬舒亞相信了。今後的日子,他們苦中作樂。

有一天,終於要解放了,圭多要去女牢中找妻子,臨走前要兒子不要出來,後來被壞人發現了,要槍斃圭多,我認為會有一個人出來救圭多,可是沒有。當他假裝樂觀的走過兒子的鐵櫃時,我哭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哭了!「砰」的一聲,圭多沒能等到和一家人團聚的時候。

第二天,母子團聚,可再也看不到那個至死保護兒子童心的好父親了。

美麗人生觀後感12

這是一部與眾不一樣的帶有黑色幽默的影片,是一副讓因戰爭而手上的心靈痊癒的最佳良葯,這部電影有著溫暖的質感,清晰,達觀而又蓬勃向上。沒錯,這無疑就是那部知名度很高的《美麗人生》。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個猶太人,因此在那個看不見曙光的年代,然後他命運的悲慘程度是能夠想像的,跟所有命運多舛的猶太人一樣,他和摯愛的兒子一齊被關進了集中營。整部電影中父親一向告訴兒子他們只是在做游戲,只要到達積分便能夠贏得獎勵。他總是一副笑對人生的面孔,用愉快的語氣向兒子描述「游戲」的精彩,使他天真的的兒子信服,並聽話地跟隨父親進行著這場生死游戲。他用謊言編織著孩子快樂的童年,守衛孩子心理的那片凈土。到了最後,他也是毫不猶豫的為了兒子而犧牲了自己。

這個父親最深沉的愛莫過於對兒子心靈的守護。然後整個戰爭的杯具在父親的發奮下儼然成了兒子眼中一場需要積分的游戲,他的童年並沒有受當時的局勢所影響,沒有硝煙沒有血淚只有快樂的回憶。這是他父親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美麗人生》要詮釋的道理是:要微笑著應對突如其來的苦難,這是一種用心、永不放下的人生態度,也是讓人活得簡單快樂的最佳方案。是的,生活是不完美的,然後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唯有做到「把臉龐上歲月與磨難的痕跡,視作上帝給我們的美麗的酒窩」,人生才會活得美麗。

美麗人生觀後感13

《美麗人生》劇情簡介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此片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為背景,講述一個猶太人與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姑娘傳奇般地相識並很快結婚生下一名男孩。父親慘淡經營一家書店,母親有一份教師的工作,生活平靜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法西斯佔領了他們所在的城市,將所有居民抓進集中營做苦役。年幼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慈愛的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存有戰爭的陰影,便謊稱他們是在做一個能贏取積分獲得真正坦克作為獎勵的游戲。最終他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場面不算壯烈,也沒有太多血腥,只用幾聲槍響「草草」帶過,然而濃濃的父愛含蓋其中。盟軍的到來使居民們重獲自由,孩子乘坐在盟軍的坦克上尋找人群中的母親,重新投入母親懷抱的孩子只當是做了一場規則嚴厲游戲。很多年後他才會明白原來當時是父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他的美麗人生.

閑暇之時,一朋友讓我推薦一些好的片子給她,打開pps .無意中又找到了這部之前看過的一部好片子。今天又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落幕之時,居然還是讓我震撼不已。 116分鍾的影片視覺享受之中,笑到心酸,哭到心痛...愛到生命的盡頭,沒有華麗麗的落幕,卻演繹了這場真真實實擁有至親至愛的美麗人生.... 著實讓我感覺到父愛的偉大, 正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影片結尾之時,小男孩看到坦克朝自己開過來那樣驚喜的表情天真的讓我無法一下子用語言去表達是怎樣的一種smile;

美麗人生觀後感14

有一種愛,叫做海枯石爛,生死相許。兩顆生命長在一起,靈魂纏繞,唯有相濡以沫才能存活。一旦分離,兩處殘缺,生亦再無可戀。

化蝶之美,人間不能成全,就用生命來換得永恆的相隨。就如不容於世的歌者,彈一支力不能勝的曲,終於弦斷帛裂。那最後凄厲的回響,決絕的悲鳴,凄極婉極,正是最勾人心魄的境界。

但還有一種愛,偏偏不叫你哭。不管現實如何殘忍難堪,這愛卻叫你滿懷信念,能夠更加義無反顧地相信生命的美麗和值得珍惜,叫你永不放棄,哪怕是生死相離。

《失樂園》讓我看到殉情的絢爛,如同凋零剎那菊花的慘烈盛放,黑暗中的一束耀眼血光;而《美麗人生》讓我看到愛的另一個出路:只要陽光在心裡,世上永無黑暗。電影中那個長相平庸、行為滑稽的男人,用盡每個機會和時刻給自己的孩子和不能相見的同在集中營倍受苦難的妻子信念和快樂。當他一次次向兒子編造美麗而蒼白的謊言,當他膽大包天地胡亂翻譯納粹軍官的指令、溜進廣播間大聲呼喚心中的公主,當他把留聲機的喇叭推到窗邊好讓遙遠的另一扇窗戶里睡夢中的妻子聽見,我被這個偉大的男人感動了。他的勇敢是源於他心中的愛還是源於他天然的樂觀信念和對美好人生的嚮往?這個平凡而超級偉大的男人,他的愛和對美好人生的信念不僅支撐和保護起他的女人和孩子,也讓集中營里每一個他身邊的人懷有希望,永不放棄。

這個義大利男人告訴我,生命從來就不是輕賤的東西,人生如此美好,我們理當熱愛和珍惜。而愛,為生命建立了最廣博和堅強的支撐。我愛你們,就像愛生命。

哪怕是最後的那幾聲槍響,生命的隕落成全了兩個健康、積極的生命。孩子永遠保有夢想,女人永遠堅強樂觀,愛永遠是她們心中不滅的陽光。

美麗人生觀後感15

就算被槍頂著脊樑,他也沒有一絲害怕。突然,他停下腳步,向一邊的鐵郵箱望去。只見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故作輕松、滿臉笑容,嘴巴彷彿咧到耳邊。他朝著郵箱的投遞口擠眉弄眼,就像喜劇演員一樣,挺胸收腹、動作浮誇、大步向前。藏在郵箱里的兒子以為這是游戲的一部分,透過郵箱窄窄的小口,他讀懂爸爸的眼神,遵守游戲規則,一動不動地看著爸爸走過去……

這個片段出自1997年的電影《美麗人生》。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主人公圭多是猶太人,也是個好父親。在暗無天日的集中營里,他和家人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為了保護兒子幼小的心靈不被傷害,樂觀、睿智的他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這一切其實是一場大型的計分游戲,只要遵守他們的規則,就可以得分;最終贏得勝利,就可以回家。孩子信以為真,處處遵守集中營的管理,一次又一次地躲過納粹魔爪,直至最後與媽媽相遇。孩子以為贏得游戲,大聲歡呼:「我們勝利了!」

而圭多去哪裡了呢?孩子並不知道,昨天爸爸經過郵箱時,望向他的是最後一眼。

這部電影笑中有淚,讓我感受到納粹的殘忍、戰爭的殘酷,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永遠沒有戰爭!

同時,父親圭多對兒子深深的愛,更讓我感動。作為一個父親,圭多沒有悲觀、沒有絕望,他用游戲的方式激勵兒子,帶給兒子愛和希望。兒子能倖存下來,是父親的愛帶來的奇跡。

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圭多這樣的好父親:善良、勇敢、機智、幽默,愛國、愛家、愛孩子!為孩子開啟美麗人生!

;

H. 燦爛人生電影觀後感

燦爛人生電影觀後感

《燦爛人生》由義大利導演馬可·圖利歐·吉歐達納執導,阿萊西奧·博尼等主演的義大利電影。以下是我精心准備的燦爛人生電影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燦爛人生電影觀後感【1】

最難以忘記的是,Giorgia重新出現後,兄弟兩人也不知是誰說了,「我想當時我們都愛著她。」

年輕時的兩人帶著瘋女孩的那次出行真是最美好的時光,一路上有女孩枕著Matteo酣睡時哥哥掩不住欣羨之色的捉弄,也有Nicola溫柔體貼的無微不至。然而忽然間一切就讓被警察帶走的女孩驚慌失措的眼神打破。

Nicola繼續前行,而他身後的Matteo卻沉默地踏上了返程的旅途。其後佛羅倫薩抗洪相見時的一個擁抱,父親死時返回羅馬途中的激烈爭吵,20年內兩人確實並未再有太多交集。我們看到的是人生乃至人性的兩面,卻還要為其間掙扎維系的血濃於水唏噓不已。

看完整部電影後再重新回顧的片斷之一,有瘋女孩發現Matteo看到自己日記之後的歇斯底里,我記得那上面寫了Matteo的名字。大雨中試圖自我辯駁的Matteo在哥哥的勸說下倉皇離去,而後者不出意外地安撫了女孩。被雨淋濕的Matteo一側臉部的特寫陰郁低沉地出現在了鏡頭前。身後Nicola的發問沒有得到任何回答。

17年後打開屋門的Matteo欲言又止,送別的Nicola依然是一句困惑的「怎麼了」。對方笑了笑,迅速地走入了夜色。

也不知那夜是不是在Matteo縱身一躍之後,才下起雨。

Matteo之死在一瞬間突兀無比,此時電影還餘下兩個小時,要講其後的20年。瞬時空白的思緒開始往前捋,從那夜哭訴著找上門來的Mirella和警局裡的窮凶極惡,到另一夜望著女人背影猛的一個急轉,到多年前與父親的最後一面,到一次失控的襲擊,到學生時代一次離經叛道的自我表達。

看到母親珍藏的Matteo學生時代全A的成績單,我們應該還沒有忘記多年前坐在教授面前的Nicola,甚至清楚地記得那位老人說:「你的成績本應得B+或者A-,但是因為你的態度,我給你一個A。」

理所當然地,我們為Matteo的迷人、驕傲、自我、孤獨、反叛、矛盾,甚至是難以理喻而無法自已。在面對Nicola時卻不失一刻從容與淡定。可我也沒有忘記他對被自己投進監獄的Giulia說,「嫁給我」。

記得上一部看至流淚的義大利電影是[兒子的房間],昨晚面臨Matteo死後的片斷又有了相似的沖動。母子三人的哀痛是在走出Matteo公寓之後才昭示的。蹣跚的母親松開了手裡的三本書,妹妹Francesca哭著撿起,而另一邊的Nicola也早已淚至失態。

而Matteo與哥哥一家趕回父親葬禮的片斷更是難忘。暴怒失控在下車後瞬間化為軟弱的眼淚,他和Nicola在陰冷的夜色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母親的死訊由醫院的孩子不連貫地讀出,兩鬢斑白的Nicola去到海邊小城在墳頭擺上一束花,業已平靜的還有時代。

印象中最深的一個淡出般的鏡頭停留在Giorgia似空白卻又飽含神情的臉。隨著點唱機奏響的一曲[A Chi],我們希望或者肯定,Matteo本可以向前一步。

他沒有走到那一步。多年後變得和當時的他一樣高大挺拔的年輕人踏上他從未駐足的土地,來信告訴另一位父親Nicola,「生活正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

落日因此是完美的句號。

燦爛人生電影觀後感【2】

首先這電影的確是部經典之作。在文化速食時代,我們似乎不願在這些「無用之物」上花太多的時間。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經典,我們無法一一品嘗,但是當遇到讓人觸動風景,我們應該停下來仔細聆聽。這部電影長達六個小時,我也斷斷續續的看完。

這部電影英文翻譯為The best of youth,然而我更喜歡中文的翻譯《燦爛人生》。電影從1966到2003年,中間不斷穿插義大利歷史,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部純粹的史詩電影,它的重點應該是生活。馬蒂奧和尼古拉是親兄弟,有人說馬蒂奧是理想中的完美,而尼古拉是現實中的完美,這點相當的同意。馬蒂奧問佐珍,我當年如何,佐珍回答,瘋癲。而茱莉亞說尼古拉老少皆喜歡的人。馬蒂奧性格「古怪」,脾氣暴躁,狂熱的追求自由,卻好以書為伴,似乎寂靜的圖書館才是他的歸宿。他反抗呆板的考官,結果考試不及格。他想將佐珍就出,但仍被帶回了精神病院。他加入警隊,想做紀律的執行者,然而在現實依然處處碰壁。他不想被「調查」,喜歡獨來獨往。他可能對母親稍有不滿,因為他認為母親愛自己的學生愛旁人超過自己(可能是小時候缺愛了)。他並非對對自己與社會的`格格不入一無所知,因為他對美拉莉說自己是尼古拉。最終在呢喃著「新年快樂」之後,他從陽台翻身而下。尼古拉溫和,堅韌,因具有同情心,考官給了他A。他想救出像佐珍一樣受電擊折磨的精神病人,因此學習精神病學,最終將那些道貌岸然的醫師送上法庭。他常常以愛維系著他與周圍的關系,對別人充滿溫情。面對馬蒂奧的死,他說自己鼓吹自由,任何人都有過自己的生活的權利,然而自由的代價卻是死亡,因此決定阻止茱莉亞,將她送進了監獄。最終也在女兒成家之後重獲愛情。

我認為茱莉亞一直封閉著自己,她在思想上激進,拋棄了尼古拉和女兒加入了左翼紅旅革命恐怖組織(驚奇的是她家竟然有毛澤東的標准照)。尼古拉極力挽回並向她求婚沒有打開她的心扉,她也退回了尼古拉寄給她的琴譜,我當時即想她再也回不去了。後來在女兒的要求下取下了墨鏡,但女兒走後又立即帶上。佐珍雖然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卻代表了純真,溫柔。在那次旅行中,她對馬蒂奧的眼神充滿真情。她所受的創傷只能用時間慢慢的撫慰。

電影中充滿愛與溫情,即使在吵架之後也常常因為愛而和解。尼古拉的父親在打牌時隨口對尼古拉的母親說由於現在結婚人太少,因此我決定再婚,我要娶你。尼古拉的母親在馬蒂奧死後抱著他的書時情緒失控,此時此情,不能不為之動容。最後尼古拉和美拉莉在鄉間小道的情節,如神來之筆,令人贊嘆。

對於現實的不滿,激進並沒有解決事情,而溫和的執行者卻從身邊的點點滴滴改變著。尼古拉在年輕時曾說:眼前的一切是多麼美麗!!!後來他姐姐問他仍然認同嗎,他說不認同那三個感嘆號。我突然想到一句話,是如此的相似:生活雖然並不美好,卻值得我們為之奮斗。我也一直秉承這樣的信念,對於政治我們大多數人並不能像xiaobo liu一樣勇往直前,雖然他值得敬畏。但是我們對於生活應不離不棄,匍匐向前,追求美好永遠是我們的夢想。這死不悔改的理想主義應該從我們的身邊從小事做起,而且在我們的行為中必須含有愛,這是防止我們以某些東西為幌子而對人性進行摧殘。這理想主義似乎挺浪漫,但其實一點都不,需要時時在利益的誘惑與心靈的安定中苦苦掙扎,在現實的壓迫與理想的支撐中邁開腳步,但我希望能仍然保持人格的獨立,將趨之若鶩的物質看的淡一點。其中尼古拉對其侄子念到:他從來不放棄信念,即使在掙扎邊緣也不放棄,信念來自對人和事的認識,他繼續對自己說,我要有莫大的勇氣去面對,他仍然很清晰…

Ps:電影中尼古拉的考官說的那幾句話似乎是對我們所說,想起來倒也貼切。

燦爛人生電影觀後感【3】

義大利電影《燦爛人生》一共6個小時,從1960年的羅馬一直演到2000年。好事多磨,好電影多漫長。

如果你不是一個耐心的小孩。不推薦觀看。如果你在看《美國往事》的時候哈欠連連。推薦你直接去睡覺並做個好夢。

看完後,我的視覺感受是:義大利真是藏匿在人間的天堂。即便沒有一處有霓虹燈和高樓大廈,有的僅是斑駁的磚塊壘成的高牆,小石子鋪成的鄉村路,白色油漆掛出的真正的平房,當你看到一個普通的人家能擁有藍色絲絨一般漂亮而耀眼的大海圍繞的居住環境,娛樂生活是在極具質感的圖書館里進行閱讀,年輕人的理想不是買車買房而是探求人生真正的意義和如何貢獻,教授對學生的評判標准不是分數而是對人類富有多少同情心,每個個體即便道路坎坷崎嶇但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時,你就意識到,那裡為什麼美好。為什麼比這里美好。只是教授對A等生尼古拉說:如果將來有機會,請一定要離開義大利。這里很美,但沒有希望。

馬迪奧自殺了。在新年之夜。在漫天煙花綻放的一瞬間。自殺的姿勢就像在熟睡中翻滾了一次身體。他作為哥哥尼古拉的對立面和相似面,作為一個疑似同性戀患者,作為一個失敗的治亂警察,作為精神病少女左珍的初戀情人,作為社會變革的犧牲品和祭祀品,平靜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馬迪奧以及羅馬的終點,都是尼古拉,也只能是尼古拉。尼古拉就像一個可以變形的紳士,可成方可成圓,但最終還是一個紳士。馬迪奧不同,他只有一種形狀。敏感而暴力。他順應一切規則,又拒絕一切強加。他如此冷酷卻熱愛閱讀,隨時丟下書本又隨時撿起,隨時爆發又隨時平靜。但你能說他不夠浪漫嗎?他教萍水相逢的女攝影師去打保齡球,送她他從脖子上取下來的項鏈,在下雨天的汽車里讓她後來甘願為他生養了一個孩子。

他就是這么神奇。分裂成兩個人。作為虛幻尼古拉的時候,選擇去戀愛和做工程師。作為真實馬迪奧的時候,選擇拒絕所有無論正面或者反面力量。他的身體里不斷分泌著瘋狂的激素。一麵灰暗一面彩色。一面湖泊一面寒山。一面尼古拉一面馬迪奧。而無論哪邊爆發和變形,他都只能選擇去努力平衡。而平衡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身體,也是整個義大利。

電影《燦爛人生》觀後感【4】

昨晚把《燦爛人生》看完了。看完的時候已近凌晨四點,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回味。我想,好的電影不會讓人有看一遍就覺得足夠的感覺,它應該還有許多的餘味,給人以未完成之感。當然,這樣的作品並不多見,《燦爛人生》是罕見之一。

作品穿越的時空較大,幾乎可以看到人的一生。馬迪奧,尼古拉是兩兄弟,但性格卻很不相同。馬迪奧倔強,做事沖動,性格顯得比較古怪;尼古拉則顯得隨和,沉穩,堅強,遇事鎮定自若。兩人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不一樣的命運。看完這一部電影,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性格決定命運。

最難忘的一個場景是:聖誕節之夜,當外面熱鬧非凡之時,馬迪奧在住宅的陽台縱身一躍……在家裡的時候,他給女友美拉莉電話,沒人接,從家裡回到住宅的時候,他再給女友電話,還是沒人接,他想留言,住了口,當美拉莉要接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在最熱鬧的時候,馬迪奧的心是孤獨的,這種反差之大絕非平常時候所能相比。也許他那時也有「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之感吧?如果有什麼可以挽救馬迪奧,我想唯一的就只能是美拉莉的愛。

電影中有一句話(出自馬迪奧之子安祖之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It is great doing things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跟心愛的人在一起是很開心的事。)當有一個可以與你攜手並肩走遍天涯海角的人出現,你便遠離了孤單,當兩人心靈的距離越來越近,你便越快樂!

;

I. 人生很難,還好有電影相伴-義大利影片《天堂電影院》觀後感

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使得它在1988年上映之初就已經引起轟動,不僅橫掃世界各大電影節,還在199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為什麼很多影迷,都用「大師級導演」、「殿堂級配樂」、「傳世經典」、「電影頌歌」、「影迷必看」,這些華麗的詞語來形容這部跨越時空、為觀眾帶來「永不散場」的觀影體驗的電影?

又是什麼原因,時隔33年後當這部影片再次上映時,依舊以豆瓣9.2分佔據Top250第48名,並成功到吸引大批的「後浪」們,成為他們的「心頭好」?

......

中考結束後的6月30日下午1點45分,被該片成功種草的影迷女兒,力邀我與她一起觀影。

我想觀看一部33年前上映的影片,應該是對往日情懷最好的一種回憶吧。

《天堂電影院》講述了二戰時期,在西西里島宏毀培的吉加利小鎮,有一個叫做「天堂」的電影院,電影熒幕上流動的一場場盛宴,深深吸引著古靈精怪的小男孩托托,托托非常喜歡看電影。常常拿出媽媽讓他買牛奶的錢去影院,為此挨了媽媽不少揍。

除了喜歡看電影,托托更喜歡看放映師阿爾弗雷多如何放映電影,他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和阿爾弗雷多套近乎交朋友只為學習放映技術。起初,阿爾弗雷多並不同意教托托如何放電影,因為在20世紀初,電影膠片屬於易燃品。

漸漸地阿爾弗雷多發現托托每次都從廢棄的膠片中拿走一小張,竟然積攢了滿滿的一個鐵桶時,他知道托托並不是一時沖動想當放映員,他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電影。

一次放映時引發的意外火災,讓托托和阿爾弗雷多成為忘年之交,並決心將放映技術傾囊相授。

長大後,原本只想留在小鎮當一名放映師的托托,在阿爾弗雷多的鼓勵下,離開家鄉的小鎮,去羅馬追尋心中的夢想,最終成為一名頗有成就的大導演。

和大部分電影不同的是,《天堂電影院》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有影迷說它不僅是一首給電影和影迷的頌歌,更是-部寫給電影的情書。

生於1956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蔽唯國寶級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拍攝的影片數量不多,但都是經得起錘煉的精品。他的電影大多以家鄉西西里島為背景,題材也偏好孩童的憧憬希望和老人的回憶而構築起浪漫的氛圍。

他拍攝的《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被稱之為「時空三部曲」,也被稱之為「回家三部曲」。這三部電影都運用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讓觀眾不斷穿梭於「現在」與「過去」之間,獲得異樣的體驗。

影片採用倒敘,從成名後名導演托托接到阿爾弗雷多去世的消息開始,到托托少年和膏年時期的小鎮回憶,再到老年托托回鄉參加阿爾弗雷多的葬禮,影片以小鎮為背景,人物自然互動,線索相互交織,成長段落交替呈現,讓整部影片的時間線顯得更加靈活和簡潔。

雖然影片的時間跨度很長,但導演在時空塑造上卻充滿巧思,通過鏡頭語言設計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時間流轉和社會變遷。比如,放映師阿爾弗雷多一個捂臉的手勢,托托便從孩置變成了青年,在影院工作的幾年便不用贅述;再比如,青年托托離開小鎮時,看了一眼路邊的標識牌,而下一個鏡頭標識再次出現,歸來的卻已是滿頭白發的著名導演托托。

電影中涉及的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人物是多餘的,影片用托托和母親、妹妹之間的感情、

托托和艾琳達的戀情、托托和阿爾弗雷多的忘年友誼這3組人物關系,把一個跨越多年時

空的故事講述的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這些足以顯示出這部影片的導演及所有製片人專業匠心的品味、精心編排的細節和縝密扎實的藝術功力。

1 可遇不可求的忘年之年

心地善良的放映師阿爾弗雷多,是改變托託人生命運的重要人物。為了讓排隊3小時的觀眾能看上電影,阿爾弗雷多將電影屏幕反射到城市廣場上,誰曾想卻因此導致了一場火災的發生。大火發生時,所有的觀眾為了逃生都拚命的往外跑,只有托托想到要去放映間救阿爾弗雷多,少年托托憑一已之力將在火災中窒息的阿爾弗雷多救出了火場。

逃出火災的阿爾弗雷多,雙目失明了,天堂電影院也燒毀了。

作為小鎮居民情感寄託的電影院在燒毀不久之後,「新天堂電影院」落成了,托托成了接替阿爾弗雷多的小鎮電影放映員。一個小小的放映間從此成余襪為托託大大的精神樂園,作為小鎮上唯一會操作放映機的人,在小男孩托托心裡,放電影是世界上最神奇和最棒的職業。而不識字,工作是只能反反復復觀看同一部電影的放映師阿爾弗雷多,認為放電影只是自己對小鎮居民的一種責任,但如果托托的一生都被這小小的放映室困住顯然是沒有前途的。他堅定地認為,隨著托托逐漸長大,放映室這一方空間會成為禁錮青年托托的夢想囚籠,托托必須要走出放映室,離開小鎮,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去成就更美好的未來。

於是在海邊,戴著厚厚眼鏡的阿爾弗雷多,面對退伍回家又失戀的托托,他如父親般對托托進行教誨說了一番話,成為整部電影中最令影迷唏噓的段落。

阿爾弗雷多說:「你還年輕,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想再聽你說了,我想聽別人說關於你的事,「不管你最後要干什麼,熱愛它,就像小時候你熱愛放映機一樣。」

這不是阿爾弗雷多放映過的任何一部影片中的台詞,而是阿爾弗雷多自己一生的感悟和對世

界的觀察與體悟,這些出自忘年之交的話語成了托托終生受用的鼓勵。

可以說正是阿爾弗雷多成就了托托和電影的不解之緣,看到這一幕,我滿眼淚花,心情久久

不能平靜,真應了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

2 人生與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影片中阿爾弗雷多在溝邊對托托說過一句金句:「人生與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人生別底有多辛苦?

影片中還有一條很有分量的線索是講述托托與他的初戀女友艾琳達的故事,也許會引發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他們的初戀始於托托對艾琳達的一次拍攝,青年托托對身材材高挑栗色頭發,綠色眼睛的艾琳達一見鍾情,為了追求到心上人,托托每天在放映完電影後,都去艾琳達的窗戶下等待,他的痴情與堅持終於打開了艾琳達的心房,兩個年經人深陷情網,不可自拔。

無奈甜蜜純潔的初戀,遭到了艾琳達父親的阻撓,在銀行家父親的棒打下,艾琳達去外地讀

大學,查無音訊,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留給托托無盡的傷感和刻骨的思念。

面對服完兵役,受失戀打擊日漸消沉的托托,阿爾弗雷多說:「一直呆在這里,你會覺得這

就是世界的中心,你會相信世界一成不變。你必須要離開這個被詛咒的地方......"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憑借著對電影的熱愛,托托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導演。他的雖然身邊一直有美女圍繞,但真愛難覓。

時隔30年,托托再次踏上返鄉的故土,回來參加阿爾弗雷多的葬禮,托托的媽媽對兒子說:「每次給你打電話,都是不同的女人來接聽,可是從這些女人的聲音中,就知道這些人並是真正的愛你。」

影片結尾處,在阿爾弗雷多的葬禮上,托托收到了阿爾弗雷多留給他的一份特殊的禮物-幾盤老膠卷,放映機放映出托托青春年少時記錄的一段艾琳達的影像。再次看到美麗的艾琳達時,托托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無比純真的時代,只是,那個曾經讓托托傷心流淚心痛的姑娘,早已不知身在何處。

我們都能從這部電影里的橋段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年少的影子,細細想來,看似漫長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被審查員一段段剪掉的電影呢?年少時踏上南下的列車,遠離故土,尋找屬於自己的未來。當兩鬢花白再次回到故鄉,走過再熟悉不過的街道,看著再熟悉不過的街景,聞著再熟悉不過的氣味,當年那個讓你心碎過,失眠過,逃過課的TA早已不知去向。

難怪有人說:」電影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止存在於電影上映的那段時間,一部好的電影是可以隨時隨地陪伴我們。」

3 為什麼人們喜歡看電影

有人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3倍。「

更有人說:「電影是被認為繼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之後的「第七藝術」,自從1895年發明後,電影給人們帶來無數美好的回憶。

二戰結束後,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其貧瘠,看電影成為人們釋放內心苦悶、焦慮與不安最好方式。猶如童年的托托,他得不到戰死在沙場上父親的愛,母親對他也缺少關愛,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寄託在看電影和放映室里,電影是托托療愈孤獨的一劑良葯。

30年後,聽說天堂電影院要被拆除改建成一座停車場時,返鄉的托托和小鎮的居民們都自發聚集在天堂電影院門口。他們說:「天堂電影院被拆除了,小鎮的居民們從此沒有了娛樂。

恰在此時,響起了由配樂大師莫里康內創作的片尾曲《Love Theme》,低沉悠揚的旋律為影片鍍上了一層懷舊的余暉。

縱使電影落幕,斯人已逝,影院也無跡可尋,但那份哀而不傷的力量卻可以帶領人們繼續前行。這種對電影的情感和眷戀,是現在整天手機不離身的年輕人很難理解和感同身受的。

坦率地說,電影開頭緩慢的劇情節奏,略帶抑鬱的畫風會讓人有一點點沉悶的感覺,但不知從哪一段起,就覺得影片越來越有趣了。特別是看到在一個物質匱乏,信息閉塞的小鎮,觀看電影成為當地人們當時唯一的娛樂消遣時,自己的思緒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童年時期。

記得兒時,看露天電影屬於一種享受,一聽說有露天電影放,早早的就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全家每個人,重點不是傳遞信息,而是要提醒媽媽晚飯最好早點吃,吃完飯去廣場佔位置。佔好位置後,孩子們沉浸在電影放映前的歡樂之中,呼朋喚友地在廣場上跑著、鬧著、叫著。電影開始後,孩子們都坐著大人旁邊聚精會神地看著,眨巴著的小眼睛像極了天上明亮的星星。

喜歡看電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媽媽都會從旁邊賣零食的老太太那裡給全家買一份炒瓜子,那時的炒瓜子是用舊的報紙或是廢棄的作業本子,把瓜子包成粽子式的三角模型,全家就坐在露天廣場,一邊看電影一邊嗑瓜子。瓜子嗑完了,看到我和姐姐的嘴巴有一點干,寵愛我們的爸爸媽媽會額外再給我們姐妹倆買一根5分錢的冰棍,那份揮之不去的甜蜜味道和永遠刻在心底的童年印象,是電影帶給我的。

人生很難,還好有電影陪伴,這句話道出了托托以及每一位電影愛好者的心聲,生活中諸多的雞零狗碎都可以在電影院的短短兩小時內被暫時拋在腦後,感謝電影帶給我們熾熱的快樂,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電影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天堂的角色。

人生幾多苦難,唯願你我都充滿勇氣,努力熬過艱難的等待,迎接來之不易的小圓滿。

人生和電影不一樣,人生辛苦多了。

離開這里,去羅馬,你還年輕,世界是你的。

我老了,我不想再聽你說了,我想聽別人說關於你的事。

不管你最後要干什麼,熱愛它,就像小時候你熱愛放映機一樣。

日復一日地待在這里,你會以為這是世界的中心,但如果你離開一兩年後再回來,每件事情都會有所改變,你會發現屬於你的都會消失。越是煎熬,越刻骨銘心,愛了就要受苦沒有結果。

不準想我們,不準回頭,不準寫信,想家時要熬住,忘了我們。

閱讀全文

與小義大利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錫電影院今日影訊今日影訊 瀏覽:107
加菲貓大電影完全版 瀏覽:559
電影版曲劇全場戲大全 瀏覽:900
無畏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571
抖音背景圖電影院 瀏覽:804
大話腐女電影大全 瀏覽:800
周星馳的電影齙牙蘇 瀏覽:7
美團電影票的A和E 瀏覽:932
游泳池電影結局解析 瀏覽:390
4號新電影 瀏覽:444
上流社會電影演員表 瀏覽:77
有什麼推得好看的英文電影 瀏覽:750
電影親密粵語 瀏覽:702
青島電影票兒童身高多少免票 瀏覽:749
什麼電影帶有床戲大全 瀏覽:582
內卷的最通俗解釋電影院 瀏覽:664
小朋友養了只鵜鶘是什麼電影 瀏覽:252
一部女主死後重生的電影 瀏覽:504
記錄911電影名字 瀏覽:706
周星馳大話西遊第一部電影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