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觀後感600字
《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觀後感
這幾天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
這個故事講得是秦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找龍的靈魂,可是一直也找不到,之後他們打聽到,多年失去龍魂在一位呂老伯的手裡,之後就找到了呂老伯,呂老伯不肯交出來,就把龍魂交給了他的徒弟——荊天明。可後來一個女人用讀心術,讀出了呂老伯心裡想的什麼,就馬上派人去抓荊天明。可是有一個人暗中保護他,他才化險為夷,可是他一直不知道呂伯伯交給他的是什麼,只知道要送到樓蘭,接下來他結識了項少羽,和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孩。就一個原本天真善良無知的少年——荊天明在秦漢亂世之中無畏奸雄,忠於信念,最終改變命運並成長為蓋世英雄。和少羽、那名女孩、暗中保護他的人,一起將阻止秦始皇將「龍魂」據為己有,因為有了「龍魂」,再加上他們已經掌握了蚩尤當年用的那把劍和一台機器,足以讓世界毀滅。所以會不惜犧牲一切。在歷險途中,展現了樓蘭古國的異域風情。
後來,戰勝了秦始皇之後,他們才知道了那位女孩的真實身份,可是這是樓蘭古國的創造者說出來的,要不他們還不知道呢,那位美麗的女孩子是很久很久以前蚩尤的後代,樓蘭人一直痛恨蚩尤一族,從未有過交往,連創造者至今才知道,這個女孩就是女神之淚。
我看完了之後,有一種想哭的沖動,他們那一種愛國、愛人民群眾的偉大精神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他們為了保護人民,不惜付出了一切代價,被冤枉了也不反抗,他們武功高強,為了群眾可以不畏犧牲,他們似乎感動了龍魂,龍魂的守護者,一次又一次的救了他們,女神之淚,用她的行動證明了,蚩尤雖然是那麼的殘暴,可是他的後代不是那樣的,他們十分的善良,這個女孩經過了,可以說是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打走了秦始皇派來的人,取得了勝利,保護了大家的生命。
這個小女孩真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一起學習,而且,他們十分的團結,也值得我們學習!
❷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讀後感
呂不韋奇貨可居真可謂是 為自己釀制那瓶鶴頂紅一樣,由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竟然使用漫天過海之術,偷梁換柱,做了生命中最大的一次不能說是虧了 還是贏利了,千古利害任由後人評說.
小趙政從小生活在屈辱之中,背著私生子的陰影度過了大半生,生活讓他學會面對使他懂得了剛強,當然他也順從了殘忍霸道。一生之中呂不韋與韓非對其影響極其深遠,但姬昊那老頭也對他的與眾不同做了鋪墊,血刃天下殘殺國人,焚書坑儒,迷信巫術,好大喜功,而且還沉迷後宮,後世有人稱之為真正的男兒,功過是非又有誰能說明白?
趙政回過繼位,卻遇「仲父」權傾朝野,趙姬迷亂,人盡可夫,天下諸侯謀弱秦,一切的一切讓他不再信任世間情為何物,友誼有何用,經歷使他成為真正的的孤家寡人。兒時好友燕太子丹此時也不能的到他的憐憫。只可惜「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成就荊柯一世英明,後又累及高漸離,真可謂是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但終不敵贏政,落的個燕王送子顱,天下具罵之的臭名,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荊坷死了,高漸離被斬了,荊友,張良亦失策了,英雄沒有阻擋住秦軍的勢力,歷史的車輪碾平了六國,一將功成萬骨枯,秦之統一是有天下上百萬的士兵和人民的血骨壘起來的,贏政之霸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人會永遠記住他為天下所作所為的一切的。也有人詛咒他最有應得,無可厚非,什麼樣的評價也不過份,因為他畢竟只是一凡夫俗子。
我們不應當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曲解歷史,那將是 對既定歷史的侮辱,我很是理解也很是同情秦始皇。雖然他有時候太殘忍,太過分,但這都已成為過去,我們後人只能汲取前人之遺訓而習之。青貂兒,青蛾女,茹青女,天下之大後宮佳麗三千,竟到最後只有背著要殺他的青貂兒時刻保護著 他,愛著他。大愛無言,真愛無敵。這種人才可 一稱的上真正的英雄。
天下之人只罵始皇的過,卻沒人去說他的功,可見天下以一己之好惡定古之是非,多有偏激之處。六國亡了。韓,趙燕魏楚齊。始皇開始了阿房宮的修建,長城的興建,酈山行宮的興建,秦始皇兵馬佣的修建,大型建築,勞民傷財,又以酷刑厲法嚴懲黔首,天下白骨壘長城,萬眾處於生死存亡之際,水深火熱之內,五次巡遊,封禪泰山。徐福乞仙,整日蠱惑著不可一世的始皇,沙丘事件天下皆罵趙高李斯狼狽為奸,殺扶蘇諸蒙家,可惜蒙氏三代竟因愚忠而滅,趙高殺胡亥,終被子嬰所計殺,一生算計,一招死亡,天下皆大歡喜,可惜劉邦,項羽楚漢之爭,天下大亂,至此秦15年壽,可惜一代霸業竟毀於閹人之手,後世唾罵,遺臭萬年!
❸ 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
那電影純商業片,不過好在肯花錢拍,還能將就著看。
觀後感
在很多人的眼裡,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史學家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北大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樣認為不宜把荊軻拔高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游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
荊軻究竟為什麼會去刺殺秦王呢?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當時是這樣囑咐荊軻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准備殺掉他。但是,陳成軍就不相信這一說法,他說:「荊軻的刀上淬了毒葯,這就是要刺殺嬴政,後來解釋說本想生劫秦王,那不過是英雄失敗以後講的大話而已。」當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戰爭腳步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當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無論是否可以把荊軻拔高到一個英雄的高度,史為今鑒,至少我們今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的仇視。
涉及到對「荊軻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評價,專家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張傳璽說:「這個話題多年來一直被當作英雄話題,但實際上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當時六國普遍政治黑暗,六國的君王不是無所作為就是亡國之君,所以我們今天評價那一段歷史,認為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他結束了割據分裂的深重災難,他的統一為後來中國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始皇是一個建立了巨大功勛的歷史人物。所以荊軻刺秦是不顧大局的行為。不必要否定荊軻,但也不必要誇大他的精神。」陳成軍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歷史的進程是個人無法阻擋的。即使荊軻殺死了嬴政,還會有下一個秦王來繼續統一的事業,所以他這種行刺的舉動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當然,他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學史家和史學家肯定和贊揚荊軻的偉丈夫氣概,認為刺秦是正義之舉。張大可說:「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韓兆琦也說:「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就像在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中,拿破崙推進文明的進程,但反抗拿破崙的人同樣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時期,因為批儒評法,頌揚秦始皇這個大法家,人們就批判荊軻,其實這是不對的。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並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❹ 《大秦賦》觀後感
歷經前前後後兩個月時間,終於看完了歷史巨著《大秦賦》。此劇陣容宏大,據說 歷時14年才拍完,共78集 。
從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異人入趙為質始 ,到其統一六國止。長篇巨著,可謂是盪氣回腸 。最能體現嬴政超人謀劃智慧的,我覺得主要分布在對燕、楚、 趙 、魏鋒高 、齊的統一上。他在對每個國家進攻或者說是殲滅之前,都有足夠的謀劃,並且做多手准備,可謂是萬全之策成竹在胸。歷史中稱秦王暴虐, 但他也有仁慈的一面。如對燕太子丹:他念在同在趙國為質的情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丹的間秦舉動,始終沒有對他痛下狠手,以至於最後的燕太子丹也轎基孫是自取頭顱 以保燕人之難。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志之堅可比日月之輝。無論是自己母後亂淫後宮,還是國丈大人羋啟叛秦,都未能動搖其志。所以成大事者必堅毅、有恆心!
我無比欣賞該劇的台詞,簡練不閉鏈失高雅,通俗中帶有文氣,並且特別符合每個人的身份,像嬴政、李斯、呂不韋這些主角,他們句句擲地有聲,沒有一句廢話,並且每句點到為止,對方都能心領神會。不愧為一部優秀的歷史大劇。多希望每個朝代都拍一部這樣的歷史劇,幫助我們了解歷史,增加文化涵養,更可錘煉我們作為教育者的語言。
❺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觀後感300字
最近筆者看了新的紀錄片《秦始皇到漢武帝》,紀錄片的製作水平不錯,立場也比較客觀,可以算是一部佳作。在筆者看來這部紀錄片尚有幾個地方沒有講的透徹,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黃老之術成為了漢初的治國理念。
在這一點上很多紀錄片和文章都將道家追求的「無為」當做解釋,認為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是漢初的國策,但是筆者並不同意這個觀點,「無為」並不應該解釋為真的無為,如果什麼都不做自由發展,那麼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七王之亂。也就是說正因為漢初使用了這種策略才導致了七王之亂的發生,那麼又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想要看懂這個問題就首先要知道當時的環境,當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開始了楚漢戰爭,而為什麼劉邦一定要做皇帝呢?這是因為劉邦不得不這樣做,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而想要在楚國爭奪控制力也非要貴族不可,這也是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中會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關鍵的地方在於,在楚國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羋氏和貴族才能形成與其他楚人的契約關系,這導致了如果劉邦想要戰勝項羽,就必須採取一個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並且秦國在郡縣制的改革並未徹底完成,各方的諸侯和舊勢力還存在,所以導致劉邦需要成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權。
當劉邦戰勝項羽之後,就又面臨一個問題,他該選擇何種文化和制度來管理新出現的漢朝,墨家已經逐漸衰落,法家則剛剛失敗於秦朝,那麼劉邦只能選擇兩個文化,一個就是道家,另一個就是儒家。
那麼為什麼劉邦沒有選擇儒家,這是因為當時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復興周禮的「克己復禮」,所以這一點對於劉邦推行郡縣制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自然不能選擇,這導致漢初選擇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將成為看待從秦到漢的關鍵過渡,「道家」對於現代人來說非常容易與儒家進行混合對待,並且之後道家又分化出「道教」來,所以給人感覺道家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哲學,然而這樣看待「道家」就沒有看到他的本質,「無為」並不是毫不作為任由發展的意思,而應該解釋為「我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應該如何看待和面對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對世間的變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細分析當時的環境這一點也就更加清楚了,漢初時候剛剛結束了戰爭民生凋敝,甚至連皇帝都沒有像樣的車馬使用,在皇帝的周圍還有各種勢力的存在,劉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圍的失敗,所以劉邦如果強力進行改革,勢必再次激起混亂,這使得從劉邦開始決定休養生息,蕭何之後的曹參為何仍然強調無為而治。
因為對於整體的情況看來,漢朝的皇帝勢力與諸侯王勢力之間的發展看誰更得利的問題,時間對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勢力壯大起來,才有能夠解決諸侯王的能量,而對諸侯王們來說自己想要發展勢力對抗皇帝也需要時間。
再者漢初政治中後宮干政情況非常嚴重,對於法家與儒家來說都非常強調規制,這將限制後宮干政的能力,所以從一個大的環境上看後宮、皇帝、諸侯王都在等待時機發展自己,「無為而治」與其說是什麼都不做,不如說是每個族權勢力都在利用時間和「我為」的思想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空間。
所以爆發七王之亂就是一個自然的事情了,七王之亂爆發以後漢景帝重用周亞夫和自己的兄弟進行平叛之戰,擊敗了諸侯王之亂,但是漢景帝仍然沒有得到改革的關鍵突破。
到了漢武帝時代終於出現了轉機,董仲舒的出現改革了這一困境,董仲舒為何可以使得儒家替代道家成為漢朝所使用的文化,以至於「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因為董仲舒時代的儒家已經不再是封建儒家思想,而是進化到了王朝儒家思想,他將儒家思想與官權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得官權制度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改變了法家所創造的官權制度的困境,讓官權制度得到了一個重大的發展與突破。
於是,漢武帝才能夠頒布推恩令,使得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衰落,官權得以發展。從秦朝到漢朝是一個關鍵的過渡時期,為什麼儒家可以最後脫穎而出,這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儒家思想在這一時代也出現了重要的變化,從封建走向了王朝。
封建儒家思想的創造者孔子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崇拜者,但是歷史是諷刺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復禮」,然而真正將封建思想擊敗的,也正是孔子。封建思想中貴族的合法性來源於「血統」,這也是周禮出現後的變化。孔子出現後認為天下大亂的關鍵在於人不守「禮」所造成的,所以通過「克己復禮」可以恢復周禮,但是讓孔子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舉動和學說並不被封建貴族和君主接受,因為一旦真的使用孔子的思想,封建的合法性就會出現變化,從「血統」走向「行為」,孔子一生追求封建制度卻被封建君主拒絕的關鍵就在於封建儒家思想不但不能挽救封建思想,相反摧毀封建,這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時代其實是一個失敗的學說。
但是這一點在王朝制度以後出現了變化,「行為」論經過董仲舒的變化成功的變成王朝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思想,隨著思想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文化用來解決漢朝的實際問題,成為儒家思想脫穎而出的關鍵。
這是筆者對於從秦末到漢初發生轉變的理解。
❻ 秦始皇讀後感
從古至今君子皆已 傲,貪,暴,詐 而毀壞了自己的名譽失去了自己的江山,一個人所做成就所做的事均有兩面性,不是被人頌揚千年就是被歷史遺臭萬年,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遇到問題時他選擇了那一條路,選擇的路是否有益於他有益於身邊的人,有益於社會。
評價一個人首先看他為自己做了什麼,為社會做了什麼,為國家做了什麼,他做的事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尤其是一國之君,因為他的每一個選擇都關乎到 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安康,社會的穩定。
秦始皇,一個統一了六國的人,其實我個人很佩服他的才能,他格大局,善於用人,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雖12歲繼位,但實權還不在他的手中,由他的母親和她的情婦嫪毐實際掌權,直到二十二歲時他才實際掌權,掌權後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當然是掃除障礙,這個障礙是誰呢?不用想,就是嫪毐,當他掌權時消滾顯然對嫪毐不利,於是嫪毐想起兵叛亂,殊不知這些小把戲早已被秦皇識破並做了相應的准備,最終嫪毐被車裂,株連九族,他決接受不了有人背信棄義,包括他母親,於是他把母親流放到雍城,這時有個齊國叫茅焦的人勸秦始皇現在流放母親不利於你,因為當時社會特別注重孝,當時的社會不孝的人必然會受到排斥,秦始皇怎麼做的?是他自己親自過去迎接太後,盡管他厭恨背叛他的人,但他還是迎接回來了,為了什麼, 因為他把理智放在了情感之上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不要用感情用事。
秦皇初期執政時也遇到了很多阻礙他的障礙和困難,但是秦皇有一個優點他還是尊重道理,對自己有利的,有需要的,他會聽進去,,因為他想得到的是天下,只要對自己有利他會加倍的利用他,魏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魏僚是鄭國人他來為秦皇出謀,秦皇並沒因為他是別國人而排斥,而是聽取他的意見,這就是秦皇,只要能讓他達到他的目的他會放下架子,知因他的志在天下,他想得到天下,因此他放下了架子,秦皇是何等人,魏僚是何等人,聰明的魏僚也發現了秦皇為達到目的事能對我這么友好,達到了目的會如何對待我,他明白自己終究只是個棋子,因此他評價秦皇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在秦皇眼裡沒有善於惡,好與壞,只有有利於於不利,需要和有用,魏僚想逃走可惜被聰明的秦皇發現制止了他,即位後的短短幾年,其他六國輕易的被秦國給滅掉天,就這樣,他統一六國的時代來臨了,在勝利的同時內心的傲慢也開始膨脹了,成功後的第一件事不是為民著想安頓農民而是嫌自己原來的名號「王」太小,他要改名,他認為他統一了六國他的功德歷代皇帝無人能匹敵,曾經為得到天下時的理智已開始滋生貪欲的種子。
秦皇後面的日子已基本失去了當初應有的理智,他統一了六國,後面他要求文字要統一已便於管理,法統一,處處刻頌秦德,他始終相信他所做的事所做的功德無論誰都無法想比,他處處頌秦德。
統一了六國,不過銷毀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想永久的統治下去,所以他幹了一件事,就是,求仙葯,為求得仙葯他要過江山,缺碰到了大風,幾乎過不去,古人遇到這種事便會懷疑是得罪了神而遇到阻礙,當他的神祇是湘君時於是始皇問隨行的博士:「湘君是什麼神呢?」博士回答:「湘君原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後來葬於此地。
始皇聽了大怒,拿斗余他可是「功蓋五帝」的皇帝,堯舜都不放在眼裡,怎麼能被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所欺?於是他下令要刑徒三千人,將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作為對湘君的懲罰。
在我來看,這一刻是始皇一生的巔峰,他連神祇也不放在眼裡!只要阻礙他的,就算是神鬼也要被他踩在腳下!
不過巔峰這個詞是不好的,因為他代表著他後面的走的路是下坡路,
一個人只會毀在他的選擇上和不思進取上,你說秦始皇不聰明嗎?聰明。但是他的聰明反而害了他,他的慾望,貪念壓倒了他。
後期的秦始皇基本是活在他的世界上,他認為他的功德在五湖四海內無人能及,是的,他統一了六國,頒布了統一的文字和法律,可前提是他把這些放在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更可怕的是他開始不願意聽不利於他的話了,百姓的寧靜生活完全拋在了另一邊,丞相也不敢告訴實話。
這些都預示著他的滅忙,當然,他的下場也很慘,為再次求得仙葯他帶小兒子胡亥,趙高和李斯做為陪同,這次的行動是秘密的,當然這次的行動也使得他走向死忙的路程,是的,他在途中去世了,在他得知自己即將去世之前他寫好詔書讓他大兒子扶蘇准備喪事並繼任他皇位,殊不知他被自己最信任的三個人暗算了,詔書被他的兒子和他老師趙高的勸說下篡改了,已經開始預示著秦朝開始走向毀滅的方向。
是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需要極其謹慎,所以我也不隨便評價秦始皇,只是給我了一個啟示, 你所種的每一個因到最後都會產出一個果,那就看你種了什麼因。
文采不好,略膚淺, 希望大家支持一下。
❼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觀後感300字
不失為一部精彩絕倫的記錄片。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這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這兩句話不僅僅屬於漢武大帝,它屬於自秦始皇起到漢武帝每一位對大一統做出卓越貢獻的芸芸眾生。這裡面除了秦皇漢武,也包括劉邦至劉啟的四代地王。以及協助秦皇的李斯,過秦論的作者賈誼,力主削藩身受極刑的晁錯,還有從蒙恬至霍去病那些個縱橫大漠的民族英雄。最最重要的是這一百多年來奔波勞碌以求活命的百姓。燕雀固然不知鴻鵠之志,但是燕雀知道鴻鵠之志需要燕雀的血肉和生命。
這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時代,全體中國人精神扮敏的根源。中國人不認血統,只認文明,認統一。大一統的精神從秦始皇開創,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完成。從記錄片里我們看到,橫掃六合是何其容易。但是秦始皇畢生卻也無法一統人心。我們也知道嬴政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暴君,對於天下民心。他費盡了心力,也忍受了譏諷嘲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打破封建的牢籠,也制訂了大量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蔽鉛政策。可惜這終究不是一世之功,他用力過猛不但沒有迅速達到效果,還讓自己的秦帝國灰飛煙滅。整個天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來的劉邦和秦始皇有著同樣的理想,但是對於人心向背只能選擇隱忍和妥協。後世的幾代皇帝一邊積攢著人心,一邊彌補廳並枝秦始皇付出的代價。終於在武帝時期修成正果,當他准備洗雪祖先的恥辱時同樣面對這腐朽保守的人心。但是他拿出了帝皇的魄力和決心,終於完成了帝國的強盛與人心的統一。這才有了現在的漢族,有了今天的中國。
回到當下,再看看那些愚昧腐朽的分裂勢力。統一這樣一個國家何其艱難,那些我們的先祖花費了那麼大的代價,不僅統一了中國。也向我們證明了分裂造成的嚴重後果,無論民主和自由在哪裡取得了什麼成果請大家牢記,那裡面也注入了毒害中國的毒液,人心散漫喪失底線。最後結果就是分裂,它在中國意味著家破人亡!也請那些丟失了信心的人清醒清醒,中國的精神有沒有消亡能不能復興不取決於過去,取決於未來。他不取決於秦皇漢武,取決於你!雖然復興之路很艱難,但是我們可以成功。因為我們的祖先成功過,所以我們也可以。重復一遍:是不是中國人不看你的血統,只看你是否認同,看你有沒有進取心和我們一起走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
❽ 《戰國》電影觀後感200字
戰國觀後感1
三百年春秋風雲已走過,接著是二百年戰國烽火。今秋九月,齊魯書社繼出版的《春秋范兒》之後,又推出了鄭連根先生的《戰國派兒》。
讀罷全書,第一感覺來自於作者獨辟蹊徑的「編外補」。鄭先生能把戰國時代的門客、戰國時代的戰爭特點這些內容單獨開辟出來,列在「編外補」當中,這就顯得整本書條理很清晰。
再來談談正文。隨便找一兩句古文就能馬上給翻譯出來,能把樂毅《報燕王書》很流暢地分段解讀出來,體現了作者對史料的熟練。相比於類似《百家講壇》的風格,《戰國派兒》的語言更輕松自如,這樣會讓廣大的讀者感到自己已然身處歷史講壇的直播現場。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一本書不僅可以為當今社會快節奏下的人們提供一份生動的國學快餐,也可以給那些為古文而抓狂的中學生提供事半功倍的幫助,讓活躍在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活」得不再晦澀,不再遙遠。
誠如馬未都先生所言:「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因此,鄭先生把戰國的歷史梳理出來,講述故事,闡述道理,本身也是一次創造和升華。
戰國觀後感2
《戰國》其實講的就是歷史上孫臏的故事,孫臏被龐涓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圍魏救趙、田忌賽馬、馬陵道之戰等經典橋段影片都一個不漏,甚至龐涓在馬陵道看到一個樹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細節都原樣復刻歷史故事。最具顛覆性的還得說是對孫臏這個角色的全新塑造,跟觀眾心目中得成熟穩重的智者形象大相徑庭,而是一個單純天真到冒傻氣的傢伙,對身邊的人都拿出十分的真誠和萬般的信任,對人性的陰暗面以及權力爭奪的殘酷毫無防備之心,功名利祿什麼的也統統視如浮雲,他唯一在意地就是景甜扮演的齊國大將軍田忌之女田夕,嘴裡總是念叨著「門主的眼睛真美」、「讓我親門主一下」,整天跟田夕膩在一起成了他人生的最大樂事,分分鍾都表現得像個沉浸在愛河中的戀愛初哥。孫臏雖為得到鬼穀子真傳的徒弟,但一點都不愛打仗,還具有強烈的反戰意識,兵法的秘訣在他口中變成了「兼愛」、「非攻」的大道理,不像個兵家倒像個十足的儒家或者墨家了。孫臏這種「愛美女,不喜殺」個性,用老美那句經典的反戰標語「make love no war」來形容倒是挺合適的。 影片之所以把孫臏塑造成這副「天真哥」的模樣,正是想通過他來反襯出戰國時期人性的陰暗和殘忍,正義良知之士在這種社會上反而有一種不合時宜的荒誕感。孫臏真誠地寫出兵法,因為通篇仁義的大道理而根本不被魏王和龐涓相信,所以遭受臏刑。他一開始無條件地信任師兄龐涓,後來遭遇背叛的絕望感也尤為強烈。影片結尾他決定饒龐涓不死、接受魏軍投降之時,大將軍田忌卻完全無視孫臏的軍師身份,下令殺光投降的魏軍,凸顯出兵家智者在戰國亂世無力為善,最後只不過成為被人利用實現殺戮的工具,所以最後孫臏飛身跳崖尋死,跟黑暗現實徹底決裂的心態也有不難理解了。結尾,孫紅雷扮演的孫臏在山崖上的縱身一跳,讓影片在誇張的戲說和刻板照搬歷史之外,有了一份獨到的創意和視角。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兵家孫臏,不再是那個忍辱負重、運籌帷幄的軍事家,而是被徹底消解成了一個天真、單純的智者,上演了一曲身處爾虞我詐、血腥殘暴的戰國亂世中的宿命悲歌。這種悲劇其實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適性,當社會和人性被黑暗籠罩之時,任何純真和美好的東西都會被撕得粉碎。 如果說孫臏是個「天真哥」的話,那麼吳鎮宇扮演的龐涓就是個「理想哥」,兩人相當於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兩人都有反戰和平的理想,但實現理想的「道」截然相反。龐涓對時代的黑暗有清醒的認識,但解決之道是以暴制暴,他為魏國征戰只是想獲取魏王的信任,意圖想通過謀權篡位掌握權力,殺盡天下諸侯來實現最終的和平。他為了獲取兵法對孫臏殘忍用刑,也是他不擇手段獲取成功的鮮明體現。不過,他內心深處其實並不是個壞人,只是為達目的而迫使自己殘忍罷了。他跟孫臏一樣,也是只權勢者手中的一枚棋子,自以為得計,其實也早被人算計。最後龐涓在馬陵道中伏,明知大勢已去,本性中善的一面便體現出來,接受孫臏的.勸降,讓魏軍放下武器,但此時齊國大將軍田忌早已跟魏王暗中勾結,便不顧孫臏的阻攔將龐涓和魏軍統統殺盡。所以龐涓在片中並不算真正的反派,而是跟孫臏悲劇英雄形象相對應的一個悲劇梟雄。
影片以飽滿深情的筆法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孫臏和龐涓這對傳奇人物打造了一個雙雄對決的舞台。曾經的同門師兄弟,同踏而眠,同盤而餐,卻在齊魏兩國無形的黑手推動下,成為兩個軍事集團的領軍人物,展開一場生死對決。
可以說,孫臏和龐涓都是天縱奇才,但其路程卻是涇渭分明的善與惡、愛與恨的極致對比,兩人的外形是個反差,孫紅雷塑造的孫臏長發披面,不愛洗澡,吳鎮宇塑造的龐涓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在常人眼裡,孫臏不願發揮兵法才華,不去拜帥封侯是一種不可理解的行為,而龐涓則是前途無量的英雄人物,可是隨著劇情不斷的推進、發展,齊魏之爭的形勢不斷轉變,孫臏就像是《飛越瘋人院》的麥克,開始散發出強烈的個性魅力,越超了內心在野心和情義之間反復糾結的龐涓,此刻的龐涓,更像是魔鬼。
如果說龐涓是魔鬼,那麼景甜飾演的田夕就是天使,一個代表美好和正義的天使。孫臏愛天使,又不忍拋棄魔鬼,這是他的悲劇。可《戰國》畢竟是具有商業企圖的工業模式戰爭大片,無法太徹底的放開手腳,因此,孫臏在受刑之後沒有像麥克一樣含笑歸去,而是拌擻精神,以戰止戰,通過圍魏救趙和馬陵道之戰加入了歷史的洪流,再通過縱身一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涅磐。
特效打造的畫面華麗無比,古戰場的烽火把清秀的江山變得滿目瘡痍,千兵萬馬的雄壯之氣激盪神州大地,也掩飾不了《戰國》的反戰主題,孫臏從一個天才兵法家一出山便成為各國爭奪的人才,其實演的不是他的光榮和才華,而是他的純真的無奈。影片開場便巧妙的揭開了這幕命運悲劇的謎底,沒有懸念,孫臏最後的奮身一躍不可逆轉,各方勢力的角逐競智只是過程,無論最終齊國戰勝了魏國,還是秦國一統江山,都無改變孫臏和龐涓的命運,戰爭推進了文明的發展,同時也在踐踏文明。在帝王們看來,孫臏是一個瘋子,但歷史的硝煙作證,馬陵道兩旁的飛雪作證,他飛越了瘋人院。
戰國觀後感3
1年前,無意間於網路上瀏覽到了電視連續劇《新大秦帝國》的信息,原以為《新大秦帝國》也不過是一部普通的歷史劇。因為在我們的印象里,一說起秦國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個短暫的王朝。僅管如此,因為熱愛歷史的原故,我還是豪不猶豫的在線觀看了此劇。沒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從一開始,這部電視連續劇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乎,一口氣看完了51集。本來當時就要寫寫觀後感的,但是感覺此劇太博大、太深厚、太經典,不寫則已,若寫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遲遲未能動筆。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決心寫此觀後感。
我個人認為,就總體來說,《新大秦帝國》是有史以來拍的最好,最有看頭的一部歷史劇!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國》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正確的高度來審視和評價了秦王朝的歷史意義和地位。
在我們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個短暫的王朝。一說起秦王朝,人們就只會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說起秦王朝,人們就只知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除此之外,秦王朝沒有什麼特別,似乎可有可無。但《新大秦帝國》卻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正確的高度來審視和評價了秦王朝的歷史意義和地位:「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奔放、最為充滿活力、最為偉大的時代。用那時候的話說,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的轉型,隸農貴族經濟向自由農地主經濟的轉型,聯邦制國體向中央統治國體的轉型,使中華民族在那個時代達到了農業文明的極致狀態。那個時代名將輩出,大才如雲,英主迭起,那是一個大爭的時代。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進了這場全面徹底的大爭之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最燦爛的輝煌。戰爭規模之大,經濟改革之徹底,權力爭奪之殘酷,文化爭鳴之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系之緊密,創造的各種奇跡之多,涌現的偉人之多―――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時代無法與之比肩的,甚至是無法想像的。」(作者孫皓暉語)
二、《新大秦帝國》所展現的浪漫情懷和奮斗精神催人奮發
打開《新大秦帝國》的視頻,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樂就給人一種激昂的鬥志和奮發的精神。接下來我們看到了戰爭場面的宏大、血腥和殘酷、看到了秦人的頑強和英勇不屈!但秦國自秦穆公春秋稱霸後,經歷幾代亂政,列強蠶食,國土淪陷。到了秦獻公,為了收復河西失地,又與魏國連年爭戰長達二十年。此時秦國的國力已消耗殆盡,到了亡國的邊緣。在此危難關頭,秦獻公的二兒子——該劇主人公仲公子贏渠梁(後來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膽識提出了罷兵休戰的主張。秦獻公自是不能認同,但在次日的決戰中卻中了魏軍的狼毒箭,身負重傷,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國的命運,並在臨終時最終確定由贏渠梁來繼任秦國國君。秦獻公的大兒子公子虔勇猛善戰、頗負人望,秦國老氏族想擁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義,全力支持贏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國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處的歷史時代是一個『大爭之世』。所謂『大爭』就是爭得全面,爭得徹底,爭得漫長,爭得殘酷無情。《新大秦帝國》也就是講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末年,在這個『大爭之世』,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滅群雄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作者孫皓暉語)。那一次次瀕臨垂死的爭扎,無不令人肅然起敬!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的使令,無不令人信念堅定!那漫天飄舞的雪花、那氣壯山河的戰歌,無不令人心胸澎湃、熱血沸騰!
三、大秦帝國的興衰、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值得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鑒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國弱民窮,列國卑秦不與會盟,且欲分秦滅秦而後快!當此之時,秦孝公贏渠梁深刻地認識到唯有變法才可以圖存。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國力已消耗殆盡,到了亡國的邊緣。但秦國舉國上下還處在替秦獻公報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們要求殺了被擒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繼續與魏國決戰。秦孝公面對秦國窮弱的現實,力排眾議,放了公叔痤並採取了割地與魏國修好的英明決策,終於迎來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和穩定的局面,終於創造了一個變法發展的大好時機。至此,我們不禁要問;「若非如此明君,還會有後來大出天下、統一六國的強秦嗎?」
當公叔痤要求秦國納貢稱臣時,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經典:「不納貢,不稱臣。秦國窮困,無貢可納;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國雖然貧窮,但人窮志不短。至此,我們不禁會由衷地感嘆:「有此明君,秦國可以無憂亦」
隨後,秦孝公又刻了一塊國恥碑,立於宮門,讓全體國人牢記國恥,發憤圖強。如此卧薪償膽,至此,我們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國焉能不強!」
為了富國強兵,秦孝公接著向天下發出了被譽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賢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求賢令》中他實事求是地陳述了秦國的貧弱現狀、自己發奮圖強的決心和秦國將來對強秦士子的回報。為了鑒別和斟選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龍的讀書多少為依據,而是讓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策論,再按才錄用,最終求得了真正的大才——衛鞅。衛鞅的《治秦九論》給秦國帶來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遠大的目光和廣廓的胸襟成了衛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於他們廢寢忘食地談了三天三夜,最後決定連起手來大幹一場——變法。在確定變法之時,秦國老氏族極力反對,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絲毫不為之動搖,並堅決地說:「秦國變法不是虛應>故事,有人擁戴,秦國要變,沒人擁戴,秦國還是要變。」然後又與滿朝文武在國恥碑前對天盟誓:「上下同心、變革雪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衛鞅提出變法四要:一、獎勵農耕以富國;二、激賞軍功以強兵;三、統一制權以理政;四、移風易俗以正民,四綱之下又有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農耕、獎勵軍功、激賞移民、實施郡縣制、移風易俗、統一度量衡、建立新軍制等相關法令保正實施。秦孝公拜衛鞅為左庶長,總領國政,推行變革。賜衛鞅穆公鎮國金劍,並曉喻朝野:「先祖穆公鎮國金劍,號令所指,違者殺無赦,凡壞我變革大計者,無論公室宗親,一律依法論罪!」接著,秦孝公又抽調幹吏景監做左庶長府領書,抽調干將車英做執法都尉,給衛鞅配備了精乾的屬官。還與衛鞅同車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與支持保證了新法的順利實施和商鞅變法最終的勝利。至此,我們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國焉能不強!」
說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們該說說亂世大才、法家名士衛鞅了。衛鞅身懷不世之學,卻不能為強魏所用。為了施展平生所學,也為了實現遠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賢令》的感招下,不畏艱險地來到國力最弱、生活最艱苦、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驚天動地的、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終於化腐朽為神奇,使原本瀕臨亡國的弱秦一舉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終於完成了秦獻公收復河西的未了殊願,並為秦國大出天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衛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勛從客卿升為左庶長,再升為大良造,最後被封為商君,從而適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
回顧商鞅變法,何其舉重若輕!「徒木立信」,略使小計,四兩撥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顧商鞅變法,何其艱難凶險!從爭水私鬥到墨家刺殺,再從墨家刺殺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終被車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顧商鞅變法,何其大公無私!從斬殺私鬥重犯到應對墨家刺殺,再從應對墨家刺殺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絲毫的退縮畏懼!在變法的整個過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鞠功盡粹,死而後已」。
綜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國》這部電視連續劇值得世人觀看,更值得當下希望變革或者正處於變革中的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鑒。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為什麼會大出天下、統一六國?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與其它六國的變法有什麼不同?我們更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取得成功的關鍵和保證是什麼?
四、《新大秦帝國》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
《新大秦帝國》的演藝陣容和實力自不用說,絕對上層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覺得《新大秦帝國》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懸;老秦人的英雄氣概更是令人盪氣回腸、熱血沸騰。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主人公塑造的雖然有些過於完美,但決對成功。《新大秦帝國》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商鞅拜左庶長時的答辯和秦孝公墨家論證台的答辯也可以和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媲美!劇中象老甘龍那:「颶風過崗,萬木盡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隨處可見。至於有些網友評論《新大秦帝國》的某些情節與歷史不附,說什麼硬傷,說什麼觀後如鯁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認為那不過是嘩眾取寵。什麼叫創作?什麼叫藝術?那能一字不動的照抄史書嗎?既使能的話,我想那還有這個味嗎?還有些網友評論說《新大秦帝國》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國演義》是大家公認的經典,試問諸葛亮不高大全嗎?不象神嗎?更何況,魯迅先生評論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戰國觀後感4
剛看完電視劇《新大秦帝國》,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寫點東西。
電視劇《新大秦帝國》將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拍成了一部大氣磅礴、盪氣回腸又充滿激情、浪漫的長篇歷史電視劇,採用大量的虛構甚至是改變史書記載來塑造了兩個幾乎完美的藝術想像:秦孝公和衛鞅(後因封為商君才稱為商鞅)。
秦孝公贏渠梁(侯勇飾)接任國君之位時,秦國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絕境。秦穆公稱霸後,秦國四代君主君權旁落,宮廷政變不斷,國力劇降。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更是以戰強國,卻屢戰屢敗,耗盡國力,還被迫向魏國割讓了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大遍土地。六國在山東召集大會,准備分秦。秦國正臨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秦孝公清醒地認識到秦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事都遠遠落後於其它六國。秦軍士兵基本上沒有盔甲,武器簡陋,後勤不繼,兵源匱乏,老爺爺和小孫子同上戰場。全靠老秦人的捨生忘死、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才勉強保住暫時不亡國。為了穩定最急於滅秦的魏國,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對下,釋放了被俘本應斬首為先父祭靈的魏國丞相公孫痤,並拿出國庫與皇室的大量財產和稀世珍寶賄賂六國權貴,力保秦國暫時無戰事,為秦國贏得了一絲喘息之機。他手刻國恥碑,以血塗字,立於宮門,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出《求賢令》,以與賢士「分享秦國」的誠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他讓來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對策再論才任用。衛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論》更使他看到了秦國的未來希望。他們連談三天三夜,決定實行變法,以法治國,並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負」的誓言。秦孝公拜衛鞅為左庶長(相當於丞相),後升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進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在衛鞅實施的充滿艱難險阻、危機重重的二十年變法期間,秦孝公頂住一切壓力,包括老世族和宮廷內部的壓力和陰謀詭計,讓衛鞅放手變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險、親至墨家駐地神農大山,解釋秦國變法的情況,說服了墨家鉅子,阻止了墨家因誤解衛鞅變法是暴行而想刺殺衛鞅的行動。秦孝公在意識到自己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為保護衛鞅在自己去世後不被老世族和宮廷內部勢力報復,不惜想違法採取非常手段除去對衛鞅威脅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長公子嬴虔和老太師甘龍。在劇中侯勇演活了一個胸懷大志、目光遠大、堅忍不拔、重情重義的國君形象,是全劇演技最好的演員,是劇中最大的亮點。
衛鞅(王志飛飾)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國丞相公孫痤的中庶子,身懷不世治國絕學。公孫痤在病危時向魏王推薦衛鞅繼任魏國丞相,但魏王不以為然。公孫痤接著又告訴魏王,如果不能啟用衛鞅,就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出境,一但別國延攬,那將成為魏國大患。魏王依然不以為然。衛鞅在魏國不受重用,便游學各國,感動於秦孝公敢於歷數祖上先君的不賢、知恥後勇、發憤圖強的《求賢令》,來到當時七國中國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推行一場長達二十年、驚天動地、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新法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讓七國中國力最弱的秦國一舉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並親領新軍出戰河西,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逼迫魏國返還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土地,為以後秦國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在變法過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廢餐忘食、鞠躬盡瘁,全力推行變法;執法鐵面無私,儲君違法殺人後,衛鞅依法對儲君的兩個太傅進行處罰,儲君的首席太傅長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孫賈被黥面放逐隴西牧馬;
為得到秦國宮廷的支持,雖然即將與如心愛的白雪結婚,而且白雪已懷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勸說下,只能放棄了與白雪結婚,接受了與公主的婚事;為了護法,不惜給自己留下殺身後患,勸說秦孝公重新立因殺人被流放並對自己心懷仇恨的嬴駟為儲君,放棄除掉長公子、老太師等人。最後在新國君嬴駟、長公子嬴虔、老太師甘龍和太傅公孫賈等勢力的瘋狂報復下,被誣陷為謀反之罪,被處以最殘酷的車裂分屍而死。王志飛演的衛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飛的演技確是一般,特別是他的言行舉止顯縣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該劇,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拍歷史劇時,對已有史書記載的事件的改編要恰到好處,不可過分。
劇中虛構的三個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給整部電視劇增彩不少。一個是衛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圓圓飾),是魏國大商人白圭的女兒。她深愛著衛鞅,全力支持著衛鞅,並已懷有衛鞅的孩子了,但為了讓衛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勸說衛鞅接受與瑩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離去,獨自養育兒子。在衛鞅被車裂時,她安排兒子的事,趕赴刑場與衛鞅殉情。一個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與秦孝公約定「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由於墨家內部事務纏身,直到秦孝公臨終前聽到消息趕來與秦孝公舉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後的一段日子。還有一個是瑩玉公主,是一個在王宮里最受寵的天之嬌女。她非常傾慕和深愛衛鞅,雖因政治因素嫁給衛鞅後,不僅沒有半點介意,反而以一個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顧衛鞅,每天晚上在衛鞅工作時,親自給他熱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後,多次要求衛鞅把白雪母子接回來一起生活。在衛鞅身陷牢獄、將被處死時,不惜犧牲生命來救衛鞅。這三個女性形象給整部劇增加了一種浪漫、激情,讓人感受到女性的溫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劇中為了突出衛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對史書已記載得很詳細的事情進行過分改編,甚至是顛倒黑白,對於沒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也許覺得很精彩,但對於已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來說則是難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寫的小說《李自成》,參照紅軍長征的事跡來寫李自成起義,參照毛澤東的形象來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寫一個「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讓很多知識分子難以接受。《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河西之戰,衛鞅率領秦趙聯軍進逼魏國,騙魏國軍主帥公子昂來談判,卻設下伏兵擒住公子昂,並以秦軍冒充公子昂的隨從詐開城門,攻入魏國,大敗魏軍,並殺了公子昂。但劇中卻拍成衛鞅只率領秦國新軍,擺開軍馬,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並放走了公子昂。衛鞅逃亡至邊關因沒有通行證件被拒絕就宿,但劇中卻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絕就宿。魏人因衛鞅曾背信攻破魏軍不願收留他,但劇中卻拍成了公子昂主動邀請衛鞅到他門下避難而他卻不願意。衛鞅回到封地商邑不願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擊鄭國,兵敗於鄭國黽池,被殺死後屍體又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但劇中卻拍成了衛鞅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大義凜然、從容就義,主動走向監獄,含笑走向刑場,坦然接受車裂。劇中為美化衛鞅形象,確實是不惜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把歷史上人格並不高尚的衛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極其寬廣、品格極其高尚的君子,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對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腦袋平息老世族的憤怒充分理解、體諒和贊賞,還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並為秦惠文王策劃殺了自己後的人事安排和治國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個,就是連歷史上真正自願以死殉法的譚嗣同也自愧不如。把歷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該劇的最大硬傷。其實如果劇中按史實如實地反映衛鞅得知秦惠
❾ 秦始皇的幽靈軍隊200字觀後感
看了這個片子我才深深的體會到秦能統一六國是有原因的:以法家治國的秦朝實行嚴酷的法律,任何小錯誤都可能導致嚴厲的刑罰,即使是建造兵馬俑時產品質量不合格。另外嚴苛的監察制度使人們拚命工作,不敢造反-5或10人為一「什伍」的制度,其中一個人犯錯其他人不舉報的話,全什伍的人都會受到懲罰,這太可怕了。另外強大的軍隊,先進的兵器與高超的技術使秦統一六國成為了可能。秦時已經有工業化生產了,即不再單純考人工鑄造兵器,如用機械磨刀輪來磨製又快有鋒利的殺人利器-刀,箭頭,戟等,使之更容易殺死人。不同合金鍛造的鋒利箭頭配合比歐州早出現1500年的改進弓而得到的弩,真是太完美了!完美的殺傷力!改進這種改進的弓不像弓那樣需要培訓很長時間掌握,只需一個扳機,即使農民也能快速掌握,農民一旦成軍又有強有力的武器,那肯定一往無前的。這個扳機設計的太厲害了,代表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機械製造工藝!測試戟的那一段把我驚著了,設計戟用來防禦騎兵或戰車真是絕妙呀!總之秦能統一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無論在法律上,在軍隊上,在武器上,在技術上,在體制上幾乎都達到了那時候最先進的水平。這也是我們現在需要學習的的地方:努力在各方面改善技術,制度,法律等各個方面使之達到最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話說片子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難道我們像秦那樣專治嗎,這也體現出了外國人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吧。我愛我的祖國,我願意為他奮斗鍾生!
❿ 六國成就秦國一統天下觀後感400字左右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統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有人說:「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說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沉默了。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一和鞏固統一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一六國,他在統一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一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一中國。這是他的功勞之一。
他在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碧襪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中央政府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一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悔姿激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脫離贏政設計的這一窠臼。從而說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一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一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一的計量標准。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冊激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這些都說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一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一國之君呢!作為一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著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他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總的來說,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確定了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麼,足以說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