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關於戲曲的知識最好是楚劇的,謝謝了!
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黃陂、孝感一帶。原為湖北省黃陂、孝感地區的花鼓戲(簡稱黃孝花鼓),舊稱「哦呵腔」,又名「西路花鼓」,1926年在漢口定名為楚劇。
歷史沿革
根據藝人師承關系推算,黃孝花鼓戲的歷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葉調元所著《漢口竹枝詞》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戲即為黃孝花鼓。
楚劇是由鄂東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的語言、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其形成初期,只在農村元宵節玩燈時演唱,故又俗稱「燈戲」。演員大多是手工業者和農民,演出也多屬業余自娛性質。後來逐漸出現農閑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員也逐漸開始由業余走向半專業或專業化,由自娛自樂變為賣藝謀生。最早的戲班是光緒年間黃陂彭家沖的艾九爹和黃陂橫店張麵糊籌組的兩個戲班。當時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兒]、[探親家]等小調。一個戲班七八個人,常演劇目也不多。
光緒二十六年(1900),原在農村演出的戲班開始進入漢口附近的沙口、水口兩鎮,在茶園清唱。當時漢口租界的外國當局和茶園老闆也想借演戲繁榮市面、增加稅收,因此黃孝花鼓戲於兩年之後(1902年)首先進入漢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園,開創了楚劇進入城市演出的歷史。辛亥革命後,戲園開始在租界內出現。最先演唱黃孝花鼓戲的租界戲園有四海昇平樓、共和昇平樓、玉壺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歡迎的演員有小寶寶(花旦,後改名江秋屏)、小官寶(旦角,後改名李百川)和小雙紅(花旦兼小生)。常演劇目為《蔡鳴鳳辭店》、《張德和辭店》、《胡彥昌辭店》和《雲樓會》、《花樓會》、《東樓會》、《西樓會》等。
黃孝花鼓戲由農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漢口為九省通衢,商業發達、人口密集、文化薈萃,劇種繁多。為適應城市觀眾觀賞要求,黃孝花鼓戲廣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劇種的劇目來充實自己;從演單邊戲、小戲、折戲,轉為演出故事連貫、情節曲折、有頭有尾的本戲和連台本戲,如《合同記》、《賣花記》、《打龍袍》、《蝴蝶杯》等。1922年李百川、章炳炎還曾組織戲班赴上海大世界演出達一年之久。上海觀眾不喜歡人聲幫腔,這就促使黃孝花鼓戲藝人開始考慮改革這種傳統唱法。1923年陶古鵬、章炳炎等知名演員聘請漢劇盲琴師嚴少臣將原先的人聲幫腔改為胡琴伴奏,獲得成功。此舉對打鑼腔系劇種的發展具有開創意義,對其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此後二十餘年裡,黃孝花鼓戲的演出逐漸擴大到鄰近武漢的一些縣城,並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戲劇種。這期間,黃孝花鼓戲的藝人學習吸收了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演出水平不斷提高;在布景、化妝、服裝等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連台本戲開始興起。
1926年黃孝花鼓戲以「楚劇進化社」的名義加入湖北劇學總會,並在該會的籌備會上正式定名為「楚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黃孝花鼓進入由共產黨人李之龍主持的漢口「血花世界」游藝場演出。楚劇在李之龍等人的幫助下,開辦了楚劇演員訓練班,整理、改編並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費公智自殺》、《南歸》、《父之回家》等劇目。在這段時間里楚劇界代表人物陶古鵬、王若愚、段殿坤等在團結楚劇藝人、改革楚劇藝術等方面對楚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27年國共分裂後,楚劇被趕回租界演出。六十九個楚劇劇目和五家楚劇戲園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劇演員也被逮捕,楚劇發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戰爭爆發後,楚劇藝人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組成多個抗敵流動宣傳隊奔赴大後方演出。演出的劇目有《岳飛的母親》、《殺宮》、《新天河配》等。同時,一部分楚劇藝人參加了活躍於鄂豫皖邊區的新四軍第五師楚劇隊,他們編演了《法場風波》、《趕殺記》、《反共害民記》、《長沙淪陷記》、《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劇目,對團結、教育、鼓舞抗戰軍民、瓦解敵人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楚劇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先後成立了湖北省楚劇團、武漢市楚劇團和一批縣級專業劇團。楚劇流行地區也擴大到鄂中、鄂北和鄂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在培養演員、革新藝術、整理傳統和編演新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對《葛麻》、《寶蓮燈》、《烏金記》等八十多部傳統劇目進行了整理、改編。其中《葛麻》一劇在1952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將該劇攝製成黑白影片。此外,《趕會》、《吳天壽觀書》、《打豆腐》、《白扇記》、《楊絆討親》等一批劇目被拍成資料片。創作、改編了現代題材和歷史題材劇目《劉介梅》、《奪佃》、《雙教子》、《追報記》、《桃花扇》、《太平天國》、《甲午海戰》;移植了一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白毛女》、《劉胡蘭》、《羅漢錢》、《李雙雙》、《奪印》、《兩兄弟》、《江姐》、《沙家浜》等。其中《劉介梅》於1958年被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黑白影片;《雙教子》於1965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追報記》於197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楚劇原為一種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其唱腔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種,以板腔類唱腔為主。板腔類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應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最早源自「哦呵腔」,是楚劇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種。其中,男腔粗獷簡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質朴剛勁。迓腔的節奏靈活多變,既可敘事,又能抒情,運用廣泛,表現力強。悲腔早期又叫「大悲」,只有女腔,為宮徵交替調式。其曲調凄楚婉轉,長於表現悲傷凄涼的情感。仙腔為徵、商交替調式,唱腔的調性色彩變化多樣。其曲調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訴,或激烈奔放、悲情滿懷,擅長表達激昂悲憤的情緒。應山腔原為北路花鼓的一個腔調,現已成為楚劇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調活潑清新、甜美流暢。四平曲調明快華麗,長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平腔又發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華麗婉轉,適於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貴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戲「單邊詞」《十枝梅》一劇的專用曲調,以後成為楚劇唱腔的組成部分。其曲調歡快柔和,擅長表現歡快或憂慮的情緒。
楚劇小調十分豐富,據統計有六十餘支,曲調風格各異,其中一部分來自湖北各路花鼓,原為一戲一曲,專曲專用。楚劇在進城前後用小調演唱的劇目占很大比例,多用於演唱生活小戲。以後由於劇目發生變化,一些小調隨著劇目的淘汰而很少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小調進行了改革,增強了小調的表現力,使用范圍也更加廣泛。小調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按曲填詞,每段唱詞的句數和句子長短必須按照曲調格式填寫,如《十綉調》、《賣雜貨》、《麻城調》等;另一類是報字接腔,開頭和結尾的曲調比較固定,中間可依唱詞的長短分成上下句,報字靈活,近似口語,如《討學錢》、《賣棉紗》、《紐絲調》等。
高腔曾是流布於湖北襄陽、黃岡、荊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劇種清戲,但早已絕響於舞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市楚劇團於1956年對麻城、鍾祥一帶高腔劇目和曲牌進行了挖掘、整理,並將其運用於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中的唱腔,從而使其成為楚劇唱腔的一個組成部分。高腔曲牌豐富,有《紅衲襖》、《鎖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餘首。其曲調優美,節奏平緩,唱詞優雅,抒情敘事均可。
角色行當
楚劇的表演藝術是在對子戲的基礎上,吸收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經過長期的演唱過程逐步發展而成,在角色行當上並無嚴格的區分。早期演出僅為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小生和鬍子生。進城演出後行當角色開始增加,出現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窯旦、小生、老生、丑、花臉諸行當。舊時旦角均為男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出現女旦角。
楚劇重唱,說白很少。早期的「單邊詞」劇目都是一唱到底。個別劇目雖然有念白的自報家門,但仍要以唱詞補敘。這種特色在進入城市演出後雖有所改變,但仍側重唱工,有時一段唱詞可達百句以上。唱詞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朗誦色彩,雖然有的唱句有二三十字,但演唱時仍能板眼分明、一氣呵成。
在楚劇表演中,旦角注重表現人情味很濃的家庭生活戲,唱腔朴實細膩、親切動人。旦角著名演員沈雲陔(藝名十歲紅),善於揣摩人物性格,將舞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態表演得准確自然。其表演的劇目如《殺狗驚妻》、《斷橋》、《呂蒙正潑粥》、《夜夢冠帶》等,均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生角則注重運用戲曲傳統表演程式,戲路較寬,既能演民間生活小戲,又能演袍帶戲。生角演員高月樓擅長運用傳統程式刻畫人物,素有「性格演員」之稱,以演《斷橋》中的許仙、《寶蓮燈》中的劉彥昌、《九件衣》中的申大成而享譽舞台。丑角講究運用詼諧的念白和變化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刻畫各種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楚劇劇目中,丑角曾塑造出許多極富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如《葛麻》中機智幽默的長工葛麻,《楊絆討親》中吝惜好色的土財主楊絆和多謀善辯的趙能言,《九相公鬧館》中混吃騙喝的文人九相公等。歷史上楚劇的著名演員主要有旦行的江秋屏、李百川、關嘯彬;生行的陶古鵬、高月樓、黃漢翔、章炳炎、黃楚材、李雅樵、袁璧玉、鍾惠然、高少樓;醜行的朱福全、羅小全、徐小哈、魯小山、熊劍嘯、楊少華等。
文獻介紹
楚劇進城一百年/余文祥著.--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179頁.--(武漢文史文叢.第一輯)
楚劇音樂/周淑蓮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581頁
楚劇音樂概論/朱 彬編著.--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1.--472頁
中國戲曲志.湖北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1.--664頁
B. 楚劇的簡介
楚劇是湖北地區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劇目多反映民間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實,幽默。傳統代表劇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緣》等。
楚劇,是孝感的傳統劇種,原名黃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 1926年 9月 10日,在湖北劇學總會開會時,由漢劇藝人傅心一提議,才正式定名為楚劇。
清代中葉,黃梅縣紫雲山、壟平山一帶的茶農,習慣由一丑一旦踏著高蹺歌唱,流傳到黃陂、孝感後,乃改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鑼腔,到道光中期才演變成「黃陂腔、孝感調」的黃孝花鼓戲,演員也發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豐前後,孝感的花鼓戲開始進入漢口水陸碼頭一帶演出,演出的劇目不多,只演少數生活摺子戲,故有「花鼓戲開了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之說。浙江省餘姚縣人葉調元愛看戲,他看後有興寫了首《漢口竹枝詞》:「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 1902
年�光緒 28年,孝感花鼓戲進入漢口市內,演出於各租界的茶園、劇院,演員逐漸擴大到 40多人,不僅劇目多,影響也越來越大。 1927年在共產黨人李之龍的幫助下,楚劇進入了民眾樂園公演,以後到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巡迴演出,孝感楚劇可謂譽滿江南。抗日期間,楚劇藝人組織六個「抗敵宣傳隊」赴重慶、桂林等地流動演出,受到郭沫若同志的表彰。他特地書贈沈雲陔條幅:「一夕三軍唱楚歌,霸王垓下嘆奈何,藝事從茲渾無敵,銅琶鐵板勝干戈。」楚劇具有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故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聞樂見。原孝感縣就有 40多個科班,連放牛伢都能哼上幾句伢腔。百餘年來,不斷發展和創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員,影響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鄒全順、邱東元、湛春林、湛駝子、熊三元,楊德安等,名聲最著的始有「四喜」,即徐壽喜、李德喜、曹建喜、張四喜,後有章炳炎、關嘯彬。巾幗藝人則是胡桂香女士,藝名白蓮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劇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戲是在《送香茶》里飾張月英和《繆老三推車》里演張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圓潤,聲音悅耳,表演到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因此有首歌謠:「看戲不好白蓮花,心中好像雞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當地大地主王慶南讓她幫著燒大煙,企圖污辱她,她一氣之下藉口沒有地方演戲離開了。人們都說她是德藝雙馨,所以才有白蓮花之稱。
解放後,原孝感縣成立聯盟楚劇工作團、花園楚劇團、車站漢劇團和京劇團。京劇團後由原地區收管。 1955年 10月,湖北省文化局在職劇團登記時,只登記了縣楚劇團和花園楚劇團,兩劇團演職人員 140人,曾獲「紅旗劇團」和「五好劇團」稱號。兩劇團上演了大量的摺子戲和新編歷史戲,在服務本地觀眾的同時,還到漢口、沙市、黃石、十堰、鄂州、黃陂、漢陽、武昌、新洲、麻城、鍾祥、天門、仙桃、洪湖和湖南、河南、陝西等地演出,留下了一路風光。 1952年的《送糧船》, 1953年的《新夫妻觀燈》,都被省人民廣播電台錄音轉播。 1956年的《狗油錐子》獲省劇目挖掘獎,演員吳月南獲表演二等獎;《婦女代表》的演員劉素琴獲表演二等獎;《趕工》獲劇本整理獎,演員李金翠獲表演二等獎。 1964年在省現代戲調演中,《雙教子》、《斗筆》、《老倆口過年》獲獎,《雙教子》在參加中南地區演出和進京匯演後,開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毛主席、周總理來孝感視察時,於 11
月 14日晚在軍分區禮堂觀看了楚劇《張二妹趕會》和《欄馬》,為孝感楚劇增添了光彩。
C. 楚劇《推車趕會》的歌詞!幫幫忙
推 車 趕 會自己的婚姻自己不能作主,甚至連父母也無能為力,現在聽起來,十分荒唐。但是,在有族長的時代,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情。族長可以無限制地發號施令,干涉人們的私生活,其社會現象,是帝王君主制的產物,也是當時社會實際缺乏低層組織的反映。楚劇《趕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社會歷史的背景下。青年喻老四,愛上僱主家的女兒,張二妹亦傾心於他。迫於族人的壓力,二人未敢公開戀情,只是暗中交往。老四的家距此地尚有一段路程,是日,該地舉辦盂蘭盛會,即廟會。這在農村是件大事,就像過節一樣,人們都要去趕熱鬧的。老四想把心上人約去,順便見見家人,也好互訴衷腸。二妹是個賢良淑德而又口快心直的女孩,她一會兒見不著四哥哥,便生出一萬個想念。正納悶情郎何以不來接她時,老四就出現了。二妹少不得撒嬌使性,老四更是百般憐愛。如何能避開麻煩又順利趕會呢?老四想到好友繆老三。老三年歲略長,人勤性乖,且善於架獨輪車,平素兒亦好幫閑鄉閭,頗得人緣。見喻老四來求,雖少不得玩笑打趣,卻也是盡心出力。有他在,一切便是相安無事。一路上,三個人有說有笑。三妹坐在車上,身著花衣,手打陽傘,依舊被曬得香汗淋淋。老四心疼她,在一側不住地打扇。繆老三看在眼裡,亦似乎被這甜蜜所感染,可愛說笑的他,也還是要逗趣的:「哎,好熱的天氣呀!」老四陷於自己的情事,沒聽出老三的話外音:「是的唦。二妹她坐在車子上,上不粘天,下不挨地,該曉得幾熱嘍」。老三被激得滿面通紅:「你這說得像話?二妹坐在車上,打著一把陽傘。你看我,上頭曬,下頭蒸,肩上扛著百把斤,你不說我熱,就不憑良心咧」。倒是二妹機靈:「是的,三哥蠻熱」。「我又冇說三哥不熱咧,三哥,把你受了熱了」,老四嘴上這樣說,手裡卻繼續給二妹打扇。老三覺得好笑,卻不肯住嘴:「哎,你曉得我熱嘛,跟她扇不跟我扇」。老四不好意思地說:「好,好,就跟你扇」。這邊廂,他手裡揮扇;那邊廂,眼睛卻迷在楚楚動人的二妹臉上。在情人對視、二目相碰的剎那間,萬語千言全都湧上了心頭,卻一時又無語能言。老四這一走神,橫柄扇風,變式成了順風豎扇。「老四,你在劈柴火?」老三抗議了,乾脆取出背上插的那把芭蕉扇,自扇納涼,說:「硬是要走小路,你看這一點都不熱鬧」。「那要麼樣走呢」?老三提議邊走邊唱。就這樣,三個人唱著、舞著、走著。行路之中,老三是善解人意的,他借故走開,讓這對戀人也好說些私房話。待回轉時,催告天色不早,大家這才又喜地歡天地重登上趕會的路程。《趕會》是楚劇傳統系列劇《喻老四》中的一折。初無腳本,以藝人即興表演為主的「活本子」形態存在。建國後的1953年,作為專業表演團體的孝感楚劇團進行了首演。張木舟、劉素琴、劉藝分別擔綱出演;1956年,民營公助的光明楚劇團亦排演該劇,並參加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同年,戲曲教育家黃振(執筆)與喻洪斌,再次對該劇進行了加工整理,劇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並載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湖北省卷》。197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趕會》攝成資料片,李志高飾喻老四、朱光梅飾張二妹、高少樓飾繆老三。1986年,黃振聽說武漢市楚劇團欲排全本《喻老四》,在夫人李慧筠和兒子黃斌臣的協助下,將其整理改編為《三拜堂》,《趕會》收為首篇。《趕會》一劇,情節簡單,結構流暢。其層次共分五節:一、盼郎;二、接妹;三、邀哥;四、梳妝;五、推車。此戲的戲劇矛盾並不凸顯,僅因人物畏懼流言蜚語而避人耳目,展開了觸人心懷的性情表現。著眼不在強烈的沖突,卻使人物性格顏色分明,亦深深地烙上了地域人文的印記。而在語言上,則更加重了這種特點。譬如二妹出場的唱詞:「……只說與哥永相愛,憑空掉下一把鋼刀來,鋼刀切藕絲不斷,砍斷的楊柳也能栽。眾人不該見識淺,熱火頭上把油添。我若不是閨閣女,坐在門前要罵三天……」表現出湖北女性之火辣、爽脆的個性,亦包含了柔媚、純和與聰慧。再如喻老四和繆老三這對忘年交的見面語:老 四:三哥,開門嘍!老 三:是哪個在叫門吶,莫把兩塊板子拍垮了喔。老 四:青天大白日的,把個門關著做么事呀?開門嘍!老 三:喲,是喻老四吶,莫喊了,屋裡冇得人。老 四:冇得人,是么有嘴在說話呢?老 三:人看會去了,留個嘴巴在罩門。老 四:有嘴就必有人。老 三:喲喝,你還蠻聰明吶,曉得有嘴必有人,那不是要拿個人來開門。這種正話反說的幽默,看似爭嘴的誇張,如同「脫口秀」一般,「爆料」連篇。同樣將湖北人性格中的質朴、機智與灑脫表現了出來。該劇音樂以小調為主,使用了[應山調]、[推車調]和[瞧相調]等,以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的形式一一展現出來。其戲曲舞蹈性尤為突出,包括有辮子舞、傘舞、扇子舞、推車舞等等。其中,「推車舞」借鑒了《雙送糧》、《三換肩》等劇的素材,融合民間之車舞,編創「三步」、「四步」、「四步跳」、「上、下坡」等多種舞步,加之其濃郁的鄉土氣息,被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由此,又促使該劇改進服裝,迴避了寫實的弊端。著名戲劇家阿甲先生這樣評價:「《趕會》只有三個人演出,一個是老長工,推車的;一個是青年農民,拉車的;一個農家姑娘,坐車的。姑娘和青年鬧戀愛,老長工很善意地開他們的玩笑。這個戲舞蹈性很強,三個人的服式非常華美,載歌載舞,邊說邊笑;這種藝術誇張就沒有問題,看起來十分優美,十分和諧。這裡面不僅使我們看到生活,還為這種輕松活潑的藝術風格所吸引。看了這個戲,就使人想到一幅很精美的圖畫,將我們引入畫境。由於這種藝術風格,選擇了恰當的題材,所以調和。」(阿甲·《戲曲表演論集》P166·上海文藝出版社)總之,《趕會》是業內稱道的劇目,同時,也是迄今演出現場反應最為熱烈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傳統劇目。
D. 楚留香一共拍過幾部
一、香港版電視劇版 1979年,香港無線電視台拍攝《楚留香傳奇》,秋哥第一次扮演楚留香,芝飾演蓉蓉。此版本原共有65集。一般分為: (1)奇俠沉冤(無花) (2)大沙漠(石觀音) (3)神宮傳奇(擁翠山莊及神水宮) (4)最後一戰(丁鐵干及高太君) 此劇1982年在台灣播放時被狂剪成30來集,分為《無花傳奇》(14集)、《神宮傳奇》(12集)、《最後一戰》(6集)。八十年代末期,此台灣剪接版本以錄像帶形式傳入大陸,風靡一時,成就了大陸第一批秋迷。後來《無花傳奇》不知何故特別難求,《神宮》、《最後一戰》倒是常見。 事隔近20年,1999年完整版終於在台灣播放,同樣引起收視熱潮,打敗同時播放的《橘子紅了》與吳啟華版《倚天》。可惜2003年香港無線出版的雙語版《楚留香》還是剪掉了近10集。 二、台灣電影版 1982年《楚留香傳奇》在台灣播放,造成萬人空巷的轟動,此後楚劇演員多到台灣發展,秋哥亦赴台拍攝了多部電影,其中包括兩部楚留香電影。 (1)1982年電影《楚留香之玉斑指》 也稱為《楚留香大結局》。此版大陸很早就有了錄像帶,後來又出了碟。 楚留香大結局的票房非常之好 ,由於票房大捷,古龍很快就拍了「午夜蘭花」,讓楚留香復活了。 (2)1983年電影《楚留香之午夜蘭花》。至今未出碟。 三、台灣電視版1 1984年,台灣拍攝楚留香電視劇,原定在《神宮傳奇》中飾演李玉函的來演楚留香,後來民意難違,仍舊由秋哥扮演,此版本接續1979年香港版,以蓉蓉已逝作為開頭,稱為《楚留香新傳》,共61集,分為四個單元: (1)新月傳奇(8集) (2)蘭花傳奇(12集) (3)鸚鵡傳奇(10集) (4)影子傳奇(11集,錄像帶版本為10集) *《楚留香新傳》也在八十年代末,以錄像帶形式傳入大陸,為湖北出版。記得封面非常漂亮,特別是《新月》和《蘭花》,可惜那時沒有掃描儀,連復印機都屬新事物。現在只能留在記憶中了。 **九十年代中期,湖北出版《楚留香新傳》碟片,收錄了以上四個單元,兩部。但不知何故,搞來了香港79年剪接版(即1982年台灣播放版)的《神宮》、《最後一戰》弄成第三部,《無花傳奇》又不放進去,搞亂了很多影迷的思維。大概是《最後一戰》這個名字感覺是大結局,倒~~~想來這就是不少影迷至今未搞清楚《楚留香》到底有幾版的原因吧。還有碟片封面實在不敢恭維,不知哪裡弄的圖片,楚大哥的頭和身體都屬拼接而成,大大不如錄像帶的封面。 四、台灣電視版2 1994年夏,台灣拍攝電視劇《香帥傳奇》原定40集,女主角為楊麗菁,林美貞飾蓉蓉。內容不以古龍小說為藍本,除了保留六位主角,其他的基本都是再創作和借鑒其他武俠小說。拍攝中劇本不斷修改,悲劇改為大團圓結局。在大陸播放的時候硬拖成50集,香港是40集秋哥自己粵語配音。俏佳人出版時仍為40集,但比電視台播放時少了部分片斷 2000年任賢齊版楚留香
E. 我外公喜歡豫劇和黃梅戲。。有的人請發到[email protected]。。越多越好。。。要完整版的。。最好是MP3格式
首先用QQ郵箱發一些全劇mp3,包括越劇、楚劇、豫劇、黃梅戲全劇。
再用163郵箱給你發我網盤上的戲曲,包括錫劇、猜喚越劇、楚劇、豫劇、黃梅戲全劇。
由於115網盤的管制,需要你接受我的邀請注冊網盤,並加我為網盤好友孫兆緩,才能傳給你。我在115網盤叫:第歐根尼,或者叫拉爾修,注冊網盤並加我為好友後,我就可以給你則模分享權了。整出的 打包的全劇mp3近近10G
F.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G. 楚留香系列連續劇有哪幾部
【第一部: 楚留香:無汪早花傳奇、神宮傳奇、終結傳奇,香港TVB1979 】
演員表
楚留香 —— 鄭少秋 飾
蘇蓉蓉 —— 趙雅芝 飾
胡鐵花 —— 吳孟達 飾
沈慧珊 —— 汪明荃 飾
無 花 —— 關 聰 飾
宋甜兒 —— 廖安麗 飾
陰 姬 —— 呂有慧 飾
楊 雁 —— 陳玉蓮 飾
宮南燕 —— 黃杏秀 飾
高亞男 —— 程可為 飾
柳無眉 —— 李司棋 飾
姬冰雁 —— 夏 雨 飾
黑珍珠 —— 歐陽佩珊 飾
李紅袖 —— 高妙思 飾
鳳飛煙 —— 楊盼盼 飾
石觀音 —— 梁 珊 飾
高冠英 —— 關海山 飾
沈慧琳 —— 韓馬利 飾
中原一點紅 —— 黃樹棠 飾
琵琶公主 —— 森 森 飾
盜 仙 —— 陳鴻烈 飾
冷秋魂 —— 金興賢 飾
劇情:
風流瀟灑的楚留香(鄭少秋),據說是武林絕世高手「夜帝」的關門弟子。他的
絕技是盜寶,但每在下手之前,必以飛箋相告物主,得手後,亦必留下香箋,故名
「留香」;而因他盜寶旨在救難濟貧,故江湖上尊稱他為「盜帥」。盜帥不只武功
蓋世,亦是智慧無敵,更難得的是他那慈悲為懷的胸襟,他與人交手無數,從未敗
北,但亦從不殺人。
盜帥一生縱橫四海,為避仇敵侵襲,又求清靜,特別以一艘美輪美奐的大白船
為家。他有三位如花似玉的紅顏知己相伴左右,其中以蓉蓉(趙雅芝)最為盜帥憐愛
,蓉蓉不只清麗脫俗,更善解人意,精通易容之術,對盜帥行走江湖,幫助不少。
蓉蓉對盜帥一片痴情,惜盜帥卻未會意,一直只以妹妹看待,令蓉蓉苦惱不已。盜
帥偶然得悉江湖五大高手被人離奇殺害,為揭開真相,展開連串調查,而被捲入一
巨大陰謀,歷經重重驚險。他到濟南調查,結識了敢愛敢恨的俠女沈慧珊(汪明荃)
。盜帥一生闖盪江湖,被她獨特的氣質吸引,始為情困。兩人揭查秘密,出生入死
,愛情越見牢固。可惜,一次,仿毀珊為救盜帥,不幸犧牲。
楚留香--神宮傳奇
天一神水失竊,神水宮向盜帥興師問罪。楚留香攜蘇蓉蓉、胡備陵備鐵花共赴神水宮,欲向水母解釋一切。豈料,途中卻意外受到神秘殺手狙殺,蓉蓉更因此陷入險境……正當眾人踏進神水宮之際,已步入敵人所設下的天羅地網……面對武功天下第一的神水宮主水母陰姬,楚留香毫無把握!……
楚留香--終結傳奇
武林中盛傳盜帥楚留香當年與妙僧無花一役,留下一部無花手冊,此手冊記錄著當今各大門派中不為人知的秘密!盜帥再現江湖即受到莫名的圍捕攻擊,寸步難行。楚留香深感事出蹺蹊,決定向寒山寺主持求證。這時,各大派的掌門人也聞風趕至,把楚留香逼下萬丈懸崖!
楚留香遇上了一生中最凶險的戰役,究竟盜帥能否逃出生天
【第二部:楚留香新傳:新月傳奇、蘭花傳奇、鸚鵡傳奇、影子傳奇,台灣 1982】
演員表
新月傳奇
楚留香 -- 鄭少秋 飾
蘇茫茫 -- 米 雪 飾
胡鐵花 -- 高 雄 飾
新 月 -- 黃慧文 飾
李紅袖 -- 陳美君 飾
宋甜兒 -- 蔣蓉麗 飾
焦 林 -- 向鵬雲 飾
杜先生 -- 瀋海蓉 飾
櫻 子 -- 官晶華
蘭花傳奇
楚留香 -- 鄭少秋 飾
胡鐵花 -- 高 雄 飾
蘇 蘇 -- 井 莉 飾
玉夫人 -- 林秀君 飾
慕容青雲- 姜厚任 飾
左飄飄 -- 林 靈 飾
水 銀 -- 郭妍妍 飾
刀 奴 -- 李 強 飾
太 陽 -- 陳麗華 飾
鸚鵡傳奇
楚留香 -- 鄭少秋 飾
血 奴 -- 陳玉玫 飾
胡鐵花 -- 李海興 飾
唐 玉 -- 林秀君 飾
李紅袖 -- 梅長芬 飾
宋甜兒 -- 陸曉煌 飾
鐵 恨 -- 向鵬雲 飾
宋別離 -- 塗台鳳 飾
王 妃 -- 劉筱萍 飾
影子傳奇
楚留香 -- 鄭少秋 飾
沈無心 -- 邱淑宜 飾
胡鐵花 -- 李海興 飾
連芙蓉 -- 鄧美芳 飾
李紅袖 -- 梅長芬 飾
宋甜兒 -- 陸曉煌 飾
老掃把 -- 關 洪 飾
余可人 -- 塗台鳳 飾
鍾 魁 -- 李 強 飾
袁文秀 -- 華 倫 飾
岳無雙 -- 程 鵬 飾
無不知 -- 劉 琳 飾
南宮靈 —— 黃允材 飾
【 第三部:香帥傳奇——舍利子傳奇,台灣 1995】
演員表
楚留香 —— 鄭少秋 飾
上官無極 —— 楊麗菁 飾
姬冰雁 —— 康 凱 飾
蘇蓉蓉 —— 林美貞 飾
高亞男 —— 陳亞蘭 飾
胡鐵花 —— 沈孟生 飾
聖年公主 —— 夏光莉 飾
李紅袖 —— 張馨月 飾
宋甜兒 —— 黃小菁 飾
鄭少秋共演了3部,
第一部
就是和汪明荃,趙雅芝,吳孟達 演的那個《楚留香》共64集,其實是一起的
但有人也把他分為:無花傳奇、神宮傳奇、終結傳奇
(後來好象有人把它精簡出來分為3部,和後面的《楚留香新傳》並到一起了,當時電視台好象就是這么放的)
所以那些想要《無花傳奇》的朋友找不到,乾脆下個《楚留香第一部》算了
第二部
就是那個很經典的 費玉青 唱的 主題曲《雲 漪》那部《楚留香新傳》
主 題 曲 :雲 漪
演 唱 :費 玉 青
身 似 行 雲 流 水
心 如 浩 月 清 風
笑 傲 江 湖 戴 酒 行
有 情 卻 若 無 情
滿 懷 浩 然 正 氣
一 腔 劍 膽 琴 心
江 山 萬 里 任 漂 泊
天 地 自 在 胸 中
啊 情 脈 脈
啊 意 茫 茫
知 音 何 處 訴 衷 腸
且 把 浮 名 換 了 淡 斟 低 唱
啊 伴 一 船 風 月
啊 乘 千 里 煙 浪
五 湖 四 海 共 徜 徉
不算從上部精簡出的,無花傳奇、神宮傳奇、終結傳奇等
其實共4部就是:新月傳奇、蘭花傳奇、鸚鵡傳奇、影子傳奇
共41集
其實也可以分成上下兩部,上: 新月傳奇、蘭花傳奇;下:鸚鵡傳奇、影子傳奇
因為兩個部分中的 胡鐵花,李紅袖,宋甜兒的扮演者是不同的
(個人最喜歡的一部,無論是主題曲,還是楚留香輕搖摺扇,漫步江湖的扮相,都堪稱經典。但最喜歡的MM,還是第一部的 汪明荃 飾的 沈慧珊 ^^! )
第三部
就是和楊麗菁演的那部《香帥傳奇》,也就是 舍利子傳奇,共27集
楊麗菁很漂亮,但看完《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她的扮象後不知怎麼越看越別扭 - -!
(個人覺得不如前部,鄭少秋的年齡也老了不少,楚香帥的功夫也減了不少,有點象央視西遊記二的孫大聖,突然變的不很厲害)
還有就是苗僑偉和翁美玲的《蝙蝠傳奇》,苗僑偉的楚留香,也一樣風流倜儻,但少了幾分鄭少秋的豪邁之氣,而且鄭少秋的楚香帥卻也深入人心
再有就是,演過楊過的任賢齊的《新楚留香》=.= ,實在不願意提起,任賢齊雖然並不難看,但與鄭少秋樹立的盜帥形象,實在大相徑庭
到是對劇中的其他人物更感興趣,黎姿的 蘇蓉蓉,鄭伊健的 李尋歡 ,張茜 的李紅袖,張衛健的 如塵,還有幾十年後由「胡鐵花」變成「司空摘星」的吳孟達 ,還有林熙蕾,陳法蓉,林心如,袁詠儀,楊恭如…… 可惜了這么多美女+_+
H. 楚劇沒胡須的包拯叫什麼戲
1 楚劇沒胡須的包拯叫《包公案》
2 這個劇目是根據明代小說《包公案》改編而來,講述了包拯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圓派辦理的一系列案件,展現了他的清廉正直和公正執法游老的形象。
3 此神腔升劇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區較為流行,也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
I. 求《秦香蓮(1964)》百度雲高清資源在線觀看,張君秋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yHQjeCe8MtnGGj13c8k1rg
故事發生在宋朝時代,陳世美(馬長禮 飾)和秦香蓮(張君秋 飾)本是恩愛的夫妻,心懷著遠大理想的陳世美決定進京趕考,秦香蓮則一邊照顧兩人的孩子一邊留在老家等待丈夫的喜訊。功夫不負有心人,陳世美果然一舉奪得了頭籌,然而,命運的意外轉變也激發了他內心的心魔,他早已經忘記了在老家的藏糠之妻,只想著如何成為駙馬爺。
眼看著丈夫遲遲沒有歸來,秦香蓮決定帶著孩子入京尋夫,沒想到,陳世美不但不理會二人的苦苦哀求,更想要殺死兩人滅口。最終,秦香蓮找到了包拯訴說自己的冤情,包拯一怒之下將陳世美鍘死了。
J. 你們知道楚留香么你知道有幾個版本么
TVB1979年版《楚留香》,主演:鄭少秋,趙雅芝,汪明荃,歐陽佩珊,吳孟達,關聰
TVB1984《楚留香之蝙蝠傳奇》,主演:苗僑偉,翁美玲,龔慈恩,楊盼盼,任達華, 惠天賜
TVB1985《楚留香新傳》 主 演:鄭少秋 趙雅芝 米雪 吳孟達 高雄
上卷:《楚留香新傳-影子傳奇》;《楚留香新傳-鸚鵡傳奇》
中卷:《楚留香新傳-蘭花傳奇》;《楚留香新傳-新月傳奇 》
下卷:《楚留香新傳-神宮傳奇 》;《楚留香新傳-終結傳奇》
台灣1995《香帥傳奇》,主演:鄭少秋,楊麗菁
2003《新楚留香》,主演:任賢齊 ,鄭伊健 ,張衛健, 陳曉東 ,林心如, 袁詠儀,黎姿 ,萬綺雯
2007《楚留香傳奇》,主演:陳浩民,秋瓷炫,朱孝天,胡靜
目前就這幾個版本 期於的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