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100字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100字

發布時間:2023-05-10 20:09:07

❶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的影片,也是歐洲導演貝爾多魯齊的經典之作。該片的敘事手法與《美國往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閃回的手法,在2小時40分鍾內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

該片的音樂可謂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小提琴與古箏等多種樂器的配合,使音樂傾瀉而來,裊裊餘音揮之不去,絲絲的憂傷沉積在深處,襯托著歷史的厚重之感,讓人沉醉於其中。(CCTV6流金歲月評論)

(1)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100字擴展閱讀:

末代皇帝劇情簡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尊龍飾),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英若誠飾)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盧燕飾)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❷ 觀《末代皇帝》有感300字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或許用李煜的這首詞來形容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再恰當不過。
眾所周知,在中國,皇帝乃為九五之尊,享受應該享有的最高禮遇,而在溥儀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在享用絕對權威背後所隱藏的
不為人知的孤獨以及寂寥。
從三歲登基到五十三歲得到釋放,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在影片半個多世紀的故事講述中,溥儀給人的印象猶如囚徒般,他一直經歷著失去,包括親情、愛情、自由以及尊嚴···········
從一開始皇帝的身份就不曾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他的皇帝的成渝是慈禧給安排的,三歲就與自己的親生母親斷絕了聯系,自小他就是高牆中最孤獨和寂寞的孩子,直到後來成為日本人操控的傀儡皇帝,他也從來沒有自己為自己做主過,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所選擇的的,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他看重的文綉只能是皇妃而早已被安排好的婉容卻是他的真正皇後。他被長期的封鎖於紫禁城之內,幾乎斷絕與外界的任何聯系,雖然他也會思想、反抗和憤怒,他也會像平常人一樣有自己的夢想(比如去牛津大學讀書、娶一個時髦的妻子,斷辮改約)而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他的身邊充滿陰謀和欺騙。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他的一生被歷史牽絆,歷史的狂潮將他卷來捲去,而他卻無能為力。
生於亂世,無可避免的命途多舛。或許當王朝衰老的時候,皇帝的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大廈將傾,何木將支?所以站在被審判的圓桌面前,他只好毫無任何怨言的去接受來自外界的所有罪名。"可憐秋月一塋孤「,我們知道的也許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陽光的直射,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思想上始終與外界隔絕。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最後溥儀成為導游中的說辭,從此隱沒於歷史之中。
偉大的電影之所以偉大或許就在於經歷時間的檢驗之後依然會調動觀眾的觀感。《末代皇帝》是貝托魯奇導演的一部作品,可堪稱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技巧精湛的史詩巨片。而中國政府當時同意本片的拍攝,並對內容不做任何限制,本片一共使用一萬九千名臨時演員,成本浩大,只有通過美國片的世界性發行渠道才有可能回收,而美國觀眾對語言的偏食舉世皆知,大量的英文對白無疑對於中國的導演是一種巨大的諷刺。影片中演員、場地是中國的,故事情節是中國的,1987年獲得9項奧斯卡提名的殊榮,這部電影堪稱中國電影百年經典,但卻是出在一個外國導演之手。
一個外國的導演可以在中國影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謝晉導演的《末代皇帝》卻因為各種限制只能湮沒於歷史的潮流之中,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悲哀。除了副導演寧瀛、音樂家蘇聰的名字在影片中出現還算是一種安慰以外,對於中國電影,或許我們應該要具備講述歷史的能力,而非單純的被有關部門的殺封之後就選擇從此一蹶不振。

❸ 關於電影《末代皇帝》的影評

影片《末代皇帝》影評
他是一個皇帝,他也是一個平民,他曾想像他的先輩光緒一樣變法改革,也曾幻想復辟自己的帝國大業。小時候太監們告訴他,他是天子,天子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小溥儀深信不疑,因為在這深宮內他的命令無人可以違抗;後來他第一次感覺到了一種無形的壁障,他無力阻止奶媽的離去,是的,一道大門擋住了他的去路,他將小白鼠扔在了門上,也正式開始了他悲劇的一生。他開始討厭這個地方,他活得像楚門,所有人都在騙他。波士頓的到來算是他唯一可以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波士頓說皇帝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孩子。
後來,袁世凱倒台,國民黨佔領了紫禁城,把溥儀作為滿清餘孽驅逐出宮,終於可以離開這里,但溥儀又一次彷徨了,一是出宮並非出於自己意願,二是離開了又能去哪裡? 溥儀一生都在尋找家的存在,離開紫禁城後,天真的溥儀決定利用日本人的勢力再造皇帝大夢,可是他錯了,一時昏頭的代價是他失去了唯一所擁有的皇後婉容和妃子文綉,他再一次追趕著跑出去,但擋在他面前的,還是那扇緊閉的大門,原來他從來都沒有走出過大門一步。
本片採用溥儀在監獄改造期間的回憶,插敘了過去一生的點點滴滴。溥儀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皇帝,也可以說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皇帝。他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成為了一名花草匠,放下了過去,也擁有了勇氣面對未來。這一次,他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❹ 觀《末代皇帝》有感

        最近無意間發現這部值得一觀的電影,從初二開始就很喜歡中國近代史,這完全歸功於我們的歷史老師,很准確的說,是她的美貌和口才激發了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我對一切有關歷史的書籍和影視都比較敏感。

        這部影片嚴格來說是一部紀錄片,詳盡地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電影的名稱「末代皇帝」其實是對他一生最客觀的概括,盡管溥儀是最後一任皇帝,但他依舊是封建中國中央集權制度最高權利的象徵,這部影片於1987年經外國人合資在故宮真實取景拍攝,歷史還原度高達百分之八十,較客觀的將近代中國再現,不虛美不隱惡,值得找來細細品味。

        溥儀,本是淳親王之子,後因光緒帝馭龍而去,他被慈禧太後選中,進宮成為下一任傀儡皇帝。他三歲時便進宮登上帝位,成為中國最高權利統治者,可是細想一下,才三歲的孩子,放到現在也僅僅只上幼兒園,這么小的孩子能懂得什麼?仁義禮智信他又知道幾個?可是溥儀卻被迫離開生父生母,進了宮,坐上了那個萬人矚目的位子,身邊無論是誰都對他畢恭畢敬,他享受著世間最好的,優越的生活著實令人羨慕,可誰曾想,這一進宮竟再也無法踏出去一步,記得有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進入皇宮後,他有了屬於自己的駱駝,屬於自己的宦官,屬於自己的尚書房,屬於自己的蟈蟈和小白鼠,可是這些東西的代價就是他的自由。是他用自己的自由換來這些,每次一跑到宮門前要出去,就被侍衛強行阻止,偌大的皇宮里,時常奔跑著一個瘦弱的身影,他想出去,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守在父母身邊,他想褪卻一身繁華去換一世自由,他是可憐的,同時也是可笑的,可憐他自小命途多舛,可笑他身居皇位卻處處受制於人。其實更多的是可悲,自己的人生不由自己書寫,被迫踏上別人安排好的道路,一路艱辛一路迷茫。

        他也想過要掙脫束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侍衛阻止他出宮時,他憤怒的將自己心愛的白鼠摔死。想要張望外面的世界,於是不顧危險爬上屋檐。我看這部影片時,並沒有覺得他像黑暗統治者一樣可恨,反而覺得他很可惜。可惜又是怎麼說呢?他一生追求新式教育,想去西方學習英語,想組建自己的樂隊,想把自己的治國方略施展出來,想挽救將亡的大清。他有自己的真才實學,有自己的遠大理想,可惜生不逢時,無辜的他成了時代的犧牲品,這個悲慘的時代結束了大清統治,也斷送了他的未來。可惜之情油然而生。

        清晰的記得在小溥儀登基時,耐不住繁儒禮儀,站到龍椅上開始蹦蹦跳跳,階前伏地的生父抬頭告訴他「噓,馬上就要完了。」。這句話是淳親王在安撫煩躁的小皇帝,可作為局外人的觀影者看來,這似乎就是一種暗示,隱約表示出「大清,馬上就要完了!」,是無情的嘲笑,和無盡的悲哀。

        溥儀的外教老師英國學者庄士敦對於他來說,亦師亦友亦父。庄士敦對待溥儀,不是用中國傳統的嚴格的師生禮儀,而是用西方「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來平視這位中國的皇帝。他會給溥儀帶來西方的自行車,會在溥儀近視的第一時間不顧先帝妃子的反對決然給溥儀佩戴了眼鏡,會在溥儀被迫驅逐出宮時為他申請英格蘭的保護資格。他是影片中為數不多的真心對待溥儀的人,一切以保護溥儀為主,顫顫微微爬上屋頂,向溥儀伸出救命的手。不怕損毀大清形象,為溥儀配上眼鏡。他是大清為溥儀聘請的外教老師,可他所做的一切卻都是為了溥儀,而不是大清王朝,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高尚之處,是以人為本,而非以國為尊。

        溥儀在皇宮最喜歡的游戲就是遮起一塊白布,讓宦官們隔著白布來觸摸自己的臉龐。他說他喜歡這種感覺,因為身居皇位,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是一副奴才樣,絲毫不敢造次,他看倦了這些人的無條件順從,厭惡他們從骨子裡散發出的奴性,盡管他僅僅是一個共和時期的傀儡皇帝,可在紫禁城內,他依舊是真龍天子。在吃人的舊社會封建制度下,溥儀是九五之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人們就必須尊敬他仰慕他。但是人都有慾望啊,溥儀的慾望僅僅是出去看看而已,他三歲起就被囚禁在皇宮,收起自己的貪玩與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威嚴和端莊,說一句話走一步路都需要按著規矩來,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剝奪是殘忍,讓他小小年紀就承受著本不屬於他的壓力。那些所謂的大人們啊,只想著大清,只想著如何延續自己榮華富貴,所以絲毫不會在乎這個孩子的感受。人情冷漠世態炎涼,是這將亡大清,乃至這個國家的可悲,細細想來,近代的祖國滿目瘡痍,令人心疼。

        紫禁城內悄悄築起的高牆將皇宮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為天下共和,一部分為封建專制。截然不同的兩個制度,竟在這個九五中正的宮廷內共存,互不幹擾互不侵犯。溥儀被蒙在鼓裡,認為中原大地依舊是滿清的天下,所以當他的胞弟溥傑進宮時,他炫耀著自己的駱駝,展示自己的威嚴,可他並不知道,外面的共和世界裡多的是他的寶貝駱駝,人們也都不需要敬畏他臣服於他,可他依舊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生來就是人中之龍,擁有著天生的優越感,可悲可嘆!

        還記得溥儀爬上屋檐看到袁世凱的車從皇宮走過時,他的眼神里是害怕,是孤獨,是絕望,他內心想要通過改革來拯救大清,所以自行剪辮,企圖通過此舉來刺激他身旁的大臣們,可是他們都如同木偶一般,不聽不看也不了解溥儀的真實想法,沒有大臣的支持和輔佐,縱使自己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改革成功,憑一己之力又如何能挽救得了危亡的滿清?

        再來說說溥儀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女人。他的生母淳親王妃,他的母妃當然很愛她,可是為了整個大清王朝,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私情,將最疼愛的兒子送進宮,她是一個可憐的母親,先國家而後私情。二嬤是溥儀的奶娘,這個女人對於溥儀來說,勝過生母,從他三歲記事起便是這個女人陪伴著自己,二嬤把自己的孩子放棄,進宮去服侍溥儀,所以看到他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心一意待他,愛他寵他,把對自己孩子的愛全部傾注在溥儀身上,從側面也體現出了封建舊社會對婦女的殘害。婉容是溥儀的皇後,是將亡大清的一國之母,她可能是傷害溥儀最深的人吧,陪溥儀去了日本復國,卻有了別人的孩子,孩子還未出生就死去,她便自暴自棄,吸食鴉片,最後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不但不讓人心疼,而且會讓人厭惡。相比之下,我更欣賞淑妃文綉,她是黑暗社會的一抹陽光,是沒落貴族中的一股清流,當她接觸到西方"一夫一妻"思想後,歇斯底里的質問溥儀,「我算什麼,我不想做你的情人了!」於是她放棄淑妃的虛位,在一次大雨中跑出去,接受風的吹拂和雨的洗禮,與其說她放下了過去,倒不如說她拋棄了那個唯唯諾諾的令人討厭的自己,是新時代女性的象徵,值得我們去敬重。

        溥儀被迫離開皇宮時,這是他自進宮以來第一次出去,他如同一個懵懂的孩童,四處張望著這個新的世界,可他看到的是什麼?自己視為寶貝的駱駝遍地都是,自己的代步工具是先進自行車,可外面已經是四輪機動汽車了,他害怕他慌張,他不知道自己在皇宮的二十多年裡,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自此他才意識到大清危亡是有一定道理的,自欺欺人,保持著天朝上國的思想,驕傲自大,可他不甘心,他不希望自己是中國封建制度上的最後一任皇帝,所以他要想盡辦法來復清。

        於是便有了他接受日本帝國的扶持,在東北建立偽滿政權的事件。他在滿州重新建立偽清時,一度認為自己終於可以帶領中國人民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可是實現這個雄心遠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簡單,1945年日本法西斯在華投降,溥儀不得不逃往日本,在日本他受到妻子與僕人的背叛。一心想要救國,卻抵擋不住世界發展的大潮,最終被淹沒在潮流的巨浪中。

        新中國成立後,在滿俄邊界駛來一輛滿載戰犯的火車,溥儀便這這趟列車上。到站休息時,他的一些舊僕人看到他便低頭哈腰屈身下跪,他看到了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於是他想逃避,不敢面對,偷偷跑到洗手間,用藏匿好的刀片割破手腕,放入溫水中,任血液肆意流淌,他想就這樣結束自己這屈辱的一生。教導員發現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奄奄一息。被救後他進入了改造營,剛進去的時候他很不適應,一個高高在上眾星捧月的皇帝,突然淪落到這個地步,心理的巨大落差讓他感受到大清真的亡了,他已不再是昔日萬人景仰的皇帝。從三歲起,衣食住行便有專人打理,自己可以說是生活不能自理,不會穿衣,不會疊被,不會系鞋帶,不會刷牙,不會自己動手打飯。在改造營中他逐漸學會了這些生活技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立的人,也重新認識了自己所處的這個新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溥儀改造成功後,來到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紫禁城,他抬頭望著,想起了自己曾在這里的點滴,世事變遷,自己曾經的家已經變成了國家的旅遊景點,想要進去看看,卻還需要買票,這是多麼滑稽,令人心疼啊!他進去大殿,想要走上龍椅,被側門沖進來的小學生呵止住了,他說我曾經在這個椅子上坐了二十年,還拿出陪伴自己童年的蟈蟈籠,小孩出神的看著蟈蟈籠,回頭時卻不見了那個花甲老人。我個人認為這個細節處理的非常棒,言已盡而意無窮,給觀影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值得玩味。

        看完這部電影,最多的感受就是溥儀是一個可憐之人,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用特別細致的筆觸去描述他,不捨得去批判他去指責他,我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無奈之舉,誰不想自己的祖國好,一個平民尚且這樣希望,那統治者一定更想造福國家啊,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怪他。如果他生在康乾盛世,這樣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必定大有作為,他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是那個戰亂紛飛,變革四起的時代把他變成了這樣,他也在這個漩渦中努力掙扎,所以他是可敬的,他身上的一些特質也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我不希望有些觀影者看過這部電影後會覺得他很無恥或者無能,我們應當設身處地的去想,如果換做你是溥儀,你不一定有他做的好,他值得我們去尊重!

        最後想說一下溥儀的扮演者尊龍,他的精湛演技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更真實的溥儀,彷彿溥儀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一樣,氣質和神態都特別到位,最重要的還是尊龍那一張顛倒眾生的英俊面龐。特別感謝87年組織拍攝影片的人們,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好的資源,向他們致敬。

❺ 末代皇帝觀後感

其實說到末代皇帝,觀後感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給你說說吧,那是幾年前了,同學向我推薦了《末代皇帝》這部經典老片,距離電影上映的1987年已經過了20多年,我卻第一次走進它。它帶給我的是滿滿的震撼。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傳統的「史實」和「傳說」都無關,認為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是成份復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該片用閃回的手法來表現溥儀的一生,根據溥儀的回憶,現實與過去交叉,在在3小時38分鍾內講述60年的事情。定義電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裡面的演員是中國的,場地是中國的,故事情節是中國的,但不能算是中國電影,它曾獲得1987年奧斯卡九項提名,九項全拿的殊榮,是由一個老外導演創造的。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從戰犯管理所這一場景開始,要求每一名戰犯交代罪行。在審訊中,溥儀回憶了自己的一生。

三歲的小溥儀被擁上皇位,登基時連龍椅都坐不住。一個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裡,沒有父母的懷抱,沒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黃瓦紅牆,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著能嚇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舊妃子和陰不陰陽不陽的變態太監。

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最後的皇帝往往都處於某種尷尬的歷史背景,一個沒有權利的溥儀,一個自三歲進宮再沒有過父母兄弟關愛的溥儀,一個被時代過渡推著走著迫害著的溥儀,一個讓我感到無限無奈和同情的,大清國的最後的皇帝 。

❻ 《末代皇帝》觀後感

昨天花了三小時四十分鍾把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看完了。此前還從未完完整整地看完過,覺得太長了。唯一的印象是坂本龍一創作的影片插曲,前陣子在坂本龍一的自傳電影里也提到了那一段經歷,記憶猶新。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電影時長好像約定俗成似得一般都被設定為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或許考慮到坐在影城裡的觀眾的注意力吧,也可能是其他商業考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對於電影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時,只是覺得它很長,很黑(影院環境的關系)。也是因為近期不能出門,才能看這么個長電影,看後感觸良多。

開篇第一個人物的出場就讓我一下子進入到了電影情境中,也就是盧燕(觀影後上網查電影的相關信息才知道她居然是梅蘭芳的乾女兒,她和文藝界、演藝界的關系可想而知)飾演的臨終前的慈禧太後,以及導演從整體的角度給觀眾展現的紫禁城,立刻讓我覺得這個才是對的;瞬間推翻了我在今天的電影電視劇里看到的和紫禁城有關的所有片子的印象。在貝托魯奇的鏡頭下,那是個寬闊、距離感十足,又陰森,略顯呆板的同時似乎少了些想像中的金碧輝煌的紫禁城,絲毫不讓人嚮往的禁錮之地。這和我以往看到很多國內的清宮戲的觀感很不一樣,讓我第一次會對中國皇族裡的生活覺得乏味、蒼涼。

電影採用雙軌時間描述,我也不知道專業術語應該如何描述,一會兒回憶溥儀的童年、少年以及被趕出紫禁城的過往,一會兒就是此刻在戰犯營里被「改造」 的此刻。無論從電影時長、電影語言和結構、拍攝手法、甚至在演員表演上,可能是因為距離,都讓我有種「我是個思維上存在巨大困境的人」或「自己的語言體系的狹隘(由於環境和個人共同造成的)」的感覺。它對我來說,極為的不熟悉,不適感,但是是能把我完全吸引過去的不適感,和看一部時下的流行電影那種「在自己的范圍內」的踏實感截然相反。把不熟悉的歷史、從書里看來的歷史瞬間拉近,讓這段故事在眼前上演,如此之沖擊彷彿它能鎖住今天觀眾的思考能力。換句淺白的話說,我們很難用單一或簡短的詞彙去形容這部電影,同樣的困惑也圍繞在我們該如何形容溥儀這個人物上。就像溥儀這個人,太難比較、太難找到他的位置,甚至將他的呈現合理化也是妄想。

再說說演員。不得不說,尊龍真的是太帥了,我作為一個成年男性都被吸引,無論是貴族氣息和落魄貴族的勁兒都刻畫的入木三分。溥儀年輕時被擺弄的憤懣、內心滿是心虛的貴族氣息、被日本人利用後妄想復辟的野心、新中國後被「改造」時期的忍辱感以及通過在獄中看電影後得知自己在偽滿時期所造成的罪責的歉疚感,作為觀眾都體會的到。盡管還有其他的好演員,除了彼得·奧圖、陳沖和鄔君梅,最讓我眼前一亮和意外的是坂本龍一飾演的日本特務甘波正彥和英若誠扮演的監獄長。以前只聽過這位前文化部副部長的名字,如何如何了得,也知道他是英達的父親,但看電影的時候並不知道。至於坂本龍一,是少見的情況——作曲的同時還參與表演,就像他參與大島渚的電影一樣。我很喜歡他現在老年的樣子,如他所述,年輕時的他的樣貌確實不怎麼樣,至於是不是招人煩我們作為看客並不知曉。

看這樣的電影,我不知道自己應該處於什麼位置,是單純觀眾的位置,還是一個讀歷史的後輩的角度。就比如看主人公溥儀,我們從道理上、情感上或許可能會理解他的焦灼和復雜,但從位置上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他,甚至可以說沒人能理解他,如果從艾柯談「誤讀」的角度上來說。畢竟不理解才是常態,理解反而是稀有、稀少的。這也是為何我說這樣的電影對觀眾是有要求的,因為它會讓觀眾來回搖擺,如果想讓自己作為一個認真的觀眾的話。比如在皇宮外面已經是辛亥革命之後,清朝被推翻了,但作為皇帝的溥儀在「小皇宮」里還被蒙在鼓裡,他的表現其內在深層原因是復雜的,是很難讓人一下全盤否定的。可能是我的惻隱之心比較重,也沒有作為偉人的堅韌和果敢,新中國之勢無法阻擋,但我作為觀眾之一常常會對溥儀產生同情(也不排除潛意識里對尊龍的喜歡)。可是,當影片演到他在東北想要復辟時,同情心又減弱了,但我們也知道他是被日本人利用,復辟又是個夢,甚至是個他自己也知道是夢的夢……一個多麼難描述的人啊。

如果我們從所謂的小愛中抽離出來,以今天普遍的人道主義、平民主義的視角來看,一個落魄貴族固然會因他作為時代犧牲品的命運讓人唏噓,但還有那些千千萬萬的孤苦貧民又將何去何從呢,他們又將怎麼說呢?相比於溥儀,他們的一生是註定的悲慘和非自然死亡,只不過電影里沒有特寫而已。諸多的思考會讓觀眾失語。還有一直在服侍溥儀的那個下人,直到他們作為戰犯被關在戰犯看管所的N年後,這個下人才脫離溥儀,臨走時他對溥儀說:「你從來都不了解我」,這是一句振聾發聵的自白,只是被很平和地說出,但在溥儀聽來是震撼的,在觀眾聽來也是。好在溥儀1967年因癌症去世了,對他來說,應該不是個很壞的事吧。

這是一部很難說得完、說得清感受的電影,簡單寫一點,聊表寸感。若想有更多的了解,有兩本書一定要讀:庄士敦(也就是溥儀的洋教師)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愛新覺羅·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如果這一篇文章被很多人看到我並不會覺得多麼幸運,但如果有人看了電影之餘又去讀了這兩本書的話,起碼對人和人生有了更為豐盛的理解,這大體來說應該是幸運的。

❼ 《末代皇帝》觀後感

一個尊貴的囚徒  身不由己的一生

《末代皇帝》,三個半小時的影片,看盡了末代皇帝溥儀跌宕起伏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貌似威儀天下,手握天下的生死大權,卻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令人唏噓不已,卻又深深同情,只感嘆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來都不會為某一個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的步伐,也無法把握歷史的方向。

溥儀作為末代皇帝未必是昏君,但他的命卻註定是悲催的。他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甚至比一般乘客更可憐,因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來的。沒有自由的人,是何等的悲哀!紫金城那麼小,卻永遠也出不去,包括他以後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囚禁之中,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蘇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人是歷史洪流中一枚小小的塵埃,很多時候,生或者死,都無法自己做決定。惟願在這不易的人生里,做一枚快樂的塵埃,享受小小的平淡的幸福。

❽ 末代皇帝影評

作為榮獲九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堪稱是一部氣勢宏大、場面壯觀、色彩濃郁、技巧精湛、敘事熟練的史詩巨片。

它以空曠的紫禁城為背景,落日的余暉照耀在皇宮大殿,盡顯歷史的悲涼和皇族的無助。深層次的色彩運用,帶有一份由內而外的凄涼。

有關紫禁城的那份回憶,更是凄美纏綿,皇宮的濃郁色彩里隱約滲透出幾絲江河日下的腐爛。巧妙的拍攝和剪輯技巧,回憶與現在交叉進行的敘事手法,則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溥儀一生的生活軌跡。

此外,主要演員們的出色表演也為這部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成年溥儀由好萊塢華人影星尊龍扮演,婉容和文綉則分別由著名女影星陳沖、鄔君梅扮演。尊龍扮演的溥儀帶著一副金絲框眼鏡,眼神里流露出似有若無的憂傷,偶爾的明眸里,閃現出對理想和未來堅定的信念。

角色介紹

1、愛新覺羅·溥儀

演員尊龍

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小自我尊大,沒人管教。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最終改造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

2、郭布羅·婉容

演員陳沖

作為溥儀的正統皇後,她具有貴族的血統,接受過西方教育。溥儀一心想復辟清朝,對她不管不顧,使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3、額爾德特·文綉

演員鄔君梅

一個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宮,以便大婚時跪迎皇後。她家原來只是一個沒落的滿清貴族,她自己也是一個很封閉的女人,但是後來接受了新的知識和觀念,意識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終於爭取到和溥儀離婚,迎來了自己的自由。

❾ 末代皇帝觀後感5篇

《末代皇帝》由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制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 觀後感 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1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電影講述了中國末代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三歲登基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從唯我獨尊的萬世皇到一個鬢微霜的園丁的傳奇經歷。這是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據說拍攝期間英國女王訪華卻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而無法參觀故宮。這部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九個奧斯卡獎項。影片在中國宮廷式的背景、莊重蕭殺的配樂以及黑與暗紅相結合的色調下緩緩拉開帷幕,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

慈禧太後咽下最後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三歲的溥儀從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單純天真善良的他開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裡的生活,讓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專橫性格。後來,中華民國建立,宣統帝退位。再後來張勛復辟,溥儀又一次稱帝,但在幾年後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當溥儀得知他家祖墳被盜挖後悲憤交加,為了洗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恥,他決定與日本人合作,復辟滿清。於是,他在長春建立「滿洲國」並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淪為階下囚,在監獄里進行勞動改造,十年後獲特赦。之後年近六十的溥儀成了一名園丁,過著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儀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 清明 變得冷漠滄桑。

溥儀被軟禁在紫禁城內,無法走出這個富麗堂皇高大宏偉的建築,每天在紫禁城這一方狹小的土地上看著藍天白雲在頭頂上飄去,他的靈魂早已飛出城外。

他的額娘離開他、奶媽被人帶走、皇後悄然離開,他跟在後面追,在黃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樣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樣倔強。然而,一扇門在他身前關上……「Open the door!」這句話被他一次又一次說出,從最初的吶喊到請求再到喃喃低語,從最初的憤怒不甘到無助再到絕望……這不正是他被封閉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實寫照嗎?

誰說溥儀是懦弱的?在中國古代,皇帝也許是最危險的職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謀殺。可是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他卻從不恐懼。沒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復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敵人的陰謀被日本人利用。

誰說溥儀是無情的?他對胞弟溥傑一直念念不忘,始終關心著他;母親死後他推著自行車竭盡全力想出城;奶媽被帶走後他跟侍女說:「她不只是我的奶媽。」他對老師庄士頓先生敞開心扉,庄士頓先生離開時他戴上了眼鏡目送著老師的身影一點點變小直至消失……

誰說溥儀沒有主見?他希望改革,他想改變他身邊的一切,為此他親手把自己的辮子割了。他也試圖利用日本人,但失敗了。他想改變,但歷史的波濤阻礙了他,他終究不能改變什麼,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後婉容因內心的孤寂漸漸染上了毒癮,監獄長在---期間被打成右派的凄慘結局也令人唏噓不已。也許就像貝托魯奇接受采訪時所說:「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那樣的年代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清末到---這段歷史教科書中最動盪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里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2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朋友則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著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游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於《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里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可能是因為溥儀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麼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台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為我也曾經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著空空的講台。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著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命運,拚命想做點什麼。卻發現什麼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著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並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可是他們無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為什麼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3

由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制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

貝爾托魯齊,被人們稱作詩意導演,心理導演。很善於用獨特的影視語言,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曾說過,中國的這段歷史讓他著迷,他願意用的的能力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影片正巧符合他對歷史的看法: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對浦儀的同情心大於厭惡感,從影片中也不難體會到。

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調的運用,攝影師斯托拉羅也的聲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儀在看守所接受審問時,畫面採用青藍的冷色調,彷彿觀眾也在冰冷的監獄一般,起到了親臨感。在浦儀回憶童年時,畫面採用了暖色調,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錮於皇宮,和被皇宮所保護。影片還不忘了對光線陰影的處理,在浦儀小時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時運用了陰影和陽光的不平衡感。使觀眾體會到浦儀的那種掙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國師傅學習先進理論時,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脫時,陽光才回到了浦儀的臉上。從這部電影可以清楚的體會到光線對電影的作用。

本片以門為引子,用門的視覺形象來表現浦儀在前半生中充當傀儡被禁錮的歷史悲劇,表達了他人是歷史的人質的歷史觀。在回憶與現實轉換時也運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輯技巧,比如相似物轉場,相似音轉場,人物的相關性等等,如不是採用這種高超的時空轉換式,是很難自由轉換的。

電影不僅可以還原再現歷史,也可以表達和解釋歷史。因為這就是電影!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4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後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曆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滿是大臣、太監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面前。太監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民國大總統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牆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於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燒了賬本。

之後,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後,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里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後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最後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麼無力:他什麼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5

一個小男孩兒,頭上壓著沉重的帽子,眉頭緊縮,表情嚴肅,額頭的青筋突出,背後是滿朝文武的大臣對他頂禮膜拜。小小的年紀還在懵懂無知,就承擔起了一個國家委以的重任。他還不知道,他現在的國家以是國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齊指導,該片分為前後兩部分,以幼年的溥儀和被共產黨抓到後的溥儀為時間點穿插敘述。一點點為觀影人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從萬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復大清的傀儡,到共產黨的戰俘,再到說自己只是一個花匠。

溥儀,戰戰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儀在車站決定割腕自殺被共產黨救下調換到年僅三歲的溥儀被慈溪老佛爺召進宮與家人分開,小溥儀一臉陌生的走到慈溪身邊,當慈溪對他宣布大清交給他的時候,小溥儀並不能理解自己將要承擔一些什麼,在哪一刻,命運將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時候的中國已經被日本人迫害的滿目瘡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將鴉片帶入中國,處心積慮引導中國人吸食鴉片從中獲得利益。而鴉片損害了中國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毀中國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鴉片來侵略中國土地,屠殺中國百姓,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國。中國被迫一次次妥協,一次次與各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小溥儀接受的實質上晚清早已不復存在,可以說,晚清造成這樣的局面,不能怪溥儀的無能,只是溥儀以無力改變這樣的事實。

末代皇帝觀後感5篇相關 文章 :

★ 最新《誤殺》電影觀後感心得影評範文5篇

★ 2020最新央視鼠年春晚觀後感素材5篇精選大全

★ 紅色電影《西安事變》觀後感1000字5篇

★ 《百家講壇》觀後感5篇

★ 甲申三百年祭讀後感範文5篇

★ 優秀紅樓夢讀書心得感悟5篇

★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精選6篇500字

★ 《鄉土中國》讀後感心得範文十篇

★ 關於《音樂之聲》觀後感

★ 九一八事變感想文章

閱讀全文

與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1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是喪屍微電影完整版免費 瀏覽:412
為什麼貓和老鼠電影 瀏覽:298
李連傑電影免費觀看全集中文 瀏覽:26
可以下載那種電影網站 瀏覽:957
三五成群電影女主角 瀏覽:778
雙城記電影中英文字幕 瀏覽:588
男電影演員死於心臟病 瀏覽:620
嘉裕電影院圖片 瀏覽:434
綏化北林區電影院開門了嗎 瀏覽:195
喋血電影大全 瀏覽:20
電影院播放槍擊 瀏覽:344
泰國電影拳擊女兒 瀏覽:859
競雄女俠秋瑾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545
哪些網站可以看剛出來的電影 瀏覽:957
影院最近新上映的電影 瀏覽:777
東陽市電影院一氧化碳中毒 瀏覽:731
七分鍾愛情電影 瀏覽:841
小丑電影戴面具圖片大全 瀏覽:33
去電影院作文600 瀏覽:718
街頭霸王大電影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