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血葬觀後感

電影血葬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5-10 12:33:52

1.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一:

《入殮師》觀後感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眾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為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入殮師,一個外人看起來避之不及的職業,在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演繹下變得那麼的高尚與莊重。導演憑借這部《入殮師》出人意料得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飢拆最高大獎,使這部無人問津的,沒有火爆場面,沒有精彩特效的影片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入殮師》講述的是這么一個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廣告把入殮師定義為「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而該片的英文名字為「Departure」 ,為啟程,離開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片中火葬師所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 一樣。我作為看門人(火葬師),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位看著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脫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劇中還有一情節設置,兩條魚拚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來一條魚的屍體。「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裡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念友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 並且,「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通過入殮師這一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意義,「死亡」變得如此的優雅與凄美,而不是那麼地冷冰冰,同時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

入殮師這職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職業,如51分鍾時,被稱: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妻子美香不許大悟碰她,並說出一句「骯臟」。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過,並想過辭職。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周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為對美香難以啟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爛高棗,也緩沖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並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變化是看到社長為病死的婦人入殮,他看到社長懷著溫柔的情感讓已經冰

冷的人重新煥發出美麗,而且將這種美麗永遠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種靜謐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裡感到了這份職業的一種莊重感。第二次心理變化是他親身為男身女容的止夫進行入殮儀式後,其父說了一句「我這么多年都沒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兒子。」他釋懷了,從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幫澡堂老闆入殮,他的認真,專注,虔誠,敬業精神贏得了妻子和澡堂老闆兒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給自己恨了30年的離家出走的父親入殮,突然,父親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離家出走的父親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他們的,這時,音樂響起(觀眾應聲淚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畫面,主人公父親的面容清晰了??

這部影片的配樂也很強大,請了久石讓來配樂。在46分鍾時小林半夜睡不著起來拉提琴,大提琴的聲音加上鋼琴,聲音有點低沉,緩慢,與小林那段痛苦的回憶配合得恰到好處。88分鍾在壟上拉琴,有鋼琴的,還有一些其他樂器的聲音,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飛舞的美麗的白天鵝給人一種希望,讓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長。畫面轉到最後,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題《Memory》又再一次悄然響起,記憶父親的臉容逐漸清晰,音樂與畫面的融合,讓人眼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時間,而是一節節待學的過程?」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二: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著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著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為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為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秘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啟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著屍臭坐著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著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為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為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著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唇印的歡笑流淚,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著,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郁,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才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看門人,我對他們說著,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為她關上棺門,笑著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著她的最後,為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著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著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著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里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余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里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為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裡緊緊攥著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著,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么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著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三:

大概我高一的時候吧,就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了,同學們說這是一部好電影,極力推薦我去看,但我一聽到電影名,就聯想到死亡,頓時就敬而遠之了。這大概也與我們中國的歷史有關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一個極其傳統的巨大民族。在 這樣的傳統教育下「死」成為了不能提及的詞,小的時候只要我一說到這個字,

姥姥就會馬上跺腳說「呸呸呸」。「死」在中國人的字典里是黑色的,消極的,它意味著腐爛,僵硬,惡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生前就為自己買下墓地,而這一切在東方文化中都是鮮見的。

我上大學了,因為對日本電影有些興趣,就選了這門課。老師在一節課上放了這部電影,其實我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怕死亡,怕屍體,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但隨著電影的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逐漸消失無蹤。《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看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因此,當老師讓我們就日本一部電影寫讀後感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殮師》。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去體會的,我只能盡力用我的語言來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點的零碎的感悟。

當我看完之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部電影,我查找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了解到這部電影一開始沒有在電影界引來很多關注,卻意外地成為了8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馬。隨後,這部原本無人問津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之一。 《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的電影理念是「電影是人的藝術和人的工作」,在他拍攝的電影中,表現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特點,而拍攝《入殮師》也是想要藉助這個傳統儀式探討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節是這樣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影片的結尾也是高潮處,大悟接到了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的死訊,在為父親整理儀容時,大悟回憶起了少年時父親的臉,回憶起了父親對他的愛。這部電影對於死亡的定義是踏上新的旅程。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所說的:「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電影對於死亡的態度是懷著敬意為死者送別,可以說是從一個側面來體現日本人的「死亡觀」。日本人對於「死亡」有著一種天生的凄美感,追求一種「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境界,正如他們熱愛的櫻花絢爛卻短暫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綻放後迅速凋零。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台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入殮是虔誠的,電影將入殮這個儀式表現得唯美庄

重。讓人覺得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優雅,甚至能讓人會心一笑。雙手為死者按摩臉部的各個部位,據說這是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輪廓。接下來,小林用綢被蓋住死者的身體,在不露出死者身體的情況下將衣服脫下,之後手持手帕,伸進被子中為死者擦凈身體——這個過程的意義是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塵緣,好讓他(她)無牽無掛地安心上路。隨後是為死者打理遺容,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妝容,以期能恢復死者生前風采。最後,入殮師會請家人輪流用手帕為死者擦拭面容,讓家人向做最後的死者告別。入殮師每進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屬說明並且徵求對方的同意,這是對死者最後的敬意,因此過程是極為靜謐肅穆的。整個入殮過程在影片被刻畫得絲絲入扣,每一個蘊含著日本傳統含義的儀式細節都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讓我們對入殮師莊重優雅的姿態肅然起敬。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美麗」——《入殮師》細致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入殮儀式的場景:小心翼翼地為死者擦拭,換衣;一絲不苟地為死者打磨面容,上妝;雙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將死者抬進棺材;而死者的家屬則圍坐一旁低頭肅穆??這樣鄭重而庄嚴的儀式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入殮師的溫柔情懷與日本文化對死亡的尊重。這樣肅穆的入殮儀式不禁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了敬畏:原來人的離去可以這樣美,就像一個畫著美麗妝容的新娘等著上花轎去迎接新的人生,原來人的辭世是這樣的寧靜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許多葬禮:因性取向異於常人而自殺的美貌少年,額頭上印著親人唇印離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離去的男孩,想穿著長筒襪入殮的老婆婆等等等等,眾生百態,導演把充斥著死別的葬禮導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劇,讓死亡也帶上了讓人動容的溫暖。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愛的傳承。在影片結尾處,大悟在已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大悟又將這塊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給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刻的親情將影片的主題再一次升華,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

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代戲劇的悲喜劇特點,用戲劇的手法來處理悲痛的題材,在影片開頭,小林第一次親自動手進行入殮儀式便遇到了尷尬的情況——他在為原本以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遺體時,竟然發現對方是位男性。緊接著,死者的家屬開始以為死者化女妝還是男妝而進行了小小地商討,將原本庄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可笑。這種幽默在影片中無處不在,但它們是輕描淡寫的,不會讓你捧腹,卻成功地將葬禮的悲傷調和成了一種淡然的感傷,將死者背後的那些傷痛一筆帶過,達到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意境。每一場葬禮都是一段故事,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家庭和人物,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有的憤怒,有的悲傷,有的迷惘,正如世間所有的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無所適從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為去世的爺爺送別時,孫女、媳婦、女兒和奶奶分別在爺爺的臉上吻上了一個鮮紅的口紅印,象徵著她們對爺爺深厚的愛與感激。這個相當有趣味的送別方式包含了一種坦然面對死亡樂觀心態,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離世的深情。導演在電影的藝術處理上是別出心裁的。

這部電影令我印象作深刻的則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為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為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

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著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里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這一發現也摧毀了小林內心的冷漠與矜持。從最初聞知父親死訊時的心理抵觸到收斂遺體時的淚水如注,小林從怨恨父親多年的心理圍城中得以解脫。隔絕不斷的畢竟是血緣親情,而升華到愛的理解寬容似乎更為可貴。

了。

《入殮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為了體現主人公的形象音樂主要由大提琴音構成,悠揚而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樂曲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真可謂神來之筆,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殮師》將生死的涵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每個片段都流露出了脈脈溫情,情節舒緩卻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娓娓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歡笑與淚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後成長為一個不懼死亡、豁達寬容的入殮師,同時也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種種感情,享受人生。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2.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字(2)

對他們的宣傳已經有了一種公式:普通人從事“不普通”的工作,政府希望通過宣傳,還原他們為“普通工作的普通人”。

中國通常的公式是介紹“美女化妝師”。她們天生麗質,與通常的女孩沒有任何區別,愛美也愛流淚,喜歡購物,工作之餘會與朋友一起去唱K、看電影、逛街等等。但是不能參加親朋的喜慶活動,回家後被冷淡對待,孩子也不敢在學校公開父母的職業,最怕出席孩子的家長會。

面對社會的歧視與冷漠,他們依然不放棄,繼續努力工作。在死者家屬的贊美與鼓勵中獲得滿足感,常在節假日加班,工作之餘認真學習醫學、解剖學、人體構造、化妝技術等,可以對各種疑難遺體進行處理,地震、海嘯、交通事故等各種變形遺體都能處理到最好。

社會上對婚禮主持人、救死扶傷的醫生大加贊美,他們風光鮮亮,但與親人生死別離的事每個家庭也同樣會遇到,它也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可社會上唯獨對死亡持不同態度,殯葬從業者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他們生活在社會的異樣目光下,宣傳者呼籲全社會不應忘記他們的存在。

正是在中國的上述語境之下,中國觀眾才易於從兩國殯葬業的層面上進行對比,進而得出“日本人工作認真”,他們對死者“更尊重”的結論。還有從文化的角度上說“日本文化特殊”,因為電影中有幾個死者家屬在葬禮上不但沒有流淚哭泣,反而喜笑顏開的場面,他們把“白事”辦成了“紅事”。

二、思想透過細節反應出來

1、巧用人名

男主角名“小林大悟”,“小”與“大”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大”還是“大悟”。“大徹大悟”的男主角與女主角“美香”是一對夫妻。殯葬業在日本人看來是“臟”、“臭”的行業,導演安排從事“臭”、“臟”工作的“大悟”養活妻子“美香”。 社長名“佐佐木”,“佐佐”日語讀“sasa”,在日語中是“小、細竹”的意思,它與“小林”在語義上相近。

大悟處理完首具屍體後的回家路上,在公交車上被中學生指為“臭源”,大悟趕忙去澡堂沖洗“臭味”及“晦氣”。回家看到餐桌上的死雞,這讓他立刻聯想起當日處理的死人屍體,因此抱住妻子“美香”,拚命嗅她身上的香味。妻子不知其中原委,雖然拒絕,但依然被大悟主導。

下一次大悟則沒有這么幸運。當美香後來得知大悟從事殯葬業之後,大悟再次想通過擁抱安慰妻子,但這次卻遭到美香的斷然拒絕,她說“臟”、“不準碰我”。

在電影中,遺體成為了一個媒介,鏡頭在追蹤遺體處理的過程中,進入了日本的不同人家,不同人家中的不同人物折射出日本社會中的不同生相,它反映出日本的各種社會問題,它們出現在大悟從事“入殮師”的路途中,每個事例都對他堅定信心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第二具遺體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女死者名“尚美”。日語是“依然美”、“仍然美”的意思。

第四具名“美雪”。在日語中,“雪”與“行”同音(yuki),“雪”是女孩名字,通過與“行”同音及葬禮上的爭吵場面,寓意女孩完美地“走了”。“走”與“沒走”又是一種對立,“走”指“逝者”;“不走”、“沒走”的是活著的人。死者是一個青年叛逆者,處於反抗期的少女,與其說父母疏於管理,不如說這類年輕人根本不服管。年紀青青,既沒有充分享受生活,也沒有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父母好容易將他們養大成人,卻因交通事故先於父母而辭世,但不管怎麼說,年輕的叛逆者為貫徹自己的意志離開了人世,她死在了自己的追求中。死者是一個只對自己負責的年輕人;男主角大悟,既是人夫又是未出生孩子的父親,他既要對自己負責,還要為妻子、下一代負責,他是一家之長,拿錢回家養家比什麼都重要,而且這才是高於一切的負責任行為。大悟一直認為自己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壞榜樣,而他要做一個有責任的男子漢。即便從事受到社會歧視的職業,只要拿錢養家,也比拋棄妻小要好。與其貫徹自己主張死,不如屈從社會活。社會剛性需求約束了人的形狀。

第五個死者名叫“止夫”,他是一個變性人。

死者是一個美貌女子,社長在角落悄悄提醒說她死於燒炭自殺;大悟一邊為死者擦拭身體,一邊為如此美女自殺感到不解並嘆息。而此後的發展出人意表:女裝的`死者其實是個男性。

死者母親認為如果當初生下的是個女兒,他就沒有必要遭這么大的罪,也就不會自殺了。而父親在葬禮結束後說,自從兒子變性之後,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總跟人吵架。這表明死者生前曾為變性問題煩惱,最終因無法克服來自自我以及社會的壓力,用一死解脫。即便在如今富裕的日本,男性選擇當“人妖”,多是沖著這個職業容易掙錢。年輕小夥子當初選擇當“人妖”,應也是為了生活,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死者父親說,無論男兒、女兒,都是我的孩子。意思是:活下去比什麼都好!

進天堂時也想以女兒之身進入。日本版本的“生男不如生女好”。

如果說死者改變的是內在的身體的話,那麼大悟改變的是外在的職業。巨大落差同樣存在於大悟身上。大悟在東京乾的是“體面”活,靠拉大提琴為生,可回到家鄉山形後卻改行從事殯葬業。雖然兩者改變的內容各有不同,但是為了生活而改變卻是不變的事實。死容易活著難,這就是現實,大悟選擇活著,哪怕從事存在社會歧視的殯葬業。能夠克服高雅拉琴與低俗殯葬的巨大落差才是真正男子漢。

“不高雅毋寧死”;“頂不住壓力就去死”,這在大悟看來都是不可取的。

2、對電影的“條塊分割”

(1)、以主人公的工作地點來劃分:東京以及家鄉山形縣。工作內容也因此劃分為兩個部分。在東京拉大提琴,在家鄉是“入殮師”。前者用靈巧手指奏出美妙音樂;後者則是為死者擦拭身體、化妝、更衣。相對在東京工作時間短暫,電影上在家鄉山形縣的工作沒有終點。拉琴始於幼兒園時代,自小受到過嚴格訓練,無論時間還是精力,包括購買大提琴,男主角都付出巨大,與此相反,殯葬工作沒有技術含量,更多付出在於抗拒社會歧視。雖然存在“高雅”與“低下”、“潔”與“穢”之分,但社會需求決定一切。好似水與石頭的關系,石頭再堅硬、沉重,也要服從於柔軟的水。

(2)、以妻子是否在丈夫身邊為基點劃分,可分為離家與重返兩部分。妻子跟隨丈夫從東京到回家鄉。在家鄉,又分為不知與知道丈夫工作的先後不同態度兩大塊。從最初不知到懷疑到知道後態度完全轉變。

回家後的第一頓晚餐,大悟心不在焉地翻看報紙中夾著的廣告,一個“職業經歷、年齡不問,高收入,工作時間短,正式工待遇”的廣告立刻引起男主角的注意。廣告發布者為“NK代理店”。

男主角一看廣告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回到家鄉的房子是兩年前去世的母親留下來的,既舒適又不用交租,一切順利得“讓人不知所措”。妻子像個歡快的麻雀,不停地追問工作內容,但丈夫回答時躲躲閃閃。妻子誤認為丈夫在婚慶公司工作,他仍可繼續拉他喜歡的大提琴。

首日上班的首個工作是前往一個專門的攝影棚,在那拍攝處理遺體的教學片。大悟扮死者,社長則是“入殮師”,親自為作為模特的大悟刮鬍子、清洗身體。在裝扮死者的過程中臉被刮破,回家後妻子問及,男主角用社長的口頭禪敷衍:“別當回事”。

入殮師的確“不需要什麼工作經驗”,大悟事事略顯笨拙證明他是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

大悟真正開始工作的機會不久後不期而至,而且首次接觸屍體就是一具高度腐爛的、老人的屍體(一)[4],社長事前說“只在邊上看就行了”,但到達現場後他必須要幫忙。死者死後兩周才被發現,房間里到處蛆蟲亂爬,充滿腐臭味,大悟開始嘔吐。

工作結束後的回家路上,一切都開始異常。

公交車上的女高中生們竊竊私語,說聞到異常氣味,而且說“元兇”是大悟,他急忙中途下車去洗澡。他想用拚命洗滌的方式除盡身上的“污穢”。

洗浴前遇到一邊下日本象棋一邊為浴室守門的老頭;洗浴結束後遇到老闆娘和她兒子一家,後者是男主角的中學同學,他來勸母親放棄這個“不體面”的工作,但遭母親拒絕。老闆娘要孫女學男主角的樣,今後干“體面”工作。從浴室回家後,妻子將晚餐的火鍋料端上飯桌,看到大盤子里的死雞(4),丈夫聯想起當日處理的死屍、惡臭,丈夫完全沒有了食慾,趴在妻子身上拚命嗅香味。當夜丈夫無法入睡,他用拉琴來排遣心中對未來的不安,琴盒裡有一塊父親留下的石頭。妻子在被窩中聽到琴聲,露出甜美的笑容,丈夫與妻子對夜半琴聲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有天半夜裡接到公司女職員打來的一個電話,她要求男主角立刻前往一間酒店,說那裡有一個人上吊自殺(三)。這是男主角收次一人擔綱。妻子裝睡著,但她已敏銳地察覺丈夫有什麼事瞞著她。

大悟某日回家後立刻感覺家中氣氛異樣,樓下的起居間既無燈光也沒有妻子身影,更沒有準備好的晚飯。他匆忙上樓後發現妻子滿臉慍色,妻子要他解釋錄像帶中充當死人模特是怎麼回事,還說已經通過偵探公司調查了他的職業。

不知丈夫職業時,妻子看到丈夫帶回來好吃的高興;知道了丈夫的職業後,妻子說他“丟人”。要他“辭職”,“辭職後再來我媽家接我回來。”

因工作、“飯碗”問題,小夫妻分開了。

妻子最後自己回來了。這時她告知丈夫一個意外的消息:自己有了身孕。妻子多了一個勸丈夫回心轉意的籌碼,她以“將來無法對孩子說明父親的職業,孩子會被同伴欺負”為由,再次勸丈夫辭職。從小失去父愛的大悟一直對“不負責任的父親”怨氣最大。

(3)、與“有姓名“死者相對的是“無姓名”死者;從處理死者上來劃分,又可分為一般及親友兩部分。

無姓名死者有活到高齡辭世的老太太、老大爺,他們死亡時親人沒有眼淚,而是破涕而笑,子女們為他們充分享受了人生後離開這個世界而高興,葬禮變成了慶賀。大家一起為老奶奶穿上她喜歡的長襪;幾個女子在老爺爺臉上留下了吻痕。高壽者辭世是一種喜悅,而年輕人離開則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

大悟處理的最後兩具屍體,時間是在妻子重返之後,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吃東西”的鏡頭。後兩個人物對解開大悟心中謎團起了巨大作用。

大悟與兩個死者最親近,但並不熟悉;貌似熟悉,實際上卻最不了解。表像與深層,只有在陰陽轉換時才掀開了面紗。

浴室老闆娘名“艷子”,是個愛美的單身母親。大悟為她化妝時,特意挑選了一條她生前喜歡的紗巾系在她脖子上,讓她在人生最後的瞬間依然艷麗。而讓人吃驚的是,她的同居男友出現在了火葬場,是個焚屍工。當初她兒子極力規勸母親放棄澡堂工作,或許也是由於他知道母親的同居男友是個焚屍工的緣故。

此後再傳來父親的噩耗,他並沒有像大悟聽說的那樣,與一個女子私奔,而是自己離家出走,靠出賣勞動力換取生活費以及居所,在小漁村一直一人干到死。他沒留下什麼遺產,這就是日本社會底層的生存狀況。父親將作為謀生手段的酒吧留給了大悟及母親。

父子倆陰陽兩隔的“無言結局”,使所有疑惑、傳聞不攻自破,大悟對父親的積怨頓時冰釋,大悟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是讓父親安詳、莊重地躺在一個豪華的棺材裡。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情況”,這是日本一個著名的成語,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悲歡永遠互為表裡。

大悟與父親之間的紐帶是父子倆分別之前交換的石頭。父親生前給了大悟一塊大的,臨死時父親手中還緊握著一塊小的。石頭寄寓了父親對兒子的期待,要當大人物、強者,別像小石頭的父親。兒時大悟的小手幾乎無法握住父親給的那塊大石頭,此時或許心情如石頭般沉重。父親對兒子的培養表現在對他學琴的投入上。每當大悟對未來不安時,他就會出現在河灘上,這里石頭遍布,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石頭,都在等待河水的沖刷與洗禮。有稜角的被沖成了圓的;大的被沖成了小的,還有的被化為沙粒沖走。人類社會就好似大小、軟硬各不同的石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悟沒有成“大材”,依然是“小林”的兒子,如今他靠當“入殮師”養活拉琴,兩者順序不可逆轉。焚屍工也同樣,他的“高雅愛好”是下日本象棋。

3、靈巧雙手的細膩與吃東西時的誇張

日本人將其追求細節完美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整個電影中,“吃東西”的鏡頭多達10個,僅比大悟“入殮”少兩個,處理遺體的場面共有十二個。

“吃”,社長的說法是“飯”(mexi),日文中還有“飯碗”的意思。電影中表現“吃”的鏡頭往往與“幹活”、“找飯吃”交替出現,兩者之間形成因果關系,“吃飯”是壓倒一切的首要問題,它超越了“干凈”與“骯臟”。

“吃”與“不吃”支撐著“生”與“死”。要活下去首先必須吃飯,“干凈”與“骯臟”是活著之後才可能考慮的問題。對“吃”的表現是濃墨重彩,導演刻意安排“吃”的時間、地點,甚至不惜用誇張的手法。“吃”的鏡頭往往出現在大悟面臨動搖的轉折點上,每次大悟出現心理波動時,都被吃飯翻牌。

第一次女主角帶回章魚,章魚已是他們的俎上食,刀下肉,可它竟然跳到了地板上,小夫妻倆看到它仍是活的,憐憫之心催生了將其“放生”的決心,可結果卻是“雞飛蛋打”。 “放生”不僅沒有達到使其回歸大自然的目的,還賠掉了一頓佳餚,章魚死在了水中。

與小夫妻的“仁慈”相反,樂團老闆很冷酷,一句話就將樂團所有成員踢上社會。解散樂隊,讓所有人各奔前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屬於一種“放生”,樂隊成員雖然沒死但也跟死亡差不了多少。是否有“一技之長”都不重要,關鍵在於環境是否接納,社會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人去養活高雅的樂隊。

第二次“吃”是在男主角處理第二具遺體之後。

死者丈夫因對師徒倆的工作滿意,在他們臨行前為表示感謝送給他們肉串。(鹿肉或野豬肉。總之應該是比較珍貴的好吃的。)社長毫不顧忌自己的手先前剛接觸過屍體,毫不猶豫地扯下肉塊就放入嘴中大嚼了起來,同時還扯下一塊遞給了正在開車的男主角。“幹活”與“吃飯”、“飯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次“找飯吃”堅定了男主角的信心。

第三次是“吃河豚”,依然是在大悟是否繼續從事“入殮師”工作的關鍵節點上。

老婆也跑了,又遭到朋友的責罵,大悟仍堅持工作。

當大悟為一個染發女青年(四)化妝時,死者家屬之間先是父母相互指責,接著纏著綳帶的女死者男友加入,從他的裝束以及眾人的對話上可知,年輕人都是日本“飛車黨”中的成員。有人對著死者男友叫罵:“你這個該死的還有臉活著?你要一生為她贖罪,要干‘入殮師’那樣的工作為她贖罪。”

“贖罪”=“入殮師”=“天罰”?!大悟自幼失去父愛,在東京失業後回家鄉從事“賤業”,被不同的人辱罵,加上妻子離家,大悟下決心辭職,要自己砸掉自己的“飯碗”。

這時“有一嘴沒一嘴”的社長,用簡單的招待“吃”的方式,使大悟回心轉意。

大悟第一次接觸這棟房子是由外到內,他來找工作。

這棟樓宇位於街道盡頭,孤零零的像個棺材,外面看上去窗戶也很少,給人以陰森的感覺。樓上的房間窗外有些爬牆虎,少許綠色多少減弱了該建築的陰森感。一名女職員以及一個名為社長的人經營著這間公司。進門首先映入眼簾並且讓男主角公吃驚的是幾個作為樣品的棺材。

第二次是由下至上,深入這棟建築。

一樓是辦公室兼棺材展示室,二樓是社長的私人空間,為辭職事大悟首次登樓,與棺材同居於一個屋檐之下,日本人也同樣會感覺“不吉利”,但社長的私人空間春意盎然。山形屬寒冷地帶,可社長的居所里生長著許多熱帶的植物,不大的空間儼然是個植物園。

社長招呼大悟進入後,第一句問話是“吃飯問題如何解決的?”接著問:“你老婆還沒回來吧?我做的東西或許更好吃,來吧,一起吃吧。”(都是雙關語)。社長做的是河豚的精囊(5)。河豚有毒,但好吃,自古以來就有“拚死吃河豚”的說法,對於河豚,“吃好了”是美味;“吃不好”、“吃錯了”就是毒葯,用關系死活的食物隱喻吃與不吃的生和死。

“連這個被吃掉的河豚都想說:生物都是靠吃其他生物而活著,植物當然不同。如果不想死就得吃,而要吃的話誰都想吃好點。” 社長的另一句台詞是“好吃得令人不知所措。”

這幾句話都是電影中的點睛之句,它表明電影描寫的主題並非“日本特色殯葬”。

大悟吃了社長的好吃的,就等於上了社長的賊船,社長通過吃飯這個每天都要重復進行的簡單行為,促使大悟真正“大徹大悟”。活著首先要吃飯,這是生存法則。

植物只要“吃”陽光、水、空氣。動物界的規則是弱肉強食。人吃各種動物,雞、魚、河豚等都被人吃,原因在於它們比人弱。

美香回娘家後,再沒人給大悟做飯了,電影中幾次出現大悟一個人單獨“吃東西”的鏡頭,或狼吞虎咽,或大快朵頤。這些表明大悟已經徹底轉變,不再為自己的“飯碗”猶豫或彷徨。

聖誕節晚的聖誕大餐“吃相”最誇張。

公司里僅有的三個人歡聚一堂,一起吃聖誕大餐。社長提議大悟演奏一曲,大悟問有無好惡,社長回答:“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可以接受。”大悟這次演奏時的聽眾只有兩個,也不管他們倆是否能聽懂,反正大悟演奏時格外認真。

動物吃動物,只有植物靠吸收陽光和水維持生存。電影中有多個社長為植物澆水的鏡頭。

大悟第一次到“NK公司”求職時,社長為岔開他對工作內容的不停追問而轉換話題說:“仙人球開花了”。

大悟就職後,首次接觸遺體就是一具高度腐爛的,極大的刺激讓大悟精神恍惚,社長發給了他當日的工資後說今天可提前下班,邊說邊站起來轉過身去,一邊觀察大悟的反應,一邊給花澆水。

第三次在社長樓上的房間里,大悟說想辭職,社長說只有植物界不會“相互吞噬”。

3. 穆斯林的葬禮觀後感

晚上看了《穆斯林的葬禮》的電影,記得小說是9年前上學時候看的,後來聽說拍了電影,就一直想找來看,找了好多音像店,都沒有找到。那天上網突然想到在訊雷里找一下,結果真的找到了。

9年前看小說的時候,是在宿舍半夜裡熄燈後自己點蠟燭看完的。記得當時看到韓新月一個人看媽媽和自己小時候照片,想念媽媽那段,看的我一個人在被子里哭。

後來98年和同學們去北京的時候,我特意去了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看著靈秀的博雅塔和深邃的未名湖,告訴自己:這就是當年韓新月和楚雁潮並肩散步,朗誦詩歌,萌發愛情的地方。那時侯很為他們的愛情鳴不平,心中充滿了對新月後媽碧兒的怨恨,新月哥哥天星和奶媽對她越好,更襯托出她後媽碧兒對她的不好。那時候最大的感覺是覺得得不到母愛是最不幸的,也是其他的愛所無法補償的。

9年前看小說的時候曾經為韓新月楚雁潮那段不畏世俗的愛情而流淚,想不到今天在看到新月讀母親留給她的那封信時,我的眼眶還是濕了:「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一覺醒來,會怎樣哭著、喊著去尋找媽媽。你永遠也不要原諒媽媽。我在你還不到三歲的時候,就扔下你,在你最需要母愛的時候,沒有帶走你。媽媽的心太狠了。可是我卻非走不可了,我把你託付給你的爸爸,我的姐姐,你的大姨。請她代替我,做你的媽媽。隨著歲月的推移,在你幼小的心靈里,不會留下太深的記憶。你很快就把我忘了。媽媽什麼也沒有留給你,只留下慎頌這封信,它將長久的等待著。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你應該是個二十幾歲的大姑娘了……」。一個女人,在女兒三歲的時候便要被生活所迫,離開自己的女兒,此後一生無法相見,這會是怎樣的苦痛啊?相對這樣的「生離」,似乎比「死別」都要更讓人唏噓感慨。

如果說9年前我更多是為了她和楚老師愛情的不公鳴不平的話,今天再重溫這段故事,我更為她失去的母愛而傷心。一個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失去自己的母親該是怎樣的痛苦和殘忍的一件事情啊?
更多的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想到自己可以一直在母親的身邊長大又是多麼的幸福。

在韓子奇師父去世的時候,碧兒的果敢和堅強,曾讓我很是贊嘆。可是是什麼讓她後來變的那樣強勢和霸道呢?她耍手段干預了兒子的幸福,又寬戚鄭想去控制女兒的命運。明明知道女兒的心臟病已經無法醫治,可還要去干預仔銀新月和楚老師的愛情。除了戰爭和命運的作弄,我想是因為她自己感情的破滅讓她已經喪失了正常的心智和善良的本性吧。就像周芷若對張無忌的愛一樣,她開始也是愛著韓子奇的。可當她看到自己的丈夫韓子奇和自己的妹妹玉兒一起帶著他們的女兒韓新月從英國回來後,碧兒的心已經死了,她的感情已經破滅了。她只所以留下韓子奇,除了維護自己的家庭,更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她和韓子奇後來的幾十年生活在一起早就沒有什麼感情了。有的只是算計和表演。在她心裡,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一起便是對自己的背叛。而新月很無辜的正好成了那段背叛的感情的見證和產物,所以在母親離開後,新月註定已經無法擁有正常和母愛和溫暖的家庭了。

而當年那個胸懷大志,卧薪嘗膽重振師父家業的韓子奇最後又為什麼會那樣的懦弱,連自己的女兒都無法保護呢?在他報復逼死師傅的蒲老闆時是那樣的快意恩仇,可後來在面對自己的妻子碧兒時又是怎樣的懦弱和無助?是什麼讓曾經意氣風發的韓子奇變的那樣畏畏縮縮,唯唯諾諾呢?我想是他心中認為自己對妻子的愧疚。為了補償這份愧疚,他舍棄了愛著自己的玉兒和無辜的女兒新月。

對於韓子奇來說,和自己妻子的妹妹玉兒在一起本不應該,但是在二戰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再去評判他們的對錯似乎已經很不公平。兩個流落異鄉又一起經歷生死的人走到一起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

問題在於他們後來又回來了,回來就要面對碧兒,這個韓子奇的妻子和玉兒的親姐姐。回來就要面對矛盾,面對選擇。如果讓我們每個人站在韓子奇的角度再重新選擇一次,在剛回國的時候是留下和碧兒一起生活還是和玉兒、新月回英國的話?我不知道會是什麼答案。 也許這個命題本來就沒有正確的答案。

留下來?會傷害到玉兒和新月,是對愛情的背棄。
離開?那會更對不起碧兒,是對道義和責任的逃避。
在那個時候,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留下。即使知道留下沒有幸福,也要留下。因為在人生的很多時刻,感情往往都會被道義扼殺。

最後的結果也是韓子奇真的留下了。於是他從此沒有了愛情,一生鬱郁寡歡。從那一刻起,他對自己的生活已經失去了控制的能力。曾經卧薪嘗膽、力挽狂瀾的韓子奇終究無力挽救自己的愛情,甚至於最後無法保護自己的女兒。

而玉兒告別了丈夫和三歲的女兒,告別了兩個她最珍愛的人,一個人流浪異國它鄉,一生孤苦。這個北京大學的高才生,可以自信的去考牛津大學,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可當她回到國內,面對巨大的世俗觀念壓力,她卻無力維護自己的愛。一個人一生無法和自己愛的人以及自己的女兒在一起,該是怎樣的痛苦?

我以前總覺得新月沒有得到母愛很可憐,可現在站到玉兒的角度,才發現她其實是做出犧牲最大的人。在女兒三歲的時候就要離開她,一生再也不能相見,又會是怎樣的苦痛?我甚至無法想像她一個人要在國外怎樣度過?要怎樣忍受對女兒的思念?

最可憐的是無辜的新月從此就要生活在一個沒有母愛的家庭。只能每天夜裡一個人對著和媽媽小時候的照片一遍遍的問自己:為什麼小時候媽媽對自己那麼好,現在卻一點不愛自己,難道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嗎?她不知道在那些夜裡自己真正的媽媽玉兒一定也在遙遠的異鄉思念著她。

而碧兒看似保全了家庭,維護了尊嚴。可實際上,她又何嘗會生活的好呢。明明和韓子奇之間已經沒有了感情,卻還要生活在一起。連給兒子結婚的錢都要趁女兒上學的機會向丈夫打劫,算計。僅僅是新月想上北京大學,就可以讓碧兒莫名火起,因為北京大學正是以前新月母親玉兒上過的燕京大學。這足以說明她內心裡也是不幸福的。她知道自己比不上玉兒,「自己不識字,又不懂英文」。可她卻偏偏不願讓韓子奇和玉兒在一起,而是要生生拆開她們,寧可自己守著沒有愛情的家庭。苦了韓子奇,苦了玉兒,更苦了無辜的新月。

悲劇就這樣註定了,「玉」和「月」,母女兩代人的悲劇,同樣的讓人唏噓,感慨而又無奈。

也許再過十年之後,我再來看《穆斯林的葬禮》,才會有新的答案。

4. 魯冰花電影觀後感

《魯冰花》影片主要描述了少年繪畫天才、神童古阿明不幸和短暫的一生。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魯冰花電影觀後感,供大家參閱!

魯冰花電影觀後感篇1

星期二的晚上,我們班看了電影《魯冰花》,主要反映的是師生情的故事。

主人翁古阿明家很貧窮,他媽媽死於肝病,所以他也被傳染了。古阿明是一個很愛畫畫的孩子,後來學校來了一位美術老師教他們畫畫,正因為古阿明很愛畫畫又畫得好,所以美術老師推薦他去參加美術比賽。可是他們班的林志鴻是鄉長的兒子,所以其他的老師都讓林志鴻代表學校去比賽。美術老師一氣之下打了校長和教導主任,被開除了。古阿明受到雙倍打擊,最後肝病復發手陸而死。

看到這里,我真想捐出1000元給古阿明治病,因為古阿明家很貧窮,但他卻很好學,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同時又感到忿忿不平,影片中的校長、教導主任太勢利,古阿明在學校時總是看不起他,得知他後來得了獎,又來巴結他的家人。真希望我們的生活中不要再出現這樣的悲劇,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

魯冰花電影觀後感篇2

星期二,劉老師給我們看了電影——《魯冰花》。

影片主要描述了少年繪畫天才、神童古阿明不幸和短暫的一生。

古阿明出生在水城鄉一個貧困農家,他很小的時候就沒了媽媽,是靠爸爸種茶葉生活的。他很頑皮,有一次,他踢球把學校的玻璃踢破了,怕老師處罰,就用辣椒擦屁股,這樣“以毒攻毒”,老師打起來就不痛了,可沒想到新來的美術老師竟然沒打他。

學校來了個美術專家——郭老師,因此,學校開了一個美術班,要參加桐歲的去報名,古阿明、林志鴻等人報了名。有一次,古阿明畫了一幅畫,畫的是茶蟲,在別人看來那畫是那麼可怕,在郭老師眼裡卻是那麼優秀。還有一次,他畫了一個藍色的太陽,老師問他:“這是什麼?”古阿明說:“太陽啊!”老師好奇地問:“太陽怎麼是藍色的呢?”他說:“因為藍色的太陽不熱,爸爸在茶園里幹活就清爽多了,就不會中暑了。”古阿明很想念媽媽,他要畫一幅媽媽的畫像,畫了很久,可怎麼都畫不出來。老師問他:“怎麼畫了這么長時間還沒有畫出來?”古阿明傷心地說:“我想不起來媽媽的樣子了。”後來,古阿明生病了,沒錢醫治,所以沒等治好就出院了。古阿明出院後還是堅持畫畫,學校要從各班選取一名學生參加縣里的美術比賽,郭老師准備選古阿明,可校長他們要林志鴻去,因為林志鴻爸爸是鄉長,很多人巴結他。在各種打擊下,古阿明去世了。後來,郭老師把他的畫拿到國外參加比賽,得了世界第一。

和古阿明相比,我們真是太幸福了,我們吃得好,穿得好,學校又不歧視人。只有自己努力學習,才對得局薯睜起爸爸媽媽和老師。

這部電影令人感動,人生是寶貴的,只要活在世上就要努力爭取並發揮特長。

魯冰花電影觀後感篇3

電影《魯冰花》像一首凄美傷感而深沉的詩,講述了一個凄美的鄉村故事。

春天,魯冰花盛開的時候,郭雲天由大城市調到水城鄉小學擔任美術教師。水城鄉山水秀麗但貧富懸殊。雲天發現班上的學生古阿明是個繪畫小天才。阿明家境貧窮,調皮搗蛋,學業不好,但對色彩和周圍事物有極敏銳的感覺和想像力。雲天走訪了阿明的家庭,知道他自幼喪母,父親是個朴實的茶農,姐姐茶妹身肩母職,善體人意。雲天關懷他們,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雲天受校長之託,主持美術選手訓練班,准備選出優秀者代表學校外出比賽。他極力培養阿明,阿明也是表現最傑出的選手。其他老師卻認為鄉長的兒子林志鴻才是最有資格的代表,他們抵制雲天的做法。經過投票,阿明落選了。雲天被迫悄然離開水城鄉,帶走了阿明畫的茶蟲。阿明因老師離去而傷心,後因營養不良,感染上肝病而夭折。葬後不久,傳來阿明畫的茶蟲獲世界兒童畫的金牌首獎。記者爭相來水城鄉采訪,大家都說阿明是天才早逝。茶妹心想,在阿明生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現在都說他是天才也沒用了,因為阿明永遠不能作畫了。

在電影裡面,魯冰花用來象徵母愛,它開滿鄉間田野,點染農村景緻,而在花葉凋零後被視為農村的花肥。有一次,阿明在茶田裡面看到一株魯冰花,以為是雜草,想把他拔除掉。他的年幼卻懂事的姐姐阻止了他。姐姐告訴阿明,魯冰花春天開花,芬芳滿株,等到繽紛凋謝,散落的花葉雖然混入塵泥,卻是在悄無聲息地呵護和滋養著茶樹。母親謝世得早,阿明已經不記得媽媽的模樣,總是在一個個夜晚,纏著姐姐講媽媽的事,對著天上的夜星充滿期盼和遐想。“天上的星星會唱歌,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不起眼的魯冰花,卻正如同世間最真摯的愛——母愛一樣無私和偉大。

看過電影之後,我和家長們的心都被深深地打動了。在那樣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古阿明家中的條件又是那樣的清苦,他的姐姐同樣年幼,卻硬是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的重任,我們生活在不知道比他們優越多少倍的環境中,卻還總是無休止地抱怨,總覺得這不好那不好,一再地要求更多。看了他們的生活條件之後,我頓時覺得我們的生活是這樣的美好,並且感覺到深深地內疚。

其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郭雲天和古阿明這對師生了,古阿明是幸運的,又是悲慘的。

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終於遇到了一位理解孩子、理解藝術的老師,他終於能夠不用重復去年的悲劇,在郭雲天的支持下,他終於可以進入美術班。在美術班裡,他就像一條魚重新游回水裡一樣自在,在這里,古阿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天賦和屬於孩子的想像力,在這里,古阿明得到了認同和鼓勵,可這一切的前提是因為有郭雲天這樣一個理解藝術的老師在這里。

如果,郭雲天不來水城小學,那麼古阿明是不是依然會被人忽視?從這里看,古阿明是悲慘的,一旦郭雲天不在或者不能給他應有的庇護,那麼還會有誰去關注他呢?就像古茶妹在古阿明的葬禮上說道:“在阿明生前只有郭老師一個人說他是天才,但現在你們都說他是天才,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阿明已經不可能再作畫了”。

郭雲天是一位好老師,這在於他能夠真正尊重孩子,理解並挖掘屬於他們身上的天性和想像力,而不像其他老師那樣只重視教學和灌輸,而不懂開發孩子們的天性和創造力。所以,在美術班裡,古阿明和林志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古阿明很快完成一副天狗吐月亮的繪畫時,林志鴻卻趴在桌子上發呆,不知道如何開始繪畫,而這僅僅是因為郭雲天沒有提出題目,林志鴻就不知道如何繪畫,由此可見,電影在此是想藉此對比,鞭打傳統灌輸教育對孩子們天性和想像力的扼殺,而幸運的是此時還有郭雲天這樣一位理解孩子的老師,不幸的是郭雲天這樣的老師在這里只有一位,而且還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

為什麼只有在中國才會出現各種腐敗情況呢?我和媽媽仔細地思考了一番,認為中國擁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早在宮廷時期,人們就為了自己的權位、利益不惜一切代價地去爭取,勾心鬥角,後來就演變出了行賄、拉幫結派等等惡習,自古就是這樣,現在的中國又怎樣能夠避免呢?

還有一點,影片中講述的村莊中,老師們的行為品行都非常低下,在校長的選舉中,僅僅是因為某位老師有一件西服或外套,就成了最佳候選人。村莊中人們的文化素質低下,也與當時的政府的管理不到位密不可分。雖然說電影講述的事情跟現在相隔甚遠,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在是否已經消失了呢?答案當然是不。現在的農村生活依舊清苦,仍然有像電影中講述的古家因為生活貧困,就只讓家中唯一的男孩子阿明去讀書這樣的事情。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看完以後,打架都不禁深思良久。

5.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字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戚中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塵仔前板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派清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2】

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一部溫馨而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大提琴手小林因為樂團解散而失業,迫於生計只好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即使在老家,沒有其他技能的小林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小林被報紙上一則招聘啟事吸引住了眼球“年齡不限,保證高薪”。他拿著廣告興沖沖的跑到NK事務所,並且一頭霧水的就被應聘了。當他去上班時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用影片中NK老社長的話說就是幫助別人踏上安穩旅程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幫死者穿衣、化妝、入殮的工作。這讓在這方面完全外行的小林躊躇良久,才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

影片一遍遍細致入微的向觀眾展現日本的入殮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面對生和死的態度。影片中小林用大提琴演奏動聽音樂的那雙手用來為死者入殮,這本身也是一種美。把逝者的入殮程序同樂團的音樂演奏相提並論,這也表現了日本文化中儀式的神聖。影片中有兩樣非常重要的貫穿影片首尾的道具:一把陳舊的大提琴和一塊用琴譜包裹著的石頭,導演用這兩樣道具,在鄉下老宅讓主人公對妻子講述兒時生活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現出了主人公小林有著心思細膩、看重人間情意的性格,也從側面突出了他適合做那份誤打誤撞找到的工作。小林的母親在兩年前去逝了,在小林小的時候,父親拋棄他和母親和情婦私奔,這段愛恨糾結的回憶也成為了影片的一條暗線,引導了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影片用一個個普通人去逝和小林一次比一次嫻熟的完成入殮的情節串聯而成,也是小林慢慢愛上這份工作的過程,也是電影對人的生與死和入殮師這個職業的詮釋:一個人無論生前是風光無限還是齷齪苟活,死後也都只剩一具屍骨,入殮師只是幫助死去的人走完他在世上的最後時刻,把他最美的一面永遠留在家人的心中。有人曾說過,沒有什麼比遺體更值得我們尊重的了,因為這是證明他曾經活過的最後憑證。入殮師就是這種庄嚴神聖的職業,幫助死者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影片中小林和妻子在家中談及到父親,小林手中握著父親給他的石頭說了一句:“如果再次遇到的話,我會狠揍他一頓”。之後把石頭扔到桌上,這里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父親雖然有恨,但更多的是思念。唱片里的音樂響起,大提琴與鋼琴的協奏,是父親最喜歡的樂曲,也是一段回憶,一段思念。

當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後,兩人發生爭執,妻子的不諒解,在小林碰觸時對他的手產生的畏懼和嫌棄,深深的刺傷了小林。妻子真正理解丈夫的情節,被安排在了他們的鄰居,一位洗澡堂的老婆婆的死時。回娘家的妻子在懷孕後回來找丈夫,剛好遇上了澡堂老婆婆死了,妻子親眼目睹了丈夫為老婆婆入殮時的細心和溫柔,深深的打動了妻子,讓妻子和朋友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此處妻子回來時其實並沒有原諒丈夫,而是妻子想拿腹中的孩子說事,勸小林放棄入殮師這份工作,這也從一個細小的情節表現出了大眾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排斥。

影片的最後,導演才讓片頭的兩樣道具“小提琴和石頭”隱喻的一份父子之情浮出水面,小林得知父親去世,女助理急切的勸說小林,並道出自己的故事。小林經過多番掙扎後,終於決定去見父親一面。小林阻止喪葬公司的人員時,妻子對喪葬人員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時,說明了老婆對他職業的認同,接受。小林在為父親入殮時發現父親手裡的石頭,一塊兒平滑的小石頭,童年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沒有忘了他。一直在記掛著他。大提琴的音樂響起,小林哭泣著為父親擦臉,撫摸著父親的臉回想童年的片段,印象中,父親模糊的臉逐漸變的清晰,眼淚低落在父親年老的臉上,當小林喊出:爸爸”所有的恨,所有的埋怨,在這里全都釋然了。小林握住小林那放著平滑的石頭的手,妻子拉著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所有的不諒解都化開了。美好的生活也即將展開。

影片中殯儀館的焚燒工說了一段話:死亡無非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我作為看門的人,在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們告別,我都會說:路上小心,我們會再見的。這便是影片中對死亡最完整的詮釋。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3】

日本電影從來不缺乏中國觀眾,但如果問及他們對電影的觀後感,他們的回答往往與電影的主題南轅北轍。即便將其解釋為“豐富了作者的思想”,但認真品味後仍會發現他們離題太遠。

一、中國語境下產生的中國式解讀

中國觀眾對日本電影出現誤讀絲毫不奇怪,因為中國觀眾對電影的解讀往往建立在中國的經歷以及中國的語境之上。

與日本同樣,中國也存在就業歧視。中國人通常對殯葬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尊重。為了消除歧視,政府進行了各種努力。首先在職業定性上將其定位於事業單位,屬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傳上對該行業有一定的傾斜。殯葬行業承擔的重任與社會的目光成反比,他們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因此要大力宣傳他們,以達到消除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的目的。中國有勞模製度,每年到了一定時期,各行各業都要推選一個代表當“勞模”。在民政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殯葬工作者。該部門屬政府要大力宣傳的部門。

6. 電影觀後感

電影觀後感500字(精選11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電影觀後感500字(精選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觀後感1

這部夾雜著懸疑推理,動作打鬥的電影結合楊冪和鹿晗的演技,還是很值得期待的,情節步步緊扣,跌宕起伏,楊冪的盲女警也十分入戲,一首《蟲兒飛》貫穿了整個劇情,有正義感的一部電影。(飄飄的泡泡)

《我是證人》雖然是翻拍,但是,不得說一下的就是兩大主角的演技。楊冪演盲女,確實不錯,更厲害的是她的擒拿術過肩摔,堂堂一個七尺男人啪一聲就摔地上了。還有就是時尚帥哥鹿晗,輪滑溜得不行,帥的更加不行!不敢說比原作更好,但是看點多多,值得期待。(大鴻色筆)

我是證人因為有韓國原版支撐,節奏緊湊,細節到位,故事講的也不錯,楊冪演技有所進步,朱亞文演了個教科書式的變態,讓人恨得牙根直癢癢,鹿晗演的小痞子天不怕地不怕,燦爛的笑容讓人很喜歡,滑輪追逐很精彩。本片的高潮小黑屋對決十分精彩,打鬥戲和恐怖氛圍渲染得不錯。驚悚懸疑中還帶著小幽默溫馨,非常喜歡最後的大雨,暴雨沖刷,真相總會大白,天也總會亮。另外看完估計女性朋友都知道不要隨便使用約會軟體了,因為太不安全了。(最好的選擇)

我是證人故事情節緊湊,特別是後半段劇情很抓人。鹿晗的熱血少年林沖,朱亞文的變態殺手,王景春的老警官演繹的都很出彩。正反雙方相鬥的過程凶險刺激,奔跑、強奪、摔打,緊張與恐懼深入人心,隔著屏幕都覺得身體部位在抽搐收縮。窒息的恐慌感與期望的正義感交錯,一直持續到最後。 (永不分離)

《我是證人》這部電影整體來講是個良心電影,每個演員塑造的角色都比較豐滿,個人認為最贊的是朱亞文演的變態整形醫生,鹿晗飾演的林沖是整部片子的增色點,讓緊張的不失搞笑。劇情方面覺得略顯單調,有些地方的邏輯也是有些槽點。電影整體色調偏暗,比較符合電影主題,配樂用到一首小時候聽過的兒歌,能引起大多數95前的共鳴,我很喜歡。總而言之,證人是一部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也希望以後這種類型電影中國導演也能多多嘗試。

電影觀後感2

大年初四我看了《狼圖騰》這部電影。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震撼我的是電影中的草原狼。

電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的北京知青陳陣跟草原狼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鑽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斗過,還親手養大了小狼崽。

這部電影讓我認識了草原狼的智慧。狼在圍捕黃羊時,很有組織的把黃羊驅趕到事先扒好的大雪坑中,才把黃羊咬死,還會把死去的黃羊們挖個深深的雪窩冷凍起來。等到開春給它們的小狼崽吃。

還有一個畫面也深深震撼了我。狼在受到人類攻擊後開始報復。它們在暴風雪中沖進馬群,撕咬,把受驚的軍馬群一直趕進湖中,軍馬全部凍死在湖中。

知青陳陣對小狼的哺育也感動了我。陳陣把小狼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養大。怕狼崽子失去野性,開始訓練小狼崽,跟狼崽子一起下水游泳,教它識別「夾子。」可是小狼崽恢復野性咬他時,陳陣又非常的傷心。那會兒,感覺陳陣就是個狼爸爸。在草原上牧人是吃肉長大的,所以牧民死後要把自己的肉還給草原。用一塊白布裹住屍體放在屍體掉落的地方,是不埋葬的。

在我看這部電影前,我不喜歡兇猛的狼。看過這部電影後,我完全改變了對狼的看法。在大自然中,狼的宗旨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們掏狼窩,摔狼崽,還偷走狼的「口糧」害的狼走投無路,只好發起對人類的反攻。人在電影中很可氣。其實,人類和狼群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應該學會和睦相處,而不是互相殘殺。

電影觀後感3

今天,我的一個小願望終於實現了——看電影。

我看的電影是《捉妖記》,這個電影講的是:從前有個村子叫永寧村,村裡有個男青年叫宋天蔭,他腿有點瘸,從小和奶奶生活,他的媽媽失蹤了,他的爸爸是個捉妖師。只有他爸爸知道村裡的人都是妖,除了奶奶和孫子。不過,那些妖都是好的,為了保護他們,他爸爸不願意讓他們和外界交流。他從小就放棄了兒子,以免被別人發現。 自從宋天蔭的茶館里來了三位客人,他的生活就改變了。三位客人中,兩個是妖胖瑩和朱高,一個是捉妖師霍小嵐。這兩只妖保護著妖王後,它肚子里懷著小妖王。捉妖師和妖打起來,把妖王後和兩只妖打散了。為了保護孩子,妖王後把小妖王轉移到宋天蔭的肚子里。後來小妖王就在宋天蔭的嘴巴里出生了,取名胡巴。胡巴出生後很不幸,很多人都想喝它的血,為了能長生不老。後來胡巴在它爸爸媽媽霍小嵐和宋天蔭的幫助下,獲得了自由。但是它的爸爸媽媽為了保護它,狠下心讓它和一些妖遠離人群重建永寧村。

看完這個電影,我想:有時候爸爸媽媽對孩子狠心,也是因為愛孩子。

電影觀後感4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全班同學去看電影,片名叫《南京大屠殺》,看完後,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濃烈的屍臭與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與死亡籠罩著驚慌失措的人們。難民們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聲,驚叫聲,和那一雙雙失神的眼睛,飽受摧殘的憔悴的面容,更給這城市増添了幾分恐慌。此刻,明朝的牆,清朝的廟,還有那五千年的繁榮與輝煌,都在這混濁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動,消失。只有那血紅的太陽旗在污濁的空氣中耀武揚威的飄舞。令人觸目驚心的殺戮在街頭巷尾進行著。我身臨其境般地目睹這場殘無人道的大屠殺,心幾乎走向崩裂的邊緣,心中熱血沸騰,掀起陣陣的憤怒。那是一場中華民族遭受的浩劫。30萬呀!屍積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陰雲重重籠罩。遭受洗劫的又豈止是一個南京?日本侵略者的獸蹄踐踏著東北三省,華北平原,甚至大半個中國。這真是中國的恥辱!一個曾經拔萃與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國,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躪!為什麼?原因只有一個:落後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認為屠殺可以征服一切,但中華民族的血能夠白流嗎?華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華兒女獻出了無數不屈的靈魂和鋼強的軀體,拯救著這古老的民族。

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國人趕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們不可能向日本發動一場報復性的戰爭。我們現在只能做的就是從國力上超過日本,趕上世界。這樣,才能告慰那殘遭劫難的30萬英靈。

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與西方及日本比較,我們還多有不及!當年落後就要挨打,如今落後就必遭淘汰。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我們應該吸取教訓,為歷史譜寫新的輝煌,像我們的祖輩那樣,把青春和生命融入這場風起雲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電影觀後感5

看過電影《龍貓》,很喜歡裡面龍貓的形象,很可愛,看完電影後久久的沉醉在裡面,如果童年時代遇到龍貓,那就是最幸運的事。沒想到,我的夢想很快就實現了。媽媽給我買了一隻龍貓,它成了我重要的夥伴。

現實中的龍貓,是屬於美洲栗鼠科動物,身體是灰色的,鼓鼓的肚子是白色的,跟電影中的龍貓相差無幾,前面的兩肢很短,後肢很大,所以龍貓是兩條腿走路的。它們會像人一樣,雙腿伸展坐著,然後拿著東西吃,模樣可愛極了。龍貓的頭部老鼠的特徵就明顯多了,嘴巴小小的,鼻子是一個小小的紅點,兩隻眼睛黑且透亮,炯炯有神,有些無辜狀,兩腮的胡須很長,胡須是白色的。耳朵是圓的帶個尖,又有點像貓。整體的毛很松軟,摸起來舒服極了,龍貓的體積相比於其他的老鼠類,算是很大的了,像個出生不久的小貓那麼大,貓與鼠的合體,使得它成為別具一格的動物,稱之為「龍貓」。

龍貓的性格也相當討喜,總是精神很旺盛,對什麼都充滿好奇,給它的好吃的或者玩具,它總是先觀察,然後推推碰碰,在用鼻子嗅嗅,用牙齒咬咬,總能讓它研究出東西的用法,聰明的不得了。龍貓很溫順,對主人很友好。平時它特喜歡干凈,總是給自己整理毛,龍貓也是個素食主義者。小龍貓很容易和主人建立感情,是個好夥伴。

據說龍貓有20年左右的生命,未來,我也會好好的保護和愛護我的好朋友。

電影觀後感6

簡愛因為父母很早過世了,所以從小生活在寄人籬下的環境中,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正因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正因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是正因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作了一個能夠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理解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務必要離開。

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此刻這樣瘋狂時所理解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

之後,她風餐露宿,歷經磨難,堅強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最後被牧師聖約翰收留。之後簡愛得到了叔父留下的一筆遺產,並把它分給了聖約翰一半,最終決定回去尋找真愛。回到庄園,那裡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那個瘋女人放了一把火,燒了整個庄園,羅切斯特也受傷致殘,簡愛選擇留在了他的身邊照顧他,和他長相廝守。

電影觀後感7

你是否見過外星人?沒有。不過,有一隻小羊見過哦!它就是小羊肖恩。一看到《末日農場》這個電影名,我以為是小羊肖恩跟夥伴們一起拯救農場的故事。然而,並非如此。

從前,有一隻叫肖恩的小羊和小夥伴們在末日農場里快樂地生活。一天,一個外星小孩因為調皮開著飛船來到了地球。它名叫嚕啦,雖然語言不通,但通過肢體語言,肖恩終於弄清嚕啦想要找到飛船回到自己的家鄉。經過一番縝密的策劃,肖恩終於和這個新朋友踏上尋找飛船的征途。肖恩和大黃狗想盡辦法送他回家,可是還是把事情弄雜了。最後農場主做了一個探查外星人的活動,終於把嚕啦送走了。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動畫科幻片。雖然沒有一句台詞,但是動物們的每個動作每個表情都表現得特別到位,看似無聲勝有聲。善良勇敢的小羊,可愛單純的小外星人,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善意,甚至電影里的反派角色都讓我覺得特別可愛,搞笑。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起了我之前在奶奶家看到的一隻野貓。為了送它回家,我還畫了一張招領通知。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的細致查找,小貓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

這篇電影告訴我們,如果別人遇到了困難,我們一定要去幫助他。這樣不僅你遇到困難時別人會幫助你,還會多一個朋友。

電影觀後感8

前幾天我看了電視小鯉魚歷險記,裡面講述的賴皮蛇霸佔鯉魚湖,想得到五片龍鱗,轉成真龍!小鯉魚為了保衛家鄉,救出奶奶,小鯉魚英勇奮戰,在阻止賴皮蛇的路上,碰見了幾個小夥伴,賴皮蛇總是用魔鏡監視著它們!每次得到龍鱗都是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千辛萬苦的得到了龍鱗。

賴皮蛇從魔鏡中看到它們得到了五片龍鱗,就要打開龍門,成為水族的小英雄,它不想就這樣罷休,它選取了同歸於盡,它要水族毀滅,它激發火山爆發!但是它身邊的龍蝦和肥鯰魚貪生怕死,背叛了賴皮蛇,偷偷的去了三頭鳳那裡通風報信,三頭鳳為了阻止賴皮蛇受了傷,但是它還是奮不顧身的救出離火山近的水族,它把它們帶到了龍樹灣,讓它們在那裡等小鯉魚它們凱旋歸來。小鯉魚它們透過了種種考驗,龍門最後出現了。但是賴皮蛇又想跳過龍門,轉成真龍。小鯉魚它們團結一致打敗了賴皮蛇,但是賴皮蛇的毒牙的毒化成了賴皮蛇,想毀掉小鯉魚它們,龍門吸取了賴皮蛇的.毒液,小鯉魚它們成功的跳過了龍門,水族被救了,重新恢復了和平,但是在水裡發現了賴皮蛇的殘留的毒液,它們要把賴皮蛇的毒牙找回來,徹底的消滅賴皮蛇,不要它在危害水族!

透過這部電影,我從中學到了,小鯉魚它們團結一致,勇敢的精神,能夠戰勝邪惡的力量。我以後要與同學們團結友愛,也要勇敢,不能遇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

電影觀後感9

看<龍貓>的時候,我一半是小孩,為一伸懶腰就長大的橡樹而歡呼雀躍,另一半是大人,在伴著浪花的歡笑中想著自己的童年。

原來,小時候,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只是一包可以發芽的橡樹子而已。曾幾何時,我們也會拿著雨傘當玩具,我們也想要站在陀螺上飛翔。我們也是可以看到龍貓的純真孩子。

拋棄了緊張的劇情沖突,宮崎駿用一支生花妙筆在龍貓里給了我們一場最純真的夢,這讓這部電影有了難得一見的洗盡鉛華的樸素之美。

憨憨的龍貓,是不是像曾出現於童年夢中的精靈?我們的夢,是不是也有飛到橡樹頂端的奇異旅程?是不是也有一輛善解人意的貓bus車,總在我們困難的時候載著我們去想去的地方?

可愛的小梅,是不是象是童年時黏在身後的每個人的小妹妹?當她走丟時,我們跟著心急,當在池塘里發現了她的鞋子時,我們也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而小月,一句「媽媽要是死了我怎麼和妹妹說」一定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這其中,有對幼小的愛憐,有讓人動容的責任感,甚至有成年之後的我們才能體味的生存的辛酸。

也許我們,會因為長時間的孤寂寒冷,而被溫暖感動的泣不成聲。或許我們現在會回想,當我們還不諳世事時,最溫暖的親情,最純真的心——就如同姐妹倆的微笑。

電影觀後感10

9月12日,寶帶實驗小學全體師生共同觀看了一場有關廉潔的微電影。電影環環緊扣,在講述了有關廉潔兩個方面的問題的同時,又告訴同學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中午時分,電視開始播放,同學們逐漸被內容吸引。第一個故事十分貼近生活,講述了有關教師節送禮物的問題。其實,教師節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就是每天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對待,讓老師省心。所以,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只送給老師一句簡簡單單的「教師節快樂」,老師也會十分開心的。你是不可能用禮物博的老師好感的。想必,同學們在觀看過程中也學到了這個道理。第二個故事在同學們意猶未盡下拉開帷幕,它講述了購置房產所可能發生的事情。末尾欲圖購房的男子在女兒一句話下被點醒,拒絕了這件事情。這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購房事件,平日生活里隨時可能發生,竟很有可能變成賄賂。小女孩說的一句話十分好:最貴的房子是牢房。她的爸爸也因此反應過來。如果接受了,自己可能失去的就不是財產,而是人身自由。

清廉,是所有官員必備的品格。但前段時間接二連三的貪污案是不是該讓那些口中自稱廉潔的官員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過這種錯。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人,都要廉潔。

這次的微電影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告訴同學們廉潔的重要性,讓同學們收獲了一個關於廉潔的道理。

電影觀後感11

安全,對於大家來說,真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在家裡,爸爸媽媽天天說:要怎樣怎樣,不能怎樣怎樣;在學校里,校長經常在廣播里強調,老師經常在教室里灌輸。總之,安全教育也是無處不在。其實對於人類來說,安全永遠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無論是誰,都應該愛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保護生命安全的最基本常識。

今天下午,校長通知我們去學校大屏幕前觀看安全知識。片子中講述了各種在危險中自救的方法,如:在火災中,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匍匐前進,這樣才能僅可能防止吸入濃煙,安全離開危險地。還有在穿越沼澤時,要用木棍探明虛實後才可以行走,否則一不留神就會陷入其中,難以自拔……聽了這些,使我受益匪淺。其實,不要去說火災等嚴重的災難,就是在我們身邊也常有一些不幸的發生,只因為某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以及沒有安全常識而釀成苦果。

上星期,校長就在廣播里說了一件事,有某個小朋友因為不注意安全,結果摔倒在地,頭上縫了10幾針。其實我想只要這位同學注意安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看了安全知識影片,我對安全知識有了很多的了解。我現在覺得安全知識真應該「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雖然地震、火災、洪水……我們也許一輩子都碰不到,但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防範於為然,那就有備無患啦!

;

7.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1200字

導語:《入殮師》電影里的人們對於死亡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可能是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原因。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入殮師》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入殮師觀後感最新範文【1】

很多人的評論都只是局限於談論生死的意義,這的確是電影的主題之一,不過這樣理解電影就太狹隘了。可能很多人的思維都過分的被電影的名字限制了,入殮師這個職業是電影主人公小林的職業背景,只是這個職業特殊而已。入殮師,一個專門為死去的人化妝整儀、納入棺中的職業,一個讓人有些害怕,讓人瞧不起的職業,這部電影正是通過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展開故事,講述一個男人經歷生活起伏,最後成熟的故事,這才是電影的真正要表述的內容。

電影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個年輕的男人,憑著自己的決心娶到一個美麗的妻子,建立一個家庭,並努力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他滿懷信心,背著妻子借債購買了一個專業的大提琴,希望自己能夠在樂隊里成功,由此實現求婚時許下的諾言。可是就如電影中所說,但現實是嚴峻的,樂隊解散,為了還錢,小林不得不向妻子坦白自己獨自買琴的行為,心中不免羞愧萬分,接下來電影出現了和章魚有關的情節,章魚是深海動物,被捕到海面由於壓力的缺失,章魚早晚都會死,也許是為了保鮮,妻子買回來的章魚才是半死的,而小林卻不知道這個道理。不能實現諾言,不能幫助養家,不能幫助妻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些加起來小林這個年輕的男人萬分沮喪,於是在妻子的同意下,小林賣掉大提琴,兩人回到鄉下。小林說:“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覺得很輕松。覺得被一直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這里電影通過小林的話語告訴我們第一個哲理,生活是現實冷酷的。

急需要工作的小林誤打誤撞的進入了入殮師行業。小林自己起初對這個職業是有誤解的,所以並不是十分願意加入,但優厚的報酬恰好可以緩解自己對妻子的愧疚,雖然擔心妻子反對,但還是又欺騙了妻子,先勉強做下來了。在惴惴不安中,工作任務就來了,當模特裝死人時出醜,參與處理的第一個屍體高度腐爛。開始的過程並不順利。再次欺騙妻子的不安任然回盪在心中,加上工作的不順利,小林有些打退堂鼓,於是第二天曠工來到河邊看魚,小林看到了魚類的洄遊現象,因為有些海洋魚類的受精卵對水不能適應海水,所以每一代魚類在繁殖季節從海水中洄遊到淡水河上游出生地處產卵繁殖,由於在洄遊過程中,魚類是不進食的,且路程長達幾千公里,由於體力消耗,產卵後的魚類會立即死亡。觸景生情的小林發出了疑問“為了死而努力,總歸是一死,不那麼辛苦也可以吧”。加上之前女社員和小林的對白“(棺材的)材料和裝飾不同,雖然燒起來也一樣,躺在裡面也一樣,人一輩子買的最後一樣東西也是由他人決定的。”這里導演提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社長這時開車過來找到小林,並告訴小林這工作是他的天職。從電影後半部分女社員交代道社長是一個感性的人,社長在招聘小林時,看到仙人球開花,仙人球開花頻率很低,一般很難見到,社長因此認定小林是他命中註定的。這也是社長堅持讓要來找小林回去工作的原因。

接下來這段突出表現了人們對這個職業的誤解。因為小林的曠工,導致了工作的遲到。被別人毫不留情的奚落為靠死人吃飯的人,隨後顧客和小林還有觀眾一起見證了整個入殮過程,社長面對依據冰冷的屍體,冷靜、耐心,用准確溫柔的動作,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顧客看到生前的妻子從來沒有像死後被他們打扮的那麼漂亮,非常悔恨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妻子,顧客非常感謝社長能讓妻子這么漂亮的離開,在設在離開時送了一點東西。這次經歷也讓小林也開始漸漸體味這個職業的真正含義。電影在這里通過顧客前後對待他們一行人態度的反差來說明入殮師的遭到的誤解,並同時起到改變公眾對入殮師的態度,增加公眾對入殮師的了解程度的作用。

入殮師觀後感最新範文【2】

奪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殯葬師》是這幾年來最為人熟知的日本電影,雖然這部電影沒能打破日本電影總體相對低迷的情況,雖然其拍攝手法仍然充滿著傳統日本現代派的寫實風格,但是毫無疑問,這部電影無論是內容,情節,畫面都安排得非常合理,這也是日本電影雖然不盛,但是從來不衰的客觀原因。

《殯葬師》(為什麼要叫《殯葬師》而不叫《入殮師》呢?因為中國現在已經沒有入殮師了,也沒有入殮儀式了,只有國營火葬場的告別儀式,你去的時候人已經躺棺材裡了,當然,入殮儀式本來也是中國的,這也是一個本來是中國但是被日本人繼承的一種傳統儀式。而中國只有殯葬師,也就是俗稱的火葬場內部工作人員,而現代漢語詞典里,入殮師也已經是一個歷史詞彙,而不是實際詞彙,根據翻譯,我們只能同等叫“殯葬師”而不能叫“入殮師”因為現代漢語有這個詞,但是不能用。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入殮本來就是殯葬的一部分,傳統入殮師也要負責下葬,所以入殮師和殯葬師也是可以等同的)

《殯葬師》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最成功的日本電影,但是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小成本文藝片,熟悉日本電影的人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大製作。

其中男演員本木雅弘本來是戲劇演員,也是新星。而女主角廣末涼子本來就是國際級別的女星,你可以把她理解成日本的范冰冰這樣級別的影星,但是人家可是正牌早稻田大學的,正宗考進去的(雖然肄業了)但是你能想像范爺考進清華大學(並且肄業)嗎?至於配角絕對不差,其中就有山崎努,他是我上部影評《利休》的主角,是日本經典影星,和仲代達矢,三國連太郎,高倉健齊名的重要影星。

除了這三大主力外,這部電影還有一枚重磅炸彈,那就是久石讓。久石頭自從跟了宮崎駿發了家以後,就發了家,成了著名的音樂人,先後為北野武,姜文的多部電影配樂,可以說幾乎沒有不好聽的。

我們回到這部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非常老套,就是一個矛盾產生,矛盾解決的過程,而且這部電影還沒有法國電影那種環環相扣的多重矛盾(比如《通往絞刑架的電梯》)其實只有一個次生矛盾以因果關系衍生出一個主要矛盾,然後通過和解這個矛盾來感動大眾。當然,故事裡還有一個隱藏矛盾在最後展示,並且在高潮處結束。

故事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城裡的青年音樂家混不下去了,回到老家卻找不到工作,無意之中干起了殯葬行業,受到了家人,鄰里的誤會,但是後來得到了家人和鄰里的誤解,並且擺脫了自己的父親拋棄自己的陰影,完成了人性的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樣的電影在愛情劇和立志劇中比較常見。但是這部片子有著和以往這些簡單劇情的劇完全不同的思路設計,這就使形式上雖然仍然老套,但是在精神內涵上卻更勝一籌的效果。

以往的愛情劇和立志劇,一般都會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形成一個特別美好的結局,比如男主角最終還是和女主角好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者主角最後擺脫了人生的低谷,迎來了事業的成功。這樣的先抑後揚的傳統文學敘事手法。但是,《殯葬師》雖然也擁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結局,最後誤解消除了,大家對殯葬這個行業有了正面的理解,但是實際上,《殯葬師》最後並不是以一種物質上的,形式上的,表面的成功來結束的,而是以一種精神的自我救贖來完成的,最後並不是誰和誰好了,誰成功了,而是主角最後想通了,頓時有煙消雲散的感覺,而電影也就在這里結束,這也是這部片子精妙的地方,因為全日本這么多單身漢,其他他們都在期待男女最後分手,所以雖然在看電影時,人總是處在矛盾中,為了不讓矛盾感產生,電影選擇在高潮結束。

入殮師觀後感最新範文【3】

在我討厭的事情中排到前三位的有一條是:談人生感悟。這倒並不是我的閱歷多麼豐富,智慧多麼出眾,只是因為我覺得人唯一沒有區別的是出生和死亡,至於中間的過程,我相信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生,而正是因為這點差別,人才之所以為人,才有所謂的人生意義。相對於沒有可復制性的空洞的人生感悟而言,我更願意討論那個大家都將走向的終點。

在看《入殮師》之前,我並不知道它獲得過那麼多大獎,只是對這個名字感興趣而已。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要知道在這個商業大片泛濫的時代,能做到這兩樣中的一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故事是極普通的故事,人亦是極普通的人,只因為他做了一項極不普通的工作,所有的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人從生下來就是有偏見的,群居的人把這種偏見會固定下來,這就是禁忌。死亡對於人來說,盡管是無法逃避的終點,但幾乎所有的人都忌諱談論它,更別說親自擔任這項工作了。從失敗的'大提琴手轉行做入殮師的大悟也毫無例外的受到人們的歧視和不理解,昔日的好友、相濡以沫的妻子、甚至連死者的親屬都覺得這是一件讓人覺得羞恥的工作,他們毫無例外的選擇了遠離他。這正是人性的可悲之處,對不了解的事情就習慣性的選擇順從傳統的看法,從來不願意換個位置來感受別人,而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宗教遠勝過唯物主義信仰的地方就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唯物主義只會教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斗爭,它從來不談人死了之後會怎樣,而恰恰這個問題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宗教完美的彌補了這一點,這就是它的迷人之處。《入殮師》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作為人在有生世界最後一程,入殮的過程就是這生死之交的終極關懷。入殮師擦面、更衣、梳頭、化妝每一步都做得盡善盡美,用大悟的話講就是:要溫柔。把死者最美好的容顏留在最後一刻,有尊嚴的離開。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和處理令人驚嘆,片頭描述的是入殮師收殮一位年輕的姑娘,擦拭身體的時候,因為不能暴露逝者的皮膚,所以要蓋上白布,結果入殮師摸到姑娘的下身竟然是男性,短暫的驚愕之後,他很嚴肅的低聲告訴師傅,然後師傅很慎重的讓家屬借一步說話,因為遺容的妝分男女,必須要徵求家屬的意見。後來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完成了入殮,這種事死如生的態度讓死者的父親感動萬分,也讓銀幕外的觀眾敬畏。

影片不僅僅是表現入殮師的職業藝術,更貫穿著濃濃的親情。大悟的父親早年棄家出走,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盡管在拉起大提琴的時候常常懷念父親,但也一直不願意原諒他,父親則因為愧對他們母子,孑然一身在外游盪。直到最後父親去世,闊別三十年的父子倆陰陽兩隔,大悟收殮父親的時候,用手暖開父親緊握的雙拳,看到小時候送給父親的石頭,終於完成了父子隔膜的最後溝通,忍不住熱淚盈眶。這種生與死之間的交流,又怎能不讓人感動?

值得一提還有影片的音樂,盡管大悟是個失敗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樂卻是絕對的大師級作品,厚重的大提琴聲瞬間觸摸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分,那是屬於男人的憂傷,帶你回到無邊的回憶中。當你看到在河邊堤岸上忘情的拉琴的大悟,當你看到如此近距離體驗死亡的大悟,也許才知道什麼叫透徹的領悟生命。

妻子再次勸丈夫改行,這時又來了一個電話。丈夫再次外出“幹活”。

男主角經歷了“入殮”人生中的又一個高潮。

他趕去澡堂為老闆娘化妝。更令人驚訝的是:澡堂看門老頭竟然是個焚屍工,下日本象棋是他的“業余愛好”。

男主角的下一個“活”,竟然是為三十年音訊全無的父親“入殮”。

兒子用嫻熟的手法,讓父親安詳、莊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8.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影片《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2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著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著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著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為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著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升華了他的生命……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3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郁,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庄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里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里已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干凈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著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為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唇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著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戀、誤解都隨著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艷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著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里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下一頁更多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9.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00字3篇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二.《地道戰》全片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後,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裡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後,什麼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准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10. 紅色電影觀後感200字

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我們郭里園小學組織全校老師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9月25日,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影院觀看了電影《建國大業》,讓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讓年輕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電影將重大歷史事件在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從45年重慶談判講起,講到談判破裂,內戰爆發,三大戰役,其間穿插了敵機轟炸中毛澤東的淡定沉著,聞一多的慷慨就義,傅作義被女兒感召,李宗仁履新後的無奈,蔣經國穩定上海經濟,國際上對於共產黨、國民黨的態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產黨、國民黨、各個民主黨派幾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場、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當我看到劉燁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儀仗車上的毛主席敬軍禮時那堅毅而充滿信念的目光,讓我們不難理解人民解放軍為什麼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當我們看到蔣介石一聲長嘆說: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讓我們看到一支腐敗的政黨滅亡的必然性。當我們看到共產黨人的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國民黨對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誘,瘋狂殺戮,一個政黨的從容大氣與另一個政黨的狹隘猥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等等這些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四海皆準的真理:一個成熟健康的政黨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須能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讓自身的肌體保持青春與活力,否則必將被歷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事想著人民。

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閱讀全文

與電影血葬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在愛情空窗期電影 瀏覽:527
最近容易寫觀後感的電影 瀏覽:601
看了半小時不知道主角的電影 瀏覽:225
侍神令電影票 瀏覽:767
英迪婭埃斯利電影大全 瀏覽:388
成龍62歲電影 瀏覽:720
蝸牛與黃鸝鳥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799
蔡塘廣場電影院 瀏覽:928
一部電影上下鋪兩女 瀏覽:661
張冰玉電影大全 瀏覽:575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音樂系收費 瀏覽:654
台灣怎麼看待電影八百 瀏覽:799
柳白猿導演的電影 瀏覽:764
網上怎麼買電影票小吃 瀏覽:955
陶珍什麼電影 瀏覽:433
王祖賢鬼電影全集圖片搜索 瀏覽:379
耒陽龍騰時代廣場電影院3d 瀏覽:879
線上購買電影院爆米花 瀏覽:601
低成本大收益的電影 瀏覽:336
電影唐山大地震插曲純音樂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