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觀後感1942年電影五百字

觀後感1942年電影五百字

發布時間:2023-05-09 13:10:44

① 電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觀後感作文

《一九四二》的拍攝橫跨7地,歷時135天。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觀後感二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 故事 。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 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1942》觀後感三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1942》觀後感四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五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豎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 瑜伽 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相關 文章 :

1. 《1942》觀後感範文5篇

2. 電影1942觀後感500字5篇

3. 1942觀後感範文6篇

4. 電影《1942》高中生觀後感5篇

5. 電影1942觀後感1000字5篇

② 一九四二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九四二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戰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庄》;《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將領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員的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飢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飢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多線並進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是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局。而這種格局對歷史題材來說是提升水準的一個要求。一位傳媒學者曾如此描述過理想化的傳媒品格:一種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無意用這種品格去對應任何一個導演或者是作品,因為那是一種理想。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於追求這種理想,更多的是暴露醜惡。他曾說,《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裡面他的臉很醜,不好看,但是最起碼它能讓他知丑,總比糊里糊塗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學會了知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馮小剛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對飢荒的時候,國人的猥瑣、自私都呈現出來。這種批判跟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猶太人的批判有著相似之處,在那部影片中,猶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舊不忘記貪財的本性。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部電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個財主家與三千萬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災和蟲災,全省三千萬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有個財主家裡有很多糧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憤怒,導致家裡被燒,糧食被搶,兒子慘死的境地。而此時日本人又想乘虛而入,奪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鄉去躲災。

一路上,與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們的目標是陝西。財主家糧多錢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軍的轟炸、國民黨軍人的搶掠,他也變得身無分文,最後衣服也變得破爛不堪,在離家五十多天時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餓死了。

等蔣介石想撥款救災時,災民已死了近三百萬人,而官方統計說是一千多人。

最後,財主爺一人活了下來,兒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婦餓死、女兒賣人、家丁死於日本人手中、孫子也沒有保住。

從此片可以看出:國民黨官員的腐敗,軍隊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財主的心理轉變。影片一開始因為財主不願意把糧食分給鄉親,非常自私,原來不是逃荒,而是躲災,但最後也淪落成了一個窮人,深刻體會到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自私,要經常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最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如今的「光碟行動」,現在我們國家還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還很貧困,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3

河南人劉震雲編寫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體場,作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馮導他們沒有毀俺們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糾結,原本我是帶著紙巾去的,但結果一張也沒有用,不是我沒有傷心感受,因為淚水是往心裡流的,到最後流的都是血。馮導這部電影《一九四二》,劇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詮釋了這個災難歷史,我們觀影2個半小時,我到現在還回味故事的糾結,還在梳理其中故事情節和多個人物的特點。

當影片一開始的對白用純河南話娓娓道來,我就很自然的走進了屏幕,和劇中人物一起,在靜靜等待這場災難降臨,當老東家的高牆大院被災民圍住,為首的災民頭領還曾經受過老東家救命的幫助,但過去的恩情已經被飢餓掩埋,人與人之間的醜陋瞬間被一個饅頭,一塊肉而摧毀,人們相互廝殺,分不清好壞,分不清你我,少東家被當場捅死的那刻,人們反而更加猖狂,一場真正的災難也拉開了序幕.

老東家眼睜睜的看著院子被燒毀,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和兒子的遺孀,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富裕家園,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喚,他們的牽手相伴在了一起,開始更加殘酷逃難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斷的發生,官場,戰場,商場,斗爭也是尤為激烈,災民該祈盼誰的救助,該相信誰,誰是可以保全他們性命的衣食父母?!當日本人假發慈悲的時候,官員們在干什麼,他們在乎的是頭上的烏紗帽,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溫飽和淫慾,一個剛直不阿的主席卻沒有更好的辦法給予災民更多的幫助,眼看災情越來越厲害卻無能為力。

難道只能信仰萬能的主保佑嗎?結果是否定的,人們受到了更多的災難,人性泯滅,弱肉強食,最後都一無所有,這就是天災人禍,這就是弱勢群體的命運。

最後老東家回憶一路逃難的經歷,家人和老鄉一個個離他而去,餓死的,被打死的,被開水煮的,被賣掉的,他終於想通了,離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開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個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帶著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著,走著,直到消失在遠方,我們朴實的河南人民,最後希望死也要死在離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鄉親們啊,我們的根在那裡----河南。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4

昨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去「中原影都」觀看了,災難大片《1942》電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點30分同學們在教學樓前集合,由徐老師帶領我們冒雪向「中原影都」出發。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大概走了6、7分鍾的樣子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同學們按照徐老師的要求,有次序的走進影院內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來。等大家都做好後電影就開始播放了,故事講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發生自然災害,旱災伴著蝗災同時出現。老百姓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們把能吃的野菜、樹皮都給吃光了。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給賣了。一個小孩才能換到一小碗米,我在電影里看到,有的人餓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這種事情發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處都是非常可怕。我們看到這種畫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覺得比起他們來,我們現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來後,吃飯時我手裡捧著這碗白米飯心裡沉重多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5

時空漸落,一曲落罷,一口長嘆。茶香物語,都在蜜里長大。忘卻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卻了那些掙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乾旱,災荒,戰爭,一股腦地給了河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他們在逃荒,日本人還在打。花前月下,沒有人會注意到月的詩意,花的物語。我們冷漠地看著這場苦情戲,看著每一個人因餓而背叛,笑著不語,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畫刺痛了我,我還在花前月下吟唱,撫弄,沉醉,荒度時光。我們都在找,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為了生命而奮斗,沒有等死,他們都在路上。日本軍不停地放炸彈,他們不畏懼,他們想活下來。為什麼要活下來呢?為什麼?為了享受,金錢,權力,亦或許僅僅是一種本能,還是在逃避死前的那點痛?我們笑不出來了,靜靜地看著似我們人生的戲,靜靜地摸索著。

黑色的破布包裹著難民的全身,他們甚至接受日本軍的軍糧,為日本軍賣命,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憤怒地罵完了又罵,罵那些難民。可我們的後背不禁一凉,濕了。如果是我,我會去做英雄嗎?又笑了,似嘲笑,似悲傷。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說會,怕說的都是謊言,時間在不停地篩選,不停地拋棄,那些無用的人們,正如我。

沒有一丁點的糧食,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拼了命嗎?但就算拼了又怎樣,那僅僅是一個結局------多一具中國難民的屍體。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借口,筆唰唰地寫,卻激起一陣悲傷。仇恨或許會在心中發芽,但你總會告訴自己匹夫之勇的結局以及忍辱負重的結果。我們都在開脫,開脫那些鮮紅的錯誤,文縐縐的借口掩蓋不了我們屈服的記憶。你可以直抒情懷在筆中清香地愛國,但你會在餓死前為國捐軀嗎?你不確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誰一般。

漸漸地,我們身上都有一個包袱,它是歲月的遺物。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劃下一道道痕,漸漸地,成了華麗的偽裝,我們端著酒杯,像視頻中那些洋人一樣,豪華的酒館,漂亮的禮服,一切都那麼刺眼。我們還在笑,還在鬧,筆墨交織的世界都裝上了它華麗的偽裝。我們卸下來無知,換上了歲月的心機,映著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難。

在我們還在喝著咖啡賞著戲時,他們在逃荒,在我們尋找生的理由時,他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掙扎著逃命。我們不懂他們,他們亦不懂我們。串著字字的清香,襯著他們的苦難。襯著我們的無知。問題總會出現,願你我安好。來了,就各自安好。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6

周六,亳州晚報高年級小記者在凱得利電影院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它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

電影講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一次大旱災,當時在某個村子裡只有地主老東家有吃的。一天,一大群飢餓的村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老東家借糧食,結果雙方發生爭斗,把老東家的房子全部燒掉了。此時日本人也打來了,老東家一家只好和村民們一起逃荒。

由於天寒地凍,缺少糧食,許多人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難民餓得連樹皮和草根都吃。過了一百多天,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有人因為飢餓,把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給賣了,為家人換來了幾升小米。老東家的家人也一個個走向了死亡。而作為當時的國民政一府,卻一再地隱瞞、謊報死傷人數,不能給難民及時的救助。一個叫白修德的外國記者不顧生命危險,親臨逃荒的'隊伍,拍攝到了許多慘烈的圖片,將災害的真實情況公布於世。

電影的最後,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放棄了求生的念頭,孤零零的老人往回走,尋找家的方向。在路邊,他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一屍一體旁傷心地哭泣,老東家將女孩收留了下來,帶著她向家的方向走去……

電影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我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大災難帶給我的是震驚,而一些人在災難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帶給我的是震撼。像白修德,原本可以在美國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但卻為了幫助中國人而不顧生命危險拍攝河南的災情。電影中的栓柱寧願死也沒放棄對花枝的承諾,慘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氣概,的確深深震撼著我。

影片中的花枝和星星為了給家人掙點糧食,把自己賣給別人,幾升小米卻能挽救幾條生命。而現在的我們呢?每天吃不完的東西就隨手丟棄,全然沒有珍惜的念頭,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如果這些東西留給1942年河南災荒時那些災民,不知道又能救回多少條人命啊!多少人啊!

唉,假如我有一台時光穿梭機和一支馬良的神筆,我一定要回到1942年。在那裡給河南的鄉親們畫上香噴噴的飯菜,讓他們吃上一頓飽飯,從此不再有飢餓;在河南的天空畫上許多的烏雲,再畫上一座大炮實施人工降雨,讓那裡不再乾旱,從此風調雨順。讓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這部電影讓我更真切地明白了真善美,知道了食物的可貴,讓我明白珍惜糧食的重要一性一。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7

燎原之火,生靈塗炭。與此同時,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災荒,千萬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動和絕望的,財主大東家出門的時候還有馬車、糧食細一軟,一路逃難到潼關的時候,一家五口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官員們在這場災難面前 也是無奈絕望的,河南省的省長李培基去找蔣介石反映災情,還沒開口,發現蔣介石面對的每一件事都比自己的嚴重得多。在天災面前,沒有英雄,只有對命運 的默默承受。

對於衣食無憂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體會電影中反映的飢餓:吃草根樹皮,小孩拉大便要手摳;為了幾兩小米,賣兒賣女;剛生完孩子的媳婦,5天滴米未進,剛閉 上眼睛,婆婆趁媳婦身體還沒有涼要給孫子餵奶;花枝為了幾塊餅干,就願意出賣自己的肉一體;親人餓死了,沒力氣悲傷,只能無奈地說一句:「早死早超生,再托 生別托生在這個地方。」……

在天災面前,人們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啊!

最後,一無所有的大東家在返回的路上收留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一大一小兩個背影深深地刻在觀眾心中,那兩個滄桑的背影彷彿訴說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③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1942》是根據1942年河南大旱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快把看完電影後的感想寫下來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電影《1942》優秀 觀後感 範文三篇,提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悉蘆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盪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碼塵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葯,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後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遲陸禪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 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_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後,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

④ 1942 觀後感

對於看書,我是喜歡的,同時又是抗拒的,因為要動腦,我懶。嗯,翻了幾頁的書,就開始走神,掉頭看起了電影。嗯,自我安慰下,這個也是重點書單裡面推薦的。

《1942》的故事不再贅述,我起初對這種題材的電影是抗拒的,就是想看看,為啥重點推薦呢。起初有點昏昏欲睡,甚至數次拿起手機,開小差。改變是從看到星星說:爹,你把我賣了吧。瞬間淚奔,一個17歲的花一樣的姑娘,當時逃荒時還鬧情緒,是被哄出來的,不情願的帶著一隻貓,上了驢車。為了生存主動要求賣掉自己。

花枝,剛開始時被少東家堵在糧倉里,想要睡她,她抵死不從。後面和栓柱說,我跟你睡,你餅干給我。就為了2塊餅干。和栓柱結婚的當天晚上就和栓柱說,你以後也有老婆了,你就可以賣老婆了。在被買走的路上,和栓柱說,賣了我以後,就不要賣孩子了。來,我的棉褲比你的新些,咱倆換換。看到這些場景的時候,浮躁的內心,漸漸有了棲息之地。

看到處置了幾個貪官,似乎看到了希望,再次啟程去往陝西,老東家說:到了陝西後,立住了腳就好辦了,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長工栓柱:大爺,我還給你當長工。小夥子,你的想法很危險呢。東家和長工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東家是,即使我一無所有,我還可以白手起家,還會是東家,而長工呢,追求的事情很簡單,我信任你,我還可以出賣勞力跟著你干。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栓柱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反抗,始終都是跟著老東家。即使內定媳婦星星被賣以後,依然跟著老東家。這個,可能就是確定性吧,跟著東家,應該會好點。同時栓柱卻也是一個重承諾的人,對於媳婦的委託,死守到底,甚至為了找孩子,跳火車,為了將女兒唯一的念想留著,和日軍頭頭起了沖突,最終被刺死。現實中遇到同樣的情況,是否可以變通下呢,胳膊始終拗不過大腿,何必撞得頭破血流?曲線救國,不好嘛?

老東家終於千辛萬苦逃到了陝西,卻發現不小心將唯一的孫子捂死了,絕望之際,希望可以葉落歸根,於是,在逃亡路上,成了唯一一道逆行身影。路上,遇到了一個小姑娘在哭,不忍心,就對她說,妮,你叫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莫名的淚盈眼眶。影片開頭時,老東家,可是對兒子要侵犯別人時,一句,畜生,就搖頭走掉了。是什麼讓他改變的這么徹底?大概是,他的糧食被搶後,他徹底淪落為逃荒人民吧,亦或者是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離去,抑或者是其他…….即使在逃荒年代,也留有一份善心。多做善事,莫問前程。

裡面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李培基,起初應該是一個比較清廉的人,為給災區人民請求賑災,親自奔赴重慶。可是,卻在聽到警衛員匯報的那些工作時,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是因為這算是小事,可能也是有點大局觀吧!最終拜託秘書長將此事上呈。在拿到救助糧食怎麼分配時,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各方大佬都想爭取最大利益,唇槍舌戰,一個個大佬,掙的面紅耳赤,卻不想真正的做點實事。可能是這時候開始,讓他心灰意冷,產生了退意吧。所以才會在自己的助理擅自用50萬斤的糧食換成了金條時,選擇了默認。不過卻在有人說自己有祖傳秘方,自製的葯丸,黑的可以1天不餓,白的可以7天不用吃飯,希望可以大力推廣。他道:這么有用的話,早在秦朝時就不會餓死那麼多人了。大概仍保有一份善意,希望可以多做點實事吧。真是環境造就人啊,它可以使一個好人變壞,也可以使一個壞人變好。所以環境即圈子很重要。什麼樣的圈子,造就什麼樣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整部影片沒有訴說悲情的戲份在,卻處處透出了荒涼,蕭瑟之感。這大概就是影片的高明之處吧!

⑤ 電影1942觀後感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⑥ 《1942》觀後感5篇範文

《1942》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hellip;&hellip;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hellip;&hellip;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 故事 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hellip;&hellip;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二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里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飢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群飢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飢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里透著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裡藏刀的說吃飽吃好雲雲。一來一往,暗涌著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為灰燼:飢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著,落幕著,重復著。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里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污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飢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著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喂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著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為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為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為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著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 報告 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飢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1942》觀後感三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飢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豎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國難財的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四

1942,在世界范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 冬至 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飢饉。老東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輪回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 教育 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一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為。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里,他將長工一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一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為換一口糧,他懂得不舍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才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你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裡。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著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麼用。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為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一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 措施 。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別為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你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為之惋惜&hellip;&hellip;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觀後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歲,河南人;受到那場飢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樣,我外公的父親帶著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討口.

其實我外公不願意說是"要飯",可是我真的找不出來什麼形容詞說那是什麼,逃難也不像,畢竟是為了生活,為了口糧,得活下去;

這部電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現在他已經80多歲,這輩子經歷的太多,讓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於是現在才看完,感慨很多,無奈和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在心頭化不開;

我外公他們三個人,從家裡走出來沒有多久我外公的父親在逃難的路上去世了;他哥倆還小,還不清楚要怎麼樣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們挖個坑把外公的父親埋了.最後連腳都沒有埋上土.外公回憶到這里的時候深吸一口氣,說"後來我大哥去看了,他還在那裡."我不清楚"後來"數了多久.我不想去問他,我知道那些回憶已經讓他很難受了;

我外公這輩子經歷了很多,那場飢荒後回到了河南,又聽說隔壁村在招兵,連夜從家裡跑了出去;後來去到了,平息過的第一次暴動;守過邊境,去過不丹和印度,在8年會說藏語;因為沒有 文化 ,不識字,沒有當過官.轉業後工作分配到了重慶,來到了盧作孚的第一個船廠,認識了我外婆,於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孫孫.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記不住現在,只記得曾經;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

我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只知道難受就對了;當一位84歲的老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著淚光,那才叫"人生".

⑦ 1942觀後感500字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⑧ 《1942》電影觀後感

我一直認為馮小剛導演是個有悲憫之心的人,他關注的從來都不是大人物的取捨,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我其實只看過馮導的兩部電影,一部是《芳華》一部便是這部《1942》,《芳華》講的是在1970年至1980年的軍隊文工團的故事,而《1942》則取材於真正的歷史事件。

我小時候就曾聽家裡人說過,河南有一年鬧旱災,死了幾百萬人,那會兒我還很天真的問:為什麼會死呀?家裡人告訴我:因為沒有吃的。怎麼會沒有吃的呢?因為旱災,地里產不出糧食來,還有蝗蟲把糧食都吃了,人們剛開始吃樹皮,後來吃觀音土,將人活活脹死了。而電影《1942》便是描述了這樣的人間地獄。

《1942》開頭講的是在旱災已經發生的時候,有一家范姓地主,因為儲存了很多糧食,所以他們對這場旱災並不在意。

開頭范老爺在巡視糧倉,同時吩咐下人看好糧倉,而范少爺卻在想著與前來借糧的花枝交好,正在二人糾纏的時候,刺蝟帶著一群土匪前來借糧,說是借糧,其實更多的是為了搶糧。

當晚,土匪與范家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糧食被搶走了,房子被燒了,兒子也被殺死了,范家也走向了逃亡之路。但在范老爺看來,他們與真正逃荒人不同,他們是避難,不是逃荒,因為他們有糧食,有馬車,還有僕人。

他們與花枝一家碰到了一起,並約定同時逃難。

花枝一家很幸福,花枝漂亮,知趣,而且對生活充滿希望,在逃難的時候,穿上了自己新婚的衣服,以圖一個好的兆頭,但實際上這條路就是一條不歸路。

而花枝的男人瞎鹿是個很能乾的人,他隨手可以做個很好看的風車,還可以拉弦子。

人們的逃難開始了,在最初,家家都有些余糧,所以大家都不會發慌,花枝可以顯出自己有些仇富的本色,星星也可以養著自己的黑貓,並且賭氣說自己不吃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逃難的困難。

逃難哪有那麼容易?漸漸的,花枝一家首先沒有了糧食,瞎鹿的娘也生病了,瞎鹿便想著將自己的孩子賣掉,花枝卻不同意,最後還是范老爺將三斤小米借給了他。

而范老爺一家又遭遇了一次磨難,在日本戰機轟炸後,糧食和馬車都被逃亡的軍人搶走了,沒有了糧食,范老爺一家也成了逃難的了。

在路上,少東家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范老爺給他取名為留保,希望他能存活,留住范家的血脈,這時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逃難的苦,星星不再是高高的大小姐,而成為一個餓著肚子的女孩,她狠心將自己的黑貓殺掉,並將自己的書當作柴火燒湯喝,她一言不發,沒有一滴眼淚。

但黑貓也無法挽救這些人的命,夫人死了,少奶奶死了,瞎鹿死了,一個接一個死去,狗吃著路邊的人肉,眼睛變成了狼的眼睛。

死的人已經離去,活著的人卻要飯吃,沒有了糧食,賣女人,星星被賣了,念過書,會識字,是大戶人家的孩子,好賣,賣了五斤小米,花枝卻不行,她有兩個孩子,沒有人要,所以她嫁給了栓柱,將孩子託付給了他,賣了三斤小米。

兜兜轉轉,一家子人,最後孑然一身。

沒有更多的渲染,只是陳述事情的經過,卻讓人感到那麼悲傷。逃亡的路上是沉默的,每個人都省著力氣往前走,他們穿著灰色的破舊的棉襖,緩慢的行走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的,低著頭,臉上都是沉重的表情,沒有人笑也沒有人苦,有的只有麻木。

閱讀全文

與觀後感1942年電影五百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破天驚在線觀看完整版電影 瀏覽:206
雙瞳仁舜帝降生是什麼電影 瀏覽:578
怎麼開電影天堂這種網站 瀏覽:473
電影經典語錄大全粵語 瀏覽:49
金華佳藝電影院兒童票 瀏覽:579
那部電影主角叫喬 瀏覽:245
電影獎項評委能做導演嗎 瀏覽:593
台灣電影一個小女孩的童年 瀏覽:61
英文電影內容簡介60詞 瀏覽:416
成龍哪個電影扮演春麗 瀏覽:846
胖女孩的愛情故事的電影 瀏覽:32
印度十大懸疑反轉電影 瀏覽:517
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恐怖電影 瀏覽:703
只是朋友韓國電影大尺度 瀏覽:521
法國暴力美學電影 瀏覽:944
女主角小蠻的電影 瀏覽:761
如何讓電影英語變中文字幕 瀏覽:806
一部潛水尋寶的電影 瀏覽:152
算命泰國電影 瀏覽:482
法國愛情電影鋼琴師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