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概500字吧~求你們啦)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㈡ 《辛棄疾1162》:在武俠與歷史之間,也在娛樂與嚴肅之間
文 和運超
《辛棄疾1162》是2020年初上線的一部古裝動作新片,在反映歷史人物故事的國產電影中,讓人眼前一亮。倒不是過分誇耀這部影片有多麼出類拔萃,而的確出於當前實在罕見,值得推薦和點贊。客觀上這部片也不是憑空出現,背後張哲、謝苗、李柔、南笙等編導演團隊,已經一路從《大漢十三將》等系列影片走來,算是在古裝網大方面積累下一定口碑。這一次的《辛棄疾1162》算是繼承過去的種種優點,把古裝歷史動作類的影片繼續打磨出些許品質。
一、優點:武俠外衣下的一點反思
雖然《辛棄疾1162》包裝出娛樂化的形象,但首要優點還是故事內容貼近史實。圍繞辛棄疾在1162年參與義軍反金,試圖為宋朝收復北方,在完顏亮南征時,後方趁機舉事。結果遭到奸細,義軍首領耿京遇害,辛棄疾率義軍鏟除叛徒,最後孤身投宋。
次要從塑造人物而言,辛棄疾的生平事跡足以體現他有勇有謀。謝苗作為一個功夫演員,重點表現出辛棄疾有軍事行動的長處,對謀劃山東境內數城的收復,對拖延金軍南下的戰略呈現。且不說是否合乎當時打敗完顏亮大軍的可能性,但對辛棄疾的能力塑造來說,的確是比較突出。盡管從觀眾角度來看充滿理想化,但考慮當時辛棄疾就二十齣頭,這也算得上貼近實際的演繹,謝苗完成的不算差,但也並非多麼出眾。
回想謝苗當年跟著李連傑演戲,順便蹭紅的一代功夫童星,當他長大混跡影視圈也算多年,能讓人記住的形象實在不多。謝苗塑造辛棄疾的問題就是,雖然憑借一身武功底子,他演出了辛棄疾的一種武勇氣質,但畢竟和大多數人心目中文武雙全,更主要還是充滿文人形象距離有點遠。畢竟辛棄疾哪怕當時十幾二十歲,已經具有出眾的文學修養,並且和黨懷英齊名。
影片中雖然偶爾會穿插點綴辛棄疾的詞表明他是有才華的,可從頭到尾,謝苗演的辛棄疾並沒有多少涉及辛棄疾流露對「文」的熱愛和交流,哪怕開頭結尾的老年形象也只是一種蒼白的敘話。換句話說,假如不是謝苗的這個角色叫辛棄疾,觀眾絲毫不可能把這樣一個人和辛棄疾聯繫到一起,還以為是另外一個江湖豪傑喜歡品味辛棄疾的詩詞而已。
可能還是出於辛棄疾歷來評價充滿「豪放」氣質,加上他的確具有武人底子,謝苗的塑造就偏重參與義軍的英雄氣概,顧不上對文學方面的演繹。實際辛棄疾始終是一種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他的豪氣都深深透著一種英雄末路的無限孤獨。因為,辛棄疾的起事失敗已經說明他的心懷大宋在北方是缺少知音的,前往南宋以後,一生牢牢打上「招撫歸順」的烙印。上書北伐,無人響應,被放逐地方,假如辛棄疾要是作為一個武將,恐怕結局和岳飛相差無幾了。
至於額外添加的女主角霜花,南笙的表演也是比較到位,並沒有過分渲染兒女情長,但也把女主角的情感和形象能夠讓人記住。為了烘托主人公辛棄疾文采風流,虛構當時有一個志同道合的紅顏知己也說得過去,好比宋代民間流傳的穆桂英、梁紅玉等女人都是英姿颯爽、有情有義的形象。雖然片中偶爾渲染霜花其實更嚮往與辛棄疾遠離不斷地打打殺殺,希望有安定的二人世界,但霜花畢竟沒有拖後腿,最後為保護辛棄疾而死的一幕也轟轟烈烈。
在主要人物之外,筆者真正覺得影片非常難得的優點其實是表現了辛棄疾與耿京等義軍的分歧。
當時北方民眾究竟對金人是一種什麼態度?生活在金人勢力范圍的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各地百姓,對於從契丹遼代到女真金代,有多少可以像辛棄疾那麼充滿強烈的宋金之分的觀點?這對一部主打動作娛樂戲的古裝片,能夠進行這種思考非常不容易。這就是辛棄疾希望去聯系臨安宋皇的時候,他已經和耿京等義軍有了比較明顯的隔膜。耿京等多數人雖然也不滿金人的欺負,但不代表就一定希望投誠遠在江南的宋皇。耿京等人只是為了相對安定的好日子,辛棄疾還指出他們是想稱王稱霸,這是非常微妙的立場問題。
之所以北方會有一些義軍,歸根結底不是這些百姓懷念宋朝,為了所謂民族大義。而是完顏亮為了南征,到處徵集民夫打造戰船,軍械、鎧甲等,搞得許多百姓活不下去,這才揭竿而起,湊巧給辛棄疾這種有心懷大宋想法的人一個機會。更巧妙的是,辛棄疾一廂情願聯系南宋,當時朝廷就對接納辛棄疾意見不統一,實際已經為南下以後,辛棄疾一生無所事事的命運做了鋪墊。
辛棄疾這一類著名歷史人物的基本事實,多數觀眾都心知肚明,如何在銀幕上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除了需要情節場景入戲好看,一一傳遞到位,甚至需要對命運事件超出一般理解,引發觀眾更多思考,才是體現電影藝術魅力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歷史人物事跡介紹的膚淺層面。
總的來說,《辛棄疾1162》的立意和角度都很不錯,傾向娛樂化的設計也不算錯,可惜過於武俠風格的場面反而有點拉低格調。畢竟看過影片的觀眾都能體會,故事還是相對嚴肅和沉重,實際是走歷史正劇的路子。要說一部電影不是為了宣傳歷史,不用計較對歷史還原,顯然並非這部影片的初衷。
反過來還可以看出,但凡認可該片的觀眾,十之八九都是肯定電影尊重辛棄疾的事跡,恰恰遺憾的地方就是比較粗糙,畢竟以不到2000萬的投入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很難得。
二、遺憾:雖有一些反思,但不一定站得住腳
關於電影對編織辛棄疾的遺憾,該片總體傾向於辛棄疾符合史實一面的呈現,實際不少地方又不夠尊重歷史。最大問題並不在那種武俠風的誇張,要害在於一般人可能不會注意,當時北方百姓的態度立場,他們真是出於投宋抗金而反完顏亮嗎?這一義軍的動機才嚴重脫離事實,看起來好像和人物塑造無關,其實這一點對辛棄疾形象也是大大削弱的。
正如電影名字,完顏亮南征是1162年,距離靖康恥辱開封城破已經30多年。片中辛棄疾多次提到當年汴京繁華雲雲,燕京、大名、大同、長安、洛陽……除了開封算在恢復(辛棄疾祖父辛贊就是金朝任命的開封知府),其他大城市都很繁華(燕京在金熙宗、完顏亮時已經算都城)。漢人當真都活不下去嗎?為什麼耿京等人起事?本來電影已經多少發現問題,由於主角一心投宋的正義光環,並沒有更多挖掘,連耿京遇害完全沒有演出來。
實際耿京等人起事和金宋矛盾沒有關系。完顏亮因為備戰,破壞山東河北一些百姓的正常生活。山東地區如益都府(今青州市)是製造軍械的重點地方,由於趕工,很多質量不合格,下令焚毀,造成百姓不滿。包括徵集輸送馬匹,河北、山東也是重點地段,可見《金史》和《三朝北盟會編》有關章節。
由於電影主要以武俠風、娛樂化為特點,編導主創貌似就簡單粗暴劃分正派與反派。金朝人物形象很流於表面,尤其以某王爺完顏拔速和郡主女兒圍剿義軍。對於原本走正劇路線塑造的主人公辛棄疾,如何抉擇北方和南方?如何分別對待金人和更多留在北方的漢人,其實故事絕非拉起一支隊伍,大家攻城略地,不行就浩浩盪盪南下那麼簡單。
這一類立足真實歷史的故事要好看,辛棄疾的正面與金人的反面需要同等分量,難度正在於大多數編導對遼金夏以及蒙古方面缺乏深入了解,這些人物的歷史面貌很不好把握。進入不了歷史層面,很難有深度、有震撼力。今天電影呈現貌似作為金人就是壞蛋,是漢人的敵人,自然影響影片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這也根本不合乎今天要求對歷史上內部矛盾的呈現,歷史的本來面目根本並非如此。
電影中那個什麼王爺完顏拔速根本就立不住。完顏亮時期,完顏家族的貴族已經不太被重視,作為金朝皇帝的完顏亮到底對漢人乃至其他部族的待遇,編導主創根本沒有考證過當時的背景,即使尊重了辛棄疾的生平,但這個辛棄疾和歷史環境幾乎是脫節的,整個形象也就感覺立不住了。
完顏亮重用完顏家族將領不多,至少南征動用的幾路大軍全不是完顏姓氏掛帥,像徒單貞、劉萼、徐文、耶律元宜、李惟忠、蕭阿窊等,女真、漢人、契丹人、奚人都有,偏偏就沒有完顏姓氏。作為中都燕京附近,倒有完顏蒲查等將領在,留任中都路行軍兵馬判官,級別也不算高,但確實專門對付地方盜賊,古時候的盜賊自然包括不忠的定義。
更多完顏貴胄子弟全在接近邊塞的地方,如完顏鶴壽號稱宗室,是管理牛羊馬匹的群牧使,一度被准備起事的契丹人游說,不願參與一家被殺。其他邊塞地區的群牧使有完顏術里骨、完顏速沒葛,完顏辭不失等,同時表明起事的並不只是耿京、辛棄疾等漢人,這些義軍和所謂投宋、復遼等家國情懷沒有多少關系。
史書描繪完顏亮好像是一個很反面的形象,金朝太祖太宗子嗣被除掉七七八八,能征慣戰的大量凋零。要說全部被消滅並不客觀,被重用的確實寥寥無幾。如奪位時他拉攏的完顏秉德是粘罕孫子,也是朝中丞相,並非乃祖一樣的驍勇將帥。即便是地位很高,可他們一家是旁支貴胄,並非完顏阿骨打家族的子嗣。因此,電影用一個完顏拔速代表金人貴族王爺對北方漢人的壓迫,當看戲可以接受,但不合完顏亮時期的事實,其實對辛棄疾和耿京義軍的興滅,比較流於表面。
歷來認為完顏亮性格嚴酷暴虐,恰恰他的暴虐並不是對漢人,反而是對女真,尤其貴胄。理由很簡單,因為完顏亮得位不正。他是庶出父親宗干所生的庶出兒子,由於女真的日益漢化,完顏亮用不正當手段當皇帝自然引起家族子弟不服,所以完顏亮大開殺戒,有了暴虐名聲,加上還存在掠奪他人妻女的不光彩行為。
附帶的現象就是,完顏亮在位期間壓制完顏同族,大量提拔其他部族人才,像渤海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包括有漢人,甚至完顏亮的漢化也是世所聞名。要論詩詞豪放,恐怕也不亞於辛棄疾。兩人的豪放往往都屬於脫口而出,帶有口語色彩,甚至辛棄疾的豪放淵源可以認為與他來自北方有很大關系。
即便不提完顏亮對漢人文化的吸收。前期金軍南下占據中原時,啟用漢人已經非常普遍,像主帥完顏粘罕重用高慶裔(渤海名門高氏),更著名的是與宋人從東面打到西面的完顏兀術,也非常重視漢人,像身邊的趙元尤為看重,一直是心腹。另外還提拔韓企先、蔡松年、曹望之、許霖,都是北方各地留存的漢人才子,像蔡松年是當年宋金聯合滅遼,短暫收回燕京時派守燕山府(就是今天的北京)的蔡靖之子,也是詩詞書法高手。
之所以會如此,因為金朝也在宣揚中華正統,從金熙宗引入中原制度到完顏亮以中原為重心,提倡融合,試圖統一南北,再到世宗安撫穩定,帶出「小堯舜」的名聲,實際都表明金朝對中華名義的爭取和鞏固。
所以像與辛棄疾在北方齊名的黨懷英,兩人當過名士劉瞻的學生。黨懷英比辛棄疾大幾歲,同樣是北宋世家子弟(祖上黨進是宋朝開國勛貴),黨懷英就沒有那麼頭腦發熱,他就積極參加完顏亮提倡的科舉。要說黨懷英的態度,可能與黨氏家族不算漢人有關,黨懷英一家來自河東朔州,屬於邊塞,推斷是黨項族的可能性很大。
宋遼金時期雖然互相對立,但各方對外族人才都比較寬容。宋朝對正統傳承更為看重,境內外族也不少,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楊繼業在北漢揚名立萬,來自西北麟州(今陝西省神木縣),娶佘太君,嚴格說姓折,正是河東黨項姓氏,可見北宋時期的史料《宋朝事實類苑》說明。傳說的楊門女將穆桂英,同樣是黨項姓氏。麟州漢人楊氏和黨項聯姻一直有深厚淵源,可見湯開建先生的研究。也包括北宋著名的米信、米芾家族。只不過這些家族入中原多年,都已經非常漢化,所以黨懷英、米芾這些和漢族文人已經沒什麼區別。
因為歷史上有專門所謂「遺民」文化心理,宋末和明末是兩大熱門階段。如黨懷英、蔡松年,乃至熙宗年間被害的宇文虛中,這些人在金朝為官,對宋朝有懷念是客觀事實,未必一定要表現出反對金朝的行動。包括辛棄疾崇敬的祖父辛贊,既在偽齊當官,也在金朝當官,不過是心裡的一種情結而已。
電影中辛棄疾對夥伴說開封怎樣怎樣,都出於辛贊親眼所見,只不過辛贊時代的開封,距離靖康時期較近,那種懷念宋朝的情結的確更加顯著。客觀來說,辛棄疾對辛贊當年心向宋朝種種描繪,很多是出於後來身在南宋,為了彰顯一份忠義進行追憶,為了鼓舞激勵南宋的文人士大夫,難免還有一些渲染和美化。
多年來受文藝作品影響,尤其流行的港台武俠小說和影視,容易被好看的戲劇沖突把藝術真實概念化。反映宋金這個背景最著名當屬梁羽生的《狂俠天驕魔女》 ,辛棄疾、耿京乃至南方的虞允文都出現,對漢人、女真、契丹各方矛盾都有體現。梁羽生比金庸相對傳統,也在武林天驕檀羽沖這個金人角度開始有動搖。到晚期再單獨寫《武林天驕》,心裡更為糾結,已經發現對金宋矛盾和漢人女真的矛盾不能簡單對立,一般文藝作品想要挖掘詮釋,深化好主題,實在太難。
即便金庸比梁羽生更進步,後期的《天龍八部》對蕭峰的境界塑造歷來廣受稱贊。放在歷史背景下,實際蕭峰的定位也不太成立。因為我們思考蕭峰的出身是否平等種種,他的英雄氣概所謂超越宋遼界限,這種設定根本就立足在漢人的夷夏心理。蕭峰的身份糾結完全來自他是漢人撫養長大,更錯位的是,金庸設定北方的丐幫一定是暗中反對契丹,站在宋人立場。當時的江湖草莽到底會不會像小說那樣抱有宋遼觀念,在歷史情境下實在都成問題。
像《射鵰》《神鵰》設定全真派,金庸很清楚歷史上王重陽、丘處機、王處一等人根本不反對金朝,他們很受推崇,甚至可以說全真派是積極迎合金朝統治。假如不是如此,當時派別林立,全真教不會在金末元初短短幾十年就成為北方最大宗派。尤其王處一在金朝的影響和功勞比丘處機大得多,《射鵰》寫王處一出沒北方燕京遇到郭靖。金庸明明知道真實背景與小說完全相反,假如「尊重」一點歷史,楊康在金人王府做小王爺,王處一和丘處機不曉得該多麼興奮激動吧,因為身為出家道人,他們對族別身份從來沒太多執念。
再如金朝後期勢力更大的義軍紅襖軍和首領楊妙真李全夫婦。他們是典型的江湖豪傑,兩人都以槍法聞名。蒙古木華黎開始滅金,先收買李全、楊妙真對付金軍,紅襖軍占據青州益都,南下進發淮南的楚州。南宋發現他們勢力漸大,拉攏李全、楊妙真定下協議幫助收復淮南山東。由於宋軍相距遙遠,實際李全是希望得南宋提供糧餉。宋軍痛恨李全拿了錢不辦事,還試圖進犯泰州,反而是宋軍消滅這個漢人的義軍首領。
所以《辛棄疾1162》最大問題是,辛棄疾和耿京這批義軍代表的江湖草莽並不一樣,大量當時義軍只是看重生活質量,稍有機會就為了占據山頭,稱王稱霸。像辛棄疾那樣有忠於宋朝觀念的人十分罕見,也因此才顯得辛棄疾的光芒閃耀,被後世廣為傳頌。
辛棄疾參加義軍最終失敗是被金軍撲滅,但金軍就代表女真也並非准確。嚴格說,山東、河南各州府以及徐州等地,多數是過去偽齊地盤,十之八九全是漢人做官員,軍中也以漢人居多,大多數民眾的立場原本就是比較灰色的。所以,本來像《辛棄疾1162》的故事並不大涉及今天影視劇擔憂的漢人、女真產生沖突的問題。
辛棄疾這一人物的震撼,歸根結底是一場撲空,去了南宋居然變得無所作為,所以辛棄疾的豪情只能化為詞句,充滿悲涼之氣。但更深一層的反思是,辛棄疾不被南宋重視的悲劇也不能說是「必然」。比辛棄疾稍早,作為武將前來投靠的還有其他人,如西北軍出身的李顯忠,比辛棄疾年長一輩,和辛棄疾祖父辛贊一樣,曾在金人冊立的偽齊效力。然後從川陝領幾十心腹出走,從西夏境內投奔宋朝,一路招兵買馬,最後帶兩三萬人投宋,視為忠勇無雙。
就在完顏亮南征時候,李顯忠是江淮地區宋軍將領之一。採石磯大戰後,張浚、虞允文建議宋孝宗趁機謀劃北伐,李顯忠也在淮南為主將,一度進攻包圍靈璧城,但宋軍其他部將為了搶功製造不和,導致北伐敗績。可李顯忠的事跡表明,南宋也不完全因為從北方來投就一定擱置不用,甚至李顯忠還是帶兵力來投的武將,南宋對武將的猜忌可以算天下聞名,李顯忠從宋高宗趙構到宋孝宗趙昚一直戰斗在江淮前線。
總的來說,任何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其命運軌跡都是相當復雜的。所以像辛棄疾的故事絕不是單純金宋沖突、南宋故意壓制有才華的人,這種詮釋看似演繹歷史,只能對辛棄疾這等人物過於兒戲。
尤其以漢人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不都被詮釋充滿包容性、接納性,正因為此才至今都被認為是一種優點和開明嗎?為什麼每每一到多民族背景的歷史故事,往往千篇一律喜歡背道而馳 ?假如歷史進程都像影視劇描繪這樣的簡單粗暴,中華歷史的悠久和博大隻怕真相完全會是另外一副臉孔了。
2020年2月
㈢ 電影「辛棄疾1162」觀後感
和以往截然不同的是,這次歷史人物題材的翻拍並沒有糟蹋人物,驚喜嘩伍橋的讓人看到辛棄疾的另一面,讀懂了「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落寞背後。那「醉里挑燈看劍」的酣暢場景似在眼前,激盪著亂猛心靈。
一群原本只想過好日子的人,卻因為外敵入侵失去了家。歷史的更迭在今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先進取代落後的表現。殊不知歷朝歷代都有為守護國土完整上下求索不懈奮斗的人,他們是英雄,而辛棄疾是英雄中的英雄,為了九州歸一,山河一統的宏願付出努力的人 。
辛棄疾是一個有理想的人。
敢為天下先,為實現九州歸一,山河一統的理想不顧一切提出五城破金的決策 。
辛棄疾是一個有堅持的人。
驅除外敵,生死不懼。有再不讓百姓受苦的鴻鵠之志,為此與耿京在小黑子的處置上產生分歧,也是劇情導火索 。
辛棄疾是一個有情義的人。
人稱宋代霍去病。為報耿京之仇,也為了帶領隊伍繼續抗金,單槍匹馬殺入金軍大營,殺郡主王爺以及叛徒張安國,雖然結局慘重,我們不可忽視他的功績 。
這部劇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辛棄疾,讓我看到了文武雙全、忠肝義膽的橘鍵辛棄疾。告訴我只要值得堅持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做成功,當你心懷遠大理想的時候,千難萬險在你眼前完全不懼。
㈣ 《辛棄疾116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1162》看完莫名感動純和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辛棄疾:他有鴻鵠之志。驅逐金人,收復失地。他文武雙全。飛檐走壁,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詞風豪放,抒寫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辛棄疾少年時跟隨祖父游歷天下,經歷了世態炎涼,目睹過百姓生活潦倒。從小便有了經世救國,匡扶社稷的遠大志向,也是他一生所踐行。
彼時金軍四處燒殺搶掠,引得天下動亂,民不聊生做喊。南宋朝廷卻腐敗無能,行事猶豫不決,遲遲不肯發兵討伐。為挽救天下蒼生,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與金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炫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他帶領五十人馬殺入五萬金軍陣營,只為擒殺叛將張安國。
相比金軍行為—錢、物、人無所不搶,無惡不作、屍橫遍野。辛棄疾立下軍令:義軍所到之處必秋毫無犯,違令者軍法處決。乃俠之大義者也。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愛人李霜花,手足棚稿榔頭紛紛為國犧牲,辛棄疾歸宋。他始終思戀懷念著愛人霜花,直至暮年老去、滿頭銀發。
㈤ 將軍辛棄疾:一切豪情,皆在手起刀落間,你怎麼看呢
01
少年的劍,魚腸古劍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秋雨淅瀝。
夜半,陰雨晦冥。
一和尚驚慌亂竄,從山路而來,不停地抽打胯下的馬。
忽見前方商河城(屬山東)輪廓隱現,又看到城外金兵營寨後,心中一喜,泄了口氣:阿彌陀佛!
和尚為何如此驚慌?因為有人在追命,而追的人是:辛、棄、疾!
辛棄疾拎起被嚇破膽的張安國,命人捆綁起來。
一時間,辛棄疾帶領五十騎,千里奇襲,擒獲叛賊,還帶回一萬多義軍的消息傳遍長江、淮河流域,轟動宋金兩國。
辛棄疾的名字成為山河破碎下振奮人心的強心劑。
人們都說,辛將軍走到哪兒就能讓對手死在哪兒。